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契約是人類最根本的法則。公元1004年,宋遼簽署了聯合聲明:澶淵之盟;在公元1120年,北宋撕毀這個合約的同時和金國簽署了一份聯合聲明:海上之盟。然而宋國再一次毀約,並導致了6年後亡國


大遼/澶淵之盟/遼朝-946年攻滅五代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註 2],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3],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ZMdPT9
------------------------------------------------
歲幣為中國古代政府每年向上級政府交納的稅捐,始於西漢,尤以宋代為甚。
歷史
公元1004年,宋遼達成澶淵之盟,宋朝向遼每年輸送絹20萬匹,銀10萬兩,稱為歲幣,以換取遼宋和平。公元1045年,遼國要求增加歲幣,宋遼重新商定,歲幣增加到絹30萬匹,銀20十萬兩。
1044年,西夏李元昊與宋朝達成和平協議,商定由宋朝每年以賞賜的名義給西夏歲幣7萬2千兩、絹15萬3千匹、茶3萬斤,及同意西夏占領已經占領了的宋朝故有領土。
金國攻打遼時,為換回幽雲十六州,宋向金每年輸歲幣30萬匹布、20萬兩銀及1百萬貫錢。1139年,宋向金稱臣,定歲幣為銀25萬兩及絹25萬匹。公元1165年後,歲幣減為銀20萬兩及絹20萬匹。公元1206年,宰相韓侂胄領軍攻打金國失敗。公元1208年,南宋殺死韓侂胄以向金國求和,歲幣增加到銀30萬兩及絹30萬匹。
---------------------
宋朝每年輸出歲幣反而掏空遼金兩國——讀金遼宋史有感
2017-03-20 由 想飛得有翅膀 發表于歷史
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1000年前的金國公民,你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養了幾年的羊終於肥了,你出門賣自己家的羊,收購羊的商人是宋朝來的大客戶,他給你的錢是大觀通寶,而你並沒有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你去集市買幾尺布料給孩子做衣服,你買的布料是臨安產的,對了,事實上,整個集市上沒有什麼像樣的東西不是進口的。你付給老闆一把大觀通寶,老闆收下,找給你一把崇寧通寶,你們倆都沒有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這樣的日子每天都在重複,你每年都在辛苦地養羊,但是,生活一點也沒有變得富裕。你實在想不清楚,究竟是什麼導致自己的貧窮,事實上,你可能從來就沒有去想過這個問題,老百姓為什麼窮,就像太陽為什麼升起,不值得想。
偶爾誰去了一趟臨安,那可是值得他誇耀一輩子的大事,臨安的繁榮,南朝的富庶,是大家從小就聽到的傳說,聽說那邊「農夫躡絲履,走卒類士服」,咱這邊縣上的幹部家才有絲履,平時還捨不得穿。
可惜,臨安就像天堂,大部分人這輩子沒有機會去見識。
年尾,官差來收稅了,你家納的還是大觀通寶,官差沒有說什麼,他也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言歸正傳:
果你覺得貨幣戰爭是個很酷的新名詞,那1000年前的這一幕肯定已然震驚了你一下。
要講宋朝的貨幣戰爭,不得不從《澶淵之盟》說起。
說起《澶淵之盟》,我們又想起不平等條約和楊家將了,大家都知道老楊家「七子去六子還」死的那個慘烈,燒火丫頭都上了,最後皇帝老兒還是貪生怕死簽了議和條約,跟漢族人提《澶淵之盟》,那感覺就跟提《南京條約》差不多。
《澶淵之盟》的內容大體上有這麼兩條: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以後,誰家的皇帝年紀大,誰家皇帝就是哥哥。
二、宋每年向遼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開展自由貿易。
第一條,今天看,這不但不是不平等,甚至是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宗旨的。
第二條,漢族罵條約不平等,主要是因為這第二條,但是,我們嘴上罵歸罵,心裡要清楚牌局。十萬兩白銀是個什麼概念,大宋的歲入,是一億兩,打宋遼戰爭,每年軍費是五千萬兩
關鍵在於第二條的第二款,兩國開始自由貿易。
「歲幣+自由貿易」可太厲害了。
大遼除了賣羊賣馬能有什麼貿易基礎?他幾乎沒有任何產品可以輸出給宋,而宋的每一種商品都是遼需要的。開始遼還賣一些馬,後來發現大宋的騎兵越來越多,就不敢再賣馬了,蕭太后下令誰出口馬,殺誰全家,結果,邊境貿易從一開始就變成一邊倒的對宋貿易巨額逆差。大遼收的歲幣,到年底全被大宋賺得乾乾淨淨,每年還倒賠。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歲幣更像今天中央支援邊疆建設的財政補貼。
大遼不懂經濟,後來就乾脆不發行貨幣了,反正發行出來,也沒老百姓認,即使大遼皇帝本人也覺得只有大宋的錢才是真正的錢。
要了大遼老命的貨幣戰爭,就這麼悄無聲息地開始了。
結果是,一百年雙方無戰事,大遼的財富通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輸入大宋。大宋的先進文化傳播滲透進了大遼的每一個毛孔
金滅遼,大宋跟金打了一下,發現也打不過金,就跑到南方繼續與金玩貨幣戰爭,大金不知是計,接受了「歲幣+自由貿易」的遊戲規則,也放棄了貨幣發行權,全國繼續使用大宋的貨幣,結果一百年後,大金也虛得不行了。
今天的古代錢幣收藏界,很難找到遼和金的銅錢,反倒是宋的銅錢既質量好,又款式多,數量多得比清代的還便宜,就是這場曠日持久三百年的貨幣戰爭的遺蹟。
蒙古滅金後南侵,大宋的群臣拒絕議和,非要PK蒙古,結果,漢族的歷史從此走入黑暗。
研究元史,其實蒙古人最初是想跟大宋繼續「歲幣+貿易」遊戲的,只不過價碼要得比金高了,價碼再高,它也是要用大宋鑄的幣,可惜啊!
大宋皇帝通過鑄幣,實際掌握了北方的財政權。北方的原材料與勞動剩餘價值,通過自由貿易和使用南方的鑄幣,源源不斷地輸入南方,換回南方的商品,這種壯觀的南北貨幣戰爭,持續了整個遼、金與宋對峙的三百年歷史。
與今天中美之間的貨幣戰爭不同的地方在於,那時的局面,相當於今天的美國政府放棄美元,國內全部使用人民幣並與中國自由貿易,中國商品與人民幣迅速充斥了美國,幾十年後其結果不言而喻
1000年前這段有趣的貨幣戰爭歷史鮮為人知,十分值得後世玩味。後世史家總覺得,金與遼的迅速腐化、衰亡,是由於金、遼兩朝統治者心理漢族化,生理女性化造成的。殊不知,經濟上被掏空,才是帝國日益虛弱的根本原因。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qybrbro.html
------------------------------
歲幣,舊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輸納的錢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國家繳納的錢物。關於歲幣數量問題,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輯稿》等資料,宋給遼、金的歲幣,給西夏的歲賜,都應該可以計算出。其中交戰、談判期間是否繳納,也可據史料考訂出。只不過宋史資料繁多,比較麻煩罷了。以遼為例,就大勢而言,澶淵之盟後歲幣給絹銀合計三十萬匹兩,仁宗時增加到五十萬匹兩,每年定期繳納,到徽宗時宋遼開戰,就不再給遼歲幣了。與金的情形也可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資料計算,只是宋金和戰多次,計算更麻煩而已。
至於歲幣的用途,估計主要用於皇室的用度吧。值得注意的是,宋遼和議之後,一方面宋給遼送歲幣,而在雙方邊境榷場的貿易狀況來看,宋方所獲利潤要高於歲幣的支出。
背景編輯
很早以來,金銀就作為貨幣存在了。歲幣要的是銀和絹,也正可表示銀的價值。為什麼宋代限制銅錢外流而不限制銀外流,這可以用良幣、劣幣理論解釋:社會上流通的一般等價物有多種的話,一般人都會傾向於將良幣(價值相對較高且穩定)儲存,而先使用劣幣,長此以往劣幣反而成為社會上最為通行的貨幣。因此在宋代銅錢就比較流行了,而銅錢外流現象嚴重,政府為保證國內貿易的正常運行,就會盡量限制銅錢外流了。而銀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歷史編輯
公元1004年(宋歷44年)
遼朝蕭太后、遼聖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前鋒已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陽)。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到朝廷。寇準勸真宗帶兵親征;副宰相王欽若和另一個大臣陳堯叟卻暗地裡勸真宗逃跑。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陳堯叟是蜀人,勸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聽了這些意見,猶豫不決,最後召見新任宰相寇準。寇準的一番話,讓皇帝決定親自率兵出征,由寇準隨同指揮。
這時候,遼軍已經三面圍住了澶州。宋軍在要害的地方設下弩箭。遼軍主將蕭撻攬帶了幾個騎兵視察地形,正好進入宋軍伏弩陣地,弩箭齊發,蕭達蘭中箭喪了命。
遼軍主將一死,蕭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聽說宋真宗親自率兵抵抗,覺得宋朝不好欺負,就有心講和了。
澶州城橫跨黃河兩岸。宋真宗在寇準、高瓊等文武大臣的護衛下,渡過黃河,到了澶州北城。這時候,各路宋軍也已經集中到澶州,將士們看到宋真宗的黃龍大旗,士氣高漲,歡聲雷動。
蕭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營議和,要宋朝割讓土地。宋真宗聽到遼朝肯議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準商量說:“割讓土地是不行的。如果遼人要點金銀財帛,我看可以答應他們。”
寇準根本反對議和,說:“他們要和,就要他們歸還燕雲失地,哪能再給他錢財。”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顧寇準的反對,派使者曹利用到遼營談判議和條件。曹利用臨走的時候,宋真宗叮囑他說:“如果他們要賠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萬也答應算了。”
寇准在旁邊聽了很痛心,只是當著真宗面不便再爭。曹利用離開行營,寇準緊緊跟在後面,一出門,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說:“賠款數目不能超過三十萬,否則回來的時候,我要你的腦袋!”
曹利用知道寇準的厲害。到了遼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商定由宋朝每年給遼朝銀絹三十萬。
曹利回來詳細匯報。當曹利用說出答應的銀絹數目是三十萬的時候,宋真宗高興得簡直要跳起來,直稱讚曹利用辦事能幹。
隨後宋真宗聽信近臣的讒言,罷免了寇準。
接著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不用說,這筆巨額賠款,長期成為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歷史上把這次和議叫做“ 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兩國未有大規模的戰事發生。
同樣是公元1004年,西北的党項族人也不停的騷擾宋朝邊境,宋真宗這次沒有出征,而是聽取大臣意見,每年都用賞賜大批的銀絹的辦法來安撫党項族人。
遼國的土地面積當時要超過宋朝,是個大國。而党項族人的聚集地相比而言只是個彈丸小國。但對宋朝的危害而言,党項族人絕對是超過契丹遼國。
党項人反复無常,每每在國力衰弱時安靜的接受宋朝“賞賜”,在國力強盛的時候會悍然入侵宋國,以取得更大收穫。
公元1045年
遼國要求宋朝增加歲幣,宋遼兩國重新商定了歲幣,宋國每年要給遼國絹三十萬匹,銀二十萬兩。
公元1034年,党項人在首領李元昊的帶領下叛亂,宣布正式建立西夏國,宋朝派大軍和西夏作戰卻連連失利,最後是范仲淹和狄青領軍挽救了頹勢。
公元1044年,李元昊見勢不妙重新歸順宋朝,宋朝與西夏商定由宋朝每年給西夏銀絹25萬5千,並同意西夏佔領已佔領的宋國領土。
公元1120年
遼國已漸漸衰弱。
有人向宋徽宗提議,遼朝快要滅亡,收復北方燕雲失地,這可是個好機會。宋徽宗派人從山東渡海,前往金朝會見金太祖,表示願意夾攻遼朝。雙方約定滅掉遼朝之後,北宋收回後晉時期割讓給遼朝的燕雲十六州失地,北宋把每年送給遼朝的銀、絹,如數轉送給金朝,歷史上把這件事稱作“ 海上之盟 ”。
後來金國按計劃打下了遼的的幾座都城,童貫指揮的宋軍卻在攻打計劃中由宋朝佔領的燕京吃了敗仗,童貫為了逃避失敗的責任,暗地派人請金軍攻燕京。金軍一舉拿下了燕京,不肯還給北宋。童貫只好答應把燕京的租稅每年一百萬貫錢獻給金朝,才把燕京贖了回來。
這樣宋朝不僅每年要給金國三十萬匹布,二十萬兩銀,還要多給一百萬貫錢。
這一來,北宋王朝的腐朽可讓金朝看穿了。公元1125年,金太祖的弟弟金太宗完顏晟派遼將追殺遼天祚帝,滅了遼朝。接著發兵南下,把進攻矛頭轉向北宋王朝。
公元1127年
靖康事變發生,北宋完結。
公元1139年
金國由於人口太少,無力佔據更大地盤,遂與南宋重新議和,兩國東面以淮河,西面以大散關為界,宋國向金國稱臣,宋國每年給金國的歲幣為銀25萬兩,絹25萬匹。
公元1165年後
兩國商定,南宋每年給金國的歲幣減為銀20萬兩,絹20萬匹。
公元1206年
宰相韓侂冑發動了南宋歷史上最後一次北伐,由於準備不足失敗。
公元1208年
南宋殺掉韓侂冑向金國求和,此後南宋每年給金國的歲幣增加到銀30萬兩,絹30萬匹。
兩年後,蒙古人崛起入侵金國,將金國打的一敗塗地。
蒙古強大後,南宋依然想向蒙古稱臣,忽必烈沒有多加理會,先是答應下來,等他回到草原奪到汗位之後,一回身就把南宋朝廷掃進歷史的煙塵中。
--------------------------------
歲幣是什麽意思
舊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輸納的錢物。
宋 蘇軾 《富鄭公神道碑》:“上命御史中丞 賈昌 朝館伴,不許割地而許增歲幣。” 清 黃遵憲 《馮將軍歌》:“何物島夷橫割地,更索黃金要歲幣。”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五章第一節:“ 唐 對 回紇 的援助如此重視,報酬如此優厚, 回紇 如果再攻掠 唐 邊境,就會喪失歲幣。”
指地方每年向國家繳納的錢物。
《明史·武宗紀》:“夏五月丙申,減 蘇 、 杭 織造歲幣。”
百科解釋:    
歲幣,舊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輸納的錢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國家繳納的錢物。關于歲幣數量問題,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宋會要輯稿》等資料,宋給遼、金的歲幣,給西夏的歲賜,都應該可以計算出。其中交戰、談判期間是否繳納,也可據史料考訂出。只不過宋史資料繁多,比較麻煩罷了。以遼為例,就大勢而言,澶淵之盟后歲幣給絹銀合計三十萬匹兩,仁宗時增加到五十萬匹兩,每年定期繳納,到徽宗時宋遼開戰,就不再給遼歲幣了。與金的情形也可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資料計算,只是宋金和戰多次,計算更麻煩而已。
--------------------------------
《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一百年雙方無戰事,大遼財富通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輸入大宋。金滅遼後如出一轍:大宋跟金打了一下,發現也打不過金,就跑到南方繼續玩貨幣戰爭,金也放棄了貨幣發行權,全國繼續使用大宋的貨幣。結果一百年後,大金也虛得不行了,兩國都被大宋掏空。本文摘自2010年9月17日《羊城晚報》,作者王吉舟。
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1000年前的金國公民,你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養了幾年的羊終於肥了,你出門賣自己家的羊,收購羊的商人是宋朝來的大客戶,他給你的錢是大觀通寶,而你並沒有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你去集市買幾尺布料給孩子做衣服,你買的布料是臨安產的,對了,事實上,整個集市上沒有什麼像樣的東西不是進口的。你付給老闆一把大觀通寶,老闆收下,找給你一把崇寧通寶,你們倆都沒有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這樣的日子每天都在重複,你每年都在辛苦地養羊,但是,生活一點也沒有變得富裕。你實在想不清楚,究竟是什麼導致自己的貧窮,事實上,你可能從來就沒有去想過這個問題,老百姓為什麼窮,就像太陽為什麼升起,不值得想。
偶爾誰去了一趟臨安,那可是值得他誇耀一輩子的大事,臨安的繁榮,南朝的富庶,是大家從小就听到的傳說,聽說那邊“農夫躡絲履,走卒類士服”,咱這邊縣上的干部家才有絲履,平時還捨不得穿。
可惜,臨安就像天堂,大部分人這輩子沒有機會去見識。
年尾,官差來收稅了,你家納的還是大觀通寶,官差沒有說什麼,他也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言歸正傳:
如果你覺得貨幣戰爭是個很酷的新名詞,那1000年前的這一幕肯定已然震驚了你一下。
要講宋朝的貨幣戰爭,不得不從《澶淵之盟》說起。
說起《澶淵之盟》,我們又想起不平等條約和楊家將了,大家都知道老楊家“七子去六子還”死的那個慘烈,燒火丫頭都上了,最後皇帝老兒還是貪生怕死簽了議和條約,跟漢族人提《澶淵之盟》,那感覺就跟提《南京條約》差不多。
《澶淵之盟》的內容大體上有這麼兩條: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以後,誰家的皇帝年紀大,誰家皇帝就是哥哥。
二、宋每年向遼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開展自由貿易。
第一條,今天看,這不但不是不平等,甚至是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宗旨的。
第二條,漢族罵條約不平等,主要是因為這第二條,但是,我們嘴上罵歸罵,心裡要清楚牌局。十萬兩白銀是個什麼概念,大宋的歲入,是一億兩,打宋遼戰爭,每年軍費是五千萬兩。
關鍵在於第二條的第二款,兩國開始自由貿易。
這“歲幣+自由貿易”可太厲害了。
大遼除了賣羊賣馬能有什麼貿易基礎?他幾乎沒有任何產品可以輸出給宋,而宋的每一種商品都是遼需要的。開始遼還賣一些馬,後來發現大宋的騎兵越來越多,就不敢再賣馬了,蕭太后下令誰出口馬,殺誰全家,結果,邊境貿易從一開始就變成一邊倒的對宋貿易巨額逆差。大遼收的歲幣,到年底全被大宋賺得乾乾淨淨,每年還倒賠。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歲幣更像今天中央支援邊疆建設的財政補貼。
大遼不懂經濟,後來就乾脆不發行貨幣了,反正發行出來,也沒老百姓認,即使大遼皇帝本人也覺得只有大宋的錢才是真正的錢。
要了大遼老命的貨幣戰爭,就這麼悄無聲息地開始了。
結果是,一百年雙方無戰事,大遼的財富通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輸入大宋。大宋的先進文化傳播滲透進了大遼的每一個毛孔。
金滅遼,大宋跟金打了一下,發現也打不過金,就跑到南方繼續與金玩貨幣戰爭,大金不知是計,接受了“歲幣+自由貿易”的遊戲規則,也放棄了貨幣發行權,全國繼續使用大宋的貨幣,結果一百年後,大金也虛得不行了。
今天的古代錢幣收藏界,很難找到遼和金的銅錢,反倒是宋的銅錢既質量好,又款式多,數量多得比清代的還便宜,就是這場曠日持久三百年的貨幣戰爭的遺跡。
蒙古滅金後南侵,大宋的群臣拒絕議和,非要PK蒙古,結果,漢族的歷史從此走入黑暗。
研究元史,其實蒙古人最初是想跟大宋繼續“歲幣+貿易”遊戲的,只不過價碼要得比金高了,價碼再高,它也是要用大宋鑄的幣,可惜啊!
大宋皇帝通過鑄幣,實際掌握了北方的財政權。北方的原材料與勞動剩餘價值,通過自由貿易和使用南方的鑄幣,源源不斷地輸入南方,換回南方的商品,這種壯觀的南北貨幣戰爭,持續了整個遼、金與宋對峙的三百年歷史。
與今天中美之間的貨幣戰爭不同的地方在於,那時的局面,相當於今天的美國政府放棄美元,國內全部使用人民幣並與中國自由貿易,中國商品與人民幣迅速充斥了美國,幾十年後其結果不言而喻。
1000年前這段有趣的貨幣戰爭歷史鮮為人知,十分值得後世玩味。後世史家總覺得,金與遼的迅速腐化、衰亡,是由於金、遼兩朝統治者心理漢族化,生理女性化造成的。殊不知,經濟上被掏空,才是帝國日益虛弱的根本原因。
------------------------------------------
澶淵之盟,指北宋與契丹(遼朝)之間於公元1005年在澶州(古稱澶淵郡,今河南省濮陽市)訂立的和約。在澶淵之盟之後,慶曆年間,遼國還進一步提高了對宋朝上繳歲幣的要求,詳見「重熙增幣」。
經過
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四月,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1]由於遼軍已直撲黃河沿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威脅與之甚近的首都汴京,故宋廷朝野震動。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王欽若主張遷都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準、畢士安堅持,無奈親至澶州督戰。
遼軍至定州,兩軍出現相峙局面,王繼忠乘間勸蕭太后與宋朝講和。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初為宋真宗所拒。十一月,遼軍在朔州為宋軍大敗,岢嵐軍的遼軍因糧草不繼撤軍。遼軍主力集中於瀛州(今河北河間)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軍守將李延渥死守城池,激戰十多天未下。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圍澶州,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
遼朝南京統軍使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軍大將張瓌(一說周文質)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蕭撻凜,導致後者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大挫,蕭太后等人聞蕭撻凜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遼史》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帝還行宮,得知寇準竟然與知制誥楊億在北城城樓上喝酒下棋,泰然自若,十分鎮定。帝喜曰:「準如是,吾復何憂!」
盟約內容
雙方於十二月初(1005年1月)達成停戰協議,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與蕭太后談判,協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稱蕭太后為叔母,互約為兄弟之國,「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共同聲明「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鑒,當共殛之」。
盟約締結後,第二年,宋朝派人去遼國賀蕭太后生辰,宋真宗致書時「自稱南朝,以契丹為北朝」,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評價
蔣復璁曾說及宋遼澶淵之盟「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歷史」。[2]
黃仁宇說:「所以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geopolitics)的產物,表示這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3]
好處
宋、遼之間百餘年間(約120年)不再有大規模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富弼認為歲幣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百分之一(真宗繼位當年光光是錢幣收入即達2200萬緍以上,另外布匹、糧食的收入還不計在內),「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干戈」」; 在宋真宗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爭(約十萬人左右),即需300萬緍,就算沒有戰爭只是重兵防備一年的開支,也十分驚人。給遼國的歲幣,其實最後大都由宋遼的邊界貿易(榷場)重歸宋朝之手,根本來說等於是商貨輸遼。而且和平之後,邊界榷場貿易,宋朝一年淨賺數千萬以上。
壞處
王安石和富弼認為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政府「忘戰去兵」,[4]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5]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宋仁宗慶曆年間,與西夏三戰皆敗,遼借北宋內外交困之際,進一步提高了對宋朝上繳歲幣的要求,史稱慶曆增幣。
影響
宋遼維持了百餘年和平,但宋朝自此放棄收復燕雲十六州。
據王吉舟[哪一位?]所言,澶淵之盟是「1000多年前的貨幣戰爭」,「要了遼國的命」[6]
----------------------
澶淵之盟 
 北宋初年,太宗三次對遼戰爭,屢戰屢敗。此後宋廷便放棄以武力收回燕雲諸州的打算,只在河北平原上與遼方對峙,取防守之勢。宋真宗(997年-1022年)景德元年(1004年),遼大舉南侵,宋朝臣多主張遷都。但宰相寇準(961年-1023年)則力主抵抗。
 當時宋廷中主張堅決抵抗遼軍的,除寇準外尚有殿前都指揮使高瓊、鎮邊名將楊業之子楊延昭(958年-1014年)等。真宗雖同意御駕親征,但始終缺乏勝利的信心,動搖不定。在寇準力諫之下,真宗駕幸澶州(在今河南濮陽南),使宋軍士氣大振。宋、遼雙方在澶州相持了十餘日,本來軍事形勢於宋有利,宋軍堅守遼背後之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死遼軍統帥蕭撻覽。遼恐腹背受敵,乃密奉書請和。宋真宗素主議和,不顧寇準等之反對,與遼在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簽訂了和約。因該盟約在澶州簽訂,其西有湖泊曰澶淵,澶州亦名澶淵郡,故史稱為「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內容大致如下: 
1. 宋納銀絹:規定宋每歲向遼輸納銀十萬兩作為軍餉。 
2. 議定疆界:雙方約以白溝河(今海河支流大青河)為界。 
3. 約為兄弟:雙方約為兄弟之邦,宋為兄,遼為弟,宋真宗稱遼蕭太后為叔母。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屈辱求和的結果,它對宋而言乃喪權辱國之和約,不僅燕雲十六州之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輸金納絹以求遼國不再南侵,此後遼更不斷需索,遂使北宋之國威掃地無存。不過就總體而言,在澶淵之盟以後,宋遼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族融合不無好處。 
-------------------------
1000多年前的貨幣戰爭:大宋用澶淵之盟要了遼國的命
文/王吉舟
2010年11月25日16:38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1000年前這段有趣的貨幣戰爭歷史鮮為人知,十分值得后世玩味。后世史家總覺得,金與遼的迅速腐化、衰亡,是由於金、遼兩朝統治者心理漢族化,生理女性化造成的。殊不知,經濟上被掏空,才是帝國日益虛弱的根本原因。
  后世史家總覺得,金與遼的迅速腐化、衰亡,是由於金、遼兩朝統治者心理漢族化,生理女性化造成的。殊不知,經濟上被掏空,才是日益虛弱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1000年前的金國公民,你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養了幾年的羊終於肥了,你出門賣自己家的羊,收購羊的商人是宋朝來的大客戶,他給你的錢是大觀通寶,而你並沒有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你去集市買幾尺布料給孩子做衣服,你買的布料是臨安產的,對了,事實上,整個集市上沒有什麼像樣的東西不是進口的。你付給老板一把大觀通寶,老板收下,找給你一把崇寧通寶,你們倆都沒有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這樣的日子每天都在重復,你每年都在辛苦地養羊,但是,生活一點也沒有變得富裕。你實在想不清楚,究竟是什麼導致自己的貧窮,事實上,你可能從來就沒有去想過這個問題,老百姓為什麼窮,就像太陽為什麼升起,不值得想。
  偶爾誰去了一趟臨安,那可是值得他夸耀一輩子的大事,臨安的繁榮,南朝的富庶,是大家從小就聽到的傳說,聽說那邊“農夫躡絲履,走卒類士服”,咱這邊縣上的干部家才有絲履,平時還舍不得穿。
  可惜,臨安就像天堂,大部分人這輩子沒有機會去見識。
  年尾,官差來收稅了,你家納的還是大觀通寶,官差沒有說什麼,他也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言歸正傳:
  如果你覺得貨幣戰爭是個很酷的新名詞,那1000年前的這一幕肯定已然震驚了你一下。
  要講宋朝的貨幣戰爭,不得不從《澶淵之盟》說起。
  說起《澶淵之盟》,我們又想起不平等條約和楊家將了,大家都知道老楊家“七子去六子還”死的那個慘烈,燒火丫頭都上了,最后皇帝老兒還是貪生怕死簽了議和條約,跟漢族人提《澶淵之盟》,那感覺就跟提《南京條約》差不多。
  《澶淵之盟》的內容大體上有這麼兩條: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以后,誰家的皇帝年紀大,誰家皇帝就是哥哥。
  二、宋每年向遼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開展自由貿易。
  第一條,今天看,這不但不是不平等,甚至是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宗旨的。
  第二條,漢族罵條約不平等,主要是因為這第二條,但是,我們嘴上罵歸罵,心裡要清楚牌局。十萬兩白銀是個什麼概念,大宋的歲入,是一億兩,打宋遼戰爭,每年軍費是五千萬兩。
  關鍵在於第二條的第二款,兩國開始自由貿易。
  這“歲幣+自由貿易”可太厲害了。
  大遼除了賣羊賣馬能有什麼貿易基礎?他幾乎沒有任何產品可以輸出給宋,而宋的每一種商品都是遼需要的。開始遼還賣一些馬,后來發現大宋的騎兵越來越多,就不敢再賣馬了,蕭太后下令誰出口馬,殺誰全家,結果,邊境貿易從一開始就變成一邊倒的對宋貿易巨額逆差。大遼收的歲幣,到年底全被大宋賺得干干淨淨,每年還倒賠。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歲幣更像今天中央支援邊疆建設的財政補貼。
  大遼不懂經濟,后來就干脆不發行貨幣了,反正發行出來,也沒老百姓認,即使大遼皇帝本人也覺得隻有大宋的錢才是真正的錢。
  要了大遼老命的貨幣戰爭,就這麼悄無聲息地開始了。
  結果是,一百年雙方無戰事,大遼的財富通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輸入大宋。大宋的先進文化傳播滲透進了大遼的每一個毛孔。
  金滅遼,大宋跟金打了一下,發現也打不過金,就跑到南方繼續與金玩貨幣戰爭,大金不知是計,接受了“歲幣+自由貿易”的游戲規則,也放棄了貨幣發行權,全國繼續使用大宋的貨幣,結果一百年后,大金也虛得不行了。
  今天的古代錢幣收藏界,很難找到遼和金的銅錢,反倒是宋的銅錢既質量好,又款式多,數量多得比清代的還便宜,就是這場曠日持久三百年的貨幣戰爭的遺跡。
  蒙古滅金后南侵,大宋的群臣拒絕議和,非要PK蒙古,結果,漢族的歷史從此走入黑暗。
  研究元史,其實蒙古人最初是想跟大宋繼續“歲幣+貿易”游戲的,隻不過價碼要得比金高了,價碼再高,它也是要用大宋鑄的幣,可惜啊!
  大宋皇帝通過鑄幣,實際掌握了北方的財政權。北方的原材料與勞動剩余價值,通過自由貿易和使用南方的鑄幣,源源不斷地輸入南方,換回南方的商品,這種壯觀的南北貨幣戰爭,持續了整個遼、金與宋對峙的三百年歷史。
  與今天中美之間的貨幣戰爭不同的地方在於,那時的局面,相當於今天的美國政府放棄美元,國內全部使用人民幣並與中國自由貿易,中國商品與人民幣迅速充斥了美國,幾十年后其結果不言而喻。
  1000年前這段有趣的貨幣戰爭歷史鮮為人知,十分值得后世玩味。后世史家總覺得,金與遼的迅速腐化、衰亡,是由於金、遼兩朝統治者心理漢族化,生理女性化造成的。殊不知,經濟上被掏空,才是帝國日益虛弱的根本原因。
--------------------------------
歷史上對澶淵之盟的評價解析
2016/04/04 來源:武林軍事
澶淵之盟的評價
歷史上對宋遼澶淵之盟的評價褒貶不一,看到其積極影響的,認為一紙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間長期的戰亂,避免了兩國軍民因戰爭而承受的過重的賦稅壓力,同時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有利於華夏民族的融合與經濟、文化的發展。
澶淵之盟圖片
而另一部分有識之士則對澶淵之盟的簽訂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認為其完全是一紙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宋真宗通過向遼國上繳歲貢的權宜之計,換得了北宋邊境的一時苟安,卻因此而忘記了居安思危,對宋朝後來的國運走向,實際上是貽害無窮。
數百年後,有關宋遼澶淵之盟的評價,依然爭論不休,尤其是民國時代的著名學者,對這段歷史的研究更是有著極大的興趣。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江南知名藏書家蔣光煦的曾孫蔣復璁先生就曾對宋遼澶淵之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蔣先生對澶淵之盟的評價頗高,稱其「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歷史」,可謂歷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一紙和談條約,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
而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則表示,澶淵之盟不過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作為美籍華人的黃老先生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他身為華夏子孫的歷史觀,直指澶淵之盟簽訂的實質原因在於北宋統治者避戰求和的軟弱的外交模式,其弊端遠大於積極意義,放在充滿叢林法則的當代國際關係中,當引以為戒。
澶淵之盟訂立的背景
澶淵之盟是北宋真宗年間和遼國簽訂的盟約。所謂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面性,而澶淵之盟也不例外。北宋和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既有積極方面,同時也有消極方面。而縱觀澶淵之盟訂立的背景,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澶淵之盟簽訂畫面
公元1004年,遼聖宗在蕭太后的支持下,親自率兵南下,企圖深入北宋領土。當時北宋大臣們有的主張抗戰,有的主張逃亡,宋真宗面對來勢洶洶的遼軍,一心想要南下逃亡。而後在宰相寇準的極力說服之下,宋真宗才願意前往澶州監督戰勢。宋軍在宋真宗的鼓舞下,在澶州城射殺了遼國一員大將。遼國見北宋實力不凡,便主張議和。當時宰相寇準一心想要借勢打擊遼軍勢力,但是宋真宗畏敵,便主張議和。
在宋真宗強力主張議和之下,北宋朝廷便通過派遣官員前往遼國進行談判。雙方經過半年時間協商,最終於公元1005年1月份簽訂合約,這便被稱為澶淵之盟。澶淵之盟訂立的背景不僅與這次戰事相關,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北宋朝廷一直妥協的結果。
澶淵之盟訂立之前,北宋和遼國衝突不斷,雙方戰爭長達二十五年。遼國一直想要占領北宋的燕雲十六州,面對敵人的入侵,北宋只能防禦。自從雍熙北伐失敗後,北宋對遼國心存敬畏,北宋由先前的主動攻擊轉為現在的被動防禦,而面對步步緊逼的遼國,北宋最終只能妥協。
澶淵之盟的內容
澶淵之盟是在北宋真宗年間與遼國簽訂的盟約,從澶淵之盟的內容來看,雖然北宋做出了很大讓步,但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北宋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換取了北宋百餘年的和平,為開創仁宗盛治作出了巨大貢獻。
澶淵之盟畫像
公元1005年,北宋朝廷先後派遣王繼忠與曹利用前往遼國進行談判。同年1月份,北宋與遼國簽訂合約,史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內容共有四條,都是圍繞雙方的安定而展開的。澶淵之盟的內容之一就是北宋和遼國是兄弟國,因遼國君主遼聖宗年幼,所以北宋真宗為兄長。其次,北宋和遼國以白溝河為分界線,雙方都要在此撤兵,如果以後有越界的盜賊逃犯,雙方都不能藏匿。
除此之外,北宋和遼國還規定,不能在邊界修城。澶淵之盟的內容之三是北宋每年向遼國提供歲幣,即銀十萬兩,絹二十匹。第四,北宋和遼國決定在邊境設置榷場,以方便兩國貿易往來,加強民間交流。從澶淵之盟的內容來看,雖然北宋每年要向遼國進貢歲幣,但作為一種妥協的方式,北宋用歲幣換來了兩國百餘年無戰事的友好局面。
自從澶淵之盟建立之後,兩國依照盟約內容進行活動,從積極方面來說,促進了宋遼兩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民族融合。後來有史學家評論澶淵之盟的內容說,它影響了中國整個歷史。
澶淵之盟的意義
對於宋朝而言,澶淵之盟的意義大抵是以金錢換取相對的和平,與清朝的馬關條約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盟約締結後,宋、遼兩國之間出現了長達數百年的和平局面,這對中原與北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以及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融合有積極的意義。
澶淵之盟畫像
檀淵之盟後,宋遼兩國還在邊境地區設置了互相貿易的市場,經濟、文化得以頻繁往來,漢族和契丹族兩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經濟生活乃至精神生活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這一切對於長期處於硝煙中的百姓而言,生活環境的和平是「澶淵之盟」帶來的最好的影響。
事實上,澶淵之盟在一定程度上是宋遼雙方實力均衡的表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積極的作用。澶淵之盟的意義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歷經爭論的命題。長時間以來都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肯定者認為它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屈辱條約,但簽訂後,北方地區出現了一個長期的相對安寧的環境,它還增加了宋遼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往來,加深各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否定者則是認為澶淵之盟,承認了遼政權的存在,又開「歲幣」之濫觴,以後兩宋之積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澶淵之盟的意義,就必須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從經濟、文化、現實狀況等各方面做出考量。
澶淵之盟的影響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宋遼兩國在檀淵城展開激戰,而後,在雙方共同的議和意願下簽訂了「檀淵之盟」,結束了長達百年的宋遼軍事衝突,為兩國帶來了之後一百二十年的和平,這便是澶淵之盟的影響。
澶淵之盟圖片
雖然要以歲貢為代價,然而能夠換得邊境的長治久安,對宋真宗來說,當然還是一筆划算的買賣。由於澶淵之盟的影響,宋遼兩國暫時不再兵戎相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兩國領導人都鬆了一口氣。
自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兩國間百餘年間沒有再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邊境恢復和平之後,兩國的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也變得日益頻繁。據說在這一時期,兩國通使殷勤,宋遼之間外交活動多達三百八十餘次。不僅如此,遼國發生饑荒時,宋朝曾主動提供賑災幫助,而宋真宗崩逝後,遼國朝野亦舉國致哀,以示恭敬。
很難想像,曾經將彼此視為心腹大患的兩國,竟因一紙條約而締結為「友好鄰邦」,若說澶淵之盟的影響果真有積極之處,大概也在於此。
然而北宋朝野亦有不少有識之士看到了澶淵之盟的消極影響,比如王安石等維新變法派認為簽訂澶淵之盟後,宋朝君臣忘戰苟安,重文輕武,完全忘記了自宋太祖時代起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雄心壯志,導致大宋國力日弱,民風日益萎靡。對此,後世史學家亦頗有同感,畢竟澶淵之盟是宋真宗為了達到避戰求和的目的,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向強敵妥協的結果。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MeJOGK.html
-----------------------------------------
唐朝建宅風水 五音五姓定宅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四月 16日, 2018
在民間的認知中,居家風水如果好的話,能夠護佑人事、財運興旺。
攝像者: Shirley/Fotolia
為了能讓家庭生活美滿,在選擇住宅時,華人通常都會考慮風水對家族子孫的影響。在民間的認知中,居家風水如果好的話,能夠護佑人事,使家中財運興旺。對於居家風水重視的程度,唐朝人和現代人幾乎沒有太大差別。
卜宅風俗傳承數千年
民居風水由來已久,古代認為興工動土的人事活動,和上天星座的運行有著很大的關係。所以,修建房屋之前,都會進行占卜,以察吉凶。據《尚書.周書.召誥》記載,周朝初年,周成王派召公營建洛陽時,周公前往洛陽相宅、相地,然後才開始營建都城。
唐朝人修建住宅,也很重視風水問題,在《舊唐書》中有關五行的著作,就有110多部。當時修建住宅,流行「五姓選宅法」。
周成王像(公有領域)
五音五姓定宅
宮、商、角、徵、羽是五個正音,五音分別對應五行,比如商屬金、徵屬水等。「五音五姓定宅」的方法,是根據姓氏的發音,將不同的姓氏劃分為宮、商、角、徵、羽五類;再根據這五類姓氏對應五行,來確定住宅方位。
比如,張姓、王姓的發音屬於五音中的商,商屬金。五行中,火克金,而火對應南方,由此推斷張王二姓的住宅正門,忌諱向南。再比如李姓五音屬徵,五行屬火,水能克火,所以宅門忌諱向北,因為北方屬水。
漢朝王充《論衡》講到,姓氏、住宅對應五音。住宅的正門和五音相契合,就容易富貴昌盛;反之,則貧賤遭禍。
住宅的正門和五音相契合,就容易富貴昌盛;反之,則貧賤遭禍。
攝像者: fotolia
唐太宗曾命太常博士呂才組織術士,整理陰陽術類的書籍,刪除粗陋庸俗,保存精華內容,編成了53卷。書籍於貞觀十五年編撰完畢,太宗下詔加以刊行。
呂才上奏太宗時,曾作《宅經》。他論述道:「在上古殷商兩周之際,就流行卜宅。所以《詩經》稱『相其陰陽』。到了近代有巫卜,增加了五姓的說法。所謂五姓,是指宮、商、角、徵、羽等。凡是天下萬物,都有配屬,以此可以占卜吉凶。」呂才整理陰陽術類書籍,都是依據經典,有據可查。他認為五姓修宅,不是出自於經典,而是在民間約定俗成的。
建宅三祭祀
唐代時,修建一座住宅,要舉行三種祭祀。
破土動工時,舉行奠基儀式,祭天祝神,誦念「建宅文」,意思是主人向天地神明祝禱,希望房屋建成後,入住的人能獲得神靈的庇護。房屋建成,上大梁時,要舉行祭祀,以香花奉獻,誦念「上梁文」。待所有的宅院全部建好後,還要舉行祭祀,頌念「鎮宅文」。
這三種祭祀所頌的文辭,都是人對神虔誠的祝願,祈求神明賜福,驅除邪毒,保佑家人吉祥安康。
唐人遷往新居時,會宴請親友、左鄰右舍,以熱鬧喧嘩的氣氛、旺盛的人氣溫暖新家,稱為「暖房」。流傳至今,現代人也會在新宅內宴請親朋好友,慶祝喬遷之喜。@*#
現代人喬遷新居,都要在新宅內宴請親朋好友,慶祝喬遷之喜。
攝像者: fotolia
參考資料: 
《尚書.周書.召誥》 
《舊唐書》卷47《經籍志下》 
《論衡》卷25《詰術》 
《舊唐書》卷79《呂才傳》 
《中國民俗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