知名建築師王大閎設計的「張群故居」,是繼外交部、國父紀念館後的作品,外觀立面分割規整、比例嚴謹,特別是柱列與清水紅磚作法展現比例和線條美感,在台灣極為罕見,台北市政會議昨通過決議,列為市定古蹟。 位北市中山北路五段378巷1號的張群宅,落成於1977年,北市文化局表示,張群故居原已列冊具文資保存價值潛力建物,同意指定「張群故居」為市定古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WMPj6M
王大閎辭世 鄭麗君: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
2018/05/29 21:22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國寶級建築師王大閎於昨(28)日下午5時5分安祥辭世,享嵩壽101歲。文化部長鄭麗君除代表文化部向這位「永恆的建築詩人」表示最大的敬意,並表示,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也會盡力協助家屬處理治喪事宜。
鄭麗君表示,作為第一代受西方建築教育的華人建築師,王大閎先生的思想與創作,充滿對於東方和西方、傳統和現代、田園和城市、手作和工業的理解、反思及超越,也因
此被譽為「永恆的建築詩人」。其自由且追求完美的心靈,將透過雋永的建築作品及深富實驗性的文學創作,永遠與台灣文化同在。
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台灣戰後經典建築圖集徵集計畫中,已典藏王大閎部分作品的珍貴手稿。文化部及台博館將積極推動相關檔案的數位化及研究,並預計以專題活動,讓社會各界能更了解王大閎的創作與其背後的人文精神。
-----------------------------------------------------
朝聖!傳奇建築師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現 | 綜合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 https://goo.gl/YMxVWK
國父紀念館本來不是長這樣?王大閎這樣說服蔣介石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ntpcPH
記者吳書緯/台北報導〕你聽過王大閎嗎?大概沒有。但一定有去過國父紀念館,國父紀念館就是他的代表作,王大閎是戰後來台的建築師中,輩分最崇高的一位,當年為了堅持自己的設計理念,還特別給蔣介石擬了說帖,這才沒讓國父紀念館屋頂成了「清代宮殿」。
王大閎生於1917年,父親是中華民國首任司法總長王寵惠,童年在蘇州庭園生長的經驗對於他日後的設計有很大的啟發,他曾負笈英國劍橋與美國哈佛大學,在哈佛念建築所時,同班同學就是日後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的貝聿銘。
王大閎因國共內戰的緣故轉赴香港,最後在1953年來台,將最精華的人生歲月奉獻給台灣。來台後首先設計了建國南路自宅,可惜轉賣後被拆除,今年在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奔走促成下重建,使大師靈光再現。建築史學者徐明松說,這棟建築的重要性在於剛到台灣的王大閎,於不熟悉台灣的氣候環境下,最不受外在環境拘束的一件作品,高聳的圍牆延續童年在蘇州的生活經驗,落地窗外的兩根黑色鑄鐵柱呼應了傳統合院正廳左右對稱的邏輯,也是巧妙的支撐橫樑,前方的庭院就像是傳統的院落空間,臥室窗戶採圓形窗,搭配格狀窗櫺,有中國建築「月洞門」的精神,巧妙地在現代建築的構造融入了傳統合院與庭院的氛圍。
而王大閎最為世人所知的作品則是國父紀念館,也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作,設計國父紀念館時,因理解業主(政府)的心態,在屋頂的詮釋中呈現了中國傳統元素。但在設計圖完成後與政府溝通的過程仍延滯數年,當年蔣介石想要讓屋頂成為清代宮殿的風格,王大閎以「國父革命不就是要推翻滿清,若紀念館模仿清朝宮廷的樣子,對國父不就是諷刺?」的說帖,說服蔣介石維持原案。
國父紀念館的屋頂採文官的紗帽造型,擷取了古典飛簷的精神,但更為突出和誇張,挑伸的尺度更大,打破了傳統建築屋簷的穩定感,使建築更雄偉,而廊道上的扶手與整體空間尺寸設計給人親切感,呈現「國父親民」的意涵,不僅是民眾假日休閒的場所,現在也是青少年們喜愛練習熱舞的地點。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
(02)2595-7656,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美術公園內)
國父紀念館:
(02)2758-8008#546、545,台北市信義區仁愛路四段505號
-----------------------------------------------------
「遇見王大閎特展」——台灣建築現代化的先行者,建築師王大閎線上建築展覽
建築師王大閎,具備後人難以超越的建築品味,與對於中國建築現代化的深度思想。曾在民國五、六零年代的台灣建築界相當活躍的他,卻在民國七零年代逐漸淡出,甚至將自己隱身於高牆之後,讓後人逐漸忘了這位戰後第一代重要的建築師。好在有一群有心的建築學者,在他們的努力下,透過相關圖文資料的研究,向眾多和王大閎熟識與共事過的親友、同仁進行訪談,才逐漸又拼湊出這位建築詩人的各種面貌。「遇見王大閎特展」與過往關於王大閎的展覽不同之處,首先展覽地點位在台北巷弄的真書軒,雖然規模不大,只展出11座模型,又為了與展覽地點做一呼應,作品以住宅案為主。策展人徐明松(現任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祕書長)試圖讓現代人瞭解,這位在台灣建築史上屬教父級的重要建築師,其實與我們民眾如此貼近,王大閎不僅設計過多座經典公共建築,更有許多極為精采的住宅作品,而它們就靜靜地隱身在尋常巷弄裡,並以王大閎的10個故事作為展覽敘述的主軸。此特展雖在2015年2月初結束了,但藉由MOT/TIMES的線上展覽,再一同帶領讀者領略王大閎的建築美好,與展覽的精采之處。(Photo Credits:MOT/TIMES)
建築師王大閎,西元1918年出生於北京,因父親王寵惠職務的緣故(多擔任與外交相關職務,更曾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司法部長與第一任外交總長),王大閎曾短暫於上海與蘇州度過中學以前的成長階段。1934年便遠赴瑞士栗子林中學念書,兩年後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念建築系,1941年再到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並師從德國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哈佛研究所更以第1名成績畢業,當年同班同學10多人裡,有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貝聿銘,這兩位後來先後都獲得了普立茲克建築獎。
-----------------------------------------
國家文藝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zkcCZc
王大閎(Dahong Wang,1917年7月6日-2018年5月28日)[3]:60,原籍廣東東莞,出生於北京。中華民國建築師,建築作品以國立國父紀念館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競圖原案」最為知名。
王大閎1917年7月6日生於北京,於上海與蘇州長大。父親是知名法學家王寵惠。蘇州景海小學畢業後,先後就讀於南京金陵中學與蘇州東吳初中。1930年,隨父親前往海牙工作,進入瑞士栗子林中學(或稱夏德乃中學、夏德美中學)就讀,1936年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他原先主修機械,後來則改為建築。1940年因歐洲局勢不穩,在父親安排下赴美。[3]:2491941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攻讀。[3]:61-671942年哈佛畢業,受駐美大使魏道明邀請,擔任華盛頓中國駐美大使館隨員。[3]:701944年10月,美國雜誌《室內》邀約發表作品,1945年1月,作品《城市中庭住宅》(The Atrium Town House)發表。[3]:701947年,在上海與陳佔祥、黃作燊、鄭觀萱、陳謙受共同成立五聯建築師事務所。[3]:701949年王大閎前去香港,1952年春天遷居臺北。[3]:711953年,在父親支持下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3]:82
英國劍橋大學建築系學士與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的背景使他成為台灣第一位完整接受西方現代性建築教育的建築師。[4][5]而在哈佛大學研究所就學時,受教於德國現代建築大師沃爾特·格羅佩斯(之前擔任包浩斯校長)與密斯·凡·德羅,也與另兩位知名建築師貝聿銘與菲力普·強生是同班同學。[3]:69
1961年完成臺大活動中心暨週邊禮堂規畫案,1969年二期工程完工。1967年完成登陸月球紀念碑設計案。[3]:250。4月,王大閎因臺大活動中心建築獲得第一屆建築金鼎獎十大優秀建築師。[2]
2009年,王大閎因引領台灣現代建築運動,建築設計中融入傳統人文思想,帶有文化性及藝術性,以及其整體作品對台灣現代建築發展史的標竿性,獲頒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6]2013年又獲得行政院文化獎。
晚年因中風臥病在床,2018年5月28日於睡夢中辭世。[7]
家庭
1953年底王大閎與第一任妻子王美惠訂婚,1954年1月結婚,12月長女王依仁出生。[3]:84、2501957年2月,長子王守正出生。[3]:2501964年王大閎與王美惠離婚。[3]:86[3]:250
1965年與第二任妻子林美麗結婚。[3]:2501966年1月次子王海琪出生。[3]:2501968年7月,次女王依恩出生。[3]:250
外界評論
王大閎在臺灣創下三項第一:
第一幢預力懸臂結-淡水高爾夫球場餐廳。
第一幢帷幕牆大樓-亞洲水泥大樓。
第一幢樓中樓住宅大廈-良士大廈。[8]:91-93
國寶級建築師王大閎-國父紀念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KRgxnM
知名建築師王大閎設計的「張群故居」,是繼外交部、國父紀念館後的作品,外觀立面分割規整、比例嚴謹,特別是柱列與清水紅磚作法展現比例和線條美感,在台灣極為罕見,台北市政會議昨通過決議,列為市定古蹟。 位北市中山北路五段378巷1號的張群宅,落成於1977年,北市文化局表示,張群故居原已列冊具文資保存價值潛力建物,去年啟動鑑定會勘,今年4月7日提送文資委員會審議,同意指定「張群故居」為市定古蹟。 張群曾任行政院長、總統府秘書長,在1987年獲頒中正章勛,鄰近士林官邸正館及凱歌堂的張群故居,保存範圍除全棟建築物外,尚包含佣人房、儲藏室、車庫等附屬建物。 經文資委員會認為,張群故居整呈現出方形平面格局,外觀立面分割規整、比例嚴謹,四周挑高迴廊,與教育部外貌頗為神似,簡潔的梁柱結構,表現延伸至門口門窗部位,正向入口倒吊梁出挑,表現王大閎一貫的現代主義風格。 張群故居最為特別的是,柱列與清水紅磚作法,著重在比例與線條美感,呈現出高度成熟的設計技巧,在台灣極為罕見,其附屬建物佣人房、儲藏室和車庫設有採光天井,建築物有很強的水平性,為台灣近代建築發展過程,見證傳統與現代建築的融合、轉化。
-----------------------
張群故居 北市列市定古蹟
發稿時間:2014/06/03 16:31 最新更新:2014/06/03 16:31
(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台北3日電)台北市文化局今天表示,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上的「張群故居」,已經過市政會議通過,指定為市定古蹟。
文化局表示,「張群故居」位於中山北路五段378巷1號,為行政院文化獎得主王大閎所設計,落成於1977年,也是曾任行政院長、總統府祕書長張群的寓所,占地約300坪。今天經台北市政府市政會議通過為市定古蹟。
此外,「張群故居」保存範圍除全棟建築物外,還包含原佣人房、儲藏室及車庫等附屬建物。
文化局指出,此案由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於去年6月提送提報表,因「張群故居」本為文化局列冊具文資保存價值潛力建物,便於去年9月啟動文資價值鑑定會勘,今年4月提送文資委員會審議通過為市定古蹟。
文化局說明,文資委員會決議指出,兩層樓建築的「張群故居」位於庭院中,整體呈現方形平面格局,外觀立面分割規整、比例嚴謹;四周挑高迴廊與教育部外貌神似,簡潔樑柱結構表現延伸至門口門窗部位,正向入口倒吊樑出挑,表現王大閎一貫的現代主義風格。
其中,柱列與清水紅磚作法著重比例與線條之美,呈現高度成熟設計技巧,在台灣極為罕見;其附屬建物設有採光天井,建築物有很強的水平性,為台灣近代建築發展過程中,傳統與現代建築融合、轉化的見證。
張群(1889-1990)為國民黨元老之一,1987年獲頒中正章勛,曾任總統府秘書長達18年。「張群故居」是台灣戰後現代建築代表建築師王大閎繼外交部、國父紀念館後的作品,王大閎還被譽為「永恆的建築詩人」,其設計風格融合中西美學,以素色面磚、簡潔空間感與窗格運用為作品特色。1030603
--------------------------
市政會議3日通過「張群故居」為市定古蹟。張群故居位於中山北路五段378巷1號,由行政院文化獎得主王大閎設計,落成於1977年,是曾任行政院院長、總統府祕書長張群的寓所,占地約300坪。保存範圍除全棟建築物外,尚包含原佣人房、儲藏室、車庫等附屬建物。
本案係由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於去年6月提送提報表予文化局,由於張群故居原已是文化局列冊具文資保存價值潛力的建物,遂於去年9月啟動文資價值鑑定會勘,並於今年4月7日提送文資委員會第56次會議審議,同意指定「張群故居」為市定古蹟。
張群(1889-1990),國民黨元老之一,1987年獲頒中正章勛,曾任總統府秘書長達18年之久。鄰近士林官邸正館及凱歌堂兩處古蹟的張群故居,是臺灣戰後現代建築代表建築師王大閎,繼外交部、國父紀念館後之作品。王大閎被譽為「永恆的建築詩人」,其設計風格融合中西美學,以素色面磚、簡潔的空間感,與窗格的運用為作品特色。
文資委員會決議,二層樓建築的張群故居,位於庭院中,整體呈現為方形平面格局,外觀立面分割規整、比例嚴謹。四周挑高迴廊,與教育部外貌頗為神似,簡潔的樑柱結構表現延伸至門口門窗部位,正向入口倒吊樑出挑,表現王大閎一貫的現代主義風格。 特別是柱列與清水紅磚之作法,著重比例與線條之美,呈現高度成熟設計技巧,在臺灣極為罕見。其附屬建物(原佣人房、儲藏室、車庫)並設有採光天井,建築物有很強的水平性,為臺灣近代建築發展過程傳統與現代建築融合、轉化之見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