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總統府 - Google 地圖

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總統府 - Google 地圖


日本政府策動緬甸人獨立建國,推翻英國殖民統-於1941年曾在花蓮玉里「秘密訓練」一批稱為「緬甸志士」的緬甸革命軍,當中也包括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的父親,被稱為「緬甸國父」的翁山將軍。/看到1989年日本出版、由泉谷達郎著作的「緬甸獨立秘史」中的記載,才確認有這段故事/「玉里分屯中隊」老照片-緬甸國父在玉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SsqWRB


https://www.facebook.com/100022554930361/videos/358951618898626/

1895年

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https://www.facebook.com/100022554930361/videos/358951618898626/


派出400人正妹冬奧團 北韓仍堅持「開幕前一天大閱兵」 | ETtoday國際 | ETtoday新聞雲 - https://goo.gl/RX9Wq3

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大正12年(1923)日本皇太子裕仁抵臺灣總督府舊照

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大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之印

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李登輝和蔡英文皆提出“南向政策”,由於時空關係,李登輝的南向是失敗的,蔡英文則仍在進行中,現在遭受RCEP排除台灣的挫折。
百年前日本也有“南進政策”
日本統治台灣後第二任總督桂太郎就強調日本應該採用北守南進政策,南進即在中國福建扶植日本勢力,進一步擴展到東南亞。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就任後(1898),日本對治理台灣有更明確目標。
1900年北京發生義和團事件,引起八國聯軍,日本藉機製造了“廈門事情”說廈門的日本東本願寺布教所火災,是清朝暴民所為,其實是自導自演。派兵想要強佔廈門,但是被列強派軍艦阻擋。日本認為控制廈門即控制台灣和中國南方。軍事不成改用文化成立廈門東亞書院,但是不受中國人歡迎,因為中國人發現美系同文書院將來更有出路。
日本想出兵中國又怕列強干預於是以學校、醫院、新聞經營為中心扶植潛在勢力。當時第六、七任總督的民政長官下村宏指出:台灣人與華南關係密切,常思慕祖國,若要同化台灣人應多著力中國,特別是華南。於是設立“台灣籍民”相當今日大陸的“台胞”台灣籍民在對岸享有治外法權,若犯罪可依日本法來審判。因此很多台灣人利用這種特權在廈門福建販毒、包賭、包娼,開煙館。變成台灣總督府可利用的人力。
日本在廈門成立東瀛學堂,台灣公會也成立旭瀛學校,以教育為手段,使中國人理解日本人的行徑,不至於事事反對,軟化抗日意識。其次成立廈門博愛會醫院,福州、廣東、汕頭的博愛會醫院接著成立。
盧溝橋事變後台灣總督府於1936年成立“台灣拓植株式會社”以推進台灣工業化,開發南中國和南洋。
終於美軍打敗了日軍,兩顆原子彈結束了戰爭,也粉碎了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https://bit.ly/36Zz7F6


臺灣總督府(日語:台湾総督府〔臺灣總督府〕/たいわんそうとくふ Taiwan Sōtokufu ?)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首長為臺灣總督。其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由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係以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業務。
臺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文武町一丁目,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現今已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8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而對臺統治最重要的象徵「台字紋章」,當年則由莊頭北工業創辦人莊庚戌親自開模銅鑄。該建築完工前,臺灣總督府是使用清代原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辦公處所。
沿革
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
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
臺灣總督府成立之初,設民政、陸軍、海軍三局。民政局下置內務、殖產、財務、學務四部。此外,乙未戰爭期間曾短暫命高島鞆之助為臺灣副總督,高島也是為期五十年之臺灣日治時期內的唯一副總督。1896年,陸海軍兩局合併為軍務局。民政局則在原本組織下增設總務、法務、通信共七局。之後在1898年、1901年皆曾修訂總督府官制,最後在1919年的最後一次修訂中,民政部(原民政局)被廢除,軍事部份也改由台灣軍司令官(直屬日本宰相、不隸於總督府)負責。而不管怎樣變動,約略來說,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行政組織分為直屬部局、所轄官署與地方行政三大部門。
直屬部局
以昭和20年(1945年)10月25日來作說明,中央行政方面:總督之下有其左右手,在大正8年(1919年)之前,稱為民政長官(或稱民政局長官),大正8年(1919年)之後稱為總務長官。另外,中央行政部門編制有總督官房與五局二部等機關。

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朝鮮總督府(日語:朝鮮総督府/ちょうせんそうとくふ,朝鮮語:조선총독부/朝鮮總督府)是1910年日韓合併后,日本殖民者為了統治朝鮮半島而在京城(今日首爾)景福宮內設立的殖民統治機構。朝鮮總督直隸於日本天皇,掌握朝鮮半島的軍事,立法,行政,司法全權。總督下設置政務總監、總督官房,五部(總務部、內務部、度支部、農商工部、司法部)。另外,設有中樞院、警務總監部、法院和鐵路司等機構。
1簡介
朝鮮總督府統治時期可以分為三期:
用憲兵警察武力鎮壓反對派的武斷政治(1910年-1919年);
比較融和的文化政治(1919年-1937年);
為進行戰爭動員人民的戰時體制(1937年-1945年)。
1945年9月,最後總督阿部信行投降於美國佔領軍。
朝鮮總督府大樓於1926年完工,1995年金泳三任總統時期以「清除日本統治時期象徵」為由全部拆除。
2大樓建築
1995年之前的朝鮮總督府大樓坐落在景福宮前面,於1926年建成,聘請了在日本開辦事處的德國建築師George de Lalande設計,他死後由日本建築師(野村一郎、國枝博等人)完成,樓高四層。朝鮮總督府
朝鮮總督府大樓原來建造在朝鮮王宮正門光化門與勤政門之間,朝鮮王朝的正宮——景福宮,在日本佔領時期,宮內大多建築被拆除(一說八成以上),僅保留了正殿——勤政殿、慶會樓等象徵意義的建築物。落成后成為日本統治朝鮮半島的象徵,高大的總督府建立在象徵王權的皇宮內,嚴重破壞了皇宮的格局,也給朝鮮人民帶來極大的屈辱和傷害。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總督阿部信行在此投降於美軍。
獨立后的大樓
1948年8月大韓民國政府成立的同時,大樓成為政府辦公大樓,稱為中央廳,大韓民國的成立宣言也在此宣讀。之後改為國立中央博物館。
因為這裡是拆除皇宮內部而建的象徵殖民統治,這個建築始終成為韓國民眾屈辱歷史的象徵。因為政府決定要修復皇宮,故此決定拆卸大樓。
1995年金泳三政府以「清除日本統治時期象徵」為由拆除整座大樓,原址修復昔日皇宮原貌。拆除的總督府建築只保留尖塔部分,放在天安市郊外的「獨立紀念館」西側展覽。
3警察機構
韓日併合前的1910年7月,韓國統監寺內正毅任命明石元二郎憲兵隊司令官兼任警務總長,從此憲兵與普通警察一體化,稱為憲兵警察制度。
日本軍和警察派駐朝鮮各地,憲兵以外的軍人也擔當統治的角色與執行警察的工作,因為在同時期開設的西大門刑務所負責囚禁不少獨立運動家並執行處刑而為人所知。。他們也嚴重鎮壓朝鮮爭取獨立的運動和抵抗日本支配的運動。後來憲兵警察隨著改用文化政治而廢止。雖然朝鮮總督府警察轉變普通警察,但仍然擁有連日本本土的警察都沒有的機槍和野炮等重型裝備,保留著准軍事組織的作風,以對付從大日本帝國統治範圍以外的中國境外獨立派武裝勢力。
4職員
朝鮮總督府完全接收大韓帝國的政府機構,最初開始就已經有很多朝鮮人官僚,跟其他外地政廳,例如台灣總督府,從零開始有所不同。
5王公族
設有具特權的身分制度,韓國的舊皇族成為王公族,併合韓國有功者成為朝鮮貴族。
6組織
朝鮮總督府的組織自1910年設立以後經過幾次改編。其中以1919年8月與1943年12月的官制改正的規模比較大。
1919年8月
撤銷總督府的「部」、內務部所屬的學務局改為總督直屬的同時,撤銷憲兵警察制度及獨立官廳的警務總監部,改設屬於總督府內部部局的警務局。
朝鮮總督府
總督官房 - 庶務部、土木部、鐵道部
內務局 財務局 殖產局 法務局 學務局 警務局
朝鮮總督府所屬官署(主要)
中樞院 通信局 專賣局 各道 裁判所 監獄
韓國統監
伊藤博文(1906年 - 1909年)
曾禰荒助(1909年 - 1910年)
寺內正毅(1910年)
朝鮮總督
寺內正毅1910.10.01--1916.12.16(兼任陸軍大臣至1911年、1911年以後專任)
長谷川好道 1916.12.16--1919.08.12
齋藤實 1919.08.12--1927.12.09景福宮正前方的舊總督府大樓,1950年
景福宮正前方的舊總督府大樓,1950年
宇垣一成(臨時代理)
山梨半造 1927.12.10--1929.08.17
齋藤實 1929.08.17--1939.06.17
宇垣一成 1939.06.17--1936.08.05
南次郎 1936.08.05--1942.06.15
小磯國昭1942.06.15--1944.07.25

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施柏榮:從朝鮮半島望向台灣島──那些不見與可見的總督府
By 作者: 施柏榮,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不曉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即使是同一個地方,也習慣在白天、夜晚各走一趟,或許是因為想去它在不同時空下的樣子。
這天晚上從首爾世宗大路東南的紀念碑殿,再次走到光化門(광화문),此時的光化門前廣場,已不像白天有許多旅人穿梭於其下,遠遠地看過去,似乎還能約略見到藏在宮闕裡的景福宮以及夜裡的北嶽山,它們似乎就這樣靜謐地看著這座城。
但這裡,曾經佇立著一座總督府。
夜晚的光化門。作者提供。
▍殖民的現代性外衣,以及「被遮掩」的民族與王權
光化門自李氏朝鮮時期以來,就成為這個國家意識中心的節點。1395年興建之後,歷經幾次更新,正式在世宗8年(1426年)改名為「光化門」。在爾後的歲月中,它曾歷經壬辰倭亂(日本稱為文祿之役或朝鮮征伐;明朝則稱為萬曆朝鮮之役)入侵戰爭焚毀,更在1912年,也曾在日本殖民政府強化統治的「象徵意義」因素下被拆除、遷移到別處。直到往後的近60餘年間,在這個重要的城市節點上,存在著一座「朝鮮總督府」(조선총독부)。即使到了如今總督府已經不存在,仍然是韓國人心中無法完全抹去的城市意象。
這座如今已「看不見的總督府」,打從選址開始就充滿各種民族政治意義。首任朝鮮總督寺內正毅之所以會選擇在勤政殿前、部分光化門的基座位置上,興建西式建築樣式的總督府,除了意圖藉由「西化」建築強化殖民政權的正當性;最主要的因素則在於:日本殖民政府希望能夠在城市中軸線位置,興建一個足以「遮掩」後方王朝宮殿的建築,讓朝鮮王權可以被隱藏起來。
為了興建一座滿足殖民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的建築,在朝鮮總督府的設計規劃階段,聘任了德國建築師George de Lalande進行設計,但他在1914年突然病逝,之後就改由野村一郎(曾經主持台灣總督府官邸,即現今台北賓館的興建)與國枝博接手。
1926年建築完成後,日本殖民政府各項行政機關幾乎都進駐在內,除了總督官房,也包括了殖產局、法務局,以及配有機槍等壓制裝配的警務局。就如同當時的民藝運動學者柳宗悅所說的一般,在光化門的位置上興建總督府,將引發更強烈的民族反抗情緒。後續歷史上似乎也正是如此,在日本殖民期間,有眾多的獨立運動發生,也清晰地將這座總督府視為「入侵」的象徵。
▍拆除總督府,是誰的抵抗、誰的屈從?
與台灣總督府(總統府)不同的是,1945年朝鮮獨立之後,它並未被延續為政府機關或官舍來使用,而是將其改成「中央博物館」。
然而,這仍無法將過去象徵的殖民意涵抹去。在往後的數十年間,它的存廢始終是重要的討論議題,尤其是韓國內部政權出現動盪,或者外部政策出現爭議之時,便成為眾多社會團體議論的重點。而這樣的議論熱度,在金泳三文人政權時期來到了高峰。1995年,在未經過反覆辯論之下,金泳三宣布拆除朝鮮總督府,並在拆除的工程中,象徵性地將建築的圓頂吊起。頓時之間,南韓的媒體大量出現「清除殖民統治象徵」的視聽議論。
拆除總督府使得南韓國族情緒來到高峰。但也如玄昌成所說,朝鮮總督府的拆除計畫,某種程度上也藉民族情緒的塑造,讓金泳三的文人政權更加鞏固。我們也可以說,1995年朝鮮總督府的拆除,事實上是當時南韓政府藉民族情緒的建構,來達到維繫政權的手段。
光化門廣場旁的紀念碑殿。作者提供。
▍離開青瓦台,回到光化門的榮光裡
建築始終是政治的,直到如今亦然。2017年仍是總統候選人的文在寅在5月的一場公開演講之中,提出了「離開青瓦台,進入光化門總統時代」的想法,也就是預期在當選之後,將總統府的位置搬離如今的青瓦台(청와대),而重新選址在光化門附近大樓。雖然這個想法是扣合在反貪腐的氛圍之下,但是文在寅獲得支持的原因,是因為在論述之中,給予南韓人民一種「回到朝鮮族群榮光」的想像。
「回到光化門」無疑是政治的語言,與金泳三政權不同的是,他嘗試對抗的客體並非共產主義或者北韓,而是南韓國內的貪腐問題。然而相同的是,無論是左翼或者右翼的政權,都習慣以「恢復民族精氣」為基調,來建構國族的認同。
我們也不難發現在這樣的過程中,建築本身雖然不會說話,但卻因為被不斷「被重申」、「被看見」,附載了政治意義。不僅是硬體建築如此,連同這個被「祝聖」的中軸線,或者我們生活的城市也是這樣。因此,倘若要理解背後各種複雜的過程,就必須要去解析:是誰在說話?他為什麼會在這樣的時空說話?因為所有被國家「祝聖」的建築或者空間,背後都有更為複雜的政治意涵。
理解「總督府」的存在或者不存在,絕對不僅止於它建成或拆除的當下,也絕對不僅止於對於「曾經的」殖民政權的反思。
光化門廣場的世宗大王銅像。作者提供。
▍不見與可見的總督府
走到夜晚的光化門前,看著車流穿梭於其下,想像著曾經存在的總督府模樣,對於台灣人來說,似乎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而朝鮮總督府的不見與可見,對於「總督府」仍存在的台灣來說,也無疑具有比較上的意義。2000年前後,台灣建築領域、學術領域也曾出現比較兩者的論著,比如夏鑄九、五島寧對於殖民城市的說法:
在漢城,高聳而盤踞在低矮的景福宮正中和院裡的朝鮮總督府是十足的惡霸。這是赤裸裸的暴力凌駕在景福宮屋頂與韓國人民的頭上。台灣總督府的惡行也不遑多讓。……台北城由一個坐北朝南的古老帝國邊陲的行政中心,被硬生生地扭轉為朝向日出之東。除了道路的取向切線被肢解為兩部分,分別遺置他處……。
朝鮮總督府、台灣總督府的缺席與存在,事實反映的是在相似的殖民背景下,各自演化的後殖民課題。如今光化門所映照出的殖民者「缺席」模樣,事實上也正映照出現時的台灣國族認同難題。但是相同的,如今這兩個「不見」與「可見」的總督府,卻也持續象徵了這兩個國家最高的權力位置,而且那始終是被國族情緒所充斥的。
直到要離開夜晚的光化門,我始終在心裡反覆地想起南韓詩人高銀在〈某天獨自〉(收入《春天得以安葬》詩集中)撰寫下的文字,開始能夠體會他所說的,「可以不愛祖國的那份自由」究竟是何意:
下午雪下著下著就停了 狗兒們奮力跑開
不知何時才能盼到
可以不愛祖國的那一天
我所渴望的
不是祖國
而是可以不愛祖國的那份自由
雪重又下了起來
酒夠了
書夠了
似乎只剩下這樣的感覺是無比真實的,也就是我們只能夠不斷藉由其他國家地景光影的映照,來拼湊自己的模樣。進入秋季的首爾,暑氣已經到了盡頭,想像著此時的台灣,也許仍然是個清晰的夜。
我們所渴望的,又是怎麼樣的國家與自由呢?
(作者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東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台大文學獎、花蓮文學獎等。)


(總督府通信局)

(總督府通信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