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傅鐘成為喪鐘:用媒體與校友的手,甩學生會幾個耳光 | 林芳玫 / 思想坦克 | 獨立評論

早在2018年,台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老師就發表過〈白色恐怖時期的台大校長傅斯年〉,根據許多剛被發現的檔案與書信,指出四六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傅斯年與陳誠合作,掃蕩校園、逮捕學生,而傅斯年提出的條件是「不能流血」,也就是校園內不能流血,出了校園,那就讓軍警特務機構來處理了。
「不能流血」在建構神格化傅斯年的過程中,被善意曲解為傅斯年全心全意保護學生。陳翠蓮教授與其他專業學者的研究成果啟發了學生會成員,卻被反智的老校友斥責為「拉下神壇」,暴露出這群校友從來不關心知識與真相之追求,擺明了就是要造神與敬神。面對國民黨的日益衰敗渙散,這群中老年泛藍校友發出悲鳴,傅鐘成了他們自己的喪鐘,敲響著某些校友求知精神之死亡。當傅鐘成為喪鐘:用媒體與校友的手,甩學生會幾個耳光 | 林芳玫 / 思想坦克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2ZZ2yDM

當傅鐘成為喪鐘:用媒體與校友的手,甩學生會幾個耳光 | 林芳玫 / 思想坦克 | 獨立評論


管中閔傳奇 非台大人 大學愛混研究所力爭上游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台大講座教授管中閔,將在2月1日接任台大校長,這位個性爽朗的管爺;曾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擔任國發會主委,並因自稱「爺兒們」,而引人側目。其實,管中閔在這次台大校長遴選中,最大的不同是:打破了「台大幫」當家局面,他是八位校長候選人中,唯一的非「台大人」;甚至在今天的最後一輪投票時,他卻能聚集台大各方派系人氣,成為最後的贏家。
2015年,在國民黨執政時期,請辭獲准的管中閔,向來以「敢言」、大砲性格著稱,在2013年12月間,因為台灣經濟表現不佳,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曾提案全數刪除國發會主委管中閔的年終獎金,當時管中閔在協商過程中嗆聲:「我連講下台都敢了,做爺兒們還怕這個,怎麼會在乎!」他因「爺兒們」,聲名大噪,自此台大師生常叫他「管爺」。
其實,在台大學生圈裡,也流傳著「管爺」傳奇。管中閔大學時代念文化大學經濟系,學生都說「管爺,在大學時代很「混」,和現在的學者形象,截然不同;家世良好的管中閔,大學時代,身形瘦削,一副公子哥兒樣,不愛念書,偏好「桌」遊,經常和哥兒們抽菸、通宵打麻將。但是,當完兵後,突然開竅,整個脫胎換骨,出國念書,從此改性,形象大轉。再回台灣,管中閔已是一派學者樣。不少台大學生形容,管老師傳奇已成台大學生的勵志篇。
管中閔簡歷
生日:1956 年 8 月 15 日(60 歲) 
星座:獅子座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經濟學博士 
經歷: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經濟系助理教授,長聘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專任教授 
國家科學委員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主任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專任研究員,特聘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中央研究院院士 
國立臺灣大學「臺大講座」教授,財務金融系特聘教授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兼任董事長 
行政院政務委員 
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請辭返回台大任教(2015.01.29發表請辭聲明)
--------------------------------------------------
管氏
分佈地區
河南省蘭考縣 浙江省杭州市 山東省臨淄 
歷史來源
管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
「管」源出
管(Guǎn)姓源出有三:1.係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中國姓氏起源》及《廣韻》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鮮,史稱管叔鮮在管(今河南省鄭州市),建立了管國。管叔死後,他的後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為姓氏,稱管姓。2.係自姬姓,為周穆王之後,以邑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風俗通》所載,週穆王時,將其庶子分封於管邑,至管仲始顯於齊,其後世子孫以邑為氏。3.出自他族改姓。錫伯族瓜爾佳氏,漢姓為管。
得姓始祖
管仲。名夷吾,卒諡敬,亦名敬仲。潁上(今屬安徽省)人,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乃週穆王之後。管仲原輔佐公子糾,並用箭射殺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過裝死才逃過一劫,後公子小白回國即位,即齊桓公。他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管仲感恩戴德,輔佐齊桓公實施改革,他通過通貨積財,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叔因叛亂被殺,身敗名裂,而管仲聲名顯赫,德才兼備,又使穆王支庶之管姓揚名天下,故管姓子孫尊管仲為管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由上可知,管姓主源兩支,抑或文王之後,抑或穆王之後,兩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緣關係。在西周眾多諸侯國中,管國立國早,消亡亦早,管叔鮮被誅,其子孫風流雲散,到異地去棲生,時齊魯富庶,多數子孫播遷山東,亦有南徙安徽、江蘇北部和河南東部一帶者。春秋時,管姓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時代的管至父,亦為齊國人。可見此際管姓仍主要繁衍於山東。西漢時見於史冊之管姓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軍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姓郡望平原應在秦漢之際形成。東漢時農民軍首領管亥,亦為齊人,中常侍管霸,頓丘(今河南省清豐)人管伯,可見此際已有管姓在河南落籍。另東漢初年,有曾任山東副都軍務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帶源徙居閩地寧陽招賢里羊崗壩(今寧化水茜張坊村)。三國時,北海郡朱虛(今山東省臨朐)人管寧,避居遼東三十多年,有子孫留居當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社會動盪,管姓避亂有西去秦隴,南及瀟湘者。據《管氏宗譜》載:“齊魯有管仲後裔,秦隴有管純後裔,湖湘有管修後裔,遼東有管寧後裔。”南北朝時亦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管崇即為晉陵郡(今江蘇省常州)人。唐宋之際,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後唐年間,管思藏有後裔真郎,返徙江西帶源居住,後其子孫播衍閩、粵、贛各地。宋代詞人管鑑,隨父仕宦,由龍泉徙居臨川(今屬江西省)。元時,翰林學士管禕開基河南光山。明初,有光山一支遷往新蔡。同時,管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天津、江蘇、安徽等地。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所載,明清之際管姓進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為江蘇、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圍外,說明管姓在此三地分佈甚廣,另南方還有湖北兩名,雲南一名。北方則以山東之莒州(五名)、高密(二名),陝西之咸寧(二名)為眾。管姓此期的分佈由此可見一斑。此際之管姓有渡海赴台,僑居海外者。另有山東之管姓闖關東謀生。如今,管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江蘇、山東等省多此姓,二省管姓約佔全國漢族管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管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
家族名人
管仲:名夷吾。春秋時期齊國人,和鮑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鮑叔牙認為是自己的知音。後來經過鮑叔牙的推薦到了齊國任宰相,幫助齊桓公建立霸業,他執政四十餘年,實行了改革,使齊國不斷富強,使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著有《管子》86篇。
---------------------------------------
台大校長遴選結果公布 中研院士管中閔出線
新頭殼newtalk | 謝莉慧 台北市報導
發布 2018.01.05 | 20:27
A-A+
台大校長遴選結果,由中研院士、台大財金系講座教授管中閔出線。
台大校長遴選結果,由中研院士、台大財金系講座教授管中閔出線。   圖:新頭殼資料照片
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今(5)日針對周美吟、陳弱水、陳銘憲、張慶瑞、管中閔共5位校長候選人進行投票,晚間由遴選委員會召集人陳維昭宣布結果,中研院士管中閔當選下任台大校長,預計將於下月1日正式接任校長一職。
台灣大學前校長楊泮池去年6月宣布任滿不續任後校方隨即啟動遴選程序,經半年左右的遴選過程,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今天召開第4會議,投票選出台大財金系講座教授管中閔為新任校長。
-----------------------------
管中閔獲選台大校長 陳維昭 : 足堪大任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台大校長遴選,中研院士、台大財金系講座教授管中閔表示,參加台大校長遴選,就是下了決心改變高教。 圖 : 陳香蘭/攝
台大校長遴選今晚由21位遴選委員會投票選出中研院士管中閔獲選為新任校長,遴選委員會發言人陳維昭表示,台大現在的處境,需要一位強勢的校長來擔任,以管院士的條件,遴選委員們認為,他足堪擔任這樣的大任。陳維昭表示,他已電話告訴管院士,並恭賀他。
--------------------------------
台大新校長管中閔: 實踐大學自治 不參加政黨活動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台大校長遴選,色彩偏向藍色系列的中研院院士管中閔今 (5) 日脫穎而出,引來側目;管中閔院士也在隨後的個人臉書中表示,相信,這次遴選所選擇的,並不是他個人,而是臺大與臺灣高教必須變革的起點。為了踐行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之信念,他正式宣布,恪遵臺大校長遴選委員會組織及運作要點第13點的規範;自即日起不參加任何政黨、黨派活動。遴選已經落幕,臺大即將重新出發。他將拜會諸位學界先進前輩,請益學習,希望相連、攜手打造臺大的未來。
他表示,感謝遴選委員們的支持與肯定。這兩個多月來,遴選委員們不辭辛勞地參與各場治校理念發表會、訪談及面試,我由衷地感佩。我也要感謝參與這次遴選的所有候選人,很榮幸與這些學界碩彥同台,讓我學習他們的理念和風範。對連署提名我的老師們,所有鼓勵、支持的老師和同學們,獻上誠摯的謝意。還有許多校外的的朋友們,透過各種管道表達支持,每一份心意、每一份力量,都是安定他內心的暖流。
而管中閔教授在校長遴選過程中,在台大治校理念說明會中,曾公開表示如果他成為臺大校長,將在一年內成立團隊,邀請全校教職員、學生和校友共同參與討論、激盪,一同規劃臺大2028藍圖、打造亞洲旗艦計畫、國際名校設立分校、校務基金彈性運用是他的四大治校目標,他相信回到由下而上的社會變革,相信台大是驅動高教改變,最具樞紐作用的場域。
而要推出亞洲旗艦計畫,面對全球化及少子化海嘯,造成不可逆的階層出走及人才流失,管中閔教授提出「亞洲旗艦計畫」以積極佈局亞洲高教市場,並以C School(思考未來)、U School(連接國際)及T School(立足臺灣、終身學習)作為三大面向。他認為,臺大作為高等教育的首選,然卻面對教育競爭力、人才競逐、研究創新及國際學術地位的質疑,必須以國際排名及學校經費切入,臺大應在系所結構、教師評鑑方式及學生學習環境作出改變,他提出「變革」是臺大唯一的出路,未來四年將是航向臺大2028創校百年的關鍵時刻。
管中閔並引用傅斯年前校長的說法:「要上吊,辦學校」,顯示經費爭取的困難,並以爭取高教經費與校務基金的使用彈性,及推動「臺大投資基金」投資臺灣新創、創造未來資金循環活水,作為未來臺大經費使用的政策方向。成為臺大校長後,將積極投入募款,擴大募款專責辦公室,並善用校友資源、拓展募款網絡,另外在增加收入來源部分,將推動在職教育、延伸教育及全額付費國際學生。
而台大校長遴選委員陳維昭表示,台大當前正面臨嚴峻考驗,新任校長要有凝聚台大師生人心的能量;而台大學生會長陳彥廷表示,管院士提出「亞洲旗艦計畫」以積極佈局亞洲高教市場,提升國際聲望外,台大內部的國際化要先著手,包括提升台大的英文教學。


台大學生票選校長 「中研院派」全數入圍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台大學生會針對該校校長遴選,發動網路票選、公開說明會與座談會,讓全校學生參與決定新任校長的過程,今(22)日公布「學生意向投票」結果,參與台大校長遴選的8位候選人中,共4位候選人獲得超過投票學生總數3分之1的支持,其中中研院背景的3位候選人(周美吟、王汎森、管中閔)全數上榜,另1位獲學生青睞的則是台大文學院前院長陳弱水,其餘候選人皆以些微差距,未達學生會所設定之推薦門檻。學生會強調,這次線上投票結果,會是多位學生代表在校務會議中的投票依據,並呼籲各方委員重視學生的聲音。
台大原校長楊泮池因學術倫理風波,於數個月前宣佈不續任後,台大啟動校長遴選機制,出面角逐者包括中研院背景的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國發會前主委管中閔等3人;亦有目前代理楊泮池校長之位的台大副校長張慶瑞,以及清大副校長吳誠文、資策會前執行長吳瑞北、台大文學院前院長陳弱水、台大電資學院院長陳銘憲等。
台大學生會長林彥廷說明,學生會仿照校長遴選委員會第一輪投票模式,設計讓每位同學能對2至8位候選人投下「同意」票,最後獲得同意數超過投票總人數3分之1者,即成為「學生意向投票推薦候選人」。
林彥廷說明,本次投票全校共1,156名同學參與,有效票共計為1,140票,投票學生總數三分之一「同意」門檻為386票。結果顯示,中研院背景的周美吟副院長、王汎森院士、管中閔院士皆獲超過386名同學蓋下「同意」;台大文學院前院長陳弱水教授也同樣通過門檻入選。
林彥廷表示,一個校長若沒有辦法跟學校、跟學生好好溝通,那很難真正落實一校之長該有的職責,在此次意向投票結果中,其實並未有任何校長候選人獲得超過半數同學支持,表示對於台大未來於校務議題、國際化等發展方向上,其實仍未有共識與定論。
林彥廷解釋,本次台大學生會發起的「學生意向投票」,其實並不在正式的校長遴選程序中,除希望能夠藉由公布結果,讓校務會議代表可依據學生意向投票外,一方面是看到多所大學校長遴選過程中,皆著重於教授薪資、研究經費、聲望排名等議題,對於最基本的學生事務卻難以捉摸新任校長立場,恐使得往後校務推動困難,不利師生溝通。因此希望能夠透過開放學生投票,達到增加關注的效果,讓候選人願意、也必須傾聽學生意見。
今日出席的學生會長林彥廷,以及在校務會議中擁有投票權的多位學生代表,包括社科院、管理學院、文學院等代表皆表示,這次學生意向投票結果將成為他們明日於臨時校務會議,進行校長候選人推薦投票時的參考依據;多位學生也一同呼籲,學校應重視「人文大樓」、「新生宿舍」等學生在意的政見。
校務會議代表、台大文學院學生會長高浩凱指出,候選人中的王汎森與陳弱水皆為歷史學領域出身,來自人文背景,幾乎是繼當年傅斯年以來,最有機會成為台大校長的人文社科領域學者,
高浩凱強調,台大校訓是「敦品、勵學、愛國、愛人」,而不是「敦品、勵學、愛數字、愛數據」,呼籲各校長候選人應積極願意重視、落實人文精神,而不是把關心人文當作口號,譬如說應提出具體人文大樓興建時程,兼顧文學院本部師生教研環境維護。
台大學生會副會長鄭琇文則指出,於上月校方所舉行的公開治校理念說明會中,學生提出許多校級會議學生代表不足、校務基金運用及英檢畢業門檻等與學生切身相關的問題,候選人大部分多一知半解。然而,透過這兩個月學生會所舉辦的「校長,給問嗎?」系列活動,八位候選人除回覆學生會所提出的十一題「校務議題立場」外,並首度同台出席本週二(19)晚間舉辦的「校長,給問嗎?」候選人座談,從候選人坦言有進一步積極詢問學生、系辦可見,候選人對學生所關切的議題,有更充足的資料彙整,達到讓校長候選人重視學生意見的階段性目標。
本次由台大學生會所舉辦的「學生意向投票」,自12月11日至21日,共為期十一天,投票期間舉行「校長,給問嗎?」候選人座談,邀請八位校長候選人同台,針對學生關注之校務議題進行理念闡述,並回覆學生提問,包含人文大樓、校園腳踏車位配置、宿舍老舊、性別友善廁所等皆成為現場討論重點。於明日臨時校務會議中也有十八席學生代表(含學生會長、研究生協會會長、學代會議長、各院學生會長及生治會代表等),佔校務會議代表約一成,學生會也期望除學生代表外,所以校務會議代表皆可重視本次學生意向投票結果。


大學校長該怎麼選?陽明、文化風波未平,台大卻搞的像「地方選舉」
By 羊正鈺,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19日, 2017
這陣子台灣不少大學先後進行新校長的遴選作業,除了台大校長人選備受矚目之外,陸續遴選出新任校長的文化大學和陽明大學卻都發生了爭議事件。反觀採取了「半公開」、「普選」方式的台大新校長遴選方式,真的比較好嗎?
2014年底,國立成功大學遴選出創校83年以來第一位女性校長蘇慧貞時也曾引發不小的風波。當時成大的遴選程序分成3階段,首先由遴選委員會在初選11人裡選出5名候選人,第2階段則由校內616位專任教師投票,第3階段則透過5選3、3選2、2選1的三輪投票,最後由委員會選出最後1人。
不過質疑選舉程序瑕疵的師生認為,委員會未公布第2階段教師投票結果,甚至連排序都不告知遴選委員,要求公佈投票結果、重啟投票機制,並質疑訂立程序的遴選委員是「球員兼裁判」。但校方表示,校長遴選過程並非公開的項目,因此完全合法。
陽明大學新校長被指「不夠格」
國立陽明大學在10月11日公告第8任校長,由前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局長郭旭崧(簡歷可點此)出任。原定於12月1日就要進行新舊任校長交接,但是卻臨時喊卡,校方通知所有一級主管暫緩舉行。據了解是教育部於11月27日發函陽明大學,要求校方補充郭旭崧的資格資料,使郭旭崧無法如期於12月1日上任。
陽明大學自6月30於官網貼出公告,歡迎各界推薦新任校長人選或自薦,經9月1日初選後,依據該校遴選辦法選出9名候選人,並完成實際面談,訪談重點包括學校當前困境、定位及未來走向等。郭旭崧從9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並以超過3/4得票數當選,任期將自今年12月1日起生效,至110年11月30日,為期4年。(陽明大學校長遴選網)
但是,國民黨立院黨團卻在11月1日舉行記者會,質疑新任校長遴選涉嫌黑箱作業,爭議點在於郭旭崧僅為「副教授」,過去陽明大學歷任校長皆必須擁有教授資格,國民黨立委蔣乃辛、陳學聖、柯志恩等人質疑郭旭崧明顯資歷不符,是以最低標準在遴選校長。
對於「黑箱作業」的指責,擔任遴選委員會召集人的張鴻仁強調,目前許多國外頂尖大學都朝保密方式進行,不會在結果出爐前公布候選人名單,過程也採不記名投票,紀錄皆由學校留存。從前任校長梁賡義、上上屆就採此方式作業。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則在11月30日回應,教育部認為有必要再請遴選委員會檢附相關佐證資料。不過林騰蛟也解釋,《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的第8條、第10條於民國100年修法放寬擔任校長的條件,主要是擴大延攬人才,讓各界傑出人士也有機會擔任大學校長,符合大學多元、自主的精神。
教育部於102年9月16日第1020131974A號函示,如果校長候選人不具正教授資格,得為「曾任相當教授、副教授之教學、學術研究工作」,其中相當教授之講座教授、客座教授、榮譽教授、訪問學者、專任或兼任專業技術人員、研究人員,還有公立學術研究機構、財團法人研究組織及公民營事業機構研發部門之研究人員或研發人員等資格,即具備擔任大學校長的資格。
一直到12月10日,遴選委員會召集人張鴻仁再次召開會議,會中確認遴選程序和資格沒問題,與會委員無異議照案通過,郭旭崧獲選為新校長。張鴻仁希望教育部盡快聘任,讓新校長能及早上任。
文化大學改選校長,董事會風波持續延燒
私立文化大學董事會11月28日召開會議選新任校長,從台灣科技大學資管系特聘教授盧希鵬、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2位校長候選人中,最後由盧希鵬勝出,成為文化大學新任校長,預計明年2月1日上任。
文化大學董事會成員袁興夏說,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於今年8月請辭,董事會確認後也召開會議。校長鄰選有兩階段,第一階段由董事會組成遴選委員會,而遴選會經過開會和投票等程序,最後提交2位推薦的候選人名單,送交董事會圈選。第二階段是下午的董事會,2/3以上、至少8名董事出席,拿到6張以上選票的候選人當選。
袁興夏指出,董事會共有11名董事,當天全員出席會議,經過投票後,盧希鵬獲得8票,被選為文化大學新任校長;校長遴選過程一切依法辦事,新校長遴選結果和相關會議記錄,都會報到教育部,等待核定。
不過,現任校長李天任是因為上半年考績遭董事長張鏡湖打為「丙等」,不堪受辱在8月請辭。但張鏡湖女兒、現任文大董事張海燕卻在28日董事會召開前,指遴選委員涉不公,應重新遴選。
而李天任談到今年8月「被請辭」原因,「就是覺得做不下去了」,他說董事會很複雜,又牽涉學校未來發展路線,「不方便多講」,也無奈說,「江湖中誰無不平,也只能看開一點」。
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只回應,私校校長遴選依《私立學校法》規定,由董事會遴選產生,再報教育部核定。
台大遴選新校長,卻搞得像是「地方選舉」?
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在10月21召開會議,針對八位被推薦人進行資格投票, 都獲全體委員1/3以上推薦票數,成為校長候選人。包括王汎森(前中研院副院長)、吳誠文(清大副校長)、吳瑞北(前資策會執行長)、周美吟(中研院副院長)、陳弱水(前台大文學院院長)、陳銘憲(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慶瑞(台大副校長)、管中閔(前國發會主委)。
自1993年台大開始民選校長,2013年台大首次採用校長遴選委員會制度,改變以往校務會議「一人一票」 普選後交由教育部最終圈選之形式,而由台大校長遴選委員直接投票選出校長。
遴選委員會發言人袁孝維說,候選人的資格投票方式是通過1/3門檻,就不再繼續開票,因此每個成為正式候選人的都是拿到7票(總數21席)以上。而後續遴選程序,10月至11月會與候選人有關的人士進行訪談(不包括候選人),11月至12月由八候選人在校內公開說明治校理念,遴選委員會並會逐一與候選人本人面談。
不過,台大遴選方式還有一項篩選機制,便是校務會議也將進行「推薦投票」。袁孝維解釋,八位候選人都必須得到校務會議代表1/3人同意的門檻。袁孝維強調,校務會議推薦投票也是採達到1/3(約55席左右)即不再開票。
接著遴選委員會再針對校務會議推薦之候選人進行投票, 並選出兩名票數較高之候選人,再以每位委員圈選一人之方式,獲出席委員過半之支持者成為校長當選人,最後報請教育部聘任之。


台大校長遴選 管中閔:亞洲高教需求強是台灣的機會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台大校長遴選今天(29日)進行第二場說明會,中研院士、台大財金系講座教授管中閔表示,參加台大校長遴選,就是下了決心改變高教、重建民間社會力量的起點。他強調,曾在政府部門工作,讓他了解行政體制所受的束縛與侷限,更加體會不能寄望於由上而下的變革路線,必須回到由下而上的社會變革路線,相信台大是驅動高教改變,乃至台灣社會變革,最具樞紐作用的具體場域。
管中閔表示,過去大學都在講台大,都會說是高等教育的首選,學術的標竿,以及創新創意的來源,台大是台灣國際的門牌;但是現在出國的高中生達到1600人到國外唸書,而且以20%的速度再增加,大家選擇高教不再選擇台灣。管中閔指出,台大在亞洲只是中段班排名,但是多年前,台大和新加南洋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的排名,相去不遠;但是現在已有很大的差異,這些消長,相對令人擔心的地方。
台大的排名下降,大家直覺是經費不足,但台大的困難就是在經費嗎?實我們有更深層的問題要解決,表示不了解台大未來要變成什麼樣子,大家很焦慮。我們的台大的問題不只是排名或經費問題;而是要變革。他認為在2028年以前,是台大創校百年的關鍵時刻。
管中閔特別提到未來台灣將面臨全球化海嘯、少子化海嘯;如果台灣高教不具競爭力,少子化將使高教形象與文憑價值進一步崩潰。海嘯浪一波波襲來,將造成不可逆的階層出走,以及學生與教師的人才流失。亞洲高教需求強勁,亞洲地區學生流動增加,亞洲高教市場出現空間,這也是台灣高教的機會。
管中閔提出,台大三大驗動引擎,打造TSchool創意平台,建立終身學習的人才基地, C School創意平台,一年內成立團隊,邀請全校教職員、學生和校友共同參與討論與激盪,並舉辦論壇,廣邀外界學者專家 參與,共同規畫台大2028藍圖。目標培育不同背景的學習者,認識不同文化和思維,以及亞洲的產業、NGO、環境與時局等各面向,透過具體個案實作,養成具有破格思考與創造力的新時代人才。
U School推動國際學區,未來要設立國際分校園區和國際學院;結合台大與台系統的資源,與國際名校深度合作,成立合作學院或設立分校,並以創新作法突破當前法規限制;目標要深化台大國際化程度,協助帶動台大學研與產創的提升,建立台大新的國際品牌。
管中閔也提到台大在攬才的病弊,大家常說我們找不到人才,但是還是有系、有老師坐在那兒等人才來,老師應主動和世界競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人才競逐。但是台大學生提問時表示,香港理工大學招了很多陸生作研究,所以表現很亮眼,台灣缺少博士班人才,有限制陸生領取相關補助。管中閔認為,,必須提供誘因,否則是沒有辦法吸引學生來唸書;他如果一個月只能得到八千元的收入,台大招牌不夠亮,而且博士生也越來越少,一體對待一視同仁。
管中閔也提到在短暫政府服務的經驗,讓他了解,行政體制所受的束縛與侷限,更加體會不能寄望於由上而下的變革路線。他認為,如果回到由下而上的社會變革路線,相信台大是驅動高教改變,乃至台灣社會變革,最具樞紐作用的具體場域。
台大校長候選人管中閔表示,不能寄望由上而下 國家機械的改革,必須回到由下而上的社會變革路線。 圖:陳香蘭/攝


掌握數百億資源 台大校長大位誰來坐?|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台大前校長楊泮池因為論文造假案黯然宣布不續任後,在6月底的惜別茶會哽咽揮別台大校長一職,台大緊鑼密鼓進行校長遴選,歷經資格審查、教職員訪談會議後,11月27日(週一)開始直到12月1日,台大校長候選人們將輪番上陣,說明治校理念,迎來第一場正面對戰。
隨著選出新校長的時間逼近,校園內劍拔弩張氛圍特別明顯,外界爭議沒有停過。敏感時期,許多教授噤聲,生怕任何言論都可能影響校長遴選結果。
事實上,這次是推行遴選新制後參選校長人數最多,背景也最多元的一屆。8位參選人中,電資領域有3人,包括清華大學副校長吳誠文、台大電機系教授吳瑞北、台大電資學院院長陳銘憲。歷史學者2人為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台大前文學院院長陳弱水。理工領域有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和台大副校長張慶瑞,以及回到台大財金系當教授的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見下表)
研究整理:程晏鈴
為什麼這次參選校長者眾多,猶如百花齊放,競爭特別激烈?
因為台大一直以來,被視為台灣高等教育界的掌舵者。為台灣培養出民選總統、科技產業界董事長的台大,全校將近32000名學生,掌握189億預算、與台大醫院超過300億的收入。
擔任台大校長,等同掌握了經費資源分配、人事任命以及推動重點計劃,在人事部份甚至有權指派台大醫院院長與學校一級行政主管,這都意味著台大校長能掌控高教最令人垂涎的大餅。
其次是在楊泮池下台後,台大出現「權力真空」期。仔細檢視這次參選人背景,少了掌握至少16年台大校長位置,也是校內實力最雄厚的醫學院,這是繼陳維昭和楊泮池之後第一次出現的「權力真空」。
一位台大醫學院教授、生醫界大老指出,台大醫學院這次派不出人選,與楊泮池的論文風暴有關,加上醫學院內部斷層嚴重,年輕的教授尚未達到被舉薦的資格,符合資格的資深教授又接近退休,不願再節外生枝淌渾水。「如果一宣布要選,論文又被拿出來檢視怎麼辦?」她直言。
傳統勢力的崩解,也意味著新勢力的崛起。「這對台大是危機也是轉機,」長期關注校內公共事務的台大物理系教授林敏聰分析,過去因為資源較多而佔上風的醫學院,沒有派出人選,源自於楊泮池不續任後,過去的傳統權力結構被弱化,才有更多人選出線。
一名台大社科院資深教授觀察,傳統勢力倒台,候選人組成結構多元,圖像跟過去不同,走向改革較有希望。
擔任過多所國立大學遴選委員、交大前校長張俊彥也認為,這次有歷史學者出線,歷史學家有縱觀古今中外的能力,可以更宏觀地看校務的發展脈絡。
但候選人一多,也讓外界產生派系之爭的討論。連日來針對候選人分為「中研院幫」和「台大幫」,拉黨結派勢力勾結的論述從未停歇。
台大VS.非台大,近親繁殖還是外部平衡?
不論是遴選委員或是候選人,都因為背景而引發各種質疑聲浪。根據《臺灣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組織及運作要點》,遴選委員中,台大學校代表包括教職員、行政人員代表與學生代表共9人,還有校友代表和社會公正人士9人,以及教育部推派3人。
在台大擔任行政職20年的教授認為,這些組成有「校內」、「校外」區別,選台大校長彷彿像賭博,台大內部的遴選委員對候選人有一定程度了解,但外部委員很難憑藉幾次面試決定。也有教授質疑遴選委員組成方式可能有操作空間,對遴選委員應該課責,達到權責相符原則,不能選完就撒手不管。(延伸閱讀:台大校長選舉背後的祕密)
除了遴選委員被分為台大與非台大,候選人也被區分為「台大幫」與「中研院幫」。「什麼校外、校內,都是台灣內啦!」台大化學系教授彭旭明分析外界所說的中研院幫,事實上幾乎都是台大與中研院的合聘教授,分校外、校內沒有意義,反而讓校長遴選摻染上政治與八卦色彩。
彭旭明說,過去幾次校長選舉幾乎都是校內的教職員參選,但近親繁殖很難看出問題,讓台大變得更封閉,是直到這次才開始區分校內、校外勢力,「前幾次(陳維昭、李嗣涔、楊泮池)一個校外都沒有!」他認為,校外人選可以看出校內的問題,為台大帶來創新,而校內候選人則是因為知道哪些馬蜂窩不該捅,維持校務穩定。
新校長需要什麼條件,從台大教授口中聽來,似乎仍以「台大幫」較具優勢。一位在台大任教超過20年的資深教授認為,新校長一定要了解台大,因為明年1月5日選出新校長後,2月就得走馬上任,「要立刻上線欸,不了解台大怎麼治理這所學校?」這位教授分析。台大校長的角色是行政主管,最關鍵是要具備領導人特質與行政能力,「沒有做過行政職就當校長,怎麼批公文,怎麼領導?」他語重心長。
台大副教務長康仕仲曾經擔任行政職,他分析吳瑞北、陳弱水和張慶瑞等3位候選人,都是思緒條理分明,講話也犀利。
康仕仲提到陳弱水做事謹慎仔細,行政很有經驗,作為歷史學者有綜觀脈絡的訓練,不論是處理法規與案例,或是遇到危機事件處理,都能從過往的模式抽絲剝繭,找到可行的解決方式。而張慶瑞長期擔任行政副校長,瞭解台大既有情勢,在推動校務上累積深厚經驗。
除了行政能力,領導能力也是關鍵。台大內部人士指出,台大過往採權威式領導,但現在環境已經不容許校長一味堅持己見,而是要能規劃與整合不同想法,用包容心找跨領域團隊一起改變台大。
然而,確實有愈來愈多人認為候選人背景,不應該成為唯一的關鍵。 林敏聰認為,過去台大校方偏向保守,學生反而扮演相對進步、反抗保守的角色。面對不斷變動的社會,台大校長應該回歸核心,包括教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等層面的策略,領先社會提出進步的價值,進一步思考如何落實具體策略,而非只是追求量化的指標,避免讓台大成為功利的溫床。
「現在的台大充滿很多妥協,我們需要堅持正確道路的校長,」康仕仲語重心長,似乎也道出許多台大學生、教授的心聲。

direcˊˊˊ3234234t  


【民報】李遠哲說:看不出台大對真理的追求

李遠哲說:看不出台大對真理的追求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YiiM1E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對台大校長遴選一事,最近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教授,認為台大現在狀況不是很好,還說:「看不出台大做為高等教育領頭羊的氣勢和對真理的追求,(是)落後世界各國」。我認為最嚴重的評論,應該是台大對「真理的追求」的評語。所以題目特別加上「李遠哲說」,不是何方小子膽敢如是講。
李教授發表上述談話那幾天,跟一些前任或現任台大教授,有不少接觸的機會,也上網特地去尋找,3星期多後,沒看到台大的領導者或教授們,對李教授的感慨,尤其對被指不追求真理,校方或有人為此辯解。台大當局及台大教授們,是否默認李遠哲說的事實?不過更可能,台大的領導者及教授們,沒人關心,台大真的追求真理否。
哈佛大學的校訓(Motto)只有一個字「Veritas」(真理)。台大的校訓是:「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校訓雖沒有「追求真理」的條文,其實在台大最近前領導者,對「追求真理」一詞,還是經常的口頭禪。為何是校友的李遠哲教授,看不出母校對真理追求而且落後世界各國?
台大「追求真理」為主軸為精神?
上網查看時,看到2016年台大的畢業典禮,校長楊泮池以「追求真理、關懷社會、勇於承擔」為主軸(2016年台大畢業典禮上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60605/711613.htm),期許畢業生在不同領域,奉獻智慧與能力。他說做為台大人,除了個人理想,還要承擔起社會極大的期望。搜尋時,還看到有些人,當時聽到後頗為感動,在臉書寫了不少正面或讚揚的話。
不但楊前校長,另一位前校長李嗣涔在訪問北京大學時(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12/31/content_3472581.htm)說:「追求真理、培養人才、造福社會是共同的精神追求」。2014年當時是台大學術副校長,現在的科技部部長陳良基,在臉書上(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497710337152671&id=1383694918554214),說當年他在台大學術副校長的網頁上寫「大學是追求真理的殿堂,他的使命在於創造與累積知識,以造福人類」。法律學院院長在法律學院史(院長序(file:///C:/Users/chuj/Downloads/院史緒言/pdf),寫台大是以「提昇人的素質、追求真理及探究高深學問之教育目的而設立的大學」。
除了這些領導者外,其他較小角色的教師,不少類似地強調台大的追求真理,如引用校史尤其傅斯年校長當年,或台大的歷史上,如何為真理而戰而奮鬥等,族繁不及備載。不過以上都是非正式的個人的看法、寫法或發言而已,不是正式文件。有沒有提「追求真理」正式文件?有!
台大教師倫理守則「追求真理」為職志!!
經「師道維護委員會」起草,歷時一年6個月,經12次委員會議討論後定稿,於1998年校務會議通過後頒行的「教師倫理守則」文件。想不到,台大真有這樣的委員會!歷一年半且慎重地經12次開會寫出,還須經校務會議通過,可見這正式文件多重要!
台大的「教師倫理守則」的第一章基本信念就說:「大學以探索真理、傳播知識、培育人才、服務社會為目的」。接著在大學教師應秉持的信念第一條是:「知識真理—以追求知識及真理為職志」。詳細的條文,不難在網路可找到,只要填入台大「教師倫理守則」,任何搜尋站都找得到,譬如找到此網站「教師倫理守則(http://host.cc.ntu.edu.tw/sec/www/ethics2.html)」。
哈佛校訓是「真理」,台大「追求真理」為主軸或精神的講法,或是教師倫理第一條「追求知識及真理為職志」,都只是教條,教條就是教條。台大的領導者對「追求真理」更是琅琅上口,哈佛、台大還有其他世界的名大學或名學術機構,學術不端及造假事件,依然不時地發生,請看國外求真及造假http://albertjenyihchu.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_81.html)的文章,有較詳細的討論。
指望新校長遴選
上述李遠哲教授的感嘆,是他談台大校長遴選時講的,不只是說校長,指台大整體「看不出台大⋯⋯對真理的追求,落後世界各國」。李教授還特別提到:「台大現在狀況不是很好,⋯⋯他認為新任校長應該要有理想、有魄力來改變現況,並帶領台大學生往前走」。可見校長的遴選,應該非常重要,所以李遠哲教授趁談校長遴選,談對台大失望的感嘆。
最近幾任校長牽連學術不端的醜聞有好幾件,對真理有沒有追求?黑箱作業的生醫研究造假案的調查,牽涉論文抄襲的幾百億能源國家型計畫,想私了,但在國外被爆料,到現在仍沒再看到下文,還有的案被告上法院。路人皆知李遠哲所指台大的「追求真理」,領導者拿來當口號,只有校務會議代表不知?!
因為上網找台大人士對李遠哲說法的反映,看到一些對校長遴選的評論,如遴選時有人可控制多少票等,以及一些真真假假不知,令人驚訝的說法。希望台大這次遴選,能破例選出的新校長,能如李遠哲所說:「應該要有理想、有魄力來改變現況,並帶領台大學生往前走」。

64424a70-76cd-4a74-a66f-202ba5ccdb63  


論台大校長遴選的條件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對台大校長遴選一事,最近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教授,認為台大現在狀況不是很好,還說:「看不出台大做為高等教育領頭羊的氣勢和對真理的追求,落後世界各國」。
哈佛大學的校訓(Motto)只有一個字「Veritas」(真理)。台大的校訓是:「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台大對「追求真理」似乎不是那麼重視,否則去年為何有教授集體偽造論文之風波?
去年台大的畢業典禮,校長楊泮池以「追求真理、關懷社會、勇於承擔」為主軸,期許畢業生在不同領域,奉獻智慧與能力。他說做為台大人,除了個人理想,還要承擔起社會極大的期望。問題是有嗎?歷年來的台大校長,有誰能與老校長傅斯年相提並論?
傅斯年辦學不僅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更有道德勇氣,常常為捍衛學術自由而怒髮衝冠。如1949年發生「四六事件」,軍警闖入台大和師大校園抓捕師生,傅斯年對軍警不經法律程序而進入校園逮捕師生高度不滿,親自找國府官員交涉,要求軍警逮捕台大師生之前必須經過校長批准,他甚至向當時警備總部司令彭孟緝發出警告:「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彭氏是高雄「二二八」事件的屠夫,是蔣介石的心腹,人人畏之如虎;傅斯年乃是一介書生,卻毫不畏縮,讓這個雙手沾滿鮮血的劊子手退避三舍。傅斯年之後,台灣似乎找不到第二位如此有骨氣的學者,多半是唯唯諾諾的「奴才」。
傅斯年之後的台大,教育目標似乎只重視培養很會念書的學生與很會做研究的教授,至於其人格、操守、正義感與道德勇氣,則在其次,以致有台大宅男虐殺女友或虐貓事件的發生,有領導學程師生上網募款讓師生登山以培養所謂「領導能力」的笑話,也有許多教授假公濟私,A政府的公帑而不以為恥,甚至有些教授製造假論文,貽笑國際學術界,這樣學生即使很會念書與考試,教授即使很會做研究或教學,又有何用?愛因斯坦不是說過:「專家學者也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
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的理查德·萊文(R.C.Levin)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這才是萊文心目中耶魯教育的目的。」《大學之理念》的作者約翰·紐曼(J.H.Newman)也說:「大學教育的目標是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能切中要害看清世界的本來面目,解開思緒的亂麻,撇開無關的細節,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這樣的教育,才能讓人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由以上兩人的看法可知,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能切中要害看清世界的本來面目,與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相信這不僅是台大教育所欠缺的,也是目前台灣許多大學的通病,因為許多大學教授只會教育學生一些專業的理論知識,或討論自由、民主與人權的價值,或批判社會不合理的現象,卻漠視校園威權圖騰的存在,這不是學識侏儒是甚麼?不是反智教育又是甚麼?大學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標,並非在如何評鑑教授或學生的論文是否發表在哪一期刊或每年要有多少篇論文,而是師生是否具備道德勇氣。
前幾年,台大甚至對自己傑出校友陳文成博士是否該在校園立銅像都猶豫不決,我們還能對台大期望甚麼?陳文成博士在那一個戒嚴年代,不顧自己個人安危,從美國匯款支援美麗島雜誌社,卻被國民黨的「抓耙仔」密告,1981年六月回台省親後遭警總人員約談,後來莫名其妙死在台大校園,生前還曾經遭受凌虐。當年陳文成的死,引起國際重視,也加速台灣民主化的進程,如此偉大的校友,卻備受漠視!陳文成博士曾說:「只有台灣的山才是山,只有台灣的水才是水」,即使明知資助美麗島雜誌社很危險,仍然義無反顧,這樣一位愛國愛鄉又有道德勇氣的知識份子,才符合台大人應有的氣節與精神,畢竟台大的校訓不是「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嗎?此校訓是老校長傅斯年所立。
總之,台大的教育目標不應只是培養具有很專業知識與技能者,更應培養具有獨立思考、明辨是非與懂得團隊合作的師生。台大校長的遴選條件,除了應具備國際學術聲望外,更應有高尚人格與操守,以及正義感與道德勇氣,如同老校長傅斯年一樣。環視國內學者,如果沒有年齡限制,李遠哲是不二人選,畢竟他是台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具有國際學術聲望,同時也是校友。


2017-11-09_184717  

「上窮碧落下黃泉」找的是什麼?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徐木炎╱退休教師查「上窮碧落下黃泉」,語出自《長恨歌》;乃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之佳作,亦屬一首抒情濃郁之敘事詩。惟,若撇開上下文,純就此句即解讀為,其講的就是情愛;洵屬有待商榷矣。夫「碧落」者,天界也;「黃泉」者,地府也。「上窮碧落下黃泉」指的是,「上至天界,下及地府,竭盡所能的四處尋找」是也!而《長恨歌》裡「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其「上窮碧落下黃泉」,找的正是貴妃的芳魂。昔,傅斯年校長嘗言, 「不以空論為學問,亦不以史觀為急圖,乃純就史料以探史實也。(見傅著之史學方法導論)」故而主張,「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其「上窮碧落下黃泉」,找的卻是客觀的史料。


語出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碧落:天空;黃泉:地下)​。比喻竭盡所能四處找尋。
「何必上窮碧落下黃泉,緣分未到時無須強求」、「上窮碧落下黃泉,有些事情需要時間沉澱才會有解答」。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傅斯年


風評:不為繁華易素心,大學校長今何在?

directdfdfd  
By Storm.mg, www.storm.mg查看原始檔
最近各大學先後進行校長遴選作業,除了台大備受矚目之外,過去不大引人注意的陽明大學,卻意外地因為遴選出不具教授資格的前疾管署長郭旭崧成為新任校長,而飽受質疑,甚至驚動到監察委員都要出面調查;而台大校長因為缺乏國際知名學者參與遴選,讓中研院士曾志朗感嘆,「遴選搞得像地方選舉,大咖卻步。」
台大八位校長候選人中不乏中研院士,要說「沒有大咖」,是輕看了候選人,不過,從近年大學的社會地位(當然包括大學校長)一路滑到近乎無人聞問,不免讓人懷疑,高教危機伊於胡底?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校長?而「校長們」能挽救危機於一二嗎?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
大學校長有這麼重要嗎?民國教育家陶知行曾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評論一個學校,先評論他的校長。」談到大學校長,一推就上溯民國時期(一九四九年之前)的北京大學的蔡元培、蔣夢麟、胡適之,清華大學的羅家倫和梅貽琦,南開大學的張伯苓,浙江大學的竺可楨…,然後,一九四九年之後的台灣大學傅斯年。再往下呢?曾為政大校長的李元簇,為人所知的是他夜半巡校園不讓男女學生談戀愛;曾任成功大學和中興大學校長的羅雲平,他給兩個學校各開了一個湖,理由是:「大學裡需要有一個湖,湖畔有寧靜的小徑,讓學生在這裡踱來踱去,為人生而思考」,重視思考與空間的校長,還挺有味道;清大的劉兆玄則曾力抗憲警維護學生的權益。
傅斯年(左)與蔡元培(右)。
民主開放大學自治之後,校長反倒沒了聲音,有聲音的多半不是好事,私校鬧緋聞的鬧緋聞,爭校產的爭校產,更別提晚近國立大學從教授假發票案到論文造假抄襲層出不窮,政府年編預算都不夠大學開銷,國立大學校長力氣全用在募款蓋大樓,所謂「人格風範」、「教育思想」講起來宛若「上古史」,對比民國校長以一人繫校運,以校運繫國運,直如天壤與雲泥之別。
濁世必有清流與敝俗奮鬥
看看這些民國校長給學生什麼樣的建議,蔡元培:「往昔昏濁之世,必有一部分清流,與敝俗奮鬥,如東漢之黨人,南宋之道學,明季之東林。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胡適之:「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竺可楨:「大學的目的,不在於使大學生賺得麵包,而在於使他吃起麵來能有滋有味。」意思是大學不在教出賺錢機器,而在教懂得做人與生活。如今大學校長教授不媚於流俗已屬萬幸,又何能指望他們激勵學生「與敝俗奮鬥」?
蔣夢麟在《西潮》中談到清室滅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財政制度的腐敗,公務員視陋規(行賄收賄)為當然,消除陋規需要良好的制度,他認為由中國學者(前述之大學校長們)建立的現代大學制度,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因為它除了實事求是的學術立場之外,別無所求。」
「除了實事求是的學術立場之外,別無所求」,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到底有多困難?陽明大學校長遴選出學術聲望不足以服眾的郭旭崧,是郭的錯嗎?如果陽明大學對「學術」二字還有丁點敬重,以郭的學術資歷,根本連候選名單都不可能進入,即使進入,遴選委員又豈會對學術資歷不屑一顧?難道與郭同時候選的其他八人,學術資歷甚至比他還低?讓他成了眾望所歸之人?爭議發生後,陽明所有教授噤聲不語,唯校方澄清郭符合「相當於教授資格」的遴選條件,或許因為郭旭崧的官場資歷或政治背景,讓陽明大學選擇了「能幫他們做麵包」的人,至於這麵包的滋味,他們大概也不敢多所點評。
台灣值得第二個傅斯年
中研院士、駐WTO大使朱敬一也對大學校長「遴選」成了「競選」,大不以為然。台大校長遴選公布遴選委員和候選人,未來公告當選人,哪些人被「刷掉」也形同公告周知,這對候選學者確實失敬;而郭旭崧在相同的遴選程序下,做到了「哪些人被刷掉,大家都不知道」,是否更好?見仁見智,唯一的好處是所有的爭議和質疑,只能郭旭崧一人承擔,儘管對郭旭崧也未必公平。
大學校長遴選制度,陽明算是好的,完全保密。但是制度好是指平均數(民主通常比獨裁好),不表示較好的制度任何時候都不會出錯,例如,民主也能夠選出極沒水準的川普。至於台成清交等,皆被校園民粹扭曲到面目全非,誰還會思考:選大學校長與選市長的差別是什麼?大學校長與市長的角色差別是什麼?前述差異會如何影響選舉制度的設計?為什麼台灣選大學校長與全世界一流大學選校長大異其趣?若是不能釐清這些問題,就不可能產生一流的校長,當然也不可能有什麼一流大學。
大學被視之為「象牙塔」,回望民國校長們,在戰亂的貧窮年代都能創造「教育的傳奇」,弦歌不輟,那個「破爛的象牙塔」培養一整代人,而且,「之後再無大師」;如今,富裕而功利的台灣,象牙塔多得是X年X千(百)億的資源,還不論企業主的挹注,當選或候選中的「大學校長們」,誰肯問問自己有沒有「不為繁華易素心」的學術堅持?與真理探戈的熱情?與敝俗奮鬥的獨立?不向權勢哈腰的風骨?不必選出第二個傅斯年,但民主自由的台灣,總值得再產生一位讓人記憶與傳誦的大學校長吧。


 

 

唐‧白居易〈長恨歌〉

七絕樂府
唐朝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閏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迴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霑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子弟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漢皇(唐明皇)愛美色,
希望找到一位漂亮的女子,
在他治理天下多年之中,
卻沒有訪到合適的。
就在這時候,楊家有一位女孩子,
剛剛成長,嬌養在深閨中,
外界沒人知道。
他天生的美貌,實在難以被辜負的,
於是有一天被選入宮,侍奉皇帝的左右。
她輕輕一笑,轉動明亮的眸子,
就有說不出的嬌媚,
使得後宮裏的佳麗,全都顯得不美了。
在寒冷的春天裏,
皇上特賜她在華清宮裏洗溫泉浴,
溫泉水洗那潔白的肌膚;
然後嬌軟無力的由侍女們將她扶起,
這正是她承恩得寵的時候。
她的秀髮、美貌,
加上頭上戴著金步瑤,越發地美了,
她和皇上在芙蓉帳裏渡著溫馨的春夜良宵;
只恨春宵太短,直到太陽升高時才起身,
從此君王不再參與早朝了。
她給予皇帝歡樂,陪皇帝宴飲,
幾乎沒有片刻的閒暇,
春天裏,跟著皇帝春遊,
夜夜都和皇帝在一起。
後宮雖然有美女三千,
皇上卻只寵愛她一人。
夜裏她在金屋裏梳妝完畢,
嬌癡地陪侍著皇上,
玉樓的宴會散了,她醉醺醺地帶著春意。
由於她的得寵,
兄弟姊妹們都得到分封,
大大地光耀了門楣,真使人羨慕不已。
於是使天下做父母的,
都希望生女的而不再重視生男的了。
驪宮高高地插入雲霄,
美妙的音樂隨風飄蕩。
輕歌、慢舞配合上管絃混合地演奏,
使得君王整日流連其中,
好像永遠沒有看夠。
這時,漁陽一帶突然傳來安祿山造反的消息,
驚破了唐明皇霓裳羽衣曲的美夢。
從此京城內外戰亂發生了,
到處生起了煙火和塵土,
成千成萬的衛隊車騎擁著皇上往西南避難。
皇上的車駕和旌旗走走又停停,
這時,離開了京都大約有一百多里路了,
整著軍隊停下來不肯前進,
要求懲治禍首,連皇上也對他們沒有辦法呢?
最後只好眼看著貴妃在馬前掙扎,
被人拉去將她縊死。
那些翠翹、金雀、玉搔頭,
都撒滿一地,無人收拾。
皇上遮著臉,不忍心看,但也無法挽救,
等到回頭看時,貴妃已死,
又不禁血淚縱橫的流了下來。
於是軍隊再出發了,
黃塵滾滾,一路風雲蕭索,
沿著棧道迂迴曲折地登上了劍門山。
只見峨嵋山下,一片淒清,
再也看不到人們的影子,
日色黯淡,連旌旗也蒙上一層悲哀的意緒。
四川的江水碧綠,四川的山儘管青蔥,
但聖主依然朝朝暮暮忘不了舊情。
在行宮中,皇上傷悼貴妃,
看到月色,反而引來滿懷的悲愁,
在夜晚風雨時,聽到風鈴的聲響,
更是悲痛欲絕。
不久,亂事總算被平定了,
唐明皇的車駕也回來了,
當他再經過馬嵬坡時,
竟然徘徊了好久,不忍離去。
在馬嵬坡的泥土中,再也看不見楊貴妃了,
徒然只看到她葬身之所。
於是君臣們相對地痛哭,向東望望京門,
悻悻然地讓馬兒隨意地駝著他們進城來。
歸來後,太液池的芙蓉,未央宮的楊柳,
以及臺池苑榭都跟以前一樣。
可是當他見到芙蓉,就想起她的容貌,
見到了楊柳,就想起她的秀眉,
對此情景,又怎麼不叫人傷心流淚呢?
即使是春風駘蕩,桃李花開,
或是秋雨連綿,梧桐落葉的時候,
心境上也都是一樣的悲哀。
現在西宮和南內都長滿了秋草,
紅葉掉滿了石階,也沒有人來打掃。
當年梨園裏的一班子弟都長滿了一頭百髮,
椒房裏的太監和宮女們也都年華老去。
晚上,他在沉思,螢火蟲從殿前飛過,
一片沉寂,夜深了,
他把燈草挑盡了,也還是不能成眠。
長夜漫漫,只聽得一更更的漏鼓敲過去,
星河閃爍,好不容易才捱到天亮的時候。
霜花凝結在瓦背上,又冷又重,
雖然是擁著上好的被子,依然寒冷,
但又有誰來陪伴?
生死睽隔,差不多快一年了,
在這段漫長的日子裏,
他希望貴妃的芳魂來入夢,
可是都不曾有過。
臨邛有位道士,來京都作客,
他能夠用精誠感動神靈,招魂喚魄;
他有感於唐明皇對貴妃的輾轉苦思,
於是他讓道士們分頭細心去尋找。
他自己騰雲駕霧的像電光一樣的在奔跑,
上青天,入黃泉,到處都已找遍,
就是沒有找到貴妃的芳魂。
後來聽說東海上有做仙山,
山隱隱約約的在雲物氤氳之間。
五彩的雲霞裏矗立著玲瓏的樓閣,
裡面還住著溫柔美麗的仙子。
其中有一位叫太真的,雪白的肌膚,
美好的容貌,大致和貴妃相仿。
於是道士到黃金似的門樓西邊,
敲白玉的門,把來意告訴小玉,
請她轉達給雙成知道。
太真聽說是漢朝的使臣來到,
在九華帳裏從睡夢中驚醒過來;
她拿衣服,推開枕頭,
開始時不知如何是好,
跟著珠簾、屏風,
一道道地打開,她出來了。
只見她剛睡醒的樣子,
鬢髮斜斜地偏在一邊,
花冠也沒有帶好,就匆忙地趕下堂來。
清風吹來,袖子輕輕地飛揚著,
就好像當年跳著霓裳羽衣舞的情景。
看她秀臉上帶著憂傷,眼淚縱橫,
就像是春天裏一枝帶雨的梨花。
她目光凝視,含情脈脈的多謝君王的慰問,
可是自從那次分別以後,
彼此的聲音和容貌都渺茫不可知了,
以前在朝陽殿裏的恩愛也斷絕了,
從此蓬萊宮中,過著漫長永無休止著日子。
回頭下望人世間,看不到長安,
只看到煙霧瀰漫著。
她只好將舊時的信物鈿盒和金釵讓使者帶去,
以表示對明皇的深情。
她把金釵分開,留下一股,
鈿盒也分成兩半,留下一片,
從此金釵兩股分開,鈿盒也剖成了兩半。
但願君王的心像金鈿般的堅定,
無論天上,或是人間,
將來應該有再相見的機會。
臨別時,她還再三地要道士轉達一些話,
話裏提到一段只有他們兩人知道的誓語,
那就是當年七月七日在長生殿中,
夜深人靜時,相互地竊竊私語,誓語是: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雖然天地悠悠,也許還有盡頭的一天,
但這份至真至愛的恨事,
卻永遠沒有了絕的時期。


 

「臺灣文獻步道」之意涵(一) 

y48lcog2017-09-09_223054  

編輯/黃淑惠/本館秘書室專員 

  本館「臺灣文獻步道」,在本館園區既有楓香步道兩側立石碑15只及「題名與總言」石碑1只,碑文內容為臺灣文獻名人名句,並以名家書法及雕刻,期讓參觀者見賢思齊並傳承歷史文化。碑文之精神與意涵陸續在本電子報中逐一介紹。

  「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連得政

  連得政為《臺灣通史》作者連橫之父,連橫在《臺灣通史》中<孝義列傳>前言﹙註一﹚提及其父為人仁善,並且「治家肅,持己恭,待人誠,處事謹。平居燕處,未嘗有疾言厲色,內外之人無不敬焉。」獲入祀孝悌祠「光緒十九年,全臺採訪孝友,鄉人士列狀以聞。巡撫邵友濂題請旌表,奉旨建坊,入祀孝悌祠。二十年六月二十有四日卒,壽六十有二。」

  連橫並回憶「橫年十三時,就傅讀書,先君以兩金購臺灣府誌授橫曰:『女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橫受而誦之,頗病其疏。故自玄黃以來,發誓述作,冀補舊志之缺。」 父親勉勵的一句話,成為連橫修志的動力。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傅斯年

  傅斯年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註二﹚一文中,宣示「我們不是讀書的人,我們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文章中並指出(1)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進步;(2)凡一種學問能擴張它研究的材料,便進步;(3)凡一學問能擴充它作研究時應用的工具的,便進步。

  傅斯年,出生於民前16年(1896),字孟真,山東人。民國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文學門 ,翌年以山東省官費赴英,在英國倫敦大學研究生理、心理及數學,12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研究哲學。15年任中山大學教授兼文科學長﹙註三﹚,1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任專任研究員兼所長。37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38年就任臺灣大學校長。於39年辭世﹙註四﹚,得年55歲。


 

「臺灣文獻步道」之意涵(一) 編輯/黃淑惠/本館秘書室專員   本館「臺灣文獻步道」,在本館園區既有楓香步道兩側立石碑15只及「題名與總言」石碑1只,碑文內容為臺灣文獻名人名句,並以名家書法及雕刻,期讓參觀者見賢思齊並傳承歷史文化。碑文之精神與意涵陸續在本電子報中逐一介紹。  「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連得政  連得政為《臺灣通史》作者連橫之父,連橫在《臺灣通史》中<孝義列傳>前言﹙註一﹚提及其父為人仁善,並且「治家肅,持己恭,待人誠,處事謹。平居燕處,未嘗有疾言厲色,內外之人無不敬焉。」獲入祀孝悌祠「光緒十九年,全臺採訪孝友,鄉人士列狀以聞。巡撫邵友濂題請旌表,奉旨建坊,入祀孝悌祠。二十年六月二十有四日卒,壽六十有二。」  連橫並回憶「橫年十三時,就傅讀書,先君以兩金購臺灣府誌授橫曰:『女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橫受而誦之,頗病其疏。故自玄黃以來,發誓述作,冀補舊志之缺。」 父親勉勵的一句話,成為連橫修志的動力。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傅斯年  傅斯年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註二﹚一文中,宣示「我們不是讀書的人,我們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文章中並指出(1)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進步;(2)凡一種學問能擴張它研究的材料,便進步;(3)凡一學問能擴充它作研究時應用的工具的,便進步。  傅斯年,出生於民前16年(1896),字孟真,山東人。民國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文學門 ,翌年以山東省官費赴英,在英國倫敦大學研究生理、心理及數學,12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研究哲學。15年任中山大學教授兼文科學長﹙註三﹚,1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任專任研究員兼所長。37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38年就任臺灣大學校長。於39年辭世﹙註四﹚,得年55歲。「臺灣文獻步道」之意涵(一) 編輯/黃淑惠/本館秘書室專員   本館「臺灣文獻步道」,在本館園區既有楓香步道兩側立石碑15只及「題名與總言」石碑1只,碑文內容為臺灣文獻名人名句,並以名家書法及雕刻,期讓參觀者見賢思齊並傳承歷史文化。碑文之精神與意涵陸續在本電子報中逐一介紹。  「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連得政  連得政為《臺灣通史》作者連橫之父,連橫在《臺灣通史》中<孝義列傳>前言﹙註一﹚提及其父為人仁善,並且「治家肅,持己恭,待人誠,處事謹。平居燕處,未嘗有疾言厲色,內外之人無不敬焉。」獲入祀孝悌祠「光緒十九年,全臺採訪孝友,鄉人士列狀以聞。巡撫邵友濂題請旌表,奉旨建坊,入祀孝悌祠。二十年六月二十有四日卒,壽六十有二。」  連橫並回憶「橫年十三時,就傅讀書,先君以兩金購臺灣府誌授橫曰:『女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橫受而誦之,頗病其疏。故自玄黃以來,發誓述作,冀補舊志之缺。」 父親勉勵的一句話,成為連橫修志的動力。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傅斯年  傅斯年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註二﹚一文中,宣示「我們不是讀書的人,我們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文章中並指出(1)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進步;(2)凡一種學問能擴張它研究的材料,便進步;(3)凡一學問能擴充它作研究時應用的工具的,便進步。  傅斯年,出生於民前16年(1896),字孟真,山東人。民國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文學門 ,翌年以山東省官費赴英,在英國倫敦大學研究生理、心理及數學,12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研究哲學。15年任中山大學教授兼文科學長﹙註三﹚,1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任專任研究員兼所長。37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38年就任臺灣大學校長。於39年辭世﹙註四﹚,得年55歲。七絕樂府唐朝 白居易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閏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迴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霑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子弟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漢皇(唐明皇)愛美色,希望找到一位漂亮的女子,在他治理天下多年之中,卻沒有訪到合適的。就在這時候,楊家有一位女孩子,剛剛成長,嬌養在深閨中,外界沒人知道。他天生的美貌,實在難以被辜負的,於是有一天被選入宮,侍奉皇帝的左右。她輕輕一笑,轉動明亮的眸子,就有說不出的嬌媚,使得後宮裏的佳麗,全都顯得不美了。在寒冷的春天裏,皇上特賜她在華清宮裏洗溫泉浴,溫泉水洗那潔白的肌膚;然後嬌軟無力的由侍女們將她扶起,這正是她承恩得寵的時候。她的秀髮、美貌,加上頭上戴著金步瑤,越發地美了,她和皇上在芙蓉帳裏渡著溫馨的春夜良宵;只恨春宵太短,直到太陽升高時才起身,從此君王不再參與早朝了。她給予皇帝歡樂,陪皇帝宴飲,幾乎沒有片刻的閒暇,春天裏,跟著皇帝春遊,夜夜都和皇帝在一起。後宮雖然有美女三千,皇上卻只寵愛她一人。夜裏她在金屋裏梳妝完畢,嬌癡地陪侍著皇上,玉樓的宴會散了,她醉醺醺地帶著春意。由於她的得寵,兄弟姊妹們都得到分封,大大地光耀了門楣,真使人羨慕不已。於是使天下做父母的,都希望生女的而不再重視生男的了。驪宮高高地插入雲霄,美妙的音樂隨風飄蕩。輕歌、慢舞配合上管絃混合地演奏,使得君王整日流連其中,好像永遠沒有看夠。這時,漁陽一帶突然傳來安祿山造反的消息,驚破了唐明皇霓裳羽衣曲的美夢。從此京城內外戰亂發生了,到處生起了煙火和塵土,成千成萬的衛隊車騎擁著皇上往西南避難。皇上的車駕和旌旗走走又停停,這時,離開了京都大約有一百多里路了,整著軍隊停下來不肯前進,要求懲治禍首,連皇上也對他們沒有辦法呢?最後只好眼看著貴妃在馬前掙扎,被人拉去將她縊死。那些翠翹、金雀、玉搔頭,都撒滿一地,無人收拾。皇上遮著臉,不忍心看,但也無法挽救,等到回頭看時,貴妃已死,又不禁血淚縱橫的流了下來。於是軍隊再出發了,黃塵滾滾,一路風雲蕭索,沿著棧道迂迴曲折地登上了劍門山。只見峨嵋山下,一片淒清,再也看不到人們的影子,日色黯淡,連旌旗也蒙上一層悲哀的意緒。四川的江水碧綠,四川的山儘管青蔥,但聖主依然朝朝暮暮忘不了舊情。在行宮中,皇上傷悼貴妃,看到月色,反而引來滿懷的悲愁,在夜晚風雨時,聽到風鈴的聲響,更是悲痛欲絕。不久,亂事總算被平定了,唐明皇的車駕也回來了,當他再經過馬嵬坡時,竟然徘徊了好久,不忍離去。在馬嵬坡的泥土中,再也看不見楊貴妃了,徒然只看到她葬身之所。於是君臣們相對地痛哭,向東望望京門,悻悻然地讓馬兒隨意地駝著他們進城來。歸來後,太液池的芙蓉,未央宮的楊柳,以及臺池苑榭都跟以前一樣。可是當他見到芙蓉,就想起她的容貌,見到了楊柳,就想起她的秀眉,對此情景,又怎麼不叫人傷心流淚呢?即使是春風駘蕩,桃李花開,或是秋雨連綿,梧桐落葉的時候,心境上也都是一樣的悲哀。現在西宮和南內都長滿了秋草,紅葉掉滿了石階,也沒有人來打掃。當年梨園裏的一班子弟都長滿了一頭百髮,椒房裏的太監和宮女們也都年華老去。晚上,他在沉思,螢火蟲從殿前飛過,一片沉寂,夜深了,他把燈草挑盡了,也還是不能成眠。長夜漫漫,只聽得一更更的漏鼓敲過去,星河閃爍,好不容易才捱到天亮的時候。霜花凝結在瓦背上,又冷又重,雖然是擁著上好的被子,依然寒冷,但又有誰來陪伴?生死睽隔,差不多快一年了,在這段漫長的日子裏,他希望貴妃的芳魂來入夢,可是都不曾有過。臨邛有位道士,來京都作客,他能夠用精誠感動神靈,招魂喚魄;他有感於唐明皇對貴妃的輾轉苦思,於是他讓道士們分頭細心去尋找。他自己騰雲駕霧的像電光一樣的在奔跑,上青天,入黃泉,到處都已找遍,就是沒有找到貴妃的芳魂。後來聽說東海上有做仙山,山隱隱約約的在雲物氤氳之間。五彩的雲霞裏矗立著玲瓏的樓閣,裡面還住著溫柔美麗的仙子。其中有一位叫太真的,雪白的肌膚,美好的容貌,大致和貴妃相仿。於是道士到黃金似的門樓西邊,敲白玉的門,把來意告訴小玉,請她轉達給雙成知道。太真聽說是漢朝的使臣來到,在九華帳裏從睡夢中驚醒過來;她拿衣服,推開枕頭,開始時不知如何是好,跟著珠簾、屏風,一道道地打開,她出來了。只見她剛睡醒的樣子,鬢髮斜斜地偏在一邊,花冠也沒有帶好,就匆忙地趕下堂來。清風吹來,袖子輕輕地飛揚著,就好像當年跳著霓裳羽衣舞的情景。看她秀臉上帶著憂傷,眼淚縱橫,就像是春天裏一枝帶雨的梨花。她目光凝視,含情脈脈的多謝君王的慰問,可是自從那次分別以後,彼此的聲音和容貌都渺茫不可知了,以前在朝陽殿裏的恩愛也斷絕了,從此蓬萊宮中,過著漫長永無休止著日子。回頭下望人世間,看不到長安,只看到煙霧瀰漫著。她只好將舊時的信物鈿盒和金釵讓使者帶去,以表示對明皇的深情。她把金釵分開,留下一股,鈿盒也分成兩半,留下一片,從此金釵兩股分開,鈿盒也剖成了兩半。但願君王的心像金鈿般的堅定,無論天上,或是人間,將來應該有再相見的機會。臨別時,她還再三地要道士轉達一些話,話裏提到一段只有他們兩人知道的誓語,那就是當年七月七日在長生殿中,夜深人靜時,相互地竊竊私語,誓語是:「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雖然天地悠悠,也許還有盡頭的一天,但這份至真至愛的恨事,卻永遠沒有了絕的時期。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從論文掛名說起 - https://goo.gl/fUcVdo

學術界為何醜聞不斷?
mhperng.blogspot.com查看原始檔
副總統陳建仁、前教育部長蔣偉寧,以及台大前校長楊泮池都涉及「論文掛名」的弊案,其中蔣偉寧辭職下台,陳建仁被當時的行政院長蘇貞昌慰留,而台大專案小組則以三大理由認定楊泮池不需負起任何實質責任:(1)楊泮池對所掛名論文皆有所貢獻,並非「無貢獻而掛名」之欺騙行為;(2)論文造假部分與楊泮池無關,無須負起連帶責任;(3)沒有證據顯示楊泮池跟郭明良有利益輸送關係。然而仍有人認為台大調查小組的組成並未充分達到「利益迴避」的要求,因而對這一項調查仍存有疑慮。
弊案連連而層級之高又如此驚人,甚至還有中研院院長因涉入弊案而被總統府通知自請辭職。這些都是歐美國家難以想像的。
而且,這些弊案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台灣的大學裡還有太多指鹿為馬,積非成是,顛倒黑白,欺壓後輩,盜名欺世的惡例。
一、形式主義掛帥,學界新人屢遭欺壓
國內不管是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中研院院士選拔,或者閣員提名與任命,經常流於形式主義——只審外表的業績,不論當事人實質的學養與貢獻。
媒體對內閣閣員或閣揆的形容經常都是「履歷完備」,而不問該員在各種經歷裡是否有具體建樹與過人之處,以及是否有失職或不稱職的表現。
教育部許多審查案是以一個便當或一天的時間要審查委員讀完數百頁至數千頁的送審資料。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審查也往往流於「算點數,數篇數」,所以就助長了各種形式主義,也造就了許多學閥和近親繁殖的學界忌諱——論文掛名的歪風就是這樣地被助長出來的。
某國立大學校長從擔任所長起就要求新進教師發表的論文要讓他掛名,以致曾有數年論文年產量超過百篇。連中研院院士之中,也有人曾創造論文年產量多到「非人所能」(humanly impossible)的程度而引起我注意,但是卻從沒聽說有人在院士選舉過程遭受此類質疑。
奈微米研究興起以來,因為實驗設備與材料昂貴,好幾位新進教師欲言又止地告訴我:校內擁有設備的「大老」(有些還不到40歲)有出借設備的公定價:或者要新人以國科會計畫經費交換,或者以論文掛名當交換條件。這種惡風是源自美國?還是台灣自製(MIT)?我不知道。
台大新秀醫師林育誼自殺案,啟人疑竇。有鑑於國內學術界論文掛名(實際上就是造假與嫖竊學術成果)之浮濫與欺壓新人的歪風,就會讓人懷疑會不會有資深教授意圖嫖竊林育誼的研究成果。
我多次被年輕學者問到:如果資深教授硬要在我論文上掛名,該怎麼辦?還有學生問我:如果指導教授違背學術倫理,怎麼辦?我每次都只能如此作答:「這種事情在劍橋大學很難發生」——至少我從未聽聞。
劍橋大學不管是聘新進教師或講座教授,面談時間都至少是一整天。所有書面資料只不過是佐證,面談才是研判其學養的關鍵。
當過博碩士論文審查委員的人都知道,一個小時的口試就足以研判一篇論文大致上有幾成是指導教授的貢獻。
一位拿過吳大猷新人獎的副教授想要轉到清大來,我光是認真的看論文清單,就發現數十篇頂尖期刊的論文只不過是變相的一稿多投,實際上只不過是三種研究成果的複製而已。我在初審時忠實表達意見,其他老師仍堅持「人家拿過吳大猷新人獎,不會是虛有其名吧?」面談後有老師忍不住跑來跟我說:「老師,你真厲害,那個人果然如你所說。」
如果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與中研院院士的最後審查(複審)都是採取一整天(或半天)的面談,人焉廋哉?
只要能先破除形式主義,在重要審查過程進行實質審查,尤其針對年產量最高,或貢獻最重大的部分加以細查,就可以有效遏止各種論文掛名與欺壓學術新人的惡習、積弊。
要破除形式主義並不難,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二、近親繁殖,學界大忌
國外頂尖大學往往有學生在同一個系裡從大學部一路念到博士,從沒換校、換系。但是自己培養出來的博士,必須先到其他學校見識、歷練幾年,有具體成績,才可以再回母校任教。
在同一個系從大學念到博士,然後直接留下來任教,這是頂尖名校的大忌。其一,防範近親繁殖,使得系上教師欠缺多元觀點與價值,而逐漸窄化研究視野、弱化創新能力。其二,切斷師生之間私相授受或利益交換的機制。
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的教師中,基礎學科的教師的確吻合師資來源多樣化的原則,臨床學科的教師群卻有非常嚴重的近親繁殖現象:很多老師都是血統純正的台大醫科學士、博士、教師,甚至在學經歷上完全看不到有離開過台大(出國進修,或者到其他醫療體系歷練)的紀錄。
從台大校園網站的一份學經歷表看起來,楊泮池就是典型的「純種」台大醫師,除了在念台大博士之前曾擔任過兩年沙烏地阿拉伯霍埠法德國王醫院內科主治醫師之外,看不出有任何其他歐美醫療體系的歷練。歷練過程如此狹隘的人,適合當台大教師或校長嗎?
媒體曾經把台大醫學系的學生封為「台灣最會讀書的130 個人」,但是台大還不是全球最頂尖的醫學院。那麼多老師一輩子待在台大而不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對台大的教學、研究與醫療品質真的好嗎?除了近親繁殖的疑慮之外,久了以後會不會變成夜郎國?
尤其台灣的大學裡充滿學閥欺壓新人、顛倒黑白、指鹿為馬的弊端,早已不辨是非了,真的可以在師承與血緣上繼續這樣地封閉下去,而不出去國外了解歐美的學術規範與學術氛圍,以防顛倒黑白而自知嗎?
我一向不喜歡系裡延聘自己的博士畢業生——即便已經出國歷練過,並且在別的學校有出色的教學與研究表現。因為,自己的學生回來當老師,看到過去的老師(即使沒教過他),就是得要矮人一截,很多話都不敢說出口——即便碩、博士都是念國外頂尖名校,亦然。
這樣一種無法坦誠討論是非的氣氛,對於一個系的長遠發展真的很不好(無法營造出健康、開放的學術環境)。
三、想當全台首府,標準可以再高一點
曾有台大教授跟我說過:除非大學部念台大,否則哪有資格教全台灣最頂尖的學生?
沒念過台大,能力就一定不如台大學生?以電機系的成績考進成大建築系的那些人呢?「不小心失常+選系不選校」而跑去念清大電機或交大電子工程的呢?拒絕背三民主義,又從不補習,也從不使用參考書的人呢?
因為叛逆,拒絕背三民主義,且拒絕補習和參考書的那些人,或許在聰明程度上和實力上都不輸台大電機和台大醫科的校友,而批判力與正義感則遠勝過許多台大電機和台大醫科的校友。這樣的人或許鳳毛麟角,但是優先錄用這樣的老師,對台大是不是比較好?
至於台大校長,更是可以對自己有較高的期待:當自己對台大的貢獻抵不過傷害,或者當功過相抵後不如另外的候選人時,就自己讓賢。把自己的名譽看的比台大的聲譽更重的人,或許根本就不適合擔任台大校長。
我也樂於看到台大成為台灣人津津樂道的全台首府。不過,想要當全台首府,恐怕不能幼稚地誤把聯考成績當作人才的唯一指標,更不能只有自負、驕傲與看不起人,而沒有全台最高的自我要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