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巴度夫人(法語:Madame de Pompadour,1721年12月29日-1764年4月15日),全名珍妮-安東娃妮特·普瓦松,龐巴度侯爵夫人[1](Jeanne-Antoinette Poisson, Marquise de Pompadour),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著名情婦、交際花(courtesan),王室秘密後宮「鹿苑」 (Parc-aux-Cerfs)的總管。
龐巴度夫人,1755年康坦·德拉圖爾繪
龐巴度夫人,1759年弗朗索瓦·布歇作品
龐巴度夫人
龐巴度夫人紀念像,完成於她死後的1764年,但實際上在她生前就開始繪畫了。
家庭背景
珍妮-安托瓦妮特·普瓦松於1721年12月29日在法國巴黎出生。她的正式父親弗朗索瓦·普瓦松在1725年因醜聞和負債而被逐出法國後,富翁Charles François Paul Le Normant de Tournehem成為她的法律監護人(legal guardian),被歷史學家懷疑他才是生父。弗朗索瓦·普瓦松在8年後還清債務,准許回國。她的弟弟阿貝爾-弗朗索瓦·普瓦松(後來的馬里尼侯爵)是Bâtiments du Roi的處長。[2]
珍妮-安托瓦妮特·普瓦松聲稱在9歲時,母親帶她去算命,算命者告訴她有一天會統治國王的心。
婚姻
珍妮-安托瓦妮特·普瓦松在1741年(19歲)嫁夏爾-紀堯姆·勒·諾爾芒·德·蒂奧勒(Charles-Guillaume Le Normant d'Étiolles),也就是Charles François Paul Le Normant de Tournehem的外甥。通過這次婚姻她獲得了離皇家牧場很近的Étiolles地區的一座物業(離巴黎28公里)。他們有兩個孩子,一個男孩出生後死亡,女兒亞莉珊德琳(綽號Fanfan)在1741年出生。Charles幫助珍妮進入社交界。她在Étiolles組建了自己的沙龍,伏爾泰也是這個沙龍的參與者之一,伏爾泰稱讚她「有一個縝密細膩的大腦和一顆充滿正義的心靈」。[2]
認識國王
1745年,路易十五結識蒂奧勒夫人。據說國王與她的認識並非巧遇,而是有意安排。如王家打獵時經過她家附近的樹林,她就坐在馬車上,故意吸引國王的注意。珍妮最終成為國王的情婦是在1745年2月25日至26號凡爾賽的一次化裝舞會,當時國王裝扮成樹,珍妮則擔當牧羊女的角色。國王脫下面具後找她聊天。到了3月份,她成了國王的情婦,安排入住在凡爾賽國王樓下的公寓。 5月7日,她正式對外宣布離婚。當時法國正與奧地利、荷蘭和英國交戰,路易十五與她有了這樣的關係不久,就開赴戰場,戰場上的路易十五差不多每天都給蒂奧勒夫人一封信。蒂奧勒夫人受封龐巴度夫人,同時賜予盾徽、城堡和土地。在一個夏天的時間裡,她學會了皇室的社交禮儀,並掌握了國王的日常生活習慣。但她仍保留著她的小市民風格,比如大聲說話。她的這種性格得到了國王的歡心。[2]
王宮生活
進入皇宮後,龐巴度夫人想方設法取悅路易。另一方面,她又在一定程度上操縱著法國。
龐巴度夫人不像王后或者其他情人,她陪同路易打獵,打撲克牌,參加巡遊活動,甚至為他舉辦晚宴,在自己編排的戲劇上抬舉他。另一方面,她又找畫家為她畫像,讓畫家將她的相貌畫得年輕點,以吸引國王的注意。她對國王的掌控在瑪麗露易絲( Marie-Louise O'Murphy de Boisfaily ,"la belle Morphyse")的事情上尤為顯著。1755年,曾作為路易情婦的瑪麗露易絲由於年輕和經驗不足,嫁給了Jacques de Beaufranchet,一個奧弗涅貴族。他們的兒子路易斯德塞後來在法國大革命中跟隨拿破崙。[2]
政治上她支持貝利勒將軍和舒瓦瑟爾公爵。龐巴度夫人和巴黎的警察部門和郵傳部門的大臣成了密友,以獲取情報並與路易交流。1756年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被普魯士打敗的奧地利打算報仇,在對普魯士進行戰爭之初尋求法國的支持。在龐巴度夫人的策動下(有歷史學家指這是龐巴度夫人打算以戰爭鞏固她的地位),路易十五決定參加七年戰爭。戰爭實際上受到龐巴度夫人的操控,前線的將軍甚至收到她用眉筆畫的作戰圖。七年戰爭讓法國損失慘重,丟失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
她曾經支持過紅衣主教伯尼斯及舒瓦瑟爾。家族聯盟、對耶穌會的鎮壓以及巴黎條約(1763年)都有她在幕後參與。[2]
然而在宮廷中有不少人並不喜歡她,貴族們覺得國王跟著這樣的一個平民實在是有失體統。她經常因為她的姓氏被取笑為poissonnades(poisson在法語中是「魚」的意思)。龐巴度夫人對王后相當尊敬,說服國王替王后還清了賭債,對王后寒酸失修的寢宮進行裝修,並曾建議王后接納她成為一名女侍臣,但遭到拒絕。龐巴度夫人不斷地在宮廷外購置房產,並與路易住在裡面以避過宮廷的視線。而即使在自己年老色衰時,她依然能保持自己的地位。[2]
去世
龐巴度夫人在1746年和1749年兩次流產。但她仍盡力減少路易十五身邊的情人以確保她的地位。儘管在1750年代以後他們已經不再是情人,路易依然與她保持友誼關係。1764年4月15日她因肺結核病病逝,終年四十二歲。她死後受到她的敵人公開指責指應為七年戰爭負責。國王在看著她的棺木在雨中離開的時候說:「夫人的旅途沒有遇上好天氣啊」。[2]
藝術資助
龐巴度夫人是著名的藝術資助人。伏爾泰就受到她的資助,狄德羅的百科全書的編寫也得到她的支持。同樣的還有布歇和讓·馬里·法爾康涅等大量宮廷藝術家。
她專門組織了一個保留劇目輪演劇團,在她專門建造的幾所私人劇院裡以專業的水準演出業餘戲劇,每家劇院都造價不菲。在這個輪演劇團的五年生涯中,這個國王身邊的紅人兒主演和導演了六十二部歌劇、戲劇和芭蕾舞劇中的一百二十二場演出,據說都超過了法國的一些喜劇名角。[3]
文化影響
龐巴度夫人在建築方面最有影響力的是巴黎的塞夫勒瓷器廠和陸軍士官學校。她將樊尚瓷器廠遷到了塞夫勒自己的一所住宅附近。在她的影響下塞夫勒瓷器成為寫字桌上的一種流行飾品,塞夫勒瓷器的經典粉紅色因此稱為龐巴度玫瑰紅色。 
龐巴度夫人喜愛新的建築和裝飾藝術,她採用的建築風格被稱為「龐巴度風格」。她購買了戴弗農公館(即現在的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等多處豪宅,參與設計了巴黎協和廣場和凡爾賽宮的建築師加布里埃爾設計的小翠安農宮。
龐巴度髮型也是由她開始推行的。留這種髮型的男性把前面的頭髮向上梳起,女性則在前額上留一綹捲髮。這種髮型在1960年代的美國的鄉村歌手和電影演員中大受歡迎,如馬龍·白蘭度和詹姆斯·迪恩就很喜歡這種發型。
龐巴度夫人也大力推廣了洛可可藝術,她對凡爾賽宮以洛可可風格裝修一新,細緻如花瓶擺件也作更換。
---------------------
國王的情人與沙龍女主人─龐巴度夫人 ( Madame de Pompadour )
Posted by 家西文化 on 2014-12-19
上圖:1763年,龐巴度夫人於凡爾賽宮接見年輕的莫札特(Mozart, 1756-1791)
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1774)的情婦龐巴度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 1721-1764)可以說是十八世紀最出名的女人,在她受寵的期間,她不只掌握了國王的心,更握有政治與文化上實質的權力,深深影響了十八世紀法國的裝飾藝術、建築與政策。
龐巴度夫人全名尚娜-安托瓦妮特.普瓦松(Jeanne-Antoinette Poisson),從小立志作為國王的情人。受過良好的教育的她,先後待過修道院、跟過巴黎歌劇院知名的聲樂老師學藝,接著進入由當時啟蒙運動領袖們主持的夾層俱樂部(Club de l’Entresol)學習政治與經濟。十九歲那年嫁給了查爾-紀堯姆(Charles-Guillaume Le Normant d’Étiolles),藉由他的幫助進入了社交圈。
經過精心安排,二十三歲的尚娜-安托瓦妮特成功地成為路易十五的情婦。能歌善演又會寫劇本,尚娜-安托瓦妮特的美貌與才氣很快地佔據了國王的心,路易十五封為龐巴度夫人,並賦予她前所未有的政治權力。龐巴度夫人並未因此而滿足,她的野心不斷擴張,她指派她的兄弟作為指揮官,統籌城堡、亭子、宮殿的興建計畫,像是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中的小特里亞農宮(Petit Trianon)、巴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等;更是開辦沙龍(salon),邀請畫家、雕塑家、哲學家等藝文人士前來共襄盛舉,其中參與者有大文豪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龐巴度夫人重用法國當時的傑出畫家,像是佛朗索.布雪(Francois Boucher, 1703-1770)等人,並且發揚了塞弗爾瓷窯(Manufacture nationale de Sèvres),塞弗爾瓷有一經典粉紅色於是被稱為龐巴度玫瑰色(rose Pompadour)。
龐巴度夫人引領十八世紀的藝術風格與時尚潮流,大量應用洛可可風格(le rococo),發展出獨一無二的特色,顯示她品味的高度,至今依然受到肯定。她與國王路易十五對動物的喜愛除了將鳥、猴子等動物圖案的作為裝飾外,她所飼養的安哥拉貓與愛犬也經常出現在畫作之中,吐露出她內心俏皮可愛的一面。
龐巴度夫人成了人文科學與文學的最大贊助者,說服路易十五聘用伏爾泰擔任宮廷史料編纂者,並支持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主編《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另外,我們在龐巴度夫人的書房發現超過三千五百冊的藏書,可以看出她對藝術人文的重視與喜愛。除了文化領域,更涉及宮廷與外交事務。
儘管到了晚年,龐巴度夫人已不再受寵,她靈活的交際手腕使她的地位依然鞏固,不受反對派的打擊,直到1764年辭世。


【好『娘』的時尚!!】:女人當家的洛可可藝術
女人不一定誤國,聰慧的女人是可以引領風騷、扭轉時代的!
洛可可時期(1710-1760年間)的歐洲,就是個女性抬頭的時代。
看過電影《凡爾賽拜金女》或是莫札特傳《阿瑪迪斯》嗎?
劇中「蜘蛛女」克莉絲•鄧斯特愛梳的「花籃頭」,與莫札特愛狂買的各種假髮,就是洛可可時期的時尚代表:「花籃頭Fashion」!!! 那是「女人當家」造就的時代! 
《凡爾賽拜金女》女主角愛梳的「花籃頭」
莫札特《阿瑪迪斯》的假髮造型
莫札特傳《阿瑪迪斯》的誇張「花籃頭Fashion」與假髮
為什麼洛可可喜歡「這麼『娘』的時尚」?!
因為在18世紀洛可可的歐洲上層社會流行的「沙龍」文化中,女性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引領「『娘』時尚」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婦龐巴杜夫人。
她強烈女性色彩的洛可可藝術,透過她帶動的「沙龍」文化,大放異彩!使法國藝術文化出現空前盛世,影響歐洲,造就另一種「柔性文化霸權」。
那什麼是「沙龍」?
這個字源起於法文「salon」,原本意思是「客廳」。後來沙龍演變男主人或女主人開放自家客廳,邀集仕紳、藝術家、文人、朋友來家裡,談有內涵的話題、用餐、聆聽朗讀、享受音樂或戲劇的一種文化聚會。
簡單說,就是現代人的「轟趴」(home party)!
18世紀後,龐巴度夫人提升「轟趴」層次,除了討論文學、藝術,也逐加入政治、宗教與科學等話題,成為啟蒙運動的搖籃之一。
而「沙龍的核心人物」一定是受過教育、懂得社交手腕的「社交名媛」!
龐巴杜夫人為貴族後代,原為下級貴族之妻,因才貌兼備成為國王情婦、後宮主導人。但是她可不是簡單的三姑六婆,或是「大嫂團」之流的傻大嬸。她從路易十五的私生活,逐漸管到藝術保護、國際政治,大權在握。後來她將華麗裝飾風格引入城堡及宅邸中,將洛可可藝術帶入全盛時期。
《龐畢度夫人》,洛可可時期畫家,布雪 畫作
右邊茶几上的信封和封臘,與左下方的樂譜版畫和素描,象徵她是文藝保護者。
她像當時的「女文化部長」,其影響包括服裝時尚、建築藝術與文化思潮。
洛可可崇尚柔和的淺色和粉色調,設計風格纖細和輕快,是手段高明的「隱性」柔性霸權!
洛可可好像「鐘擺效應」般,「陰柔中和」前任「太陽王」路易十四的「陽剛尚武」!
在服裝時尚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花籃頭、假髮與高跟鞋。
為我什麼叫這種髮型為「花籃頭」?
因為這些花二小時以上梳高裝飾的頭髮,好像頂著花籃的女人,每次都讓我想起希臘建築的科林斯式柱頭!! 
「花籃頭」與希臘建築的科林斯式柱頭(Corinthian Order)
男性也不遑多讓!
當時男性流行頭戴假髮,例如:路易十五與哲學大師伏爾泰,都是假髮的愛用者。德奧的音樂家巴哈、海頓、莫札特,也都是受當時假髮時尚的影響。
洛可可時期男人假髮時尚 
(左上橫向到右下: 巴哈、海頓、莫札特、伏爾泰)
而,法王路易十五更是「高跟鞋」的「流行教主」!
法國政界向來流行「小男人」!
從路易十四、十五、十六拿破崙到上一任的法國總統薩柯奇,都是個頭不高的小男人,也都是「增高鞋設計」的愛用者。
傳說因為路易十五太矮了,在龐巴度夫人的打理下,將高跟鞋的藝術發揮極致。他常穿著矮子樂、戴著紅色假髮,在凡爾賽宮「鏡廳」顧影自憐!
法國的小男人當家,各式矮子樂
左上橫向到右下: 路易十四(高跟鞋)、路易十五(高跟鞋)
拿破崙、路易十六(高跟鞋)、上一任國總統薩柯奇(演講的小凳子)
對於現在的「沙豬們」來說,這種穿著風格真的「娘」味十足!
但是,洛可可時期的男性不會輕視任何女性事務。路易十五與宮廷內的男性,無一不對烹飪與刺繡感到興趣十足。
在建築藝術方面,夫人網羅建築師,並參與許多建築和裝飾的設計。她喜愛的建築風格被稱為「龐巴度風格」。從現在的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與凡爾賽宮「鏡廳」,明顯看到她喜愛豪華家具與華麗室內裝飾的設計風格,有貼金箔的家具與鑲金邊的皇家瓷器。
現在某些「土豪式豪宅」流行的歐式家具,就是受此影響。
愛麗舍宮的金色風格總統會客廳(洛可可室內裝飾風格)
凡爾賽宮的鏡廳(洛可可室內裝飾風格)
最特別的是,她的扶植與德國邁森瓷器齊名的法國皇室塞夫勒瓷器(Sèvres),成為寫字桌上的一種流行飾品。其中最經典的就是「龐巴度玫瑰紅」與「國王藍」瓷器飾品,目前仍歷久不衰。
在文化思潮方面,她的沙龍「轟趴」,對於啟蒙的新思潮與藝術的自由發展,產生無窮的影響。
從路易十四時代起,學院與政府所舉辦的官方展覽也叫「沙龍」。
在洛可可時期沙龍小「轟趴」風氣興起後,不服學院藝術教條的藝術家,就會自己舉辦沙龍,與學院派八股抗衡。最有名的「落選沙龍」,造就了大家喜愛的「印象派畫家」的崛起與「現代藝術」的百花齊放!
經過洛可可時期的時尚女性時代,女性的地位逐漸提升。
我覺得沙龍「轟趴」是女性主義抬頭的濫觴!
因此我不得不說,相較於18世紀的沙龍聚會,現在的「貴婦名媛趴」,層次實在差太多!應該多附庸風雅、充實自己,不要落得如「阿帕契貴婦」只能做糊塗事的窘境啊!


路易十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DKr2pX
路易十五(1710年2月15日-1774年5月10日),被稱作被喜愛者(法語:le Bien-Aimé),作為法國國王在1715年至1774年期間執政。他神奇地延續著整個瀕死的家庭,他執政的早期受到法國人民的擁戴。但是,他無力改革法國君主制和他在歐洲的綏靖政策,使他大失民心。導致他死後成為了法國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
路易十五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曾孫,他的父親是路易十四的長孫勃艮地公爵路易。1712年,猩紅熱奪去了他父母和哥哥的性命,路易十五也遭感染,幸好女家庭教師文塔杜瓦公爵夫人(Madame de Ventadour)挽救了他的生命。路易十五很敬仰他的曾祖父路易十四,稱他為「我親愛的國王爸爸」。太陽王去世前召見了他且給予其最後的忠告,即少戰事,要做一個關心人民疾苦的溫和國王,這令他非常感動。
和他的曾祖父一樣,路易十五5歲便登基,當時的攝政王是堂叔公奧爾良公爵菲利浦二世。1725年9月5日,15歲的他與21歲的前波蘭公主瑪麗·蕾捷斯卡結婚,他們共育有2男8女。從1726年到1743年,是他執政期間最繁榮太平的時期。1734年,他有了第一個情婦德·瑪奕郡主,之後還有龐巴度夫人、杜巴莉夫人等。
路易十五執政後期,宮廷生活糜爛,路易十四時期遺留的經濟問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雖然幼年時期大難不死逃過一劫,但他最終還是沒能逃過疾病的折磨,於1774年死於天花。
路易十五是法國歷史上最具矛盾性格的國王。儘管受到史學家很多的誣衊,現代研究表示,他實際上對統治歐洲最大王國的任務是非常聰明和具有熱忱的。可惜他的優柔寡斷,加上他了解他所面對問題的複雜性和他的內心的膽怯,都掩藏在一張專橫國王的面具之後,導致在他統治期間造成了不良的結果。用許多方面來看,路易十五預見到19世紀中產階級和浪漫主義的統治:雖然他以曾祖父路易十四為榜樣,盡職地充當國王的角色,實際上對於路易十五沒有什麼能比得上遠離盛典和儀式的私人生活。當他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所以他總渴望母性的存在。他設法獲取婦女的親密陪伴。這讓他備受詆毀,即使在過世後也沒有停歇。
1710年2月15日路易十五出生在凡爾賽宮,當時他的曾祖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他是勃艮地公爵路易和薩伏依公國的瑪麗-阿德萊德郡主之子。瑪麗-阿德萊德是一位非常活潑和善解人意的女子。這對年輕夫婦相互深愛對方(這在凡爾賽宮廷里是個異數),使宮廷生氣勃勃並成為了凡爾賽的焦點。路易十五有一個比他大三歲的哥哥布列塔尼公爵路易。父親勃艮地公爵是路易十四獨子高大的王太子路易的長子。勃艮地公爵有二個弟弟:安茹公爵菲利普,也就是未來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和貝里公爵查理。因此在1710年路易十四有了足夠的子嗣:一個兒子,三個孫子,和兩個曾孫。
但是戲劇化的事件改變了王室的結構。在1700年安茹公爵菲利普以祖母——路易十四的妻子,西班牙公主瑪麗亞·特麗莎的血緣關係繼承了西班牙王位,成為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在隨後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菲利普被迫放棄法國王位的繼承權。因為英國不願意看到將來西班牙與其殖民地一同被法國所統治。二叔放棄繼承權並不是什麼問題,因為曾祖父路易十四仍有足夠的子嗣。但在1711年4月祖父高大的王太子突然病逝,父親勃艮地公爵便成為了王位繼承人。一年後,精力充沛和活潑的母親瑪麗-阿德萊德患了天花(或麻疹)並在1712年2月12日去世。這使老國王路易十四非常悲痛。同樣染病的勃艮地公爵在獲知妻子的死訊後,在極度悲痛的情況下也在六天後病歿。在父母親逝世的一個星期內,兩個孩子也被發現染病。布列塔尼公爵被醫生一再的對其進行放血治療,最終在1712年3月8日夭折。路易十五被他的家庭女教師文塔杜瓦公爵夫人(Madame de Ventadour)藏匿起來,她堅決反對醫生對這個年幼孩子進行放血治療,並冒著生命危險親自照顧他。最後在1714年連三叔貝里公爵也因打獵時墜馬傷重過世了,之前貝里公爵夫婦的子女已全數夭折。
由於路易十四在三年內失去了四名子嗣,王朝的命運現在取決於一個四歲的男孩。如果男孩死了,王位將會傳給路易十四的侄子,高大王太子的堂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浦二世。但是極有可能腓力五世會譴責條約憑什麼逼迫他放棄了法國王位,並且將必然導致一場主要的歐洲戰爭和法國內戰。這四歲男孩肩上的重任非常明顯,並且他的生命在每一分鐘都被仔細監護。而且這個男孩現在是一個孤兒,沒有存活的兄弟姐妹,沒有叔嬸(除了從未見面的二叔腓力五世),並且沒有三代以內的堂兄弟姐妹(除了那些在馬德里的)。這樣的家廷背景塑造了以後許多國王的性格。
奧爾良公爵攝政時期
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腓力二世
1715年8月,路易十四死於壞疽。8月26日,他叫他的五歲的曾孫路易到他的床邊,並對他說了以下著名的話:「我的孩子,你將成為是一位了不起的國王。不要像我一樣喜歡建築和戰爭,相反的,要設法與你的鄰居和平相處;給上帝你所應該給的;總是遵循好的建議;設法免除人民的痛苦,而這正是我所沒能做到的。」
六天以後,這位統治了法國72年的人死了,從此路易十五成為了法國的新國王。由於懷疑他的侄子菲利浦二世,路易十四於是任命他的私生子緬因公爵路易擔任攝政王。但是在9月2日即國王駕崩的第二天,巴黎的最高法院公布攝政權,由於腓力和議會達成協議,授予他們否決王家法令的權利,這些權利是過去被路易十四所收回的。腓力當時41歲,由最高法院正式地任命為攝政王,聖徒西蒙詳細記錄了法院的「政變」。攝政王做出象徵性的決定:調遷政府到巴黎,並且遣散在凡爾賽的法院。攝政王在巴黎的宮殿王宮(Palais Royal)里處理國事。年輕的路易十五被轉移到位於巴黎東邊7公里的萬森訥森林裡的中世紀萬森訥城堡寄居,因為那裡的空氣被認為比巴黎的衛生和健康。在以後的攝政期間他被轉移到巴黎中心靠近巴黎王室的圖勒利宮。
1717年,七歲的國王與他的家庭女教師文塔杜瓦公爵夫人分開,由負責他教育的緬因公爵照顧。安德烈-赫丘勒·德·弗勒里(以後他成為弗勒里紅衣主教)負重協助督促年輕的國王。維勒魯瓦公爵則負責教育。他是一個年老和自負的朝臣,他愛顯示他的學生有禮貌而有天分。年輕的國王在沒完沒了的公開儀式期間,必須學會掩藏他的感覺和天生的膽怯。他在公眾面前的一生顯露了冷淡的態度和權威的氣質,同時也喜歡擁有私有的空間和親密的圈子—簡而言之是一種接近私有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
他的家庭教師弗勒里與諸多有名的教授,譬如地理學和地圖製圖家紀堯姆·德利爾(Guillaume Delisle)一起給了他優秀教育。路易十五有一種極端好奇和虛心的個性,他是一個有折衷口味的熱心讀者。人的啟蒙時期,喜歡科學和新技術。他推動了在法國大學創建物理部門(1769年)和機械部(1773年)。弗勒里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並且像國王一樣神秘而又和藹可親,路易深切地敬佩他,所以他對國王以後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攝政期間,攝政王腓力向路易十四執政時期被剝奪了權利的第二階層貴族尋求支持。他建立了所謂的「多元會議制(polysynody)」(1715年9月15日),允許貴族加入政府。他在1717年結束了與大英帝國的三方聯盟。該聯盟阻止腓力五世和其後代在路易十五死後繼承王位。面對在政府事務中貴族統治的經驗的安全不足,攝政王恢復在路易十四時期政府的國王統治,並且在1718年恢復了國家秘書。杜布瓦紅衣主教得到攝政王的深切信任於1722年任命為首相。為重新補充法國國庫,他進行了一系列的原始的財政實驗,約翰·勞爾是其中著名財政大臣和政策推行者。1720年,密西西比公司財政泡沫爆破,最終破滅並導致了許多貴族破產。
1721年,路易十五和他的堂妹腓力五世的女兒瑪麗-安妮-維托瓦公主訂婚,十一歲的國王對於他來到巴黎的未婚妻漠不關心,比他小四歲的西班牙公主讓他感到十分乏味。1722年6月年輕的國王和法院從新回到了凡爾賽宮,他們將一直在那裡直到王朝結束。同年的10月,路易十五正式在蘭斯大教堂加冕。
1723年2月15日,他已經十三歲了,巴黎最高法院宣告國王成年,由此結束攝政。國王留下奧爾良公爵負責國事。奧爾良公爵在1723年8月紅衣主教杜布瓦死後成為首相,但是在同年的12月他也離開人世。在弗勒里的建議下,路易十五任命他的堂兄弟波旁公爵路易·亨利·德·波旁取代已故的奧爾良公爵。
波旁公爵內閣
在波旁公爵控制之下,國王對政府的決定不能產生任何影響。政府暗地受到投機商和輪車經銷商比如波德洛特•德•普萊內夫和銀行家巴黎•迪韋爾一組人的影響。
波旁公爵為年輕國王的健康擔心,但並不是因為關心國王或王朝的未來,而是出於防止奧爾良支系(攝政王的後人)在國王死後登上王位。波旁公爵把奧爾良支系當作他的敵人。國王當時的健康狀況並不樂觀,而且多種徵兆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西班牙公主由於太年輕以至於不能在近期內生育出繼承人。因此與西班牙敵對的波旁公爵把公主送回西班牙後就著手挑選一位年齡足以生男育女的歐洲公主。最終機會指向了21歲的瑪麗·蕾捷斯卡,她是前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女兒。這位帶著她父親不幸的可憐前公主。雖然不修邊幅,在人眼中仍然是善良並且相當的迷人的。而且她的家族從未與法國王室通婚,所以她將帶著新的血液進入法國王室。她父親相對較低的地位能確保這段婚姻不會使法國因必須選擇另一個王室,而陷入外交窘態。1725年9月舉行了婚禮,年輕國王立刻愛上了比他大七歲的新娘子。但是一名強盛國家君主與一名前公主的結合,被歐洲大多數人認為是不合適和不莊重的。
波旁公爵內閣在1726年迫害新教教徒。並且操控貨幣,增加新稅,譬如1725年的五十稅和調高糧食的價格,這些造成了許多問題和經濟的蕭條。
1726年國王已經十六歲了,所有人都注意到自從結婚後國王得到了健康和權力。他罷免了極度不得人心和正在準備與西班牙和奧地利作戰的波旁公爵。取而代之他提拔前家庭教師紅衣主教弗勒里擔任首相。
路易十四給法國留下了財政的混亂和各方面的衰退,不幸地路易十五沒能克服這些財政問題,這主要是由於他的優柔寡斷和不守信用。在凡爾賽國王和圍繞著他的貴族們標誌著頹廢和君主制的衰落。更糟糕的是路易似乎意識到反君主政治力量在威脅他的家族統治,但是仍然沒有做什麼來阻止它。有一個流傳廣泛的傳說中路易甚至預言道:「我死之後,洪水滔天」(Après moi, le déluge)。一個嚴酷和準確的預言是路易十五唯一的預警措施。
龐巴度夫人
國王路易浪費了許多精力在美色的追求中,他與瑪麗的婚姻帶來了許多孩子(參見下面)。但國王持續地(和聲名狼籍地)不忠於她。他的許多情婦,像龐巴度夫人和前妓女杜巴莉夫人像國王一樣聞名於世,並且他和瑪奕-內斯萊五姐妹中四個的風流韻事也被載入史冊。在他的晚年路易更偏好年輕女孩,在著名的鹿苑同時包養了幾個女孩。1745年,他搶走了夏爾-紀堯姆·勒諾爾芒·德蒂奧勒的妻子讓娜-安托瓦妮特·普瓦松,也就是後來的龐巴度夫人。
起初他普遍地為人稱作受人喜愛的路易十五(Le Bien-aimé)。當1744年在梅斯重病時,整個國家為他的康復祈禱。但是他軟弱和無效的統治導致了王朝的衰敗和法國大革命的醞釀。人們普遍認為君主制是被路易的糜爛私生活所動搖的,並且在他的生命的後期讓他成為了最可恨的路易十五。在1757年1月5日,刺客羅伯特·達密安混入凡爾賽宮用小刀刺中他的一側。
路易十五,1748年:由莫里斯·拉圖爾(Maurice Quentin de La Tour)繪製的彩色肖像(羅浮宮)
1743年,法國參加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在這段統治期間得到了科西嘉島和洛林,但因為1750年代發生的外交革命,法國在和英國、普魯士王國硬生生打了七年戰爭後,喪失了大片的海外殖民地。巴黎條約結束了七年的戰爭,這個條約是法國君主制時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西岸。雖然法國仍然擁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紐奧良和瓜德羅普島,但是這次失敗標誌著法國失去了新大陸。法國的對外策略黯然失敗,它的聲望也顯著下跌了。
1774年,路易十五在凡爾賽宮殿死於天花。他是波旁家族裡第一個心臟不如傳統般被要求分割出和放置在一個特別箱櫃內,反而要將酒精傾入他的棺材並將他的遺骸浸泡在生石灰中。秘密的儀式在深夜進行,只有一個大臣參加。靈柩保存在聖德尼大教堂公墓。
由於路易十五的兒子路易王太子比他早九年逝世,路易的孫子登上了王位成為路易十六。
對財政的管理不善和招人非議的私人生活破壞了整個法國君主制,而且遺留下的問題會困擾和最終摧毀他的後繼者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生命。
路易的另外兩個孫子也成為法國的國王——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


【中國風】唯美桃花源 洛可可式東方畫卷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3日, 2018
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的中國風油畫《La Pêche chinoise(中國捕魚風光)》,繪於1742年,亦博韋二期壁毯的設計圖之一。(公有領域)
雄偉恢弘的巴洛克藝術,主宰了歐洲文明百年之久,一種輕快柔美的藝術風格——洛可可悄然興起。歐洲的時尚趣味正發生著從至剛到至柔的逆轉,曾經奢華厚重的中國風裝飾,在日臻成熟的同時,又將演繹怎樣的美麗傳奇?
18世紀初,在歐洲政治與文化中心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逝去,帶走了一個宏大敘事的藝術時代。一種輕鬆浮華的氣氛,在路易十五執政時期蔓延開來,莊重華貴的典範讓位於精緻甜美的極致追求。富有而高雅的法國宮廷,恰恰擁有滋養這種藝術形態的財力與智慧。
洛可可(Rococo),一個從音節上都在傳遞繁複優雅意味的名詞,便是取代巴洛克,主導歐洲文明風尚的藝術風格。產生之時,正是中華文明風靡歐洲的黃金期,從貴族到平民,無不仰慕中國文化、熱衷中國風設計。當藝術風格發生轉變,中國風作為外來的文化時尚,似乎很容易找到適應洛可可趣味的路徑,並達到前所未有的鼎盛。
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的中國風油畫《早晨的喝咖啡時間》(Le Dejeuner )。(公有領域)
華麗迷人洛可可
洛可可一詞源於法語「rocaille」,含義是「貝殼及形似貝殼的裝飾物」多呈現S或C形的漩渦曲線、極富變化的不對稱構圖、細密繁複的裝飾等特徵。如果說,莊嚴、富麗、輝煌屬於巴洛克的特質,那麼纖巧、優雅、繁縟一定是洛可可的代名詞
與巴洛克藝術相似,洛可可的繁榮也源於某位宮廷人士的大力倡導。只不過,它雖然被稱作「路易十五風格」,但實際的主導者卻是一位女子——龐巴杜夫人。這位美麗而極具藝術鑑賞力的貴婦,在自己的居所中,布置了精美昂貴的裝飾物,和文化名流交往,扶持並優待藝術家。她不僅成為法國沙龍文化圈的佼佼者,也讓新興的洛可可藝術更具女性的陰柔之美
為討國王歡心,龐巴杜夫人還把目光投向美麗的中國藝術,倡導建立塞夫勒(Sèvres)瓷廠。她精心甄選中國風格的紋樣與配色,親自督促瓷器的生產,創造獨特的風格。塞夫勒瓷廠繪製的圖案被稱作「龐巴杜紋飾」,採用的粉紅色調被尊為「龐巴杜玫瑰紅」,這種獨具柔美特質的瓷器,很快成為歐洲書桌上的流行飾物龐巴杜夫人,以女性纖細溫柔的心思,左右著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藝術走向
以法國為中心,洛可可藝術在由貴族和市民精英構成的上流社會中迅速流行。從室內裝飾領域,擴展至繪畫、工藝品、園林建築,剛硬平直的設計讓位於更具天然形態的曲線美,歐洲藝術達到無以附加的華麗程度,每個角落都瀰漫著奢侈愉悅的氛圍。
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的中國風油畫《化妝》(La toilette)(公有領域)。
新世紀的中國印象
持續擴大的貿易規模、公開的傳教士書信,以及西方學者對中華文化的推廣,新世紀的歐洲人對中國有了較巴洛克時代更為清晰的認識。中國形象不再神秘、朦朧,卻依然美好而繁華。東方世界鮮花盛開,人們使用華美的器具,過著閒適平和的生活,成為歐洲人心中世外桃源一般的理想國度。
再看看越洋而來的中國藝術品,以及上面綺麗多姿的圖案,簡直令歐洲貴族們目眩神迷。在這個剛剛走過古典凝重的年代,東方設計的奇幻莫測與中華風韻的奢華靡麗,恰到好處地詮釋了洛可可靈動活潑的創造精神,亦是追求享樂的洛可可尋找的歸宿。
曾有人評論洛可可藝術:「各種風格皆可,只要不是乏味的風格。」中國風非但不乏味,並且是最絢麗、最豪華、最有趣的一種。它不僅為洛可可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和飄逸優美的異域色彩,也因為洛可可而增添一抹逸樂幽默的意味 。
中國風在歐洲是如此盛行,似乎要把歐洲變成第二個中國,但它本質上仍是歐洲人的藝術。距離的遙遠與文化的差異,讓歐洲人只能從器物或者旅行者的記載中構建一個想像中的中國。他們很難或真正接觸到中華文化的精髓,因而他們的中國風設計僅僅學其形而未能得其神。
因而,綢緞紡織品能採用中式傳統的紋樣、配色與構圖,但織造技術甚至是絲線的加捻方式卻是西方的技法王室園林內的中國塔建築,儘管有寶塔頂與曲線形的飛簷,也絕不是斗拱與梁架的內部構造。但這並不會阻止洛可可時代的中國風營造令人著迷的異國風情,繼續為歐洲藝術帶來新的文明成就。
鮑瓷器廠(Bow Porcelain Factory)製作的《中國女神紀某紹》(Idole de la Deesse Ki Mao sao)的仿製瓷雕,1750年左右。(公有領域)
洛可可式中國風的奠基人:華托
18世紀的中國風,最初在繪畫領域展露頭角。備受王室優待的畫家們,亦是狂熱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家,他們最先嗅到時尚轉型的氣息,用手中妙筆描繪出更為清新秀美的中國風景。
在可考的畫作中,洛可可式中國風最早出自法國的安東尼·華托(Jean-Antoine Watteau)之手。他是本時期最具影響力的畫家,尤善營造清妙、細膩、優雅的格調,並在他為數不多的中國風作品中,奠定了中國風設計的基調和模式。 華托繪製的中國人物風姿綽約,花鳥元素已具國畫韻味,因而他筆下的中國更有一種夢幻般精緻浪漫的氣質。
早年他牛刀小試,創作了《中國皇帝》《中國神靈》兩幅裝飾畫,形象頗為古怪。1719年,他便為米埃特堡(Muette)的國王陳列室創作《中國和韃靼的人物畫》(Figures Chinoiseset Tartares)系列壁畫,人物涉及神明、帝王、僧侶、音樂家等,開始從裝飾畫向人物藝術畫方向轉變,並全面地展示中式場景。由於該城堡於18世紀中期被毀,那些珍貴的壁畫僅存一批翻製的版畫。
安東尼·華托(Jean-Antoine Watteau)創作的《中國和韃靼的人物畫》系列畫,後被毀損,如今剩其他畫家從原圖翻製的版畫,圖為其中一幅《中國花園》
攝像者: 今藏於英國牛津大學阿須摩林博物館
其中有一幅《中國花園》,描繪貴族夫妻與孩童在花園玩樂的場景。這一家三口穿著中式的交領衣,母親手搖扇子,姿態曼妙,父親安閒地休憩,頭戴尖尖的斗笠。畫中人物的衣飾都有東方特色,所處的花園卻彷彿一片田園風光,不見中國園林的意境。然而畫面傳達的優遊自在的生活情致,投射出18世紀歐洲人的東方幻想。
華托還有一幅著名的中國風作品《中國女神紀某紹》(Idole de la Deesse Ki Mao sao),作品名稱源於畫作底部作者的手跡,類似於中國畫的題跋。畫面採用經典的「跪拜圖式」,東方女神左手擎傘,右手拿著菠蘿裝飾的手杖,坐在樹根雕飾的台子上,接受兩位男子的匍匐跪拜。一男子留著長鬚,另一位帶著尖尖的高帽。人物造型帶著略顯怪異的東方特徵,女神則面帶巴黎貴婦般的優雅,毫無巴洛克式的莊重沉穩。作者正是通過富有創造性的天賦,表現了一個奇幻而風趣的東方神界。
此畫一經面世,便被其他藝術家借用。18世紀中期,英國的鮑(Bow)瓷器廠將平面圖畫改造成立體的彩瓷;克里斯托弗·于埃(Christophe Huet)在尚蒂伊城堡的「大猴子室」內, 創作一幅戲仿之作,只是將女神變成波斯女子,跪拜者改為兩隻猴子。
加布埃勒·雨客(Gabriel Huquier)仿布歇的《中國皇帝上朝》(L’audience de l’Empereur chinoise),亦博韋二期壁毯設計稿之一。(公有領域)
田園詩般的人物風俗畫:布歇
在華托眾多的追隨者中,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逐漸探索出獨特的風格,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他既是法蘭西學院的院長、路易十五的首席畫家,還是戈貝林皇家作坊的藝術總監。多重身分讓他長期為王室服務,其作品也更直接地反映了法國的宮廷藝術以及中國藝術品的風靡。
布歇早期的中國風設計作品,著意於忠實再現包涵中國元素的歐洲生活,表現出對中國熱的關注。18世紀30年代以後,他創作了兩幅油畫。1739年的《早晨的喝咖啡時間》(Le Dejeuner),描繪一家人進餐的場景,精細地刻畫壁爐兩側的器具和飾物,特別是左側的一尊彌勒佛像;而1742年的《化妝》(La toilette),展示閨閣內俏麗雅緻的裝飾風格,一座花鳥屏風成為室內的最大亮點,襯托出貴族女性的審美品味。
而當他投入壁毯的設計,一個靈巧自然、風趣享樂的東方世界從此誕生。18世紀40年代,法國的博韋織毯場再次創作中國題材的掛毯。布歇的9幅大型作品正是其設計圖稿,主題分別是「中國皇帝上朝」「中國皇帝宴請」「中國茶飲」「中國狩獵」「中國市集」「中國舞蹈」「中國漁情」「中國婚禮」「中國花園」等。從題目便可獲知,二期壁毯不僅有和一期相似的帝王生活場景,並且增添了貴族、市民等風土人情的表現。
即使是相同的主題,二期壁毯也有著迥異於巴洛克的藝術風格。以「中國皇帝上朝」為例,布歇不再刻意營造宮廷的神聖感。中心的皇帝表情木訥,臣子怪異的髮髻、東倒西歪的跪姿, 絲毫沒有對皇權的敬畏 。議政的朝堂似乎被安置在喧嚷擁擠的街市,有人把腦袋探出窗外觀看,有人躲在地攤後面竊竊私語。原本端凝肅穆的帝王圖,在洛可可畫家中,生生變成一幅輕快滑稽的風俗畫。
那展示民風民俗的作品,更是反映出洛可可藝術歌舞昇平的精神世界。《中國漁情》描繪了水鄉捕魚的旖旎風光,畫面的左下角,老漁夫與孩童表現出「黃髮垂髫、怡然自樂」的情懷,身邊斜倚的東方女子更具纖柔靜美的姿態。所有人都生活在休閒安適的環境中,捕魚不是為生計而勞作,卻是消遣光陰的娛樂方式。
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的中國風油畫《中國舞蹈》(La Danse chinoise),亦博韋二期壁毯設計稿之一。(公有領域)
再如《中國舞蹈》,中式場景變成了郊外市鎮,盤著髮髻的樂伎和異域髮型的舞者,在畫面最顯眼處專注地表演,坐在高台的官員卻被置於一角,反成陪襯。然而,所有人沈醉在「秋月春風等閒度」的極樂氛圍中,載歌載舞而不知疲倦。雖是同一廠家出品,一期的中國風壁毯,其濃郁宏大的繪畫風格塑造高貴、頌揚的情調,給人以奢華神祕之感;二期作品卻用輕巧的場面、淡雅的配色、宛曲的線條,力圖接近東方韻味,並勾勒出歐洲貴族逍遙人間、及時行樂的遊戲心態,讓人倍感親切與和樂。
或許圖畫是最能直觀、快捷地反映時代風格的藝術形式,因而華托、布歇等畫家引領了古代歐洲的風尚,成為中國風藝術史上一連串聲名顯赫的名字。他們不僅留下了傑出的中國風作品,其創作題材與裝飾風格,更被非原創的匠人們大量模仿,從房間、花園,到家用器具、手工藝品等各個設計領域,無不充滿了瑰麗華美的中式裝飾。18世紀的歐洲世界,也因此而獨具魅力。#


驚嘆!歐洲歷史上刮過800年的中國風
中國地質大學... 03-11 21:33  大
今年90歲的休·昂納是英國著名藝術史家,他與約翰·弗萊明合著的《世界藝術史》,被國際學術界認為是闡述最為完整的藝術史通史。他是這本《中國風:遺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國元素》(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通過歐洲現存的絲綢、瓷器、繪畫、家具、建築等具有中國元素的實物,梳理了西方文化領域中國風的興起、興盛及其衰落、流變的漫長而復雜的歷史,為“打撈”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歐洲刮過的中國風,發端於11世紀,得到了馬可·波羅、聖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國的冒險家、傳教士的有力助推。經幾個世紀的流變,中國風17世紀全面滲透到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從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到園林建築等,上至王公貴冑,下至商賈鄉紳,都趨之若騖。中國風直接形塑了西方時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風格。18世紀中葉,中國風達到頂峰。華托、布歇、皮耶芒、齊彭代爾、錢伯斯、瑞普頓等著名的藝術家、設計大師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工匠所創造出的眾多中式建築、藝術品和工藝品,為後人記錄和保存了中國風席捲歐洲大陸的深刻痕跡。
☆一般而言,商貿往來,會促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歷史上,絲綢作為中國獨有的織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漢朝時,絲綢之路將中國、西亞、歐洲乃至非洲連接起來。製作中國絲綢的生絲和技術,轉經中亞等地,進入羅馬帝國。當時羅馬人這樣說,中國人“製作圖案精美的服飾,其顏色就像田野中的花,而其精細程度則可與蜘蛛網相媲美”。絲綢色澤艷麗、面料通透而華美,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格外喜歡。歐洲人把穿戴絲綢作為一種榮耀,這應該是歐洲第一次刮起的中國風。
☆到了14世紀,法國的織工們在織物中模仿中國圖案。起初,他們精確模仿出吐火的龍、歡快的獅子和鳳凰。中國絲綢及其圖案,因濃郁的異域情調,代表著那個神奇的東方,在歐洲人眼中別具魅力。因此,中國風尚圖案,在歐洲美術作品中也得到了再現。如《聖厄休拉和她的少女》這幅畫,畫中女性聖徒所穿的長袍,綴滿了鳳凰圖案。
☆瓷器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歐洲人對瓷器的喜愛程度絲毫不亞於中國人。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是意大利著名畫家貝利尼和提香在15世紀之初合作繪製的傑作《諸神之宴》。畫面中,女神、男神手裡都端著中國明朝樣式的青花瓷碗。這些瓷碗,居於畫幅中心位置,十分搶眼。到了16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了討好情婦莫內斯潘夫人,在1670年至1671年之間,命令工匠依據中國瓷器的造型和色澤,專門在凡爾賽園林中修建了一個小小的開心屋——特列安農瓷屋。整個瓷屋的外牆和屋頂,放滿了瓷罐和各式花瓶,而屋內的裝飾,也都源自中國裝飾元素。遺憾的是,特列安農瓷屋並沒能留存下來,畢竟瓷器是易碎品。
----------------------------
中國文化西方傳播的獨特視角
發稿時間:2017-03-25 08:08:29 來源: 雲南日報 中國青年網
  陳華文
  在古代世界,由於交通技術的落後,加上路途遙遠的客觀原因,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互動,遠沒有今天這麼頻繁,但這不等於西方與東方之間就處於隔離狀態。《中國風:遺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國元素》(【英】休·昂納著,劉愛英、秦紅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版,以下簡稱《中國風》)一書,通過歐洲現存的絲綢、瓷器、繪畫、家具、建築等具有中國元素的實物,為我們“打撈”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歐洲歷史上鮮為人知的中國風
  《中國風》的作者休·昂納是英國當代著名的藝術史家,今年已經90歲的他,年輕時畢業於劍橋聖凱薩琳學院。除了本書之外,他與約翰·弗萊明合著的《世界藝術史》,被國際學術界認為是闡述最為完整的藝術史通史。《中國風》由神州幻像、中國風之開端、巴洛克式中國風、洛可可式中國風、英國式洛可可中國風、中英式花園等八個章節組成。書中,作者以史學家的嚴謹、文學家的細膩筆觸、藝術家的敏感,梳理了西方文化領域中國風的興起、興盛及其衰落、流變的漫長而復雜的歷史過程。所謂中國風,就是潮流、風潮的代名詞,就如同好萊塢電影生產模式,成為一種刮遍世界的風潮。如果不是閱讀本書,我們很難想像,在歐洲大陸的歷史上,在不算短的時代,真真切切刮過陣陣中國風。
  歐洲刮過的中國風發端於11世紀,得到了馬可·波羅、聖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國的冒險家們、傳教士們的有力助推,經幾個世紀的發展後,從17世紀開始全面滲透到了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築等,上至王公貴冑,下至商賈鄉紳,都對所謂的中國風尚趨之若鶩。中國風直接形塑了西方時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風格。18世紀中葉時中國風正處於頂峰,直到19世紀才逐漸回落、消退。華托、布歇、皮耶芒、齊彭代爾、錢伯斯、瑞普頓等著名的藝術家、設計大師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工匠所創造出的眾多中式建築、藝術品和工藝品,為後人記錄和保存了中國風席捲歐洲大陸的深刻痕跡。
  誠如作者在書中所言,在漫長的古代歲月,在歐洲人的心目中,中國僅僅是一個想像中的地方:文明程度高、生活富裕、社會安寧。歐洲刮起的中國風,本質上講是一種歐洲風格,這也表明:歐洲人對一個在距離上遙遠、心理上神秘的古老國度的理想化的認識和理解。誰是第一個把中國化的文化元素帶到歐洲的中國人?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一群人,也許是一代一代默默無聞的商客,這些都是無從考證的。馬可波羅也好,利瑪竇也罷,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者,被歷史幸運地記住其名,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們抵達中國之前,還有一些歐洲人也來過中國,只是他們沒有那麼好的運氣而被歷史遺忘了。
  絲綢與瓷器何以成為“座上客”
  一般而言,商貿之間的往來,往往會促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歷史上,絲綢作為中國獨有的織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漢朝時,絲綢之路將中國、西亞、歐洲乃至非洲連接起來。製作中國絲綢的生絲和技術,轉經敘利亞、波斯等地,隨即進入羅馬帝國。絲綢作為一種薄紗,色澤艷麗、面料通透而華美,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格外喜歡。歐洲人把穿戴絲綢作為一種榮耀,這應該是歐洲第一次刮起中國風。當時羅馬人這樣說:中國人“製作圖案精美的服飾,其顏色就像田野中的花,而其精細程度則可與蜘蛛網相媲美”。這表明,當時的歐洲不僅以穿戴絲綢作為時尚,甚至對中國圖案也很欣賞。
  14世紀,法國織工們在織物當中,忙著模仿中國的圖案。起初,他們精確地模仿出吐火的龍、歡快的獅子和鳳凰。自漢朝以來,這些動物就蹦蹦跳跳地出現在中國織物上,而歐洲人迷戀上它們,已經是幾百年之後的事了。中國的絲綢及其圖案,在歐洲人看來之所以具有魅力,大概是這具有濃郁的異國情調,代表著正在傳播的故事中所講述的那個神奇的東方。中國風尚的圖案,在歐洲美術作品中也得到了再現。如《聖厄休拉和她的少女》這幅畫,畫中女性聖徒所穿的長袍,綴滿了鳳凰圖案。很顯然,這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畢竟鳳凰是中國傳說中一種獨有的神鳥。
  歐洲不僅刮過絲綢中國風,還刮過瓷器中國風。瓷器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歐洲人對瓷器的喜愛程度絲毫不亞於中國人。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意大利著名畫家貝利尼和提香在15世紀之初合作繪製的傑作《諸神之宴》。畫面中,女神、男神手裡都端著中國明朝樣式的青花瓷碗。這些瓷碗,居於畫幅的中心位置,十分搶眼。這幅傳世的世界名畫,無形中也流露出中國風當時在歐洲的流行程度。16世紀時,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瓷器,受到了普遍歡迎。當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了討好情婦莫內斯潘夫人,1670年—1671年之間,他命令工匠依據中國瓷器的造型和色澤,專門在凡爾賽的園林中修建了一個小小的開心屋— —特列安農瓷屋。整個瓷屋的外牆和屋頂,放滿了瓷罐和各式花瓶,而屋內的裝飾,也都源自中國裝飾元素。這一方面表明法國人對中國瓷器的偏好,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法國宮廷的中國風是何等的盛行。遺憾的是,易碎的特列安農瓷屋沒有能留存下來。
  文藝復興之前,歐洲人完全掌握了瓷器的生產工藝,然而瓷器上沒有中國青花圖案,被認為這種瓷器是沒有欣賞價值的。本書第三章“巴洛克中國風”中寫道,17世紀後期,德國的陶工們在瓷器生產中,以模仿中國風格為榮耀。由於瓷器中國風的流行,催生了一些專門的瓷器收藏者。柏林夏洛滕堡宮的陶瓷室,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從書中收錄的多幅插圖中不難看出,中國元素的瓷器,遍布整個歐洲大陸。
  文化對外影響力與復興之路緊密相連
  和絲綢、瓷器一樣,中國各種傳說、故事、神話乃至生活日常,歐洲人也抱有強烈的好奇之心。伏爾泰是法國著名思想家,他對於中國文化也充滿各種想像,他創作的劇本《中國孤兒》於1775年首次公演。《中國孤兒》原來是情節曲折血腥的複仇故事,但伏爾泰的改編,賦予劇本哲學層面的思考,旨在“以戲劇形式闡釋孔子之道”。事實上,《中國孤兒》中的哲學思想,一半源於孔子,還有一半源於亞里士多德。劇中的背景,採用了時髦的中國場景,演員身穿地道的中國服裝。此外,巴黎同一時期的芭蕾舞劇《中國節》、舞台劇《儒雅的中國人在法國》等等,演出後也贏得滿堂喝彩。
  在藝術領域,歐洲的畫家們也津津樂道地描繪中國題材的作品。華託的《中國神靈》《中國皇帝》、布歇的《中國集市》《中國花園》《結伴釣魚的中國人》,用西洋繪畫中的光影、色彩、立體再現的手法,逼真地描繪出中國人的生活和精神狀態。這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畫家皮耶芒的中國題材系列裝飾畫,不僅畫面的構圖是中國獨有的散點透視,其表現手法也類似水墨畫的手法。其中一幅畫中,雜技演員正在做著高難度的平衡動作,而畫中的演員神情自若、仙風道骨。他的系列裝飾畫,如果不作文字註解,也許誤以為出自中國畫家之手。他的畫中之人物、樹木、花卉、山水,彰顯出一股強烈中國傳統繪畫之靈氣。而園林、建築創作領域,歐洲的設計師和匠人們,也紛紛借鑒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型和佈局,如現存於巴黎巴加泰勒公園的涼亭、瑞典哈加花園中的亭台、丹麥弗雷德里克包花園內的小橋、德國慕尼黑失去的中式寶塔等等,都在用心地模仿中國園林建築獨有的美感和神韻。
  閱讀此書不難發現:歐洲社會和文化領域刮過中國風的時代,也是中國國力在世界上強盛的時代。今天的中國,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我們不僅要傳承並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要加足馬力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讓民族復興的“中國風”再次刮起來!


洛可可式中國風最早出自法國的安東尼·華托

尙-安東尼·華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aMYyFH

尙-安東尼·華鐸又譯華多,華鐸(Jean—Antoine Watteau,1684年10月10日-1721年7月18日)是法國洛可可時代代表畫家。
《舟發西地島》
生平
1709年,華鐸申請去羅馬的獎學金,被學院拒絕。1712年他再次申請也被拒絕,但被學院接納為成員。他用了5年的時間畫一幅訂作的「招待卷」,但最後完成時成為他的名作《向愛情島出發》,後來許多評論家為畫面描寫的是到達還是離開西地島爭論不休。(愛情島是傳說中維納斯的誕生地)。
雖然華鐸的畫作中描畫的都是華麗高雅的場景,但其中含有潛藏的憂鬱氣氛,感覺到生活的瑣碎和無奈,在18世紀的畫家中,他是最具有現代氣息的。後來有許多畫家模仿他的場景,但無法模仿到他的精神底蘊。
華鐸後期的作品才從田園牧歌的場景中走出來,到了世俗的城市,他的《吉爾桑的招牌》(L'Enseigne de Gersaint)描畫了畫廊商店的場景,表現了當時繪畫成為商品的情況,但這幅畫仍然充斥著戲劇化場面。
《小丑》
1720年,他身體狀況不好,移居英國,
希望那裡的氣候可能對身體有幫助,但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他回國不久就在巴黎郊區逝世,年僅37歲死於肺病
他畫作中許多婦女穿著的像大布袋一樣鬆散的長袍,被稱為華鐸裝。
評價
如果說後來布歇、弗拉戈納爾等洛可可畫家描畫的是適應王室貴族需要的奢侈淫逸的場景,華鐸可是透過一個藝術家的眼看世界,他描畫的是藝術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矛盾,他的畫作沒有典型羅可可的那種任意幻想的華麗畫面。他的作品《丑角吉爾》表現的就是一個在矛盾的世界中不知所措的小丑


洛可可風格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最初是為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縟節​​藝術而興起的。洛可可Rococo這個字是從法文Rocaille和coquilles合併而來。 Rocaille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而coquilles則是貝殼。洛可可後來被新古典主義取代。
洛可可最先出現於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路易十五登基,給宮廷藝術家和一般藝術時尚帶來了變化。在老國王在任的晚期,巴洛克設計逐漸被有著更多曲線和自然形像的較輕的元素取代。這些元素在尼古拉斯Pineau的建築設計上有明顯的表現。在攝政時期(1715-1723年,路易十五還是個孩子,政權由其叔攝政),宮廷生活不再局限於凡爾賽宮,藝術風格亦隨之而轉變,最初在皇宮,然後是整個法國上層社會。纖細和輕快的洛可可風格設計被視為是伴隨著路易十五的過度統治而來。
相較於前期的巴洛克與後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享樂、奢華以及愛慾交織的風氣。除此之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啟發,在創作中添加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特色。
1730年代,洛可可在法國高度發展,並受到中國風的影響。這種風格從建築和家具蔓延到油畫和雕塑,表現在讓-安東尼·華托和佛朗索瓦·布歇的作品中。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風格復雜的形像和精細的圖騰。不過在這一點上,它已經開始與大量不同的特徵融合,包括東方風格和不對稱組合
這種藝術形式在法國迅速蔓延至德國和西班牙等地區,並與當地的風格融合。18世紀,英國一直視洛可可風格為「法國品味」,較少用於建築上,主要表現在銀器、陶瓷等。當時義大利移民的藝術家像Bagutti和Artari都以石膏作品嘗試將洛可可風格帶入英國。而在愛爾蘭工作的瑞士人拉法蘭契尼兄弟也作出同樣的嘗試。隨著拿破崙在法國的崛起,洛可可被拿破崙從法國剔除出去。
但到約1830年代,洛可可風潮正逐漸退去時,英國人才開始要「重振路易十四的歌德式風格」——亦即把洛可可搞錯了,並且以大量的金錢,購買經過過份漲價的二手洛可可風格物品,其實當時這些物品在法國幾乎無法出售。
室內設計
一個洛可可風的室內設計。
在德國,斯都格的孤獨城堡和奧拉寧堡的中國宮、維斯的巴伐利亞教堂和波茨坦的無憂宮都是歐洲洛可可風格建築的例子。
在歐陸,洛可可風格以抽象的火焰形、葉形或貝殼形的花紋、不對稱花邊和曲線構圖,展現整齊而生動的、神奇的、雕琢的形式。洛可可風格設計,不論使用在室內設計方面或者家飾品設計,甚至建築外觀設計上,都令人無法忽視。框緣的建築的部份中如畫的、細緻的、形狀獨特地表現於塑造性物料如木雕和雕塑中(如Wessobrunner School)的裝潢)。牆、天花、家具、金屬和瓷器製的擺設展現一種統一風格的和諧。相比起巴洛克品味帶著豐富強烈的原色和暗沉色調,洛可可崇尚柔和的淺色和粉色調。
原本有一些反建築的意識在一七二零年代迅速地全部轉變,並造就了洛可可風格在歐洲室內設計和裝飾美學上大綻光芒的時代。其中最多姿多彩的德國洛可可就發源於天主教德國。
西班牙加的斯的主教座堂,立面上的是洛可可風格的裝潢
一般而言,洛可可建築是指純粹室內風格。因為當時的富人貴族從凡爾賽搬回巴黎時,巴黎已經是一個已發展的城市。所以他們大都直接以新風格裝潢原有的建築,而較少重新興建新的大型建築物。
油畫[
華托的《發舟西地島》突顯洛可可畫風的瑣細和美感(1721, 羅浮宮)
洛可可風格亦從建築設計中的純粹裝飾藝術伸延至繪畫上。洛可可畫家選用清淡鮮明的顏色和精緻的曲線構圖,喜歡用基路伯小天使和愛情神話中等來點綴畫中氛圍,令畫面變得優美而神祕。
洛可可風格細緻地表現在人像畫中;畫中人不再是神、聖人或騎士,而是宮廷的朝臣、貴族等,顏色細致、淡雅,人物纖細。一些畫像亦顯示當時美學開始離開宗教、國家等思想方向;不再表現人物的端莊神聖,開始表現得有點不純潔和不道德。而洛可可的風景畫則是田園詩式的,多數描寫貴族的男男女女在悠閒地遊山玩水。
第一個主要代表畫家是華托(1684–1721),華托的《發舟西地島》畫面迷離,人物雍容華貴;華托和其後的洛可可畫家不同的是,他的畫除了純粹的裝飾外,往往滲出一種憂鬱氣息。
其後的洛可可畫家包括布歇(1703-1770)、法戈納(1732-1806)等,他們都深受華托的影響。
音樂[
洛可可風格在音樂上是非常特別而短暫的。約在1720-1775年,洛可可風格與其他的音樂風格同時流行。它發展於十八世紀前半期的法國,音樂特色是輕快、刻意、裝飾華麗——與巴洛克時期那誇張和龐大的性質成對比。這種風格先出現在法國的鍵盤音樂中,巴洛克晚期的作曲家如庫普蘭(Couperin)、拉莫(Rameau)、泰里曼(Telemann)、多曼尼高.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以及古典樂派前期如約翰·斯塔米茨(Johann Stamitz)和利奧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等都運用了這種手法。後來,這種風格傳到德國,並孕育了西方古典樂時期。
文學
洛可可文學以輕鬆的文體大量出現,並著力於表現人的情感,尤其是愛情的魅力。經常將現實世界擴大或縮小後加以描寫,或者以鏡中像的方式折射現實。比如伏爾泰的《小大人》、勒薩日的《吉爾·布拉斯》。這個時期的作家還酷愛寫遊記式作品,讓主人公在遊歷中學習人生、了解世界。洛可可文學產生了強烈刺激人們感官和心智的效果,刻意描寫與現實相悖的事物,以反諷手法引入革新觀念,打破現存秩序和規範,追求自然、理性、平衡的新世界。
洛可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xoEeFK


洛可可裝飾上的異國情致
作者:柳笛
瑞典德羅亭霍爾姆(Drottningholm)的「中國屋」。(Photo by CEphoto, Uwe Aranas/公有領域/CC)
更新: 2018-01-06 8:22 AM       標籤: 中國風, 洛可可, 瓷器, 聖蘇西宮, 中英式花園
溫柔優雅的洛可可文化,綺麗多姿的中國風設計,兩者交融卻又相得益彰,唯美動人。從畫卷上色彩與線條的盛宴,到工藝品、家居建築上的奇特造型,它們變換了一千張面孔,卻都表達了同一個理想,便是對美的極致追求。
約翰·約阿希姆·坎德勒(Johann Joachim Kandler)製作的最華麗的一套中國風茶具,此圖為茶壺。(公有領域)
玲瓏可愛、色彩繽紛的瓷藝
曾經,青花瓷獨霸歐洲,各大陶製廠競相生產釉陶仿製品,其它裝飾領域也充斥著相似圖紋。崇尚新奇有趣的洛可可藝術自然不肯久駐於藍白色調的單一審美,當明清白瓷、彩瓷湧現歐洲市場,歐洲人終於解開硬瓷製作的秘密,新穎的顏色與全新的材質,賦予歐洲匠人無限的靈感與熱情。
早在17世紀末,法國的聖‧克盧瓷廠,已開始製作帶有梅花綴飾的白色茶壺。而最具創造力的中國風瓷器,則是彩繪的瓷器與瓷雕擺件。最早研製出瓷器的薩克森公國,很快在邁森(Meissen)建立皇家瓷器工廠,製造出第一批歐洲真正的優質瓷器。燒製的瓷器有茶壺、花瓶等日用品,上面繪有中國風的彩繪圖案:仕女、孩童在中式房間或庭院中玩耍嬉戲,或者是工筆畫一般的花鳥圖。在瑩潤釉色的襯托下,裝飾主題顯得尤為斑斕明艷。
邁森工廠在全盛期,還出產一批兼具實用與藝術性的雕刻擺件。最著名的當屬「首席雕塑設計師」——約翰‧約阿希姆‧坎德勒(Johann Joachim Kandler)製作的中式瓷雕,塑造演員、街頭小販、牧羊人、禽鳥、猴子等多種形象,其大膽的創意與誇張的造型,在今天看來都令人匪夷所思。比如他最華麗的一組茶具作品,豐富的色彩與精緻的雕工不必贅言,造型是最奇異之處:調味瓶被塑造成緊緊相擁的情侶,而茶壺卻是一位騎著公雞的歡樂女子。
塞夫勒(Sèvres)瓷廠製作的一對大象花瓶。(公有領域)
如果說德國瓷器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把瓷器變成了手中把玩的玩具,那麼後來居上的法國瓷器,卻在奇巧華貴的風格中保持著法式優雅與風度。最上乘的瓷器,自然來自由龐巴杜夫人贊助和監管的塞夫勒(Sèvres)瓷廠。出於女性的審美,塞夫勒的瓷器總要配製精美的琺瑯底座,並裝飾纖巧的瓷花,增添無限柔美的風情。
塞夫勒瓷廠亦生產瓷雕,如一對大象造型的花瓶。鑲著金邊的底座上,修長的瓷瓶猶如女子纖細的腰肢,瓶身以清新的粉色調為主,描繪著栽種翠竹的中式園林,夫妻倆逗弄著孩童,畫面和美而溫馨。瓶頸處的把手卻被意外雕成東方白象,神態十分莊重。東方元素的神奇組合,令這對花瓶享譽歐洲。
「歐洲家具之父」托馬斯‧齊彭代爾(Thomas Chippendale)風格的中式書桌(公有領域)
花鳥壁紙、漆家具打造的中式房間
瓷器上繁複而雅緻的雕飾,僅僅是中國風花園的一角,講究生活品質的上流人士,還將居室的每個角落妝點上東方情調。加之洛可可追求的繁縟、奢華風格,「中式房間」的牆面、家具、擺件,皆被巨細無遺地賦予中國風設計。
英國的一本刊物這樣描述中國風房間:「一個整潔小巧的房間,貼著印度壁紙,屋內陳設玲瓏的寶塔,婆羅門神像,切爾西花瓶……黑漆梳妝台上,古雅的中式鏡框中鑲嵌著鏡子,上面罩著華麗的鏡套。」的確,擯除巴洛克式的宏偉高大,洛可可時期的中式房間,在裝潢與擺設皆表現出輕快精巧的裝飾效果。
在牆壁上貼飾壁紙,是西方傳統,但在中國熱的效應下,歐洲人從17世紀末起便從中國訂購花色艷麗的手繪套印壁紙,為他們本就艷麗璀璨的宅邸增色。壁紙上大多描繪著中國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生活等主題,較流行的式樣,是每幅繪有高大的樹木與枝葉間鳴唱的禽鳥,或者描畫曲折的迴廊、精緻的小屋以及若干中國人物,再或是任意點綴著房舍、田園、山水的風景畫。在洛可可風的影響下,這些圖樣的布局非常密集,甚至有眼花繚亂之感,與中國的留白理念大相徑庭。
歐洲的中國風臥房,內有齊彭代爾的中式家具。(Photo by David Dixon/cc-by-sa2.0)
中式家具仍以漆藝為最,不同的是洛可可時代突破黑、紅、金三色的限制,出現了彩繪漆具。家具上仍繪有中國元素的圖案,並無太多新意,而造型上低矮的外形、柔曲的結構與細巧的鑲嵌工藝,取代巴洛克時期的厚重與沉穩,體現了女性化的甜美柔弱的特質。
在英國,「歐洲家具之父」托馬斯‧齊彭代爾(Thomas Chippendale)的設計最具辨識度。他的家具多呈現方形或多角形外觀,配有一兩個寶塔型尖頂,形成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式風格,自成一派。其作品的一大標誌是迴紋圖案,被大量運用於書櫃、櫥櫃、座椅、座鐘、壁爐欄杆、窗台等多種家具,廣受歡迎,更從英國本土流傳到美洲。此類家具亦稱作「雕花家具」,比如帶有華蓋的臥床,靠背、扶手雕飾鏤空花紋的座椅。
當然,徜徉在這樣的房間,並不會讓人誤以為穿越到東方,因為這本就是歐洲人追逐時尚、自由借鑒東方元素而打造的美麗空間。
德國波茨坦(Potsdam)聖蘇西宮(Sans Souci)內的「中國茶室」。(Paul Odörfer/公有領域/CC)
洛可可巨作——建築上的中國風
1710年前後,歐洲也出現了展示瓷器藏品的「瓷宮」——德累斯頓的日本宮。除卻室內的異域裝飾,中國風設計還走出室外,通過在殿頂建造中式飛簷、在庭院設立中國官員雕像,增添宮殿整體的東方風韻。這並不是特例,在洛可可時代,歐洲宮廷中隨處可見精美的中國風建築。高大的建築擁有更廣闊的設計空間,將洛可可式中國風打造得更加完美輝煌。
1757年,普魯士國王菲特烈大帝在波茨坦的聖蘇西宮(Sans Souci)修建了一座「中國茶室」。這座由國王親自設計的宮殿,其造型遠比名稱更具特色。宮殿整體呈三葉形,上部有一座寶塔形尖頂,最頂端放置一尊鍍金人像,雕刻著擎傘的中國神明。
不僅如此,簷下的四根支柱製成鍍金的鳳梨樹外形,門廊處更塑造了一個個真人大小的鍍金人像。這些人似乎是中國的樂工,演奏簫、琵琶等民樂,造型逼真,形態優美,營造出歌舞昇平的清平氣象。別出心裁的建築,到處拼貼著符號化的中國元素,國王對中華禮樂文化的熱愛可見一斑。
瑞典的德羅亭霍爾姆(Drottningholm)建有一座中國城堡,是國王為王后而修建的中國風建築。據說這座城堡的樣式同樣源於國王的巧思,兩層高的主體建築寬闊低矮,雙翼向外伸展形成庭院式格局,頗具雍容溫雅的皇家氣度。而屋頂建有波浪形的中式飛簷,整體建築吸收中國建築曲線和圓形轉角的樣式,形式靈巧而活潑,淡化建築物四平八穩的厚重感。
城堡外觀的配色,也以淺淡、甜美的色調為主,流露出洛可可時代特有的清靈甜美。淺灰色的牆面,嵌著玫瑰紅的長方形漆板,門、窗的四周粉飾著鍍金邊框,屋頂又是象徵著春天的淺綠色。這樣一座華麗而柔和的宮殿,很容易讓人產生「金屋藏嬌」的聯想。
英國白金漢郡斯托(Stowe)花園的夏屋(Summer House)。(Martin Pettitt/Flickr/CC)
中國園林「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形態,經由傳教士的描述與讚美,深深影響了歐洲園林的設計布局,出現了一批「中式花園」。最早在英國,園林設計師便在山坡或水邊點綴著亭台樓閣之類的「夏屋」(summer house),模擬中國園林的意境。白金漢郡的斯托(Stowe)花園就保留了這樣一座小型的消夏涼亭。
它的屋頂仿照中國「歇山式」,屋脊兩端立著兩尊鍍金的神鳥雕塑,山牆處還繪有簡潔雅緻的圓形圖案。外牆整體刷成綠色,牆身繪有一幅幅色彩淡雅的人物或花卉圖畫,窗戶飾有方形紋的鏤空櫺格,於細節處別具匠心。在一片綠地中,涼亭彷彿是一件更具觀賞性的、小巧俏麗的藝術品。
毋庸置疑,在洛可可的美學世界中,中國風是一道最絢麗華美的光,豐富了歐洲的裝飾藝術,至今仍然閃耀著鮮妍明媚的熠熠神采。它讓我們看到,中西合璧的精彩與美好,以及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帶來的永恆之美。(全文完)#


讓世界無比美麗的古今東西各種「風」!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LnAzdv
室內風格有哪些? 24種風格介紹! 教你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室內風格! | Quality Living Deco https://bit.ly/3bsIIYM


室內風格有哪些? 24種風格介紹! 教你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室內風格! | Quality Living Deco

020e1c3df0cad32fa8482c2cbcea516e2021-01-12_1238512021-01-12_1238382021-01-12_1238312021-01-12_1238182021-01-12_1238022021-01-12_123726

室內風格有哪些? 24種風格介紹! 教你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室內風格! | Quality Living Deco


讓世界無比美麗的古今東西各種「風」! - 每日頭條

2021-01-12_1245422021-01-12_1245342021-01-12_12452514n00002498256n9q73s14220005rs61872r11q4149o0007q46q17716qo114n20002480325n5168614220005rs60s7242q88149o0007q46or4799s032021-01-12_1244432021-01-12_1244352021-01-12_1244082021-01-12_1243502021-01-12_1243372021-01-12_1243042021-01-12_1242542021-01-12_1242392021-01-12_1242282021-01-12_124217

讓世界無比美麗的古今東西各種「風」! - 每日頭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