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客家人-黃莉翔-無牆美術館-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EMBA企管碩士 德國Dortmund國立多特蒙音樂學院音樂碩士/2016年新竹市美術館《以愛凝視風城》策展人/2017年新竹縣美術館《許釗谤最美秘境》澎湖南方四島展策展人/新竹市美術館90歲生日特別企劃《風城說夢》策展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WkMmYj


古厝保存五大關卡,板橋林家花園、姜阿新洋樓怎麼闖關? | 沈瑜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64fa3y
古厝保存五大關卡,板橋林家花園、姜阿新洋樓怎麼闖關?
被都更、建商強拆、產權百轉的古厝命運
文 / 沈瑜    攝影 / 池孟諭
2022-03-18
台灣許多古宅、古厝大多是私人財產,維護與保存面臨極大挑戰。不論是知名家族如霧峰林家、板橋林家,或是因《茶金》而聲名大噪的新竹北埔姜阿新洋樓,都是歷經萬難,得以保存自家祖厝。
城市中,一棟棟現代化建築櫛比鱗次,但偶爾仍能在某個轉角、某個巷弄中,邂逅上百年古宅、古厝,那一幢幢的院落與護龍,展現出身家。紅磚瓦牆、燕尾屋脊、彩繪石雕、木刻對聯…,是摩登的大樓也難以復刻的精巧與經典。
《遠見》曾報導,國旅當道,許多古宅、古厝,成為遊客尋幽訪古的特色景點。歷經歲月更迭,古宅、古厝除了承載家族興衰歷史,讓人們能一窺百年前大戶人家的生活,更是蘊含古代工藝匠才、民俗文化的美學。
延伸閱讀
穿梭在地百年史,走讀古厝尋舊韻
卻很少人細究,後人之所以見識這麼多匠心獨具的民居,其實是家族、各方人士奔走之下,得以保存下來的文化遺產。
由於這些珍貴的歷史建物,大都是私人財產,文化資產的維護與保存,本身就面臨極大挑戰。
因為不論是由家族申請,或是外人提出,一旦登錄為「古蹟」,便不得遷移或拆除,改建與修繕也要經過主管機關同意,受國家強制力保護。若房舍被登錄為位階較低的「歷史建築」,所有人也負有管理維護之責,宜提出管理維護計畫報主管機關備查。
每年十多起歷史建物「被消失」 
許多屋主就會考量,變成古蹟或歷史建築後這麼麻煩且無法變通,有的建商還會對所有人說,被指定為文化資產等於「妨礙私產」,在這樣利益權衡下,家族恐寧可賣地、賣房賺取獲利,卻不會考慮利用文資發展永續的財源。
因此,祖上基業可能在一天就瞬間成一片斷垣殘壁。據統計,近年每年都有10多起歷史建物「被消失」,因此,現在還能去參觀這些古宅、古厝,實屬幸運且難得。
本篇報導整理出古蹟保存五大關卡,帶讀者了解古厝要能保存完善極為不易。
關卡一:強碰市鎮建設被迫拆遷。【林安泰古厝事件奠定深遠影響,台灣首次古蹟保存運動】 
台灣的古蹟保存思惟約於1980年萌芽,都要歸功於林安泰古厝拆遷保存運動,讓各界開始省思文化資產的重要性。
林安泰古厝本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精緻的硬山式二進五間起古宅,以木刻、石雕、彩繪、對聯為其建築的四大特色,裝飾精雕細琢。
台北林安泰古厝。wikipedia by Outlookxp圖/台北林安泰古厝。wikipedia by Outlookxp
然,1978年因市府人為失誤,林安泰古厝未被列入古蹟,且位居敦化南路計畫拓寬道路上,面臨拆遷命運。
當時,林安泰古厝去留引發爭論。根據台北市歷史建築「林安泰古厝調查研究、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案」總結報告書指出,有些專家認為古蹟的保存價值,在於位處的地理位置與時空環境,拆遷後不具意義,不如剷除。
另也有主張將道路繞道而行、或改設地下道、高架橋,保留林安泰古厝;還有認為古厝應遷建,可使後人窺見台北盆地文化歷史的演進,因此有搶救林安泰古厝的必要性。
林安泰古厝催生文資法 
而林家內部對於拆遷議題也有兩派聲浪,最後忍痛同意市府拆遷計畫,讓林安泰古厝就此離開它駐立百年的原生地,歷時10年,搬遷3次,遷移至10公里遠的濱江街,於1987對外開放參觀。
期間,林安泰古厝建材還在和平西路高架橋下擱置六年多,經歷三任台北市長,遭受漏水受潮、白蟻蛀蝕、損毀、失竊等不當維護,部分建材不堪使用。
無論如何,林安泰古厝成為台灣史上首次開始省思古蹟原地保存與否,亦引發主管機關的整肅與重整,催生文資法,促進文建會(即現文化部)的成立。
關卡二:屋主默許,建商速拆老屋。【「刀下留屋」!百年古宅摘星山莊險被怪手毀去,今為台中市定古蹟】
古宅遭遇保存不及而被毀去,多數都是家族後代不想私有房產被列為古蹟,在被指定古蹟前就進行都更,讓主管機關及文化界人士都來不及保存,一夕間淪為廢墟。
如2018年,已被暫定為古蹟的新竹市溫宅太原第,「特地趕在」審議前將之夷為平地,引發地方文化團體嘩然,市府依法究辦,判所有權人等處有期徒刑10個月。
新竹市溫宅太原第。wikipedia by Pbdragonwang圖/新竹市溫宅太原第。wikipedia by Pbdragonwang
溫宅太原第為一不幸案例,不過擁有142年歷史,位於台中潭子區的摘星山莊,是一幸運被「刀下留屋」的個案。原宅第主人為清末將領林其中,傳說中曾協助平定清朝太平天國之役,建築特色為「無處不雕,無處不書,無處不畫」,被喻為台灣十大民宅之首。
台中潭子區的摘星山莊。wikipedia by Fcuk1203圖/台中潭子區的摘星山莊。wikipedia by Fcuk1203
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名譽教授林會承指出,本來林家維護得很好,1997年卻轉念,以1億6000萬元將摘星山莊土地賣給建商,建商並迅速於深夜僱請工人出動怪手,以大綞敲破山莊西廂牆,驚得文化界人士擋在怪手前面保護,場面驚險。雖仍有部分空間被嚴重破壞,但整棟建物幸而被保存下來。
首樁「政府購買古蹟」 
在各界號召及政府介入下,當時的台中縣政府緊急連絡專家學者召開古蹟審查會議,直接將摘星山莊列為古蹟,並經過多次協商,向地主及建商取得產權,歷經6年整建對外開放,是全台第一件及唯一一件「政府購買古蹟」的案例。
這同時也是繼林安泰古厝事件後,極具代表性的案例,推展經濟開發與文化保存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文化資產法制面如古蹟審議、容積率轉移如何完備的思考。
關卡三:家族分歧成隱憂。【霧峰林家家族意見不一 vs 板橋林家捐出花園,幸而皆完善保存】
此外,也有古厝面臨家族內部意見不一,財產歸屬沒有共識,古蹟因而慘遭成廢墟。
如有將近200歷史的高雄仁武劉氏古厝,家族中分為贊成與反對開發兩方,2019年,就在被民間團體提報古蹟建築,文化局會勘的前一天,贊成開發的後代找怪手拆房,讓想保留老厝的家人好心痛。
而被稱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台中霧峰林家,也出現家族內部分歧。
霧峰林家是台灣第一大閩式官宅,更被知名傳統建築學者李乾朗讚譽:「台灣傳統建築的百科全書」。
霧峰林家古宅。取自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臉書圖/霧峰林家古宅。取自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臉書
不過,九二一大地震後,霧峰林家古蹟被震倒、多有毀壞,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文建會前後撥款共11億元修繕,卻多次傳出家族內部對祖產分配有所歧見,對古蹟經營權亦有不同聲音。
「一天下,兩林家」的不同態度 
林會承認為,同樣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台北板橋林家,家族多有共識且慷慨,原擁有被譽為台灣第一名園的林家花園,1977年與政府協議,五落大厝拆除改建,但將花園產權捐給政府,並捐出1100萬元作為整修經費,割愛自家祖厝花園成公共財,再由政府籌資整修後對外開放。
板橋林家花園。wikipedia by Super Sherry圖/板橋林家花園。wikipedia by Super Sherry
儘管如今「一天下,兩林家」的古蹟建築都保存完善且宏偉,但從經營角度來看,家族若出現分歧,對於祖厝的永續保存,也恐產生隱憂。因此,家族間若能和平共處,團結維運古蹟,對永續經營才較有正面影響。
關卡四:經歷多次產權轉移。【姜阿新洋樓破產遭查封,半世紀才重回家族懷抱】
有的古宅,則是經歷多次產權、經營權轉移,這樣狀況下,容易成為「三不管地帶」。
像是因公視電視劇《茶金》而聲名大噪的新竹北埔姜阿新洋樓,就歷經百般周折。1965年因破產,洋樓被合庫查封,姜家人被迫離家北走討生活,只能留下這棟豪華洋樓在北埔蒙塵,長期遭荒廢閒置。
姜阿新洋樓。池孟諭攝圖/姜阿新洋樓。池孟諭攝
姜阿新孫女廖惠慶說,儘管姜家仍會定期回鄉祭祖,但每回經過洋樓而不得其門而入,看著它衰頹,只能感受「最遙遠的距離」的酸楚。
直到1995年,同是新竹子弟的新纖董事長吳東昇,發現了這年久失修的舊宅,號召新光集團和新竹地方仕紳共同成立「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出資維修並管理,才讓洋樓得以整頓。
2012年合庫決議拍賣洋樓,吳東昇不參與標售、退讓給家族,姜家六姊弟得以籌資贖回。因體會過失去過的痛苦,他們成立「姜阿新教育基金會」,親自由家族營運,並經2年大刀闊斧整修,再開放參觀,如今又得以重現洋樓的風光。
延伸閱讀
走進《茶金》真人版!北埔姜阿新洋樓,濃縮客家茶商回憶
關卡五:自然災害致傾頹。【古蹟保存正面案例,頂新魏家祖厝成美公堂,獲文化部古蹟維護獎肯定】
台灣自然災害不少,如地震頻仍,且古蹟建材多為木造,發生祝融也難逃付之一炬的下場,因而能保存至今的古厝皆不易。
彰化永靖鄉成美公堂,為頂新集團百年起家厝,二進雙護龍格局,亦被譽為「台灣二十大民間古厝」之一,就曾成「受災戶」。
彰化永靖鄉成美公堂。彰化縣政府提供圖/彰化永靖鄉成美公堂。彰化縣政府提供
保護古厝要有錢也有心 
林會承說,九二一大地震那年,全台建築都受其破壞,成美公堂亦不能倖免損壞頹圮,魏家兄弟於2005年展開文化資產的保存修復工作,儘管忙於上千億事業,仍不時抽空「監工」修復進度,也聘請專家提出建議,林會承就曾參與其中,側面觀察到:「除了要有錢,也要有心,才會對台灣歷史古蹟有所貢獻。」
2013年成美文化園成立,為一兼具歷史人文與觀光休憩的綜合型庭園空間,增建日式庭園,呈現時代變革,也獲得2021年文化部頒發彰化縣首座管理維護優良獎。
「古宅、古厝不只是建築物價值,亦是文化歷史價值,」林會承說,雖然它們多半為私有財產,如何處置,外人無權置喙,但若能秉持開放心胸,領略先祖當年拓墾建造辛勞的歷史重量,或許更願意維繫百年基業。
古厝保存五大關卡,板橋林家花園、姜阿新洋樓怎麼闖關? | 沈瑜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64fa3y


尋找台灣的「國際品牌」:我們的文化DNA究竟是什麼?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如果只能用一句4個單字的話,說服外國友人在競爭激烈的全球旅遊市場中,一生一定要來台灣旅行,你會說什麼?
在資訊過載的當代,這個問題,儼然成為許多旅遊地行銷機構(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s, DMO)殷切想要深入了解的議題。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在一篇研究報告中指出:「旅遊品牌代表了一個旅遊目的地競爭上的識別。」台灣在國際旅遊市場中的主要競爭者有誰?我們與其他旅遊地的識別有什麼差異?這是我們得在品牌發展過程中深思,且具體展現在最後決策結果中的。
除此之外,旅遊地的品牌也必須得到在地利益關係人的認同。因為旅遊產品、服務是無形、細微展現在旅人的食、住、行、遊、購、娛等等過程中,若品牌內涵與具體能實現的服務內容有巨大差異,那麼招牌也無法擦亮。這個內涵因此被稱為「旅遊地的DNA」,代表其核心魅力與不變的特質,由旅遊地的核心襲產(Legacy):地景、人民、文化或歷史所構成,最能代表旅遊地的文化主體性,也是遊客能對旅遊地產生的綜合印象、感受及態度。
全球典範是怎麼做的?
英國《衛報》的旅遊編輯Jane Dunford在一篇2016年11月份的文章中,下了一個有趣的標題:「一探究竟──世界各國的旅遊地品牌標語」。在100多個標語中,有幾個國家的標語,引起了身為旅遊專家的她注意。例如東非的Djibouti運用英文諧音字「Djibeauty」,來強調境內海灘、水域的美麗;英國利用網路符號「#OMGB – Home of Amazing Moments(#Oh My Great Britain哇塞英倫──邂逅驚艷之境)」,不但展現他們對運營體驗經濟的熟稔、自信,目標還對準網路族群的旅行「潮世代」,試圖告訴年輕人,英國牌子雖老,但也還是世界時尚潮流之都,你不能不來看看!
這兩個例子顯示,旅遊地的品牌標語不需要太墨守成規,糾結在文法、拼字的正確性。反而越能與自身土地、文化優勢深入聯結,甚至帶點幽默感,才能引人注目,在資訊爆炸、眼花撩亂的旅遊目的地挑選戰中勝出。
《Lonely Planet》全球新聞報導記者James Martin也提及摩洛哥(Morocco)讓人莞爾的「Much Mor(諧音More,只有更多)」、西班牙的「#SpainInDetail(諧音Spend in Detail,盡享西班牙)」,來呼應這樣的觀察。世界知名旅遊評論家Ellen Creager則在隸屬於紐澳地區最大媒體集團的《Traveller》網站對此發表評論,她舉擁有吳哥窟的柬埔寨為例,「Kingdom of Wonder(驚嘆國度)」便是善用自身文化資產優勢的標語。此外,希臘則使用「All Time Classic(經典永恆)」,使人聯想到該地自古引以為傲的神話、哲學、歷史光榮,有形、無形遺產。其他如愛爾蘭的「Jump into Ireland(跳進愛爾蘭)」,讓人腦中浮現該地著名的大河之舞畫面及居爾特音樂背景。義大利更直接了當,「Made in Italy(義大利製造)」,自信地宣傳其旅遊如同文化時尚精品般有品質保證,順道提醒觀光客大買一番。
全球一百多個旅遊目的地標語的文字雲分析。作者提供。
台灣的第一代觀光品牌「Taiwan-Touch Your Heart」
Taiwan-Touch Your Heart旅遊標誌。圖片來源:觀光局。
隨著2001年「觀光政策白皮書」、2002年「觀光客倍增計畫」的推動,政府對於觀光產業的財政支持力度大增,台灣第一代的觀光品牌也順勢推出。設計的概念走溫暖人文路線,標誌是以英文「TAIWAN」,中文「台灣」的圖形印章及英文「Touch Your Heart(觸動你心)」的標語來構成。以本地現代書法藝術寫成的「TAIWAN」不僅代表濃厚的中華文化,而且書法內所呈現的視覺效果,也深富台灣人們的溫暖熱情與人情味:「T」象徵台灣的屋簷,表達了台灣似一個溫馨的家;「A」是一位熱情的主人,在門口歡迎朋友;「i」是外來的遊客,受到主人的招呼款待;「W」是兩人高興的握手言歡;「A」和「N」則是主人與客人一起坐著喝茶聊天。
以在地的人文為風景,走如此取徑的國家如捷克「Land of Stories(故事之境)」,中亞國家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的「Feel the Friendship(感受友誼)」。分析起來,使用這樣路數的國家不多,因此,反而容易引起注目。台灣與許多世界著名旅遊地相較,大山大水原就不是強項,但其不可思議的熱情友善,確實能成為注重「殷勤好客(Hospitality)」精神的旅遊業一大賣點。
台灣的第二代觀光品牌「Taiwan-The Heart of Asia」
Taiwan-The Heart of Asia旅遊標誌。圖片來源:觀光局。
隨著開放中國大陸觀光客的政策加持,台灣外來觀光遊客的人數從過往13年、16年才各成長100萬人次,到每4年、甚或每1年便成長100萬人次的爆炸性成長。然而,眾所皆知,這並不是因為台灣的整體觀光環境、行銷技術突飛猛進了,而是累積了近60年的兩岸破冰動能需求所導致。來自中國大陸與港澳地區的觀光客從2000年約佔整體觀光人次比重約13%,暴增至2015年的佔54.5%。
緣此,2011年2月,政府為了尋求一個新觀點,向全球詮釋台灣的友善與好客,以影響新世代旅客,並期待以簡單形式、觀點與現代化設計表現,來吸引當時的目標客群,台灣的第二代觀光品牌「Taiwan-The Heart of Asia(亞洲的心臟)」正式推出。設計概念指出,此標語非專指一個實體,它表達的,是一種大家認知、感知的意涵,傳達一種渴望,因此,「Heart」的解釋屬於彈性的,廣義的。此第二代觀光品牌標語,希望傳達台灣觀光的DNA:「台灣是亞洲的脈搏,美麗而富有活力,是當代亞洲的經濟重鎮,文化活動蓬勃發展,重視本土傳統,擁抱多元開放,調和出台灣特有色彩。台灣觀光具備世界級的現代建設和服務水準,活動多采多姿,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提供旅客豐富的旅遊經驗。」
強調地理、文化區位中心的旅遊地,在全球旅遊品牌標語中也有一些。如葡萄牙的「Europe's West Coast(歐洲的西海岸)」,便是訴求西方經典度假文化中的海灘賣點;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Malawi的「The Warm Heart of Africa(非洲的溫暖心臟)」,行銷國家在非洲各民族中公認的友善溫暖,以及政局穩定的社會氣氛。而中美洲的瓜地馬拉則使用「Heart of the Mayan World(馬雅世界的心臟)」,來傳達該地為傳奇馬雅文明的中心、最大遺址城市提卡爾(Tikal)的所在地。與台灣同屬島嶼的馬達加斯加,「A Genuine Island, A World Apart(一座真實的遺世小島)」,則另闢蹊徑,訴求遺世獨立的地理區位、體驗,配合島上動植物種有90%為世界現存特有,創造一種秘境之感。
你,被說服了嗎?
打開天窗說亮話,台灣做為亞洲的心臟,是我們一種渴望的期待與想像?還是自身擁有的旅遊地DNA?多年來,台灣希望能夠發展成「亞太營運中心」,包括製造、海運轉運、航空、金融、電信、媒體6個具體政策目標,20多年來,實現了嗎?
平心而論,台灣的政治、外交困境,讓屬於跨國界的平台性、連結性服務業如海運轉運、航空、金融、電信、媒體都面臨中國逐步成長的壓力,需要巨大的國際影響力默許,才有可能成為亞太中心;而製造業成本導向的邏輯思維,也讓物價、薪資所得達已開發國家程度的台灣難有絕對優勢。
因此,不論是有台灣自動化之父美譽的石滋宜博士,或是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都曾公開表示,亞太營運中心的美夢,對台灣是個美麗但不切實際、甚至有些沉重的期待與想像。台灣科技產業的經濟成就,或許有機會可以稱為「亞洲的心臟」,甚或是「全球科技業的重鎮」。然而,作為行銷自己成為旅遊觀光勝地的標語,這麼做有什麼賣點?難道要遊客去參觀科學園區?
而這種吸引商務人士來台的詮釋面向,卻還有另一個台灣會展產業發展計畫的品牌商標「Meet Taiwan」來設法打造、推廣。因此,「亞洲的心臟、脈搏」旅遊地標語,似乎更期待是由台灣的文化、歷史脈絡取徑來獲得旅人認可。
Meet Taiwan識別標誌。圖片來源:台灣會展網。
競爭者環伺,你有什麼特別的?
台灣數百年來的坎坷身世,從許多學者提出的假說「台灣是南島民族發源地」到西班牙、荷蘭、日本的治理歷史;北京故宮重要文物隨國民政府來台;美援時期的美國文化風潮影響,我們的確可以聲稱,各式文化多元交融於一座小島。
然而,研究一下台灣潛在國際旅遊地選擇的競爭者,如地理位置同樣座處於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馬來西亞,旅遊品牌標語為「Truly Asia(真正的亞洲)」不論從其近5成馬來裔、2成華裔、1成原住民、約1成印度裔的種族人口結構,或6成伊斯蘭教、2成佛道教、1成基督教、約1成印度教的宗教文化多樣性來看,相較之下,台灣很難對國際旅人聲稱自己是亞洲文化多樣性的重鎮
而許多東南亞國家與馬來西亞一般,都有被過往歐美列強殖民、治理的歷史痕跡,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文化,縱橫交錯在東南亞諸國的社會紋理內。即便是沒有被殖民過的國家如泰國,也深受英、美、日、中等文化影響。因此,由台灣的文化、歷史脈絡取徑來獲得認可為「亞洲的心臟」,大概很難說服國際觀光客這裡有多值得一遊。
旅遊品牌識別的系統性思考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委託國際專業顧問機構合作發表的研究報告,針對旅遊品牌識別的建立,提出一套系統性思考的框架步驟。其中,第一步就是下圖金字塔模型的最下方:邏輯性構成。在這個階段所需要提出的問題是:什麼是國際觀光客最想要在這個地方看到或體驗的?這需要盤點出旅遊地的主要旅遊資產,以SWOT分析方法,嚴格地來判斷這些資產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步要問的是:旅遊地所能提供的情感性利益是什麼?觀光客來了之後會對此地有什麼感覺?建議執行的分析為消費者研究,可以對來過台灣、具有代表性的國際觀光客、旅遊達人,進行深度訪談,從內容中萃取出最常被用來形容在台旅遊感受的形容詞、動詞、名詞。
第三步是品牌的個性特點,需要詢問:旅遊地想被主要目標國際觀光客如何看待、形容?這可以針對第二步萃取出來的詞彙與主要競爭者比較、分析,想辦法從中差異化、特殊化。
第四步是定位宣言。這裡所要回答的是,如何從萃取出來的數個詞彙,以最有創意的方式組合成標語,讓此標語從其它競爭標語中脫穎而出、引人注目?
第五步則是品牌本質檢查,所要進行檢驗的是:這個標語的內涵,真的能完全展現台灣作為旅遊地點的天然吸引力與特質嗎?這種要素特質必須能夠放諸食、住、行、遊、購、娛各方面皆準,也就是旅遊地的DNA。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建議的「旅遊目的地品牌識別建立五步驟」。作者提供。
台灣國際旅遊競爭力到底是什麼?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大概是近期最被公認,尤其是來自陸客,最能代表遊台灣的感言。然而,對於國際旅人來說,英文拼字上經常與台灣混淆,也是我們主要亞洲競爭者之一的泰國,主打標語為「Amazing Thailand(驚奇的泰國)」,其副標就是以人為風景,「It Begins with the People(從人開始)」。泰國人經常保持笑容,在國際上甚至有「微笑之境(Land of Smiles)」的別名美譽。因此,台灣必須要思考轉化為另一種人為風景的描述,以做出行銷區隔來。
從此為發想,思忖台灣社會紋理內,保有東方文化中謙遜、重禮數、熱忱好客的人文風景DNA,確實是我們重要的旅遊地資產。而這些社會特質,又能具體表現在許多動人的旅行故事裡。有手機、錢包掉在計程車裡,被送回飯店的小故事;有被問路時,直接帶你去目的地的旅人經驗談。這些使人津津樂道、回味再三的旅遊小細節,都是讓人真心感動的故事(Embark on Touching Stories)。
此外,台灣也是許多人認為的中華文化精髓守護者、傳人(Guardian of Chinese Culture)。不論是有形的,如在台北故宮裡超過70萬件的古老中國歷代瑰寶,或是無形的,「亞洲最民主自由國家」美譽及華語社會圈裡眾多人文、名士傳奇故事的豐厚底蘊,我們應該可以藉此在國際上站穩一個行銷立足點。
「越在地的越國際」,這句化近年來經常被用來支持「文化主體性」。然而,我們所挑選出有在地共識的文化識別,是否在國際競爭上夠獨特?能不能提供國際旅人正面的情感?夠不夠份量站上國際旅遊地行銷越來越激烈的舞台與戰場?這些都是建立一個旅遊地品牌識別時需要專業、冷靜、理性思考的問題。
我們需要總統級的政策辯論
日前,總統參選人朱立倫在美國史丹佛大學以「台灣新經濟:創新、人民、政府效能」為題發表演講,提出「三顆經濟引擎」論述,以創新、中華文化與生活經濟三個面向,試圖挑戰經典選戰議題「笨蛋,問題在經濟」。筆者觀察,經濟管理專長的朱立倫,或許著眼於讓這三顆引擎牽引三個產業生態系的互動齒輪。「文化經濟」引擎帶動齒輪論述,並將旅遊產業鏈也納入,讓「生活經濟」與「文化經濟」的引擎齒輪能相互傳動。其論述並預留政策空間,能再細談讓商務旅遊、會展與活動管理專業來搭舞台,引進國際創新菁英人士訪台,用世界級的知識交換點火研發動能,更能進一步帶動在地「新創經濟」的產業齒輪。
因此,要用什麼政策行動方案,同時點燃三顆引擎?值得細究。筆者認為,可以是有國際級設計感的大型國家旅遊目的地行銷方案,談如何讓台灣──這個朱立倫於演講中比喻的「偉大的灰姑娘故事」,Cheryl Robbins認為的「Asia's Best-Kept Secret(亞洲珍藏的秘密)」──在少子女化,國內市場、人口開始準備減少危機下,引入全球拜訪者人流,用具國際行銷區隔識別的台灣華人民主自由之風吹拂,點燃他所倡議啟動的「創新經濟、文化經濟、生活經濟」三引擎,讓人民荷包有感的大溫暖擘劃。
期待能在接下來即將百家爭鳴的總統大選政策論述中,見證到各候選人論述台灣的國際旅遊品牌識別,討論我們的DNA與文化主體性是什麼,打一場有格調、論述貢獻性的選戰。https://goo.gl/v9x7hV
(作者為中華大學觀光與會展學系助理教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因開發出土 台南2遺構登錄歷史建築 
 分享〈南部〉因開發出土 台南2遺構登錄歷史建築到Facebook 分享〈南部〉因開發出土 台南2遺構登錄歷史建築到Line 分享〈南部〉因開發出土 台南2遺構登錄歷史建築到Google+
2018-06-07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南市近一年來陸續有多處遺構重見天日,同樣因建商開發而出土的北區「三分子日軍射擊場靶溝遺構」及善化區「糖廍連灶遺構」,經文化局召開古蹟歷史建築與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昨天公布雙雙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總計南市的歷史建築也將增加為六十七處。
 「三分子日軍射擊場靶溝遺構」擴大挖掘後有新發現,審議通過登錄歷史建築。(文資處提供)
「三分子日軍射擊場靶溝遺構」擴大挖掘後有新發現,審議通過登錄歷史建築。(文資處提供)
 善化區「糖廍連灶遺構」具有稀少性及特殊性,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記者劉婉君攝)
善化區「糖廍連灶遺構」具有稀少性及特殊性,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記者劉婉君攝)
三分子日軍射擊場 見證眷村歷史演變
「三分子日軍射擊場」於十年前登錄為市定遺址,留有殘缺的日治時期靶溝遺跡,去年底建商委託專業單位在遺址南側土地進行考古試掘,陸續發現延伸的靶溝遺構及清代三合土,經文化資產管理處邀集專家學者會勘,認為三合土應是從他處搬來,約十六公尺長的靶溝遺構應是遺址原存遺跡的延伸,一旁還有戰後國民政府增建部分。
審議委員認為,該靶溝遺構保存日治時期興建原貌及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後再整修與增建的樣貌,可以看見不同時代的構造與工法,見證陸軍射擊場及眷村歷史的演變,也呈現當地的歷史紋理,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
文資處表示,因應《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三分子日軍射擊場遺址調整文化資產類別,短時間之內將同時擁有遺址及歷史建築的身分,待下一次審議大會提出統整類別建議並通過後,再公告廢止原本的遺址登錄,未來以歷史建築身分進行維護會更切合實際狀況。
四月初因建商建造集村農舍而出土的善化區「糖廍連灶遺構」,保存狀況十分完整,呈現早期糖廍的相關組成元素、製糖流程與構造,可能是目前全國唯一僅存的標的,連會勘的審議委員都興奮地說,終於可以不用再看圖畫說糖廍故事了,因具有稀少性及特殊性,也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
糖廍連灶遺構 呈現早期糖廍組成元素
不過,四月的一場大雨,造成糖廍部分崩塌及下陷,目前正辦理緊急加固與回填,以避免造成進一步損壞,而建商在回填後的遺構範圍,也將闢建社區公園予以保存。
另外,市定古蹟「妙壽宮」與歷史建築「永康飛雁新村傳原通訊所」的本體及定著土地範圍,也在此次會議中通過調整。


2018-05-09_1052192018-05-09_1052012018-05-09_105211  

為什麼努力保存古蹟的德國人,還是有世界遺產遭到除名?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在台灣,文化資產保存要不是被忽略,就是引發普世價值與地方利益的立場衝突。深知其中困難的新北市文化局長林寬裕以德國德勒斯登為例,說明德國人是如何面對其中矛盾,而台灣又能從中擷取到什麼經驗?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印度的「國父」甘地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文化,存在於國民的血液、腦袋裡面。文化不只是去聽聽音樂、看看畫展而已,還表現在我們對周遭的族群有多少理解和尊重腦海裡是不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
重建古蹟,修舊如舊的德國人
我曾經在德國念過書,德國有很多古蹟和歷史建築,都是戰爭結束後才重新蓋回去的。早先我跟慕尼黑的文化單位交流時,以為他們的古蹟修復跟台灣一樣,也是歸文化局管,就很愚蠢地問了古蹟修復的事,沒想到對方說,這些事情他們根本不管,工務局、都發局自然會去處理
這是什麼意思?古蹟修復這件事,已經流在德國人的血液裡面了,不需要文化單位用特別的方式去對待。法國人也一樣,舊城區常常就這樣大筆一畫,通通都不能蓋新的,舊的全部要留下來。
德國有座文化古城德勒斯登,先前是東德的一部份。二次大戰期間,這裡發生過很有名的德勒斯登大轟炸,三天之間,整座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德勒斯登有兩座很重要的建築:聖母大教堂和森柏歌劇院,也在轟炸中全毀了,可是你現在到德勒斯登去看,德國人把它們一磚一瓦全都蓋回去了。
重建工程非常浩大,德國人只要有舊的原料,就優先留下來用,不夠的,再用新的把它接回去。他們不會說我要三年完成,或是說五年完成,速度不是德國人修古蹟時講究的重點,只要能把原來的模樣重建回來,他們願意花個幾十年時間。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文化資產的概念,已經深深植入德國人的腦海和心裡,讓他們覺得這件事情是重要的、是必須做的。所以你常常可以看到德國的房子有內外兩層,外面就是一層皮,是先前被炸掉後剩下的斷垣殘壁,可是德國人把它留了下來,裡面再加蓋生活設施
這裡頭關乎的,是文化資產的普世價值,可是普世價值有沒有可能跟居民需求衝突?當然有可能,而且衝突故事就發生在德勒斯登。
文化資產跟居民需求的衝突
德勒斯登有一條易北河經過,該段18公里的河谷,有老牧場、老建築,還有種植葡萄的斜梯田,人文、自然景色融為一體。所以在2004年的時候,世界遺產委員會就把德勒斯登段的易北河谷列入名冊中。
可是2005年時,德勒斯登市政府決定要在易北河上蓋一座鐵橋,並在2006年舉辦了公投,當地居民強烈支持蓋橋。但因為鐵橋會破壞原先的易北河谷景觀,世界遺產委員會威脅德勒斯登,聲稱只要鐵橋一蓋,我們就要把你從世界遺產名單中除名。德國人很帥氣地不甩他,2007年真的讓大橋動工,然後2009年6月,世界遺產委員會也很乾脆地將它從世界遺產名單中剔除。
德勒斯登易北河上的新鐵橋。圖片來源:PERI
老實說,這座鐵橋我覺得蓋得滿醜的,可是整件事情的重點是,德國人是按程序在走的,包括公投在內,程序非常完備,而且他們是在易北河谷內列入世遺名單更早之前,就開始討論要不要蓋橋了,所以是居民自己選擇寧願要這座橋,也不要列在世界遺產名單之上。
這個決定到底是好是壞,看你怎麼解釋,我沒有答案。我只能說,如果這是居民的選擇,我們也必須尊重。更進一步想,你會因此說德國人沒有文化嗎?我不認為。德國人是古蹟殺手嗎?我也不會這樣覺得。我想利用這個個案告訴大家,確實有一些普世價值,我們希望所有人都能一起來維護,可是那個價值,如果跟地區居民的期待不符合時,你會怎麼去處理?這是值得大家將來一塊去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世界遺產的問題非常複雜,不同國家有很不一樣的思考方式。舉例來說,日本人非常相信世界遺產,據日本當地統計,一個景點如果能被納入世界遺產,可以起碼增加50%以上的遊客。但是保存的初衷是為了文化,很多遊客湧入這件事,會不會影響到原本的保存目的?這就有討論空間了。
前陣子馬來西亞地位崇高的檳城文史工作者陳耀威來台灣,他也跟我們提到,其實很多已經有固定觀光客的景點,尤其是韓國的一些產業遺址,自己並不想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對當地人來說,他們想要的是生意,一旦被列入文化遺產,許多地方就會被受限。在保存文化和居民意見之中,保持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個人爭議和文化資產的關係
德勒斯登另外一個和文化遺產可能有關的爭議,是圍繞在前面提過的森柏歌劇院。德國人一直希望把這座歌劇院蓋回來,因為歷史上有很多歌劇是在這裡首演。跟森柏歌劇院關係最深的一位音樂家,就是開創現代音樂很重要的一號人物──華格納。
華格納有好幾齣歌劇,像是《黎恩濟》、《漂泊的荷蘭人》、《唐懷瑟》,都在森柏歌劇院首演。後來歌劇院裡又成立了一個德勒斯登交響樂團,華格納也在裡頭駐團擔任指揮很長一段時間。
可是另一方面,華格納也是一位具有爭議性的音樂家,主要問題出在他在種族議題上面的立場,以及他的作品後來對納粹意識形態的影響。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讚賞過華格納,最後寫了兩本書痛批他,指責華格納根本不是人,是一種疾病,凡是碰到的東西都會被染上病毒,他讓音樂生了病,好做虛假強化,喜愛刺激,成為一種變態的藝術,只剩靈魂的虛張聲勢。
德勒斯登的森柏歌劇院。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文化資產、藝術創作、個人爭議之間,大家可能心中各自有一把尺,而且我們彼此的尺可能長得很不一樣,最後只能互相尊重,一塊更深入地去思考,對於那些應該真正在意的價值,我們有沒有共識?大家應該要怎麼看待自己DNA裡面的那個傳統?又應該用什麼方式保存或發揚光大?
台灣因為不是世界遺產公約的簽約國,雖然有些潛力點,但要被列上世界遺產的機會可能不太高。可是我們難道因為這個原因,就不去保存文化遺產嗎?我覺得絕對不是這樣。我覺得這是一個旅行的過程,也許我不一定到得了最後的目的地,但是路上的風景不一定會輸給終點。
很多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可能沒有商業價值、沒有市場,也沒有人去傳承,但我認為我們不該眼睜睜地看著它消失,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儘量讓它們保留下來。只是在過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眾之間,怎樣做出成熟的溝通,達到雙贏甚至是三贏?
回到我最初講的,一個國家的文化就存在國民的血液之中,存在於他的心裡面。對於那些可能無法看到商業價值的文化資產,文化單位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有這些東西存在,哪怕未來這些東西沒有了,我們每個人都還是知道它曾經存在過。
(作者為新北市文化局長。本文整理自「文房・文化閱讀空間」舉辦的「文藝復興轉動文化的新未來」系列講座,由知名策展人、工策會副總幹事黃莉翔擔任此系列主持人及客座主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