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畫家顧愷之(346-407)的作品〈洛神賦圖〉,顧愷之另一件傳世的作品是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
說到〈女史箴圖〉也要先提到《女史箴》這篇文章,「女史」原本是女官的官位,後來被用來稱呼受過教育的婦女;「箴」是規勸的文章,所以女史箴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勸誡婦女們的文章。不過泛女性主義的朋友們也先別激動,《女史箴》的背景其實是因為賈后專政,西晉大臣張華收集了九段歷史上先賢聖女的故事寫成《女史箴》,顧愷之再依內容分段做畫。
班妾有辭,割驩同輦。夫豈不懷?防微慮遠!
這段畫又被稱為《班姬辭輦圖》,班婕妤據說是班昭的姑姑,不僅人長得美、清麗脫俗,且文學造詣極高,尤熟諳史事。 她利用自己的知識經常給成帝講歷史故事,希望通過借鑒史料開導年紀尚輕的劉驁;班婕妤還極具音樂天賦,上朝累了的成帝喜歡到她的香閨,聽她彈奏樂曲。 漢成帝對班婕妤寵愛日盛,在當時的成帝眼裡,多才多藝的班婕妤儼然成為了無所不談的知己。 但班婕妤並不因此恃寵自驕,而是謹守為婦之德,不越雷池。 漢成帝為了能夠時刻與班婕妤形影不離,特別命人製作了一輛較大的輦車,供他們出遊乘坐。可是當成帝命她同車出遊時,卻被班婕妤正色拒絕。 她委婉地對成帝說:“看古代留下的圖畫,聖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亡國之君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我今天如果和你同車出進,豈不和亡國之君相似嗎?”漢成帝一細想,班婕妤說的很有道理,於是長嘆了一口氣,同輦出遊的願望只好作罷。 這事後來被成帝的母親聽說了,大為感慨地對左右說:“古有樊姬,今有婕妤。”


班婕妤(約公元前48年-2年後[來源請求]),名不詳,樓煩(今山西朔城區)人,西漢女作家,漢成帝嬪妃。班氏為班況之女、班彪的姑母、班固、班超、班昭的祖姑。
生平
彩繪人物故事漆屏
生年沒有記載。漢成帝初年,班氏入後宮,初為少使,升娙娥,後受成帝的寵幸,冊封為婕妤。曾生下一個皇子及一個皇女,皆數月後夭折。她不僅貌美而且有德,一次,成帝想與她同輦出遊,她以「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不敢奉命,為此得到婆婆王政君的疼愛。晉顧愷之所畫的《女史箴圖》就有描繪這一情景。鴻嘉(前20年—前17年)年間,她曾推薦自己的侍女李平,李平得成帝的寵幸後,亦被封為婕妤,與她平級。隨著趙飛燕、趙昭儀姐妹入宮,班婕妤和同樣曾經受寵的許皇后都逐漸失寵。鴻嘉三年,趙飛燕誣告許皇后、班婕妤行詛咒術,許皇后因而被廢,班婕妤也遭成帝考問。她自辯道:「妾知道人的壽命長短是命中注定的,人的貧富也是上天註定的,非人力所能改變。修正尚且未能得福,為邪還有什麼希望?若是鬼神有知,豈肯遵從不臣的訴求?萬一神明無知,詛咒有何益處!所以我不會這麼做!」成帝認可她的回答,心生憐憫,賜黃金百斤。
為了避免與趙氏姐妹爭鬥,班婕妤主動請願去長信宮服侍太后,作賦自哀。漢成帝崩後,班婕妤前去為其守陵,過世後葬在成帝陵園。
作品
維基文庫標誌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作者:班婕妤
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今存作品僅《自悼賦》、《搗素賦》、《怨歌行(亦稱團扇歌)》三篇,但後人也有懷疑是偽作的。
-------------------------------
名將之女班婕妤:中國古代最完美女人
 人氣: 163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2-06-24 10:55 PM       標籤: 中國, 女人
【大紀元2012年06月24日訊】出身於名將之家的班婕妤,曾是漢成帝寵幸的後宮妃子,也是著名的西漢女辭賦家,史稱她善詩賦,厚美德,因此,她被後代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女人。
晉朝顧愷之在他所畫的《女史箴圖》中,描繪了班婕妤與漢成帝同乘駕輿的情景,把班婕妤的端莊嫻靜,作為勸導嬪妃們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以此為鑒的典範,成了美好婦德的化身。
梁代鍾嶸的《詩品》中評論說,班婕妤是將百年間,有婦人焉,一人而已。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得到身為封建士大夫的男人青睞,並給予崇高的評價,實在很難得。班婕妤不但有花容月貌,而且頗有才華,寫得一手極好的辭賦,才德兼得。
因為她出身於一個名將之家,父親是漢武帝的驍將,立下汗馬功勞;而她也是《漢書》作者班固、和才女班昭的姑母。在這樣的家族背景之下,她自有一份雍容華貴的氣質,和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
古代才貌雙全的女子並不鮮見,而紅顏薄命者也不在少數。而班婕妤的過人之處,不在於她的美麗容顏,也不在於她的才華,而是她對生活的超然姿態。
得寵時不爭寵,不干預政事,謹守禮教,行事端正;失寵後卻又能做到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稍無妒意,心如止水。在複雜險惡的宮闈之爭中,在歷經後宮春花秋月的劫難裡,她始終保持一枝獨秀,像一朵金黃的菊花,靜靜地開在深宮別院的污濁裡。
在趙飛燕入宮前,漢成帝對她最為寵幸,而班婕妤在後宮中的賢德也是有口皆碑的。
當初漢成帝為她的美艷及風韻所吸引,漢成帝為了能夠與班婕妤形影不離,特命人製作一輛較大的輦車,以便同車出遊,但卻遭到她的拒絕,她說: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古代聖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而夏、商、周三代末主夏桀、商紂、周幽王,才有嬖倖的妃子在身邊。
當時王太后聽到班婕妤以理制情,不與皇帝同車出遊,非常欣賞,逢人便說: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王太后的賞識,使班婕妤的地位在後宮更加突出。
而她的婦德、婦容、婦才、婦工等多方面的修養,很有可能對漢成帝產生更大的影響,使他成為有道的明君。可惜漢成帝沒有憑藉班婕妤的賢內助,成就一番帝皇霸業,是他本性荒淫無恥,沒有造化所致。
而隨著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入宮,與漢成帝過起聲色犬馬、荒淫無道的生活。而班婕妤以及許皇后,都受到冷落,但是兩人的結局卻大相逕庭,何也?
許皇后心生妒意,在孤燈寒食的寢宮中設置神壇,詛咒趙氏姐妹。事情敗露以後,漢成帝一怒之下,把許皇后廢居昭台宮。當趙氏姐妹欲對班婕妤加以陷害,而班婕妤卻從容不迫對漢成帝說: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得福,為邪欲以何望?若使鬼神有知,豈有聽信讒思之理;倘若鬼神無知,則讒溫又有何益?妾不但不敢為,也不屑為。
班婕妤一番肺腑之言,成功打消了漢成帝的疑心,還得到厚加賞賜。
畢竟班婕妤是一個有見識、有德操的賢淑女子,面對寵愛,不驕不躁;面對讒構、嫉妒和排擠,隨時都有陷害的可能,她採取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策略,因而繕就一篇奏章,自請前往長信宮侍奉王太后,聰明的班婕妤把自己置於王太后的羽翼之下,就再也不怕趙飛燕姐妹的陷害了,漢成帝允其所請。
自此,她悄然隱退在長信宮的淡柳晨月之中,視宮廷內的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為隔世之事。
---------------------------


趙飛燕姐妹如何害死班婕妤的?班婕妤怎麼死的
2016年07月27日 宮廷野史 暫無評論 閱讀 340 次
  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名不詳,樓煩人,漢成帝劉驁妃子,西漢女作家,古代著名才女,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漢書·外戚傳》中有她的傳記。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現存作品僅三篇,即《自傷賦》、《搗素賦》和一首五言詩《怨歌行》(亦稱《團扇歌》)。
  班婕妤是楚令尹子文的後人,左曹越騎校尉班況的女兒。班婕妤出身功勳之家,其父班況在漢武帝時抗擊匈奴,馳騁疆場,立下汗馬功勞。而她自幼聰明伶俐,秀色聰慧,工於詩賦,文才出眾,讀書甚多。
  選入後宮
  漢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漢成帝劉驁即位,班氏被選入皇宮,剛開始為少使( 下等女官 ),不久得寵,賜封「婕妤」。 成帝讓班婕妤居於後宮第三區增成捨宮,婕妤也為皇帝生下一皇子,但是數月即夭折,之後班婕妤再也沒有生育。班婕妤經常誦讀《詩經》、《竊窕》、《德象》、《女師》等,而且每次覲見皇帝,都依照古代禮節。
  皇帝專寵
  漢成帝為班婕妤的美貌及文才所吸引,很喜愛班婕妤。為了能夠時刻與班婕妤形影不離,他特別命人製作了一輛較大的輦車,以便同車出遊,但卻遭到班婕妤的拒絕,她說:「看古代留下的圖畫,聖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夏、商、週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紂、周幽王,才有嬖倖的妃子在坐,最後竟然落到國亡毀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車出進,那就跟他們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凜然而驚嗎?」漢成帝認為她言之成理,同輦出遊的意念只好暫時作罷。
  當時王太后聽到班婕妤以理制情,不與皇帝同車出遊,非常欣賞,對左右親近的人說:「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在這裡,王太后把班婕妤與春秋時代楚莊公的夫人樊姬相提並論,給了她很大的嘉勉與鼓勵。樊姬很賢惠,曾輔佐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王太后把班婕妤比作樊姬,使班婕妤的地位在後宮更加突出。班婕妤當時加強在婦德、婦容、婦才、婦工等各方面的修養,希望對漢成帝產生更大的影響,使他成為一個有道的明君。但是漢成帝不是楚莊王,自趙飛燕姐妹入宮後,聲色犬馬,班婕妤受到冷落。
  趙氏誣陷
  趙氏姐妹入宮後,飛揚跋扈,許皇后十分痛恨,無可奈何之餘,想出一條下策,在寢宮中設置神壇,晨昏誦經禮拜,祈求皇帝多福多壽,也詛咒趙氏姐妹災禍臨門。事情敗露以後,趙氏姐妹故意講,許皇后不僅咒罵自己,也咒罵皇帝,漢成帝一怒之下,把許皇后廢居昭台宮。趙氏姐妹還想利用這一機會對她們的主要情敵班婕妤加以打擊,誣陷班婕妤參與「 巫盎」 案。漢成帝聽信讒言。然而班婕妤卻從容不迫地對稱:「我知道人的壽命長短是命中注定的,人的貧富也是上天注定的,非人力所能改變。修正尚且未能得福,為邪還有什麼希望?若是鬼神有知,豈肯聽信沒信念的祈禱?萬一神明無知,詛咒有何益處!我非但不敢做,並且不屑做!」漢成帝覺得她說的有理,又念在不久之前的恩愛之情,特加憐惜,不予追究,並且厚加賞賜,以彌補心中的愧疚。
  班婕妤是一個有德操的賢淑婦女,經不起互相讒構、嫉妒、排擠、陷害的折騰,為免今後的是是非非,她認為不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因而繕就一篇奏章,自請前往長信宮侍奉王太后,把自己置於王太后的羽翼之下,就也不怕趙飛燕姐妹的陷害了,漢成帝允其所請。
  請居深宮
  班婕妤前往長信宮侍奉王太后,從此呆在深宮。班婕妤憐憫年華老去,借秋扇自傷,作《團扇詩》,又稱《怨歌行》,班婕妤自知,自己如秋後的團扇,再也得不到漢成帝的憐愛了。不久,趙飛燕被冊封為皇后,趙合德也成了昭儀,然而這些都與班婕妤無關了,她除了陪侍王太后燒香禮拜之外,長晝無俚,弄箏調筆之餘,間以塗塗寫寫,以抒發心中的感慨,從而為文壇留下了許多詩篇。
  落寞晚年
  漢成帝在綏和二年三月,崩於未央宮。漢成帝崩逝後,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終其生。於是王太后讓班婕妤擔任守護陵園的職務,從此班婕妤每天陪著石人石馬,冷冷清清地度過了她孤單落寞的晚年。大概一年後班婕妤就病逝了,時年約四十餘歲。死後,葬於漢成帝陵中。


《女史箴圖》長卷,傳為晉顧愷之(345年-406年)的作品,但現代學者普遍認為該畫卷為5世紀到8世紀時期的摹品。此畫根據晉詩人張華所公元292年作《女史箴》一文所繪,《女史箴》用於告誡皇帝後宮中的女性尊崇婦德,此畫卷表現了張華的詩歌。
此畫是現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國畫長卷之一[1],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書畫作品之一[2]。最早見於記錄是宋徽宗時期,傳世幾百年留下了大量藏家的印章,最後成為了乾隆皇帝的收藏。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女史箴圖》被英軍從清宮劫去,現藏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這幅畫卷並不完整,十二幅場景中的前三幅場景已經丟失,北京故宮博物院現擁有十二幅場景的南宋素描摹本。
此畫卷位列BBC《展示世界歷史的100件文物》第三十九名。訪問Google文化學院網站可在大英博物館欄目下觀摩《女史箴圖》的高清影像。[3]
西晉惠帝時期,賈后專權,禍亂後宮,賈后失敗之後,張華作《女史箴》一文來教導後宮女性應該遵守的道德標準。[4]
《女史箴圖》以繪畫形式展示了292行的張華的詩,用於教導皇帝後宮中的女性遵從婦德[5]。中國儒家禮儀有專門約束和限制女性的婦德或稱婦道,其主要內容有:明婦順,倡婦德,講貞節,男尊女卑,等等,婦德要求女性一生順從男人的支配,保持地位低下和艱難,保持溫柔安靜,等等,《女史箴圖》教導宮廷女性尊崇婦德,以得到榮譽。
最早用來展示張華詩的作品已不可考,1986年出土的北魏司馬金龍(?- 484年12月19日)墓漆案,就有班姬辭輦的場景,意味著張華的作品很早就被人們所引用。[6]
也有學者[7]認為,最早期的《女史箴圖》可能是晉朝官方為張貴人刺殺晉孝武帝事件警示後宮下令繪製。
作者和繪製時間
此畫一直被認為是晉顧愷之所作,但是畫作上並沒有顧愷之的簽字和印章[note 1];並且,現在沒有發現顧愷之繪製此畫的文字記載。最早提到這幅畫的是宋代的米芾[8],米芾認為此畫為顧愷之所作,但是沒有他是以何種方式認定此為顧愷之作品的記載。後來此畫被收錄到宋徽宗的1120年的宣和畫譜中,宣和畫譜記錄該作品為宋徽宗所藏九件顧愷之作品之一[8]。由於宣和畫譜的記錄,《女史箴圖》一直被認為是顧愷之作品直至近代。
1816年清代學者胡敬(1769–1845)第一次指出這幅《女史箴圖》不是顧愷之的原作,而是唐代摹本[9]。到20世紀,又有學者根據畫作中關於景物的繪畫的風格,提出這幅畫不是顧愷之的作品[10]。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陳寶成根據1986年司馬金龍墓的發現指出,《女史箴圖》是早期《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作者很可能是顧愷之[11]。同時,通過對畫卷的紫外線掃描,發現了畫作歷經千年,經過數次修改和維修,可能造成了景物風格的變化
女史箴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o2wSIB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9/Gu_Kaizhi_001.jpg


為什麼說留名「青史」

?

《女史箴圖》長卷(部份),此畫根據晉詩人張華所公元292年作《女史箴》一文所繪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10日, 2018
展開的《孫子兵法》竹簡本,簡上刻有「乾隆御書」四字。
攝像者: vlasta2/Wikimedia Commons CC BY-2.0
我們常聽人說要「留名青史」,這個「青史」指的就是史書。
但是為何以「青史」來稱之呢?這是有典故的。「青」,本來是指竹簡,因為古人用竹簡當作書寫的工具。後來,也用來記載歷史,所以後世就以「青史」當作史書的代稱。
打開中國傳統竹簡。
攝像者: shutterstock
我們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看到「青史」一詞被使用,在第三十六回說:「願諸公善事使君,以圖名垂竹帛,功標青史。」而在《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也說到:「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 」
與「史」有關的,還有個詞叫做「女史」。
「女史」,在周朝是一種職官名稱,但卻不是史官。他是由通曉文書的婦女擔任,專管王后禮儀的事。
《女史箴圖》長卷(部份),此畫根據晉詩人張華所公元292年作《女史箴》一文所繪。(公有領域)
《周禮》中說:「女史,掌王后之禮職,掌內治之貳,以詔后治內政。」鄭玄加注說:女史就是「女奴曉書者」,掌王后禮之職事。這跟史官的工作一點也不相干。
還有一種說法,稱古代後宮的女書記,也叫做「女史」。
《後漢書》提到:「頒官分務,各有典司。女史彤管,記功書過。」清代小說《紅樓夢》也說到:「政老爹的長女名元春,現因賢孝才德,選入宮中作女史去了。」這都是指的後宮中的女書記之類的,大約都是由會看懂和書寫文字的女子來擔任。
後世沿用日久,漸漸地也把有才能的女子稱為「女史」,這算是一種美喻吧。@#

導演:珠璣   主演:任劍輝(漢成帝) 吳君麗(姚緯青) 羽佳(分飾杜牧陵/劉甄) 李香琴(繼母-韓韻餘) 半日安(統領-王玉章) 檸檬(公公-許裴) 馬金娘(王太后) 張翠鸞(班婕妤) 白鳳仙(西宮-張貴人) 張醒非(王襄) 朱超(太監-王德堯)


「三絕」顧愷之 點睛之筆募百萬錢捐寺院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31日, 2018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本。遼寧省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顧愷之是東晉時期有名的大畫家,字長康,小名叫虎頭。他出身士族家庭,才華洋溢,善作詩詞、精於書法,尤其擅長繪畫。他的畫構圖勾線,塗抹寫意,都令人驚歎。顧愷之風趣豁達,個性鮮明,當時人稱他有三絕,即才絕、畫絕、癡絕。
心胸豁達 戲言「畫作通靈而飛」
相傳,有一年春天,顧愷之要出遠門,他將一廚櫃的精采畫作用纸封好,题上字,暫寄放在朋友恆玄家裡。恆玄知道這些畫作都是顧愷之最珍愛的畫作,便打開櫃子將畫全部偷走,再將封閉處復原。顧愷之來取畫時,發現櫃內的畫作不翼而飛,但恆玄欺騙顧愷之說他並沒有打開櫃子。顧愷之也不疑有他,也不責怪恆玄,反而是自我解釋說:「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猶人之登仙。」意思是好畫能通神靈,就像人修煉成仙一樣,幻化成仙飛走了。其幽默和豁達如此,也是古今少有。
「點睛」為寺院募資百萬錢
顧愷之畫人物,特別注重傳神,但多年不畫眼睛,堪稱一絕。有人問他不畫眼睛的原因,他回答說:「畫人物畫身體四肢畫得好與不好,沒有多大關係,而傳神的關鍵,就在於眼睛!」所以顧愷之畫中人物的眼睛,有時一擱就好幾年都未點上。
有一段顧愷之畫眼睛的精采故事:東晉興寧年間(西元363~365年),顧愷之曾經在瓦棺寺北殿的墻壁上畫維摩居士像,有「清羸示病之容,憑幾忘言之狀」,畫出了維摩詰的病容及病中與人應對的特殊神色,畫好後維摩詰頭頂華光四射,月餘不散,在當時引起極大的轟動。
《京師寺記》上記載說,東晉興寧年間,瓦棺寺剛建成,僧人遷入,設置法會,僧侶向京城士大夫募款,當時的官員文士捐款沒有超過十萬錢的,唯有顧愷之慷慨地認捐一百萬錢。他家一向清貧,哪來的一百萬?人們都認為他在說大話,但顧愷之胸有成竹。到了要付款的時候,顧愷之對僧人說:「請貴寺選一面空白墻壁。」然後顧愷之開始進寺閉關作畫,一個多月閉門不出。
月餘後,顧愷之在這面墻壁上繪了一幅巨大的維摩詰畫像,將要畫眼睛時,顧愷之請寺僧打開寺門,讓民眾參觀。顧愷之對僧人說:「這幅畫完成後,第一天來觀看的人,請讓他向寺裡施錢十萬,第二天來觀看的布施五萬,第三天來看的捐多少都可以了。」到打開門時,壁上維摩詰巨像頭頂的光照亮整個寺院。頭一天,許多人為了爭睹顧愷之「點睛」,湧入瓦棺寺。顧愷之當眾提筆點睛,真有如神助,就那麼一點,整個畫像便活靈活現。前來觀看布施的人群堵塞寺門,擠滿了寺院,不到一會兒工夫,就集資上百萬錢。
才絕 畫絕 癡絕
顧愷之博學多才,工詩賦,能論畫,也精於書畫,時人稱他有三絕,即才絕、畫絕、癡絕。
顧愷之從小就勤於讀書作詩,寫了不少詩篇,流傳於世的有《風賦》、《觀濤賦》、《箏賦》、《四時詩》、《虎丘山序》等。
某天他去長江下游江南一帶的會稽旅遊,歸來後,人家問他會稽景色如何,他回答:「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蒸霞蔚」,將江南的秀麗景色說得詩情畫意,頗富動態之美。後來「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成了後世山水畫題材的主流。
在繪畫方面,顧愷之擅長於山水畫和人物畫。山水畫在他的紙上渾然天成,人物畫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謝安對顧愷之說:「你的書法,自從有人類以來沒有見過像你這樣絕妙的。」又說,「你的畫鬱鬱蒼蒼,也是從古以來所未有的。」
顧愷之不喜墨守成規,能以自己獨特的看法,畫出不同的風貌。例如他曾經為謝鯤作畫,把謝鯤畫在岩縫間,因為他認為謝鯤一生跋山涉水,用這樣的方式來形容謝鯤是最傳神的詮釋。
顧愷之的繪畫手法,線條描法像是游絲般細緻,有如春蠶吐絲,非常自然,被通稱為「高古遊絲描」。後人論述他的畫作,「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把他和師法他的南朝宋畫家陸探微並稱為「顧陸」,號為「密體」。唐代張懷瓘對他的畫評價甚高:「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
「癡絕」現真性情
三絕中的「癡絕」就是指顧愷之的為人率真、幽默,做任何事情都渾然忘我,如癡如醉,所以又癡得非常出名。例如顧愷之作畫時總是廢寢忘食,不完成畫作不罷休。顧愷之出世沒多久,他的母親就去世了,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親,只有自己沒有,他常常思念母親,纏著父親不放,問:「我為什麼沒有母親?我的母親長什麼模樣?」父親耐心地給他描述。顧愷之就憑藉父親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描繪母親的形象。每次畫好之後,他都要問父親像不像,父親總是表示還需努力。顧愷之就這樣一試再試,直到父親兩眼放光,說「像,像極了」,他才滿意地放下畫筆。他的母親的形象就這樣長留在他的心裡。
桓溫提拔他為大司馬參軍,跟他十分親近。桓溫去世後,顧愷之拜謁桓溫的墳墓,賦詩道:「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有人問他說:「您這麽看重桓公,為他哭的樣子大概可以想像得到!」顧愷之回答說:「聲如震雷破山,淚如傾河注海。」顧愷之「癡」得有情有義,正如他的畫作一樣,細膩而真摯!
顧愷之的畫作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與色彩,在畫壇上有不可抹滅的歷史地位。因他的才華、率真、幽默、癡絕,在東晉的歷史舞台上角色鮮明純淨,令人為他喝采;東晉畫壇沒有了顧愷之,就沒有了色彩!


她美麗的舞姿令我忘餐 陳思王曹植的樂舞奇緣
作者:仰岳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摹本(局部)。(公有領域)
人氣: 991
【字號】
更新: 2019-03-24 7:06 PM    標籤: tags: 曹植, 樂舞, 洛神, 洛神賦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您是否曾遇到令你心動的美麗佳人?即使遇上了又當如何?陳思王曹植在洛水遇上了美麗的洛水之神,雖心生愛慕卻謹守禮法,女神為他的誠心所感動,為其而舞,寫下了一個美麗的故事。
曹植(西元192-232),字子建,是魏武帝曹操的第四個兒子,他才華洋溢,詩文成就非凡,被後世學者稱為「仙才」。他生性豁達開朗,熱愛樂舞。有次名士邯鄲淳來訪,他接待他入座後,便自顧自地先沐浴,完畢後上妝,就跳著胡舞《五椎鍛》,又表演劍舞,朗誦詩文數千字,完畢後才更衣整容與邯鄲淳暢論古今大事,其豪邁氣慨讓邯鄲淳讚嘆不已。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中曹植的全身畫像。(公有領域)
然而他這浪漫天真、放蕩不羈的個性似乎註定了他在政治方面的不順遂,他曾因貪杯誤事讓父親曹操放棄立他為太子之念,他也常得罪朝中大臣而遭多次的誣告,險遭殺身之禍。
洛水悠悠 樂舞奇緣
黃初年間,曹植與諸王入京準備晉見兄長魏文帝曹丕,原本想與其一同把酒言歡,藉機想消除過去的誤會,然而卻吃了閉門羹,他只得收拾行李向東返回封地,一路上風塵僕僕,行至洛水之濱時已是黃昏時刻。
這時馬也累了,曹植讓馬伕在此地休息,他帶著乾糧悠閒地漫步在水邊樹林,正準備坐下休息時突然見到一位美人站在山崖旁,她的神態讓曹植驚歎不已:
她體態輕盈,如飛雁、如游龍,容顏如秋天之菊花、出水之芙蓉,她的言語柔美動聽……
她彷彿仙女下凡,是世間難見的美人,此情此景讓曹植心生愛慕,但是又苦於沒有媒人代為傳達愛慕之情,只得解下腰間的玉佩贈與佳人。
清 任熊《洛神圖》軸。(公有領域)
女神似乎有心試探曹植內心的真誠,她手指著洛水深處,唱著詩歌約定會面的日期,曹植卻在這時收斂起了自身情慾;他回想起當年商紂王在女媧廟動了色心作淫詩,而遭致亡國之禍;楚襄王也因愛慕神女追求不成,一生困於情關,最後身敗國滅。此時的曹植鎮定情緒,告誡自己要嚴守男女之間的禮儀來約束控制自己。
就在這時,這位女神感受到他的誠心,跳起舞來。她高歌著漫步在香草之間,眾神靈聽聞,都一同前來,女神揚起衣袖隨風而舞,輕盈得宛如飛鳥一般;她在水波上細步行走,腳下生起陣陣薄霧;步伐飄忽不定,欲去還留。這柔美的舞姿令人忘餐,深深地吸引著陳思王曹植。
女神的眼神柔情流動,目光神采飛揚,襯托著她美麗的容顏;氣息中散發著幽幽蘭花香氣,欲語還休;舞畢後眾神離去,她用清秀美麗的眉目望著曹植,啟動朱唇緩緩說道:人神畢竟有別,彼此塵緣已盡。
她離去後,曹植一度想翻山越嶺尋找女神的蹤跡,他駕起小船逆水而上,然而一無所獲,無奈只得起駕繼續歸程。
緣歸東阿 佛樂聖緣
經過這段奇緣後,曹植不斷的思索著女神的點化,他的詩文也更有長進。現實的他生活是匱乏的,在政治路上六度遭貶、三度遷徙,但他的精神世界卻是富足的,雖然屢次遭到兄長的妒忌,但是他仍時時作著詩歌自娛明志,他寫了《浮萍篇》、《種葛篇》, 希望有朝一日能再與兄長「好樂和琴瑟」。
戰國時期的著名君主燕昭王有心求道成神,上天就讓仙女化為旋娟與提謨二位舞蹈家下凡,與燕昭王相見,表演舞蹈鼓勵他精進實修。在燕昭王修成離去後,這二位仙女也走了,沒有人知道她們的去向。幾年後傳出有人在南方的漢江、洛水一帶,見過二位仙女四處雲遊,就這樣經過了數百年,曹植在人生失意的時刻,在洛水邊也遇上了女神的點化,為其而舞。
曹植在觀賞這絕美的舞蹈後不只得到了精神的滿足,他心性的修為更提升了。
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宋摹本。(公有領域)
有感於洛水女神的鼓勵,回封地的曹植繼續研讀佛經,體悟到了佛法真理,在精進實修下,詩文大有長進,他的作品《升天行》、《仙人篇》、《遊仙》數首,描述著他飛升至天庭與仙人共遊三山五嶽之景。
太和三年(西元229年)曹植到了東阿。東阿物產豐饒、氣候宜人,此地的魚山景色秀麗,曹植公餘時常來此地遊歷。某日遊歷時,他忽然聽聞空中傳來一陣陣悠揚動聽的佛樂,樂音清雅哀婉,美妙絕倫,他在原地獨自聽了許久,體悟了佛門聖樂之道。
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曹植開始在《瑞應》、《本起》這二本佛經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模擬其音節,最終完成佛樂唱頌之法,他所標注的聲音唱讀之法超過三千種,能以不同的音調詠唱達四十二遍。到了魏晉時期,諸多帝王親身禮佛,有帛法橋、支雲籥……等高僧們四處吟唱佛樂教化世人,佛樂至此也成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本。(公有領域)
參考史料:
《三國志‧卷十九‧魏書十九‧陳思王植傳》
《洛神賦》
《高僧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