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罵與不罵之間——七個應該責備的時機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https://goo.gl/yUTUJe
2017/10/07, 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責備不是老師對學生大吼,不是嘲諷學生,更不是讓孩子難堪、出糗。
文:吳緯中
這些時候,我必須責備
在一個洋溢著自由學風的學校裡,我學到帶領學生最重要的其中一件事,就是所有的自由都有其範圍。
在掙脫暴政之後,仍有秩序等待著建立;在脫離牢籠之後,仍有更寬廣、不同形式的框架。絕沒有純然跳脫界線之外的自由;若有,那也只是為所欲為的混亂。
拉出彼此認同的界線、找出彼此的限制,在現存的框架中發現極大化的揮灑舞台,是每個在追求讓孩子們自由、自主過程中之人需不斷面對熬練的挑戰;心理上、執行上皆是如此。
而在實際的班級課程操作中,我常運用和學生「談約定」的方式來拉出界線,這個約定是彼此認同,也願意遵守的底線。
我也常思考,當孩子願意遵守我所訂下的約定時,有三種可能:
因為這是「約定」而遵守:不管是任何老師所立下的規矩,他都會遵守,因為他原本就是個會服從指令的孩子。
因為這是「你」訂的規定而遵守:你已經贏得孩子的心,和他建立好關係,孩子想要挺你,因為他喜歡你。他遵守規矩,因為這是你訂的。
因為這是你為「他」訂的規條而遵守:孩子知道你懂他,也打從心裡曉得,你知道他所欠缺的;他願意遵守,因為他曉得你愛他,且希望看見他的成長。
去明白孩子守約定(或不守約定)背後的思維,對教學真的有極大的幫助。
廚餘桶裡的海綿蛋糕
記得一年級學生開學不久,有一次,在上完一日辛苦的烘焙課之後,竟在打掃時間,發現廚餘桶堆滿了當天的產品海綿蛋糕。
我知道若錯過了這個時機,孩子也許永遠學不會一項生命中重要的功課。
我集合全班學生,從教室後方拎起廚餘桶放到講台上,逼大家注視這個刺眼、不宜人的畫面。
我一副撲克臉,簡單丟下一句話:「請問這些是誰丟的?」
幾個人站了起來。
我接著詢問原因,「不好吃」、「吃不完」、「樣貌不佳」,他們這麼回答。
我驟然提高音量,厲聲責問他們:「因為這樣,就可以把食物丟掉嗎?」
他們嚇壞了,因為從未見過我如此生氣,慌得趕忙說:「我們現在立刻撿起來吃掉!」
我頓時莞爾:「你們真吃了的話,我明天就上新聞頭版了~」
氣氛一轉,我軟化下來,和他們經驗整理,詢問大家為什麼我會這麼生氣。孩子們熱烈的回應:「因為不該浪費資源」、「因為最近經濟不好」、「因為食物很珍貴」等等,也說家中從事餐飲業的爸媽會將剩食發揮巧思做成員工餐或分享給街友。
最後,我也分享自己的想法:「成為餐飲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尊重自己所做出來的食物,無論它味道或外觀如何。你所做出來的食物不是一個無生命的垃圾,那是你心血的勞力產出。你不尊重你的食物,未來吃你食物的人也不會尊重它,最後也沒有人會尊重你。」
升到二、三年級,在這些孩子們逐日接近自己餐飲的夢想時,他們每位仍記得一年級所發生的這段插曲。
責備的七個時機
經過幾年帶班的經驗,我觀察到幾個關於責備學生的時機點,或許是比較適合的:
1. 第一時間、第一次犯錯的時候
第一次沒準時交作業、第一次口出惡言、第一次桀驁不馴……在邪惡初萌芽,剛探出頭張望的時候,在懶惰成為風氣,在放棄成為常態之前,你要在一開始就展現出不認同的態度。
因為遲到可以演變成性格靠不住的缺曠習性、輕蔑的話可以蔓延成謾罵羞辱的霸凌、亂丟垃圾可以嚴重成汙染生態的禍首。
2. 打破信任關係,破壞約定
每次要帶一個新的班時,第一堂課,我都會說明我最在乎的事:約定。
對我而言,約定代表的是信任關係,是一條不可踰越的界線。
所以我的學生答應我事情的時候都會想清楚:真的要答應我嗎?若他們答應了,我就必然會要求他們做到。
所以當有人嘗試挑戰我的底線,測試我是否是個說話算話的人的時候,他們到頭來都會了解我是來真的。
3. 對自己沒有期待的時候
我曾和學生說過,我最不喜歡看見的,是當有人縱任自己的能力與天賦被糟蹋。
有些孩子明明有潛力,但做事卻只用小聰明,取巧走捷徑,或找最省力的方式執行,放爛自己內在熠熠生輝的實力。甚至貶低自己,聲稱自己就只能做到這樣,擺出一副無所謂的姿態。
我一直記得一位老師曾經說過的話:「我不會降低我的標準,去迎合你的標準;是你們該提高你們的標準,來達到我的標準。」
4. 對自己很有期待的時候
若一個小孩對自己沒有期待,他會被我責備;若他對自己很有期待,他還是會被我責備。因為我會要他堅持住他對自己的要求,絲毫不鬆懈。
若學生渴望擔任班長、組長,嘗試成為領導的角色,我都會事先告訴他們:「你們會被我要求最多、責備最多,也是做事最多的人。但同樣的,你們也會學習最多、成長最多。」
5. 不尊重自己與別人的時候
我非常嚴肅看待尊重這件事,也常常繃緊神經,能敏感地察覺學生流露出的不尊重。
我常覺得,你可以選擇喜歡或不喜歡一個人,但你無法選擇尊重或不尊重對方。
有一次帶學生到外校游泳,離開前,他們在操場遺留下瓶瓶罐罐的垃圾,那時我怒不可遏,用練合唱很久的嘹亮嗓子大聲責罵這一百多位學生,說他們不尊重別人的學校,也不尊重自己身為自己學校學生的身分。
6. 老是抱怨、找藉口的時候
有些人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有錯,遲到的時候會說路上塞車,失敗的時候會說運氣太差,被討厭的時候會說別人沒雅量,一遇到挫折,嘴裡可以倒出滿坑滿谷的抱怨。
當我遇到這樣的學生時,我會先靜下來聽完他所有的藉口和抱怨,然後停頓三秒後,問他:「Now what? So what?」
是的,問題總是雙方甚至多方的,世界永遠是不公平的,每個人都想要捍衛自己,但既然問題已經存在了,你可以怎麼繼續向前?是抱怨,還是終止你內心橫衝直撞的野獸,想一想現在可以怎麼做?
7. 跨越了道德底線時
在所有該責備的時刻,最無從妥協的,就是當孩子跨越了道德底線,還毫無察覺的時候。
當兩個人交出一模一樣的暑假作業時,這是剽竊、侵佔;當沒有打掃卻謊稱已經打掃時,這是無恥的欺騙;當語帶諷刺、奚落,刻意攻擊某人時,這是欺凌與優越心態。
遇到這些時刻,我不會讓步,我會直指出問題的核心,不客氣的責備他們。
即使有這七個應該責備的時機,但從來都沒有適合大吼的時機,沒有適合嘲諷孩子的場合,沒有適合讓孩子難堪、出糗的機會;這些行為,永遠都不適當,只會讓老師顯得不專業、方法用盡、能力不足。
老師的伶牙俐齒與展現小聰明的機會,絕不是拿來用在學生身上的。他們值得更好的對待。
罵與不罵之間
一次上課時,負責期末班級活動的同學自覺事情沒有做好,沒有做到向我承諾的事,難過地落下眼淚。
起初我沒多想,以為只是壓力大,但深入詢問他眼淚背後的意義,他說了令我驚訝的答案。
他覺得自己不夠好,但老師卻沒有責罵他,才因此流下感動的淚水。
但事實是,這位孩子始終盡心竭力,沒有一刻偷閒,全班同學都能為他背書。我鼻子一陣酸湧起,心想孩子這麼努力,如此在乎與我的約定,就為了達到我的要求,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
當晚放學,我走到他身邊,拍拍他的肩膀,告訴他,我會珍惜做事最認真的人,也知道他已經盡了全力,因此才捨不得罵他。
有時候,甚至沒有責備,也是一種責備。
開始練習如何適宜地責備學生之後,我有時候會覺得,那個在台上對學生很凶、很嚴厲的老師並不是我,而是一隻披著狼皮的羊,在模仿凶惡的野狼吠叫的模樣:牙很利,但心很軟。
但為了學生能有所改變,我必須扮演我該扮演的角色,即使那代表我得扮黑臉,甚至惡名昭彰,我也甘心樂意。
因為在黑臉的背後,有厚實的愛頂住,帶著力量,引人折服。
相關書摘 ►《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與學生談尊重——十個你該尊重每一個人的理由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那些在升學主義下,被逐漸遺忘的能力》,寶瓶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吳緯中
一個走過霸凌幽谷的老師,以莫大的信任與耐心,去引導孩子,什麼是道歉、尊重、自省、負責、接納不完美……這些大人不教,但卻是一生最重要的事。
那些對身為一個人來說,無比重要,但長期以來,卻淹沒在成績與升學裡的能力:
「道歉可以怎麼學?」道歉不是示弱或屈辱,而是學習的開始,我也經常向學生道歉。
「他那麽糟,為什麼要尊重他?」當你能尊重別人時,你才能尊重自己。
「同理不等於同情?」懂他人的疼痛時,才會願意付出關心。
「擁抱自己的『不能』」從失敗、眼淚裡學到的事,沒人能從你內心偷走。
「你贏了嗎?你考幾分?」其實「你學到什麼?」才是更重要的。
「不為父母,你是為自己學習」那才能讓你投入,活出生命的夢想與熱度。
不是永遠坐穩於辦公室裡,等待學生主動傾吐心聲,而是跑進他們生活的場域:籃球場、圍牆邊、走廊的盡頭、下課後的教室、樓梯的轉角、花台;以他們習慣姿勢蹲著、歪坐著,感受他們的感受,懂他們的懂。——吳緯中老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