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平價盤中魚 今日貴不可攀
2024/05/07 07:20LTN經濟通》昔日平價盤中魚 今日貴不可攀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UPZuYe
由於近年漁獲狀況不佳,導致日本秋刀魚價格居高不下。(路透資料照)
日本秋刀魚 15年間價格翻了8.5倍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秋刀魚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秋天的代表性食品,在日本和台灣都深受消費者喜愛,近年在日本卻可以注意到,秋刀魚的價格明顯成長。過去在超市可以用100日圓(約新台幣20元)買到一條秋刀魚的日子已不再,近幾年經常要花到300到400日圓(約新台幣62元至83元)才能入手。
根據日本水產廳公佈的2021會計年度漁業白皮書,由於捕獲的狀況不佳,導致秋刀魚價格居高不下,2006年約為每公斤70日圓(約新台幣14元),到了2021年飆升至600日圓(約新台幣125元),15年間價格翻了8.5倍。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每公斤價格落在184日圓(約新台幣38元)左右,3年內,價格成長了3倍。最新的數據則顯示,東京豐洲市場的秋刀魚批發價2023年平均為每公斤1300日圓(約新台幣272元)。
隨著秋刀魚數量減少和批發價上漲,價格也轉嫁給消費者。(彭博資料照)
日本料理店備感壓力
秋刀魚數量減少和價格上漲明顯影響到消費者,負責採買秋刀魚的超市負責人表示,以前1條秋刀魚只要100日圓(約新台幣20元),現在貴了2到3倍,客人也因此愈來愈買不下手,即使超市享用更便宜的價格供應,也很難做到這一點。
批發商魚一(Uoichi)的竹谷和晃提到,秋刀魚在過去2、3年內變得愈來愈小隻,因此現在只能開始出售過去不賣相對小的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未來價格將取決於漁獲量。
秋刀魚壽司是和歌山縣熊野地區的傳統料理,當地的徐福壽司(Jofuku Sushi)老闆里中陽互則指出,現在秋刀魚的價格已經漲到了自己記憶裡最高,如果價格進一步上漲,這種家常菜也要吃不起了,作為業者也備感壓力。
里中提到,由於價格持續上漲,店內的秋刀魚壽司從750日圓(約新台幣157元)調整為900日圓(約新台幣188元)。並坦言,如果採購價格再高,店家也別無選擇,只能再次考慮漲價。
近年海水溫度上升,導致近海食物變少,秋刀魚生長速度減慢,整體體型也變小。(路透資料照)
海水溫度上升 秋刀魚變少變小
日本水產廳在報告中點出了秋刀魚價格上漲的2大主因,包括氣候變遷對於洋流的影響,以及外國過度捕撈帶來的問題。
秋刀魚喜歡相對寒冷的水域,過去因為親潮與黑潮2個洋流交會,從北海道到東北沿海水域浮游生物豐富,創造了日本豐富的漁業資源,秋刀魚每年春夏會向北遷徙覓食,到了秋季再順著親潮南遷。但隨著近年海水溫度上升,親潮不再流入日本週遭海域,導致近海食物變少,秋刀魚生長速度減慢,小魚數量減少,整體體型也變小。
除此之外,水產廳2020會計年度漁業白皮書《國際秋刀魚管理趨勢》報告指出,過去只有日本、南韓和俄羅斯在捕撈秋刀魚,但近年包括台灣、中國和萬那杜(Vanuatu)都加入捕撈的行列,台灣、中國和南韓等鄰國持續使用大型漁船作業,都可能使秋刀魚供應受到影響。
從1990到2000年左右,台灣和南韓開始捕撈秋刀魚,中國則從2010年代開始捕獲量迅速增加。根據統計,2023年台灣的捕撈量最多,達到5萬噸,其次是中國的3.9萬噸。
秋刀魚是日本與台灣民眾相當喜愛的魚種,日本沿海的秋刀魚數量銳減,致過去15年間價格翻了8.5倍 。(法新社資料照)
中國漁撈活動增加 造成漁獲減少
以日本的秋刀魚捕撈情況來看,根據產業組織全國秋刀魚棒受網漁業協同組合,日本歷年秋刀魚漁獲規模最大的一年出現在2008年,當年漁獲達34萬3225噸。但從2010年開始,導致日本漁獲銳減,2019年跌破5萬噸大關,2022年降至1萬7910噸,創下40年最低。
2023年落在2萬4433噸,雖然出現睽違5年的正成長,但仍是史上第3低,不到2008年高峰時期的1成。去年,日本秋刀魚全國平均批發價為每公斤414.1日圓(約新台幣86元),雖然比前年降了28%,但相較漁獲量最多2008年的67.3日圓(約新台幣14元),高出了6倍多。
1995年日本秋刀魚捕撈量約佔全球的82%,到了2022年,僅剩18%左右,中國等國捕撈活動增加,導致漁業資源減少被認為是主因之一。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日本沿海的秋刀魚數量銳減,對於日本的漁民而言,漁場變得更遙遠。日本水產廳表示,隨著燃料價格飆升,愈來愈多的漁民開始認為,在遙遠的漁場捕魚無利可圖。
台灣、中國和南韓等鄰國使用大型漁船作業,衝擊日本秋刀魚捕獲量。(資料照)
日台韓等九國 協商捕撈配額
由於台灣、中國等國在北太平洋公海的捕撈量增加,各國在2015年成立了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成員包括日本、南韓、台灣、中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歐盟、萬那杜共9國。
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4月18日就計算捕撈配額的新規則達成共識,會中引入根據秋刀魚的推算量自動決定捕撈配額的新規則,2024年捕撈配額為22.5萬噸,較原來大約縮小10%。根據新規,海中的秋刀魚量將依實際捕撈量等科學推算,經過計算之後再決定捕撈配額。
過去加盟國的整體捕撈配額是根據談判決定的,今年的捕撈配額原本已經一致定為25萬噸以內,但最終決定減至22.5萬噸,各國的捕撈配額今後仍將繼續談判決定。
LTN經濟通》昔日平價盤中魚 今日貴不可攀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UPZuYe


漁業/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護漁/漁民/漁船/中國漁船向世界擴散,鄰近的台灣、日本與韓國皆蒙其害/無論中國漁船罪證如何確鑿,行為何等頑劣,通常均自限於驅離或罰鍰難道就不敢留置,就不願沒入漁具與漁船,以致毫無遏阻作用?/《海洋法公約》雖規定不能加諸在專屬經濟區內違法作業漁船之船員身體或自由的處罰,但並不禁止針對非法外國漁船、漁獲與漁具進行強烈處罰,包括銷毀與沒入。因此只要不傷及人命,印尼的作為並無違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cUvTgr
台灣遠洋漁業-直升機/遠洋鰹鮪圍網漁船/穩發漁業/《綻放真台灣》︰搏命的漁人/穩發六o六,專抓浮水魚/秋刀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zJWUf3
遠洋漁業/遠洋鰹鮪圍網漁船/穩發漁業/《綻放真台灣》︰搏命的漁人/穩發六o六,專抓浮水魚/秋刀漁業產值約50億元全球第一/台灣人吃的海鮮 7成都是「舶來品」/台灣遠洋船隊從遠洋捕獲的海鮮並不是自己吃的,有的在國外直接賣往國際市場,或進台灣再轉出口賣到其他國家,而台灣自己吃的海鮮有7成是進口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cPYJj2


漁業嚴格執法只為歐盟?
文/李武忠(農漁經學者) 2018-08-27 15:26
台灣遠洋漁業遭歐盟舉黃牌警告已近三年,卻還未解除警報,較鄰近國家韓國、菲律賓還久,對此漁業界及政府部門均同感壓力。圖/郭文宏攝
台灣遠洋漁業遭歐盟舉黃牌警告已近三年,卻還未解除警報,較鄰近國家韓國、菲律賓還久,對此漁業界及政府部門均同感壓力。圖/郭文宏攝
台灣遠洋漁業遭歐盟舉黃牌警告已近三年,卻還未解除警報,較鄰近國家韓國、菲律賓還久,對此漁業界及政府部門均同感壓力。業界認為歐盟拿放大鏡檢視台灣漁業,且政府過度屈從歐盟無理要求,甚至認為歐盟此舉另有所圖,將於11月6日組團北上表達不滿。對此主管機關漁業署則表示,歐盟雖對我國修訂法律及各項監控措施感到滿意,但須徹底執行並採重罰才能矯正過去不法行為,否則會認為台灣政府是在打假球。
回顧漁政機關在因應歐盟黃牌危機過程中,確實有許多值得檢討改進之處。在自由民主國度,政府基於國家整體利益,要對民眾或產業做出規範時,須依法行政,不能濫權。鑑於過去漁業署對於違法漁船的管控及處分過於寬鬆,因此須先修改相關法規,特別是針對罰責部分須能發揮遏止作用。這部分儘管修正過程有些波折,但最終通過的遠洋漁業三法(《遠洋漁業條例》、《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修正》及《漁業法部分條文修正》),大幅提高罰緩(按違規態樣及漁船噸級別分別處以600萬元至3,000萬元之高額罰鍰),相當程度回應了歐盟的要求。
只是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去執行。新法通過後,政府在初期執法過程,雖然取締件數較過往大增,但給予的罰責卻相對輕微,絕大多數在百萬元台幣之下,想兩面討好;而歐盟即因台灣政府對於違法漁船多採取寬鬆輕罰方式(5-10萬元)毫無遏止效果,才會給黃牌警告,如今又出現類似的狀況,才會再度質疑台灣政府在取締非法漁業活動以及漁船管理的決心和執行力,將台灣繼續『留校察看』,逼迫台灣政府徹底改革,解套企圖連番落空,台灣政府自然承受相當大的壓力。為拚今年底前歐盟官員三度來台查訪能過關,漁業署加大取締力度提高罰款金額,卻也引發業者對政府處分是否符合比例原則,是否過度的質疑與不滿。部分案例確有可議之處,該如何拿捏才能兼顧業者生計及歐盟要求,漁業署需集思廣益別又閉門造車!
儘管我國政府避談歐盟官員是否提及權宜船(Flag of Convenience, FOC)管理問題。只是權宜船確實是從事非法漁業活動的重要工具,屢受國際關注;而台灣擁有相當多的權宜船,當前政府對於權宜船的管理仍存在盲點,應該積極尋求與國際間的監管合作,否則即便修訂通過《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將罰責提高,也同樣流於形式,難以實際有效執行,很可能衍生出新的麻煩,漁業署應儘早解除未爆彈。
非法捕撈活動每年從海洋中掠奪高達2,600萬公噸漁獲,總金額約230億美元,不僅嚴重損害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漁業資源銳減,也影響到守法漁民的權益與生計,遏止非法漁業活動已是全球共識。歐盟要求台灣須強化對我國非法漁業活動的有效管理,並非僅針對台灣(泰國同樣因漁船管理、法規執行及外籍漁工問題仍列於黃牌名單),業界無需做過度解讀,不過政府也有責任說清楚不要激起不當的民怨。何況許多部分如24小時不間斷監控、實際漁獲申報、海上運搬監控、漁船安裝電子船位回報器(VMS) 、電子漁獲回報系統(e-logbook)、補實海上觀察員、權宜船管理等台灣政府早該落實,讓台灣遠洋漁業能朝正向發展,好洗刷國際不良觀感。尤其隨著科技之進步以及國際對非法捕魚活動的全力防堵,想從事海上非法漁業活動的困難度與風險也越來越高,歹路不可行。
國際漁業環境在變,歐盟對台灣遠洋漁業舉黃牌警告,固然讓台灣政府難堪,卻也提供台灣政府及業界一個反思的機會。台灣既然是世界重要的捕撈及漁產品出口國家,儘管非聯合國會員國,仍然應該遵守國際漁業相關規範,不能老是『自由行』,小心觸礁!


揭開台灣漁工剝削黑幕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16日, 2017
A-A+
2017-11-16 14:08聯合晚報 記者王昭月、張芮瑜/連線報導
台灣是亞洲漁業重鎮,但遭國際組織指控,漁船工作環境未達國際人道標準,潛存仲介剝削等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國際勞工組織「漁捕工作公約」今天生效,對提升全球漁工權益與福祉帶來曙光。台灣是亞洲漁業重鎮,勞動生態堪稱全球縮影,但英國環境正義基金會等國際組織指控,台灣漁船工作環境未達國際人道標準,潛存仲介剝削等各種負評。
全球84%的漁工是亞洲人,而台灣是亞洲地區漁業重鎮。據官方統計,全台至少雇用1萬8千名境外遠洋漁工、1萬1千名近海漁工移工來源以印尼、越南和菲律賓籍居多。不過,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指出,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資料,台灣在全球各地雇用的遠洋漁工高達17萬,黑數差了近10倍
10月間,天主教教廷首度將舉辦近百年的「海洋使徒世界大會」移到高雄舉行,英國環境正義基金會副主任史密特(Max Schmid)會中播放菲律籍漁工控訴影片,指台灣雇主苛刻,約定每月1萬6千元的薪水,僅給一半,工作契約是他們看不懂的中文。與會的菲律賓代表也指控台灣境內、境外雇用船員薪資不同,工作環境不佳,揭露海上勞力剝削黑幕。
中山大學海洋政策中心主任胡念祖不諱言,台灣漁業結構長期出問題,業者壓低人力成本,船上設備也未達國際人道標準,漁工長期限縮在狹小船艙內,語言不通,衝突叢生,有人因此被囚禁,造成心理創傷;有的投海輕生或憤而反制,殺害船長。一般人只看到漁工逞凶鬥狠的黑暗面,但追根溯源,業者過度追求利潤,未照顧到漁工的基本尊嚴和需求,是關鍵問題。
基督教長老教會平安基金會海員漁民服務中心主任王文秀說,台灣去年因非法捕撈問題遭歐盟掛「黃牌」,並被發現對於漁工權益關注不足。這張「黃牌」若不解除,一旦發出「紅牌」,屆時歐盟各港口將不會進用台灣漁獲,此事非同小可。
天主教海星國際服務中心神父(左)常登船訪視來台灣打拚的外籍漁工。 高雄天主教海星國際服務中心/提供
分享
王文秀指出,台灣輸入的漁工分近海與境外雇用兩種,近海漁工經由勞動部管道輸入,適用我國勞基法,享勞健保,每月基本資為700美元,折合台幣約2萬1千元左右;境外聘雇的遠洋漁工歸漁業署管,薪資從150美元到350美元,官方雖要求雇主替漁工投保,但理賠金須是重殘或死亡才能具領,「同樣上台灣的漁船,卻同工不同酬,有違普世價值」。
「有些遠洋漁船直接在海上換工,事後再補件給漁業署,等同於人口販賣。」王文秀說,海上的勞動環境很難檢查,如果台灣對待漁工,連最基本的勞基法保障都無法給,如何號稱民主國家?她心痛地說,提出問題並不是想打臉政府,站在民間團體立場,照顧弱勢漁工是他們基本的責任。
天主教中心全球協調官朴世光神父說,漁工通常是最無法發聲的一群,要為無聲者發聲,光靠教廷的力量並不足夠,包括各國政府及NGO協力合作,才能共同解決問題。11月16日生效的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漁捕工作公約」,希望能大幅度改善漁工的工作條件。


海鮮,都從中國來/慢魚運動/遠洋漁業/養殖漁業/近海漁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mRABdz


歐盟黃牌解禁與否誰負責?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針對歐盟是否解除黃牌警告一事,農委會官員一再對外表示我國漁業管理有落實,歐盟10月底前會做完整的評估,「非常有信心」可以把黃牌拿掉,讓我國漁民船東吃下一顆定心丸,答案將很快揭曉。身為全球第三大遠洋漁業國家的台灣,被歐盟高舉黃牌警告是件很丟臉的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看看被舉黃牌或紅牌都是哪些國家。但是初始我國主管官員並不以為意,也沒人為此負責,修法也是慢吞吞,直到歐盟放出將改舉紅牌禁止台灣水產品出口後,我國政府才開始緊張,猛趕進度,執法也一改過去寬鬆作法嚴格起來(短時間內已懲處超過30件重大的違規事件),一時間讓漁民船東很不適應,引來相當多的抱怨,也間接證實過去台灣主管部門對漁船管理的怠惰。對此還是沒人被究責,正因為沒有傷痛所以容易遺忘,才會繼續犯錯直到歐盟給予當頭棒喝。目前公布的這些管理措施,如何讓歐盟相信我國政府這回是玩真的且會持續下去,才是解除與否的重要關鍵之一。
農委會官員一再向國人保證,對於歐盟的要求我們不僅都已經做到了,還做得更多,歐盟應該沒有理由不解除黃牌警告。問題是在外人看來並非如政府官員般樂觀,例如台灣綠色和平組織認為國內「非法轉載漁獲」仍存在管理漏洞且資訊不夠透明,國際合作不足,要在年底前撤黃牌,沒那麼樂觀;日前在高雄舉辦的第24屆海洋使徒世界大會上,即有外籍與會人士質疑,我國境外聘用船員待遇比國內聘用矮一截,另有代表也批評漁工工作環境不佳,台灣應該尋求改善;還有印尼海洋暨漁業部長蘇西(Susi Pudjiastuti)捍衛印尼漁權,毫不手軟把非法入侵的漁船公開炸沉,而台灣漁船也因經常進入印尼海域非法捕魚被列為緊盯目標。這些俯拾可得的警訊,我國官員好像沒有看見似的,猛吹口哨給自己壯膽。
站在維護國內漁業的立場,當然希望能早日解除黃牌警告,拿掉頭上的緊箍咒,避免漁民、船東受到實質傷害。但是站在全球漁業資源永續利用的觀點,台灣政府及船東習於做表面功夫的言行,不能老是僥倖得逞,必須被嚴肅糾正,讓身為國際漁業一員的台灣,能主動遵守國際規範,做個受歡迎的漁業人!
為了遏止魚類資源的日漸枯竭,保護僅有的資源,加強具實際效果的漁業監管,已經在全球形成一股潮流,國際對非法捕魚活動正進行全力防堵,想從事海上非法漁業活動的困難度與風險也越來越高,台灣漁民想要在國際海域航行無阻,就必須調整心態;特別是漁政主管機關也要確實負起督導責任,若還繼續由外行領導內行,胡亂領導,未來等著台灣的不只是黃牌而是更大的風暴。謹慎能捕千秋蟬,小心駛得萬年船,大話說盡說滿屆時若未能如農委會高官所言解除黃牌警告,不知下台負責是不是這些官員的唯一選項!


 

漁業黃牌談判 歐盟代表訪視前鎮漁港
By 經濟日報, money.udn.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20日, 2017
A- A+
2017-10-20 15:55中央社 記者程啟峰高雄20日電
台灣漁產兩年前被歐盟列為黃牌,來訪談判的歐盟代表今天上午南下高雄訪視前鎮漁港,實地了解遠洋漁貨卸貨作業及漁業署稽查及管理作為。
歐盟2015年10月將台灣列為打擊非法捕撈漁業不合作黃牌警告國家,歐盟代表16日來台確認台灣是否改正,來台期間除與農委會雙邊閉門會議,歐盟代表也到前鎮等遠洋漁業漁港訪視作業實況,並了解漁業署稽查及管理作為,歐盟代表預計26日離台。
歐盟代表上午由漁業署官員、高雄區漁會總幹事黃昭欽、高市海洋局副局長黃登福等人及隨行翻譯人員到靠泊前鎮漁港西碼頭的一艘搬運船,實地了解搬運船從船艙卸下秋刀魚、在碼頭分貨及裝上貨櫃的實況,歐盟代表並登船看漁貨船艙隔間。
歐盟代表對搬運船進港、靠泊、漁貨卸貨作業流程、魚貨包裝標示、分裝上櫃、搬運船的船艙隔間情形及銷路,以及現場檢查員、漁業署稽查管理作為等細節,問之甚詳。
漁業署則在這艘搬運船的船頭及船尾各架設一部錄影機,從上午8時船艙開啟展開卸漁貨作業時,即分頭全程錄影蒐證;高市海洋局則在碼頭制高點架設錄影監視系統,從由上往下全程錄影蒐證漁貨卸貨作業。
漁業署官員以搬運船平面圖,一一為歐盟代表解釋漁貨卸貨作業過程,歐盟代表拍照存證,也按圖登船實勘漁船漁貨吊起的船艙隔間情形。
歐盟代表到前鎮漁港時適逢有艘漁船要出港捕魚,漁船上大放鞭炮,隨行漁業署官員解釋這是漁船出港習俗,為求滿載而歸,令歐盟代表覺得有趣,不禁莞爾。
黃登福告訴中央社記者,高雄前鎮漁是遠洋漁港是漁業署管的,海洋局則受漁業署託管前鎮漁港,並在漁港制高點裝置錄影監視系統,全程監控搬運船魚貨卸貨;每年9至11月是秋刀魚季,目前搬運船進港的漁貨幾乎是秋刀魚。
高雄市遠洋漁船有鮪延繩釣、鰹鮪大型圍網和魷魚秋刀魚船等,船隻多是300噸至1000噸級,漁場分布在中西太平洋、福克蘭群島、北太平洋一帶作業,以鮪魚、鰹魚和魷魚居多。黃昭欽說,高雄區漁會去年漁獲約有20萬到30萬噸,年產值上百億元。


 

豐群水產董事長李文宏。豐群水產是全球前三大漁業貿易公司,年營業額高達400多億元,是台灣經手最多鮪魚的貿易公司

豐群水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水產貿易為主要業務的民營企業,其業務範圍橫跨全球各大洋。
在臺灣遠洋漁業發展初期,基於國內外實際經濟環境需要,豐群水產股份有限公司於1972年正式創立。
該企業主要從事冷凍鮪魚之國際貿易,並持續設立海外漁業基地等相關配套服務架構,同時進行收購魚獲及經營漁船補給業務,提供國內外遠洋鮪魚與魷魚船隊船東供應鏈及物流服務,且持續進行資源整合與市場結盟。
業務產品[編輯]
販賣冷凍鮪魚與魷魚及其加工產品
販賣超低溫鮪魚
世界三大洋及其鄰近港口之漁船相關服務,並於當地設有分公司、辦事處等
魚貨運搬相關服務
全球三大洋之海上及港內加油[2][3]

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  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  


在台灣遠洋漁業發展初期,基於國內外實際經濟環境需要,我們於1972年正式創立豐群水產股份有限公司,並本著誠信互惠的原則,從事冷凍鮪魚國際貿易,持續設立海外漁業基地相關配套服務架構,進行收購漁獲及經營補給業務,提供給國內外遠洋鮪魚/魷魚船隊船東的供應鏈及物流服務,並持續資源端的整合及與市場端的結盟,祈能成為全球相關產業領導服務品牌而自許。
找同類型公司?
看相似公司
產品服務
冷凍鮪魚、魷魚及加工產品之全球行銷
漁船在世界三大洋及鄰近港口之相關服務
承租魚貨運搬船並提供魚貨運搬相關服務
三大洋之海上加油及港內加油
-------------------------------------------

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  
【台灣現場|產業篇】困港的遠洋漁業,還有機會嗎?
文鄭涵文攝影林佑恩吳逸驊共同採訪/李雪莉、蔣宜婷 2016/12/19
友善列印
前鎮是台灣遠洋漁業的基地,靠港的船曾經縱橫三大洋,養活數萬個家庭;但過去2年卻落得困港,漁船被困在港裡,進退維谷。遠洋漁業最冷的冬天將至,在全球公海最新一波秩序重整的遠洋戰局中,台灣為何被夾殺?還有生存下去的機會嗎?
以往秋末就該回港的秋刀魚船,今年景況不好,11月底了,各船隻仍死守北太平洋的「海尾」,想再撐一下、多捕一些。高雄前鎮漁港裡,靠遠洋漁業撐起家計的人們等著漁船滿載而歸。
這個產業很少遭逢這麼糟的環境。過去遠洋漁業長達30年的狂削年代,遠洋漁業為台灣賺進大量外匯,1,500多艘漁船橫掃三大洋,前鎮漁港周邊也跟著豐盛的漁撈繁榮起來。
Google地圖上的前鎮漁港是個「凹」字型的藍色區塊,這裡是台灣最重要的遠洋基地,不僅漁獲量第一,還能停泊噸數最大的漁船,屬於中央機關直接管轄的「第一類漁港」。卸魚、冷凍、補給、加油或修船,周邊一應俱全。隔海相望的旗津,還有數十家造船廠及漁具公司。
「凹」字型平坦的這一邊停了多艘漁船。走在漁港,穿著低調來去的人,很可能是身價上億的船老闆;家門口停著好幾台名車的是漁撈長或船長。過往公海捕撈自由、海洋保育未成氣候時,滿載是常態,於是一艘造價5億的圍網漁船出海一年所賺,能讓船老闆隔年再添一艘新船出海。陸上負責「卸魚」的出魚班,總卸魚到天黑。
「以前每天都拍賣,這裡滿滿都是魚,5點半開始,賣到8點9點還沒賣完,喊的人都燒聲!」負責記錄賣價的王先生還記得過去美好的光景。但過去2年,進港漁獲大幅減少,出魚班收入砍半,拍賣市場冷清了。
這種蕭條的情況,連前鎮對岸的旗津,感受也深。民間最大造船廠中信造船董事長韓碧祥,從早年的造船學徒到被稱為「台灣船王」,他的辦公室裝潢,猶如豪華遊艇。景氣好時,漁船是中信造船的主力,船廠有3年內造100艘延繩釣船的紀錄,甚至遊艇、政府巡艦,導演李安的電影少年Pi裡那艘漂流汪洋的小船,也出自中信。
但近3年是遠洋漁業的景氣低谷,漁船訂單銳減,讓船王相當苦惱。「船都不出港啦,」韓碧祥說,近年來魚況、魚價都不好,油價又高,「你看(漁港裡)船那麼多,都沒出去作業。很多家公司停航,或停在國外港口啊。不想出去,出去虧更多,乾脆綁起來虧比較少。」
不少船東告訴《報導者》,有的圍網公司已連賠了2年,延繩釣船則有幾十艘相繼退場。遠洋漁業的嚴冬,來得又急又快。
遠洋產業的劇變對每年產值438億元台幣、養起數萬個家庭的漁業大國來說,是難以承受之重。
過去,台灣以最低成本追求最大產量的發展邏輯向世界擴張,但這種生存方式正被全球的環保、生態、消費者意識所反噬。
「有船就捕、有魚就撈」的快樂日子,已經過去了。
資源島國的逆襲:緊縮的撈捕權
第一個重擊遠洋漁業的,是長期來擁有豐富漁場、被剝削的太平洋沿海島國,他們起身逆襲漁業大國。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最多鮪魚、旗魚的洋區,是漁家必爭之區。台灣漁船若要進入洋區上其他島國的經濟海域裡捕魚,必須先與這些國家談漁業合作、並付「入漁費」進場。但近幾年入漁費成本高漲的幅度,就像一波波打在船身的大浪,讓人難以招架。
豐群水產最清楚島國崛起如何影響台灣。作為全球前三大漁業貿易公司,豐群在全球有30個漁業據點、每年收購65萬噸的鮪魚,年營業額高達400多億元,是台灣經手最多鮪魚的貿易公司。
「島國崛起」是豐群水產董事長李文宏所下的精準註解,他分析,這些年島國發現捕魚是門好生意,也被教得聰明,開始利用資源上的優勢,向撈捕者要得更多。現在漁船要進場,要先投資、提供就業、幫助當地發展,最好船還能入籍。「以前他們沒有建立產業鏈、沒有參與,只有賣祖產。現在他們要求你抓了魚,要在這邊加工、製造就業,設工廠」,若只想佔他們便宜,是拿不到入漁資格的。
豐群水產董事長李文宏。豐群水產是全球前三大漁業貿易公司,年營業額高達400多億元,是台灣經手最多鮪魚的貿易公司。(攝影/吳逸驊)
但對一般船東來說,這種投資非常困難。豐群2004年在巴布亞紐幾內亞(PNG)耗資近9.5億台幣(當時約3千萬美元)投資精肉處理廠,並僱用當地人,用此換得14艘圍網漁船的撈捕資格,豐群再將資格轉給業者。只不過這筆投資經營起來很不容易,加工廠管理者認為當地人工作態度隨意,常常翹班,難以管理。李文宏說,為了拿下入漁權,和島國合作得很有耐性。
島國崛起的背景除了求自身發展,也有來自區域漁業管理組織的壓力。為了減緩魚類消失,區域漁業管理組織要求島國減少撈捕。這個要求進而催生了讓全球船隊叫苦連天的漁撈新制──「漁船作業天數方案」(Vessel Day Scheme,簡稱VDS)。
這個新創制度,把漁船原本繳一次可撈到飽的入漁年費,改成以船隻作業的「漁撈日」(fishing day)計價。一開始實施時,每日收9萬元台幣,現在飆漲到最貴一日要36萬元。根據業界估計,一艘圍網船一年要買到250個作業天才會賺錢,一旦低於160天就拉警報,等於每年要支付島國5千到9千萬元台幣。而島國顧及區域漁業組織的壓力,未來釋出的總天數只會愈來愈少,捕撈成本會愈來愈高。
對圍網船隊來說,島國是以資源保育之名行獲利之實。一名船東對這個制度有絕妙比喻:「這就像看電影,你有沒有看是你的事,反正你買票就進去,時間到就要出來。」
狂飆的「每日入場費」,連擁有10艘船的台獨大老辜寬敏都吃不消。
多數人熟悉的是政治上的辜寬敏:台獨大老、總統府資政。不熟悉的則是他的另一個身份:縱橫中西太平洋,擁有7艘千噸漁船和3艘運搬船,辜氏漁業公司(KOO’S Fishing Company)的董事長。他的船隊,也是台灣第一批掛上中西太平洋島國國籍的船隊。
90歲的辜寬敏至今每週至少3天,仍穿著西裝到位於台北松江路的辜氏漁業總部坐鎮,他坐位旁的白牆上掛著一幅照片,是他與一群穿著藍白色如海軍制服的漁工合影,身後是辜氏在太平洋島國的第一艘船KOO’S 101。
獨派大老辜寬敏,也是辜氏漁業公司(KOO’SFishingCompany)的董事長。他的船隊,是台灣第一批掛上中西太平洋島國國籍的船隊。(攝影/林佑恩)
1994年,68歲的辜寬敏進入這個產業,他原本預定88歲要退休,至今無法如願,仍為了船隊的生存奔波。2015年最後一季,當時高齡89歲的辜寬敏飛了近48小時,終於抵達太平洋上不到7萬人口的馬紹爾。他身著白西裝、打黑領帶,對著10幾位漁撈長和船長說:「真歹勢,阮是姑不而終愛去公海掠魚;誠遠,雖罔大家沒去過,毋過不得不按呢做!(註)」口氣既是請求也是命令。
原來,那年辜氏船隊沒買到足夠的漁撈日,作業天數一用完,就無法進入島國經濟海域裡捕撈,船只能停在港口。圍網船很少進入公海捕魚,辜寬敏親上火線,漁撈長與船長們二話不說,殺去不熟悉的公海,解決當年危機。
過去辜氏漁船每年獲利可達4億,現在獲利1億多,辜寬敏手裡夾著未點的香菸,感嘆這幾年巨大的變化:「3年前漁價很好的。以前賺100元,現在只能賺20元,其他都被島國徵收去了。」
高額的漁撈日制度確實起了作用,歐盟的圍網船硬生生地被趕出中西太平洋。漁業署副署長黃鴻燕說:「現在VDS貴,漲到歐盟受不了,主要是法國、西班牙的船,去年底全數撤出,太貴了。」
然而,船東們一方面得想盡辦法取得撈捕資格,另一方面,還得面對來自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的壓力。
因為市場端對漁撈端的永續要求和制裁的威脅,一環一環地燒過來了。
來自餐桌的壓力:別給我血汗海鮮!
過去2年,歐美大媒體紛紛把焦點投注在被剝削的漁工。2014年6月,英國《衛報》的調查報導指出,泰國蝦業的生產鏈奴役勞工;隔年,《美聯社》則以「血汗海鮮」(Seafood from Slaves)系列報導,揭露美國超市裡的海鮮來自被奴役、剝削的東南亞漁工,此報導獲2016年普立茲公共新聞獎。該份調查發現,數千名漁工被囚禁在印尼小島上、被迫在非法漁船上工作,回不了家。漁船上的非法捕撈,以及人權盡失的惡劣環境,浮上檯面。
沾著漁工血、汗、淚的海鮮從船上卸下後,先流進泰國加工廠,再被運到如沃爾瑪(Walmart)、克羅格(Kroger)等美國大型零售商,最後上了消費者的餐桌。生態與人權NGO工作者透過在賣場前站崗、在零售商的標誌上抹上血紅色顏料,讓消費者感受剝削的海鮮生產鏈如何運作。
這在豐群水產董事長李文宏眼裡特別有感觸。豐群每年經手數十萬到數百萬噸漁獲,和全球各大通路、零售商有密切合作關係,他觀察到這種抗議場景愈來愈多,「NGO會在賣場前問,你有沒有買泰國(生產)的蝦?接著開始指控:你買的蝦,背後是奴役這些人,把人家關在籠子裡,你等於幫他們幹這種事情。」
餐桌的這一端憤怒了。美國相關人權倡議者呼籲消費者拒買使血汗海鮮。2016年2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則簽署禁止血汗海鮮進入美國的法令。
這讓超市、品牌與通路商壓力極大。他們害怕變成消費者眼裡剝削漁工的幫兇,更怕商品被抵制。國立海洋大學教授黃向文表示,不少歐美國家的消費者已開始拒絕購買沒有生態標籤的罐頭或水產品。
「不管是面對NGO還是消費者,(零售商與品牌)要確定店裡販售的東西符合永續概念,生產供應鏈裡沒有勞動問題,甚至連碳足跡都要控制。這被認為理所當然,一關又一關地逼到供應鏈上游來。」李文宏說,大家在檢視遠洋漁業的社會責任。
而隨著品牌、通路往前端施壓,火先往前燒到了加工廠,再一環、一環地往源頭咎責,原本只顧著狂撈的漁船,無法再置身事外。而這股壓力也將直接衝擊漁撈大國台灣。
因應來自餐桌的壓力,Costco等全球大型零售業者在2014年7月成立「永續蝦專案組」(Shrimp Task Force),組內包括通路商、加工廠、大型漁業公司及NGO等37個組織,除了追究泰國忽視人權的蝦生產鏈,也試圖建制更永續的漁撈制度。2016年10月專案組改名為「永續海鮮專案組」(Seafood Task Force),鮪魚成為下一個被檢視的生產鏈。
撈鮪大國台灣無從逃避。豐群在接受《報導者》採訪的前一天,才正式加入專案組。包括李文宏在內的8位主管,11月飛到日本東京和Costco高層、NGO進行馬拉松式的會議,主軸在談鮪魚生產鏈的捕撈,如何維繫人權與生態永續
談判桌上的重點之一,是訂定合理的海上工作環境及安全衛生條件,避免剝削、奴役漁工情事一再發生。正式會議之前,豐群先召集前鎮的船東,開會尋求共識。只不過這樣的國際新趨勢,對於習慣惡劣捕撈環境的船東們來說,卻是難以理解。
有些船東說:「漁況好的時候,起鉤或起網作業就要16小時,怎麼算工時?」有些不理解仲介制度如何苛扣外籍漁工薪水的老闆會抗議:「我們給的薪資遠超過當地水平啦!」甚至有船東表示,現在國際抓得嚴,船長不太虐待漁工了。光這些爭議就引發爭辯,遑論國際專案組裡的NGO還想要求給船上多國籍漁工們組工會的權利。
但事實上,台灣漁船上原始、拚搏的海上生活,30年如一日。根據《報導者》調查,外籍漁工被虐待、剝削、無故扣薪是常態,不良仲介亦假招募工作之名,行人口販運、強迫工作之實。海上暴力、喋血時常發生,船上生活明顯有改善必要。豐群副總經理許培霖說,這樣的工作會議一直折騰到第4次,船東們才開始理出共識。
遠洋「慘」業面對夾殺⋯⋯
台灣遠洋漁業四面楚歌:島國設立撈捕限制、消費國嚴格要求永續與人權,負責任漁撈變成最低門檻,留在海上的成本疊高、獲利變薄。
對整個產業來說,還有個雪上加霜的困境。根據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FMOs)科學小組在2015年的評估,好幾種鮪魚已處於資源量不樂觀的「過漁」(過度漁撈)狀態。連以往未被納入管理的魷魚及秋刀魚,未來都將有配額限制,全球資源管理只會趨嚴。
在過去,台灣的遠洋漁業似乎只有一種贏的方式:用最低成本、撈最多的魚。這種想像綁住了產業,導致漁撈成本一提高、魚一變少,船就困港。
但實際上,拚量的邏輯只會遭遇阻力。有轉型意識的船隊近幾年開始採取永續漁法,建立可溯源的標誌,甚至建立起品牌;也有的進一步改進冷凍技術,讓鮪魚的冷凍狀態好到足以製成生魚片,賣得更好的單價,以質取勝。
前鎮漁港裡,不少困港的船,船身互倚。他們終要出航,只是面對這波翻打上來的巨浪,想要破浪而不覆沒,就取決於撈捕者能多快轉彎、升級了。


 

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  

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  
遠洋漁業,是指在離岸200海浬的經濟海域以外,或於公海上從事的海洋漁業。通常以大型遠洋漁船為主,使用鮪延繩釣、鰜鮪圍網、魷釣和秋刀魚棒受法等方法來進行捕撈作業。遠洋漁船以全世界的港口為基地,巡迴各地港口販賣漁獲及補給整修。遍及三大洋,是最重要的漁業產值來源。[1][2][3]
近年來,東南亞地區遠洋漁業因人力剝削事件頻傳而備受爭議。[4][5][6]此外,臺灣周遭海域遠洋漁業過度撈捕行為也層出不窮[7];[8][9]當地政府更因此遭歐盟當局施壓要求改善[10]。[11][12][13][14]
------------------------------------------------
台灣最大型漁船沉沒 23人落海全獲救
分享台灣最大型漁船沉沒 23人落海全獲救到Facebook 分享台灣最大型漁船沉沒 23人落海全獲救到Line 分享台灣最大型漁船沉沒 23人落海全獲救到Google+
2015-09-30
〔記者黃建華、洪臣宏、洪定宏/高雄報導〕高雄籍遠洋漁船「豐國869」號,疑因風浪過大,昨傍晚在高雄港二港口外海傾斜後沉沒,海巡署巡防艇獲報,與附近長榮海運貨輪與港務公司拖駁船及時救援,落海23人全數獲救,其中1人重傷、3人輕傷。
沉沒的豐國869號重達1428噸是國內最大型漁船。(取自豐國水產公司網頁)
沉沒的豐國869號重達1428噸,是國內最大型漁船。(取自豐國水產公司網頁)
獲救船員都披上救援人員提供的被單禦寒。(海巡單位提供)
獲救船員都披上救援人員提供的被單禦寒。(海巡單位提供)
船員獲救後都表示,相當感激救援人員。(海巡單位提供)
船員獲救後都表示,相當感激救援人員。(海巡單位提供)
造價超過3億 捕魚返港疑不敵風浪
高雄籍遠洋漁船「豐國869」號達1428噸,是國內最大型漁船,隸屬豐國水產公司,有8名台灣船員、15名外籍船工;遠洋漁船通常1千噸左右,造價要3億台幣,噸位更重的「豐國869」號造價更高。
海巡署第七巡防區指出,昨傍晚5點30分接獲漁船求救訊號,方位在北緯22度31.42分、東經120度16.62分,屬於高雄港二港口外海域,漁船在5點46分沉沒。
4人受傷 長榮貨輪「路過」救20人
海巡單位派出3艘100噸巡防艇,長榮海運貨輪、港務公司拖駁船也投入救援,長榮貨輪到場救起20人、拖駁船救起3人,落海船員全數獲救,消防員將4名受傷船員送醫,其中台籍54歲劉姓男子重傷,右臉頰、右手及雙腿有15%面積的二度燒傷,住進高醫燒燙傷中心治療,為預防吸入性灼傷,密切觀察中。
另3人被送到小港醫院,其中1名印尼男子眼、胸及頭有3%燒傷,且有吸入性嗆傷,傷勢較重;52歲王姓中國男子右手挫傷、31歲印尼男子左手挫傷。
豐國869號52歲船長張振銘神情疲憊,不願受訪;海巡署表示,船難原因有待釐清,由船公司統一說明。
海洋局表示,「豐國869」號漁船是圍網漁船,船上有23名船員,出海到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的中西太平洋海域,進行捕撈黃鰭鮪魚和正鰹魚類作業,昨傍晚進港時,疑因風浪過大沉沒,至於損失魚貨及油料多少?由高雄港警總隊調查。


台灣漁業為何惹惱歐盟?遠洋業者說話
by 上下游記者郭琇真上下游記者郭琇真 on 2016 年 06 月 07 日 in 漁業養殖畜牧, 系列專題
立法院上週連兩天審查《遠洋漁業條例》,但包含重大違規的罰則、漁業資源使用費等爭議條文,都沒有決議,直接送交黨團協商。距台灣遭歐盟發黃牌已有7個月,修法還卡在非法捕魚要罰多少錢,罰則是否過高等爭議。在一片漁民反彈聲浪中,有遠洋業者跳出來說:「我不怕罰,只擔心屆時政府罰不下去。」究竟原因為何?《上下游》特別專訪該位業者,以下為業者口述,上下游記者整理報導。
進入公海就要守法 扣船損失上億起跳
我們經營遠洋漁業已有20、30年,老實說我不太擔心農委會之後怎麼罰,因為我們經營遠洋的,進入公海以及合作國的經濟海域本來就要遵守相關規範,不然若被扣船,一次損失都是上億元起跳,付出的代價太高,根本不敢違法。
我們有經營魷釣漁船,船隻噸數約1000噸,一艘船造價就要3到5億元。台灣和英屬福克蘭群島有簽訂合作,每年2月15日到6月15日是該海域開放捕撈魷魚的時間,每天抓多少量都要跟福克蘭申報,福克蘭政府也會做資源調查,如果當年捕撈量過大,通常5月15日就會喊停。
今年福克蘭經濟海域的魷魚沒有往年豐富,但我們不可能跑到隔壁的阿根廷海域捕撈,因為台灣沒有跟阿根廷合作,冒險進犯不是被開槍擊沉,就是被通緝。
像今年中國大陸的遠洋漁船屢屢進犯阿根廷海域,3月就有一艘名為「魯煙遠漁10號」的中國漁船被擊沉,另有一艘「華利8號」雖僥倖沒被阿根廷抓到,但阿根廷發出全球通緝,最後「華利8號」經過麻六甲海峽被扣押,4、5億的船沒了,近千萬元的漁獲被沒入,漁業執照也被吊銷了,「是全部都沒了。」
大型鮪延繩釣船,本圖非受訪者經營漁船(攝影/Mark Smith 圖片提供/綠色和平)
台灣長期魚獲紀錄不實惹惱歐盟
魷釣漁船是如此,圍網漁船要非法捕魚更困難,因為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規定,每艘圍網漁船都得配一位區域觀察員,所以圍網若違法,觀察員就先開罰了。
至於延繩釣每個地方管理不一,有的嚴格、有的寬鬆,像高雄區漁會很早就跟國際海洋委員會接觸,高雄區漁會所轄的遠洋鮪延繩釣每天都要申報漁獲量,就連捕撈地點也要填寫,相較之下,東港區漁會管理鬆散,幾乎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歐盟觀察台灣很久,這次會發黃牌是因為台灣長期漁獲紀錄不實,而違規問題就在100噸以下的小釣船身上,農委會須看清楚問題癥結點。這些小釣船本來經營近海漁業,隨著近海資源枯竭,政府開放讓他們也能跑遠洋,卻沒輔導他們要申報漁獲量,就像以前不用寫功課,現在突然要求每天都得交作業一樣,漁民過去沒有那樣的習慣,現在當然很反彈。
除重罰 應有小罰配套逐步輔導
所以我認為除了重罰外,政府還要有「小罰」的配套,例如漁獲申報不實的比例可以分層次,比較輕的就小罰,逐步約束漁船守法,否則一下子重罰「判死刑」,我不認為到時候執法單位真的罰得下去,台灣立法一直有個狀況,就是立法很嚴、執法很寬,遠洋漁業條例的罰則若沒有更細緻的配套,屆時可能會淪為空談。
而且制定小罰的配套可以讓船東有跟船長、漁民約法三章的空間,因為很多時候是船東要求不准非法捕魚,但船長可能會鋌而走險違法,最後船被扣押、執照被吊銷,損失最大的是船東,若有小罰,船東就能透過簽約約束船長和漁民的行為。
罰則不應分噸位 都要遵守國際規範
此外,我覺得非法捕魚的罰則不應分噸位,國際間沒有在分大、小船,只要是「行為」違法就是算在台灣頭上,因此無論大小船出去,本來都應該遵守國際規範,國際間也多是處以漁獲的不法利得5到8倍做罰金,沒有在分船的噸位大小。
這次《遠洋漁業條例》擬定未來要收取「漁業資源使用費」,我覺得是可以收的,只要規則要公平,不能有大小眼之分,就像燃料費加多少、繳多少一樣,或許從漁獲量來制定會是比較公平的方法。
站在商業利益的角度,像我們這種遠洋大船的業者也想永續啊!畢竟造船成本就要好幾億,能出去捕魚當然是好好捕,希望能賺得長遠,反之小船造船可能幾百萬,出去捕個幾趟可能就回本了,這才是政府需要積極管理、輔導的區塊。
--------------------------------------
臺灣的遠洋漁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專題報導 - 2016-03-04
歐盟發出黃牌警告以來,五個多月過去了,新聞上,依舊一再看到鯊魚遭非法割鰭的畫面,紐約時報更刊出調查報導,詳述臺灣漁船在帛琉海域非法捕鯊,並遭到逮捕。究竟問題何在?目前改善有多少?
臺灣為何是遠洋漁業強權?
全球九成的魚貨來自六大遠洋捕魚國船隊,臺灣是其中之一。不但遠洋漁業年產值400多億元,居全球前三位,鮪延繩釣產業規模更是全球排名第一,作業漁場遍佈世界三大洋區。
遠洋漁業除了為臺灣帶來豐富的收益,也因為漁業合作,打開許多外交機會。臺灣共有22個邦交國,太平洋島國就佔了六個。在許多重要的區域漁業管理組織中,臺灣都是正式會員。
遠洋漁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臺灣遠洋漁業管理的癥結在於船隊太多,但管理不善。漁業署現有人力與經費不足,無法有效監控龐大的船隊。多數漁船待在公海數月、甚至數年也不需進港,成為管理上最大漏洞。現在漁業資源持續減少、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少漁民鋌而走險,進行非法漁業。
過去,綠色和平曾多次揭發臺灣籍漁船在公海非法捕魚,漁業署常否認或以「單一個案」解釋,既未嚴正處理非法漁船問題,也沒有補救鬆散的管理漏洞。
綠色和平建議以哪些方式,加強管理?
大幅提高罰則絕對是首要之急。國際間一般以漁獲價值5倍開罰,才能收嚇阻之效。但根據臺灣法令,目前最高處罰只有新臺幣30萬元,一艘小船出海一趟就可以賺得好幾百萬元,沒有嚇阻作用。
其他諸如漁船只在指定港口卸貨、增加觀察員覆蓋率、電子漁獲日誌或電子觀察員改善監控技術、增加海上偵察等,都是積極措施。
黃牌期限將至,臺灣漁業管理真的沒有改善嗎?
歐盟黃牌改善的期限是三月底,漁業署至今沒有公開修法內容,修法影響層面廣大,也未曾召開公聽會,收集漁民、公民團體的意見,簡單來說,資訊透明度和納入公民社會參與依舊不足。
除了法規修訂,更重要的是要確保有效執法。漁業署目前除了相關法規之修法、立法,看不到其他積極作為。
臺灣是世界漁業強權之一,法規也需要與國際接軌。打擊非法漁業,是維護多數辛苦的合法漁民,捍衛他們生活與工作的權利。幾個月來,綠色和平不斷遊說、號召全民關注,不能少了您的力量!
臺灣有許多美好事物,非法漁業(IUU)絕非其中之一。您一定也不願想像,有一天,當國際社會想到臺灣,想到的不再是溫暖的人情、自然美景或特色美食,而是非法漁船橫行、濫捕濫抓?
--------------------------------
討海人悲歌/油價高漲 遠洋漁船半數市場效應
分享討海人悲歌/油價高漲 遠洋漁船半數市場效應到Facebook 分享討海人悲歌/油價高漲 遠洋漁船半數市場效應到Line 分享討海人悲歌/油價高漲 遠洋漁船半數市場效應到Google+
2008-06-02
油價5年飆漲了6倍 船東成本喊吃不消
〔記者黃旭磊、李立法、劉禹慶、洪臣宏、江志雄/綜合報導〕漁源枯竭,偏偏油價在五年內漲了六倍。在成本考量下,半數遠洋漁船休漁。漁民說,油價還看不到高點,他們已做吹熄燈號的最壞打算。
遠洋漁船每次加油以「台幣百萬元計價」。(記者黃旭磊攝)
台灣漁業概況
油價創新高,即使有政府補助,漁民成本仍然爆增,屏東東港碼頭旁的加油站冷清。(記者郭靜慧攝)
漁港油表以公秉(等同公噸)計算,一艘遠洋漁船可加廿多公秉油。(記者黃旭磊攝)
高雄前鎮漁港停滿待拆解及休漁漁船,船席位遭塞爆,常見一席停入八艘以上船舶情形。(記者黃旭磊攝)
台灣區鮪魚公會總幹事黃昭欽表示,油價耗費船東一半以上成本,以一艘六百噸漁船為例,每天要花七萬三千多元油錢,相當於造船貸款、魚餌及員工薪資等三大成本支出總和。
返港一趟油錢200多萬 比在海上耗油少虧
黃昭欽說,返港航程要廿到三十天,換算起來一趟要花台幣兩百多萬元油錢,但即使是「灑錢返港」,仍然比在海上每天耗油少虧。
這幾天,各地大型漁港便擠進自印度洋及太平洋返港的遠洋延繩鮪釣船,以高市前鎮漁港為例,保守估計到月底有七十多艘漁船將陸續返港休漁,約佔船隊總數三成多。隆順漁業公司董事長王順隆更表示,我國遠洋船隊超過一半船隻休漁,估計達一百多艘。
油價飆漲,加上國際漁業環境限制嚴苛,台灣漁業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遠洋油資暴增數十萬 各地船銳減或求售
琉球區漁會總幹事蔡寶興指出,琉球遠洋基地船三百多艘,一趟出海的油資動輒數百萬元,原本一粒(二百公升)漁柴油價格為三五五二元,調漲後變成四二四七元,遠洋漁船每加一次油需要六、七百粒油量,增加的油資成本高達數十萬元。事實上,遠洋漁船在作業中加油,不論是在公海或是大西洋、太平洋,都要付出在台灣加油的二到二點五倍的代價
四面環海的澎湖縣,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六百餘艘,現在僅剩下二千二百多艘漁船,還有許多漁船不堪虧損求售,馬公第三漁港拍賣場處處可見求售啟事。全國三大漁港之一的南方澳也一樣,漁船數從高峰期的一千四百多艘,目前剩不到千艘。興達漁港鼎盛時期曾有近千艘漁船,如今銳減至不到一百艘。
長年出海卻無利可圖 休漁潮近兩年湧現
政府推動休漁政策已邁入第六年,真正出現休漁潮卻是最近兩年。漁業署規定,漁船每年出海必須達九十天、泊港一百二十天,可申請休漁獎金;膠筏以長度(廿公尺)計算補助金額,每年補助金額為一萬元至一萬三千元;漁船則以噸位分等級,金額從一萬三千元至十萬元不等,金額不高,休漁卻是趨之若鶩。
東港區漁會秘書鄭福山說,以往中小型鮪釣船長年在外作業,較少符合休漁條件,如今受到油價衝擊,漁民幾乎無利可圖,加上漁工又不好找,鮪釣船可能會減少作業航次,符合申請休漁資格的船還會增加。
漁業署統計去年全台沿近海自願性休漁總數有七千七百多艘,共發出休漁獎勵金一億零九百四十五萬元,保守估計今年可能突破八千艘。遠洋漁船指定性休漁部分,去年只有六艘魷釣船,今年至今有九十三艘,成長十幾倍。
林園區漁會總幹事劉瑞卿指出,漁源枯竭,造成漁獲量銳減,而年輕人不願返鄉從事漁業,老一輩漁民也日漸凋零,如今油價居高不下,恐會扮演休漁推波助瀾角色。
-----------------------------
戳破漁業署永續謊言
新造圍網漁船中西太平洋第一,臺灣成海洋殺手
新聞稿 - 2012-10-12
【2012年10月12日│高雄】航遍世界推動環保工作的綠色和平希望號,今天於全臺最大遠洋漁船造船廠進行直接行動,10位行動者於造船廠以身懸掛「海嘸魚,擱造船?」15公尺布條,揭露漁業署興建新船政策說一套做一套,表面承諾未增加漁撈能力【註一】,實際卻持續准許興建更具掠奪性撈捕效率的圍網船與延繩釣漁船。在遠洋船隊過剩而全球鮪類資源枯竭的情況下,漁業署7年來竟核可興建22艘大型圍網船【註二】,總噸數更是中西太平洋年年居冠,無疑讓臺灣成過度捕撈的頭號幫兇。
「攏嘸魚,擱造船?」 放大
「攏嘸魚,擱造船?」
航遍世界推動環保工作的綠色和平希望號,今天於全臺最大遠洋漁船造船廠進行直接行動,10位行動者於造船廠以身懸掛「攏嘸魚,擱造船?」15公尺布條
綠色和平資深專案主任高于棻表示:「面對漁業資源嚴重枯竭及漁船過剩,漁業署不但未提出有效永續方案,亦未嚴加把關造船廠興建遠洋漁船【註三】,反而持續核准業者建造更具掠奪性撈捕效率【註四】的遠洋漁船。甚至大開後門鑽中西太平洋漁業管理組織漏洞【註五】,使圍網漁船毋須遵守一噸舊船換一噸新船的規定,對國際與台灣社會的永續承諾全是空言,應立即檢討。」
臺灣為全球遠洋漁業強權,漁船數量稱霸中西太平洋,臺籍或臺灣人投資經營的大型圍網船數量共72艘【註六】,噸位是全區之冠,延繩釣漁船數量1600艘亦居冠。中西太平洋作為全球六成以上鮪魚來源的主要漁場,主要四種鮪魚已有三種列於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面臨絕種危機。漁業署卻罔顧資源枯竭警訊,持續建造圍網船與延繩釣漁船。自2007至2012,興建總噸數達38988噸,遠高於第二名日本的五倍、第三名中國的14倍、第四名韓國的38倍之多【註七】。
「海嘸魚,擱造船?」
希望號與「海嘸魚,擱造船?」標語在高雄港直指漁業署錯誤的漁業政策只會加速海洋資源的枯竭
綠色和平曾在去年揭露漁業署汰舊漁船噸數不減反增,而漁業署卻持續以「一噸換一噸」的謊言搪塞【註八】。根據2008年修訂《漁船建造許可及漁業證照核發準則》【註九】,若圍網舊船長度介於五十到八十公尺,即使原先噸數較小,仍可興建達兩千噸;汰舊超過八十公尺以上的舊圍網漁船,在準則中甚至無噸位上限規定。換言之,「一噸換一噸」僅規範延繩釣漁船,大型破壞性的圍網漁船則不在此限。
高于棻指出「海洋資源持續枯竭,漁業署卻與總統所宣示的永續漁業政策綱領唱反調,繼續扶植破壞性產業【註十】。鮪魚佔臺灣遠洋漁業產值的九成以上【註十一】,將來若無魚可抓,這些新造的漁船靠港閒置,但生態系崩潰的惡果卻是小漁民和所有子子孫孫共同承擔。」
面對過漁問題,全球鮪類區域性聯合漁業管理組織【註十二】2011年建議已發展國家暫停新建圍網漁船,停止增加漁撈能力,而漁業署仍對國際情勢視若無睹。綠色和平呼籲漁業署應立即檢討台灣遠洋漁船數量規模,提出有效使資源復育方案,並修正《漁船建造許可及漁業證照核發準則》,勿讓臺灣的永續宣言成國際笑柄。
--------------------------
航行世界的台灣船隊,還是日不落國?
國際遠洋漁業競逐激烈,還未等到台灣完全從容轉型,警告就已來臨,2016年的歐盟黃牌事件,只能說是冰山一角。
特約撰稿人 何欣潔 發自台北、東京 2016-08-26
1992年,台灣的鮪類漁獲量一度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日本,近年雖因印尼、菲律賓、中國等國家崛起,卻仍是全球漁業強權之一
1992年,台灣的鮪類漁獲量一度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日本,近年雖因印尼、菲律賓、中國等國家崛起,卻仍是全球漁業強權之一。攝:Billy H.C. Kwok/Getty
走進即將面臨搬遷的日本築地鮪魚(金槍魚、吞拿魚)拍賣場,即便是盛暑,仍可感受到寒氣撲面而來。一尾尾經過超低溫冷凍、冰堅冷硬的鮪魚陳列在地上,各地的買家帶着鉤子用力刺戳肥厚的魚身,偶爾交換意見、寫下筆記。正在所有遊客都睜大眼睛、試圖弄懂工作人員神祕的手勢時,清脆的鈴鐺聲響起了,拍賣官吐出連串如歌如咒、只有採買人員才能明白的字句,隨後立即如旋風般解散,留下滿臉困惑的遊客。
在這短短的5分鐘之內,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鮪魚市場又完成了一輪交易,鮪魚產業的板塊也隨之緩緩挪移。板塊的移動雖然緩慢,但台灣是可以,更是應該感覺到的。
台灣遠洋漁業到底有多大?根據「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 2014年的統計,在中西太平洋水域的鰹魚、黃鰭鮪(黃鰭金槍魚)、大目鮪(大目金槍魚)漁獲量,台灣以27.3萬公噸排名第三,僅輸給美國、韓國。其中價值最高的大目鮪漁獲量更高達8476噸,位居世界第二,堪稱太平洋鮪魚的霸主。
儘管在另一項統計裏,台灣的總捕獲量僅排名20,輸給排名第一的中國、印尼、美國等國家,但在高產值的鮪魚業仍然可以高唱「叫我第一名」
如果這些數字都還不夠驚人,另一個故事可以說明台灣的遠洋漁業之大。在2016年3月14日的中阿漁船衝突中,阿根廷巡邏船於該國海域擊沉了一艘涉嫌非法捕魚的中國漁船「魯煙遠漁010」,引發軒然大波,使中阿關係一度緊張。在此喧騰一時的國際事件中,亦有台灣身影。
「魯煙遠漁010」隸屬中國「中水集團」,而「中水集團」最大的貿易和供應夥伴,都是台灣水產業的龍頭「豐群水產」。根據中水2015年年報,中水對豐群的銷售額佔總體銷售比例21.29%,中水向豐群的採購數額則佔年度採購比例11.68%。
豐群水產儘管是產業龍頭,但並非台灣遠洋漁企業的特例。總體而言,台灣的遠洋漁業在各方面的成績都相當驚人。1992年,台灣的鮪類漁獲量一度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日本,近年雖因印尼、菲律賓、中國等國家崛起,卻仍是全球漁業強權之一。儘管在當今戰國時代,台灣早難再如當年一般稱霸,但在中國虎躍式的遠洋漁業發展藍圖裏,仍避不掉台灣水產公司的巨大身影。
小國卻擁有巨大的遠洋漁業實力,這必須從歷史說起。
灣遠洋漁業在中西太平洋水域的鰹魚、黃鰭鮪(黃鰭金槍魚)、大目鮪(大目金槍魚)漁獲量,台灣以27.3萬公噸排名第三,僅輸給美國、韓國。
台灣遠洋漁業在中西太平洋水域的鰹魚、黃鰭鮪(黃鰭金槍魚)、大目鮪(大目金槍魚)漁獲量,台灣以27.3萬公噸排名第三,僅輸給美國、韓國。攝:徐翌全/端傳媒
因鹹魚造就遠洋漁業
台灣遠洋漁業的發展可以上溯日治時期,在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興起的帝國「南進」風潮中,「水產南進」的口號讓日本總督府開始投資台灣遠洋漁業,也讓台灣興建現代漁港、漁業移民、製冰及冷藏事業等基礎建設,開始踏出第一步。漁業的發展腳步,也與不少工業命運相似,在二戰期間,剛起步的台灣遠洋漁業也暫時停擺。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快速成為中華民國的唯一生存基地,美國基於反共戰略目標而援助「民主中國」的經費,大量投入這小島上,遠洋漁業也成為復興焦點之一。彼時政府下決心發展遠洋漁業的原因,可以從第一期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1953-1956年)的內容發現:除了增加外匯、紓緩沿近海資源枯竭壓力外,還打算少花點外匯來買鹹魚,以補充國民蛋白質。
「鹹魚」究竟為什麼會變成台灣必須發展遠洋漁業的關鍵字?因為二次世界大戰後,美援與美國專家帶來「動物蛋白質為優」的營養觀念,根據當時美國專家計算,成人平均日需肉類60公克,台灣以農村勞動為主的國民身體,蛋白質攝取顯然不足,而在蛋白質食物中最廉價者,首推魚類。按成人每日食魚45公克,軍人每日93公克計算,台灣食魚需要約為每年13萬2千噸。1953年台灣捕魚量約在12萬噸左右,其缺之數,就必須進口鹹魚來補足。
為向加拿大及日本進口製作鹹魚所需的鮭魚,台灣必須動用外匯、將部分美援花在購買鹹魚上,聽來並非明智之舉。為了解決蛋白質/鹹魚不足問題,政府遂開始投資增添漁船、改善漁港等周邊設備,經濟部轄下亦設有「台灣漁業增產委員會」。根據經濟部資料指出,漁業順利增產後,得以減少鹹魚輸入,光是1952年到1956年間,就為台灣節省了美金1500萬元(約1.1億港幣/4.7億台幣)左右的外匯。
戰後經濟發展政策與「鹹魚」的推波助瀾下,台灣遠洋漁業再出發了。與諸多戰後產業發展史類似,美援資助在先、政府扶植特定企業在後的情節不斷上演。以豐群水產為例,在其成立之前,台灣業者雖已向中美基金貸款建造鐵殼漁船、航向世界,卻因為外匯管制,台灣漁船在海外的各項開銷,必須先向日本商社融資,再以漁獲向日本商社償還貸款,在海外也只能與日本代理商合作,少有自家的基地。
台灣經濟能有今天,李國鼎領軍的這一支「製造業國家隊」功不可沒。但鮮少有人知道,台灣現今航行四海的「遠洋漁業國家隊」,也出於李國鼎。
今天談台灣經濟發展,「李國鼎」是必定出現的名字。但這個名字以往總是和「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等高技術製造業連在一起,台灣經濟能有今天,李國鼎領軍的這一支「製造業國家隊」功不可沒。
但鮮少有人知道,台灣現今航行四海的「遠洋漁業國家隊」,也出於李國鼎。1972年,李國鼎邀請鮪魚業者集資共同成立「豐群水產股份有限公司」,他出手協調經濟部、外交部、農復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與財政部,讓遠洋漁業比照紡織品,適用外銷貸款制度,合作金庫亦開始扮演融資角色,讓豐群的銀根不必再掐在日本商社手中。自此,豐群開始陸續設立多個海外基地,台灣遠洋漁業開始與日本平起平坐。
1970年代,因缺乏冷凍設備,台灣捕撈的鮪魚仍以罐頭加工為主,1980年代開始發展超低溫鮪釣漁業,開始有能力生產生魚片用的鮪魚,讓鮪魚業在90年代達到巔峰。同樣自70年代始,台灣漁船也開始到日本近海捕秋刀魚,一開始僅作為鮪延繩釣的餌料,卻也做成另類冠軍,2014年台灣的秋刀魚年產量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
截至2015年為止,台灣籍遠洋漁船共有延繩釣小釣1009艘,集中在東港、小琉球;延繩釣大釣100-500噸的189艘、500噸以上153艘,多集中在高雄前鎮;鰹鮪圍網34艘、魷釣111艘,另有漁獲物搬運船18艘,則全部位於高雄前鎮。
雖然大型鰹鮪圍網僅有34艘,與美國的40艘和韓國的28艘相去不遠,低於日本的73艘,但遠高於中國目前的約20艘。但因為延繩釣小釣船高達1009艘,這使得台灣漁船總噸數相當驚人。台灣綠色和平曾經批判,在2007年至2012年期間,台灣新造圍網船總噸數高達達38988噸,比第二名日本高5倍、超過第三名中國14倍、甚至比第四名韓國高出38倍之多。
遊客在海鮮餐廳裡品嚐鮪魚大餐。
遊客在海鮮餐廳裏品嚐鮪魚大餐。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不利因素多,榮景挑戰大
除了漁業本身數據驚人,周邊產業也可以做到成為冠軍產業,屏東枋寮漁港邊起家的金洲製網(現稱「金洲海洋科技公司」),從手工製網做到股票上櫃,1998年時每股稅前盈餘高達4.19元,比許多高科技產業更亮眼,即便在2015年,EPS仍有2.96元。
即便數據亮麗,即使撇開黃牌警告,但近年對台灣遠洋漁業不利的因素其實不少,榮景是否可持續,原本就在未定之天。
舉例來說,台灣遠洋漁業以日本為重要貿易的夥伴,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就意外讓台灣遠洋漁業的膝蓋中了一箭。2015年3月,台灣鮪延繩釣協會會員周報直指,「去年日圓貶值加上燃油高漲,台灣延繩釣漁船相繼休漁,因此冷凍鮪魚供應量由前年之13.8萬公噸,下降至去年之11.8萬公噸, 減少了2萬公噸。」
除了匯率、油價這些因素,加入WTO後,台灣漁船用油補貼從原本28%調降至14%,讓遠洋漁業的經營與轉型其實都相當費力。
除此之外,任何國家都難以忽視的現象,即是砸大錢投入遠洋漁業的中國,這從世界最大的鮪魚市場——日本——方面的數據可以窺見一二。
當台灣漁船似乎仍將重點擺在漁獲量的增加時,跟台灣一樣曾經收過歐盟黃牌警告的韓國,開始採取更有效率的生產策略,值得台灣警惕。
根據日本財務省2016年2月的統計資料看來,台灣在冷凍大目鮪、黃鰭鮪的總體數量上,分別以5657公噸、3492公噸奪下冠軍,中國則以4413公噸、1396公噸緊追在後;但如果將目光移到「F項目」,就會意外發現,反而是韓國與中國分別以大目鮪961公噸、585公噸,黃鰭鮪541公噸、397公噸拿下此項目的一、二名
F,是「切片」(fillet)的英文縮寫,即俗稱的「菲力」,經切片處理後的鮪魚,單位價格也將提高。高價,來自嚴謹的處理技術和先進的設備投資。中、韓在這個項目上超過台灣,雖以驚人的財力作為後盾,但也顯示中國業者絕非只是一味追求漁獲量的老粗,它的企圖心和競爭力十足,既要拼量、也要拼巧。
日本《日刊鰹鮪通信》評論,韓國將重點放在初步處理過的鮪魚上,可以達到抑制「漁獲努力量」的效果。換言之,當台灣漁船似乎仍將重點擺在漁獲量的增加時,跟台灣一樣曾經收過歐盟黃牌警告的韓國,開始採取更有效率的生產策略,值得台灣警惕。而家業雄厚的後起之秀,中國,則是在全魚與「F項目」都奪下亞軍,緊追在台灣與韓國之後。
「鮪魚這麼大的魚,中國大陸是不是在船上處理、還是回到中國港內做深度加工再出去?這不得而知。如果台灣也可以在高雄港做處理加工,再整船貨櫃出口,附加價值可能會比較高。」台灣漁業署長陳添壽說:「未來的產業趨勢應該要追價不追量,這確實是我們漁業過去的一個盲點,值得多去注意。」
海鮮餐廳的冰庫存放不少高價鮪魚,在台灣,高產值的鮪魚業仍然可以高唱「叫我第一名」。
海鮮餐廳的冰庫存放不少高價鮪魚,在台灣,高產值的鮪魚業仍然可以高唱「叫我第一名」。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成為產業鏈裏不可或缺者
正如所有產業一樣,永續利用不只是理念,更牽涉到台灣遠洋漁業的轉型與升級。對此,台灣業者並非全無努力,早在2008年,隆順漁業公司便成立「順億鮪魚專賣店」,將自家船隊捕獲的鮪魚做成生魚片,直接送到消費者面前,為的就是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改變台灣過度依賴日本市場的困境,但迄今仍在努力當中。
產業龍頭豐群水產董事長李文宏,也早在2015年便指出,「全球的圍網漁業現在是over capacity(過剩)的狀態,接下來幾年會進入整理期,整理的過程,產業就必須面對生存問題。」
例如太平洋的一些島國,以往僅被動地收取入漁費、讓台灣漁船進入捕撈。近年來也開始發展自己的產業,如此一來,既不掌握漁業資源、也非最大市場的台灣,「就會成為弱勢端。」李文宏分析,未來的台灣遠洋漁業,不能只與其他國家比拼低價,「我不能只做一個供應商、單純把魚賣給你而已,而是必須成為產業鏈裏不可或缺的策略夥伴,尋求長久互利的模式。」從李文宏的發言,不難理解為何豐群可以成為中水集團最大貿易夥伴。
但是,國際遠洋漁業競逐激烈,未必都等到台灣完全從容轉型,警告就已來臨,2016年的歐盟黃牌事件,只能說是冰山一角,早在10年前,台灣鮪魚產業就遭受過一次來自國際的打擊。
自1990年代中期起,許多國際漁業組織開始規定遠洋漁業魚種「配額」。2004年,台灣的鮪魚捕撈量在世界上坐二望一,大有超越日本的氣勢,同年,日本即向「 大西洋鮪類(金槍魚)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提議,認為台灣遠洋漁船濫捕、權宜船及「洗魚」問題嚴重,船數與國際配額也不相稱。ICCAT遂通過決議,將台灣的大目鮪配額從16500公噸削減為4000公噸,台灣為此被迫在3年之內減船183艘,還需做到每日電子回報漁獲量、派駐觀察員等措施,大目鮪配額才得以在2006年全額恢復。
對於這類處分,台灣業者心裏並不完全服氣。2012年,鮪魚公會理事長謝文榮就曾在《鮪漁業電子報》中撰文,向同業訴說:「我國遠洋漁業的問題不單純只是鮪釣漁船的船數與配額的不相稱,還有許多國與國之間政治的、商業的、經濟的競爭,此等的競爭對於外交實力薄弱的台灣是何等的無情。但各國為了自身利益及與它國利益交換的現實面,全盤否定了台灣的業者及政府的努力。」
魚市場內漁民正忙著理貨,分類裝箱,載往各地販售。
魚市場內漁民正忙着理貨,分類裝箱,載往各地販售。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這次黃牌問題本質跟10年前不一樣,這張黃牌的本質是來自消費市場而非國際組織的警訊,歐盟市場、消費者已經注意到非法漁撈的問題……」
陳添壽
國際組織的處分公不公正,各方評價不一,但必須傾全國之力達成國際標準,才有再協商的餘地,身為小國,難有其他選擇。當年為了減船183艘,台灣產業界與國庫都付出了相當代價,「(為了當年的減船措施)我們現在(2016年)還負債大概將近20億台幣(約4.8億港幣/6329萬美元)……減船183 艘,業者除了拿出20 億以外,還向銀行貸款了30 億(約7.3億港幣/9495萬美元)。」謝文榮說。
10年之後,對於這次的「歐盟黃牌」事件,鮪延繩釣公會秘書長何世杰也在修法公聽會上質疑,歐盟對自家漁民違規採取輔導與教育的態度,卻要求台灣採取嚴格標準,「歐盟有嘴講別人,自己又做得到嗎?」
「10年前那一次,當時漁業管理,老實說,漁撈的量跟船隻的量是對不起來的,這我們當年可能管理有所不足,這我們要承認啊。」面對業者認為國際裁決刻意對台灣不利,陳添壽分析,「這次黃牌問題本質跟10年前不一樣,這張黃牌的本質是來自消費市場而非國際組織的警訊,歐盟市場、消費者已經注意到非法漁撈的問題。這是一個全球性的高標的要求,歐盟是覺得你台灣應該有能力已經可以這樣做,歐盟在IOTC也有很多的船隊,也是有競爭的意味,等於歐盟要求,你台灣一定要做到跟我歐盟漁民水準一樣才行。」
「當然,我們也知道魚多價賤的道理,抓那麼多的魚,對收入並不會有好的結果。像去年魷魚的漁獲很好,結果價格跌到30、40元(約7-9港幣/0.9-1.2美元);今年漁獲欠佳,價格就漲到將近90、100元(約22-24港幣/2.8-3.1美元)。」謝文榮強調,「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也希望抓少一點,所以我們對永續利用非常支持。」
但是,就算業者、官方都有必須升級轉型的共識,子彈恐怕也還沒完全上膛,連基礎的科學研究經費都顯得不足。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李國添在修法公聽會上即提醒:「以2010年遠洋漁業研究經費來看,近5年遠洋漁業年產量約120 萬公噸、產值約千億台幣(約244億港幣/31億美元),但國科會、漁業署、農委會等等漁政單位之科技預算粗估每年是3.3億台幣(約8060萬港幣/1044萬美元)。每生產一公噸之漁獲,投入的科研經費卻只有280萬元(約68萬港幣/8.8萬美元)左右,研發經費只占年產值0.33%;各領域漁業人口大約有30 萬人,相關學者專家加上碩博士生、研究助理卻不到700 人,也就是每一百個從業人員,只能分到0.24 個研究人員。」頭重腳輕之勢,讓轉型的資本看來相當稀薄。
無論轉型有多難,美援與李國鼎的身影已遠,遠洋漁業日不落國的地位看來不保,島國早該走出上世紀的模式。「不管有多困難,遠洋漁業確實已經到了產業調整結構的時候。」台灣綠色和平海洋組專案主任顏寧如此評論,「世界在改變,船長也老了,不調整的公司,恐怕只會虧錢。」


海鮮,都從中國來/慢魚運動/遠洋漁業/養殖漁業/近海漁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mRABdz

慢魚運動Ⅰ:你吃的海鮮,都從中國來?
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台灣遠洋漁業台全世界第三世界漁業強權之一+全盛期漁船高達三千
凌晨1點半,當夜幕低垂、萬籟俱寂,橘黃色的燈光照亮了基隆崁仔頂魚市場。
魚販叫賣聲此起彼落、人群愈聚愈多,燈火下卻有另一種聲音,「在日本,這新鮮的竹筴魚可以切成生魚片,成為美味的料理,在台灣則非常便宜,甚至直接運到工廠打成飼料,」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黃之暘帶著一群大學生,一攤挨一攤上起了課來。
魚販親切招呼,「教授,你又來了」、「每次都帶不一樣的人」,深夜海鮮課堂在有百年歷史的崁仔頂上課,已經進入了第五年了。
深夜崁仔頂魚市開張,黃之暘(右一)帶著學生認識漁產,要讓每個人都認識海鮮的故事,救台灣的海洋。(王建棟攝)
為什麼會在大半夜上課?
大部份人對水產品的認識都是在餐桌上,早已經被煮好了,卻不知道海鮮前段的旅程是如何,原因在於從產地到餐桌上的路途拉太遠了,大家不僅無感,還有很多迷思,這讓黃之暘起了開課的念頭。
他說,台灣人對海鮮最大的迷思就是魩仔魚可以補充鈣質,應該多吃,其實很多食物裡面也都有含鈣質,但這些魚苗其實是海裡很多小魚的食物,如果把這些魚苗都吃光了,小魚就沒有食物,連帶大魚的食物也會變少。
繪圖製表/劉姿嘉
走進崁仔頂
深夜的海鮮課 教會你每一條魚的故事
「我們對每一個食物的決定,都關係到海洋的永續,」黃之暘的終極目標,是希望每個學生看到餐桌上的魚或海鮮,都可以講出它背後的故事。
近年來,台灣海洋資源愈來愈少,但諷刺的是,現在台灣漁港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魚,是被丟棄或直接作為飼料。因為這些魚的大小達不到市場標準,或因消費者不熟悉這些魚種,購買意願不高。漁民知道賣不出去,就會直接當下雜魚賣給飼料業者。
「只有每個人都知道每條魚的故事,我們的漁業資源才有救, 」黃之暘說。
不僅基隆深夜有海鮮課堂,學吃魚、說魚的故事,在國際上已成為潮流,稱為「慢魚運動」(Slow Fish)
慢魚運動從義大利開始推行,他們體認消費者對海鮮的無知就是對海洋的最大傷害,所以吃魚之前要先上課,知道魚的故事、漁法,以及怎麼吃最美味。(GettyImages提供)
慢魚開始於2003年的義大利熱那亞(Genova),義大利生物多樣性慢食基金會與漁民組織開始了一場名為慢魚的運動,如今已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包括北非、美國、加拿大到加勒比海。
什麼叫慢魚?《天下》越洋採訪義大利生物多樣性慢食基金會議題專案經理馬蘭戈尼(Marco Marangoni)。馬蘭戈尼說,慢魚不是要人禁止捕魚,而是要縮短消費者與漁民之間的距離,讓更多人知道魚是從哪裡來的、怎麼被捕撈上來的、漁夫是怎樣的人、海洋的環境如何,又該如何去食用海鮮。
到義大利參加過慢魚活動的美食專家徐仲說,他參加的那一次,主題是蝦子,他們會先說這個地方最常見的7個蝦子是哪7個品種?牠們的棲息地如何、怎麼捕撈牠們、漁船與捕撈技術又有什麼改變與進步。
上完3小時的課程之後,重頭戲是主廚把這7種蝦子組成一個套餐,給參加來賓吃,目的是讓每個人懂蝦的故事、二是欣賞蝦的風味、三是珍惜本地資源。
近海漁獲枯竭
台灣人吃的海鮮 7成都是「舶來品」
此刻的台灣,正需要一場慢魚運動,學吃魚、吃美味也吃故事。
慢魚能為台灣帶來什麼?第一,能讓台灣人知道沿近海的現況。
台灣號稱全球前5大漁業強國,每年從遠洋捕獲漁產值超過400億台幣,作業船隊遍布三大洋,號稱在地球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台灣人在捕魚,但自己的海洋資源卻已經快枯竭了。
台灣是空有其表的捕魚大國,遠洋大量捕魚,卻連自己吃的海鮮都要靠進口。
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2015年的研究報告,台灣北海岸魚種,30年來至少銳減了75%,從120種減少至30種。
跟著同步減少的是本土漁獲量,根據農委會的漁業年報,過去10年,台灣近海沿岸水產收穫量下降23%,反之,進口的水產量成長高達212%。(見表)
繪圖製表/劉姿嘉
情況有這麼嚴峻嗎?農曆年前,我們跟著黃之暘一起走進崁仔頂,發現海鮮攤位賣的魚種千篇一律,大型魚是鮪、旗、鯊、鮭魚,中小型魚是黃魚、石斑、紅魽、赤鯮、鯖魚、竹筴。魚種多樣性愈來愈少,進口海鮮卻愈來愈多。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台灣遠洋船隊從遠洋捕獲的海鮮並不是自己吃的,有的在國外直接賣往國際市場,或進台灣再轉出口賣到其他國家,而台灣自己吃的海鮮有7成是進口的。
再往更上游追蹤進口海鮮,小年夜前一晚,《天下》記者走進了北台灣進口海鮮的大門───財政部關務署台北關。
晚上10點的台北關,燈火通明,各種海鮮搶在年節前進到台灣市場。新鮮的鮭魚從挪威搭飛機來、帝王蟹來自韓國、怕冷包得密不透風的紅蟳、紅條石斑,以及各種珊瑚礁魚來自東南亞;年節餐桌上必備、諧音「昌盛」的白鯧,則來自印度。
檯面下,還有黃魚則從裝著貨櫃正式報關或透過海上交易走私,來到台灣,甚至連過年必備的烏魚子、新鮮的烏魚卵,竟然是從中國大陸進口。
一樣產自台灣周遭海域,中國大陸烏魚卵是台灣本地價格的三分之一,徐仲說,「台灣烏魚捕獲量愈來愈少,就是因為在上游就被中國漁船攔截了。
繪圖製表/劉姿嘉
假現撈、真進口
近海沒了白鯧、黃魚 「本地海鮮」從哪來?
白鯧、黃魚不是台灣沿近海就能捕獲的魚嗎?走在台灣大小魚市場,到處都有號稱現撈的白鯧與黃魚嗎?但這真的是現撈的本地海鮮嗎?
《天下》記者到了彰化漁港訪問船長,彰化塭仔港船長黃昭展回憶著說,1995年濁水溪口沿岸的漁獲,每天晚上出去捕獲的黃魚,都是以「噸」計算;六輕、彰濱等工業區完工之後,現在出去一次可以抓到20公斤就很好了。台灣沿海現撈黃魚成為稀有魚種,現在中台灣抓到的黃魚,在批發市場最高價竟然高達1公斤4500台幣。
能想像台灣吃的白鯧,主要來自印度與印尼嗎?台灣本土白鯧10多年來捕獲量大幅減少。根據漁業署的統計年報,從2000年能捕獲白鯧440萬公斤,到去年只剩30多萬公斤,數量銳減不到十分之一,台灣本地捕獲新鮮白鯧每台斤要上千台幣。
慢魚第二個好處是懂魚是怎麼被捕獲,消費者少吃、不吃,才能避免台灣沿近海的資源愈來愈少。
為什麼白鯧會減少到需要從印度進口?台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發起人之一白尚儒說,白鯧主要吃水母,生活在沙濘地形,沒辦法用釣的,台灣大部份漁法就是用拖網、刺網,網子直接拖過去,魚就起來了,快速、省能源又很有效率。
問題是,底拖是一種較為破壞環境的漁撈方法,網子過去就撈起白鯧,但周遭其他東西也跟著被撈起來,白鯧的家被破壞了。
「白鯧好撈但棲地恢復慢,過度捕撈、棲地沒有辦法再生。就像銀行儲蓄,我們固定拿利息,但索求過量就變成吃老本,沒時間生利息,到最後老本拿光就再也沒了,」白尚儒感嘆著。
灣人年年過年吃白鯧,祈求昌盛、年年有餘,卻沒有人想過、知道過度捕撈,已經快要讓這條魚在台灣沿岸消失了。
深夜的台北關,海關正一一查驗進口海鮮。(王建棟攝)
慢魚的第三個好處是,知道每種魚的來源。
其實,台灣一般人連本地與進口都分不清楚,魚市場充斥假現撈、真養殖的進口魚。其中,還有連政府也分不清楚是合法或走私進口的魚。這些沒有檢驗的走私魚,使消費者暴露在食安的風險之中。
有一種說法,台灣沿海沒有魚了,那就吃進口的,讓台灣沿近海休養生息,不可以嗎?
其實進口替代是可以的,問題是消費者是否獲得正確的資訊?有良好的管理嗎?崁仔頂魚攤上,金黃色的黃魚亮眼鮮活,黃之暘說,「這些都是中國大陸養殖黃魚,吃特殊飼料並刻意選擇在半夜捕捉,所以這些黃魚才會維持這麼亮眼的黃色。
國養殖 魚目混珠
養殖魚海上走私 裝成現撈賣進台灣
問題來了,沒有人會告訴買魚的人,眼前的黃魚是養殖的,更沒有人會說來自中國大陸,而且這種真養殖充當台灣沿海現撈的魚種,不侷限在黃魚
黃昭展透露,同樣在台灣已經逐漸枯竭、由中國大陸養殖、被當成是沿近海捕撈來魚目混珠的魚,「還有過年大紅色魚種用來討喜氣的嘉鱲(真鯛)、燕魚(富貴魚)等。」
更弔詭的是,這些魚竟然光明正大地走私進台灣。明明台灣漁民捕獲大黃魚已成為稀有的事情,拍賣價格頻創天高。為何漁業署的統計年報,台灣10年來沿近海的黃魚捕獲量竟然不減反增?
追問漁業署副署長黃鴻燕,他承認市面上的大、小黃魚,有透過合法及非法走私管道進到台灣,其中有的就是海上漁船交易,卻被當成台灣漁船捕獲進港卸貨,但這些黃魚是中國的養殖魚。
黃鴻燕說,其實黃魚人工養殖技術是台灣最早開發成功,但因為黃魚喜愛較為寒冷的天氣,並不適合在台灣養殖,反而是中國大陸特別適合人工養殖黃魚,成功大量出口、用相對低價賣進台灣市場。
慢魚的第四個好處是,適量吃魚,才能維護生態。
台灣人喜好吃到飽的消費習慣,讓魚貨枯竭。從北到南就是把海裡的東西往嘴巴塞,五星級酒店推海膽吃到飽、各地方政府推各種海鮮季,從北部的鎖管、萬里蟹、南部的黑鮪魚、到東部的曼波魚季,結局就是把每個海鮮吃光光。


把外籍漁工當「動物」,英國紀錄片揭發台灣漁船黑暗真相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https://goo.gl/9Gv57J

把外籍漁工當「動物」,英國紀錄片揭發台灣漁船黑暗真相
By 環境資訊中心,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四月 1日, 2018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兩年前,台灣在「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IUU)漁業」不合作第三國的名單上,被歐盟出示了警告的黃牌,兩年後的今天,透過英國環境正義基金會的影片,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改善,而政府所做的,就只有發問卷和提供權益小卡而已。
唸給你聽
報導:鄒敏惠
英國環境正義基金會(EJF)13日公布影片〈剝削和非法:台灣漁船的黑暗真相〉。時逢歐盟官員來台審查兩年前我國遭舉黃牌一事,時機敏感,漁業署也在14日發布新聞稿回應影片內容「不全然是事實」,但現況是否真的改善了,環境正義基金會副執行長施密特(Max Schmid)表示,結構性的問題仍然存在,且IUU(非法、未報告及不受規範漁業)行為與剝削漁工的作法互為表裡,其實是高度相關。
施密特說,環境正義基金會多年前開始關注台灣外籍漁工處境以來,仍尚未見到證據顯示改善。他們去年底即規劃在今年初發布這部影片,只盼引發台灣主管機關重視,無關歐盟官員行程。未來也將持續進行影片拍攝及訪調,以環境正義為出發,直到終止剝削的一天。
數月不回港「與世隔絕」 遠洋漁船零勞檢漏洞
美國華府智庫「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CAP)今年1月發表台灣漁業報告,指出基於可信證據,台灣籍漁船近十幾年被投以指控,涉及不永續漁法、過漁、人口販運、「強迫勞動」(forced labor)等多個範疇,特別是針對外籍漁工的部分,直至今年都鮮少成案調查。
繼去(2017)年以短片揭露外籍漁工的血汗,環境正義基金會公開最新調查影片,參考也是關心漁工處境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海員漁民服務中心」及各地庇護所,再次確認受虐的情形依舊佔多數。
遠洋漁船會數月不回港,在海上直接把漁獲轉交給其他的船。在這樣與世隔絕的環境,又缺乏適當的檢查措施之下,外籍漁工很容易被逼至受剝削、不人道的處境。施密特重申,目前仍沒有證據顯示漁業署在海上進行勞檢,這一年來也沒有看到對於人口販運案件的起訴。
雖然區域性漁業組織規定大型漁船應有5%的比例設有觀察員,但施密特表示,即便是在這少數5%漁船工作的漁工,也未必就獲得了保障,因為這些觀察員的任務是針對海洋資源進行科學紀錄,勞動檢查並非他們的職責,也就是說,在掌握漁工海外作業權益上,我國所能掌握的仍是一片空白,更不用說是勞動稽核檢查。
省成本! 非法漁業和剝削漁工的一體兩面
依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2017全球奴隸指數(Global Estimates of Modern Slavery),2016年全球仍有2500萬名勞工以某種現代奴隸的形式生活著,其中十人就有一人來自農漁業部門,而環境正義基金會認為,非永續漁法和人權剝削通常是密不可分。
施密特表示,全球漁業資源枯竭,漁獲在減少,漁船也必須花更多時間捕魚,或航行至更遠的地方。為了維持固定的漁獲量及獲利,有的選擇違法進行IUU活動;有的則是打漁工的主意,以各種方式減少人力成本,高昂的職安風險也由漁工獨力承擔。
「所以即使漁獲量已經減少,漁船還是能維持獲利。」環境正義基金會執行長川特(Steve Trent)說道。
不顧職安風險 阮文雄神父:他們被當「動物」
影片訪問了數十位曾在台灣遠洋或沿近海漁船上工作的漁工,他們都表示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暴力、剝削和威脅。居住的船艙骯髒又狹小,船上的工作時間長,環境既危險又不人道,甚至還有漁工被要求以簡單的裝備潛到船底,清理船隻推進器的雜物,而氧氣僅從岸上的壓縮機透過一條塑膠管供應。
一位曾在台灣人的漁船上工作的漁工受訪時表示,他曾目睹自己的朋友因為工作速度太慢,回到岸上後就被拖到老闆的辦公室遭三個人圍毆,還被槍抵著以防他還手。
天主教新竹教區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主任阮文雄神父在影片中這麼說:「他們是用動物這個字形容(外籍漁工),動物。」他們受到虐待,並且必須忍受這樣的虐待,直到回船到岸邊。
泰國組跨部會專案小組 漁業署:我們發問卷和權益小卡
同樣在2015年遭歐盟舉黃牌警告的泰國,也面臨非法漁業活動的國際壓力。但透過一連串的改善措施,特別是勞動部攜手漁業部門,組成專案小組,聯合執行港口檢查,不只看漁獲,也落實勞檢。環境正義基金會表示,泰國政府要求漁船每月回港,建立「進港離港」(port-in port-out,PIPO)機制,每次進出港口都需受檢。檢查作業甚至不侷限在港口,也延伸到海上漁船。
施密特認為,雖然泰國的漁業狀況和台灣不盡相同,但重點在於勞動部門和漁業部門的通力合作,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根據漁業署14日的新聞稿,我國目前的做法是向國內外船員發給問卷,同時印製船員權益卡片發放給船員,以瞭解自身權益。我國也無跨部會合作,而是在漁船進港時,由勞動部及漁業署各依業務職掌進行檢查。
ILO188號公約 國際漁工權益的保障
施密特還透露,泰國計畫在今年6月簽署國際勞工組織漁撈工作公約(ILO188)。根據國際漁業資訊290期資料,一旦公約實施後,將可建立一套勞工最低標準,以促進漁工安全、健康和醫療照護,並確保漁工受到雇用契約保障,且所受的社會保障與其他勞工無異。
ILO188號公約在去年11月16日獲得第十個簽署國的批准後正式生效,目前歐盟、立陶宛、挪威、阿根廷、南非等國都已批准。
曼谷郵報報導,國際勞工組織本月初發表一份報告,肯定泰國政府針對漁業黃牌的改善措施達成一部分的成效,例如減少漁工遭受的肢體暴力,但仍有薪酬過低及仲介欺騙等情事。
立委林淑芬去年曾要求勞動部會同漁業署依ILO188號公約研議相關法規,以扭轉我國血汗海鮮印象。
不過施密特表示,根據他們13日與漁業署面談的結果,在漁工權益方面漁業署仍表示傾向以國內法令處理[1],僅在新造漁船的結構規範方面,發文各單位要求應符合ILO188號公約對於床艙內生活環境的要求。
「權宜船」新增列管252艘 只公開船名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全球高達三分之一以上的鮪延繩釣漁船都是懸掛台灣國旗,遠超過任何其他船旗國。我國擁有將近1800艘遠洋漁船在世界各大海域捕魚,不過還有上百艘台灣人投資,但註冊在一些法規鬆散國家的「權宜船」(FOCs)。
環境正義基金會表示,權宜船是一種註冊船籍與投資人國籍不同的船,投機業者將漁船註冊在某些漁業管理較鬆散、勞工保障較低、營運成本也較低的國家,以規避本國相關法規及漁獲量限制。
「船常常改名字,在海上改的,...我最後知道的是那艘船改名為Abundant9,很難把所有的名字一個個列出來,船名太常換了,我根本記不得所有的名字。」影片中一艘台籍經營、懸掛玻利維亞國旗的漁船在泰國普吉島被攔檢。經過去年的一波修法,漁業署才掌握了252艘此類型漁船。
然而環境正義基金會認為,這份名單不僅尚未向大眾公開,也並不完整,只有國籍和船名,在缺乏經營者和船員資料下,遇到疑似違法行為就很難立即確認船籍並向相關單位反應。以及,在掌握這份名單之後,也未見漁業署更積極的作為。
掀開漁業黑幕 海上的環境正義需要公開透明
全球有數以億萬「以海維生」和「以海為生」的人們,然而海洋資源逐步邁向崩潰,他們的生計與溫飽也直接受到衝擊。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達席爾瓦(José Graziano da Silva)曾在會議上指出,全世界有超過30億人依賴海產作為主要動物性蛋白質來源,還有3億人依賴海產作為生計來源。
當環境正義被權衡,討海人就可能成為剝削的對象。施密特表示,相較於其他產業,漁業的不透明度更高。
根據漁業署以及勞動部2016年的統計,台灣漁撈產業共雇用了2萬6000 位移工,然而2014年美國人口販運報告的估計則指出,台灣僅遠洋漁業就雇用了高達16萬名的移工。EJF 認為實際的數字應該落於兩者之間,但確切數字為何仍難以確認。
施密特建議消費者,永續海洋應從有意識的關注海洋、漁工權益等方面開始。落實環境正義並不只是以黃牌或紅牌來判定,就如中央社報導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的說法,重點不是拿不拿掉黃牌,而是隨時都要配合執行打擊IUU。
註:外籍漁工可區分為「境內聘僱漁工」與「境外聘僱漁工」,前者主要從事近海漁業,後者主要從事遠洋漁業,但他們的身份區別不只是遠洋近海之分,最重要的是「境內聘僱」適用《勞基法》,主管機關為勞動部,後者則不適用《勞基法》、依《漁業法》及境外聘僱辦法相關規定聘僱,主管機關為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資料來源: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參考資料:曼谷郵報(2018年3月8日),ILO finds progress in fixing Thai fishing industry abuses


台灣漁業要洗刷強迫勞動污名,企業供應鏈監管不能缺席!
作者 李于彤
2022-11-14
台灣漁業要洗刷強迫勞動污名,企業供應鏈監管不能缺席! | 李于彤 / 為環境發聲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hHM7b9
台灣漁業連續二度被列在美國勞動部「童工與強迫勞動製品清單」,引發各界關注。原因不外乎兩年過去,台灣政府雖然提出了不少有關前線作業漁船改善人權的計劃,但仍洗刷不了強迫勞動的污名。
令人擔憂的是,台灣政府改革漁業的方向,見樹不見林,情況就如只管自僱外送員、卻不管外送平台運作,根本無法真正解決台灣漁業的困境。
漁工血汗實況:飲食差、睡不飽,遭毆打與亮刀威脅
根據美國勞動部的資料,台灣漁船上的外籍漁工遭欺騙支付仲介費與簽下借貸契約,因而背負龐大債務,上船後更經常面臨身份證件被沒收、薪資被苛扣、工時長且生活條件惡劣,甚至遭受身心暴力對待,與綠色和平今年9月發布的《黑腥企業:鮪魚罐頭的騙局》調查結果吻合。
綠色和平團隊實際訪談的37個個案中,有高達27個個案遭扣發薪資、26個個案遭扣留身分證件,屬於業界最常見的限制漁工手段。此外,有受訪漁工表示,每天睡眠時間僅2至5小時,更曾有被迫兩天兩夜沒睡覺的經驗;也有個案說,出海一年只有晚餐有熟食可吃,早、午餐只能將乾泡麵捏碎果腹,其他食物經常在發霉過期後才被分出來,船上過濾水則是咖啡色的。甚至仍有漁工遭毆打及船長亮刀威脅,同船其他漁工都嚇到不願繼續在那艘船上工作。
政府有意改革,卻獨漏具影響力的貿易商
行政院在今年4月端出「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作為對策,提高對漁船與仲介業者的要求,強化政府本身的監管量能,立意良善,亦有漁業公會發聲支持改革,卻獨漏「水產貿易商」。
水產貿易商在漁獲市場上,已形成寡頭壟斷的優勢,事業版圖更能橫跨供應鏈,舉凡漁業證照申請、漁船海上補給與轉載、漁獲冷凍倉儲與進出口報關,一條龍的垂直整合服務,在漁獲市場的定價上自然具有優勢。
以台灣的豐群水產為例,不僅是全球前三大鮪魚貿易商,2020年買下美國知名鮪魚罐頭品牌大黃蜂後,影響力更直達美國消費市場。豐群水產經手來自全球漁船捕撈的漁獲,若沒有謹慎審核把關,提供透明、可追溯的漁獲交易資訊,涉及非法漁業或強迫勞動的漁獲可能藉機混入,不僅導致消費者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將血汗海鮮吃下肚,也助長非法漁業持續橫行。
舉一個最近的例子,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在今年4月與7月實際走訪美國超市,發現由台灣權宜船大旺捕撈的漁獲,透過大黃蜂供應鏈製成鮪魚罐頭販售。但大旺漁船在2019年即因疑似涉及強迫勞動遭美國海關發出暫扣令,漁獲禁止輸美。這不僅明顯違反美國《關稅法》不得進口由童工或強迫勞動製成產品的規定,也凸顯貿易商與品牌商的失職,會阻礙政府打擊強迫勞動的成效。
經由Trace My Catch系統輸入代碼0168SC1SKN,證實美國市面販售的大黃蜂鮪魚罐頭,內容物摻雜在台已被檢調以人口販運罪名起訴的「大旺」漁船捕撈之漁獲。
放眼國際,台灣政府也應從供應鏈下手打擊強迫勞動
事實上,國際社會逐漸對企業捍衛人權賦予更多法律責任,包含法國、德國、荷蘭及挪威都已立法要求企業實施人權盡職調查,作為辨識與預防供應鏈中人權侵犯的答案,並對違規企業處以民事或刑事責任。歐盟執委會也在今年2月通過「企業永續性盡職調查指令草案」,試圖解決目前對企業監管制度不明與執法力不足的問題。
美國政府為了防堵血汗產品流入,亦有從供應鏈下手的前例,例如2019年美國海關對馬拉威的菸草產品發布全面暫扣令,要求進口商必須證明所進口的馬拉威菸草產品供應鏈不涉及強迫勞動,否則一概不准入境美國。
台灣近8成的遠洋漁船與豐群水產有交易關係,漁獲透過其供應鏈銷往全球,順應國際浪潮,台灣漁業改革不能獨漏對企業供應鏈的監管。行政院2020年公布「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即強調企業在保護人權上的重要性,今年公布的「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也承諾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這次台灣漁業再遭點名,不排除未來美國海關也對台灣漁業發布全面暫扣令,衝擊不容小覷。台灣漁業要想洗刷污名,政府不能只空喊企業責任的口號,應立法要求落實供應鏈監管,並要求豐群水產提供改善供貨漁船作業環境的協助,善盡永續與保護人權的企業責任。
(作者為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台灣漁業要洗刷強迫勞動污名,企業供應鏈監管不能缺席! | 李于彤 / 為環境發聲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hHM7b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