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是中國漢族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康熙帝在內城東北原明代內官監官房舊址為皇四子胤禛修建了府邸。該府最初稱「四爺府」或「禛貝勒府」,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王府。1711年,胤禛之子弘曆出生於王府東書院「如意室」。1723年胤禛繼位,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雍正帝遷入紫禁城後,於雍正三年(1725年)將原雍王府潛邸升格為宮殿[1],並改名為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在宮內停放雍正帝靈柩,為此將主要殿宇覆瓦升格為黃琉璃瓦。
在雍正帝在位時期,雍和宮的中路和西路即已作為藏傳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圖克圖活佛居住於此。乾隆帝即位後,於乾隆九年(1744年)將雍和宮中路和東路正式改為藏傳佛教寺廟,將主要殿宇改為佛殿,並為寺廟賜名「噶丹敬恰林」。東路行宮繼續由皇室使用,後因失火而焚毀。
1961年雍和宮被列入中國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雍和宮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主要建築
牌樓:位於雍和宮中路南端入口處,有牌樓三座,中央的牌樓為三間四柱九樓,題額為「寰海尊親」和「群生仁壽」,牌樓南為影壁。兩側牌樓為三間四柱七樓。樓柱原為金絲楠木修建,抗戰中日軍占領時期改為水泥柱。牌樓北為輦道,直通雍和宮正門昭泰門
昭泰門:為琉璃隨牆門,面闊三間。門內有碑亭兩座,以及鐘鼓樓。東西為阿斯門,是清朝王府遺留的規制。鼓樓旁有熬製臘八粥的大銅鍋,每年農曆臘月均在此舉行施粥儀式。
天王殿:在昭泰門內,單檐歇山頂建築。原為雍王府正門,後改為佛殿,內供彌勒佛、四大天王和韋陀。殿後院中有銅鼎、御碑亭、銅須彌山、嘛呢杆。
正殿:又稱雍和宮,原為雍王府銀安殿。為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建築,殿前有月台,殿內供奉縱三世佛:燃燈佛(左側)、釋迦佛(中央)和彌勒佛(右側)。[2]東北角為觀世音立像,西北角為彌勒佛立像,兩側為十八羅漢。殿外院落有東西配殿四座,又稱「四學殿」,即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
永佑殿:原為雍王府內門,規制同天王殿。殿內供奉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藥師佛和獅吼佛。[3]
法輪殿:原為雍王府寢殿,殿內布局同紫禁城坤寧宮和瀋陽故宮清寧宮類似,即東半部為居住空間,西半部為薩滿教佛堂。乾隆時期加以大幅改動,平面布局改為十字形,面闊七間,前後各出五間抱廈。殿頂按照藏傳佛教傳統設有五座小閣,象徵須彌山的五峰。殿內正中蓮花台上為藏傳佛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銅像。宗喀巴大師銅像的兩側有兩座木質講經台。1954年,班禪和達賴到北京時在此講經布道。宗喀巴像背後為木雕五百羅漢山,高近5米,長3.5米,厚30厘米,由紫檀木雕鏤而成,上放置有五百尊由金、銀、銅、鐵、錫鑄造而成的羅漢像。五百羅漢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傳為乾隆帝的「洗三盆」。[4]
萬福閣:位於法輪殿之後,原為雍王府後罩樓。樓高三層,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兩旁是永康閣和延綏閣。三座樓閣之間有飛閣復道凌空連接,宛如仙宮樓闕,是唐朝至遼金時代佛教建築的典型風格,也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飛閣復道的僅存實例。萬福閣內有一尊高18米、寬8米的彌勒佛站像,身體主體部分用整根白檀木雕成(整木高26米,地下埋入8米,地面上高18米),為七世達賴進貢(康熙年間,清政府幫助達賴鎮壓西藏暴亂,實現政教一統)。[5]
阿嘉倉:位於昭泰門外,輦道兩側,是歷代活佛的佛倉(即住所)。西側有佛倉三座,自南向北為洞闊爾呼圖克圖佛倉、薩木薩呼圖克圖佛倉和諾門罕呼圖克圖佛倉。東側有佛倉一座,即阿嘉呼圖克圖佛倉。此外,在中路東側還有佛倉三座,即土觀呼圖克圖佛倉、濟隆呼圖克圖佛和果蟒呼圖克圖佛倉。
雍和宮「三絕」
銅鑄照佛
紫檀木雕的五百羅漢山
白檀香木雕刻彌勒佛像
展覽
1995年,雍和宮獲北京市文物局以「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名稱登記註冊為博物館。此後,雍和宮長期舉辦兩個展覽:在戒台樓內展出《乾隆皇帝與藏傳佛教》,展品主要有佛像、法器、朝服、唐卡、金奔巴瓶、圖片等;在班禪樓內展出《藏傳佛教與雍和宮》,展品主要有佛像、法器、服飾、宗教樂器等。[6]
歷任負責人
行政負責人
領雍和宮事務大臣[7]
清朝,雍和宮在行政管理上直屬清廷,皇帝派宗室王公任「領雍和宮事務大臣」,具體事務由理藩院兼管。如遇領雍和宮事務大臣出缺,由理藩院尚書、左右侍郎聯銜開列清單,請旨簡派。領雍和宮事務大臣之下設有「總理雍和宮東書院後佛樓事務大臣」(簡稱「總理雍和宮大臣」),人數不定,通常從王公或者一、二品文武官員中選派。[7]
蒙藏院兼領雍和宮事務員
1914年,北洋政府蒙藏院出台《管理雍和宮辦事細則》。1917年8月,蒙藏院又出台《管理雍和宮辦事規則》,規定雍和宮行政管理由蒙藏院兼領雍和宮事務員會同雍和宮的得木齊管理,「蒙藏院兼領雍和宮事務員秉承蒙藏院長官管理該廟全體事務,但是應該由該廟例應呈報喇嘛印務處事件仍由該管廟喇嘛照舊辦理。」
管理雍和宮辦事處常務委員會
北伐成功後,南京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出台《管理雍和宮辦事處規則》,打破了由俗人管理雍和宮行政事務的慣例,改由僧人組成管理雍和宮辦事處委員會管理。該委員會由常務委員四人(即雍和宮的四位得木齊)、委員八人(由雍和宮僧人推舉)組成。日常事務由常務委員會負責。
伯雲和什克(1930年在任)[8]
圖布丹多爾吉(1930年在任)[8]
雅爾扎布(1930年在任)[8]
烏爾吉圖(1930年在任)[8]
雍和宮管理處主任
雍和宮管理處為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北京市宗教事務局)下屬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
?(?-1992年)
常少如(1992年-?)[9]
鮑洪飛(2001-2017.3.24)
教務負責人
宮前的香爐
附:總管駐京喇嘛印務處掌印扎薩克達喇嘛[10][11]
清朝,設有「總管駐京喇嘛印務處」,由正、副掌印扎薩克達喇嘛負責,管理京城、東陵、西陵、熱河、五台山的藏傳佛教寺院(其中包括位於京城的雍和宮),並接待來京的喇嘛。[11][12]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將清朝遺留的位於雍和宮北大門的總管駐京喇嘛印務處改為「北平喇嘛事務處」,1931年10月12日改為「北平喇嘛生計處」,1932年10月1日又改為「北平喇嘛寺廟整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北平、熱河等地的喇嘛寺廟。[13][14]1950年4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在一個訓令中稱:「前北平喇嘛寺廟整理委員會,為壓迫蒙藏少數民族之統治機構,在人民政府成立之後,該會統治特權必須取消。現有少數民族問題,如寺廟財產、嘲嘛生活、學習等問題,交由北京市管理。」1950年6月15日,北京市召開各喇嘛寺廟的喇嘛代表大會,一致通過將「北平喇嘛寺廟整理委員會」改組為「北京市喇嘛寺廟管理委員會」。[15]1958年10月1日,北京市民政局下屬的北京市喇嘛寺廟管理委員會改為「北京市喇嘛寺廟管理組」。[16]後來該機構撤銷。
章嘉·羅桑般殿丹畢蓉梅(北平喇嘛事務處處長;1929年-1931年)[8]
?(北平喇嘛生計處處長;1931年-1932年)
?(北平喇嘛寺廟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1932年-?)
丹巴達扎(北平喇嘛寺廟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1942年-?)
伊什噶瓦(北京市喇嘛寺廟管理委員會主任;1950年6月-1956年)
噶拉藏(北京市喇嘛寺廟管理委員會主任;1956年-1958年)
管理雍和宮總堪布喇嘛(雍和宮總堪布)[7][11]
清朝,雍和宮扎薩克喇嘛設立以後,在雍和宮扎薩克喇嘛之上又設了「管理雍和宮總堪布喇嘛」(簡稱「雍和宮總堪布」),通常由駐京呼圖克圖擔任。[7]
雍和宮扎薩克喇嘛[17][7]
清朝規定,「京城各廟額設掌印札薩克達喇嘛一缺,副札薩克達喇嘛一缺,札薩克喇嘛四缺……」(《欽定理藩部則例》)。後來又進行了修改,規定「扎薩克喇嘛四缺內,雍和宮專設一缺」。清朝說明此職的人員來源:「京城額設扎薩克喇嘛四缺。雍和宮扎薩克喇嘛一缺,有坐床教習眾喇嘛經卷之責,作為唐古忒專缺,以呼圖克圖、堪布充任。[18]」雍和宮扎薩克喇嘛在理藩院下設的喇嘛印務處領導下,具體負責雍和宮的宗教事務。[7]
江贊桑布(1908年-1914年)
(空缺期)(1914年-1918年)
羅桑策殿(羅桑策墊)(1918年9月拉薩三大寺委派-1919年2月到任-1923年8月)[19]
棍卻仲尼(貢覺仲尼)(1923年8月拉薩三大寺委派-1924年到任-1935年)[20][21]
丹巴達扎(1935年拉薩三大寺委派-1936年到任-?)[22]
(空缺期)(?-1950年)
雍和宮住持
伊什噶瓦(代理;1950年6月-1956年9月)[23]
噶拉藏(1956年1月中國佛教協會任命-1956年9月到任-1965年8月)
(空缺期)(1965年8月-1984年7月)
雍和宮廟務管理委員會住持喇嘛
(空缺期)(1984年7月-1987年)
伯雲烏力吉(高全壽)(代理;1987年-1988年2月)
伯雲烏力吉(高全壽)(1988年2月-1993年10月)[24]
嘉木揚·圖布丹(1993年10月-2010年1月)
羅布桑·散木丹(胡雪峰)(2010年1月至今)


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步步京城
知史 18:23
雍和宮(TheLamaTemple)位於北京市區東北角。雍和宮原址為明太監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曾於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本宮事務,無定員。可以說,雍和宮是清朝中後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宮由和天王殿、雍和宮大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五進宏偉大殿組成,另外還有東西配殿、「四學殿」(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整個建築佈局院落從南向北漸次縮小,而殿宇則依次升高。
1961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對外開放。1957年10月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公佈了包括雍和宮在內的北京市第一批39個文物保護單位。最後於1961年3月,雍和宮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林輝:雍和宮躲過文革有因 毀佛像者下場慘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7日, 2018
雍和宮彌勒大佛像(網絡圖片)
【大紀元2018年01月08日訊】共產黨從其成立之日起,就提倡「進化論」、「無神論」,否定「有神論」。中共更是登峰造極,將「信神」和「迷信」、「封建迷信」聯繫在一起。「迷信」原本指著迷的相信什麼,並無任何貶義,但經過中共有意的「扭曲」,並刻意將中共批判的「封建」和「有神論」捆綁在一起後,「迷信」具有了愚昧、無知、落後的含意。誰信神,誰拜佛,誰就是在搞「封建迷信」,誰就是愚昧、無知,誰就要遭到批判,這在文革、特別是「破四舊」期間尤為劇烈。無數人被戴上「迷信」的帽子而被打倒、被關押、被害死。且其遺禍延續至今,讓許多中國人一提「迷信」就敬而遠之。
而所謂「四舊」指的是「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彼時,全國各地紅衛兵和民眾受中共蠱惑,以暴風驟雨般的速度,向所有的「四舊」展開猛烈行動,這其中就包括摧毀寺院、道觀、教堂等宗教場所,砸爛佛像,焚毀佛經,並將僧人拉出來批鬥等,甚至逼得僧人為護教而捨身自焚。
然而,令這些「造反者」沒想到的是,不管中共怎樣宣傳「無神論」,不管中共怎樣否認神佛的存在,一直在民間流傳的因果報應在他們身上卻一再彰顯,這讓那些耳聞目睹者明白了中共撒下的是怎樣的彌天大謊,而這樣的彌天大謊在將人們引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雍和宮文革躲過劫難 供奉彌勒大佛像有天機
北京著名的皇家寺廟雍和宮的前身最早是明朝太監官房,清代早期則是內務府用房,康熙三十三年改建後賜給皇四子也就是未來的雍正皇帝,作為府邸,取名為「貝勒府」。康熙四十八年因皇四子進封為親王而再次改建為雍親王府,如今的雍和宮主體建築布局仍然保持著當年親王府的規制。雍正繼承皇位後,改雍親王府為「雍和宮」作為自己的行宮。這裡也是雍正之子、乾隆皇帝的出生地。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在章嘉活佛的建議下決定正式將雍和宮改闢為皇家佛教寺院。雍和宮因此成了中國歷史上規格最高的寺院。
雍和宮主體建築保存完好如初,南北向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整個建築布局依次升高。萬福閣是雍和宮的最後一座大殿,也是最為高大恢弘的一座樓閣,內供一尊挺拔高大的白檀木雕彌勒大佛像,作為北京的鎮城之寶。因此萬福閣又名大佛樓,高25米,飛檐三重,全部為木結構。據說,當年彌勒佛像做成後,光給佛像製作一件披袍就用去黃緞1100米。
整個彌勒佛像呈立姿巍然矗立於漢白玉雕成的須彌寶座之上,其中佛頭部直頂最上層閣樓的藻井,雖然形體巨大卻絲毫沒有笨拙之感。大佛像頭戴裝飾繁複的藏式五葉佛冠,體態雍容華貴,通體貼金,全身瓔珞珠寶嚴飾,可謂莊嚴殊勝,而面部神態更是莊嚴肅穆,雙目微垂,佛唇緊閉,更顯萬般慈祥,慈悲中更顯威嚴。佛的雙手各持一長枝巨蓮,枝上蓮蕾朵朵,含苞欲放,頂上盛開的蓮花上,又各擎法物。佛像雙手結印,表示彌勒佛將在未來降生人間,大轉法輪,普度眾生,民間則俗稱其手印之為「扶天蓋地」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佛正前方還供有一尊小型的如來佛像。大佛像與前面供的小佛像的對比,暗示著未來救度眾生的彌勒佛是比如來更大、更高的大佛。
文革爆發後,雍和宮也成為「破四舊」的目標。據廟中一位老喇嘛講述,當年造彌勒大佛像時,為使佛像站立不倒,在佛像的兩側和後面建了有兩層樓那麼高的平台式的走廊,走廊的寬度正好可以允許一個人通過。在走廊和佛像之間用鐵索相連,扶住佛像。文革期間,有三個紅衛兵來砸佛像。第一個爬上走廊,舉起斧頭想砍斷鐵索。斧頭落下,沒有碰到鐵索,卻正好砍在自己的腿上;第二個人拿過斧頭又砍,卻一斧砍空,閃下平台,當即昏死過去。第三個人嚇得站不起來。據說這三個人後來沒有一個活下來的。
從此以後,再沒有人敢動大佛像一下,雍和宮就這樣安然無恙地保存了下來。
毀壞內蒙古梵宗寺者的下場
坐落於內蒙古中東部,大興安嶺西南端山麓,昭烏達草原烏丹城北八里一小山下的梵宗寺,始建於元代,距今已有七、八百年的歷史了,它的知名度在蒙漢民族心目中不亞於北京的雍和宮。其正殿大雄寶殿供奉的是一尊鎦金丈八佛(釋迦牟尼)像。
據海外明慧網2015年的一篇文章披露,文革爆發後的1967年夏天,當地鎮政府稅務人員宋殿山為首的一夥「造反派」來到梵宗寺,將所有喇嘛趕了出去,之後將廟裡的佛像搬出,砸的砸,拿走的拿走,並用車把所有的經書、畫像拉到廟後山坡上焚燒,濃煙滾滾直通天頂,從早晨一直焚燒到下午。
在毀廟時,還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當這些人正要上房揭瓦扒屋時,突然颳起一個旋風,迷住了在場所有人的眼睛。正在無人敢上房時,旗裡來人說要留此寺的房屋給旗鹽業公司當倉庫,寺院的房屋才得以保存。
至於參與毀滅者,如宋殿山厄運連連。先是女兒上吊自殺,後是二兒子當兵外出執勤從車上甩出摔死,而後小孫子被羊皮垛捂死,不久妻子喝農藥而亡,宋本人也被錯殺,一家人就這樣散了。而其他參與者也是瘋的瘋,死的死。
其它警醒人的案例
在山東省臨清市與河北省交界處,有一條漳衛河,歷史上著名的臨清舍利塔就坐落在河東岸,已歷經幾百年。舍利塔高8層,塔身每層有8面,8個角,曾經每個角都有一個阿彌陀佛像,每層每面都有「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字,但現在有一面的「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大字卻只剩了一點痕跡,而這正是「破四舊」時一個叫王德忠的人所為。
當年,在臨清縣城工作、30多歲的王德忠受中共無神論教育,不信天理報應、不信神佛,經常帶領一些人破壞舍利塔上的佛像、佛經,做了不少壞事。有一次,他抬頭看到「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大字時,想也沒想就派幾個小青年去把這些字砸掉。小青年都不敢,他就自己爬上梯子,拿起錘子朝著這幾個大字砸了過去。然而,剛砸了幾下,他一個倒栽蔥一頭栽到了地上,當場斃命。此事立即傳遍衛河兩岸,人們都說:「神佛顯靈了,破壞佛像、砸佛的名字,敢這樣對神佛不敬,現世現報了。」此後,再無人敢侵犯佛像和舍利塔。
山東高密原拒城河(今密水街辦)施家屯村,文革前有一座廟宇,裡面供有好幾尊佛像。那時南莊北□、十里八鄉的人,每逢節日都去燒香拜佛,甚是靈驗。然而,在「破四舊」期間,一個叫施宗功的民兵連長不聽老人勸阻,帶頭毀壞佛像。沒過幾年,他那知書達理的妻子無緣無故的瘋了,隨即,兒子也瘋了。又過了幾年,老婆死了,兒子也失蹤了,施宗功還得了一種怪病。在受了很多罪後,痛苦地死去。當地人知曉內幕的無不說「這是報應啊」。
還有一件事發生在長江邊上的江西省九江縣城子鎮。當地有三座廟:晏公廟、娘娘廟、岳林寺。「破四舊」時鎮子上集中砸毀佛像,並把佛像堆在江邊沙灘上焚燒。大屋陳朱氏家族有個人特別「膽大」,那天他和另一人抬著一尊羅漢像往火裡扔。那尊羅漢像好生威武,眼睛特別大,剛扔進去,羅漢像立刻彈起來坐著,眼睛好像在盯著朱某。朱某大喝道:「你不服?還瞪我!」說著對著羅漢的眼睛揮拳打去。幾天後朱某的一隻眼睛就得了病,並很快凹陷下去,不久就失明了。1975年此人得肝癌不治而死。
四川岳池有一座古廟叫「明燈寺」,規模巨大,寺內有巨雕神像(佛、羅漢、菩薩)、供器、文物等不勝舉數。每天從四面八方前來上香朝拜的人群不斷。「破四舊」期間,鄉長何德明帶人負責毀廟,寺院被砸得面目全非,供器、文物、神像等全被搗毀、焚燒。沒過一週,何德明在回家的路上被一隻野狗咬了,得了「狂犬病」。因當時無條件醫治,就將他關在一個小屋子裡。發作時,他就咬自己的手指頭,腳趾頭吃,將自己身體能咬得到的地方撕得皮破血流,連家具、床、門等都去咬,弄得滿身鮮血,最終在折騰中死去。
上述例子有名有姓,不信者可以去查證。
結語
 三尺頭上有神靈,相信了中共灌輸的「進化論」和「無神論」的中國人,在無知中造下的罪業都躲不過天理的衡量,報應只爭個早晚。而至今仍沉迷在中共邪說中的國人該如何選擇呢?

北京雍和宮原為雍正即位前的親王府,乾隆時據
說為了雍正生前殺戮過多,於是將它改為喇嘛廟,
以為雍正祈冥福,並藉此籠絡信仰喇嘛教的蒙藏民
族。兩百多年來,雍和宮迭經修繕,在漢式王府規
制上雜揉了藏式梵宇風格,頗具建築巧思。而宮內
珍藏的文物,不僅是難得的藝術瑰寶,也為清朝與
蒙藏民族的政教關係,提供最佳佐證。
        北京雍和宮在北新橋路東,西與莊重的國子監(中國古代的大學堂)隔街相望,東與柏林寺毗鄰,北臨護城河,南接低矮的灰色民居,紅牆黃瓦,丹青彩繪,飛檐崇閣,高低錯落,美不勝收。每日遊客如雲,在這座京城第一喇嘛的世界中流連忘返。
雍正的潛邸
        雍和宮最初並不是梵宇,而是雍正帝(胤禎)即位前的潛邸。雍正的生母出身低微,雍正因此備受冷落與歧視。他在為多羅貝勒時,便居於此處,當時這裡環境、設備很差,與民
頁11    北京雍和宮神遊    
歷史月刊第六十七期(1993.08)
房院落相去無幾。康熙四十八年(西元一七0八年),胤禎晉封和碩雍親王,他預支兩年的親王俸用以修繕王府,從而奠定了今日雍和宮的規模。
        雍正性好佛法。他曾回憶說:在潛邸時以二世章嘉胡圖克圖為師,修證得大自在;並同柏林寺高僧過從甚密,學法修禪。
        雍正即位後便將親王府升為宮,視為皇家禁地。據說雍正意外地登上寶座,朝野各方議論紛紛,尤其是他的政敵──其他王兄、王弟,更是心懷不滿,滿腹疑慮。於是,雍正在此豢養了一批黨羽,成立特務組織,專門刺探消息,清除異己,並在雍和宮西北角的關帝廟、菩薩殿一帶挖了秘密地道,供特務出人。直到乾隆朝時翻蓋房屋,才將出入囗堵死了。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雍正突然駕崩,在乾凊宮停棺十九天後移至雍和宮中。移棺前,乾隆急諭令將昭泰門、雍和門(今天王殿)、雍和宮正殿、永佑殿、法輪殿等處,換上黃瓦,而後棺停於永佑殿。此殿曾是雍王府的正寢殿,葬後又在此殿設雍正影堂,專供祭祀。每日有喇嘛在此念經,乾隆按季親祭。
        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乾隆帝將雍和官正式改為喇嘛廟,為其父祈冥褔,並請三世章嘉若必多吉國師為住持。次年,寺廟完工,又從內外蒙古各地選五百餘少年僧人入寺,並聘請西藏、蒙古各地堪布喇嘛管理教務。章嘉國師初次在新寺講法時,乾隆御駕親臨聽法,並大量布施僧眾。
        乾隆本人與此寺關係也非同一般。雍和宮東部原是王府花園,改廟時,易名書院行宮,又稱東書院或大和齋,由清宮直轄。此院內的如意室西內間是乾隆的誕生地,嘉慶後的清帝每年正月初三(乾隆忌辰)、八月十三日(乾隆誕辰),及五月夏至節祭地壇時,都要來此行禮;祭地壇後還要在室內乾隆影像前供新麥。
        乾隆平定廓爾喀入侵西藏以後,為了杜絕達賴、班禪轉世中,拉穆吹忠在指定轉世靈童時任意受賄並將轉世變為世襲的弊病,賜西藏與北京故宮各一個奔巴瓶,遇有靈童多而難決時,便將靈童的名字和生日用蒙、藏、滿語寫好放入瓶內,然後抽出一張即是真正的轉世靈童,這叫「金瓶挈籤」。這個金奔巴瓶現仍保存在雍和宮內。
跳布扎與熬臘八粥
        雍和宮入口處有乾隆御筆的三座大牌樓,西牌樓曰:「褔衍金沙」、「十地圓通」;東牌樓曰:「慈隆寶葉」、「四衢淨辟」;正牌樓曰:「寰海尊親」、「群生仁壽」。牌樓高大,色彩華麗,十分引人注目,號為「雍和宮三牌樓」。
        值得一提的是,在東牌樓門裡的南邊,有座用假山石堆成的小山,山上有一亭,內供銅質地藏王佛像,面東而坐。有位日本人稱此亭為「招魂
亭」,謂是紀念一九00年八國聯軍「勝利」而建;而佛像為日本京都所造,特運來北京以超渡日本陣亡將士。其實此像為日軍從故宮偷運出來,當車至東直門時為義和團所阻,於是返車就供於此地。這段歷史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由正牌樓門進去是一個長條形院子,俗稱昭泰門輦道。輦道兩邊古槐成林,枝葉掩映。道北是昭泰門,也就是雍和宮的正門。門內是天王殿前廣場,南北稍短,東西狹長。每年三月的「跳布扎」活動都在這裡舉行。
        「跳布扎」是藏傳佛教傳統的宗教劇,共有十三幕。開始第一幕是「跳白鬼」,四名扮演白鬼的小喇嘛,頭戴白色骷髏狀面具,身著白色緞褲。腳踏白繡花鞋,在樂隊的伴奏下狂奔亂舞,隨後三幕黑鬼、螺神、蝴蝶神分別著各式服裝登場,這四幕代表惡鬼在大地出現,不祥的預兆越來越強烈;第五幕「跳金剛」,由金剛打扮的喇嘛上場,代表佛派遣眾神向魔鬼開戰,於是星神、天王、護法神、白度母、綠度母、彌勒佛等先後出場與魔鬼交戰。高潮是斬鬼一幕,眾喇嘛誦經,二黃衣喇嘛抬一大木櫃置場中央,櫃中有一個麵捏的男子,為魔鬼的化身。喇嘛用釘子將其手腳釘住,這時鼓樂齊鳴,鐘聲大作,眾魔鬼起舞,一喇嘛扮金剛像,舉利斧,將麵人人頭砍下,眾魔散去,高奏凱歌。最後一幕是送祟,即將未完全散去的鬼魂趕走。眾喇嘛執各色幡於鼓樂聲中從東牌樓門出,繞寺而行,經西牌樓門入,至此「跳布扎」結束。
        另外在廣場上過去還有熬臘八粥的活動。傳說,釋迦在苦修時,餓暈過去,被牧羊女用乳糜(奶粥)所救,後人以此日為佛成道日,並用米、豆、乾果熬臘八粥以示紀念。雍和宮的臘八粥每一鍋用小米十二石、雜糧、乾果各一百斤、乾柴萬斤,共熬六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供清帝及內宮,第三鍋供王公大臣、大喇嘛,第四鍋供文武大臣,第五鍋供諸喇嘛,第六鍋施給平民。熬粥之日,皇親國戚、文武大臣無不親至,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頁13    北京雍和宮神遊    
歷史月刊第六十七期(1993.08)
        廣場兩邊的鐘鼓樓平日不用,只在皇帝與班禪來時方敲響。
喇嘛的學校─四學殿
        在天王殿以內是雍和宮大院。正殿雍和宮,中間供三世佛:燃燈佛、釋迦佛、彌勒佛,都是銅鑄,為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內務府造。左右脅侍阿難、迦葉。兩邊有十八羅漢木雕像,牆上掛彩繪十八羅漢像和三十五懺悔佛,如寶月如來、無憂德如來等唐卡,色彩鮮艷,製作精美。
        正殿前的御碑亭中立有一通巨大的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年)御筆的石牌,上有漢藏文書寫的〈喇嘛說〉,文中闡述了清帝信奉喇嘛教是為了維護青藏地區及內外蒙古的穩定,以為自己崇佛的行為辯解。讀罷,不知乾隆是真正在懺悔自己過於狂熱的信仰,還是老之將至,為了向臣子們及後代有個好交代而放的煙幕彈,更不知喇嘛們讀了以後作何感想。
        正殿兩邊各有雙層配樓,西邊有參尼特殿、扎寧阿殿,東邊也有溫得孫殿、額木齊殿,它們是雍和宮著名的四學殿(學殿是年輕喇嘛學習佛法的正規學校)。
        參尼特殿,又稱顯乘殿,專門學習顯教經典。由於喇嘛常在殿裡面講經,故又稱講經堂。此學殿共分十三個班級,每個班級修三年,逐次升學,共需三十九年,在此地學習後,不僅能掌握顯教的基本經典,也為學習密法打下了基礎。
        扎寧阿殿,又稱數學(曆法)殿,學員在教習堪布指導下,學習基本佛經及曆學,分四個班級,三年一班,第四班需修六年,共需十五年才能畢業。
        溫得孫殿,又稱密稱殿,學習各種密教儀軌及典籍,分為五個班級,每班修三年,共修十五年。
頁14    北京雍和宮神遊    
歷史月刊第六十七期(1993.08)
        額木齊殿,又稱藥學殿。是仿照青海塔爾寺的制度而設立的,主要學習醫學經典,分四個班級,共十二年。
        四學殿的學員多是由內外蒙古保送的官費生,每年定額招收八十名。年十五歲以上、十八歲以下出過天花者。這是清代京師唯一的一所培養喇嘛的學校。
雍和宮的木雕三絕
        雍和宮大院往北是一個更大的院落──法輪殿大院。正殿法輪殿是整個建築中的一個小高潮,黃瓦玉陛,殿脊上起建天窗式的暗樓。上豎起銅鍍金寶塔。為漢式建築上安裝藏式裝飾,不僅別開生面。而且十分莊重。
        原先殿內供的是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由西藏首席噶倫頗羅鼐貢的純金佛像,但因此像太小。雖然建有寶象曲柵大法壇,上又有銅千葉蓮台以襯托,但仍與高大的法輪殿不相稱。一九二四年,雍和宮喇嘛白甫仁籌資二十萬銀元,歷時兩載。鑄成一尊高六公尺多的宗喀巴銅像,供於殿中。傳說此像鑄成後表情呆板,效果不好,寺內曾反對鑄像的人藉此煽動,一時謠言四起。後白甫仁喇嘛重金聘來著名的韓銅匠,經他妙手,銅像頓時面含微笑,慈眉善目,一時傳為佳話。
        殿內還有高五公尺,長三公尺多的五百羅漢山。全用紫檀木雕刻而成;山中用金、銀、銅、鐵、錫五金鑄造的五百羅漢,每尊高不過十幾公分,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在五百羅漢前面。另有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供於朱紅色木質須彌座上。盆周圍環刻波濤,水波捲湧翻騰,水浪中雕有四條鯉魚,最大的一條獨占盆的一面。魚身龍面,龍頭高出盆面。儼然正欲出水。據說此盆為乾隆降生後第三天洗澡用的盆。
        上面兩件精美的工藝品與萬褔閣中的白檀香木巨佛並稱雍和宮木雕三絕。
        法輪殿西配殿是戒台樓,樓內有戒台一座,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時仿照熱河廣安寺戒壇而建。壇四周陳列佛像,壇上擺放圍屏與寶座。據說乾隆常穿僧衣,戴五佛冠,坐於此壇之上參襌,或講經說法。
        法輪殿東配殿是班襌樓,原為專供藥師佛的壇場,後來班禪來京時,曾在此樓內的藥師壇上演說佛法,故
頁15    北京雍和宮神遊    
歷史月刊第六十七期(1993.08)
稱班禪樓
建築巧思─萬福閣飛廊
        法輪殿北邊是著名的萬褔閣,又稱「大佛樓」。是整個建築群的最高潮。閣分上、中、下三層,每層都是廣五進五勾連搭式。從外表看是層樓,進殿一看,全無樓板,上下直通。中間供一尊巨大的白檀香木刻成的彌勒像,像高十八公尺(據說地下還埋了八公尺多),寬八公尺,為由一根整木雕刻而成。站在二層樓僅能看見佛的胸部,唯站在最高層始能看見佛頭。佛的手指相當一個人的腿粗,頭頂能放一張八仙桌。彌勒佛面相莊嚴體態雄偉,全身貼金,鑲各種珠寶,僅身披的大袍就用了黃緞五千四百多尺。
        關於此木的來歷,傳說乾隆十五年(一七五0年),清軍平定珠爾墨特叛亂後,將政教大權歸還七世達賴。達賴感激之餘,從尼泊爾購進此木,經四川,歷三年時間運至京師。此木雕成大佛後,方才就像蓋樓。北京有一俗謠:「先有大佛,後有大樓。」即指此事。
        萬福閣東西各是永康閣與延綏閣,二閣都是上下兩層的樓閣,二樓上(永康閣西、延綏閣東)各有座飛虹天橋式懸空走廊,稱為「飛廊」,與萬褔閣二層連接,垂脊重檐,雕梁畫棟,是宮中一大建築特色。
        雍和宮的尾聲是綏成殿,此殿為上下兩層的帶廊子的樓閣,左右為順山樓,是收藏「跳布扎」時的綉衣和道具的庫房。另外殿內還收藏了不少乾隆幼年時的玩具。
        遊人從昭泰門入,逐次參觀各殿,不易發覺各殿漸漸增高,直到最後的綏成殿,地基竟高出天王殿近二丈,登臨一看,才知道由南向北各殿如推波逐浪,一殿高過一殿,氣勢雄偉。
        每天遊客散去,殿宇沉寂,餘烟裊裊,風鈴響脆,竹林搖曳,這時梵唄之聲乍起,天上人間,恍如隔世──這才是真正的雍和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