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難撿回一命 建築師變茶博士
聯合新聞網
2018年5月6日 上午7:25
17 則留言
「新竹茶博士」鄭燊家收藏罕見的雲南普洱茶「茶柱」。
更多
瑞恆展業公司負責人鄭燊家是少數摔出飛機而倖免於難的人,逃過死劫之後,他潛心研究茶葉,「東學西讀」20多年,喝茶不但喝出甜美人生,成了新竹市議長謝文進口中的「新竹茶博士」,也成了另類理財工具。
新竹市區第一家庭園式西餐廳「貝多芬」由鄭燊家開設,正當建築事業一帆風順時,他與親友1991年到絲路旅行,搭乘的小飛機在蘭州飛西安途中墜機,他摔出機外,幸運生還,自此在茶水中喝出人生的味道,退出建築業投向茶世界。
為了探索茶發酵轉化的過程,他收集了數千種茶樣,鑽研茶化學,甚至買下雲南一座茶廠,確保傳統的低溫炒茶、適度發酵的製茶流程。他說,追求好的茶葉並與朋友分享,成了他最大的嗜好,他收藏歷年得獎的東方美人茶、老茶各有幾千斤,廿多年前用800元買下紅印普洱茶磚(357公克),如今已漲到300萬元,「92方磚」出廠價人民幣8毛(約台幣3.6元),如今市價台幣2萬元。
「喝幾百年都喝不完吧」,走進鄭燊家的茶葉密室,各種名茶堆積如山,他卻不開店面行銷,招待好友品茗的優雅小茶室設在管理嚴密的大樓內,樓下有一根台灣少見的「茶柱」,是用普洱茶壓製而成的柱子,重達一噸,當初從雲南運回台灣,卻搬不進他的品茗室,只能放在大廳與大樓住戶共享。
鄭燊家的員工可以隨意拿老闆的茶來泡,每天喝不同的茶,泡一整年都不會重複。「要論價錢,員工每月喝的茶比薪水多好幾倍。」 鄭燊家說:「因為我收藏的都是老欉、得獎、罕有的茶葉。我樂於跟員工分享,從不限制,反倒鼓勵他們喝。」


台灣奉茶情
路邊的奉茶:早期的台灣鄉間人煙希少交通很不方便,荒郊的十字路口常見放有茶桶茶桶蓋上有二至三個杯子。上方掛著木牌或直接在茶桶寫著「奉茶」。這是台灣早期的奉茶文化為體恤路過者解渴需要,而設置的路邊茶。茶桶內的茶水會隨時間產生溫度變遷,就是由熱茶變溫茶,終為涼茶。如有同一個路人湊巧一天走三趟,可享受到不同冷暖的茶味。趕路人有杯茶解渴,真是幸運。這種路邊的奉茶在台灣鄉下非常普遍,它傳達了體貼之情,只有付出不求回報的自然人情味。


中國茶藝----中國茶文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9iagbn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不限於「茶風俗」、「茶儀式」的範疇
茶與藝術
自古以來,種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認為需要高度技藝。當代,由中國人開始,將有關的技藝稱為茶藝。同時,歷朝歷代也湧現出大量與茶有關的各種藝術作品。
茶之為物,產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靈氣,還必須配上清潔的流泉。所謂「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國文人、哲人深愛的天、地、山、水,仁、智。
茶與文學
維基文庫標誌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Wikisource:茶詩列表
中國關於茶的文學作品汗牛充棟,僅古詩詞一項,總數在2000首以上。文人品茗之時,一旦興致來了,必定會對此情此景吟詠一番,以遣情懷。現在能看到最早的關於茶的文學作品是杜育的《荈賦》。中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白居易,白居易的2800部詩歌作品中,與茶有關的有60首。而他本人也喜愛品茶,一天到晚茶不離口,在其所作的《睡後茶興憶楊同州》一詩中便寫下了「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的佳句。唐代詩人盧仝所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膾炙人口,歷久不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北宋范仲淹作《鬥茶歌》描繪了茶文化在當時的盛行。北宋·蘇軾《汲江煎茶》描寫詩人在月明之夜親自用大瓢汲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椀,臥聽山城長短更。」
關於茶的散文、小品文、書信等很多,著名的有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劉禹錫《代武中丞謝新茶表》、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皮日休《茶中雜詠序》、蘇東坡《葉嘉傳》、唐庚《鬥茶記》、張岱《閩老子茶》、張岱《陽和泉》、張潮《中冷泉記》等。其中《中冷泉記》以位於南京揚子江金山寺,有「天下第一泉」之稱的中冷泉為題材生動地描寫了自古到金山寺吸中冷的僧侶、道士胸中皆帶仙氣。金山寺上有一口中冷泉井,有瓦亭覆蓋,盤龍石欄,寺僧紛紛汲水,為當時來到燒香拜神的幾萬香客備茶。那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冷泉。一位道士帶領張潮攀登嶙嶙的亂石,到山頂看見一面石壁,刮去青苔,露出幾行字,說真正的中冷泉,在郭璞墓間,必須在子午兩個時辰,用特製的銅瓶,用長索拴住,放下郭璞墓間的石窟中汲取。張潮跟隨道人答乘夜行船,兩天後到了閏州。午夜,小舟直奔郭璞墓,在江心石堆中,有一個黑洞洞的石窟,道人大喊「這就是中冷窟!」
茶與書法
宋 蘇軾 啜茶帖
以茶為題材的書法作品稱為茶帖,著名的茶帖有唐懷素《苦筍帖》,宋蘇東坡《啜茶帖》、《季常帖》、《新歲展慶帖》,宋蔡襄《精茶帖》 、《天際烏雲帖》,宋米芾《笤溪帖》,宋趙令疇《賜茶帖》、清金農《玉川子嗜茶帖》等。
茶畫
茶也是中國畫常見的題材,著名的茶畫有很多,例如唐閻立本 《蕭翼賺蘭亭圖》是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所作。描繪唐太宗御史蕭翼從王羲之第七代傳人的第子袁辯才的手中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騙取到手獻給唐太宗的故事,畫的是蕭翼和袁辯才在喝茶,蕭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辯才張口結舌,失神落魄,人物表情刻畫入微。明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描繪文徵明和幾位詩友在有「天下第二泉」之稱的無錫惠山泉品茗。二人在茶亭泉井邊席地而坐,文徵明展卷頌詩,友人在聆聽;古松下一茶童備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著各種茶具。中國文人至愛的高山、流泉、古松、友誼,盡在以茶會友中。
還有唐周昉《調琴啜茗圖》,唐人《宮樂圖》,北宋徽宗《文會圖》,元趙元《陸羽品茶圖》,元趙孟頫《鬥茶圖》與《茶榜》,元倪雲林《龍門茶屋圖》,元顏輝《煮茶圖》,元胡廷 《松下烹茶圖》,元錢選《盧同煮茶圖》、《品茶圖》,明丁雲鵬《玉川烹茶圖》,明唐寅《事茗圖》、《盧同煎煮茶》,清胡錫珪《洗硯烹茶圖卷》,清高鳳翰《天池試茶圖》,清高翔《煎茶圖》等。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
周昉《調琴啜茗圖》
唐人《宮樂圖》
宋徽宗《文會圖》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
採茶相關藝術
採茶歌是採茶人在採茶所唱的民謠,後來配合採茶的動作,演變成採茶舞、採茶戲等傳統表演藝術形式。
茶與禪宗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1],「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趙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從諗(公元778-897),因常住趙州(今屬河北省趙縣)觀音院(今柏林寺),又稱「趙州古佛」,由於其傳揚佛教不遺餘力,時謂「趙州門風」。他於禪學於茶學都有很高的造詣,《廣群芳譜·茶譜》引《指月錄》文曰:「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處,僧曰:『新近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
品飲
梅州一茶田風景
主條目:中國茶
茶的主要味道來自茶葉,因此茶葉對茶的品質影響也是最大的。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都是主要的茶葉出產地,因此茶葉的品種也特別多。其中有名的品種更是不少,中國茶依發酵程度可分為綠茶、紅茶、青茶、黃茶、白茶、黑茶。
除了茶葉外,水質也備受重視。
茶器
紫砂茶壺
主條目:中國茶具
茶具是所有泡茶過程中必備的器具,不單指茶壺、茶杯,廣義的茶具還包括各種備茶、煮茶、貯存茶葉用的器具以至喝茶場所內的家具、陳設。被認為對茶的品質有著莫大的影響。
宋朝的《茶具圖贊》列出了12種茶具。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所著的《茶譜》中列出10種茶具,包括茶爐 、茶灶 、茶磨、茶碾 、茶羅 、茶架 、茶匙、茶筅 、茶甌 、茶瓶。
最早的茶壺使用金、銀、玉等材料製成。唐宋以來,由於陶瓷工藝的興起,逐漸被銅和陶瓷茶具代替。銅茶具相對金玉來說,價格更便宜,煮水性能更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氣,更重要的是價格相對較低,所以容易推廣,又受大眾喜愛。
宋代湖南長沙出產的茶具,十分精美,價值以白金計算。趙南仲曾出黃金千兩定製一副茶具具獻給皇帝。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博物館保存著一套完整的唐朝皇帝用的純金茶具。明代供春、時大彬手制的紫砂壺更成為昂貴的藝術品。
茶相關家具、儲具與陳設、布置
茶相關家具、儲具有茶几、具列、茶櫥、都籃等,陳設有插花用的花瓶、燒香用的香爐,茶所布置有掛軸等。
茶藝
主條目:中國茶藝
中國茶藝是一種儀式化的飲茶方式,它把簡單的飲茶行為升華成一種美好的藝術享受,使人們在一道道繁雜瑣碎的程序之後,能夠淺酌慢飲,陶醉於一種恬靜、淡泊、忘我的境界,獲得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極大滿足和慰藉。
很多人喜歡這種泡茶和喝茶的藝術,現時許多其他國家的人也熱心於中國茶藝。他們不僅喜愛茶的味道,也享受泡茶過程中的樂趣,此外還能放鬆心靈。
茶所
江南茶館
主條目:中式茶館和茶寮
北京的茶館是北京的一個特色,老舍曾經有話劇茶館刻畫茶館裡的眾生百相。現在在北京前門西,開設了老舍茶館,裡面有一些曲藝節目表演。
廣東茶樓的特色是喝茶時同時吃點心。到茶樓品茗粵語稱之為飲茶。
茶館
茶館是供人品茶、喝茶的公共場所。中國茶館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和風俗,有北京茶館、四川茶館、天津茶社、杭州茶室、廣州茶樓等等,形成了中國的茶館文化。
根據中國古典典籍,最早的茶館出現在唐朝開元年間(713年-741年),叫茗鋪。清代茶館發展成為大眾娛樂場所。京師茶館,列長茶案,可以自己帶茶葉,可以提鳥籠,入座買水。乾隆末年江南有河濱茶館、賣茶、瓜子、糖果、春卷、燒賣、水餃子。上海茶館最早出現在同治初年,「麗水台」茶樓,樓高三層。到了光緒丙子上海有了廣東茶樓,賣茶和各種小吃,早茶賣魚生粥,午茶有點心、蒸粉果;夜茶有蓮子粥、杏仁露。不久上海還出現東洋茶館。蘇州茶館、除去喝茶、品嘗點心外,還可以欣賞蘇州評彈和說書;北方茶館有說書、相聲。
當代,當子女離開了家庭到外地工作和結婚後,他們就較少探望自己的家人。故此,祖父母也就很少和孫兒見面。前往茶樓品茗就成了家庭相聚的一個重要活動。每逢星期天,中式茶樓常常滿座,特別當人們慶祝節日時。這個現象反映了中華文化中的家庭價值觀。
此外,源自台灣的茶藝館開創了新一代休閒娛樂場所的先河。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茶藝館已經從台灣開始,進入到大陸各省市及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聚居區。與之前的茶館不同的是,茶藝館裡面一般僅提供茶藝服務,由受過專業培訓的人員在客人面前進行茶藝的表演,而不提供其他飲食服務。對茶文化的高度重視使得茶藝館具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從而提升其消費品味。
茶寮
茶寮專門用作品茶、進行茶儀式的私家獨立小屋。不少私家園林都有設置茶寮。
茶與養生
《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荼就是茶的古字。
唐大中三年(850年)有一位和尚130歲,宣宗皇帝問他服什麼藥才能如此長壽?和尚答道:「我向來不知藥性,平生只愛喝茶,每逢雲遊到一個地方,先討茶喝,喝一百碗也不嫌多。」皇帝賜和尚五十斤上等茶。
明高濂的養生經典《遵生八箋》中寫道:「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顧元慶《茶譜》亦說: 「人飲其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
茶史

主條目:中國茶史
中國人飲茶的習慣,從唐、宋、明、清到現代,有很大的變化。飲茶始於漢代,由於隋朝短暫,茶事記載很少。唐朝時的茶葉多加工成茶餅。「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在宋代,茶品越來越豐富,飲茶也日益考究,開始重視茶葉的本身的色香味,調味品逐漸減少。此時,出現了用蒸青法製成的散茶,並趨向以散茶為主,同時烹飲的手續也大為簡化。到了明代,餅茶、團茶較少見了,較多以喝散茶為主,烹茶方法亦由過去煎茶為主逐步發展為沖泡為主。到了清代,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出現了城市的茶館,並逐步興起,成為適合各個社會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並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普通人家也常以茶水招待客人。
現代,根據不同情況(如不同場合的特殊禮節),中國茶有著不同的泡法。
貢茶
宋代 大龍團貢茶
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公元前11世紀,巴、蜀等國曾向周武王進貢茶、蜜等物資。將品質最優良、或產量稀少的茶奉獻帝王,開始於唐開寶末年,福建建甌鳳凰山成為御用北苑茶園。宋太平興國初(975年),特別御製龍鳳模,派遣蔡襄為福建轉運使往北苑監製龍鳳團茶。根據宋代熊蕃所著《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僅僅北苑的貢茶就有四十多種,包括「御苑玉芽」、「龍團勝雪」、「萬春銀葉」、「無疆壽龍」、「瑞雲祥龍」、「玉葉長春」等。其中「龍團勝雪」尤其名貴,所采的茶葉必須一芽帶一葉,稱為「一槍一旗」;再將一槍一旗的芽茶燙熱後,只剔出中心一縷,放到貴重的容器里,用清澈的泉水泡浸,晶瑩光潔淨,如同銀線,叫「銀線水芽」;然後再用御製龍鳳寸方模將銀線水芽壓成寸方小夸,上有小龍圖案,叫「龍團勝雪」。包裝十分考究,先用防潮的青箬葉包上幾層,再用黃緞包裹,加朱紅印封,放入朱漆盒,外加鍍金鎖。每年御貢的團茶只得一百夸,每夸價值四十萬。
歷代貢茶:
碧螺春產江蘇蘇州吳縣洞庭山
碣灘茶產湖南武陵山碣灘;
君山銀針產湖南岳陽君山;
顧渚紫筍產浙江省長興縣顧渚山;
天目青頂產浙江省天目山;
天尊貢芽產浙江桐廬;
婺州舉岩產浙江金華;
敬亭綠雪產安徽宣城;
涌溪火青產安徽省涇縣涌溪村;
西湖龍井產浙江杭州;
廬山雲霧產江西省九江廬山;
瑞州黃檗產江西高安。
普洱沱茶產於雲南省思茅普洱和西雙版納
茶俗
以茶祭祀
主條目:茶禮 (祭祀)
茶也是中國傳統祭祀常見的祭品之一。以茶祭天始於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見陸羽《茶經》。)開後世帝王以茶祭天、祭神、祭山的先河。唐代文人擺茶宴祭泰山。清代帝王祭天之禮大盛。逢正月初九天誕日、七月七日七夕日、八月十五中秋節、十二月二十三灶君日等節日,紫禁城內養心殿擺茶祭神。民間流行中秋節以茶拜祭月娘娘。
品茶文化普及之後,各種民間祭祀也常用茶為祭品。
奉茶、敬茶與送茶
中國文人喜歡用茶來招待客人。清畫家鄭板橋題畫:「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家僮掃地,侍女焚香,往來竹陰中,清光映於畫,絕可憐愛。」又詩:「月光清峭射樓台,淺夜籬門尚半開,樹里燈行知客到,竹間煙起喚茶來 ……坐久談深天漸曙,紅霞冷露滿蒼苔」,描寫黃昏時分朋友來訪,主人喚茶招待,二人深談直到黎明。以茶會友,自然也包括紅顏知已,明文震亨說到茶的一項功用:「青衣紅袖,密語私談,可以助情熱意。」很多人喜歡和別人一起喝茶,不光為分享美茶,還為了體驗和別人在一起的安逸心情。
在中國社會,當晚輩要向長輩表示尊敬時,會向他們奉上一杯茶。以往,下屬要為上級準備茶水;但時至今日,社會變得開放自由,這種傳統一般只有重要節日或場合出現。而長輩為晚輩沖茶則是關懷、友好的表現。
當有人犯了嚴重錯誤,或想表示歉意之時,會為對方奉上一杯茶作為表示。
在中式婚禮上,新人在訂婚時常會以茶作為禮物,這是因為茶樹種植後根深,不能移植,寓意堅貞。新郎和新娘在正婚禮之後,的見舅姑禮和歸寧時,會向自己或配偶的父母、長輩敬茶,父母、長輩喝茶後會給新婚夫婦一個代表著好運的紅包,然後新人再向其他親屬逐一奉茶,並會用正式親屬稱謂呼來稱呼對方,這也代表新人各自與配偶原有的親屬確立姻親關係。拒絕喝茶表示不同意婚事——這是比較少見的,因為這是會讓新夫婦丟臉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