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台灣長老教會最後一位姑娘,而不是台灣最後一位姑娘。
台灣最後一位姑娘甘露詩(Gamble Marion Louise),2020年8月14日返回加拿大
台灣宣教史中,對單身女宣教師都稱呼「姑娘」。甘露詩(Gamble Marion Louise, 1939年6月1日生),1965年首度以加拿大長老教會差派的宣教師抵達台灣,就在新竹聖經學院擔任基督教教育的老師,同時教授英文。她也關懷原住民,於1965-1973年在泰雅爾教會服務。隨後,她返回加拿大繼續深造,完成後在加拿大就業,先後擔任教職及心理輔導師等。
2001年再度回台灣,在新竹聖經學院擔任教職。2004年7月,因顧及家人,提出退休計畫返回加拿大,但2年後,她決定再回台灣,擔任志願宣教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派任至淡江中學,除擔任學生課餘輔導外,教導學生提昇英語能力,也協助學校辦理相關的英語外交事務。
2009年陪同北部大會、淡江中學訪問加拿大聯合長老教會,取得從未公開之1868-1923年第一代來台灣的加拿大宣教師馬偕博士等人的手寫遺稿,2010-2011年著手將7000多張的微膠影片手稿,判讀打字成為電腦英文檔。2012年6月完成「北台灣宣教報告-馬偕在北台灣之紀事」英文版發行。並委請台灣駐加拿大代表處李大維代表協助,與台灣代表團親赴加拿大,致贈加拿大國會圖書館、渥太華大學、多倫多大學Knox神學院、牛津郡等單位,協助完成臺加文化交流。甘露詩於2015年獲選為「績優外籍宗教人士」。2015年在馬偕紀念醫院的贊助下,繼續完成「北台灣宣教報告-馬偕在北台灣之紀事」5本套書之中文版發行。
在全球疫情嚴峻的處境下,甘露詩於2020年8月14日在好友送行下離開台灣返回加拿大,她在台灣服務超25年。有人稱甘露詩為台灣最後一位姑娘;但也有人說,我們還有韓麗絲(Carys Humphreys)姑娘啊?不過,韓姑娘已經入籍台灣成為「正港的台灣人」了。黃春生牧師 - ⭕台灣最後一位姑娘甘露詩(Gamble Marion Louise),2020年8月14日返回加拿大... | Facebook https://bit.ly/44k0apY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史文物館 - https://goo.gl/jNSfHP
經典雜誌【杏林筆記】追思醫界典範 蘭大弼 – - https://goo.gl/Sv5FXF
【仁醫心路】英國台灣囝仔 蘭大弼醫生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QqxsqK
【仁醫心路】英國台灣囝仔 蘭大弼醫生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2016-12-18 10:19
張肇烜
作者是一位醫師,希望永保學醫初心,真正做到仁心仁術,透過這個專欄介紹台灣的典範人物,以及人情溫暖的正向光明面。[完整介紹]
蘭大弼醫師臨終時寫下他最愛的兩個字:「台灣」。圖/作者翻攝自彰基
蘭大弼醫師臨終時寫下他最愛的兩個字:「台灣」。圖/作者翻攝自彰基
臨終時最牽掛的、最放不下的,總是最深愛、最懷念的;他是「小蘭醫生」,因為父親蘭大衛醫師從英國來到台灣創立彰基,他在台灣彰化出生,是「正港的台灣囝仔」,臨終前,他寫下畢生最愛的兩個字:「台灣」。
醫學生時,我曾到彰基院史館參觀,在館方播映的一支影片中,發現一幕令人驚訝的場景。鏡頭拉至蘭大弼醫師在英國的寓所,大門前掛著一張牌子寫著「蘭寓Formosa」,房屋裡的擺設也和說著一口流利台語的主人一般處處充滿濃厚的台灣味。
蘭大弼醫生,彰化人叫他「小蘭醫生」,他出生在日本時代的台灣彰化,爸爸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創辦人「老蘭醫生」蘭大衛醫師。
「小蘭醫生」從小在彰化長大,是個「正港的台灣囝仔」,他的台語比很多生活在台灣大半輩子的台灣人講得都還要好。他曾用流利的台灣話說:「我是一個在彰化長大的英國台灣人。我原本就在彰化出世的,還是囝仔時代時,就時常和附近的囝仔打球。囝仔伴都是台灣人,很趣味!」
那個時代,台灣人的生活過得並不富裕,包括他的囝仔伴,他看到好多窮苦的民眾需要幫助,有一次他和父親走在彰化街頭,看到路邊有一個人落魄得像乞丐一樣,全身皮膚都爛了,長滿膿包,還會流下血水與膿液,發出陣陣的惡臭,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躲都來不及了,父親卻走向他,把他扛起來帶到人力車上,帶回醫院照顧。蘭大弼說:「父親的行為真的給我很大的影響。」他立下志願:「要為窮苦民眾提供醫療服務。」
然而,當時台灣沒有完善的醫學教育,蘭大弼回到英國接受教育;回到英國的蘭大弼,不被認同,反被取笑是「台灣小孩仔」。
儘管如此,蘭大弼堅持完成自己的理想,他考取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之後主修腦神經內科,同時取得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博士。他跟著父親的腳步,成為一位海外醫療宣教師,由於會說台語,他被派往中國福建的惠世醫院服務。那是戰亂的年代,各方條件都很缺乏,蘭大弼在這裡貢獻他的所學。
蘭大弼醫師的結婚照。圖/作者翻攝自彰基
直到二戰結束,他被共產黨逼迫離開中國,命運的安排,讓他再回到出生的台灣,回到父親創辦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並在1954年出任院長。
再回到台灣,蘭大弼直到退休為止,不曾再離開。他不只專注醫療,更重視教育,他栽培台灣子弟當醫生,告訴年輕醫生:「看病最重要的是『從頭到腳』」,而且「不僅要看人,更要看他所處的環境,對病患的痛苦要真心的憐憫,對病患的處境要真誠的關懷。」他更教導年輕學生:「高貴的儀器固然重要,但身為一位醫生,一顆憐憫、溫柔、謙卑、吞忍的心對待病人,更重要。」
蘭大弼醫師以「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洗腳精神」作為彰基的核心價值,也將之作為院徽。蘭大弼一直都記得,也謹守著「以病苦為念」的學醫初心,他雖長得高大挺拔,卻有一顆最體貼入微的心。冬天的天氣很冷,連聽診器都變得冰冷,蘭大弼醫師幫病人看病時,一定會先用自己的手「握暖聽診器」, 以免冰涼的聽診器,貼在病人身上,讓病人感到不舒服。
那個年代,健保還沒開辦,各項社會福利都缺乏,這些外國宣教醫師創辦的醫院,不以賺錢為目的,多是為了救助窮人。蘭大弼醫生總是不厭其煩地交代醫院,要盡量減少病人的負擔,他義正辭嚴地說:「不必要的負擔,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允許。」
蘭大弼醫師寫下醫院創立四大宗旨:醫療、傳道、服務和教育。圖/作者翻攝自彰基
蘭大弼醫生在台灣服務奉獻三十餘年,退休時董事會給他近兩百萬退休金,他卻分文不取的奉獻出來。
彰化鄉親永遠都記得,蘭醫生騎著一輛鐵馬,穿梭在彰化大街小巷的身影,他不只在醫院看診,也到宅往診。
彰基在蘭大弼醫生退休後,將這輛鐵馬當作紀念品典藏,沒想到有次蘭醫生回到彰基看到這輛鐵馬,忍不住跳上去卻發現它還可以騎,便問同仁:「還可以用,為什麼不給需要它的人?」
蘭大弼醫師留下騎鐵馬穿越彰化巷弄的身影。圖/作者翻攝自彰基
帶著兩個舊皮箱回到英國的蘭大弼醫生,沒有忘記台灣,他偷偷地帶了台灣植物回去,種在院子裡的台灣榕樹,是他最喜歡向眾人展示的成果,也代表了他對台灣的熱愛。而他的住家就命名為「Formosa」,在門口的小鐵門上鑄上這七個字母,象徵對台灣永遠的愛。
在1991年美國台美獎頒獎典禮上,頒獎給蘭大弼醫師,滿頭白髮的他上台領獎時,用道地的台語致詞:「我是一個在彰化長大的英籍台灣人。」他的發言,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這段感人的話現在也貼在彰基院史館中。
1996年,蘭大弼醫師獲頒台灣醫療奉獻獎,總統頒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給他,領獎時,他這麼說:「我真有福氣,能在台灣作囝仔,然後做大人服務台灣人。」
台灣有蘭大弼醫生,真的是「台灣的福氣」!
晚年獨居的蘭大弼醫生記憶力愈來愈差,步伐也變得不穩。有次不慎跌倒,緊急送醫才發現髖骨骨折,開刀治療後送到老人院。
臨終前,朋友去探視他,問他:「要寫信給誰嗎?」
蘭大弼醫生寫下「台灣」兩個字,成為他畢生最後的字跡。
彌留之際,蘭大弼醫生的喃喃自語,英國的醫護人員都聽不懂他在講什麼,以為他在胡言亂語;但是,懂台語的大兒子一聽才發現,蘭大弼醫生講的是台語,他反覆用台語說著懷念早他一步去世的妻子、說著他掛念台灣的朋友,最後一句遺言是:「要照顧艱苦人,要照顧窮人......」
臨終時最掛念的、最放不下的,總是最深愛的、最懷念的。蘭大衛、蘭大弼父子都不是台灣人,他們卻「比台灣人更愛台灣」,他們醫治的都是台灣最窮苦、最需要照顧的弱勢,然而,等到他們自己病了老了需要被照顧時,卻選擇離開,不願麻煩大家。雖然離開了,他還是沒忘記畢生最愛的「台灣」,臨終前,寫下「台灣」兩字,交代旁人「要照顧窮人」......我們台灣人實在汗顏,應該汗顏,口口聲聲愛台灣,我們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蘭醫生媽的老台灣故事:風土、民情、初代信徒
2017-09-08 09:06
作者:連瑪玉(Marjorie Landsborough)
譯者:鄭慧姃
出版社:前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13
官方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AVANGUARDTaiwan/
近百年前,蘭大衛醫生媽寫給英國青少年看的台灣讀本。
絕大多數台灣人都不知道的老台灣故事!
一位幽默、熱情、活力十足的英國女宣教師──連瑪玉,「彰基」創辦人蘭大衛之妻,1910到30年代,在台灣各地親身見證的庶民生命史。
1928年,她為救治一位腳部嚴重潰爛的台灣囡仔,她讓夫婿割下自己四塊皮膚,成就了台灣醫療史上最動人的篇章──切膚之愛。
從小就嚮往「海外宣教」的連瑪玉,為了讓英國青少年瞭解台
近百年前,蘭大衛醫生媽寫給英國青少年看的台灣讀本。
絕大多數台灣人都不知道的老台灣故事!
一位幽默、熱情、活力十足的英國女宣教師──連瑪玉,「彰基」創辦人蘭大衛之妻,1910到30年代,在台灣各地親身見證的庶民生命史。
1928年,她為救治一位腳部嚴重潰爛的台灣囡仔,她讓夫婿割下自己四塊皮膚,成就了台灣醫療史上最動人的篇章──切膚之愛。
從小就嚮往「海外宣教」的連瑪玉,為了讓英國青少年瞭解台灣宣教的實際工作,鼓舞年輕人投身宣教師的行列,曾陸續出版三本台灣故事集,用一篇篇的小故事,生動有趣地介紹台灣的風土民情、習俗文化、常民生活,以及初代信徒改信基督教的心路歷程。這些故事的主角多是社會底層的男女,雖名不見經傳,卻在追求信仰的過程中無畏訕笑、欺侮與磨難,展現十足的生命光輝。
精選書摘:
那些人・那些事──道地的台灣故事!
鄭仰恩(台神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從台灣的醫療宣教談起
眾所周知的,台灣的醫療宣教工作是由長老教會開始的,它也成為長老教會最初的主要宣教模式。一百五十年前首位來台的宣教師是英國長老教會的馬雅各醫師(James Laidlaw Maxwell, 1836-1921),自1865年6月起在台南府城工作。他醫術高明,在漢人和平埔族人中工作,救人無數。1866年6月他在旗後建造了一間可容8名病患的醫館,可以說是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院的誕生。馬雅各深深體認到,基督教文明除了宣揚福音之外,更可以醫治身體病痛,促進人類社會的福祉。
回顧十九世紀中葉,隨著西方醫學及醫療技術的快速進展,象徵著一個近代科學時代世界觀的浮現。當時,西方醫療宣教師帶著進步、開明的世界觀和文化觀來到亞洲,不久也進入台灣。或許,當時的他們仍帶著「家長式」(paternalistic)的優越感和作風,對非西方的社會及文化也存有相當程度的偏見,然而,打從一開始,醫療宣教師們也確認他們的首要工作是解除病人的肉體病痛,特別是幫助社會裡貧苦無助的弱勢者。也就是說,雖然醫療工作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宣教的動機,但宣教師對病患的醫療服務卻是出自真誠的人道關懷。
在台灣醫療宣教史上最能夠表現出這種高度人道關懷的典範故事,應該就是蘭大衛醫師(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及其夫人連瑪玉姑娘(Marjorie Learner)的「切膚之愛」了。1928年,在蘭醫生娘的主動提議下,老蘭醫生將其夫人的右大腿皮膚移植在病童周金耀右腿的創口部位上,以具體行動來表達愛心,讓人深深感懷。老少蘭醫生兩代夫婦總共服務台灣人超過一百年,竭盡心力,別無所求,可以說充分展現出令人敬佩的愛心與耐心。
就關懷社會及改造社會風俗的角度來看,醫療宣教師對現代醫學的引介也是一種怯除迷信、克服無知、禁絕惡習的過程。舉例來說,當日本政府在統治初期全力防治傳染病、建立新醫院、禁絕鴉片時,教會可以說是和日本統治當局形成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微妙關係。此外,早期台灣人都是向來自西方的醫療宣教師學習現代醫學,特別是在北部偕醫館、中部蘭醫館、南部台南醫館這三個地方接受學徒醫師和護理人員的訓練。一直到1930年代為止,這樣的「學徒制」才漸漸被正式的日本醫學校所取代。當然,這種「牽師仔」的做法難免有所缺失,也容易淪為本地人尋求「生財致富之道」或追求社會地位提昇的門路,但當時的宣教師卻也都特別注重門生的人格、道德,以及學識能力,因此這種訓練也成為台灣現代醫學教育的啟蒙和濫觴。不管是受到外籍醫療宣教師的栽培,或是因就讀教會學校而得以開啟心智、研讀醫學,這些基督徒醫護人員必然長期受到宣教師的人格感召和薰陶,因此在醫療服務的精神上也相當能反映後者的奉獻和犧牲的心志,以及認同台灣、關愛人民的服務心志。
˙從蘇格蘭到台灣的文學寫手
此次由前衛出版的《蘭醫生媽的老台灣故事》內容包括三部分:《美麗島之旅》、《福爾摩沙的故事》、《福爾摩沙的故事・續集》,原本是由「老蘭醫生娘」連瑪玉女士為英國年輕讀者所寫的三本台灣故事集,都是道道地地的台灣在地故事,詳細內容可以請讀者自行閱讀或參照王昭文老師所寫的導讀。
原來,老蘭醫生娘不只是一位充滿愛心和人道精神的醫療工作者,還是一位業餘的青少年文學作家。值得注意的是,像她這樣以「外地人」的觀點將台灣人的在地故事撰寫出來並介紹給西方讀者的作家,還有他們夫婦一生最好的同工和朋友梅監務牧師(Campbell N. Moody, 1865-1940)。梅監務所撰寫的《國王的客人》(The King’s Guests, 1932)以及《山上的茅屋:一個福爾摩沙的故事》(Mountain Hut: A Tale of Formosa, 1938)也都是以在地的台灣故事寫成。
檢視這三位老朋友,老蘭醫生是愛丁堡人,梅監務則是格拉斯哥人,連瑪玉雖生於英國諾福克郡,卻曾在愛丁堡的女宣教師學院就讀兩年,三人都深受蘇格蘭文化傳統的影響。可以確定的是,由於受到十八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Scottish Enlightenment)及福音奮興運動(Evangelical Revivals)的雙重影響,早期來台的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都展現出一種帶有「啟蒙宣教」(enlightened mission)特質的工作模式,讓宗教精神與價值跟當代的法律、哲學、文學、自然科學進行跨學科的對話與整合,並共同見證普世真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0-1901)和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將「宗教與科學」交織整合的教育典範,而老蘭醫師娘和梅監務則是將「宗教與文學」做美好結合的寫手。
幾年前,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規劃宣教一百五十週年各項慶典的歷史時刻,教會歷史委員會也開始籌劃一些翻譯和出版的工作,本書的出版就是這歷史系列的一部份。在此特別感謝鄭慧姃女士的翻譯、阮宗興長老的校注、王昭文老師的導讀,黃哲彥牧師的幕後協助,更感謝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贊助,以及郭守仁院長和前衛出版社林文欽社長的鼎力支持,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在此誠摯地將本書推薦給台灣的讀者──不只是年輕人,更是每一位關愛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的台灣人!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陳啟川家族三代從黨國時代藉勢藉端霸佔高醫董事會一甲子+高醫大校務會議無異議決議提告陳建志「偽董事會」/董事會明知高醫之創辦人為杜聰明-竄改創辦人為陳啟川先生,擅自篡改學校創辦人歷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Jpmjka
【影音】高醫「透明革命」學生要求獨裁高醫董會「還權師生」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高醫大濟世大樓「品德教育走廊」通往杜聰明紀念圖書館的轉角旁特別標示著「割膚大愛」,此畫作描繪蘭大衛醫師於1928年移植其夫人皮膚給一位男童周金權,該畫係1956年創辦人杜聰明邀請李石樵所繪。
高醫透明革命學生高凡璽指出,這件事提醒我們高醫是一所醫學教育學校,在從事醫療行為這一塊,從來不是(南和興產創辦人陳啟川家族三代)追求利益性質。
高醫是全台灣第一所私立醫療大學,如今卻從頭到尾被掌控在財團(啟川三代)底下,高凡璽認為,當初所謂財團應該也是捐資而非投資學校(現在更已證實,陳啟川捐375佃農地根本攏沒捐),卻在陳家不斷地N次掌控下變成他們生財器具掌控的帝國,背離學校創辦與醫學教育目的。
「今日在台灣民主的進程上,學校主要是學生來代表的,應該是學生民主的展現」,高凡璽有所感地說,但是這幾年來,不但在大學法的改革或當前面對(高醫)董事會竟可以無限次推翻我們的訴求。
他舉高醫校務會議通過的校長遴選辦法,即便學生在校務會議通過的法案,都還可以被獨裁的董事會否決掉,他認為,這是台灣第一所真正台灣人創建的醫學大學-高醫最大悲哀。(何況,高醫董事會不但被監察院糾正違法濫權,其自行公告的校長遴選辦法也被視為黑箱違法)。
針對已公告的高醫董事會校長遴選辦法版本,高凡璽不解長嘆地說,沒啥好看!學生連知道的權利都沒有,還能有啥表達權力,他批高醫董事會公告的校長遴選辦法,絕對有問題。
他強調,當其他學校正在為爭取校長遴選組成委員會的名額,反觀高醫卻是董事會說了算!他強調:學校組成主要為師生,他呼籲「還權師生」才是台灣民主進步王道。
另尤值一提的是,高醫大迎向63周年校慶,明將舉行「高醫校史:創建篇(1954-1973)」新書發表會,由歷史學背景出身的輔英科技大學鄭志敏副教授和高雄醫學大學林丁國助理教授共同撰寫,以歷史學研究方法為主,講述1954年杜聰明博士創辦高雄醫學院到1973年楊振忠院長卸任為止的人物與事跡。
※【高醫大採訪通知】
「高醫大校史:創建篇(1954-1973)」新書發表會
時間:106年10月15日(日)中午12:00~12:30
地點:高雄醫學大學 國際學術研究大樓9樓會議室
程序:
11:40~12:00 媒體、貴賓報到
12:00~12:05 劉景寬校長致詞
12:05~12:10 張秀蓉教授(臺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致詞
12:10~12:20 新書發表 作者:林丁國老師、鄭志敏老師
12:20~12:30 合影暨媒體聯訪
1865年6月16日,馬雅各醫師於臺南看西街設立醫館與佈道所,開啟了長老教會在臺灣152年的歷史。
沒想到短短23天,就被有心人造謠醫館取人眼睛及心臟製藥。憤怒的居民包圍醫館,馬雅各醫師只好轉往旗後(今高雄旗津)。幾年後再次挑戰臺南,於二老口街(北門路衛民街一帶)設立醫館與禮拜堂,從此在臺南紮根,帶來了新式醫療結合宣教。
一波又一波的宣教師冒著疾病、治安的風險,遠渡重洋來到臺灣。他們學習這裡的語言並推廣識字(白話字),奉獻自己,許多人也選擇葬在這裡。從宣教、醫療、教育、文化保存到人權爭取,毫無疑問的,都已是臺灣的重要成分。
謝謝你們,和臺灣站在一起。
圖:看西街佈道所原址日本時代照片數位上色(「湯」字招牌處,拍攝時已非佈道所),刊載於《新使者雜誌165期》,感謝 臺灣古寫真上色 提供
看西街佈道所原址今昔對照:
https://www.gjtaiwan.com/new/?p=14225
延伸閱讀:
保存臺語文化的「外國人」
https://www.facebook.com/gjtwn/videos/755555844614236/
1865年6月16日,馬雅各醫師於臺南看西街設立醫館與佈道所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3ksrNb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