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4412-PH

明朝滅亡後 8萬個錦衣衛都到哪去了? 崇禎十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朝滅亡,這時候的錦衣衛成員還有8萬人。後來清政府接手了錦衣衛,並取消了其作為監獄、調查犯人的權力,回歸單純皇帝的儀仗隊,並改名為「鑾儀衛」。除了投降清朝,也有部分的錦衣衛追隨明朝宗室,在中國南方建立南明政權,持續跟清廷抗爭。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南明永曆帝一路南下,最後流亡到緬甸。這時候的緬甸政局動盪不安,新國王莽白上任後和清朝達成協議,將永曆帝交給了吳三桂,同時也把最後的一批錦衣衛給殺光了,長達290年歷史的錦衣衛正式結束。 https://bit.ly/3foFaoy



湖南驚現「錦衣衛世家」完整族譜!揭600年明惠宗失蹤秘密?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這個牌匾是明萬厲年間皇上賜予給駱家。(圖/翻攝自秒拍,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湖南省文物局退休教授謝武經表示,日前在新田縣駱銘孫村首次發現了譜系完整的「錦衣衛世家」及大量史料,證實了駱氏一族6代人曾擔任過明代令人聞風喪膽的「錦衣衛」要職,且中間沒有出現「斷代」,為全中國首見。謝武經等學者認為,駱氏家族與明惠宗朱允炆(或稱建文帝)蹤跡之謎有關。
謝武經指出,自2007年起考古探究明惠宗蹤跡,意外在湖南省新田縣駱銘孫村發現「錦衣世家」、「楚南望族」的牌匾、完整的族譜。
據了解,駱家族譜記載,駱家七世祖駱以誠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的一員大將,曾隨朱元璋征戰南北,立下汗馬功勞,自明朝開創以來,駱以誠的後人世代在朝中為官,至駱家十世祖駱安手中時,已經官至錦衣總憲,也就是錦衣衛最高統領;至駱家十二世祖駱思恭時,則已官至太子太保,兼任錦衣總憲一職。
明萬曆年間,駱銘孫村被賜予「錦衣世家」、「楚南望族」牌匾。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佩琦對新田首次發現譜系完整的錦衣衛世家給予充分肯定,一家幾代人在錦衣衛擔任要職且並沒有斷代,情況十分非常罕見。
謝武經等人認為,從駱氏族譜的記載,以及先後在新田縣境內發現「大冠堡」、「永安堡」等遺址來看,駱氏家族與明惠宗蹤跡之謎疑有聯繫,將繼續展開研究和考證。
明惠宗朱允炆,又稱建文帝,是明朝第2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年號「建文」。據歷史文獻記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後,取而代之,是為明成祖。惠宗隨後與兒子朱文奎下落不明,成為千古疑案。


建文帝在他們手裡?可能掌握明史最大謎團的錦衣衛世家—湖南發現完整錦衣衛世家族譜
By Storm.mg, www.storm.mg查看原始檔
說到中國古代特務機關,明朝的東西廠、錦衣衛如雷貫耳。作為明朝皇帝的恐怖統治工具,由軍人掌管的錦衣衛查案株連無數,朱元璋後來雖將其廢除。但明成祖篡位自立後,又讓錦衣衛死灰復燃,延續了兩百多年之久。據《湖南日報》報導,中國近日首次發現譜系完整的錦衣衛世家,而且這個世家很可能與明史最大謎團—建文帝的下落有關。
明初軍制為「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五千人,其下設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四十八處,錦衣衛指揮使司則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創設十二親軍衛之一。根據明朝小說《長安客話》中記載,錦衣衛「鵝帽錦衣」,身著飛魚服、對襟罩甲,腰佩繡春刀、宮禁金牌,手持金瓜或斧鉞,高級官員甚至可身著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不愧「錦衣」之名
錦衣衛指揮使令牌。(維基百科)
連朱元璋都覺得刑殺太過
不過錦衣衛並不僅僅是戍守京都的儀仗隊,在朱元璋的規劃之下,這個單位更重要的執掌是兼掌緝捕、刑獄,這也是錦衣衛真正讓人畏懼之處。也因為錦衣衛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惡行,朱元璋後來下詔焚毀錦衣衛刑具,廢除了他們緝捕刑獄的職能。
民間流傳的朱元璋畫像。(維基百科)
雖然錦衣衛在朱元璋晚期一度回歸軍事本職,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指控大將軍藍玉謀反的正是錦衣衛指揮蔣瓛。朱元璋也樂得以「謀反罪」處死藍玉,抄家產、夷三族,連累一萬五千人被殺,許多功臣宿將都遭到「清洗」,《明史》說「列侯以下坐黨夷滅者不可勝數」。
明成祖再次召喚錦衣衛
錦衣衛再度成為明朝皇帝愛用的統治工具,則是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變」、篡奪皇位之後。這位實力最強的蕃王、也是明惠宗朱允炆的親叔叔,1402年揮兵攻入南京城,皇后馬氏死於大火,朱允炆與太子朱文奎不知所終。把天下搶過來的明成祖為了鞏固統治,恢復了錦衣衛的特務權能。明成祖更在錦衣衛下設立南、北鎮撫司,專理皇帝欽定案件,錦衣衛可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司法機關,持有「駕帖」以證代皇帝行事,連朝中大員也對錦衣衛感到畏懼。
明成祖。(維基百科)
湖南的錦衣世家
由於權力缺乏節制,錦衣衛本身貪腐墮落,辦案時又往往株連甚廣,冤假錯案不勝枚舉,成為明朝政治敗壞與「特務治國」的具體象徵。錦衣衛雖惡名昭彰,但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的駱銘孫村卻是知名的錦衣衛後代聚落。當地六百多戶、兩千多人全都姓駱,自稱都是明朝千戶候洛以誠的後代,村名「駱銘孫」也是先人之名。這也引起了湖南省文物局退休教授謝武經的注意,從2007年起在當地研究至今。
謝武經說,擁有多座明代建築的駱銘孫村至今仍有萬曆年間賜予的「錦衣世家」、「楚南望族」、「錦衣總憲」等牌匾,該村族譜與石碑更透露了駱家與錦衣衛密不可分的關係。
駱家祠堂的「錦衣總憲」牌匾。
原來該村族譜明白記載「以誠公,時隨徵明太祖高皇帝洪武戊申年克敵有功戰陣而亡」的記載。新田縣發現的大量碑刻、還有明朝重臣高拱為駱以誠重孫駱安所寫的墓誌銘,顯示駱家從駱以誠的孫子駱廣便開始在錦衣衛任職,直到駱以誠的後代駱養性歸附清朝,駱家一共6代人都在錦衣衛擔任要職。包括駱安、駱思恭、駱養性擔任過錦衣衛指揮使,駱椿擔任錦衣衛指揮僉事,其中駱思恭、駱養性更擔任錦衣衛指揮使分別長達42年、16年。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佩琦表示,一家幾代人在錦衣衛擔任要職、完全沒有斷代,這在中國非常罕見。更重要的是,駱家很可能掌握著明史最大謎團的秘密:明成祖大軍攻入南京之後,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究竟去哪了?駱銘孫村老人向謝武經說了一個祖輩流傳下來的說法,稱「村裡一婦人哺育過太子」、「一個落難皇帝流落到新田」。
「一個落難皇帝流落到新田」
謝武經在《駱氏族譜》中爬梳,發現曾在明太祖朱元璋手下擔任指揮千戶侯的駱以誠,在建文帝出生時,妻子鄧氏26歲,小兒子駱婆保4歲。謝武經認為,從歷史時空與社會條件來看,駱妻鄧氏曾撫養過建文帝的傳說,並非無稽之談。加上新田縣發現的明代神秘古堡——大觀堡,也被專家認為可能是建文帝避難之地。
疑似建文帝逃難時居住的新田縣古堡。
在鄧氏娘家所在的新田縣石羊鎮廈源村,謝武經也找到一處名為永安堡的古堡,當地駱家子孫說:「祖輩傳說堡上住過一個當大官的,為了修那座堡,300個石匠建了3年才完工。」駱家從駱以誠小兒子駱婆保開始遷來此地,他的墓也設在此處。謝武經認為包括永安堡、還有新田縣發現的數塊刻有「剃本靖為備燕師」、「不希燕天豈復何言代立」(明成祖曾被冊封「燕王」)、「帝君文宣而聖者,建帝君也耶」的石碑,還有包括駱家在內的當地氏家族譜,都指向建文帝可能在國都遭攻破後逃至此處。
記載疑似建文帝相關事蹟新田縣鄭姓族譜。
中國明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商傳表示:「自從朱棣奪位,建文帝下落不明,在全國各地先後出現100多種關於建文帝蹤跡的說法。」關於永州市新田縣的發現,商傳說:「建文帝蹤跡『永州說』出來最晚,但材料最硬,可以成為關於建文帝下落的一個很重要的說法。但是我仍然不能做定論,需要進行專業的科學論證。」
建文帝在他們手裡?可能掌握明史最大謎團的錦衣衛世家—湖南發現完整錦衣衛世家族譜-風傳媒 - https://goo.gl/VT7xwn


明代的賜服 :鬥牛服 、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 Q博士 - https://goo.gl/XajL59
--------------------------------------
明朝鬥牛服是什麼服飾,誰才能穿著它
2015-12-08 14:36:00 來源:第一星座網作者:匿名
  在中國傳統服飾上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註意過,我滿、們看古裝電視劇時經常能看到文武百官上朝的景象,那麼問題就來了,大家有沒有知道這些身上穿的衣服胸前的圖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都知道皇帝是穿的龍袍,而屬國國王或有功的大臣穿的是蟒服。那有人知道鬥牛服是什麼人穿的嗎?
鬥牛服
  鬥牛服,明朝的一種官服,賜予一品官員的官服,上繡虯屬獸鬥牛,故名。清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二:“明朝翰林官,五品多藉三品服色,講官破格有賜鬥牛服者。”參見《明史·輿服志三》。鬥牛服與蟒服、飛魚服,因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鬥牛服是次於蟒服、飛魚服的一種隆重服飾。
  鬥牛原是天上星宿,《晉書·張華傳》說,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鬥牛之間常有紫氣,請通曉天文的雷煥去詢問,雷煥說是豐城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就讓雷煥為豐城令。煥到任,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華,一以自佩。後張華被殺,劍忽不見。雷煥死後,其子持劍過延平津,船至江中,劍忽躍出,墮水。但見二龍蟠縈有文章,水泯警沸,於是失劍。明代鬥牛服為牛角龍形。
  明中期織錦鬥牛紋補
  《天水冰山錄》記載著從嚴嵩家抄沒的財產名錄,其中有五爪雲龍過肩妝花段(緞),各種顏色質料的蟒龍紋衣料。如蟒龍補、過肩蟒龍。蟒、蟒補、過肩蟒、過肩雲蟒、百花蟒。鬥牛、鬥牛補、鬥牛過肩、鬥牛過肩補。飛魚、飛魚補、飛魚過肩、飛魚通袖等各式衣、圓領、袍、襖、女衣、女袍、女襖、女披風等成衣和織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結構裁片排料而織製的服裝匹料。明代鬥牛服在北京南苑葦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明墓、廣州郊區明墓均有實物發現。
  【結束語】由於明憲宗成化年間又增鑄了北鎮撫司印信使得錦衣衛的權利達到了極致,在權利缺失了限制後,他們為了邀功請賞而羅織罪名,不擇手段地擴大牽連範圍,製造的冤假錯案不勝枚舉,造成了社會的混亂不堪。所以說,明朝之所以會亡於廠衛,很大一部分是是由於這個鬥牛服的權利間接引起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
明代的賜服 ——鬥牛服 、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此博文包含圖片    (2010-02-18 00:16:25)轉載▼
標籤: 雜談    
    這幾種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明史-輿服志》稱: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說:“蟒衣如像龍之服,與至尊所禦袍相肖,但減一爪耳。”《元典章》卷五十八記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不花帖木耳奏:'街市賣的緞子似皇上御穿的一般,用大龍,只少一個爪子。四個爪子的賣著(者)有奏(著)呵'。”說明四爪大龍緞袍(即蟒袍)在元初就已經在街市出賣。《明史·輿服志》記內使官服,說永樂以後(公元1403年以後)“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繡蟒於左右,係以鸞帶。……次則飛魚……。單蟒面皆斜向,坐蟒則正向,尤貴。又有膝襴者,亦如曳撒(據《碎金》稱作曳撒),上有蟒補,當膝處橫織細雲蟒,蓋南郊及山陵扈從,便於乘馬也。或召對燕見,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但)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襴有紅、黃之別耳。”這段記載可知,蟒衣有單蟒,即繡兩條行蟒紋於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兩條行蟒外,在前胸後背加正面坐蟒紋,這是尊貴的式樣。至於曳撒是一種袍裙式服裝,於前胸後背飾蟒紋外,另在袍裙當膝處飾橫條式雲蟒紋裝飾,稱為膝襴。
      蟒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服要戴玉帶。蟒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蟒與龍相似,惟獨爪有所不同。龍是五爪,蟒是四爪。明朝只有皇帝和其親屬可穿五爪龍龍紋服,明朝後期有的重臣權貴也穿五爪龍衣,但稱為“蟒龍”。)
明代的賜服 <wbr>——鬥牛服 <wbr>、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蟒補一 蟒補二
明代的賜服 <wbr>——鬥牛服 <wbr>、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明代的賜服 <wbr>——鬥牛服 <wbr>、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崇禎皇帝御賜抗清女將秦良玉蟒袍鳳衣
明代的賜服 <wbr>——鬥牛服 <wbr>、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飛魚,據《山海經》載:“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話色彩。《林邑國記》說:“飛魚身圓,長丈餘,羽重沓,翼如胡蟬。”是一種龍頭、有翼、魚尾形的神話動物。
     明代的賜服 <wbr>——鬥牛服 <wbr>、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飛魚紋
     明代的賜服 <wbr>——鬥牛服 <wbr>、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飛魚服鬥牛原是天上星宿,《晉書·張華傳》說,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鬥牛之間常有紫氣,請通曉天文的雷煥去詢問,雷煥說是豐城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就讓雷煥為豐城令。煥到任,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華,一以自佩。後張華被殺,劍忽不見。雷煥死後,其子持劍過延平津,船至江中,劍忽躍出,墮水。但見二龍蟠縈有文章,水泯警沸,於是失劍。明代鬥牛服為牛角龍形。
明代的賜服 <wbr>——鬥牛服 <wbr>、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明代的賜服 <wbr>——鬥牛服 <wbr>、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明代的賜服 <wbr>——鬥牛服 <wbr>、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明代織錦鬥牛賜服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象鹿,全身有鱗甲,牛尾馬蹄,有一隻肉角。後人將它作為吉祥的象徵廣泛用於各類器物的裝飾。麒麟的形像也經過一番變化,將頭繪成龍首並有兩角,尾繪成獅尾等等。明代官服繡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職位特殊的錦衣衛指揮侍衛等也能服用。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鬆,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襉。所繡紋樣,除胸前、後背兩組之外,還分佈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製成的寬邊,當時稱“擺”。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一書,就專門敘述到這種服飾。他說:“其製後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這種服裝所採用的質料和紋樣,按規定,都有一定制度。《明史·輿服志》稱: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
明代的賜服 <wbr>——鬥牛服 <wbr>、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麒麟補一 麒麟補二
明代的賜服 <wbr>——鬥牛服 <wbr>、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明代的賜服 <wbr>——鬥牛服 <wbr>、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明大紅直徑紗地盤金彩繡柿蒂過肩麒麟服
    它們的主要區別是飛魚有魚鰭,鬥牛有牛角,麒麟有牛蹄。
明代的賜服 ——鬥牛服 、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_寒夜孤星_新浪博客 - https://goo.gl/2ZG4Ke
----------------------------------------------------
明代的賜服 :鬥牛服 、飛魚服、蟒服和麒麟服
2016-08-23 由 兵鑒 發表于文化
這幾種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它們的主要區別是飛魚有魚鰭,鬥牛有牛角,麒麟有牛蹄。
蟒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服要戴玉帶。蟒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蟒與龍相似,惟獨爪有所不同。龍是五爪,蟒是四爪。明朝只有皇帝和其親屬可穿五爪龍龍紋服,明朝後期有的重臣權貴也穿五爪龍衣,但稱為「蟒龍」。)蟒衣有單蟒,即繡兩條行蟒紋於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兩條行蟒外,在前胸後背加正面坐蟒紋,這是尊貴的式樣。至於曳撒是一種袍裙式服裝,於前胸後背飾蟒紋外,另在袍裙當膝處飾橫條式雲蟒紋裝飾,稱為膝襴。
飛魚,據《山海經》載:「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話色彩。《林邑國記》說:「飛魚身圓,長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蟬。」是一種龍頭、有翼、魚尾形的神話動物。
鬥牛原是天上星宿,《晉書·張華傳》說,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鬥牛之間常有紫氣,請通曉天文的雷煥去詢問,雷煥說是豐城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就讓雷煥為豐城令。煥到任,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華,一以自佩。後張華被殺,劍忽不見。雷煥死後,其子持劍過延平津,船至江中,劍忽躍出,墮水。但見二龍蟠縈有文章,水泯警沸,於是失劍。明代鬥牛服為牛角龍形。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象鹿,全身有鱗甲,牛尾馬蹄,有一隻肉角。後人將它作為吉祥的象徵廣泛用於各類器物的裝飾。麒麟的形象也經過一番變化,將頭繪成龍首並有兩角,尾繪成獅尾等等。明代官服繡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職位特殊的錦衣衛指揮侍衛等也能服用。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bgq8lo.html
---------------------------------------------------
孔府舊藏之明代紅色湖綢鬥牛袍賞析
泱泱華夏,精髓貴在“服章之美”。山東博物館於2013年5月展出的“大羽華裳——明清服飾特展”中的“錦織明韻”部分,就展出了中國歷史最久的第一貴族世家——孔府傳世的明代衣冠。尊貴華美的服飾無不體現出了漢家威儀的奇絕魅力,其中有一件非常珍貴的紅色湖綢鬥牛袍尤為光彩奪目。
該件鬥牛袍身長120厘米,腰寬59厘米,袖通長213厘米,袖寬63厘米。製作形制為圓領,右衽,大襟,寬袖,左右有擺,腋下有一對紅色繫帶。鬥牛袍採用上等的湖綢製成。湖綢是浙江湖州所產的絲綢,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春秋時期,湖州就產“越羅”,越羅已具備精湛織造技藝。三國時湖州生產的吳綾,與蜀錦齊名,稱之為“吳綾蜀錦”。唐時湖州絲綢就名譽京都,與綾、絹、紗、綿及土產花綢一起納貢,到了明代,湖綢更是上等貢品。
鬥牛袍以“祥禽瑞獸”作為吉祥裝飾紋樣,精美異常。袍的前胸後背處用金絲線和彩絲線刺繡出兩條首尾相向的龍身牛蹄狀神獸(又稱鬥牛),是整件衣服中繡面最大的紋飾;袍的下部中段(膝襴處)的正面、背面各繡兩條相對舞動的鬥牛,最下擺處是精緻的繡花圖案;袍袖正面各飾一隻飛翔的彩鳳,彩鳳翅膀用二至三暈色衣線刺繡而成,袖子背面則各刺繡出了形態類似於昇龍的鬥牛。無論是大小鬥牛還是彩鳳的周圍,都飾以祥雲襯托。整件吉服袍的繡工精緻絕倫,流光溢彩,將明朝紋飾錦繡壯觀、雍容華貴的特點體現的淋漓盡致。
任何服裝的圖案紋彩,都不是單純工藝手段的簡單應用,而是或多或少的蘊寓著文化內涵,它們往往是特定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社會意識的綜合反映。人們通常把一些文麗的珍禽比作“美好”用於女服裝飾,把一些雄健的猛獸形像比作“威武”用作男服紋樣,這種風格為以後各代所繼承和發展。鬥牛袍以鬥牛紋飾為名,鬥牛並非牛形,而是一種想像的神獸形象。鬥牛原指二十八宿中的鬥宿和牛宿,後亦成為像龍的瑞獸。在有的傳說中,鬥牛也稱作一種虯螭,如《宸垣識略》中有記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虯螭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且視之,湖冰破裂一道已縱去。”在這其中鬥牛被說成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物。明代鬥牛通常為蟒形、四爪(到明後期僭越為五爪)、魚尾,頭上雙角向下彎曲如牛角狀。週祈《名義考》中記載鬥牛“如龍而觩角”,觩角即角作曲狀,又如弓鞬式樣,異於龍、蟒的角。而在該件紅色湖綢吉服袍中的鬥牛則有所不同,其角略直,不作彎曲狀,與明代後期龍紋的角相差無幾,且鬥牛為牛蹄,非四爪。歷來鬥牛紋飾不僅見於服飾,在古代建築裝飾中也常有應用。如故宮太和殿脊獸中就有鬥牛一獸,頭不作蟒形,遍體作鱗片,尾與麒麟尾相似。鬥牛的形態初看類似於麒麟,但與麒麟有很大差別。麒麟以鹿類特徵為主,融合了鹿角、牛身、馬掌等特徵,而紅綢吉服袍中的鬥牛則為觩角、龍頭、龍身、魚尾、牛蹄的集合體。鬥牛作為似龍非龍,龍牛合身的瑞獸,意味著天地萬物和諧相處及融合思想,也代表了吉祥如意、福壽富貴等世俗化的吉祥觀念。鬥牛袍兩袖所繡的彩鳳和鬥牛一樣,也是一種現實和想像相結合的綜合體。如同明代時期常用的鳳紋一樣,袍上的彩風首如錦雞,冠似如意,頭似騰雲,翅和腿似仙鶴,整個造型酷似孔雀,五彩斑斕,儀態萬方。鳳凰作為吉祥裝飾紋樣,也被人們看作仁義道德和天下安寧的象徵,是吉祥、幸福、美麗的化身。自古以來,龍是男性的象徵,鳳是女性的象徵,神奇威武的龍紋和艷麗美妙的鳳紋常常組合成“龍鳳呈祥”的吉祥圖案。而這件吉服袍中,變形幻化的龍形鬥牛和彩鳳亦成為另一種呈祥組合。另外,鬥牛 和彩鳳各自的這種綜合嫁接結構,體現出了善變化、利萬物、利富貴、子孫繁衍不息的神異圖騰體。祥禽瑞獸是祈吉心理,從古至今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意識中一直追求吉祥美滿的生活方式,這些祥瑞圖案不僅寄託了統治者的願望,也寄託了貴族對尊貴、美好生活的追求,更蘊藉著古老的、傳統的民族心理意識、哲學思想和等級中的審美觀念,體現著偉大民族永恆的精神內涵和民族氣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