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為什麼女神手持石榴果(上)
作者:沉靜
南宋畫家魯宗貴所繪《橘子葡萄石榴圖》(公有領域)
            更新: 2018-03-14 9:49 PM       標籤: 石榴, 石榴裙, 唐朝仕女
花豔、果圓、多籽的石榴,象徵著美好豐產、家族興旺,與女性密切相關。
一、母神的聖果
在希臘神話中,掌管婚姻與生育的天后赫拉(Hera)一手執權杖、一手拿著石榴。清甜鮮潤的石榴汁被譽為愛情之飲,年輕人也把石榴獻祭給愛與美之女神阿芙洛狄忒。古羅馬人更把石榴樹當成是婚姻樹,新娘子戴著石榴花冠成親是久遠年代的習俗。
希臘神話的四季更替是個悲傷的故事,珀爾塞福涅(Persephone)是穀物女神的愛女,她在原野採花時,被駕戰車的冥王劫走。她吃了冥界的石榴而中了魔咒,一年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必須回到陰間。母女團聚,大地重披綠裝,開花結果;母女分離,則是萬物凋敝的寒冬。
飽滿的石榴有眾多晶瑩如珠、鮮潤甘甜的果籽。(fotolia)
五千年前的古埃及第18王朝的墓室壁畫,在法老向神奉獻的瓜果中就有大紅石榴。波斯人稱石榴為「太陽的聖樹」,幾乎所有的波斯地毯上都有石榴的圖案。在薩珊波斯(3~7世紀)的金銀器上,可以看到他們崇拜的女神安娜希塔的身姿,女神一手牽著幼兒,一手擎著裝滿石榴的果盤。6~7世紀的中亞新娘數著砸石榴時蹦出的石榴籽兒,來占卜自己的生育情況。
在猶太教中,那顆送到摩西手裡的碩大石榴顯示著蒙選之地的豐饒富足,613顆籽代表613條猶太戒律。傳說所羅門的王冠,就是取自石榴果頂端的宿存花萼造型,現在世界各國的王冠依然保持著這種仿石榴的正宗式樣。
石榴的阿拉伯語名字(rumman)和猶太名字(rimmon)均來源於「天堂之果」,其蘊含了豐富的感恩文化。《天方夜譚》裡的阿拉伯人喜歡在烘烤的乳餅上灑滿石榴籽款待遠客,美味異常。
《聖經》中多處提到石榴。德國科隆大教堂中就有聖母瑪利亞抱著拿石榴的小耶穌的雕像。文藝復興早期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的作品《持石榴的聖母》中,聖母和聖嬰的手共同拿著一個裂開的石榴。鮮紅的果粒既暗示了耶穌的殉難,也同時預告著他的復活與永生。晶瑩圓潤的眾多籽粒還象徵著基督精神在人間的傳承弘揚。
文藝復興早期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的代表作《持石榴的聖母》(公有領域)
石榴有花有果且果實纍纍,完全與佛家講究的德行圓滿、修成正果相互印證。石榴在佛學中叫吉祥果、俱緣果,一切供物果子之中,石榴為上。它是葉衣觀音的三味耶形,也是孔雀明王掌持之果,更因鬼子母神而聞名遐邇。
生育能力超強、有500子的鬼子母,梵文音譯為訶利帝母。傳說她原是專門盜食印度王舍城中嬰幼的夜叉妖怪,因佛陀的慈悲教化而棄惡從善,她手持吉祥果破除魔障,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婦女兒童的保護神。
訶利帝母的藝術形象也隨著佛教的傳播來到東土,從面孔到服飾越來越中國化、世俗化,逐漸與佑人生子的九子母融合,演變成溫婉秀美的送子觀音。在四川大足石刻的北山佛灣,宋代雕刻的訶利帝母像鳳冠霞帔,寬袖華衣,身邊幼童、乳母、侍女環繞,宛若大家風範的人間慈母。母神傳入日本,被尊為「子安觀音」或「子安神」。為祈求懷孕、順產、母子平安而奉祀的訶利帝母像,多為端麗豐盈的天女模樣,左手懷抱一子,右手持吉祥果。
明 佚名《送子觀音圖》局部。(公有領域)
二、融入儒釋道的古中國
無論兩河流域的母神、希臘神話中的天后,還是印度的訶利帝母、日本的子安神,都不約而同拿著象徵豐饒多子的石榴。從宗教信仰到民間習俗,尤其在古中國,石榴的文化內涵寓意豐厚。
石榴原產波斯(今伊朗)一帶,公元前2世紀時傳入中國。據(西晉)張華《博物志》載:「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因來自安、石兩國(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和塔什干),其果實大如瘤,就叫安石榴,後來便簡稱石榴。
1. 食用、藥用俱佳
從漢武帝的御花園到鄉村庭院,從中原到江南,石榴樹扎根於神州大地,並很快融入中國文化。西晉的潘岳(即潘安)作賦贊曰:「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滋味浸液,馨香流溢……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飢療渴,解醒止醉。」 石榴全身是寶,其花、葉、果實、果殼、根皮均可藥用。石榴花泡水洗眼,可明目。石榴花還有烏髮之效, 「陰乾為末,和鐵丹服一年,變白髮如漆。」民間常用石榴葉來治療跌打損傷,以葉搗敷受傷處,用石榴花止血。中醫認為,石榴之功有四止,即止渴、止瀉、止血、止帶。清甜可口的石榴,能潤秋燥、生津止渴,可治肺炎喘嗽、咽乾、口瘡等。果皮及根皮泡茶有收斂止瀉、殺蟲的作用。石榴不僅能補充女性荷爾蒙、養顏美容,還能治療生理不順、子宮出血或白帶等女性特有的症狀,自古就是婦女滋補佳果。營養豐富的石榴汁、石榴酒和石榴食品,也廣受歡迎。
還有一種說法,石榴是在漢代隨著白馬馱載的佛經傳入中國的。洛陽白馬寺種的石榴樹很有名,作為漢明帝敕令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在漢魏時就以石榴譽滿京師,身價倍增,「白馬甜榴,一實值牛」的民謠曾廣為流傳。在佛教中,石榴常被安排在蓮花座上,兩側配以棕櫚和蓮花的枝葉,象徵著吉祥如意。
道家尊神中司賜福的是天官,常見的「天官賜福」的年畫,龍繡玉帶、慈眉善目的天官抱著五個童子,童子手中分別捧著石榴、仙桃、佛手、梅花和吉慶花燈,寓意福星高照、富貴吉祥。道教認為人體有三大惡蟲(體內的寄生蟲和惡慾),吃石榴能夠加以控制。段成式《酉陽雜俎》言:榴甜者名天漿,食榴,三屍蟲得此果則醉也,故稱石榴為三屍酒。
《天官賜福》。(公有領域)
2. 甚合儒家倫理
石榴樹的壽命通常有百年之久,如果栽培照顧得當,可達二百年以上,個別樹齡會更長。石榴花豔麗多姿,紅紅火火;石榴果圓潤飽滿,晶瑩多籽,寓意子孫滿堂、團圓喜慶的天倫之樂和富裕豐收、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國傳統文化更是將石榴視為吉祥物,象徵著多子多福多壽。
石榴春華秋實,如同少女成為母親的生命歷程,充滿生養哺育、呵護支持的母愛恩惠。石榴果籽眾多,卻排列有序地環抱著,就像四世同堂又能和睦相處的大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勤勉互助。院子裡的石榴樹果實纍纍,宛若小紅燈籠般喜盈盈的,何嘗不是家族興旺、人才輩出的祥瑞之兆?!
儒家文化把傳宗接代、延續香火作為孝道的重要體現。娶妻要溫柔賢惠,宜室宜家,健康能生養,盡相夫教子之責。建祠堂、修家譜,拜神祭祖,教育兒孫只有「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家和萬事興,在漢唐之間湧現了很多世代出將入相、地位尊貴的名門望族。
經隋末戰亂,唐初一片蕭條,人煙稀少。貞觀元年(627年)正月,唐太宗頒詔書曰:「其庶人男女無室家者,並仰州縣官人,以禮聘娶……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喪達制之後,孀居服紀已除,並須申以婚媾,令其好合。若守志貞潔,並任其情,無勞抑以嫁娶。」(《通典‧禮‧男女婚嫁年紀議》)讓縣官幫舉目無親的窮苦適齡男女贈聘禮結婚,喪期已過的寡婦可再嫁,若守貞明志者,不可打擾。貞觀五年四月,太宗以金帛贖回被突厥掠走的八萬男女,盡還其家屬。
從唐初到安史之亂前夕近130年間,經唐太宗貞觀之治到唐玄宗開元盛世,政治清明,國泰民安,人口由1500萬發展到6000萬。唐朝天寶末年的人口,據杜佑在《通典》中的估計,大約為1400萬戶,約8000萬人。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達到百萬的城市。人力充足、人才濟濟,是國家富強不可缺少的基礎,也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明 周之冕《榴實雙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3. 婚俗贈品
唐代結婚贈石榴的禮儀十分盛行,在全國著名的石榴產地,流傳著石榴仙子的動人傳說。宋人還用石榴裂開時內部的果粒數量,來占卜預知科考上榜的人數,久而久之,就有了寓意金榜題名的「榴實登科」一詞。元代流行「石榴曲」,院栽石榴、盆栽石榴開始普及。明清時,因中秋正是石榴成熟季節,於是又有了「八月十五月兒圓,石榴月餅拜神仙」的民俗。「折柳贈別」與「送榴傳誼」,也是表達友情的方式之一。
自古民間不變的是多生貴子的祈福吉祝,訂婚下聘或迎娶送嫁時互贈石榴的風俗,吉祥喜慶。在新房案頭放置露出籽粒的大石榴,寓意「榴開百子」。新娘的嫁妝中也有百子錦緞被面、繡有石榴的枕頭和肚兜等。潮汕新娘上轎,族中長者和娘家人拿著石榴花枝蘸清水噴洒花轎,以驅邪迎新、保平安。花轎都要「採青」,主要是採榕樹(潮人稱為「成樹」)枝和青翠的竹枝,以示對「夫有成,妻有德」的祝福。中原有些地方,新婚夫婦把兩株石榴種在一起,稱為「夫妻樹」,又叫合歡樹,以取「玉種蘭田,永結連理」之意。
4. 工藝品紋飾
石榴紋飾在隋唐時期就有確鑿的記載,這種寓意連生貴子、人丁興旺的吉祥紋飾,在8世紀(701年—800年)中葉,即唐玄宗天寶年間前後廣為流行。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鎏金石榴花紋銀盒是用來裝藥材的。蓋沿與蓋側有石榴花結組成的菱形團花,蓋面邊緣上下口沿以六枚石榴花結組成團花八朵,銀盒紋飾鏨刻流暢,一氣呵成,表現了唐代工匠高超的技藝。
宋、元、明、清時,石榴紋一直很受歡迎。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即中國明至清初,歐洲正處於文藝復興時期,石榴紋是當時紡織品最明顯的圖案特徵,被賦予「文藝復興之花」的稱號。
北宋~金 十二世紀 定窯 印花海石榴紋笠式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吉祥圖案繪於瓷器也可追溯到唐朝。嬰戲圖(也叫嬰戲紋)最早出現在唐代長沙窯瓷器上。宋代瓷器中有石榴形粉盒以及幼童與石榴的生動畫面。清康熙年間的五彩八仙石榴折枝花觚,上段頸部繪有八仙祝壽,中段腹部描繪開裂的石榴果實,底部是四季花卉紋,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待續
--------------------
為什麼唐女最愛石榴裙(下)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15日, 2018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公有領域)
三、唐女與石榴裙
石榴紅點亮了唐詩宋詞,石榴裙也成為唐代女子最愛的服飾。
「芙蓉為帶石榴裙」,梁元帝的《烏棲曲》是較早的石榴裙詩句。南北朝時,何思澄筆下的俏佳人「媚眼隨嬌合,丹唇逐笑兮。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明清女子依然愛穿,《紅樓夢》裡就講到香菱的石榴裙。不過,石榴裙大為盛行並影響後世的還是在唐朝,唐傳奇中的李娃、霍小玉、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都穿這種裙子。
唐代女性服飾不論款式還是顏色都豐富多彩。深紅、杏黃、絳紫、月青、草綠、鬱金,何以石榴紅獨占鰲頭、引領風騷且流行時間最長?!
石榴花(Stan Shebs/維基百科)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阮郎歸‧初夏》),「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雲鬟」(《山石榴》),蘇軾一個「燃」、杜牧一個「燒」,兩個字就點出了石榴花燦若雲霞、熱烈如火的特色,充滿活力,明豔照人。
非沉悶的暗紅或完全飽和的大紅,這樣明度和純度較高的金紅,要有與之呼應的內在青春火焰相配才美。病弱纖瘦的女子穿淡雅的淺色即可,因為撐不起那份奔放的濃烈。在唐詩中綻放飛揚的石榴裙,映襯的唐女風采就是(與別的朝代)不一樣。
「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 (杜審言《戲贈趙使君美人》),「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萬楚《五月觀妓》),無論是騎馬飛奔的颯爽英姿,還是與花草競豔的自信灑脫,氣象全出,聰慧率真,浪漫多姿。那個開明包容的社會並沒有後來的纏足,姑娘們既可繡花、彈琴、品茶,也能打馬球、跳胡旋舞。唐朝是中國人健朗豐盈的青春時代,才有那樣旺盛的生命力和絕代風華,與大唐的盛世霓裳相得益彰。
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右邊吹笛的女子穿著石榴裙。五代服飾,基本繼承了晚唐遺制。(公有領域)
拜倒在石榴裙下
天寶年間,貴妃楊玉環愛穿石榴裙。當時的大臣因不滿唐玄宗過分寵愛楊貴妃而不理朝政,所以對貴妃怠慢少禮。唐明皇聞之,下令拒不跪拜貴妃者,以欺君之罪嚴懲,眾臣無奈,私下以「拜倒在石榴裙下」解嘲,暗含傾國傾城之美和其背後權力脅迫的複雜心情。這個典故在流傳過程中,抽掉了權力的作用,增加了更多對女性美的崇拜。現在「拜倒在石榴裙下」,是指男子為女性魅力而傾倒,被美色所征服。
石榴裙多是單一的石榴花色,也有團花或石榴紋樣的紅裙。不少人也愛以紅如瑪瑙的果粒色為裙,別有一番瑩潤的華貴和成熟的美豔。總之,石榴裙不僅代表著健康豐饒和生育能力,而且久而久之便成了美人的象徵。
四、阿娜爾罕——石榴姑娘
新疆是久負盛名的「瓜果之鄉」,喜好乾爽和陽光的石榴在新疆長得碩大渾圓,格外鮮潤甘甜。現榨的新鮮石榴汁是天賜的瓊漿,發酵後釀的石榴酒是紅酒中的極品。其中,最頂呱呱的是喀什與和田的石榴。據說,張騫出使時帶回的石榴籽,最早便在喀什生根發芽,種植歷史至少有1600年。常吃石榴的維吾爾族姑娘個個高挑豐潤,皮膚白裡透紅,臉蛋兒就像成熟的石榴。她們戴著石榴紅的繡花小帽載歌載舞,喜用石榴圖案作日常裝飾。石榴在維語中叫「阿娜爾」,而「阿娜」是母親的意思。
維族姑娘們也多取名「阿娜爾罕(石榴姑娘)」或「阿娜爾古麗(石榴花)」,聯想到熱情歡快的《婚禮之歌》,「哎……石榴花一樣的阿娜爾罕,我們的心兒緊緊地相連」, 更是嫵媚動人。把女性美與母性光輝融合在一起,「做石榴一樣的女人」,這樣的傳統價值觀,在聲聲呼喚中、在潛移默化裡深入人心。
其實,每個民族都敬重承載民族繁衍興旺的偉大女性,每一家的母親都在擔當著這樣的重任,每一個如花的青春少女都在走向果實成熟的金秋。
五、石榴花神
1. 唐·賜福鎮宅聖君
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鍾馗系陝西終南人,少時即才華出眾。唐武德年間,赴京城應試,卻因相貌醜陋而落選,憤而撞死殿階。帝聞之,賜以紅官袍安葬。到了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偶患脾病,久治不愈,一晚夢見一相貌奇偉之大漢,捉住一小鬼,剜出其眼珠後,把他吃掉。大漢聲稱自己為「殿試不中進士鍾馗」,皇帝夢醒,即刻病癒。於是,命吳道子將夢中鍾馗捉鬼情景作成一幅畫,懸於宮中以避邪鎮妖。之後,道教尊鍾馗為門神,封鍾馗為祛鬼逐惡的判官。鍾馗成為人們心目中能打鬼驅邪的神——賜福鎮宅聖君。民間常掛鐘馗的像求福鎮宅,跳鍾馗舞祈福祛邪。
五月石榴花開,亦是瘟疫流行期,又正值端午每家都貼鍾馗像辟邪,於是,民間把驅魔除惡的鍾馗冠上「石榴花神」的稱號。不少鍾馗畫像耳邊都插著一朵豔紅的石榴花,其嫉惡如仇的剛烈性格來做火樣的石榴花神,最恰當不過。
2. 石榴女花神——公孫氏
百花神之說,始於唐朝,興於明朝,但那時還沒有代表人物。清朝中葉,以唐宋傳奇人物和歷史人物為司花之神,與之對應的是黃曆十二個月令的代表花,還分有男女花神,死於安史之亂馬嵬坡兵變的楊玉環,為二月杏花花神。五月的石榴女花神選中了公孫大娘。
公孫大娘劍器舞(國立故宮博物院)
大娘,不是老大娘,而是排行第一的意思。公孫氏是唐代最傑出的舞蹈家之一,以《劍器》舞而聞名於世,創造了多種《劍器》舞,如《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大詩人杜甫描繪她的劍舞道:「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
石榴裙,為什麼男人會拜倒
2017-10-04 由 漢小石 發表于歷史
問:如果查看這樣的文章和提問作者
答:關注就可以了。
中國唐朝富裕,民風開放。石榴裙是唐朝年輕女子特別青睞的一種裙裝款式。這種裙子顏色像石榴之紅,不染其它顏色。女人穿著這種顏色裙子顯得清新、自然、優雅、成熟風韻,非常俏麗動人!有典故:楊貴妃喜歡穿繡著石榴的裙子,唐明皇要求將相、大臣凡見楊貴妃均須行跪拜禮,否則格殺不赦。大臣害怕。後面也有了拜倒石榴裙下的玩笑話。但是石榴裙服飾之美經久不衰。俗語中說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引申意思是:男人被美色所征服。至今拜倒在石榴裙下仍用此意。為什麼男人拜倒在石榴裙群下呢?
一、男人的本能
英雄難過美人關!由於本能的驅使,為了得到這種美。男人們使盡渾身解數,以才華、財富、權利,多情窮盡能力去追求心愛之美女。許多響噹噹的英雄,頂天立地,強大無比。但一個鍾愛的女子,可以讓男人為她甘願放棄一切,包括生命。古人感慨:問世間情為何物?不愛江山愛美人……這或許就是天地陰陽,相生相剋的道理吧!
二、審美的滿足
...
紅顏色一般顯得熱情,融以裙裾飄飄讓女人展示出無限魅力和吸引力。女人著裝石榴裙猶如輕盈飄逸的仙女,宛若迎風綻放的鮮艷花朵,愈加靚麗多姿美不勝收。女人與石榴裙的完美結合展示了靈動的美,吸引和滿足了男人內心深層次的審美需求。
...
石榴裙之美,你喜歡嗎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m2rj2vp.html

----------------------

唐朝時期,石榴裙是極受年輕女子青睞的一款服飾。如唐人小說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既然名為石榴裙,那麼顏色自然如石榴般鮮紅。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的廣大婦女中間,流行一種叫“石榴裙”的裙子,這咱裙子用鮮艷奪目的紅色染成。(資料圖)
人們常將男子鐘情於某女子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可是石榴裙又是個什麼款式呢?
唐朝時期,石榴裙是極受年輕女子青睞的一款服飾。如唐人小說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既然名為石榴裙,那麼顏色自然如石榴般鮮紅。穿著石榴裙的女子被這紅色一襯,更顯俏麗動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寫那位琵琶女的驚人色藝時這樣寫道:“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用血色來形容裙子之紅,鮮艷可見一斑。
而專為石榴裙所作的詩詞歌賦,亦是不少。南北朝詩人何思徵在其《南苑逢美人》中寫過這樣兩句:“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用石榴來暗喻心中的美人。元代的劉鉉在《烏夜啼》中用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垂楊影裡殘,甚匆匆,隻有榴花全不怨東風,暮雨急,曉霞濕,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明代時石榴裙的說法固定了下來,蔣一葵的《燕京五月歌》將石榴裙稱為紅裙:“石榴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唐詩中對石榴裙的描寫更多,如李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甚至一代女皇武則天也賦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唐代婦女對裙子鐘愛有加,除了石榴裙,還有很多別致的款式,而裙子在唐代也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初時,裙子窄而瘦長,故有“慢束羅裙半露胸”的詩句。盛唐時期,裙子制作得精美華麗,主要式樣有間裙、百鳥裙、花籠裙。間裙,就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材料互相間隔排列做成的裙子,每一個間隔叫作“破”,有“六破”“七破”“十二破”之分,顏色有紅綠、紅黃、黃白等等。百鳥裙,顧名思義,就是將多種飛禽的羽毛捻成線織成的裙子。百鳥裙做工考究,立體感極強,可謂“正視為一色,旁視為一色,目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穿上之后“百鳥之狀皆見”。花籠裙是用輕軟細薄而又半透明的“單絲羅”織繡,裙子上用各種顏色的絲線繡出花鳥等圖案。除了這些樣式,還有百疊裙、畫裙等諸多款式。
石榴裙流傳的時間很久遠,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詩中寫有“梅花香滿石榴裙”。詩中寫的雖然是唐朝的事,但可以看出在明朝時期,石榴裙仍然為年輕女子所鐘愛。《紅樓夢》裡的大段描寫,可相印証。也許正是因為石榴裙流傳久遠,所以俗語中說男人被女子的美貌所征服,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
----------------------
“石榴裙”是什麼裙?
上傳時間:2015-08-14 09:50來源:十萬個為什麼  手機版
 “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風流”形容男人拜倒在女人腳下不能自拔。那麼,石榴裙是什麼裙?男人何以“拜倒在石榴裙下”呢。
“石榴裙”是什麼裙?
 “石榴裙”本是古代女子所穿的繡石榴花的大紅裙子,一說是紅艷顏色的長裙。“石榴裙”一詞,最早出於南北朝時梁元帝蕭繹所著《烏棲曲》,其中“交龍成錦鬥鳳紋,芙蓉為帶石榴裙”之句,用來形容美麗女子亭亭玉立的迷人風韻。後來,“石榴裙”便成美女的代名詞。
 據史料記載,到了唐代,石榴裙更成為年輕女子極青睞的一種服飾款式,上至天平公主、楊貴妃,下至普通民間女子都喜色如石榴紅,不染其他雜顏色的飄逸長裙,也留下許多稱讚女性美的“石榴裙”詩。唐朝的萬楚在《五月觀妓》中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詩人韋應物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韋莊唱道:“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贈姬人》)。大詩人白居易在長詩《琵琶行》中,曾描寫一位色藝雙絕的彈琵琶女子:“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詩中的“血色羅裙”即是石榴裙。
 有關石榴裙的傳說,最有名的莫過於有關楊貴妃的了。據說楊貴妃很喜歡石榴,為此,唐明皇在華清宮附近種了不少石榴供她觀賞。唐明皇愛看楊貴妃酒後的醉態,常把貴妃灌醉以觀賞她那嫵媚之態。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觀賞之後,唐明皇常剝石榴餵到楊貴妃口中。朝中大臣對此很是看不過去,對楊貴妃怨言日生,楊貴妃為此很不高興。一天,唐明皇邀群臣宴會,請楊貴妃彈曲助興。楊貴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動聽之時,故意把一根弦弄斷,使曲子不能彈奏下去。唐明皇忙問是什麼原因,楊貴妃乘機說,因為聽曲的臣子對她不恭敬,司曲之神為她鳴不平,故把弦弄斷了,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話,於是降下旨意:以後無論將相大臣,凡見貴妃均須行跪拜禮,否則格殺不赦……
 還有另一說,一天唐明皇設宴召群臣共飲,並邀楊貴妃獻舞助興。可貴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邊,向皇上耳語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目而視,不使禮、不恭敬,我不願為他們獻舞。”唐明皇聞之,感到寵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要求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眾臣無奈,凡見到楊貴妃身著石榴裙走來,無不紛紛誠惶誠恐地拜倒在地,下跪使禮。因為楊貴妃平日總喜歡穿繡有石榴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話來開玩笑。於是,便有“跪拜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傳至今。
-------------------------
拜倒在石榴裙下”,我信託大師早已熟知這句鄙諺,多例如男人對風流女性崇拜傾倒之意。那麼到底有沒有“石榴裙”?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寫了那位彈琵琶的女子色藝驚人:“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碎,紅色羅裙翻酒污。”“紅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男人,古代大臣們見了都得拜!
民間婚嫁之時,常於新居案頭或他措置放切開果皮、顯露漿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贈祝吉者。常見的吉利畫有《榴開百子》、《三多》、《華封三祝》、《多子多福》等。
石榴與中國的服飾文化有著慎密親密的聯絡,這大概是因有人說石榴花像舞女的裙裾,南北朝詩人何思澄在《南苑逢佳麗》詩中就石榴裙寫過:“媚眼隨嬌合,丹唇逐笑兮。風捲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用石榴來暗比心中美男。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男人,古代大臣們見了都得拜!
梁元帝的《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之填詞,“石榴裙”的典故,緣此而來。石榴裙不息傳布至明清,仍然受到婦女接待。《紅樓夢》裡亦有大段描寫,可相印證。久而久之,“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青女子的代稱。
至於“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來歷,聽說與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有關。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男人,古代大臣們見了都得拜!
傳說楊貴妃很是愛好石榴花,愛吃石榴,特別愛穿繡滿石榴花的彩裙。每當榴花競放之際,唐明皇即設酒宴於“熾紅熾熱”的石榴花叢中。唐明皇愛賞識楊貴妃的嫵媚醉態,常將貴妃被酒染之粉頸紅雲與石榴花比力,誰紅得斑斕?但由於唐明皇過度溺愛楊貴妃,不理朝政,唐朝朝政每況愈下,大臣們不敢直接求全譴責皇上,則遷怒於楊貴妃,對她拒不使禮。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男人,古代大臣們見了都得拜!
一天楊玉環皇上私語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目而視,不使禮,不恭順,我不肯為他們獻舞。”唐明皇聞之,立即飭令,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同等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重辦。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男人,古代大臣們見了都得拜!
眾臣無可何如,只得見到楊玉環身著石榴裙走來,紛紛下跪使禮。於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傳布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鄙諺。
---------------------------
【新唐人2012年7月4日訊】人們常將男子鍾情于某女子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可是石榴裙又是個什麼款式呢?
唐朝時期,石榴裙是極受年輕女子青睞的一款服飾。如唐人小說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既然名為石榴裙,那麼顏色自然如石榴般鮮紅。穿著石榴裙的女子被這紅色一襯,更顯俏麗動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寫那位琵琶女的驚人色藝時這樣寫道:「曲罷曾教善才服,粧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用血色來形容裙子之紅,鮮艷可見一斑。
而專為石榴裙所作的詩詞歌賦,亦是不少。南北朝詩人何思征在其《南苑逢美人》中寫過這樣兩句:「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用石榴來暗喻心中的美人。元代的劉鉉在《烏夜啼》中用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垂楊影里殘,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暮雨急,曉霞濕,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明代時石榴裙的說法固定了下來,蔣一葵的《燕京五月歌》將石榴裙稱為紅裙:「石榴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唐詩中對石榴裙的描寫更多,如李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甚至一代女皇武則天也賦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中國古代的「石榴裙」。(網絡圖片)
唐代婦女對裙子鍾愛有加,除了石榴裙,還有很多別緻的款式,而裙子在唐代也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初時,裙子窄而瘦長,故有「慢束羅裙半露胸」的詩句。盛唐時期,裙子製作得精美華麗,主要式樣有間裙、百鳥裙、花籠裙。間裙,就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材料互相間隔排列做成的裙子,每一個間隔叫作「破」,有「六破」「七破」「十二破」之分,顏色有紅綠、紅黃、黃白等等。百鳥裙,顧名思義,就是將多種飛禽的羽毛捻成線織成的裙子。百鳥裙做工考究,立體感極強,可謂「正視為一色,旁視為一色,目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穿上之後「百鳥之狀皆見」。花籠裙是用輕軟細薄而又半透明的「單絲羅」織綉,裙子上用各種顏色的絲線綉出花鳥等圖案。除了這些樣式,還有百疊裙、畫裙等諸多款式。
中國古代的「石榴裙」。(網絡圖片)
石榴裙流傳的時間很久遠,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詩中寫有「梅花香滿石榴裙」。詩中寫的雖然是唐朝的事,但可以看出在明朝時期,石榴裙仍然為年輕女子所鍾愛。《紅樓夢》里的大段描寫,可相印證。也許正是因為石榴裙流傳久遠,所以俗語中說男人被女子的美貌所征服,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
梦回大唐,慢束罗裙半露胸,还是倒在石榴裙下? - https://goo.gl/cG9rsf
--------------------
古代女子穿的石榴裙什麼樣?石榴裙的由來竟與楊貴妃有關
發表於2015-12-14 11:52
我們常將男子鍾情於某女子,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可是,如果我問你石榴裙是在什麼時候問世,又是個什麼款式,恐怕你支支吾吾半天也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來。
其實,石榴裙與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傳說楊貴妃素來喜愛石榴花,於是唐明皇為了討得美人歡心,命人在華清池西繡嶺、王母祠等地廣泛栽種石榴。等到石榴花開放之際,這位風流天子便與自己的愛妃擺宴歡飲在這“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中。
楊貴妃飲酒後雙腮緋紅的嫵媚醉態令唐明皇極為欣賞,常將貴妃的粉頸紅雲與石榴花相比,看看哪一個更為艷麗動人。由於唐明皇過分寵愛楊貴妃,“從此君王不早朝”,引起了臣子的不滿。
不過滿朝文武不敢指責皇上的不是,於是遷怒於楊貴妃,見到這位貴妃娘娘時拒不使君臣之禮。
楊玉環對此極為無奈,不過她依然愛賞石榴花,愛吃石榴果,愛穿繡滿石榴花的彩裙,我行我素不把臣子的不滿放在心上。
一日唐明皇宴設群臣,興起之際邀楊貴妃獻舞助興。誰料楊貴妃端起酒杯送到唐明皇唇邊,然後耳語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心有不滿,見到臣妾也不行使恭敬之禮,因此臣妾不願意為他們獻舞。
”唐明皇一聽,立刻感到自己的愛妃受了莫大的委屈,於是立即下令,所有文臣武將見了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
此後群臣只要見到楊貴妃,無不紛紛下跪使禮。而楊貴妃又總愛穿著石榴裙,所以群臣們跪拜的多是穿著石榴裙的楊貴妃,於是就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
既然石榴裙的模特兒是楊貴妃,那麼楊貴妃展示的石榴裙又是個什麼款式呢?
在唐朝時期,石榴裙是極受年輕女子青睞的一款服飾。如唐人小說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既然名為石榴裙,那麼顏色自然如石榴般鮮紅,而且除了紅色再無任何雜色,穿著石榴裙的女子被這紅色一襯,更顯得俏麗動人。
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寫那位琵琶女的驚人色藝時,這樣寫道:“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這“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用血色來形容裙子之紅,石榴裙的鮮豔可見一斑。
而專為石榴裙所作的詩詞歌賦,亦是不少。南北朝詩人何思徵在其《南苑逢美人》中寫過這麼兩句:“風捲葡萄帶,日照石榴裙”,此處用石榴來暗喻心中的美女。
元代的劉鉉在《烏夜啼》中就把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了:“垂楊影裡殘,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暮雨急,曉霞濕,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
”明代時石榴裙的說法固定了下來,蔣一葵的《燕京五月歌》將石榴裙稱為紅裙:“石榴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
”唐詩中對石榴裙的描寫更多,如李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
甚至一代女皇武則天也作詩曰:“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唐代的婦女,對裙子鍾愛有加。除了石榴裙,還有很多別緻的款式,而裙子在唐代也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初時,裙子窄而瘦長,因此婦女將裙子盡量往上提,甚至齊到胸乳,故有“慢束羅裙半露胸”的詩句。
盛唐時期,裙子製作得精美華麗,主要式樣有間裙、百鳥裙、花籠裙。
間裙,就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材料互相間隔排列做成的裙子,每一個間隔叫作“破”,有“六破”、“七破”、“十二破”之分,顏色有紅綠、紅黃、黃白等等;百鳥裙,顧名思義,就是將多種飛禽的羽毛捻成線,然後織成的裙子,百鳥裙做工考究,立體感極強,可謂“正視為一色,旁視為一色,目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穿上之後“百鳥之狀皆見”;花籠裙是用輕軟細薄而又半透明的“單絲羅”織繡,裙子上用各種顏色的絲線繡出花鳥等圖案。
除了這些樣式,還有百疊裙、畫裙等諸多款式。
石榴裙流傳的時間很久遠,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詩中寫道:“梅花香滿石榴裙”。詩中寫的雖然是唐朝時候的事,但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明朝時期,石榴裙仍然為年輕女子所鍾愛。
《紅樓夢》裡的大段描寫,可相印證。
也許正是因為石榴裙流傳久遠,所以俗語中說男人被女子的美貌所征服,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


唐太宗的三個比喻 道出治國要領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24日, 2018
《貞觀政要》是一部記錄唐太宗君臣對話的政論性史籍,凝聚了太宗治國的理念與智慧,是古今中外領導者的必讀經典。(博仁/大紀元製圖)
《貞觀政要》是一部記錄唐太宗君臣對話的政論性史籍,凝聚了太宗治國的理念與智慧,是古今中外領導者的必讀經典。這部典籍開卷就談到了帝王治國的道理,讓人感受到太宗為開創大唐盛世付出的良苦用心。
在第一卷的「君道」「政體」中,太宗多次和群臣分享執政的心得,常常通過淺顯形象的比喻,闡述君王治國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在貞觀初年,他告訴侍從大臣:「為君之道,必須以百姓的利益為先。」
如果要靠損害百姓來奉養自身,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填飽了,人也無法繼續存活,實在是本末倒置。
他聯想到,如果要安定天下,帝王必須端正自身,杜絕聲色慾望的誘惑。如果一味貪圖物質上的享受,不僅妨害政事,也會加重百姓的負擔,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心渙散、眾叛親離。因而,太宗時常保持理性的自律精神,從不沈溺於安逸和享樂。
大唐初立,天下從亂世步入太平時代,這時皇帝應該怎麼做呢?貞觀五年(631年),太宗又提出「治病」的比喻:「治國與養病無異也。」
當一個人大病初癒時,更格外需要將養調護,如果不小心讓病症復發,就會讓身體遭到更大的損害,甚至死亡。
明徐仲和《臨閻立本畫唐太宗納諫圖》,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因而太宗說:「天下稍微安定的時候,皇帝尤其需要兢兢業業、謹言慎行。如果他因此變得驕奢放縱,必然會導致朝政衰亂,國家覆亡。」而這時,大唐的國運繫在太宗一身,他因而每天都謹慎勤勉地處理政事,即使取得顯著的成績也不願驕傲自誇。
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往往並不是人最了解的,九五之尊的皇帝,每天與朝政打交道,也總有他不明白的地方。這個道理,太宗就是從一個從製作弓箭的工匠身上學到的。
太宗年輕喜歡彎弓射箭,自以為懂得辨別弓箭的材質優劣與否。然而當太宗把十幾把良弓給工匠看時,工匠卻說:「都不是好的材質。」原來,那些弓徒有其表,木心卻不端正,所以它們的脈理也不正。工匠說:「這樣的弓雖然剛勁有力,卻不能把箭直射出去,所以不是上好的弓。」
太宗感慨,自己通過戰爭得天下,用過無數弓箭,尚且不能掌握鑑別弓箭的要領。而自己繼任大唐皇位不久,剛剛擁有天下,對於掌握的治國道理,肯定比不上對於弓箭的知識。他說:「我對弓箭的了解都有失偏頗,更何況是治理國家的大道理呢?」
此後,太宗定期召見五品以上的官員,特意准許他們坐著和自己議論國事,虛心聽取他們的建議,以便對民生疾苦與政教得失有全面了解。
治國是一門複雜而龐大的學問,太宗的三個比喻雖然只涉及其中的幾個要點,卻生動地傳達出治國的理念,讓後世帝王乃至其他領導者,都能夠借鑑並繼承盛世明君的智慧。(未完,待續)@*#

明徐仲和《臨閻立本畫唐太宗納諫圖》,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