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亞告白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kUscYv
愛亞(1945年-)本名李丌,身分證名周李丌。1945年出生於四川璧山,台灣女作家,曾任皇冠出版社主編,曾獲得中山文藝獎[1],作品以散文為主,也有小說(含極短篇)、劇本、兒童文學等,作品有《三弦》、《喜歡》、《給年輕的你》、《有時星星亮》等,其小說《曾經》曾在1998年由公視翻拍為同名連續劇。
------------------------
「你家附近有什麼樹?」作家愛亞(見圖,鄭任南攝)逢人就問這問題。她居住在綠意盎然的台北民生社區,父親又是愛樹之人,兒時在新竹鄉間長大,從小除了書,就是以花草樹木為友。

2014年04月26日 04:10 中國時報 管婺媛/專訪
「你家附近有什麼樹?」作家愛亞(見圖,鄭任南攝)逢人就問這問題。她居住在綠意盎然的台北民生社區,父親又是愛樹之人,兒時在新竹鄉間長大,從小除了書,就是以花草樹木為友。
她以「感恩」之情,用散文寫伴她成長的花樹故事,集結成《安靜的煙火─我的台灣花.樹》一書,從巷弄老街的樹、兒時扮家家酒時充當飯菜的鳳凰木小葉、老歌裡的椰子樹,寫到將破布子入菜的滋味等,字裡行間透露對植物的濃情,也勾起讀者對老樹花草的美好回憶。
「我不是植物專家,我只寫跟我有關係的樹木花草;這本書不是植物大全,而是有趣的植物故事。」
愛亞早期的散文小說,以清新文筆描繪市井小民生活。1985年第1部長篇小說《曾經》敘述一位女子的成長故事,廣受歡迎而被改編為電視劇。近幾年寫作焦點轉向飲食、旅行。這次出書談樹木花草,也充滿對童年、飲食的回憶。提到書中植物與美食佳餚,她仍像個少女般開心,充滿熱情。
愛亞的童年愛爬樹,新竹雙溪國小校園裡的大樹,是她休憩、玩耍的小天地。「速度絕對不能慢!一腳蹬上,另一腳就要接上!」不僅爬樹爬出心得,連制服黑裙也成了她快速落地的獨門降落傘。
花草是她的童年玩具。拿酢漿草與姐妹比賽誰的草筋堅韌,拿尤加利樹葉揉碎了當香水,紅合歡花當作粉撲打扮自己。對愛亞來說,兒時的花草樹木是玩伴,認得樣子不知名字,長大後帶著《台灣賞樹情報》邊看邊認樹。
「愛吃」的愛亞,也將樹木花草入菜。如用破布子作菜,「破布子燒魚煮肉炒菜皆可,是海外台灣人的鄉愁」;用大灶火灰爐子烘烤蘋婆果,等待它黑殼外皮裂開的瞬間,剝開韌皮嘗鮮黃果肉等。
這不是愛亞第一次拿植物寫作,曾在《湖口相片簿》書中細數新竹湖口家鄉的山川人文風景;這次新作是描寫台灣花草樹木的開頭,「台灣這個植物天堂有看不盡寫不完的好樹好花,豈只是一本書一枝筆就可以記錄完全?我會繼續寫,也希望更多人加入這個美麗的記錄!」
---------------------------------
愛亞的思念在新竹
2011/06/08 16:30瀏覽362迴響0推薦0引用0  
愛亞的思念在新竹
  民國38年,年僅四歲的愛亞與父母逃到台灣來,先從基隆登錄,接著來到了新竹最初住在南大路上的日本式宿舍6到9歲搬到寶山鄉雙溪村,9到15歲住湖口鄉,中間還曾經短暫遷居台中半年。艱苦慌亂的時代裡,哪兒有地方就往哪兒住,直到十五歲初三下學期轉學,搬到台北縣板橋與樹林間的浮州里,從此定居台北。
  住新竹約莫十年時間,是最快樂的童年時期。她特別信服心理學家所說「20歲前的記憶對人有較大影響力,小時候沒去過什麼地方,自然能顯現出其中的單純性,新竹種種也因此而深刻起來。隨著年紀增長,對面臨的事事物物有所選擇後,記憶也會在篩揀裡失去了純粹。
  當初愛亞母親分配到寶山鄉的教師宿舍,位於山凹裡的僻壤間,即使沒水沒,生活條件簡陋,但與當地客家農民孩子相處的種種,至今仍是心中最歡快的回憶。即使居住台北已經四十多年,朋友還說她不像百分百的台北人,有種風風土土的新竹氣息,「童年生長的環境在我身心都烙上印了」。
  幼時印象最深的,是冬天的冷冽,不但住寶山冷,住湖口也冷,清早從缸子裡來舀水洗臉漱口時,勺子往下一撈便傳出「哐!」的一聲,原來是水面結冰了,等不及燒熱水,往往冰冰寒寒地胡亂梳洗一番就趕著上學去。
  「當年的物質生活極差,只要得到點小小東西便能感覺滿足,於是當時吃過什麼糕呀、餅呀、花花綠綠的糖果呀,至今舌尖都還回味得起那滋味呢!就是因為能享受的太少,捉到點什麼,都能深深刻刻印在心裡。」
  雙溪國小還沒讀完,愛亞便轉學到竹師附小,同學分離後,再見面以十五十多年後的事。因為雙溪地方小,同學在報紙副刊上讀到講雙溪的文章時,深感驚奇,想是有位老同鄉當了作家,便打電話到報社探聽,輾轉聯絡下,才知道愛亞就是昔日同窗,欣喜不已,嚷著要為他辦場同學會。
  「我的樣子,從小到大樣子沒怎麼改變,就算只是隔壁班同學,闊別多年走在路上都能認得出。」這次相聚,她把每個人都仔仔細細瞧個清楚,沒想到兩年後,便有位同學先行離開人世了。
  昔日雙溪國小的同窗,多半沒有升學,繼續務農,因為大家都是鄉下孩子,講起話來反而誠懇,掏心掏肺,說私事也不怕人見笑。附小同學的家境較好,出國的人甚多,雖然感情也極好,但齊聚一堂的難度稍高了些,倒是當初愛亞結婚時,就是附小同學幫忙化妝的。
  隨著年齡增長,同儕感情也漸顯疏離,國、高中的同學,如今多半是靠電話、E-mail聯繫,感情也不似國小同學般那樣膠黏、赤誠。
-摘自「童年回憶的藏寶盒 愛亞的思念在新竹」 洪雅音 撰文 科技雜誌
-----------------------------
愛亞
本名李丌,一個堅持的寫作者。因為生活與理想做過許多工作,諸如:
傳播公司企劃、報紙兒童版策劃、青少年廣播節目、青少年心理輔導、
一般成人心理輔導、文學雜誌執行主編、文學廣播節目製作、主持。
所做工作雖多,最鍾情的仍是寫作。目前以作家身分領讀讀書會及教授寫作班的愛亞,
已寫作二十餘年,出版書籍二十餘本,計散文:《喜歡》、《十二樓憑窗情事》、
《夢的繞行》、《葡萄紅與白》,小說:《曾經》、《愛亞極短篇》、《脫走女子》、
《給年輕的你》、《有時星星亮》、《想念》、《秋涼出走》、《暖調子》、
《湖口相片簿》等。愛亞慕愛人生之中許多瑣碎小事,舉凡女紅、烹食、動物、植物、
音樂、美術......
----------------------------------
《曾經》是愛亞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之後愛亞陸續出版《脫走女子》、《愛亞極短篇》、《喜歡》第二十餘本著作。寫作二十餘年的愛亞,無論是極短篇、散文或旅行隨筆皆出版不輟,但至今,她仍未寫出超越《曾經》的長篇。
《曾經》在民國七十四年出版,距今將近二十年,期間由公共電視台改編成電視劇於八點檔播出,又掀起另一波「舊書重讀」的風潮。而這本膾炙人口的小說究竟有何魔力,讓讀者展頁咀嚼之際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宛如童年記憶拂面吹過,追隨愛亞娓娓述說著曾經。作者纖細溫柔的筆法,讓我們隨著書中的角色體驗世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提醒我們始終相信愛、願意付出。
在感動之餘,我們驀然想起原來每個人都有個刻在心版上、難以忘懷的人啊!是李芳儒?邱志維?還是邱志紹?或許在愛亞及眾多讀者心中,《曾經》不再是曾經。愛亞在小說扉頁寫下:「在平凡的人生路上/若想走得鏗鏘有聲/就得有/愛。」
《曾經》正是一本訴說純美愛情的動人作品。故事背景發生在新竹湖口,眷村小孩李芳儒在十歲那年,遇上客家籍的兄弟邱志維、邱志紹,語言和省籍的隔閡,並無法抑制初生萌芽的青澀情感;圍繞著李芳儒的成長,建構了整部小說的基調。當她面對兩兄弟的一冷一熱的內心糾纏,與志維的「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兩人「花前月下」的那面牆;成長為大女孩的美麗與哀愁仍不稍減,志紹奔放的情感讓她難以招架,加入亦師亦友的PiPiPi後,更交織成一道難解的三角習題……
只要曾經發生過的,就不會消失。在小說中細膩地敘述著愛情高低音,除非你從來不曾愛過,閱讀的同時定會捧著小說,心底一抽一抽的痛並快樂著。痛得想起自己的初戀,初戀那人的黑亮大眼及愛情靠近遠走的歷程;如此你即揚起嘴角的笑紋,逐漸跌入甜美的回憶。難怪愛亞要在自序中疾呼:「對『愛』尚未幻滅理想的人,請來讀《曾經》」。
即使《曾經》說的是關乎青春、與夢想的簡單故事,即使往事皆已「曾經」,而小說中曾出現的「歷史事件」,例如李芳儒居住的眷村日式建築;送給邱志維「鮮大王」的醬油瓶;古老的「兒童讀物」《東方少年》;於民國四十五年由「省」教育廳選擇新竹縣試辦的免試升學等。這些小說情節也間接記錄了台灣光復時期,生活的演進和變遷。
小說後半,當主角進入電台播音後,進一步藉由李芳儒的麥克風鋪陳出國際訊息與台灣面臨的中美斷交情勢,小說穿越的時空遂跳脫出個人的情愛圈圈。《曾經》除了愛情主軸外,實現個人「夢想」的部分其實十分精采。如李芳儒從面臨聯考落榜後的淒涼,轉而成為獨立女性的心理轉折;剛開始電台播音員面試屢遭碰壁,後來為先有收入而展開刻鋼板生涯;但在因緣際會下仍憑著勇氣與努力成為電台播音員。小說人物的背景與作者愛亞曾從事的電台製作與主持工作不謀而合,這也讓廣大讀者忖度《曾經》的自傳色彩頗為濃厚。
而愛亞對讀者「對號入座」的諸多猜測,仍然堅持小說即是虛構,小說人物的典型僅是趨近於她理想中的形象罷了。但作家成長背景與童年瑣事,在文學創作中不可否認的已轉換成豐美養分;愛亞最新作品《湖口相片簿》依然一步步追索著曾經的腳步,曾經感動過我們的點點滴滴
                                                                                                                   選自《最愛一百小說》
--------------------------------------
湖口相片簿:新竹湖口的清雅之旅
旅行,若只是照著GUIDE的解說到此一遊,印象和感動能有多深刻? 如果加上在地人的引導,訴說親力的風華滄桑,用自己的生命歲月印證斯土的變貌與伴之的感懷,旅行的深度與感動立即雋永而深刻。 作家帶你去旅行,這是一本以文學作家「愛亞」為嚮導的文學心靈旅遊書,以作家的眼、作家的心、作家的情感,細膩描繪出記憶與現實中時空交錯的新竹縣湖口鄉景致。文學家楚戈作序。 文章以報導寫意精神帶你遊走湖口鄉,詳實又充滿濃濃客家情調的筆觸,悠閒探訪原名叫「大窩口」的新竹縣湖口鄉的山光水色,以及客家族群的歷史源流、人文景況;同時帶領讀者臥遊湖口鄉村落的美麗景致。 【為人文留下深刻記錄】:作者以生活在新竹縣湖口鄉的經驗,描述湖口歷史掌故、傳說故事,以及客家族群刻苦的傳統精神,同時述及族人與宗親盛衰經過,讓讀者深刻認識湖口客家族的誕生與浮沉。 【用美文創見湖口鄉寫實美景】:作者依循湖口鄉的景點行徑,逐一介紹湖口鄉村落景點,包括愛勢村、中興村、新湖口、老湖口等地,及其周邊旅遊勝景的美貌。 【以專業精神傳述旅遊資訊】:作者長期從事文學創作工作,報導湖口鄉美景之外,對旅遊湖口鄉的相關資訊,如交通、美食、特產、行程安排,均提供慎密的專業意見,供讀者參考。讓讀者按圖索驥,一飽湖口鄉樸實風光的全貌。 這是一本適合周休二日遊的細細品味的文學書,更是兼備旅行功能的導遊資訊書。
作者簡介
愛亞
  本名李丌,一個堅持的寫作者。因為生活與理想做過許多工作,諸如:傳播公司企劃、報紙兒童版策劃、青少年廣播節目、青少年心理輔導、一般成人心理輔導、文學雜誌執行主編、文學廣播節目製作、主持。所做工作雖多,最鍾情的仍是寫作。目前以作家身分領讀讀書會及教授寫作班的愛亞,已寫作二十餘年,出版書籍二十餘本,計散文:《喜歡》、《十二樓憑窗情事》、《夢的繞行》、《葡萄紅與白》,小說:《曾經》、《愛亞極短篇》、《脫走女子》、《給年輕的你》、《有時星星亮》、《想念》、《秋涼出走》、《暖調子》、《湖口相片簿》等。愛亞慕愛人生之中許多瑣碎小事,舉凡女紅、烹食、動物、植物、音樂、美術......
博客來-湖口相片簿:新竹湖口的清雅之旅 - https://goo.gl/JEZw8e
----------------------------------
愛亞告白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kUscYv

書名:曾經
作者:愛亞
出版社:爾雅出版社
個人評價:★★★★
閱讀時間:2008.7.15~2008.8.6
放置類別:小說
個人心得:
  看過「曾經」的連續劇,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芳儒的兒時,她遇到那些三十八年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可憐士兵,因為思念家鄉的孩子,竟然得了心病,偷了別人的嬰孩,還用鮮血去餵食、去呵護……
  這是「曾經」連續劇給我震懾的地方,兒時的李芳儒與邱志維、邱志紹兩兄弟的互動也是全劇讓我覺得最好看的地方。到了後面,長大後的生活,倒讓我看得意興闌珊了。
  這部劇已經好幾年沒看了,多年之後,才想到應該拿原著來看看。
  雖然作者沒有著墨太多主角以外的事──連續劇中增加了許多描寫外省士兵的篇幅,原來原著中並沒有這些橋段──但是原著的敘事手法與帶入的感情,有我在連續劇中無法感受到的感觸。
  首先,我發現作者的文筆是有年齡的。從李芳儒十歲的時候看起,好像在看小學生寫作文一樣,文字非常非常簡單,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絕不拐什麼彎,很可愛的樸實,試想一個當年三四十歲的作者,還可以寫出那麼可愛的文字,寫出那麼直接率真的思維,是個很棒的開頭。
  由這孩子的思緒帶出的不但有民國三十年代的鄉下生活畫,還有看大人的世俗世界的反應,以及小男生、小女生情竇初開的時隱時現的互動。
  這個部分可是全書的主線,但在孩子的思想中,這種東西絕不敢說得太明,不但嘴裡不敢說,動作不敢做,連想在自己心裡的想法都只敢隱隱、悄悄地告訴自己。但這樣全篇沒有一個愛字的孩子文章,卻在之後造成了極大的作用,甚至到了後來,總讓人回想起那段很單純的時光。這種又酸又甜的感覺,作者用樸實的孩子文字,可以表現得極其真實,毫無做作之感。
  就在讚服之際,隨著書頁的翻動,我們隨著李芳儒發育、長大了,文字自然也開始慢慢地不同。比起孩子的文字,那是一種喜歡裝成熟的做作,但在一些思維中還是可以看到其中的生澀、直接以及任性。文字變得繁複起來,作者也用敘述文字的不同,表現了成長的複雜。
  這段成長期,是李芳儒感情最豐沛的時候,因為她必須面臨三個男人的追求。有兩個男人是真真實實地生活在她的身邊,真真實實地在現實中拉扯著她的抉擇,還有一個男人,是個影子,而且還是幼年時期的影子,在她的心裡默默地揪扯她。少年時期的李芳儒,除了想自己畢業後的出路外,還總是要分神面對這三個男人在她心裡的衝擊,她高興、她難過、她憤怒,這段青年時期的文字,就都充斥著這些時好時壞的情緒。文字的直接,讓讀者感同身受,之所以複雜,是因為青年的李芳儒那千迴百轉的繁繞思緒。
  這樣的感情拉扯很好看,不過,這畢竟是民國七十四年出版的書(天,我出生的那年),對於感情的描寫,似乎喜歡用很直接、很熱情的形容詞去描寫、去呼喊,事隔二十多年後,當我們試著將感情收住、讓文章變得內歛、有韻味時,這種書寫就好像有些不自然、太過奔放了。
  但如果是以李芳儒的成長來看,就不會把焦點放在這裡。而且作者真的把一段感情開始前的未確定的悸動寫得很真切,沒有什麼增加劇情精采性的矯飾與爆點,就真的是一段很單純的男女感情,有開始,有結束,有心動,有心碎。
  我現在也才意識到,一個真的會寫愛情故事的人,他的功力不在於他能想一連串驚心動魄、高潮迭起的劇情,增加全書的精彩性。起初當然好看,但那種書卻是看一次就沒了生命了,因為妳都知道它是怎麼刺激法,而刺激就是這類書籍的生命,沒有刺激就沒有生命。好看的愛情故事,是把感情說真,把感情互動貼近真人的生活。
  《曾經》把男女的感情都說真了,但是它的目的地並不是這裡,它的最終站是未來,兒時的記憶,年少的戀愛與失意,都將在這未來的李芳儒眼中,成為一段段「曾經」。所以說,全書的最後一段時間點,是全書最精采、也是最令人傷懷的一刻。
  這最後一刻,李芳儒三十多歲了,是個有事業成就的女人,還沒結婚,人甚至是乾乾淨淨的;邱志維結婚生子,卻也長白髮、駝背了,一生還是勞苦而平凡的;邱志紹在美國逍遙多年後,抱病回來家鄉了,只是單純的想看看家鄉的親人、愛人;黎平石成為知名的藝術畫家了,與女人同居、不想結婚的他,卻瀟灑地對李芳儒示愛──這都是過去陷入「曾經」的人,所無法想像的未來,當這些人的未來交雜在一起,然後一起回首顧盼曾經,許多強大的撼動力量、許多雋永深刻的味道,就在這段劇情迸發出來。
  這段時間點的精彩,是有前面那些劇情做鋪墊、做基礎的。儘管以前的生活是多甜蜜、多痛苦、多順心、多不如意、多好看、多不好看,等它們全匯聚起來,流向未來的時間點,經過了歲月時間的發酵,便在這掀開的地點散發出濃郁、令人印象深刻的味道。
  我不知道人們喜不喜歡惆悵的味道,但有時候,我覺得這悵然的情緒也是香濃的,至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比那些自以為是的喜劇還要來得動人。在未來的時間點上回首曾經,或許會難過哭泣,但不可否認,曾經的一切,因為時間的流逝與記憶的保存,而變得很美了。
  我找不出字句來形容當我看到結局的感覺,但是王鼎鈞先生在書評所下的詞,很切合我的感受:「沉鬱頓挫」。看到這「沉鬱頓挫」,我身上頓生疙瘩。
  覺得這四個字下得好,下得美。
------------------
《曾經》是台灣小說家愛亞的長篇小說,在1985年出版。
主要描寫著女主角李芳儒從小學到中年間的成長故事,同時也描述李芳儒與三位男主角邱志維、邱志紹與黎平石的複雜感情。除此之外,作者藉由主角成長同時發生的時事,與主角隨著年齡,身心所造成的轉變互相輝映,讓整篇作品有股歲月流逝的淡淡滄桑感。
改編作品[
電視劇
1998年,台灣公視將其改編拍攝為同名電視劇,導演為徐小明。
電視劇的內容基本上忠實於原作,但有部分地方是原作中所沒有的(例如:原作中沒有交代芳儒家人的名字,在電視劇中都有了名字、原作中芳儒在電台的兩位同事在芳儒中年時都已經離開電台,但在電視劇中都還在......),而且一些次要角色的結局也略有更改。
該劇曾在2000年金鐘獎拿下了戲劇節目連續劇獎與音效獎。[1]
主要演員:
林函潔(幼年)、蕭淑慎(青年)、倪淑君 飾 李芳儒
彭增豪(幼年)、林鴻翔 飾 邱志維
陳彥兆(幼年)、張翔(青年)、邵昕 飾 邱志紹
黃仲崑 飾 黎平石
李德明 飾 李振寰(芳儒父)
李欣 飾 沖家寧(芳儒母)
寇世勳 飾 張德唐
--------------------------------------
在看這本小說的過程當中裡面所有的細節都猶如親自經歷了那個年代的那些事情。我認為這是一本好看的小說最重要的地方,細節永遠比架構來的重要。在愛亞的筆下,愛是那麼誠懇,那麼真摯,儘管歲月流逝,心底那份感動永遠都在,她細膩描繪出三人的內心世界,這種青梅竹馬的愛情,又是三角的戀情,非常吸引人。
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有許許多多的人與事物,像過客一樣的來來去去。所帶給我們的是愛與成長。而「曾經」,卻將這些我們生命當中細微的、苦澀的、刻骨的、過眼雲煙的,完完全全的做了最令人動容的記錄。或許成長的過程當中,會有些許酸甜苦辣,也或許某些記憶是會被我們所遺忘掉的,但那就叫做青春。
作者把我們帶到舊時的湖口小鎮,隨著十歲女孩慢慢明白了世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又提醒我們要始終相信愛、願意付出。看似簡單的故事,歷歷描繪純樸情感的愛,儘管如此平凡,卻伴隨著成長,喜怒哀樂只不過是個曾經。成長是件非常大的大事。成長是一連串的爆炸,是一程驚濤駭浪,當血齒從牙肉裡鑽了出來,就造成一陣又一陣的山崩地裂。每個人曾經都有過成長的震撼,做了很多讓父母操心的事情,常常把父母氣的暴跳如雷,作者把所有人遺失的純真與單純全部找回來。
到了最後弟弟得了癌症,手術後的傷口不但沒有癒合,而且還繼續潰爛,在哥哥不眠不休的照顧下,使女主角李芳儒覺得「前途上有一個很大的孔洞」。兩兄弟的母親,從他們小時就離開他們了,離家出走已久的母親,終於在這個時候也聽到訊息,趕了回來看他的兒子,她帶來存款、草藥。然後母親到病床前長跪誦經。這一幕寫得沈鬱頓挫,讓我不知不覺的猶如在劇裡,令人有些許的感傷﹒ ﹒ ﹒ ﹒ ﹒ ﹒ 。
在那個不確定的年代,將所有人帶回那已經是個泛黃記憶的《曾經》。雖然我不是生長在那個年代,但卻能把我帶入更早以前的時光中,彷彿我也遭遇到這些事情一樣!在女主角李芳儒愛、悲傷、快樂、絕望、痛苦的那些片段,他們的愛是那麼的無私,愛情、親情、友情交溶在一起,有令人開懷大笑的情節,也會有讓人感動流淚的一面。說實在的,像李芳儒這種女生,已經是超越當時的那個年代了,她所做的、所想的,不太像那個時代的人所做出來的事情,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所以這本書真的非常特別。
看完這本書有一種感動,動人的是他們的愛、有包容、有體諒,是一本值得回味的書,書中的主角對情感的執著是現代人最缺乏的。為什麼我喜歡「曾經」這本書,因為它非常的真實。我覺得這本書的結局有一種很寧靜、安祥的氛圍,或許有很多人不能接受這種感覺,但我覺得這樣的感受挺不錯的。
四●討論議題:
當我們回憶著「曾經」的種種,是否也常問自己為何要這麼做呢?你曾做過什麼後悔的事情呢?
中學生網站 - https://goo.gl/hGjS8j


愛亞(1945年-)本名李丌,身分證名周李丌。1945年出生於四川璧山,台灣女作家,曾任[[皇冠文化|皇冠出版社]俏雜誌]主編,台灣日報兒童版策劃,聯合文學 雜誌執行主編,聯合文學雖誌副總編輯。作品以散文為主,曾獲吳魯芹散文獎,也有小說(含極短篇)、長篇小說、兒童文學等[1],作品有《三弦》、《喜歡》、《給年輕的你》、《有時星星亮》等,其小說《曾經》曾在1998年由公視翻拍為同名連續劇[2]。愛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uo4Mt
------------------------
「除了我的女兒之外,我還沒有遇過記性比我更好的人。」作家愛亞以散文書寫昨日,宛如對回憶的告白,從出生地四川璧山寫到4歲前居住的北京,再寫到1949年來台後輾轉走過台中、新竹等地,落腳民生社區至今,她寫家人、寫早逝的丈夫、寫貓、寫童年的玩具,近日出版散文集《昨日告白》,都是她多年來未能成書卻很喜歡的文字。
「我把我的喜歡交給讀者了。」愛亞說,「小時候我會寫日記,後來發現被姊姊偷看,在我面前把跟我寫的一模一樣的句子念出來給我聽。所以我學會寫散文之後,就什麼都寫在散文裡,但最靠近心的那些,我不會寫出來,自己記著。」
愛亞的文筆舒暢、清新,1985年時創作首部長篇小說《曾經》,曾被改編為電視劇。擅長講故事的她,觀察特別敏銳,「我的敏銳會對人形成一種特別的情感,有了情感,就會記得事情、地方,還有食物。」
談起童年,愛亞的神情就像個小女孩,「我最記得的還是住在北京的那段時間。」她描述,那時奶奶會做豆沙包,用刀背壓成佛手狀,有些紅豆餡會從壓痕露出來。豆沙包放在編織的竹盤上蒸,蒸好之後層層疊起來擱在高處放涼,「每次經過旁邊,我就努力伸長手,偷偷摳豆沙來吃,吮著手指走掉,沒了又再跑回來摳。」
愛亞描述的畫面,清晰得像是昨天才剛剛發生的事,「我個子小,總是只能摳到竹盤上擺的最靠近我的那幾個豆沙包。」愛亞笑說,後來奶奶發現有人摳豆沙來吃,大聲念了一句「這是誰啊?」,媽媽便瞪了她一眼。幼時的愛亞總不明白,為什麼大家都認定是她偷吃的?「我奶奶很高大、很凶,比一般的女人都高,那是我現在對奶奶唯一的記憶。」
在小說《夢的繞行》之外,愛亞極少寫到她先生,新書中一篇〈親愛的延平南路98號〉,卻穿插當年與先生戀愛約會時,在中山堂見面的回憶,「這篇因為沒有寫到很深處的東西,才能寫。我覺得悲傷是沒辦法寫的,因為太痛,寫了人家也不懂,就不想寫了。」
近年愛亞獨自住在台北民生社區,與三隻貓相伴,每天遵照醫囑外出走一萬步。她說身體開始退化,對於記名字不太行,「但不曉得為什麼,就是寫作的能力,沒有退化或無能為力,也不會不知道要寫什麼。老天還是很疼我的。」愛亞告白 - 藝文副刊 - 中國時報 https://bit.ly/3ms7o8s
------------------------

2021-12-23_114252
散文作家愛亞/光合作用享生活 翻開民生社區的悠然扉頁
愛亞的媽媽在寶山的雙溪國小教書,教師宿舍在山凹裡,沒有水,也沒有電,日子苦得很。然而那麼純樸的鄉村生活,四十、五十甚至六十年後依然是她人生及寫作生涯最深刻的烙印。她在日式宿舍裡讀著爸媽買來的雜誌,邂逅了文學,也赤腳爬樹,和客家玩伴在雙溪村四處嬉遊。她用文字說過那些時光:「沒有考試,沒有補習的年代,玩便是功課。」
於是我們讀到了《曾經》裡的邱志維,也讀到了邱志紹 〡 兩個虛構的卻彷彿真真實實地一路伴著她走過人生歲月的客家籍男孩。因此,你會不能免俗地,自目地問說:「你的先生,那個叫做周亞民的男人,是邱志維?邱志紹?還是李家從新竹搬到板橋浮洲後,在浮洲橋下對李芳儒施展『壁咚』功夫的黎平石?」
散文作家愛亞/光合作用享生活 翻開民生社區的悠然扉頁
愛亞搖頭,沒好氣地回答,「沒~有~任~何~一~個~男~人~的~型~是~他。讀小說不能讀成這麼笨呀!小說不都是虛構的嗎?」
小說可以虛構,人生的片片刻刻卻是真槍實彈,在她有限的幸福記憶裡,沒有一個真實人物,甚至也不會有任何一個虛構人物擁有和周亞民一樣的地位。
因廣播與周亞民結緣 是夫妻也是工作夥伴
周亞民大愛亞十二歲,他們是在正聲廣播公司廣播訓練班上課時認識的。那時,愛亞才十八、九歲,高中剛畢業,大學聯考才落榜。「他年輕時是個詩人,詩寫得很好。」愛亞說:「他從小沒有媽媽,跟著外婆長大,十二歲時又沒了外婆。努力念書考上杭州師範,繼母卻直截了當講,我們是種田人家,為什麼要念書呀?一九四七年,他冒用爸爸的名字參加青年軍,後來就來到了台灣。」
周亞民成長之路坎坷,愛亞當上廣播播音員之路的坎坷程度也不遑多讓。參加廣播電台播音員招聘,讀新聞稿、考繞口令、辨破音字、改寫廣播稿全都難不倒她。她說:「我考播音員,都是第一名進去,卻都因一份八行書丟了機會。」
所謂的「八行書」就是以前常用的直式信箋,信尾會印上某某機關的名稱,是一種請託推薦信。愛亞說:「人家拿一封去,我就敗下陣來。」
幸好,她最終還是靠實力擊敗那些靠關係的人。起先,她做了空軍廣播電台播音員,後來又當了中廣和警廣節目主持人。二十歲,她與周亞民結婚。「他是台灣第一代CF製作人,開了台灣第一家視聽公司。」回想這段日子時,愛亞臉上有了微笑:「他拍CF,我在家寫腳本。CF最長一分鐘,十秒到三十秒也都有,我很擅長寫十秒的廣告,段落像刀切一樣,清清楚楚。」
這樣的磨練,後來讓她寫成了膾炙人口的《愛亞極短篇》。然而結婚後孩子一個個出生,她要扮演賢妻良母,根本沒有時間寫作。直到老大周書豪念小學了,她才提筆。「書豪小時候害羞,膽子小,皮球掉別人家去,圍牆外站了一上午也不敢去要。」「我可以帶著他去要那顆球,然而那不是一個教育的態度,因此,我在國語日報上發表文章,把他應該怎樣怎樣寫成故事,然後帶著他讀。」愛亞與我在富錦街上的咖啡館尋了個座位說起這段機緣時,眼裡充滿母愛的光。
走過摯愛別離 在靜謐生活裡得到氧氣
她開始一直寫,一路寫,把自己寫出名氣。然而,變故卻來襲了。一九七三年的石油危機引發經濟大風暴,周亞民的視聽公司面臨危機,銀行退票的單據一張張疊在他的上衣口袋。「晚上他心事多,睡不著,我就爬起來說:『來!我們來唱歌!』兩人就背靠著背,看著氣窗外的月光唱啊唱到天亮。」最難的日子,他們安然過渡,可是比最難還更難的日子,多年後還是來了。他病了,一病就是九年。
病的時候,兩夫妻不時還會一起在民生社區裡散步。那時,他們已經在富錦街上買了房子,三十三坪大,才一百五十四萬。慢慢地,孩子一個個出國念書或定居,為了生活,她越寫越多,也越出名,慢慢地,家是她在養了。周亞民不平,不服氣,可是愛亞告訴他:「夫有千斤擔,妻挑五百斤,你不要跟我計較了,就當前二十年你養我,後二十年我養你吧!」
一九九○年,周亞民還是熬不過病痛,沒讓她養滿二十年就走了。雖然「誰愛得深,誰的痛就久。」只是說起這段日子,愛亞臉上無喜,無悲,都這麼多年了,再愛,還能有多少悲傷呢?她停頓了很久,才又說:「夫妻感情不要太好,否則,分開的時候真的很痛苦。」
我們在巷弄裡走著,尋找她在新書《安靜的煙火》裡寫過的茄冬、榕樹、菩提、白千層,和被她喊做「小葉男人」的小葉欖仁。一路靜寂,她忽然說話:「時間久了,我們都忘了光合作用是什麼了。光合作用時,葉片吐出氧,吸進二氧化碳,氧多了,空氣清新了,你看這裡葉子密密麻麻,空氣當然好。」
往事是二氧化碳,爭氣的兒女是氧。愛亞吸著源源不絕的氧,步子在夕陽下越踩越有精神。
散文作家 愛亞
出生:1945年 / 學歷:國立藝專(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科畢業
主要經歷:空軍廣播電台播音员、中廣節目主持人、警廣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
重要著作:長篇小說《曾經》、《是誰在天空飛?—非童話》、《是誰在天空飛?—成人童話》,
短篇小說《脫走女子》,極短篇小說《愛亞極短篇》……等,散文《喜歡》……等。
散文作家愛亞/光合作用享生活 翻開民生社區的悠然扉頁 P3 | 好房網雜誌 NO.28 | 好房網News https://bit.ly/3yTTTDi


(3) 愛亞 | Facebook

(4) 周李丌 | Facebook


愛亞,本名李丌,松江省濱縣人。國立藝專廣電科畢業。曾任中廣公司節目主持、廣告影片企劃、【聯合文學】執行編輯、台灣日報兒童版策畫、美勞教育出版社總編輯。現專事寫作。出版書籍二十餘本,曾獲中央文藝獎、和2009吳魯芹散文獎。
愛亞:愛亞,本名李丌,松江省濱縣人。國立藝專廣電科畢業。曾任中廣公司節目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ejStJ2
基本信息
中文名:愛亞
出生日期:1945年3月27日
性別:女
別名:本名李丌
國籍:中國
出生地:松江省濱縣
民族:漢族
畢業院校:台灣藝術專科學校
職業:文學 作家
主要成就:曾獲中央文藝獎。
曾獲2009吳魯芹散文獎
代表作品:《喜歡》、《十二樓憑窗情事》、《夢的紀行》等
人物簡介
愛亞
愛亞
愛亞,本名李丌(發音“基”),是其祖父為我取的。生在四川璧山,父母是東北人,則長在台灣的新竹和台北。到目前為止,已寫作二十餘年,出版書籍二十餘本,計散文《喜歡》、《十二樓憑窗情事》、《夢的紀行》、《葡萄紅與白》(即《思念電波》),小說《愛亞極短篇I II》(即《回家》)、《曾經》等等總計二十餘種。
個人經歷
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廣播電視科畢業。曾任空軍廣播電台播音員。中國廣播公司節目主持人,廣告影片企畫,皇冠出版社主編,警察廣播電台節目製作、主持人,《台灣日報》兒童版策畫,美勞教育出版社總編輯,《聯合文學》執行主編、副總編輯等職。現為「愛亞小坊」負責人,專事寫作。
文學風格
愛亞創作文類以散文及小說為主,兼及兒童文學。1973年開始在《國語日報》、《聯合報》、《皇冠》雜誌等刊物發表作品,此後寫作不輟,產量頗豐。不論是散文、極短篇、長短篇小說或旅行隨筆,都能有所發揮,創作力頗為旺盛。散文文筆舒暢清新,市井小事被她寫來都有一種擄獲人心的魅力。在她的小說里,大量地運用了自己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經驗,其「極短篇」表現特殊,筆調輕鬆俏皮,描繪出一個可嘆的世界──充滿冷漠、寡情、詭異和死亡的世界。[1]
個人著作
愛亞及作品研究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長篇小說《曾經》《是誰在天空飛?--非童話》《是誰在天空飛?--成人童話》,短篇小說《脫走女子》,極短篇小說《愛亞極短篇》《愛亞極短篇Ⅱ》,散文《喜歡》《十二樓憑窗情事》《握手》《夢的繞行》《走看法蘭西》,《葡萄紅與白》《想念》《秋涼出走》《暖調子》《湖口相片簿》,年輕五書《給年輕的你》《給成長的你》《有時星星亮》《成長的迷惑》《成長的智慧》,兒童讀物《學做主人與客人》《我的房子我的家》《藍色的碟子》,青少年讀物《青春有愛》《成長白皮書》《好書之旅——愛亞導遊》,編書:《道聲小說匯》《八十年短篇小說選》《灼熱的生命——台灣搖滾樂先驅薛岳》。 [2]
文學成就
曾獲中央文藝獎。
曾獲2009吳魯芹散文獎
作品欣賞
一年級的教室就在電話旁,小小個子的一年級新生黃子云常望著打電話的隊伍發獃,他多么羨慕別人打電話,可是他卻從來沒有能夠踏上那隻矮木箱,那隻學校置放的、方便低年級學生打電話的矮木箱……。
這天,黃子云下定了決心,他要打電話給媽媽,他興奮地擠在隊伍里,隊伍長長,後面的人焦急地捏拿著銅板,焦急地盯著說電話人的唇,生怕上課鐘會早早地響,而,上課鐘終於響起;前邊的人放棄了打電話,黃子云便一步搶先,踏上木箱,左顧右盼發現沒人注意他,於是抖顫著手,撥了電話。
“媽媽,是我,我是云云……”
徘徊著等待的隊伍幾乎完全散去,黃子云面帶笑容,甜甜的面對著紅色的電話方箱。
“媽媽,我上一節課數學又考了一百分,老師送我一顆星,全班只有四個人考一百呢……”
“上課了,趕快回教室!”一個高年級的學生由他身旁走過,大聲催促著他。
黃子云對高年級生笑了笑,繼續對著話筒:
“媽媽!我要去上課了,媽媽!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沖牛奶、自己烤麵包,還幫爸爸忙,中午我去樓下張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湯,還買油豆腐,有的時候買一粒肉粽……”
不知怎么的,黃子云清了下鼻子,再說話時聲嗓變了腔:
“媽媽!我,我想你,好想好想你,我不要上學,我要跟你一起,媽媽!你為什麼還不回家?你為什麼還不回家?你在哪裡?媽媽……”
黃子云伸手拭淚,掛了電話,話筒掛上的一剎那,有女子的語音自話筒中傳來:
“下面音響十點三十二分十秒……”
黃子云離開電話,讓清清的鼻涕水凝在小小的手背上。愛亞:愛亞,本名李丌,松江省濱縣人。國立藝專廣電科畢業。曾任中廣公司節目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ejStJ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