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2) Queen of the Desert - YouTube - https://goo.gl/Eni2oE

格特魯德·貝爾 
英國旅行家,駐阿拉伯半島行政官員,作家。對哈希姆王朝在伊拉克建立起了決定性作用,有沙漠女王之稱。牛津大學畢業後在德黑蘭駐了一段時間,回國後過了10年沙龍生活,1899年開始在阿拉伯地區活動,當年訪問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此後10年經常來往中東,並去過小亞細亞,1913年訪問哈伊勒,寫有大量文學作品。如《旅行日記》、《哈菲茲詩選》、《沙漠和耕地》、《1001座清真寺》、《從歐麥賴到歐麥賴》。她的大量書信1927年由其繼母彙編出版。晚年在巴格達創立考古博物館,她首先提出,挖掘出來的考古文物應該留在其所屬國家,從而使伊拉克國立博物館得以收藏其珍貴的本國文物[1]  。
中文名 格特魯德·貝爾 外文名 Gertrude Bell1 出生日期 1868  逝世日期  1926年  畢業院校 牛津大學
格特魯德·貝爾Gertrude Bell 1868-1926年),英國冒險家、作家、外交家,曾在中東地區廣泛遊歷,是英國中東問題頭號專家之一,撰寫過很多有關中東地區考古、建築、文化、人民的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幫助英國情報部門策動阿拉伯人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她的學識、她與眾多阿拉伯領導人的友誼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921年她協助英國成立伊拉克王國,為阿拉伯王子費薩爾當上國王做出了貢獻。1918年她在巴格達任文物局主任(Director of Antiquities),直到去世。動作遊戲《古墓麗影》中的勞拉·克勞馥即是以她作為原型。
生平
貝爾1868年出生於一個大鐵器製造商家庭,1886年進入牛津大學,成為牛津歷史上第一個獲得一等學位的女性。相貌平平與滿身的學究氣,決定了貝爾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婚姻市場上的價位,於是她開始學習波斯語,並於1892年去了她的叔父出任大使的伊朗。在伊朗,她寫了第一本遊記,翻譯了波斯詩人哈菲茲的詩集,並與一位英國外交官墜入了愛河。在遭到父親的反對後,強烈的感情遂終生鬱積心中。在接踵而來的十年中,貝爾接連兩次環球旅行,成為她宣洩心中鬱悶的惟一方式,為此於1897年開始學習阿拉伯語和考古學,並於有意無意之間開始介入部落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那年的夏天,貝爾跟隨考古學家與間諜雙重身份的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一起撤到了開羅一個英國情報部門。1916年貝爾來到巴士拉,1917年又到了巴格達,並最終被任命為英國駐伊拉克高級專員珀西·考克斯爵士的東方事務秘書,負責與阿拉伯人的聯繫。
摩蘇爾、巴格達、巴士拉是前奧斯曼帝國的三個省,這三個地區的情形截然不同,相互之間交織著歷史遺留下來的恩恩怨怨。在奧斯曼帝國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統治下,居人口多數的什葉派穆斯林和庫爾德人卻要接受少數遜尼派的統治,而後者只是加披了一件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外衣。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長期的實地觀察,貝爾堅信阿拉伯人能夠獨立,至少有足夠的能力建立一個形式上的自治政府。顯然,貝爾高估了自己與考克斯在伊拉克的個人聲望,而低估了宗教和什葉派神職人員在伊拉克事務中影響力。她在信中寫道:“在當前趨勢下,毫無疑問他們會投靠我們。”而事實上,早在1916年爆發的“ 阿拉伯大起義 ”中,伊斯蘭教什葉派教徒就與英國軍隊發生了衝突。1920年的夏天,整個幼發拉底河中部地區的什葉派部落都爆發了起義。在鎮壓起義的戰爭中,數百名英國軍人和將近八千名伊拉克人喪生。於是,貝爾改變了初衷,和她的上司考克斯爵士一起,制定了此後八十年間為各種政治勢力所沿用的伊拉克立國大策,其主要點包括:保留庫爾德山區(必要時不惜訴諸武力)作為與土耳其和俄國之間的緩沖地區;將遜尼派穆斯林和其他少數派的地位提升到人口占多數的什葉派之上;壓制什葉派神職人員,或將他們放逐到伊朗;收買大地主和部落首領;部署空軍基地作為政治控制的一種形式,等等。1920年12月18日在給父親的信中貝爾寫道:“伊拉克只能用強權來統治,美索不達米亞是一個還沒有開化的國度。”第二年春天,溫斯頓·邱吉爾在開羅召開會議,貝爾不僅成為與會的惟一女性,而且她的意見得到了充分的採納。根據貝爾的意見,確定了在摩蘇爾、巴格達、巴士拉等三個奧斯曼省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伊拉克。1921年12月4日,她在寫給父親的信中不無輕鬆地說:“今天早上,我在辦公室愉快地劃出了伊拉克南部沙漠的邊界線。”更讓貝爾感到高興的是,考古學家勞倫斯的門生、曾在敘利亞被法國人驅逐的哈西姆家族的費薩爾一世被推舉為伊拉克國王,他的弟弟阿卜杜拉一世同時被扶上外約旦國王的寶座。在巴格達舉行的虛假公民投票的結果讓人大喜過望,支持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六,使這兩個政治決定發生了法律效力。伊拉克議會通過了《英伊條約》,英國的委任統治被伊拉克的獨立所取代。年輕的費薩爾國王在就職演說中充滿了天真,他說:“當我們以愛國者的身份講話時,穆斯林、基督教徒、猶太人和庫爾德人這些詞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伊拉克。”“伊拉克”(Iraq)一詞被認為是希臘語美索不達米亞一詞的阿拉伯語意譯,也有人認為是出自古阿拉伯語詞彙,意為“血管”,指兩河地區河網稠密酷似人體的血脈。總之,在費薩爾及其追隨者的心目中,這個新國家意味著阿拉伯民族的往昔榮耀即將重放光彩。貝爾激動不已,她不無驕傲地寫道:“我再也不參加推舉國王這樣的事了,因為責任太重大了。”她自己很長時間都陶醉在伊拉克人的推崇之中不能自拔,人們還給她取了個暱稱叫做“Khatun”,意思是“優雅的女士”。
考克斯爵士於1923年離開巴格達之後,貝爾失去了政治上的保護人,而祖國也並不歡迎這位奇女子,她只有重新鑽進中東的考古學領域,並努力促成了世界著名的巴格達考古博物館的建立。1926年7月12日,格特魯德·貝爾猝然而逝,官方的說法是,長年的繁重工作和巴格達高達49度的氣溫使她“纖弱的身體無法承受”。而實際上,她是服用了過量的安眠藥,她被葬在了巴格達——這個她一生為之努力的城市。


《沙漠女王》:女版阿拉伯勞倫斯的歷史功過
2017-09-07by 沈旭暉
女版阿拉伯勞倫斯的歷史功過 (1)
奧斯卡影后妮歌潔曼領銜主演的傳記影片《沙漠女王》(Queen of the Desert)上映,對中東而言是一件大事,因為主角是當地難得有正面「本土形象」的西方人物,但對其他觀眾而言,都對時代背景感到陌生。其實主角貝爾(Gertrude Bell)的經歷,可能比《沙漠梟雄》的主角阿拉伯勞倫斯更傳奇,不過電影沒有詳述她的爭議性,手法也嫌平鋪直敘,令原來可以引起熱潮的電影,得到不少劣評,實屬不幸。
貝爾出身於英國一個富裕家庭,自幼飽學,在牛津大學取得當代歷史專業一級榮譽學位,隨後隻身前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的中東旅行探險。在1892-1913年間,她訪遍中東古城,寫下諸多遊記,對中東錯綜複雜的民族、宗教淵源都有深入了解,並與當地各部落建立了廣泛聯繫。即使在今天,深入阿拉伯半島不毛之地也殊不容易,遑論一百年前,更遑論是一個在阿拉伯傳統社會不獲尊重的單獨行動的女性。因此,貝爾成了當時英國首屈一指的中東專家,也獲得英國情報部門青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她被英國駐開羅情報機關「阿拉伯局」招募成「顧問」,與阿拉伯勞倫斯共同協助英軍在中東一帶的軍事行動。雖然她在電影強調「只為自己工作」,但她的行為完全符合英國殖民主義利益,乃不能、也不必迴避的客觀現實。
要理解貝爾在一戰期間的貢獻在哪裏,就必須對當時英國在中東戰場的謀劃有所了解。一戰的南方戰線是英國核心的戰場之一,英國謀求控制阿拉伯地區,實現對半島出口航路的掌控,聯通英屬印度與歐洲之間的陸路通道,就算奧斯曼帝國不是德國盟友,英國也會早晚動手肢解帝國的。不久當地開始發現少量石油,更令其戰略價值大增。為達到上述目的,英國在中東積極尋找合作對象,當地阿拉伯人就成了英軍依賴的力量。需知,在阿拉伯人眼中,奧斯曼帝國是名符其實的「異邦政權」,借「哈里發」之名,對阿拉伯人進行壓迫統治,而阿拉伯社會早就想推翻奧斯曼蘇丹政權,不過目的不是支持英國,而是實現阿拉伯民族獨立。
為了各取所需,縱使雙方都知道終極目標並不一致,但也願意「階段性合作」,英國很快與中東阿拉伯反抗勢力領袖、遜尼派哈希姆家族的首領侯賽因.阿里(Hussein bin Ali)達成「麥克馬洪協定」,阿拉伯「義軍」與英國共同打擊奧斯曼帝國,而英國則允諾阿拉伯民族在戰勝後獨立建國。基於這一協定,英國亟需一位熟知中東事務的情報官員,協調英軍與阿拉伯各部族反抗軍之間的軍事行動,而貝爾成了這一任務的最佳人選。貝爾對各部落之間的利害關係瞭如指掌,因為她的建議,一度雄踞阿拉伯半島的Rasheed家族被放棄,哈希姆家族繼續被認定為共主,但這些是否歷史的必然,其實大可商榷。在戰爭期間,貝爾為英軍突入奧斯曼帝國腹地繪製了戰略地圖,制定相關進軍路線;她利用自己對阿拉伯地區各部族關係的了解,為英軍在當地建立聯盟提供咨詢指導,成為連接英國和阿拉伯部族之間的橋樑。最終,在英國駐中東遠征軍和阿拉伯反抗軍的聯合進擊下,奧斯曼帝國分崩離析。她沒有改變歷史進程,但對阿拉伯世界內部的權力平衡,卻有劃時代的影響。
有趣的是,貝爾一生真正發揮影響力的時刻,卻沒有被電影涵蓋,而那觸及理想與現實、祖國與阿拉伯烏托邦之間的矛盾衝突,本應讓她變得立體。今天我們眾所週知的是,在奧斯曼帝國解體後,阿拉伯人並未如願以償,獲得民族獨立。1916年,英法兩國駐中東外交官秘密協議,一旦奧斯曼帝國崩潰,英法將瓜分其領土,這即是《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也是今天備受批評的「殖民陰謀」。在這一協定下,除了新興獨立的土耳其共和國之外,北部的黎巴嫩、敘利亞部分被法國佔領,伊拉克、科威特和巴勒斯坦地區則被劃歸英國勢力範圍,二者的分界線主要由英國外交官賽克斯劃定。這一無視中東地區種族、宗教差異的勢力分界線,成為今天中東各國界劃分的藍本,也成為百年來中東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派系紛爭的淵源。
在整個一戰期間,貝爾一直堅持阿拉伯人實現「民族自決」,這一立場與勞倫斯一致,但卻不獲倫敦官僚的認可。她明知道哈希姆家族的實力不及新興而勇武的沙特家族,卻堅持為老牌貴族哈希姆家族服務,其實同樣是今天中東亂局根源之一。在《賽克斯-皮科協定》成為既成事實后,勞倫斯深感自己的志願被倫敦背叛,決意退出中東外交漩渦,但貝爾卻選擇留在中東,接受既成現實,希望儘量在框架下「做好事」,於是為伊拉克建國事業奔波。她在戰後第一時間向英國政府提交了關於「美索不達米亞自決」的報告,反對當時英國駐美索不達米亞總督的「委任政府」方案,建議伊拉克建立獨立自治政府。在1921年開羅會議期間,貝爾以「遠東事務秘書」(Oriental Secretary)身份參與會議,憑藉其對中東的深入了解,反復遊說英國政府接受組建「伊拉克自治政府」的提案,並向英政府推薦阿里之子本.侯賽因為伊拉克阿拉伯王國領袖。最終侯賽因被英政府認可為「伊拉克之王」,即「費薩爾一世」,一批遜尼派精英也在貝爾的舉薦下,掌控了伊拉克王國大權。
貝爾的後半生都在伊拉克度過,以政府顧問身份,指導費薩爾一世處理伊拉克當地各部族、教派之間的事務。伊拉克的國境劃界已經成事實,貝爾就致力協調這一劃界下遜尼派、什葉派、庫爾德人之間的矛盾,努力讓他們團結在伊拉克國內,卻沒有認真想過讓庫爾德人建國的可能。伊拉克的什葉派佔多數,貝爾青睞遜尼派,完全是英國殖民管治典型的拉一派打一派、分而治之戰略,和在香港給予新界人特權的原理完全一樣。倘若當年貝爾不舉薦遜尼派侯賽因,而推薦什葉派領袖哈吉.納吉(Haji Naji)領導伊拉克,那麼今天的伊拉克內政,或不至長期陷入教派紛爭。納吉與貝爾其實一直有良好私交,並向後者傳授了如何與什葉派打交道的經驗,貝爾卻藉此指導遜尼派統治者,未免有點那個。當然,伊斯蘭教派紛爭在貝爾到來之前已延續數百年,就算貝爾選擇了納吉,平行時空的伊拉克會否成為貝爾夢想中「統一、和平」的獨立國家,亦是難料。今天貝爾依然是中東人最喜愛的白種人之一,因為那代表了西方協助阿拉伯人文明建國的一頁,但假如「伊斯蘭國」持續壯大、並得以存在下去,百年後的阿拉伯史觀,卻可能對貝爾、勞倫斯的評價截然不同,這卻是後話了。
---------------------------------------
【觀後感】沙漠女皇燦爛年代 Queen of the Desert 2015
認識英國奇女子──Gertrude Bell
Gertrude Bell,沙漠女皇燦爛時代,Queen of the Desert
【電影】
Gertrude Bell,沙漠女皇燦爛時代,Queen of the Desert
這是一部歷史傳記電影,描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國女士Gertrude Bell生平最活耀的時期,她是作家、旅行家、冒險家、考古學家,甚至被懷疑是諜報專家。她以人文情懷,在沙漠中穿梭數十年,一方面推行英國邱吉爾政府在中東地區的政策,另一方面協助當地人走向自由。她展現外交長才,替兩方面取得平衡。雖然她有不凡的閱歷,但她始終是平凡人,親情、友情、愛情,她人生的聚散起伏就在這部傳記電影裡。
douban-logo myVideo-logo imdb-logo 
'Queen of the Desert'由德國籍導演Werner Herzog執導本片,他擅長紀錄、傳記的方式拍電影,所以'Queen of the Desert'也是如此,穩穩的、規規矩矩的把Gertrude Bell的生平故事告訴我們,倒是外媒評論本片單薄了,應該要加入情愛生死訣別,或是外交情勢大逆轉之類,更傳奇、更有戲劇張力的元素,雨木認為無糖綠茶會吸引喝無糖綠的人,珍珠椰果三分甜奶綠的話,那就吸引喝調味茶的人,各有所好吧。
Gertrude Bell,沙漠女皇燦爛時代,Queen of the Desert
Nicole Kidman, James Franco, Damien Lewis, Robert Pattinson領銜主演,畢竟是女性人物的傳記故事,Nicole Kidman擔任女主角,她是沙漠女皇,也沙漠中高掛的一輪明月,電影呈現眾男星拱月,陸續出現在女主角不同的人生時期,有的離開她、有的陪伴她,Kidman的氣場很強,「罩」住這些男性人物,之間的對手戲,都是非常吸引人的。傳奇預告
【雨木隨筆】
既然是Gertrude Bell的故事,那就必須要提一下Thomas Edward Lawrence,廣為人知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從歷史上概略而論,兩人做的事情相似,幾乎一輩子奉獻在阿拉伯地區的考察、外交工作上,就是Lawrence畢竟身為軍官,騎馬上戰場,他直接參與阿拉伯地區的戰爭,所以早在上世紀60年代,好萊塢就拍攝了他的電影,而Bell的故事大都以書本、回憶錄的形式存在。這點也證明了如果企圖廣為流傳,把事情拍成電影是一個好主意。
Gertrude Bell,沙漠女皇燦爛時代,Queen of the Desert
回到Gertrude Bell這位奇女子身上,她的家境富裕,並且有政治淵源,因此和同輩比起來,想要出國旅行、開拓國際觀,她是有較好的先天條件。但都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Bell帶著銀湯匙也只是早期,她走出家門一探外面的世界,仍和她的人格特質密切相關,獨立、果敢的個性使她不在古典的莊園,座椅都有雕花的客廳裡望著窗外的天空,她是真的跟老爸吵了一架,拎著皮箱跨出家門,當然她老爸也是懂的,留不住那就幫助,安排有熟人的地方,一來照應,二來安心,讓女兒前往伊朗,英國駐德黑蘭的大使館工作,那年Bell 24歲,她的沙漠傳奇就這樣開始了。
Gertrude Bell,沙漠女皇燦爛時代,Queen of the Desert
行動,往往有一種真實感,這也是Bell個性上的特點,讓我想到行善,有的人心存善念,想到許多做好事的辦法,但只是想想,使我很難覺得好,也難說不好,可是,另一個人心裡存什麼我不知道,一直付出行動,呈現的真實感,不用透過言語已經解釋很多東西。
Gertrude Bell除了母語英文,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德文、法文,一般來說,熟悉某一語系,又在當地待上一段歲月,聽說乃至讀寫,不是太大問題,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是,能夠精通兩個以上的語系,那真的得講究天分,Bell可以精通德文和法文,的確擁有語言天分。此外,她的義大利文、土耳其語也能口說無礙,大膽的說,這已經不只天賦使然,願意體察文化的人,才有辦法如此掌握,回到我們自己,倘若想要學通一門外語,不只是文法,更是瞭解的文化,有其必要。
Gertrude Bell,沙漠女皇燦爛時代,Queen of the Desert
西方諸位金髮碧眼望著那一大片後來所謂的中東地區太陌生,而Bell的語言能力、熟悉貝都因族的歷史文化,英國邱吉爾政府需要仰賴這樣的人才,推動外交政策,另一方面,英國高層又覺得仰仗Bell,就像找藝術家當官似的,太容易不聽話了。
有的外交人才能言善道,能把冷氣機賣到北極,Gertrude Bell則以坦率的人格特質,利他主義,與人談心,相信沒有什麼比得上自由。
沙漠看似貧瘠,人情世故一樣也沒少,她不斷受到懷疑,「幹嘛跑來我們家幫忙整理東西,是看上我們家女兒哦?」的確,無論Bell怎麼做,她牽涉的英國在中東地區插旗子的利益始終存在,就是她用一輩子去證明自己的分寸,這一點由歷史回顧,她是了不起的。
這麼忙的女孩子,她的感情世界呢?事實上,她的沙漠傳奇人生,印驗了一句老話,是人選擇了工作,還是工作選擇了人,深吸一口氣,或許都難說吧?卻是她的感情經歷,蠻有冥冥之中的味道。
Gertrude Bell,沙漠女皇燦爛時代,Queen of the Desert
電影裡有提到那位英國駐德黑蘭的外交副官Henry Cadogan,他與Bell走過一段虛實相伴的內容,人物是虛構的,但戀情實存,此話怎講?
歷史上,Bell有過一段短暫、炙熱的感情關係,但不是在德黑蘭。電影安排戲劇效果,由那位外交副官帶領初來乍到的Bell,可比擬「學長學妹」的概念,待過異鄉的讀者們容易體會,「學長」彷彿全知全能,若加上風趣幽默,所謂'boy meets girl'的畫面,在人生旅途相當常見。
關係並不如意,可謂既然碎心情場,那就醉心職場吧。電影把那段關係的概念表現到位,用現代的話來說,Bell受過傷,後來大都專注於工作。
Gertrude Bell,沙漠女皇燦爛時代,Queen of the Desert
往後十幾年,Gertrude Bell全力投入工作,有一位少校迷戀她,Charles Doughty-Wylie,電影裡演的這段就是史實了,兩人的感情也不如意,一方面少校已婚,二方面Bell內心仍有情傷,投身工作正值順風階段,於是關係一直懸而未決。
電影調性偏向紀實,這方面沒有特別戲劇化,但是,親愛的讀者,感人總是在後來啊,如果讀者們知道這段往事,當Bell的內心世界有所沈澱之際,似乎可以正面回應少校,外面的世界卻打成一團。
1915年一次世界大戰,少校銜命參戰,也是土耳其戰區最知名、最慘烈的海上登陸戰役,Bell願意嘗試再愛一回,她得到的是少校魂斷加里波利,我不敢說因此,也不敢說所以,但是,我敢相信那是她生命中的重創,徹底奉獻給自己一生執著的自由信念,直到終老,未婚,也無子。
Gertrude Bell,沙漠女皇燦爛時代,Queen of the Desert
'Queen of the Desert'後話
這一部冷門的電影,冷到片中的應有的星光也盡是黯淡,我為什麼想介紹它?有時候電影只是一個媒介,藉此認識Gertrude Bell是其一,她的人生帶給我們啟發是其二,至於電影本身到底好不好看,並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而且,也不是那麼重要了。世界上有過一位名叫Gertrude Bell的人,經過那些遭遇,做過那些事情,她的名字是值得我們記得的。(0813.2016)
【觀後感】沙漠女皇燦爛年代 Queen of the Desert 2015- 雨木散文故事 - https://goo.gl/A0Kbsn
---------------------------------------

《沙漠女王》是由沃納·赫爾佐格執導,妮可·基德曼、詹姆斯·弗蘭科、羅伯特·帕丁森、戴米恩·劉易斯主演的傳記電影,於2015年2月6日在德國上映。該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女探險家格特魯德·貝爾幫助英國情報部門策動阿拉伯人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並重塑了阿拉伯世界的故事
《沙漠女王》是由沃納·赫爾佐格執導,妮可·基德曼、詹姆斯·弗蘭科、羅伯特·帕丁森、戴米恩·劉易斯主演的傳記電影,於2015年2月6日在德國上映。
該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女探險家格特魯德·貝爾幫助英國情報部門策動阿拉伯人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並重塑了阿拉伯世界的故事[1-2 ]  。
格特魯德·貝爾少女時代便飽受教育,因此在英國本土難以找到合適的對象,她便前往德黑蘭。在伊朗她與賭癮成性的外交官亨利·卡多根陷入愛河但發展並不順利,於是貝爾決定放棄自己的個人生活,投身勘探周邊地區的事業中。奧斯曼帝國覆滅之前,貝爾在中東地區學習語言,翻譯文學作品,在開羅、巴士拉和巴格達等地與穆斯林高官碰面,憑藉勇氣與智慧贏得了領導人們的信任和尊敬。似乎注定要成為大英帝國和中東國家之間的橋樑。貝爾在一戰後便參與劃定了中東地區各國界線,而此時愛情再度走進了她的生命[3]  。
主流媒體《沙漠女王》的評價有些不溫不火,認為這是沃納·赫爾佐格執導的最近接近好萊塢標準的史詩商業
片,但卻喪失了他本人的風格。而羅伯特·帕丁森對於“勞倫斯”的演繹,媒體指出其與彼得·奧圖的版本相去甚遠,反而有著較濃的喜劇色彩(時光網評)[2]  。
《沙漠女王》帶有導演沃納·赫爾佐格一貫的堂吉訶德式元素,但是卻把故事講得平淡無奇,讓人沒有為之振奮的理由。該片始終在用畫外音敘述來釋放詩意和情懷,卻無法拿出切實的證明,整部影片散發著過時的學院派氣息。妮可·基德曼扮演的貝爾這個角色,除了勇氣以外,幾乎什麼都看不到,到底是什麼驅使了她獻身於這場戰爭,影片始終未真正點出。不過攝影師彼得·澤林格的寬銀幕拍攝倒是為該片呈現出了不錯的視覺效果(《好萊塢報導者》評)[11]  。
詞條圖冊
---------------------------
日不落國的日落──讀《沙漠女王戈楚‧貝爾:引領阿拉伯人邁向國族之路》
2016-07-02|分類:全部文章, 評書|作者:謝金魚
說到1900年的英國,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唐頓莊園」( Downton Abbey),那個時代的貴族們,穿著雪白的亞麻服裝,在陽光燦爛的午後,漫步於修整乾淨的草坪上,啜飲著僕人端上的冰涼飲料,用一口「女王的英語」優雅地嘲笑著最近受封爵位的暴發戶。
在許多影視或者小說作品中,這些新貴常被描寫得粗俗無禮、裝模作樣或陰險狡詐,與具有「貴族義務」等崇高道德感的老派貴族截然兩樣。
唐頓莊園的名場景,老夫人對著來自中產階級的新繼承人問:週末?那是什麼?(貴族是不工作的)【圖片來源:網路】
然而,這些貴族從來不是千人一面。1880年代,一個老牌世家的繼承人,為愛離家出走,拋下妻兒與女教師遠走高飛,他們的次子在1888年出生,被取名為湯馬斯‧愛德華‧勞倫斯(T. E. Lawrence,1888-1935),後來也被稱為「阿拉伯的勞倫斯」。
1962年,由彼得奧圖主演的《阿拉伯的勞倫斯》,榮獲七座奧斯卡獎,這一幕也成為經典
在這男孩快要上小學的時候,一個年輕的實業大亨之女戈楚‧貝爾(Gertrude Bell, 1868-1926),成為牛津大學當時極少數的女學生,十多年後,勞倫斯也成為牛津的畢業生,而這對相差二十歲的學姊學弟,卻在遙遠的阿拉伯沙漠中相遇,共同創造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阿拉伯的勞倫斯由於電影的渲染,成為歐美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是他的學姊──戈楚‧貝爾──雖然從未被歷史學家遺忘,卻不為現代的大眾所知。這就是《沙漠女王戈楚‧貝爾》之所以成書的原因。
9789570847314
戈楚‧貝爾的父親是實業鉅子,貝爾家的財富來自曾祖父胼手胝足從底層奮鬥累積而來。戈楚的生母去世得很早,隨後,她父親迎娶了一位醫生的女兒,擅於寫作、對於公益事業有極大熱忱的繼母成為戈楚一生最忠實的朋友。受到家人的影響,戈楚既有著優美流暢的文筆與澎湃激烈的熱情,卻也同時具備實事求是的精神,這些都成為她後來前往阿拉伯冒險的遠因。
1892年,從牛津畢業後,戈楚去伊朗拜訪駐外的阿姨一家人,由此,戈楚開始接觸英國的外交體系,此後一生,她都在與外交官們鬥智鬥勇、 爾虞我詐或者通力合作。也在此時,戈楚與一位年輕的外交官私定終身,他們的婚事被貝爾家族否決,戈楚傷心回國,而她的戀人一年後因感染肺炎、離開人世。
不幸的愛情,阻攔了戈楚走入婚姻的腳步,卻擋不住她對於世界的渴望。在四十七歲之前,由於家庭豐厚資產的資助,她得以探索阿爾卑斯山脈、環遊世界,因而成 為詩人、登山家、探險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作家。她曾四次深入阿拉伯沙漠進行測繪、拍攝與考古挖掘,留下七千多張照片與不少書信、著作,成為阿拉伯研究的專家。在一戰時,她也隨著當時的婦女們投入國家醫療體系中,支援後方的傷兵救治系統。
戈楚八歲時與父親的畫像【圖片來源:Wkipedia】
此時,未婚的戈楚與一位已婚的外交官相戀,於1915年再次失去所愛。隨後,位在埃及開羅的阿拉伯事務局(Arab Bureau)徵召她,於是,四十七歲的戈楚以少校軍階加入阿拉伯事務局,負責提供對阿拉伯各種情報、軍事、外交等各種行動的策略。
一戰使英國喪失了一整個世代的中年與青年男子,無力再維持戰前的殖民統治,最好的辦法,或許是扶持新的政府,並持續英國在幕後的影響力。然而,阿拉伯半島上不同部族之間的爭鬥,對於英國政府來說也是個困擾,因此,戈楚的意見與行動成為戰後決定阿拉伯局勢的關鍵。
爾後,在戈楚的運作下,她與勞倫斯等人堅決支持阿拉伯人的民族自決,幫助阿拉伯的名門、哈西姆家族取得外約旦與伊拉克的王位,為了能讓哈西姆家族在伊拉克站穩腳步,她在阿拉伯部族與英國之間折衝來去,幾乎操碎了心。1926年,戈楚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去世,留下自殺、被自殺或者意外身故的疑惑。
1900年,戈楚在Kubbet Duris 留下的影像,請注意她並不是像當時的英國婦女一樣側坐,而是跨坐在馬上【圖片來源:新堡大學戈楚貝爾計畫】
在19到20世紀初,女性大多還是被束縛在家中的年代,戈楚‧貝爾在阿拉伯半島上縱橫來去的身影,如熾熱而神祕的沙漠,令人著迷。她與邱吉爾、勞倫斯、波西考克斯等傑出 的人物共事,在學術上亦有威望,這樣輝煌而勇敢的人生,確實值得被記錄下來。
《沙漠女王戈楚‧貝爾》的作者侯威爾是一位資深的編輯與撰稿人,以戈楚與相關人物的日記、信件、外交報告……等文獻為主,搭配其他人物的訪談記錄(例如貝爾家族的後裔),勾勒出這位傑出人物的一生。
「巾幗不讓鬚眉」或許是百年來、人們對她最一致的評價,同為女性,侯威爾對戈楚‧貝爾的欣賞躍然紙上,戈楚的直率、嚴謹與實事求是,在侯威爾筆下顯得生動鮮明,這些對於當代女性而言很重要的特質,很容易得到讀者的理解與同情。
1895年,大家所熟悉的乙未戰爭在台灣開打,在世界的另一端,26歲的戈楚於英國留下這張端麗的照片。【圖片來源:新堡大學戈楚貝爾計畫】
戈楚直爽衝動不做作的人格特質想必吸引了侯威爾(當然也非常吸引我,要不然就不會寫這篇文章了),因此在書中,我們可以看見作者幾乎對戈楚帶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溺愛,即使她的莽撞也被作者包容。
但是,當我們退後一步、或者好幾步來看,戈楚完全不受控制的行動,到底給當時的外交部門帶來哪些負面的影響?在書中幾乎只是淡淡帶過。僅有幾個被描繪得愚蠢粗魯的人物非常不理性地攻擊過戈楚,而其他曾被她的行動牽連的外交官,若不是不提,就是像戈楚後來的長官波西爵士(Sir Percy Cox, 1864-1937)一樣,只輕輕帶過戈楚曾帶來的不便(有時候是危險),並既往不咎。
由於我並不是英國外交史或阿拉伯史的專家,對於戈楚具體行動的影響,我並沒有相關的素養可以判別。但傳記中僅呈現戈楚過關斬將、青雲直上的部分,對於當時其他人對她的評價,並不清楚,這點讓我在閱讀時總有些不安。
但我也可以理解,作者之所以聚焦在戈楚身上的原因,除了作者本身老練明確的寫作技巧之外,或許也因為戈楚一生所涉及的人物異常複雜,活動的區域也十分遼闊,光是把她所認識的人物說清楚,就要耗掉許多篇章,若是再涉及他人的評價,恐怕瓜葛牽連更多,反而讓故事顯得拖沓。也因為作者必須聚焦,所以本書章節之間並不完全以時間順序為主,刻意讓某些重要的主題單獨成章。這點在傳記寫作中可以幫助讀者很專心地理解主人公,不過在編排時有些章節的時間順序有所重疊,閱讀時會需要留心時序。
作者過度聚焦於傳主本身這件事,如同雙面刃,在本書中的優缺點也都很明顯。我們可以很清楚看見作者幾乎是戈楚‧貝爾的代言人,對於她心中的各種情愫,細針密線、不絕如縷,使我們一窺這位女傑在強韌外表下的細膩心思。同時,作者細密的文筆,在敘述世界局勢時,就顯得零碎而令人困惑,加上諸多人名、地名與歷史事件交織,很容易讓讀者感到負擔。
舉例來說,我們如以後見之明看來,選擇哈西姆家族為伊拉克與約旦國王的決定,就顯得有些不清不楚,若以阿拉伯世界的長治久安考量,武力上更強大、政治手腕更好、同時更具有阿拉伯「土性」、甚至完全沒有被戈楚「迷惑」的沙特家族(後來的沙烏地阿拉伯皇室),為何不能是戈楚的首選?侯威爾以「人格特質」出發的理由並不能說服我。
反之,她選擇了軟弱、需要在英國與部族之間兩面討好的哈西姆家族,恐怕未必只是對阿拉伯民族的愛,也有來自出於英國本身利益的考量,這是國際政治上的現實,如果可以更明確地點出來,或許可以更清楚一些。在她去世後,伊拉克王國只撐了三十年就被推翻,而沙特家族建立的王國至今仍屹立不搖。當然,阿拉伯的局勢非常複雜,以今論古絕對不是最妥當的評論,但是就一個非英國人的角度,侯威爾對戈楚‧貝爾在阿拉伯自決浪潮中的詮釋,反而讓她謹慎而機敏的判斷,變得薄弱無力了。
1921年,開羅會議現場,由邱吉爾召開的這場會議,參加者是英國托管地的總督與代表,意在解決戰後英國在世界的布局。前排正中就是邱吉爾,第二排左二則是戈楚,是這張照片中唯一的女性。【圖片來源:網路】
侯威爾在書中以戈楚的視角,呈現了沙漠的偉大與殘酷、壯麗與卑劣。當然,戈楚也好、侯威爾也好或者勞倫斯也好,他們雖然仍帶著一種觀看「他者」的視角來看待阿拉伯世界,也免不了有諸多的批判。同樣以一個非英國人的角度,我也想過,是否該用後殖民或者東方主義等理論來討論她?但是,當我看到後面,就把這個想法拋開了,我想,就戈楚所崇尚的實用主義來說,用任何的理論去框架她,大概都是自討沒趣。
戈楚就是戈楚,除了她父母之外,她才不管別人怎麼想,若是生在現代,恐怕連薩依德先生都會被她抓來引戰。
不管是國際局勢,或者阿拉伯的地貌、文化,台灣的讀者或許讀來會頗為吃力,但是,我們應該可以很明確地看出今日阿拉伯半島勢力之間的問題,由此再延伸,會對阿拉伯有更多的理解。戈楚的觀察,也似乎可以代表著我們從「他者」角度看見的阿拉伯。
對於現代人而言,往往把人的身分想得太單純,似乎讀工程就是工程師、讀醫學就是醫師、讀法律就是律師或法官…..等等,事實上,人的認同或者興趣 從來不單一,戈楚對古代文化的著迷,也反應在她對當代的關懷。因此,戈楚的身分一直在轉換,不變的是,她與勞倫斯都試圖理解這些沙漠中的遊牧民族、並試圖改變阿拉伯人的處境,這些理解之同情,仍然是今日的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戈楚‧貝爾生前最後的一個工作是博物館的文物主任,她最終回歸了一個考古學家的身分,試圖保存伊拉克的文明。她所創建的伊拉克國家博物館,1930年落成時,指名獻給她,至今仍有一個藏室以她命名。然而,21世紀初的伊拉克戰爭中,博物館被洗劫一空,至今仍有許多藏品不知所終。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中的戈楚紀念牌【圖片來源:新堡大學戈楚貝爾計畫】
戈楚的墓前,如今仍有人定時送上花束,紀念這個英國女子為伊拉克的貢獻。與她葬在英國家族墓園的父母弟妹隔絕,也與她一生的摯愛、道第-懷利少校(Charles Doughty-Wylie, 1868-1915)相隔千里。
這位受過專業軍事訓練的外交官,只比戈楚晚八天出生,他們在四十歲時相遇於探險途中。一開始,他只是個「迷人的年輕軍人」,以領事的身分駐紮在外,隨著交往日增,雙方對於政治、經濟與探險的興趣,促使他們越走越近。但是,道第-懷利從他們相識時就已是有婦之夫,明快爽朗的戈楚與纖細敏感的妻子,成了他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1907年,戈楚與剛認識的道第-懷利夫妻在領事館喝茶,由戈楚親自拍攝,留下了幾張照片。【圖片來源:新堡大學戈楚貝爾計畫】
戈楚‧貝爾與道第-懷利的愛情則持續了八年,在一戰之前混亂而多變的世界裡,他們能夠相聚的時間少得可憐,一次又一次擦身而過。戈楚即使逃進沙漠,也擺脫不了強烈的思念,偏偏道第-懷利是個堅忍勇敢的軍人,在感情與道德責任上卻有各種顧慮,最後,她對道第-懷利說:
在整個世界之前,承認我、帶走我,永遠地擁有我……
我討厭鬼鬼祟祟,但公開走向你,我做得到而且也活得下去…….你敢嗎……你會為我冒這個險嗎?做,不然就拉倒……
你認為我可以隱藏橫跨半個世界的火光嗎?
2015年,電影《沙漠女王》劇照,途中妮可基嫚飾演的戈楚,與達米安路易斯飾演的道第-懷利在領事館中訣別。但事實上戈楚與道第-懷利最後一次相見是在倫敦。電影的劇本真的是…..不過…..是妮可女神,她想怎麼演都可以!【圖片來源:網路】
這段愛情在1915年的加里波底之役畫下句點,身為小隊指揮官的道第-懷利並沒有佩槍,只帶著手杖,實在令人懷疑他是去自殺的,在幾乎要宣告勝利的那一刻,一顆子彈從正面擊中,隨即被掩埋在戰場上。不久之後,戈楚在旁人的閒談中意外得知了他的死訊。
道第-懷利的死亡,開啟了戈楚的政治人生,也同時終結了她的愛情。隨著一戰結束,大英帝國得要面對後果,在戈楚晚年所面臨的大衰退中,貝爾家族的財富縮水,在她去世後,貝爾家族離開了她所生長的莊園,往昔繁華的宅邸被夷為平地,瓦礫與石塊之間,沒有生靈。
日不落國,終究日落,在巴格達的殘日中,餘暉映在戈楚的墓上。
侯威爾與戈楚的文字,總讓我想像著一個場景。
狂風吹動著浮雲的影子,塔樓上的呼拜聲餘音繞樑、低沉悠遠得像是從千年前傳來的沙漠微風,在最後的餘光中,戈楚在沙漠邊緣的小花園裡,在微弱的油燈邊,放著她的日記:
我現在來到一座玫瑰花園,以及一間沒有人能打擾我、可以靜靜躺著休息的屋子裡,但並不能平靜下來,因為我在夢中還是騎著駱駝…….
日不落國的日落──讀《沙漠女王戈楚‧貝爾:引領阿拉伯人邁向國族之路》 |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 https://goo.gl/hiJR28
------------------------------------
《沙漠女王》:漫無目的地穿越沙漠
2015/02/07 來源:騰訊娛樂
《沙漠女王》
騰訊娛樂柏林專稿(文/文燁)妮可·基德曼是今年柏林電影節最受矚目的好萊塢巨星,帶著和Herzog合作的《沙漠女王》,紅毯上的她白裙飄飄,被粉絲瘋狂地簇擁著,完美展現了女神的姿態。在電影里,妮可·基德曼仍然延續了這樣的姿態,楚楚動人,風姿綽約,一個來自西方世界名門望族的高貴女子,帶著情懷與勇氣闖入古老的阿拉伯之地。電影本著充滿人美景美愛情美的基調華麗地進入好萊塢式的俗套,卻因為選角的差強人意,讓觀眾不斷對詹姆斯·弗蘭科,羅伯特·帕丁森的出現笑場,當浪漫不再,所剩的就只有支撐畫面的沙漠美景。
我的心不屬於任何人,只屬於沙漠。「影片中的格特魯德·貝爾用這句話表達著她對沙漠的無限熱愛,這位由妮可·基德曼扮演的偉大英國考古學家、詩人和外交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代表著大英帝國的利益留守在近東沙漠地區。也正是從那句話里,我們已經讀到電影要呈現的格特魯德·貝爾:一個未能實現圓滿愛情的女人,想要在沙漠中尋找到慰藉。
電影在開頭用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為妮可·基德曼打造了一個誇誇其談的浪漫愛情故事,儘管觀眾看到愛情故事的男主角詹姆斯·弗蘭科,總是忍不住出戲笑場。兩人相敬如賓的愛情被刻畫得如此永恆:他們在沙漠裡誦詩,追逐奔跑,相擁而吻,背後撒下的是撒哈拉沙漠唯美的日光。這個印刻在沙漠美景里的媚俗愛情故事同時也在男主角死後封鎖了格特魯德·貝爾嚮往愛情的心,讓她不再為其他沙漠裡的男人動心。
一個過於優雅明媚的女神
電影的下半部分著重刻畫格特魯德·貝爾廣泛涉獵貝都英人的沙漠文化,探索他們的國土,學習他們的語言,甚至拜訪了貝都英人的敵對部落。如此平鋪直敘流水帳式的描述,也得益於妮可·基德曼溫和平緩的演繹。所有當時發生的政治衝突,都一筆帶過,畢竟,表現女神的美比歷史事件重要多了。
格特魯德·貝爾在沙漠探險的旅程看起來幾乎田園詩般的美好。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危險,因為高貴的女神總是被旅途中遇到的部落請去喝茶觀舞品嘗異國風味。酋長們也都樂於與她說法語,談論維吉爾的詩句,而不是緊張當下嚴峻的政治軍事衝突。
妮可·基德曼女神的姿態在電影中顯得太優雅,不足以撐起探險家格特魯德·貝爾。那閃閃發光的金髮,完美的古銅色肌膚,無可挑剔的白色長袍都讓女神看起來像是在拍商業廣告,而不是飾演一個常年在沙漠中旅行的女探險家。
不看劇情,至少還有畫面
不可否認,電影中確實有讓人感動的畫面:當故事在醉人的畫面展開;當攝影機拉遠,為觀眾呈現更廣袤的大全景;當風沙掠過駱駝隊與沙洲,讓人切身地感受到沙漠之貌。但是這些畫面都太短暫,當觀眾還沉浸在壯闊里時,落入俗套和膚淺的劇情又將大家拉入對電影的失望。背景聲里妮可·基德曼用她充滿魅力的聲音閱讀她的日記,信件和詩歌,格特魯德·貝爾的情感只能被動地通過這些文字來傳達,因為從妮可基德曼身上,觀眾實在很難感知。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z2eG0P.html
----------------------------------
活躍於20世紀初的英國奇女子戈楚‧貝爾
  超越性別、階級與時代限制,
  縱橫沙漠、歷經艱險,
  與各部族、各階層的原住民建立深厚友誼,
  斡旋於中東地域政治、列強國際政治之中,
  堅持為阿拉伯國族在世界版圖謀得一席之地!
  在一個絕大部分女性被摒除於教育與職場之外的1860年代,戈楚・貝爾(Gertrude Bell, 1868-1926)竟可以是考古學家、阿拉伯文化學者、語言學家、情報員、作家、攝影師、旅行家、登山家,甚至是伊拉克獨立建國的重要推手。她對中東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性遠勝過「阿拉伯的勞倫斯」(T. E. Lawrence),但卻一直要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時,才有更多人認識她的名字。
  戈楚出生於富裕的權貴之家,但她捨棄奢華的派對、名媛舞會,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一條路,成為牛津大學史上最早一批女畢業生,隨後遠赴中東,將一生熱情奉獻給阿拉伯世界。
  她以一種完美的一貫性,堅持著她對於阿拉伯人民的抱負……和阿拉伯人攜手同心並讓雙方互蒙其利。
  當殖民主義者上司企圖炒她魷魚時,當邱吉爾想要一口氣將英國從伊拉克全部撤離時,當歐洲的政治陰謀將她所有成就導向災難邊緣時,當她訴諸最後手段,讓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費瑟(Faisal)不致以阿拉伯主權之名全盤盡棄時,她仍舊恪守自己的原則並堅持到最後一刻。
  戈楚的專業與人脈受到英國政府重用,一次大戰時更從新德里前往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前線,開始推動伊拉克獨立,戰後代表英國扶植國王費瑟登基,規劃邊境,建立現代的伊拉克。
  本書作者喬姬娜參酌戈楚大量的著作及書信、手稿,以扎實研究與細緻文筆,重現她波瀾壯闊的一生,翔實呈現當時中東地區複雜多元的宗教、傳統與利益衝突。
  戈楚的故事充滿人性的溫度與深度,長遠影響了中東政治版圖,也照見了她的反叛,她與兩個男人挫敗的愛情,以及在男性主宰世界裡卓立不群的氣魄。
本書特色
  ‧改編電影《沙漠女王》(Queen of the Desert)由德國著名導演荷索(Werner Herzog)執導,主演陣容包括妮可‧基嫚、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nco)、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戴米恩‧路易斯(Damian Lewis),呈現了戈楚多采多姿的一生與無與倫比的歷史定位。
  ‧2007年入圍英國最重要非小說獎項「山繆‧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決選
媒體、名人讚譽
  這本絕妙傳記精采呈現了戈楚成為一代女英雌的歷程,一如阿拉伯的勞倫斯,她是阿拉伯的戈楚。──《經濟學人》(Economist)
  戈楚在中東政治界的角色眾所皆知,而侯威爾賦予這位政治圈的女性更完整的血肉之軀,描述她優勢的教養以及與兩位男士之間的感情糾葛。──《泰晤士報》(The Times)
  戈楚‧貝爾是阿拉伯歷史上無法抹滅的名字,一個以敬畏的語氣談論的名字,就像拿破崙、納爾遜將軍……,人們或許會說她是她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女性。無疑的,在女性中,她的偉大有如聖女貞德、南丁格爾、伊迪絲‧卡維爾、居禮夫人等。── 伊拉克國王 費瑟(Faisal)
  我們必須用學識來說服她。結果她(在五分鐘內)就接手了話題,拜占庭、十字軍、羅馬、西台與法國的建築…… 以及希臘民間傳說、亞述建築、美索不達米亞民族學……史前陶器與望遠鏡片、青銅器時代的冶金技術、梅瑞狄斯、…… 青年土耳其運動、阿拉伯建國、騎駱駝的價格、亞述人的殘忍習俗,還有德國利用巴格達鐵路的挖掘方法…… 這真是某種傑作啊……讓人越來越尊敬她了。── T.E.勞倫斯
---------------------------------------------------
本片是荷索 Werner Herzog去年的最新作品,描繪英國女性歷史學家暨探險家 Gertrude Bell一生成長與功績。可惜雷聲大雨點小,這片得到的全球評價非常糟糕,也許因此台灣並不想引進這片?不過我還是很喜歡,只要把導演的名字遮起來不帶期待,其實相當有感,正向訊息並不直白說教也不搞前衛隱喻,而是從簡單的少女成長與愛情擴大到放下壁壘愛土愛人。
有這麼多負評,我猜可能是因為全球影評對荷索這塊金字招牌的期待,覺得這片喪失了荷索的尖銳、深沈、衝擊、前衛,而變成一部許多二線導演都能拍的傳統英國歷史傳記電影。不過何必對荷索投以刻板期待呢?他老人家偶爾想拍一次傳統浪漫的,就讓他拍呀,以傳統眼光來看還真是個享受。荷索自己也說這是他的風格大轉變,以前他都覺得自己是專屬男性電影的導演,現在來試試女性電影也是新挑戰。
這片在被全球影評砲轟之餘仍得到不少讚譽的,倒是後奧斯卡雷片女王妮可基曼。女王以 48 歲老熟女之姿,從 24 歲青春少女一路演到 53 寬厚肩膀的女英雄,肉毒桿菌神奇地讓妮可生動鮮活的少女姿態毫無外表的違和,卻也沒讓妮可的面部表情演技受到任何限制。另外妮可在本片中的阿拉伯文口條相當優雅流利,口音生澀是難免,不過比起我認識在中東工作的外國人一點都不遜色。
http://i.imgur.com/aZv4CJc.jpg
        政治歷史
Gertrude Bell 生在 1868 年英格蘭北方貴族世家,親人有外交官又有鋼鐵大亨打開她視野更給她好教育,從 1892 第一次出使德黑蘭見世面,就開始了她接下來二十年多次的阿拉伯半島探險,更讓她憑著對阿拉伯土地與人民獨一無二的深入知識,成為一次大戰時英國駐開羅的唯一女性官員,並參與了一戰後的阿拉伯國家獨立與疆界劃分。
不過這些都是嚴肅的政治歷史,本片都當背景知識幾乎一點都不拍,若真要往這拍就變政治歷史片了而且還會超複雜甚至醜惡 XD 。本片要拍的是 Gertrude 如何冒險、如何成長、如何成為阿拉伯通,這當中當然不能免俗地呼應了很多屬於 Gertrude 個人心緒的男女情愛,通通由比妮可基曼小一截的年輕男星擔綱對手戲。本片的成長、冒險、愛情,儘管多交纏在一起共同推進有點戲劇化,但基本上情節都是照史實。 Gertrude 生平可參考以下第一個網址文章,而 1927 年出版的 Gertrude 書信與日記則是關於她的第一手史料,可見以下第二個網址:
http://www.unc.edu/depts/diplomat/item/2005/0103/furst/furst_bell.html
http://gutenberg.net.au/ebooks04/0400341h.html
本片背景是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站的英國人眼光更是滿滿自信的大英帝國, Gertrude 遊走的中東世界則是與英國爭鋒的鄂圖曼土耳其夕陽帝國,而在殖民與考古競逐中偶一提起的還有德意志帝國陰影盤旋在天空。那時的英國紳士與軍官,非常自傲但也相當可憐,只知道傻傻地跟著想像的帝國作美好大夢完成神聖使命,卻無法親近土地看見真實的人民與人性。邱吉爾召集將領們面對一張地圖要重新劃分版圖,誰也看不見裡面複雜的阿拉伯部族勢力與人民生活,只有仰賴 Gertrude。
一直有道貌岸然的大英帝國男人充斥在本片的領事館上流社會中,為了帝國使命與騎士精神僵直了官僚與軍人身體;但同時也一直有能穿透壁壘看見異國、看見女性、看見情感的另類男人,也就是史實中 Gertrude 邂逅的 Cadogan, Doughty-Wylie 以及阿拉伯的勞倫斯 T.E. Lawrence三位男士。不只大英帝國代表父權與穿透父權的英國男角們,英國死對頭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父權與有血有肉貝都因小人物、以及屬於他們的駱駝帳棚沙漠取水拉琴唱歌等小人物生活,一樣相當有感,都在從旁輔助 Gertrude 的成長。
        第一階段:1892 德黑蘭
這是 Gertrude 的 24 歲少女階段,才剛剛逃離貴族世家為小姐配對丈夫的惱人枷鎖,初次來到德黑蘭印證她的學術知識、啟迪她認識異國鄉土與文化的眼界。在此遇到的第一位男士是外交官 Henry Cadogan,由小妮可十一歲的 James Franco 飾演,兩人一起讀詩、一起回顧波斯典籍、一起在使館外探險、一起欣賞沙漠風景與禿鷹... 在這裡 Gertrude 的姿態是少女遇上才氣大哥哥心花怒放,越是浪漫這開展眼界的成長就越深刻。
可惜,如史實,小兩口很快就被父母硬生生拆散,Cadogan 過不久就意外身亡,心碎。不過從此 Gertrude 堅定了決心,孤身一人還是要繼續勇闖這世界的未知,終於展開探險家生涯。
http://i.imgur.com/mPxwjwm.jpg
        第二階段:1906-1915 阿拉伯半島冒險
史實的 Gertrude 從 1899 開始去耶路撒冷至一次大戰末期 1915 年,多次以地中海沿岸的英國殖民據點(如電影中的大馬士革與阿曼)為基地,深入阿拉伯半島內陸探險。本片則從 1906 開始進入土耳其帝國領域探索貝都因人開始,直到一次世界大戰白熱化的 1915 年,一方面呼應英國與土耳其帝國交鋒的政治背景,另一方面則呼應她的下一段戀情。這個階段裡遇上了生命中另外兩位男士,在浪漫愛情片的包裝下, Gertrude 與男人的關係除了基於史實演繹之外,主要是要鋪陳她擁抱土地與人民的態度。
第二位男士:T.E. Lawrence ,也就是著名的英國軍官「阿拉伯的勞倫斯」,於一次世界大戰中帶領 1916-1918「阿拉伯起義」抵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而獨立建國,戰前則早已在阿拉伯半島做考古研究。 Gertrude 也常常被後世稱為「女版阿拉伯勞倫斯」,事實上在這段阿拉伯起義中,Gertrude & Lawrence 一個修內功、一個做外功,沒有 Gertrude 對阿拉伯半島內部無人可比的深入了解, Lawrence 也沒有足夠基礎取得信任並動員這麼多阿拉伯部族放下成見聯合起義。
本片由小妮可十九歲的 Robert Pattinson 飾演勞倫斯,如史實在考古遺址驚鴻一瞥初相遇而已。電影中的勞倫斯年輕狂傲但洞見世事,雖比 Gertrude 阿姨小了二十歲但和阿姨一樣心靈通達愛土愛人,是與 Gertrude 旗鼓相當互相欣賞激勵的事業夥伴,而且本片還大膽拍了些兩人的調情,當然 Gertrude 心有所屬並不會那麼認真,但已能與勞倫斯的自由心靈相呼應。
http://i.imgur.com/yyVZX7j.jpg
第三位男士:Charles Doughty-Wylie 少校,英國駐阿拉伯半島的領事,在 1912-1915的一系列內陸探險中,多次為 Gertrude 送行,雖然少校已婚且與 Gertrude 聚少離多,但一場柏拉圖式戀情已悄悄滋生,也讓 Gertrude 專為他寫了無數的探險日記。本片由小妮可三歲的 Damian Lewis 飾演 Doughty-Wylie少校,在年齡上算是唯一和妮可比較相配的吧。
本片少青中三位男星 Pattinson, Franco & Lewis,分別飾演 Gertrude 生命中的三個英國男人,在本片一片負評中,三位演員都像妮可一樣仍以精準演出得到不少好評。如果第一位 Cadogan是啟迪少女 Gertrude 的大哥哥、第二位 Lawrence 是青年 Gertrude 旗鼓相當的心靈夥伴,那第三位 Doughty-Wylie少校則是中年 Gertrude 成熟心靈要回頭解放的傳統英國男人。
本片的少校身段先是官僚壓抑,如同片中所有的英國男人一樣僵直著身體,只知效忠英國卻對異土帶有傲慢與偏見,只在很隱微的小節釋放蠢動的好奇與包容;此前少女 Gertrude 屢次遇到這種傳統英國男人都翻個白眼倒抽一口涼氣,長大成熟後才看見他們的苦楚與改變的契機。史實中與少校的戀情,在本片的拍攝下拿來面對大英帝國主義,讓壓抑的男性遇上通達的女性,讓 Gertrude 啟迪他的視野釋放他的心靈。
可惜少校盡忠英國,於 1915 年戰死在 Gallipoli戰爭中,讓第二次墜入愛河的 Gertrude 第二次心碎。
http://i.imgur.com/mxQ4zld.jpg
不過真要看妮可飾演 Gertrude 最美的一面、真要看本片最美的一面,還是要走進沙漠中,素樸的滾滾黃沙與泥磚城市風土建築、遠比領事館的水池噴泉與瑰麗的伊斯蘭建築還美多了。每次我們看 Gertrude 停泊在英國領事館,都在看她的社交、看她衝撞體制爭取自我的努力,雖然成果豐厚但也相當疲累;但轉頭進入沙漠, Gertrude 馬上眼睛一亮,彷彿四肢百骸都通暢了,沙漠就是她的綠洲呀!
本片的探險之旅可分四個小階段,每一段都可以從 Gertrude 與愛人、與隨從、與當地領袖的互動中,看見她對阿拉伯世界的理解一再進級:
        第一回:夢想的阿拉伯,仍在神祕面紗後
 1906 從阿曼深入約旦。遇到土耳其中尉,隨從 Fattuh 展現第一次聰明靈活, Gertrude 則第一次展現與敵國軍人都能無壁壘的開放心胸,看得見任何人撐持的表面與表面下的平凡愛欲與苦楚。到了 Wadi Mujib,Gertrude 用科學考古推測新石器矛頭來源,但 Fattuh 用他的信仰與神話反駁了,茅塞頓開看見自己既有的西方偏見。到了 Petra,遇到了考古少年 Lawrence ,初次談起了夢想的獨立阿拉伯國家。
        第二回:放下自己,看見真實阿拉伯之美
從大馬士革,去 Jabal al-Druze,穿越貝都因人領域找 Druze 人。遇到一個 Druze人的敵對部族隨從該怎麼辦? Fattuh 展現第二次聰明靈活。Druze 部落軍隊外表凶悍,但酋長充滿仁慈與智慧,與 Gertrude 一樣遊歷天下好奇世事。火槍之喻:送禮物送手槍,就是卸下自己的防衛,我截然一身來,與你赤誠對赤誠,這是 Gertrude 的放下,更是代表大英帝國男人的 Doughty-Wylie 之放下。
        第三回:烏雲密布,尋找阿拉伯的新希望
 1915 元旦從大馬士革,去嚮往的阿拉伯中心 Hayri,見傳奇領袖 Ibn Rashid 。時序已經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希望 Gertrude 當間諜進行政治調查之旅,不過她不為誰工作只為自己的考察,只想知道宗教與族群混亂的阿拉伯國家的未來在哪裡。開始了與 Doughty-Wylie 的柏拉圖式戀愛,遠距離書寫。沒見到 Ibh Rashid但見到了將領,知道了自己夢想的阿拉伯之邦也正四分五裂動亂頻仍。望遠鏡之喻:受您啟發我已看得清楚,望遠鏡就留給您當小玩具。
http://i.imgur.com/XSd7NgO.jpg
        第四回:看見阿拉伯的現實哀愁
繼續第三回旅程,終於到了 Hayri,卻愕然發現這是個陰謀與刺殺之都,早已不是可以王道服人的阿拉伯世界中心,只剩下個隨波逐流受人操控的年輕酋長當家。阿拉伯對 Gertrude 來說終於不再是個美夢中的浪漫想像,而充滿現實包袱千瘡百孔。浪漫探險該告一段落,該是 Gertrude 為阿拉伯出點力的時候了,終於定下心來入世工作,一方面報效大英帝國一方面貢獻阿拉伯世界。
        第三階段:1915-1921 戰後阿拉伯政治
 Gertrude 從小就不想當男婚女嫁的傳統英國貴族小姐,不過連續兩次心碎後則連僅存的愛情希望都放下了,轉而全心投身英國外交政治,就憑她對阿拉伯世界獨一無二的了解,成為英國開羅領事館唯一的女性官員。本片第三階段比較短,在片中大概只有倒數十分鐘不到,從開羅任職開始、到戰後與時任英國殖民大臣的中年邱吉爾一起召開 1921 開羅和會為止,還留下了一張勞倫斯、邱吉爾與 Gertrude 在金字塔前的歷史合影。
史實的 Gertrude 的確在這過程中扶植了特定的阿拉伯領袖,建立了獨立的伊拉克並接著參與伊拉克文化建設;本片則拍得很點到為止僅帶出感覺,讓兩位日後成為伊拉克國王與約旦國王的貴族與 Gertrude 惺惺相惜地見面交流,作為 Gertrude 探索阿拉伯人民與土地的旅程終點。不過本片的大政治歷史畢竟只是背景, Gertrude 自己的成長旅程包括愛情才是主戲,而畫下旅程句點的第四位男人也悄悄地出現了。
第四位男士:隨從嚮導 Fattuh ,其實早在第二階段的冒險中就已與 Gertrude 形影不離,他雖然與 Gertrude 毫無浪漫關係,卻是本片在各種生活小節中與她互動最多、啟發最多的人。經歷一次次同甘共苦與小小摩擦,讓 Gertrude 一點一滴看見他的美好人格,進而看見多樣的阿拉伯半島人民們。片末,兩段戀情皆悲劇收場、終身未嫁的 Gertrude ,回顧一生有緣陪伴到底的男人還是 Fattuh ,也就是她對阿拉伯之愛的化身。
http://i.imgur.com/fZjzTRV.jpg
        荷索與沙漠
Gertrude Bell 這個集探險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攝影師、登山運動員、政治家等多種身分於一身的傳奇女性,在英國的輝煌大國歷史中地位崇高,可說和阿拉伯的勞倫斯齊名;就算不是男性的輝煌大國歷史罷,就是在女性歷史當中 Gertrude 一樣擁有多項創舉,包括早在女性能於牛津拿學位前就率先拿到了個沒學位的第一名,當然率先進入阿拉伯、率先孤身冒險、率先進入政府影響英國政治等等,也都是傑出女性成就。
(不過在另一片《女權之聲:無懼年代》所講述的同時代 Suffragette女性投票權運動中,身為高教育貴族女性的 Gertrude 並不支持,因為她覺得沒先給予普及教育就先大開投票權之門會是災難一場。)
本片得到的一種主流負評是「把偉大女性的偉大成就拍小了」,的確若要聚焦政治歷史,斯時的阿拉伯半島暗潮洶湧, Gertrude 遇到的外交政治折衝紛至踏來,就算是每一次與阿拉伯部族的相遇恐怕也都有許多高來高去;更別說雖然電影中與日記中 Gertrude 一直強調「我只為自己來」而拒絕成為英國間諜,但事實上關於她當英國間諜的說法也在歷史圈中有相當說服力。本片拍成一位優雅女性走入沙漠見識風土民情與異國智慧、走出沙漠與英國男士共同反思成長的壯遊電影,的確完全無法滿足這種偉人傳記電影的期待。
另一種主流負評則是「把偉大女性的心路歷程拍簡單了」,認為 Gertrude 在本片中的表現太輕、心理刻劃太淺、成長變化不夠劇烈而太過隱晦,甚至有影評認為像一部「教育頻道的歷史紀錄片」。的確,本片中 Gertrude 與所有人的關係戲份都點到為止,都是靠寥寥幾次見面與三言兩語,就把他們之間的心心相印與成長給帶過了;尤其談到呼應大英帝國歷史的部份,都有點隱晦地點到為止,完全沒有正面衝突與挑戰,一切都期待微言能在觀眾心中激起大義。這種極度保留的拍法,對熟知人物與歷史背景的觀眾來說可能是一點就通,但對不熟的觀眾可能腦補要求過高。
不過,也許身兼編導的荷索這一回就是要另闢蹊徑吧?他放下了他一路走來的黑暗與狂野、放下了過往挖到極深的心理刻劃與強烈衝擊、放棄聚焦暗潮洶湧的地緣政治交鋒、拒絕冷眼嘲諷帝國們的傲慢與隕落、更拒絕以他一貫刻畫無知人類面對大自然的絕望視角來看待本片的「沙漠」。反而,他把沙漠拍得好美,不只是希望泉源的綠洲很美、不只是沙漠中的人與駱駝很美、不只是行走沙漠中的妮可基曼很美,甚至光是沙漠本身的風景搭上配樂,一次次都讓人覺得沙漠才不是英國男人再三告誡 Gertrude 的恐懼之旅,而是乾涸的傳統英國見識新天地的希望之旅。
http://i.imgur.com/3YRJq6u.jpg
沙漠,居然被荷索拍成一片希望的活水,這實在太不沙漠也太不荷索 XD 。何況沙漠裡遇到的一個個部族、一個個酋長,都如此充滿智慧而心靈通達,給予 Gertrude 源源不絕的心靈滋養。關於 Gertrude 的史料,最豐富的來源當然是她自己多年累積的日記與書信,裡面著重的從來不是政治經濟分析,而多是風土人情的見識、與當地人的生活互動、以及從這些見識互動中得到的自我反省與回想。看得出來荷索相當尊敬這些史料,因此把 Gertrude 最念念不忘的人與土地以及生活戀情都放在本片核心,而由內向外輕輕回視帝國交鋒與阿拉伯起義的大歷史罷了。
看這部電影就且放下傳統的荷索期待,來瞧瞧他的新嘗試吧。從 2015 年二月柏林影展出發,本片目前只在德奧俄戲院連映過,連美國都這個月才要上,目前票房累計才一百萬美元而已 XD 。我認為這是一部荷索另闢蹊徑的雋永好片,希望還能繼續衝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piT_RZh9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