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通日韓 台灣放棄?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1日, 2018
台灣多麼幸運,蕞爾小島卻擁有正宗中華文化,70年來世界無數景仰之士負笈來學,但台灣也多麼不幸,竟走上50年前大陸文革的老路數,而且,台灣青年渾然不知自己坐擁寶藏。
花蓮地震傷亡慘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親自在辦公室揮毫寫下「台灣加油 安倍晉三」,短片公布後台灣網友紛紛探詢:「真的是他寫的字耶!真美」、「日本也有書法課嗎?寫書法時以漢字為主嗎?」我不禁聽得啞然失笑,親日的台青呀,你太不了解日本了。
歷史上曾有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及中國。現代則有三大文明體系─基督教、伊斯蘭、中國,唯一的交集就是中國。只有中華文化幾千年來一脈不絕流傳至今,且開枝散葉,深深影響東亞各國。
日本貴族教育必修中國經典,學漢字、寫書法是日常功課。因此,美國大選川普獲勝,選錯邊的安倍趕著赴美輸誠前,引《易經‧革卦「君子豹變」來向國人表明心跡:「我不是為了明哲保身而豹變,而是為了國家不怕丟面子,這才是領袖負責的姿態」。
非僅日本,南韓也是如此。10日南韓總統文在寅在青瓦台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特使金與正會面時,特別站在漢字書法作品「通」字前合影。
南韓不但熟悉中國書法,也熟悉中國經典。南韓憲法法院大法官李貞美談到彈劾朴槿惠總統時表示,這個決定痛苦而艱難,然後引用《韓非子》的名言「法之為道,前苦而長利」,強調實現法治主義的重要。甚至日、韓互嗆時也引用中國經典。去年2月,南韓人堅持慰安婦問題須重新解決,立場極右的《產經新聞》發表文章,引用《韓非子》〈亡徵篇〉「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斷定老是找碴的南韓快亡了。
非僅日、韓,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莫不如此。在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硝煙不斷的此刻,正是強調以和為貴的中華文化取得新文化話語權的好機會。中國現在已幡然覺悟全盤西化的結果就是被文化殖民,即使是經濟巨人,仍是文化侏儒,因此他們毅然回頭擁抱傳統文化,中小學大量增加古詩文教材。
一念之間會地動山搖,一念之間也能峰迴路轉。金正恩、文在寅一個轉念,兩韓就「通」了,這其實就是「以民為本,以和為貴」的中華文化思維之體現。至於「悶」台灣會「地動山搖」,還是會「通」?要先問執政者對自己的文化「通」了沒啊!
(作者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


文言文浪費生命、扼殺靈魂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共產黨、國民黨、民進黨,三黨政治立場不同,但在對文言文的態度上卻很接近。
我們先來看共產黨,從2017年9月開始,中國小學課本的文言文大幅增加,較以往增幅80%占全部課文比例 30%;初中更高,增至占 51.7%。這是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而且中共當局強令全國統一使用教育部編寫的官方課本,被稱為「部編本」,即統一教育,統一思想,統一文言文比例。北京有學者說,這等於中國語文教材「有限的多樣化時代」告終。
在台灣的國民黨,則是一向倡導文言文。1960年代,在中研院長、思想家胡適去世當晚,蔣介石在日記寫道,這是去掉了我反攻復國的心頭大患。蔣認為,胡適強調「全盤西化」,信奉西方自由思想,包括提倡白話文(拒絕文言文)等,都是國民黨在中國失敗的原因之一,所以胡適去世,蔣介石感到慶幸(稱胡適是暴卒)。在國民黨時代都是倡導文言文,其在課本中比例一直很高,即使到馬英九做總統時,文言文在課本最高比例仍達65%。
民進黨2016年執政後,很多本土派知識分子主張減少文言文,但台灣教育部最近在所謂專家學者會議上,仍決定把文言文最高比例保持在55%,結果遭到輿論強烈反彈,才有了第二次決議,把文言文比例降至45%;但仍是必修課,仍要學生「死記硬背」。
對文言文的態度,最開明、最明智的是中國1920年代的北洋政府,當時規定,小學不設文言文,中學課本的文言文比例是22%。那是白話文剛剛興起的時代,北洋政府就能與時共進,不再沉浸於老古董,而是響應中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救救孩子」的疾呼。
為什麼北洋政府這麼開明,就因為在那個時代,有眾多優秀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不是站在任何黨派立場,而是著眼中國的未來,為了孩子們而提倡白話文。因為文言文至少有兩個明顯的弊端:
中國老祖宗笨蛋透頂
第一,浪費孩子的生命。中國人很倒霉,老祖宗從一開始就制定了拼音和方塊字兩套系統,孩子們學會了拼音,還要再學漢字,這兩套系統浪費了太多的生命。同樣是孩子,像英美等只是用字母的國家,他們的孩子們只學會一套字母就可以了。而中國的孩子們,則要學字母和漢字兩套;結果只是這一項,就比西方孩子們花費了更多的時光。這種浪費一代接一代,損失無可計量。
除了有字母和漢字兩套系統,後來兩岸因政治分離,又有了簡體和繁體兩套文字系統。在如此浪費孩子生命的人為制度下,政府再強制必修文言,則更無視孩子們的時間(生命),因為文言文幾乎像一門外語,需要很多時間精力。語言學家林語堂就說過,「照心理上的難度而言,學習古文與學習外文已相差無幾。」如果是學一門外語,例如全世界最被使用的英文,或者法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到了外國等就有相當的用場。而學文言文,到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沒人使用;即使海峽兩岸的中國和台灣,也沒任何人用文言文交流,更別談在商業職場能派上用場。這是明擺著的讓孩子們花費大量時間(生命)學一門魯迅當年就指出的「死的語言」。學一門不能用的語言,當然絕對是浪費孩子的生命。
如果孩子們都不學文言,對古籍怎麼了解?這很簡單,就像對外文一樣,可由專門家翻譯成白話文。正如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全世界各地的語言,但通過翻譯作品照樣可以吸取其它國家的知識。例如《資治通鑒》這部古籍,台灣作家柏楊就把它翻譯成72冊白話文;如果孩子們想了解它,看這種「翻譯」就可以了。對今天進入21世紀的孩子們來說,應更重視和學習的是未來,是現代文明,而不是老古董。古籍就應該交給專門家。
文言文不能增強寫作能力
有人強調,學會文言能增強寫作能力,因為文言文精煉。這是嚴重誤導。文言文的缺陷首先是缺乏邏輯。因信奉自由主義而同時反對國共兩黨的殷海光先生是教邏輯學的,他曾指出,「文言文常犯邏輯上的致命錯誤。」林語堂也曾感嘆,「文言是死的,根本不能表達一個確切的思想,結果總是泛泛而談、模糊不清。」所以,學習文言文,並不會增加孩子們的邏輯能力。我本人的寫作經驗(發表作品至今已45年)是,不會文言文,反而能增加文字的通俗、條理、不吊書袋和邏輯性。反而是學會英文,對中文寫作有相當大的幫助作用,因為英文從造句語法到段落結構,其嚴謹性和邏輯性要求都超過中文,強調意思的清晰度,而不是中文的含蓄,什麼「不著一字」、「遙指天外」,要靠所謂意境去意會和猜測。在當今這個電腦手機時代,要求的是簡單、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沒人有時間去琢磨意境,所以詩歌已經死了。
早在整整100年前的1917年,胡適就發表了力倡白話文的《文學改良芻議》,指出文言文的弊端。隔年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魯迅發表了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這不僅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篇現代白話文小說,也是奠定魯迅的小說家和思想家地位的作品。魯迅和胡適在100年前就倡導並身體力行白話文,而一些中國知識人,過了百年還食古不化,利用文化權力(背後是政治權力)硬性要求孩子們學那些全世界哪裡都行不通的中國文言文。這不明擺著是「謀殺」孩子的生命嗎!
讀多《資治通鑑》就變成毛澤東心態
第二,除了在時間上的浪費之外,更嚴重的是,文言文中有大量的中國文化毒素。魯迅在《狂人日記》中說,中國的線裝書、古書,文言文等等,字縫中寫著兩個字「吃人」。魯迅的意思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吃人的文化,它把人對自由和尊嚴的追求,把人的想像力和創造性統統吃掉,它毒害人的靈魂。
中國獨裁者毛澤東一輩子都熱衷讀《資治通鑒》,因為裡面有爾虞我詐、陰險狠毒的帝王統治術;據說他臨死前床邊還放著《資治通鑒》等很多古書。中國的古典中浸透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觀念,以及「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等對女性的歧視,整體文化核心價值是國家主義、君王至上,而鮮少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等自由價值。所以,學會了文言文,看多了文言文,即使不變成「毛澤東第二」的心態,也會被毒化成群體主義者
真正自由主義:己所「有」欲,勿施於人
正因為文言文中有太多群體主義的毒素,所以今天的中共當局推崇文言文,就是要利用那些古董中的秩序高於自由、穩定壓倒一切的國家主義文化資源,這對獨裁者的維穩統治有好處。
蔣介石熱衷文言文,也是出於這種政治統治的考慮。而今天的國民黨還有另一層考慮,那就是他們要用增高文言文比例,來強化台灣孩子的大中國意識,以此來繼續剝奪台灣人民的自由選擇權利,所謂的反台獨。今天民進黨執政了,對文言文也不敢大幅削減,不僅是因為民進黨政府用了很多藍營的人,也因為他們自己是學文言文成長起來的,那種毒素已浸透思維血液。
那麼文言文就一無是處嗎?當然不是。像唐詩宋詞等,很多人都喜歡。從自由選擇的價值出發,任何人喜歡文言文,他都有權利去琢磨。但你不能強迫別人的孩子必須學。所以,不統一規定文言文在教學中的比例,而把文言文作為選修課才是正路。
中國古語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很容易懂的道理:你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能強迫別人接受。但更高一層的道理應該是:己所「有」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你自己喜歡的東西,也不能強迫別人接受,這是類似英國思想家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的「消極自由」的觀點。你自己喜歡的,認為是正向的,好的,應該做的,強迫別人去做,就是「積極自由」,其結果就是變相專制。尊重他人的選擇權利,這種「消極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主義。所以,最合理的方式,就是把文言文作為選修課,讓孩子們,家長們,自己做決定。怎樣對待文言文的實質,是怎樣看待自由的價值、怎樣看待選擇權利的問題


呂秋遠讚文言文 藝術之首!譙人不帶髒字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律師/呂秋遠學文言文,其實優美的地方實在太多了,特別是罵人的時候。文言文的奧妙之處,它可以讓人在聽不懂之中被罵,隨手可得,還可以罵人不帶髒字,就算被警察抓了也告不了你,真不愧為中國。關於這一點,是連金庸都肯定的,他在《鹿鼎記》裡就有這段文字:
「洪朝率領五百士卒,向羅剎降兵學了些罵人的言語,在城下大聲叫罵。只可惜羅剎人鄙陋無文,罵人的辭句有限,眾兵叫罵聲雖響,含義卻殊平庸,翻來覆去也不過幾句『你是臭豬』、『你吃糞便』之類,那及我中華上國罵辭的多采多姿,變化無窮?韋小寶聽了一會,甚感無聊。」中華上國的文言文,究竟有哪些文字曾經用來罵人呢?1.乃公:就是「林北」的意思。這個詞劉邦最愛用,原因就是他本身流氓出身,生平最討厭讀書人,罵人的時候,也多不掩飾。在《漢書》裡就有這樣的記載:「漢王輟飯吐哺曰:『豎儒幾敗乃公事!』」意思是說:「漢王突然把飯吐出來,大罵:『這個俗辣,幾乎敗了林北的大事。』」其實我覺得這句話除了林北以外,還有其他的寓意在裡面。2.松下問童子:就是「林老師咧」的意思。不過這是台灣人發明的新用法。這首詩的下一句,不就是「言師採藥去」?所以「松下問童子」,當然是問「您老師去哪了?」3.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不要誤會,這個操,不是罵人的意思,而是曹操。意思是說,曹操這個人,是太監的小孩。太監怎麼會有小孩?當然是詆毀他的家世,罵他是「太監養的孩子」。4.爾母婢也:在《戰國策》裡有個故事,周烈王過世,諸侯都去憑弔,但是齊威王遲到,周天子派人去罵齊威王,威王生氣的罵回去:「叱嗟,爾母婢也!」這是中國經典第一次罵人家罵到媽媽身上去的例子,意思是,「操!你媽是婢女。」根據魯迅的說法,這句話就是「他媽的」中國國罵始祖。5.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意思就是,「只有小人跟女人最難相處」小人當然不是小孩,而是沒身份地位的人。這是孔子說的,而今天就是他生日。6.豎子,不足與謀:意思是,「死小孩,跟你沒什麼好講的。」這雖然是曹操用來罵人的話,但古代中國人本來就很喜歡用「豎子」罵人,大約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又矮又小又笨。7.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的用法很陰毒,大概就是「你全家死光光。」基本上,就是詛咒人家沒後代的用語。聽到有人這樣罵你,你可以回嘴,「你是俑,你全家都是俑!」這也是今天生日的孔子說的。8.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爾:意思是說,「要生孩子就要生孫權這種,劉表的兒子跟豬狗一樣。」罵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引用全文,只要說,「你簡直是劉景升的兒子」,意思就到位了。9.胡不遄死:意思是,「你怎麼不去死一死」。詩經這本歌詞大全,經過後人的刪除,很多不雅的文字已經不見,但偶爾還會有些罵人的話,例如《鄘風》裡有這句話:「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當然,也可以用「不死何俟」「不死何為」來替代,意思都一樣,就是「你活著幹嘛啊?」10.欲與汝母共度巫山,何如?喔,這是騙人的,中國現存古籍應該沒有這句話,但是,用文言文也能說出這麼文雅的三字經,我也是醉了。基本上,文字只是一種工具,沒有高雅或低俗之分,只有在文字使用時,有沒有污辱別人的心意。如果只是把文言文的使用,作為一種知識份子的文字通用工具,甚至去要求或貶低別人使用的文字或語言:「察汝之行,莫如豚彘乎!」各位,教師節快樂。


我對「文言文比例」問題的反思與異見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思緒不由得回到往日的時空,回憶起學生時代的兩件往事。高中時,有位老古板的國文老師,有一次上課時提到現代詩,一副不屑,「防風林外的防風林外的防風林外的…」,這也叫作詩,簡直是狗屁!大學時,我偶然看到一篇嘲諷師大國文系某位教授的文章,作者的名字到現在我還記得,他說這位教授寫了一首詩「牧童」:牧童騎在牛背上,邊走邊吃草…,如此水準也敢自認為是國語文專家。
在我求學的那個年代,高中國文課本幾乎沒有白話文章,國文課有如古文課,枯燥乏味,老師只知韓愈,不知魯迅,只知孟浩然,不知戴望舒,厚古薄今,好像只有古文、古詩詞,才值得講解。而大學中文系教授,有的成天在象牙塔裡鑽研文字、聲韻、訓詁,對現代漢語不甚了了,自以為是語文專家,卻寫不通白話文。
以往台灣的國文教育大都掌控在一些食古不化、滿腦子中華文化的腐儒手裡。因而,高中國文課本文言文的比例高得離譜,老師教學主要的工作,只是講解註釋,將文言文翻譯為白話文而已。老師也要教論語、孟子,奇怪咧,學生上國文課是要學如何當聖人,好的不去學,學當聖人?
現在的高中生也在抱怨,國文課有如古文課,怎麼跟幾十年前一樣都沒變?說實在的,古文對學文法的學生還有些用處,對於學理工的學生有何多大用處?就整體而言,語文教育不是在訓練學生閱讀古籍的能力,也不是灌輸道德教條,而是讓他們具備現代漢語的說寫能力。如果工學院畢業生寫不好簡明的技術手冊,商學院畢業生寫不出清晰的市場報告,那麼台灣的語文教育就算失敗。
多少文言比例有利語文學習?毫無科學根據
到底高中國文課本,文白比例應該怎麼分配?假如我們按65/35、50/50、35/65文言文遞減,白話文遞增的比例分配,有沒有人可以提出統計分析來判定哪個比例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最有利?台灣產生那麼多心理和教育博士,卻沒有人做過實驗,提出過研究報告,以科學的數據作為決策參考的依據,其實是比較好的模式,也可以減少無謂的爭議。現在課審委員採取投票方式做出決定,不含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文言文課數比例三年平均45%至55%」。這只是那些委員個人的主觀認定,毫無任何科學根據!
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高中生必修,更是荒謬。高中生有何必要去唸孔孟、老莊、墨子、荀子?古希臘哲學家比先秦諸子有智慧多了,高中生何不選讀柏拉圖?中國文化有何優越之處?這個文化體系根本找不到諸如民主、自由、人權、法治這些文明的價值,為何獨尊中華文化?
文言高比例決定考試內容 補習班獲利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本來就該廢,為何不廢?因為教育部可以藉此增加文言文比例,稀釋白話文與台灣文化。文言文比例不只影響教學方式,也決定了測驗的內容與型式,比例越高,老師須花更多時間解釋晦澀的古文字義與詞句的翻譯。教學如此,考試亦如是,範圍除了古文詞句,還包括漢字形音義,國學常識也要考,難怪高中生要上補習班惡補國文,完全扭曲語文測驗的意義。文言試題比例高,加上題目冷僻,考生受害,補習班獲利,造就了陳星之流的名師,害死了房思琪。
大學指考國文科考試,鮮少涉及現代語文,例如2016年指考第18題,居然考甲骨文的「涉」字形本義,三千多年前刻在龜殼上的字本義如何,誰在乎呢?至於作文題目「舉重若輕」,考生沒有一個是大力水手,也沒幾個練過舉重,這種題目比較適合世大運破記錄的舉重女將郭婞淳。其他公職或專業人員國文科試題,古文也佔不少比例,有些跟語文無關,例如2010年板信新進行員甄試,有一題:「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講這個話的人是:A孔子,B孟子,C 老子,D 管子。不考現代人講的話,考二千多年前死人講的話,出題的老師是否該去看腦神經科?然而台灣國文科卻充斥著稀奇古怪的題目,根本是在折磨考生的腦袋,哪裡是在測驗考生的語文能力?
降低文言比例為「去中國化」?根本胡說八道
我們活在21世紀的時空,為什麼考試還在考公元前管仲講的話?我們只能用活的語言來溝通、思考、寫文章,十年前我曾經心血來潮嚐試用文言文寫了一篇嘲弄「禮義之邦」的文章,支那古文觀止新篇:吐痰論,發表在南方快報上。我體會到要完全用文言文來談論現代的社會現象,完全不可能,否則那些挺文言的學者為何不敢用文言文發表文章,讓大家見識見識?
文言文是死的語言,如同歐洲的「拉丁文」,在義大利或法國,誰會去爭論中學語文課本拉丁文應該佔多少比例?台灣人卻在這個問題爭論不休,那些統派說什麼降低文言文的比例,就是去中國化,根本是胡說八道,如果你把中國的語文課本拿來比較,文言文的比例遠低於台灣的國文課本,連外國文學作品也列入教材,如普希金的詩,高爾基的「海燕」,甚至還有科普文章,事實上,台灣的語文教育比中國更「中國化」。
BBC有一篇探討中、港、台語文教材的文章,該文指出,中共建政後,中小學語文教學課程歷經多次改革,雖然他們也利用語文教學進行思想教育,但是比較偏重白話文學,近年來各版本的教材,文白比例不一,但是現代文學仍普遍多於古代文學。台灣在國民黨專政時期,國文課程以意識形態為導向,選文大多側重「培養國民道德」、「體認中華文化」為目的,近年來文言文比例隨學年增加,平均高達百分之六十五,依年級選唐宋文、明清文、先秦兩漢六朝文,並以「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灌輸儒家思想。
白話取代文言 有助促進思想發展
儘管台灣歷經政黨輪替,國文課程並沒有隨著時代進步,時至今日,中文學界與高中國文教師大都反對調降文言文比例,原因何在?可能出自於他們對古文盲目崇拜。中國學者周光慶在其著作《漢語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潮》,指出「守舊的古文家,對漢語的基本性質往往認識不清,甚至還有一種對古文盲目崇拜的心理。」他認為,五四以後引進大量西方詞彙和語法的白話文才是現代白話文,而白話取代文言,有助於更新漢民族的傳統思維方式,促進思想的發展,對於現代意識的複雜性以及心理結構所需要的多層次表達,尤其有利。
文言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書面文體,雅則雅矣,但是這個語文體遇到具明確性、邏輯性和抽象性的西方語言時,隨即呈現語法不嚴謹、語意不明確、詞性不明顯、詞彙極貧乏等嚴重的缺點,很難傳達西方學術抽象的概念以及深奧的論述。1863年美國傳教士丁諱良(W.P. Martin)計劃與清廷合作把惠頓的《國際法原理,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譯為文言文,發現最大的麻煩是找不到漢語的對應詞彙,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創造新詞,現在我們的常用語「權利,Right」、「主權,sovereignty」,就是當年丁諱良與清廷官員翻譯漢文版《萬國公法》時一起創造出來的名詞。
文言文成閱讀障礙 使得知識難普及
採用文言文譯西方的著作,很難讓讀者理解,文言文成了閱讀障礙,使得知識難以普及。我曾經在圖書館翻閱嚴復譯的「天演論」與「群己權界論」,看了一、二頁就讀不下去了,現在的讀者會去讀白話版達爾文的「進化論」,白話版穆勒的「論自由」,誰有興趣讀他的譯作?嚴復曾坦承,「以古今習用之說,譯西方科學之義理,文學雖美,而義轉歧。」當五四時期白話文興起取代文言文的地位,嚴復的譯作即失去市場,只適合擺在博物館。
1916年胡適率先質疑文言文,他在一首白話詩寫道:「文字沒有古今,卻有死活可道,古人叫作『至』,今人叫作『到』,古人『懸樑』,今人『上吊』」,斷言「死文字絕不可能產生活文學」。翌年胡適在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在陳獨秀的推波助瀾下,白話文運動風起雲湧,掀起了銳不可當的文學革命,白話文蔚為主流,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廢止文言文教科書。
不認同新文化運動 國民黨本質就是反動
蔣介石在南京建立的政權,對知識份子鼓吹的新文化運動,並不認同,國民政府宣傳部長葉楚倫主張復古,1937年胡適寫了一篇文章《國民黨和新文化運動》,強烈批判葉楚倫在思想上是個「反動份子」,「國民政府所代表的國民黨是反動的」。國民黨滾出中國後,在台灣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馬英九將高中國文課本的文言文比例調高到近70%,一脈相傳,不足為奇,足證胡適說得沒錯,國民黨反動的本質始終沒變!
不過,我們也不必因為國民黨反動,就全盤否定文言文的價值,優秀的文學作品無國界,是人類共同的資產。文言文留下了豐富的詩詞歌賦,也有不少讓人一再吟詠的優美詞句,文言文對修辭有幫助,從事寫作的人,如能適度將文言融入白話文寫作,文章會顯得簡潔有力,文體更優雅,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有這種功力,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立志當作家。對一般人而言,email能寫通順就夠了。
在我看來,國文課程應排除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將文言文比例降至35%,如此才能夠讓下一代從文言文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文言文比例太高,年輕學子為了考試被迫去讀他們痛恨的古文,為什麼要這樣折磨下一代?遺憾的是,蔡的教育部比起馬的教育部,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文言文的總比例仍維持65趴,完全不符合各方的期待,既未聆聽高中生的心聲,回應他們痛苦的吶喊,也未廣納社會賢達的建議,一切照舊,原地踏步,難怪國民黨舉杯慶祝,「中華台北」教育部長潘文忠似乎未能認清文言文比例過高,一直是阻礙台灣語文教育進步的負面因素。錯誤的政策害死下一代,蔡英文嘴巴喊前瞻,決策老是讓人失望,民進黨也別只會放馬後砲,負起責任,亡羊補牢,否則怎麼對得起原本對你們有所期待的選民。


 

李艷秋挺文言文 被嘲笑「不會用白話文」怒刪文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nYiwvi

2017-09-26_213152  


課審大會破天荒邀律師出席 委員怒轟丟臉!
分享課審大會破天荒邀律師出席 委員怒轟丟臉!到Facebook 分享課審大會破天荒邀律師出席 委員怒轟丟臉!到Line 分享課審大會破天荒邀律師出席 委員怒轟丟臉!到Google+
教育部怕再違法,首次邀民間律師出席課審大會,會議進行中,課審委員爆料,教育部竟然要把被質疑違法的責任推給課審大會委員,惹怒課審委員。(圖由教育部提供)
2017-09-23 11:03
〔記者林曉雲、吳柏軒/台北報導〕破天荒!教育部課審大會今天早上繼續開會審高中國文課綱,因教育部10日自己宣布通過文言文比例45到55%案,陸續被質疑有雙重違法等問題,教育部害怕再違法,破天荒邀請律師黃旭田出席鎮守課審大會,提供議事規則的法律諮詢。有經驗的課審委員表示,從未看過律師進駐課審大會,教育部本身訂定課運會運作辦法,也是高級中等教育法的主管機關,教育部是大部會、一級政府機關,竟然不諳法令,還要借助民間律師,真是丟臉丟大了。
教育部被爆卸責 惹怒大會委員
課審大會委員爆料怒指,教育部正在推卸責任給兼課審會分組委員的大會委員,不管是教育部法制處或律師都主張,是普高分組「通過了國教院版本領綱草案附建議」,但事實上分組會的會議紀錄可證明,普高分組「只通過了文言文占30%一案」,教育部不思解決自己的錯誤,竟然只想到推卸責任和硬拗,惹怒了相關委員。
教育部提案,依高級中等以下課程審議會組成及運作辦法第18條第1項及課審大會運作原則,邀請律師黃旭田列席提供議事規則意見,教育部主張,為課審大會的議事效能,請黃旭田律師列席今天的課審大會,今天在討論事項遇到有相關議事疑義時,可即時提供諮詢。此案經在場40位課委員表決同意,39人同意,無人反對
委員:開會多次 教育部才發現不清楚法令
但有課審委員向本報表示,依課審會運作辦法等規定,邀請專家學者、機關、法人、團體、學生代表或分組審議會委員列席提供意見,以往多半是針對所討論的課綱內容涉及專業部分進行請教,第一次是因為議事程序有違法疑慮,而由民間律師提供法律諮詢意見,況且今天是第9次和第10次會議,並非第一次開會,開了那麼多次大會,教育部才發現自己搞不清楚議事規則等相關法令,課審大會成員來自各界,教育部不能把「不諳」議事規則的責任推給課審大會委員,而是整個課審大會被教育部的不專業拖累,教育部不表決逕自宣布文言文比例,他拒絕揹違法黑鍋。
早上9時30分開始開會,主席教育部長潘文忠進行上次會議紀錄確認,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開第一槍,他發言質疑,10日課審大會,多數委員都認為文言文比例應該要下調,為什麼教育部宣布當日開會結果竟是照國教院版本通過,他要求針對上次會議四件表決案的主動議為何進行確認,會議目前正在進行中。
12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課審大會今日召開,挺、廢文言文團體到場抗議,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多位教師高喊搶救文言文口號。(記者廖振輝攝)
教育轉型正義聯盟成員要求錯誤宣布文言文比例的教育部長潘文忠下台。(記者廖振輝攝)

2017-09-23_1328132017-09-23_132824  


翻案成功! 37人同意 文言文比例進入未決狀態
分享獨家》翻案成功! 37人同意 文言文比例進入未決狀態到Facebook 分享獨家》翻案成功! 37人同意 文言文比例進入未決狀態到Line 分享獨家》翻案成功! 37人同意 文言文比例進入未決狀態到Google+
2017-09-23 11:27
〔記者林曉雲、吳柏軒/台北報導〕翻案成功!教育部未表決逕宣布作成會議結論,課審大會委員果真「不認帳」!教育部今早開課審大會,會議正在進行中,上午約11時,大會針對委員提案刪除10日會議紀錄的第5項結論,亦即文言文比例45%到55%,舉手表決結果為37人同意、1人反對,文言文比例一案「翻案成功」,文白比例目前進入「未決狀態」。
翻案成功!37人同意 ,文言文比例進入未決狀態。(圖由教育部提供)
翻案成功!37人同意 ,文言文比例進入未決狀態。(圖由教育部提供)
10日會議紀錄共有5項,有數個委員提出動議,其中有委員提議直接刪除第5項會議紀錄,「因各案投票結果同意者均未達當時在場委員之半數,決議維持原課綱草案『文言文之課數比例需符合3年45%到55%」(不包括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表決結果為37人同意、1人反對,此結論獲大會刪除,進入調降文言文比例4案未過,但未有決議的狀態。


高文言比讓國文八股 教團斥教長失職應下台
分享高文言比讓國文八股 教團斥教長失職應下台到Facebook 分享高文言比讓國文八股 教團斥教長失職應下台到Line 分享高文言比讓國文八股 教團斥教長失職應下台到Google+
2017-09-23 10:29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教育部審議12年國教的國語文課綱,日前宣布文言比例仍將維持45%到55%,引發爭議,今天持續開會討論,教團抗議,批高文言比讓國文淪為八股複製,痛批教長失職,直斥「排除黨國遺毒,否則下台!」,學生委員代表也認為文言比應重新檢討。
12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課審大會23日召開,挺、廢文言文團體都到場抗議。教育轉型正義聯盟成員要求錯誤宣布文言文比例的教育部長潘文忠下台。(記者廖振輝攝)
12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課審大會23日召開,挺、廢文言文團體都到場抗議。教育轉型正義聯盟成員要求錯誤宣布文言文比例的教育部長潘文忠下台。(記者廖振輝攝)
12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課審大會23日召開,挺、廢文言文團體到場抗議,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多位教師高喊搶救文言文口號。(記者廖振輝攝)
12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課審大會23日召開,挺、廢文言文團體到場抗議,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多位教師高喊搶救文言文口號。(記者廖振輝攝)
課審委員學生代表蕭竹均認為,文言比例應重新討論,必須下修,否則學生學習都被卡死。(記者廖振輝攝)
課審委員學生代表蕭竹均認為,文言比例應重新討論,必須下修,否則學生學習都被卡死。(記者廖振輝攝)
教育部今天在國家教育研究院召開課審大會,繼續討論國文課綱,因上次會議針對文言文比例提修正動議表決,不料因教育部程序失誤,導致棄權過多,雖現場委員大多數意見傾向下修文言比,投票結果都未過絕對半數,教育部逕自宣布維持45%到55%,引發外界譁然。
教育轉型正義聯盟召集人張文隆控訴,前馬政府以黑箱作業通過課綱,引發社會運動,甚至不少年輕學子投入時間心力、還有人犧牲,才翻盤前朝黑箱,如今這次討論竟有更大黑箱,不知程序正義何在?強調高比例文言文以讓學生把國文當作複製文,只會八股、複製思想,甚至淪為寫作的公式抄襲之用。
張文隆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語文教育,會讓非口語的教學超過一半以上,國文課綱的改革絕對不能只由現在的中文老師把持,談語文必須要納入其他專家,如閩南語、客家語以及原住民語等學者,而今文言文的捍衛,也只是中文學者怕失業的恐懼。
建國中學退休國文老師趙台生則說,國文課綱文言比例不能下修,教育部修改課綱只是把高中課程弱化,將毀壞公立高中教育,讓私立高中興起,弱勢的中下階層孩子程度無法提升,或是必須再去補習,認為近20年來補習班總量成長8.8倍,不能再讓情況惡化。
課審大會學生代表蕭竹均認為,文言比例應重新討論,必須下修,否則學生學習都被卡死,如果會議中有任何提案甚至翻案,接下來的推薦選文也將重新檢討,另外,除了文言比,國文還有必修的文化經典,內容也都是論語孟子等,其實都是文言,如果加總其他文言課文,學生實際學到的文言早超過8成,這也應該檢討。

2017-09-23_1114282017-09-23_111436  


課審大會今續戰文白比例 教團嗆「部長下台」
分享課審大會今續戰文白比例 教團嗆「部長下台」到Facebook 分享課審大會今續戰文白比例 教團嗆「部長下台」到Line 分享課審大會今續戰文白比例 教團嗆「部長下台」到Google+
2017-09-23 06:33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教育部課審大會今天早上9點半開會,將續戰高中國文課綱的文言文比例爭議,據悉,在確認會議紀錄時,將有課審委員提出「修正動議」,推翻教育部10日宣布課審大會通過文言文比例45到55%一案以推動「重審」。「教育轉型正義聯盟」將赴會場前抗議,要求錯誤宣布文言文比例的教育部長潘文忠下台負責
課審大會今續戰文白比例,「教育轉型正義聯盟」今將赴會場抗議,並要求清除國民黨黨國遺毒、教育部長下台負責。(圖由張文隆提供)
課審大會今續戰文白比例,「教育轉型正義聯盟」今將赴會場抗議,並要求清除國民黨黨國遺毒、教育部長下台負責。(圖由張文隆提供)
教育轉型正義聯盟召集人、高中老師張文隆表示,馬政府時代大搞黑箱違調課綱,多少青年學子犧牲課業、自由、甚至生命,不惜與之奮戰,民進黨如今乘著學生運動坐穩執政,非但沒有追究黑箱違調課綱責任,反而在課審大會中,以「不表決逕宣布」的方式,「黑箱」通過高比例的黨國體制洗腦文言文教育。
張文隆直指,教育部宣布的文言文比例版本是2016年2月「馬政府時代」課發會通過的國文課綱草案,教育部長潘文忠原在馬政府內任職高官,仍保有馬政府教育官員的心思,如何不啟人疑竇?小英政府重用亦應負責,他身為12年國教課綱的第一線教師,同時也是第一屆家長,教育部犯下的錯誤絕非小事,嚴重傷害年輕學子的未來。
不僅如此,推薦選文篇數因跟著比例走、將會多達20篇,張文隆表示,和現行課綱比較,20篇只有1篇不同,其他照舊沿襲,但12年國教不應再是菁英教育,而是國民基本教育,如此換湯不換藥的課綱草案,如何讓家長和學生放心?況且全世界有哪個國家,非日常用語文言文占了高中生國語文教育的一半內容以上?
張文隆怒批,教育界真是「藍影幢幢」,即使總統已換蔡英文,但國民黨的黨國幽靈仍無所不在,令人恐怖戰慄,文言文比例一案更突顯,新政府依舊見不了光,課審大會委員多數要調降文言文比例,教育部長潘文忠為何「特權保障」硬讓高占比的文言文闖關成功?中間內幕是否有不可告人之處?民進黨執政的教育部長仍保有國民黨的黨國情結?教育部必須說清楚、講明白,他們更要追究教育部長的政治責任,要求部長下台負責。
張文隆質疑擁文言文派稱黨國化的國語文是「你們的屋宇」,實際上卻是「我們的牢籠」,為了後代子孫的福祉,務必要打破綑綁住台灣母土的牢籠,教育轉型正義聯盟提出四個主張:「拒絕黑箱!」、「給我真相!」、「部長下台!」、「破除黨國牢籠!」

2017-09-23_083434  


《會議紀錄曝光》 文言文55% 課審沒議決 教長逕自宣布通過
分享《會議紀錄曝光》 文言文55% 課審沒議決 教長逕自宣布通過到Facebook 分享《會議紀錄曝光》 文言文55% 課審沒議決 教長逕自宣布通過到Line 分享《會議紀錄曝光》 文言文55% 課審沒議決 教長逕自宣布通過到Google+
2017-09-22
〔記者林曉雲、吳柏軒/台北報導〕教育部課審大會明將繼續討論國語文領綱,但文白比例爭議更烈;教育部十日宣布「課審大會通過國教院研修小組所提文言文比例為四十五%到五十五%一案」,但根據立委取得「會議錄音」及本報獨家取得「會議紀錄」,顯示課審大會當天針對文白比例案的討論及議決,主要是針對分組會議提出的「文言文比例卅%」提案及相關修正提案,根本沒有依照課審會運作辦法、針對五十五%案做正式的「審議」或「決議」,教育部卻逕自宣稱通過,明顯涉及違法。
教育部長潘文忠(左二)將沒經審議的研修小組「五十五%」案當作主議案,逕自宣布通過。(資料照)
教育部長潘文忠(左二)將沒經審議的研修小組「五十五%」案當作主議案,逕自宣布通過。(資料照)
會議錄音及紀錄 都未提及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組成及運作辦法」第十六條規定,國教院所擬課綱草案,必須送分組審議會,審議結果作成決議,「再提審議大會審議及決議」。即無論是普通高中分組會議所提「文言文卅%」或國教院研修小組所提「四十五到五十五%」案,都須由課審大會審議及決議才算通過。
依立委管碧玲取得會議錄音顯示,針對文言文比例案的討論及投票議決,會議主席、教育部長潘文忠從頭到尾都是以「卅%」案做為主要議案,包括課審委員臨時提的「全刪」、「卅到四十%」、「四十到五十%」三件修正動議;至於課綱案表決的議程討論,委員們也只針對「卅%」相關四案表決建立共識,都沒提到國教院「五十五%」案。
記者獨家取得會議紀錄也顯示,所有提案都針對「卅%」案做為「主議案」,四案未過半,照理應是「卅%」案要重修,但在四案表決未過半後,教育部長卻直接將沒經審議的研修小組「五十五%」案當作主議案,逕自宣布通過。
課審委員們「不會認帳」
課審委員馮喬蘭受訪指出,當下委員們都覺得很奇怪,事後發現不對,會議恐有問題;課審委員謝國清和學生委員吳律德亦證實,十日大會並未實質審議或議決通過研修小組案,對部長自行決定並對外宣布的結果,委員們「不會認帳」;依法這不涉及「翻案」,而是課審會應依法「補正程序」,對研修小組提案再做審議。
立委管碧玲則質疑,教育部長、國教署、國教院等主責官員竟「不諳法令」,導致決議出現重大錯誤,應該糾正。國教署長邱乾國昨回應,尊重審查結果,明天會議再說明。


管仁健觀點》老師在假教 學生在假學的文言文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牛步化的改革已不是雷聲大雨點小,而是雷聲大雨點無。喧鬧多時的高中國文課本文言文比例調整,最後在鄉愿的教育部代表全部棄權下,全都回到原點。2017年9月10日《新頭殼》報導〈高中國文課綱決議,採研修小組版本文言文比例45%到55%〉:
「108年高中國語文課綱審議大會,經過一整天的討論,今(10)日晚間作成重大決議;同意通過研修小組所提的草案,文言文比例維持45%到55%,而研修小組的草案在課審大會中獲得較高的共識,而選文部分將在下次會議討論。各方關注的文白爭議,最後又回到了原點的關鍵是:其它提出的版本都沒有過半,最後由研修小組版本勝出。
受到大眾關注的高中國語文課綱文白比例爭議,終於塵埃落定;為了避免課審大會的火藥味外散,教育部採取了關門會議。而國教院研修小組經過兩年研修的國文課綱,文言文比例是45%到55%,必讀選文20篇,但在課審大會中,課審會普通高中分組委員則另提案『文言比率調降為至多30%,必讀選文10至15篇,並經網路投票選出10篇推薦選文』。
而民間團體中,台灣文學學會主張大幅調整,他們認為當前高中國文課本選文,文言文所佔比例過高(目前高中三年45%至65%,再加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則高達75%),雖然十二年國教課綱已微調為45%至55%,加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還是高達65%。」
本魯雖然讀的是台文所,但自祖父至我三代以來,大學讀的都是中文系。先父一生在職場很不得志,師大國文系畢業的他,在小學教書40年,卻沒教過一天國語,全都在教數學與自然。加上車禍斷腿、多次因病住院、早期還要應付特務定期上門訪查,消磨了他前半生的歲月。
為了避禍與連累家人,先父在家讀的永遠都是艱深的聲韻學,以及《清稗類鈔》《陶庵夢憶》《春申舊聞》等各種與現實無關的雜書。不誇張,本魯從小也都不曾讀過任何注音的童話或傳記,一開始接觸的就是這些不脫窮酸味的文言文。日後能當編輯餬口,是不幸,也是有幸啦!
因此對於文言文,本魯也有著很深的感情,家中藏書文言文的至今也仍多於白話文。然而就像蘇軾〈赤壁賦〉裡對客人所說:「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從文言文在高中國文課本的比例來看,無論日後是否還有增減,都讓本魯想到「胡服騎射」這典故。
《史記》卷110〈匈奴傳〉裡提到「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什麼是「胡服騎射」?原來在春秋時代,戰爭只是貴族之間的事,孔子教導的「射御」並非射箭騎馬,而是射箭駕車;因為在戰場上馬匹僅是用來拉馬戰車。到了戰國時代,三家分晉後趙的國力不算強盛,但鄰國與邊境遊牧民族(尤其是匈奴)都很麻煩。雖然趙國盛產馬匹,在軍事上卻始終無法善用騎兵
面對兇悍的匈奴,趙武靈王下定決心,力排眾議而在列國間獨創「胡服騎射」政策,因此國勢日盛,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辟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日後秦始皇所修的長城,其實是連接各國原有的長城),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其實戰國七雄的軍隊,甚至被趙國滅掉的中山國,這些中原諸侯也都有所謂的「騎兵」,但仍配帶著重鎧甲裝備,只是騎在馬上的戈矛步兵。反觀匈奴的騎兵(甚至是婦女小孩),個個裝束輕便,人馬合一,機動性強,速進易退。
於是趙武靈王在趙國推動改革,比照匈奴軍隊的裝備,令全國民眾短衣窄袖、長褲服式,挽弓騎馬練習射箭,發揮了騎兵的機動靈活性。別看男人兩條大腿上有塊布算不得什麼,只要能讓人在馬上的時間多一點,大腿擦傷少一點,這種戰力的增強,遠甚於步兵的其他訓練。
雖然戰國時代的騎兵,還是以偵查及騷擾為主,作戰的主力依然是步兵。但日後隨著冶鐵技術的進展,馬鞍從軟式改進為硬式,馬鐙從單邊到雙邊,每種騎兵配備的發明或改良,都讓人馬合一的時間越來越長,有些騎兵能數日不下馬。俗話說「兵強馬壯」,騎兵成了國力的象徵
騎兵與步兵相比,不但行動輕捷,受地形氣象影響也較小。在戈矛弓矢的冷兵器時代,中外戰史上也常見以少量騎兵牽制大量步兵,因此騎兵是軍隊中的貴族,是戰場中決勝的關鍵,這現象在中外歷史上都一樣。
然而當所有的冷兵器都逐漸被槍砲等熱兵器取代,20世紀後直升機與裝甲車的出現,如今除了白金漢宮前象徵性的儀隊,或是奧運馬術比賽,無論人與馬的感情多深,戰馬終究還是要進入歷史。
文言文與馬不是一樣嗎?在東亞史上漢字文化圈裡文言文的出現,就像馬在戰場上一樣,成了國力的象徵。文言文這幾千年來,對知識的傳遞與文化的傳承,有著無法抹滅的貢獻,也與人之間有著難以取代的感情。
然而白話文從出現到今日已穩定成熟,就像從冷兵器進入熱兵器,資訊的傳達越來越依賴白話文。如今世界各國的軍隊裡,騎兵只用於執行禮儀、巡邏、警戒等任務。但很多部隊在機械化後,頭銜上仍保留騎兵字樣,只是不再是騎馬,而是改組成裝甲騎兵部隊或航空騎兵部隊
也就是說,相對於一般的步兵部隊,具快速機動力或重裝打擊力的部隊,仍可稱為騎兵,不能誇口說是軍隊裡的貴族,但仍須具備不同於步兵的戰術思維。文言文的實用性被白話文取代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把文言文編入課本,就要像騎兵的思維一樣,即使不是騎在馬上,仍要有不同於一般部隊的思考模式與特殊技能。
以後仍須學習文言文的人,可能就像奧運馬術比賽的選手,幾萬人中才需有一人。因此本魯是主張盡快廢除高中國文課,改設必修的語文課,而且必須檢定通過才准畢業與報考大學。語文課以應用文為主,詩詞與文言文則列為選修,讓真正想學的學生來學,更要讓真正會教的老師來教。
坦白說現在很多國文老師,就是些又懶又笨的老賊,他們堅持要納入文言文,只是懶得備課,用這些老東西最方便。尤其現在的高中已不是菁英教育,連大多數的大學與研究所也不是菁英教育了,高中甚至大學還要輔導智障的學生
這很無奈,但受教權是天賦權利,必須承認現實。既然承認有很多學生,根本沒能力也沒興趣學文言文,那又何必上下交征「騙」,老師在假教,學生在假學,自欺欺人。設定基礎標準的語文能力,老師一定要把學生教到會;其他則開放選修。現在的社會已經是學生少,教室多,流浪教師也多,高中教育為什麼不能開放真正的選修
語文教育要忙的地方夠多了,沒有心力來處理國族爭議。太複雜的國族認同,應讓社會科甚至專設哲學課來教導學生反思判斷。廢了國文課,只設必修的語文課,文言文開放選修,但高中生畢業時要有基本的讀寫能力(而且要檢定),讓大家把精力放在提升學生真正的語文能力上吧!


【專文】告別文言!從白話文教育走向現代文學之路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李教授人文學養深厚,並不反對白話文,也主張推廣白話文,要六法全書白話文化,他也重現文言,他稱:白話,要從文言文汲取營養,這我也支持;而:文言文好,白話文才會好,只學白話會切斷了文體的傳承。大致的意思,類似的說法,我不知有無會錯意,不過很多文白並重者都這樣說,這是值得重新商榷。
漢字從漢代開始,大篆小篆到隸書、楷書,字形變化不大,可以說漢字已經傳承了 2000年了,白話文仍用漢字,並沒有特別奇怪。
同時間,由漢字綴合的文章,到20世紀初,這是我們通說的文言文,這是東亞漢字圈各民族的共通書面文章,這是漢字的優點,可以跨越時空。漢字、文言文是中國霸權擴張侵略的重要工具,這個問題暫不說,主要是因為古代漢語是孤立語,又沒有語尾的變化,而使漢字可以不必走向改為拼音字母之路,否則,東亞和歐洲一樣,會有數十數百個語族國家。
古漢語或者是中原的雅言,是統治者及其推動於统治圈的官方共同語言,不是庶民社會的語言。但這個共同語言因民族的混合不斷的變遷,元明之際有了現代漢語,就是入聲字消失,舌上音產生的北京官話。到清代,它也只流行於北方而已。
事實上,中國王朝所統治的民族、族群、語言或方言,太多太多,春秋戰國黃河流域,一國之內語言也要翻譯(見左傳),到20世紀中葉中國的語言,何止百計?上千種也沒有意外!福建一省語言大概就不下十種,往來根本就聽不懂,何況古代?
文言文從官方、從文人寫作流傳,完全脫離自己的實際語言,明末的所謂「唐宋八大家」,宋人偏多,多在長江流域的人,這是自然的發展,南方的語言複雜,三蘇四川人,還有江西人,不同地方的文人作家,語言不通,除非他們能通官話,他們共同能夠傳世的,就是與語言脱節的文言文。
總之,各王朝有通行的官話,但是統治階級所書寫的文言文,也不是官話,更不是與生活密切關聯的母語,母語有關身心、感情、感受和動作、行為的,最細緻、最體貼的語言、詞彙,豐富無比,這也是為什麼明清以後,白話小說逐漸興起的因素。
我們看紅樓夢,最傑出的是語言而不是當中的詩詞歌賦,這個白話是官話,還不是母語,當然母語還未必能夠表達人真正的情感思維「言不能盡意」的命題,這不是我們要討論的,要談的是,文言文簡短使文意不清晰不明確,用字晦澀,也使文意模寧兩可,它沒有辦法來詮釋深奧的學術論述,攸關人生問題的宗教與哲學的解說、推廣,必須突破。
文言文,盡量用口語來敍述說明,如唐代的變文,宋代佛教徒、理學家的語錄、語類等等,還有個人的記錄筆記,都可以看到白話的痕跡,文言文是帝國表面的包裝紙,裡面是各民族族群生活的語言文字,可惜,歷史大多只留下了華麗的包裝纸。50多年前,我買一本吳康「老莊哲學」老莊並論,我感興趣,可惜,大多是先引了大量的文本,再用文言文注評,我專心閱讀,卻不知所云。
當然,近代北京官話的白話文擴張,一定是一個地區被中原征服,語言被同化後,才能有北京話白話文的出現,今天,台灣在通行白話文,不是日本時代的台灣人所能夠想像的。
台灣有人說:主張白話文是去中國化,毫無知識,正好相反。
我大半輩子與古文為伍,古文的精簡,詞藻的優美,尤其韻文中詩詞,有的百讀不厭,我自知之。2、3百年白話文興起,尤其20世紀的白話文,早就吸取了古文的詞藻成語構句的形式,然而,異地異語產生的白話文未必要相同,受日本統治過的台灣白話文文學、東南亞的白話華文文學和中國有相當的歧異性,也不必然有中國古典文學的元素。
文言文和拉丁文一樣,老早就要退場了,文言古籍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化文學的專業,是漢學,不是文學。現階段,我們主張不是完全不讀文言文,反對過去選文是忠孝節義的封建思想教條,仍保留為30%。
國文一課,應該改稱「語文」,是語言文學,就是活語言的文學,我們要訓練學生能欣賞多元的、包括外國的現代文學作品,用自己使用的語言來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意願,甚至可以創作文學作品。中國五四白話文運動,我手寫我口,使中國現代文學與國際合流,而有30年代一流的作家,一流的作品 。
同樣,台灣半世紀以來,湧現非常多傑出的小說家、詩人、散文家,他們之所以傑出,是在戒嚴苦難的日子中,他們的生活經驗融入了土地情感,這就是文學作品的本土化、現代化,也是語文教育的核心價值。
名作家鄭清文,台大商學系畢業,長期在華南銀行工作,他沒有讀文言文,年輕時就以小說聞名,他用字淺白,沒有中國古典的文風,20年前,他得到美國桐山太平洋文學獎,被認為是台灣可能得到諾貝爾獎文學獎的人選之一。
現代文學是建立於現代語文教育的基礎上,台灣這個北京官話的白話文,應該是經過70年的轉換,是屬於台灣本土化的北京話白話文。
文言與白話之爭,是不存在的,是因為當年蔣介石父子將國文課當作灌輸中國儒家倫理教條的工具,不是以語言文學作為教學目標,以致大量的放進古代的經典文言文,而混淆了語文教育的意義。
現在保留30%的文言文,應該是基於文學發展歷史的傳承,以及對本土早期古典文學的認識,而非是文言文比例的理由。
最後,宏觀的歷史。
台灣自古以來是南島民族的住地,500年前,如果台灣有文學作品那是屬於南島語族的白話文,荷蘭時代的新港文書就是西拉雅人的白話文,如果東寧鄭氏時代,建立了holo(河洛)文字,便會產生holo的白話文,而不必等到一百多年前,教會羅馬白話字的出現 。
北京官話的白話文與北京話文教育,居然是含有85% 南島民族血緣的台灣島民,全力打拼要爭取的,這是歷史的偶然嗎?若是台灣人猶停留在使用文言文的時代,那是不是意味著,台灣各族的語言仍然存在,而迥異於北京話呢?
可悲的台灣人,他們不是在爭取同於中原古漢語的HO客語文的復活,和主體性、主導權,而是在爭取受遊牧民族影響的所謂北京官話語文,這是歷史的吊詭與諷刺。


「對內地迷戀」…文言文成媒介 李茂生:一種憧憬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李茂生認為,文言文不是迷戀內地的原因。(圖/視覺中國CFP)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文言與白話的爭議不斷,雖然確定文言比例不調降,但「白話派」的人還是認為,教太多文言文只是用「道德權威來壓制學生」,文言文派則反擊「那是文化的根!」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則表示,他不懂日文的文言文,但他還是能用日文寫論文,「會對內地迷戀,不願意切割臍帶,文言文絕對不是原因之一」。
李茂生說,他沒上過日文文言文的課,但「看得慢還是看得懂」,也不會改變他「黃民」的身分,以前還在「內地」的時候,碩博士論文、研討會論文也是寫得嚇嚇叫;回到「離島」之後還是能好好溝通,也繼續寫了好幾篇學術論文,完全沒有跟日本人的溝通問題。
▲文言跟白話的爭議還是不斷。(圖/資料照)
「沒上過文言文的課,也不會改變對內地的憧憬的」,李茂生說,之所以會對內地迷戀、不願意切割臍帶,是有別的原因,文言文絕對不是原因之一,「所以何必怕呢?何必維持現狀呢?」日文課的老師也不會擔心不教文言文就失業,除非「他自己本身就是文言文」。
不過有網友認為,法律的文字不就是文言文嗎?還有人說,「日本至今使用年號也還是從書經上選取,可以推論並不排斥文言文或古文化,真不知道台灣是在排斥什麼」。但其他人表示,文言文代表的是漢人的記憶,跟台灣有原住民、新住民的多元文化不完全一樣,應該要作好取捨


管碧玲為「文白之爭」道歉後籲:重審是唯一合法的路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圖/資料照)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經教育部課審大會表決後在10日落幕,文言文派大獲全勝。不過,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踢爆表決有違法之虞,她認為在下次課審會時,將此案重審才是唯一讓決策合法的路。
教育部課審大會審查普通高中國文領域課綱的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當時在場有47個委員,以4個方案進行表決,包括1、文言文比例全數刪除;2、文言文比例在40%到50%;3、文言文比例在30%至40%;4、文言文比例30%以下,同意票分別是13票、21票、15票、16票,均未過半數,4案全部不通過,因此跳過表決,維持國家教育研究院研修小組當初所提的45%至55%。
管碧玲指出,課審會有許多錯誤,法制科長誤認分組決議的法律地位,誤以為需要有委員附署才能列案。因此,法律保障的分組提案,是經過爭取才列為第四案的;而課審會長期未瞭解法規,誤將國教院研修小組的案,自動當作大會的原案,只要沒有其他案過半數,原案自動變成決議案;同時,部長的一時口誤,將「研修小組」的案,說成是「課綱委員」的提案,其實全是烏龍。但是,研修小組45-55%的這個被誤當作「原案」的案,就成為決議案了。
管碧玲表示,她了解政府是一部龐大的機器,法令多如牛毛,公務員常常對自己執行的業務,即使法令規定明確,卻沒有被正確執行。但這次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在課審會審議時,教育部包括部長、國教院、法制科長,都不諳法令,導致決議出現重大瑕疵,這才真是一個應該提出來作教材的案例!
管碧玲說,經過幾天的釐清睿智,文言文比例的問題,在大聲疾呼之後,越來越清楚,課審會在下次會議時,需要讓這個爭議,在合法的程序與合理的內容之下落幕因此,重審是唯一讓決策合法的路


民進黨政策文言文65% 管碧玲:慚愧!潘文忠別假中立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12年國教普通高中國語文領域課綱,教育部課審大會日前決議,文言文占比維持45%到55%,但這項決議沒有經過表決,民進黨立委管碧玲日前質疑教育部有違法弄權、護航之嫌,今(13)日繼續開砲,批教育在課審會有12位官方代表,只要案提復議問題就解套了,但教育部不翻盤,還「滿意的接受」,文言文可以到55%,且不含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是民進黨的政策,直言「慚愧!對不起!」。
管碧玲今天在臉書發文,批教育部置身事外是錯的!也無所遁形,逃不掉、避不開!依照「高級中等學校教育法」43-1條規定:教育部可以提名不超過1/4的官方代表擔任課審會委員,提請行政院長任命,這確確實實就是讓教育部能有立場、且有最大影響力的制度設計。
但教育部對外宣稱不會翻盤,尊重課審委員會,管碧玲認為,這就表示下次課審會確認議事錄時,教育部不會要求12位官方委員提復議案、不會要求他們發言,也就是表示,教育部對目前的結論「滿意的接受」,「潘部長勇敢一點,敢作敢當,不要假中立,欺騙社會大眾」,上次會議出席人數的1/10就可以提復議案,課審會的官方代表,人數夠有提案權,只要就表決過的案提復議,問題就解套了,但是,教育部說他們不翻盤。
管碧玲說,她很喜歡唐詩、李後主,也喜歡三國演義,但也喜歡鄭愁予、徐志摩、汪國真和舒婷的作品,前者文言文、後者白話文,作者都是中國人,兩者皆為中華文化,「文白比例,無關去中國化,而是事關現代化」,教育部應該充分溝通,也要有能力說服,化解統獨的對立,理性的面對學生負擔與多元文體的價值,好好把比例調到合理的程度。
她痛批,現在搞成文言文可以高達55%(45-55%),簡直胡搞!文言文可以到55%,不含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教育部有12位官方代表在課審會,但是,教育部不翻盤,這扎扎實實是民進黨的政策,直呼「慚愧!對不起!」。
「實在太無法接受了」,管碧玲強調,民進黨執政,高中國文課,文言文比例是55%-65%,「請注意,不是45%-55%」,因為要再加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每週2小時,這部分相當於10%,民進黨政府讓高中生的國文課,一半以上是文言文,最多可以到65%文言文,「我不能接受啊!」。

文言文占比45至55%是民進黨政策?管媽:慚愧,對不起!
2017-09-13 08:51
文言文比例高到55%成為民進黨的政策,管媽直言「慚愧,對不起!」(資料照,記者黃耀徵攝)
文言文比例高到55%成為民進黨的政策,管媽直言「慚愧,對不起!」(資料照,記者黃耀徵攝)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教育部課審大會10日通過普通高中國文領域課綱的文言文比例為45%到55%,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踢爆議決有違法之虞,今天在臉書上續追,指課審大會有12位官方代表,制度設計讓教育部有最大影響力,但教育部卻推給課審大會,且此事攸關的是「學生負擔和多元文體的價值」,卻被誤導成統獨對立,教育部還無力澄清,更「滿意的接受」課審大會結論,使文言文比例高到55%成為民進黨的政策,對此,管媽直言「慚愧,對不起!」
管碧玲在臉書上表示,教育部置身事外是錯的!也無所遁形,逃不掉、避不開!依照「高級中等學校教育法」43-1條規定:教育部可以提名不超過1/4的官方代表擔任課審會委員,提請行政院長任命。這確確實實就是讓教育部能有立場、且有最大影響力的制度設計。
教育部對外宣稱:教育部不會翻盤,尊重課審委員會。管媽認為這就表示:下次課審會,確認議事錄時,教育部不會要求12位官方委員提復議案、不會要求他們發言,也就是表示:教育部對目前的結論「滿意的接受」!她喊話要潘文忠勇敢一點,敢作敢當,不要假中立,欺騙社會大眾,因為只要上次會議出席人數的1/10就可以提復議案,課審會的官方代表,人數夠有提案權,只要就表決過的案提復議,問題就解套了,但是,教育部說他們不翻盤。
管媽表示,她很喜歡唐詩、喜歡李後主,也喜歡三國演義,但也喜歡鄭愁予、徐志摩、汪國真和舒婷的作品⋯⋯前者文言文、後者白話文,作者都是中國人,兩者皆為中華文化。文白比例,無關去中國化,而是事關現代化。
管媽勸教育部應該充分溝通,也要有能力說服,化解統獨的對立,理性的面對學生負擔與多元文體的價值,好好把比例調到合理的程度。但也直斥教育部,現在搞成文言文可以高達55%(45-55%),簡直胡搞!
管媽直批三次,文言文可以到55%!文言文可以到55%!文言文可以到55%!教育部有12位官方代表在課審會,但是教育部不翻盤。所以,文言文可以到55%,扎扎實實是民進黨的政策無誤!她坦言「慚愧!對不起!」
有臉友留言指:「官方不能體察民意走向,對執政黨是很大的傷害。」「民進黨提出這種文言文可以到55%是昏了頭ㄇ?」、「失望,失望。再失望。」、「民進黨應該是不想再執政了吧?」、「該換掉一些人了,是嫌票太多嗎?」


文言文爭議之下,臺灣在哪裡?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Nx6G2C

文言文爭議之下,臺灣在哪裡?
2017 年 09 月 11 日 22:33:31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最近課程文言文比例爭議引發論戰,也許更根本的問題是,臺灣在哪裡?國文又是哪一國的國文?。即使是文言文,就不能多些和臺灣有關的內容嗎?
說到這裡,大概又會有人說,哪來什麼和臺灣有關的文言文內容啊?
那就隨手看看這個吧 – 臺灣文獻叢刊:https://goo.gl/EL4GMU
大概又會有人酸,才這樣而已喔?那當然不只囉。自始自終,臺灣只是在二戰後在中華民國覆蓋下「被消失」而已。
這裡就來分享一小段好玩的內容吧~
圖為將近300年前寫成的《臺海使槎錄》中有一段清國官員黃叔璥來到臺南聽臺語雞同鴨講的有趣記載,說這裡的人像鳥在講話一般,「劉」說成「澇」、「陳」說成「澹」、「莊」說成「曾」、「張」說成「丟」(另外還有「吳」「黃」),全部聽不懂啊~
(原文:「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待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
以這些文字,可以一窺當時官話和臺語的發音對應。
關於《臺海使槎錄》:
將近300年前,臺灣爆發的朱一貴事件告一段落後,清國康熙皇帝派巡臺御史黃叔璥來臺各地考察施政民情寫成《臺海使槎錄》,詳實記載了將近300年前清國時期臺灣豐富的人文風土語言族群樣貌,推薦深入閱讀。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8%87%BA%E6%B5%B7%E4%BD%BF%E6%A7%8E%E9%8C%84

2017-09-11_22_19_54-001367542211190954  


 


許暉林:當「經典」不再經典──跳脫舊課本,打開文學教育的更多可能
By 作者: 許暉林,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高中國文課本文白比例以及篇目選擇成為新課綱審議的焦點。多位院士與重要的文學學者發起了連署,呼籲暫緩文言課文比例調降的決策;然而同時也有多位作家發起連署,呼籲增加臺灣當代白話文學比例。一時之間,臺灣社會彷彿遭受100年前中國五四文言、白話之爭的鬼魂附身。
這次的選文爭議,當然與決策過程是否周延有很大的關係。但是,無須諱言,其中牽扯更深的還是臺灣當前的政治意識形態與文化認同等更為深層的問題。我無法在短短的篇幅當中細究這個巨大的問題,也無意參與究竟文、白比例該怎麼訂的辯論。我主要是想簡單討論經典文言選文在現今語文教育中的位置,並稍微談一下我們對於國文課程樣貌可以有什麼樣的新的想像。
▍不可能擺脫的意識形態
首先,一談到課本選文,我們似乎就沒有能夠逃脫「意識形態」一詞的糾纏。一直以來,不管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執政,國文課本選文總被冠以「遂行意識形態的工具」的罵名。其實,這樣的說法多少是有些問題的。它之所以有問題倒不在於這一指責是否錯誤,而在於它假設有一種選文的決策過程是可以無涉意識形態的。
意識形態指的是人們認知、分析、判斷、說明等一切活動背後的基本預設與深層價值結構。沒有什麼是不受意識形態所決定,包括專業判斷在內──無論這個專業看起來多麽科學、客觀與超脫。哪個作品值得一讀再讀、值得收入選集、值得作為文學史知識,值得被稱為經典,沒有一項不是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
於是,對於某些人來說是次次次等的文章,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具有高度價值的著作;對某些人來說是經典中的經典,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根本不入流。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在這個意義上,文白比例的調整以及篇目的選擇,並不會比家裡碗盤該自己手洗還是該買臺洗碗機來洗的選擇更帶有意識形態。而主張文白比例維持45%-55% 也並不會比主張調降到30%更能擺脫意識形態。因為45%-55這看似「客觀」、「持平」的比例數字,實際上是一個刻意曖昧模糊、帶有明顯協商姿態的數字範圍。套一句政治修辭,這是「一個比例,各自表述」。哪些篇章值得成為教科書教材,的確也從來沒能逃脫意識形態的糾纏,不會因為誰主政而有所差異。
▍經典的信仰者們
那麼,如果我們不談政治意識形態,有沒有辦法以其他方式來探討經典文言選文在現今語文教育中的位置呢?「經典」這個概念本身或許就是一個方便的切入點。國文課文的文言教材的比例應該維持甚至增加的主張,其實有一部分是來自長久以來人們對於經典文字力量的堅定信仰。
對經典的信仰者而言,經典的文字如同咒語、佛號或耶穌之名。讀者只要閱讀(最好還可以朗讀背誦),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對身心靈產生神奇的淨化、啟發與救贖的力量,進而涵養道德,開拓思想格局,表現在寫作上自然體大思精、識見不凡。即使背誦經典無法立即產生效用,但是就像張無忌背誦七傷拳譜一樣,將來某一關鍵時刻融會貫通,自然能夠受用無窮。
在上述的信仰中,主宰閱讀活動被視為來自經典文字神秘崇高不可知的力量,而不是閱讀者的閱讀方法與實踐。而教材到底選的是不是經典,也因此成了教學中最重要的事情。
▍能不能以新的方式,看待「被經典化」的文本?
然而,正如各種學術史、版本學以及文學接受史研究的成果告訴我們的,經典並不是經過偉大、透明而客觀的時間淬煉與淘洗之後所留存下來的精華,而是出於各種原因(包括刻下我們正在進行的課綱選文決策)的人為選擇、去脈絡化的解釋、竄改、誤讀以及物質條件的形塑所造成的結果。而如果我們認為國文課本裡面選的文章不見得「就是」經典,那麼我們也同樣沒有理由那麼容易就相信,過去所受到的教育裡面認定的經典就「應該是」經典。這不是說經典不再存在或不應該存在,畢竟經典化的機制永遠都存在並且會持續以各種方式運作,而是說我們必須以新的方式看待被經典化的文本在語文教育中的位置和功能。
我們承認經典是被製造出來的,因此並不具有自然而然的神聖性與心靈魔法,但是我們同時也意識到,有一些文本的確比其他文本更能夠引起不同時代的人、來自不同觀點的共鳴、並且持續容納各種複雜、不同類型甚至相反的解釋。
從這點上來說,如果要讓「經典」文本對現在的學生產生意義,那麼就不該只是由教師從頭到尾講授完畢、為經典賦予單一的意義和解釋,而是應該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基礎分析以及思辯的能力,讓每個學生發展屬於自己的閱讀經驗,並且能夠擁有一套方法得以有意義地溝通彼此的閱讀經驗。如此,經典才能稱之經典,留在課文中也才有其意義。
事實上,今年開始的學測及指考的施測重點,就已經反映了這樣的注重閱讀分析與思辨能力的走向。然而,絕大部分的高中國文教師過去在中文系所受到的訓練並沒有包括這一塊。這也是為什麼從強調批評方法的臺文系、外文系甚至哲學系訓練出身的人,能夠毫無愧色地宣稱他們能夠教文學,而且教得比中文系畢業的高中教師要來得好、來得精彩。面對這一批來勢洶洶、一身本領的閱讀高手,中文系畢業的高中教師以及志在教學的中文系在學大學生、研究生們,準備好(被取代)了嗎?
▍重點在語文教育的目的
主張課本納入高比例的文言經典,也與教學實踐本身有很大的關係。在這場文白課文的爭論中,第一線的高中教師積極地參與連署與發聲,希望保持、甚至是增加文言課文比例。高中教師提出這樣的需求不能只放在上述政治意識形態或對於經典的信仰的脈絡底下看,而必須回到教學、考試以及教師養成機制的連動關係上面來看。長年以來,學測與指考的試題都納入一定比例的文言課本選文,學校教學自然也亦步亦趨。但是,為什麼必須如此呢?
事實上,最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就是高中教師,因為大考中心之所以如此設計試題,正是為了順應來自高中教師的的強烈要求。
高中教師提出這樣的要求出於不同的考量和理由。坦白地說,有一部分教師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為過去只重古典的中文系訓練讓他們只能教文言文。而他們的教法就是解釋困難字詞與文意、將課文順過一遍,頂多再依照出版社編寫的教師手冊補充教材照本宣科一番,如此就算是教完了一課。至於不會教的白話文,如果不是依樣照抄自教師手冊,就直接當成不值得教,因此自然也就不需要教了。如果課文的70%成了白話文,那麼整堂課該怎麼度過,恐怕會令這些教師們感到相當地苦惱。
另外一種理由則是國文不只是教語言,更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任務,而文言經典則代表著文化的精萃。暫且不論白話與文言的差異可不可以用「語言」與「文化」的對比來理解,也不管被認定的文言經典究竟是否等於文化的精粹,但是當前的問題顯然並不是「國文是什麼」或「中文系的價值是什麼」,而是「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我們可以跳脫中文系的文學史、思想史專業本位,而以未來公民的批判性思考及表達能力導向的教育目為中心來思考,那麼將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中的經典當作一半的課本選文或許就不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讀經典,也練習當個「理想讀者」
有人從能力養成的觀點出發,指出文言、白話之爭或者經典與非經典之辨都是假議題,真正重要的其實是教學方法。這話僅說了一半。因為,教材不只是給教師教學用的,更是給學生學習用的。教師必須教給學生一套方法,可以用來分析、理解、討論包括文言經典在內的選文。這套教法的講授需不需要課本教材呢?當然需要。畢竟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天縱英才。如果我們將對於閱讀與批評方法的關懷帶進來,而不再把對於課本的想像限縮在選本,那麼或許可以有一個很不一樣的課本與課程樣貌。
我們可以試著問問學生:如果老師希望幫助你們培養批判思考與表達的能力,那麼你們會希望有一本教導閱讀與批評方法的課本,搭配上文學作品當作練習對象?還是不要使用閱讀和批評方法的教材,然後全部使用經典作品當課本,老師自己來講呢?我相信學生的選擇是很明顯的。
這種結合批評方法的訓練與選文閱讀的教學是不是異想天開呢?所有臺灣的大學外文系學生都會說:當然可以,因為我們一、二年級的「文學作品讀法」課就是這麼上的。 如果有教師質疑,那是外文系的訓練,可是我們教的是國文。那麼,我也可以說:當然可以,因為我就是這麼教中文系一年級學生的「文學概論」課。而學生們在一年後給我的回饋是,從對文學毫無概念的超不理想讀者(不要懷疑,所有的大一學生都一樣,包括臺大學生)變成了擅於文學分析與解讀的高手。
很厲害嗎?其實並沒有。所有和我有同樣經驗的老師們都知道,我們只是協助學生取得思考的方法和工具,並且提供學生相互練習的機會。至於所有的掙扎、挫折、突破與進步,學生會自己負責。當教師不試圖告訴學生一個作品的意義是什麼,而是教導他閱讀作品的方法、規則與技巧,學生自然會喜歡上文學閱讀。因為,他們開始學習使用工具打磨、創造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而不再是單向接受教師所指定的單一解釋。


李白的將進酒,文采胸襟氣和吞今古。(古詩學習網)
一、
筆者幾個月前以「山川無聲」為題,印製了一千本靜思集,非賣品,只贈送親友。
友人甲君學校教育短暫,但很愛閱讀,所以我也送他一冊。
某日,甲君來電,說他讀到其中某文某段,甚為喜歡。我問哪一段?他回:
「我的莊園美夢,夢境豐富。莊園是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所在。莊園後院大樹成林,樹下有適舒的籐椅,我可以泡杯好茶,靜坐終日,一個人仰觀雲捲雲舒,靜看花開花落。如果有知己來訪,那必酒逢知己千杯少,不會話不投機半句多。酒喝光了,那就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君同消萬古愁!」
我在電話中告訴甲君,這一段文字大部分都是抄襲前人智慧,不是抄陶淵明的田園將蕪胡不歸,就是抄李白的將進酒。
過幾日,甲君又來電,說他讀到我建議在屏東大鵬灣建設一個海洋觀光新市的文章,裏頭有「落日與紅霞齊天、碧水共長天一色」ㄧ語,他認為意境更好。
我只好坦白告訴他,這是仿冒品,原典是王勃「滕王閣序」裏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滕王閣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百代以下依舊可以轉借引用。( 微信號)
滕王閣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百代以下依舊可以轉借引用。
二、
最近一段時日,高中課綱文言與白話比例之爭,好像很激烈,贊成反對雙方都說了很多理由,其中牽涉意識形態以及個人成長體驗,筆者雅不願多置一詞;因為政治意識形態之爭無解,因為台灣現在理性討論問題的空間很小。
三、
那麼為什麼還寫這篇文章?
這是因為有感於國事如麻,內外處境嚴峻,國人同胞實在應該集中精力在民生經濟這個首要課題之上。筆者一向堅信,台灣如果能夠不斷發展經濟,能夠不斷提升民主,那麼外面風浪再大,台灣都可屹立不搖;相反地,台灣經濟如果繼續瘦弱下去,藍綠統獨鬥成一團,不待外面出手,台灣終將自行解體。
四、
台灣的未來,同胞可以各有期盼,但如果由於期盼不同,便就打鬥不斷,或竟日把力氣花在無謂爭執上,那是集體不智。
現在美國東半部原是大英帝國殖民地,後來爭得獨立建國,但沒有人認為必需「去英國化」,他們不但繼續使用英國語文,一直到現在許多地名都還是二百年前剛到北美移墾時從母國帶去的原名。
台灣的情況也見歷史遺緒糾結,我們不但一直讀古文觀止和唐詩三百首,連南北二萬多家宮廟,除了一個本土出生的廖添丁外,其他拜的都是歷史上的「外省人」。民進黨已經第二次執政了,台北市的街道至今百分之八十都是南京、長安、塔城、廣州、吉林、哈密…不是嗎?
《關公在劇場》由國光當家老生唐文華領銜主演。(國光劇團提供)
台灣各宫廟所拜神祉都是「外省人」,包括武財神關公。圖為《關公在劇場》劇照。(國光劇團提供)
其實日本殖民台灣五十一年,也留下不少日本帝國遺物,包括總督府、台北賓館、不是嗎
很冷靜認真地思考,台灣現在書寫的繁體中文、閱讀的文言文和白話文、祭拜的神祉,無不是我們台灣人的祖先當年連同鋤頭扁擔一起隨身帶來的;帶來了就是我們的,不是嗎?
進一步說,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好,那麼我們還剩下什麼?
歷史是長時間形成的,變化也需要長時間。文字是載體,文體就是文體,都跟國家主權無關;中南美洲那麼多主權國家用的不是西班牙語文就是葡萄牙語文;日本和韓國更見一大堆漢字。道路名稱不管叫桂林路或羅斯福路,跟國家主權也無關。同樣地,拜耶穌、拜安拉、拜釋迦、拜白龍王,或拜日本神社,也都跟國家主權無關。
文言與白話各有其價值,價值是主觀認定,沒有客觀衡量標尺。
我的結語是,如果官府認為文言比重太高,那就酌減,但不必無事找事,把國家建設的焦點搞得模糊不堪。九月十日的會議既已做成不變的結論,那就不要再爭吵了
筆者是堅定的台灣本位主義者,我認為,就語文而言,兩千三百萬同胞如果決意花十年或二十年時間,讓英國語文成為台灣第二國語,讓我們的後代子孫在全球暢行無阻,那才是真前瞻,才是大智慧!
說了這麼多,一定有人覺得逆耳;罪過!罪過!但我說的是真話和實話呀!
*作者為前監察委員

2017-09-12_090622  


高中國文文白比之爭 高中老師:證實學生從來不被視為主體
分享高中國文文白比之爭 高中老師:證實學生從來不被視為主體到Facebook 分享高中國文文白比之爭 高中老師:證實學生從來不被視為主體到Line 分享高中國文文白比之爭 高中老師:證實學生從來不被視為主體到Google+
高中國文的文言文占比將仍高達45到55%,雄中鄉土文化研究社指導老師黃靖順表示,這樣的結果,再次證實,中華民國的教育裡頭,學生從來不被視為主體。(黃靖順提供)
2017-09-10 22:32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高中國文的文言文和白話文比例之爭,教育部課審大會今表決結果,高中國文的文言文占比將仍高達45到55%。高雄中學鄉土文化研究社指導老師黃靖順表示,這樣的結果,再次證實,中華民國的教育裡頭,學生從來不被視為主體,而是那些所謂「專家」希望學生學些什麼,學生們就得要學些什麼。
黃靖順表示,這樣結果代表「教育專家們」與「教育現場的學生們」之間的對立,網路上有眾多學生連署支持下修文言文佔比,認為其學用不符,更有高中社團發表聯合聲明,然而學生們再怎麼努力表達意見,學生代表在課審會中也僅為少數中的少數(47位中的4位)
雄中三年級紀詠仁表示,對調降文言文比例的結果感到遺憾,但是樂於看到在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選材上更加多元,希望在文言文佔較高比例的課綱下,去拓展國語文教育的更多可能,讓教學活化、更貼近生活。
紀詠仁指出,教學現場不應繼續由老師單方教授給學生,而是師生雙向共同討論,讓學習國語文不再是為了對付考試。
雄中二年級廖志悅也認為,即使比例為45-55%,但文言文教學安排高達80%,如何讓文言文教育回歸原本應有的比例,還是需要去思考及改變的問題。
廖志悅強調:「沒有人要消滅文言文,而是如何使文言文和白話文在適當的安排下教授給學生,才是我們所期望的。」

2017-09-10_230413  


 

高中老師怎麼看…文言文與現代脫節 學子口語表達更差
分享高中老師怎麼看…文言文與現代脫節 學子口語表達更差到Facebook 分享高中老師怎麼看…文言文與現代脫節 學子口語表達更差到Line 分享高中老師怎麼看…文言文與現代脫節 學子口語表達更差到Google+
2017-09-10
〔記者邱灝唐、洪定宏、張聰秋/綜合報導〕國文課綱降低文言文比例,將減損學生的文字能力?支持將文言文比例調降到三十%的高雄中學鄉土文化研究社指導老師黃靖順指出,文言文與現代生活脫節,長期下來,學生愈發排斥,平常生活必須的遣詞用字及口語表達愈來愈差,連基本的研究報告都寫不通順,語文應用能力差,更降低閱讀其他文學作品的興趣。
台南慈濟高中國文科教師林詩怡表示,加強白話文的適讀能力才是首要之重。(記者邱灝唐攝)
台南慈濟高中國文科教師林詩怡表示,加強白話文的適讀能力才是首要之重。(記者邱灝唐攝)
高雄中學鄉土文化研究社指導老師黃靖順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記者洪定宏攝)
高雄中學鄉土文化研究社指導老師黃靖順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記者洪定宏攝)
總共16學分 接近社科18學分
黃靖順說明,普通高中階段總綱已訂國語文教育三年廿學分,國教院設定文言文課數比例須符合三年平均四十五%至五十五%,若以五十%計算,等於文言文多達十學分,另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兩學分、國學常識等四科選修最高四學分,總共多達十六學分,接近社會科(包括地理、歷史、公民三科)的十八學分,因此有必要調降。
彰化高中台灣文學研究社指導老師呂興忠說,台灣語文教育的核心價值,若多了古文比例,勢必排擠現代文學、外國文學與應用語文的學習,三十%的古文選文,才能讓國民教育走上現代化與國際化。
同樣支持降低文言文比例的台南慈濟高中國文科老師林詩怡表示,教育部審訂必考的卅篇古文,就必定要在文章上附加既有的價值觀,這不僅是對古文的侷限,甚至也無法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只有授權讓第一線的教師挑選教材,才能因材施教地選擇合適的文章。
白話文看不懂 看懂文言文又有何意
對於「文言文是文化精粹」的說法,林詩怡認為,好的思想不會不見,只是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她強調,優秀的白話文結構、藝術和思想都很豐厚雋永,例如作家朱宥勳、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大直高中公民老師黃益中的專欄評論都鏗鏘有力,文字只是一種載體,而且如果連白話文都看不懂,看懂文言文又有什麼意義。

2017-09-10_231108  


 

 2017-09-10_2258132017-09-10_225802  

高中國文文白比例之爭 文言文派大勝 占比仍高達45-55%
分享高中國文文白比例之爭 文言文派大勝 占比仍高達45-55%到Facebook 分享高中國文文白比例之爭 文言文派大勝 占比仍高達45-55%到Line 分享高中國文文白比例之爭 文言文派大勝 占比仍高達45-55%到Google+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中)、國教署署長邱乾國(右)在課審會後,說明會議結論。(記者劉信德攝)
2017-09-10 20:44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高中國文的文言文和白話文比例之爭,教育部課審大會今天晚間說明表決結果,文言文派大勝,教育部國教署署長邱乾國表示,高中國文的文言文占比,表決結果是依照研修小組草案,文言文占比將仍高達45到55%。
邱乾國表示,對於文白比例有很多討論,與會委員認為要達到學習重點,是否一定要依照研修小組草案45到55%?因此提出4個修正動議:全刪文言文比(亦即不限定文言和白話各占比多少)、40到50%、30到40%、30%,經3小時討論對話,付諸表決,4個提案未達過半數門檻,4個提案均未成立,故維持草案內容,45到55%。
文化基本教材 選材不限四書
邱乾國進一步說明,4個提案的表決票數,在場45人,全刪文言文比(亦即不限定文言和白話各占比多少)同意13人、反對21;40到50%一案有21人同意、14人反對、30到40%一案有15人同意、9人反對;30%16人同意13人反對,均未達過半數門檻。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否要列出選材範圍,分組建議應刪除,46人在場,有27人同意刪除,已過半數,因此刪除選材範圍,文化基本教材應更寬廣,不限四書,而可含墨子、莊子等諸子百家。
白話文選以台灣新文學作家作品為主
至於在每冊應選一課文化經典部分,選材範圍如《詩經》,分組建議刪除選材範圍,47人在場,22人同意,21人反對,贊成未過半,故依研修小組草案文字而未變動。至於教材編選部分,課審大會無異議通過白話文選以台灣新文學作家(含原住民)作品為主,決議由研修小組定義什麼是台灣新文學,以利教材編選的依循。
至於選文篇數是20篇或10篇?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表示,這部分因為在附錄,今天尚未討論到,預計9月23日討論。


 

高中國文維持文言文比例 詩人向陽:非常不滿意
分享高中國文維持文言文比例 詩人向陽:非常不滿意到Facebook 分享高中國文維持文言文比例 詩人向陽:非常不滿意到Line 分享高中國文維持文言文比例 詩人向陽:非常不滿意到Google+
2017-09-10 22:48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課審會今天(10日)決議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維持45%至55%。對此,台灣文學學會理事長向陽(林淇瀁)表示非常不滿意,會繼續朝降低文言文比例努力。
課審會今天(10日)決議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維持45%至55%。對此,台灣文學學會理事長向陽(見圖)表示非常不滿意,會繼續朝降低文言文比例努力。(資料照,記者胡舜翔攝)
課審會今天(10日)決議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維持45%至55%。對此,台灣文學學會理事長向陽(見圖)表示非常不滿意,會繼續朝降低文言文比例努力。(資料照,記者胡舜翔攝)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中)、國教署署長邱乾國(右)在課審會後,說明會議結論。(記者劉信德攝)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中)、國教署署長邱乾國(右)在課審會後,說明會議結論。(記者劉信德攝)
《中央社》報導,對於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決議維持45%至55%,向陽表示「這是一個失去平衡的課綱的決定」。他認為國語文教育應該照顧多數國民,但文言文加上中華文化教材已占近65%,使得台灣當代文學作家、世界文學作品及應用文在課本中很難得到合理分配。對於課審會的結論,向陽表示非常不滿意,但會繼續朝降低文言文比例的方向努力。
課審會學生代表蕭竹均也表示,對於文言文比例決議感到失望、不甘心。他表示,會中有將文言文比例調降至40%、30%的提案,且同意票都高於反對票,卻因為未達過半門檻而不成立。他也擔心,未來國文科時數下降,在文言文仍占半數比例的情況下,老師仍會將多數時間用來教文言文,白話文等其他文學類型會「被消失」。


 

課審會今拍板 師生盼降文言文比例
分享課審會今拍板 師生盼降文言文比例到Facebook 分享課審會今拍板 師生盼降文言文比例到Line 分享課審會今拍板 師生盼降文言文比例到Google+
2017-09-10
〔記者吳柏軒、林曉雲、洪定宏、劉婉君、邱灝唐/綜合報導〕教育部審議十二年國教的國語文課綱,引發高度關注的文言文、白話文比例,預料今天將會定案,決定下一代國文學習方向,不少師生期盼降低文言文比例。
教育部今天召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審議大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國語文課綱文言文、白話文比例,預料將會定案。(資料照)
教育部今天召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審議大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國語文課綱文言文、白話文比例,預料將會定案。(資料照)
國教署:教學革新更重要
教育部今召開第七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審議大會」,由部長潘文忠親自主持,四十八位課審大會委員將決定是否大幅調降文言文比例,從四十五%到五十五%的數字降為卅%,如果確定降到卅%,未來高中推薦文言選文亦需從廿篇降為十到十五篇左右因應。
國教署長邱乾國強調,課綱應回歸教育專業,三成、五成的比例,最多只影響每冊一到兩課,未來教師教學革新才更重要
文白之爭引發各方論戰,過去兩週以來,有中研院院士發動萬人連署,台灣本土知名作家也不遑多讓,以百人聲明回應,亦有家長團體建言乾脆分A、B兩版,讓學生選擇。
教師團體促課程立足台灣
教師團體也表達態度,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台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昨聯合發出聲明,強調課綱應本於教育專業,經嚴謹程序制訂,「不是連署比賽,人多就贏。」課程制訂攸關教育的實施及孩子的競爭力,必須從教育專業理論出發,建構讓孩子能「立足台灣,放眼全球」課程。
支持降低文言文比例的台南慈濟高中國文科老師林詩怡就認為,加強白話文適讀能力比較重要,文言文的教學也該與考試脫鉤,以主題性、更加彈性的方式上課。
學生團體籲增加台灣文學
學生團體也不缺席,昨晚高雄中學鄉土文化研究社、新竹高中土地社、彰化女中台灣文學研究社、彰化高中台灣文學研究社等學生社團發聯合聲明,表達學生心聲,控訴國文段考高達九成文言考題,背誦默寫卻不知其意,亦嚴重排擠其他文學,白話文更因課程進度壓力而須自讀,呼籲文言文比例下修,增更多台灣文學作品。
身為課綱的教育主體,雄中高三生紀詠仁認為,過往的國文教育受到政治力影響,必須傳達特定思想,而當今已無必要,課本選文多年不變,考試也導致學生解讀單一化,國文與生活脫節,高比例文言文也加深「學用不符」,未來社會更須溝通、評論與思辨能力
台南女中高二生呂珮瑄表示,文言價值應該是隱含在時代背景和歷史脈絡內,但現在的文言教學卻是為了考試,斟酌逐字解釋、句讀解讀等枝微末節,讀再多對日常溝通無幫助,語文能力也不會變好


【民報】終結古文荼毒!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最近,針對支那語教科書文言文比例問題,蔣家僞中華民國殖民集團的反動派仍死抱腐臭的裹腳布不放,負隅頑抗。馬英九也以「古文與慈母」為題,在臉書強調其小時母親科以古文背誦,傳承中華文化云云,硬要台灣人「成為中華文化的領航者」,誠無恥至極。
《世界人權宣言》第26條2項指出,教育之目的係在「人格健全發展並加強對於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應促進國家、種族或宗教團體間的了解、容忍與友誼,並應促成聯合國維持和平的活動」。讀支那古文除「忠君愛國」的封建思想、腐臭無意義的「修身」阿Q,罕見前揭目的,更缺人性尊嚴和社會參與!
須知,「教育當然是以母語為之」。因為,《世界人權宣言》第26條3項明示「父母對其子女的教育具優先選擇權」。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亦謂「不得否認族群、宗教或語言少數族群享有其文化、實現其宗教或使用其語言之權」。
台灣在蔣家體制一律禁絕母語,爭取多年才勉強在國小有一節必修的台語、客語和原住民語。不過,皆非教學語言,根本違反《世界人權宣言》和已「國內法化」的兩公約。何況,以華語背誦古文不僅和原作者的語言不同,對使用漢字卻非華語的其他語言更屬「文化滅絕」。馬英九慈母的華語文古文背誦的全面施行,實係極度排他的文化種族主義。
確實,支那文明排他性極強,強調同化—消滅異己。辜以解放時的支那為例,當時逾400民族。共產黨唯恐「人大」無法反映其族群狀況,故採嚴格標準讓民族數降至38個,1979年再提高至56個。不過,目前在支那卻出現一股找尋自身民族和語言的潮流,包括滿族和雲南、貴州等的原住民。
其實,支那每個朝代都是不同帝國、不同民族、操不同語言,即使使用漢字發音卻不同。莫說漢賦、唐詩、宋詞音韻有間,即使夏、商、周亦係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韓國、越南、日本皆曾長期使用漢字,但讀音皆異。不過,韓語吟唐詩確實比華語押韻。畢竟,華語係後生的通用語(lingua franca),同古文音意差距最大。
反觀中世紀以前的歐洲都是讀拉丁文,那些神父再用本國語(vernacular)解釋給各自的國人了解,誤差較小。但是,如此仍難免解讀不同。這是宗教改革的部分原因。何況,現代支那人也不想綁死在古文。不只陳獨秀、魯迅、胡適等人倡白話文,當前支那的教科書也不作興古文。反而,跟隨蔣家逃難來台的這批幫閒文人堅持違反時代潮流。說穿了,無非為綁死台灣人腦袋,到了21世紀還要強加奴化思想於台灣人,誠令人作嘔!孰可忍孰不可忍?
2005年《聯合國文化多樣性公約》(CPPDEC,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2005)前言首揭,「確認文化多樣性係人類的定義性特徵(Affirming that cultural diversity is a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humanity)」。馬英九無視其任內「兩公約國內法化」,硬要用漢字古文的屍袋裹死台灣人的生機,其心誠可誅!莫說台灣人厭惡做中華文化的領航者,馬一家人都去當美國人、支那高官更爭相移民美國,台灣人何須權充支那買辦?


陳芳明投書:並非全國高中生都要讀中文系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政大台文所教授陳芳明今天投書蘋果日報指出,在討論教科書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時,我們都必須認識一個事實,並非全國高中生都要讀中文系,也不是全國中文系學生都要當國文老師。
以下是他的看法:
所謂教科書,在於培養未來的國家公民,也在於訓練他們的公民素養。這正是教育部在實施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時,所提出的核心素養。如何面對一個越來越多元化的台灣社會,如何與不同價值觀念進行對話,才是國文教育的目的。我們都已經經歷過三次政黨輪替,思維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
文言文所不能到達之處,似乎可以藉由現代文學來補足。傳統文言文,都只是強調男性地位的重要性,也都只是強調漢人的文化地位,更只是強調男歡女愛的愛情故事。白話文教育,或現代文學,可以容納女性作家,原住民作家、同志作家的作品。以開放態度來討論教科書,不要用「去中國化」或「統獨對立」來看待這個問題。文言文與白話文可以互補,而不是互打。
高中國文教科書的爭論,現在演變成統獨之爭,甚至變成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對峙。在台灣,任何議題的討論,最後都牽扯到政治立場。這是無可奈何的現實,也是我們躲不掉的歷史。因為教科書的編纂,都是完成於戒嚴時期。當時的任何一本教科書,都在配合國民黨的反共政策。從而,教育政策也都被壓服在威權體制的領導下。所有的教科書,都是政治產物。那種樣板式的選文,一直是我的夢魘。我喜歡文言文,但我不喜歡高中國文的教材。面對那麼龐大的古典,為什麼偏偏選擇那些課文?整個時代在進步,整個社會也在迅速改變,為什麼國文教科書始終停留在過去的時代?
十二年義務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屬於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公民。正如教育部訂定教科書的核心素養所說,十二年國教在於關照學習者可整合運用於生活情境,而且也強調脈絡式學習,也更強調多元價值的關懷。這些核心素養的提出,是在馬政府時代所訂定的。從國文教科書的選文,可以發現文言文的內容已經趕不上社會轉變的速度。21世紀以後,台灣經歷了3次政黨輪替。但是國文教科書的內容,卻仍然維持不變。文言文確實可以增進美學修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很大侷限。正如我在政大中文系上課時,常常提到中國文學史是一種漢人文學史,也是一種男性文學史,更是一種異性戀文學史。這種文學教養,已經無法符合民主開放的要求。
威權時期政治產物
綜觀整個中國文學史的演變,從來都是強調漢人作家的存在,也強調男性作家的主導地位,更強調男歡女愛的愛情故事。1997年之後,《民法》親屬編已經修訂,使女性的地位可以與男性平起平坐。20年後的2017年,台灣最高法院已經宣布現行《民法》「不允許同性婚姻」已與《憲法》第7條及第22條牴觸,構成違憲。這樣重大的變化,絕對不是過去的文學史解釋所能趕上,也絕對不是當前的國文教科書所能配合。當我們在討論高中國文教科書時,不要忘記還有中國文化教材的課程。而這些課程,不僅強調漢人中心論、男性中心論,也強調異性戀中心論。這種價值觀念,距離正在發展的公民社會,已經太過遙遠。
我在政大中文系國文教學碩士班開課,常常遇到高中老師的共同問題是,他們不知道怎麼教散文與現代詩。雖然是白話文,他們卻不知道如何切入。有太多老師往往直接跳過,或是要求學生自己去閱讀。這種現象正好說明台灣文言文教育之成功,也說明現代文學教育之失敗。如果要符合公民社會的核心素養,現代文學的補充可以說非常重要。只有在現代作家的思考裡,才會出現男女平權與婚姻平權的議題,也才會出現女性作家作品、同志作家作品、原住民作家的作品。
我們不能滿足於戒嚴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國文課綱,如果任何的教材變革被指控為太過政治,並不令人感到訝異。這是因為原來的國文教科書編撰,就是威權時期的政治產物。長期累積下來,許多人已經習慣那種教材的存在,而且成為他們生命中的鄉愁。然而公民社會的時代已經到來,許多議題都已經變成開放而多元,而增加現代文學或白話文文學教材,正好可以填補文言文的空缺,就像民主改革也必須要取代封閉的威權體制那樣


 

【民報】​扔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改授哲學與社會科學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扔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不是扔掉中華文化,而是鑒於高中生沒必要研讀這類儒家原典,那種教材應該列於大學中文系或歷史系、哲學系課程表。教育部或可挑出這套儒家基本教材裡的幾個句子,當作文言文,併入國文教科書。
教育部正在推動普通高中課綱討論,但是跳不開國民黨殘留的框架,就像白老鼠走不出迷宮。保守有餘,開創不足。普通高中開授的科目,應該全盤調整。扔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驅逐附在台灣身上的陰魂邪靈;騰出時間,改授哲學或理則學,讓國人從高中就開始訓練思考方法。高中也應該扔掉其他一些科目,改授法律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現代社會科學,培養現代公民。教育是百年大計,應有更宏觀視野。
中華負面文化危害台灣
前文建會主委申學庸曾說,中華文化發展停滯了2百年。其實相對於近世紀西方人文與科技蓬勃發展,中華文化停滯至少4百年。中國學者在滿清初年文字獄壓迫下,只敢從事訓詁考據的工作,完全喪失創造力。到了民國初年,中國知識分子只能從外國文化尋找救亡圖存之道:胡適擁護民主與科學、毛澤東擁護共產主義。
每種文化都有其光明面與黑暗面,中華文化亦然。但是中國國民黨挾帶來台的中華文化,卻是極其惡毒的黑暗面。比如說:(一)強調忠君愛國封建思想,方便兩蔣長期實施戒嚴;(二)相對於佛教因明學與古希臘邏輯學,儒家學說缺乏思想訓練方法,只有結論沒有推論,導致許多台灣人腦袋瓜一團醬糊而不善思考辯證;(三)帶來一大堆違背現代人權的觀念,例如婦女三從四德、兒童廿四愚孝等等;(四)懷抱農業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價值觀,崇拜學位、歧視學問。間接促成410教改標榜「廣設高中、廣設大學」,刨掉技職教育與競爭力,而大學氾濫成災,提不出退場機制。難道民進黨江郎才盡了?
中華文化當然也有其光明面,例如「千夫所指、無病而死」的恥感文化、「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的罪感文化。但是表現在藍綠政壇人物上,幾乎都是無感。
台灣高中生為中華文化披麻帶孝?
考《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之出現,乃是蔣經國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76)推動的,配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之成立。但是摧毀或復興中華文化乃是國共內戰的戰役,如今功成身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可以扔了。
一直想要消滅儒家思想與中華文化者是中國人自己,例如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與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孔孟學說在其時代有其輝煌成就,如今早就時過境遷。中國人自己不要的東西,卻想要強迫台灣人民接受,未免欺人太甚。台灣高中生有義務替中華文化披麻帶孝嗎?台灣應該開創台灣新文化,不知道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有什麼理念與抱負?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窄化與作賤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不限於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不限於孔孟,還有荀子性惡論與深受佛教影響的宋明理學、當代牟宗三等新儒家。以四書五經當作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嚴重窄化與作賤中華文化!在教育部課綱討論會上,有人提議高中老師在授課《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時,也可以介紹法家與道家、墨家、陰陽家學說。拜託,今夕何夕?請把先秦諸子百家全部扔了,那些老古董應該是大學歷史系與中文系研究對象。
中國國民黨既然有心向高中生推銷中華文化,理應聘請鴻學碩儒,以深入淺出文字,撰寫《中華文化概論》之類教科書。但是出現在台面上的,卻是一群食古不化、抱殘守缺的冬烘學究。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中華文化是甚麼東東,甚至連儒家思想是甚麼也講不出一個所以然。那些三家村學究只好搬出四書五經原典,天靈靈、地靈靈,拼湊成所謂《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以文言文唬唬台灣高中生,令人越讀越討厭。
文言文原是一種優美文體。但是強迫人接受,就顯得斯文掃地、面目可憎。那些學究連「文言文」是甚麼,也提不出一個簡單定義。筆者忝為高中社會組與大學歷史系出身,至今還會吟詠成功大學故李勉教授以二胡教唱的李後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絕對沒有反文言文的道理。但是尊重人各有志,我們豈可強迫高中自然組學生,也像社會組那樣,背誦一大堆文言文?
那些學究主持許多大學的中文系,請問他們教出什麼成績?故陳德利曾對筆者感慨說道:「台灣文言文程度大降,已經寫不出歌仔戲劇本,只能請對岸廈門大學學者幫忙。」歌仔戲七字聯仔是一種很口語化的半文言文。如果台灣連這種文字很淺顯的劇本都寫不出來,那就證明中文系文言文教育徹底破產。
世界漢學中心在東京,早在50年前就有這種說法流傳。大學中文系從事文言文古籍學術研究,天經地義,但是總應該研究出一點名堂吧。文言文在台灣社會還有甚麼用途?可能就是辦喪事用的。甚麼未亡人與杖期生的,令人搞不清楚到底是誰死了。把它改成白話文,文言文就可以入土為安。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對原住民實施同化教育
在高中開授《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禍害無窮:(一)除非輔以《南島文化基本教材》,否則等於是對原住民實施同化教育;(二)除非輔以《台灣文化基本教材》,否則等於是誘導學生只知有中國而忽視台灣;(三)除非輔以《世界文化基本教材》,否則等於誘導學生只知有中國而忽視世界。其實高中階段不必開授任何上述教材。
長久以來,中國國民黨強調中國學、打壓台灣學、忽視全球學,讓台灣人知道中國、歧視台灣、忽視世界。如今證實中國學完全破產,連一本向高中生介紹中華文化的教科書都撰寫不出來。而現在綠營強調台灣學,自怨自艾自憐。台灣必須走入世界,誰來積極推動全球學?請問教育部部長是否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
高中應該開授哲學課
扔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把時間騰出來,開授哲學課(或稱理則學、邏輯學)。除舊,才能佈新。哲學課才是台灣高中最迫切需要開授的科目,目的不是為了鼓勵學生報考哲學系,也不是準備把學生培養成哲學家,而是為了培養具備思辨能力的下一代新公民。希望新公民不會像我們這樣,滿腦子中華文化殘渣而神智不大清楚。
高中應該開授哲學課,近年來洪蘭教授首倡此議,筆者繼之。此後陸續有人響應這種主張。不知道教育部高層是否也曾讀讀媒體上有關教育的評論?
茲摘錄有關開授哲學課的幾個要點:(一)戒嚴政府害怕學生具有思辨與獨立思考能力,不敢重視哲學;(二)哲學太有用了,所以常被政客利用或打壓。馬列主義與資本主義原本都是哲學;國是否高於家、家是否高於個人,這些都是哲學問題;(三)法國高中生一定要上哲學課。書厚6百頁,介紹4、50位哲學家。會考如果哲學不及格,就進不了大學。這是2百年前拿破崙訂下的,沿襲至今;(四)一個國家沒有思想大師,就不會偉大。
大破才能大立,有捨才能有得。普通高中除了扔掉老古董《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改為開授哲學課之外,也應該扔掉其他一些科目,改授法律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現代社會科學,培養具有現代知識的現代公民。特別是近20年來都有司法改革的動作,普通高中更應該開授法律學。獨裁政府以法律當作迫害人民的工具,最害怕人民懂得法理與法律。蔡英文政府獨裁專制,因而不敢開授哲學課與法律課嗎?普通高中好好調整教學科目,十年後台灣人民脫胎換骨,體質必然大為提升。
最後,本文是筆者挑戰2020系列文章之二。台灣連續3位總統都是法律系出身,民進黨的美麗島與律師世代也大都如此。但是整體說來,很令筆者失望。或許我這個人文出身的素人,反而能為台灣帶來新氣象。動機純正,其他一切在所不顧。


 

調降文言文比率 鍾肇政等135位作家連署支持
分享調降文言文比率 鍾肇政等135位作家連署支持到Facebook 分享調降文言文比率 鍾肇政等135位作家連署支持到Line 分享調降文言文比率 鍾肇政等135位作家連署支持到Google+
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和白話文比例修正案」近日引發各界爭議,《文學台灣》雜誌社對此發出聲明和連署,包含鍾肇政(見圖)、陳芳明、吳晟等135位作家都支持調降文言文比率。(資料照,記者林近攝)
2017-09-06 20:1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和白話文比例修正案」近日引發各界爭議,《文學台灣》雜誌社對此發出聲明和連署,包含鍾肇政、陳芳明、吳晟、廖玉蕙等135位作家都支持調降文言文比率、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要求大幅調整課綱,強化台灣文學教材,與世界接軌。
包含鍾肇政、陳芳明、吳晟、廖玉蕙等130多名作家今共同發出聲明連署,支持調降文言文比率、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要求大幅調整課綱。(圖擷取自連署網站)
包含鍾肇政、陳芳明、吳晟、廖玉蕙等130多名作家今共同發出聲明連署,支持調降文言文比率、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要求大幅調整課綱。(圖擷取自連署網站)
聲明中提出三項訴求,包含支持調降教科書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文學作品在語文教科書的份量、本國語文教育應強化台語、客語和原住民族語的語文素材等。
聲明全文如下:
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對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主張
連日來,因為教育部課審會審查12年國教國語文課綱,關於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與推薦選文部份引發各界討論與關注,台灣文學學會已提出大幅調整課綱的呼籲,考量學生學習需要,以及教師課程安排自主性,適當下修文言文教材比例,強化台灣文學教材,提振學生語文閱讀興趣。此為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關鍵,有助於國民文化人格養成,對書寫與閱讀之提升,更有助益。
本國語文教育,長久以來偏重文言文,形成國民文化養成的枷鎖,阻礙國民心靈的開展。一波又一波的國文課綱修訂,陷於文言、白話比例調整的糾葛,缺少新視野,舊有黨國體制遺留的弊病實為病灶之源。
語文有符號、工具、方法、精神的層次,不斷在時代變化中更新。中華文化作為台灣文化的元素之一,從文言到白話,既是歷史,也是現實,我們並不否定;中國五四運動的新文化思維、台灣從日治時期到戰後以來的新文化運動,以及當前國內各族群語文的復振運動,也都是形成語文內涵的重要元素,不宜偏執。若仍偏執於文言文教材,乃是守舊主義的依賴,更是在台灣的殖民意識、不合時宜的中國結再現。邁向民主化、追求國家重建的台灣,應該早日拋棄這種枷鎖和桎梏。
台灣文學學會要求大幅調整課綱,強化台灣文學教材,與世界接軌。作為創作者,在詩、散文與小說、評論與劇作拓墾的台灣作家群,我們支持並呼應此一關係到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主張。我們強烈希望,本國語文教育能夠引領青少年在國民養成過程中,與台灣這塊土地繫連,與台灣文學作品一起呼吸,進而經由世界文學的觀照,認識世界。以下是我們的三項訴求:
一、支持調降教科書文言文比例,活化語文的書寫與閱讀。
二、強化台灣文學作品在語文教科書的份量,讓本國國民文化人格的養成與台灣同步,讓本國的國民心靈與台灣這塊土地相連。
三、配合台灣的國家重建,本國語文教育應強化台語、客語和原住民族語的語文素材,並與世界接軌。
共同發起人
鍾肇政、林亨泰、鄭清文、趙天儀、李魁賢、東方白、岩上、姚嘉文、張良澤、莊萬壽、劉靜娟、楊青矗、吳晟、呂興昌、陳列、曾貴海、李敏勇、陳萬益、康原、陳芳明、彭瑞金、鄭邦鎮、黃勁連、蔡文章、江自得、鄭烱明、邱各容、杭之、蘇紹連、廖玉蕙、應鳳凰、林梵、阿盛、李勤岸、利玉芳、宋澤萊、陳坤崙、李筱峰、林文義、詹明儒、天洛、陳明仁、廖為民、黃徙、林水福、林世煜、楊子澗、歐宗智、林文欽、陳寧貴、林央敏、向陽、謝振宗、方梓、夏曼·藍波安、莊華堂、初安民、胡慧玲、江昀、方耀乾、果子離、林正盛、林美挪、陳建成、呂東熹、凃妙沂、江文瑜、張蕙芬、瓦歷斯·諾幹、邱振瑞、蔡其達、楊翠、魏貽君、陳皓、張芳慈、廖志峰、陳胤、鴻鴻、郭珍弟、郭漢辰、柯柏榮、李志薔、陳金順、楊允言、林裕凱、陳豐惠、陳謙、施俊州、黃文成、李癸雲、邱一帆、蔣為文、胡長松、房慧真、李長青、許赫、張耀升、鄭順聰、鄭秉泓、吳錡亮、何信翰、伊格言、吳易澄、吳易叡、呂美親、黃麗群、周馥儀、陳夏民、王離、印卡、沙力浪、陳允元、溫朗東、陳學祈、李屏瑤、神小風、廖亮羽、何敬堯、林立青、羅毓嘉、徐珮芬、林佑軒、鄭清鴻、朱宥勳、盛浩偉、蔡宜文、陳茻、吳曉樂、宋尚緯、周芷萱、朱宥任、煮雪的人、劉宇均、李佳慧


百名作家聲明 要強化台灣新文學入課綱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由台灣元老級作家鍾肇政、林亨泰、李魁賢、東方白等作家,今(6) 日發表聲明,要求9月10日教育部召開的課審大會將台灣新文學納入課綱,參與這項聲明的作家共同提出「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聲明,呼應高中國語文教育改革的,要求國文課本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內容。
聲明中指出,連日來,因為教育部課審會審查12年國教國語文課綱,關於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與推薦選文部份引發各界討論與關注,台灣文學學會已提出大幅調整課綱的呼籲,考量學生學習需要,以及教師課程安排自主性,適當下修文言文教材比例,強化台灣文學教材,提振學生語文閱讀興趣。此為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關鍵,有助於國民文化人格養成,對書寫與閱讀之提升,更有助益。
簽署聲明的作家認為,本國語文教育,長久以來偏重文言文,形成國民文化養成的枷鎖,阻礙國民心靈的開展。一波又一波的國文課綱修訂,陷於文言、白話比例調整的糾葛,缺少新視野,舊有黨國體制遺留的弊病實為病灶之源。
聲明指出,語文有符號、工具、方法、精神的層次,不斷在時代變化中更新。中華文化作為台灣文化的元素之一,從文言到白話,既是歷史,也是現實,我們並不否定;中國五四運動的新文化思維、台灣從日治時期到戰後以來的新文化運動,以及當前國內各族群語文的復振運動,也都是形成語文內涵的重要元素,不宜偏執。若仍偏執於文言文教材,乃是守舊主義的依賴,更是在台灣的殖民意識、不合時宜的中國結再現。邁向民主化、追求國家重建的台灣,應該早日拋棄這種枷鎖和桎梏。
而這項聯合聲明是由《文學台灣》雜誌社發起,獲得台灣前輩作家鍾肇政、鄭清文、楊青矗,文化評論家如杭之、陳芳明,以及原住民、閩、客、外省族群等跨族群作家130餘位支持,他們並針對高中語文課綱文言爭,作了三項聲明。
一、支持調降教科書文言文比例,活化語文的書寫與閱讀。
二、強化台灣文學作品在語文教科書的份量,讓本國國民文化人格的養成與台灣同步,讓本國的國民心靈與台灣這塊土地相連。
三、配合台灣的國家重建,本國語文教育應強化台語、客語和原住民族語的語文素材,並與世界接軌。


白話文、文言文攏是中國文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是按怎欲揀這篇:
「文、白論戰」m̄-sī uì tsit-tsūn tsiah開始,透過歷史,lán thang了解中國白話文學改革ê起頭,而且台灣白話文學koh比中國khah早。無論文、白比例按怎,tī目今體制內底,按怎照顧著lán本土語言ê教育,tsiah是值得思考ê代誌。
針對高中國文課ê文言文hām白話文比例ê議題,便若換執政黨就ài起tâng一擺。認真講,文言文ê比例當然ài減少。是講,無論文言文ia̍h白話文,in攏是中國文!咱主張上理想ê做法,iáu是用「台灣語文」取代「中國語文」,tsiânn做十二年國民教育ê必修科目。
Siáng上早tshuā頭反對文言文?毋是主張台灣建國ê人,是蔡元培、陳獨秀、錢玄同、魯迅、胡適hia-ê無分黨派ê é-kha(『A咖』)中國人!In tī 1919年發動五四運動,koh主張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Tī中國共產黨hām中國國民黨tsin oh有共識ê時tsūn,in suah得著tsit兩黨ê共同肯定。馬英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期間,主導調整高中歷史課綱當中,mā知影ài kā五四運動khǹg入歷史課綱。最近連署反對白話文ê hia-ê中文既得(kì-tik)利益者有siáng ê成就超越頂面正港ê中國人?若無,毋知tī hia huah-hiu tshàng鬚啥?In tsit款行為就kap hia-ê反年金--ê仝款狼狽。
錢玄同、魯迅、陳獨秀in m̄-nā反對文言文,koh進一步主張廢漢字,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ê主張。胡適mā tī 1917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tsoo-gī)〉,1918年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提出白話文學hām『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ê主張。胡適主張白話就是國語,ài用中國百姓ê日常白話來創造中國文學。若照胡適主張ê精神來看,台灣人tio̍h用台灣語文ê白話來創造台灣文學,ia̍h就是「台語ê文學,文學ê台語」ê概念!
台灣人用白話來創造文學ê歷史,本tsiânn就比中國khah早!十七世紀荷蘭時代用羅馬字書寫ê新港文就是Siraya族ê白話文。公元1885年用白話字發行ê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就是台語白話文ê報紙。Tsit份報紙tī 1886年1--月第七期有發表一篇白話小說號做〈Ji̍t-pún ê koài-sū〉(日本ê怪事)。Tsit篇小說比魯迅ê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18)ia̍h是胡適ê〈文學改良芻議〉(1917)早三十外冬!
是按怎真濟人毋知台灣比中國khah早tshui-sak白話文?因為咱長期hōo殖民政權剝削族語教育權。Tann,咱m̄-nā主張ài減少文言文ê比例,mā ài kā台灣語言(包含原住民族語、客語hām台語)列做國家語言koh tsiânn做國民基本教育ê必修課tsiah tio̍h!
(作者是台灣羅馬字協會理事長、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本文由台灣羅馬字協會提供。)
註:本文使用教育部推薦漢字kap台羅,一寡字詞ê語音kap語意thang上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查詢;『 』內底用華語發音。


【民報】​廖玉蕙:過去65%文言文的教育成功嗎?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十二年國教國語文課綱對於降低文言文選文比例再掀爭論,連中研院院士都出來連署反對,作家廖玉蕙今(30)日在媒體投書指出,文言文既然這麼重要,到底過去多達65%的文言文教育是成功的嗎?
廖玉蕙在投書中指出,高中國文文言文課文的比率從課綱看出,是從九五、九九、一○一的45%、55%、65%遞增,但學生的國文程度據說卻是逐年遞減,如果真是這樣,我們要反省的不就該是遞增的錯誤嗎?怎麼卻又說是文言文讀得太少所導致?這邏輯是不是有些錯亂?
對於這波文白之爭,廖玉蕙說,原本她認為文言白話的比例不是問題所在,她一直呼籲教學方法必須翻新,可是看到反對改革調整的人,甚至請出中研院院士來連署,讓她進一步思考,文言文既然這麼重要,到底過去多達65%的文言文教育是成功的嗎?
她認為,這些出身文學院的院士或學者多半是求學過程順利的金字塔頂尖菁英,他們未必是仰仗學校教育來充實他們的國學程度,很多人是因為自己喜歡文學,靠自我的摸索而發現文學之美,在分科教育後努力以赴的。現在慷慨陳詞,強調課文裡的文言文可增加語文能力,其實並沒有提供任何實質數據可資佐證。
她說,曾聽到大力護持保留古文的名散文作家在演講中坦白招認,其申請轉到中文系時,國文、英文成績都很爛,不達標,端賴課外撰寫的創作才得到知音老師的青睞,通過轉系關卡。而她自己在國、高中階段,還曾視記誦默寫為畏途。只是特別喜歡文學,看歌仔戲、聽說書和廣播劇,蠶食鯨吞課外書,因寂寞在家裡塗抹瞎寫,才走上文學之路。
廖玉蕙也直白反駁連署反對調整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學界或創作界的菁英,沒去考慮個人資質不同,性向有異,不去考量不同學門或金字塔底端的學生的需求,務實尋找解套脫困的調整方案,常常忘了自己一、二十歲時的迷惘及心境,忘記曾在回憶錄中誇耀如何叛逃課堂,如今反過來肯定當年反感的教育內容,提供無濟於事的建議。
她認為,教育不是只為培養作家或學者,得照應全國學生,放入課文裡的文章,要考慮的應該是全國大多數學生的需求,所謂「順應眾生」。其實,調整的主張從來都不是拿掉所有的文言文,是重新思考語文教育如何落實更精確的目標,有沒有更合適的篇章,能顧及更多人的接受度與語文能力普遍的提升


【民報】鍾肇政等百名作家呼籲 降文言文比例擺脫文化枷鎖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高中國語文課綱的文言文比例是否應調降,引起正反意見強烈討論,昨天有「文言文」派的舉行記者會,強調不學文言文看不懂古書。今(6)日台灣文學會則發表包括文學大老鍾肇政、吳晟在內的百餘位作家連署聲明,呼籲應該下修文言文教材比例。痛批偏重文言文,形成國民文化養成的枷鎖,追求國家重建,應早日拋棄這種枷鎖和桎梏。
台灣文學學會今天發出「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台灣作家對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主張」聲明稿,共同發起人名單包括:鍾肇政、趙天儀、李魁賢、東方白、吳晟、陳芳明、廖玉蕙等超過百名台灣作家。
聲明指出,本國語文教育,長久以來偏重文言文,形成國民文化養成的枷鎖,阻礙國民心靈的開展。一波又一波的國文課綱修訂,陷於文言、白話比例調整的糾葛,缺少新視野,舊有黨國體制遺留的弊病實為病灶之源。
台灣文學學會在聲明表示,日前已提出大幅調整課綱的呼籲,考量學生學習需要和教師課程安排自主性,適當下修文言文教材比例,強化台灣文學教材,提振學生語文閱讀興趣,此為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關鍵,有助於國民文化人格養成,對書寫與閱讀之提升,更有助益。
對於主張調降文言文比例被反對者批評為「去中國化」、「揚棄中華文化」,台灣文學會在聲明中也指出,「中華文化作為台灣文化的元素之一,從文言到白話,既是歷史,也是現實,我們並不否定」;中國五四運動的新文化思維、台灣從日治時期到戰後以來的新文化運動,以及當前國內各族群語文的復振運動,也都是形成語文內涵的重要元素,不宜偏執。
聲明表示,如果仍偏執於文言文教材,是守舊主義的依賴,更是在台灣的殖民意識、不合時宜的中國結再現。邁向民主化、追求國家重建的台灣,應該早日拋棄這種枷鎖和桎梏。台灣文學學會要求大幅調整課綱,強化台灣文學教材,與世界接軌。強烈希望本國語文教育,能夠引領青少年在國民養成過程中,與台灣這塊土地繫連,與台灣文學作品一起呼吸,進而經由世界文學的觀照,認識世界。
台灣文學學會列出3項訴求包含:一、支持調降教科書文言文比例,活化語文的書寫與閱讀;二、強化台灣文學作品在語文教科書的份量,讓本國國民文化人格的養成與台灣同步,讓本國國民心靈與台灣這塊土地相連;三、配合台灣的國家重建,語文教育應強化台語、客語和原住民族語的語文素材,並與世界接軌。
「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聲明連署共同發起人。

direct (49)  


 

終結古文荼毒!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最近,針對支那語教科書文言文比例問題,蔣家僞中華民國殖民集團的反動派仍死抱腐臭的裹腳布不放,負隅頑抗。馬英九也以「古文與慈母」為題,在臉書強調其小時母親科以古文背誦,傳承中華文化云云,硬要台灣人「成為中華文化的領航者」,誠無恥至極。
《世界人權宣言》第26條2項指出,教育之目的係在「人格健全發展並加強對於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應促進國家、種族或宗教團體間的了解、容忍與友誼,並應促成聯合國維持和平的活動」。讀支那古文除「忠君愛國」的封建思想、腐臭無意義的「修身」阿Q,罕見前揭目的,更缺人性尊嚴和社會參與!
須知,「教育當然是以母語為之」。因為,《世界人權宣言》第26條3項明示「父母對其子女的教育具優先選擇權」。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亦謂「不得否認族群、宗教或語言少數族群享有其文化、實現其宗教或使用其語言之權」。
台灣在蔣家體制一律禁絕母語,爭取多年才勉強在國小有一節必修的台語、客語和原住民語。不過,皆非教學語言,根本違反《世界人權宣言》和已「國內法化」的兩公約。何況,以華語背誦古文不僅和原作者的語言不同,對使用漢字卻非華語的其他語言更屬「文化滅絕」。馬英九慈母的華語文古文背誦的全面施行,實係極度排他的文化種族主義。
確實,支那文明排他性極強,強調同化—消滅異己。辜以解放時的支那為例,當時逾400民族。共產黨唯恐「人大」無法反映其族群狀況,故採嚴格標準讓民族數降至38個,1979年再提高至56個。不過,目前在支那卻出現一股找尋自身民族和語言的潮流,包括滿族和雲南、貴州等的原住民。
其實,支那每個朝代都是不同帝國、不同民族、操不同語言,即使使用漢字發音卻不同。莫說漢賦、唐詩、宋詞音韻有間,即使夏、商、周亦係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韓國、越南、日本皆曾長期使用漢字,但讀音皆異。不過,韓語吟唐詩確實比華語押韻。畢竟,華語係後生的通用語(lingua franca),同古文音意差距最大。
反觀中世紀以前的歐洲都是讀拉丁文,那些神父再用本國語(vernacular)解釋給各自的國人了解,誤差較小。但是,如此仍難免解讀不同。這是宗教改革的部分原因。何況,現代支那人也不想綁死在古文。不只陳獨秀、魯迅、胡適等人倡白話文,當前支那的教科書也不作興古文。反而,跟隨蔣家逃難來台的這批幫閒文人堅持違反時代潮流。說穿了,無非為綁死台灣人腦袋,到了21世紀還要強加奴化思想於台灣人,誠令人作嘔!孰可忍孰不可忍?
2005年《聯合國文化多樣性公約》(CPPDEC,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2005)前言首揭,「確認文化多樣性係人類的定義性特徵(Affirming that cultural diversity is a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humanity)」。馬英九無視其任內「兩公約國內法化」,硬要用漢字古文的屍袋裹死台灣人的生機,其心誠可誅!莫說台灣人厭惡做中華文化的領航者,馬一家人都去當美國人、支那高官更爭相移民美國,台灣人何須權充支那買辦?
-------------------------------------------
【民報】古文到底對語言的學習有多大幫助?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一、古文不只是死語,還不是從講話的語言發展起來的語言
古文並不是在當前被使用的語言,而是完全歷史的語言,換句話說,用古文書寫或講古文的人並不存在,它只是在文獻當中存在的語言。就這一點來說,古文和拉丁文與希臘文是一樣的。
但是古文和拉丁文等最大的不同是,它從出現開始就不是用口頭來說的語言,而是以文章用語的形式發達起來的語言。換句話說,古文是完全的文語(書面語言),是寫的人循著文語的習慣而寫出來的語言。
二、語順與結構是掌握古文的關鍵
要懂得古文,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文句的語順」(word -order)與「文句的結構」(sentence -structure),這是古文的特色。
因此,在古文裡,單字並沒有透過《格(case)、性(gender)、時態(tense)等》來產生語形的變化,而主要是透過「文句的順序」和「附加詞」來辯識文句的意義。
例如《論語·衛靈公第15》中有「吾嘗終日不食」(我過去曾整天不吃東西)一句,這句話是因為有「嘗」一字,才知道是過去式。
更且,同樣的漢字會被當做《表達不同意義之用語》來加以使用。例如「老子」開頭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在道當中,如果是可說出來的道,就不能說是真正的道)。在這6個字當中,這6個字分別是不同的詞類:道(名詞)、可(助動詞)、道(動詞)、非(副詞)、常(形容詞)、道(名詞)。因此,一個「道」字顯然就有動詞跟名詞之別,但這只能透過語順來判斷說:同樣的漢字是在什麼樣的意義上,被當做什麼樣的詞類而被加以使用?
三、學習古文有助於語言能力的培養嗎?
由於古文有上述的特色,所以要知道那個單字是屬於那一個詞類,就很難認定。例如以「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一句為例。此句因為詞類判定的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解釋,假如把「皆」解釋為「大家」時,其意可為:假如我死了之後,大家皆會把我看做是魚肉吧!如果把「皆」解釋為副詞「都」,那麼意義就變成:假如我死了之後,就都化成魚肉了吧!
又古文基本上被認為是典型的孤立語,在單字與單字之間幾乎是不用接續詞來連接的,例如「花紅柳綠」一字,即有可能會成立好幾種解釋:一、花是紅的,柳是綠的」,二、花假如是紅的,那麼柳就是綠的,三、花因為是紅的,所以柳是綠的,四:花縱然是紅的,柳還是綠的。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之下,現在的語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能夠明確傳達講者的內心所思,不論是在契約的訂定上、工作上、學問的傳授上乃至法律的制定上……皆是,可是古文語言剛好跟現代社會對語言的需求是背道而馳的,如果說古文還有功能,那應該是在古代文獻的解讀上。請問我們的學生有必要去解讀古文而全部去當個研究者嗎?國文課綱還要把其比重提到60%嗎?我相信如果不是以國文老師或是什麼專研古文的中研院院士為對象而是以在學生為對象進行意向調查的話,主張應在語言科教古文的,絕對不會超過5%。


文言文比例不變 向陽:敲響語文教育改革鑼聲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教育部課程審議會大會今(10)日決議,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比例訂在45%至55%,主張調降比例的台灣文學會理事長、詩人向陽(林淇瀁)則除了表示不滿意,也說「就讓這場決議,成為敲響21世紀台灣語文教育改革運動的鑼聲吧」。
預計2019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研究發展會研修小組將國語文課綱的文言比例訂在45%至55%。但進入教育部課審會程序後,普通高中分組委員建議調降以30%為上限,引發支持、反對雙方論辯。教育部課程審議會大會今天經過投票,以支持調降比例的4個提案未獲半數以上同意,而否決了調降,主席決議維持研修小組原案(45%至55%)。
詩人向陽得知課審會結論後在臉書表示,對此一決議非常不滿意,會再繼續努力。對於未來中學生仍必須接受高達60%以上(外加中華文化教材)的文言文教育的束縛與折磨,具有語文教育熱誠的老師仍須為此努力備課,以至於無法同樣用心於現代語文的傳授與啟迪,我們要為努力不足,無法說服課審會委員,深感愧疚與遺憾。
向陽表示,課審會的決議,以60%的文言文比例置入高中國文課本,顯然不符課綱陳述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高中國文課本的教材及其內容,在高達60%以上的文言文教材編入之後,將使國民基本教育在語文教育這個面向上嚴重失衡,基本理念形同廢紙、課程目標也因此蹈空而難以落實。
向陽感慨,100年前(1917年)「胡適們」推動中國白話文運動,備受阻撓、醜化與扭曲,但終究改變了20世紀中國語文的書寫習慣(從文言文到白話文)。很遺憾,100年後的台灣,竟還在文言文教育的框架中打轉。向陽說「就讓這場決議,成為敲響21世紀台灣語文教育改革運動的鑼聲吧」。
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的陳萬益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他對於課審會的結論非常失望,這次社會上有許多團體、專家學者甚至是高中生,都站出來將自己所受的教育現況講的這麼明白,但語文教育最後還是被舊體制所綁架,「新階段的十二年國教應該怎麼走」?
陳萬益指出,教育部應該更具體、認真面對這個一二十年的沉痾,文言、白話比例每隔幾年就要吵一次,教育部應該認真處理、解決。他建議,國教院應該將台灣國編本至今的國文課本拿來與其他國家這一、二十年的教材一起做展覽,讓社會大眾從教材比較,就可以清楚知道「我們已經落伍了二、三十年」。
陳萬益表示,教育部應該啟動全面檢討、長期規劃,除了把這次所有關心的專家學者、老師找來面對面好好檢討,並產生一個實驗教材,選取幾個實驗的國高中試教,再依出現的問題修訂、調整教材,產出一個比較多人可以接受的語文教材,教育部不應該修定完就沒事了,幾年後讓大家再吵。
對於課審會的表決過程,向陽則質疑,今天課審會委員出席45人,主席是教育部長。討論四個案,「不設文言比例」(13票支持,21票反對,11票棄權)、「文言比例40%~50%」(21票支持,14票反對,10票棄權)、「文言比例30%~40%」(15票支持,2票反對,28票棄權)、「文言比例30%以下」(16票支持,13票反對,16票棄權),都因沒有過半數23票被否決。
主席做出的決議,是「四案都未通過」,因此「維持文言文比例45%~55%」。但是,向陽質疑「維持文言文比例45%~55%」未討論,也未投票,「原來,決議也可以這樣做啊?!」他想請教法律先進,這樣的程序對嗎?決議有效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