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0 20:4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促轉條例》通過後許多現存的「中國地理式」路名、校名等也許將面臨是否更改的爭論。回顧自日治時期以來,台北市的路名變化,大多數人認為當時是從「日本街町名」直接改為「中國地理式」,不過不為多數人所知,其實曾有過一小段時間是使用「本土傳統名」。
臉書《秋惠文庫 Formosa Vintage Museum Cafe》粉絲專頁,今貼出了3張1948年出版的台北市地圖,上頭記錄了台北市部分的路名變更3階段。從圖中時人得以一窺這些流傳甚少的資料,像是「康定路」曾就被稱為「蓮花路」;「牛磨車街」就是現今的「迪化街」。
粉專上指出,「從1946年2月到1947年8月台北市曾經有個短暫時間擁有本土傳統式街道名,只是當時資料留存不多」,「包括龍應台」很多人以為現存的台北市中國地理式的街道名稱,是直接改自日本的街町名。

2017-12-10_212239  

龍應台不知道!《秋惠文庫》揭密:台北市曾有條「蓮花路」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ojkGXu

林于昉:台北天龍國的街地名為什麽那麼中國?
建立時間:2016/08/13 00:19
秋惠文庫提供
林于昉/秋惠文庫庫長
台北天龍國的街地名為什麽那麼中國?是必然還是偶然?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住在一張地圖上」這篇文上寫:「一九四七年,是一個上海來的建築師,叫鄭定邦,授命為台北市的街道命名。他拿出一張中國地圖來,浮貼在台北街道圖上,然後趴在上面把中國地圖上的地名依照東西南北的方位一條一條畫在台北街道上。」 她強調:「對國民黨的統治歷史有反感的人,說,你看,打仗打敗了,逃到這個島上,便淘空了本地人的記憶,把中國地名強加在台北城上,滿足自己『勿忘在莒』,充分殖民主義的嘴臉,可恥可惡。」但「做了一點探索之後,我大吃一驚,唉呀,不是這樣的。你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竟然會錯。」
龍應台顯然認為,1945年10月剛接收台灣沒多久,11月台灣省政府後便頒布了《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1947年,上海建築師鄭定邦跑來台灣,用一張中國地圖為台北命名,但國民黨是1949年才撤退來台,所以台北天龍國的街地名為什麽那麼中國?在她想法中,只是歷史布局的巧合。
但是真有這麼巧合嗎?乍看或許覺得理所當然。但是,改地名是何等影響民生的大事!讓一個上海建築師跨海干涉台北城,讓大家住在一張中國地圖上,這樣的事情會是偶然嗎?
時間久了,家也認為大概就這樣了,不過根據秋惠文庫收藏的資料,有一份1945年11月《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的原始記載公告,以及此法公告後2個多月後就出版的1946年2月台北市地圖,從這來看,除了極少數街道名以偉人或宣傳三民主義命名外,大多數街道依「適合當地地理,或習慣,且具有意義者」之規定命名,例如當時警備總部招待所的地址就在台北東門街1號,但現在有人知道東門街在那裡嗎?甚至還有以抗日志士蔣渭水名命名的渭水街(現天水路、非現台北建國酒廠前的渭水路)。
辦法公告之後沒多久台北的新地名已經「命名」完成,可是鄭定邦怎麼會後又「授命」而來?這一個轉折,龍應台未深究,直接將台北地名中國化簡化美化成了一個歷史偶然,事實是戰後台北曾經有一年多的時間,是使用符合規定的本土街道名。至於這張改名後的地圖,礙於篇幅下次談。

2017-12-10_2117542017-12-10_211903  

林于昉:台北天龍國的街地名那麼中國的玄機
建立時間:2016/08/24 00:05
1946年2月出版的台北市街道名地圖。秋惠文庫提供
林于昉/秋惠文庫庫長
回到1945年,公布了《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當中規定:一,具有紀念日本人物、伸揚日本國威、明顯為日本名稱的地名要改,如明治町、大正町、大和町、朝日町;二,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宣傳三民主義、紀念國家偉人改地名,如中華路、信義路、中山路、中正路;三,適合當地地理或習慣且有意義者,依此規定下,2個多月內,日本時代使用的街道名全部更改完成。
不過,絕大部分地名還保留在地傳統,像台北最有名的古蹟龍山寺,當然就在龍山街,有誰會去想到以後竟然變成廣州路上的龍山寺;東、西、南、北城門所在街道當然就是東門街、西門街、南門街、北門街,另外永樂町改成永樂街,清代沿襲的如文武街、書院街沿用,改名後帶有民族政治意識街道也只有幾條而已。這些街地名,一張1946年2月出版的台北市街道名地圖,就可佐證。
龍應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上說,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要求地方政府在兩個月內把紀念日本人物、宣揚日本國威的街道名改正。用「改名」這種說法就是錯的,因為日本人的都市規劃不用街名,只有街廓名,所以台北的街名不是被「改名」,而是被「命名」。更大的問題是她說上海建築師鄭定邦將台北地名中國化是歷史偶然,非有政治目的。
事實上,上海建築師來台真的是「改名」,因為前一年台北的舊日本時代地名,已經被重新「命名」完成了,反而上海建築師才是「改名」才對。
原本龍山寺附近有個蓮花池而得名的蓮花路,改名後變成康定情歌的康定路。台北大稻埕百年繁華老街本是永樂街,1946年卻被改成迪化街,啟迪教化之意,迪化本是矮化少數民族的的用語,卻被拿來當成最繁榮商業區街名。而台北城區三線道的東門街變中山路、西門街變中華路、南門街變愛國西路、北門街變中正路、東門北街變仁愛路、東門南街變信義路、板橋街變新生南路等,本來一輩子活在台北的人,突然變成有人住在中國邊疆、有人往中國東北、有人住華南地區等不可思議的現象。
為什麼明明1945年11月公布辦法,1946年2月改名後並印製地圖,然後1947年一個上海建築師會完全不顧在地文化,跑到台北大改街道名?一個很有可能的因素就是1947年2月發生的二二八事件,讓國民政府覺得台灣民眾缺乏認識祖國的意識,所以改地名不是歷史偶然,其實是統治者歷史史觀中的必然。
林于昉:台北天龍國的街地名為什麽那麼中國?
建立時間:2016/08/13 00:19
秋惠文庫提供
林于昉/秋惠文庫庫長
台北天龍國的街地名為什麽那麼中國?是必然還是偶然?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住在一張地圖上」這篇文上寫:「一九四七年,是一個上海來的建築師,叫鄭定邦,授命為台北市的街道命名。他拿出一張中國地圖來,浮貼在台北街道圖上,然後趴在上面把中國地圖上的地名依照東西南北的方位一條一條畫在台北街道上。」 她強調:「對國民黨的統治歷史有反感的人,說,你看,打仗打敗了,逃到這個島上,便淘空了本地人的記憶,把中國地名強加在台北城上,滿足自己『勿忘在莒』,充分殖民主義的嘴臉,可恥可惡。」但「做了一點探索之後,我大吃一驚,唉呀,不是這樣的。你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竟然會錯。」
龍應台顯然認為,1945年10月剛接收台灣沒多久,11月台灣省政府後便頒布了《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1947年,上海建築師鄭定邦跑來台灣,用一張中國地圖為台北命名,但國民黨是1949年才撤退來台,所以台北天龍國的街地名為什麽那麼中國?在她想法中,只是歷史布局的巧合。
但是真有這麼巧合嗎?乍看或許覺得理所當然。但是,改地名是何等影響民生的大事!讓一個上海建築師跨海干涉台北城,讓大家住在一張中國地圖上,這樣的事情會是偶然嗎?
時間久了,家也認為大概就這樣了,不過根據秋惠文庫收藏的資料,有一份1945年11月《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的原始記載公告,以及此法公告後2個多月後就出版的1946年2月台北市地圖,從這來看,除了極少數街道名以偉人或宣傳三民主義命名外,大多數街道依「適合當地地理,或習慣,且具有意義者」之規定命名,例如當時警備總部招待所的地址就在台北東門街1號,但現在有人知道東門街在那裡嗎?甚至還有以抗日志士蔣渭水名命名的渭水街(現天水路、非現台北建國酒廠前的渭水路)。
辦法公告之後沒多久台北的新地名已經「命名」完成,可是鄭定邦怎麼會後又「授命」而來?這一個轉折,龍應台未深究,直接將台北地名中國化簡化美化成了一個歷史偶然,事實是戰後台北曾經有一年多的時間,是使用符合規定的本土街道名。至於這張改名後的地圖,礙於篇幅下次談。


日本時代重視社會讀書風氣,獎勵讀書,除了全台圖書館、文庫也訂有讀書週。總督府與日日新報報社1937年還發行讀書獎勵券鼓勵大眾進入書店買書,參加文藝活動及演講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RBKGON
台灣文庫/日本岩波文庫1927年創刊以啟蒙在圖書館閱讀的孩子以及傳達普通百姓的知識為目的/台灣文庫,成立於1901年,是日治時代台灣第一座公共圖書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LWtKdr
日本博物學家田代安定直到2004年才被發掘出來,並數位化建置「田代文庫」,供後代研究/田代安定是在1895年隨軍隊來台,任職於台灣總督府,並在同年奉命前往宜蘭做深度調查,紀錄當時的自然環境、人文與社會狀況,隨後也在1902年,在恆春創設「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今墾丁熱帶植物園),進行熱帶經濟植物移植試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N2mPr1
全台No.1「平民化」圖書館-石坂文庫-「台灣圖書館之父」石坂莊作1903年創辦全台第一所私立職業學校(基隆夜學校)外在基隆成立了可以免費瀏覽的「石坂文庫」特色在於「巡迴圖書館」的概念,任何機關學校只要經過申請並自付運費,文庫即可出借圖書,為期一個星期。根據紀錄,該文庫曾經巡迴到台東、花蓮等地,最遠甚至到達中國的廈門、福州、與日本的沖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pH5KCE
[ 屏東竹田]池上一郎博士文庫/組織醫療團醫軍人外,還義診竹田等地民眾,獲得客家鄉親感念/池上一郎捐贈畢生收藏的日文書籍、報章雜誌及一百萬日幣給竹田鄉,作為對竹田鄉的懷念。2001年,竹田鄉長賴耀熙於發起在竹田車站成立池上一郎博士文庫,讓提供受過日本教育的長者聚會,閱讀日文書報的場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KQmrRi

伊能文庫--伊能嘉矩(1867-1925)人類學研究/「踏查三原則」及「五戒三法」為座右銘/伊能嘉矩在臺灣的歷史民俗研究與原住民研究兩方面,都留下輝煌的業績/歷史學家楊雲萍「『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QmxXUA


「秋惠文庫」關門是個警鐘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倪國榮/自由業過去永遠跟著我們,只是我們會遺忘而己;從過去雜博裡提煉出的價值,叫歷史,有正有負,都是我們要面對的。人而無歷史,與禽獸何異?也不用辦婚禮了,交配繁殖就好。常有人說,過去的就過去,忘掉就好。個人可以,但對大家的歷史,你如何去提倡忘光光呢?就說過去吧,法院問你的事,哪一件不是過去?歷史價值的共識,是社會凝聚發展的動力;最近台積電大企業家張忠謀真的要退休了,大家真的不捨,他的穩定貢獻,豈止足智多謀四個字?它對整過科技經濟力的推動是有目共睹的,台積電的成功,也使跟他做生意的大小廠商都高興,這就形成一股正向河流力,但是後繼者若把台積電數十年的奮鬥史忘光光,是很危險的事,因為這段數十年累積出的歷史價值,是台積電與跟它做生意的,甚至投資的小股東們都 share 的共識,其凝聚堅固,才不會有樹倒猢猻散的一天。因此,設一個台積電歷史館確有必要,常年開放,促進共識價值的交流,勿讓張忠謀的精神成為他孤掌之聲。隨著都更自辦與市地重劃農地重劃自辦業務興隆起來後,其意也就是要開發,要發財,要新房子,對於土地歷史與老屋是毫不尊重的,其產生的糾紛,更是多數暴力的假民主展示;當我們對歷史與老屋毫不尊重時,我們也就在刮掉歷史,成了膚淺的人,四分五裂的社會人是無共識價值以凝聚社會的,這種搶了就走賺了就走的心態才是我們社會衰弱無解的因素。最近,台北知名的「秋惠文庫」,竟然也要收了。這個民間收藏家林于昉先生,那麼熱心地收藏台灣歷史文物,在寸土寸金的市心,的確須要空間,也非常不易。他臨街的辦公室大空間,怎麼裝得下那麼龐大的歷史呢?所以是在做一件不可能事裡的可能。如果民進黨政府文化部門不介入的話,那麼「秋惠」的消失,就是我們整體退步的象徵。你講政治無史,你如何講呢?你的主權在哪裡,從哪裡長出來的呢?所以,徒法無以治國,須歷史共識價值,讓國有安定的根,法才用得有準有力。放棄歷史共識價值,就是宵小玩法大力橫行時,不待敵人威脅,我們自己已經產生很多大小老鼠咬破儲放重要價值的袋子了。我們到國外進步國家,想看的多是古蹟歷史,更多的是去欣賞老屋老街,如果把這樣好奇的心帶回來自己國家的建設裡,那是多好的進步啊。可惜我們的政府建設與社會風氣,都普遍把歷史文化放在建設思考的邊緣,以短視的商業利益為重,難怪我們的街景一年比一年陌生,因為歷史的價值被商業利益的建築大量遮掩甚至埋掉,當然是陌生化的國家啊。「秋惠文庫」關門是個警鐘。

2017-10-06_194827  2017-10-06_1954032017-10-06_19550522045750_1458342204203339_1890376317530054436_n2017-10-06_1956562017-10-06_1957142017-10-06_1957262017-10-06_195802  

秋惠文庫今結束營業 林于昉:頗有寂寥之心
民報
民報
林冠妙/專訪
2017年9月30日 下午11:59
1 則留言
專訪一/秋惠文庫今結束營業 林于昉:頗有寂寥之心
更多
「關掉秋惠文庫,我有點『寂廖之心』,日本話叫『さびしい』,當年我的牙科診所結束時,『寂廖之心』還沒這麼深」,收藏大量台灣文物的私人展館「秋惠文庫」今(30)日最後一天營業,館長林于昉接受《民報》專訪時悠悠訴說,「這個世界那麼多牙醫,不缺我一個,可是這個館,台灣沒有幾個」,結束營業的心情,就像在看夕陽西下,雖然身旁有個人,但還是覺得「さびしい」…….
「取名秋惠文庫,是為紀念父親林『秋』江和母親陳淑『惠』,各取一字」,林于昉說明,「文庫」就是文物的倉庫,很多收藏家的堂號叫「XX閣」、「XX堂」,他想取一個跟別人不一樣的名字,稱為「文庫」,很多人以為是書店,其實就是「文」物的倉「庫」之意。
「我在日本念書時,其實對這完全不熟」,林于昉談及設立「秋惠文庫」的初衷時表示,他旅日歸國後,常有外國朋友來訪,會想看看台灣的本土文物,「他們不會想來台灣看莫內展」,但卻找不到專業的台灣歷史展館,「故宮」當然值得看,是很重要的收藏單位,但老實說,和我們的常民文化沒有什麼關係,澳門博物館、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等,都會展示自己的歷史及族群,但台北沒有,我們還是需要一個「在地的博物館」。
「二二八的文物,竟然可以在跳蚤市場買到」,當他開始接觸這些文物時,發現很多應該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竟然在跳蚤市場就可以買到,就表示我們對這些文物完全不重視,台灣還有很多很漂亮的文物,但卻從來沒有被展示過,「我是四年級,60多歲了,我們這一代都不知道台灣有這麼漂亮的珍寶,更遑論年輕人」,於是他開始收藏,然後越收越多。
「這個世界那麼多牙醫,不缺我一個,可是這個館,台灣沒有幾個」,林于昉悠悠訴說結束營業的心情。圖/郭文宏
林于昉強調,「我們所有的文物,都跟台灣有關,雖然不是很高級的古董,但是真正在台灣的文化所形塑出來的文物」,即使是日本人留下來的,如他收藏的一個日本時代的神龕,是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時,要台灣人改信日本神道,雖然是日本的神道、日本宗教的精神,但一看就知道是台灣式的神龕,因日本的神龕屋頂是直的,而這個翹起來是閩南式的,是台灣的東西。
他又指著一塊招牌舉例「裕春金物店」,「金物店」就是五金行,這是日本時代的招牌,但下面寫的都是台灣話「敲刀」(剪刀)、「鋸仔」、「斧頭」,即使100年後,還是一看就知道是日本統治時代的招牌,但這是台灣特有的,以後也不會再有了,雖然沒辦法和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上看三億的宋朝「汝窯」相比,但有其歷史地位,是需要被保留的東西,有些急統者去破壞一些東西,不管你的想法如何,其實都該被保留。
日本時代的招牌「裕春金物店」(五金行),但下面寫的都是台灣話,是台灣特有的文物。圖/郭文宏
有人問,是不是有什麼壓力?為什麼要結束營業?林于昉表示,其實也不是突然宣布,在前幾個月就想好了,「我們這邊做了7年多,從來沒有賺過錢,但這對我們不造成壓力,因為房子是我們自己的」,但家人對房子另有考量,要到外面租屋,每個月可能要多支出10萬元以上,雖說是自己的興趣,但7年也差不多了,有些事也不能做一輩子。
林于昉說,數萬件收藏品,從明鄭時期迄今的古文書、古地圖、老海報、老相片、歷史文獻、民俗文物等,「大概有花到1億元」,全靠他和店長二人整理,「很頭痛」,這次是真的下決心要「關起門」來整理,重點是文物的去向,也有很多人要來買,可是他都沒有答應,因為不希望文物散掉,「一張海報和100張海報的力量不一樣」「秋惠文庫」從「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時就開始支持、聯絡,接下來會和博物館合作,一部分寄藏,一部分會捐贈,「也許5年、10年才會拿出來展一次,但目前就是這樣」。
為紀念父親林「秋」江、母親陳淑「惠」,林于昉館長以父母之名設立「秋惠文庫」。圖/郭文宏
----------------
位在台北永康街的「秋惠文庫」,今2017(9月30)日是最後一個營業日,經營文庫7年的主人林于昉表示,這次要關掉秋惠文庫,自己內心也難免有「寂寥之心」,不過之後會捐贈部分收藏給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讓這些文物繼續在不同的展覽中和民眾見面。
《公視》報導,從事牙醫的林于昉,從年輕時在日本求學,就開始收購古書文物,只要與台灣有關的物件,他都興緻盎然,藏品愈來愈多,7年前以父母之名,成立了展示空間「秋惠文庫」,讓民眾可以進來點杯咖啡,親近這些歷史文物。而在秋惠文庫,文物與遊客之間也沒有拉線或是玻璃,林于昉認為,文物對觀眾不應該有距離。
秋惠文庫收藏了數萬張台灣地景、建築的老照片,也有日本時代的茶葉、啤酒的各式廣告,台灣早期的漫畫、電影海報,以及戒嚴時期的新生活運動等政治文宣,都保留在館內。館藏之豐富,連在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都向他們借過近千件古物展覽。
日本時代福爾摩沙烏龍茶廣告
茶葉
Photo Credit: 秋惠文庫臉書
1920年代台灣路攤照片
路邊攤
Photo Credit: 秋惠文庫臉書
民國25年出版的新生活運動掛圖
新生活運動
退休牙醫的文物夢——為台灣歷史古物「建檔」
林于昉原來留學日本,畢業後,在日本松本牙科大學擔任兒童牙科副教授。1998年返回台灣開業,2010年退休後開始經營秋惠文庫。
《蘋果日報》報導,林于昉旅日18年,回台灣時已經43歲。人到中年,他說舊事最能觸動心弦,會到重新橋下逛跳蚤市場,找一些「低級、好玩的童玩」,他說「花100元買到價值萬元的物件,就是一種浪漫的肯定。」只是親人不懂這樂趣,說他「收這些垃圾」。
林于昉說,支持他繼續收集下去的原因,除了是會「肖想」同好的收藏,還包括了為台灣文物建檔的使命。林于昉表示,常有外國朋友抱怨「來台灣,卻都看不到本土歷史文物」,於是他才想成立一間「專門展現台灣文物」的文物館。
達悟族陶土人偶「被母親抱著的小孩」
達悟族人偶
Photo Credit: 秋惠文庫臉書
寫著反共標語的彈珠遊戲機
秋惠文庫_2
Photo Credit: 秋惠文庫臉書
林于昉在2010年的投書中提到,文物常常被政府當作「一次性的消費品」,有時只是開展日展完原件,之後就換成複製品,像是節日時偶然出現會場的點綴燈泡。他指出,政府喜歡到處蓋博物館、放煙火,但卻缺乏長期關護台灣歷史文物的政策,需要長期投資、慢慢累積的文物收藏的經費,也跟不上蓋館速度,「說來不怕見笑,就連國史館辦展,也會與民間私人收藏借調文物。」
林于昉說,
有時我做夢,夢見我們政府開始重視在地文化,由各地博物館有計劃的收藏屬於我們各個年代、族群留下的歷史真跡文件、文物,開放大眾觀賞研究。最末,我們會建立一個屬於全民共同的歷史記憶,這才是建立國家共識的最佳路程。
《影巷26號》報導,秋惠文庫裡有一個日本時代的神龕,是日本皇民化運動的時候,要當時的台灣人改信日本神道教,林于昉說,這個東西在以前會被視為日本侵略台灣的證據,會被毀滅,但他說,這是那個時代非常重要的見證。
因為房子是自己的,不用繳房租,林于昉經營秋業文庫7年,沒有賺過錢。過去也有收藏家想和他買文物,但林于昉覺得,文物被分散就不好了,可以辦展覽的力量就沒有了,一直不願賣。他說很多外國人來台北,想看台灣的東西,很喜歡來這裡,秋惠文庫要歇業,自己內心也難免有「寂寥之心」,最後將這些古物部分捐給博物館,覺得也算「功德圓滿」。
林于昉說,自己年紀大了,現在剛好有這個機會,東西拿到博物館存放也比較好。他也說,雖然他個人的小博物館要結束了,但希望未來政府能規畫更多台灣古物展,提升台灣人對自己土地歷史文化的自信心。
秋惠文庫_關門
Photo Credit: 秋業文庫臉書
秋惠文庫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178號3樓(今營業時間至晚上7點)
經營7年,台灣人的記憶寶庫「秋惠文庫」今最後1天營業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https://goo.gl/HbrCEz
-----------------------------------


(2) 秋惠文庫 Formosa Vintage Museum Cafe - 首頁 - https://goo.gl/8zJGIP

【台北市大安區】懷舊台灣味-秋惠文庫 @ 語聲小棧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djl55i

2017-09-26_135636  2017-09-26_135539  

日本人也愛的台灣文物咖啡館 秋惠文庫傳結束營業

台北 秋惠文庫 台灣歷史文物咖啡館 大安區 @ 食在‧GO 遊 趣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ZrdLW

造訪秋惠文庫 看見台灣歷史~秋惠文庫館長林于昉醫師專訪
(記者吳佳憲、陳奕夫/台北報導)
穿過喧囂吵鬧的北市信義路,走進位於永康街口的「秋惠文庫」台灣歷史文物館,周遭氣氛一下子安靜下來。望著眼前琳瑯滿目的古玩奇珍,包括歷史文獻、工藝精品、絕版海報,在宛如時光隧道的奇幻空間裡,你不會相信,秋惠文庫的主人林于昉先生,所從事的職業,竟是與歷史文學毫無關連的牙科臨床工作。
緣起 秋惠文庫的成立沿革
談到成立秋惠文庫的緣起,本身開設牙科診所的林于昉醫師表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蒐集古玩、郵票的經驗,他過去在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由於校區鄰近全日本最大的古書街「神保町」,在繁重的課業之餘,總是習慣到古書店裡汲取靈感,也養成收購古書文物的習慣,並一直持續至今。
林于昉醫師表示,他旅日歸國已有十年以上時間,常有外國友人向他抱怨「來台旅遊,很難找得到台灣本土文藝品」。林醫師說,台北是文化重鎮,民眾可以就近在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台灣博物館(原省立博物館)欣賞到價值連城的文物奇珍,但館裡所收藏的文物畢竟屬於國寶,無法近距離接觸,更不可能取閱觀賞,無形中與民眾形成一種隔閡,真的非常可惜。
林醫師說,台灣民俗工藝品過去並不受到收藏家的重視,無論質量均有進步的空間,被收進博物館典藏的更是少之又少。儘管近年來復古風蔚為潮流,但業者所成立的懷舊主題館,多半以「柑仔店」的大眾風格為取向,雖然互動性較高,也較具親切感,卻難以兼顧歷史文物的內涵,促使他成立「秋惠文庫」,有系統地與民眾分享台灣歷史文物。
林于昉醫師表示,他將秋惠文庫定位為「台灣歷史文物文獻館」。文庫裡收藏的歷史文物,包括史料文獻、民俗藝品、真跡字畫,乃至工商百業的傳統文物,藉此展現台灣歷經荷蘭、南鄭、清廷、日本,乃至國民政府遷台等各個時期的多元文化樣貌。現階段展示的文物以工藝品為主,那是因為藝術品具有實體,便於向民眾介紹,未來將增加書信手稿的展示,深化館藏厚度。至於文庫以「秋惠」為名,則是為了紀念已故的雙親,林秋江先生與陳淑惠女士。林醫師強調,現今秋惠文庫的展示空間,就是父親的起居室改建而成,他非常感謝家人對他個人興趣的支持。
古董收藏 講求緣分莫強求
林于昉醫師表示,收藏古董和人世間的聚散離合一樣,講求緣分,強求不來。「真正屬於你的,坐在家裡東西就會送上門來;不屬於你的,就算爭破頭也沒有用。」林醫師說,他回國迄今超過十年,剛開始會到台北重新橋、永康街昭和町的跳蚤市場找尋古董文物,等到「名聲」做起來了,就會有賣家自動「送貨到府」供他鑑賞、收藏。但真正有典藏價值的古董,卻像是一件有生命、有個性的活物一樣,不是用錢就能買得到的,必須仰賴「緣分」。
他舉例,日本大正、昭和時期有一位極富名氣的鳥瞰圖畫家吉田初三郎,其手稿是古董收藏界的瑰寶,令收藏家趨之若鶩,他也一直希望館裡能珍藏一幅吉田先生的真跡。前些日子,日本拍賣會釋出一份畫作手稿,恰恰是吉田初三郎的作品,長期與日本收藏界交往密切的他,幸運地成為這幅鳥瞰圖的買主。而這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經驗,對他而言已是「見怪不怪」,就好像磁鐵的兩極一樣,緣分到了,自然會有某種不知名的力量牽引著他們,促成這場交易。
「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故事還有另一樁,林于昉醫師表示,館裡珍藏大批日治時代保存下來的海報,這類海報在過去並不受到收藏家的青睞,他才得以較少的價錢收購。隨著懷舊風氣的興盛,日治時代的真跡海報一躍變成交易市場上的寵兒,倘若他此時才開始進行收藏,成本必將大幅提高,也較不易蒐集到品質較佳的作品,這也是他從事古玩收藏,「凡事隨緣」的最佳詮釋。
溫故知新 熟讀歷史有助展望未來
林于昉醫師從事古玩收藏工作,已有十年以上時間,成立秋惠文庫以後,待在博物館裡的時間甚至超過牙科診所。他打趣地說,有朋友戲稱他「玩物喪志」,也有親友認為他在「做公益」,言下之意,似乎認為自掏腰包收購古董,成立博物館不該是「平民百姓」應該做的事。林醫師強調,他於民國四十年代出生,當時台灣還未建構出完整的歷史論述,反倒是在旅日求學階段,接觸相關文物以後,逐漸對台灣歷史,乃至東亞近代史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歷史的軌跡就像輪盤一樣,到了某個臨界點就會重演。」林醫師舉例,他所收藏的日治時代小學生畢業紀念冊裡,校長提字鼓勵畢業生們,要勇於前往「內地」求學、工作,當時的內地,指的是日本列島。近年來,「內地」一詞又開始在報章媒體間「火紅」起來,只不過指的是中國大陸。歷史竟如此巧妙地在世人眼前「重演」,令人拍案叫絕。
「熟讀歷史的另一個收穫,是讓我學習到,要以更為豁達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林于昉醫師說,任何事物的產生,一定會有利弊兩端,倘若太過執著於眼前事物的弊端,不但鑽牛角尖,有時候還是錯誤的。他舉例,中英戰爭,香港割讓給英國,並賠償大筆金錢,當時香港境內的知識份子皆以國耻視之,但香港在大英帝國將近百年的統治下,反而脫胎換骨,成為外國人眼中的東方之珠。「歷史沒有一定的對與錯,事實的真相,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檢驗。」林于昉醫師強調,與其說收藏古董「怡情養性」,倒不如說,藉由蒐羅歷史文物的過程,讓他有機會一窺東亞近代史的巧妙變化,轉化為自己對現實生活處之澹然的達觀態度。
展望未來,林于昉醫師計畫將秋惠文庫的展覽觸角,延伸進入網路虛擬世界,以期與實體館藏相輔相成,目前已成立館方專屬的Face Book,每周針對特定的館藏進行討論。無論是實體展示空間,或是虛擬討論平台,都歡迎對歷史文物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前往。(文字/吳佳憲;影片/陳奕夫)
◎附錄、秋惠文庫小檔案
電話︰02-2351-5723
地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78號3樓(永康、麗水街口)
臉書(facebook)︰點此進入
造訪秋惠文庫 看見台灣歷史~秋惠文庫館長林于昉醫師專訪 - 牙醫時報 - https://goo.gl/CaoBs9

2017-09-26_135539  

2017-09-26_1353102017-09-26_1353182017-09-26_135331  
1387820315-583748904_n1387820316-1118881437_n2017-09-26_1349172017-09-26_134949「憨番扛蠟燭」早期鹿港錫製燭台  
文/MOOK景點家編輯部整理報導
近幾年復古懷舊風興起,全台彷彿吹起另類的文藝復興。隱藏在台北的巷弄內,有間濃縮了台灣400年文化史的文物咖啡館「秋惠文庫」。一進到店內就彷彿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台灣過去的繁華歲月,深受日本旅客推崇,不過這間營業多年的文物館,也將於10月1日吹熄燈號,令許多遊客大嘆可惜。
秋惠文庫不僅收藏了數萬張台灣老照片,更有許多日治時期的絕版海報,包括日治時期外銷台灣茶葉、糖業、啤酒等海報。另外,收藏中還有早期各式各樣的畫作,如平埔族婦女肖像畫等。店家更結合咖啡館,讓國內外的遊客來到這可以細細地品味台灣的歷史風情。
2010年6月秋惠文庫開始展示台灣的歷史文物,而店面由於房主另有規劃,所以將於2017年10月1日忍痛畫下句點,店內所收藏的珍品會以寄藏及捐贈的方式,存放在台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
【Info】
秋惠文庫 Formosa Vintage Museum Cafe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178號3樓 (東門捷運5號出口)
營業時間:11:00 – 19:00 (週一未營業)

2011-09-02 03:06:45 | 人氣(3,213) |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記者會主持】秋惠文庫典藏文物寄藏台史博記者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訂閱站台
這是我五月底的時候,主持了一場很有歷史意義的記者會,也讓我非常難忘。
秋惠文庫創辦人林于昉牙醫師,五十六歲的他退休後,花了近十年時間,投資上億元,收藏台灣歷史相關文物。
去年六月,他在台北成立「秋惠文庫」展出藏品,更陸續將數百件藏品寄藏、捐贈給台灣歷史博物館。這也是台史博繼漫畫家劉興欽提供手稿後,最大批來自民間寄藏。
這些珍貴的台灣歷史文物,他都將寄藏一批給台史博,計上百件包括番社采風圖、台灣土俗圖、林爽文平定圖、道光台灣輿圖等等......。
「秋惠文庫」讓我感覺很像是明星咖啡館,不同的是,這邊可以看到很多林醫師所珍藏的台灣寶貴文物,很歡迎大家可以常到秋惠文庫喝咖啡,濃濃的咖啡香伴隨古色古香,是不同的新體驗與享受。
秋惠文庫地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78號3樓。

direct (28)direct (29)1387820321-996449535_n1387820314-1484748386_n1387820318-3841596261_n1387820351-3967990134_n1387820315-583748904_n1387820316-1118881437_n  photo-366x550  ssdsd1373985323-1347351050  direct (30)direct (31)direct (32)direct (33)  2017-09-26_1343592017-09-26_134414  

專訪秋惠文庫 林于昉醫師
臺灣歷史的尋覓與收藏
採訪撰文/王珮瑜
這是一個檔案室,在不停向前滾動的時光中駐足,曖曖含光;這也是一座咖啡館,在老診所的樓梯轉角,與擾攘市街從容錯身。五十坪不到的空間裡,存放著橫跨不同時代與政局的台灣文物,民國前、日治時期、戰後光復,能從中清楚地看到數百年來島嶼的腳印,卻數不清總共有多少件收藏。
尋覓舊物,追溯過往
林于昉醫師擁有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博士學位,在日本留學的時後,就受到舊物、舊書吸引,開始零星蒐集。1998年回台灣開設診所之後,更時常前往跳蚤市場和舊貨店「尋寶」。週末天未亮時,他會到重新橋與福和橋這兩個最著名的「賊仔市」,或者永康街一帶的古董店,周遊逡巡。許多早鳥趕集是為了撿便宜,但林醫師尋覓的,卻是可以追溯過往的線索,「我會先注意到和自己有關的東西,可能是我小時候看過用過,或者是曾經聽長輩說過的。有的東西一看到會很有感情,那我就會買下來收藏。」
無數舊物從都市不同角落、不同場所飄浪至跳蚤市場,它們大多是在各個階層的家庭裡被淘汰的用品,或者是未經主人同意就被私售而出的贓物。有些攤販專賣舊錶,有些只賣電器,還有些賣裝飾品、衣服、文具、玩具、五金,太多太多。這些文明過剩的產物按照某種意涵隱晦、目的清晰的規則被分門別類,隸屬不同老闆管轄。
它們在等待一個被重新珍惜的機會,而林醫師就是那個尋覓者。
臺灣文物,拼湊歷史
十多年前的台北,缺乏展示臺灣歷史的空間,每當林醫師的外國友人來訪時,他總是煩惱要如何讓他們認識臺灣。「故宮的東西當然很重要,但那樣的國寶和臺灣的關係是什麼?」林醫師思考之後,收藏方向有了轉變,他逐漸將重心從懷舊文物轉移到臺灣歷史文獻,書信、契約、照片、官方文件,都成為他關注的對象。
值得一提的是,林醫師當時認識了一位很特別的古董店老闆:洪聰益。洪聰益原本是補習班的歷史老師,他和其他古董商最大的差異在於,他不只擁有文獻資料,更重要的是他整理出一個歷史的時間縱軸,搭配年表來展示這些物件。「走進他的店就像是看展覽,可以從清朝、民國、日治時代、戰後光復這樣一路看下來,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主題。」比方說,名人書信裡,藏有戒嚴時期統治者的祕密裁決;民間契約,則訴說著原住民土地流失的傷痛過程;一張張的阿片特許,勾勒出威權時代官紳之間不為人知的利益交換。林醫師購藏了洪聰益所整理的整個脈絡,也逐漸起建立秋惠文庫的規模與方向。
民國74年政府文宣
圖片:秋惠文庫提供
林醫師和我們分享了一份特別的收藏:戒嚴時期國民黨產業黨部的會議記錄。記錄中提到當時某公司中有位員工因信仰一貫道而被解雇,密告者因此獲得六百元獎金。這件事情沒什麼人注意,被解雇的員工也沒有坐牢,現在即使翻案,家屬可能得不到什麼國賠。但若從當事人的角度去思考,「被公司解雇」對這個家庭應該是非常大的困擾,甚至可能是當事人終其一生難以抹滅的挫折。這樣的文件有許多重要人士的簽名,看在林醫師眼裡,它不是收藏品,而是一份資料,是瞭解臺灣發展歷程的重要參考。
一件一件,慢慢出現
「說好聽一點,可以說是一份使命感,但其實某種程度是戀物癖!」林醫師笑著,分析起自己收藏的動機。多年來的經驗使他體會到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之間巨大的差異,兩者走向不同,來源與管道也都不同。
扛厝角的憨番
「博物館裡有許多物件是百姓捐贈的,質量不見得有代表性。以前只要拆眷村、修官邸,一定會有文物出現,像海報、古文書這一類,早期都是民間收的。」隨著政府都市更新慢慢出土的文獻資料,在政府慢半拍、反應不及的情況下,通常落入擁有敏銳嗅覺的私人收藏家手中。而官方博物館總是在要辦展覽的時候,才開始搜尋文物,填補館藏的不足。
談到國內的博物館現況,林醫師建議官方博物館,平時就應該多花費心思擴充藏品:「不能說今天我要辦一個什麼展,我就提著菜籃,去菜市場買這個、買那個,沒有辦法這樣做的啊!」民眾走進博物館時,總會看到頗具規模的展品,殊不知這些令人大飽眼福的東西,並不是理所當然存在在那邊,而是一件一件慢慢出現的。一個齊全的主題往往來自於數十年不間斷的尋覓,時間與金錢成本之鉅,無法估量。
「你根本不知道今天會遇到什麼東西,收藏是無法預料的。」物件與收藏者之間有一條無法捉摸的紅線,緣份來的時候感受特別強烈,緣份不來的時候,感覺也特別虛淡。以秋惠文庫的鎮館之寶《番社采風圖》為例,這份文獻是乾隆時代(1744-1747)對臺灣原住民生活與風俗所做的最完整的紀錄,林醫師曾經在博物館中見過這份文獻,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內心浮現收藏的渴望,也同時知道這是收藏難度中的最高級,他最初並不認為自己有機會收藏這份珍貴的文獻。但不可思議的是,某一天它竟自己找上門來。花費一番功夫,謹慎評估、諮詢、鑑定之後,林醫師終於得以收藏嚮往已久的《番社采風圖》。
「文物會找人」,寥寥數字,是林醫師為自己和藏品之間所下的最佳註解。但若收藏者缺少了主動性和敏感度,緣份再大不懂得把握,也是徒然。
日本建築學者田中大作所翻攝《番社采風圖》中的「瞭望」圖序
圖片:日治時期台北工業學校建築學者田中大作先生研究成果「台灣島建築之研究」、「台灣建築文化志」之中文化與數位典藏計畫
展示文獻,開放空間
「很多收藏家是收了之後就把東西藏起來!但我覺得這些東西應該讓大家都能看見,才有意義。」收藏界向來有「曝光就貶值」的觀念存在,但林醫師反向思考,舉故宮翠玉白菜、羅浮宮蒙娜麗莎畫像的例子,說明這些物件正是擁有高知名度,才會擁有近乎天價的價值,所以收藏家不要害怕東西曝光,也不要排斥放上網路讓大家瀏覽,或許這樣做反而會獲得更好的回響。
另一方面,林醫師開設秋惠文庫,就是希望將這些屬於臺灣歷史的線索與社會大眾分享,歡迎大家閒暇時間來這裡喝杯咖啡,翻翻文獻,讀一讀隱藏在物件當中屬於臺灣的故事。
秋惠文庫所在地是林秋江老醫師的診所,空間有限,不到二十個座位即使天天客滿,還是虧錢,「既然這樣,我何必讓它天天客滿呢?我只是希望真的有興趣的人來到這邊,多少能有一些收穫。」林醫師每天早上都會從電腦裡挑選幾張適合當天心情的照片,放上臉書跟大家分享藏品故事,透過網路互動,也吸引了許多對臺灣歷史有興趣的民眾前來參觀。柔和的燈光,溫馨的佈置,這裡的每一面牆壁都擺滿藏品,但林醫師仍留下兩扇窗戶讓陽光得以進入室內;扛厝角的憨番、平埔族的籐盾、舉起右手的廖添丁、備受崇拜的豬八戒像,這些屬於臺灣的過往,都在45度角的陽光中,重新活了起來。
秋惠文庫 簡介:
秋惠文庫是林于昉醫師為了紀念父親林秋江、母親陳淑惠生前對臺灣這塊土地摯愛的情感,而成立的臺灣文獻資料館。2010年時在林秋江醫師的老診所裡開設「秋惠文庫 臺灣歷史文物咖啡館」,將上萬件收藏開放給社會大眾,為文明高度發展的台北市中心保留了一個屬於過往的靜謐空間。(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178號3樓電話:02-23515723 營業時間:11:00-21:00,週一公休。)

【台北】台灣歷史寶庫–秋惠文庫 – 莉莉安小貴婦。自助旅行札記 - https://goo.gl/ZWux6a

2017-09-26_1343592017-09-26_134414  


台灣大學-伊能文庫
資源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伊能嘉矩手稿加入個人清單
資源網址 http://dtrap.lib.ntu.edu.tw/
資源簡介
本資料庫為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針對館藏「伊能嘉矩手稿」所進行的數位化成果。截至民國99年8月,本資料庫收錄資料2,540筆。使用者可依類別瀏覽,或鍵入關鍵詞進行查詢。   
伊能嘉矩(1867-1925)為臺灣研究的先驅。1895年日本領台之初,伊能即受命來臺,從事人類學調查研究。其貢獻包括提出全面性的臺灣原住民分類,並且到臺灣各地進行實地調查、收集材料,留下為數眾多的田野調查筆記與研究資料。   
國立臺灣大學於臺北帝國大學時期向伊能嘉矩遺族購入其豐富的手稿、藏書及臺灣原住民器物,圖書與手稿資料納入圖書館館藏,稱為「伊能文庫」,器物則入人類系,成為臺灣關係特藏。本資料庫內容主要來自館藏「伊能文庫」中之手稿、田野調查筆記、早期期刊及報紙剪貼、照片等,部分則來自日本遠野市立博物館之收藏
-----
伊能嘉矩(1867-1925)人類學研究/「踏查三原則」及「五戒三法」為座右銘/伊能嘉矩在臺灣的歷史民俗研究與原住民研究兩方面,都留下輝煌的業績/歷史學家楊雲萍「『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QmxXU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