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青磚茶的另一品牌是來自山西的「牌坊」。晉商從清朝開始在羊樓洞收茶,羊樓洞古鎮一條街上的茶莊就多達數十家。三玉川、巨盛川、大盛川、長裕川、長盛川、長順川、生甡川、聚興順……這些晉商大多以「川」字為記,出品的茶葉銷往新疆、內蒙以及西伯利亞地區,聲名遠播。

《明史》曾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蒙漢貿易相通後,牧民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磚茶在邊疆牧民心中,是每日生活的必需品

在張家口的晉商將磚茶銷往蒙古、俄羅斯,甚至在遠東、中亞、西伯利亞、英國等地晉商沿著萬里茶道,在二百多年的時光中,運往俄國的茶葉累計高達25萬噸,其價值總量高達100萬兩黃金以上。這在東方文明史上、國家貿易上寫下濃重的筆墨。茶葉改善了西亞和東歐的飲食結構


Feb 08 Sat 2014 14:07
具有百年傳承的“川”字磚茶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輝煌了200多年的羊樓洞茶市,歷經辛亥革命、俄國十月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其磚茶的生產和貿易幾經沉浮。令人驚嘆的是,不管歷經多少風雨滄桑和時代變遷,羊樓洞百年磚茶工藝、產業和品牌,奇跡般留下了歷史傳承。
由大盛魁“三玉川”和渠家“長裕川”茶莊壓制的青磚茶,最初都壓印有“川”字牌號標記,它在蒙古族牧民中享有很高的信譽。所以羊樓洞的二百多家茶莊,紛紛把壓制茶磚的模具“川”字標記,同時也被看作是國產“洞莊”的標記,一直沿用至今。
俄國學者阿·馬·波茲德涅耶夫在他的《蒙古及蒙古人》中記述:“在歸化城和歸化城周圍地區,除了這種二十四塊一箱的磚茶,可以說從來就不飲用其他的茶葉,再富有的商人和牧民也都不喝白毫茶和花茶,而只喝這種磚茶。由於這種風俗習慣,就在最多不過十年以前,這種磚茶在歸化城的銷售量竟達四萬箱。”
據《武漢市志·前志補遺·茶葉貿易》記載:“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俄國在漢口各洋行磚茶廠停辦,使得漢口輸往俄國的茶葉大減,以漢口出口為主的磚茶貿易受到一定影響,被俄商占領的那部分市場又回到了華商的手中,除原有民族資本所辦的磚茶企業外,山西工商人士還在羊樓洞創辦了義興、聚興順等兩家磚茶廠,最高年產量曾達4~6萬擔。”
截至1936年,羊樓洞具有一定規模的茶莊恢復到16家,其中山西商人的磚茶莊5家,它們是“義興”、“聚興順”、“興隆荗”、“長玉川”及“昌生”。5家總共一年也只能壓磚茶二萬箱。其余全部是包茶莊(收購毛茶),而且規模都很小。
1938年秋,隨著武漢的淪陷,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也踏進了羊樓洞,燒毀了大量的街道和茶莊。日本人將僅存的“義興”、“聚興順”磚茶莊強行並入“武漢制茶株式會社”,兩家茶莊的性質,也就由民族資本變成了日偽資本。
1946年春,“義興”、“聚興順”磚茶莊由湖北民生茶葉公司接收,更名為鄂南磚茶廠,並恢復羊樓洞茶葉改良場。湖北農業銀行也在羊樓洞辦起了“復興”茶莊,抗戰前早已消失的“天源荗”也悄悄地恢復了當年的牌號。
1949年7月中旬,蒲圻解放的兩個月後,中南軍政委員會將羊樓洞僅存的湖北民生茶葉公司鄂南茶廠、復興茶廠、義興茶莊、聚興順茶莊、天源茂茶莊進行接收,成立“華中茶葉公司羊樓洞磚茶廠”,後更名為“中國茶業公司羊樓洞磚茶廠”。1953年,企業自羊樓洞遷至趙李橋,並將鹹寧柏墩及漢口等地的茶莊合並,更名為“中國茶業公司趙李橋茶廠”。據《茶業通史》記載:“新中國成立後,青磚茶和米磚茶都集中在湖北赤壁的趙李橋茶廠大量生產,以滿足邊銷的需要。”
1993年以湖北省趙李橋茶廠為主要起草單位,起草了米磚茶和青磚茶的國家標准。同年“川”字磚茶被國家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
20世紀80年代末,湖北省趙李橋茶廠重新對外開放迎來的第一批俄羅斯商人,帶來的采購清單上,列著“川”字牌磚茶。英國老牌茶葉公司——川寧公司為慶祝成立200周年,他們又想起了中國的米茶磚。於是公司派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向中國趙李橋茶廠定制了紀念磚。由於鳳凰茶磚外形高貴典雅,被英國收藏家視為珍品。這裡生產的青磚茶和紅磚茶正繼續源源不斷地銷往我國內蒙、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漠北地區,同時外銷歐美和日、韓等二十多個國家。
老青磚茶是湖北傳統的特色緊壓茶,清代在蒲圻羊樓洞生產,因此又稱“洞磚”;老青磚茶的磚面印“川”字標誌,故又稱“川字茶”。這種川字茶,據《萬全縣志》第十三卷第二十二頁;宋景德年中葉(1004-1007),官府以兩湖茶葉與內蒙寶行茶馬交易,並以張家口為蒙漢互市之所。明代中茶,湖北羊樓洞製茶葉已很發達,為了降低邊銷茶運費,減少損耗,便於長途運輸,他們將茶葉用米漿黏合成餅狀或圓柱體形狀,叫“帽盒茶”。這種帽盒茶便是遠銷西北的青磚茶前身。“三玉川”茶莊壓制的青茶磚,最初都壓印有“三玉川”牌號標記,在蒙古游牧民族中享有很高信譽,由於三玉川磚茶供不應求,羊樓洞制的青磚茶,均把牌號統統改壓為“川”字標記。


中國「川」字茶,青磚鋪就萬里茶路
2017-01-22 由 戲曲寶 發表于文化
赤壁,眾所周知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發生地。但很有少人了解,這裡更是貫穿整個亞歐大陸、深達歐洲腹地的「茶葉之路」的重要一站。
中國磚茶之鄉——羊樓洞
「川」字青磚茶,從赤壁羊樓洞出發,在漢口溯漢江而上,經襄陽到河南、山西、內蒙,一方面滿足了北方遼闊草原上的牧民之需,一方面在晉商龐大的商業力量下,跨越邊境至外蒙恰克圖買賣城,進入俄羅斯境內,遠銷英、法、俄、德等地。
用獨輪車源源不斷運送而來的茶磚在古鎮街道上壓出深深的車槽
「川」字青磚茶銷售路線圖
一塊青磚茶,綿延千百年
赤壁產茶歷史可追溯至唐朝。鄂南茶區的地理區位相比江浙福建更靠近山、陝及內蒙等地,又能充分利用漢江水系,運輸耗時更短,因此出產的茶葉多以邊銷為主。
當年繁盛的茶葉運輸商隊

現代交通還沒出現以前,鄂南的茶葉從茶區到牧區,要耗時三個多月。茶農和茶商為了有效防止茶葉在運輸途中受潮、變質,這裡出品的茶葉都要進行緊壓處理。
緊壓處理茶葉的壓機不斷升級演變
緊壓處理茶葉的壓機不斷升級演變
唐宋時期,茶農將茶葉通過高溫蒸青加工,和上熬煮的米漿,團成茶餅,稱團餅茶。明清時,茶農將茶葉用竹篾盛裝,用腳踩實。因其形似草帽,被稱為帽盒茶。
成摞的磚茶在烘房烘乾
隨著時代發展、生產力的進步,壓緊茶葉的方式,從手揉到腳踩、再到攀盤式壓機、槓桿式壓機,一步步升級。清末民初,俄國茶商將退伍的火車頭帶到羊樓洞,利用蒸汽機壓制茶磚。由此而生的「火車頭牌」茶磚,成為極具代表性的品牌。
「火車頭牌」茶磚
青磚茶的另一品牌是來自山西的「牌坊」。晉商從清朝開始在羊樓洞收茶,羊樓洞古鎮一條街上的茶莊就多達數十家。三玉川、巨盛川、大盛川、長裕川、長盛川、長順川、生甡川、聚興順……這些晉商大多以「川」字為記,出品的茶葉銷往新疆、內蒙以及西伯利亞地區,聲名遠播。
「牌坊」茶磚
晉商曾設的巨盛川茶莊舊址
赤壁青磚茶由此也形成了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川」字茶。
趙李橋「川」字茶
小貼士
赤壁茶產業見證了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民初時期,漢口成為世界茶港,經漢口轉銷全國乃至歐美各國的茶葉總量占到了全國茶葉銷量的三分之二,羊樓洞也迎來了它最為輝煌的時刻,羊樓洞鎮也成為繼漢口之後湖北省第一個擁有電話、電燈、電報的鄉鎮,甚至還設有專門的厘金局。而且為了羊樓洞運送茶葉方便,從武漢到羊樓洞的公路也是湖北省第一條鄉村公路。
漢口當年繁盛的茶葉貿易
一縷茶之香,悠悠南北情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成吉思汗春祭查干蘇魯克大典都在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境內的成吉思汗陵如期舉行,身著傳統服飾的蒙古族人民熟練的將一塊塊印有「川」字標記的緊實茶磚在祭祀現場堆碼整齊,這些外形為長方磚形,色澤青褐,香氣純正的茶磚,是來祭拜大汗的牧民們自髮帶來的,在這裡,青磚茶已陪著牧民們走過了六百餘年的歲月風霜。
成吉思汗春祭查干蘇魯克大典 祭祀團自發獻上茶磚
自古以來內蒙古就地處高寒地帶,肉多菜少,《明史》曾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蒙漢貿易相通後,牧民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磚茶在邊疆牧民心中,是每日生活的必需品。
茶是藏、蒙等邊疆人民日常飲食必需品
他們辨別磚茶是否正宗、質量是否上乘的方式,就是用手撫摸茶磚中間的「川」字印記。同時,因為家家必備,磚茶也成為了草原上堪比貨幣的硬通貨。
手摸茶磚「川」字印記以辯真偽
小貼士
馬克思在《俄國人和中國人》一書中就曾記載到:在整個庫倫城和蒙古,流通最廣的等價交換物是磚茶,常被分割成小塊用於交易,一隻羊合12到15塊磚茶,一峰駱駝合120塊—150塊,一隻中國菸斗值2到5塊。老百姓常常背上一口袋磚茶甚至於拉一整車上集市交易購物,盧布與中國銀兩都不及磚茶。
磚茶販賣
作為「磚茶之鄉」,赤壁所盛產的青磚茶,屬於黑茶類。與其他茶品不同,漫長的渥堆發酵期是磚茶製作尤為特殊、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採摘回一芽五葉甚至六葉、帶有紅梗的茶原料,在殺青、揉捻之後,先要經過的小堆渥堆發酵。經三次翻堆使茶葉發酵均勻後,再進入長達九個月乃至一年的大堆渥堆期。
採摘
揉捻
渥堆發酵
在漫長的渥堆時間中,茶葉中的茶青素緩慢地轉化為茶紅素、茶褐素,茶的味道經長時間發酵轉化為醇厚、濃郁,磚茶獨有的陳香味也因此產生。
小貼士
在茶葉渥堆發酵的大堆中挖洞,以確保茶葉內部的溫度和與空氣的流通,是磚茶製作幾百年來積累下的經驗,也是獨有的神奇景觀。因此赤壁的青磚茶又被稱為「洞茶」。
青磚茶獨有的長達九個月至一年多的大堆發酵
時代更迭,青磚茶去脂解膩、消食養胃的益處,不但強壯、滋養了一代代蒙古牧民,更在如今,調和了越來越多現代人過於豐盛的食譜
磚茶茶湯
一塊塊「川」字茶被一代代茶人壓進時間,仍舊是那麼樸質醇香……
川字磚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qepgnlg.html


普愛天下的萬里茶道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0日, 2018
清 金廷標《品泉圖》。圖中烹茶道具有竹爐、茶壺、四層提籃、水罐、水勺、茗碗等等,斑竹茶爐四邊皆綁提帶,四層提籃內容烹茶需要諸品,如茶葉、炭火等等。(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朝國祚綿延近三百年,在這段光河中,孕育出一條巨大的商道。它穿越茫茫戈壁,連接東亞西歐,將神州文化和義利精神,傳向遙遠的異國。這就是晉商走出的萬里茶道。奇特的是,這條茶道似乎是為大清而來,它的光芒隨著皇室的興衰成敗,變化著自身的色彩,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國際貿易史上留下極為璀璨的一頁
大清皇帝開啟國際貿易商埠
康、雍、乾三朝,在張家口的晉商將磚茶銷往蒙古、俄羅斯,甚至在遠東、中亞、西伯利亞、英國等地都有晉商的足跡。
張家口是晉商走西口必經之地,這裡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康熙帝親征漠北,平定準噶爾叛亂,有力安定了邊疆,打通了蒙古至俄國的貿易通道。張家口的對外貿易也於此時興盛起來。
當時,在張家口的晉商,在尼特、庫倫(今日烏蘭巴托)等地擁有貿易市場,他們銷售的茶葉最遠到達莫斯科、伊爾庫茨克和喀山等地。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兵征討入侵的俄軍,並摧毀了雅克薩城,俄軍乞和。事隔七年,中俄兩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根據條約第5條,凡是往來的行商持有護照者,都允許他們進行貿易。在張家口的晉商,成為對俄貿易的先行者,中俄茶葉交易由此開始。
清軍圍攻雅克薩之圖。(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雍正五年(1727年),俄國沙皇加德麟派遣使者來中國,再次請求通商。清廷派蒙古王郡策凌、內務大臣四格待郎與俄國使臣圖理琛在中俄邊界恰克圖簽訂了《恰克圖條約》,雙方規定「恰克圖為兩國通商之地」。在此協約的保障下,恰克圖成為中俄兩國的貿易市場。根據一位清朝大臣王先謙的奏摺,可知在當時的張家口,有上百家晉商與俄國商人在恰克圖進行商品貿易。
但因中俄兩國在關稅規定、制裁越境犯罪等問題上有分歧,清廷曾三次停止恰克圖貿易。在大清的施壓下,俄國開始維護邊境治安和貿易秩序。對於和俄國進行貿易,除了利益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最能說明清朝皇室的胸懷,乾隆皇帝曾說,在恰克圖互市,其實最初對中國不利。但是大清皇帝普愛天下眾生,不忍心看著小國小民生活在困窘之中。因而在對外貿易中,大清的貿易管理一直採取了讓利的原則,有效地保障了對外貿易的長久安定。
晉商的外貿路線,是從張家口開始,向西北越過陰山,到達沙漠,再經察哈爾之察罕巴爾、哈孫固爾、梅章烏蘇等地到達恰克圖。一般晉商都是這樣取道而行。他們輸運貨物,由上百或數百的牛車或駱駝結隊,遠遠而觀車輛轔轔、駝隊蕭蕭,往返俄蒙不絕於道。為便於茶商運輸還誕生了專養駱駝的富戶,蓄養駱駝最高可達八百多峰
從張家口到恰克圖,其中有800多里是茫茫沙漠,駝隊走上百里的路程,也難遇見水井和人煙,所以經營外貿的商人都是自備食水、柴米油鹽。在風沙滾滾的戈壁,他們往往行走數天都看不到一個人影,常年在外的晉商對此都習以為常。
根據1851年的外蒙古與大東北的地圖顯示,恰克圖(Kyakhta)位於俄蒙邊界界河的北岸,與界河南岸的買賣城(Maimaicheng)合稱雙城。這是俄國伊爾庫次克通往北京的最短路程。(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茶業撐起的外貿資本
晉商從事茶業的規模非常驚人。為了保障茶葉貨源和品質,山西商人在湖北武昌開發出新的茶葉生產地,教授當地人種植茶樹以及製造紅茶、綠茶的方法。每到採收季節,數千的茶農和其家族從事茶磚製造。有的晉商則在福建武夷山一帶,購買了許多茶山和作坊。
晉商范永斗在張家口開設的茶莊,名為「大川玉」。這座茶莊有600多人專事茶葉加工。范家在福建購買了5000畝茶山,7座茶場,成為晉商之首。因范家經營生意講究誠信,時人稱其「賈於邊城,以信義著」。
茶商先將採收的茶葉從福建經水路運到漢口,加工後裝車轉運到張家口。再由「大川玉」茶莊的員工精細加工包裝後,然後用牛車或駱駝運到蒙古庫倫和俄國恰克圖的貿易市場
從《行商遺要》中,人們看到茶商從採收茶葉、加工、運輸、運費的多寡再到各地的茶鋪,之間的工序極為繁瑣,每一工序都有明確細緻的規定。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山西茶商在恰克圖交易總額為600多萬兩白銀。從1837年-1939年,每年銷往俄國的茶葉為700多萬斤。道光年間,僅茶葉一項,就占全部輸出額的75%。
據外貿志記載,僅同治八年(1869年),晉商運往恰克圖的茶葉,功夫茶和紅綠茶就合計11萬擔。至同治十年(1871年),晉商輸出能力已高達202184擔。晉商輸出的茶葉,總量最多的一年高達2500萬箱,每箱約重30公斤。
從大清初年到民國八年,晉商的貿易總額為一億五千萬兩白銀,晉商雄厚的財力,幾乎足以掌控張家口的全部商業資本
晉商沿著萬里茶道,在二百多年的時光中,運往俄國的茶葉累計高達25萬噸,其價值總量高達100萬兩黃金以上。這在東方文明史上、國家貿易上寫下濃重的筆墨。
茶葉改善了西亞和東歐的飲食結構

根據俄羅斯人的記載,中國的紅茶貿易,使莫斯科周邊地區的所有居民,不論貧富、長幼,都形成嗜飲磚茶的習慣。紅茶成為俄羅斯人不可缺少的主要飲品。每天喝茶可達五次之多,甚至愛好喝茶的人能喝到十至十五杯。不論什麼時候去羅斯人家中做客,居民都會用茶來款待客人
俄羅斯和地處漠北的遊牧民族冬季氣候寒冷,這一帶的居民喜歡大塊食肉,吃厚重油膩的奶製食物。晉商就專為他們製作了磚形紅茶。因為綠茶性寒,紅茶性溫,飲用紅茶可以暖胃,具有解膩的功效。除了茶葉,晉商交易的大宗商品還包括大黃,因俄國居民終年食肉的習慣,大黃成為他們不可缺少的解毒良藥。
晉商的舉措,不僅影響和改變了西亞與東歐居民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也使東方的養生文化再次傳向西方。
史達林和中共聯合 迫使外蒙古獨立
自從元、明、清三大王朝以來,歷經數代帝王的文治武功,外蒙古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元朝時期,蒙古遵從忽必烈號令,受元世祖冊命和賜封;大明時,蒙古部族向明國朝貢,臣服於明成祖朱棣,受明朝轄制;大清時期,康熙大帝平定準噶爾,漠北三大部全部臣服,所以當時大清的版圖也包括今日的外蒙古。在600多年間,雖然蒙古各部與中原屢有紛爭,但都在中原帝王的調解或親征下,西北偏邦得以承襲神州的文明教化,並未脫離神傳文化的懷抱。
但在上個世紀,史達林恐懼中國強大,蘇共就不擇手段地分化和入侵中國。史達林在蒙古發動的大清洗恐怖活動,將在蒙古的漢人全部屠殺,幾乎沒有留下一個活口。史達林和中共裡應外合,威脅欺騙當時的國民政府,硬是堵死了外蒙的回歸之路,以高壓手段將外蒙古拉出了中華的國門,並栽贓陷害蔣介石。從此使中國失去了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相當於40多個臺灣。也因此中國版圖從最初的海棠葉變成今日的公雞形狀。
在格局的劇變之下,外蒙獨立後,中國商人在外蒙的商品被全部沒收,晉商的外貿生意逐漸衰落,商務損失總計一億兩白銀。由此,晉商中斷了和蒙俄的商務關係晉商以茶為載體的貿易,便一落千丈。
自漢代開始延續至清末的中華文明西傳歷程,隨著茶道的衰落,由此全部中止。在共產幽靈入侵中國後,萬里茶道成為神傳文化西傳史上最後也最悲壯的一道豐碑。
這條因大清皇室而興起的萬里茶道,在二百多年中,帶著普愛眾生的使命,從中國綿延至俄國,惠利天下萬民,成為史冊中最為華美的一章。
參考資料: 
1、《史志研究》《近代晉商與茶文化》李三謀,1996年第一期 
2、《晉商與經營文化》,張正明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3、《外貝加爾邊區紀行》瓦西里·帕爾申,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4、《文史月刊》之《山西茶商》,作者左寶,2003,11 
5、《蔣經國回憶錄》東方出版社出版,2011年 
6、《外蒙古是如何從中國獨立出去的? 中共栽贓蔣介石》,顏昌海,阿波羅網,2014年5月17日 
7、《山西外貿志》 
8、威廉·馬克斯《茶葉全書》中譯本上冊165頁,中國茶葉研究社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