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史上第一人 「道士」李豐楙走過刀梯當選新院士
新科中研院院士李豐楙曾爬過刀梯取得道士資格,他是中研院院士中唯一有道士資格的院士。(資料照)
中研院史上第一人 「道士」李豐楙走過刀梯當選新院士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k90hN
2022/07/07 16:54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中研院今天公布第33屆新科院士名單,已確認具有我國籍的有19人,其中包含首位因為研究道教宗教理論獲得院士資格的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李豐楙。李豐楙研究道教理論多年,本人更有道士資格,是中研院院士中首位因為研究宗教榮獲院士外,更是中研院歷屆院士中,唯一一位有道士資格者。
第33屆院士名單中,除了生命科學組的新科院士林昭庚本身連博士都從台灣取得外,另一位也在台灣攻讀博士學位的就是人文及社會科學組的李豐楙。現年75歲李豐楙的研究領域為道教,為了更了解道教,他走過刀梯,取得道士資格,是中研院院士中第一位有道士資格的院士,也是第一位因為研究道教宗教學取得院士資格的台灣學人
李豐楙接受記者訪問表示,研究宗教的學者很多,他很幸運成為其中可獲選中研院士的代表,「這對台灣研究宗教的學者真的是很大的鼓勵,因為宗教研究在台灣是相對冷門。」
李豐楙的研究中可看到他對台灣道教文化的觀察,以及將台灣道教跟中國、馬來西亞等地的道教文化做比較研究,他說,宗教研究本身就會關注在地的現象,且宗教牽涉到性命的安頓,本身是跨國界關注的哲學議題,而在台灣研究宗教具有得天獨厚的好處。他表示,台灣有完全的宗教自由,只要是為了學術研究需要,都可以隨意查閱典籍並做田野調查,台灣不只創造經濟奇蹟,更創造宗教奇蹟,台灣的宗教文化保持良好,甚至是向東南亞輸出。
現在正帶著學生在台南做田野調查的李豐楙說,台灣因為有宗教自由,做相關研究都沒有意識形態的負擔,他說過去同樣的部分研究課題若要在中國進行,都必須要層層上報批准,在台灣則沒有這些限制,「這是台灣在華人世界中最可貴的地方!」中研院史上第一人 「道士」李豐楙走過刀梯當選新院士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k90hN
-----------------------------
李豐楙(1947年8月10日-),臺灣宗教學者。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講座教授[1],於2015年七月退休[2]。專長為道教文學、中國道教思想、台灣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華人宗教,提出了東方「常與非常」的概念,也是少數同時具有道士資格的國立大學教授。[3]
李豐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kOZE9
生平
李豐楙是台灣雲林縣人,屬於福佬客。他受漢學大師王夢鷗啟發和鼓勵,投入道教科儀的研究,王夢鷗為闡釋禮記之一代宗師,而禮記中的祭法與臺灣民間祭祀關係密切,囑咐李豐楙去做道教與中國文學關係的研究,不能只靠歷史文獻與經典,更應瞭解其中的歷史脈絡與實務實踐。李豐楙於深入道教文化研究過程,發現道教書上只載明經文,對儀式少有細節紀錄,而在田野調查中,若非入門弟子,就無法獲得珍貴的行內資料去驗證經典。李豐楙隨後至基隆廣遠壇,拜李松溪道長為師,傳授道教符籙中的「二十八星將宿」,入門成為一名真正的道士[4]。身為學者與道士,問的問題便能更深入,發現書中未曾有的新題材,加上田野訪談其他道士,更能瞭解儀式背後的宗教義理,及其底下藴合的人生哲理。對於廟宇傳統文化保存,李豐楙推崇大龍峒保安宮及三峽祖師廟,大龍峒保安宮牆面的畫即出自於潘麗水等名家之手,相對於大龍峒保安宮的傳統的民俗藝術,三峽祖師廟展現的便傾向現代風格,充分展現幕後推手李梅樹等現代臺灣學院畫家的投入[5]。
理論
常與非常
探索在傳統文化影響下,對臺灣民間禮俗中之生死關懷提出解釋,闡述台灣社會底層的宗教文化生命終極觀,以及因應導異為常之宗教需求。華人文化之中,透過修煉追求不朽生命觀之內在運作邏輯,相信唯有「非常」的生命,方能突破「常」的生命限制。[6]。此等常與非常的關係,如同八卦陰陽圖,不存在嚴格的畛域,而是相互蘊含的關係[7]。
著作
學位論文
《翁方綱及其詩論》,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 年,臺灣。
《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 年,臺灣[8]。
期刊論文
《魏晉老子神話與神仙道教之關係》 : 《中華學苑》21 期,頁183-204 , 1978 年 6 月。
《山海經靈異動物之研究》 : 《中華學苑》24/25 期,頁 1-25,1981 年 9 月。
《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15 卷 5 期,頁 36-57,1986 年 10 月。
《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咒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 期,頁 417-454,1993 年 3 月。
《西王母五女傳說形成及其演變--西王母研究之一》 :《東方宗教研究》,1 期頁 67-88,1987 年 9 月。
《鎮瀾宮建醮科儀之探討》 :《民俗曲藝》,58 期,頁 23-45, 1989 年 3 月。
《洞淵神咒經的神魔觀及其剋治說》 : 《東方宗教》,新 2期,。頁 133-155 ,1991 年 10 月。
《東港王船和瘟與送王習俗之研究》 :《東方宗教研究》,新 3期,頁 229-265 ,1993 年 10 月。
《迎王與送王:頭人與社民的儀式表演—以屏東東港、臺南西港為主的考察》 : 《民俗曲藝》,129 期,頁 1-42 , 2001 年 1 月。。
《經脈與人脈:道教在教義與實踐中的宗教威信》 : 《臺灣宗教研究》(林美容主編),4 卷,2 期,頁 11-55,2005 年 9 月[8]。
專書
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2018年
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  : 桂冠出版, 2018年
山海經圖鑑 : 大塊文化 , 2017年
丹道實踐-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養生文化 : 政大出版社 , 2013年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 時報出版 , 2012年
《文學、文化與世變》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2002年[2]
李豐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kOZE9

2022-07-07_1713192022-07-07_171418


符錄-符籙/《五嶽真形之圖》〈洞元靈寶五嶽真形圖〉/修道之人保命護身的密碼,《五嶽真形圖》/五嶽真形圖,道教符籙,據稱為太上道君所傳,有免災致福之效。《抱朴子》記載,“凡修道之士,棲隱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則鬼魅蟲虎一切妖毒,皆莫能近”。《漢武帝內傳》,稱該圖是太上老君最早測繪的山岳地圖/古代道士繪製的一種特殊山嶽圖,在道教中用以「辟兵凶逆」,為符籙之最古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oF8xQZ


2017-08-25_090234

lee-fong-mao-art-work-20170612-01-1-e1497410812646

八仙--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lee-fong-mao-art-work-20170612-05-1-e1497410867132-450x894

「五嶽真形圖」

lee-fong-mao-art-work-20170612-06-1-e1497410911297-450x786

 2017-08-25_0903082017-08-25_090351dirsdfsdfsdct2017-08-25_0904182017-08-25_090435170822-3691-2-35pfa  

畫中有話!原來古人的日常生活這麼文青?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24日, 2017
原本予人恐怖印象的地獄十王圖,在融入民俗故事情節後,產生別於以往的趣味。(資料來源/李豐楙提供)
在民俗文物中,能發現哪些道理?
你以為「圖文部落客」是現代產物?走進中研院文哲所李豐楙研究員的收藏世界裡,你會發現老祖宗將「文字」化為「圖像」的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被用來祭祀祈福,或作居家擺設的圖像,其中蘊含的文學與宗教意義,早已普及於古人的日常生活。
古人以八仙的形象結合八德的文字,透過文圖結合的趣味傳遞教義。
(資料來源/文哲所圖書館)
我們熟悉的明代四大奇書、歷史小說與民俗傳說,本來只是藉由文字記載或口耳相傳,但在古代畫師的巧手轉化下,一個個故事化作雅俗共賞的藝術品,得以深入民間,流傳至今
李豐楙研究「道教文學」數十年,是一位「道士教授」,除了取經於現有文獻,進行田野調查,為了尋求書本以外的研究題材,也購入數量豐富的民俗文物。
他的收藏大多是民間工藝品,從廟宇到私家廳堂皆有懸掛,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不會讓人有霧裡看花的感覺。由於鑑賞門檻低,而可看性高,研究之餘會不定時舉辦展覽,分享給大家同飽眼福。
藉由民俗文物,李豐楙想傳達一個觀念:「學術可以很深奧,也可以用很通俗的方式與大家分享。」(攝影/史冀儒)
同一幅畫,在不同場景下擁有不同意義
儀式畫既是圖畫也是儀式,僅擷取文本中的部分情節,就能產生無限寓意。(資料來源/文哲所圖書館)
李豐楙於調查過程中發現,廟宇就像一座博物館,其中的雕刻、壁畫與裝飾物,都是由傳說或小說故事演繹而成,作品出處不一定有宗教意涵,但放在寺廟場景的語境中,畫的意義就會被神道化。
掛軸「三英戰呂布」為例,這場精采絕倫的高手對決,僅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橋段,被繪製成圖像放進廟宇後,呂布即被貼上邪道反派的標籤;而張飛、趙雲、關羽三位英豪,則是代表正方角色。
整幅畫就被賦予「邪不勝正」的宗教意涵,成為一種「儀式畫」,懸掛廟中即可博取吉祥
安鎮圖,代表人們尋求安定的宜居心理

lee-fong-mao-art-work-20170612-05-1-e1497410867132-450x894  
比人還高的「五嶽真形圖」,是李豐楙最喜愛的收藏之一,此圖來自中嶽嵩山的碑文拓本,為明代萬曆年間所刻繪的。
用來安鎮五方國土的「五嶽真形圖」。(資料來源/李豐楙提供)
真形,指物體真實的形象,主體的五個符號,從山頂向下俯瞰的鳥瞰形象,簡化而成來代表五嶽神君的真形,宛如空照圖一般,擺放位置亦是按照五嶽實際方位佈局。
「五嶽真形圖」可追溯自傳統的五嶽信仰,屬於道教護符範疇,當時人們相信登山旅行,配戴此圖就可獲得神靈庇佑。
帝為求國土安定,百姓能住得安心,遂將此圖刻於大石碑上,作為禮官與道士祭祀之用,屬於安鎮圖的一種。
另一幅安鎮圖的主題是:「庚辰鎮壓無支祁」,屬於文學結合宗教的題材。據《太平廣記》記載,庚辰助大禹制服水怪無支祈,平息水患。依此典故,畫師讓庚辰手持八卦、紫微正照方牌,騎壓在無支祈上,從而賦予安鎮之意。
洪水氾濫的地區,在家中廳堂或廟堂上供奉此圖,冀望能遠離水災!
描繪「庚辰鎮壓無支祁」的故事,常被掛在容易水災的地方,以安鎮水患。(資料來源/李豐楙提供)
在文學與宗教的連結中,看見古人的創意
如果你曾在喪禮中見過「地獄十王圖」,聽過說謊就會被打入拔舌地獄的故事,心中肯定會蒙上一層陰影,從此戒慎恐懼,誠實守規矩。
常見的地獄十王圖軸數各異,十幅一組;或僅有兩幅,就分上下兩段。上半段五位冥王高坐案堂,堂前畫待審的罪犯;下半段則將刑罰、喝孟婆湯到過奈何橋的輪迴轉生過程實況轉播。全圖主要用於警示勸善,唯這種嚴肅的主題並不妨礙畫師展現創意。
原本予人恐怖印象的地獄十王圖,在融入民俗故事情節後,產生別於以往的趣味。(資料來源/李豐楙提供)
這兩幅地獄十王圖的獨到之處在於,作者將受苦受難的罪人替換為民眾皆知的戲劇人物,如武松手刃潘金蓮為兄復仇的幻想劇情,或奸臣秦檜的受難情節,如同動漫圈流行的「同人誌」,畫師將文學故事延伸出全新的樣貌,讓觀者更容易將情感投射其中。
透過互動深入藝術,玩物不喪志
《封神演義》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都很高,劇情不僅多次被翻拍成戲劇,還被日本人改編為漫畫,但你知道嗎?《封神演義》早就被畫成連環漫畫了!
李豐楙珍藏的《封神演義》連環圖畫一共八幅,原用於宅第或宮廟中作為欣賞娛樂用,當圖畫引起小孩好奇提問,大人就能藉由說故事將文學知識自然地傳給下一代。
翻開連環圖畫的互動測驗,即使看過《封神演義》,仍需要花點心思才能猜中答案。(攝影/張語辰)
李豐楙與研究助理想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重現古人使用的場景,於是將 《封神演義》連環圖畫設計成互動測驗,把畫的篇名遮起來,讓大家看圖畫猜主題,邊玩邊學習!
跨越藝術界線,感受「藝進乎道」的精神
有句聖人的老話:「技近乎藝,藝近乎道」。所謂「道」指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內涵,理解起來有點抽象。
但透過欣賞具體的「藝術文物」,人們就能自然地吸收其中的道理。
若將李豐楙的收藏品帶回原始的時空,這些民俗文物雖然只是古人年年更換的空間裝飾,但深究其本質,卻以藝術形式融合了文學、哲學與宗教,方便走入日常生活中,成為「藝進乎道」的最佳證明。@#
──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本文限網站刊登)

畫中有話!原來古人的日常生活這麼文青? | 四大奇書 | 圖像 | 李豐楙 | 大紀元 - https://goo.gl/YCJ1u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