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忠亭之名,乃出自於乾隆皇帝「褒忠」二字,此二字乃因客家義民因公殉職,乾隆皇帝御賜。此扁是依據乾隆皇帝御筆謄描而製,並有「乾隆御筆」之印,意義非凡。
毛筆親書「褒忠」並蓋「乾隆御筆」紅戳章
---------------------------

戴華元於乾隆 42 年(1777)渡台進入新莊發展,受道光 20 年(1840)新莊閩粵械鬥的影響而遷至橫山沙坑村大坪地。

作品名稱    乾隆五十三年[1788]賞給義民戴華元金頂戴劄付
日期    作成日期:乾隆53年(1788)
尺寸大小(公分)    不詳
重要關係人    兵部(發文者);戴華元(受文者);戴一有;戴永春;戴恒百
摘要    乾隆五十三年因平林爽文事件有功,賞給義民戴華元金頂戴(七品)之劄付。
內容主題    政治--公告指令
關鍵詞    劄付
地點    廣東嘉應州|鎮平縣|橫山
著作財產權人    戴健藏先生
字紙上个客家春秋─桃竹苗地區客家古文書(生趣个古文書_宗教信仰) - https://goo.gl/GpkqGk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典藏管理系統 - https://goo.gl/Sh91Ro
戴華元戴華元
清乾隆53年[1788]賞給義民戴華元金頂戴劄付
清乾隆53年(1788)11月戴華元因協助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表揚其「在事出力」。這紙義民劄付可能是全臺唯一,因此相當珍貴。 義民劄付即義民證書,內文載有基本資料: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人,年36歲,祖父:永春,父:恒百,並描述其樣貌:身中、面紫、無鬚。 戴華元獲此劄付,戴家也因此躍升為軍功家族,在地方擁有相當聲望。
200年前義民證書
作者:黃卓權
劄、劄文、劄付,一般都簡稱「劄」,是清代高級文、武衙門所使用的特殊性下行文書。這種文書的形式有兩種,用於發布命令、指示或交代事項的都採用摺式文書,與一般公文形式相同;用於委任職務或賞給榮譽的憑證,則採用版框印刷的制式文書。「義民」,則是清政府對於地方發生動亂時,協助平亂的平民,所賞給的一種特殊身分。但是,核發前必須詳細查明確屬「在事出力」,而且是經地方官呈報給朝廷「報冊有名」,給有劄付的人。
這件義民劄付,就是採用版框印刷的制式文書,類似現代的證明文件,是乾隆53年(1788)11月間,台灣的「林爽文事件」平定後,由福建巡撫徐嗣曾具名,發給參戰有功的「廣東嘉應州鎮平縣」籍義民戴華元的義民證書。內文除了說明奉旨過程外,我們也由此得知,已有部分賞給「翎頂職銜」的有功義民,已經在戰亂後分別授予「實缺補用」官職;至於其他應賞未賞,或已經賞給「頂帶」(頂戴)的義民,則須依據兵部的擬議,頒給憑證(印劄),並且逐一造具名冊,送往兵部存檔備查。
我們從這件劄付中,也可以發現,戴華元當時仍是「廣東省籍」的身分,尚未獲准入籍台灣,還是屬於「福建省台灣府淡水廳」內寄居的「流寓」。而且劄付中清楚記載持有人的三代祖先名字,以及本人的外貌特徵、年齡與籍貫,是為了防止他人違法冒用,頂替來台。由此可見,當時廣東省籍的先民,要想「入籍」台灣發展,是多麼困難的事。
發文者徐嗣曾,當時擔任福建巡撫,是福建省(含台灣府)的最高行政長官。「兵部侍郎」是他的加銜,相當於兵部的副首長;「都察院副都御史」是他的本職兼銜,負責地方監察;「提督軍務」則是他的武職加銜,可與地方軍事首長的提督,共同指揮軍隊。是具有處理全省民政、財務、司法、監察及指揮軍事大權的封疆大員。
戴華元,原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乾隆17年(1752)出生,係新竹縣橫山鄉沙坑村戴家的來台祖。先住在台北縣新莊務農,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發生後,與徐勤佳共率七百客籍義民,參戰有功,平定後,賞給金頂帶。後遷居沙坑一帶開發有成,其後代仍定居此地。
們透過這件劄付可知,清代義民身分的取得,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冊報後,才能取得憑證,並非如同後人所稱:只要「慨然有平賊之志」,便可號召庄民「同謀義舉,團練鄉民作為義勇」那樣簡單。因為在帝王專制時代,是義?是盜?是民?是匪?只在一線之間,稍一不慎,就會惹來殺身之禍。所以這件文書,實在值得我們好好珍惜,繼續研究。


當「義民」或「義民首」成為一種特權的身份時,即使一張「劄付」(義民首證)也可以帶來許多實際的好處。基本上賞九品到六品銜的,雖然不能真正當官,但除了有特殊的頂戴外,還收到一張證書(劄付),寫著姓名、年齡、身體特徵、父親和祖父名字,讓三代都沾光。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民眾會將其視為傳家之寶典藏,
冒名頂替,
甚至還有人偽造義民劄付並出售牟利,每張偽劄得銀番銀四圓至三十圓不等,可以想見其「行情」。畢竟獎賞不僅象徵某方面的功勞也是促成社會階層的一個重要因素。本來
無功名的,有了身分;本來有功名無官銜的,也有機會藉此軍功而獲補實缺踏入仕途。清廷既以利誘義民,也就無怪乎會有義首因賞薄怨懟官府甚至坐地起價。在咸豐三年林恭事件爆發時,竟然發生「三世義首」的林萬掌因賞薄積怨心生不滿,拒絕「檄調入衛」的尷尬情事,甚至轉與林恭合作,掩護林恭假扮為義民潛入鳳山城內為亂,導致鳳
山縣知縣王廷幹被殺,故唐壎言:「此次實其倡言為亂者也」。逮林恭兵敗,林萬掌在與鳳山候補知縣鄭元杰議商給賞後,方擒林恭來獻。
同治三年(1864)也發生一起原本是「義首」的張三顯,以械送戴潮春,獎賞太薄為由豎旗。另外,也有義民因未獲實缺落魄失意以終的例子。洪廷貴本是澎湖烏崁人,來臺灣中路內山做貿易生理,咸豐三年林恭事件時充任義民,賞九品頂戴,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之役,他自費做官兵嚮導效力軍前,賞五品功牌,並立下不少軍功,事平,總兵曾玉明答應拔補他做大甲守備,但左右需索紅包無度,因家貧不能補實缺,只好向上自訟戰功,也未獲回應,遂落拓府城,鬱鬱以終。傾家蕩產賣命平亂,卻落得
落寞而死的下場。戴潮春案時,義民若斬反清者之首級獻給官府,每首級各賞銀二元,竟然出現義民重返戰場將賊屍斬首或溺水者皆取頭領賞的離譜情事。
大家都想靠民變升官發財,異想天開下,冒充義民領功者也所在多有。為「義民」這一符號之所以具有這樣的功能,乃是因為它在王朝的典章制度和意識形態之中具有合法(或「正統」)的地位。清代臺灣的地方志,也用大量篇幅專門論述「義民」及其相關信仰在王朝「禮法」上的合法地位。甚至在乾隆朝基於統治考量,將義民與客民完全劃上等號。就朝廷的立場而言,清廷面對以移民社會結構為主體的臺灣,在統治措施上必須創造出更多價值理念,才能達成統治力量的穩定,維護國家社會「秩序」。對某些當時處於弱勢的族群而言,也可藉由戰爭或義民的歷史,來強化和王朝之間的聯繫以及土地開墾權的合法性。

「劄付」清楚地記錄了持有人的姓名、年齡、祖籍、和個人特徵,這顯然是為了杜絕文件遭違法冒用。有研究者將持有「劄付」者一律以義民首看待分析,然而從「劄付」內容來看,有的「劄付」清楚載明義首某某,有的「劄付」則僅是寫義民某某(也有將義首寫為義民的,如莊湊),似乎領有「劄付」者並不限於義首,也包括一般有功義民。不過從朱一貴和吳福生事件後的獎懲記錄看來,真正從朝廷獲得「義民」劄付的人並不多,大部分的人都只是有功的「鄉民壯」,僅獲得地方軍事官員公募賞賜的米、銀等實物。由於「義民」是比照「部冊有名外委」記功,這讓已經獲得義民劄符的人可以藉此軍功而獲補實缺。此外,從「劄付」出現偽造並出售牟利以及官方的嚴防假冒來看,其
可以提升身分地位殆無疑義。就朝廷的立場而言,透過對義民及義民首的從優議敘及發給劄付,達到了收編民人武力為己用的目的。也由於抗清事件落幕後,義民們或受賞銀兩,或受賜頭銜官職,有學者便稱其為「軍功團體」,也是「社會特殊地位團體」(status groups),在獲得軍功獎賞後,進而運用其權勢施行社會控制,鞏固其上層地位。
也由於軍功出身之士紳越來越多,使得清代臺灣各地士紳日增,逐漸取代大部分的豪強型領導人物,成為領導社會的主力。就械鬥民變而言,清代臺灣士紳確實發揮不少弭亂止鬥的社會政治安定功能。但就義民本身而言,則主要應是出於「保鄉衛梓」的動機,所謂「護土救亡圖存竟功」,而且其中實含有相當社會正義行為的成分,當然也部份夾雜分類報復或圖取功名利祿的動機。即以東勢客家義首羅冠英而論,其連結翁仔社等莊響應官兵,防守、救援、復地所向有功,獲賞五品翎頂,然其帶鄉勇攻入戴潮春老家四張犁時,掘毀戴的祖墳,亦有分類械鬥之象(戴潮春為漳州人)。甚至有義民首張三顯將戴潮春執送官府,於是夜「迫淫其妻女,盡略所有(財物)」。同治三年林文察攫取、強買參與戴潮春民變的林海瑞(曾為林文察效力)的田產,殺其子姦其女。除了奪取不動產外,林文明(文察弟)還佔起事者親族林應時的寡嫂作妾。此等行徑實有愧義民稱號,也反映義民首人品參差不齊。然就整體義民的表現來看,多數義民仍是安分守法,為對抗破壞社會秩序而努力,是清代臺灣土地開發、經濟發展的最大功臣。相對於
清廷吏治班兵的腐化及民變動輒焚搶劫掠行為,義民挺身保鄉衛土以及捨身全義,在臺灣開墾史上,具有安定及推動發展之功
---------------------------------

iy2lZVSdCKWi8FP6BK4FYg  

褒忠紀念牌
描述:

描述:民國69年(西元1980年),新埔義民廟打醮普渡,領調時領的紀念品,當成紀念同時也一起供奉。新屋地區 客家人,以前家中有神明廳的就一定會供奉義民爺,以顯對義民爺的尊重,義民爺由於無神像,大都用令旗拿來做代表供奉,而且每年的過年都會抽空回新埔過火。 目前在鄉間常看到神明廳的神龕上有放義民爺令旗的,也有放褒忠紀念牌,也有放新埔義民廟前山門相片,這些種種都是證明客家人對義民爺的景仰。褒忠紀念牌外 框為塑膠製品,內為紙張印刷「褒忠」二字,報導者許春發說祂一樣是義民爺代表,放在神桌上不為過。



「二禮堂」位於茶路古道旁,來台祖華元公受乾隆皇帝勒封「軍功六品軍功之職」。戴氏堂號-有:「譙國 註禮 大夫第」,唯獨戴華元派下各組堂號為二禮堂。戴氏發源於河南陳留(商丘),譙國第六世祖戴德及第七世祖戴聖叔侄於漢朝初期在帝王京都為官,蒐集周朝典章規範制度一百八十篇,由戴德刪為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又由戴聖刪為四十六篇,稱為小戴禮記。當時國家沒有法律,則以禮代法,以禮治國,故帝王封戴德,戴聖為經學家,因此大戴禮記,小戴禮記為戴氏先賢所編訂,後世奉為典範。
為了戴氏祖先來台開墾辛苦,後代子孫秉持飲水思源,念及血脈相連,枝葉同根,於民國97年清明節正式成立社團法人戴姓二禮堂宗族會,一則奉孝祖先,亦可敦親睦族,延續祖先遺志,發展無限基業。

二禮堂
休閒景點 / 景點 9.12KM
地址: 沙坑村台三線中豐路三段265巷巷口進入開車約5分鐘即可到達
電話:(03)581-1014 [沙坑社區發展協會]
景點描述
        二禮堂為沙坑村內具有當地人文歷史的傳統美麗建築,華麗而古色古香的三合院,門前整理得非常乾淨美麗。二禮堂主要為早期戴家人的古厝,在台灣戴氏的堂號有譙國、註禮、大夫第,唯獨戴華元派下堂號為「二禮堂」。戴氏發源於河南陳留,譙國第六世祖戴德及第七世祖戴聖叔姪於漢朝初期在帝王京都做官,蒐集周朝典章規範制度一百八十篇,由戴德刪為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又由戴聖刪為四十六篇,稱為小戴禮記。當時國家沒有法律,則以禮代法、以禮治國,由於大戴禮記及小戴禮記此「二禮」為戴氏先賢所編,此二禮便留傳戴家後世作為典範。
        二禮堂的開創始祖為戴華元先生,參加義民軍委員後平息林爽文事件有功,乾隆53年欽賜頂帽「六品軍功」之職,也連褒三代戴氏祖宗。橫山鄉客家人文e導覽互動網 - https://goo.gl/pqgZEP
縣橫山鄉沙坑村戴氏二禮堂,為社區重要信仰中心,每年舉辦「謝祖禮」,周邊保留百年古井、白鷺鷥陴塘﹔經農村再生計畫,最近完成周邊環境改善,為竹縣增添一處新景點。

橫山鄉戴家二禮堂周邊環境改善工程完成 邱縣長贈匾孝忠耕讀
2012/06/23 22:25瀏覽220迴響0推薦0引用0
     橫山鄉戴家二禮堂周邊環境改善工程完成 邱縣長贈匾孝忠耕讀1
「二禮傳世 孝忠耕讀」,這是位於新竹縣橫山鄉沙坑村大平地的戴家二禮堂,在水保局完成周邊環境工程後,邱縣長和水土保持局長黃明耀共同贈匾所提,而二禮堂歷史文化的價值加上農村再生的努力,已重新喚醒了農村居民對在地的認同感與榮譽心,也為新竹縣在沙坑地區更添一處旅遊亮點。
 新竹縣長邱鏡淳日前出席「二禮堂周邊環境改善工程完工落成暨解說牌揭牌」典禮,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黃明耀局長、橫山鄉長溫文結、沙坑村長鄒阿日、戴姓宗族會及地方代表等多人,共同見證「二禮堂」邁入農村再生的新里程碑,當時邱縣長也承諾贈匾給二禮堂,為當地的農村再生計畫豎立新的里程碑。
23日上午,在數百位民眾夾道歡迎下,邱縣長來到橫山鄉沙坑村大平地12鄰的二禮堂,並和農業處長范國銓一起將匾額交給戴姓宗親會理事長戴健藏,並包紅包給高齡92歲的戴家長老。戴健藏說,戴家來台祖戴華元在清朝乾隆53年,曾因率義民軍平定林爽文亂事有功,受乾隆欽賜頂帽及敕封「六品軍功職」,這是戴家的榮光也是地方佳話。
邱縣長則感謝戴姓宗族當年無償提供土地,讓地方鄉親都能一同分享農村再造成果,目前水保局第一期整治工作已完成,包括邊坡環境、入口意象,第二期改善工程也將在七月份展開,也重新喚醒了農村居民對在地的認同感,共同尋回許多農村被遺忘的回憶、創造更多感人的奇蹟與故事。
二禮堂內外還以老樹、老屋、老故事、老照片,展現當地致力文化觀光產業的用心,眾人並希望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為宗族、社區和地方開創新的局面。


新竹縣橫山鄉沙坑村大平地的戴家二禮堂- Google 相簿 - https://goo.gl/jkQLDs


湖口戴拾和祠堂 (大夫第)湖口鄉湖口村的戴拾和祖堂是供奉戴姓來湖口拓墾的先祖戴南珠的祖堂/羅合和、廖三才、周三合等三個宗族公號+葉和明、葉扶順、傅合源、黃六成、周義和、盧電光、戴義隆、余四興、呂衍達等宗族公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QvSBkQ


下載 (58)images (74)


http://www.cktfs.com/attachments/Image/DSC_0191_(2).jpg

DSC_0191_(2) (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