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申天師法術高強助唐王游月宮/唐玄宗就是唐明皇-創梨園、遊月宮/梨園,用現代的話講就是皇帝親自開設的藝術學校/《霓裳羽衣曲》。此曲是大唐法曲中的精品。法曲最早是因用於佛門召開的法會而得名,曲調非常清靈飄逸淡雅。唐玄宗非常酷愛法曲,就從坐部樂伎中挑選三百名弟子安置在梨園,親自教他們演奏法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明皇遊月殿-唐玄宗遊月宮-「廣寒清虛之府」-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唐玄宗為何又叫唐明皇,其實唐明皇是清朝時的稱呼,玄宗是李隆基的廟號,而「明皇」據說來自其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所以避開唐玄宗的說法,多稱其為唐明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明皇幸蜀圖

明皇幸蜀圖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詩仙李白曾經如此讚嘆蜀地(今四川)的景緻。這幅〈明皇幸蜀圖〉使我們得以想像那壯麗的山河。中唐時期,當唐玄宗正沈浸於長治久安之中,原本鎮守在邊疆的安祿山趁機造反,兵陷長安,迫使玄宗率領眾人離開京城避難,一行人輾轉跋涉,來到地勢險峻的四川
  彷彿一場演出中的舞台劇,沿著畫面下方的兩座橋樑望去,蜿蜒的河谷將觀者的視線引向白雲繚繞的天際,由此分割出三座壯麗的山峰。右側的山嶺間,身著紅色衣袍的唐明皇騎在馬上,領著一隊騎旅自後走出,正待過橋;畫面中段有一部分人馬在山下的空地上歇息,而更前方的隊伍則已深入左邊的峽谷之中。
  畫家在描繪崇山峻嶺時,以飽和不透明的青綠礦物性顏料層層疊染,然後再以清晰明確的墨線,勾畫稜角分明的輪廓,營造出山石塊面堅實的觸感。濃郁艷麗的青綠敷彩,除了令人聯想到大唐盛世的宮廷氣勢之外,同時也塑造了後人所謂青綠山水」的典範模式。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名稱:《明皇幸蜀圖》
作者:李昭道
創作時間:唐
尺寸:縱55.9厘米,橫81厘米
材料:絹本,設色
收藏: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中描繪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為避安史之亂,逃亡蜀地的情景。畫面色彩明麗,畫風古勁樸拙,人物雖小,但形態舉止刻畫精細,一一畢現。此畫體現了唐代山水畫向成熟與獨立過渡的大體風貌。
入選理由
◎金碧山水畫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幅體現李昭道繪畫水平的佳作;
◎反映唐代山水畫面貌的重要傳世作品。
名畫欣賞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耽於享樂,政治癒加腐敗,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天寶十四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省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第二年攻入都城長安,安祿山稱帝,唐玄宗逃入四川。
李昭道的繪畫藝術得自家傳,與父親李思訓同樣擅畫青綠山水。史載,畫「海景」是李昭道首創。他的畫風工巧繁密,但作品一般用線較細弱,所以唐代理論家認為他「筆力不及思訓」,但他能「變父之勢,妙又過之」(「勢」這裡作形勢、體勢解,指畫面布局大勢),即能變革李思訓的構圖形式,所以在奇巧方面超過了李思訓。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印章
《明皇幸蜀圖》並非李昭道的原作,是接近二李風格的唐畫宋摹本。此圖描繪的是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李隆基丟了首都長安,逃往四川避難,在深山中行旅的情景。古代君王駕臨某地,稱「幸」。為了表示「幸」,儘管是出逃,卻也不能顯示出倉惶之意,所以畫上置身於青山綠水之中的人物個個衣冠楚楚,似正在「游春」一般。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騎馬的人
蜀道難,李白的詩作即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比喻,蜀道路多險峻,山勢崎嶇,從這幅描繪細膩、刻畫生動的青綠山水可窺一二。畫面安排了峻險的山嶺,盤曲的石徑,危架的棧道,雲繞的天際。崇山峻岭間一隊騎旅自右側山間穿出,向遠山棧道行進,前方一騎者著紅衣乘三花黑馬正待過橋,應為唐明皇,走到橋前,黑馬作驚蹶停步之態,作者可能想藉此動作表示唐玄宗避難途中的驚慌心理吧。嬪妃們則身著胡裝戴著帷帽,中部侍馭者數人解馬放駝略作歇息,表示長途跋涉的勞累。畫左邊還安排有一隊人騎正在棧道上行進。
此畫構圖雄奇,以山水為主,人物鞍馬為輔,山水畫的比重在構圖上明顯增強,在構圖意識上進行了創新,對於後世山水畫成為獨立畫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畫中山勢突兀,白雲縈繞,人物動態及其衣帽服飾都刻畫得細緻入微,馬匹、駱駝也描繪得生動有趣。
畫上奇峰、峻岭、巨石、白雲、流水,都用細線勾出,而且作者用線條表現出了岩石的形體和結構,塑造出了山峰的雄偉氣派,改變了以往畫山石只能表現出山的象徵形象的作法,這在唐代山水畫中是極少見的。另外,作者用石青、石綠、硃砂等重彩設色,不加皴斫,保持著李氏父子「金碧山水」的一派遺風,但卻做到了色不壓線,保持著線的節奏美,並能達到色彩明麗和諧,格調典雅,使得畫面場景複雜而又具體,色彩絢麗卻沉著和諧。此圖時代特徵明顯,體現了李氏父子的繪畫風格。
觀察這幅《明皇幸蜀圖》,不論從山石配置的左右對稱性,或嬪妃、仕女的頭飾、鬃馬等造型都承襲了中國古代傳統樣式,這些均可從唐代山水壁畫或出土的唐三彩人馬俑中發現類似的範例。不過,雖然這幅圖的祖本可能出自唐人之手,但經宋人輾轉反覆臨摹,現在看到的這幅《明皇幸蜀圖》已滲入了宋人對山水結構的理念。
畫家介紹
李昭道,生卒年不詳,字希俊,李思訓之子,官至太子中舍。因為其父人稱「大李將軍」,所以他也被人稱為「小李將軍」。李昭道擅長青綠山水,兼擅鳥獸、人物、樓台。畫風巧贍精緻,雖「豆人寸馬」,也能鬚眉畢現,與其父同享盛名。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GJ245.html


元代任仁發人物畫欣賞《張果見明皇圖卷》_傳世字畫_書法欣賞
網站首頁書法篆刻毛筆書法硬筆書法篆刻作品書法展覽書法字帖楷書字帖行書字帖草書字帖隸書字帖篆書字帖鋼筆字帖碑帖長卷書法長卷書法碑帖墓誌塔銘蘭亭集序名家書法蘇黃米蔡顏柳歐趙二王書法明清書家書法資料書法講座書法圖書理論知識書法空間敦煌書法傳世字畫名家手跡書法題簽名人手跡心經書法書法專題當前位置:首頁> 書法資料> 傳世字畫百度站內搜索站內搜索(標題) 元代任仁發人物畫欣賞《張果見明皇圖卷》 時間:2015-5-8 6:14:24 作者:書法欣賞來源:www.yac8.com 閱讀:2212 評論:0 內容摘要:元代畫家任仁發人物故事畫代表欣賞《張果見明皇圖卷》,絹本設色,縱41.5cm,橫107.3cm。故宮博物院藏。此卷描繪唐玄宗李隆基與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張果老及其弟子相見的傳奇故事。畫面截取張果老施法術於明皇前的片斷。圖右側身穿道服的張果則坐繡墩上,雙掌向上,面帶微笑作言語狀。身... 元代畫家任仁發人物故事畫代表欣賞《張果見明皇圖卷》,絹本設色,縱41.5cm,橫107.3cm。故宮博物院藏。此卷描繪唐玄宗李隆基與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張果老及其弟子相見的傳奇故事。畫面截取張果老施法術於明皇前的片斷。圖右側身穿道服的張果則坐繡墩上,雙掌向上,面帶微笑作言語狀。身前一小童於布袋中放出鞍轡皆全的小驢,驢作奔跑狀。圖左側身著黃袍的唐玄宗坐在寶座上,頭略低,目光完全被奔來的神驢所吸引。其身後站立的四名侍從神情各異。全圖設色明麗古雅,人物表情生動細膩,瞬間的動態表現得極為成功,小驢的奔跑構成了全圖的視覺中心,成為眾人視線關注的焦點。張果老的沉著自如,玄宗略帶驚訝的神情,表現得恰到好處,體現了元代人物畫高超的藝術水平。
元代任仁發人物畫欣賞《張果見明皇圖卷》
參見:康里巎巎書法跋《張果老見明皇圖卷》 

《張果老見明皇圖》卷,元,任仁發作,絹本,設色,縱41.5cm,橫107.3cm。
此卷是元代畫家任仁發人物故事畫的代表作。圖繪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張果老及其弟子謁見唐明皇的故事。畫面截取張果老施法術於明皇前的片斷。圖右側一老者坐繡墩上,著青衣,雙掌向上,面帶微笑作言語狀。身前一小童於布袋中放出鞍轡皆全的小驢,驢作奔跑狀。左側一人著黃袍,戴襆頭,坐於椅上,頭略低,對所發生的一切表現出關注的神情。此人身材壯偉,面相莊嚴,顯然是唐玄宗李隆基。其身後站立的四名侍從神情各異。全圖設色明麗古雅,人物表情生動細膩,瞬間的動態表現得極為成功,小驢的奔跑構成了全圖的視覺中心,將所有人的目光集中於此,增強了畫面的故事性。張果老的沉著自如,唐玄宗略帶驚訝的神情,表現得恰到好處,體現了元代人物畫高超的藝術水平。
本幅左下款署:“雲間任仁發筆。”下鈐“任氏子明”印。畫面中部有清弘曆題七言詩一首,末款“甲申夏六月上浣御題。”
本幅鈐“金匱寶藏陳氏仁濤”、“希世有”及清內府乾隆、嘉慶朝鑑藏印計12方。隔水鈐“金匱秘笈”、“太上皇帝之寶”、“乾清宮寶”鑑藏印。
後紙有元康里巙、危素題二則,款下分鈐“子山”、“正齋恕叟”、“危氏太樸”、“世外玄賞”印。又鈐“仁濤銘心絕品”、“金匱室”、“仁濤”、“金匱室主”等鑑藏印4方。
《秘殿珠林·續編》著錄。
任仁發(1254—1327年),字子明,號月山道人,其先祖為邳縣(今屬江蘇省)人,後遷居松江(今屬上海)。擅長書法、繪畫,畫馬尤其出色,曾奉敕畫御苑馬厩中的名馬,得到皇帝的賞識。此外任仁發還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水利專家,曾先後主持修治浙西吳松江、大都(今北京)通惠河等工程,並有水利工程著作傳世。他官至浙東道宣慰副使。


神奇的金像 預言三代皇帝在位長短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四月 3日, 2018
唐代畫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描繪唐玄宗到四川避難場景。(公有領域)
火車必須在軌道上行駛,才不會出現危險;天上的星星運行時,也處在無形的軌道之上,所以能在浩瀚的蒼穹安全運行千百萬年;人的命運也有軌道,那就是生老病死。這一切都像事先定好的、安排好的一樣,萬事萬物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
以此類推,回首看看歷朝帝王,他們在位時間的長短,是否也是被安排好了的?
奇特的占卜方法
大唐開國初年,有一座金質的神像。據說,是在北周和隋朝之間,有一個懂法術的奇人鑄造了這尊金像。武則天時期,金像被安置在皇宮的一座殿中,由專人嚴密保管。
唐玄宗即位後,聽說金像很神奇,就特意到那座殿宇中,命人打開殿門,一覽金像的尊容。
有一天,他問近臣高力士:「這金像有什麼神奇的地方?有什麼說道嗎?」高力士說:「這是前朝的高人鑄造的,他可以算出皇帝在位的時間長短。占卜的辦法是,對著金像嚴厲喝叱。如果在位時間很長,金像就會搖震很長時間,否則,他搖一下就停止了。」
北魏太和十年 青銅鎏金彌勒佛像(公有領域)
金像不開口就能占卜
唐玄宗走到金像前,對著他厲聲喝叱,神像好像害怕一樣,搖震了很久,才撲倒在地。玄宗皇帝命人扶起金像,笑著說: 「果真就像傳說中的一樣,看來我能做很長時間的天子呢!」高力士當即叩拜祝賀玄宗。
當時,玄宗的第三子李亨還是東宮太子;李亨的長子李豫年紀還很小。玄宗皇帝叫他們一起過來,為其占卜日後是否能承天命。他先叫太子對著金像喝叱,神像只是輕微地震動了一下。然後叫皇孫大喊一聲,結果神像搖震了很長時間。唐玄宗說:「看來我的孫子,日後像我。」
唐玄宗在位五十年;李亨即位後,是為唐肅宗,在位才六年;李豫即位後,是為唐代宗,在位十九年。這三位皇帝在位時間的長短,和當初金像占卜的結果很契合!
通常,人們是不能對著神像喝叱的。這裡的喝叱,只是在特殊情況下,使用的占卜方法,僅限於此。其實據歷史記載,這三位唐朝皇帝都很禮敬神佛,崇奉佛門。
三朝帝王禮待神佛
唐玄宗禮待高僧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位大師。唐肅宗曾在皇宮設立道場,邀請高僧宣講。肅宗下令出資選拔各地優秀的人才出家為僧,學習經律。當時有上萬人因此步入佛門。肅宗還下詔,凡是名山勝地的寺院,要由德高望重的僧人住持,以保持佛門淨地的清淨。
元.任仁發《張果見明皇圖》,此畫描繪唐明皇接見傳稱為「八仙」之一張果老的情景。(公有領域)
唐代宗下詔鑄造金銅佛像,安置於光順門,並親自率領百官禮拜祝禱。同時,他下詔翻譯佛經,親自為譯好的經書作序。參禪禮佛,在大唐是很風采光耀的一件事。
這段奇聞中,金像不僅預言出誰能做皇帝,還占卜出三人在位時間的不同。這尊不開口的金像,是怎麼知道的呢?況且肅宗、代宗當時都還沒有即位呀!或許,這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吧!@*#


金銀財寶金銀錠-----------------------------PDF------------------


 

張果老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1-05-05_104544

張果老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下載 (70)30486d6358395665426bnBnauYDN1MzMxMTM5ITMxYTMwIzXz8SMxYTMwIzLlxWam9SbvNmLn5WY35WYpRWaj5yd3d3LvoDc0RHanBnauAjMwUDOwMTM5ITMxYTMwIzXw8SMxYTMwIzLlxWam9SbvNmLn5WY35WYpRWaj5yd3d3LvoDc0RHanBnauQjM5ImNlFzMjZmM5MWY1ITMwQ3Lt92Yuc2cthWcuw2cz5SMw9yL6MHc0RHa

康里巎巎跋《任仁發張果老見明皇圖卷》
任仁發《張果老見明皇圖卷》 絹本 縱41.5cm,橫107.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果老見明皇圖》卷,元,任仁發作,絹本,設色,縱41.5cm,橫107.3cm。
此卷是元代畫家任仁發人物故事畫的代表作。圖繪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張果老及其弟子謁見唐明皇的故事。畫面截取張果老施法術於明皇前的片斷。圖右側一老者坐繡墩上,著青衣,雙掌向上,面帶微笑作言語狀。身前一小童於布袋中放出鞍轡皆全的小驢,驢作奔跑狀。左側一人著黃袍,戴幞頭,坐於椅上,頭略低,對所發生的一切表現出關注的神情。此人身材壯偉,面相莊嚴,顯然是唐玄宗李隆基。其身後站立的四名侍從神情各異。全圖設色明麗古雅,人物表情生動細膩,瞬間的動態表現得極為成功,小驢的奔跑構成了全圖的視覺中心,將所有人的目光集中於此,增強了畫面的故事性。張果老的沉著自如,唐玄宗略帶驚訝的神情,表現得恰到好處,體現了元代人物畫高超的藝術水平。
本幅左下款署:“雲間任仁發筆。”下鈐“任氏子明”印。畫面中部有清弘曆題七言詩一首,末款“甲申夏六月上浣御題。”
本幅鈐“金匱寶藏陳氏仁濤”、“希世有”及清內府乾隆、嘉慶朝鑑藏印計12方。隔水鈐“金匱秘笈”、“太上皇帝之寶”、“乾清宮寶”鑑藏印。
後紙有元康里巙、危素題二則,款下分鈐“子山”、“正齋恕叟”、“危氏太朴”、“世外玄賞”印。又鈐“仁濤銘心絕品”、“金匱室”、“仁濤”、“金匱室主”等鑑藏印4方。
《秘殿珠林·續編》著錄。
(資料來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撰稿人:馬季戈)
釋文:月山宣慰所畫張果見明皇圖,筆法精妙,人物生動。 求之同時蓋不多見,且月山之為人多才而智,有益於世。至於水利錢法皆深造極致,惜乎不遇於時。世之士大夫皆言其精於畫馬,是矣。然因其不遇但知此而不知彼,宜其爾也。余之三侄大年,月山之婿也,故頗詳其一二雲。康里巎
康里巎巎跋《任仁發張果老見明皇圖卷》(2)_康里巎巎書法作品欣賞 _字典網 https://bit.ly/33cIT54
-----------------------------------------------------
張果見明皇圖
《張果見明皇圖卷》畫唐玄宗李隆基(明皇)接見傳稱為"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的情景。唐明皇身著黃袍坐在圈椅中,右方第一人張果老,白髯高冠紫衣對坐,地下一篋啟蓋斜置,一小白駒從篋中飛奔而出,一童蹲地而急驅之。畫中人物神氣生動,衣致作遊絲描,極為工整。故事出自《明皇雜錄》。畫上自識"雲間任仁發筆"。鈐白文"任氏子明"一印。
此卷是元代畫家任仁發人物故事畫的代表作。描繪唐玄宗李隆基與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張果老及其弟子相見的傳奇故事。畫面截取張果老施法術于明皇前的片斷。圖右側身穿道服的張果則坐綉墩上,雙掌向上,面帶微笑作言語狀。身前一小童于布袋中放出鞍轡皆全的小驢,驢作奔跑狀。圖左側身著黃袍的唐玄宗坐在寶座上,頭略低,目光完全被奔來的神驢所吸引。其身後站立的四名侍從神情各異。全圖設色明麗古雅,人物表情生動細膩,瞬間的動態表現得極為成功,小驢的奔跑構成了全圖的視覺中心,成為眾人視線關註的焦點。張果老的沉著自如,玄宗略帶驚訝的神情,表現得恰到好處,體現了元代人物畫高超的藝術水準。
畫家介紹
任仁發[元](1254-1327)元學家、水利家、畫家。書學李北海,畫學李公麟。字子明,一字子垚,號月山,松江(今屬上海市)人。宋鹹淳三年(1267)舉人,入元官都水庸田副使。究心水利,學擅專門。以浙東道宣慰副使致仕,築來青樓、攬輝閣于青龍江上終老焉。工書法,學李邕。長繪畫,工人物、花鳥,尤善畫馬。嘗奉旨畫渥窪天馬圖其熙春天馬二圖,仁宗詔藏秘監。工力足與趙孟頫相敵。故宮繪畫館藏有畫馬數幅,俱極精。著水利議答。卒年七十四。
傳世作品有:至元十七年(1280)作<出圉圖>卷,<二馬圖>卷,《張果見明皇圖》卷,藏故宮博物院;<春水鳧鷖圖>軸,藏上海博物館;《飲中八仙圖》、《貢馬圖》、《橫琴高士圖》、《秋林詩友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神駿圖》、《三駿圖》《九馬圖》在美國;《飼馬圖》在英國;《文會圖》、《牽馬圖》等在日本。著有<浙西水利議答錄>十卷。
-----------------------
祖師聖誕 | 趣談八仙之最年長者通玄先生張果老 - 壹讀 https://bit.ly/33doFs3
張果老,本名張果,號通玄先生,兩當(今甘肅)人。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其神異事情多多,為八仙中最年長者。因為他經常手中拿著竹子做的一種說唱用具,所以後世人們就把他看作是"道情"(中國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的祖師,相傳於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
據《唐書》記載,確有其人,儘管他自己隱去出身、年歲和籍貫,而其得長壽胎息之法,時人有目共睹,況史不絕書。張果內外丹兼修,但以內丹修煉為主。他分內丹為三品,以九轉大還丹為上品。並且總結出九轉大還丹有九要,依此而行,可以得道。此說與司馬承禎的坐忘相通。此外他提出性命雙修,被認為是宋元內丹學的先驅。
人物原型
著名煉丹家張果,作為八仙之一,是中國婦孺皆知的神話人物。然而,歷史上的確有張果老其人,他是八仙中僅有的兩位「名留青史」的人物之一,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人物。張果老神話,他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明皇雜錄》,生平又見於《大唐新語》卷10,《新唐書·張果傳》基本取材於此。盛行於唐代,拓展和完善於宋元。大約生活在七世紀至八世紀中期,生平不詳。他著有《神仙得道靈藥經》、《丹砂訣》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等。
歷史傳說
張果老見明皇圖 元·任仁發 絹本設色
通玄先生說
據張果老自稱,他是帝堯時代的侍中,到唐初,已活了三千多歲。他出入常乘一匹白驢,每倒騎之,日行萬里,休息時,便把這驢像紙一樣摺疊起來,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噴之,便又成了真驢。
唐太宗、高宗聞其名召之,皆不去。後來,武則天又派人去請他,不得已,他跟著使臣上了路。當走到一名叫「妒女廟」的地方時,又假裝死去,直挺挺倒在路上,不一會兒,屍體也腐爛了。使臣只好如實向武則天報告。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聽人報告說張果老沒有死,便派使臣裴晤去中條山請他。裴晤見張果老齒落髮白,很不起眼,有點看不起他。張果老見狀,便又來了個氣絕身死,嚇得裴晤趕緊焚香相求,張果老這才甦醒過來,但仍不肯進宮。唐玄宗聞奏後,認為裴晤辦事不中用,又命中書舍人徐嶠帶璽書相請。
張果老進宮,唐玄宗問他:「先生得道者也,何故齒髮衰朽如此?」張果老回答:「我是齒落髮落髮稀時得的道,只好這副樣子。今陛下見問,不如把齒髮盡去了更好。」說罷,把自己的頭髮拔了個精光,又將牙齒敲掉。唐玄宗忙說:「先生何故如此?且去歇息。」但一會兒,張果老又走了出來,面貌大變,「青鬢皓齒,愈於壯年」,唐玄宗十分驚奇。
唐玄宗十分佩服張果老,就授他「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唐玄宗還有個好道的妹妹,叫玉真公主,唐玄宗就想把她嫁給張果老。不料,張果老卻堅持不受,還唱道:「娶婦得公主,十地升公府。人以為可喜,我以為可畏」。唱完大笑不止,然後掏出紙驢,吹氣成形,倒騎驢背走了。
此後,張果老雲遊四方,敲打著漁鼓簡扳,在中國民間傳唱道情,勸化世人。於是,人們便將張果老說成唱道情的祖師爺了。所謂道情,源於唐代的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出世恩想。明清流傳甚廣。題材也更廣泛,在各地同民間歌謠結合而發展成多種曲藝如陝北道情、義烏道情、湖北漁鼓、山東漁鼓、四川竹琴等。
著名四方碑傳說
北宋乾德四年隆冬,張果老應鐵拐李之邀在重慶江津石筍山聚會,騎驢回歸途中在一山坳處見一行乞母女在路邊依偎,乞婦約40來歲蓬頭垢面氣息奄奄,女孩約8齡上下,女孩趴在即將凍死的母親身上哭泣,情景異常悲慘,正在這時一個彈棉絮的老漢經過,見此慘狀立即過去將自己剛剛為別人彈好的新棉絮覆蓋在乞婦身上並拿出自己的食物給乞婦母女食用,張果老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動,他立即下驢走上前去傾囊救濟並為乞婦施藥治病直到乞婦回暖病癒。
張果老轉身問彈棉絮的老漢:兄弟高姓?此番善舉感天動地啊!老漢回答道:小老兒姓崔,家就在對面,此乃小事見者當應為之,張果老見老漢如此輕描淡寫的說出此番質樸的話語更加佩服!他拿出拐杖就地將大石劈成一塊巨型方柱,將所見所聞寫於石柱四方之上,歌頌老漢之功德,以此告誡鄉里,要學習老漢的善舉!在離開時張果老對老漢說道,你做手藝太清苦了,我要給你子孫一座金山,要讓你的子孫用這座金山普濟鄉裡帶動一方人,
以後你的子孫中有用多個金字命名的人就是該人。但是不要刻意而為。張果老將石碑立於該處,給了乞婦母女很多錢便騎驢離去,這塊碑因為四面刻字而被人稱為「四方碑」老漢目送騎驢遠去的張果老知道遇見神仙,回思老漢的話語想來想去就不知道什麼字用的「金」字最多,既然神仙都說了隨緣就不要刻意去思索了,看我崔氏家族的子孫以後誰的名字能撞上就是他的造化吧。後來據人們分析如同金山用金子最多的當屬「鑫」字,那老漢的後代如果有叫「崔鑫」的就應當應驗張果老的傳說,就著名學者華軒居士考證,江津石筍山下的確有四方碑的地名存在,至於在四方碑一帶有沒有出現叫崔鑫的富豪卻無從考證。
偷吃參湯說
蔡里山坡上有一古廟,很久之前,廟中有一老僧帶著三個和尚。最小的和尚叫張果老,除侍候老僧外,還干劈柴、擔水等雜活。一天晚上,張果老挑滿缸水,至次日,一滴未用,缸水竟然全無。老僧責罵其偷懶。張果老不知其因,只得重新挑滿缸水。第二天,缸水又不用而盡,老僧氣怒,將其痛打一頓。張果老甚感委屈,心中詫異,決心弄個水落石出。晚上,又挑滿缸水,藏於暗處窺視。半夜時分,忽從廟外跑進兩個白胖光腚小孩,來至缸前,頭伸進缸中喝水。張果老上前捉拿,轉瞬卻不見了。果老便把所見情景如實告知老僧。老僧命張果老仍把缸水挑滿,不要聲張。晚上,老僧拿根鋼針,紉上長長的絨線,和果老藏於水缸不遠的暗處。不久,果然兩個光腚小孩又來缸邊喝水。老僧乘他們頭伸進缸中之時,跑上前去,把鋼針扎進小孩腚上,只聽「哇」的一聲尖叫,小孩又不見了。老僧和果老順著絨線查找,至廟外牆角處,紅線入地。老僧令果老拿來鐵鍬挖掘,結果挖出兩個形似人體的東西來。老僧知是人參,令果老燒火煮熟,並告知不准品嘗。
張果老把挖出之物放於鍋中,生火煮了一會兒,香氣撲鼻,果老饞口流涎,忍耐不得,便撈出品嘗,味道鮮美。果老仍饞涎不止,索性取出吃個精光。果老畏老僧責怪痛打,想逃走了事。出廟門,見樹上拴一頭毛驢,回頭把鍋中所剩湯水取出給驢喝了,然後騎上驢背,朝東逃去。為怕老僧前來追趕,便倒騎毛驢往後觀望。後人說,張果老食仙參已成仙人,毛驢喝了湯水也成為神驢,從此果老騎著毛驢遨遊四海去了。
張果老吃何首烏成仙的傳說: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天女山寺的一位和尚挖菜地時意外地挖得一隻碩大肥嫩的何首烏根,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從此便長生不老。老方丈立即吩咐伙房水洗煮了。
於是,老方丈召集全寺眾僧於大殿開會,研究如何分食何首烏,誰吃頭,誰吃身子,誰吃胳膊和誰吃手腿腳,誰喝湯。眾僧侶無不歡欣鼓舞,喜氣洋洋。為防止伙房偷食,伙房僧人也急於知道如何分配,因此,伙房僧人也都參加了會議。這時恰巧張果老趕著毛驢從東方訪友歸來,風塵僕僕、飢餓交加,乾渴難忍,同時也辛勞疲憊不堪。老遠就聞得女山寺內異香四溢,撲鼻而來,沁人心脾,令人迷醉。他遂加快腳步進入寺內,見四下無人,即刻鑽入伙房,揭開鍋一看:呀,粉嫩粉嫩的一顆何首烏已經煮熟,象新生的嬰兒安詳地熟睡在那兒,可愛之極。饞得張果老垂涎三尺,他也顧不了許多,下手撈上來分割撕扯就吃,片刻之間就把整個何首烏根三下五除二給報銷了。頓覺渾身舒暢,心寧氣爽。
張果老自己吃飽喝足之後,又將剩下的何首烏湯刮給坐騎毛驢喝了,隨後便躺在伙房前休息曬太陽,很快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眾僧開會完畢,蜂擁而至,準備分食何首烏,進入伙房一看,鍋已空空大敞,什麼也沒有了。於是斷定是張果老乾的,立即報告方丈,方丈焉能善罷干休?沉思片刻,認為仙物已被此人吃掉,現在當務之急是打死此人,分食其肉,也可以得到仙氣。隨即命令武僧操起棍棒器械打死此人。但由於吵吵嚷嚷的,把個張果老驚醒。他見勢不妙,偏身上驢,落慌而逃。不想倒騎在驢身上,原來向東面開闊地逃跑的,可是慌不擇路,驢頭向西,他一手抓住驢尾巴,一手在驢屁股上使勁捶打。可是越打驢越是向西方奔跑,結果越過山樑奔到山西頭湖邊,只見湖水茫茫,已無去路。眼看就要喪命,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毛驢怪叫一聲,四蹄生風,騰空而起,乘雲駕霧,越過女山湖,安穩地落在對岸的一座小山上,原來毛驢得了仙力,張果老因此絕處縫生。於是張果老稍稍放心,坐下來喘口氣,晾晾驢,便又倒騎毛驢,悠然而去,從此就得道成仙。
江湖道術
關於張果老的江湖道術,在張果老的神話故事的演繹中,眾所周知的有「八仙過海」、「張果老和他的紙驢」、「唐玄宗賜婚張果老」等等,但說得最多最經典是張果老裝「死」的本領。張果老自稱堯時人,有長生不老之術,死而復活當然能顯示他的長生之術,所以「死」成了他的拿手和絕活。唐太宗、唐高宗徵召他時都婉拒了。武則天派人召他出山時,張果老以「死」回絕,「死」在「妒女廟」前。時值盛夏,不一會,他身體腐爛,而且長了許多蛆。武則天無奈,只好作罷。但後有人在恆山再次見到張果老。至開元二十三年(725年)唐玄宗繼續派人招朝張果老,他故伎重演,「輒氣絕朴,久乃蘇」。但唐玄宗欲求長生不老之術心切,又令近臣裴晤、徐嶠攜璽書去請他,在「三顧茅廬」下,張果老只好進了京師。但唐玄宗儘管盛情款待,還是沒有討到任何長生術,反而招到了張果老百般捉弄。他先是喝酒戲弄,後又敲掉牙齒長出白牙,白髮變烏髮等,直到皇帝脫帽赤腳求他救活葉法善——那個因說出「張果老是混沌初開時一隻白蝙精」而「暴死」的道士。最後,當唐玄宗要把玉真公主嫁給他,並拜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時,他以「年老多病」為理由,回到中條山,不久又施「死」術。不死心的唐玄宗派人驗屍,卻發現棺里空空如也。
這些動人故事,在《舊唐書》《新唐書》《明皇實錄》《八仙出處東遊記》《初刻拍案驚奇》等書中均可找到。久而久之,張果老的神話傳說在民間不斷被豐富完善,思想內容上也增添了許多的積極因素,他嘲弄王權,抨擊富貴,世態炎涼,勸化世人,自然、必然地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神話人物。尤其是他「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是中國樸素的哲學辯證思想表現,也是中國寶貴的文化財富。
人物法器
張果老的法器是漁鼓。漁鼓,又叫做道通、竹琴,是用竹筒做的,最早相傳是一頭用魚鰾蒙住的,所以叫漁鼓,但是現在多用豬皮、羊皮蒙住,簡板,又叫簡子,用竹片製成,兩支為一副,簡子和漁鼓合起來叫做「漁鼓」。
詩詞分享
明代邢台縣縣令朱誥因連年乾旱來張果老山剃髮求雨,當夜邢州大地便普降甘霖,朱縣令心花怒放,讚美仙翁古洞有靈賦詩一首:
【明代·朱誥】
蘊隆千里乾封禪,天際棲霞涌碧泉。
信是仙靈禱有應,甘霖一夜滿山川。
畢尋民瘼拜古洞,誠為蒼生祈豐年。
西嶺桑麻應澍雨,仙家原本有真元。
明代順德府知府李京曾為張果老山題詩曰:
《仙翁山》
【明代·李京】
開元天子好神仙,蝙蝙飛來玉殿前。
一自羅公推甲子,紙驢踏破太行顛。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5M008Ka.html


元任仁發所繪《張果老見明皇圖》。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張果老是八仙之一,可謂家喻戶曉。 傳說,張果老、葉法善是唐朝著名的仙人或術士,受到唐玄宗的賞識。 玄宗皇帝對神仙之術很感興趣,不但善待這些仙人或術士,還親自向這些仙人或術士學習神仙之術。
清代小說《隋唐演義》裡講了張果老、葉法善和唐玄宗的故事。 從中可以領略古代帝王對修鍊人的尊敬、景仰。
傳說,有外國使者從海上來到唐朝,帶來一種毒草。 唐玄宗(即:唐明皇)問葉法善,是否識得此草。 葉法善說:「這叫烏堇草,最能毒人,一般人吃了,性命不保。 只有張果老,或許不怕這毒草。 "唐玄宗就把毒草放在酒中,召張果老到皇宮內殿,賜宴。
唐玄宗問:「先生您能喝多少? "張果老說:"我能喝不過數杯。 我有一道童,能喝一鬥,多了卻不能喝。 "唐玄宗說:"可召來嗎? "張果老說:"請讓我喊來他。 "就向空中叫道:"童子,可速來見駕。 "喊聲未絕,只見一個童子,從房頭飛下,十四、五歲年紀,頭尖肚大,拜見皇帝。 唐玄宗驚異,就命令用大鬥酌酒,賜給他喝。 童子謝了恩,接過酒來,一口氣喝乾。 皇帝見他喝得爽快,命令他再喝一鬥,童子接過酒杯就喝,卻喝不了兩三口,只見那喝下的酒,從童子的頭頂上冒出來。 張果老笑道:"你的酒量有限,怎能多喝呢。 "就從桌上取了一枚桃核,拋向童子。 童子倒在地上,酒流了滿地。 仔細一看,卻原來不是童子,是一個盛酒的、頭尖肚大的葫蘆,其中僅可容納一鬥酒。
唐玄宗看了大笑:「先生您以此為遊戲,您的神通甚妙,可再喝一杯酒。 "就命令把烏堇酒,倒給他喝。 張果老卻不推辭,一飲而盡。 很快,只見張果老垂頭閉目,坐在宴席上,昏然睡去。 沒過半個時辰,張果老就伸了個懶腰,起身笑道:"此酒非佳酒,若他人飲此酒,就醒不了了。 "張果老從袖中取出一面小鏡子,自己照鏡子,說:"惡酒竟壞了我的牙齒。 "唐玄宗看時,果然見到他的牙齒都黑了。 張果老不慌不忙,雙手向兩側臉頰一拍,把口中黑牙齒都吐出來了,立刻又重生了一口雪白的好牙齒。 唐玄宗一見,驚喜讚歎。 正是:
戲將毒草試神仙,只博先生一覺眠。
不壞真身依舊在,齒牙落得換新鮮。
自此,唐玄宗更加相信神仙之術。
到了元宵節之夜,唐玄宗在皇宮內庭,高高地扎起彩樓,掛上燈籠,設了宴席。 只召來了張果老、葉法善二人。
唐玄宗喝酒喝的正酣暢,指著彩燈,笑道:"這裡的燈,可謂極為盛大,其他地方怎能有此盛景。 "葉法善用手向西指著說:"西涼府城中,今夜燈景極為勝大,不亞於京城。 "唐玄宗說:"先生您就像能看到一樣,朕卻不得見。 "葉法善說:"陛下想見到,有什麼難的? "唐玄宗連忙問道:"您有何法術,可使朕見一見那勝境嗎? "葉法善說:"我現在乘風前往,往返不過片刻。 ”
葉法善請唐玄宗緊閉雙目。 唐玄宗只覺兩腳騰空,如同在空中行走。 片刻之間,腳已著地。 耳邊只聽見人的說話聲,十分喧鬧,都是西涼府的口音。 葉法善叫唐玄宗睜開眼,唐玄宗睜眼一看,只見彩燈綿連數裡,觀燈之人,往來擁擠。 唐玄宗心裏又驚又喜,擠在稠密的人群之中,到處游看,私下問葉法善:"這是幻覺嗎? "葉法善說:"陛下如果不信今夜到此一遊,請留下驗證的東西。 "唐玄宗就到一個酒館喝酒,留下日常把玩的小玉如意作為酒價的抵押,約定幾天後派人來贖取。 出了店門,走到城外,葉法善仍叫唐玄宗閉上眼睛。 片刻之間,騰空返回,直到皇宮殿前,落地后,看到宴席上所燃的蠟燭還未燒到一半。
唐玄宗正在驚疑,下屬傳奏張果老到了。 唐玄宗就請他進來。 張果老說:「我剛到廣陵拜訪了一位道友,沒料到陛下召見,以致來遲了。 "唐玄宗說:"廣陵離此地很遠,先生您往返,太快了。 "張果老笑道:"早上到北海一遊,夜裡在蒼梧住宿,是仙家的常事,何況廣陵? 簡直是一步之遙罷了。 "唐玄宗問道:"先生剛從廣陵來,廣陵也舉行燈會嗎? "張果老說:"廣陵城的燈景也極為盛大,此時正在熱鬧之時。 "唐玄宗問張果老:"先生肯帶朕一同前往嗎? "張果老說:"我願隨陛下一起去。 我有小的法術,任憑陛下玩賞。 "張果老就解下自己腰間的絲帶,向空中一拋,化成一座彩橋,從宮殿的庭中,直接通向雲霄。 有《西江月》一首詞描寫這橋的奇異:
白玉瑩瑩鋪就,朱欄曲曲遮來。 凌雲駕漢近瑤台,一望霞明雲霭。
穩步無須回顧,安行不用疑猜。 臨高視下嘆奇哉,恍若身居天界。
這時,張果老與葉法善在前面領路,領著唐玄宗慢慢走上橋。 告誡皇帝不要回頭看,只管向前走。 走了不到幾百步,張果老、葉法善說道:"陛下請止步,已到了廣陵境內。 "城中的彩燈很多,陳設十分盛大,不亞於西涼府。 那些看燈的仕女們,忽然看到空中有五色彩雲,擁著幾位衣服華麗的人,懷疑是天神仙子出現,都向空中瞻仰叩拜。 唐玄宗站立在橋上,仰看星空,月明如晝,低頭往下看到廣陵城市,大喜,乘興演奏了《霓裳羽衣曲》。
然後,張果老和唐玄宗,從橋上回到宮裡,走下橋來。 張果老把袖子一揮,橋忽然不見了,只見張果老手中,拿著一條絲帶,仍舊把絲帶系在腰間。 唐玄宗說:「先生您的神奇法術,真奇妙啊。 "張果老說:"這是仙家的遊戲、小法術,哪裡值得羨慕呢? ”
次日,唐玄宗派人到西涼府的酒館贖回自己的小玉如意,果然贖了回來,唐玄宗才敢相信正月十五日夜裡的一次遊歷,是真的,不是幻覺。
這《霓裳羽衣曲》的來歷,還有一段佳話。 傳說,開元年間,唐玄宗曾夢遊月宮,見到有數十位仙女,挽著素色的飄帶,穿著寬廣的衣裙,佩戴的耳環、首飾叮咚作響,在廣寒宮中唱歌跳舞,聲調上佳,十分奇妙,不是人間所能有的。 唐玄宗因而問:「此曲叫什麼名? "眾位仙女答道:"名叫《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在夢中秘密的記下這首仙樂的聲調,等到醒來,仍一一記得,就傳給樂工看,譜成此曲,果然不是人間的聲調。 至今傳說的唐明皇遊月宮,正是此故事。
唐玄宗更加相信張果老、葉法善二人是神仙。 又聽說張果老每天出門,必定騎著一頭白毛驢,行走如飛,等回來,便把此驢,像紙那樣摺疊,放在盛衣帽的箱子裡,想騎驢時,就用水噴洒它,依舊變成一頭活蹦亂跳的毛驢。
自此,唐玄宗時常留他二人在宮中,或下棋,或讓他們二人比賽小法術,賭勝負為戲。 三人共處,悠然快樂。 每逢盛世,皇帝的身邊常出現著很多高人、術士、甚至神仙,開元盛世就是如此。 唐玄宗從此享受著與仙人為伴的福氣,難怪人們都說他是太平天子呢。
神州有神迹 张果老与唐玄宗的传奇故事 https://bit.ly/3nMkm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