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市港尾里『魚寮遺址』
從嘉義市前往太保高鐵站的路途中,繞道一下(嘉64)在三山國王(Wikipedia)廟(魚寮保安宮-太保市港尾里7鄰魚寮8號)旁,就能看到魚寮遺址的簡單展示。
『魚寮遺址』位於嘉義縣太保市港尾里魚寮聚落西側,遺址東西長約500公尺,南北寬約400公尺,是屬於4500-3500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繩紋紅陶文化」,遺址內容豐富而精采,可以藉著考古學研究瞭解當時居民的生活與文化,而且魚寮遺址的遺物特徵相當獨特,與當時中部地區的營埔文化、南部地區的大湖文化都有相當的差異,可作為嘉義平原史前文化的代表性遺址。又因當地一直都是甘蔗田,所以沒有受到嚴重的破壞,狀況保持良好。目前在台中科學博物館有一個魚寮遺址出土文物展示區,港尾社區發展協會也正努力爭取,希望能夠原地蓋一個魚寮遺址出土文物展覽館,將來能和嘉義故宮一樣,成為一個觀光景點。(資料來源)
嘉義縣太保市-魚寮社區
ep - 在嘉多元學習-平原 | 2017-07-07 | 人氣:84
在嘉義除大家耳熟能詳的嘉南大圳外,還有一條嘉義地區歷史最悠久的水圳-「道將圳」,道將圳源自八掌溪,創設於清康熙年間(約西元1687年),原為「道爺圳」與「將軍圳」。後於日治時期大正12年,重修合併兩條水圳改為「道將圳」。
魚寮社區位於道將圳的下游,有豐富的濕地生態。當地共同的信仰中心為「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已降旨兩次對於生態的守護,當地居民依王爺指示共同保護濕地生態,不受外人破壞。
魚寮生態因受到王爺文化影響,所以沒有受到人為破壞,因此不管水生與陸生都有很多生態可以觀察。這邊除了能看到黑冠麻鷺在三山國王樹上棲息外,還能在濕地探索到各種蜻蜓、魚類、當地生態保護種-南海溪蟹,歡迎大家來魚寮社區了解王爺文化、學習生態與人們如何環境共處。
圳埤復舊解水患(上)
水污染和淹水是嘉義的老問題,對嘉義水文環境調查了13年的道將圳文化學會理事長楊清樑痛心的說,政府的怠惰和人民的無感才是造成這個老問題長年無解的原因,因此10年前他開始和魚寮社區居民合作,復原就有的水路和陂塘,回復它洪氾平原的功能,讓社區的淹水問題緩解了,農業灌溉的水源更潔淨了。
羊群自在的在圳溝邊喝水、吃草,小黑羊玩累了就跪在草地上大口喝著媽媽的奶。
人們則忙著除草、整理水路,掛上紅燈籠,正在為一年一度的全國水圳會議做準備。
[美濃田野學會 理事
溫仲良]
所以當時就是說,很多人在各地都想要保存水圳,但是就是個人或是說團體的力量太小,所以,就想說,那不然就這樣,全台灣大家有理念想要保存水庫的團體或是個人,可以透過這個每年的水圳會議,大家互相認識和互相交流。
深知要改變整體的水環境,靠單打獨鬥成不了事,2008年道將圳文化學會理事長楊清樑邀請了,全台灣希望改善在地水環境的NGO團體,召開了全國水圳會議,而後,民間版的水圳論壇每年都會延續在各地舉辦,分享經驗相互支援。
[美濃田野學會 理事
溫仲良]
像嘉義這邊,他們在談這個水圳的保留,還有就是這個水患的,水患的整體規畫這些,我們就很快整個進入狀況,就跟著嘉義這邊趕,就一起下來幫忙。
今年,是魚寮社區第二次舉辦全國水圳會議,這次他們以國家重要濕地嘉南埤圳濕地經營願景為主題,除了邀請學者和政府單位一同探討,也將帶大家實際前往社區,去參訪他們歷經10年認養台糖土地,所經營出來的生態濕地。
[屏科大工學院 院長
丁澈士]
如果說我們把一些的研討會帶到現場來,直接去觸摸這個大地,那可以知道大地,對於涵蓄這些的水土等等,這些的印象就會進來,那在這個場域裡面很好,我們直接可以瞭解,在林間裡面,那如果說剛好有溪流經過,那我們用所謂的溝蓄蓄洪水,蓄水於地下這樣的觀念,
讓環境去說話,楊清樑表示,這次的會議最大目的,就是希望政府各單位來體驗魚寮水文治理的成果,藉此促成政府和民間來與台糖合作,擴大魚寮經驗來緩解嘉南地區,因為極地氣候產生的旱澇兩極的困擾。
[台灣永續聯盟 理事長
陳建志]
今天大家談的是說,如果能夠結合台糖,因為它這光在,魚寮、太保這個附近就有一千多公頃的這些甘蔗田,這些農地如果它都能夠透過稍微降低,然後做平地造林,那這些空間都是無形中就儲存,多出來可以儲存的空間,那這當然它可以儲存的量就很驚人。
[美濃田野學會 理事
溫仲良]
陂塘或是濕地的保留,它其實還是在面對我們現在所謂極端氣候,所謂極端氣候就什麼?下雨也好,雨下很大,那沒有下的時候,被太陽晒得,晒得很乾,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就是說,我們怎麼保留地表上這些水路、還有陂塘,還有濕地這些,還是我們怎麼運用這些的水源,在面對將來這種極端氣候的情況下,會提供更多的這種,我們所講的韌性的條件。
[畫面提供 五河局]
嘉南平原埤圳發達,相當適合利用洪氾平原的概念,來達到總合治水的功能。
[第五河川局規劃課 課長
白文祥]
我以前有跟水利署長有聊過一次天,他說,嘉義蓋兩個,兩個跟澄清湖一樣大的面積,把那個洪水蓄在裡面嘉義就不會淹水,他講這個是對的,可是沒有這麼多的土地,蓄那麼多的水。
[道將圳文化學會 理事長
楊清樑]
這個叫黃厝,黃厝港大排,那從魚寮大排到黃厝港大排,整個這裡水路,交通很複雜,把這個整個挖開,還給水的,走過的路,還給水應該有的空間,那你如果想看看,這裡到這裡,不到一公里,800米,40米那個深度,3米深就好了,這裡留下多少水,那水文生態通通出來,那如果這個邊坡,糖廠,再協調糖廠,這邊如果兩邊可以造林的話,然後從這裡再到那個,新埤大排,南北向的這個溪匯流到新埤大排的時候,光這個長度就1.7公里,這裡把它解決掉,南故宮,淹水不可能,因為水來到這裡就調節了,也就不需要在故宮南院那附近去做整個排水,幹嘛的根本不需要。
九芎埤、魚寮、南故宮都是屬於新埤大排流域範圍內,而新埤大排的水最後又排入朴子溪,在荷包嶼入海,而由於河口長年淤積未清,再加上海茄苳紅樹林生長茂盛,更增加了排水的困難,因此每逢大雨,整個流域低窪地區,在內水和外水的夾擊下,飽受淹水之苦,甚至淹到了南故宮。
[嘉義縣政府水利處 副處長
朱崧豪]
它會淹水應該是有外水跟內水兩個層面來做討論,外水就是說,朴子溪它是一個短潮段的河川,當它的外水的水位,高於我們這個我們地表面的時候,它就會倒灌回到我們平地裡面,那當水閘門控管的時候,外水就進不來,那我們雨下來的時候,我們在我們這個平原區裡面,比較低地的地方,我們要怎麼把內水排出去,我們可能就看,看滯洪池的方式,再配合這一個抽水站的模式,把這個內水排到這一個區排裡面。
[台灣永續聯盟 理事長
陳建志]
我們現在這種極端降雨,雨一次給你下個幾百公釐,甚至一千公釐,那時候,水就是要找出路啊,如果你沒有地方讓它有地方存放,它就是,我們現在的邏輯就是讓它快速流走,流得快就流去哪,流去區排,區排就流去這個大河,那如果大河吃不下來,那就是你區排就往回淹啊。
[道將圳文化學會 理事長
楊清樑]
在高速公路往西,有好幾條水圳都往那個地方,然後終結到末端有一個,新埤大排,那新埤大排的水匯流到牛稠溪,也就是朴子溪,那這一邊是往南到加走埤然後延伸到荷包嶼,那兩個在末段,到出海口,又匯合,所以講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內海,所以把故宮設在這個地方是不對的是在一個河口。
整個都做平地造林,這裡要平地造林,平地造林,再來這個溝,比較寬的溝都給它挖深。
錯都錯了,但總是要找到解套的方式,傍晚趁著秋風正涼,楊理事長又帶著大夥帶出戶外,走訪他正著手進行整治的九芎埤,也就是魚寮以及南故宮的上游地區,親自解說如何透過分區治理的方式,來解決淹水問題。
[道將圳文化學會 理事長
楊清樑]
這裡如果台糖部分的土地,低窪的,那用洪氾平原來造林,洪氾平原跟造林一起的話,它其實可以補注的下游,重點是補注下游的水不夠,然後更重要的是,萬一驟降雨,水多的時候,那裡沒有淹水的問題,重點是在那裡,故宮南院那邊跟馬稠後,有荷包嶼這裡,是調解這兩個地方的水。
[第五河川局規劃課 課長
白文祥]
魚寮這個地方是,新埤排水跟荷包嶼排水的上游,它能夠把我們水太多能夠蓄洪在上游,它用一些埤圳或是其他的那種,那個蓄水的手段,把它留在上游,那下游的那個馬稠後工業區,或是說那個新埤排水匯流口,那附近的一些淹水問題,就會大大降低。
[畫面提供 五河局]
不需要用到兩個澄清湖,只要改善每個小區域治水,就可以改變嘉義地區的水文環境,對此想法各單位也相當認同,但說到如何和民間配合,各單位卻各有難處。
[第五河川局規劃課 課長
白文祥]
不只一個單位啦,我們五河局當然會盡量幫,那個協助,盡我們所能,那其他縣市政府,還有營建署啦,還有其他的農委會其他單位,那這個問題可能要多方面,還有多部會來一起參與。
14、
嘉義縣政府水利處 副處長
朱崧豪]
那現在,如果就是說要結合理事長這個想法,目前還沒有一些上位計畫的依據可以作,作依循的動作,所以可能要怎麼去執行的話,我們可能,就剛剛提的,逕流分擔,出流管制,是不是一個新的思維,能夠納入這裡面,目前是一個新的試辦的計畫,我們把他的想法放進來這裡面,看能不能作以後做一個調整。
[道將圳文化學會 理事長
楊清樑]
各部會有各部會的考量,那從民間來講反而是可以很輕鬆的,不需去介意各部會所謂法條,而且經過昨天討論以後,這個跟所謂法條完全沒有關係的,我們的問題是出在沒有辦法去跨部會的協調,如果這個跨部會的協調有一個宏觀的,上位的去協調的話,其實我們省掉很多工程。
逕流分擔,出流管制,這樣的想法對公部門來說是一個新的思維,對楊理事長或是整個魚寮社區的居民來說,卻早已行之有年,套用在埤圳整治的行動上了。對經營埤圳濕地,上位計畫雖然仍在規畫中,但至少透過這次計畫,五河局決定和NGO團體一起解決河口淤積的問題,其他的,楊理事長說,我們就再傻傻的做吧。
----------------------------
圳埤復舊解水患(下)
有了整治魚寮埤圳,打造友善水環境的成功模式,道將圳文化學會及社區居民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們了解嘉義有很好的環境資源卻未被善加利用,今年他們在魚寮社區舉辦的全國水圳會議,邀請學者和政府單位一同探討嘉義的河川議題,他們還將與會的人員從會議桌拉到了魚寮生態濕地,了解水文治理的成果,結合更多的社區和政府單位與台糖合作,整治更多埤圳串連水路,一起改造水環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