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7Pc4Gb
《商君書》,又稱《商子》,關於《商君書》的作者,學術界頗有爭論。第一種意見認為《商君書》基本是偽書,持這種看法的有郭沫若、黃雲眉、顧實、劉汝霖等。第二種意見是基本肯定《商君書》的作者是商鞅,持這種看法的人除史志的編著者外,還有呂思勉、譚獻等人。第三種意見認為《商君書》是商鞅遺著與其他法家遺著的合編,此書非作於一人,也非寫於一時,持這種看法的有高亨等人。在《漢書》中錄有二十九篇,但現在僅存二十四篇(另有兩篇有目無文)。其中有些篇所述史實在商鞅死後,說明不是商鞅本人所作,但書中保留了商鞅法家思想遺著,並記錄了商鞅的言行,約為戰國末年商鞅後學編成。《韓非子》與司馬遷都曾提到過這部書。
成書研考
《韓非子‧五蠹》說:「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最後說:"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認為它的思想內容和商鞅所從事的政治活動相符合。
《漢書-藝文志》著錄《商君》二十九篇, 班固注曰:「名鞅,姬姓,衛後也,相秦孝公。」
《諸葛武侯集》中始有《商君書》之名,又稱《商子》,《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或著錄《商君書》,或著錄《商子》,皆曰五卷。現有二十六篇,其中第十六篇存目無文,第二十一篇有錄無文,實存二十四篇。《商君書》有嚴可均斠本,近人朱師轍撰有《商君書解詁定本》,王時潤撰有《商君書集解》。宋代鄭樵《通志·藝文略》、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都說今亡三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則說今亡其一,可能是他們所見的版本不同,因而所記的缺佚篇數也不一樣。《群書治要》卷三十六引《商君書-六法》中一段,實際只有二十四篇半。
據後人考證,多為商鞅之後的人,「殆法家者流,掇鞅余論,以成是編」(《四庫全書總目》)。《商君書》中《更法》、《錯法》、《徠民》等多篇涉及商鞅死後之事,顯非出自商鞅之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雲「殆法家流,掇鞅餘論,以成是編」,應是商鞅及其後學的著作彙編,其中著重論述了商鞅一派的變法理論和具體措施。
思想內容
《商君書》著重論述商鞅一派在當時秦國施行的變法理論和具體措施。
《更法》篇第一 詳細記述了商鞅與甘龍、杜摯在秦孝公面前爭論變法的問題。
《去彊》篇第四 論削除民不聽從政令帶來的弊端,並需要籍以刑罰,專心農戰,少事商賈做為解決之方。
「國以善民治姦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姦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彊」《商君書·去彊》。國家把以對善人的寬大來治理奸惡的人民,國家必然陷入動亂,衰落。而如果國家以對付惡人的謹慎來治理善民,國家才可以穩定強大。
《開塞》篇第七 提出了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上世親親而愛私,中世上賢而說仁,下世貴貴而尊官。」這種歷史變化的觀點在哲學史上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在具體措施上,此書主張加強君權,建立賞罰嚴明的法治制度,取消貴族的世襲特權,獎勵軍功,提倡耕戰,同時反對用詩書禮樂和道德教化的手段治理國家。
《弱民》篇第二十 旨在闡述『弱民』與『強國』之間的相對關係。
「民弱國彊,民彊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商君書·弱民》。民如果強了,國君的統治地位就不穩了,所以國君的統治地位要想穩定必須先「弱民」。
評價
秦國部族民風強悍。商鞅為了凝聚國家的實力,不得不提出有效善用民眾力量的辦法,如《商君書》提到的「國以善民治姦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姦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彊」《商君書·去彊》、「民弱國彊,民彊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商君書·弱民》。
------------------------
《商子》五卷,〈兩江總督採進本。〉舊本題秦商鞅撰。鞅事蹟具《史記》。鞅封於商,號商君,故《漢志》稱《商君》二十九篇。《三國志‧先主傳》註亦稱《商君書》。其稱《商子》,則自《隋志》始也。陳振孫《書錄解題》雲︰「《漢志》二十九篇,今二十八篇,已亡其一。」晁公武《讀書志》則雲「本二十九篇,今亡者三篇。」《讀書志》成於紹興二十一年,既雲已闕三篇,《書錄解題》成於宋末,乃反較晁本多二篇。蓋兩家所錄,各據所見之本,故多寡不同歟?此本自《更法》至《定分》,目凡二十有六,似卽晁氏之本。然其中第十六篇、第二十一篇,又皆有錄無書,則併非宋本之舊矣。《史記》稱讀鞅開塞書,在今本爲第七篇,文義甚明。而司馬貞作《索隱》,乃妄爲之解,爲晁公武所譏。知其書唐代不甚行,故貞不及睹。又《文獻通考》引《周氏涉筆》以爲鞅書多附會後事,疑取他詞,非本所論著。然周氏特據文臆斷,未能確證其非。今考《史記》,稱「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鞅欲反,惠王乃車裂鞅以徇。」則孝公卒後,鞅卽逃死不暇,安得著書?如爲平日所著,則必在孝公之世,又安得開卷第一篇卽稱孝公之諡?殆法家者流,掇鞅餘論,以成是編,猶《管子》卒於齊桓公前,而書中屢稱桓公耳。諸子之書,如是者多。既不得撰者之主名,則亦姑從其舊,仍題所託之人矣。
---------------
《商君書》,又叫《商君》、《商子》、《商君子》,作者是誰至今仍有不同的說法,但學界一般認為此書乃商鞅及其後學所著。據《漢書‧藝文志》載,《商君書》共二十九篇。實際上,該書現存二十六篇,其中兩篇只存目而沒有內容。
《商君書》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該書解决了在當時條件下實行變法的理論基礎問題,提出了變法的幾大原則,既有宏觀理論闡述,也有具體的法令軍規。
《商君書》所談及的治國原則、策略與方法,與現代管理亦有相通之處。是書雖然主要着墨於國家事務,面向的讀者對象卻不僅限於帝王。書中涉及的政府立法、行政等,對執法官員也是適用的,可釐清管治的內涵,以實現有效管理。閱讀《商君書》即可了解古代中國人的管理思維和整個管理體系在國家政治中的落實。
-----------------------------------
最黑不過《商君書》,這本禁書都講了些什麼?
2015-12-22 由 墨黑紙白 發表于 歷史
改革開放的一大成就,大概就是過去只有封建專制君主才能看的書,咱們也能夠看到了!有這樣一本禁書,暴露了中國2000多年封建專制的不傳之秘。這本書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商君書》。最初公開講解這本書的人,我們也應當記住,他就是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鮑鵬山。
《商君書》是有名的天下第一禁書,過去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歷代君王和准君王才能讀到。讀了這本書,你就會明白,當年那個北方落後的蠻夷之國秦國,為什麼能在短短的十餘年間迅速崛起,最終摧枯拉朽般地統一六國?也會明白,歷代君王為什麼會把老百姓修理得服服帖帖,一個王朝稀鬆平常也是三百年!
商鞅真的太有才了,一本薄薄的《商君書》書,不到三萬個漢字,居然把封建君主治國手段的細枝末節,闡述得頭頭是道,深刻到無以復加。《商君書》既講道理又講辦法,真的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哪怕你目不識丁,只要聽一遍,你就可以當皇帝了!更令人震驚的是,《商君書》闡述的依法治國,集法家的醜陋和陰損之大成。《商君書》本身,就這麼成了空前絕後的「嚴刑峻法」,讀了讓人不寒而慄!
從零星的史料中,我們偶爾可以看到秦國士兵的恐怖形象——一個個腰裡拴著人頭。開始我總是不大敢相信,難道秦兵個個都是殺人狂?讀了《商君書》才知道,這絕對是可能的。
《商君書》的《境內第十九》實際上是個士兵獎勵細則。這個細則,就是以人頭數量來作為獎賞標準的。《境內第十九》說,「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論,百將、屯長賜爵一級。」這句話意思是說,「百將、屯長在作戰時如果得不到敵人首級,是要殺頭的;如果得到敵人三十三顆首級以上,就算滿達到了朝廷規定的數目,可以升爵一級。」「能攻城圍邑斬首八千已上,則盈論;野戰斬首二千,則盈論;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將盡賞。行間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為上造也;」這句話意思是說,「軍隊圍攻敵國的城邑,能夠斬敵人首級八千顆以上的,或在野戰中能夠斬敵人首級兩千顆以上的,就算滿了朝廷規定的數目,所有各級將吏都可得到賞賜,都可以升爵一級。軍官舊爵是公士的就升為上造;」(譯文)
這種赤裸裸的「人頭獎勵政策」,徹底把秦軍打造成毫無人性的野蠻之師!秦始皇統一中國的代價,是22場大戰,斬首181萬。這個數字,還僅僅是有據可查的。秦軍為何狂殺俘虜?明白了吧?
世界上多次出現過文明民族被野蠻民族征服的歷史倒退,從東方的秦滅六國、蒙元和滿清征服中原,到西方的古羅馬毀滅古希臘文明、日耳曼人滅掉古羅馬文明,都是驚人的雷同!靠的都是血腥的殺戮政策,把士兵變成戰爭的機器!文明之師,豈能是野蠻之師的對手?
《商君書》禍害最深的,還得說是治國之術,而其治國之術的核心一是毀商,二是弱民。《商君書》主張禁止糧食貿易,商人和農民都不得賣糧,甚至連為商業貿易和人口流動服務的旅館業也予以剷除。人民都被禁錮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能成為農民。人民不能離開半步,無法獲得知識更新(也不需要),只能成為君主的生產工具。
毀商之後,再就是弱民之道了。《商君書》認為,「有道之國,在於弱民」。通過以弱去強,以奸馭良,實行流氓政治;實行一教,統一思想,進行思想控制;通過剝奪個人資產,讓民眾依附國家;通過辱民、貧民、弱民,使人民貧窮、軟弱,實現民弱國強。如果還有強民依然沒殺光,還有殺手鐧——發動戰爭,通過對外戰爭,外殺強敵,內殺強民。這幾點,就是中國曆朝歷代君主治國馭民心照不宣的詭秘暗器,是他們不惜以民生的代價來化解內憂外患矛盾,獲得長治久安的看家本領!
讀到這裡,所有的中國式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為什麼中國歷代君主都重農輕商?為什麼中國的土地一直是國家所有?為什麼中國長期皇帝一人威嚴可以壓過全國的百姓?為什麼中國一直有法不依,人治大行其道,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為什麼中國民眾沒有話語權,文字獄在中國越演越烈?為什麼中國總會「恰到好處」地發動對內和對外的戰爭?為什麼中國的太平盛世,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改善無關?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為什麼秦朝之後(除了漢唐和東晉),中國人徹底失去了張揚的個性?為什麼人類現代科技文化不可能率先在中國出現?同樣的問題可以繼續羅列,但答案只有一個,這就是君主專制!這就是嚴刑峻法!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悲哀,是歷史選擇了儒家而不是法家。真正的悲哀是,秦朝之後法家並沒有消失,而是通過商鞅的《商君書》的傳承在封建專制君主的腦袋裡。帝王們一直在用法家的「陰和損」,在幕後操縱著中國的興與衰;中國的法家,就是變法兒整人的。
中國的儒家能在漢朝以後深入中國人的靈魂,也就不僅僅是皇帝和董仲舒的功勞了。在「嚴刑峻法」的修理之下,中國人也就只能從《三綱五常》的薰陶中,找到一點可憐的心靈安慰。這一點,中國和歐洲的中世紀異曲同工。在可怕的瘟疫以及阿拉伯人和野蠻民族的入侵等天災、人禍面前,歐洲人也只能從宗教中獲得了心靈的救贖。如果西方人沒有宗教的慰藉,東方沒有儒家的安慰,那歐洲人和中國人就只有集體自殺了!
《商君書》這種的皇帝枕邊書,西方人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杜撰出來。這就是義大利人馬基雅維利臭名昭著的《君主論》(1513)。不過,馬基雅維利的「智慧」顯然比不上商鞅。馬氏不過強調君主應該拋棄道德上的考量,用冷酷和陰謀治國。無論是歹毒程度和陰損力度,《君主論》都遠遠不及《商君書》——這,你就不得不佩服咱中國人的「智慧」了!
不幸的是,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出現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他的倒行逆施謬論一出籠,就受到廣泛的譴責。馬基雅維利本人,也被指為魔鬼的化身。他的名字甚至成了欺騙和陰謀的同義詞。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除了擁有拿破崙、希特勒和史達林等幾個粉絲,在歐洲根本沒有市場。
商鞅所在的春秋戰國,也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春秋戰國到底應該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現在也難有定論。長期以來,秦始皇統一中國是歷史必然趨勢的論調,占了主導地位。這種觀點,實際上和秦始皇留在石碑上的自我讚美之詞是一致的。商鞅的中國第一位改革設計師的地位,也因此無可撼動了。董仲舒不被皇帝待見,商鞅落得個「五馬分屍」。但他們都獲得後世連綿不絕的讚譽,你不覺得奇怪嗎?讚美商鞅,是替皇帝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
《商君書》是中國人最偉大的發明,遺憾的是,這話是對中國帝王們說的;對民眾來說,《商君書》是中國人噩夢的開始。秦朝以後,中國人最終變成了肢體羸弱,只知道盲從和服從的另類民族和大國愚民。等到中國人真正放眼看世界的時候,一切已經恍如隔世——我們已經看不懂了!
【商鞅的做法,是實行「辱民,貧民,弱民」的三民主義】
「辱民」。---讓百姓們屈辱的生活,沒有自尊和思考,沒有「體面的工作」和「生活的尊嚴」,整天生活在恐懼之中。
商鞅主持制定的「連坐」,鄰居犯法不檢舉揭發要受刑罰,這樣人人自危,人人監視人人。
「貧民」。---除了生存必須之外,不能讓百姓有富餘的糧食和財產。俗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百姓沒有了錢物,就跳不起來了。而且,那點賴以生存的物資要由國家分給,不聽國家的就得餓死。
「弱民」。---不能讓人民強大。在身體方面,為了耕戰,商鞅還是提倡「增強體質、保衛祖國」的。但在思想意識上,不可以使老百姓自我感覺良好,更不能使他們有知識,懂道理,「知識就是力量」,人民有了力量那就糟了。商鞅要讓百姓時時感到很沒有安全感,才有對君主強烈的依附感。
要讓人民時常都感到外國敵視和侵犯的威脅,這樣,人民覺得君王的偉大和溫暖,才會全心全意地為君王效命。
商鞅對他的「弱民」理論進一步闡述:
以強攻強,弱;以弱攻強,強。強存則弱;弱存則強。
這意思大概是,用強民去消滅另一部分強民,那麼剩下來的仍然是強民,那國家就處於弱勢。用弱民把強民消滅了,剩下來的是弱民,那就好辦了,國家就處於強勢了。強民的存在,國家就弱;只有弱民存在,國家才能強盛。
強民,是指那些有思想有主見有本事,還跟國家作對的人;弱民自然是那些被洗腦後惟命是從,沒有腦子、沒有主見、沒有知識、人云亦云的愚民。
除了「以弱制強」的主意以外,一肚子壞水的商鞅,還要君主「以奸馭良」。公然教唆當權者搞流氓政治,小人政治,搞黑社會。他說:
「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
這個好懂,選拔官員不能選那些講良心道德的,假如用優秀分子來管理奸民,那天下必然大亂。要用厚顏無恥、心狠手辣的流氓來當頭領,他們會把恐嚇和欺騙手段用好用足,善良的人民只得忍氣吞聲,兢兢業業夾著尾巴做人,那就天下秩序井然,秦國也就強大了。
在商鞅一整套的富國強兵政策指導下,秦國果然成了當時的頭等頂級強國。以嗜殺成性、以殘殺為業的秦國,六國人談秦色變,稱它們為「虎狼之國」。
有人從《史記》中統計,只白起將軍的部下,就斬殺、活埋、沉水消滅敵軍150萬。加上秦兵自己的死亡,再加上其他將領的「功勞」,可以想見,中國人為統一付出了多少生命!而據說當時全國總人口僅只2000多萬人。
後代眾多無知者,盲目跟著卑鄙無恥者吹噓統一大業,說什麼春秋戰亂,人民受害;沒有見到學者出來統計,到底是統一殺人多,還是分封制殺人多?
再看統一「有功」的曹操,這傢伙特別中意屠城,對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橫加屠戮,現代有個屠夫,提出要給曹操平反,一堆卑鄙無恥的小人們,如郭沫若者流,跟著起鬨,也宣揚曹操是什麼「知人善任」搞「五湖四海」,招賢納士「不拘一格」的「英雄」。殺人多就是英雄,也是《商君書》的「價值觀」。
秦統一了六國,按現在某些人的標準,是強盛大國,是盛世無疑了。從商鞅以來所制的慘無人道的刑罰,一直在盛世流傳。肉刑一直是衙門破案的主要手段。神州頻頻出現被害者「起死回生」的神話,這就刑訊逼供的傑作。
不少國人津津樂道秦國的統一偉績,它的強盛,它的許多「世界第一」,它的什麼「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什麼「促進生產力」,從不思考當朝人民是怎樣活過來的,他們有過一個什麼悲慘的血淚時代。
清代的龔自珍說,秦朝看來是個強國,是盛世;但是,這種盛世,表面看來很強大,但人民並不幸福,它這個強盛撐不了多久。因為有先進的思想和有才能的人一出來,就會有成百上千的人出來圍剿,來監督,用祖宗之法來束縛他,把他的才能和思想消滅。
社會要消滅的是對這個黑暗社會的憂慮、對官府橫行的憤怒、對社會現象的思考;還要消滅想幹事業、有所作為的思想,消滅人們僅有的廉恥感和不想淪為渣滓的心態。
(「當彼其世也,而才世與才民出,則有不才督之縛之,以至於戮之,……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乙丙之際箸議第九》)
這個「強盛」的社會,最終人們都庸庸碌碌,唯唯諾諾,人云亦云,沒有思考,更沒有創新,沒有才子、才人、才商,甚至小偷和強盜都不須要什麼技術含量,可以隨時作案得逞。
這個龔自珍,他寫「我勸老天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呼喊拋棄千年陳規陋習,除舊圖新,別浸沉在大國盛世的荒唐夢境裡,強國弱民不是真正的強大。
【「辱民」之術】
商鞅的「辱民」,是一個什麼景象,歷代時光久遠,不那麼清晰,從二十年代的「農民運動」可見一斑。
要「辱民」,先用「以奸治善民」之計。在當時一位農民委員的指導下,湖南農運堪稱全國的樣板,基層農民協會辦事人,大都用奸人,即所謂的「痞子」:「那些從前在鄉下所謂踏爛鞋皮的,挾爛傘子的,打閒的,穿綠長褂子的,賭錢打牌四業不成的,總而言之一切從前為紳士們看不起的人」
痞子們一旦手裡有了權:「他們在鄉農民協會(農協之最下級)稱王,鄉農民協會在他們手裡弄成很兇的東西了」。他們任意給人定罪:造出「有土必豪,無紳不劣」的話,有些地方甚至五十畝田的也叫他土豪,穿長褂子的叫他劣紳」。
他們「將地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土豪劣紳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滾一滾,動不動捉人戴高帽子游鄉……總之為所欲為,一切反常,竟在鄉村造成一種恐怖現象。」
痞子們很喜歡玩弄手裡的犧牲品,比方說戴高帽子游鄉,「這種處罰最使土豪劣紳顫慄,戴過一次高帽子的,從此顏面掃地做不起人。」「有一個鄉農會很巧妙,捉了一個劣紳來,聲言今日要給他戴高帽子,劣紳於是嚇烏了臉。嚇了他結果又不給他戴,放他回去,等日再戴。那劣紳不知何日要戴這高帽子,每天在家放心不下,坐臥不寧。」
某人說他「覺到一種從來未有的痛快」。他大聲歡呼:「好得很!好得很!」
(所引文字均見某人《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後來的「土改」和反右及文革,大致都以二十年代的農運經驗加以充實提高來進行的。
「辱民」還有一招,就是讓他們互相檢舉揭發,這一個運動你檢舉我,下一個運動我檢舉你,大家都不是人。
然後,人人都寫檢討書、悔過書、認罪書;人,不可能天生的正確,是吧,那就要「改造思想」,「轉變世界觀」,留下書面證據存檔,人人都有污點被官家掌握,這不但達到「辱民」的目的,而且,也達到了「弱民」的效果。
根據「辱民」的原理,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大家都有軟肋,林副在廬山說的「誰也不是大英雄」,就是中國的現狀。據說,凡六七十年代的人,都寫過檢查之類的東西。在家裡,父子妻女都要「鬥私批修」自我污衊,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
好像只有一個林副是例外,堅決不寫檢討,不作所謂的「自我批評」,但這種異類,在中國是不能生存的,結果「折戟沉沙」,只有滅亡一條路。
商鞅把所有土地藉為公家財產。人民作為耕田者為政府打工。積極者獎勵,懶惰者懲罰。分配給你養的牛瘦了,體重不達標,就得挨罰。整天下都為「耕戰」一個目的,人為「耕戰」而生,死為「耕戰」而死,很有點為××主義奮鬥終身的味道。
人的幸福,人的價值,人的追求,都必須要為「耕戰」。後來有偽人者,目標定在「解放全人類」的統一大業上。為了完成統一世界的遠大理想,幾億民眾就只有一項任務:「耕戰」。
那時的說法是「立足本質,放眼世界」,「一切為了早打大打」。
人民的衣食住行,統一由官家管起來,吃大食堂,統購統銷,發糧票布票,除了國家,你沒有任何渠道和辦法搞到生存的必須品。
「人多熱氣高,幹勁大」,是統一世界的基本資源。人口多一直是這位手中的王牌。但在人多這個背景下,他從來沒有忘記「以弱攻強」、以「奸民治善民」的要訣。
【「貧民」之術】
商鞅講到:
一是取消商業,商鞅時代經商,妻女要沒收為奴,「繼續革命」時代設有「投機倒把」罪,就是一點個人交換,都為犯罪。
沒有商業,整個社會沒有商品流通,人民剛好維持在不餓死的水平上。這就便於管理和驅使。
商業最大的危險,在於人們通過商業活動,增長了見識,擴寬了眼界,有了多人多地的人際溝通,「無商不奸」就是說只要搞商業的,他們精於計算,不是那麼好蒙的了。
商業活動中,通過自願、平等的契約,使人們有了平等自由的概念,而由於失約要承擔失信的代價,也使人們對信守諾言有很高的期待。這是皇家最不願看到的。
平等、自由、誠信,皇家最不想要的,看一下歷史上的皇帝,有誰提過平等和自由?誠信倒是經常講,但沒有一個模範信守諾言的皇上。
人們沒有商業,不論怎麼苦幹,總也是富不起來的,這也就達到了「貧民」的目的。
二是不停地折騰。照商君的說法,就是把富的搞窮,窮的讓他再富,等富了再搞窮,如此反覆折騰,人民心中眼裡只牽掛著窮富,不作他想,國家就會穩定。
再就是讓人民沒有恆產。孟子說有恆產就有恆心,商鞅認為,不能讓人民有恆心,要讓人民整天惶惶不可終日,生活在恐懼之中,沒有安全感,只有歸屬官家,從屬官家,才能稍有安定。
談起中國老百姓為什麼總是富不起來,作什麼解釋的都有,有的說是傳統,有的說是命運,有的因為地理,有的歸於氣候,……,說到底,就是皇家不想讓人富裕罷了。
只有貧弱的人民,才有富強的國家,商鞅如此教導,皇上們也心知肚明,照此辦理。這樣下來,人民能富嗎?
前三十年,「富」字是敏感詞,富農、富裕中農都是天生的資本主義種子和土壤。發家致富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代名詞。
那時候,越窮越革命,越窮越光榮,「窮得叮噹響」是革命本質和革命意志強的表現,只有窮才忠於某人。
某人的貧民政策,不但真的使人民一貧如洗,而且使人民貧窮而不知恥,反以為榮。窮得有「志氣」,窮得有自豪感,這是某人比商鞅高明的地方。
【「弱民」之術】
現代的弱民政策,就是以弱攻強,也可以說叫「群眾專政」,就是把人民之中的一些人劃成「敵我矛盾」分子,讓普通人民群眾對他們實行「管制」和「專政」。
社會上的「地富反壞右」等等,本來,有什麼罪受什麼刑罰,該殺的殺,該關的關,但毛澤東不這麼做,他要把這些人留在群眾中「做反面教員」,讓群眾敵視他們,把一切自己的不平發泄到他們身上,耕牛病死是階級敵人破壞,莊稼長不好,也是階級敵人破壞。這一方面解決了監獄關押場地人員不足的問題,更有利的是使人民之間互相撕咬,互相惡鬥,達到了弱民的目標。以奸民治善民。咱們的某人也應用得出神入化,爐火純青。
於建嶸有篇文章《父親是個流氓》,寫的很入神,將流氓治國的事實形象化,具體化了,很值得一讀。
並不是每個幹部一開始都是惡棍、流氓,除了流氓無產階級以外,也有理想主義者,也有實事求是之人,但在流氓治國的社會裡,你不流氓就無法工作,無法在領導崗位上混,所以,不是流氓出身的也要變成流氓來適應這個制度。
某人對商鞅評價也很高,說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他認為商鞅之法「懲姦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
他還說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pxllaj.html
========================
增廣賢文,民間諺語。
------------------------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文,多見多聞。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流水下灘非有意,白雲出岫本無心。
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兩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有錢難買針。
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
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
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
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
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紅粉佳人休使老,風流浪子莫教貧。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黃金無假,阿魏無真。
客來主不顧,應恐是痴人。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鬧里有錢,靜處安身。
來如風雨,去似微塵。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
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
再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平生莫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士者國之寶,儒為席上珍。
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
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
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出家如初,成佛有餘。
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
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
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
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
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人不通今古,馬牛如襟裾。
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兒是丈夫。
白酒釀成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敗之有餘。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善化不足,惡化有餘。
水太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
在家由父,出家從夫。
痴人畏婦,賢女敬夫。
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竹籬茅舍風光好,道院僧堂終不如。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道院迎仙客,書堂隱相儒。
庭栽棲鳳竹,池養化龍魚。
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
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
會說說都是,不會說無禮。
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
求財恨不得,財多害自己。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有福傷財,無福傷己。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小時是兄弟,長大各鄉里。
妒財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
牆有逢,壁有耳。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賊是小人,知過君子。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也。
貧窮自在,富貴多憂。
不以我為德,反以我為仇。
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晴天不肯去,只待雨淋頭。
成事莫說,覆水難收。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
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黑髮不知勤學早,看看又是白頭翁。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路逢險處難迴避,事到頭來不自由。
藥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
人貧不語,水平不流。
一家有女百家求,一馬不行百馬憂。
有花方酌酒,無月不登樓。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
惜花須檢點,愛月不梳頭。
大抵選他肌骨好,不擦紅粉也風流。
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莫待是非來入耳,從前恩愛反為仇。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
休別有魚處,莫戀淺灘頭。
去時終須去,再三留不住。
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
生不論魂,死不認屍。
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
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得寵思辱,安居慮危。
念念有如臨敵日,心心常似過橋時。
英雄行險道,富貴似花枝。
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來有冷時。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但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見事莫說,問事不知。
閒事休管,無事早歸。
假緞染就真紅色,也被旁人說是非。
善事可作,惡事莫為。
許人一物,千金不移。
龍生龍子,虎生豹兒。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風凰池。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養兒待老,積穀防饑。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數家之口,可以無飢矣。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
時來風送騰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
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
官清書吏瘦,神靈廟祝肥。
息卻雷霆之怒,罷卻虎狼之威。
饒人算人之本,輸人算人之機。
好言難得,惡語易施。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
路逢俠客須呈劍,不是才人莫獻詩。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人有善願,天必佑之。
莫飲卯時酒,昏昏醉到酉。
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淒。
種麻得麻,種豆得豆。
天眼恢恢,疏而不漏。
見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後。
寧添一斗,莫添一口。
螳螂捕蟬,豈知黃雀在後。
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
一日夫妻,百世姻緣。
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
殺人一萬,自損三千。
傷人一語,利如刀割。
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
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將相胸前堪走馬,公候肚裡好撐船。
富人思來年,窮人思眼前。
世上若要人情好,賒去物件莫取錢。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擊石原有火,不擊乃無煙。
為學始知道,不學亦徒然。
莫笑他人老,終須還到老。
但能依本分,終須無煩惱。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貞婦愛色,納之以禮。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日子不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一人道好,千人傳實。
凡事要好,須問三老。
若爭小可,便失大道。
年年防飢,夜夜防盜。
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
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
因風吹火,用力不多。
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
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他酒價高。
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須用惡人磨。
會使不在家豪富,風流不用著衣多。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
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
為善最樂,為惡難逃。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你急他未急,人閒心不閒。
隱惡揚善,執其兩端。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既墜釜甑,反顧無益。
翻覆之水,收之實難。
人生知足何時足,人老偷閒且是閒。
但有綠楊堪系馬,處處有路透長安。
見者易,學者難。
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難。
道路各別,養家一般。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彈。
點石化為金,人心猶未足。
信了肚,賣了屋。
他人觀花,不涉你目。
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誰人不愛子孫賢,誰人不愛千鍾粟。
莫把真心空計較,五行不是這題目。
與人不和,勸人養鵝。
與人不睦,勸人架屋。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河狹水急,人急計生。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路不行不到,事不為不成。
人不勸不善,鐘不打不鳴。
無錢方斷酒,臨老始看經。
點塔七層,不如暗處一燈。
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
但存方寸土,留與子孫耕。
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惺惺常不足,懵懵作公卿。
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
兄弟相害,不如自生。
合理可作,小利莫爭。
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成。
欺老莫欺小,欺人心不明。
隨分耕鋤收地利,他時飽滿謝蒼天。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
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相論逞英雄,家計漸漸退。
賢婦令夫貴,惡婦令夫敗。
一人有慶,兆民咸賴。
人老心未老,人窮志莫窮。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殺人可恕,情理難容。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貧難改舊家風。
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
屋漏更遭連年雨,行船又遇打頭風。
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
記得少年騎竹馬,看看又是白頭翁。
禮義生於富足,盜賊出於貧窮。
天上眾星皆拱北,世間無水不朝東。
君子安平,達人知命。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夫妻相合好,琴瑟與笙簧。
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
善必壽老,惡必早亡。
爽口食多偏作藥,快心事過恐生殃。
富貴定要安本分,貧窮不必枉思量。
畫水無風空作浪,繡花雖好不聞香。
貪他一斗米,失卻半年糧。
爭他一腳豚,反失一肘羊。
龍歸晚洞雲猶濕,麝過春山草木香。
平生只會量人短,何不回頭把自量。
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
人貧志短,馬瘦毛長。
自家心裡急,他人未知忙。
貧無達士將金贈,病有高人說藥方。
觸來莫與說,事過心清涼。
秋至滿山多秀色,春來無處不花香。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清清之水,為土所防。
濟濟之士,為酒所傷。
蒿草之下,或有蘭香。
茅茨之屋,或有侯王。
無限朱門生餓殍,幾多白屋出卿。
醉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萬事皆已定,浮生空白茫。
千里送毫毛,禮輕仁義重。
一人傳虛,百人傳實。
世事明如鏡,前程暗似漆。
光陰黃金難買,一世如駒過隙。
良田萬傾,日食一升。
大廈千間,夜眠八尺。
千經萬典,孝義為先。
一字入公門,九牛拖不出。
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富從升合起,貧因不算來。
家中無才子,官從何處來。
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
急行慢行,前程只有多少路。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一毫之惡,勸人莫作。
一毫之善,與人方便。
欺人是禍,饒人是福。
天眼恢恢,報應甚速。
聖賢言語,神欽鬼伏。
人各有心,心各有見。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
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
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不消。
公道世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
有錢堪出眾,無衣懶出門。
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
苗從地發,樹向枝分。
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
官有正條,民有和約。
閒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
幸生太平無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時。
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
池塘積水須防旱,田地勤耕足養家。
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無愁月影斜。
奉勸君子,各宜守己。
只此程式,萬無一失。
---------------------------------------------
儒表法裡
中國千年政治為什麼是“儒表法裡”?
2013-01-30 23:47:47分類:中國傳統文化研究
中國千年政治為什麼是“儒表法裡”? 許錫良 記得前年由在《經濟觀察報》報社主辦的“2009年度觀察家年會”上,清華大學著名教授秦暉先生髮言說:“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儒表法裡,落實到行為上就是滿嘴仁義道德,整天做著男盜女娼的事。”他進一步解釋說,中國的儒表法裡造成了中國人的人格分裂,我們叫做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的男盜女娼。如果一肚子的男盜女娼僅僅講的是思想的話,我覺得還不要緊,因為老實說,人性中有些邪惡的東西,這個東西很難完全避免。我們不能指望一個人滿嘴仁義道德,滿腦子也只有仁義道德。但中國過去有一種最可怕的人,滿嘴仁義道德,成天做男盜女娼,還不是想像而已,由於權利不受制約,而不僅僅是想壞事,而是做。 秦暉先生的這個判斷是非常準確的,造成中國千年的偽善之風,正是表裡不一。這種表裡可怕的地方正在於“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的男盜女娼。”但是,秦暉先生沒有解釋中國千年社會為什麼會出現“儒表法裡”這種特殊的社會文化,並且進而形成了相應的政治文化製度。
其實,從中國上古時代起,中國就是按照氏族的生存方式,繼承人是按照儒家的所謂“禪讓製”,也就是上古傳說中的中國上古時期推舉部落聯盟首領或帝王讓位給別人的一種方式,即部落各個人表決,以多數決定。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後,使幫助為事。堯死後,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後,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最後族人擁戴禹之子啟為王。這是部落聯盟推選領袖的製度,史稱“禪讓”。這樣的製度在原始部落時期是行之有效的,因為那時是傳統採集、狩獵與傳統農耕文明時期,人口數量少,活動範圍狹小,工作簡單,而且主要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這種“禪讓製”可以說是人類早期主要的統治方式。隨著人類社會分工合作越來越精細,活動範圍越來越廣闊,交往越來越複雜,在古希臘時期,西方就越過了這種氏族特徵的“禪讓製”,進而改為選舉制。當時古希臘雅典主要是由五百個城邦議員投票,三年一選,選舉出十個執政官,其中一個設為首席行政官。這就是現代民主社會的雛形。那時的歐洲地形複雜,被海洋分割成為大小不一的小島,人的來源複雜,活動範圍由陸地到海上,都有,不可能像中國大陸這樣,氣候比較單一,有長期穩定的農耕條件。因此,古希臘時期,歐洲人為了生存下去,早早就有了貿易,這使得歐洲社會分工合作得更為精細。但是,中國卻走了另一條路,那就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生存方式。這樣的方式最好的存在形式自然就是家庭與家族的存在方式。整個社會以血緣為紐帶,形成家庭,特別是大家族。若干個家族在一定的區域裡又形成了一個部落,若干個部落又形成了一個大部落,這樣就要有首領,第一個首領肯定是自然產生的,若者特別有才智,或者身體特別強壯,但是,之後呢?接班人的問題就自然產生了。這就是中國早期部落的堯、舜、禹、啟的所謂禪讓製,按照中國的傳說,這種禪讓製其實是很短命的。事實上只傳了三代,到禹手上的時候就沒有傳給異姓,而是按照自己血緣關係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啟開啟了一個新朝代“夏”。這些其實都只是歷史傳說,並沒有具體的史料為證。但是,歷史傳說其實常常也能夠說明一些問題,至少說明後代人是如何認識這個社會的。
如果按照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越來越需要分工合作,互相交換勞動產品就必然會導致整個社會的變革。但是,中國到這一步就停止了。原因就是出了一個以保守著名的聖人孔子,孔子為世人所知的生存方式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且動輒口口聲聲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簡直到了“言必稱堯舜”的程度,這一點後來又被亞聖孟子所繼承。僅《孟子》一書,篇幅並不長,提及舜帝卻達五十多處。僅讚賞或提到舜帝禪讓的,孔子的《論語》就有六篇,《孟子》有十二篇。《論語·泰伯》說:“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者也,而不與焉!”孔子誇讚說:多麼崇高呀!舜和禹貴為天子,富擁四海,卻半點都不為自己。孔子還這樣讚賞舜帝的大聰大慧:“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四書·中庸》的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舜可以說是最聰明的人了。舜喜歡請教別人,而且喜歡體察常人淺近的話語,他隱諱別人不好的地方,宣言好的地方,抓住人們議論的兩個極端,折中決策,施行於民眾,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原因。孔子讚賞舜帝處理問題善於集思廣益,虛心聽取意見,慎重決策實施的辦事風格。 其實,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人物沒有信史,都只是當時的一些傳說而已,被孔子說得有板有眼,好像完全親眼所見似的,後來孟子也跟著瞎叫喚。但是,終於感覺有點虛,孟子在其唯一傳世著作《孟子》一書的最後這樣提出了質疑:“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馀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馀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馀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馀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在那樣交通、資訊、信息都極不發達的年代,這種口耳相傳的東西是極不靠譜的。話傳三里無實信,更何況這些人物都是差不多五百年一代,即使是周文王離孔子時代也是五百多年的事情了,孔子憑什麼就那麼肯定這些人就是完善無缺的?一個解釋就是孔子要塑造聖人,然而塑造聖人的目的,無非是自己要當聖人。就像今天中國那些所謂的新儒家口口聲聲說聖人的理性不可辯駁,天賦聖權,凡人只有服從的份一樣,他們把聖人推得這樣高的目的就是自己要當聖人,做帝王師。 既然只有聖人才可以做君王,當然是要把自己扮演成一個完人。因此,滿口的仁義道德。但是,一個真正的統治者又不可能只說好話就能夠真正穩住自己的統治。因此,教化的後面還需要法、術、勢等一套措施。這就是中國政治外儒內法,儒表法裡的雛形。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孔子,這個儒學的創始人,他其實從來沒有過真正治理一個國家的經驗,毛澤東在“文革”為了自己能夠“君師合一”,把孔子痛貶一頓,說“孔丘名高實粃糠”,還是點到了要害。孔子一生為官,只是當了三個月魯國這樣小國的司寇,並且短期內代太宰職,其實所作所為是很失敗的。而且一天的仁愛也沒有施過,相反他上任才七天,便捏造了五條莫須有的罪名把他的教育、學術、思想上的競爭對手少正卯先生殺害了,開創中國人以言獲罪的先例。第二件就是便是帶兵“隳三都”,開創了中國人武力拆遷的先河。第三件事就是極力反對“鑄刑鼎”。公元前536年(鄭簡公三十年)三月,鄭國執政子產命令把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到鼎上,公佈於眾,令國民周知這是國家常用的法律,讓全國官員與百姓都知道國家的法律,以便遵守與執行,而魯國的孔子,卻極力反對,說這是亡國之舉:“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貴,貴是以能守其業。貴賤不愆,所謂度也。文公是以作執秩之官,為被廬(今地不詳)之法,以為盟主。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菟也,晉國之亂制也,若之何以為法?”這裡孔子強調“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顯然對“鑄刑鼎”這樣的事情將導致官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感覺惴惴不安。因為“民在鼎矣,何尊貴?”這是孔子反對“鑄刑鼎”的最核心的理由。尊貴等級之分,是孔子禮的核心內容。所謂的“仁”就是按照這個等級來對待的。 孔子之後有兩個繼承人值得一說,一是被稱為亞聖的孟子,他的性善論者,一般認為他是孔子的正宗繼承人,得以入曲阜的孔廟,他的學說後來一般認為是儒學正宗,還有一位就是荀子,荀子是儒學的性惡論者,他在孔孟仁、義的基礎上又特意提出了“禮、法”作為補充,後來中國的政治形態就是外儒即“仁義”,內法即“禮法”。孟子的性善論後來就成為中國政治的“外儒”,這種外儒把所有的好話都說盡了。而荀子的性惡論就是所謂的“內法”,內法把所有的壞事都做盡了。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口言善而身行惡”,“好話說盡,壞事幹絕”。所謂的“儒法鬥爭”,其實不存在的,說穿了其實都是宮廷權力鬥爭。儒與法都是要違抗皇權的,這一點他們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儒希望溫和一點,細水要長流,要注重長遠利益,法卻兇殘一點,急功近利,注重的是短期效益。他們的核心都是維護皇權統治。無論孔子的所謂“仁”,還是孟子的所謂“義”,以及荀子強調的“禮與法”,其目的還是維護君主皇權。荀子後來有兩位學生即李斯與韓非子,都踐行了老師荀子的思想,成為法家代表性人物,而且以法家的殘酷,李斯成功地設計害死了自己同門師兄,而李斯自己也被秦二世送上了西天。法家的源頭其實來個追根溯源也是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儒家只不過是把《論語》裡孔子所言的那些好話給予發揚光大,而法家不過是把孔子為官三個月所作所為作了概括了提煉。 本來,孔子,一個思想貧乏,為政能力低下,只是一介一味追求吃喝玩樂的世俗享樂的凡夫俗子,其在歷史的影響也不過如此,但是被孟子、荀子一吹噓,特別是被西漢時的董仲舒與漢武帝搞了一個“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慢慢就變成了“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成了一個頭銜越來越大得可怕的人物,孔子的悲劇就演變成了中國人的千年悲劇,孔子失敗的政治模式竟然固定下來,演變成為中國人“儒表法裡”的宮廷政治,至今有人還要將這種失敗的、非人性的、過時的統治方式延續下去,這可能才是中國人最大的悲劇。 2013年1月29日星期二
------------------------------------------------
秦暉:我覺得儒家正是因為過去兩千年中大家都講,所以變得非常泛化,西方到處都是基督徒,但是基督徒中什麼樣的人都有。儒家也經歷了非常複雜的變化,首先要簡單講一下儒到底怎麼回事兒?這裡我要說,有很多人用聖人語錄講,這很必要,但很不夠。需要吸取新史學的一些做法,我們談一些言論要放在當時歷史背景看。儒家講的簡單一點,在一個獨特的時代,我們講從周秦之變,西周貴族時代轉到秦皇帝專制的時代。而且早期的儒家包括孔孟,對導向後來秦建立的過程非常不滿。我們知道反儒的人儒家是反必倒退。早期儒家這一點的確很明顯,尤其是最近出土了一個祖嗣,這一套東西和我們今天講的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強調的是什麼呢?照我看來,就是用熟人社會、親人社會的倫理原則抵制陌生人社會中的強權原則。大家知道,原始儒家非常強調父子的關係,當然也用父子的關係外推君臣關係。原始儒家說這種關係的時候,從來只是說君臣關係應該變得像父子關係,但從來沒有說君臣就等同於父子關係。儒家沒有什麼平等自由的觀念,兒子是要聽父親的,這點很明顯。但我們也要知道,一般情況下,父親都會愛兒子的,替兒子著想,這不是制度制約,這是人類獨有的親情。
我們可以說人儒道德熟人、親人社會裡的確管用,這也可以理解,即使西方社會也不會一個家裡需要民主選舉父親,也不需要對父親實行三權分立。到了周秦大一統的時候,儒家就敗下陣來,被法學取代了,我們最近講的焚書坑儒,經過了儒家的渲染,其實秦始皇焚書坑儒也不光是儒家一家。的確如果從周秦一變來講,的確這兩家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後來毛澤東創造出來這麼一個理論,所謂儒法之鬥持續了很長時間,毛澤東是站在法家的立場上批評儒家的,但這也不無道理的。在中國的2000多年中,的確有所謂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的聲音,這種聲音經常是傳統儒家的符號作為包裝的。
到了近代的變革時期,我們往往忽略了一點,就是在民主自由這類學問傳入中國,最早起來歡呼、介紹、傳播恰恰就是毛澤東講的儒法鬥爭中的反法之儒,對秦治非常不滿的國家。很多熱心介紹西方的人,是把西方描寫成其實老實說,吸引他們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他們認為西方那是一個仁義之邦,其實就是孔孟那個時代講的,自漢以後,中國文明日益被滅,西方歎息獨善其身。有句名言2000多年前來自贏政,秦始皇以來的政治就是強盜之政。說這是襄垣,什麼是襄垣?講的簡單一點是趨炎附勢,誰強勢就跟誰。那麼譚嗣同說,到現在越發不可收拾了,一大棒法家在那裡執政,儒家還有什麼希望呢?因此那些人反法之儒是非常希望引進西方的先進制度,來解放中國的文化。
這個現象之後發生了變化,其中有一個因素,戊戌之後中國學習西方,經過日本這個仲介,和中國的背景和不一樣。他們把周秦之變這個解釋進入中國之後,這個時候反而形成了一種西學和法學的對立。
後來中國形成的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史達林和秦始皇確立的一種價值,及排擠了西方的這種,也排擠了儒家保留下來的一些貴族傳統。禮崩樂壞,法家就是鼓吹為了皇上可以殺爹。
反省這段歷史,實際上我本人並不不認為儒家那麼神奇,老實說中國要走現代化,主要的障礙到底何在呢?以及克服主要障礙過程中,我們應該吸取什麼資源呢?我覺得我們現在確實應該反思一下,我覺得儒家並不是有些人講的那麼神奇,也不想有些人講的那麼險惡。但是他也不是妨礙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障礙,而且在中國人人都講儒家的時代,實際上儒家已經變得內部矛盾很大,在我看來口口聲聲講儒家的人,他們的假想敵不同實際上有很大的不同。在我看來很多儒家,包括孟子,譚嗣同等人,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反法徒,他們的假想敵是禮崩樂壞產生的產生了霸道的皇帝專制。這就造成了中國人的人格分裂,我們叫做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的男盜女娼。如果一肚子的男盜女娼僅僅講的是思想的話,我覺得還不要緊,因為老是說,人性中有些邪惡的東西,這個東西很難完全避免。我們不能指望一個人滿嘴仁義道德,滿腦子也只有仁義道德。但中國過去有一種最可怕的人,滿嘴仁義道德,成天做男盜女娼,還不是想像而已,由於權利不受制約,而不僅僅是想壞事,而是做。
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儒表法裡,落實到行為上就是滿嘴仁義道德,整天做男盜女娼的事。我們現在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我覺得很簡單,經歷幾千年來人類確立了一些共同財富,不管叫做普遍思想價值也罷,或者普遍真理。我們總是認為我們信的這套是對的,現在發生了變化,有很多人缺乏信仰上的信任,我也不講什麼普遍真理了,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這只是西方人的民主,其實這個東西我覺得你說他違背了馬克思主義,那馬克思主義就非常講傳統,儘管解放傳統的做法是不是能成立是值得考慮的,但至少是一種有眼光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我們的確是應該這樣,一方面繼承我們國家過去的一些好的東西,這裡我要講,在中國當前所謂好的東西肯定是有助於中國,脫離秦治,走向政治現代化,也就是說從孟子一直到反法制度所弘揚的價值。另外一方面我們先進的一些政治文化,也可以這麼說。使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在現代化的改造中能夠再一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以黄老思想不合時宜,改用儒家思想治國,緣於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三次上書,即「天人三策」,深受漢武帝稱許。董仲舒撰有《春秋繁露》,其思想以儒為主,但雜揉了陰陽五行及法家之成分。
董仲舒所鼓吹的 「君權神授」、「忠君」、「大一統」思想,以及後來所概括的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有利於加強中央皇權之統治。
因此,漢武帝遂採納其議,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具體措施如下:
1)只有儒生可以為官
2)以布衣為相
3)設五經博士,講授儒家經典,並使其預聞政務
4)培訓博士弟子員
5)察舉孝廉
值得留意,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得到漢武帝接納,但終其一生,董氏未得到武帝重用,可見武帝是改用儒家思想的目的是收中央集權及鞏固君權之效,而非純粹黃老不合時宜。
B、漢武帝儒表法裡
武帝重刑法、用酷吏、尚武功、講聚歛,大臣汲黯曾批評其為「內多欲而外飾仁義」。後世也稱武帝係 「陽尊儒術,陰事申、韓」
具體表現:
1)重用御史大夫
以御史大夫架空宰相權力,御史大夫多為法家人物,例如趙禹、張湯、杜周、桑弘羊等
2)改訂法律
他命張湯、趙禹共訂律令,復用嚴酷。例如其中的「見知法」,裡面規定如果看到別人犯法而不檢舉者,便與犯者同罪。
3)重用酷吏
義縱、王溫舒等人,造成不少人民與高官因罪被殺,曾有一日報殺四百人。即使武帝最寵幸的大臣也多被誅殺,
所以漢武帝的統治思想,表面倡儒術,實際厲行法治。
-----------------------------
儒表法裡的中國古代統治思想
韓非子vs孔子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中國古代統治階級選擇了儒家思想,同時諸子百家,為什麼獨尊儒術?今天淺談一下我自己的看法,為什麼選擇了儒家,是不是獨尊儒術。
夏朝太早,幾乎無史料。
殷商是部落聯盟制,尚鬼神。
西周廢棄了殷商的一些政策,周公旦等建立了禮樂制度,儒家思想對其進行了繼承和發展。
進入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分析一下儒墨道法四家則可以找到後世朝代到底用的誰的思想。
先說墨家。
墨家主張兼愛,即無差別的愛,對比其他三家,墨家在對人的平等性認識上是最超前的。然而墨家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想法和方法是矛盾的。墨家希望以君主統治的方式實現人的平等,這本身就是矛盾的。墨家的組織就像個國家,首領叫鉅子,然而墨子去世後很快便分崩離析了。另外,墨家太在意士人的務實需要而忽略了將來。
再說道家。
道家主張無為,認為當時社會混亂是因為人的慾望太多,做的太多。道家認為消除人的慾望,甚至消除人的成就感,釜底抽薪,就可以解決當時的問題。同時道家首先提出了愚民,不過道家的愚民包括了統治階級,即全民皆愚,法家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慾望越少,做的越少,就越不會產生錯誤和混亂。雖然道家有真假無為之別,然而無為的思想,不僅統治階級不會接受,哪怕是普通的民眾也很難認可。慾望或成就感是促進人類發展的一大動力。回到上古就真的好?
再說法家。
法家與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是:其他三家的最終目的皆是為了服務天下,而法家則關注於服務統治者。以法家集大成者韓非來說,其主要的思想特點,比如獎罰制度,比如權謀之術,比如愚民政策,難道後世沒有實施嗎?是尤有甚之。所以,後世的統治階級同樣採用了法家的思想,而且進一步的發展。
最後說儒家。
開始說儒家繼承了禮樂制度。那什麼是禮樂制度?禮是等級,是秩序,君臣之禮,父子之禮等,樂是調節不同等級的方法。所以儒家講的仁愛,最不同於墨家的是:儒家是有差別的愛。另外,儒家給當時的社會中堅力量--士人階層提供了一個看得見的方向:學而優則仕。這給以後的文人提供了學習與生存的意義,同時奠定了幾千年中國文人階層人生價值的方向。自然也更會被士人所接受。不過,儒家希望恢復禮樂制度,以仁愛,以道德治理天下,雖然可以說從根本上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然而卻很難實現。即儒家雖然治本,但只是看起來很美;法家雖然只能治標,但至少在當時可以實現。
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少有國家採納儒家的思想,倒是法家大行其道。比如商鞅,比如魏無忌,比如李斯。
秦就不用說了,焚書坑儒,用的是法家。
漢初用了一段時間的道家,到漢武帝提出“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算是翻身農奴把歌唱了,然而實際呢?統治階級用的還是法家那一套。那為什麼要尊儒術呢?
維穩。
通過儒家的思想穩定文人階層(他們是社會發展的前鋒,同時也是思想層面不穩定的源頭),通過儒家的仁愛禮樂制度維繫社會的階級和穩定性。然而,統治階級內部還是用的法家那一套。
所以說,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逐漸形成了以儒家為表、以法家為裡的方式
希拉蕊回憶錄也被禁! 中國擴大打擊閱讀禁書的中共官員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希拉蕊回憶錄也被禁! 中國擴大打擊閱讀禁書的中共官員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