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袋鼠族」泛濫 恐造成世代貧窮?
2025/07/28 06:53
越來越多的南韓年輕人不僅成為躺平族,而且還變成住在家裡靠父母養的「袋鼠族」。(法新社)
「袋鼠族」無法擺脫對父母依賴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越來越多的南韓年輕人不僅成為躺平族,而且還變成住在家裡靠父母養的「袋鼠族」 !南韓的「袋鼠族」大多指的是30至40歲的未婚男女,他們幾乎都受過良好教育,擁有大學甚至研究所的學歷,但在就業市場卻只能低就,或是找不到工作,同時也負擔不起過高的住房成本,只好和父母同住。
「袋鼠族」這個名字讓人聯想到一隻長得過大的袋鼠,一直窩在母親的育兒袋裡。隨著南韓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專家警告稱,越來越多的「袋鼠族」可能會阻礙老一代人的發展,嚴重影響他們的開支、購買力和退休時間表,導致社會成本進一步攀升。
南韓媒體《中央日報》報導,一名34歲的南姓(Nam)男子認為原本的工作已無發展空間,因此決定辭職考研究所,目前南先生沒有收入,並和父母同住,藉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經濟壓力,而他表示,在研究所學業前會先擱置結婚計畫,因為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要去相親也很困難」。
無獨有偶,另外一名30歲的金姓(Kim)男子正在準備教師資格考試,他目前也和家人同住,金先生的學費、零用錢和生活開銷皆由父母負擔。金男說:「每當我說想去補習班或自習室打工時,父母總會勸我把時間拿來讀書比較好。」他雖然對此感到內疚,但仍相信「目前全力準備考試是最好的選擇」。
這些長時間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被統稱為「袋鼠族」,在南韓越來越普遍。根據首爾研究院在今年4月發布的《首爾市民生活歷程變化與貧困風險》報告,1981至1986年出生的首爾市民中,有41.1%在35歲時仍與父母同住,幾乎是1971至1975年出生族群(20%)的2倍之多。若把範圍擴大到南韓全國,這個比例也從18.6%增加至32.1%,成長幅度達1.7倍。這顯示,與10年前相比,如今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幾乎翻倍。
南韓不少袋鼠族擁有大學甚至研究所的學歷,但在就業市場卻只能低就,或是找不到工作。(路透)
南韓不少袋鼠族擁有大學甚至研究所的學歷,但在就業市場卻只能低就,或是找不到工作。(路透)
南韓年輕人「成年生活各項里程碑」時間延後
南韓「袋鼠族」數量增加的原因有很多,但大致上反應出這一代人在經濟和家庭獨立的延遲,4項代表成年的里程碑:畢業、就業、結婚和搬出家門,在1986年至2021年間都呈現持續延後的趨勢。首爾研究院研究員Byun Geum-sun解釋:「近年來,這4項人生重大轉變的首次發生年齡,都呈現上升狀況,顯示出這一世代邁向成年的時間已明顯延後。」
南韓統計廳數據發現,南韓年輕人達成「成年生活各項里程碑」的平均年齡越來越晚,在1986年時的畢業平均年齡為22歲,2023年上升到了24歲;就業平均年齡從21歲增加至24歲;結婚平均年齡從26歲增加至33歲;搬出家門的平均年齡從33歲上升到38歲。這意味著南韓年輕人比過去更晚畢業、更晚就業、更晚離家與更晚結婚。
根據南韓統計廳《經濟活動人口調查》的官方報告,從大學畢業到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時間,至少延長了6個月。2024年的統計顯示,平均需時51.8個月才能完成大學學業,創歷史新高;而2007年首次統計時,僅需46.3個月,相當於多讀了一學期以上。而畢業後的等待期也隨之拉長。2024年,大學生畢業後平均需等待11.5個月才能獲得第一份工作;相比之下,2004年時僅為9.5個月。
統計資料發現,南韓年輕人比過去更晚畢業、更晚就業、更晚離家與更晚結婚。(路透)
「休息青年」人數增加
這趨勢預計還將持續惡化,而令人特別擔憂的是所謂的「休息青年」人數增加,這些人沒有工作和上學,但也沒有積極找工作,處於「純休息」的狀況。根據韓國就業情報院3月發布的調查,在3189名被歸類為「長期休息中」的年輕人中,平均休息時間長達22.7個月,意即接近2年。其中約11%甚至已經休息超過4年。
除經濟獨立的延遲,家庭獨立的也變得更晚。南韓民眾第一次結婚的平均年齡在過去20年間從20多歲上升至30多歲。南韓男性與女性在2000年時的初婚年齡,分別為29.3歲與26.5歲;但到了2024年,這2個數字已分別上升至33.9歲與31.6歲。女性的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年齡,也從2000年的27.69歲上升至2023年的32.96歲。
專家普遍認為,經濟上的挑戰,是導致年輕人延遲獨立的最主要原因。中央大學社會學名譽教授Lee Byoung-hoon表示:「歸根究柢,是因為他們沒有工作所以沒有收入,加上房價過高,使得與父母同住成為唯一選擇。」
區域因素也同樣發揮影響。韓國勞動研究院研究員Kang Dong-woo指出:「由於企業越來越青睞有經驗的員工,年輕人為了提升競爭力,不得不延後畢業與就業,連帶也拖延了結婚與生育。而且比較好的工作機會,都集中在首爾的首都圈,但那裡的住房價格卻又過高,導致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在首爾特別來得高。」
專家普遍認為,南韓年輕人從家庭獨立時間變得更晚的主因,是經濟上的挑戰。(歐新社)
袋鼠族恐帶來貧窮的世代循環
袋鼠族現象所帶來的長期影響,令外界感到憂心,若南韓政府沒有推出應對政策、及時介入,恐會造成貧窮的世代循環。
Byun Geum-sun指出:「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在韓國,與父母同住反而增加了貧困風險。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會繼續支援已成年的子女。除非父母是高收入族群,否則這種支援,往往是以犧牲他們自己的退休保障作為代價。」
Kang Dong-woo補充:「現在這一代父母或許還有資產能支援孩子,但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將面臨現金流減少、健康惡化或其他突發風險的問題。」他警告:「如果這樣的趨勢持續下去,兩個世代的人的生活品質,將會同步惡化。」
專家警告,若「袋鼠族」趨勢持續下去,兩個世代的人的生活品質,將會同步惡化。(彭博)
LTN經濟通》南韓「袋鼠族」泛濫 恐造成世代貧窮? - 自由財經 |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5120470
和母親「結婚」的兒子
By 閱讀,對身體好!, health.gvm.com.tw查看原始檔
但媽媽會這樣講,不是沒有原因的。
她和老公是五專時期的班對,感情一直很要好,雙方家人的相處也非常熟絡,兩人理所當然結了婚,但婚後,她的肚皮一直沒有好消息。她總是被婆婆冷言對待,甚至還有親戚說「不能生,就退貨」。令她難受的是,先生都沒有站出來為她說一句話。難道生孩子是她一個人的事嗎?
不服輸的她,終於在40歲那年,以試管嬰兒生下兒子。她覺得自己總算可以跟大家交代了。但沒想到有了兒子後,她對於先生更看不慣了。她全心全意照顧兒子,對他呵護備至,無論花多少錢,什麼都想讓兒子學。兒子如果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爭執,她總是第一時間出面,而兒子只要一點不舒服,她就緊張地送急診。
她已經絲毫不在意先生的退場和無感。從40歲那年開始,她已經將孩子變成先生的替代品。她不但證明自己正常,可以生育,也解決了家中要抱孫的壓力。從此,她認為兒子是她的戰利品。她不希望兒子有女友,不希望與任何人共享他,她希望兒子永遠只陪她。
我們在原生家庭受的傷
「你們夫妻感情不好,那生個小孩就沒事了!」我們常聽到身旁的長輩,這樣告訴感情不睦的夫妻,甚至是在夫妻雙方想要離婚時,也給予這樣的建議,但這真的是正確的嗎?
當夫妻不和,孩子容易成為彼此角力的工具
依據婚姻滿意度的調查研究指出,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夫妻對婚姻的滿意度急遽下降,而身為人母的女性,滿意度更低。
在台灣的配偶調查中也發現,婚後女人的家務負擔是男人的7倍,而男人則是少了12%。台灣夫妻在婚後的家務,明顯女人負擔的較多,而有了孩子之後的照顧和養育責任,使得人母明顯變成一件沉重的負荷。
如果夫妻雙方原本就不睦,那麼先生不但無法領略太太的挫折感,甚至可能因為分工問題,而起更多爭執與口角,甚至撒手不管。
夫妻關係是很重要的夥伴關係,而「生孩子」這件事,不但無法讓夫妻雙方關係更緊密與美好,反倒可能變成擋在彼此中間,更堂而皇之的理由。長久下來,夫妻雙方不能同心,孩子也變成在夫妻衝突中,彼此角力的工具之一。夫妻也會將自己在伴侶間得不到的支持和照顧,在孩子較大時,下意識地向孩子索求。
當孩子成為夫妻關係的救火隊
另一種狀況則是將孩子捲入夫妻紛爭的三角關係中,孩子彷彿是出生來為這對夫妻的不和關係救火。家族治療大師包溫(Bowen)曾指出孩子在家庭關係中的角力,也許是父母其中一方與孩子共謀,或是祖父母默許孫子出問題,以轉移對父母之間衝突的注意力。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非常常見。你也許會見到一家人中,母親暗中贊成孩子不要聽父親的話,也不要尊重父親。這種派給孩子任務,去反對另一方的動力,孩子會接收到,於是你會看見一個氣憤、不被尊重的父親,和一個從來不把父親看在眼裡的孩子,以及一個得意於「孩子不聽父親的話,口口聲聲說她是個多麼辛苦的好媽媽」的母親,最後你會看見「父親愈來愈荒謬的管教,孩子愈來愈脫序的行為,母親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說孩子真可憐」這樣的劇碼。
最重要,且令人不忍的是,孩子會從中學習到「討好媽媽」。等到他長大之後,當要面對自己的決定和判斷與媽媽的不同時,就會變得格外困難。
他會意識到:
一、他將父親的重要性排除,從小就承擔起讓自己取代父親,照顧媽媽的沉重負擔。
二、媽媽愛他,但卻不能尊重他的決定。
三、他無法讓母親失望,可是又無法堅持自己的想法,這會導致他愈來愈厭惡自己。
在愛情、婚姻、教養等關係裡,
你總覺得自己愛最深、付出最多,
但卻頻頻受傷嗎?
或許,你就是27種令人心疼的大人之一。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程威銓(心理學作家);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有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27種暖心疼惜,愛回你自己。
 
‧當母親守著空殼婚姻→孩子成為「拯救者型」的大人。
‧當孩子從小照顧母親→孩子成為「和媽媽結婚」的大人。
‧當孩子成為父母的傳聲筒→孩子成為「掌控型」的大人。
‧當父母離婚→孩子成為「依賴別人卻又嫌棄別人」的大人。
‧當孩子被迫選邊站→孩子成為「火山爆發型」的大人。
‧當孩子被貶低→孩子成為「情緒勒索他人」的大人。
‧未被好好愛的孩子→成為「在別人拒絕前,先拒絕別人」的大人。
‧總以爸爸意見為意見的孩子→成為「逃避情感」的大人。
……等27種令人心疼的大人。
「為什麼我的人生這麼痛苦?」
問題不在你,而在你的原生家庭。
 
若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給你的愛是匱乏的、不足的、殘缺的、冰冷的,那麼,你終其一生,都會在他人身上不斷尋覓那一份愛,但卻會一再失落……
因為那一份愛,不是伴侶、朋友、同事可以給,那一份愛,需要你自己給予。
你要把自己愛回來。你也有這份能力。
 
黃之盈心理師以27個真實的諮商案例,精準剖析我們每個人為原生家庭所束縛,急於逃脫,卻又屢屢陷入與原生家庭相似的困境裡,甚至延續到我們的下一代。
面對父母帶給我們的傷痛,黃心理師認為除了別抱持受害者心態,認為是「父母讓自己無法走出來」外,她建議深度理解父母的侷限與難處,並藉由27種疼惜自己的練習,學習擁抱、肯定並欣賞自己,一如為當年的傷口輕輕上藥與包紮,我們也會擁有往前走的力量與勇氣。
我們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的傷痛,
自己一步一步,孤單長成大人。
但長大的我們,心裡卻依然住著一個渴愛的孩子。
我們向伴侶、朋友、同事索求那份愛。
但一是我們永遠無法滿足,
二是我們很容易遍體鱗傷。
其實,先去愛自己,只有當心裡渴求愛的孩子被療癒、被愛夠,
我們才能活出自己「不索愛」的人生。
★本書特色
※有一種傷,你藏在心底最深處。
  它日夜啃噬著你。
  你不斷責備自己「不夠乖、不夠好、不夠聽話……」。
  但,其實錯不在你。
【特約記者譚亞菁╱編譯】你可能會以為沒遭受身體暴力就不算受到虐待。但試圖恐嚇、孤立或控制人,也是一種虐待行為,對一個人的身心皆造成影響和傷害。
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梅格(Meg Gemelli)指出,通常這類「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不易被察覺,甚至連當事人都不確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而旁觀的朋友也很難知道該如何應對。「情感虐待」容易落入一種常態循環,甚至持續惡化成肢體暴力,通常受虐者以女性居多。梅格呼籲正視「情感虐待」這問題,在教會也不例外,我們要學習去辨識和面對這問題,以下這些特徵暗示「情感虐待」可能正悄然出現:
1.不信任自己的感覺和聆聽神聲音的能力:
經常受到「情感虐待」的婦女,容易質疑自己處事的方向感。我們很難想像她們為了在所處的環境中生存,是如何被壓抑、缺乏安全感,以及感覺麻木。一位婦女說:「我先生說我的感覺不合聖經的教導,他說神不會告訴我要在爭執時中途離開,他認為我們要立即解決當下的問題,即使當時我的心已遍體鱗傷……」
當我們的感受經常被忽略、被否定,久而久之,我們也難以相信自己的感覺,即使我們全然按照聖經的教導,用恩慈的心來回應,卻仍常質疑是自己的錯。
2.與家人朋友隔離:
遭受情感虐待的婦女很難在住家外與家人朋友維持健康的關係。她們很容易因此被另一半威脅。一位女士談到婚姻說:「我們之間的爭吵與衝突,經常發生在我應該回家看家人的前一兩天。他不喜歡他們,因為他們也不喜歡他。他會阻撓我與家人朋友見面,他製造一些傷害之後,又會再承諾以後會改進……因此我寧願與家人會面改期,因為爭吵讓我疲憊不堪,我只想要平靜。」
3.避免「一觸即發」:
如果以下的情況是常態,就需要留意當中的問題:
●試圖營造一個「完美」的家來避免衝突。
●刻意隱瞞詳情,以免顯出事情有多「糟」。
●經常要改變服裝、髮型、化妝來取悅配偶。
●隱藏感覺,說話選詞小心翼翼,避免紛爭。
我們的力量和價值感單單來自於上帝。我們無法真正去「解決」與配偶之間的問題,也無法讓自己表現「完美」,來讓他開心滿意。如果我們試圖這麼做,只會熄滅神放在我們生命中的亮光。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正處於這樣的景況中,就是該尋求幫助的時候了。
從「解決」轉移到「強化」
我們通常總是急於解決當下的問題,想要掌控眼前的情勢。然而,我們必須轉移焦點,從「解決」轉移到「強化」。如此,神就能強化我們的恩賜與信仰,讓我們脫離自我掌控的牢籠。受虐婦女經常覺得軟弱和困惑,當她們的信仰被堅固,懂得向神禱告、向神求救,就能向神支取無限的力量。
遭受情感虐待的朋友需要我們持續的關懷與友情相伴。我們要帶領她們強化信仰根基,幫助她們再次夢想過著充實喜樂的生活,建立支持網絡來協助她們預備做出改變。
我們持續強調神就是愛,我們要對受虐婦女持續重覆「神愛她」這真理,直到深入靈魂深處。我們要去對她的恩賜給予讚美,提供她機會來發揮恩賜。她需要知道她能夠聆聽神的聲音,並確實領受從神而來的引領,透過禱告得知生命的方向。
當一位受驚恐的婦女,得著良好的支持和妥善的預備,將獲得勇氣,能夠為她自己和家人做出重要的決定。正如聖經傳道書所說:「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互相扶持的精神是何等重要!(資料來源:Relevant Magazine)
FacebookLineGoogle+TwitterWeChatEmail
相關新聞/文章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281400#ixzz52bnJ8oIJ
我們常提到有些傷痛是看不見的,也許在人群中,我們也能正常過日子,但在夜深人靜的那些時刻,有時候想起來會痛會難過,不曉得怎麼跟人家提,也不曉得怎麼面對,就是一種看不見的傷,例如其中一篇提到先生到日本出差時外遇了,事後先生極力想要回頭但太太好怕再被背叛,對於先生沒有信心,最後先生也開始反彈。
「你還要我怎樣?」這句氣話,本意在乞求一個原諒和饒恕,卻再度刺痛對方的心。
「你看你什麼態度,到底有沒有想改?」這句話堵到嘴邊,就停了下來。她其實比誰都難過,她愈是懷疑先生,心裡就愈痛,而那些她無法消化的痛,都變成尖酸刻薄的詛咒和挑剔。那個講起來感到羞恥的傷口在潰爛,心理的眼淚在潰堤...「相愛,變成相礙」無法消化的背叛的痛,隱隱的,酸酸的,狠狠地讓我們的愛,早已從根部壞死...。
「我到底做錯了什麼?」這些傷,很難向別人提起,也很難自我調適,除了問題對錯之外,在尋求一種解藥和超脫,有些問題的來源和我們的信念及心態有關,有些則是和我們的選擇有關,但在選擇之外、決定之間,我們怎麼對於自己的每個選擇,都有清晰的看見,解自己心中的結,才能好好對待目前的難題。尤其有些人在承受痛苦時,才想著「為什麼我的人生這麼痛苦?」但也許會變成這樣的個性、特質、做出這樣的決定,問題不全然在你,也許在原生家庭中也能找到蛛絲馬跡。
假若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給你的愛是過多的、寵溺無上限的,或者另一個極端是匱乏的、不足的、殘缺的、冰冷的,那麼,你終其一生,都會在他人身上不斷尋覓某種感覺,誤以為這就是愛,卻也經歷一再地幻滅…
因為那一份愛,不是伴侶、朋友、同事可以給,那一份愛,需要你自己給予。你要把自己愛回來。你也有這份能力。
親子關係是我們重新經歷與父母關係的一個重要關卡,那麼親密關係,則是我們在彌補父母關係不足的代償,當我們將自己的過去爬梳裡足後,就有機會重新看見自己,愛護自己,如此一來,才有機會珍視另一個人,而不是每個「給予和付出」,都在「要」。
書中也列舉很多有趣的練習,例如:列下你生命的『失落清單』、打開你的『人生黑盒子』、『哪五種人最容易情緒勒索』、『你常把別人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扛嗎?』、製作你的安全防護網、標誌過去的『遺憾地標』、『將過去封存』的練習、生命經驗的『萬能選擇篩』、為傷痛『辦一場誠懇的告別式』、收回投射的『反轉遊戲』、『設置傷痛停損點』的練習、布置內在的『安心角落』、記錄下生命中的貴人等。
這些練習的意義,在於讓我們透過故事的反思後,有機會左看看、右看看、前看看、後看看,對於過去,微笑面對,該打包的打包,該告別的告別,該封存的封存,然後,重新走出一條自己喜歡且享受的道路,為接下來到後半段的人生,做出相較目前比較喜歡的選擇,拾起自己的每一個部分,背負起她,哼著歌,裝著故事,把過去讓渡出去的內在刑場和戰場,找回來經營你人生精彩的人生下半場!
在愛情、婚姻、教養等關係裡,你總覺得自己愛最深、付出最多,但卻頻頻受傷嗎?或許,你就是27種令人心疼的大人之一。
27種暖心疼惜,愛回你自己。
‧當母親守著空殼婚姻→孩子成為「拯救者型」的大人。
‧當孩子從小照顧母親→孩子成為「和媽媽結婚」的大人。
‧當孩子成為父母的傳聲筒→孩子成為「掌控型」的大人。
‧當父母離婚→孩子成為「依賴別人卻又嫌棄別人」的大人。
‧當孩子被迫選邊站→孩子成為「火山爆發型」的大人。
‧當孩子被貶低→孩子成為「情緒勒索他人」的大人。
‧未被好好愛的孩子→成為「在別人拒絕前,先拒絕別人」的大人。
‧總以爸爸意見為意見的孩子→成為「逃避情感」的大人。
……等27種令人心疼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