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聖母廟壁畫《宮廷樂伎圖》
2014-12-17 05:28 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汾陽聖母廟又名后土廟,位於汾陽市北田村,因主祀后土聖母,故名。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現僅存正殿一座,殿內東、西、北三壁滿繪壁畫,總面積達59.46平方米,東壁是《迎駕圖》,西壁為《巡幸圖》,北壁題《燕樂圖》,壁畫工筆重彩,瀝粉貼金,場面壯闊,人物眾多,亭台樓閣佈局得當,曲橋廊廡錯落有致,為明代壁畫之珍品。
《宮廷樂伎圖》位於聖母廟東壁,圖中四位樂伎分別執古琴、捲軸、拍板和寶盒,她們面容秀美,身姿俏麗,相互顧盼傳情。儘管丹青於粉壁,卻完全可以與明代畫家唐伯虎的《四美圖》相媲美。
聖母廟大殿北面壁畫,最精美動人的是這組正在行進的女樂隊,演奏的樂器有琴、瑟、笙、笛、琵琶、阮鹹、二胡等。有的捧茶、酒、鏡、泛、香爐等物的宮女們,形象刻畫細膩,神態各異。


唐伯虎的《四美圖》--唐寅《孟蜀宮妓圖》 俗稱四美圖

唐寅《王蜀宮妓圖》軸,絹本,設色, 縱124.7cm,橫63.6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的畫作原名《孟蜀宮妓圖》,俗稱《四美圖》,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網·畫錄》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經專文考證,當改爲《王蜀宮妓圖》,描繪的是五代前蜀後主王衍的後宮故事。 畫面:四個歌舞宮女正在整妝待君王召喚侍奉。她們頭戴金蓮花冠,身著雲霞彩飾的道衣,面施胭脂,體貌豐閏中不失娟秀,情態端莊而又驕媚。蜀後主王衍曾自制《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宮妓妩媚之態:“畫邏裙,能結束,稱腰身。柳眉桃臉不勝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許,淪落在風塵。”傳說王衍曾與母親、妃子帶宮女到青城山上清宮遊玩,宮女們皆戴蓮花冠,穿道士服,臉上敷胭脂水粉,喚作“醉妝”。唐寅創作此畫,則旨主揭示前蜀後主王衍荒淫腐敗的生活,寓有鮮明的諷喻之意。 畫作唐寅自題:“蓮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鬥緣與爭绯。蜀後主每于宮中裹小巾,命宮妓衣道衣,冠蓮花冠,日尋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謠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婪觞。俾後想搖頭之,令不無扼腕。唐寅。” 唐寅《王蜀宮妓圖》軸 (局部) 號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唐伯虎诗云:“蓮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鬥綠與爭绯。”從人物穿戴來看,正面兩位地位高貴,而背向兩位疑是宮婢,正奉酒捧食。畫面:工筆重彩绘出,四位美豔宮女頭戴金蓮花冠,身著雲霞道服,手持酒壺,端著馔盤,正欲前往侍宴。她們體態豐潤,面容娟秀,情態端莊又不失妩媚。 畫面設色明淨而富于節奏;中間是一正面一背面兩個宮妓,近處背向者穿淡黃色長衣,與其相對者則穿顔色較深的花青大衣,色彩上形成強烈對比,起到醒目的藝術效果。 唐寅用濃豔且對比強烈的冷暖色彩描繪宮女首飾衣料的精致絢麗,衣纹作琴弦描;细劲流畅,富有弹性和質感,冠服纹饰描画尤见精工,细致入微。设色鲜明,既有浓淡、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又有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 一美女手持酒壺,端著馔盤。 美女們微傾的頭部、攀連的手臂,使畫面生動而富有情趣。 欣賞唐寅的《王蜀宮妓圖》時,最爲值得注意的是;美女們的臉部,唐寅用了“三白”法,即在女子面部的額、鼻、颌三處塗上白粉,這是唐代仕女畫表現面部立體感的一種技法,塗白以示部位的凸起,並顯現濃妝豔抹的華貴氣質。 唐寅的《王蜀宮妓圖》“三白”法;不僅具有唐代仕女的造型特色,又體現了明代仕女清秀娟美的審美標准。 四美人交錯而立,平穩有序,並通過微傾的頭部、略彎的立姿和攀連的手臂,形成動態的多樣變化和相互的緊密聯系,加強了形象的豐富性和生動感。作品畫風帶有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   《王蜀宮妓圖》軸,爲唐寅人物畫中工筆重彩一路畫風的代表作品,顯示出他在造型、用筆、設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藝,體現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審美風尚。唐伯虎最著名的一张画-----《王蜀宮妓圖》_中国传统文化社区_才府 - https://goo.gl/RtsVBf


歷代名畫-此圖原名《孟蜀宮妓圖》,俗稱《四美圖》,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網·畫錄》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經專文考證,當改為《王蜀宮妓圖》,描繪的是五代前蜀後主王衍的后宮故事。畫面四個歌舞宮女正在整妝待君王召喚侍奉。她們頭戴金蓮花冠,身著雲霞彩飾的道衣,面施胭脂,體貌豐潤中不失娟秀,情態端莊而又嬌媚。蜀後主王衍曾自製“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宮妓嫵媚之態:“畫羅裙,能結束,稱腰身。柳眉桃臉不勝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許,淪落在風塵。”唐寅創作此畫,則旨主揭示前蜀後主王衍荒淫腐敗的生活,寓有鮮明的諷喻之意

唐寅《孟蜀宮妓圖》

唐伯虎與《王蜀宮妓圖》-fxz.fkj - https://goo.gl/Cs7XXG

 唐寅《王蜀宮妓圖》,絹本,設色,縱124.7cm,橫63.6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伯虎《王蜀宮妓圖》 - 舞者之星- 舞者之星 本幅自題:“蓮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鬥緣與爭緋。蜀後主每於宮中裹小巾,命宮妓衣道衣,冠蓮花冠,日尋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謠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漤觴。俾後想搖頭之令,不無扼腕。唐寅。” 
唐伯虎《王蜀宮妓圖》 - 舞者之星- 舞者之星
唐伯虎《王蜀宮妓圖》 - 舞者之星- 舞者之星  此圖原名《孟蜀宮妓圖》,俗稱《四美圖》,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網·畫錄》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經專文考證,當改為《王蜀宮妓圖》,描繪的是五代前蜀後主王衍的后宮故事。畫面四個歌舞宮女正在整妝待君王召喚侍奉。她們頭戴金蓮花冠,身著雲霞彩飾的道衣,面施胭脂,體貌豐潤中不失娟秀,情態端莊而又嬌媚。蜀後主王衍曾自製“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宮妓嫵媚之態:“畫羅裙,能結束,稱腰身。柳眉桃臉不勝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許,淪落在風塵。”唐寅創作此畫,則旨主揭示前蜀後主王衍荒淫腐敗的生活,寓有鮮明的諷喻之意。  
唐伯虎《王蜀宮妓圖》 - 舞者之星- 舞者之星
唐伯虎《王蜀宮妓圖》 - 舞者之星- 舞者之星 此圖為唐寅人物畫中工筆重彩一路畫風的代表作品,顯示出他在造型、用筆、設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藝。仕女體態勻稱優美,削肩狹背,柳眉櫻髻,額、鼻、頷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張萱、周昉創造的“唐妝”仕女造型特色,又體現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審美風尚。四人交錯而立,平穩有序,並通過微傾的頭部、略彎的立姿和攀連的手臂,形成動態的多樣變化和相互的緊密聯繫,加強了形象的豐富性和生動感。筆墨技巧近法杜堇,遠宗唐人,衣紋作琴弦描,細勁流暢,富有彈性和質感,冠服紋飾描畫尤見精工,細緻入微。設色鮮明,既有濃淡、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又有相近色澤的巧妙過渡和搭配,使整體色調豐富而又和諧,濃艷中兼具清雅。作品畫風帶有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 


吳鉤: 在宋朝,點翠不是時尚是犯禁_ 騰訊· 大家 - https://goo.gl/x5E9Qr


壁畫是中國畫的主幹和精華,經過二千餘年的發展,形成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與大眾的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繫。古代壁畫可作研究歷史的補充材料,因畫中呈現的古代建築、服飾、舞樂、生產、車馬、兵器等各種有關生活的形象,為史學家提供豐富的歷史數據。
魯迅先生在論及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時,特別強調要學習漢刻(「深沉雄大」)、唐畫(「佛畫燦爛,線條流動如生」)、宋畫(「周密不苟」)等,這些都是中國壁畫的優良傳統。宋元以後,文人寫意水墨畫大發展,紙張開始廣泛用於繪畫,中國畫由牆上轉移到紙上,這才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謂的「國畫」,可以說源遠流長的中國畫的優良傳統主要在牆上。
寺觀壁畫是中國壁畫的一個主要類型,繪於佛教寺廟和道觀的牆壁上,內容有佛道造像、傳說故事、圖案裝飾等等。這種繪畫形式是隨著道教的產生和佛教的傳入而逐漸發展起來的,興於漢晉,盛於唐宋,衰於明清,是中國絢麗多彩的民族藝術史上的重要篇章,在這些壁畫中,以芮城境內的永樂宮元代壁畫稱最,而汾陽聖母廟的壁畫卻鮮為人知。
山西省是中國的文物大省,是中原地區佛教、道教活動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因此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等宗教建築極為興盛。而依附於這些寺觀裡的壁畫數量之多、歷史之久、藝術之精,均為全國所僅見。據權威人士稱,全省的寺觀壁畫達27259平方米,自唐至清,綿延不斷,異彩紛呈。唐代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時代,世人為之嚮往。唐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唐代的詩歌發展到高潮時期,美術也是昌盛階段,「盛唐」的繪畫、雕塑都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廣大的一個朝代,宋、遼、金長期動盪和分割的局面至此一統。被稱作元朝「腹裡」的山西,保存下來的元代木構建築共有350餘座,寺觀壁畫面積約1800多平方米,數量之巨,藝術之精,冠於全國。明代以後,文獻典籍當中幾乎見不到記載壁畫的痕跡,就全國範圍來講,寺觀壁畫藝術已走向尾聲,畫面構圖和人物造型已開始程序化,其工藝水平較宋、金、元時期大為遜色。山西明代的壁畫有2300平方米,有的仍保留著金、元壁畫的風韻,繼續向清秀、俊逸方面發展,其中不乏優秀之作,汾陽聖母廟的壁畫則是其中之一。
在山西有很多很多聖母廟,位於汾陽市西北2公里田村的聖母廟,是諸多的聖母廟中的一個。據《重修田村聖母廟碑記》和殿頂琉璃脊剎題記載,此廟重建於明代嘉慶二十八年(1549),原有正殿三間,單簷歇山頂,進深兩間,殿內粱坊上有明代「慶成王府扶枋粱功德至蘆大富」字樣( 蘆大富是慶成王府的官吏)。
廟內現僅存正殿三間,其它蕩然無存。殿內塑像己毀,壁畫卻保存完好,實在值得慶幸。壁畫佈滿殿內北、西、東三面牆壁。北面壁畫高2.5米, 東西兩面的壁畫高3.7米, 總面積76.37平米。壁畫場面壯闊,人物眾多,內容是反映聖母的後宮起居生活的情景。整個畫面 勁健有力,技法熟練,色彩鮮艷奪目,以朱色為主,加以當時流行的瀝粉堆金裝飾手法,畫面熱烈輝煌。配景則工筆寫實,施淺絳淡彩,用以陪襯人物,避免了色彩上的喧賓奪主,大片彩雲也起了加強主題,烘托人物的作用,它的精湛藝術是值得珍視的,是現在壁畫中不可多見的珍品。
聖母廟的大殿中的壁畫,藝術風格承襲宋、元畫風,且有明代典型的特色,運筆輕重疾徐、線條頓挫轉折,狀物抒情的變化,富有極強的表現能力。壁畫內容雖是宗教為題材,卻充滿了世俗的生活氣息,是明代宮廷生活的寫照。也是研究明代建築、衣冠、服飾、車馬儀仗、音樂舞蹈、工藝器物的珍貴的史料。

壁畫藝術 - https://goo.gl/ZuQj3w


嘉峪關出土的《農耕圖》壁畫 (趙偉攝)

南北朝時期壁畫。梁元帝蕭繹畫《職貢圖》記錄外國使者像,反映中外各民族文化交流情況。(趙偉攝)

唐墓壁畫《狩獵出行圖》出土於1971年發掘的章懷太子墓 (中新社攝)

唐墓壁畫《客使圖》描繪唐朝時的歡迎儀式 (中新社攝)

唐朝宮女形象壁畫 (中新社攝)

北京法海寺內的明代宮廷畫師繪《帝釋梵天圖》巨幅壁畫,是藝術價值極高的古壁畫。圖為壁畫局部的菩提樹。 (李平攝)

山東華陽宮內的上古神話壁畫 (中新社攝)

新強吐峪溝千佛洞佛教壁畫中的佛像 (沈橋攝)

敦煌257號窟壁畫《沙彌守戒》(北魏作品),該壁畫描寫一位小沙彌到長者家化緣,與少女之間的故事。

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西方淨土變》 (中新社攝)

寧夏固原隋代史射勿墓中的牽馬圖壁畫 (黃加法攝)

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墓中的侍女,儀衛壁畫。 (黃加法攝)

北京頤和園排雲殿內的壁畫 (平子攝)

甘肅祈連山脈內文殊山的一幅喇嘛壁畫,和唐代這幅壁畫記載當年文成公主將釋迦牟尼金像運進西藏的情景內的壁畫相似。 (李剛攝)

這幅壁畫記載當年文成公主將釋迦牟尼金像運進西藏的情景

《步輦圖》描繪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派使者到長安,向唐太宗求親的場面。 (趙偉攝)

西藏山南昌珠寺壁畫 (黃加法攝)

西藏山南昌珠寺壁畫 (黃加法攝)

西藏寺廟中的壁畫 (黃加法攝)

頤和園長廊上的壁畫,描繪西遊記唐僧西行取經。 (平子攝)

 

 

 

 

 


山西汾陽市田村的聖母廟,現僅存正殿三間。

聖母廟大殿的西壁是表現聖母的《出巡圖》描寫行進中的龍輦內端坐著聖母。

聖母廟大殿北面壁畫中,聖母在後宮享樂的一個情景。

聖母廟大殿北面壁畫中,亭台樓閣,松梧竹石,花木扶疏間,姿身秀美的樂伎為主人獻藝。

聖母廟大殿北面壁畫中,樂伎為主人獻藝(局部)。

聖母廟大殿北面壁畫中,樂伎為主人獻藝(局部)。

聖母廟大殿北面壁畫中,侍女形象(局部)。

聖母廟大殿北面壁畫,最精美動人的是這組正在行進的女樂隊,演奏的樂器有琴、瑟、笙、笛、琵琶、阮鹹、二胡等。有的捧茶、酒、鏡、泛、香爐等物的宮女們,形象刻畫細膩,神態各異。

聖母廟大殿北壁的壁畫中,正在行進的女樂隊調弄樂器宮女們的手式,形象生動,衣飾飄逸,精工艷麗(局部)。

聖母廟大殿北壁的壁畫中,正在行進的女樂隊(局部)。

聖母廟大殿北壁的壁畫中,正在行進的女樂隊(局部)。

聖母廟大殿北壁與東壁接壤處描寫後宮生活的一個細節(局部)。

聖母廟大殿北壁與東壁接壤處。

聖母廟大殿東壁,表現奉迎聖母的《迎駕圖》一部青龍駕御的乘輦正在宮門前,御者肅立侍駕,文武官員在馬上恭候,龍輦兩側儀仗樂隊環繞四周。

聖母廟大殿東壁,《迎駕圖》中侍者前呼後擁。

聖母廟大殿東壁,《迎駕圖》中聖母儀態端莊接受迎駕(局部)。

聖母廟大殿東壁,《迎駕圖》中迎駕前面的侍者(局部)。

聖母廟大殿東壁,《迎駕圖》中迎駕前面的侍者(局部)。

聖母廟大殿東壁,《迎駕圖》中迎駕的持節使者莊嚴而肅穆(局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