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558846_543664817856445_6004831911289818184_n

爭取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最近在認識「南島語系」,覺得台灣原住民族真的是神奇的存在!
比較多人知道的是,南島語系遍佈範圍:北起台灣,南至紐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東至復活節島。
但這其中有很多人不知道的內容,包含許多之最:
1⃣️南島語系遍佈範圍約佔全球三分之二面積,使南島民族成為全世界地理分布最廣的民族,也是現今全世界唯一主要廣泛分布在島嶼上的語系。
2⃣️ 臺灣是南島語族分布最北界,新北市烏來的泰雅族聚落,是全世界最北端的南島語族聚落。
3⃣️根據,「民族語:全世界的語言」(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調查,屬於南島語系的語言共有 1257 種,是全世界僅次於尼日-剛果語系(底下有 1532 種語言),世界第二大語系。
4⃣️使用南島語系語言的人口約三億八千六百餘萬人,使用人口為世界第五多。南島語系包含印尼語(2.5 億人使用)、爪哇語(1 億多人使用)、馬來語(3000 萬人使用)...等。
研究南島語言最深入的就屬白樂思(Robert Andrew Blust)教授,他畢生都在研究南島民族,白樂思教授也完成一些台灣南島語的田野工作,諸如邵語、噶瑪蘭語、巴宰語、阿美語、排灣語,以及賽夏語等語種,而他出版的邵語辭典有 1106 頁,內容精深、詞彙豐富,是台灣南島語詞典中的曠世巨作之一。
(邵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語言中的「極度危險」,下一個等級就是滅絕)
白樂思教授於 2009 年出版一本巨著,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台灣譯為:南島語言,繁體中文於 2022 年出版),在「南島語言」這本巨著中,被提及的南島語言就有 812 種。
而根據白樂思教授於 1999 年發表的論文 “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他將如此龐大的南島語系分成十個分支,其中台灣南島語就佔了九個分支(16-20個語種),而另一個分支則為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其餘 1200 餘個語種)。
也就是,他將世界第二大語系分成十個分支,結果台灣南島語就佔了九個分支,使用這九個分支語言的人口僅數十萬而已,另一個分支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則有三億多。
台灣南島語的英文也被寫為 “Formosan languages”(福爾摩沙語),台灣原住民族僅達悟族所使用的達悟語為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外,其他都是台灣南島語。
據白樂思教授於 1985 年的研究,他認為台灣是這個龐大南島民族的原鄉(homeland)。
另外一項能證明台灣是南島民族原鄉的證據是植物,南島語族會使用「構樹」來製作樹皮衣,而根據台大森林系鍾國芳教授的研究,發現台灣的構樹其基因多樣性較高,代表南太平洋島國的構樹是由台灣散播出去。
由於南太平洋構樹是以無性生殖進行人工繁殖,當鍾國芳教授在復活節島演講時,當地居民看到臺灣構樹開花結果的照片時,居然大吃一驚!
因為構樹是雌雄異株,在臺灣能以開花授粉進行有性生殖;但被帶到南太平洋的構樹是藉無性繁殖的雌性族群。顯示南島語族先祖攜帶構樹旅行時,只帶了雌性植株,因此無法行有性生殖。
而根據其他學者的研究,台灣南島語保存最多古語的特徵,因此若要構擬原始南島語(Proto Austronesian)就必須使用各種台灣南島語言為材料。
真的覺得台灣原住民族是多神奇的存在啊!!!
然而,被國際南島語言學界視為無價瑰寶的台灣南島語現在卻逐漸凋零,甚至滅絕...希望台灣人能珍惜現在被國際學界公認最珍貴的台灣文化資產,並為保存延續這塊島嶼的古老言語共盡心力。
因為,如果我們台灣人不保護這樣的文化,假如台灣南島語都滅絕,那南島語系的多樣性等於消失…就會僅剩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
(1) 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https://bit.ly/3Fc6Fl9


「舊香蘭遺址」挖掘到一只二千年前的菲律賓、越南耳飾 考古證實台灣應是南島民族發源地〔2007-07-13〕
已更新:2021年6月27日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李坤修,在「舊香蘭遺址」挖掘一只耳飾 (左) 和一千三百年至二千年前的菲律賓和越南耳飾 (右) 相似,證明了南島語族和發源地 ─台灣間的「文化回饋行為」。中央社
「舊香蘭遺址」挖掘到一只二千年前的菲律賓、越南耳飾 考古證實台灣應是南島民族發源地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2007-07-13〕
考古、語文等跡象顯示,台灣是南島民族的發源地。最近考古者首次發現,二千年前左右在菲律賓、越南普遍使用的耳飾,也出現在台灣,顯示南島民族對台灣的文化回饋和互動。
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李坤修帶領的「舊香蘭史前遺址考古隊」,在結束挖掘前,意外在地表下七、八公尺深處挖掘到一顆奇特的耳飾,這個耳飾是玉石打造,放在石棺旁,並非陪葬物。
李坤修感覺這個耳飾相當特殊,台灣考古出土的玉器從未見過這種造型,經圖鑑比對,這個耳飾和二千年前越南、菲律賓的耳飾,相似度高達百分之九十,研判應該是相同的耳飾。
李坤修表示,這個耳飾在考古上意義非凡,尤其是在「台灣是南島民族發源地」的這個區塊。李坤修說,這個耳飾有可能是「貿易」行為從菲律賓或越南到台灣;也有可能是台灣當地仿造,兩種情況也有不同的文化意義。
如果是藉由貿易行為從南島民族流入台灣,證明了當時「物和人」的移動行為;當時台灣和南島民族持續互動。如果是台灣仿造的,代表台灣的鑄造技術,深受南島民族的影響。但是,不管是哪種情況,這都代表了南島民族和發源地–台灣間的「文化回饋」。
李坤修說,過去許多國內學者專家提出,台灣是南島語系民族的發源地,除了語言的相似度外,還有考古的發現,例如澳洲考古學者彼德‧貝爾伍德( PeterBellwood)教授,在菲律賓出土中找到台灣的玉器等。
但是,在台灣始終沒有發現南島民族的「文物」,這次在台灣挖到二千年前越南、菲律賓的耳飾,也證明了南島民族往南遷徙後,也有往北、往回台灣的「文化回饋」行為。講白的說,就是在台灣發現二千年前的越南、菲律賓文物。
李坤修表示,目前只找到一只耳飾,且材質上並非台灣玉,因此研判,這只耳飾「跟著人」從越南、菲律賓到台灣的可能性最高。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李坤修,在「舊香蘭遺址」挖掘一只一千三百年至二千年前的菲律賓和越南耳飾,證明了南島語族和發源地─台灣間的「文化回饋行為」。中央社
「舊香蘭遺址」挖掘到一只二千年前的菲律賓、越南耳飾 考古證實台灣應是南島民族發源地〔2007-07-13〕 https://bit.ly/3HThFSP

2022-03-09_160235


洪德青:台灣與越南曾經是閨密?那些你不知道的南島故事(1) - 獨立評論@天下 - 天下雜誌 - https://goo.gl/qNpd2R

2017-10-31_1929272017-10-31_1925592017-10-31_1927062017-10-31_1927142017-10-31_1927402017-10-31_192747  

洪德青:台灣與越南曾經是閨密?那些你不知道的南島故事(1)
By 作者: 洪德青,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我們對越南的認識,多來自越戰與早期華僑的口述。很多人都知道當年南越政要吳廷琰、楊文明、阮高祺、陳善謙等來過台灣,甚至阮文紹還在台北天母住過好一段時間,但你知道蔣經國、陳誠、嚴家淦、趙耀東、李國鼎等也曾訪越多次嗎?
而在那之前呢?台灣與越南有過什麼故事?
史前時期的花蓮玉石為何出現在越南?13世紀越南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居然與台灣有關?14世紀越南陳朝古碗在澎湖現蹤?1642年荷蘭治台期間,9名越南人被荷蘭人抓到紅毛城充當守軍,荷越混血兒Samuel Baron還在台灣蹲苦牢?1835年澎湖人蔡廷蘭因船難漂流到越南,大難不死的他寫下《海南雜著》,成為台灣首位國際級作家?
台灣與越南的關係,遠比我們想像中更悠長,悠長到得從血液DNA破題。現在流行新南向,不過在這之前,台灣其實已經歷古南向、老南向、舊南向等時期。我並非歷史專家,只是把這兩年來蒐羅到的零散故事拼串起來,以滿足因住過越南而不斷反芻的好奇心。
史前時代花蓮玉就到過越南
台灣原住民屬南島民族,而越南中南部的少數民族占族(Cham)也屬於南島民族地區。
另一研究說台灣的閩南、客家族群基因,與佔越南人口86%的京族(Kinh)有部分相似性。因此,台灣無論是原住民或閩、客後代,其血液成分都與越南人有些關聯。
考古學者洪曉純從一只小耳環抽絲剝繭,證實花蓮豐田所產的玉,在新石器時代就到達越南中南部以及東南亞地區,可見距今2,000多年前台灣原住民航海技術、貿易文化已非常發達,也證明台灣是南島語族起源地的理論。中央研究院臧振華院士說,南島民族在世界上約有4億人口,目前台灣的的南島語族人數雖然只佔約50萬,但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南島語
台灣與越南的關係,從史前就非常深厚,如果說台灣阿美族和越南占族是史前閨密,好像講得通耶。
南占族美山遺址被列為聯合國世界遺產,與台灣原住民同屬南島民族。
▍13世紀,越南史上唯一女皇帝與台灣的關係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1224年李昭皇(Lý Chiêu Hoàng,1218-78)成為越南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登基時僅6歲。由於她父皇患有精神與癲癇疾病,認為李昭皇能「以一陰而御羣陽」所以傳位給她。
隔年,她在輔佐大臣陳守度的安排下,先與同齡7歲、入宮伺候她的陳守度姪子陳煚(Trần Cảnh)結婚,然後再被安排讓位給丈夫,從此越南李朝滅亡,陳朝興起。改朝換代免不了滿門抄斬,除了嫁到陳家的李昭皇與其姊之外,李朝皇室男丁多遭殺害。
1226年,李昭皇的叔伯公李龍祥(Lý Long Tường,1174-?)為躲避陳朝追殺,率領族人攜帶皇冠、龍袍、尚方寶劍等搭船逃離,在南海漂泊數月,最後登陸台灣。此時李龍祥的兒子李龍憲(Lý Long Hiền)染上重病,不得已只好留下200人在台灣照料他,其餘人繼續跟著李龍祥北上,最後到達高麗,成為韓國花山李氏始祖。
至於滯台的李龍憲,算來是李昭皇的堂叔伯,最後情況怎樣不得而知。其餘滯台的越南李氏皇族,是否生根台灣、與原住民通婚?或者再前往第三地也不得而知。無論如何,1226年台越確實接觸過。
回頭說說李昭皇後來的故事。陳朝建立後,李昭皇成為越南史上最年輕的皇后,但因生育問題,19歲時被廢降格成公主。陳煚陳太宗在陳守度安排下,與自己的嫂嫂、也就是李昭皇的親姊姊傳宗接代。此舉差點造成皇室兄弟反目,所幸有驚無險收場。李昭皇一直到40歲,陳太宗才把這位前妻許配給抵抗蒙古入侵有功的將軍黎輔陳(Lê Phụ Trần),高齡的她與黎輔陳生下一子一女(當初是誰說她不孕?)。她60歲過世時,相傳髮色仍烏黑,嘴唇如丹蔻,臉頰似櫻桃。而陳太宗在位33年,期間成功抵抗蒙古入侵並推廣佛教,一般越南史家給予他正面評價。
越南電視台介紹的李昭皇故事。
▍14世紀的越南碗,居然在澎湖現蹤
根據盧泰康的論文指出,近年澎湖發現越南古碗遺跡。據推測,這些出土的釉下褐彩花草紋碗,來自14世紀北越河內、海防等地窯場。當時越南正值陳朝時期,而中國正值明初。由於明初頒布了海禁政策,來自中國的陶瓷商品驟減,因此越南陶瓷趁勢向北傾銷。澎湖出土的北越粗瓷顯示,台灣海峽從古至今,在東亞貿易始終扮演重要角色。
圖片來源:盧泰康,〈台灣與澎湖發現之越南釉下褐彩瓷及其意涵〉。
▍17世紀的紅毛城守軍,裡面也有越南兵
1624~1662年荷蘭治台,與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積極拓展東亞海商貿易息息相關。1632年,Nicolaes Couckebacker代理福爾摩莎行政長官,之後前往河內,可見彼時荷蘭人舟行於台灣、越南、日本之間,連結亞洲各站據點。
當時的越南正值鄭阮紛爭,北方鄭氏與荷蘭結盟,南方阮氏則與葡萄牙結盟,南北進行大對抗。根據邵宥綦的文章,南方阮氏水軍炮手素質佳,讓屢次嘗試靠港的荷人吃大虧,當年的世子勇禮侯阮福瀕(Nguyen Phuc Tan)就曾擊敗荷蘭人。這段歷史,連郁永河都大讚交趾舟好戰力,紅毛船膽落而去。或許荷人心有不甘, 1642 年抓了9名中越人來台為奴。戍守淡水紅毛城的71名守軍中,就有這9個越南兵。
1645 年生於越南河內的Samuel Baron(原名Salomon Baron),爸爸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員工,母親是越南姑娘。之後,荷、越混血的他被送到英國接受教育。在鄭阮紛爭進入尾聲的1670年左右,他再度回到出生地,替英國東印度公司工作。他在河內生意做很大,專營絲綢與銀貨。
據說,Samuel Baron少時曾到台灣探險,對台灣相當熟悉。1672年,27歲的他來台可能見過鄭經,隔年卻被關進台灣大牢。有一說是因為他參與反清運動被逮,另一說則是他捲入英、荷兩國的衝突。後來台灣正式納入大清國,他也曾訪台。Samuel Baron就這樣周旋在越南與台灣之間,遊走於鄭氏家族與施琅之間。關於他的更多故事,可參見這裡。
被英國皇家學會收藏的越南畫主人 Samuel Baron,也許畫過台灣熱蘭遮城哩。
▍1835年漂流越南的蔡廷蘭,是台灣首位國際級作家
台灣進入清朝後,由於走過荷蘭海船、明鄭海商,再加上清初實施海禁等階段,因此跟越南的關係更加緊密。這個時期最為傳奇的代表,就是澎湖進士蔡廷蘭(1801-1859),堪稱台版魯賓遜漂流記。
蔡廷蘭少時考取秀才,31歲那年澎湖發生饑荒,他曾上奏朝廷,成功幫鄉人爭取加賑紓困,其後便到台南任教。1835年秋,34歲的蔡廷蘭去福建參加鄉試結束,準備跟弟弟從金門搭船返回澎湖,途中卻遭遇颱風,漂流到今日越南中部廣義省海邊。當時是越南明命帝在位期間,他獲救的那天是農曆10月15日。關於這場船難,他這樣寫道:
余淹仆,自分必死,家弟手一繩,泣令束腰間,強扶掖出船上,俯伏告天乞命。舟人悉嗷啕大慟。……舟始穩,隨波泛泛若輕鳧。因視水櫃,水將盡;封閉禁勿汲,旦晚兩餐取鹹水蒸芋為食。余焦燥,思水不可得,日啖芋孫半枚,然亦竟忘饑渴。
越宿破曉,見一漁艇過呼問,語不可解,指書「安南」二字……
安南官吏找來會說閩語的翻譯,大家都訝異他竟能平安無事,因為當地海域佈滿暗礁,連安南漁人也未必有這種福氣。他上岸後,對越南的第一印象是:
遠望平疇千頃,禾稻油油。人家四圍修竹,多甘蕉、檳榔,風景絕類臺灣。
越南官員得知蔡廷蘭有讀書人身分,以禮待之,贈與旅費,派人招待並護送,且不用依規定等待來年的船,當年冬天就准許他陸路北行。這段期間,蔡廷蘭步行4個月,深入越南民間,沿途與地方官員或懂閩語的華僑結交,幾經波折,最後終於平安抵達澎湖家鄉。1837年,36歲的他為這段漂流越南138天的奇遇,寫下了著名的《海南雜著》。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果真在45歲那年中舉人,成為澎湖史上唯一進士,史稱「開澎進士」。
《海南雜著》不僅在清朝一連印行了4刷,甚至在他卒於江西、移靈回澎後,還被北京的俄國東正教傳教士翻譯成俄文。1878 年,法國人正苦思如何拿下越南,剛好看到本書俄文版,於是就再翻譯成法文版。1993年《海南雜著》翻成日文版,1999年正式出版了越文版。蔡廷蘭的書歷經百餘年不衰,成就5種語言版本,是清朝台灣唯一一本海外見聞錄,而他本人則堪稱台灣第一位揚名國際文壇的作家。
澎湖高啟進老師對蔡廷蘭漂流越南有詳細介紹。
▍1873年助越抗法有功,之後擔任台灣民主國大總統的劉永福
在劉永福擔任台灣民主國大總統的10多年前,他曾經在中越邊界統領黑旗軍,幫助越南阮朝嗣德帝對抗入侵河內的法軍。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劉永福在台南自立為台灣民主國大總統,但僅曇花一現,短短百餘天後,他就落跑逃往中國。
另外,根據劉克竑的文章,清末中國東南沿海流通貨幣中,越南錢十居六七,台灣也受這波潮流影響,在嘉義新港、雲林北港的遺址中,發現百餘枚的安南錢。最早一枚,是越南廣南國太祖時期1600年左右鑄造的太平通寶。
▍1885 年,洪棄生筆下的基隆與西貢
彰化鹿港洪棄生(1866-1928)針對1885年的中法戰爭,寫下《中西戰紀》,其中有些篇章,還是由他的側室陳珵撰寫。他在書中提到的方寇艦,大概是法蘭西艦的音譯,也就是後來死在澎湖的法國大將孤拔(Amédée Courbet)所率領的:
基隆即雞籠,山下有港,可泊戰艦,在臺北府東北六十里。滬尾一名淡水,淡水河由此出海,港口亦可入巨舟,在臺北府西三十里。方寇艦之突出馬尾也,損壞者駛回西貢修治,完全者游弋海上。至是,騷擾臺疆。兵備道劉璈守臺南,頗鎮靜;提督孫開華守滬尾,劉銘傳自領重兵守基隆。銘傳早呼籲於朝,謂『兵單援絕,困守絕地;孤拔且謀大舉,乞濟師!』欽差大臣左宗棠議以北洋戰艦五艘、南洋五艘援臺,俱未至;而是時臺灣兵、賦固足用也。十三日黎明,敵果至。口門有砲臺扼守,轉從口外西山上陸,迂向雞籠塞。
圖片來源:姜朝鳳宗族
▍1887年,劉銘傳購「駕時」、「斯美」二商輪停泊越南西貢
根據國家圖書館資料庫顯示,劉銘傳於1887年成立台灣鐵路總局,派人考察南洋商務,設招商局於新加坡,購「駕時」(Cass)、「斯美」(Smith)二輪,據說全船裝有電燈,在當時非常先進,開闢通往上海、香港、西貢、新加坡、呂宋等海上航線。台灣貿易為之大進。
劉銘傳當年購買的「駕時」(SS Cass)輪船,曾航行到西貢。圖片來源:《中國軍艦史月刊》〈清代台灣輪船考〉
▍1900年,丘逢甲、孫文都到西貢
苗栗銅鑼人丘逢甲,幼時曾在彰化永靖讀書。1895年,31歲的他因日人來台,逃到中國。1900年2月,36歲的他從廣東出發,經香港、西貢、高棉、新加坡、馬來半島、麻六甲、檳城、怡保、吉隆坡、印尼坤甸,遊遍南洋,留下著名作品《西貢雜詩》。看來,那時堤岸已經飄著粉味:
樓臺金碧國旂飄,吹角江頭虜氣驕。地極南交逢熱帶,人來西貢作花朝。椰林草屋蠻跳月,綠舫紅燈客守潮。走遍香車隄岸路,不曾辜負好春宵。
就在丘逢甲到西貢後不久,1900年6月,革命家孫文也首次踏上越南西貢。之後,孫文曾數度前往越南,策畫革命事業。他在河內停留時,據說開過茶館。後來清朝對法國施壓,要求追緝孫文。據說,有次我們的國父曾藏匿在西貢堤岸芽菜工廠的木桶中裡。
1905年,西貢港邊。圖片來源:wikipedia
1910年,從堤岸出發開往西貢的火車。圖片來源:wikipedia


338429930_1564234253988312_5894135123481921698_n (1)338427542_669448367971773_6978391125498974517_n338407468_991713585534940_2312625948900220477_n338455954_785202246541265_8799846760261177133_n

一位是南美秘魯1600年前莫切文明的貴族「卡奧夫人」
一位是東亞台灣當代排灣族的貴族女性「dremedreman」
她們手上同樣出現「蛇」與「蜘蛛」的文手圖
相隔上萬公里的她們卻有著如此相似的古老習俗 ! !
原視16頻道《ZALAN見識南島》本周六晚間10點
將介紹排灣族女性文手的文化
介紹圖案的含意以及不同圖案在排灣族社會中所象徵的社會階序
認識世界,從認識自己身邊的文化開始。
(3) 【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台灣歷史、海洋神話、平埔族群、原住民傳說、舊社考古遺址、傳統民俗文化、口傳史詩故事等 | Facebook https://bit.ly/3mj0WD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