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大埤鄉不同祖籍地客底聚落分布圖
資料來源:根據陳逸君、顏祁貞,《大埤客底文化誌》(雲林:雲林縣大埤鄉公所,2023),頁9-13整理、繪製得。
說明:1、不包含再移民之客底聚落。2、底圖為《臺灣堡圖》(1906)。

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


----------雲林莿桐林家PDF--------------------------------

新竹縣湖口鄉的周三合家族-客家人/林本家族與湖口長崗嶺周朝欽家族合作文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S3pui5

我的阿祖是林本,莿桐最後的望族 - 旅人專欄 - 微笑台灣 - https://goo.gl/rsuYUN

(4) 莿桐林家-林本家族 - 首頁

臺灣五大家族-具影響力的家族+此台灣前五大財閥,即台塑王家、遠東徐家、國泰與富邦蔡家、和信與中信辜家、新光與台新吳家,稱為新台灣五大家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

詔安縣(閩南語:Chiàu-an-koā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最南部的一個縣,屬漳州市,位於福建與廣東的交界處。地理位置東經116°55'-117°22',北緯23°35'-24°11',居民有漳州河佬人、漳州詔安客家人。
詔安縣主要通行閩南語之漳州話中的南部腔調,北部也有部分鄉鎮通行客家話。
詔安閩南語
詔安縣城以及周邊的鄉鎮主要通行詔安腔閩南語。全閩南語鎮包括南詔鎮(縣政府所在地)、四都鎮、橋東鎮、梅嶺鎮、深橋鎮、西潭鄉、建設鄉、金星鄉、白洋鄉和梅洲鄉。
太平鎮和紅星鄉主體說閩南語,但也有部分人說詔安客家語
客家語
詔安縣北部的秀篆、官陂、霞葛是純客家語鄉鎮。太平、紅星部份講閩南客家話。台灣雲林縣崙背鄉、二崙鄉、西螺鎮的詔安腔客家話即源於此台中市西屯區北屯區也有詔安客家人廖朝孔的後代,後成為福佬客,同化為福佬人。由於位於詔安縣,在語言上又把此區客家語稱為詔安客語
詔安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sg8Ras


詔安客家人指出生或祖籍來自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客家族群者[1][2],是臺灣目前急速減少的族群。
在台灣,於雲林縣的二崙鄉、崙背鄉、西螺鎮、口湖鄉椬梧村等四鄉鎮為最主要分布地點,另外新北市的新店區境內的安坑莊,桃園市的八德區部份地區、大溪區境內的南興,台中市的西屯區、北屯區、港尾里部分地區、南投縣的中寮鄉部分地區、嘉義縣的中埔鄉境內的詔安厝、台南市的白河區境內的詔安厝,宜蘭縣部份地區,前述等地皆有聚落。而大多地區散居的詔安客家人因為被閩南人同化,已消失的差不多了,幾乎都福佬化。
目前以崙背鄉的港尾、羅厝、崙前、鹽園以及二崙鄉的復興村、三和村、來惠村為大本營。如今會講詔安客語的人口大概只剩下八千人左右。目前有鄉土語言教育,有崙背國中、二崙國中以及東興國小、來惠國小、三和國小、二崙國小等學校積極推廣中,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更提供相關經費協助雲林縣政府於崙背鄉建設詔安客家文化館[3],並且在東興國小設立詔安客語教學資源中心。另外有也一些自發性民間組職,定期性的開課教授詔安客語,如新北市詔安客家文化促進會[4]等。
客家電視臺在2007年7月到9月中舉辦了大埔腔、饒平腔以及詔安腔的配音人才培訓班,目前在客家電視臺已播過〈大嬸婆與小聰明〉的卡通,陸續也會有其他卡通上映。同時在2007年也由廖文和布袋戲團演出《金黑巾英雄傳》對詔安語言傳承貢獻良多。接著2008年又製播了〈西螺七崁阿善師〉布袋戲,使得詔安客更具特色,8月31日更將黃俊雄布袋戲《包公俠義傳》加以配音,使得詔安客語能有一絲復興的機會。
名人
廖朝孔
李萬居
呂泉生
謝長廷
張小燕
宋澤萊(本名廖偉竣)
李應元
廖本興
廖昭堂
李壬奎
李茂盛
參見
詔安縣
西螺七嵌
張廖姓
張廖家廟
清武家廟垂裕堂


祖籍福建詔安 「紹安」社區盼正名「詔安」
客家電視台
2014年8月25日 下午8:08
【李新隆 雲林二崙】
成立於民國82年的雲林縣二崙鄉紹安社區,當時為了筆畫吉利,取名「紹安」,不過最近社區居民認為,祖先來自福建詔安,所以應該正名為「詔安」,這樣才能讓子子孫孫,飲水思源不忘本。
社區居民有的拿鐮刀割草,有的拿掃把掃地,他們從天剛亮打掃社區環境到現在,每人個都汗流浹背,雖然很累人,但大家仍為社區環境盡一份心力。
居民 廖先生:「40多個人,大家不惜人力,一起來整理環境衛生。」
居民 廖先生:「打掃乾乾淨淨,過路人看到才會覺得,紹安社區這麼的乾淨。」
只是如此用心的社區,社區名稱卻經常讓人搞不清楚,明明客家話及河洛話,都唸成「詔安」,但字卻有3種不同寫法,政府登記為「紹安」,村庄的廟則用「昭安」,而入口意象卻用「詔安」。
居民 廖先生:「祖先來的時候是言字旁,後來村長寫錯了變成糸字旁,廟的昭安是因為筆畫比較漂亮。」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廖明仁:「當時的村長,因為後來我問過了,詔跟紹為何有區別?村長的孫子說是他爺爺取的,當時是取格式,取命格去處理的。」
雖然「紹安」筆畫比較吉利,但居民認為會誤導子孫也忘本,因此向縣政府提出更名申請,而縣府社會處承辦人員表示,因牽涉社區區域劃定的問題,還要經過衛福部核准,可能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完成社區名稱變更。


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

詔安客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bTFVm4
詔安客語(客語白話字:Cheu-ôn Hak-ngî),或稱漳州客家語、閩南客家語,該腔調稱為詔安客事(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Zhio^ Onˇ Kaˊ Su,IPA:[t͡ʃi̯o˩˩ ɔn˩˩ kʰa˥˥ su˥˥]),是指福建漳州的客家居民所使用的語言。明末清初移民台灣者,主要分布地位於雲林縣崙背鄉、二崙鄉、西螺鎮,其次是桃園市八德區、大溪區、龍潭區等小村落一帶
在中國大陸地區,詔安客語實際上是福建省漳州市內的客家語的一個腔調統稱,泛指分布在漳州市詔安縣、南靖縣、平和縣和雲霄縣的客家語,有時也被稱為漳州客家語。在台灣地區,詔安客家語,也稱客家語詔安腔,是指分布在雲林縣、桃園市部份的客家語,使用這種腔調的客家人都是明末清初從福建省漳州府(今漳州市)地區遷徙到台灣。
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學界對詔安客家語的分類稍有不同。
中國大陸分片
根據1987年版本的《中國語言地圖集》,詔安客家語屬於未分片的方言島。[1]而2012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詔安客家語則被歸類為客家語汀州片。[2]
根據《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漳州的詔安、南靖、平和、雲霄和潮州的饒平、揭西地區的客語可以歸類為閩南客家片。內分南北兩個小片,北片為南靖,與汀州的永定較為接近,南片除了具有本身特色之外,與粵東的饒平也有許多相似之處。[3]
根據《台灣饒平客話》,漳州地區的詔安、南靖、平和、雲霄,潮州的饒平,梅州的大埔、豐順可以歸類為客家語漳潮片。內有四個小片,分別為:[4]
漳北小片:南靖
漳南小片:平和、雲霄、詔安
饒平小片:饒平和詔安太平鎮
埔順小片:大埔、豐順
台灣分片
台灣詔安客家語一般被歸類為客家語詔安腔,與台灣的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等等並列台灣客家語幾大腔調。
台灣
雲林縣的崙背、二崙、西螺
桃園市的八德、大溪的黃興,大溪南興的黃姓、龍潭。

台中市的西屯區、北屯區部分地區。
新北市的新店區的安坑莊。
南投縣的中寮鄉部分地區。
嘉義縣的中埔鄉境內的詔安厝。
台南市的白河區境內的詔安厝。
宜蘭縣的部分地區。
近況
台灣雲林、二崙的詔安客家語語言島,因為長期受到閩南語人口的四面包圍,已經流失不少客家語色彩。出於生活的需要,這裡的客家人一般都是閩語和客語雙語並行。有的早已經融入當地閩南民系成為福佬客,不會說客家語,有的仍在家說客家語,在外說閩南語。還有一種是平時沒有多少說客家語的機會,但是仍然存有客家語的深刻記憶。[9]
詔安客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bTFVm4


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

林本 1877—1931
雲林縣西螺堡莿桐鄉人,原籍福建詔安。曾祖林穀於乾隆間渡臺,居於諸羅,墾闢荒埔,起田園於莿桐,旦暮耕於野,如是者二世。至其父良乃廢淞耕租納,栽植甘蔗,並經營糖真,以此而獲巨利,既雄於財,遂為地方名望之家。林本生於光緒三年(1877)九月二十七日,幼入私塾受漢學教育,頗為敏慧,迨乙未(1895)割臺,不復存科舉之望。而因家族名望,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被舉為保正;1902年十一月被擢用為莿桐巷區長,一年半後辭職,專心於事業之經營。嘗任地方稅委員,土地調查委員,大日本赤十字社(即紅十字會)正社員、大日本製糖會社農參事、西螺信用組合長、斗六郡莿桐庄協議會員(按1920年日人改設莿桐庄,屬臺南州斗六郡)、虎尾郡水利組合評議員、嘉南大圳組合議員等公私要職。1912年(大正元年)八月獲授佩紳章。1926年自臺灣拓殖會社購得東勢厝農場一千四百甲,開墾成功,財勢愈雄。1925年獲日政府頒授大禮紀念章。1931年去世,年五十五。(張子文)
資料出處: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 國家圖書館 民國92年12月 頁217-218
參考資料來源:    
《臺灣列紳傳》頁266,臺灣總督府編,大正五年(1916)四月。
林保寶《莿桐最後的望族》頁47-51,臺北:玉山社,1998。
-----------------------

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
林本
出生:1877/09/29
本籍:廣東詔安
住所::嘉義廳西螺堡莿桐巷庄376番地
家庭:曾祖父 林穀   乾隆年間移居於嘉義,經營田園
父 林良   創建糖廠
學歷:幼時在莿桐書房學習漢學
經歷:保正 1889
在莿桐經營舊式糖廠 1892
莿桐區區長 1902
專賣局煙草指定銷售人 1924
從事農事,向台灣拓殖會社購買一千四百甲土地,開墾為東勢厝農場 1926
地方稅委員 土地調查委員
大日本紅十字社正社員 大日本紅十字社名譽贊助員
大日本紅十字社特別社員
大日本製糖會社農參事
西螺信用組合長
斗六郡莿桐庄協議會員
虎尾郡水利組合評議員
嘉南大圳組合議員
特殊事蹟:1912年授紳章
1928年授御大禮紀念章
並因功業卓著,屢受表彰又屢受當局金杯,銀杯,銅杯,賞品,賞狀等表彰
資料出處:
原幹州:自治制度改正十週年紀念人物史(日文)1931/07/28 P.046
林進發:台灣官紳年鑑(日文)1934/10/08 P.117
台灣總督府:台灣列紳傳(中文)1916/04/20 P.266
-------------------------------
百大家族(078) 莿桐 林本家族
673百大家族
莿桐古稱「莿桐巷」,清以前刺桐叢生,人煙絕跡,先民到此墾荒,建屋成村,因刺桐樹綠布,故取名為莿桐巷。
《諸羅縣志》記載著「打馬辰陂」,即源由虎尾溪分支流出灌溉孩沙里,莿桐、饒平厝,直至西螺一帶。
由此可知在康熙年間,已經有相當的開墾地。又乾隆年間,閩人真、張、王等姓開拓樹子腳、頂麻園、湖子內等地。
清光緒13年(1887)成立雲林縣,本鄉莿桐、孩沙里、新莊、番子、甘厝劃屬西螺堡
新庄、湖子 內、 頂麻園、後埔、樹子腳、大埔尾、油車等地則隸屬溪州堡。
1898年,實施縣制,隸屬溪州廳、西螺堡、樹子腳區,
日治時期開闢縱貫公路,地方漸漸繁榮,大正九年 (1920) 改為台南州斗六郡莿桐庄,至今成為正式地名。
提起埔仔,老一輩的莿桐人順口就說:「埔仔部」。
埔仔部大家簡稱部內,整片都住姓林仔,沒雜姓仔。林家祖先很早來台灣開墾,早發揮做糖部有錢,
埔仔莿桐四周圍整片土地都是林姓家族的。
根據文史資料記載 : 光緒十八年(1892),林本十六歲,經營莿桐一帶數所舊式糖部。
乾隆時期雲林地區僅剩溪州保尚可開墾,而當時距離甘厝莊最近的便是溪州保南端,有虎尾溪流經的大埔尾。
在此區多為溪埔地,土壤屬於砂礫土 質,不 宜種水稻 的情況下 ,當林氏兄弟在落腳於甘厝 莊以後, 三房之林串
為了靠近拓墾的土地而遷移至莿桐巷、後又於道光年間搬到埔子莊時,
當時所開拓的田園便是以種植甘蔗 為主。
到了 林串之孫─第 16 世的林良時,便善用自耕蔗園優勢在埔子莊 創立 舊式糖 廍,其利潤甚為可觀,
因此,土地的拓墾以及糖 廍的創立使得林家漸成為莿桐南部地區的富有之家.......
此外,林良還以「林漳盛」為名創立商號 ,經營米店、布,以及賣鹽。
林本即林良的兒子。
根據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黃怡菁的碩士論文---  雲林莿桐西張林家之發展與家族信仰之研究
臺灣列紳傳及大正人名辭典中均曾記載:
「林本,莿桐巷豪族也。富約十五萬元。古來以名家聞於遠近,曾祖父林榖,詔安人,
乾隆中移居於嘉義。起田園於莿桐巷,旦暮耕於野,如此者凡二世,父良創始糖廠,廢耕租納,
煮糖利潤,以獲巨利。林本生于此家,成長於竹籬雞犬之間,自幼讀書,慧敏超群。」
清朝時,林本家族全住在埔仔,分家後林本搬至莿桐,另起大厝。整個莿桐都是林本的土地,
日治時期日本人進行街庄改造,林本提供土地,造縱貫公路,又將竹管仔厝改建成有「亭仔腳」的磚木瓦房。
現在的中山路可說是林本建設的,以前整條街道店家都要向林本租,
今日中山路未改建樓房的地方,仍可見到當時的舊景原貌。
當時莿桐還是鄉下,買菜要到鄰近的甘厝村,上學要到樹仔腳(今饒平)或西螺,
後來林本捐地捐錢,把憲兵隊、派出所及學校都搬到莿桐來,莿桐才開始發展 ........
林本在莿桐巷本有五百多甲地,後來留下一部分土地,將五百甲地賣掉,換東勢厝一千四百甲地,
東勢厝的發展,也是由林本開始拓荒開墾的。
林本因東勢厝農場一千四百多甲地的買收及其後數年的開墾,獲大日本農會主事邀請赴日參加農事功勞者表彰式。
其子林波代表參加,領取了一張名譽賞狀。
林波為人老實,不諳做生意之道。光復後,又經過四萬換一元的動亂及三七五減租等政策的衝擊。
很快的,整個大家就這樣的衰落了。
林廖隨為林波之妻,為西螺大戶人家。
林異為林波之堂弟,懸壼濟世,在莿桐開設厚生診所,曾任一屆莿桐鄉長、二屆農會理事長及一屆縣議員,
林本家族祖籍廣東詔安西張 ,  家族遂有西張林家之稱 .........
而林本本人則有「莿桐一隻虎︱的稱號 。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有較完整的介紹 :
林本 (1877—1931)   雲林縣西螺堡莿桐鄉人,原籍福建詔安。
曾祖林穀於乾隆間渡臺,居於諸羅,墾闢荒埔,起田園於莿桐,旦暮耕於野,如是者二世。
至其父良乃廢淞耕租納,栽植甘蔗,並經營糖真,以此而獲巨利,既雄於財,遂為地方名望之家。
林本生於光緒三年(1877)九月二十七日,幼入私塾受漢學教育,頗為敏慧,迨乙未(1895)割臺,不復存科舉之望。
而因家族名望,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被舉為保正;1902年十一月被擢用為莿桐巷區長,一年半後辭職,專心於事業之經營。
嘗任地方稅委員,土地調查委員,大日本赤十字社(即紅十字會)正社員、大日本製糖會社農參事、
西螺信用組合長、斗六郡莿桐庄協議會員(按1920年日人改設莿桐庄,屬臺南州斗六郡)、虎尾郡水利
組合評議員、嘉南大圳組合議員等公私要職。1912年(大正元年)八月獲授佩紳章。
1926年自臺灣拓殖會社購得東勢厝農場一千四百甲,開墾成功,財勢愈雄。
1925年獲日政府頒授大禮紀念章。
1931年去世,年五十五。
------------------------------

林本家族與湖口長崗嶺周朝欽家族合作文書

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

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

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

新竹縣湖口鄉的周三合家族-客家人/林本家族與湖口長崗嶺周朝欽家族合作文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S3pui5



莿桐最後的望族
民國九十年清明節後,林英輝與弟弟林英勝、林英治一同到莿桐村外一處墓地,為他們的爸爸林波「撿金」。
他們的心裡都有說不出的滋味,因為過去幾十年來,每年清明,他們家族都到這兒掃墓,今年是最後一次了。這片莿桐鄉最先開始的墓地,鄉公所即將在六月以後闢成公園,所有人家的墓地都將在五月底前,遷移至饒平村的第二示範公墓。
當寫著「紹邑」的唐山石墓碑倒下時,林家兄弟心裡明白,莿桐早已走入新時代。提起「莿桐林家」,雖然老一輩的莿桐人都還記得「莿桐一隻虎︱︱林本」,不過,隨著葬著林本的「昭和六年」墓碑倒下,最後的傳說,似乎也沒了憑藉,一切隨風飄逝。
雲林縣莿桐鄉是嘉南平原的開頭,沒有山的遮掩。夏天來臨時,到處發燙,街上的圓仔冰,是消暑妙方。五月,刺桐花開得紅豔非常,像莿桐鄉的個性。
據說在清朝時莿桐只有羊腸小巷相連,巷旁長滿刺桐樹,因而取名莿桐巷。有人推測刺桐被寫成「莿桐」是清中葉以後的事,那也正是莿桐鄉開始開發的年代。
提起埔仔,老一輩的莿桐人順口就說:「埔仔部」。「埔仔部大家簡稱部內,整片都住姓林仔,沒雜姓仔,」高獅說,「林家祖先很早來台灣開墾,早發揮做糖部有錢,埔仔莿桐四周圍整片土地都是林姓家族的。」
產物豐富 平地起高樓
根據史書記載光緒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二年),林本十六歲,經營莿桐一帶數所舊式糖部。
日治初期,莿桐還是鄉下地方,林本提供土地造縱貫公路,又將憲兵所、派出所、學校,通通移到莿桐,莿桐由此發展。現今莿桐中山路,原是林本所建兩排「亭仔腳」磚木瓦房,如今樓房林立。
莿桐鄉是典型的農業鄉,民國三十三年「莿桐庄農會」由樹仔腳遷至莿桐,當時還是木造平房,半個世紀後,八層樓高的農會大樓矗立莿桐街上,站在農會大樓頂俯瞰莿桐鄉,似乎望見了莿桐五十年來快速的發展。稻米與大蒜讓莿桐草地變街道,平地起高樓。
幾十年前,林英藏、林英輝、林英勝與林英治四兄弟,還是十歲左右的小孩,他們在莿桐四合院的老家裡穿同一條褲子,一同吃飯,爬到院子裡的芒果樹上採芒果。如今除了林英輝仍住在老家外,其餘三兄弟分別在台北、台中與南投有了家。不變的是,每年清明回「莿桐老家」掃墓成了一年一度的家族聚會,他們知道一方碑文,短短幾行字,寫盡一個家族流離遷徙、重生繁衍長長的生命史;而兄弟就是小時候一起吃飯,長大後還是要一起吃飯!
莿桐是他們永遠的家鄉!「有墓可掃」在二十一世紀,舉世動亂中,竟成了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民國九十年林家四兄弟這「莿桐最後的望族」,在墓地再一次找尋了自己由來的來處,也回顧了茫茫如煙莿桐開發的歷史。稻田無語,只是生發。一如林家四兄弟掃墓後,各奔前程,明年再會!
-------------------------
我的阿祖是林本,莿桐最後的望族
作者
林保寶
攝影
林保寶 照片提供
關聯鄉鎮
雲林縣 / 莿桐鄉
 我的阿祖是林本,莿桐最後的望族
走進莿桐,當素不相識的鄉人問我是誰?只要回答:「我的阿祖是林本」,就會聽到關於「林本桑」生動有趣的傳說。
「林本十三歲就會騎馬收租,十六歲設糖廍,後來又起大厝,開發東勢厝農場,」叔公廖裕堂曾說。
人稱林本土地五百甲,從甘厝庄前的圳溝,一直到新虎尾溪邊,除了現今莿桐村、埔子村,還包括長貢寮、惠來厝都是林本的農場。大正九年,林本把五百甲地賣掉,換東勢厝一千四百甲地,自設馬達、引水灌溉,進行土地改良與開墾,並建市街(今東勢東路-雲林縣東勢鄉東勢東路號召外地人來經商。家中的老相簿,為一九二七年左右東勢鄉的拓墾,留下珍貴紀錄。稻浪綿延,走過莿桐鄉與東勢鄉,走過先祖開墾過的土地。

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

東勢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yNDqYA
阿祖林本。
日治時代嚴禁賭博,如果賭博被抓到,會被打得很慘。西螺鎮長蕭澤梧說,有次東勢厝人打麻將被抓到,挨打時向「警察大人」說:「林本桑也在玩,你們怎麼不去抓他?」日本警察回答:「林本桑打麻將只是好玩娛樂,不是賭錢。」東勢鄉老一輩人仍戲稱賭博是「林本桑的娛樂」。
將近九十年前,我們家族曾辦了雲林地方的「世紀大婚禮」。我的阿嬤廖隨是西螺人,就讀台北第三高女(現在的中山女高),昭和天皇還是皇太子時,到台灣參訪第三高女,我的阿嬤代表學校彈鋼琴歡迎皇太子(首圖)。阿嬤畢業後即準備出嫁,外曾祖父準備了四具四尺高的檜木衣櫃、梳妝台、縫紉機、風琴、書櫃、銅鐘。
阿公林波,兩張照片和成一起。
阿公阿嬤。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婚禮當天,阿公林波的八位姑姑均回娘家,穿著傳統百褶裙禮服,裹著小腳,在院子裡合照了一張相。為了婚禮當天由西螺迎娶阿嬤到莿桐老家,阿祖林本將往返西螺、斗六間的輕便車道,在今甘厝村路口,另鋪一段鐵枝路,直抵家中大廳。「那時人很多,輕便車一台又一台,一次坐四個人,來回幾趟,次數都數不清,」甘厝村人林春德曾說。宴客分成幾天,分別宴請親族、賓客、家裡長工、佃農及附近庄頭的人,擺桌流水席,持續熱鬧了七天七夜,並在夜裡施放煙火。
轉緊阿嬤老銅鐘背後的發條,老時鐘沉穩滴答滴答地響著。不論身在何處,總可以說:「我的老家在莿桐。」
>> 
順遊光點:
林本古厝
莿桐鄉中正路160巷1號
林家小棧
莿桐鄉中山路157號
05-5843818、0952-943492
莿桐圓仔冰
莿桐鄉中正路138號
林家碗粿
莿桐鄉中山路108-1號
05-5842824
農村生活實驗場
莿桐鄉中正路54-3號
05-5849365
我的阿祖是林本,莿桐最後的望族 - 旅人專欄 - 微笑台灣 - https://goo.gl/rsuYUN


詔安客家人在臺灣的開墾與分佈情形
(一) 張廖、李、鍾、沈姓篇        
詔安客家原鄉與姓氏
       詔安縣地處福建省最南端,該縣的西北部山區有五個鄉鎮連成一片,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明嘉靖九年(1530年) 設置詔安縣,當時是從漳浦縣的二、三、四、五都析出的,客家人聚居地基本棣屬二都。
       現建制是秀篆、官陂、霞葛、太平、紅星五鄉鎮。講客家話的共有58個行政村,650個自然村,人口158000多人,總面積410平方公里,佔詔安全縣人口58萬的四分之一,佔全縣土地面積1247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
       目前生活在詔安二都客家族群,大都是從元至明初年間,由客家祖地福建西部汀州府各縣遷來。依據漳州市政恊2007年7月編篡、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漳州姓氏》一書的資料及實地調查情況,現把較大族群列表介紹如下:

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
詔安縣大族群姓氏源流分佈情況表
張廖開墾二崙、崙背、西螺的情形
       西螺地區大批的雙廖姓人氏,生廖死張就是從官陂來的,從現有資料顯示康熙30年(西元1691年) ,十三世祖廖欽承(字榜)與廖盛周叔侄兩人與族人入墾崙背港尾,康熙四十年(西元1701年) 廖朝孔、廖朝問、廖朝路三兄弟和堂兄弟廖朝近、廖朝廳入墾二崙(頂茄塘、下茄塘、崙東、崙西、塘子麵) 。在此後一、二十年間(康熙四十年到六十一年) 也有其他的張廖族人二、三十人,陸續續從詔安縣官陂移民來臺,分散於西間、二崙一帶各角開墾農地,直到乾隆間,滿清國勢底定,國泰民安之後,逐漸開放移民禁令,允許沿海人民出海謀生,引起福建、廣東兩省沿海居民,移民海外熱潮,他們大批離鄉背井,湧向海外,有者移民南洋各地做了華僑,有的前來臺灣​​墾荒做了「唐山移民」。
        在這一波移民熱潮中,又有不少官陂廖姓族人,一批又一批移民前來西螺、二崙、港尾一帶二、三十個聚村莊拓墾,形成了所謂的西螺七崁,又另有祖先源自福建永定在大陸己移居詔安秀篆的李仲信泒下的李姓詔安客入墾油車、永定、大義崙等村落、以及崙背崙前村、羅厝莊,鍾姓人士入墾頂茄塘(今定安村) 、番社(二崙油車)、湳底寮、崙背的枋寮(崩溝寮) 、楊姓入墾楊賢莊,詔安太平文山程姓人入墾埔心、閩南林姓人入墾西螺、崙背等地。
        西螺七嵌中,西螺境內只有兩嵌:廣興、頂湳、埔姜崙是第一崁,魚寮、下湳、九塊厝、太和寮、吳厝、七座厝是第二崁。崙背鄉僅有一崁:港尾、田心仔(己消失在新虎尾溪中) 第五崁。二崙鄉佔有四崁。廖、李、鍾為二崙鄉前三大姓,都是詔安客家人。今天的西螺街上,漢光裡(三格漁池)舊稱番社、新社、社口(福田裡) 是平埔族人的根據地,大園裡靠近濁水溪處是渡口,雜姓相處,因此不在七崁之內,漢人進入開發也比二崙、崙背晚了五、六十年。
張廖參與臺中盆地、南投的開墾與全省的分佈
        張廖姓在台中西屯、北屯都有很多的人口,康熙年間比廖朝孔早些時間或同時間就有張廖人氏入墾大墩,康熙四十五年,廖朝孔利用墾殖閒暇前往台中港尾探訪宗親,雍正年間以廣東大埔張達京為首的「五館業戶」獲得大台中平原的開墾權,因無力解決引水問題,邀請俱水力專長的廖朝孔加入成為「六館業戶」,開墾完成後廖朝孔按持分取得大批土地,謙辭水頭選在位居水尾的西屯。張達京剛來臺時曾在濁水溪南岸住了五年左右,曾任臺中市長的張啟仲、張溫鷹即是張達京的子孫。
        在西螺、二崙、崙背土地開發完畢之際,有一些人跟著平埔族往南投、中寮移動,經過一段時間努力也在當地立足,南投市的包尾、振興裡與西螺鎮的振興裡完全同名,林爽文率天地會員開闢今中寮爽文路時,以張廖為主體的詔安客,因為祖先也有很多人參加天地會,有這層關係,得以沿爽文路兩邊開墾,並將爽文這個地名留下,彼此攀親拉關係,張廖姓與李姓因開墾發生衝突時,林爽文還在開墾的工寮召集雙方出面調停,這就是今天中寮又名鄉親寮的由來。
       光緒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 六月,西螺、二崙、崙背地區發生鍾李廖三姓大械鬥,時間長達兩年四個月,在數十次大小械鬥中,雙方各出動人丁數百人,在七崁各村落吶喊嘶殺,狀如一般戰場各有死傷。西螺有些廖姓人士為求平安過日移往鬥六江厝裡,此即今日鬥六廖姓人士的由來。二崙境內有劉姓饒平客移出前往嘉義溪口。西螺街鍾姓人士想拉簫姓隣居下水對抗廖姓,簫姓不想受累,遷往彰化社頭簫家投靠宗親達十二年之久,南投中寮廖姓出動三百多人前來助陣,二崙鍾姓請崁頭厝簡義以開一槍則付一塊龍銀的代價對付七崁,因張廖簡三姓聯宗的關係,簡義開槍時將槍口抬高,錢照拿,七崁損失的就是房屋周圍的竹子林,人員無損。簡義後來與柯鐵虎共同抗日,被辜顯榮招降。
       大致說來張廖氏的分佈是:雲林二崙、雲林西螺、雲林崙背、台北板橋、南投、台北三重、臺中西屯、南投名間、臺中豐原、台南南化、桃園大溪、臺北新店、臺北土城、彰化芬園。
李姓在二崙、崙背、桃園的開墾與全省的分佈
       李姓詔安客的分佈不像張廖姓集中,來臺的時間比張廖晚,分佈範圍是:雲林二崙、南投草屯(現任李朝卿縣長即屬之)、嘉義梅山(部份移古坑華山華南附近) 、雲林西螺、雲林崙背、臺中豐原、臺中石岡、臺中大里、桃園市、桃園八德、宜蘭市、宜籣羅東、宜籣蘇澳、宜蘭壯圍、宜籣冬山、臺北市、臺北金山、彰化市、基隆市、南投中寮。
        據家父李石兵公(民國九年十月五日生) 表示,他聽老一輩講,原先李姓準備在二崙開墾,後來墾民中有人會看地理,認為二崙不易發展(廖朝孔也有相同看法,故移往臺中開墾),於是決定往崙背開墾,但是李姓仍然開墾了二崙鄉的油車、永定、大義崙、荷苞嶼等部落,最早被開發的是大義崙,李姓在二崙鄉是第二大姓,在崙背是第一大姓,絕大多數是仲信公泒下,西螺社口廟邊有些李姓是仲儀公派下。李仲信公泒下除了二崙、崙背、西螺之外在桃園也很多,分佈於桃園市、大園鄉、龜山鄉、埔心鄉,近年來工商業發展,產生了不少殷實的商人,土地增值,連帶產生一些田僑,原鄉詔安青龍山仲信公祖祠「肇修堂」就是由在桃園的君實公泒下子孫李應城負責興建完成,資金則青龍山六千多人一人十五元人民幣與桃園君實公祭祠公會籌措,君實公祭祠公會有大批基金比崇遠堂、廖朝孔的基金還多。
        李仲儀的第十代孫李善明,於亁隆年間,率妻黃氏,兒子先俅、先璉、先洛、先極、先抓五兄弟一起橫渡海峽,到臺灣桃園縣大溪鎮月眉裡,先幫人挑豬肉,後來自己賣豬肉,積攢一點錢後,便到大溪美華裡,墾田耕作謀生,日子並不好過。其尾子先抓娶妻廖氏,到月眉自闖天下,務農產米,經營米業。不幸年僅四十一歲就早逝。其妻努力撐持,待其三幼子長大,適逢大溪作為臺灣北部重要商埠,進入繁盛時期,其長子李炳生,不僅經營米業,又購置帆船,往返臺北與大溪之間,載貨賺錢,積蓄資金便購地,參加興建和平路街道。歷數代經營,形成月眉李氏大家族聚居區,用李炳生創辦的李金興商號,建成李金興祭祖五大公業,不僅興建宗祠「肇慶堂」,創辦蘭園,成為富甲一方的李氏新族群。
鍾姓的開墾與分佈
       二崙鄉第三大姓鍾姓客家人是畬族也就是福建的原住民,為百越的一支。鍾姓來自詔安官陂鎮陂頭自然村,當初張廖氏自寧化移到官陂時雙方為了用水問題爭吵不休,由於鍾姓是原住民在用水方面佔得先機,廖姓吃盡了苦頭,後來官方出資興建水陂平息紛爭,官陂之名由此而來,早期受漢人岐視,自尊心受損,結婚後大都冠以妻姓,因此官陂鍾姓僅剩29戶118人,他們也知道大批人口移到臺灣,因此透過「海峽兩岸論壇」極力邀請鍾姓參加。
       鍾姓的分佈是:雲林二崙、雲林虎尾、嘉義市、嘉義竹崎、臺北淡水、彰化溪州。
        今年元月底到二月初我帶著兒子和女兒前往詔安客家山區,經由漳州客家文化恊會詔安分會會長沈鴻達先生告知本縣斗南鎮埤麻里、大東裡的沈姓鄉親也是詔安客家,他們來自詔安縣客家區的太平鎮,來臺的時間比張廖還要早,斗南在明鄭時期就己有人入墾,經查資料沈姓先人有人當鄭成功的援剿左鎮參將,退伍後與族人在新營柯下城仔開墾,嘉義的水上、本縣斗南的小東裡、埤麻里都是同一族系,可惜年代己久,都不會說詔安客語了。    
結論
       詔安客家人因為原鄉貧困,因此在明末清初有部份人士跟隨鄭成功從事反清復明的戰事,事後就留在臺灣開墾,在時間上先馳得點,可以佔有平原開墾,沈姓如此,張廖亦然,事實上詔安客家人在臺灣開墾的成果絲毫不比河洛人遜色,這是我們大家應該可以暸解的。
附錄:廖朝孔從二崙往台中開墾的來龍去胍
        康熙四十年(一七○一年) ,廖朝孔年二十九歲,由番沱上路,經考證番沱就是今天的彰化縣芳苑鄉海邊,當時平埔族人在海岸邊挖了一個小缺口,方便帆船靠岸,所以芳苑的舊名叫(番仔挖) ,廖朝孔剛上岸,也不確定要往那邊開墾,他看芳苑當地都是光禿禿的海埔地,無法開墾(經田野調查,今天芳苑有張廖人士居住,南邊的大城鄉有單廖人士居住,部份移往二崙新莊,然後移往西螺,即廖文毅家族) ,於是問當地人士東西墩(今台中) 和二崙那邊比較近,當地人士告訴二崙比較近,於是就來二崙開墾,「三塘一面」就是他的開墾成績,他在二崙東方竹篙崙尾築造埤塘,然後開好水路,將頂茄塘、下茄塘、埤塘的水引到塘子麵灌溉,把一片荒地開墾成良田。
       講到廖朝孔往台中開墾,我們不能不提到另一個人即是「『割地換水』的『番仔』駙馬張達京」,張達京於一六九○年(康熙二十九年) 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是客家人,少廖朝孔十九歲。張達京,字挀萬,號東齋,自幼聰明,從小習武,還跟著父親學習中醫,習得一身治病的本領。一七一一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年方二十歲的張達京渡海來台,居住於濁水溪南岸,今天彰化縣溪州鄉有外潮洋地名即是大埔人士所墾,西螺鎮的小茄苳人數近半的劉姓人士也是廣東大埔人。清代的濁水溪即是今天的北斗溪,張達京在此居住了五年,事業上並不得志,此時廖朝孔與其兄弟、堂兄弟正在二崙大興水利,從事開墾。張達京對廖朝孔的水力專長必定有所與聞,種下了日後邀請廖朝孔共同開墾台中盆地的因緣。
        根據「廖氏大族譜」記載,廖朝孔來二崙開墾的第五年,康熙四十五年(一七四五年) 前往港尾(台中) 往訪宗親,本人在一次洪敏霖教授的演講中,向他請教廖朝孔開發台中的細節,他說廖朝孔先在今日彰化的快官開墾,這是甚麽原因呢?因為這時的大臺中平原尚在大甲西社、牛駡頭社以及沙騼社的控制之下且不服官方統治,漢人無法進入開墾,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年)岸裡大社第三代總土官敦仔與張達京率「番」恊助清廷掃除三社叛亂,雍正帝賞賜禦衣一襲,敦仔將以前請準之墾地,悉交張達京統籌規劃開墾,於是客籍墾戶前來大事拓荒。廖朝孔病逝於清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年) ,第二年以張達京為首的「五舘業戶」要開墾大台中平原,因為無法解決「水路」的問題,邀請他的兩個兒子(老大與老三) 仍以父親廖朝孔的名義加入「五舘業戶」,「五舘業戶」變成「六舘業戶」,總共集資六千六百兩銀開墾大台中平原,開墾完成後,原住民得二分墾地,六舘業戶得八分土地,分土地的過程中廖朝孔這一股謙辭水頭,選擇水尾區塊(今台中市西屯區) ,依我得知的初步資料,台中平原的開墾,二崙前去參加的人除廖朝孔這一房以外,他的親兄弟廖朝問和堂兄弟廖朝廳也有人參加,這一部分有待廖家提供更詳細資料。今天廖朝孔在二崙與台中都有子孫與家廟其原因在此。
         以下資料引用自李筱峰、莊天賜編「快讀台灣歷史人物1 」在此致謝
        一七一五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居住在台中盆地,屬平埔巴宰海族的岸裡社(今台中縣神岡鄉) 原住民歸附清廷,帶動漢人進入台中盆地拓墾的風潮,張達京也在這時北上來到台中。
        張達京並不急著開墾土地,而是先認真學會了原住民的語言,藉此向原住民爭取認同,等原住民逐漸去除敵意之後,他又教導原住民學習漢人的飲食習慣,禮儀風俗以及耕作方式。不久,岸裡社內發生流行性疾病,張達京用父親教他的中「醫治病技巧,細心為人診療,不只救治了許多原住民,也完全得到他們信任與愛戴。
        岸裡社的頭目阿莫對張達京尤為賞識,在旁人的穿針引線下,欣然把女兒嫁給張達京為妻。娶了原住民公主的張達京,被當地人稱為「番仔駙馬」,至今這名號仍在台中民間廣為流傳,而這段佳話,也促進了原住民與漢人關係的和諧。
        成為駙馬後,張達京開始幫岸裡社掌管產業,並成為官方指定的岸裡社通事。一七一六年(清康熙五十五年) 張達京指導阿莫向官府請求申請開墾土地,並確立土地所有權。結果官府不但答應阿莫的請求,還多給了岸裡社一大筆土地,使得岸裡江的土地範圍擴展到整個台中平原的大部分,張達京儼然成為中部地區平埔族原住民的盟主。
         一七二五年(清雍正三年) 張達京更進一步當上岸裡大社(包括巴宰海平埔族中的岸裡、樸仔籬、阿里史、掃拺、鳥牛欄等五社) 的總通事,同時設立「張挀萬」墾號,開始投入開墾工作。為了讓漢人與原住民互蒙其利,張達京想到了一個「割地換水」的方法。
        所謂「割地換水」,就是由張達京出資開鑿水圳,將一部分水源分給原住民灌溉,原住民則割一部分土地給張達京。如此一來,張達京有了土地可以開發,原住民的土地也有水源雚溉,可以增加收成,對雙方都有很大的好處。
       以上為引用資料,謹致上萬分謝意。
詔安客家人在臺灣的開墾與分佈情形 - https://goo.gl/mbT4EH


詔安客家文化節越晚越熱鬧 崙背千人舉澹仔火迎暗景  2019年「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詔安客家人
記者蘇榮泉、郭春輝/雲林報導 -2019-09-08 14:12:08
詔安客家文化節崙背登場1   https://t.ly/OvW2D
▲縣長張麗善與鄉長李泓儀帶領來賓及民眾舉「澹仔火」踩街,場面熱烈。(圖/記者郭春輝攝,2019.09.07)
為期一個月、已列為客庄12大節慶的「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7日晚間在崙背登場,吸引數以千計鄉親到場,縣長張麗善、客委會副主委楊長鎮等一同點亮「澹仔火」來迎暗景,象徵薪火相傳,也意味開始「顧更」保護家園;隨後大家高舉澹仔火往市區踩街。
7日晚詔安客家文化節開幕,特別結合舉火把與七嵌武術相結合,在串連崙背、二崙、西螺等鄉鎮公所及在地社團、7大宮廟、8所學校共同規劃了具詔安客家特色之10大主題系列活動,縣府特邀請全國民眾,歡迎未來一個月到崙背、二崙、西螺等鄉鎮來作客,體驗詔安客家人好客的熱情。
▲全體來賓齊心點燃澹仔火,象徵薪火相傳。(圖/記者郭春輝攝,2019.09.07)
縣長張麗善指出,詔安客家文化在雲林推動成果,包括將武術扎根,客家語言及生活方式之推動與保存,尤其今年文化節熱鬧空前,她建請客委會要多重視少數族群,讓詔安客家文化持續傳承,也歡迎全國民眾未來一個月到雲林客家庄感受客家人的熱情。
客委會副主委楊長鎮對詔安客家文化一年比一年熱烈相當欣慰,他說,詔安客家文化的推動如此成功,證明未來客家文化同樣能推向全台灣,為了讓客家文化更落實在台灣,政府已將客家話列為國家語言,未來將全面推動,讓更多人認證說語,未來政府將把客家話將從學校落實起,因客家語言是從學校被趕出去,我們要從學校找回客家語言。
在各界來賓一同點燃「澹仔火」象徵薪火相傳後,數以千計民眾紛紛手持澹仔火開始往立場踩街,長長的火炬讓暗黑迎向光明,徵象客家人透過澹仔火的火光「顧更」保護家園,抵禦土匪。
千人舉「澹仔火」,火炬讓照亮崙背暗夜。(圖/記者郭春輝攝,2019.09.07)
文化處長陳璧君說,每年的這個時候,整個雲林就充滿詔安客家氣息,活動非常豐富,有七嵌港尾武術傳奇話劇表演、詔安客語布袋戲、七嵌武術老中青匯演、百位細子齊打武術、七嵌武術紀錄片、火把舞及在地詔安藝文演出等,現場也有許多可以體驗詔安客庄生活的工藝DIY、客語闖關及古早味客家美食免費品嚐,充分展現詔安客家文化特色。  https://t.ly/OvW2D

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


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

「語言沒了,文化也沒了!」挽救詔安客語凋零危機
作者 劉文珍
2022-05-15
李秉璋主任從民國96年開始積極投入詔安客語的傳承任務,圖為他擔任2020詔安客才藝競賽評審。
「語言沒了,文化也沒了!」挽救詔安客語凋零危機 | 劉文珍 / 教育新亮點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wnAPhb
在台灣,「詔安腔」是客語五種主要腔調中相對少人使用的一種。雲林西螺農工圖書館主任、同時也身為歷史老師的李秉璋表示,根據客委會的調查,目前還能使用詔安客語的人,可能只剩下7、8千,甚至更少,人口凋零、少子化都是原因。因此,他從民國96年開始積極投入詔安客語的傳承任務,獲得109年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以及110年「推動客語教學語言獎勵」。他擔心,詔安客語消失了,文化沒了,客家認同也沒了,那就什麼都沒了!
認真說「客事」,保留詔安文化
西螺農工高一的廖姿婷,詔安客語說得很溜,可以從頭到尾用詔安腔自我介紹。問她為什麼要學客語?她的答案很有趣:「就是另類的成就感吧!就跟你會英文,可以去跟外國人自然交流是一樣的。」
廖姿婷同學是全國語文競賽客語情境式演說優等學生,在學校,她可以用流利的詔安客語和圖書館主任李秉璋互動交談。她說,自己從小和阿公、阿婆說話就是用客語,即使和弟弟平常會用國語聊天,但碰到長輩,還是會自動切換回客家話。
廖姿婷同學是全國語文競賽客語情境式演說優等學生,在學校,她可以用流利的詔安客語和圖書館主任李秉璋互動交談。
李秉璋主任表示,雲林的詔安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二崙、崙背和西螺,然而連這些地方,現在都已經很少會說詔安客語的客家人了本來有18村的二崙鄉,只剩3個村子會講詔安客語,年輕一代更是如此。畢竟對許多人來說,相較於母語學習,學英文等外語才有助於加強競爭力,很少人願意花時間投入使用人口少、又只局限於小地區的母語方言。但是李秉璋主任認為,母語是一種文化傳承,當你再也不是客家人,自我定位、自我認同就會產生危機。
李秉璋自己就是這樣的例子,他從小講客語,卻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直到長大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講的是客家話,血緣上有客家的傳統;也因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講客家話,愈了解後,危機感愈重。
正因為如此,他積極從家庭、社區和學校三管齊下,推廣詔安客語。家中的父母與長輩是母語學習的第一步,像是從小就和阿公、阿婆一起睡的李芝靚,目前是小學老師,她說自己聽著阿公阿婆聊天長大,詔安客語就像是她的搖籃曲,而客語聽力也是從這裡磨練出來的。
她認為,學習語言一定要營造出環境,生活中跟她相同年紀的人沒有幾個人會講詔安語,也沒有什麼機會可以練習,頂多在家裡跟家人講幾句簡單的客語,也因為使用度不高,要學還真的不容易。
因此,語言學習的下一步就是推廣到社區。李秉璋主任表示,當地「貓兒干文史協會」的楊永雄總幹事努力用心的推動詔安客語,由李幸妃老師開班授課,每個禮拜都有中級暨中高級認證的研習課程,學生參與客語認證的成績還不錯,只是人數並不多。
至於學校也是一大助力,50多歲才知道自己是詔安客的前來惠國小校長廖忠良,笑說自己年紀大了才開始學「客事」(詔安話的客語之意),他之所以這麼努力,因為擔心「客事」消失不見了!廖校長也認真在90%是詔安子弟的學校推廣詔安客語,並且與貓兒干文史協會、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希望當成發揚詔安客的文化種子,進而傳承客家文化。
李秉璋(圖左)認為客語傳承要從家庭開始。
使用度不高,推廣詔安客語成難題
不過,李秉璋主任很憂心,因為目前雲林推動詔安客語的學校愈來愈少。國小部分在崙背有崙背國小、東興國小;二崙鄉有三和國小,來惠國小和二崙國小;但到了國中就只剩下二崙國中和崙背國中,而且是以社團方式來開課,到高中也只有西螺農工開過社團課。他認為,以社團方式教授詔安客語很難著力,畢竟一個學期只有8次課,能學到多少東西?
他建議,像高雄市在國中教育會考中採計本土語言認證,提升學生學習本土語言動力,其他縣市也可以跟進,不論客語、閩南語或原住民語,通過認證的學生就在升高中時採計加分,提升學習誘因。
除了推動教學,李秉璋主任曾參加96年客家電視成立的配音人才培訓班,包括大埔、饒平、詔安三種腔調,為卡通、布袋戲配音,希望透過大眾傳播媒體讓更多人認識詔安客語。此外,也加入客家語六腔辭典編輯寫作,和客委會的中級、中高級認證教材,希望透過各種方式傳承詔安客語。
文史工作者李坤錦說,詔安客的困境在於人數少,而且居住環境是四面被閩南人包圍的「方言島」,說「客事」的機會愈來愈少,讓詔安客很容易消失。他希望詔安客家人要認真的說「客事」,才可以保留詔安文化。「語言沒了,文化也沒了!」挽救詔安客語凋零危機 | 劉文珍 / 教育新亮點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wnAPh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