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3年,鄭王朝降清,宗室全部被送往大清各省墾荒。在台皇親國戚死者開棺,屍骨無存,成為空塚。全部軍民剃髮留辮,發配邊疆,水師也被派至西北沙漠;1685年正月,鄭王朝降卒400籐牌兵,開赴冰天雪地的雅克薩作戰,再攻打厄魯特7年
裝束如此可愛的特種部隊——清朝藤牌兵
2016/03/26 來源:中華刀劍
前言
如今清代宮廷劇也是層出不窮,在當代中掀起了不小的熱潮。其中許多正式清朝制式的軍服也是頻繁出現在各位眼中。但是如果有幸穿越到清朝的各位,如果看到有這麼一群著虎帽,虎衣,手持藤牌和片刀的清兵部隊,那麼祝賀你,你遇到了清朝時期的特種部隊——藤牌兵!
虎頭虎腦的藤甲兵
歷史淵源
清朝的藤牌兵建立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皇帝於北京石景山召見封建義候林興珠,談及火器之利,應當用何以御之。這位藤牌兵創始者當即提出身著棉服,頭披虎帽,手持藤牌的軍隊防護制式,並提出柔以克剛的思路。並召集平時已經經過訓練的家臣當面展示。歷史記載:「興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康熙帝「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于飛鳥」(《廣陽雜記》)
建義候林興珠
部隊建立
目光長遠的康熙帝當即決定,建立這麼一支「虎頭虎腦」的藤牌特種兵。康熙帝派人到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在安插於當地墾荒的福建投誠官兵內挑選500名,給銀整裝遣行,又下令在福建等處投誠官兵內挑選善用藤牌及片刀者送京;移文福建提督施琅,選取堅好藤牌400並所用片刀送京。之後他還親自檢查藤牌兵的裝備,認為「藤牌稍薄,雙層者加舊棉一層,單層者加舊棉兩層,堅固可用」,命「侯林興珠與營造司郎中佛保監修,進式後速發」
圖最右為藤甲兵
戰場戰績裝束如此可愛的特種部隊——清朝藤牌兵 - 壹讀 - https://goo.gl/B2Z1BH
雖說藤甲兵的造型大家想想可能有些滑稽可笑,但是其戰鬥思路和戰鬥模式卻確確實實在戰場之中給予對手致命的打擊。
(一)兩次雅克薩戰鬥
藤牌兵一經組建完成,即刻被火速運輸至前線參與了與沙俄的第一次雅克薩之戰。在制式清軍共三萬人圍城之時。藤甲兵在林興珠的帶領下,主動出擊,去截斷從黑龍江上游趕赴支援的沙俄援軍。
雅克薩戰爭路線圖
其特種士兵,脫下棉服,手持藤牌與片刀,直接下水與沙俄交戰。此次水中交戰,沙俄的火器無法發揮作用,而槍、箭矢又被堅固的藤甲阻擋在外。此役藤牌軍無一傷亡。此役過後,雅克薩的頭目額里克舍在圍困之下只能舉城投降,帶著被釋放的七百沙俄士兵撤出雅克薩城,並發誓再不踏進此城。第一次雅克薩戰爭以清軍的完美勝利而落幕。
油畫《雅克薩之戰》
然而僅僅兩個月後,沙俄單方面重新侵占了雅克薩城,並準備長久占據。康熙帝大怒,於翌年(1686年)派出兩千軍隊出擊,並候選四百精銳藤甲兵趕赴前線。藤甲兵不負眾望,先於土阜遇伏後迅速反擊,打敗伏軍。後又埋伏此地,據守此地,大敗前來的俄軍,並斬殺額里克舍。此次反擊戰,沙俄侵略軍先後被清兵斬殺七八百人,倖存者僅66人。清王朝取得兩次雅克薩大捷,沙俄侵略者被迫求和,中俄兩國於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1690年1月)簽訂《尼布楚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林興珠和福建藤牌兵功不可沒。
中國第一份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
(二)准格爾部之亂
明末清初,已退出中原兩百多年的蒙古族分裂成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分。清兵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屬清之版圖。後來,漠南、漠西兩部也臣服於清。
兇悍的蒙古族騎兵
在清王朝忙於掃平內憂外患的同時,遊牧於新疆伊犁河流域的漠西蒙古的一支——准格爾部,逐漸強盛,貴族葛爾丹自稱可汗,公開與清王朝分庭抗禮,向康熙提出:「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
康熙御駕親征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賊心不死的沙俄的支持下,噶爾丹以追擊漠北蒙古(克爾克蒙古)為名,悍然進兵內蒙古。為使大清帝國政權得到鞏固,康熙帝御駕親征,「興珠復以藤牌兵護駕從征,至克魯倫河,與敵遇,突其駱駝陣,大敗之於烏蘭布通」(烏蘭布通在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南岸,今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南境)。福建藤牌兵為保衛祖國西北疆域立下了一大功。
藤甲兵的消失
藤甲兵抗擊外國軍隊
隨著時代轉移,清帝國不斷的衰退,加上火器的普及,藤甲兵的戰略意義不斷減小。1841年8月26日,英軍進攻廈門,和藤牌兵作戰,有光榮歷史的藤牌兵這次沒能沒能擋住英國人的槍炮。太平天國時候,藤牌兵還活躍在戰場上,不過很快藤牌兵消失了。不知道現在還有哪些博物館還保存著藤牌兵門的一身虎衣。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aL2mGQ.html
裝束如此可愛的特種部隊——清朝藤牌兵 - 壹讀 - https://goo.gl/B2Z1BH
館藏涉台文物——鄭成功的藤牌
作者:陳進東
“自相矛盾”的成語故事今天在國人中間可謂是家喻戶曉,矛之利姑且不論,這裡,我們來介紹一張特殊的盾。在廈門鄭成功紀念館的展廳裡陳列著這樣一張盾牌,通體由藤條編成,和我們印像中鐵質的盾牌截然不同,它就是鄭成功的一支重要軍隊—藤牌兵所使用的藤牌。無論是在抗清鬥爭中,還是幾次抵禦外侮、保衛疆土的戰鬥中,鄭成功的藤牌兵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藤,出產於我國東南、西南一帶,主要分佈在福建、台灣、貴州、廣西等地。所謂的藤牌,就是盾牌,著名的文學著作《三國演義》裡就有藤牌的描述。三國時期是否就有藤牌,抑或是作者的演繹今天尚無定論,但在羅貫中生活的元末明初時期已經出現藤牌的身影是毋庸置疑了。藤牌由籐編浸油泡製而成,堅韌光滑,呈圓盤狀,中心凸出,形狀像一頂大圓帽,內編兩根藤條用於手臂執持,所以又叫團牌,或滾牌。由於藤牌是用籐編製而成,所以質地輕巧,較之於用沉重的鋼鐵製成的盾牌在戰場上更有利作戰,更由於保護士兵的安全;且攜帶使用方便,利於涉水,除了能抵禦弓箭、炮石和槍彈外,其浮力大,渡水時不必耗力泅水。“……以藤為牌,近出福建,銃子雖不能禦格,而矢石、槍刀皆可蔽……代甲胄之用”(戚繼光著《紀效新書》中藤牌總說篇)。
“自相矛盾”的成語故事今天在國人中間可謂是家喻戶曉,矛之利姑且不論,這裡,我們來介紹一張特殊的盾。在廈門鄭成功紀念館的展廳裡陳列著這樣一張盾牌,通體由藤條編成,和我們印像中鐵質的盾牌截然不同,它就是鄭成功的一支重要軍隊—藤牌兵所使用的藤牌。無論是在抗清鬥爭中,還是幾次抵禦外侮、保衛疆土的戰鬥中,鄭成功的藤牌兵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藤,出產於我國東南、西南一帶,主要分佈在福建、台灣、貴州、廣西等地。所謂的藤牌,就是盾牌,著名的文學著作《三國演義》裡就有藤牌的描述。三國時期是否就有藤牌,抑或是作者的演繹今天尚無定論,但在羅貫中生活的元末明初時期已經出現藤牌的身影是毋庸置疑了。藤牌由籐編浸油泡製而成,堅韌光滑,呈圓盤狀,中心凸出,形狀像一頂大圓帽,內編兩根藤條用於手臂執持,所以又叫團牌,或滾牌。由於藤牌是用籐編製而成,所以質地輕巧,較之於用沉重的鋼鐵製成的盾牌在戰場上更有利作戰,更由於保護士兵的安全;且攜帶使用方便,利於涉水,除了能抵禦弓箭、炮石和槍彈外,其浮力大,渡水時不必耗力泅水。“……以藤為牌,近出福建,銃子雖不能禦格,而矢石、槍刀皆可蔽……代甲胄之用”(戚繼光著《紀效新書》中藤牌總說篇)。
明代藤牌兵主要來自福建漳州府的龍溪縣。據史料記載,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倭患橫行,參將俞大猷奉命平倭,因江浙兵疲,到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的海滄、許林、嵩嶼、長嶼、赤石、玷尾、月港、澳頭、沙坂等地招募三千藤牌兵,每十人為一甲,以甲為作戰單位,每個軍官可以帶二百人,戰時歸統兵官指揮,其組織基本上還是按照明代衛所製度編制。後來俞大猷因故被貶山西大同,另一抗倭名將戚繼光繼承並發揚了他的藤牌兵戰術思想,創立了獨步天下的“鴛鴦陣法”,在抗倭鬥爭中取得了輝煌成就,這不僅鑄造了新一代的民族英雄,而且也為福建藤牌兵抵禦外來侵略開創新的篇章。
鄭成功充分發揮閩人靈巧多變、剛勇善鬥、重義輕生的身體特點與性格特點,組建起一支極具地方特色的藤牌軍。這支獨立的藤牌軍參與抗清是在1651年5月。當時鄭成功率兵攻打漳州海澄,清漳州總兵王邦俊率騎兵一千、步兵二千在磁灶阻擊。戰鬥中藤牌兵奮勇爭先,與其他兵種聯合擊潰清軍,這是鄭成功藤牌軍首次打敗清軍的記錄。隨後在1652年3月的長泰戰役、1656年9月的寧德戰役等幾次省內抗清戰鬥中,藤牌兵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659年5月,鄭成功揮師北上,攻打清軍駐守在長江南北交通要衝瓜洲,在戰鬥中藤牌軍將領韓英、楊祖等身先士卒,率先登上雲梯攻入瓜洲城內。佔領瓜洲後,鄭軍又直逼清軍另一重鎮銀山,在這次戰役中,藤牌兵更是英勇出眾,膽略過人。
清人計六奇在《明季南略》中關於鄭成功的藤牌兵有這樣的描述:當清軍騎兵進攻時,藤牌兵“嚴陣當之,屹然不動,俱以團牌自蔽,望之如堵。清軍三卻三進,鄭陣如山,而清之長技盡矣。遙見鄭兵背後黑煙冉冉而起,欲卻馬再衝而鄭兵疾走如飛,突至馬前殺人矣。其兵三人一伍,一兵執團牌蔽兩人,一兵砍馬,一兵砍人,其鋒甚銳,一刀揮鐵甲軍馬為兩段”。面對藤牌兵的靈活多變戰術,清軍束手無策,總兵管效忠哀嘆道:“吾自滿洲入中國,身經十七戰,未有此一陣死戰者。”銀山一役,清軍死傷累累、落荒而逃自不必說,關鍵是藤牌兵通過這一硬戰打出了自己的威風,連久經戰陣的敵軍將領都自嘆不如。
1661年4月,大陸抗清勢力相繼敗亡,清皇朝已經控制全國大部分地區。為了拓展抗清基地,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多名士兵,戰艦三百五十多艘東征台灣,收復被荷蘭殖民者強佔的我國寶島—台灣。在接下來九個月的對荷戰鬥中,鄭成功的藤牌兵是一支令荷蘭殖民者聞風喪膽的力量。
收復台灣最典型的戰役是赤嵌城之役。戰前鄭成功發布動員令,他說:“荷蘭別無他技,惟持炮火而已。”他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同時在戰術上又做到“以己之長戰敵之短”。他命令黃昭帶銃手500名,前往鯤身尾列陣以待;楊祥帶藤牌兵500名從鬼子埔背後繞過鯤身之左,準備橫衝截殺;蕭拱宸率20條船到右作佯攻狀,這些有條不紊的布陣引起了荷蘭殖民軍的恐慌和混亂,楊祥乘荷蘭人軍心不穩之際帶藤牌軍立馬趕到,橫衝直撞,迫使荷蘭人丟下陣地,退回城中等待援軍。
赤嵌城之戰是展現藤牌軍威力的又一舞台。事實上,在整個收復台灣的戰鬥中,面對洋槍洋砲,藤牌兵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他們並沒有因此退縮,相反,他們前仆後繼,不惜以自己的生命迫使侵略者放下手中的武器,投降認輸。戰後荷蘭駐台灣長官揆一不得不承認藤牌軍堅強的戰鬥力,他在《被忽視的福摩薩》一文中嘆道:藤牌軍“被用來代替騎兵,每十人中有隊長一人,負責指揮並督促士兵衝鋒。這些士兵低頭彎腰,躲在盾牌後面,不顧死活地衝入敵陣,十分兇猛而大膽,彷彿每個人家裡還另外存放著一個身體似的。儘管許多人被打死,他們還是不停地前進,從不猶豫,而只是像瘋狗似的向前猛衝,甚至不回頭看一看自己的戰友有沒有跟上來。”敵軍首領把藤牌軍罵為“瘋狗”,恰是他們吃盡藤牌軍苦頭後的發洩,可見,鄭成功的藤牌兵是收復台灣的“敢死隊”。
1685年,為了抗擊沙俄侵略者對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侵略,康熙皇帝組織了雅克薩戰役,已經被遣散在全國各地的藤牌軍將士重新聚攏在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的戰場上,充分發揮他們在應對火器方面的經驗,為戰役的最終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並且創造了四百多位將士無一人傷亡的奇蹟。藤牌兵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中華軍事史上的一段傳奇,我們透過廈博館藏藤牌,感受到他們的戰鬥精神,這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精神,他們也成為了一代代福建人民心中永遠的驕傲。
【本文轉自:張仲淳、林元平主編《台海遺珍——廈門市博物館館藏涉台文物鑑賞》,學林出版社,2014年4月。】
館藏涉台文物——鄭成功的藤牌- 台海文緣- 廈門市博物館 - https://goo.gl/LkH5MF
大清朝前期的軍事設備 z9x9 - https://goo.gl/CGTAiJ
大清特種兵:四百人閃電戰敗俄軍,收復千里疆土,如今成了雜耍兒
2016-11-07 由 京津小飛俠歷史觀 發表于歷史
清朝不是一個很優秀的朝代,但清朝也並非一無是處。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曾收復東北,為擴大中國版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這個功勞也不能完全記在康熙身上,康熙的功勞只佔十分之一,十分之九的功勞應該記在一支特種兵身上。而這支特種兵最早是由鄭成功建立的,所以,收復東北的功勞也有鄭成功的份。
清朝的這支特種兵叫「虎衣藤牌兵」,最初是由鄭成功精心訓練的。鄭成功訓練這支特種兵的目的,是為了對付荷蘭軍的鳥槍兵。藤牌兵以藤條盾牌護身,以片刀為武器,人藏於盾下,在地上翻滾,片刀刃薄如蟬翼,可瞬間至敵前,砍馬腿,削敵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敵軍。在藤牌兵面前,敵人的弓箭、鳥槍完全不起作用前。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就是靠藤牌兵打先鋒。
清朝入主中原以後,鄭成功的藤牌兵被解散,康熙將士兵發往各地開荒「勞改」。到了1685年,俄國侵略者佔領雅克薩城,康熙又把這支藤牌兵想了起來。他從這些「勞改」的士兵中挑選400名壯士,又精選400具藤牌和所用片刀,命鄭成功舊部林興珠重新組建藤牌兵。
經過訓練後,康熙把鄭成功的「藤牌兵」改為「虎衣藤牌兵」,編入漢八旗軍,命林興珠帶隊開赴中俄前線。
鄭成功的這支藤牌兵果然不同凡響,到了雅克薩便閃電擊敗來自水上的俄軍援軍,斬殺數十人,其餘生俘,藤牌兵未傷一人。第二年,藤牌兵再戰雅克薩,一舉將俄軍擊潰,促使俄國和中國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收復了千里疆土。
這支藤牌兵給康熙露足了臉,後來他也不用這些人打仗了,專門用來表演。每有外國使節來訪,康熙就把藤牌兵搬出來耀武揚威。藤牌軍行動之迅速,戰術之靈活,裝束之奇特,令洋人嘆為觀止。
可康熙是一個非常知足的皇帝,藤牌兵從建立直到咸豐年間,一百多年都是老樣子,從未升級換代,裝備改良。以至後來和八國聯軍交戰,被八國聯軍打得很慘。在鎮壓太平天國時,這支曾經威震四方的特種兵全軍覆沒,以後再也沒有成立起來。
不過,藤牌兵的花架子經過民間傳承,成了一種類似於「秧歌」的雜耍兒,在福建一帶,逢年過節都有表演,很有看頭。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omvoy2m.html
到了清朝康熙的時候,清朝的局勢基本得到了穩固,而火器也慢慢得到了重視。康熙就曾專門召見林興珠詢問如何克制火器,並親自下令創辦了專門對抗火器的虎衣藤牌兵。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至少清朝自從康熙開始,對於火器是非常重視的。
軍藤牌兵 曾經無敵於天下的清軍「特種部隊」
2015/12/06 來源:鐵血軍事
藤牌,即用山藤編成的圓形盾牌是也,山間老藤經過油浸晾乾的程序之後,變得光滑堅實,編織成圓牌之後,對於弓箭和鳥槍有一定的防護作用。三國演義裡面有個著名的章節叫七擒孟獲,最後一擒的時候,諸葛亮面對的敵人就是孟獲請來的藤甲軍,這些身披藤甲手執藤牌的特種部隊由孟獲的朋友,某蠻族酋長兀突骨帶領,曾一度把蜀軍殺的落花流水,但藤甲由於有其天生的缺點,因此最後還是被諸葛亮抓到了罩門,用一把大火燒了個乾乾淨淨。
右邊的那個圓牌就是清軍所使用過的藤牌
羅貫中文筆是好的,但對軍事的了解卻只停留在「一聲令下,伏兵殺出,把敵人打的落花流水」的層次,寫小說的人都喜歡稀奇古怪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除了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之外,還便於作者在其基礎上進行充分的發揮,哪怕是有一定程度的誇大也不必擔心別人指出其中的謬誤---要是誰都了解,也就不算稀奇古怪了。
羅貫中對於藤甲的描寫,正是這種思維在現實中的反映,生活里的藤牌不過是種比較結實的盾牌罷了,而在老羅筆下,這東西遇水不沉,刀砍不進,上岸是防彈衣,下河是竹筏子,一物多用,輕便易攜,除了因為在油里泡過比較容易著火之外,基本上是沒有別的缺點了。
文學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雖然羅貫中把這個高度拔的有點過分,但並不能因此就否定藤甲這種東西的存在,事實上,在清朝,還真的曾經有過這樣一支部隊,不過他們並沒有披著藤甲,只是人手一面藤牌罷了。
但藤甲兵並不是清朝原創的,如果向前追溯的話,起碼在明朝後期,藤牌就已經是某些地域性軍隊的制式裝備了,戚繼光的鴛鴦陣里,就有一名手持短刀的藤牌手,到了明末,這個特色兵種被福建的鄭成功給發揚光大,鄭成功後來被清軍趕到了台灣,而藤牌手這個兵種卻被保留了下來,一直到太平天國的時候,戰場上還有藤牌兵在出現。
戚繼光手下的藤牌兵
藤牌兵使的是地堂功夫,兩軍對陣之時,數十名藤牌手身體縮成一團,以藤牌遮住前方,交錯跳躍前進,當時的火槍威力不足以射穿堅牢的藤牌,而有限的射程導致了放不了幾槍藤牌手就滾到了面前,當時俄國先進的火槍技術讓清軍頗為頭疼,康熙在觀看了鄭氏舊部林興珠的藤牌表演之後大為讚賞,認為找到了對抗俄軍火槍的辦法,因此就下詔召集散落在各地的福建投誠官兵,從中挑選善使藤牌者400餘名,專門組建了一支以藤牌作為主要作戰武器的部隊,這支部隊後來被派去東北和俄國人作戰,在收復雅克薩的戰役中頗有戰功,雅克薩之戰後,福建藤牌兵部隊移防齊齊哈爾,成為齊齊哈爾水師營主力之一,同時也是齊齊哈爾最早的移民了。
由於經常要在地上打滾,因此藤牌兵的軍服設計的十分簡練,渾身上下都扎的緊繃繃的,連鞭子都被包了起來,除了儘量減少不必要的零碎以免對行動造成阻礙外,藤牌兵的衣服上還畫有老虎一樣的花紋,據說這樣可以起到驚嚇敵方馬匹的作用--藤牌兵除了與沙俄火槍隊作戰之外,還曾被用來對付大漠上的蒙古騎兵,當敵我混雜的時候,手持藤牌的士兵在地上滾來滾去,瞅准了馬腿上去就是一刀,頗有水滸傳里大破連環馬的感覺。
乾隆年間來華的英國人所畫的清軍藤牌兵
說畫有老虎花紋的衣服可以驚嚇戰馬並不是空穴來風,有人做過試驗,把一個紙板剪成老鷹的樣子,結果從來沒有見過猛禽的黃鳥看到紙板的投影都會焦躁不安--那是血液裡帶來的天性,已經深深植根於骨子裡的對於天敵的畏懼。
藤牌有如此威力,以至於清政府曾下令禁止民間製造藤牌,不過再好的武器也抵不過時代的變遷,到了鴉片戰爭時候,英軍進攻廈門,藤牌兵如以往一樣拿起武器上陣殺敵,不過和過去不同的是,這一次,藤牌兵沒有保住自己的榮光。
藤牌兵在福建大戰英軍第十八步兵團
有人說,連手持盾牌的藤牌兵都抵禦不了英軍的進攻,普通士兵在肉搏時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再到後來,藤牌兵就成為歷史了。
這個是現代的藤甲-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歪寨村布依族村
牌兵興起於明朝中期的抗倭戰爭,由清代名將林興珠發揚光大,此後一直為清軍特種部隊,戰功卓著,對維護祖國疆域功不可沒。
林興珠字而梁,明·福建永春縣昇平裡(今蓬壺鎮湯城村)人。南明永曆3年(1649年),與叔父林日勝追隨鄭成功抗清義旗,聚眾數千,據福建永春帽頂、馬跳諸寨,牽制內地清軍,後隨鄭克爽歸順清廷。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康熙帝在北京景山召見林興珠,當談及“火器之利,因問所以御之者”時,興珠回答說:“惟滾被為第一。”康熙問“滾被”為何物,興珠回答“即人家所棉被也”。康熙笑說:“是何能也?”興珠回答:“ 柔能製剛耳。”並詳言其進退滾閃之法。康熙點頭讚許,又問:“滾被之外,更有何法?”興珠答:“有滾牌,臣家有其器。”康熙帝立命取至,又問:“汝家有能用此牌之人否?”興珠召集家人六人,在康熙帝御前表演。“興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康熙帝“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於飛鳥”(《廣陽雜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月18日,康熙帝派人到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在安插於當地墾荒的福建投誠官兵內挑選500名,給銀整裝遣行,又下令在福建等處投誠官兵內挑選善用藤牌及片刀者送京;移文福建提督施琅,選取堅好藤牌400並所用片刀送京。之後他還親自檢查藤牌兵的裝備,認為“藤牌稍薄,雙層者加舊棉一層,單層者加舊棉兩層,堅固可用”,命“ 侯林興珠與營造司郎中佛保監修,進式後速發”(《清史稿》,下引同)。2月,詔“命都統公彭春等帥師剿撫羅剎”,“命鑾儀使侯林興珠等率藤牌兵會剿羅剎 ”,並特詔:“林興珠曾效力行間,且系侯爵,其令參贊軍務,彭春等善視之。”
藤牌兵
藤牌兵圖冊
為了保證福建藤牌兵按時到達,康熙帝還特地命令兵部派遣馬隊將他們送到前線。同年五月,林興珠和都統彭春、副都統班達爾沙、瑪拉等率清軍3000多人水陸並進,在雅克薩城郊抓獲敵兵數人,訊問城中情況,有一俘虜逃逸,興珠當即建議:“宜亟進矣,掩其不備而圍之,令其在外者不得入,在內者不得出。少遲,眾合不可當也。”彭春採納其意見,揮師急進,廿二日抵雅克薩城下,翌日圍城。廿五日,沙俄援兵乘船從黑龍江上游順流而下,欲與城中守兵匯合。
林興珠率福建藤牌兵還擊於江中,“眾裸而下水,冒藤牌於頂,持片刀以進,羅剎眾見之,驚所未見,呼曰'大帽韃子'。眾皆在水,火器無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槍矢不能入,以長刃掠牌上,折其脛,皆踣江中,殺傷大半,餘眾潰而逸,興珠不喪一人”。此番痛擊,殺死俄軍30多人,俘虜15人,繳獲敵船一艘。接著,清軍攻城,砲彈所及,到處起火,興珠令藤牌兵“人取草一束,堆城下,不下即火之”。沙俄頭目額里克舍只好乞降,立誓永不再來雅克薩。清軍即釋放俘虜700多人,以全勝贏得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兩個月後,沙俄侵略者背信棄義,重佔雅克薩,修築工事,籌集糧食,欲長期盤踞。翌年(1686年)二月,康熙詔命將軍薩布素、副都統郎坦等率所部2000人再攻雅克薩,“並量選候補官員及見在八旗漢軍內福建藤牌兵四百人,令侯林興珠率往”。六月,清軍抵雅克薩城下。初八,福建藤牌兵佔領城南土阜,“遇敵伏兵,又大敗之,即於土阜設伏兵固守”,“敵出拒,擊敗之,斬額里克舍”。此次反擊戰,沙俄侵略軍先後被清兵斬殺七八百人,倖存者僅66人。清王朝取得兩次雅克薩大捷,沙俄侵略者被迫求和,中俄兩國於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1690年1月)簽訂《尼布楚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林興珠和福建藤牌兵功不可沒。
藤牌兵
藤牌兵圖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賊心不死的沙俄支持下,噶爾丹以追擊漠北蒙古為名,悍然進兵內蒙古。為使大清帝國政權得到鞏固,康熙帝御駕親征,“興珠復以藤牌兵護駕從征,至克魯倫河,與敵遇,突其駱駝陣,大敗之於烏蘭布通”(烏蘭布通在遼河上游西拉沐淪河南岸,今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滕旗南境)。戰績彪炳的福建藤牌兵為保衛祖國西北疆域立下了一大功。
淡出歷史/藤牌兵
1841年8月26日,英軍進攻廈門,和藤牌兵作戰,有光榮歷史的藤牌兵這次沒能沒能擋住英國人的槍砲。
藤牌兵與英軍作戰
藤牌兵與英軍作戰圖冊
太平天國時期,藤牌兵還活躍在戰場上,但隨著新式火器的普及,很快藤牌兵消失了
太平天國時期的清軍
太平天國時期的清軍圖冊
傳承/藤牌兵
福建永春縣外山鄉雲峰村的十幾位老人仍在練習藤牌刀這門武藝,但是全村僅有村民林清標一人還有藤牌刀的器械。相關單位正在籌劃如何將這門武術傳承並發揚下去
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究竟如何?用定格动画讲述阵型的妙处《戚继光》花絮 [ 浙江卫视官方HD ] - YouTube
火燒赤壁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 孔明會淚嘆:必損陽壽
火燒赤壁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 孔明會淚嘆:必損陽壽 https://bit.ly/3aXRttt
三國時代烽煙四起,大、小戰役不斷,每場戰事都考驗著軍師的決斷能力。眾所周知,諸葛亮足智多謀,不管敵人有多強悍,他總能想出對策,重創敵軍;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經常使用火攻,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兵等,都是他的經典之作;不過,這些火攻取勝的戰役中,他一直對火燒藤甲兵耿耿於懷,並感嘆「必損陽壽」,為什麼他要這麼說呢?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諸葛亮一直對火燒藤甲兵耿耿於懷。(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公元225年,南中地區的首領孟獲起兵反叛蜀漢,被諸葛亮率領大軍七擒七縱後降服;而在七擒孟獲的過程中,最後一次就是放火燒盡藤甲兵,諸葛亮在第六次擒住孟獲並又放他回去之後,孟獲請來了烏戈國主兀突骨來幫忙,並讓他帶來3萬藤甲兵;這藤甲可不是一般的藤,在經過加工處理後,最後塗以桐油編制而成,堅韌異常,穿在士兵身上後,可說是一支刀槍不入的軍隊,但諸葛亮一眼就看出該軍隊的致命傷。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孟獲起兵反叛蜀漢,被諸葛亮七擒七縱。(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諸葛亮設計讓魏延詐敗後假裝逃跑,藤甲兵眼見不敗的諸葛亮大軍也不過如此,全力追擊;然而一切皆在諸葛亮的掌握之中,藤甲兵中計被引入一座山谷之中,諸葛亮下令將山谷的兩頭堵死,並且點燃預先準備好的引火之物放火焚燒,三萬藤甲兵全軍覆沒。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諸葛亮對於火燒藤甲兵感到愧疚!(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據《三國演義》的描述,剎那之間火光飛舞,將兀突骨及三萬藤甲軍,燒的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孔明在山上望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泣淚而歎曰:「吾雖有功,必損壽矣!」這國之人,不曾走了一個。左右將士,無不淒愴。
其實,諸葛亮南征時,是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對孟獲七擒七縱,不趕盡殺絕,也是希望能與南蠻和平共處;而且三萬藤甲兵跟蜀漢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只是被孟獲借來的兵,卻被諸葛亮殘忍的燒死了;即使以前火燒赤壁,也是用來擾亂敵軍,打亂敵軍陣形,使之心生恐懼;赤壁之戰的曹軍大部分都死在撤退的路上,或因缺乏糧草餓死,或不服水土病死,並不是直接被燒死;而火燒藤甲兵則是活活將人燒死,完全不給活路。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火燒赤壁雖慘烈,但遠遠比不上火燒藤甲兵的殘忍。(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火燒藤甲兵的慘烈畫面,數萬人在哀嚎中活活燒死,別說諸葛亮了,任何人看到都會落淚!後來兀突骨所在的烏戈國也因此絕種滅國,這也是孔明無法心安的原因。難怪諸葛亮當下會流著眼淚感嘆的說:「吾雖有功,必損壽矣」。火燒赤壁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 孔明會淚嘆:必損陽壽 https://bit.ly/3aXRtt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