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4日 04:11 旺報 旺報/記者廖慧娟/綜合報導
第十四屆齊文化節9月12日在山東臨博市臨淄區齊文化博物院揭幕,中華姓氏文化論壇暨族譜編修研討會是其中的一項重點活動,呼應大陸官方對家庭、家教、家風、家訓的重視,藉探討姓氏起源及變化,追根溯源,敦宗睦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臨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城,也是眾多姓氏的起源地。據不完全統計,有200多個姓氏出自先秦時期的臨淄,例如姜太公是神農氏的後裔,又名姜尚,因輔佐周武王有功,被封於齊地,成為齊國的締造者;自姜太公以下,其族裔因為封地或皇室賜姓等原因,發展出102個姓氏,包括呂、許、謝、紀、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公牛、子雅等38個複姓。
這些後裔遍及台灣、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約有2000位宗親族裔12日上午齊聚在位於臨淄區齊文化生態園太公廣場的姜太公雕像前,參加姜太公誕辰3156周年祭禮。
至於戰國時期的齊國君王是田氏族人,在劉邦建立西漢後,將田氏各支系賜複姓「第一」到「第八」,其後各支系陸續改姓,時至今日,已衍伸出40多個姓氏;至於其他齊國名人的後裔,也演化出40多個姓氏。
200姓氏源自臨淄 姜太公族裔多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KAesxE
-----------------------
第五,為漢字複姓,是極為稀有之姓氏,源於田姓,出自漢高祖劉邦強遷原戰國時期齊國的田氏公族時封的編序,屬於帝王賜姓。
西漢時,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共八個複姓,皆出自原齊國田氏。王符《潛夫論·志姓氏》稱:「漢高祖徙諸田關中,而有第一至第八氏。」《後漢書·第五倫列傳》:「其先齊諸田。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但是現代只剩第五姓。第五姓目前約有1,000多人,多住在陝西省寶雞市眉縣第五村
源流
第五姓可以追溯到帝舜,其後有媯、田,陳、姚、胡五姓,皆同根同源,史稱「媯汭五姓」,舜的後裔不斷發展,直到殷商後期,舜的後代閼父歸順於周文王,任陶正之官。後周武王討伐殷商,史稱武王克殷,周武王(周武王妻-為姜太公之女)並將長女大姬嫁與閼父之子媯滿(舜33代孫)。後來,武王追封上古聖王的後裔,媯滿因此被封為陳侯,位於陳,大致位於今天河南開封附近。媯滿史稱陳胡公,其後代以國為姓,從而產生了陳氏。
在陳厲公時,陳國發生了爭奪君位的內亂,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出齊國避難,改為田完,田完是田姓的始祖。田完在姜齊受到禮遇,任工正。
田完的後代田氏家族在姜齊逐漸發展,後掌握姜齊國政。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陳成子)弒齊簡公,另立齊平公,把持政權,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公元前391年,陳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並受到諸侯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齊」。前379年,齊康公死,姜齊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因為田姓勢力發展過大,成了劉邦的主要打擊目標,大幅削弱田姓的勢力。據《姓氏考略》載:「齊田氏後,漢時齊諸田徒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後漢書·第五倫傳》載:「後或改姓。」
劉邦建為增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削弱各地豪強的地方影響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徒到關中房陵一帶定居。在遷徒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以門第順序被分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田廣其孫田登為第二氏,元孫田癸為第三氏,弟田英為第八氏等,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產生了第五姓氏。八氏中唯有「第五」氏這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較普遍流傳,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但是漢朝滅亡後,第五姓許多人改回田姓,或改為伍姓所以日漸稀薄。
緣起
先世爲戰國田氏,遷移西漢園陵,以遷移次第爲氏。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遊、武山以西的渭河上遊、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遊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遊、武山西部的渭河上遊、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遊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東郡:東郡始建於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清縣以西一帶地區。西漢時期因之,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陽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其平中嘗治武陽,臧洪爲太守,又治東武陽。西晉朝時期廢黜,東晉朝複置,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後曾以兗州爲東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並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再置東郡,在河南陳州府境。
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
東郡堂:以望立堂,亦稱江扈堂。
名人
第五倫 - 東漢京兆長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早年是京兆尹閻興所聘用的主簿,任鑄錢掾。後舉孝廉,任會稽(今浙江)、蜀郡(今四川)太守。建武年間,官至司空。為官以清廉著稱。章帝時,揭發外戚馬氏諸多惡行。元和三年,辭官。
第五種 - 東漢人,「清高正直,以第五種為第一」,歷官高密侯相、兗州刺史。
第五訪 - 東漢人,第五倫族孫。
第五上 - 東漢人,東漢刺史,拜高密候。
第五元先 - 東漢京兆人,學者。曾任兗州刺史。有學生鄭玄。
第五猗 - 西晉官員。
第五琦 - 唐代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位居刺史,宰相。
第五均 - 宋朝人,位居宰相。
第五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aPsiUo


陳姓來源

周武王(周武王之妻為姜太公之女)並將長女大姬嫁與閼父之子媯滿(舜33代孫)。後來,武王追封上古聖王的後裔,媯滿因此被封為陳侯,位於陳,大致位於今天河南開封附近。媯滿史稱陳胡公,其後代以國為姓,從而產生了陳氏。


在中國中文姓氏中大多數為單姓,複姓較少,歷史上出現過的複姓雖然逾千個,但隨著時間的洪流,現有的複姓也比較少了。在中國最奇怪的複姓是「第五」,而最長的複姓則有17個字「魯納婁於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補啊喜」。

中國最長的複姓則有17個字,是來自雲南羿族姓氏,稱「魯納婁於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補啊喜」。在中國3個字以上的複姓,多是少數民族。
據了解,「第五」是漢高祖劉邦強遷戰國時期齊國的田氏公族時所封,屬於帝王賜姓。劉邦當時分列「第一」到「第八」姓,目前只剩下「第五」還在。
中國的複姓大多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不少是官職或封地以及貴族的字號,因此古代複姓的人不是官員就是諸侯,例如司空、司徒等都是古代官職。另外,公孫、仲孫則由爵位而來。歐陽、上官則是封地的地名。公羊、子車則是王父之字。
中國最奇怪複姓「第五」 最長複姓17個字 - 東網即時 - https://goo.gl/v5B47G


--------------------
齊太公姜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也稱「姜太公」、「姜子牙」、「呂望」。
1、姜
出自神農氏,為炎帝之後,以居地姜為姓。據《姓纂》上面記載說:“炎帝生於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齊,為田和所滅,子孫分散,後為姜氏,因天水上廛縣,漢初以豪族徙關中,遂居天水。”根據《水經渭水注》的解釋,是“岐水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稱為姜水。至於岐水,則在今陝西省的岐山縣西面。換句話說,幾千年前炎帝是出生在這裏,以後姓姜的人也發源在這裏。又據《元和姓纂》中記載,炎帝神農氏,因生於姜水(今陝西省岐山縣西),而以姜為姓。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即呂尚,齊國的創建者,因輔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呂,所以才從封地為姓。戰國時,齊國被田和所滅,呂尚的後代分散各地,有姓呂的,也有姓姜的。
2、呂
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尚,又稱姜子牙。
堂 號:
渭濱堂:商朝末年,呂尚(姜子牙)在渭水濱釣魚隱居。周文王訪賢聘他為宰相。他幫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3、盧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裔,齊太公後裔孫高傒而來,以邑為姓。據《元和姓纂》所載:“姜氏,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之孫高傒(人稱傒公),食采于盧,今盧縣也,因姓盧氏……”。西周時炎帝後裔姜尚,字子牙,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齊,有太公之稱。春秋時代,齊太公的後裔高傒食采于盧,“因邑為姓”,故其後裔姓盧也。此居盧姓主要來源之首位。
得姓始祖:高傒(傒公)。傒公是呂尚的十一世裔孫,任齊國正卿,因屢建豐功,故受封于盧(盧以故城盧邑為中心。盧邑址在今山東省長清縣偏西南),其子孫遂以盧為姓。傒公“厚德載物”的品德普遍獲得人們的贊許,為史家所稱頌。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孫無知勾結邊將管至父和連稱,殺了齊襄公自立為君。此行為引起齊國臣民的不滿,便求助於國舅高傒,高傒接受了群臣的要求,邀請管、連二人來家赴宴,二人于席間被預伏甲兵斬殺,然後高傒迎立姜小白回來繼位,就是後來成為春秋霸主的齊桓公。齊桓公在登位之初,為了表彰傒公在內政外交兩方面對齊國做出的卓越貢獻,把盧邑(故址在今山東省長清縣)封給傒公,其子孫以邑為姓。傒公便成為盧姓的得姓始祖。
4、高
《通志-氏族略》記載高姓源出自姜姓,是齊姜太公(姜子牙)呂尚的後人,因為被封於高,以封地高為氏,姓高,例一種說法是,齊惠公(姜元)的兒子姜祁,字子高,後世子孫以祖字高為氏,姓高
堂 號:
厚餘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費城宰(今之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
5、丁
出自姜姓。據《元和姓纂》、《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資料所載,姜太公之子伋,諡號為齊丁公,子孫以其諡號為氏,稱為丁姓。
6、慶
《通志-氏族略》:齊公子無虧生慶克,其後為慶氏。姓氏考略云:系出姜姓。姓考載:齊桓公之孫慶文之後。按春秋時,齊有慶封,晉有慶鄭,皆齊桓公(姜小白)之支庶,西漢時避漢安帝父諱(清河王劉慶),改慶氏為賀氏。
7、賀
出自姜姓,是為避帝王名諱所改的姓氏。春秋時,齊桓公有個孫子叫公孫慶克,他的兒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莊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掌國政。後兩人再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發生內亂,慶封以弑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於是慶封把政事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只管吃喝玩樂,引起了朝上朝下對慶氏的不滿,後慶封的親信盧蒲癸和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死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吳王噶朱方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賀純。史稱賀姓正宗,是為江蘇賀氏。
堂 號:
四明堂:唐朝時光祿大夫賀知章,詩作得最好,書法也漂亮。醉後作詩填詞寫字,毫不費力就成了卷軸。他自號"四明狂客"。
8、邱
出自姜姓,姜太公之後。據《元和姓纂》所載,周初,姜太公封于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淄博市東北),其子木以地為氏,稱丘姓。漢代以後,有避孔子名諱,改丘姓為邱姓者。又清雍正三年,頒詔尊師重道,為避孔子聖諱,遂丘加邑旁成邱。
丘、邱二姓同源,故此處所述主要為丘姓播遷內容。丘姓發源于山東,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遷,故很早河南境內便有丘姓名門望族,開基始祖為丘穆,世居河南衛輝府封丘縣。
--------------------------------------
姜子牙姜太公後裔姓什麼?姜子牙的後代有哪些 
趣歷史責任編輯:xuyajun 2014-02-13 14:53:27 比干 姬昌 姜子牙
  姜子牙的後代有哪些?姜姓,原是遠古時代炎帝神農氏的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齊、許、申、呂)始祖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賜封於呂,封地在如今河南南陽縣一帶。春秋時期五霸稱雄,齊國的創建人就是呂尚,也即是神農氏的後裔,姓姜名子牙,歷世29代,戰國時期,被田和所滅。田氏取而代之成為齊國國君。夏商之後,姜姓分成齊、許、申、甫四國,子孫分散各地,以薑、賀、邱、許、呂、崔、高、盧……姓為多。其中賀姓在當今姓氏排列中位居九十七位,佔全國漢族人幾口0.18%。賀姓是從慶氏改過來的,慶氏原先是周朝齊國的公候,齊桓公後代,其始祖當然是姜子牙。
  姜子牙的後代姓什麼?
  薄姓,據傳也是以國為姓。據《偃師姓氏源流》載:古有薄國(今山東曹縣東南,又叫亳),為炎帝后裔的封國,其後人稱薄氏。
  姜子牙後裔中,邱姓也是望族。在中國姓氏排列中位居七十七位,約佔全全國漢族人幾口0.27%。邱姓自丘姓改過來的。清雍正皇帝時,因避諱孔子名號丘,便下令天下一律易丘改邱。周朝初年姜子牙後裔,其始祖封於營丘(山東昌樂縣東南),後人以地為姓,這便是邱姓源頭。
  許姓人口更旺。在中國姓氏排列中位居三十五位,約佔全全國漢族人口0.53%。許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周武王封其孫子文叔於許的地方,文叔創立許國,後為楚國所滅,子孫流離分散,以國號為姓。
  高姓的起源也頗早。姜尚曾封其一個子孫於高邑,人稱公子高。公子高孫子名叫姜溪,助齊恆公稱霸有功,賜姓為高,繁衍至今
------------------------------
 姜子牙的後代有哪些?姜姓,原是遠古時代炎帝神農氏的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賜封於呂,封地在如今河南南陽縣一帶。春秋時期五霸稱雄,齊國的創建人就是呂尚,也即是神農氏的後裔,姓姜名子牙,歷世29代,戰國時期,被田和所滅。田氏取而代之成為齊國國君。夏商之後,姜姓分成齊、許、申、甫四國,子孫分散各地,以姜薑、賀、邱、許、呂、崔、高、盧……姓為多。其中賀姓在當今姓氏排列中位居九十七位,佔全國漢族人幾口0.18%。賀姓是從慶氏改過來的,慶氏原先是周朝齊國的公候,齊桓公後代,其始祖當然是姜子牙。
  姜子牙的後代姓什麼?
  薄姓,據傳也是以國為姓。據《偃師姓氏源流》載:古有薄國(今山東曹縣東南,又叫亳),為炎帝后裔的封國,其後人稱薄氏。
  姜子牙後裔中,邱姓也是望族。在中國姓氏排列中位居七十七位,約佔全全國漢族人幾口0.27%。邱姓自丘姓改過來的。清雍正皇帝時,因避諱孔子名號丘,便下令天下一律易丘改邱。周朝初年姜子牙後裔,其始祖封於營丘(山東昌樂縣東南),後人以地為姓,這便是邱姓源頭。
  許姓人口更旺。在中國姓氏排列中位居三十五位,約佔全全國漢族人口0.53%。許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周武王封其孫子文叔於許的地方,文叔創立許國,後為楚國所滅,子孫流離分散,以國號為姓。
  高姓的起源也頗早。姜尚曾封其一個子孫於高邑,人稱公子高。公子高孫子名叫姜溪,助齊恆公稱霸有功,賜姓為高,繁衍至今。
  崔姓也是排列七十四位的大姓,佔全國漢族人幾口0.28%。姜子牙嫡親長子名極,是周成王時重臣,又是周康王顧命大臣,死後諡號丁公。丁公極長子名季子,“季子有約曾掛劍”,他不願為君,讓位於弟叔乙。自己住在崔邑(今河南章丘一帶),於是季子後人以邑為氏,即是崔姓之源頭。
  盧姓者,姜子牙後裔中有名為公子高被封盧地,其子孫遂以盧為姓。
  章姓,章,姜太公九世孫,至戰國魯莊公二十九年(公元前264年)被同京的齊國所並。因國被奪,以章為姓,這是章氏受姓之始,定居河間,為章氏始姓。
  丁姓、陸姓,均是姜太公之後裔。
-----------------------------------------
歷史上這20個姓氏的大部分人 都是姜子牙的後代
2017/01/06 來源:多彩貴州網
姜子牙,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史上下面這20個姓氏的部分或大部分人,都是姜子牙的後代!
姜子牙
1、姜、呂、尚、望、齊、丁、崔、聶、丘(邱)、厲害
姜子牙
姜、呂為姜太公後裔主要姓氏,為大多數人熟知。一部分尚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姜尚,以祖先的名字「尚」為姓。望姓的祖先為姜太公,以祖先之號「太公望」的「望」為姓。一部分齊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以祖先所建立的國家??齊國的國名「齊」為姓。大部分丁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大兒子??齊丁公姜?(呂?),以其祖先諡號「丁」為姓。大部分崔姓人的祖先是齊丁公姜?(呂?)的嫡子季子,以其祖先封邑??「崔」為姓。一部分聶姓人的祖先是齊丁公姜?(呂?)的子孫,以祖先封邑??「聶」為姓。丘(邱)姓的祖先是姜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以其祖先所鎮守的營丘城的名字「丘」為姓。一部分厲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後裔、齊厲公姜無忌,以其祖先諡號「厲」為姓。
2、高、盧、柴、年、恆、慶、賀、谷、欒、查(楂)
姜子牙
大部分高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後裔、齊文公姜赤的二兒子公子姜高。大部分盧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後裔、齊文公姜赤的重孫高?,以祖先的封邑「盧」為姓。柴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後裔、高?的十世孫高柴。高柴的孫子柴舉,以祖父的名字「柴」為姓,世代相傳。年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後裔、齊莊公姜購的兒子、齊僖公姜祿父的弟弟姜年(字夷仲)。以其祖先的名「年」為姓。一部分桓姓祖先是姜太公後裔、齊桓公姜小白,以其祖先諡號「桓」為姓。慶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後裔、齊桓公姜小白的重孫慶封,以父親公孫慶克的字「慶克」之「慶」為姓。一部分賀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後裔、齊桓公姜小白的重孫慶封。東漢時人慶純本姓「慶」,因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改為同義的「賀」姓。一部分谷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後裔、齊惠公姜元的孫子公孫蠆(chài)。公孫蠆(chài),字子尾,他的某個孫子封到夾谷,後代便以祖先封邑名「夾谷」為姓,後簡化為「谷」姓。一部分欒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後裔、齊惠公姜元的重孫欒施(公孫灶之子),以祖父姜堅的字「子欒」之「欒」為姓,後世遂為欒氏。查(楂)(zha)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後裔、齊頃公姜無野的某個兒子,以其祖先封邑??「楂」為姓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6eQRjG.html
--------------------------------------------
姜子牙姜太公的後代有誰?他們姓什麼
2017-06-23 由 趣歷史 發表于歷史
話說姜子牙在渭水邊上釣魚,然後引來了周文王,周文王為了能夠獲得人才,在派遣士兵、官員相邀無果的情況下,親自動身下山來請姜子牙。
圖片來源於網絡
話說有一天晚上,周文王夢見了一隻飛熊,醒來之後派人去尋找,找到了渭水邊上,遇見了姜子牙,姜子牙號飛熊。周文王聽了稟告,親自乘著步輦來到渭水邊請姜子牙出世。姜子牙問周文王:「你想怎麼請我出山。」周文王一聽,這是要觀察我的誠意啊?於是很客氣的回答道,騎馬還是坐轎子都行。
但是沒想到姜子牙這樣說:「我既不騎馬也不坐轎子,我要做你的步攆進京。」下邊的文武百官一聽大驚失色,古代等級森嚴,只有帝王才能乘坐步攆,姜子牙要做步攆不就是越權了麼,別說把這種話說出來了,就是想想也要殺頭啊。沒想到周文王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這時候姜子牙又說:「要大王您拉著這個車子。」周文王一咬牙,心想反正都已經做到這一步了,不在乎拉著了。於是開始拉車子,但是周文王從小嬌生慣養,平時肩不能提,走幾步便走不動了,於是喘口氣再走,就這樣走幾步歇幾步,最後實在走不動了。
姜子牙看周文王不走了,便問走了多少步,周文王說自己沒有數。姜子牙微微一笑:「大王你拉著我走了八百七十三步,我便保你八百七十三年江山。」周文王一聽大為惋惜,想要再拉也晚了。
姜子牙後人姓許
姜子牙是呂氏,封地在齊國,但是相傳其後人為許氏。姜氏政權在輔佐了周王八百年的江山之後卻經歷了王朝政變,姜氏一族也無法再繼續下去,日月星辰變化,王朝更迭,這個大家族的興衰也要順應潮流。
相傳「許」這個姓氏就是源於姜子牙時期。姜子牙在死的時候讓周王將自己的屍體掛在樑上,如果哪地方有叛亂就將自己的棺材轉向哪邊,他的魂魄就會替周王平定混亂,周王朝果然得了八百年的江山安穩。八百年期限到了的時候,周王為了怕姜子牙的棺材掉下來,想讓他再為周王朝護衛百年江山,命人將姜子牙的棺材取下來,但是這時候棺材開了,姜子牙不見了,飛出了八隻鴿子,就有了八王之亂。
在這若干年期間,由於周王朝的國都許昌發生了叛亂,姜子牙一族被判滿門抄斬,為了能夠躲避災難,姜氏一族舉家遷移,其中有一部分慌亂之中也不知道逃到了什麼地方,問一問路人才知道自己倒了黃河以北的鄞州,鄞州就是如今的河北省保定,在一片沼澤地里,姜子牙剩下的族人生存了下來。為了不讓朝廷追殺的人知道自己的行蹤,他們隱性埋名,低調求生。不再用自己原來的姓氏,但是為了紀念自己的國都,用了許昌的「許」字作為自己的姓氏。在此之後,百家姓里多出了一個「許」。其後代曾遷移到了河北高陽,並修建了「許氏祠堂」。因此許氏和姜氏都是姜子牙的後裔。
姜子牙為什麼要封神
《封神榜》被各個影視劇作品中都有翻拍,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在這個故事裡姜子牙作為故事的核心,自然也是最重要的。那麼在《封神榜》中關於姜子牙為什麼要封神呢?關於這個問題,很多的讀者都有著不一樣的說法。
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中的神文化是很多的學者都在研究的,關於姜子牙的一些內容也是很值得考究的。姜子牙的封神是因為元始天尊的委派,賜給了姜子牙打神鞭,讓姜子牙完成封神的任務。封神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元始天尊順應天道讓姜子牙下界去完成封三百六十路神仙,這是天命所至並不是心血來潮的封神。當時在商朝的紂王天天只知道尋歡作樂,還沉溺於酒池肉林,試問這樣的王怎樣才能夠管理好天下,所以元始天尊派姜子牙去幫助周室奪得天下,周文王、周武王拜姜太公為師,學習為王之道。姜子牙有著元始天尊所說的將相之材,他下界封神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為什麼姜子牙下界封神而自己卻到最後沒有被封神呢?元始天尊早就有了預言,就是姜子牙沒有仙緣,但是他有著人間的將相富貴命。元始天尊讓姜子牙可以走遍仙界的所有地方,並且在仙界的各個地方姜子牙出現各仙都要避讓。還有的說法就是三百六十路神仙都已經封滿了,但是姜子牙執掌著打神鞭和封神榜,所到之處就可以借神位,這比封神還要高一些,他可能沒有仙緣但是他可以成神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z3lk5ng.html
---------------------------
清明祭祖:山東哪些姓氏是姜太公後裔?姜呂崔,盧高丁
2017-04-01 由 膠東故事會 發表于歷史
馬上就到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祭祖活動,而山東淄博的姜太公祠應該也會很熱鬧。
對於姜太公,大家都多少所有了解。姜太公名尚,姜姓呂氏,因此史書中有姜尚或者呂尚兩種說法,而他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則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
作為西周的開國功臣,姜太公被封到齊國,姜姓齊國持續大約600年,後來被田氏所代。在這600多年的時間裡,姜太公的後裔不斷開枝散葉,如今山東很多姓氏的人,可能都是姜太公的後裔。
(傅藝偉版《封神榜》中的姜子牙形象)
姜姓和呂姓就不用說了。有民間說法是,山東的姜姓為全國最多(官員、名人中姜姓十分常見)。而在山東內部,又以膠東地區姜姓更為集中。根據煙臺市2004年的統計,姜姓在當地排名第七,僅次於王、李、張、劉、孫和於。(王、李、張、劉是著名的四大姓,孫和於是膠東有名的大家族,姜姓能排第7,已經很厲害)
除了姜姓和呂姓,在山東的常見姓氏當中,崔姓、盧姓、高姓和丁姓也與姜太公很有淵源。
姜太公的兒子呂伋(齊丁公),有個兒子叫做季子。這個季子跟後來吳國的季札有些相似,將國君位置讓了出去,自己食采於崔地,他的後代就以地名作為姓氏,姓崔氏。在春秋時期,崔氏是齊國著名的公族,齊國太史簡所書寫的「崔杼弒其君」,就是一個例子。到了魏晉南北朝以後,清河崔氏更是成為著名的大家族。
盧姓和高姓的始祖,則都與齊文公的兒子公子高有關,公子高的後人,以祖先的名字作為姓氏,後來有一支人受封在盧地,因此分出一支盧姓。在齊桓公以後,高氏和國氏作為公族大夫(都是太公後人),輪流執掌齊國政權,一直到田氏崛起。
後來,盧姓也成為北方很有名的大家族,有崔盧李鄭之說。有一支盧姓的後人遷移到韓國,發展壯大。前韓國總統盧泰愚就是盧姓人,他自己也承認先祖來自山東。現在每年也常有韓國盧姓人士,到山東來祭祖。
高姓現在在膠東地區分布也很廣,總體而言,分為膠州高氏和海陽高氏兩大支派,煙臺威海姓高的人,大多源於海陽徽村。
另外一個源於姜太公的姓氏,是丁姓。如上文所述,姜太公兒子諡號「齊丁公」。他的一支後人,就以諡號中的「丁」為姓。提到丁姓,膠東人大多會想起老黃縣的丁百萬家族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mmpxvep.html


第五姓是中國的一個複姓,可追溯到舜帝,舜帝之後陳胡公與周武王之長女大姬的後代,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齊田氏貴族所傳承下來的稀有複姓。古代中國曾經有過從"第一"到"第八"的姓氏,本為同宗同源,後逐漸失傳,僅有第五姓流傳近3000年歷史至今。
網路圖片
目前第五姓大多已經衍化成第姓或五(伍)姓。第五姓由於曾出現多位名人,因此作為中國顯姓收錄於《續百家姓》中,乃有"第五言福、百家始終"。
網路圖片
第五氏複姓或是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千零五十九位,望出隴西郡、東郡。第五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東漢時期,關中地區田氏後裔主要有兩支,第五姓和法姓。據《風俗通·姓氏篇》載 "第一氏,其先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第二氏,田廣之孫田登為二氏。第三田廣之孫田癸為第三氏。第五氏,齊諸田之後。漢高祖徙諸田,而有第一至第八氏,漢第五倫,其後也。
中國目前複姓第五主要聚居在陝西省咸陽市的魏落村和口五村,這兩個村子除了個別的雜姓外,基本都複姓第五。另外在全國各地的其它地方也散居著很多複姓第五。目前台灣有7家複姓第五,其祖先在今天的魏落村,主要住在內湖一帶。
中國複姓"第五"聚居最多的就是在陝西省旬邑縣赤道鄉魏落村,全村約4000口人都姓"第五"。祖上傳說在漢朝就住在這裡。村上建有"第五氏三朝宰相祠堂",即東漢宰相:第五倫,唐朝宰相:第五琦,宋朝宰相:第五均。有"第五氏宗族家譜"。2007年1月13日,陝西省涇陽縣埝口五村。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馬宏傑指揮幾十位村民拍集體照。因為這些村民都姓"第五"。"第五"這個姓其實並不鮮見,古時候從"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百家姓》中的最後8個字就是"第五言服、百家姓終"。第一到第八都曾存在過,不過現在第五應該是最多的了,現在第五姓主要在陝西涇陽和旬邑分布。
--------------------------------
中國的複姓大多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不少是官職或封地以及貴族的字號,例如司空、司徒等都是古代的官職,歐陽、上官是封地的地名。而最奇怪的複姓當屬“第五”。
 史上存在個8個複姓,“第一”到“第八”,如今只剩下“第五”了
這幾個複姓可以追溯到舜帝后人在春秋中期分出的,在齊國的田姓。“田代齊姜”發生之後,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並受到諸侯列國的承認。
 史上存在個8個複姓,“第一”到“第八”,如今只剩下“第五”了
到劉邦稱帝之後,因為田姓勢力發展過大,成了劉邦的主要打擊目標,拼命削弱田族的勢力。他把齊田氏貴族分為八部,分別遷往西安一帶,並要他們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 第八 ”。據《姓氏考略》載:“齊田氏後,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一至第八。”
 史上存在個8個複姓,“第一”到“第八”,如今只剩下“第五”了
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演變,這八個複姓中唯有“第五”氏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較普遍流傳。其他基本都改了姓氏為第、田、呂、品等。
 史上存在個8個複姓,“第一”到“第八”,如今只剩下“第五”了
今天復姓第五主要聚居在陝西省咸陽市的魏洛村和埝口五村另外在全國各地的其它地方也散居著很多複姓第五。台灣有7家複姓第五,其祖先在今天的魏洛村,主要居住在台北市內湖區。
-----------------------------------
在中國大陸複姓不少,相對於人口來說又不算多。根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最多曾出現上千個複姓,但大部分已經消失。根據《百家姓》就記載了59個複姓。據2014年統計,歐陽姓有超過90萬人,在中國排169位。歐陽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是複姓第一。
中國的複姓前十位依次是歐陽、令狐、皇甫、上官、司徒、諸葛、司馬、宇文、呼延、端木。
中國最常見複姓的起源
歐陽是以封地之山名所改的姓,起於越王勾踐七世孫。在勾踐六世孫無彊在位時,越國被楚國所滅,無彊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餘山的南部。古人稱南方、南部為陽,故而以「歐陽」為姓。今日常見的複姓皇甫,則是以祖宗的字為姓,從皇父轉為皇甫。
考據中國的複姓大多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不少是官職、貴族的字號或是封地,也有少數民族的。例如,司馬、司空、司徒、上官都是古代官職;公孫、仲孫、季孫則由爵位而來;令狐、百里是封地的地名;諸葛起於漢或更早,是封地「諸」縣結合本姓「葛」而成。
最常見少數民族複姓
複姓中的少數民族的姓氏也很有來頭。「單于」是源於古代匈奴首領名稱。漢朝和三國時期匈奴的最高首領被稱為「撐犁孤塗單于」,意為「天之子」,匈奴的語言中「撐犁」是指「天」,「孤塗」為「子」,「單于」意為「廣大」,簡稱作單于。單于姓的後代也有改單姓「單」,根據《姓氏尋源》的記載:「必其先曾為單于,後並改為單氏。」
宇文姓為鮮卑族姓氏。呼延源自古代匈奴四大部族「呼衍族」(或「呼銜族」),東晉時呼銜族入中原,改稱呼延,並以部族名為姓氏。五胡十六國中,呼延氏是前趙及南燕的望族。
最長是少數民族複姓
中國最長的複姓則有17個字,是來自雲南羿族姓氏,稱「魯納婁於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補啊喜」。在中國3個字以上的複姓,多是少數民族。
最奇特的複姓
中國也有複姓以數字排行,人稱「第五」最奇。姓「第五」的,目前還有上千人,多住在陝西省「第五村」,祖上一直住在這個村落,直到現在。2007年大陸雜誌「中國國家地理」就曾前往採訪,留下了一張第五家族的合照。據說也有7個「第五」後代住在台灣。
據傳,「第五」是漢高祖劉邦強遷戰國時期齊國的田氏公族時所封,屬於帝王賜姓。劉邦當時分賜「第一」到「第八」等八個姓,目前就只剩下「第五」。
消失的複姓也不少,例如「安平」。戰國時代名人齊國的田單抵抗燕國有功,封為「安平君」,後代以安平為姓,現代已無此姓。
從中國人的複姓追下去,發現個個其來有自,內含無限的歷史典故與民族文化,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不辨自明。@*


姓氏非常罕見,為複姓「第五」;第五,為漢字複姓,是極為稀有的姓氏,源於田姓,屬於帝王賜姓,先世爲戰國田齊公族田氏,被漢高祖徙至關中,以遷移次第爲氏,分為第一氏到第八氏,但是現代只剩「第五姓」,漢朝滅亡後,第五姓許多人改回田姓,或改為伍姓,所以日漸稀少;第五氏出名的歷史人物有漢代大司空第五倫,唐代宰相第五琦等。第五這個姓氏,據調查,2015年時全中國大陸只有一千餘人,以陝西省寶雞市眉縣首善街道第五村為最多;2018年時臺灣則僅有7人;該朱姓人家,後來大家一致決定,孩子的名字就叫做第五月。這個名字有著幾分詩意
妻子姓氏太特別! https://bit.ly/3DKtKbz
--------------------------------
清朝初年,廣東海豐人范集景之妻雷氏,因丈夫早故且貧寒,而攜二子范文周、范文質改嫁姜同英,故長子范文周所生四子皆繼承姜家,改姓姜姓。次子范文質感念繼父養育之恩,起初難擇膝下五子是二人姓姜三人姓范、或三人姓姜二人姓范,但結果都不公平。最後決定五子皆冠上范姜雙姓。
後范文質所生五子先後來台,申請姜勝本墾號,逐步向內地開拓廣大土地:南以社子溪為界,東至營盤腳(今楊梅區上田里),西抵石牌嶺(今新屋區石牌里),北達大堀坑(今觀音區大堀里)。是故范姜姓氏皆流入台灣。范姜族人於咸豐四年(1854年)興建祖祠,即今新屋范姜祖堂。[2][3]
人物
范姜殿高:范文質次子,姜勝本墾號墾首。范姜五子最早來台者。
范姜新林:中壢事件重要人物,時任中壢國民小學校長。
范姜毅:知名鋼琴家,擁有漢諾威音樂學院「史上最年輕鋼琴博士」封號。
范姜素貞:知名香港影星鍾鎮濤現任妻子
范姜泰基:中華民國總統府發言人(2011年5月4日-2013年2月18日)
范姜群生: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參議、消保會秘書長
范姜汶軒:知名造型師,擅長新娘造型、整體造型、彩妝。


第14屆齊文化節開幕 海內外姜太公後裔相聚齊國故都祭祖
2017-09-12 由 中國新聞網 發表于文化
來自韓國等地海內外的1500名姜氏、呂氏、丁氏、崔氏、連氏等姜太公後裔宗親12日相聚齊國故都祭祖,紀念姜太公誕辰3156周年。 梁犇 攝
中新網淄博9月12日電 (記者 梁犇)第14屆齊文化節12日在齊國故都、世界足球起源地山東臨淄開幕。來自中國各地和韓國的1500名姜氏、呂氏、丁氏、崔氏、連氏等姜太公後裔宗親當日相聚齊國故都祭祖,紀念姜太公誕辰3156周年。
韓國晉州姜氏中央宗親會代表敬獻花籃。 梁犇 攝
「太公尚父,東海上人,胸懷天下,心繫民生……」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文化廣場太公湖畔,臨淄區人大副主任王克林恭讀祭文。姜氏、呂氏、丘(邱)氏、崔氏、連氏等姜太公後裔姓氏宗親代表在姜太公塑像前肅穆而立,在《齊韶九成》之《祭禮》音樂中,祭祀正式開始。
來自韓國等地的海內外的1500名姜氏、呂氏、丁氏、崔氏、連氏等姜太公後裔宗親12日相聚齊國故都祭祖,紀念姜太公誕辰3156周年。 梁犇 攝
鳴鐘九響,恭讀祭文,樂舞告祭,敬獻花籃,參加祭禮的世界姜氏宗親聯誼總會代表、韓國晉州姜氏中央宗親會代表等姜太公後裔向太公像行三鞠躬禮。
第14屆齊文化節12日在齊國故都、世界足球起源地山東臨淄開幕。 梁犇 攝
經歷史計年推算,姜太公的公曆誕辰日為9月12日,自2003年起,「尋根問祖」就成為齊文化節的一大主題,每年此時,海內外的姜太公後裔便齊聚在此祭奠先祖。
姜子牙,也稱姜太公,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孟子》、《史記》、《呂氏春秋》等中國古代典籍均對姜子牙其人其事有記載,贊其開放包容、以民為本。
據臨淄區齊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健介紹,姜太公一生的建樹,尤以軍事最著,自古至今,太公都是兵家鼻祖。他繼承發展了東夷蚩尤、后羿等人的兵法謀略,是周朝以來的「兵主」或「武祖」。姜太公豐富的軍事思想,被後人集錄在《六韜》一書中。
姜健說,姜太公又被尊為「百姓之祖」。據考證,當今遍布世界各地的102個姓氏都由姜姓繁衍而來,其中包括姜、呂、丘(邱)、高、崔等64個單姓和南郭、東郭等38個複姓。據不完全統計,姜太公後裔呂氏在東南亞有200多萬,姜氏在韓國有130萬人。
以「泱泱齊風」為主題的第14屆齊文化節,圍繞「祭姜、蹴鞠、尋古、探寶、招商、聞韶、惠民」七大主題板塊開展系列活動。除姜太公誕辰3156周年祭禮之外,還有2017齊文化與稷下學高峰論壇、齊文化博覽會暨民間收藏展、海峽兩岸齊文化節、第二屆足球文化高峰論壇、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完)
第14屆齊文化節開幕 海內外姜太公後裔相聚齊國故都祭祖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qIBTNJ
-------------------
姜太公誕辰3155周年祭禮在淄博舉行
2016-09-13 由 中國山東網 發表于文化
9月12日,姜太公誕辰3155周年祭禮在淄博舉行。
來自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中國各地的姜氏、呂氏、丁氏、崔氏、連氏等姜太公後裔宗親共1200餘人以及淄博市民參加姜太公誕辰3155周年祭禮
當今遍布世界各地的102個姓氏都由姜姓繁衍而來
中國山東網9月13日訊 9月12日,臨淄區齊文化生態園太公廣場的姜太公雕像下,來自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中國各地的姜氏、呂氏、丁氏、崔氏、連氏等姜太公後裔宗親共1200餘人以及淄博市民參加姜太公誕辰3155周年祭禮。
在《齊韶九成》之《祭禮》音樂中,祭祀正式開始。鳴鐘九響,敬獻花籃,恭讀祭文,樂舞告祭,參加祭禮的姜太公後裔向太公像行三鞠躬禮,祭奠先祖。
姜子牙是古代齊國開國之君,據考證,當今遍布世界各地的102個姓氏都由姜姓繁衍而來,其中包括姜、呂、丘(邱)、高、崔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等38個複姓,其中崔、丘(邱)、高、姜、呂等為大姓。據不完全統計,姜太公後裔呂氏在東南亞有200多萬,姜氏在韓國有130萬人。
經歷史計年推算,姜太公的公曆誕辰日為9月12日,自2003年起,「尋根問祖」就成為齊文化節的一大主題,每年此時,海內外的姜太公後裔便齊聚在姜太公的封地齊國故都臨淄,舉行大型祭祀祖先活動緬懷先人。以姜太公文化資源定位的「一人」,打響了海內外「尋根問祖」的品牌,成為對外展示形象、傳承弘揚齊文化的重要載體。
姜太公誕辰3155周年祭禮在淄博舉行 - 每日頭條 http://bit.ly/37yP6cw
---------------------------
《齊國姜氏後裔考略》 
[摘要]齊國姜氏是先秦封國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姓族,也是中國古代許多姓氏的源起所在,其後裔中不乏著名人物,因此,對齊姜氏後裔姓氏來源、分佈及其在歷史上的作用的論述和考證,有利於我們對齊國姜氏源流的認識,也有利於我們對齊國歷史以及中國古代歷史的深入考察。
  
齊國姜氏的始祖是中國歷史上輔佐周文王、周武王父子翦商興周的薑太公。太公,姓姜,呂氏,名尚,字牙,周文王號其為太公望,周武王尊其為師尚父,故歷史上的薑太公有許多稱號,這些眾多的稱號後來也成為姜太公部分後裔的姓氏。
在先秦,中國人取姓氏尚處姜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出自傳說中的炎帝,因居薑水生而以薑為姓。炎帝裔孫伯夷助大禹治水有功,為唐堯的四岳官。夏商以來,姜姓子孫分封於齊、呂、申、許、甫等國,因此,從姜姓中很早就出現以封地為氏的薑姓後裔。
於一個不穩定的發展時期,一姓之下,還有許多氏,姓與氏的作用是有區別的,所謂“姓以別婚姻,氏以明貴*。”到了秦漢時期,人們的姓氏觀念逐步趨於穩定和固定,姓與氏也逐步合二為一,同一姓氏的人們大多出自同一個祖先。在齊國姜氏的後裔中,先秦時期,姓氏眾多,許多是只見姓氏不見人物;秦漢以後,姜氏後裔中的姓氏數量雖然減少,但趨於穩定,許多姓氏一脈傳承,人物眾多,事蹟也較清晰,能夠反映出姜氏後裔發展的脈絡。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建立,為鞏固新生的政權,確保周王的天子和大宗地位,西周初年,統治者進行了分封,將周王宗室親屬子弟和功勞卓著的人物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國的國君。作為西周開國第一功臣的薑太公被封為齊國的國君,從此,姜氏子孫便以齊國為中心開始繁衍發展起來。古人取姓氏的方式多種多樣,“蓋姓有九,或氏於號,或氏於諡,或氏於爵,或氏於國,或氏於字,或氏於居,或氏於事,或氏於職”[1]姜氏後裔也不例外,從掌握的材料統計,屬齊國姜氏後裔的姓氏多達104個,對於史籍中稱以某齊大夫食邑、字等為氏的,但無法證明是姜齊大夫或是田齊大夫的,本文不列入考證範圍。我們針對這104個姓氏的取姓氏方式的不同,大致劃分了11種方式,但這種劃分並非十分地嚴格,譬如以地、邑、國為姓氏方式的界限有時就很難說清。這裡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問題是我們所討論的是齊國姜氏後裔,準確說就是姜太公的後裔,那些與姜太公同姓、同族的非姜太公後裔的則不屬本文考證的範圍。下面我們就以齊國姜氏後裔取姓方式的不同對姜氏後裔的情況加以論述和考證。
一、以居住地為姓氏。
  中國人的姓氏起源應該是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社會開始的,那時中國歷史尚無進入階級社會,人們取姓的方式也很簡單,因此以居住地為姓氏的方式應該是中國人取姓氏的最早方式之一。姜太公的薑姓就是其先族因居薑水而得姓的。
1. 姜氏。其姓氏起源前面我們已經談到。姜太公封齊國後,其子孫中有以薑為氏的。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齊,姜氏子孫便四處分散。秦漢時期,統治階級為強本抑末,防止東方大族的東山再起,不斷將齊、楚等地的大族遷往關中,齊地遷出的主要是田氏,其中包托部分姜氏。姜氏中一支定居在了今甘肅天水一帶,三國蜀漢大將軍姜維就出自天水姜氏,其孫姜明為後魏兗州刺史,姜明曾孫姜屬是唐高宗時的宰相。
2. 谷氏。據劉斌、徐樹梓《姜太公本傳》稱,出於姜姓。齊公子尾有孫封於夾谷,其後人便以穀為氏。
3. 浦氏。《姜太公本傳》稱,姜太公後裔有一支曾奔晉居於浦地,其後裔便以浦為氏。
4. 佘氏。據范又琪編著的《百家姓姓氏起源》雲,春秋時,齊國有一地名叫佘丘,作為無父的宗室子弟的居住地,後便有以佘為氏的。
5. 左丘氏。《通志.氏族略》雲:“《論語》之左丘明,居於左丘,以地為氏。”與齊為同族。《元和姓纂》雲:“齊國臨淄縣有左丘。”
6. 福氏。《百家姓姓氏起源》謂,齊國公族大夫子丹,封地在福,人稱福子丹,其後人以地為氏。
二、. 以食邑為姓氏。
以食邑為姓氏是齊國姜氏後裔中取姓氏比較多的一種方式。
7. 崔氏。崔氏是齊國姜氏後裔中在中古歷史上最有影響也是最大的一支後裔。《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姜姓。齊丁公人及嫡子季子,遜國叔乙,食採於崔(今山東章丘一帶),遂以為氏。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孫夭,生杼,為齊正卿,諡武子。”崔杼有三子,其一子子明因齊國內亂奔魯國,生崔良。十五世孫崔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有二子:崔業、崔仲牟。崔業,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帶),自此,崔氏有清河、博陵之分。在歷史上,清河崔氏的社會地位高於博陵崔氏,北魏分定姓族時,清河崔氏為第一甲門,博陵崔氏為次甲門。北齊的“崔每以籍地自矜,謂盧元明曰:'天下盛門,唯我與爾,博崔、趙李,何事者哉!'(博陵)崔暹聞而銜之。”[2]清河崔氏有大房、小房、鄭州、許州鄢陵、青州之分;博陵崔氏亦有大、二、三房等之分,由此可見崔氏家族之龐大。整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崔氏位居北方士族之首。兩漢時崔氏名人有崔烈、崔駰、崔寔,魏晉時期有崔林、崔琰、崔洪,北朝有崔宏、崔浩父子,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幾乎是無崔不成史書。唐朝有27位崔氏為宰相,其餘為節度使、州刺史、郡守、縣令者不可勝數。唐初編的《氏族志》仍將崔氏列為第一,引起唐太宗的不滿,遂以崔氏為第三等。唐朝為打擊士族勢力,曾明令禁止達觀貴人與山東士族聯姻,但朝中重臣仍紛紛與山東土族崔、盧、李、鄭等為婚姻,因為山東士族所培植的社會地位和風尚是其它任何家族和顯貴不能比擬的。宋朝時仍有崔氏出任宰相之職,只是五代以後,士族地主徹底衰落下去,那種由幾個大族控制朝政的局面不復存在,崔氏的姓氏地位也日益變的普通了。
8. 盧氏。盧氏是齊國姜氏後裔中僅次於崔氏的大姓。魏晉至隋唐時期,北方大族有崔、盧、李、鄭之說,盧列第二。《元和姓纂》雲:“盧,姜姓,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孫傒,食採於盧,因姓盧氏。”盧邑在今天山東長清縣一帶。後來,盧氏的一支遷居到了范陽(今北京與河北接壤一帶,治所在水豕縣)並發展起來,故歷史上的盧氏是以范陽盧氏而聞名的。范陽盧氏著名的起家人物當屬東漢末的盧植,盧植是一位文武全才的人物,文能通古今學,教授弟子,武以鎮壓黃巾起義而出名,被授北中郎將,“性剛毅有大節,常懷濟世志。”[3]曹操曾拜謁盧植墓,甚是恭敬。其子盧毓為曹魏吏部尚書、司隸校尉,作考課法,薦賢舉才,十分有為。毓子盧欽為西晉尚書僕射,以清儉著名,毓後人一支過江,有名東晉。北魏一朝是盧氏發展的鼎盛時期,宗繁族茂,官宦不絕。魏晉南北朝時期,史書記載的范陽盧氏人物達100多人。唐朝,盧氏有9人出任宰相,18人為節度使,為它官者眾多。唐朝著名詩人盧照鄰、盧綸即是范陽盧氏。在北方,盧氏與崔氏相互婚姻,互為依托,相得益彰。與崔氏一樣,五代以後,盧氏也成為普通姓氏了。
9. 丘氏。《元和姓纂》雲:“齊太公封於營丘,子孫以地為姓,世據扶風。”西漢平帝時,丘俊持節安撫江淮,王莽篡位後,便留江左,居吳興烏程,以後,丘氏在江南發展起來,並擴展到東南亞及其它地區。南齊丘靈鞠吳興(今浙江吳興)人,祖父丘系,官秘書監。丘靈鞠,好學善文,頗負才氣,但不樂事武職,在被授驍騎將軍一職時,他氣憤地說:“我應還東掘顧榮塚。江南地方數千里,士子風流,皆出其中,顧榮忽引諸傖渡,妨我輩途轍,死有餘罪。”[4]靈鞠的祖先本是齊地人,到南齊時,自以為是江南人了,認為北方大族南下是顧榮的罪責,真可謂時過境遷了。元朝丘氏中最有名者為道教全真派領袖丘處機(今山東棲霞人),他曾應成吉思汗之召,到過中亞等地,被尊為神仙,著有《長春真人西遊記》等。據1999年第3期《管子學刊》於洪亮等人的文章《太公館裡話太公》載“目前,台灣地區的丘氏宗親約有30多萬人口,東南亞一代丘氏後裔約有200萬。”北魏孝文帝改革,曾將大批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丘敦氏改為丘氏,與姜太公後裔中的丘氏不同。
10. 井氏。姜太公後裔中有大夫奔虞,食采邑於井地,其後人因以為氏。東漢有扶風(今陝西扶風)人井丹,通五經,善談論,性清高,不為富貴所動。
11.饒氏。《姜太公本傳》稱,出自姜姓。齊國有大夫食采邑於饒,其後人因以為氏。
12. 蓋氏。《姜太公本傳》稱,出自姜姓。齊國有大夫食采邑於蓋,其後人因以為氏。西漢有魏郡(今河北、河南交界一帶)人蓋寬饒,太中大夫,為人剛直,志在奉公。
13. 隰氏。《通志.氏族略三》雲:“隰氏,齊莊公子廖,事桓公封於隰陰,為大夫,以為氏。”
14. 棠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姜姓。齊大夫棠公食採棠邑,其子無咎,隨母適崔武子,以棠為氏。”
15. 檀氏。《通志.氏族略三》雲:“檀氏,齊公族有食瑕丘檀城,因以為氏。”檀氏著名人物有南朝劉宋人檀道濟,高平金鄉(今山東金鄉)人,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與北魏軍戰,夜唱籌量沙,退卻魏軍,雄名大振,進位司空。然被宋文帝疑心收斬,道濟臨死前說:“乃壞汝萬里長城。”道濟死,北魏士氣大振,自是頻頻南侵。宋文帝悔嘆道:“若道濟在,豈至此!”
16. 查氏。《姜太公本傳》稱,出自姜姓。齊頃公有子食採於楂邑,其後人因以為氏,去木為查。
17. 移氏。《風俗通》雲:“齊公子雍,食採於移,其後氏焉。”
18. 即氏。《元和姓纂》雲:“即氏,其先食採即墨,因以為氏。”與齊同族。楚、魯皆有氏,但三者不同源。
19. 邴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齊大夫食採於邴,以邑為氏。春秋時有邴蜀欠、邴夏、邴師、邴意。茲其族仕晉者曰邴豫、邴師。仕魯者有邴洩。”西漢有魯國人丙吉,廷尉右監,為人善良,早年保護宣帝有功,官至丞相。臨終前,漢宣帝問以後事,丙吉推薦杜延年、於定國、陳萬年,“居位皆稱職,上稱吉為知人”[6]子孫繼其爵位,至王莽時乃絕。丙同邴。三國曹魏人邴原,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人,少有操尚,好學,知名當世,為曹操所重,官至五官將長史,與管仲後裔管寧友善。
20.閭邱氏。《通志.氏族略三》雲:“閭邱本邾地,為齊所並。往時閭邱氏食邑於此,故以名氏。”齊桓公時有閭邱先生,唐有宿松道土閭邱方遠,宋有閭邱賓用。
21. 虞邱氏。《路史.國名紀二》謂“齊采邑”,與齊為同族。
22. 佘丘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其先齊公族,食採佘丘,因氏焉。漢有侍御史佘丘炳。又隱士佘丘靈,居西河。”佘丘氏與佘氏應是同源。
23. 梁丘氏。《路史.國名紀二》謂“齊采邑”,與齊同族。齊景公大夫名曰梁邱據。漢少府梁邱賀,子臨,官亦少府。
24. 大陸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齊太公後,食邑陸鄉,因為大陸氏。謹按《左傳》,齊大夫東郭賈,字子方,食邑大陸,號大陸子方,因氏焉。”
25. 於陵氏。齊頃公之後有食邑於於陵者,因以為氏。丁若氏。《風俗通》雲:“齊丁公子懿伯,食採於若,因氏焉。”晉有遂興令丁若某,字堅固。
26. 高堂氏。《元和姓纂》雲:“高堂氏,齊卿高敬仲(?,食採於高堂,因氏焉。”高堂氏與盧氏源同。三國曹魏時有泰山人高堂隆,官至光祿勳,對朝廷忠心耿耿,當魏明帝聞聽高堂隆死訊時,嘆息曰:“天下欲成吾事,高堂生舍我亡也。”[7]其子高堂琛繼爵位。
27. 訾(zi)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其先齊大夫,食邑於紀之訾城,北海都昌縣西訾城是也,後人因以為氏。”
三、以父字為姓氏。
也就是以其先族和父輩的名和字為姓氏。這也是齊國姜氏後裔中取姓比較多的一種方式。
28 . 高氏。高氏是大姓,但其源出並不相同,其中一支出自姜太公之後。《古今姓氏書辨證》雲: “高氏出自姜姓。齊太公六世孫文公赤,生公子高,其孫傒,為齊上卿,與管仲合諸侯有功,威公命人奚以王父字為氏,食採於盧。諡曰敬仲,世為上卿。”而《廣韻》雲:“高,又姓,齊太公之後,食採於高,因氏焉。出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五郡望。”認為高氏是以食邑為姓氏。不論那種說法,高傒是盧氏、高堂氏、高氏的先族是毫無疑問的了。高傒後裔又奔燕、楚等地,以渤海(今河北深州一帶)高氏有名。渤海高氏的代表人物,北朝是高歡父子。高歡,渤海(今河北景縣、吳橋一帶)人,其祖犯法,發配至邊郡懷朔鎮,世居北邊,俗同鮮卑,北魏末年,高歡立孝靜帝,是為東魏(534-550),執東魏大權,其子高洋廢東魏帝,自立為帝,建立北齊(550-577),高氏勢力迅速發展起來,隋朝高 ,亦渤海人,任尚書左僕射,執掌朝政,先後推薦蘇威、賀若弼、韓擒虎等人為將相,實行輸籍法。滅陳時,任元帥長史,主持軍事,後被暴君隋煬帝誅殺,史家稱其:“當朝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治至昇平, 之力也。論者以為真宰相,及其被誅,天下莫不傷惜,至今稱冤不已。”[8]唐朝高士廉,亦渤海人,北齊清河王岳之孫,與高歡同族,父隋洮州刺吏。士廉官至司空,封申國公,其家三世任尚書右僕射,治蜀有佳績,曾編《氏族志》,將山東氏族列為第一,引起唐太宗的不滿,逝時,太宗為之流涕不已。
29. 柴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姜姓。齊卿高恭仲傒,裔孫柴,字子羔,為孔子弟子,後世以柴為氏。”柴氏後裔中最有名者後周皇帝周世宗柴榮。柴榮,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其姊適後周太祖郭威為聖穆皇后,郭威收榮為養子,954年,柴榮即位,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收復並奪取了大片土地,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在位6年,史家評曰:“世宗頃在仄微,尤務韜晦,及天命有屬,嗣守鴻業,不日破高平之陣,逾年復秦、鳳之封,江北、燕男,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9]唐朝人柴紹,夫妻佐高祖義師有功,封大將軍,譙國公,尚平陽公主,子右屯衛將軍哲威。
30. 欒氏。《左傳》雲:“欒氏,齊惠公子,公子欒堅之後。”以父字為氏。
31.駱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姜姓。齊太公之後有公子駱,後以字氏。”駱統,會稽(今江浙交界一帶)人,少有志向,其治國策略多為孫權採納,官至便將軍,封新陽亭侯。唐有文人駱賓王,其《討武明空檄》十分有名。後魏他駱伏氏改為駱氏則源出不同。
32. 國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姜姓。齊公族以王父字為氏。”三國曹魏樂安(今山東博興)人國淵,師事大經學家鄭玄,後主管屯田事務,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勸樂業,官至太僕,居列卿位,然布衣蔬食,以恭儉自守。
33.旗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姜姓。齊惠公孫灶,字子雅,生欒施,字子旗,後為子旗氏。或去子為旗氏。後漢有旗況。”
34 . 子旗氏。同上。
35. 子雅氏。齊惠公孫灶,字子雅。其後人以王父字為氏。
36. 慶氏。《元和姓纂》雲:“慶氏,桓公之子無虧之後,無虧生慶克,亦謂之慶父,以字為氏。”《古今姓氏書辨證》亦云:“出自姜姓。齊公族大夫慶克,以王父字為氏。”
37. 麻氏。《風俗通》雲“麻氏,齊大夫麻嬰之後。”後人以王父字為氏。
38. 平氏。《廣韻》雲:“平氏,齊相晏平仲之後。”西漢有平當、平晏“父子至宰相。”[11]其祖父有家財百萬,從中原遷至關中。在西漢,父子為相的只有兩家,平氏和韋賢、韋玄成父子。
39. 年氏。《百家姓姓氏起源》雲,齊公孫無知即位僅一月被殺,其父名夷仲年,無知子以祖父字為氏。
40. 將具氏。《風俗通姓氏篇》雲:“齊太公子將具之後。……六國時,將具子彰著書五篇。漢章帝時,有謁者將具彌。”
41. 子乾氏。《世本》曰:“齊頃公子子公乾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春秋時,有子乾皙。”
42. 子公氏。《世本》曰“齊頃公子子公之後。”
43. 子工氏。《元和姓纂》雲:“子工氏,齊頃公子子公之後。”子公氏與子工氏應是同氏。
44. 子囊氏。《元和姓纂》曰:“《左傳》,齊大夫囊帶之後。”
45. 子襄氏。《世本》曰“齊桓公子子襄之後。”
46. 子尾氏。《世本》曰:“齊惠公生子高祈,祈生公孫蠆,子尾之後。”
47. 樂利氏。《元和姓纂》曰:“齊胡公支子為樂利氏。”
48.公旗氏。《世本》曰:“齊威王時有左執法公旗藩。”《姓源韻譜》曰,“齊悼公子子旗之後。”
49. 子夏氏。《世本》曰:“齊頃公生子夏勝,勝生子石青。”其後人以子夏為氏。
50. 公牽氏。《姓解》曰:“世本,齊公子牽之後有公牽氏。”
51. 公牛氏。《姓源韻譜》曰:“其先齊公子牛之後。”
52. 臼季氏。《元和姓纂》雲:“臼季氏,齊公子臼季之後。魯有臼季宣孟。”晉亦有臼季氏,二氏源屬不同。
53. 齊季氏。《元和姓纂》雲:“齊季氏,有魯大夫齊季窺,昔齊襄公子季奔於楚,楚遂號為齊季氏。”
54. 子淵氏。《古今姓氏書辨證》因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改為子泉氏。
55. 閭公氏。盧若虛《石錄》雲:“太公之後有閭公氏。”
56. 車遽氏。《世本》曰:“齊有臨淄大夫車遽氏。”
57. 仲孫氏。《世本》曰:“厘公母弟夷仲年之後,有仲孫湫。”後人以為氏。與魯國仲孫氏有別。
58. 左氏。《晉書.左思傳》載:“左思,齊國臨淄人。其先齊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因為氏焉。”共父左雍,小吏出身。左思以詩文見長,深為達觀貴人所喜愛,名作《三都賦》,成語“洛陽紙貴”說的就是左思的故事。其妹左芬是中國歷史上不多見的女文人。
59. 連氏。《姜太公本傳》稱,齊有大夫連稱,其後人以王父字為氏。
四、以國名為姓氏。
60. 齊氏。《元和姓纂》雲“齊氏,炎帝之後。太公望子牙封營丘為齊國,子孫氏焉。”
61. 呂氏。出自姜姓,炎帝后裔有位名叫伯夷的,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為呂侯。呂者,膂力也,意思是能忠心輔佐大禹。其後裔以呂為氏。姜太公,姜姓,呂氏,呂侯後裔。呂氏後裔有名者有秦相呂不韋,號仲父,大商人出身,後為秦始皇所不滿,發配蜀地,子孫便在蜀地繁衍,著有《呂氏春秋》。漢高祖劉邦皇后呂雉,在漢高祖死後的幾年裡,執掌朝政,重用呂氏親屬,使呂氏勢力在漢初得以膨脹。
62. 章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姜姓。齊太公支孫封國於鄣。《左傳》齊人降鄣,子孫去邑為章氏。”意即鄣國為齊國所滅,鄣人恥為同姓吞併,於是去邑為章氏。郡望有南郡、吳興、泉州、豫章。
63. 聶氏。齊丁公封其子於聶,為齊國的附庸國,其後人以國為氏。衛國亦有聶氏,二氏源屬不同。
64. 易姓,據《姓氏考略》所載,姜太公後裔有被封於易州(今河北易縣一帶),且以封邑為氏,稱為易姓。是為河北易姓。呂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孫敬仰而被視為易姓始祖。
五、以尊稱為姓氏。
65. 尚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齊太公號師尚父,支孫氏焉。”
66. 望氏。《風俗通》雲:“齊太公望後”。《史記》載,“齊太公見文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後氏焉。”
67. 太公氏。以薑太公之尊稱為氏。《廣韻》“太公氏,有太公叔穎。”
六、因避諱改姓氏
68. 邱氏。即丘氏,滿清雍正時期,為避孔子諱(孔子名丘),雍正下令將“丘”加邑旁為邱,故邱、丘實屬一姓。
69. 子泉氏。原為子淵氏,因避唐高祖李淵諱,改淵為泉,泉淵通用。《世本》曰:“齊頃公生子泉湫,因氏焉。”《左傳》,齊有大夫子泉捷。
70. 賀氏。其先慶氏,因避漢安帝父諱,改為賀,慶與賀同意,賀氏源於慶氏。《晉書.賀循傳》載“其先慶普,漢世傳《禮》,世所謂慶氏學。族高祖純,博學重名,漢安帝時為侍中,避安帝父諱,改為賀氏。”賀循曾祖賀齊,為孫吳名將。祖父賀景為滅賊校尉。父賀邵,官至中書令,為孫皓所殺,家屬發配邊郡。晉滅孫吳後,賀循得以還故鄉會稽郡。東晉初建,朝廷宗廟制度皆由賀循制定,朝野諮詢,為一時儒宗。賀氏為江東大姓,史稱“元帝樹基淮海,百度權輿……顧、紀、賀、薛等並南金東箭,世冑高門,委質霸朝,豫聞邦政。”[12]與北魏鮮卑所改賀氏源屬不同。
七、以諡號為姓氏。
諡號是古代帝王、君主或有特殊功勳之人死了以後,人們根據他生前的事蹟,評定一個稱號,這個稱號就叫諡號。
71. 丁氏。《廣韻》雲:“丁氏,齊太公子伋諡丁公,因以命族。”
72. 癸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姜姓。齊癸公之後氏焉。”
73. 厲氏。《風俗通》雲:“齊厲公之後。”
74. 桓氏。《後漢書.桓榮傳》注引《東觀記》曰:“榮本齊桓公後也。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諡立族命氏焉。”桓氏從東漢桓榮起,世傳《歐陽尚書》,祖孫三代為東漢五個皇帝授經,兩漢僅此一家,家族逐漸興旺,非但桓氏做高官,桓氏門徒也多至公卿、郡守,桓氏為東漢典型的儒學官僚世家。曹魏時有大司農桓範。到東晉時,桓氏家族勢力登峰造極,與王、庾、謝三大家族輪流控制了東晉的朝政,其代表人物是桓溫、桓玄父子。桓溫,晉明帝駙馬,有雄才,與不嬰事務的士族子弟截然不同,347年,桓溫率兵滅掉成漢政權,解除了東晉上游的威脅,接著,353、356、369年,桓溫三次北伐,一度收復洛陽、長安,名聲大振,執掌東晉朝政二十餘年。東晉時期,地方職官中有兩個最為重要的職務,這就是揚州刺史和荊州刺史,分別被高門士族和宗室掌握,東晉揚州刺史一共17人,其中桓氏4人;荊州刺史一共22人,桓氏7人。晉末,桓玄一度自立為帝,國號楚。《晉書》為桓氏立傳17人,由此可見桓氏家族在東晉的勢力。不過,東晉時期,桓氏家族屬膨脹發展,東晉以後,桓氏踪跡難覓。
75. 孝氏。《元和姓纂》雲:“孝氏,齊孝公支孫,以謚為氏。”
76. 懿氏。《風俗通》雲:“懿氏,本齊懿公之後。”
77. 靈氏。《風俗通姓氏篇》雲:“齊靈公之後。”
78. 景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姜姓。齊景公之後,以謚為氏。景醜、景春、皆其裔也。戰國時,景氏世為楚相,景翠、景鯉、景舍尤其顯者。……或云楚之公族,別為景氏。”楚之景氏,西漢初遷往關中。
八、以居住場所為姓氏。
79. 雍門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世本》,齊頃公生子夏勝,以所居為雍門氏。謹按《春秋》,雍門,齊城門。所謂焚雍門之荻也。 《戰國策》,齊雍門週,以琴幹孟嘗君。《說苑》,齊有雍門子狄。”
80.東宮氏。《姓氏急就篇下》雲:“東宮氏,齊東宮得臣之後。”齊莊公子得臣居東宮,其後人以為氏。
81. 東閭氏。《姓苑》雲:“古賢者有東閭子。”《左氏傳》雲:“東閭,齊之門名,所謂州綽門於東閭者。當時大夫以所居為氏。”
82. 盧門氏。《路史》謂齊大夫後有盧門氏,蓋為齊公族居於齊臨淄之盧門者。
83.東郭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姜氏。齊公族居東郭、南郭、北郭者,皆以地為氏。春秋時有東郭書。又東郭賈字子方,食邑大陸,謂之大陸子方。”
84. 南郭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齊大夫,居國之南郭,因氏焉。春秋時,齊大夫南郭偃,會晉而逃歸。又景公子鋤奔魯,亦謂之南郭鋤於。”
85.北郭氏。齊公族居北郭者,以地為氏。南史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齊大夫,居國之南,以居為氏,謂之南史。春秋,齊崔杼弒莊公,南史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將書崔杼罪者,即其家也。”
86. 車門氏。《世本》曰:“齊臨淄大夫車門遽。”
87. 士孫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春秋時,齊夫人有士孫氏,因所居名其里。魯襄公
二十五年,崔杼葬莊公於士孫裡,是也,漢博士平陵侯士孫張,至其孫灌津侯萌之子賢、穎,凡十世,有譜系。唐有士孫瑞集士卷。”
九、以器物名稱為姓氏。
88. 鈄氏。齊康公被田氏放逐海上,穴居野食,以鈄為飲器,其後人便以鈄為氏。
十、以事為姓氏。
89. 章仇氏。《元和姓纂》雲:“齊公族姜姓之後,本章 ,其後避仇,遂加仇字,為章仇氏。”隋朝煬帝時,有章仇大翼,善天文,被賜姓盧氏。唐朝天寶年間有劍南東川節度戶部尚書章仇兼瓊,世居兗州,子湛。
十一、其它方式的姓氏。因一些姓氏取姓方式不明,故列此目。
90. 鐸氏。《路史》雲:“鐸,齊太公之後。”
91. 暢氏。《古今姓氏書辨證》曰:《風俗通》雲,出自姜氏,齊後有暢惠明,著《論語義注》十卷。唐有詩人暢當及暢整,今望出魏郡。宋朝有都官郎中暢均,河南人。
92. 晏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姜姓。齊公族晏弱為卿,諡桓子弱,生平仲嬰,嬰生圉。”晏子(嬰)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歷姜齊末君靈公、莊公、景公三世,多有諫匡,生活儉樸,頗善辭令,其言行思想記錄在《晏子春秋》一書中。宋有宰相晏殊,詞人晏幾道等。
93. 士氏。《潛符論.志氏姓》謂士氏,齊之公族。士氏著名人物是三國孫吳的士燮,“士燮,蒼梧(今廣西梧州一帶)人,其先本魯國汶陽人,至王莽之亂,避地交州。六世至燮父賜,桓帝時為日南太守。”“燮體器寬厚,謙虛下士,中國士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燮兄弟並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13]士燮先祖為魯國人,西漢末避難至中國最南方的交州(今廣東、廣西、越南一帶),其家族在此發展起來,《士燮傳》中有士氏人物11人。
94. 強氏。《潛符論.志氏姓》謂強氏,齊之公族。
95. 士強氏。《潛符論.志氏姓》謂士強氏,齊之公族。
96. 閭氏。齊大夫閭立嬰之後。楚亦有閭氏,源屬不同。
97. 公紀氏。《廣韻》謂齊有公紀氏。
98. 翰公氏。《潛符論.志氏姓》謂翰公氏,齊之公族。
99. 襄隰氏。《潛符論.志氏姓》謂襄隰氏,齊之公族。
100. 古蒲氏。《廣韻》雲:“姜姓”,齊之同族。
101. 盧胥氏。《廣韻》雲:“姜姓”,齊之同族。
102. 善弋氏。《廣韻》雲:“姜姓”,齊之同族。
103. 盧蒲氏。《通志.氏族略》雲:“姜姓,齊桓公之後。”
  齊國姜氏後裔中的104個姓氏,能留傳至今的也不過三分之一左右,其中相當一部姓氏大體傳一、兩代人,或融入其它姓氏,或後繼無人,或因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那些能夠延續下來的雖為數不多的姓氏,卻是些生命力極強的世家,如崔、盧、高、柴、桓、賀氏等等,他們在中國歷史上都曾有過極大的影響,或綿延數百年,枝繁葉茂,冠冕不絕,根深蒂固,人物輩出;或建立政權,稱帝為王,執掌朝政。在士族地佔統治地位的歷史時期,齊國姜氏後裔出盡了風流。唐末以後,隨著士族地主勢力的徹底衰落,那些有著數百年曆史的世家人物也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與普通百姓無異,故宋人王明清說:“唐朝崔、盧、李、鄭及城南韋、杜二家,蟬聯王圭組,世為顯著,至本朝絕無聞人。”[14]家族發展史,特別是那些有著數百年曆史的家族史,從某一方面能夠折射出中國歷史發展的影子。齊國姜氏後裔之能在歷史上有如此作為,與先秦時期姜氏家族文化的熏陶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正是我們探討齊國姜氏後裔的初衷。
[1]風俗通姓氏篇.序
[2]北齊書.崔傳
[3]後漢書.盧植傳
[4]南齊書.文學.丘靈鞠傳
[5]南史.檀道濟傳
[6]漢書.丙吉傳
[7]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
[8]隋書.高傳
[9]舊五代史.世宗紀
[10]三國志.國淵傳
[11]漢書.平當傳
[12]晉書.賀循傳
[13]三國志.吳志.士燮傳
[14]揮塵前錄.卷二
[轉載]《齊國姜氏後裔考略》_展陳策劃雷偉澤_新浪博客 http://bit.ly/2QVoQ66
--------------------------
第14屆齊文化節開幕海內外姜太公後裔相聚齊國故都祭祖
2017-09-13 來源:未知 作者:銀馬文化
  淄博9月12日電(記者梁?)第14屆齊文化節12日在齊國故都、世界足球起源地山東臨淄開幕。來自中國各地和韓國的1500名姜氏、呂氏、丁氏、崔氏、連氏等姜太公後裔宗親當日相聚齊國故都祭祖,留念姜太公誕辰3156週年。
韓國晉州姜氏中央宗親會代表敬獻花籃。 梁? 攝 韓國晉州姜氏中央宗親會代表敬獻花籃。梁? 攝
  “太公尚父,東海上人,胸懷天下,心系民生……”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文化廣場太公湖畔,臨淄區人大副主任王克林恭讀祭文。姜氏、呂氏、丘(邱)氏、崔氏、連氏等姜太公後裔姓氏宗親代表在姜太公泥像前肅穆而立,在《齊韶九成》之《祭禮》音樂中,祭奠正式開端。
來自韓國等地的海內外的1500名姜氏、呂氏、丁氏、崔氏、連氏等姜太公後裔宗親12日相聚齊國故都祭祖,紀念姜太公誕辰3156週年。 梁? 攝 來自韓國等地的海內外的1500名姜氏、呂氏、丁氏、崔氏、連氏等姜太公後裔宗親12日相聚齊國故都祭祖,紀念姜太公誕辰3156週年。梁? 攝
  鳴鐘九響,恭讀祭文,樂舞告祭,敬獻花籃,加入祭禮的世界姜氏宗親聯誼總會代表、韓國晉州姜氏中央宗親會代表等姜太公後裔向太公像行三鞠躬禮。
第14屆齊文化節12日在齊國故都、世界足球起源地山東臨淄開幕。 梁? 攝 第14屆齊文化節12日在齊國故都、世界足球來源地山東臨淄揭幕。梁? 攝
  閱歷史計年推算,姜太公的公曆誕辰日為9月12日,自2003年起,“尋根問祖”就成為齊文化節的一大主題,每年此時,海內外的薑太公後裔便齊聚在此祭祀先祖。
  姜子牙,也稱姜太公,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孟子》、《史記》、《呂氏春秋》等中國古代典籍均對姜子牙其人其事有記錄,贊其開放容納、以民為本。
  據臨淄區齊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健介紹,姜太公一生的建樹,尤以軍事最著,自古至今,太公都是兵家開山祖師。他繼承發展了東夷蚩尤、后羿等人的兵法謀略,是周朝以來的“兵主”或“武祖”。姜太公豐盛的軍事思維,被後人集錄在《六韜》一書中。
  姜健說,姜太公又被尊為“百姓之祖”。據驗證,當今遍布世界各地的102個姓氏都由姜姓繁殖而來,其中包含姜、呂、丘(邱)、高、崔等64個單姓和南郭、東郭等38個複姓。據不完全統計,姜太公後裔呂氏在東南亞有200多萬,姜氏在韓國有130萬人。
  以“泱泱齊風”為主題的第14屆齊文化節,圍繞“祭姜、蹴鞠、尋古、探寶、招商、聞韶、惠民”七大主題板塊發展系列活動。除姜太公生日3156週年祭禮之外,還有2017齊文化與稷下學高峰論壇、齊文化展覽會暨民間收藏展、海峽兩岸齊文化節、第二屆足球文化頂峰論壇、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等一系列文化交換運動。(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