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勞越古晉市客家人/電影《王公》英國貴族探險家布魯克逃離了醜聞和維多利亞時代社會的束縛探索19世紀40年代婆羅洲的野生動物。布魯克愛上了這個熱帶天堂,與海盜和蘇丹的敵人戰鬥,贏得了砂拉越王的王冠,在那裡他統治著一個比英國還大的叢林王國/詹姆斯·布魯克爵士,KCB(Sir James Brooke,1803年4月29日-1868年6月11日),英國探險家,將砂拉越發展為以自己為拉者的殖民地/1857年2月,4,000名石隆門地區的客家金礦礦工在首領劉善邦的領導下,反抗地方官吏和稅吏,企圖建立一個自治政府 @ 姜朝鳳宗族 


2017-10-21_224937  2017-10-21_23104119702458_10211922672174055_160071481947453009_n (1)2017-10-21_231643800px-West_Kalimantan_in_Indonesia.svg2017-10-21_2309242017-10-21_231235  

蘭芳共和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BBB6jW

梅縣客家人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客語白話字:Làn-fông Khiung-fò-koet,1777年—1884年),別稱蘭芳公司、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由海外華人在婆羅洲創立。1770年,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區)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坤甸成立了「蘭芳公司」,1777年羅芳伯將「公司」片面改為「共和國」,但向清朝稱臣時仍使用「蘭芳公司」。
蘭芳共和國建立時,第一任總制是陳蘭伯,第二任總制是羅芳伯,因此又稱為「蘭芳大統制共和國」;亦有人因第二任總制羅芳伯而稱其為「芳伯共和國」。[1]
1884年,蘭芳公司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擊敗而滅亡,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蘭芳共和國從立國至滅亡,共經歷一百零七年。由於顧忌清朝干涉,荷蘭並未公開佔領,而是另立一個傀儡政權進行統治。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後,荷蘭才正式宣布佔領
18世紀,西婆羅洲的各蘇丹國進口大量華人苦力到南洋挖掘金礦與錫礦,由於有荷蘭殖民者進行騷擾,所以當地有華人社團從廣東招請團練,來到南洋擔當類似保鑣或傭兵的角色的角色,逐漸形成所謂「公司」的組織。又以客家人族群由於其械鬥傳統,習武風氣盛又相當團結有嚴格紀律,故頗受歡迎影響力甚大,當中勢力最大的是蘭芳公司。
清朝乾隆年間中後期,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梅縣區人吳元盛因為謀劃發動起義事泄,因而逃亡到婆羅洲島,在當地創建了很有影響力的聚勝公司,成為該公司首領。後來其下屬羅芳伯的聲望逐漸超過吳元盛,反而成為吳元盛的上司,羅芳伯遂成立蘭芳公司。[2]:64-65
羅芳伯於1777年在坤甸成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並被推舉爲擔任第一任大總長。羅芳伯知道荷蘭人對清朝仍然顧忌,所以在立國之初就立即向清朝稱臣,並派員前往北京朝貢。但擔心清政府可能會有所不滿,羅芳伯向清朝稱臣時決定仍使用「蘭芳公司」之名,而非「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1783年,由於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國(Tayau)國王很殘暴,人民都怨恨他。吳元盛前往殺死原戴燕王國國王,被當地民眾擁立為戴燕王國國王,被派駐在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國領地,王位世襲,傳四位(吳元盛、吳元盛之妻、吳元盛之子、吳元盛之孫),共70餘年。
1795年,羅芳伯病故後,由江戊伯繼任其位。後來由於清政府在外交上多次失利,中法戰爭爆發,荷蘭人認爲此時清朝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於是東印度公司開始部署征服行動。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征服包括三場主要戰役:[3]
西婆羅洲遠征(1822–1824年)
Montrado遠征(1850–1854年)
婆羅洲東萬律華人起義(1884–1885年)[4]
1884年,荷蘭征服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雖進行了抵抗,但因武器技術遠落後於歐洲殖民者而失敗,其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荷蘭並未公開宣稱已佔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政權以便進行統治。
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後,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國的佔領。蘭芳共和國自立國至滅亡,共經歷一百零七年。逃往蘇門答臘的部分華人隨後往東北邊遷徙,並於馬來半島定居。
制度
蘭芳共和國組織類似中國內地的祕密會社,譬如天地會和青幫。蘭芳大統制共和國以坤甸或東萬律為首都,並將立國之時,1777年當年定為「蘭芳元年」。國家元首稱「大唐總長」或是「大唐客長」[5],意思是華人作客海外的首長,且「國之大事皆眾議而行」,以類似於民主選舉和禪讓的形式傳承。[6]前後歷任十二位總長。
歷任總長
蘭芳元年(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羅芳伯稱大唐總長。
蘭芳十九年(西元1795年),江戊伯繼任。
蘭芳二十三年(西元1799年),闕四伯繼任。
蘭芳二十八年(西元1804年),江戊伯復任。
蘭芳三十五年(西元1811年),宋插伯繼任。
蘭芳四十七年(西元1823年),劉台二繼任。
蘭芳六十二年(西元1838年),古六伯繼任。
蘭芳六十六年(西元1842年),謝桂芳繼任。
蘭芳六十七年(西元1843年),葉騰輝繼任。
蘭芳六十九年(西元1845年),劉乾興繼任。
蘭芳七十二年(西元1848年),劉阿生繼任。
蘭芳一百年(西元1876年),劉亮官繼任。
蘭芳一百零四年(西元1880年),劉阿生復任。
蘭芳一百零八年(西元1884年)滅亡。[7]
蘭芳研究
最早使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在中國產生較大影響的是梁啟超,在其《中國殖民偉人傳》中有專條介紹。查對該書可知羅蘭芳(芳伯)和蘭芳大統制共和國事確實無疑。因其史料有多處來源。如謝清高《海錄》中說謝氏曾親到其地;西人所著《萬國地理全圖集》中稱其自立國家。外國史書中也說「漢人不服他國,自立長領」,建立了很多國家,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是其中較大的。《每月統紀傳》中也提到過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史事。梁啟超本人親見報紙記載蘭芳大統制共和國事,而羅芳伯同鄉梅縣余瀾馨著有《羅芳伯傳》。


2017-10-21_23061537060443706042370604137060403706030  

蘭芳共和國,華人在南洋建立的國家
han_103yinglun 2017-06-22 3440 檢舉
印尼北部加里曼丹島,面積73.60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三大島,印尼第二大島,比青海省稍大。加里曼丹南部是印度尼西亞,北部是馬來西亞和汶萊,三國人口合計約為2000萬,是個地廣人稀的大島。
蘭芳共和國,華人在南洋建立的國家
該島地形複雜,中央基納巴盧山,最高海拔海拔4102米。當初英國與荷蘭劃界,大致就是沿著基納巴盧山眾多山峰劃分的,這也是後來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的國界。
赤道從加里曼丹島穿過,這裡氣候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雖然河流眾多,但斷崖式的瀑布也很多,導致島內與沿海交通隔絕。
蘭芳共和國,華人在南洋建立的國家
414年東晉安帝時期,法顯從印度求得佛法歸途中經過這裡。明朝鄭和下西洋,也有路過這裡的記錄,不過這個島並不在重要航線上,人口密度也不大,相關記載不多。
明清之際,東南沿海有不少明軍餘部和不服清朝統治的明朝遺民,造成大量華人下南洋。但是南洋路途遙遠,海盜橫行,背井離鄉的華人組織起各種同鄉會抱團取暖。
蘭芳共和國,華人在南洋建立的國家
廣東梅州的羅芳伯在加里曼丹島西北角坤甸成立蘭芳公司,這是一個軍政商一體的組織,以對抗荷蘭東印度公司。
1777年,蘭芳公司改稱蘭芳大總制共和國,有軍隊數萬,民眾110萬,大部分為華人,羅芳伯就任元首。蘭芳共和國大致是今天印尼的西加里曼丹省,面積14.68萬平方公里,比遼寧省還要稍大一點。
蘭芳共和國,華人在南洋建立的國家
建國後,羅芳伯派人回清朝覲見乾隆皇帝請求稱藩,卻被當朝以海盜匪巢視之,拒絕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
羅芳伯向清朝稱臣,除了中國情結外,也希望清朝能出兵幫助抵抗荷蘭入侵者。乾隆拒絕的主要原因,也是不想捲入與西方列強的戰爭中。
蘭芳共和國國旗
蘭芳共和國,華人在南洋建立的國家
此後蘭芳共和國與荷蘭殖民者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大約109年後的1886年,荷蘭滅亡這個華人在南洋面積最大的國家。當地華人大多被迫離開家園,去往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等地。
共和國曾經的首都坤甸,是一個被赤道穿越的城市,現在華人仍占到1/3,是第一大族,其次才是馬來族和爪哇族等。
蘭芳共和國,華人在南洋建立的國家
羅芳伯(1738 - 1795,如上圖),廣東嘉應州人(今梅州市)。早年資歷不詳,相傳曾參加民間秘密組織「天地會」的活動。
1772年,34歲時,懷著赴南洋撈金的發財夢,從廣東的虎門揚帆出海,來到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在採金礦公司工作。
羅芳伯出國的時間,正是「湖廣填四川」移民時期(詳另文:《四川為何有100萬人會說客家話?》),梅州許多客家人被強制移民四川,羅芳伯可能因此逃到海外,追尋「淘金夢」。
【蘭芳公司 蘭芳大總制】
其後,當地的幾間礦業公司合併為蘭芳公司,極盛時期擁有萬餘勞工,羅芳伯由於深孚人望,被推舉為公司首領。蘭芳公司為了防禦爪哇一帶荷蘭人的侵犯,購置武器彈藥、組建民兵隊伍。
1777年,羅芳伯佔據以東萬律為中心,南北數十里的產金之地,成立『蘭芳大總制』,自稱為「大唐總長」,建立了自治社區。在治區內施行獨立的法規,自行徵收稅金,寓兵於民,並大力扶持採礦、農業、交通、文教各業的發展。
1795年,羅芳伯病逝,這個政區又延續了幾十年,於1884年被荷蘭人消滅。
【武裝「公司」】
『蘭芳大總制』位於非常原始落後的熱帶叢林區,仍屬荷屬東印度群島(Dutch East Indies)的勢力範圍,而且它也沒有得到任何國家承認,實在稱不上「國」。
在蘭芳公司之前,華人在東南亞辦的「公司」已相當多。他們的治理方式與『蘭芳大總制』大同小異,都是礦區衍生的自治社區。
這些華人「公司」擁有武力,彼此勾心鬥角,常發生械鬥,最後被荷蘭人合縱連橫,逐一消滅。
蘭芳共和國,華人在南洋建立的國家
(十九世紀,西加里曼丹的客屬礦工,他們頭上還留著辮子)
【「大總制」等於「總統制」?】
有些人認為「大總制」猶如今之民主國家的「總統制」,其實二者完全不相干;前者是蘭芳的稱號,後者是政治學的名詞。
羅芳伯自稱為「大唐總長」,只是自承為華人的領袖而已。「大唐總長」的傳承採用高層領導人互選或禪讓產生,這與民主國家由人民普選總統的意義大不同。
【「共和國」稱呼的出現】
「蘭芳共和國」一詞首見於荷蘭漢學家高延(J. J. M. De Groot,1854 – 1921,如右圖)的著作。
高延曾在印尼任職,在『蘭芳大總制』的最後幾年,與末代「大唐總長」劉阿生有交往。在『蘭芳大總制』被荷蘭人解散後的第二年,1885年,他寫了一本書《婆羅洲華人公司制度》,寫下他對蘭芳的認識。
高延認為:『蘭芳公司與中國農村的長老鄉紳根據民眾意願管理公共事物的村社自治是一致的,蘭芳就是名正言順的寡頭政治共和國。』
許多人看到高延的說法,振奮不已,只要提到「蘭芳」必以「共和國」稱之,百餘年下來,「蘭芳共和國」的國名就這麼憑空誕生了……


清朝,這個梅縣客家人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
2017-03-21 由 收拾舊山河朝心闕 發表于歷史
1770年,廣東梅縣客家人 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蘭芳公司」,在1777年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成為「蘭芳共和國」。
據記載,在這個時期,由於閉關鎖國,很多人覺得沒有出路,擅於經商的廣東人,前往南洋謀生。由於當時很多歐洲人騷擾當地的生活,當地的華人社團聘親團練,來到南洋擔當類似保鏢的角色,當時最大勢力的就是南方公司,而帶領南方公司發展的正是羅芳伯
羅芳伯在當地正式成立共和國,並擔任國家的大總,總攬國家的保安及各部族之間的協調工作。而各部族的內部事務,仍然由酋長負責。這樣一來,各個部族之間少了矛盾,並一致對外,使得共和國的存在得到了延續的基礎。
由於當時的歐洲列強對清朝還十分忌憚,所以在成立共和國之初,羅芳伯主動向清朝稱臣,並且每年向京城進貢,果然,歐洲人不敢再來騷擾
其他未曾加入共和國的部族一看歐洲人不敢來犯,便表示願意加入成為成員部族。在最高峰時,南方共和國的勢力範圍占有整個加里曼丹島。
國家元首稱大唐總長或是大唐客長,意思是華人作客海外的首長,且「國之大事皆眾咨議而行」,以類似於民主選舉和禪讓的形式傳承,前後共經歷了十二位總長。
然而,當清朝在後來的幾次戰爭中日漸軟弱,「蘭芳共和國」在1884年被荷蘭入侵,雖然民眾進行了抵抗,卻還是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其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由於荷蘭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並未公開宣稱已經占領此地。
直到西元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後,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占領。
蘭芳共和國從建立至國破,共經歷了一百多年。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y8rgxxn.html

2017-10-21_2300512017-10-21_23005719270003o33o11n4015519270003o403r76p5rq419240003o98p659964p7  


 

東南亞華人與中國的心理距離有多遠?「中國只是我祖先的祖國,不是我的」
© 由 風傳媒 提供
'
中國乘著經濟改革開放崛起,晉身大國之列、更積極擴張成為亞洲霸主,對東南亞華人而言卻不盡然是好事。香港《南華早報》7日刊出〈東南亞華人為何不必對中國忠誠〉一文,以英國與美國人、澳洲人的關係,類比東南亞華人與中國間的心理距離,明確主張「她(中國)是我們祖先的祖國,但卻不是我們的」。
《南華早報》新加坡專欄作家WEE KEK KOON寫道,中國崛起的野心,以及其所展現的威脅,震驚所有海外華人。鄰近的東南亞雖然有數百萬華人落地生根,但中國在該區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無論在檯面上還是私下都逐漸減少。
相較於1955年在印尼的「萬隆會議」後,中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表示,入籍當地的華僑,應當效忠入籍的國家,與當地人民一同為所在國的政治、經濟獨立和文化作出貢獻近來中國官方試圖與海外華人合作,希望將影響力滲透東南亞。這對幾代以來都生活在東南亞的華人而言難以接受。
新聞辭典:「萬隆會議」召開於1955年4月18日至4月24日,是部分亞洲和非洲的國家在印尼萬隆舉行的國際會議,主要討論了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也成為後來「不結盟運動」的開端
在東南亞土生土長的華人雖然都流著中國人的血、有些可能還講中文、過著中國的習俗,但生活早已融入各自國家的文化。中國對他們來說,就像是英國之於美國人和澳洲人,「她是我們祖先的祖國,但不是我們的」。東南亞華人社群也不再像1777年客家華人在婆羅洲西部成立的「蘭芳共和國」,需要中國的保護或承認,「如果中國表現良好,我們會比較喜歡這個國家和她的人民,而不僅僅只是錢。」

asdasdsd  


 

華人曾經建立第一個民主國家:蘭芳共和國
今天的中國很少有人知道,在19世紀,東南亞曾經出現過一個華人建立的現代共和國家——蘭芳共和國,前後共存在100多年,後來被荷蘭人消滅。
蘭芳共和 海外華人建的第一個國家
220多年前,在世界第三大島——-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印尼人對婆羅洲的稱呼,今約有三分之二為印尼領土)西部,誕生了一個華人建立起來的小國家“蘭芳共和國”。它的開國元首是中國廣東省梅縣石扇堡人羅芳伯。
很早的時候,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有很多華人來到加里曼丹島謀生。他們大都集中在該島西部的沿海城市坤甸一帶打工。有的在農村種植水稻、椰子、咖啡、胡椒,有的則在山區開採石油和煤炭。
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由於路途遙遠,他們得不到祖國的關心和照應,所以被幹隆皇帝稱為“天朝棄民”。為了生活,他們需要團結互助,於是組織了不少“同鄉會”之類的組織。後來,這些組織聯合起來,成立了以東津為首都的蘭芳共和國。羅芳伯因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出眾的組織才能,在坤甸一帶華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所以被各地搞同鄉會的人推舉為領袖,于1776年建立了“蘭芳大統制共和國”,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
羅芳伯參照西方國家的一些法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國家有國防部,但沒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平時分散各地搞生產,戰時集中起來禦敵。地方分省、府、縣三級,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羅芳伯當了19年的國家元首,於1795年病逝。隨後,由全國公民選出江戊伯繼任國家元首。此後還有7人先後擔任過這個職務。1886年,這個在異域建立起來的華人小國,遭到荷蘭殖民主義侵略軍的進攻。蘭芳共和國全體民眾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終因武器太差而遭到失敗,這個華人小國也不幸滅亡。“蘭芳”共存在了110年。
蘭芳國的歷史歷史上在南洋海島上(西婆羅洲)曾經存在了110年的蘭芳共和國,就是我國新興的市民階級(資產階級)在國內發展受阻的情況下,在國外建立的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1776年建立,1886年被荷蘭侵略者消滅。參見呂振羽著的《簡明中國通史》第15章第927-932頁;山西大學歷史系教材:《中國古代史講義》下冊第34章第496-497頁)。
蘭芳國位於東南亞西婆羅洲(今印尼一帶),建於清幹隆四十二年(西元1776年),滅於清光緒十一年(西元1886年),立國時間達110年。創始人為廣東人羅芳伯。
這個由華人建立的國家制度很特殊。在當地華人圈內,首領稱為大唐總長(或者大總制),面對當地土著居民則稱王。首領的傳承不是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式的家族世襲制,而是類似于民主選舉和禪讓的形式,首任大總長羅芳伯逝世時,公推江戊伯繼任,先後五傳,最後劉台二,故被人稱為共和國。至於“國之大事,皆咨決眾議而行”,也有似於議會制。
後來,他們還曾經遣使回國,覲見皇帝,請求稱藩,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大清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意思是,我不敢自立為王,但朝廷下令封一個王總可以吧。但這件事沒有結果,有可能是使者沒見到皇帝,也有可能是清朝皇帝不予受理,根本不理睬這些天朝棄民,或者根本不能容忍南方的漢人在海外建個國家。
羅芳伯在中國國內,也是一個平民百姓,沒有任何特殊身份。到海外後,因為他才能過人,所以被大家推為首領。帶領眾多海外華人,謀求共同的利益。後來因為華人勢力太大了,有好幾萬,當地土著居民也歸附了好幾十萬,他們幫助浡泥王平了叛,浡泥王看華人的勢力已成,不得已拱手讓位。蘭芳國能建立起來,主要還是華人群體實力很強的緣故。
羅芳伯是華人勢力的代表,是由華人們推選出來的。除了個人能力之外,在華人圈內並不具備絕對的優勢。也就是說,大家能一起推選他,也能夠一起廢了他。所以,羅芳伯敢於向土著居民稱王,但不敢在華人面前稱王。
“羅芳伯之旅”追思華裔歷史名人中國閩西歸僑作家張永和、張開源新著長篇傳記《羅芳伯傳》,最近由印尼和平書局出版社出版,在東南亞華人社會產生較大反響。亞細安(東南亞)客屬聯合總會於4月19日至26日組織百名專家學者和鄉賢組成宣講團,在印尼山口洋市、東馬來西亞古晉市和淪萊斯裏巴加市舉辦宣講、研討論壇,巡迴千里,追思歷史名人,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羅芳伯之旅”。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專家學者在發言中認為,《羅芳伯傳》史料豐富,筆觸生動,情節曲折,再現了廣東梅縣客家子弟羅芳伯和一群熱血客家青年,于1772年5月移居婆羅洲(現印尼西加里曼丹島),與當地蘇丹和各族民眾並肩興業,發展經濟,並于1776年創立共和體制的歷史畫卷。
亞細安客屬聯合總會會長吳能彬博士說,經海內外專家學者多次考察證實,羅芳伯于幹隆3年即西元1738年出生于廣東梅縣石扇堡。在坤甸建城(1771年)的次年,即1772年5月,羅芳伯與一批熱血客家青年漂洋過海,從烏石海邊登上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島)。當時,島上社會治安極為混亂,土匪橫行,海盜稱霸,燒殺搶奪,無惡不作,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羅芳伯與當地皇族婆羅洲蘇丹結為兄弟,團結戰鬥,帶領福建、廣東籍華人和各族民眾,平定內亂,鎮壓首惡,勵行法治,聲望如日中天。
在軍事上奪得勝利的同時,羅芳伯目睹民眾生活困苦,日缺三餐,夜無居處,心中十分不安。他隨即著手組建“採金公司”,開發當地豐富的金礦資源,推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準。
羅芳伯並未陶醉在歡呼聲中,他以特有的政治天才,推行民主政權建設,于1776年創立共和體制,定名為“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在世界諸國堪稱第一,比華盛頓1787年當選為首任總統並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共和體制還早11年。
山口洋市市長阿旺.伊斯哈博士指出,羅芳伯的施政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他重視教育,關心人才,努力發展經濟,贏得人心,也贏得劃時代的成功。與會代表當場捐贈款,協助當地發展教育事業,扶持260名華人貧困子弟升學。
許多學者讚揚羅芳伯生前十分關注中華統一大業,心系家鄉建設。
據悉,20世紀30年代,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著《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在近代史學術界影響重大,如今《羅芳伯傳》出版,進一步豐富了客家歷史文化研究的內涵和中國移民的史料。
在印尼歷史上著名的蘭芳共和國,劉姓華人就曾擔任第四屆、八屆、九屆大總制,他們分別是劉台二、劉亮官、劉鼎,都有是祖籍廣東梅縣的客家籍劉姓華人蘭芳共和國見於國史的時候不多,只知道幾百年前中國人在現在印尼的加里曼丹島搞了個共和國,往往相信那時中國全民熱愛君主,君主制度更是天經地義,偏偏華僑在17世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合眾式樣的國家。如果僅僅對中華民族有這麼一點瞭解的外國人,你要認為中國人的天性是自由平等。由於史料的原因,我們無法知道羅芳伯搞的是自由平等的現代政治,還是不堪入目的幫會統治,或者自由平等與幫會政治兼而有之,就象20世紀初期的芝加哥。不管怎樣,從中國人的功業來研究共和體制,是不容易得出結論的,他很快就會淹沒在一大片和共和無關的中國傳統思潮當中去,中國人的蘭芳共和國使人對一個種族是易於共和或易於帝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荷蘭人一直有顧慮,不敢全面佔領,怕同文同種的中國干預,但清廷統治下的中國當時已經搖搖欲墜,捉襟見肘,根本顧不上,也不把他們當自己人,結果荷蘭人後來才放大膽子把該國徹底滅掉,這件事對後來南洋華人的心態,可能有某種影響。
1。當時應該為一海外華人社區。
2、發展水準遠高於附近其他異族。
3、大統制為其最高頭領。
4、當地似乎實行頗為民主的推選制度。
5、全民皆兵。
6、“共和國”似為荷蘭人對他們的稱呼(就這一行政管理、地域、經濟文化來看,稱為共和國似很恰當。
7、該社區的獨立性後為為荷蘭人所奪,併入荷蘭殖民地。
觀點:
1、蘭芳共和國證明:以漢族為主的群體和社區創造並實現西方人也認可的民主體制。
2、蘭芳生不逢時,面對強大的西方入侵者,又得不到故土的支持,是以敗。
3、蘭芳被滅,便海外華人數百年來似苦海飄蓬,無處安身立業,竟屢為海島蠻夷所淩。
4、蘭芳被滅,也使東南亞華人在建國與民主方面的探索為兵火所滅。
資料:1777年華人建立蘭芳共和國(現印尼加里曼丹)
說起最早的現代共和制國家,很多人都會追溯到1776年成立的美國,實際上,就在美國獨立的同一時期,華人曾在世界第三大島——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島西部建立了一個蘭芳共和國。作為亞洲第一個現代共和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共和制國家之一,蘭芳共和國攜手當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長達107年,直到19世紀末才由於國小力弱被荷蘭殖民者所滅。
清除婆羅洲土匪海盜,華人建立蘭芳共和國
明清之際,受到國內戰亂的影響,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很多人被迫前往海外謀生或躲避戰亂。他們中的很多人來到了南洋的婆羅洲(今印尼的加里曼丹島)從事農業或礦業生產。當時,婆羅洲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極為惡劣,但在華人的積極開拓下,當地的生存環境不斷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此地。
1772年5月,一個名叫羅芳伯的中國人踏上了婆羅洲的土地,他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婆羅洲的歷史。羅芳伯出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是廣東梅縣石扇堡人。羅芳伯自幼胸懷大志,而且練就了一身好功夫,是個文武全才。1772年,已經34歲的羅芳伯因屢次鄉試不第,對仕途徹底灰心,於是帶領一批客家青年漂洋過海,經虎門到達婆羅洲西部的坤甸。
最初,羅芳伯在當地以教書為生。很快,他發現婆羅洲的華人缺衣少食、夜無居所,生活十分困苦。於是,羅芳伯決心要為改變人們的生活而努力。由於當地盛產黃金,羅芳伯就著手組建了“採金公司”,開發金礦。金礦的開採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準,推進了經濟發展。此後,羅芳伯的名字不僅在華人圈子傳開了,當地的土著居民聽到也會肅然起敬。
解決了溫飽問題後,羅芳伯又開始處理安全問題。當時,島上社會治安極為混亂:土匪橫行、海盜稱霸,致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土著首領則束手無策。對此,羅芳伯先是團結華人,組織“同鄉會”,繼而聯合婆羅洲的蘇丹,迅速平定了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等地的土匪海盜。在戰鬥過程中,羅芳伯出色的組織能力、勇敢的戰鬥精神令同伴們極為欽佩,大家一致推舉他為領袖。
軍事上的勝利提升了羅芳伯的政治影響。平息了盜匪後,羅芳伯的聲望如日中天,為他日後建立共和國提供了必要條件。當時羅芳伯率領的部隊已經有三萬多人,平定叛亂後,又有二十多萬當地人主動歸附。當地蘇丹也表示臣服,要將王位讓給羅芳伯,但多次被他拒絕。最終在蘇丹的一再勸說之下,羅芳伯雖然表示可以接受政權,但決不答應做國王。1777年,以東萬律為首都的“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建立,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羅芳伯擔任首任國家首腦“大唐總長”,並被當地人尊稱為坤甸王。
實行禪讓與選舉結合制,國家首腦產生需獲國民認可
其實,當時華人在東南亞建立的國家並不是只有蘭芳共和國一個。據不完全統計,除了蘭芳外,還有其他十余個華人國家。蘭芳的歷史之所以引起人們的興趣,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共和國之一。
在國家政治制度上,蘭芳實行共和體制。國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國家有國防部,但沒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工農兵”一體,部隊平時分散在各地搞生產,戰時集中起來禦敵。全國分省、府、縣三級,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至於“國之大事,皆咨決眾議而行”,類似於後來普遍實行的議會制。
在國家領導人的產生上,蘭芳結合中國古代的禪讓制,創立了禪讓與民主選舉相結合的形式。上任領導在去世或下臺前,推薦下屆領導,但其能否出任大總長則需要多數公民贊同。羅芳伯當了18年的國家元首,於1795年病逝。臨終前,他推薦同樣具有文韜武略的江戊伯做下屆總長,後經選舉,江戊伯果然成為繼任領導,並出色地繼承了羅芳伯的未竟事業。後來,蘭芳共和國又用同樣的辦法產生了多任領導人。大力發展當地經濟,嚴格推行以法治國
蘭芳的歷史沒有被人忘記的原因還有它為當地的發展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蘭芳各屆總長都十分重視發展生產,他們帶領人民改進農耕技術,擴大礦業開採,發展交通事業,提高了當地的生產力水準。軍事上,蘭芳建立了全民皆兵制度,經常組織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同時創建了兵工廠,製造各種槍炮。蘭芳還大力發展教育,從清朝聘請一批著名儒生前來教學,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知識水準。 在國家治理上,蘭芳推行以法治國。建國之初,蘭芳就設立法規,禁止暴政,並規定:凡*搶掠者,殺無赦。蘭芳共和國嚴格地遵守了這些法規,使得自身實力和影響大增,吸引了許多當地土著部落前來歸附,蘭芳共和國的版圖迅速擴展到整個婆羅洲。
蘭芳的領導人還做到以身作則。他們不僅嚴格遵守各項法規,還十分關注百姓的生活。蘭芳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國內就爆發了鱷魚災難,成群結隊的鱷魚在蘭芳國內水域活動,嚴重危害百姓生命和財產安全。得到消息後,大總長羅芳伯立刻親自前往受災地區,指揮人民成功地驅逐了鱷魚。
蘭芳共和國的這種貢獻至今仍為當地人稱頌。如今,在東萬律有紀念羅芳伯的芳伯公學,坤甸有羅芳伯紀念廳和墓園,其家鄉梅縣石扇梅北中學內也建有羅芳伯紀念堂。一些學者還著書立說,傳頌蘭芳共和國的功績。早在20世紀60年代,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就著有《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一書,最近中國閩西歸僑作家張永和、張開源又新著長篇傳記《羅芳伯傳》,這些著作讓蘭芳共和國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再現在人們眼前。前兩年,印尼百名專家學者和鄉賢還專門組成宣講團巡迴千里,緬懷蘭芳共和國歷史。
曾想併入清朝版圖,但被乾隆皇帝拒絕
剛剛建國,羅芳伯就派人回國,覲見乾隆皇帝,請求稱藩,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大清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但乾隆皇帝根本不想理睬這些“天朝棄民”,也不承認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為此,羅芳伯鬱鬱而終,臨終前他還交代國民,無論今後誰為國家領導,歸順大清之心決不可變。
當時羅芳伯等人想要歸順清朝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想找到一個強大的靠山。當時的東南亞並不平靜。荷蘭殖民者在1596年就侵入印尼,1602年成立了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不斷在印尼諸島進行侵略擴張。荷蘭殖民者一直對蘭芳共和國虎視眈眈,並不斷派兵侵擾。羅芳伯等國家領導人認為,如果僅僅依靠蘭芳小國的力量,很難抵抗荷蘭殖民者,只有借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鎮住荷蘭人。
蘭芳的這一舉措起到了一定效果。羅芳伯向清朝稱藩的願望雖然未能實現,但清政府最終同意與蘭芳共和國開展貿易。蘭芳也借助此點,向外製造假像,宣稱蘭芳已經是清朝的藩國。此舉果然唬住了荷蘭人,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康乾盛世,荷蘭人擔心對蘭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對,他們不得不停止對蘭芳的騷擾。
蘭芳共和國元年(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羅芳伯稱大唐總長。
蘭芳共和國十九年(西元1795年),江戊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二十三年(西元1799年),闕四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二十八年(西元1804年),江戊伯復任。
蘭芳共和國三十五年(西元1811年),宋插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四十七年(西元1823年),劉台二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二年(西元1838年),古六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六年(西元1842年),謝桂芳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七年(西元1843年),葉騰輝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九年(西元1845年),劉乾興繼任。
蘭芳共和國七十二年(西元1848年),劉阿生繼任。
蘭芳共和國一百年(西元1876年),劉亮官繼任。
蘭芳共和國一百零四年(西元1880年),劉阿生復任。
不過,清朝政府很快走向了衰敗。1840年與1856年的兩次鴉片戰爭,暴露了大清帝國的腐敗無能。由於清朝屢次敗給西方列強,荷蘭人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於是荷蘭人趁著1884年中法戰爭之機,入侵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人民在大總長的領導下,一方面全力進行抵抗,另一方面火速派人請求清朝派兵支援。但此時,清朝自身的統治已搖搖欲墜,根本顧不上去援救這個海外“棄民”所建立的國家。得不到清朝的支持,武器裝備又與侵略軍相差很遠,蘭芳共和國終於被荷蘭殖民者滅亡。不過,由於害怕清政府做出反應,荷蘭當時還不敢公開宣稱已經滅亡蘭芳,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國家以便進行統治。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後,荷蘭才正式宣佈對蘭芳地區的佔領。《環球時報》
當時在東南亞建立的華人國家不僅是“蘭芳共和國”一個,還有其他幾個國家:
廣東省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國,自任國王,王位世襲,立國百餘年。于19世紀亡于荷蘭;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王國,自任國王。19世紀張傑緒逝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
福建省人吳陽,在馬來半島建立另一個沒有特定名稱的王國。于19世紀被向東擴張的英國消滅;還有暹羅王國的開國國王鄭昭;三佛齊國王張璉(廣東饒平人);
婆羅國王某(福建人);爪哇順塔國王某(廣東潮州人);以上華人國家均于19世紀亡於西方殖民者對東南亞的侵略狂潮中。
----------------------------------
「蘭芳共和國」可以算是國家嗎?
嘻辣人 在 YLib Blog 發表於 10:02:55
最近,我在網路看到一段驚人的描述:
『說起最早的現代共和制國家,很多人都會追溯到1776年成立的美國,實際上,就在美國獨立的同一時期,華人曾在世界第三大島—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島西部建立了一個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攜手當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長達107年,直到19世紀末才由於國小力弱,被荷蘭殖民者所滅…』
網路上許多人,都為早期華人這麼「現代化」沾沾自喜。奇怪的是:「蘭芳共和國」如果屬實,這是何等大事,歷史課本怎麼隻字未提?
【蘭芳大總制】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羅芳伯站在婆羅洲東萬律(位於今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如下圖)的『蘭芳大總制』府邸前,接受弟兄們的朝賀,『蘭芳大總制』正式成立。
蘭芳人從來沒自稱過「蘭芳共和國」,『蘭芳大總制』這個在印尼偏遠荒島的自治團體,消失100年餘後,居然被說成「民主、總統制、共和國」,應是蘭芳人始料未及的。
(紅線區域為『蘭芳大總制』的大概位置)
【羅芳伯的出國】
羅芳伯(1738 - 1795,如上圖),廣東嘉應州人(今梅州市)。早年資歷不詳,相傳曾參加民間秘密組織「天地會」的活動。
1772年,34歲時,懷著赴南洋撈金的發財夢,從廣東的虎門揚帆出海,來到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在採金礦公司工作。
羅芳伯出國的時間,正是「湖廣填四川」移民時期(詳另文:《四川為何有100萬人會說客家話?》),梅州許多客家人被強制移民四川,羅芳伯可能因此逃到海外,追尋「淘金夢」。
【蘭芳公司 → 蘭芳大總制】
其後,當地的幾間礦業公司合併為蘭芳公司,極盛時期擁有萬餘勞工,羅芳伯由於深孚人望,被推舉為公司首領。蘭芳公司為了防禦爪哇一帶荷蘭人的侵犯,購置武器彈藥、組建民兵隊伍。
1777年,羅芳伯佔據以東萬律為中心,南北數十里的產金之地,成立『蘭芳大總制』,自稱為「大唐總長」,建立了自治社區。在治區內施行獨立的法規,自行徵收稅金,寓兵於民,並大力扶持採礦、農業、交通、文教各業的發展。
1795年,羅芳伯病逝,這個政區又延續了幾十年,於1884年被荷蘭人消滅。
【武裝「公司」】
『蘭芳大總制』位於非常原始落後的熱帶叢林區,仍屬荷屬東印度群島(Dutch East Indies)的勢力範圍,而且它也沒有得到任何國家承認,實在稱不上「國」。
在蘭芳公司之前,華人在東南亞辦的「公司」已相當多。他們的治理方式與『蘭芳大總制』大同小異,都是礦區衍生的自治社區。
這些華人「公司」擁有武力,彼此勾心鬥角,常發生械鬥,最後被荷蘭人合縱連橫,逐一消滅。
(十九世紀,西加里曼丹的客屬礦工,他們頭上還留著辮子)
【「大總制」等於「總統制」?】
有些人認為「大總制」猶如今之民主國家的「總統制」,其實二者完全不相干;前者是蘭芳的稱號,後者是政治學的名詞。
羅芳伯自稱為「大唐總長」,只是自承為華人的領袖而已。「大唐總長」的傳承採用高層領導人互選或禪讓產生,這與民主國家由人民普選總統的意義大不同。
【「共和國」稱呼的出現】
「蘭芳共和國」一詞首見於荷蘭漢學家高延(J. J. M. De Groot,1854 – 1921,如右圖)的著作。
高延曾在印尼任職,在『蘭芳大總制』的最後幾年,與末代「大唐總長」劉阿生有交往。在『蘭芳大總制』被荷蘭人解散後的第二年,1885年,他寫了一本書《婆羅洲華人公司制度》,寫下他對蘭芳的認識。
高延認為:『蘭芳公司與中國農村的長老鄉紳根據民眾意願管理公共事物的村社自治是一致的,蘭芳就是名正言順的寡頭政治共和國。』
許多人看到高延的說法,振奮不已,只要提到「蘭芳」必以「共和國」稱之,百餘年下來,「蘭芳共和國」的國名就這麼憑空誕生了……
--------------------------
蘭芳共和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為什麼被乾隆拋棄?
2016-07-19 由 講史論教 發表于歷史
提到華人世界,人們只知道世界上幾個著名的華人聚集區,如分布於各國的唐人街,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清代的東南亞地區還曾有一個華人創建的蘭芳大統制共和國,簡稱蘭芳共和國,具體存在時間為1776年——1886年,享國達110餘年。
蘭芳共和國最初是由一家貿易公司發起而成的,1770年廣東梅縣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蘭芳公司」,1777年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成為「蘭芳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建立時,第一任總長是陳蘭伯,第二任總長是羅芳伯,蘭芳大統制名稱亦取之於此。
在婆羅洲上很早就有華人定居生活,從事貿易的占大多數,他們往往組成自己的公司。據說羅芳伯下南洋登陸婆羅洲後,先是以教書為生,後來發現開礦採金賺錢,於是就與同鄉好友共同創建了南方公司。當時,婆羅洲的東萬律面臨內憂外患,在印度尼西亞的荷蘭殖民者聯合東印度公司,曾多次向坤甸一帶發動武裝侵略。羅芳伯和他的夥伴帶領當地人,協助當地蘇丹首領平了土著人的叛亂,得到了首領的嘉獎,因此當地蘇丹將東萬律劃歸羅芳伯管轄。這塊地方有10多萬人及南北幾十公里的產金地,吸附華人數萬,土著好幾十萬。
公司成立後,羅芳伯逐漸征服或收攬了當地四分五裂的各種華人團體、商會、村寨,消滅了競爭對手。這時的蘭芳公司已經擺脫了先前的幫會性質,正式以一個軍隊的面目出現。為了更好地運轉這台機器,1777年,羅芳伯以坤甸(東萬津)為首都,以1777年為蘭芳元年,建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國家元首稱大唐總長或是大唐客長,意思是華人作客海外的首長,且「國之大事皆眾咨議而行」,以類似於民主選舉和禪讓的形式傳承,前後歷任十二位總長。
建國之始,羅芳伯就知道洋人對當時的清朝是比較忌憚的,所以建國後他決定派人向清朝稱臣,希望成為大清的藩屬國,將婆羅洲(即加里曼丹島)劃入大清疆域。可惜,愚昧無知的乾隆皇帝,哪裡知道世界的形勢發展,他根本就沒把這些逃出大清國的老百姓放在眼裡,哪怕是你在外面建了個什麼公司(羅芳伯不敢對清朝說自己建國,那會造成叛亂造反的印象)。不過,蘭芳共和國雖沒得到大清的庇護,卻獲得了和大清進行貿易交流的權力。憑此「優待」,蘭芳共和國對外宣稱已成為大清的附庸國,告誡荷蘭人不可輕舉妄動。攝於清朝強大的軀殼,荷蘭人開始還真沒敢對蘭芳共和國太放肆,使得蘭芳共和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據說,鼎盛時的蘭芳共和國占據了整個加里曼丹島。
後來由於清朝被西方列強用炮艦敲開了封閉的大門,無力顧及境外的事,趁著中法戰爭的時機,荷蘭開始重新部署占領行動。1884年,荷蘭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雖進行了抵抗,但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其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不過,由於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荷蘭並未公開宣稱已占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後,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占領。
亡國後逃往蘇門答臘的華人一直往西邊遷徙,有的來到馬來西亞半島定居。當中的一位遷徙者的後人最終還成了東南亞的顯赫人物,他就是被譽為「新加坡國父」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李光耀非常崇敬羅芳伯以及他所創建的蘭芳共和國。羅芳伯等人所建立的豐功偉績,一直為後人所敬頌,如:坤甸的羅芳伯紀念廳和墓園,東萬律的「芳伯公學」,以及他家鄉今梅州市梅縣區石扇梅北中學內的「羅芳伯紀念堂」。
「蘭芳大總制」上建總廳,下由各級官員輔政,組織地方自治機關,任命華僑及土人頭目為各級機關首長和副首長,施行德政,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建立的民主政體雛型。蘭芳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共和國之一。
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歷任總長傳承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eaoaxz.html
-----------------------
蘭芳共和國(1777年—1884年),全稱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是華人所創立的第一個共和國。1770年廣東梅縣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加里曼丹西部)坤甸成立了「蘭芳公司」,1777年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成為「蘭芳共和國」。 蘭芳大統制建立時,第一任總長是陳蘭伯,第二任總長是羅芳伯,蘭芳大統制名稱,取之於此。
蘭芳共和國最初並非政治組織,而是一家貿易公司。是時不少廣東人前往南洋謀生,由於廣東人善長經商,因此不少從事貿易的人都很受當地酋長的敬重。當時由於不少歐洲人前往當地騷擾,所以當地有華人社團從廣東省招請團練,來到南洋擔當類似保鑣的角色,當中勢力最大的是蘭芳公司。後來不少酋長都要求蘭芳公司保護他們,所以蘭芳公司當時的老闆羅芳伯就在當地成立共和國,並擔任國家的元首,總攬國家的保安及各部族之間的協調工作。而各部族的內部事務,仍然由酋長負責。
此外,由於羅芳伯得知洋人對清朝仍然非常顧忌,所以在立國之初就立即向清朝稱臣,並派員前往北京朝貢。不過由於擔心清朝可能不滿,羅芳伯向清朝稱臣時決定仍使用「蘭芳公司」之名,而非「蘭芳共和國」。此舉果然使洋人大為顧忌,從而停止對當地的騷擾。而另一方面,早期未有加入的部族,看到蘭芳共和國的成功,亦紛紛表示願意加入成為成員部族。在國勢最高峰時,蘭芳共和國的勢力範圍佔有整個婆羅洲島。1795年羅芳伯病故後,由江戍伯繼任其位。
蘭芳共和國以坤甸為首都,並將立國之時,1777年當年定為「蘭芳元年」。國家元首稱「大唐總長」或是「大唐客長」,意思是華人作客海外的首長,且「國之大事皆眾破壞加里曼丹諮議而行」,以類似於民主選舉和禪讓的形式傳承,前後歷任十二位總長。
後來由於清朝在外交上多次失利,西洋人開始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破壞,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趁著中法戰爭的爆發,荷蘭開始重新部署佔領行動。1884年,荷蘭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雖進行了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其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不過,由於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荷蘭並未公開宣稱已佔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後,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佔領。蘭芳共和國自立國至滅亡,共經歷一百多年。
逃往蘇門答臘的部分華人隨後往東北邊遷徙,並於馬來西亞半島定居。當中的一位遷徙者的後人最終更成為了東南亞的顯赫人物,他就是被譽為新加坡國父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
-------------------------------------
中國人在海外建立的蘭芳共和國想納入中國,為啥乾隆不要...
2016/01/27 來源:每日漢字
中國地大物博,疆域很大,但是勤勞簡樸的中國人還曾在中國領土外建立過很多國家。有這麼一個國家,叫做蘭芬,也是中國人建立的,後來想納入大清版圖,但是乾隆皇帝拒絕了,這是為什麼呢?
由公司升格為國家
蘭芳大統制共和國(1776年~1886年),通常簡稱蘭芳共和國,是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之間存在於南洋婆羅洲(現稱加里曼丹島)上的海外華人所創立的第一個共和國,也是亞洲歷史上的第一個共和國。
1770年,廣東梅州(今梅州市梅縣區)的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現稱西加里曼丹)坤甸成立了「蘭芳公司」,是個類似於東印度公司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團體組織。
1777年,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以東萬律為首都「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建立。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
蘭芳共和國建立時,第一任總制是陳蘭伯,第二任總制是羅芳伯,最後一任總制是劉恩官。蘭芳大統制名稱,取之於此;亦有人因第二任總制羅芳伯而稱其為方伯共和國。
早期許多廣東人前往南洋謀生,其中有些人擅長經商,頗受當地酋長的敬重。由於那時不少歐洲人前往當地騷擾,所以當地有華人社團從廣東招請團練來南洋擔當類似保鏢或傭兵的角色,逐漸形成了所謂「公司」的組織,其中勢力最大的就是蘭芳公司。
這個海外國家存在了110年
開國元首叫羅芳伯。
據史料記載,他「少負奇氣,生性豪邁,行俠好義,喜結納」。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35歲的羅芳伯決定下南洋謀生,歷經風浪,從一個叫「三發」的地方上岸。三發,即今印度尼西亞(印尼)的西加里曼丹省。
羅芳伯來此之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早有許多人來到加里曼丹謀生。他們大都集中在該島的沿海城市坤甸一帶打工。有的在農村種植水稻、椰子、咖啡、胡椒,有的則在山區開採石油和煤礦。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極為艱苦,由於路途遙遠,他們得不到祖國的關心和照應,被乾隆皇帝稱為「天朝棄民」。為了生存,他們需要團結互助,於是自動結成了不少類似「同鄉會」的組織。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羅芳柏與百餘名親戚朋友漂洋過海,來到盛產金礦和鑽石的婆羅洲(即今印度尼西亞西部的加里曼丹島)。起初,芳柏以教書為業,他有文化、有膽識、有才能,又懂武術,身體壯實,既能團結僑胞,又能與當地土人合作,深受當地人民和華僑的擁戴。
加里曼丹島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礦,資源豐富,還有港灣可發展交通,其時該島內部各大小採礦公司之間互相爭鬥,外部又有來自印尼的荷蘭帝國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入侵,內憂外患極為劇烈。
羅芳柏在站穩腳跟後,積極聯絡蘇丹和當地土族頭人,成立華僑與當地民眾相結合的軍隊,奮力擊退外來入侵者,取得了東萬律的管轄權。
1777年,羅芳柏根據當地人民的意見,以東萬律為首府,著手建立「蘭芳公司」,並組織「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在他管轄下的110萬民眾一致擁戴他,稱他為「大唐總長」,敬稱為「芳伯」。
羅芳伯當了十九年的國家元首,於公元一七九五年病逝,他活了五十八歲。隨後,由全國公民選出江戊伯繼任國家元首,此後還有七人擔任過這個職位。
1886年,這個在異域建立起來的華人小國,遭到荷蘭殖民主義侵略軍的猛烈進攻,全國民眾進行了頑強抵抗,終因武器太差而失敗,這個華人國家也不幸滅亡。蘭芳共和國共存在了110年。
乾隆拒絕「蘭芳」加入大清版圖
曾想併入清朝版圖,但被乾隆皇帝拒絕;剛剛建國,羅芳伯就派人覲見乾隆皇帝,請求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大清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但乾隆皇帝根本沒理睬這些「天朝棄民」,也不承認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為啥不承認呢?可能與大清的強盛有關係,眼裡根本看不起這個海外國家。
羅芳伯臨終前他還交代國民,無論今後誰為國家領導,歸順大清之心決不可變。
這是一個惟一不稱王的華人國王,當時像羅芳伯這樣的中國移民,在當時社會裡叫「天朝棄民」,根本沒有社會地位。當時是乾隆年代,中國繁榮昌盛,朝廷威權無處不在。羅芳伯他們不敢稱孤道寡,怕犯一個謀逆之罪,自己遠離故土倒不要緊,連累身在故國的宗親友人那才是麻煩。中國人骨子裡始終認同祖國,不管走得有多遠,都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羅芳伯他們也是一樣。反而,他們一直希望能夠被清廷接納為一個地方政府,一來可以光宗耀祖,二來也可以利用祖國這個靠山,抵抗來犯的歐洲人。事實上,清廷雖然從來沒有正式承認過蘭芳國,但羅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見到了乾隆的重臣,使得對蘭芳覬覦已久的荷蘭人有所忌憚,一直不敢造次。直到1886年,見清廷衰敗,荷蘭才大舉進攻蘭芳,滅掉了這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
擁有百萬人口,戰時可以全民皆兵的蘭芳國,敗在遠道而來的荷蘭人手下,據說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xo6y4.html


客家人為什麼要叫客家人?
在《嘉應州志》中指出「客家」一詞,是廣州一帶講廣東話的人對於他們的稱呼,而十八世紀台灣的《諸羅縣志》,則僅以「客」一字來稱呼,而大部分的台灣地方志多以「客人」、「客仔」、「客民」來稱呼。都是指較晚遷入,而且語言不同於閩語或廣東話,而且居住在福建西南部、江西南部、廣東東北部交界山區的人。而在國際中,由於廣東人具主流態勢,因此英語中的Hakka也就由此而來,在台灣則要等到國語成為主流語言後,「客家」一詞才真正普及
台灣客家地圖,邱彥貴、吳中杰,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台北市,2003年5月初版七刷,頁25,27
索書號536.211


lanfang-republic-1-22020-11-28_2314302020-11-28_231422lanfang-republic-2-8lanfang-republic-2-7lanfang-republic-2-6lanfang-republic-2-5lanfang-republic-2-4-1024x618lanfang-republic-2-3lanfang-republic-2-2lanfang-republic-2-10lanfang-republic-1-5lanfang-republic-1-4-1lanfang-republic-1-3

考試考不上,這位客家青年乾脆就去南洋獨立建國!?「羅芳伯」謎樣背景揭密
2020-11-26
考試考不上,這位客家青年乾脆就去南洋獨立建國!?「羅芳伯」謎樣背景揭密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2HM2Poh
作者:周姿吟
1777 年,美國正經歷漫長的獨立戰爭,英國亞當斯密才發表完改變世界遊戲規則的《國富論》,地球的另一端,年僅三十多歲的羅芳伯,在溫暖而潮溼的東南亞婆羅洲熱帶大地,建立了一個神奇的國度──「蘭芳共和國」。
這位客家青年,為何在十八世紀從家鄉廣東,搖搖晃晃來到遙遠的婆羅洲?身在異鄉的他,是怎麼徒手「建國」?透過羅芳伯的個人生命傳奇,我們又能看見哪些當時「下南洋」的客家移民的奮鬥與生活圖像?讓我們把故事看下去。
突破出海禁,熱血青年下南洋
在往前說羅芳伯的故事以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當時的故事背景。
歷史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華人離開故鄉,到「南洋」地區打拚謀生,經商做工、通婚定居,俗稱「下南洋」或「走南洋」,在福建潮汕一帶又稱為「過番」。[1]
「南洋」一詞,差不多在明清時期出現,指的是現在阿拉伯以東印度洋、印尼到澳洲北部,甚至於到索羅門群島一帶,還有菲律賓群島以西的巴拉旺群島流域。
華人移民下南洋集中在兩個時期:十六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明清時期),還有二十世紀初到 1950 年代。
十七世紀開始,英國、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開始在東南亞建立一個又一個殖民地,需要大量勞動力在南洋開發遼闊廣大的土地,於是把腦筋動到中國移民頭上──當時中國人口增長迅速,特別是地狹人稠的廣東、福建一帶,有越來越多的閩客族群離開家鄉,搭船到南洋打拚。[2]
不過,明清兩朝有人民出海禁令,所以當時的華人移民通常都是非法出海。除了冒著被抓到的風險,面對這群離鄉謀生的勇者的第一關考驗,就是宛如海上移動地獄的船運,他們很有可能遇到凶險海況,就此一去無回。除此之外,以勞工為主的苦力(coolie)移民(豬仔),經常受「客頭」(豬仔頭)誘騙或在「豬仔館」被欺騙簽契約,以未來的工資抵押,換取出海旅費;即使自主且有經濟能力的人,也常被船主詐騙,或受到英國、荷蘭人等壓榨刁難。[3]
離鄉背井,搭著擁擠的苦力船下南洋謀生的華人移民。(Source: Hsu Chung-mao via Think China)
那些度過重重苦難、成功抵達南洋地區的人,有些選擇在當地經商,有些種植水稻,或椰子、胡椒等經濟作物,也有人在當地採集金、錫、石油、煤炭等礦產──附帶一提,當時的客家移民,幾乎掌握了整個南洋的金、錫礦業,[4]有很多客家移民在婆羅洲一帶擔任礦工、礦主。
但是,經商、種田、採礦不夠看,最狂的莫過於來自廣東的客家硬頸青年,羅芳伯,他在 1770 年代,在婆羅洲坤甸(今西加里曼丹)創建了一個國家,名曰「蘭芳共和國」!
身高也許不滿五尺,但是志氣比天高
問題又來了,羅芳伯是何許人也?
羅芳伯據悉生於 1738 年,廣東省嘉應州梅縣客家人(今天的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家住石扇堡。[5] 《蘭芳公司歷代年冊》以羅太哥尊稱羅芳伯,誇他:
生而虎頭燕頷,龍肫虯髯,長耳方口。雖長不滿五尺,然好讀書,胸中常懷大志。量寬洪,喜怒不形於色。而且多材多藝,諸子百家無所不曉。壯遊交,為眾所推尊。[6]
白話來說,就是誇他面相特殊,好讀書、精通諸子家,且胸懷大志,為不凡之人,廣受大家推崇為首領。
羅芳伯畫像。
等等!剛剛稱羅芳伯為羅太哥,那羅芳伯是我們這位傳奇主角的本名嗎?
根據學者考據,當時馬來西亞的客家地區,常在耆老長輩的名字後加「伯」字,這是對長者的尊稱,可以當成是某種南洋客家移民尊重長輩的美德風俗。[7]
西元 1772 年冬,35 歲的羅芳伯因為科舉鄉試不第,決定放棄「考試」這條路。他帶了良作種子,與百餘名熱血的客家青年組團,從歷史上銷菸聞名的廣東虎門出發,搭乘紅色的「大雞眼」民船南下南洋,從中國東南地區,飄洋過海到東南亞婆羅洲。[8]
雞眼船。(Source: 作者拍攝)
大家一定好奇「大雞眼」這船名有夠奇怪,其實「大雞眼」就是「大眼雞」的意思,是形容「紅頭船」船頭的大眼雞形狀的船繪。為什麼是「紅頭」不是「綠頭」呢?原來,在明清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海盜橫行,在沒有足夠的水師對付海盜的情況,只好透過對民船嚴格管理,切斷民船與海盜的聯繫,來防範海盜。
到了清朝,政府就規定各省商船、漁船,必須在船體兩端,頭尾部位,還有大船桅上半截,用漆油塗上不同顏色,並刻某省某州縣、某字某號等字,以便於進行審批、登記發牌、稽查管理船政。
在這個規定之下,廣東船,用紅油漆飾,青(黑)色鉤字。所以廣東船的船頭油紅色,桅杆亦油紅一半,面寫黑大字,故稱「紅頭船」。除此之外,福建船,用「綠油漆飾,紅色鉤字」,民間俗稱「綠頭船」。浙江船,用「白油漆飾,綠色鉤字」。江蘇船,用「青油漆飾,白色鉤字」。如此一來,四省的船隻,透過四種顏色作為區別,遠遠就可以識別誰是誰的船。
踏上動盪的婆羅洲大地
回歸正題,搭乘紅頭大眼雞出海的羅芳伯與百餘位廣東嘉應好漢,到了婆羅洲以後,首先落腳在婆羅洲西部的坤甸。
羅芳伯與一眾親友在坤甸生根,在當地種植水稻、椰子等作物,並參與當地石油、煤礦、金錫礦採集事業。他也在當地開館教書、分享種植五穀技術、教導農耕技藝,並與在坤甸州的蘇丹結拜為異姓兄弟,與當地勢力一同對抗海盜土匪,廣受當地族群愛戴。
事後,他寫下《遊金山賦》記錄下南洋到坤甸的冒險歷程:
「蓋聞金山之勝地,時懷仰止之私衷。地雖屬蠻夷之域,界仍居南海之中。歲值壬辰,節界應鍾。登舟自虎門而出,南征之馬首是東。攜手偕行,親朋百衆;同舟共濟,色相皆空。予自忖曰:既從虎門而出,定直達乎龍宮。無何遠望長天,覺宇宙之無盡;下臨無地,想雲路之可通。」[9]
礦藏豐富的婆羅洲吸引許多移民前來採礦謀生。圖為 1926 年婆羅洲西部礦場。(Source: Tropenmuseum, part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World Cultures / CC BY-SA 3.0)
下南洋的羅芳伯,先是與當地採礦業合作,提升採礦效率,使兄弟們家家戶戶富足。後來羅芳伯更進一步,與採礦師傅陳德成合資成立採金公司。
但是,當時婆羅洲上共有七間採礦公司互相武力爭鬥地盤,而在當地拓展勢力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也不時攻擊華人社群、威脅當地安全。不只是華人移民受到騷擾,許多採礦工廠也因為海賊、土匪屢屢破壞採金設備、搶走許多金子,蒙受大量損失。
於是,眾人開始積極籌組武力,對抗海賊與土匪。[10]在這個背景下,為了保衛兄弟家園,羅芳伯積極攏絡當地蘇丹、土著首領,並成立一支華人與當地人的聯合軍隊,管轄坤甸東萬律──
這,就是「蘭芳共和國」誕生的起源。
延伸閱讀:厲害了我的國!羅芳伯成立的「蘭芳共和國」,到底是什麼?
考試考不上,這位客家青年乾脆就去南洋獨立建國!?「羅芳伯」謎樣背景揭密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2HM2Poh
-----------------------------
厲害了我的國!羅芳伯成立的「蘭芳共和國」,到底是什麼?
2020-11-27
分類: 故事
作者:周姿吟
前文:考試考不上,這位客家青年乾脆就去南洋獨立建國!?「羅芳伯」謎樣背景揭密
西元 1772 年,廣東嘉應出身的羅芳伯,與有膽量、肯吃苦的親友們出虎門走南洋,到了哪位?(按:「哪位」是客語「哪裡」的意思)
羅芳伯一眾在海上航行四十餘天後,來到了土地資源豐饒的印尼加里曼丹──當時仍待開發的婆羅洲西部坤甸(Pontianak)東萬律(Mandor/Toeng-Wan-Loet)一帶[1],在當地生根,煞猛奮鬥(按:「煞猛」是客語「努力」的意思)。此處不單有荷蘭人、印度裔移民、當地馬來蘇丹與土人勢力競爭,還有閩客族群爭鬥,謀生實屬不易,無打拚做毋得(按:意即「不努力不行」)。
究竟,羅芳伯與兄弟們如何在內有仇讎,外有敵方的情況下「獨立建國」,後來更被稱為「共和國」,與當時的美利堅共和國的民主共和概念相提並論呢?這個「國家」怎麼運作?盛極一時的「蘭芳共和國」最終又為什麼「滅國」?讓我們一一說分明。[2]
族群、商業、政治動盪不斷的婆羅洲大地
亞洲第一大島,印尼婆羅洲擁有豐富自然和戰略資源。(Source: tajai / CC BY 2.0)
婆羅洲坤甸一帶土壤肥沃,適合種植水稻、椰子、咖啡、胡椒,同時又有豐富的金錫、石油、煤礦,這麼好的地方,自然少不了族群衝突跟商業糾紛。
根據曾經實際待過坤甸一帶的荷蘭漢學學者 Veth 等人的說法,大概在 1740 年代,婆羅洲南部的酋長首次在汶萊招募十幾名華人開發金礦資源[3],大獲成功,之後三發(Sampas)的蘇丹也跟著模仿。於是短短十幾年間,大批華人礦工從廣東嘉應、潮州、惠州一帶,被招募下南洋採礦討生活。[4]
這批華人移民不僅能讀寫、算數,而且體格強健、煞猛擔硬(按:「擔硬」意即客語「吃得了苦」)。因此,當他們初來乍到時,頗受到當地土酋酋長與貴族勢力歡迎,肯定這批華人移民是能夠壯大自己的部落、王國的有利勞力。
可是,隨著華人移民勢力逐漸龐大,當地華人移民、荷蘭人、還有移民群體內部的張力,也越來越明顯。十八至十九世紀,坤甸一帶不時發生搶地盤糾紛──除了閩客族群間時有爭執外,客家社群內部的大埔客家人與嘉應人也因各種經濟利益,互有各種恩怨糾葛,紛擾不斷。
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勢力遍及印尼,不時與當地社群與華人移民發生衝突。
在這個背景下,1776 年,婆羅洲西北部桑伯斯一帶的華人社群,有 14 間原本以原鄉血緣、地緣為聯繫關係的公司,攜手成立了「和順十四公司」大聯盟。[5]這個聯合公司,不只統一華人社群對當地蘇丹的交際事務,也將當地的華人社群團結起來,比起過去公司之間對抗對立,聯合公司更有效率,幫助社會穩定,也提高了經濟事業的利潤。
受此激勵,羅芳伯感覺到,若要在坤甸闖出一番大業、創造美好繁榮的生活,需要各路勢力團結齊心。因此,羅芳伯與各路英雄好漢誓師會盟,成立「蘭芳公司」,而羅芳伯被尊為「首任大唐總長」,或「大唐客長」,意為「華人作客海外首長」。[6]蘭芳公司之後改制為蘭芳大統制(或蘭芳共和國),他們以嘉應州、大埔縣客家人為主,以坤甸東萬律山為基地,向附近東南亞八大金礦工廠主、坤甸蘇丹、當地各部族結成聯盟,負責坤甸一帶保安,並協調各族群之間糾紛。
蘭芳公司以坤甸東萬律山為基地。(Source: 轉自〈客家人的大伯公〉)
婆羅洲上越來越龐大的華人移民社群,有時與當地人關係緊張;羅芳伯創立蘭芳大統制,與當地蘇丹和部族結盟。圖為廿世紀初年的婆羅洲市場。(Source: Tropenmuseum, part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World Cultures / CC BY-SA 3.0)
有領土、有法律、也有政治首長的「蘭芳共和國」
蘭芳公司疆域圖。(Source: China Daily)
必須說明,這個「公司」,可不是我們現代人去上班賺錢的那種「公司」。當時所謂的公司,是一種在地盤上經營的獨立自治組織,有領土、產業、武力和政治實權,既是經濟實體,也是政治實體。最知名的例子,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荷蘭東印度公司」。[7]
也因此,當羅芳伯將蘭芳公司改為蘭芳共和國時,「國內」也有承繼公司而來的自有武力、法律,也有一系列行政、司法機構,如裁判所(類似法院)和行政府(類似行政院)等。[8]根據《蘭芳公司歷代年冊》記載,在蘭芳,犯重罪的人,比如說命案或者叛逆等等罪名,將斬首示眾;其次,假如有爭奪打架之類一事,則罰以打藤條、坐腳罟;又如口角是非之類等,責以紅綢大燭。[9]
但蘭芳共和國最為人稱道的,是體制跟今日的共和制極其相似,在當時政治仍以君主專制為主的時空背景下,顯得十分特別[10]──對外,蘭芳共和國統一與當地蘇丹、荷蘭人的交涉;對內,成員共同開採礦產,一起養豬、種菜和冶煉金屬器具等。到了每年年尾,蘭芳的成員共同均分採出的金沙。[11]
荷蘭學者高延指出:「蘭芳共和國的總首領稱『大哥』,公司所屬各個不同團體的首領稱『尾哥』,南吧哇區長的頭銜是『二哥』,鄉紳簡稱『老大』,不存在任何具有絲毫霸權主義色彩的頭銜。」[12]
蘭芳共和國的成員和南洋華人社群一樣,一起工作、生活(Source: Tropenmuseum, part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World Cultures / CC BY-SA 3.0)
而且,羅芳伯奉行禪讓理念, 1795 年,羅芳伯以 58 歲之齡離世前,據傳曾囑咐:「不拘本州各縣人氏[13],俱可擇賢而授任」,由此開啟了「蘭芳共和國」13 任、百餘年傳賢不傳子的繼承形式。
首領    即位    卸任
1    羅芳伯大哥    1777    1795 去世
2    江戊伯大哥    1795    1799 回中國
3    闕四伯大哥    1799    1803 去世
4    江戊伯大哥再任    1803    1811 去世
5    宋插伯大哥    1811    1823 去世
6    劉台二甲太    1823    1837 去世
7    古六伯甲太    1837    1842 辭職回中國
8    謝桂芳甲太    1842    1843 去世
9    葉騰輝甲太    1843    1845
10    劉乾興甲太    1845    1848
11    劉阿生甲太    1848    1876 辭職
12    劉亮官甲太    1876    1880 去世
13    劉阿生甲太再任    1880    1884 去世
「蘭芳共和國」代代相傳,共經歷過 13 任「大唐總長」。[14]
公司?共和國?傻傻分不清楚
所以,蘭芳共和國到底是不是一個國家?這個問題,長久以來爭論不休。
就其性質,我們可以說蘭芳共和國是集結鏢局、會館、海外同鄉會等性質的組織。學者認為,蘭芳公司是處裡開礦相關事務的移民社群組織,就如同海外同鄉會、會館或公所,甚至還曾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合作,協助荷在當地課稅,因此,它並非華人海外第一個共和國,將「客長」當作共和國統治者言過其實。[15]
然而,西元 1793 年 6 月 8 日,英國《泰晤士報》頭版位刊載蘭芳大統制共和國的建國情況。報紙上指出:
「此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國力雖後於西方諸國,其意義卻不遜於 1787 年華盛頓當選第一任總統;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民主共和走向……」。[16]
而且,根據當地耆老的記憶,他們肯定蘭芳公司擁有一套完整的行政與「全民皆兵」的國防機制,同時又有家長、村長的制度,這樣高度自治與獨立的規模,就好像是一個國家──即使羅芳伯從來沒有南面稱王。
延續一百多年的傳奇
西元 1884 年,荷蘭發動攻擊,侵略婆羅洲西部的「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向荷蘭舉手投降。
但荷蘭並沒有立即併吞「蘭芳共和國」,仍將當地的客家首領立為「甲必丹」做為緩衝中介。直至清朝覆滅、中華民國立國後,荷蘭才正式宣佈消滅蘭芳共合國。最終,1912 年,蘭芳共和國的餘眾,於今日的蘇門答臘一帶瓦解後,共經歷一百多年的蘭芳共和國才正式宣告滅亡。
雖然蘭芳共和國是否能定調為一個國家,仍有待商榷,但無論如何,蘭芳共和國的故事,確實訴說著客家移民社群的集體社會記憶[17]。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蘭芳共和國的建「國」史,確確實實,就是一部硬頸客家青年下南洋奮鬥成功史。
蘭芳共和國的故事,訴說著華人移民的辛酸奮鬥與成功史。
厲害了我的國!羅芳伯成立的「蘭芳共和國」,到底是什麼?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3q9oY1e


客家共和國?
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合國?
大唐總長羅芳伯
蘭芳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