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假天堂變成垃圾島?從文化與生活反思「汙染」這件事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龍目島其中一個大型珍珠養殖場。
台灣是個島嶼,但大部分人生活在都市中,除了放假會去海邊,海洋與我們的生活似乎總有點距離。在現代化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沒什麼人會認為自身的行為會對海洋產生什麼影響,而這些無意識的行為,到頭來往往會衝擊自身的生活。現代化的物件使生活變得便利,即使是別人眼中的「世外桃源」也不例外。
筆者1年多前,曾到印尼進行與珍珠養殖相關的田野調查。在那裡看到的景象,讓我對文化變遷及環境保育的連結有許多反省。
曾經的渡假天堂,如今卻變成垃圾場
龍目島(Lombok),位於印尼南部,為華萊士線(Wallace Line)西邊的第一個島,本島加上離島面積超過4,700平方公里,鄰近「渡假天堂」峇里(Bali)島,僅相隔30公里的龍目海峽(Lombok Strait)。
在印尼的國家體制下,龍目島屬於西努沙登加拉省,位於龍目島西部的馬塔蘭市(Kota Mataram)乃該省的首府,是省內的行政及商業中心。島上東邊及北邊高山林立,前者擁有全印尼第二高的火山林賈尼(Rinjani)火山,而中部與西部則是平原地帶,雖然是個海島,但過去曾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島嶼。
正當鄰近峇里島因為汙染問題,使其三大沙灘進入「垃圾緊急狀態」時,龍目島在這幾年以「未受汙染的峇里島」的名號,成為新興的觀光熱點。此外,龍目島還是印尼其中一處盛產南海珍珠(South Sea Pearl)的地方。
可是,這個珍珠的產地也遭受到環境汙染。某日當地友人帶我去一個海邊的公園散步,那裡是當地人的休閒場所。沿路許多人坐在沙灘觀賞日落,但走近堤防時,一陣臭味直沖而來,放眼看去河流盡是垃圾,堆滿半個出海口。但旁邊的當地人完全不以為意,各自做著自己的事,似乎已經見怪不怪。如此現象,怎麼會出現在觀光客眼中「自然」、「偏僻」的「世外桃源」?
峇里島認為遊客是造成汙染的原因之一,也有人認為汙染的元凶是都市化或現代化。但我認為,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從文化著手去理解汙染的原由,了解當地人民為什麼沒有改善狀況的意圖,以及少數人的嘗試,才有可能從根本去改善問題。
龍目島上垃圾堆積如山的出海口。
這些垃圾,往往來自文化上的不知不覺
大量的垃圾從何而來?放眼望去,垃圾堆中看得到紙張、塑膠袋、杯水、保特瓶、煙蒂、包裝……這些看似平常的用品,其實都跟當地的生活習慣相關。
首先,到餐廳外帶在龍目島是平常的事,他們會用紙張包裹飯菜,回家打開後就可以直接抓起來吃。龍目島有許多香蕉樹,以前都是用香蕉葉來包,但近年因為方便性而被紙張取代。
龍目島上的紙包「便當」。
其次,喝咖啡和抽煙是他們日常重要的社交活動,尤其對男性來說,抽煙不但是成長的證明,也往往是開口聊天的第一句話,而喝咖啡則是招待客人的不二之選。我觀察他們每天都喝兩次以上的咖啡。然而當地人普遍收入不高,經常喝單包裝的三合一咖啡,因此每天產生不少垃圾。
此外,咖啡和香煙都有提神作用,當地的莎莎克族(sasak)自20世紀以來大多信奉伊斯蘭教,每天都要定時5次禮拜(solat),在半夜和清晨亦然,所以有些人會靠此提振精神。
掛在牆上的三合一咖啡和提神飲料,是當地人每天不可或缺的用品。
上述的事情,顯示了物質文化改變對當地人的影響。但請你不要誤會,主要問題不在於使用現代的物品,更不是說文化造成汙染,而是生活習慣沒有隨著物質文化而改變。他們仍然保持著農業時期的習慣,隨手就往地上或河裡丟,垃圾堆積在河流水道上,部分嚴重到幾乎看不到水面。垃圾堆不見有人來清理,到了每年的雨季,雷陣雨就將垃圾一股腦沖往海上。
既然文化生活不可或缺,人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生活跟海洋的關係,才是最大的問題。作為養殖珍珠的產地,水質非常重要。受汙染的水源會造成珠母貝死亡。海水一旦被嚴重汙染,不僅造成人民的健康問題,甚至可能影響小島的重要經濟支柱。
從生活的小地方開始改變
改變正一步一步地發生,而且是由小眾開始。部分珍珠養殖場聯合當地NGO,到一些靠海的村落進行教育活動,試圖從根本改善問題。Ina(化名)是組織的負責人之一,製作教材,讓村落的國小生學習關於珍珠養殖的知識,並舉行清潔海灘的活動,提倡保育海洋的重要性。雖然普及的村落不多,也未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本來不是可一蹴而就的事,必須保持耐心。而從產業及生計出發,讓小孩把文化、經濟及環境的相關經驗、思考及行動扣成一線,正是Ina等人的努力方向。
回頭看台灣,儘管越來越多新聞指出海洋汙染與現代物質文化的關係,但同樣很多人也沒想到自己跟海洋的緊密連結,沒辦法想像生活在海邊面對了多少垃圾問題。
生活中究竟有多少東西是文化的必需品?什麼是可以取代的?改變物料、包裝,和居民的文化慣習及社會關係息息相關。如何避免生活中產生過多「必然」產生的廢物是一大難題,例如台灣飲料店和夜市可說是飲食文化的代表,每天使用的塑膠袋數量可觀,但塑膠袋真的就是必需品嗎?它在飲食文化、公眾衛生及方便性中,佔有什麼位置?可以取代的物件就是什麼?
近年越來越多提倡環保商品將之取代,如隨行杯提袋和環保食物袋等,說明生活習慣與物質文化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思考一下兩者的關係,或許能使我們向環境保護的願境推前一步。從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汙染問題的起源,或許一時之間無法提供解決的辦法,但卻是重要的第一步。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 Apr 20 Fri 2018 15:58
垃圾,往往來自文化上的不知不覺-曾經的渡假天堂,如今卻變成垃圾場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