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務員加薪:不為養廉為養人/「廉」是對所有公務員的要求,而不能以要求超出付出勞動的應得報酬來「養廉」/與「廉」相反的是「腐」。優厚的報酬並不能保障人不腐敗。欲壑難填,腐敗者貪心永無止境。/其中最高級別正國級官員基本工資從7020元增至11385元,最低級別辦事員基本工資從630元增至1320元/社會上對公務員加薪的牴觸情緒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務員除了基本工資還有很多其它「灰色收入」的油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I2T8D
------------------------
貪污-無官不貪/台灣行賄率6% 中國26%,行賄率較低的國家則是日本(0.2%)、香港(2%)、南韓(3%)以及澳洲(4%)/斯里蘭卡(15%)、蒙古(20%)、馬來西亞(23%)、中國(26%),其餘受調查國家的行賄率大多介於30-40%。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U767Hg
-----------------------------------------
考委:公務員培訓 納入宗教哲學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1-27 14:12聯合晚報 記者徐偉真╱台北報導
考試委員蔡良文建議,可在我國文官訓練教材中納入宗教哲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考試委員蔡良文建議,可在我國文官訓練教材中納入宗教哲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務員涉貪、涉弊案層出不窮,考試委員蔡良文建議,可在我國文官訓練教材中納入宗教哲學,似乎是可行的辦法,也可以將「舉頭三尺有神明」、「身在公門好修行」的概念建立於文官行為的內涵。
保訓會上個月和政治大學合辦公務人力資源發展國際研討會,共有來自14個國家、超過400人與會,是國內相關主題規模最大的國際研討會,以「國際人力資源管理新趨與挑戰」為主題,邀請新加坡、荷蘭等國專家進行專題演講。
蔡良文日前在考試院會中提到,多國專家來台分享分析看法,考試委員也參訪荷蘭公共行政學院,也和瑞士洛桑大學高級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Andreas Ladner拜會時也曾請教,宗教哲學在他們的國家文官訓練中扮演什麼角色。
荷蘭學者表示,多數荷蘭人信仰的基督教、天主教當成歷史文化,融入不成問題;瑞士也是如此,大多人信奉天主教,宗教思維已深化文官倫理道德。
蔡良文認為,相較之下,歐洲國家文官貪腐的不多,但我們甚至還有部分模範公務人員被判刑坐牢,因此如何將宗教哲學思維適切注入組織文化內涵,作為公務人員訓練教材,或許是可行方法。
不過有其他考委認為,每個人有自己的信仰選擇,信仰不一定侷限於宗教,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也可以作為一種中心思想,每一種正派宗教都值得肯定,因此對於納入教育體系或是公務員培訓教材持保留態度,認為還有討論的空間。
----------------------------------------
學宗教能減少公務員貪腐嗎?
opinion.udn.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30日, 2017
朱家安 30 Nov, 2017
聯合報報導,考試院委員蔡良文日前在考試院會提議,在公務人員培訓教材加入「宗教哲學」思維,培養道德,減少貪腐。反對年金改革的「全國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認為用宗教來處理有點誇張,並指出就算是梵蒂岡教廷也有貪腐不法。李來希建議,要減少貪腐,應從改善公務人員待遇並強化監督著手,讓公務人員「不能貪,也不需要貪」。
因為李來希反對,你可能開始認為蔡良文講得有道理,但我希望讓你知道他的說法至少目前看來不夠科學。
道德教化,不能空口說白話
人很容易認為怎樣怎樣做會讓人變好(讀古文、作文比賽、生活秩序競賽),但是這些做法多半沒什麼根據,就像相信演講前在手上寫個「人」再吃下去可以舒緩緊張那樣。然而,要真的作為政策實施,我們應該主動檢驗,為那些做法的效果找到好根據。最近就有一個實際的好例子,行政院長賴清德提到做功德與社工的關係,杜克大學的王宏恩馬上就整理了一個惡搞的分析出來。
在哲學界,也有一個類似的傳說:讀倫理學會讓人變道德。
這個傳說的下場並不好,十年來,加州大學的哲學家Eric Schwitzgebel和他的同儕對那些道倫理學讀得最多的人——道德哲學家——進行一系列觀察,結果發現他們在道德表現上完全沒有比一般人好。這些研究觀察的行為類別包括:
加分的
打電話給媽媽
捐款給慈善單位
回覆學生求助的電子郵件
捐血
捐器官
扣分的
在演講會場嘰嘰喳喳
參加會議但不交報名費
摔門
借圖書館的書不還
加入納粹組織1
這裡沒有什麼「我們難以定義怎樣是道德」、「道德很難觀察到」的問題。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道德,或者你觀察不到道德行為,那你應該也沒辦法主張說你觀察到公務人員進行不道德的貪腐。
如果某種訓練有助於道德,我們應該可以合理預期,經過這種訓練的人在統計上會跟一般人有不同的道德行為差異。目前看來倫理學在這方面沒有什麼效果,那宗教呢?
宗教的教化效果有點複雜
就在上個月,康乃狄克大學的人類學家Dimitris Xygalatas發表了一篇文章,整理近幾年關於宗教是否有助於道德的科學研究。Xygalatas的初步結論是:以行善而言,看不出來明顯效果。這些研究包括:
在一個有名的控制實驗裡,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John Darley和Daniel Batson發現,受試者有沒有宗教信仰,跟他是否停下腳步幫助別人,沒有顯著關聯
不過呢,雪城大學的公共行政學者Arthur C. Brooks分析美國2000年進行的〈社交資本的社區基準調查〉(The Social Capital Community Benchmark Survey),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若被要求自我評估過去做了什麼善事,平均而言,有宗教信仰的人列舉的善事會比沒宗教信仰的人更多。
此外,哈佛商學院教授Benjamin Edelman研究美國人的網路娛樂狀況,發現在基督徒特別多的地區,色情影片(一種不被基督教鼓勵的娛樂方式)的瀏覽數在週日特別低,不過呢,會在其它日子補回來。
宗教能否使人為善?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我們如何界定「宗教」。若我們暫時排除新興宗教和那些明顯和主流道德相悖的邪教(說服教徒集體自殺,或者在公共場所進行毒氣攻擊的那種),暫時只討論有口碑和歷史的老牌選擇,例如佛教、基督教,確實,許多人直覺上容易認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較善良、有更高機率做出好事。
然而,大家的這種印象,有多大程度反映事實呢?老牌宗教是真的能使人變好,還是使人更傾向於說自己是好人呢?Xygalatas似乎傾向於後者,不過他也提到一些顯示信仰和道德有關聯的研究。
人類學家 Benjamin Grant Purzycki 和他的同儕發表在《Nature》上的文章,指出他們發現有信仰的人在控制實驗裡更不容易作弊。這聽起來很棒,不過Purzycki設定的「信仰」很嚴格,他們的研究針對那些真誠相信「存在有超自然的神,監督我的一言一行,並且會因為我做錯事懲罰我」的人。如果可以的話,我們當然寧願這個社會少一些舞弊者,但是這恐怕不值得用這麼 hardcore的信仰去換,特別是有其他研究顯示,當人相信自己處於公正有效率的公權力監督下也一樣有類似效果的時候
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裡,道德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提到政治學者 Robert Putnam和David Campbell的研究,他們觀察到美國社會當中有信仰的人更傾向於慈善行動,不過藉由進一步的問卷,他們也發現這些慈善行動的頻率跟其他信仰實踐(是否真誠相信宗教教義、是否每天禱告)的關聯性很低,能夠預測個人慈善程度的因素,反而是這個人和同教教徒之間的人際關係是否緊密。2
讓我們總結最後這兩個顯宗教效果的研究:信仰能減少作弊,但公權力監督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有信仰的人做更多善事,但與此有正相關的並不是他們的信仰深度,而是社群團結的程度。
當然,我不敢說以上這些研究能代表目前相關學界的看法,它們只是我探尋相關議題的時候剛好讀到的一些資料整理。不過我想它們足以顯示,宗教的教化效果並不是這麼簡單可以期待的事情,如果我們討論的是公務人員培訓教材,至少該搞清楚:
信仰展現的到底是哪些種效果?如果信仰可以讓人捐更多錢到慈善機構,為什麼不會讓人(至少在那些控制實驗中)更有機會停下腳步幫助別人?是哪些因素改變了?
實務上來說,多hardcore的信仰才會有效果?抽象的「真善美」夠嗎?還是得相信上帝時刻看著我,並且知道地獄長什麼樣子?(這會影響我們需不需要印彩色的講義)
信仰的那些效果,是真的來自信仰本身,還是來自其他社會條件?
即便我們最後確認了信仰的某些正面效果,考慮到歷史上那些跟宗教有關的悲劇,有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取代它?
-------------------------------
防公務員涉貪 試委提議培訓納宗教哲學
晚間新聞
2017-11-27

如何減少公務人員涉貪,有考試委員提議,公務人員的訓練教材,加入宗教哲學思維。不過公務員改革團體認為,應該從改善公務員福利,以及加強廉政倫理訓練著手。考試院強調,個別委員的意見,都尊重參考,目前沒有相關調整。
長期研究文官制度的考試委員蔡良文,在全院委員會議上,針對考訓業務,提議在公務員訓練教材中,加入宗教哲學思維,減少公務員涉貪,引發討論。負責訓練的保訓會表示,委員確實有提及此事,可是目前沒有打算加入宗教方面的教材。
==考試院保訓會培訓處長 宋狄揚==
目前 我們的訓練的課程裡
真的是沒有安排
什麼宗教思維的相關課程
我們沒有安排
在所有公務員的廉政的倫理啦
核心價值啦
或是貪汙治罪條例的相關課程
我們已經 都已經有在加強了
檢視這幾年發生過的重大貪瀆案,像是前營建署長葉世文,因為林口合宜宅收賄案,判刑7年入獄;前基隆市議會議長黃景泰,因為詐領議會公款,重判15年入監;或是前新北市副市長許志堅涉貪,一審重判10年 ,貪瀆案件層出不窮,可是,訓練教材中導入宗教思維,真的可以遏止貪汙嗎?
==全國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 李來希==
連提都不應該提這種事 知道嘛
我們一個考試委員
要有正確的觀念
你為什麼要提這種 因為無聊嗎
==台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理事 林于凱==
那他們應該要想的是說
如何去做這些有經驗前輩
然後對於新進人員的傳承跟指導
不是開那個宗教哲學
那根本對實務幫助一點都沒有
對此,考試院強調,委員都是獨立行使職權,只是對保訓會業務表達看法,各別委員的意見,都尊重參考,不會做成裁示。
---------------------------------------
防涉貪 考委提議公務員訓練加入宗教哲學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1-27 11:18聯合報 記者徐偉真╱即時報導
蔡良文(中) 報系資料照
蔡良文(中) 報系資料照
考試委員蔡良文提議,公務人員訓練教材加入宗教哲學思維,以減少公務員涉貪、涉弊。全國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批評,每個國家、社會有不同中心思想,不一定要宗教才能杜絕不法情事,應該要靠制度,讓公務員有好的待遇,還有完整的監督機制,讓公務員「不能貪,也不需要貪」。
李來希說,討論杜絕公務員貪汙,講到宗教哲學「好像誇張了一點」,如果是這樣,那台灣變成教廷好了,但教廷也有貪腐和有醜聞,所以兩者沒有直接關係,品格教育不一定要透過宗教,且每個國家有不同的中心思想,禮記八目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也是我們的中心思想,不一定要靠宗教。
李來希說,他認為要減少公務員貪腐要靠制度,把公務員照顧好,讓他們享有合理的待遇和福利,公務員就不會想貪,另外像新加坡搭配完整的監督機制,讓公務員也不能貪,胡蘿蔔和棍子齊備,讓公務員不能貪,也不需要貪。
有基層公務員認為,宗教哲學當然可能杜絕貪腐,但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他認為會貪的人就是會貪,不會貪的人就是不會,若在訓練教材加入宗教哲學思想,對信的人來說就是宗教思想,對不信的人來說,還是只是教科書的內容。
這名公務員說,現在政府機關為了防弊,設有重重機制,他所處的單位曾遇過民眾要退不到兩千元的款項,竟然要蓋上將近30個章,上呈到極高的單位,結果公文跑了快一個月,申請民眾不耐久候質疑效率,還破口大罵第一線公務員,未來若要加強防弊程序,恐怕會先讓行政效率慢上加慢。
----------------------------------------
考試委員蔡良文提議,為了減少公務員涉貪、涉弊,可以考慮在公務人員訓練教材中加入宗教哲學思維。有些支持「讀經班」的人也有類似的想法,認為讀了涉及禮義道德的文化教材就能夠讓人更有禮義道德。
這類的主張都預設了「德行的思想可以促進德行的行為」。蘇格拉底有類似的想法,他認為如果一個人會做不好的事,他一定在某方面是無知的,也就是說,知識就是道德。
但是「知識就是道德」是什麼意思呢?對於蘇格拉底來說,知識並不是對教條或是事實的了解,而是對於一件事情、一種現象的完整的了解。這種了解不是表面的,而是透過反覆地深入的反思才能達到的。
照這樣的想法,我們似乎有理由支持這樣的政策。但是,我們還需要思考,這些課程和訓練,真的是能讓我們得到那樣的知識的途徑嗎?
不妨想想:道德思考、反省有辦法教嗎?在教導特定道德觀和文化觀的時候,會不會除了「道德反思」以外,還教了一些反而阻礙道德反思的東西,譬如教條、家父長主義、宗教權威呢?
人之所以會在道德上犯錯,撇除了是出於誤認道德內容以外事實而行為(例如將毒藥誤認為食物而餵食他人)的情形不談,可有兩類犯錯型態:
第一類道德錯誤:行為人誤認了道德規範的要求內容,卻以充足的道德實踐意志而去做了他信以為對的錯事。
第二類道德錯誤:行為人雖正確認知道德規範內容,卻因實踐意志薄弱而違反了道德要求
果然,則人要避免於道德上犯錯,似乎應該先求減少自己對於道德規範的誤認(充實道德規範知識,增加道德規範的判斷正確率),再求強化自己的道德實踐意志。
但這又有以下問題值得思考、顧慮:
如果道德實踐意志不先強化,如何能有充足的道德意志去做「減少道德規範的誤認」的道德行為動機
反之,若於減少道德規範誤認之前就先強化道德實踐意志,又如何能避免升高觸犯第一類道德錯誤的風險
人的時間、精力等求知所需資源,都是有限的。將有限資源用於追求道德規範內容的知識,必將排擠掉原可用來追求非道德知識(如科學知識、藝術知識、技能知識等)及其他非道德活動(如休閒娛樂)的寶貴資源。那麼,我們到底要花多少比例的資源來追求道德規範知識,才能符合道德規範的要求呢?我們有理由遵循"道德知識優先主義"嗎?
如果3的答案是類似:「道德上的要求是,我們只需讓自己的道德規範判斷正確率達到,比如說,百分之八十以上即可,無須非得極盡能事地追求道德認知的正確性不可」。那麼,當我們已經達標(百分之八十正確率),再以充分的道德實踐意志而「總是去做我們相信自己應該去做的事」之後,我們做了我們誤信為道德上正確的錯事,我們仍應為此而負擔道德責任嗎?


學者:中共滲透收買宗教界,莫讓台灣成為香港第二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台灣NGO組織工作者李明哲,因在網路推動民主改革,遭中國以「巔覆國家政權」罪名判刑5年,這是北京企圖強力掌控台灣的一面縮影。另一方面,繼黑道之後,台灣宗教界遭中共滲透收買隱憂,亦逐漸浮上檯面;光以基督教為例,就有中國教會跨海而來,頻頻與台灣教會團體接觸。
今年11月間,位於美國的「全球台灣研究所」(Global Taiwan Institute, GTI)舉辦一場宗教與台灣民主化的座談會,台灣玉山神學院助理教授陳文珊(Chen Wenshan)表示,中共當局對於教會控制引發的寒蟬效應,影響香港,現在更蔓延至台灣,有教會人士為了到中國傳教開始自我約束,避開(政治)敏感話題。
陳文珊向《美國之音》(VOA)表示,我認識不少香港神學院教授,他們也慢慢開始不太願意碰觸敏感議題,有意識選擇噤聲,這個情形甚至(已經)影響到台灣。我們發現為數可觀的不同台灣宗教組織,它們能夠舉辦大型活動,錢從哪裡來?所以台灣最近也在開始尋思,如何通過宗教團體法,(目的之一)就是去查這些宗教團體的資金來源與流向,因為我們擔心(中共操控)香港事情,會複製到台灣。
她還說,中國沒有真正的宗教自由,中共只是利用宗教來控制人民,其監控教會的手法如當年的國民黨一樣。她說:「以往國民黨在台灣戒嚴時期,其宗教審查制度就是派一個人或一個黨工,在下面聽你講道或檢查你的出版刊物。」
曾於1960-1970年代擔任天主教教士在台灣傳教的民進黨駐美代表處主任彭光理(Michael J. Fonte)在GTI舉辦的座談會表示,基督教在台灣有許多派別,國民黨執政者蔣介石和他的妻子宋美齡也是基督徒,但他們是掌權者,要求威權統治下的「好基督徒」,不應涉入政治。然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因為日本殖民統治之前,就紮根南台灣。他們透過台語傳教、出版教會刊物,其「本土化與教育性」堅持,成了戒嚴時期,台灣本土政治菁英在追求社會正義、人權、自由的重要精神支柱;也為台灣民主化過程,發揮重大催生作用。
陳文珊也向《美國之音》表示,台灣年輕一代很愛台灣,常想「為何(中國)要打壓我們?」他們不喜歡泛藍立場,因為不想被統一,(不願)如香港一樣遭中國欺凌,這一代青年人以台灣的民主為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