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益源大厝馬興陳宅/前埕前有一座旗杆座,為清咸豐9年(1859)陳培松中式舉人所設置/文魁“魁”少了一撇,多解釋為謙虛,不出頭,少一點鬼的意思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udgUzq

燕尾+馬背屋脊/傳統建築屋頂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JcytA6


89433708_3118442934854090_1792696023383015424_n89692114_3118450114853372_6622895435071619072_n89773901_3118418441523206_641556818534858752_n


 

af391032607_m  


李家漳州府詔安縣客家人由臺南登陸,初居楊梅,之後輾轉來到現今桃園市大溪

李騰芳古宅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AJMjBL

李騰芳古宅-相簿 -https://photos.app.goo.gl/aJSkqvZVfpnNZ0Kq2

2017-11-04_191712 1493460211-69628077_l  2017-11-04_201054  

2017-11-04_201323  

TimePhoto_20220227_131340

大溪客運站旁中央路口-金興商號

李家公號-李金興

李騰芳古宅,又稱為李金興古宅或李舉人古厝,位於臺灣桃園市大溪區,為桃園市境內唯一的國定古蹟,目前財產權所有人為李金興五大公業。
李家原居於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秀篆鎮寨坪村,是來臺開基先祖李善明,由臺南登陸,初居楊梅,之後輾轉來到現今桃園市大溪區美華里的小角仔定居,善明公之第五子先抓遷至月眉開墾,先抓之子李炳生以屠宰業起家,後利用大嵙崁溪(現今大漢溪)航運之便使家業蒸蒸日上,家號「李金興」。炳生三子李騰芳本名有慶,字香閣,號蘭亭,官名騰芳,生於1814(嘉慶19)年。騰芳於1856年(咸豐6年)年43歲時中秀才,於1865年到福建參加鄉試中了舉人第二十一名,為同年台灣出身士子中最佳;三年後加捐內閣中書,在大溪文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溪的地名也因此由「大姑陷」,改為「大科崁」,後來再改為「大嵙崁」。[1]約在同一時間,李家武將李朝華是為義民軍出身,獲林朝棟重用委以主辦棟軍之棟字隘勇中營[2],子李家充為「分水崙戰役」主要將領。
歷史
李騰芳「文魁」匾,福建巡撫徐宗幹所贈,1865年。
1793年(乾隆58年),李騰芳祖父李先抓於月眉頂厝底建家宅。
1856年(咸豐06年),李騰芳中秀才。
1859年(咸豐09年),李騰芳捐貢生(明經匾)
1860年(咸豐10年),始建李騰芳宅。
1860年(同治元年),立肇慶堂匾及作宅內書法,字畫。
1864年(同治03年),李騰芳宅落成(大夫第匾)
1865年(同治04年),李騰芳中舉(文魁匾)
1926年(昭和元年),芝蘭堂落成,位於合院之左側,現已傾頹。
1931年(約昭和06年),翻修廳堂與廂房屋頂。
1951年(約民國40年),翻修門廳與左右護龍屋頂,重建左右護龍之山牆。
1959年(民國48年),葛樂禮颱風造成右側護龍與西北角之外的三個銃櫃毀損。
1966年(民國55年),將內埕與外庭改鋪為P.C。
1985年(民國74年),由內政部公告為台閩地區國定第二級古蹟
1987年(民國76年),桃園縣政府委託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完成《桃園縣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修復研究》報告。
1992年(民國81年),委託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進行修護工程設計監造。
1995年(民國84年),規劃修復古宅原貌
1997年(民國86年),修護工程開工。
2004年(民國93年),修護工程完工。


李騰芳古厝(大溪) @ 愛鄉愛土愛查某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0HqGI9

月眉李家祖籍福建韶安,先祖約於清雍正年間到臺灣,輾轉遷入大溪月眉。騰芳的父親李炳生以經商為業,因為附近山區的茶葉、米、樟腦等高經濟作物均以大溪為集散地,加上月眉盛產稻米,以米業起家的李炳生也就逐漸成為大溪的富紳。李騰芳是炳生的三子,本名有慶,字香閣,號蘭亭,官名騰芳,生於1814(嘉慶19)年。騰芳於1856(咸豐6)年43歲時中秀才,1859(咸豐9)年捐得貢生,1865(同治4)年騰芳52歲時到福建參加鄉試中了舉人,3年後(1868)加捐內閣中書,在當時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溪的地名也因此由「大姑陷」,改為「大科崁」,後來再改為「大嵙崁」。李宅興建於1860(咸豐10)年,騰芳由附生准報捐貢生後,為顯示科場得意之喜而建。其建築範圍相當大,主建築的規模為兩落四護龍,形勢完整。

 


 貢生別稱明經進士,歲貢亦有稱歲進士者。舉人也有別稱為鄉進士或修職郎(文品正八品封階),亦稱修職進士/老湖口三元宮「明經進士」匾,為例貢生吳世光立,「明經進士」為貢生之雅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ecMzps

*貢生*是啥米碗糕? @ 悠游竹風文史導覽工作室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VvxDYU

2017-04-21_222938  

歲貢亦有稱歲進士者- https://goo.gl/bkJYQh

2017-11-04_201054  

-----------------------------------------------------------------------------------------------

魁”少了一撇,多解釋為謙虛,不出頭,少一點鬼的意思-------匾額上的文魁二字,大家有注意到嗎?鬼少一點呀~哈哈!因為多了點鬼就來啦~所以少一點是故意的

2017-11-04_200309  

1846年益源大厝馬興陳宅/前埕前有一座旗杆座,為清咸豐9年(1859)陳培松中式舉人所設置/文魁“魁”少了一撇,多解釋為謙虛,不出頭,少一點鬼的意思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udgUzq


李騰芳宅廚房所設司命竈君神位-

積善餘慶
司命竈君  神位
有德便能使火
無私自可達天

灶君,俗稱灶神、灶王、灶公,道教中稱「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1][2],又有尊為「九靈元王保灶護宅天尊」者,是中國神話中主掌廚房和飲食的神,另有專司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大部分人認為其為男性神[3]。
女性形象
莊子《南華經》中說「灶有髻」,晉朝司馬彪解曰「著赤衣、狀如美女」。灶君是崑崙山上一老母,俗稱為「崑崙老母」;道書《敬灶全書·灶王經》中稱其為「雲種火老母」或「種火老母元君」(「元君」是道教封女仙所使用的尊稱),她麾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孫、運火將軍以及進火神母等三十六神。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她主管人間飲食,專門為天庭督查人間一切事物,還能操控一家人的生死禍福。後世民間大概覺得紅衣美女的形象不太穩重,後來便用灶神奶奶將其取代,並與灶王爺並肩而坐。
男性形象
民間印製灶神圖普遍皆採男性形象,有的圖中並繪有灶君夫人,稱「增壽夫人」。男性灶神有如下說法:
張單
東漢許慎《五經通義》曰: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其婦姓王名搏頰,字卿忌。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灶神名喚張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個女兒,皆名為察洽。
扶鸞信仰尊張單為張恩主,台灣鸞堂中,張單與關羽、呂洞賓、岳飛、王靈官共為鸞堂「五恩主」,或稱「五聖恩主」。著名的台北行天宮,即祭祀五恩主。
灶神為張單,為民間最普遍的說法。
張宙
古時一人名張宙。因喫喝嫖賭耗盡家產,將妻賣與他人為婦,亦不堪支用,終成乞丐。一日乞討至一富人門首,即該婦之戶。婦招宙入,以給飯食,不巧主人歸,主人命妻燒水。張宙恐主人誤會,為保妻名節,奮身入灶而燒死(一說撞柱而死)。後妻每晨昏皆於灶頭設香案祭祀,主人問,則謊稱「人以灶烹食為生,不敬灶神,將譴」。附近人家效之,遂成祭祀灶神之風。
玉皇大帝三子
Tango-nosources.svg    此章節未列出參考或來源。
玉皇大帝三子因貪戀女色而得罪眾神,玉皇大帝遂命渠為灶神,言每日皆能與女子作陪。婦人們為了防其窺視(古代女子衣服無內褲),遂披圍裙燒飯。
炎帝
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認為灶神是炎帝,說:「炎帝於火,死而為灶。」
重黎
東漢應劭《風俗通》則認為灶神是祝融重黎:「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蘇吉利
隋朝的杜台卿《玉燭寶典》指出:灶神蘇吉利,婦名搏頰。
信仰職能
監察神
漢朝以後,灶君為五祀神之一,與司命、行神、門神、戶神,同為司察小過的家宅神,負責監察人間罪惡,掌握壽夭禍福。

民間認為,灶神會在舊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家家戶戶的善惡,所以每年歲末大家都會祭拜灶君,稱之祭灶節,希望灶君在天上可以為自家美言幾句,為自己招祥避禍。
禱詞常見的是:「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另一版本:「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飲食神
人類在進化的歷史中,發現火而得熟食,因此延長壽命。祭灶,亦為感恩食物之來源,餐飲業視灶神為行業神,有的廚師會在灶神前行收徒儀式。[4]
護宅神
灶神為家宅神信仰,源於《禮記》的五祀:門、戶、中霤、灶、行,為守護家宅的五位神明,故灶神受尊稱為「護宅天尊」、「保灶護宅天尊」。中國民間有話云「灶灰瞇鬼眼」,一些農村百姓會在庭院四周撒上灶灰,藉以驅鬼避邪。
護法防火之神
古時在灶中燃薪燒火,頗具危險性,故視灶君為防備火災之神。江南地區,道教信士定期在灶神神位之前念誦金光神咒,以求防火。佛家檀越,則會在灶君香爐上插上一炷清香,準備一張黃紙,分作八行,標題「恭請本宅司命真君鑒臨」,念誦大悲咒七七四十九次,每次塗一紅圈,一行七個圈,共七行,連標題一共八行,畫好圈後,最後再念般若心經、六字真言、「補闕真言」各三遍。唸完後,向灶君拜三拜,頌辭如下:「觀音威力妙難量,大悲神咒妙吉祥,將此功德悉迴向,一家防火保安康。」在灶前焚化,即可防火。由此可見灶君能感應佛道真言,護法濟生。
祭祀方式
灶君,選自《Myths and Legends of China》,1922年,E. T. C. Werner繪
主條目:祭灶和祭灶節
在閩南與台灣民間信仰使用的佛祖漆上,常繪製有家堂五神,也常有灶君的圖像,民眾會將灶君與自家奉祀之神一同祭拜。另有些人,會將灶君神位、香火、造像設於自宅廚房爐灶附近,日日奉祀
因為灶神監察人間善惡,並在年底稟報天庭。農曆年底送神日,人們很謹慎的祭拜灶君圖像,如無供奉畫像者,則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神位」、「敬奉司命灶君」等類字樣,貼在爐灶上祭拜,供奉肉食、糖餅、茶酒、水果等等。有些人甚至會準備牧草或生鮮蔬菜(如生的紅蘿蔔、地瓜、黃瓜等)供奉灶君所乘之駿馬。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君)醉酒」的記載。繼承此俗,有些地區的人,祭灶時,還要把糕點、糖漿、糖粉之類的甜食塗在灶君圖像的嘴上,希望灶君不在玉帝那裡講自己家的壞話,以避免上天的責罰,不過現代台灣人常用糖果或巧克力輕輕往香爐方向劃過,略做表示。[5][6]
少數的地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只限男子祭灶君圖像或神位,如實在不得已,必須戴著斗笠遮掩面貌[7],祭祀完後,將圖像或神位揭下,與紙錢、紙馬等物一起燒化,送其歸天,直到正月初四才來繼續監察人世。
正月初四為接神,灶神將要再度下凡,繼續監督民間的善惡,所以民間會在本日祭祀灶神與家中諸神。
兩廣、越南等地區也有說法是,除夕晚上到正月初一,灶君還要與諸神下凡,與人們一起過年,故除夕夜,有許多人也會祭拜灶君。
馬祖地區,每到年節前當地立法委員便印製灶君圖分送鄉民[8],鄉民多貼於廚房內,祭灶時備有豐盛食物及特別之「祭灶料」(包含芝蔴粩、紅白花生粒等甜食)。在福州有「官三民四曲蹄五」的說法,即祭灶的時間,當官人家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百姓在二十四日,蜑民在二十五日。


中秋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宋代蘇軾的名作《水調歌頭》可說是賞月作的代表,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和中秋夜緊緊繫在一塊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懷,千年來更是連通了代代華人,今古一心。 https://is.gd/G14deR


桃園大溪李騰芳古厝外埕左側之「奎璧聯輝」書房

84106515_3015498291815222_9167173145700859904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