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式排隊,彼此距離至少1公尺-芬蘭人以不侵犯彼此空間為最高原則-企業能讓員工分時段上班,讓通勤人潮分流。如果做不到,則以1公尺為衡量標準,捷運、公車、長程巴士上彼此距離超過1公尺就不需要戴,反之則戴上口罩比較安全。1公尺有多長?簡單來說就是2個肩膀的距離,這對亞洲文化來說顯得生疏,卻是北歐芬蘭人的日常,他們就連排隊也彼此相距1公尺以上,甚至逼近2公尺,以不打擾他人為最高指導原則。疫情延燒之際這個距離能救命,公衛專家認同,1公尺正好是避免密切接觸的安全距離  避免走上武漢式封城 台大公衛建議採取「芬蘭式社交」 http://bit.ly/2TBupGy

BB10F53h


孩子的腦,需要適當的休息,給他們一些喘息的機會,去奔跑、去唱歌、去畫畫。
芬蘭教育觀點:童年很短暫,請給他們時間當真正的小孩 https://bit.ly/3bG69Kp
因為童年很短暫,要讓他們有時間當真正的小孩。(本文摘自《你的管教,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大人》一書,以下為摘文。)
我曾看過一部印象十分深刻的影片,是美國製片麥可摩爾紀錄片〈下一個入侵是甚麼?〉(Where to invade next?) ,擷取關於芬蘭教育世界第一探索。
以前,看到台灣太多談芬蘭教育的文章,說真的有些厭倦。不過這影片是美國人去拍的,角度就有趣了。
芬蘭沒有私立學校,學校收費是觸法的,所以有錢人必須確保公立學校是好的,有錢孩子必須與一般孩子一起上學。根據芬蘭的說法,好處是:當以後有錢孩子長大後,會想到平民同學,而不會去剝削窮人!(好有趣的論點)
沒有私校、上課也不用選學區,這點美國做不到,台灣也做不到。
芬蘭希望孩子少些上課,多些玩樂,也多些課外活動。因為生活不只是上課,要學的還有很多。這點,亞洲幾乎都很難做到。
芬蘭學校,是教孩子如何找到人生幸福的方法,而不是如何找到工作的技能。教育不能以獲利為中心、學校更不是職業訓練所!
影片中提出了最重要的關鍵原則:教育機構不該以獲利為重心,教育目的應該在發展孩子潛能,依照孩子的未來展望量身訂做,而非就業需求!讓孩子成為他要成為、他所希望的那個人,而非依照大人的期望。
我個人比較在意的,是跟芬蘭相比,台灣孩子上課時間太長,可是,許多家長喜歡孩子上課久一點,這樣就不用顧慮安親與補習的問題。許多私立學校,就是如此配合家長的。
一定要提醒家長一個芬蘭的教育觀點:孩子的腦,需要適當的休息,如果逼迫他不斷地使用,那反而會使他停止學習
讓孩子不只是學習課業,更要學習大自然、體育、音樂、美術,讓大腦盡可能地能全方面發展!這些不考試的「非考科」,其實有助於孩子的腦更活躍、更積極處理新事物。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由 遠見雜誌 提供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孩子該學學烹飪、去戶外奔跑、大聲唱自己的歌、畫一些自己喜愛的圖。因為童年很短暫,要給他們時間當真正的小孩。
此外,標準式答案是僵化腦袋封鎖思維創意的殺手,教育應該要捨棄標準答案考試的教學,以及學校內避免排名!當孩子在關注與喜樂呵護下成長,成長過程學會受到重視關懷與尊重,才能擁有快樂圓滿童年,成為完整的大人!
可惜的是,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時間表排越滿越好,學的東西越多越好!我建議教育還是要有中國書畫的精神:減法、適時留白,給孩子一些喘息的機會與時間,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家3個男孩,在小學時都沒有補習,下午多半是去學校社團下圍棋、踢足球、溜直排輪、玩樂高機器人……晚上回家寫功課,自己讀讀書。小學時代,他們的課業成績是不突出,但是到了國中,反而急起直追!老大上了建中資優班,他說:回想起來,小時候有多玩一玩,除了體力鍛鍊好之外,腦力也是有許多刺激!
放空,未必是浪費人生,讓孩子有機會能自主去想事情、做事情,才是為未來的獨立做準備。
芬蘭教育觀點:童年很短暫,請給他們時間當真正的小孩 https://bit.ly/3bG69Kp

BB13NRQn.img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蘇聯趁機入侵芬蘭,企圖在日後的蘇德戰爭來臨前創造緩衝區,芬蘭以300萬人口、10萬軍隊,抵抗1億6000萬人口、60萬大軍的蘇聯紅軍,雖然終歸失敗卻重創蘇聯,史稱「冬季戰爭」。1940年戰爭結束後,芬蘭割讓並租借10%芬蘭土地給蘇聯充作和談獻禮,但是和平很短暫,1941年芬蘭在德國協助下,以奪回失土大義為名攻擊蘇聯,再次掀起戰爭,德軍也趁機對蘇聯進攻,但是到了1945年戰爭末期,芬蘭眼看德國必然戰敗,再次倒戈加入盟軍,擊敗德軍,這是弱國的悲歌,夾在德蘇雙強之間,芬蘭變成風吹兩面倒,有人認為這是芬蘭務實的表現 https://goo.gl/93ke2w


芬蘭的地理很不幸,緊鄰著蘇聯、德國,地理命運很像台灣,本來芬蘭是瑞典王國一部分,1809年法俄戰爭期間,俄羅斯趁機併吞芬蘭,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7年俄國在一戰後,經濟陷入困境,民不聊生,末代沙皇被蘇維埃共產黨推翻,芬蘭也趁機宣布獨立
--------------------
【民報】【專欄】芬蘭的昔日,台灣的今生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25日, 2018【專欄】芬蘭的昔日,台灣的今生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93ke2w
聖誕節談芬蘭,許多人第一個印象,芬蘭就是聖誕老人的故鄉,可是我卻想起諾基亞(Nokia)和酗酒。我用過第二支手機是諾基亞(目前已被微軟收購),現在諾基亞換老闆,死裡逃生,正衝著華為競爭5G市場。諾基亞手機的外殼堅硬,如同這個國家性格上的強韌,芬蘭從來不被困境打敗,但是北歐人都知道,芬蘭人酗酒,原因卻是這個國家在歷史上,因為強國的壓迫所遭受的屈辱有關。
想起芬蘭的原因絕對不是聖誕節,而是最近許多台灣紅色文丑、學界代理人忙著唱和「兩岸一家親」,淡化中國豬瘟的襲台,灌輸台灣在美中大戰不可以親美,最好是搞中立、經濟發展第一,否則台灣就XXX,簡單說,台灣就是應該以芬蘭在二戰時的遭遇為師。
芬蘭的地理很不幸,緊鄰著蘇聯、德國,地理命運很像台灣,本來芬蘭是瑞典王國一部分,1809年法俄戰爭期間,俄羅斯趁機併吞芬蘭,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7年俄國在一戰後,經濟陷入困境,民不聊生,末代沙皇被蘇維埃共產黨推翻,芬蘭也趁機宣布獨立,但是芬蘭籌組政府期間,勞工不滿資產階級政府壟斷專權,終於在1918年爆發內戰,內戰期間芬蘭尋求德國有條件協助,終於在半年內,擊敗反政府的「赤衛隊」紅軍,隨即又和紅軍背後的蘇聯勢力爆發衝突。到了1920年,蘇芬兩國簽訂「塔爾圖合約」,兩國雖然休兵卻結下樑子,芬蘭距離列寧格勒只有25公里,火車可以直接抵達赫爾辛基,因為距離太近,歷史上國土邊界糾紛不斷,戰爭遲早要再爆發。
德國在一戰後不滿「凡爾賽條約」太苛刻,1933年打著反共產、反猶太口號的納粹黨奪取政權,終於掀起二戰浪潮。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蘇聯趁機入侵芬蘭,企圖在日後的蘇德戰爭來臨前創造緩衝區,芬蘭以300萬人口、10萬軍隊,抵抗1億6000萬人口、60萬大軍的蘇聯紅軍,雖然終歸失敗卻重創蘇聯,史稱「冬季戰爭」。1940年戰爭結束後,芬蘭割讓並租借10%芬蘭土地給蘇聯充作和談獻禮,但是和平很短暫,1941年芬蘭在德國協助下,以奪回失土大義為名攻擊蘇聯,再次掀起戰爭,德軍也趁機對蘇聯進攻,但是到了1945年戰爭末期,芬蘭眼看德國必然戰敗,再次倒戈加入盟軍,擊敗德軍,這是弱國的悲歌,夾在德蘇雙強之間,芬蘭變成風吹兩面倒,有人認為這是芬蘭務實的表現。
戰後,蘇聯支持的國際紅色共產擴張,日漸壯大,從歐陸擴大到亞洲,引起西方國家不安,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採用肯楠的建議,發布圍堵政策,對蘇聯採取全面圍堵,歐洲終於走向分裂,親蘇聯的東歐共產集團,和親美國的北約西方集團相互對峙,芬蘭也再次陷入兩個強大集團的夾縫中,芬蘭在二戰時期,擺盪在親蘇或親德之間,而現在的選擇更困難,一方面擔心蘇聯侵略,國家主權無法完整,距離北約國家又太遙遠,援兵救不了近火,最後只能妥協,走向中立。
歷史宿命?夾在兩強之間的「芬蘭化」
芬蘭不加入北約、不同意美軍駐軍,藉以換取蘇聯同意芬蘭中立,這就是長達42年,所謂「芬蘭化」的由來。芬蘭看起來是獨立國家,卻處處受到蘇聯干預,每一天芬蘭電視台必須用半小時時間,介紹蘇聯國情,所有媒體必須自我審查,不准批判蘇聯,只可以歌功頌德,英國作家麥克布斯在「北歐」一書中,描述最傳神:麥克說,「芬蘭男人在酒館喝酒,不敢大聲談話,必須提防蘇聯特務監聽,壓抑的心理慢慢形成,藉著酒精發洩」。
被蘇聯監控下的芬蘭,就像目前的台灣紅色媒體,即便台灣仍然自主獨立,但是統媒已經被收買,主動芬蘭化,充當紅色傳聲筒,只能扮演攻擊台灣政府,宣導中共政令,兩項工作任務而已。
芬蘭人理解自己的國家人民,必須壓抑自己才能存活下去,於是聰明的生意人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和蘇聯經濟商貿,聰明的政客必須結交蘇聯政治盟友,才能凸顯自己的地位,於是蘇聯和芬蘭兩國,慢慢形成所謂「兩國一家親」的命運共同體,1978年蘇聯要求芬蘭共同軍事演習、一同抗擊北約,遭到芬蘭政府拒絕,蘇聯就以切斷經貿關係懲罰芬蘭。
「芬蘭化」持續到1989年蘇聯崩解,芬蘭才脫離蘇聯控制,這一年因為蘇聯經濟崩盤,遭受蘇聯綑綁的芬蘭經濟也遭到拖累,人均所得下降13 %,「太像目前台灣了」,蘇聯崩解後,普丁橫空出世,打著「大俄羅斯主義」獨攬政權,稱為獨裁進化版,但是因為遭受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目前武力不若以前,芬蘭終於可以不再害怕俄羅斯,成為民主國家的一員。
芬蘭在二戰期間,夾在蘇聯和納粹德國,兩個邪惡國家之間,可以說險象環生,採取中立政策應該可以諒解,但是台灣處在美中之間,一個邪惡國家企圖併吞台灣,一個民主美國支持台灣,台灣若還鼓吹中立,就是讓台灣芬蘭化,這不是愛台灣,根本是故意害台灣。
唱衰美國、唱衰台灣,藉以破壞美日台的軍事同盟,用「兩岸一家親」洗腦台灣人民,是老共現階段策略,等到台灣被美國、日本拋棄,台灣失去軍事保護,到時候台灣就連中立也無法達成,這才是事實,老共併吞台灣野心,要地不要人,根本不會以台灣保持中立就滿足。
紅色媒體在台灣有恃無恐,誇耀親共好處,大談中立論調,讓台灣人忽視已經逼近的危機,美國許多被老共收買的智庫,也加入行列,隔海唱和。
美中之間作抉擇 台灣成為下一個芬蘭?
2016年大選前,美國智庫或媒體早已出現很多「棄台論」、「中立論」,例如卡托研究中心,最近華為事件打開了老共收買美國智庫黑幕,其中布魯金斯政策研究所赫然在列。2006年耶魯大學的布魯金斯學會和中國清華大學合作,建立這家智庫,被稱為美國保守派的後盾,也扮演影響共和黨政策的腳色,卻長期接受華為政治獻金、替中國說好話,在美中貿易戰爭激烈狀態下,從中國研究中心所發表的文章也比較傾向鴿派言論,希望充當和事佬,認為中美兩國相爭沒有必要,甚至反對美國「印太戰略」,企圖說服印度不要捲入美中戰爭混水。表面上布魯金斯政策中心還不敢直接唱衰美國,但是,另一個甘迺迪學院的言論就更露骨,甘迺迪學院被視為中國高幹理解美國的訓練學校,有點類似上海浦東的共產黨黨員訓練中心。
去年,甘迺迪創院院長格雷厄姆埃利森出版「註定一戰」,內容直指美國和中國勢必走向戰爭,埃利森就是所謂「修昔底德陷阱」一詞的發明人,今年11月埃利森再度出版「為美中衝突的未來把脈」,埃利森認為。美國根本不可能阻擋中國的高科技發展,甚至認為美國應該避免和中國發生衝突,最好的策略是讓出南海,甚至台灣。12月19日,埃利森在老共慶祝改革開放40年之際,接受老共鷹派傳媒「環球時報」的訪問時說,「美國人因為老大當太久,看見中國崛起後,內心不是滋味」,埃利森會被老共的鷹派媒體看中、接受訪問,理由很簡單:藉著出書,說服美國人把老大地位讓出來。
埃利森不去譴責今天中國崛起的手段惡劣也就罷了,整本書談來談去,就是他創造的「修昔底德陷阱」,殊不知川普打擊中國,就是要趁老共尚未成為大威脅之前先下手為強,目的就是避免未來陷入戰爭。
作為甘迺迪學院創院人,埃利森美化一個迫害人權的獨裁政權,已經失去一位公共知識份子的風骨,整本書大談美中戰爭的恐懼,卻忘了美國若屈服老共的淫威,拋棄14億追求自由的中國人,這個世界將會走向更悲慘的境地,到時候美國還可以成為燈塔,持續維持人權、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嗎?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波頓說,「中國沒有開放的政治,就不會有自由的經濟」,川普的幕僚對中國在90天內,必須弄出使美國滿意、一份結構性改革的清單,而且是可以驗證,多數人看法表示懷疑和悲觀。12月18日習大王在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會上說,「一黨專政不會改,美國人不是中國的老師」,意思就是貿易戰爭還要打,中國決定和美國硬幹到底,習大王正在召喚已經死掉的中國義和團亡魂一起作戰;同樣時間,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教授向松祚發表一個演說,直接點名共產黨政府是最大騙子,經濟成長只有1.67%,卻美化成6.5%,明年舊曆年前,中國不對美國妥協,經濟肯定崩潰,從中國豬瘟以很短時間蔓延到全中國,就已經驗證出中國基層政府的治理,已經出了大問題。
現在正是中國人選擇的時候,用腳投票,率眾走向天安門、推翻共產黨、勇敢追求自由?或持續被奴隸?現在也是台灣人抉擇時刻,選擇中立,變成被操控的芬蘭?或選擇捍衛民主自由、堅決和美國、日本、紐澳、民主國家同盟,務實的台灣人,你的選擇呢?


芬蘭教育方式:只在對課堂有幫助時才開電腦
文 / 一流人      2018-02-14
芬蘭教育方式:只在對課堂有幫助時才開電腦
瀏覽數 2,600+             
我的赫爾辛基學校不強調科技整合,其他芬蘭學校似乎也是如此。在搬到芬蘭之前,我以為所有的好學校都會有最新、最好的科技設備。一段時間之後,我的看法有了改變,芬蘭學校在科技上的投資似乎比美國學校少了許多。
在赫爾辛基,當我的(以及學生的)科技資源不再這麼充裕時,便較能將課堂焦點放在學習本身上頭。我不會有整合科技——不論來自內在或外在——的壓力,於是,我只有在需要加強教學效果時,才會運用這些高階技術。
我並不是認為課堂科技不重要。各個學校在數位設備上的投資有極大差距,因此我們仍需要重視這個議題,只不過許多學校花太多經費和時間在這上頭了。此外,這些璀燦耀眼的技術很容易讓教師分心,無法與學生一同進行最核心的學習。我從自身的經驗深刻了解這一點,也有許多相關研究顯示了同樣的結果。
二○一五年,策畫PISA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即OECD)公布了數位技巧的測驗結果,發現「整體而言,在學校適度使用電腦的學生,學習成效比很少使用電腦的學生表現更佳。」更有趣的是,「即使已考慮過社會背景和學生類型,在學校經常使用電腦的學生表現仍差多了。」
OECD沒有因為這項結果,而建議學校不使用科技產品。OECD教育與技能部門的主任安德利亞斯.史萊徹(Andreas Schleicher)說:「科技是大幅拓展知識的唯一方式。」又說:「為了實踐科技應許的一切,國家必須更有效地投資科技,並確保教師是設計和執行這個改變的第一線。」75由此看來,若要汲取科技的學習優勢,關鍵似乎就在教師手中。
在芬蘭,我的同事很常使用科技,但絕對適量。最常見的裝置就是實物投影機(document camera)——這是每所芬蘭學校都看得到的簡單設備。天花板上架著看起來很傳統的投影機,加上小型的攝影機。幾乎每天,我都會看到學校教師用實物投影機提供視覺輔助教學。不僅如此,這也是學生與全班同學分享學習經驗的好方法。例如:我常常請學生使用教室前面的投影機,把他的數學作業簿展示在其他人面前,藉此解釋他如何解開一道數學題。我並非要每個教師都去買一台,我想強調的是,教學的課堂科技其實無須複雜,就可以達到很棒的效果。
赫爾辛基毛奴拉完全學校歷史教師吉爾.利納南表示:「我認為關於教育科技的討論已經失控了。科技可以協助你……但教育的重點絕對不是工具,至少不應該是工具。」
利納南經常和八、九年級的學生使用谷歌教室(Google Classroom)支援課堂教學。在谷歌教室裡,學生可以使用免費的軟體製作PPT、查詢紀錄文獻。他稱這些工具是「基本功」,很適合學生。利納南曾任芬蘭教育科技國際創業公司的主管,過去幾年相當密切關注科技發展:
「(政治家)想要從上而下地解決教育問題。他們希望可以『一旦投資這個數量的金錢在教育科技上,就會得到結果;如果要提升教育,只要按這個按鈕就行了。』但我認為應該從下而上,像草根運動一樣,教師和教師產生連結,分享資源,和學生產生連結。改革的重點應該放在這裡。」
科技融合如果能夠支持學習,就能為師生帶來喜悅,尤其科技融合能夠讓教師做到威爾.理查德森(Will Richadson)所說的「超凡」(the extraordinary)境界:
「同步或不同步地連結全世界的人,對全球觀眾發表,產出虛擬世界無法產生的事情、計畫、產品、發明。」
以我的經驗,雖然芬蘭學校很少會用科技做「超凡」的事,但我認為使用科技來支援學習,而不是因為科技而分心,確實是有智慧的做法。多年來,芬蘭學校已經證明了,無須花大量資金在最新科技產品上,他們的學生也能掌握重要內容與技巧。這等於替所有教師上了重要的一課,如果我們要教學生精益求精,就要把科技放在適當的位置,作為教育輔助的工具。
本文節錄自:《像芬蘭這樣教》一書,提摩西.沃克(Timothy D. Walker)著,丁凡譯,遠流出版。



厭書世代?調查指日本過半數大學生每天讀書時間為0
By 周雪君, hk.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7日, 2018
日本一項調查顯示,日本大學生「遠離書本」的問題似乎愈趨嚴重。有53%受訪大學生表示,每天的讀書時間為「0」,是自2004年展開調查以來,首次超過半數。
「第53回學生生活實態調查」於去年10-11月進行,成功訪問日本全國30所國立、公立和私立大學10,021名學生。受訪者自行判斷為了學習和興趣的閱讀,多大程度上是屬於「讀書」。另外,電子書也算是「讀書」。
調查顯示,大學生每天平均的讀書時間為23.6分鐘。有53.1%學生回答讀書時間為0,比2017年升4個百分點。文科生佔48.6%,理科為54.5%。有打工的學生,回答讀書時間為0的為54.5%。沒有打工的學生為49.4%。
同志社大學副教授濱嶋幸司在分析調查結果時指出:「在高中之前沒有養成讀書習慣是關鍵因素。」
至於在每月生活費中,無論是金額計還是支出比例,書籍都是處於1970年,即48年來最低。走讀生每月的書本開支只有1340日元(98.5港元/367台幣)。寄宿生為1510日元(111港元/413.7台幣)。
「遠離書本」不是日本年輕一代獨有的現象,多個地方、針對不同年歲的調查都顯示相同的方向。《網路讓我們變笨?》(2012年)(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Nicholas Carr)一書指,美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讀書時間顯著減少。2015年美國一項調查指,美國孩子4年來為興趣而讀書的比率下降大約一成,主要原因是功課繁重和其他活動佔去了大部分時間。
該研究還發現,8歲似乎是一個分水嶺。有62%的6-8歲孩子表示,他們是因為很喜歡或覺得很有趣而讀書,但9-11歲組別,這比率則只有46%。
濱嶋幸司所指的關鍵因素——養成讀書習慣,先決條件是要喜歡,才能成為習慣,如果不夠喜歡(例如比起讀書,更喜歡刷手機、看短片),當自主性愈來愈大,又或者工作、社交生活愈來愈繁忙,讀書在生活中的優先次序自然會不斷滑落。
2016年尼爾森一個過調查指,美國人平均每日花在媒體,包括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電視、電台的時間是10小時,相當於非睡眠時間的65%,莫說是讀書,連工作也受到影響。
2015年一項研究指,在智能手機的「訓練」下,人類的專注力由2000年的平均12秒,降至只有8秒,比金魚的9秒還低。數秒即逝的專注力,要好好讀書談何容易。(所以得感謝你打開文章,還要看到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