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借閱新政上路 每人無上限且回饋補助作者
曹晏郡 王興中/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2023-09-05 19:31 更新時間:2023-09-05 21:15
文化部今(5)日宣布新措施,在公共圖書館的圖書採購,要保障出版社可以獲得定價7折以上金額,同時還要擴大電子書的計次借閱服務,從現在開始,民眾借電子書的數量將會是無上限,還會針對電子書的計次借閱提供相關補助。
使用手機或其他裝置,就能隨時閱讀書籍。隨著科技進展,民眾的閱讀習慣也發生改變。除了數位閱讀的比例提升,傳統圖書和出版業也面臨新考驗。
文化部推出新措施,要擴大數位閱讀,讓民眾借閱電子書的數量無上限。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各縣市的電子借閱,1人上限4本、5本的門檻已經拿掉了,你要參加我們的電子書的1億元付費借閱支持,那請你改變你的圖書採購,跟所有的出版社進書的時候,都是7折。」
文化部加碼,每次借閱電子書會給作者和出版社9元。與此同時,搭配公共圖書館採購,保障出版社能獲得7折以上的金額來看,一本300元的紙本書,在圖書館採購後,出版社獲得210元。如果還有電子書和搭配計次式服務,平均20個縣市各借出1次,就能回本。
遠流董事長王榮文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圖書館或者所有的公務機關都願意用7折來購買,能不能透過文化部的力量來改進,現在12元,平台3元、出版社9元,有沒有可能變成18元。即使未來紙本沒落,它還是可以透過電子書可以得到生機。」
高雄市立圖書館代理館長林奕成指出,「全台灣兩大平台已經累計有12萬種以上的館藏電子書,出版社以及公共圖書館和小型獨立書店,未來是一個共贏的關係。」
新政策在9月已經上路,適用於全台20縣市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部表示,將持續聆聽各界意見,看如何能支持作者和出版社以及通路,進行產業鏈振興。
電子書借閱新政上路 每人無上限且回饋補助作者 | 公視新聞網 PNN https://bit.ly/45SHxLm
------------------
「電子書借閱無上限」獨缺北市圖!遠流董座喊話:是個大遺憾
▲▼文化部擴大數位閱讀及優化圖書採購機,其中「圖書優化採購」將保證出版社獲得定價7折以上價格,「擴大電子書借閱計次」則讓公共圖書館讀者可以無上限按次借閱電子書。(圖/文化部)
▲文化部舉行「擴大數位閱讀及優化圖書採購機制」記者會,全台21縣市加入,獨缺北市圖參與。(圖/文化部)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文化部昨5日舉行「擴大數位閱讀及優化圖書採購機制」宣告記者會,除了推動公共圖書館配合保障出版社獲得定價7折以上「優化圖書採購」為前提,也加碼補助「電子書計次借閱無上限」,全台有21縣市的公共圖書館響應加入,卻獨缺北市圖;遠流出版董事長王榮文也在臉書表示,「無疑是個大遺憾」,更向市長蔣萬安喊話,「健全台灣出版和電子書發展的生態系統人人有責,文化首都北市府豈能缺席支持出版」。
有關「優化圖書採購」,文化部長史哲表示,這項政策是從2016年前文化部長鄭麗君訂定的採購應注意事項,開啟了最有利標的第一步;到如今在不影響圖書館購書,而由文化部補助行政費用的情況下,進化到「讓出版社保證獲得7折以上價格」。
史哲也說明,公共圖書館採購,保障出版社獲得定價7折以上及電子書計次借閱,從2014年高雄市政府率先推動,到如今推行到全國各縣市,「這條路走了將近10年」。
▲文化部加碼補助「擴大電子書借閱計次」,9月起全國21縣市公共圖書館讀者,可以無上限按次借閱電子書,但不包括北市圖。(圖/文化部)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則分享,以「圖書優化採購」為前提,保證出版社獲得定價7折以上價格,可以避免削價及劣質書籍成為圖書館的購買主流,對紙本圖書、電子書有雙重效益。
另外在擴展讀者數位閱讀、擴大數位出版市場的雙重考量下,文化部推出「擴大電子書計次借閱」,首年投入1億元「全數作為閱讀點數之用」。9月起讀者在全國21縣市公共圖書館(不含北市圖)借閱電子書,除了不再有上限,且每次借閱將支付作者及出版社9元收入,保障實體出版永續、促進數位出版發展。
▲▼遠流出版董事長王榮文。(圖/文化部)
▲遠流出版董事長王榮文認為,獨缺北市圖參加「無疑是個大遺憾」。(圖/文化部)
遠流出版董事長王榮文昨日也受邀出席致詞,不過這場盛會當中,獨缺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所屬的北市圖參加,王榮文後續在臉書發文指出,「無疑是個大遺憾」。
王榮文提到,過去北市圖主事者採購圖書常強調最低標替市民節省荷包,現在館長換了人,「健全台灣出版和電子書發展的生態系統人人有責,文化首都北市府豈能缺席支持出版。蔣萬安市長,不是嗎?」
而貼文也提及好消息,他表示,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透露,已修正了文創法,未來企業家投資或捐款支持文創產業,都將享有賦稅優惠。期盼未來「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更順理成章。
「電子書借閱無上限」獨缺北市圖!遠流董座喊話:是個大遺憾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Pb1aHG


文化部挺出版業 帶頭定價…誠品、博客來、富邦媒利多
2023-09-06 06:40 經濟日報/ 記者
何秀玲
/台北報導
文化部長史哲。報系資料照
文化部長史哲。報系資料照
史上頭一遭,文化部帶頭救出版業,文化部長史哲昨(5)日宣布,即日起要求公共圖書館採購書籍,需保障出版社實際獲得七折以上價格。在政策帶動下,出版與圖書通路業者都有望得利。
業界認為,文化部帶頭保證價格採購政策下,將可望使圖書價格定錨,不僅出版業率先迎來新生機,若政府「定價」採購獲得通路業者認同並形成共識,虛實圖書通路業者也可望免去殺價競爭之苦,對通路業者的營運也將有提升作用。
史哲表示,數位時代以及網路時代的出現,大大打擊出版業,書雖是文化商品,可是其商業性受到衝擊,這10多年來,出版界一直期待政府圖書館採購,不要帶頭打折扣戰,2016年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實施採購指引,公共圖書館採購圖書開始從價格標,改成最有利標,這是圖書採購優化的第一步。
他說,雖然大家採取最有利標,仍內含許多行政費用,以至於得標廠商轉身向出版社進書時還是會壓低價格。
今年初出版產業面臨嚴峻的電商流血折扣戰事件,文化部持續與出版產業溝通,並進行立法研究,也與數位部邀集出版產業和電商通路代表,召開及組成「圖書折扣秩序議題」對話平台。
為創造合理利潤環境,文化部公布,各縣市在配合優化圖書採購,需保障出版社獲得定價七折以上利潤,以避免削價及劣質書籍成為圖書館的購買主流,對紙本圖書、電子書有雙重效益。
文化部挺出版業 帶頭定價…誠品、博客來、富邦媒利多 | 財經焦點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sRtUNS


專家傳真-產業結構轉型陣痛期-實體書店求生記
04:102020/07/14 工商時報 王福闓中華品牌再造協會理事長
專家傳真-產業結構轉型陣痛期-實體書店求生記 - 專題周報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3fum9lB
還記得2001年左右,台灣最大的連鎖書店金石堂達到百店,創下台灣書店紀錄外,也見證了當時消費文化對於上書店買書的風潮,有幸筆者當時也躬逢其盛。而當時在書店數仍較少的誠品,選擇了流通事業的發展,並積極的思考符合店型的模式。
除了兩大連鎖書店系統外,專攻校園書店的敦煌書局、車站附近常見的諾貝爾書局及墊腳石圖書文化廣場,都可說是各占一方,甚至更早期的新學友,也曾是消費者常前往購買支持的品牌,可惜2001年遭遇風災重創後,又因為品牌轉型與經營問題而消失在實體戰場中。
而那時也並沒有普及的智慧型手機,連筆電及高速上網都是較為奢侈的資訊接受方式,像是許多生活類、旅遊以及設計的實體書籍,都是相當炙手可熱,甚至暢銷小說與漫畫也是書店的熱門商品。透過實體書店接觸消費者成了出版社最重要的機會,也導致部分連鎖書店與出版社之間的權力關係形成不對等的現象。
事實上在筆者仍任職於連鎖書店的時期,書籍的銷售金額雖然仍占大宗,但毛利率卻不及像是文具周邊、進口玩具甚至公事包、書包這些品類。曾經金石堂在忠孝店還擁有專門的文具館。當時廣設大學及高普考風氣興盛,只要能穩住高中到大學的目標族群市場,就有一定的獲利空間。再加上若是有暢銷商業書籍的帶動,就能讓書店的營收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過去實體書占據相當大的店內陳列空間,同時許多書店的分類方式及空間應用也過於擁擠,導致消費者除了功能性購書外,並不太喜歡在書店停留太久,直到像是多數誠品及部分改裝後的金石堂,因為擁有較大的閱讀及停留空間以及文化氛圍,才讓消費者更有在店內停留的意願,但卻也造成了許多人只看不買的窘境。
然而連鎖書店的獲利其實一直在衰退,一例一休的人事成本及租金偏高的壓力,更是直接導致了許多曾經記憶中的書店消失,像是金石堂城中店、之前的忠孝店或是誠品台東故事館。雖然誠品書店敦南店是因為改建因素,但更現實的則是以書籍為主的實體專門店,在消費者需求以及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接受整個零售產業的發展趨勢而調整營業模式也是必然的結果。
智慧型手機改變了消費者閱讀習慣,數位化過程造成文具用品的銷售下滑而少子化及大學生學習意願降低,都使得實體書以及教科書的銷售衰退。搜尋網站提供了大量的免費知識,甚至過去不少暢銷書籍的內容,相類似的知識都可以在影音平台、社群網站上獲得,更導致了難以出現以往大賣的暢銷作品。也連帶連鎖書店必須透過減少庫存及關閉無法獨立獲利的店面來存活。
進駐學校的書店雖然尚有教科書的支撐,但不少學校取消了統一訂書的規定,許多校園書店常常門可羅雀,僅為了服務開學初期的需求而存在。有的連鎖書店大量引進非文化類的產品來銷售,從生活小物到節慶道具,甚至糖果餅乾以及更多的模型玩具。甚至有些書店的書籍區域降低到少於一半或三分之一,而是成了生活雜貨市集。大型複合書店的營收也更倚賴餐飲收入,或是店中店的租金補貼。
現在的誠品其實不論是松菸還是信義都是以類似百貨公司型態在生存,而金石堂的信義店則大幅增加伴手禮區域來提升業績,在消費者閱讀習慣及數位時代,網路書店解決了多數單純購買書籍的需求,實體書店在空間再應用以及未來銷售品類的選擇上,勢必需要繼續思考如何調整。
但更重要還是對消費者來說,書店品牌仍被賦予文化承載的意義,如何在市場生存與品牌價值中找到平衡才是關鍵,不然最後只會有更多長得像大賣場或百貨公司的書店出現。至於在數位通路中,出版社也將更倚賴社群意見領袖,及直購銷售來接觸讀者,找尋實體書銷售的接觸機會
專家傳真-產業結構轉型陣痛期-實體書店求生記 - 專題周報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3fum9lB


誠品書店/誠品生活2926-出版業衰落/書店經營面面觀/吳清友30歲不到就靠著投資房地產發了財-在1989年3月,他創立了第一間誠品書店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創24小時營業/改變了人們對閱讀、生活乃至自己的看法,吳清友是台灣文化的巨人/台灣不論是出版業或後來經營獨立書店者,很多都曾經在誠品服務過「生命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事業、工作都是你生命的道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UyNfoj


在誠品與諾貝爾兩大連鎖書店相繼退出豐原後,經營至今邁入第41年的豐原三民書局,因近年書店不好經營,加上租約即將到期,決定在今年9月30日結束營業-豐原三民書局位處豐原火車站商圈,和台北三民出版社所開設的三民書局並無連鎖關係,也沒有網路書店,前身是三民路43號的華谷書城,民國67年在老闆夫婦利錦祥、陳姿媚頂下後,改名為三民書局,早期以專賣黨外雜誌、台灣本土作家、社會文史批判專論的書群,以及支持黨外運動著名,堪稱是中部民主運動的象徵。 41年豐原三民書局將熄燈 網:覺得用新台幣下架是件悲傷的事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tinyurl.com/y2t9az5s

出版業/實體書店+誠品書店/書籍新聞

 


出版沒人看 45%陸書年銷不到10本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最新統計顯示,中國大陸3年多來銷售的圖書當中,有45.19%年銷量不到10本。光是2016年,就有多達65.75億冊遭下架送進倉庫。專家指出,主因是大陸出版單位多為公營,市場化概念不足。
中國大陸圖書市場規模居世界第2。根據新華社報導,2017年出版新書就將近50萬種,年銷售總額已突破人民幣700億元(約新台幣3180億元)。但是這些圖書,絕大多數出版後卻陷入沒人買的窘境。
綜合北京日報、好奇心日報報導,北京開卷訊息公司近日公布監測報告指出,從2014年1月到2017年10月,綜合中國大陸實體店、網店及零售3個通路的數據,年銷量少於10本的圖書,占全部圖書的45.19%;年銷量連5本都不到的圖書,占全部圖書的34.5%。
報告指出,2016年,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年末就庫存65.75億本書,總值達1143.01億元。這些年銷量不足10本的圖書,為每年上千億元的庫存,貢獻了重要力量。
報導指出,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對比2012年和2016年的全國圖書出版總定價和年末庫存規模,發現2012年和2016年的圖書滯銷比例,前者為71.14%,後者為72.30%,兩者幾乎相當,都超過7成。
從2008年開始,大陸圖書滯銷總額,就一直高於銷售總額。
報導引述「試客出版觀察」指出,中國大陸的出版單位市場化程度比較低,這也是延續至今的問題。很多出版社還是公營事業單位,「不屑談市場」,使得投放市場的書無人問津。但身為出版社,其實必須研究書如何能賣出去。
大陸中信出版社營銷中心主任朱良州指出,出版社對首印量缺乏預判,對通路銷售能力缺乏預判,出現銷量與計畫差異後沒應對措施,是出現圖書滯銷、庫存積壓的重要原因。
出版人雜誌記者虞洋分析指出,年銷售小於5本的圖書中,數量最多的是包括世界各國文化、經濟、科學技術、社會歷史、哲學等方面的綜合類圖書,其次是生活休閒類圖書,第三是社科類圖書。
年銷售小於10本的圖書中,占總品種數量最多的前3名為:綜合類圖書、語言類圖書和文藝類圖書。
報導引述一名銷售業者表示,他們每天都要進行庫存、銷售的查核,賣得好的多添,一般6個月銷售不好的,就會清退。有業內人士透露,網上書店、實體書店的滯銷書,清退時限通常設定為3個月至6個月。
位於北京通州區的某出版社倉庫,占地2萬平方公尺,貨架每排長達100公尺,分為上中下三層,一排共有300多個托盤。工人們忙著接納剛從印刷廠來的「新生兒」,把新書轉到各大賣場,同時也要迎接退回不要的「棄兒」。
倉庫負責人說,一年圖書流量至少有幾百萬冊,每年大約10%的圖書最終會化為紙漿。這些堆放在倉庫生灰的圖書是否處理、何時處理,都由出版社說了算。
資深出版人王磊透露,出版社每年庫存保持一定數量,超過某一年限就會進行報廢處理,一般都是3至5年。
一名工人說,「用刀劈,用筆劃,用漆噴,這麼一處理,書就不要了,之後就裝車運往紙漿廠。」滯銷書在此走到生命的盡頭。


 

2017-07-21_081503.jpg

出版業寒冬/圖書館公共借閱權制度/超商可借書台灣公共圖書館一年借閱書籍將近七千萬次,大台北地區即超過兩千萬次,無限擴大的借閱機制,成為殘害出版產業鏈的推手/更便利的借閱書服務,卻引發出版界怒火,圖書館和出版業、創作的作家應是夥伴關係,但市圖此舉是犧牲夥伴利益,圖利物流業者和超商。這樣的便利性,造成書借出愈多,買書的人愈少,「讓我們反感的是這樣的剝奪感,讓出版業和作家更弱勢,從101年的352億元大幅降到103年的243億元,兩年之內減少超過百億元,伴隨而來的是整體印書量大幅下滑,創作者的版稅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應生活/台北市政府日前公佈和統一、全家和萊爾富三大超商合作,民眾只要持有台北市圖書館借書證,上網登錄借書後可以透過物流送到超商,館內藏書718萬冊供大眾選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plA8aK


出版業衰落 文化部6招救市-----------
2016年12月25日 04:10 邱莉玲/台北報導

台灣出版業產值直直落,業界估計今(2016)年恐只有2012年352億元的一半水準,短短4年消失超過百億!文化部因此已擬訂6大計畫搶救出版業,從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帶動閱讀風氣、圖書消費著手,並規劃作家造星計畫、跨界媒合、設置漫畫基地等。
出版界也努力自救,明(2017)年2月登場的台北國際書展,參展廠商、攤位數大增1成創5年新高,並延長開展時間拉攏上班族,以閱讀城市的概念將閱讀活動擴及雙北與文化部轄下機關;雖然6天展期銷售可能只佔出版社全年產值3%~5%,卻顯示業界尋求明年會更好的決心。
據統計,台灣連2年新書銷量、書店數銳減,加上今年少了買一籃子書的陸客,業界形容,出版慘業從沒像今年這樣壞過!其中,新書出版約3.4萬種,下探16年新低,書銷量大減2、3成;以往不少陸客來台是一籃子10幾、20本書買,尤其偏好民國史、文化類書,如今陸客大減,相關出版也受影響。
文化部統計也顯示,書店從2013年2,314家減至2015年2,202家,關掉逾百家;創作者出書平均版稅年收入不到10萬元出版業5年以上編輯平均薪資不到4萬元,人才流失拉警報。
對此,出版業呼籲政府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免徵營業稅、購買圖書抵稅等救市措施,以2015年出版產值190億元計算減免約9億元稅收就能救一個產業,為什麼不做?
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指出,消費型態改變是造成書市回不來的關鍵,手機影響尤其大,台灣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高,許多人沉迷社群,都減少看書的時間和人口,最明顯的就是以前上廁所帶書,現在帶手機,以前家裡有書架、酒架,現在只要大小螢幕。政府若要振興出版業,長期是要推廣閱讀,短期以免徵營業稅對產業上下游都有幫助也最快。
遠流董事長王榮文表示,出版業沒有悲觀的條件,值紙本書銷量下跌、數位閱讀還收不到錢之際,需持續尋找破壞式創新,就像音樂產業轉向數位授權、Live演場會獲利。他認為讀者仍有知識需求,出版業需緊貼消費脈動、追求加值成長,找到一流小說家或創作者,改編文本為影視、遊戲等文創商品,一源多用是出版產業化做大做強的契機。
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認為,從廣義出版來看,現在比以前更廣更大,紙本書難題全球皆有,正是讓出版業重新設定內容與讀者的時刻,從消費者行為與需求延伸並創造虛實體驗,像是Amazon從網路書店變成全方位的零售平台大型實體書店業也在重設並將權力下放,讓各地書店滿足社區需要,不只賣書也增加文化活動、托嬰等功能,這是全新戰場但也有很多可能性。
---------------------------------------
出版業是文化產業的核心之一,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東西取代書籍的作用。人們花在網際網路、社交媒體和電子書等的時間超過原本看書的時間。
過去數年以來,台灣讀者的紙本閱讀數量越來越少,出版業的產值急劇下降。與此同時,台灣的暢銷書又以翻譯書為主、出版社和書店依賴折扣生存,反過來低廉的利潤很難讓台灣市場培養出更優秀的內容。
這是一個不健康的市場,崩壞的產業。
出版業在面臨科技和市場變動的雙重挑戰,有不同的解決方案。
圖書統一定價制來針對書籍價的格折扣做出某種限制
更多的政府補助與獎項
編輯融入社群了解讀者需求
把書做得更精緻
這些做法有用嗎?能將出版產業帶往什麼方向?台灣又需要什麼樣的出版產業來建立更強大的文化實力。請看這集政問,郝明義語出版產業。
出版業衰退不是網路的錯!這已經是美食旅遊減肥書才會暢銷的「無腦感動至上」年代 | BuzzOrange - https://goo.gl/EJec2U
------------------------
7 年前,我在台灣做圖文書,一本書的製作費用大約是 5-10 萬元。我為了給繪製封面的作者爭取多加 1000 元的稿費,幾乎和老闆吵了起來,最後還是沒要到。
而我在動畫公司上班時,一個垃圾桶要幾千塊,一張小茶几要好幾萬。一個動畫要做提案,四頁文案的翻譯費用就破萬。而,動畫公司和出版公司是同一個老闆。
是的!實體出版就是這麼不值錢。
我記得,每次走到誠品書店,看到架上的暢銷書,前幾名總是女明星談減肥,美食旅遊,和國外暢銷書……. 是的!那時候,勵志書和工具書也不太行了
事實上,有段時間我甚至要花點心思,才能從名人網紅堆積的書海當中,找到一兩本由作家寫的書。
於是,我想做點新嘗試。我打算講幾個很莫名其妙的怪人的故事,我想要讓心境描述用文字,動作描述用漫畫。這個東西只有我能做,只有我是少數同時理解小說和漫畫的人。然後,我大約做了一半,發行商問我:「那你想把書放在哪個分類架上?小說還是漫畫?」然後,當然也就沒發行。
某次,我那一向很放任我的主編(主要是因為我帥),把我叫到辦公室,說,他要和詹仁雄合作,要搞一個電視劇,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然後說,讓我寫本小說出來。
我想著:嗯,所以….. 你要我給詹仁雄當編劇,然後作為交換,我們可以出本小說做周邊商品,沾沾電視劇的光?
我跟朋友一起喝酒,我說:
美國或日本這種內容大國,都很重視出版,因為出版是內容的土壤。相較於電影,遊戲,電視劇這些,出版的成本更低,理論上,可以更冒險,可以有更多可能性。可是,我們台灣的出版最保守,反而他媽的電影最實驗。
我說:去他的台灣出版業!
然後,七年過去了,新聞報導說出版急凍。朋友們議論紛紛,基本都在說,是網路的錯。
網路就是網路,網路沒有錯。
自從網路閱讀出現以後,閱讀的價值和定義就改變了。這個改變,同時發生在網路和實體出版中。如果,因為網路,實體出版倒了,那也只是證明,在過去的十年中,出版太過朝網路閱讀的向性偏斜,而鬆散了自己本來的結構。
我們就是身處在這樣的時代,從各個呼嘯來去的片段擷取零星的碎片,在隨機意識中攪成一鍋濃稠又不均勻的粥,亦或是噴,誰在乎?
思考?好啊,沒問題!但是,先等一下!我要先給剛才那正妹發的宵夜文按讚。
在這個時代,感動氾濫,認知有限,而且沒人在乎。
說真的,反過來想,如果網路把那些只會炒話題的,只會搞娛樂化的,只會做類型的,只會跨業合作的,只會比腦殘的閱讀習慣都吸收過來,說不定,反而能還給實體出版一個原本該有的樣貌。
就像電視出現了,劇場也沒消失,反而因為不用被商業綁架,變得更純粹。然後再輸出,回頭影響流行文化
到了今日,或許,大破壞才是拯救之道。
完畢!
---------------------------
沐風文化 總編輯郭顯煒:台灣出版業流程一次解析!
Want create site? Find Free WordPress Themes and plugins.
文字的力量之巨大,不是三言兩語所能形容的。因為文字,費茲傑羅的華麗派對宛如昨日之事;因為文字,普魯斯特的瑪德蓮在唇邊依然溫熱;因為文字,我們與蕭紅一同見證了屬於她的黃金時代。而傳遞文字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出版。這一次,我們邀請到了 沐風文化 創辦人兼總編輯:郭顯禕先生,以編輯的角度為我們一探出版業的美麗與哀愁。先後在圓神集團和麥田出版分別擔任過 編輯 和主編的他,經手策劃的書籍種類非常多元:從哲普類型的<哲學家的咖啡館>、宗教類的<穆罕默德的傳記>到甫出版的旅遊類心情隨筆<為什麼去遠方>應有盡有,「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出版社,一個可以真正由自己下決定的出版社,我才能證明自己的理念,能不能夠實現,到底哪一個環節是不被市場接受的。而在證明自己之前,我想要出去闖盪,先學習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商人,我才能成為一位更好的出版人。」2012年4月,抱著滿腔熱血與理想,在暫離出版業轉當壽險顧問經理後,他獨資成立了 沐風文化 出版社。
正是你自己想讀的書,決定了你無從選擇時的人生。-王爾德
“It is what you read when you don’t have to that determines what you will be when you can’t help it.”
DSC05079
甚麼叫出版?
印成圖書報刊,以供出售或散布,謂之出版。若由廣義與狹義定義出版品,以狹義的出版定義而言,其實報紙、書都是出版品,不過廣義來說,CD、DVD等影音產品也都是出版品的種類之一。簡單來說,能讓資訊公開,就是出版品。
出版流程:收稿、編輯、印製、發行、(退書)
出版流程一收稿
稿件來源
作者自行投稿
出版社邀稿
買外文版權
對許多作家而言,成名前被出版社退稿的屢見不鮮,現今知名的網路媒體創辦人Arianna Huffington回憶起她人生的低潮期,就是她的第二本書被三十七家出版社打了回票。除了被動接收,許多出版社在執行書目企劃時也會主動邀稿,不過現今華文創作的利潤遠比不上直接購買外文版權翻譯後上架的暢銷外文書。目前,在台灣書店流通的書籍裡,有一半以上的書為翻譯書。
出版流程二 編輯
書之於 編輯,如電影之於製片。作者把稿件完成後,編輯 便會開始審稿、校稿等文字的潤飾,並為文稿找到符合的圖片,有時也會視稿件屬性尋找合作的插畫家。當然,這一切都只是剛開始而已,離正式成書還有一段漫漫之路。
版面編排是門學問
在出版編輯的術語裡,上下叫做「天地」,左右叫做「裡外」,而字體大小與行距都是編輯需要注意的細節。怎樣讓版面讀起來舒服?郭顯禕告訴我們,沒有最好的答案,只有透過對細節的嚴格要求,才有最適合的結果。(推薦課程:提升職場競爭力的筆記術_Evernote的資料整理與專案管理實作班)
決定書名
有句諺語是這麼說形容的:「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意思是書不可只看封面,更遑論評斷人只看外表了。書名是書的靈魂之窗,一個讓人容易記住的書名,可以為這本書爭取更多的曝光機會,如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或是近期艾利在書店發表的<在最好的時候,遇見你>,把書翻開前,吸引人的書名,總會吸引更多人的好奇心。因此,一本書的書名,常常是一整個出版社的人力全部一起腦力激盪一番,一起思考一本書的書名。
定義讀者群、設計封面
書名確定之後,一本書也算完成一半了,再來則是藉由稿件的內容來定義讀者群,並由此唯一具設計封面。封面不一定要很美麗,但與眾不同是一本書顯眼與否的關鍵:一百本書裡面如果你的特別醜那也算是一種成功。
裝幀方式
開本多大? 選用怎樣的紙材 ?市面上的紙種多達一千種紙類,為一本書尋找最適合他的身體就是編輯的一大考驗。
印製/製版/叫紙/印刷/裝訂/發行
行銷策略
新書發表會、甚至是見面會、座談會,一本書成功發行後,出版社便會使盡全力開始為書製定行銷策略。
最艱難的考驗,是通路。
不像大出版社有規模經濟的資源可以運用,小出版社常常要花很大的心力跟通路爭取機會,書籍陳列的鋪位、擺放的高度都會嚴重影響一本書的銷售量。
出書簡單,賣書難
以現在的台灣出版業而言,郭顯禕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現在的台灣已經沒有長銷書了。」以他的個人經驗來看,若一本書無法暢銷,前一兩個月沒有賣出去,基本上之後的銷量只有下跌不會回升。賣不出去的書,書店會先退還給經銷商,經銷商再退給出版社,回到出版社的書,對於出版社的倉儲空間而言是空間上的壓力,只有銷毀的命運,並認列損失。(延伸閱讀:汪達數位出版總經理董福興:電子書走向國際!W3C專家撰寫中文排版需求)
台灣出版業面臨的四大問題
問題一:市場太小
現在的娛樂選擇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除了閱讀,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閱讀相較之下變得可有可無,大家不再那麼喜歡閒暇之時窩書店看書,相較之下,書的銷量也不能同日而語。
而去大陸販賣版權,或是直接進入大陸的出版市場或許是可以解決市場太小的分餅問題,但由於出版與言論自由的相輔相成,出版是被管制事業,由中央宣傳部統一控管,問題較台灣市場複雜,有時明明書都印好了,卻不讓出版人發行。
問題二:競爭太大
一如新聞媒體業,小小的台灣,卻有幾千家出版社競爭一個市場,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出版業成了一塊非常競爭的產業。
問題三:人才太少
郭顯禕認為,由於台灣的創作現況,光靠版稅收入無法讓作家維持生計,因此許多作者必須身兼多職,無法像國外的作者能夠專心寫作,造成文筆優秀的人才不願成為全職作者。
問題四:價格太低
文稿,到成書,中間花費的心血之大,相較於書的價錢:郭顯禕表示:書真的太便宜了,為了增加需求而壓低價的代價,便是利潤太薄,讓出版業成為了許多人才裹足不前的窮忙行業。
說了這麼多,那為何還是選擇繼續做出版?
「因為人生不能重來我不想讓自己有所遺憾。」
成立到現在已屆兩年,沐風文化的出版類型也有了不一樣的改變:雖然都以非小說類為出版方向,但郭顯禕提到,在未來,不只是商管與職場方面的勵志書籍,他們會更注重人文、教育、生活、旅遊等書籍。今年一月初剛上市的<為什麼去遠方:啟程,到別人的生命裡尋找答案>便是一位女孩透過人助旅行擁抱世界的故事。有大出版社的編輯眼界,保險業務的生命歷練,路走得崎嶇,但風景是美的,而他的初衷也始終沒變:讓讀者能夠「享受閱讀,如沐春風。」
------------------------------
出版業是步入黃昏還是走向黎明
2015/05/27
作者: 
老貓
關鍵字: 出版業 數位化 老貓
photo credit: flickr@ginnerobot CC BY-SA 2.0
我一連寫了好幾篇台灣出版產業大崩壞的文章,比起產業上一次的高峰期,產值足足滑落了38.25%,而且看起來今年的數字可能還會更難看。
於是有朋友開始提醒我,你把出版業講得這麼慘,那這個產業還會有人敢來嗎?
產業很慘是現實,即使不講,產值遲早會反應就業規模,所以早講還有提醒作用,晚講只會讓人更失望傷心。
但如同我在拯救出版產業釜底抽薪的辦法所言:
紙書這個材質,是用一個看起來非常單純的形式,卻提供了非常複雜的解決方案(從娛樂、激勵、教育、洗腦、休閒、滿足好奇到生字查詢),當我們用讀者需求重新思考,才會發現整個數位世界早已占據了滿滿的競爭對手。同樣的那裡也滿滿都是機會。
從某個角度看,出版產業是個黃昏產業,但如果改用新的角度思考,出版產業恐怕會變成完全不同的風貌。
不只產值大不相同,甚至連高科技成分都會跑出來,不再是我們現在所認定的年華老大、垂垂老去的產業形象。
哪種新角度有這種神奇效果呢?答案是,請改用使用者需求的角度試試。
用紙材質我們會發現產值衰退,產業崩壞,一切都日落西山;但在這個時代,提供陌生名詞、術語的解釋服務的是哪家公司?提供生字查詢服務的是哪家公司?讓你動動滑鼠就能知道怎樣做宮保雞丁、麻婆豆腐的又是誰的服務?
傳統上做百科、做字典、做食譜的公司,如今的紙收入幾乎都已經消失殆盡了,現在最大的百科全書,是由維基媒體基金會營運的維基百科;最大的字典公司,如果按查詢次數算,可能是一家叫「Google」的高科技公司;最大的食譜資訊服務,現在我們找不到哪家公司最大了,所有的食譜資訊散入各種網站、社群論壇,以及部落格和臉書之上,看起來沒有單一的解決方案,但每一個小單位充分佔滿了所有利基市場。
你甚至還會發現知名的美食作家,從自己的部落格開始,一路增加食材資訊,開賣食器、醬料,做起線上電商,開發全功能的出版代編服務,出書變成整體網站事業中很小的一環(歡迎光臨葉怡蘭的網站體驗一下)。
串連這些一體化的需求
出書的意義只是印出紙本內容裝訂成冊嗎?出書難道不是為了解決讀者的某種資訊需求嗎?有了資訊難道只會停在知道,而不開始實做嗎?從美食資訊,到吸收,到真正吃到這些美食,這難道不是一體的需求嗎?
過去我們因為這個需求串完成的時間分隔很長,空間分隔很遠,因此認定是不同的產業。
但在紙時代要串連這些一體化需求的困難,在電時代卻變成順理成章的事情。
新行業因此創造出來,新生意因此浮現;出版從紙張看是萎縮了,但從需求的整體看,產值卻是空前擴張
這不是孤立的個案,看看唐立淇的網站,雨揚居士的網站,這些網站多元、深度經營的風貌都遠遠超過許多中小型出版社網站
地圖服務現在結合行車導航、實境街景、在地指南、社群評價,未來還會融入無人自動駕駛汽車、擴增實境的古哥眼鏡地理資訊圖層,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實驗室產品卻是已經在開發之中。
這距離地圖出版確實非常遙遠,但這些科技解決的難道不是過去我們仰賴紙地圖、紙旅遊指南的相同需求嗎?只不過科技解決得更完美一點而已
食譜網站現在串連到後端的生鮮食品宅配;旅遊部落客開始提供在地深度導遊服務;裝潢設計網站結合前端房屋仲介、後端設計師諮詢報價;寵物資訊網站結合認養、問答,以及食品、用品的購物商城;三C攝影網站含括新機種測試報導,攝影深度教學,各品牌粉絲團經營,加上外拍正妹大圖吸睛。
說實在的,產業已經走得又深又遠,紙方案在無數領域早已面臨強大的競爭,有些早已不支倒地,屍骨無存(像紙百科的市場)。
需求會自己找到出路,如果紙書無法提供更方便、更有效率的需求解決方案,就只能拱手讓出市場。這就是我們這些年來活生生經歷的現實。
產業需要跟上需求
這已經不是預測,而是對過去完成式的追認。而我們有許多人甚至堅持事情並未發生。
出版從紙的角度看是崩壞,從需求解決的角度看,產值正在擴大,效率正在提升,我們需要理解的事情是,需求不會等產業,需求會去找最好的解決方法。產業需要跟上需求。
近幾年我開始業餘研究甲骨文,越深入就越發現甲骨文的世界深如大海,簡直無邊無界,幾套經典級的工具書都盡量找二手、託人從大陸網購,努力收齊。
《甲骨文合集》一套十三卷,《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全套四巨冊,《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套十三冊……所有這些全都敵不過中研院「小學堂」網站帶來的全新的研究便利。
這個網站是過去的學者無法想像的研究工具,如果它變成書,你幾乎無法想像它可以如何用書的型態存活,它的資料建立在紙本的基礎上,但它跨資料庫檢索的便利,沒有任何紙書趕得上。
數位化不只在生活資訊各種領域展現威力,也在學術領域展開了脫離紙的徵兆。
所有出版公司都會是科技公司
許多年前,報業面臨數位潮流大衝擊的時代,美國的數位先鋒提出精準的預言,認為未來不會有媒體公司還停留在舊媒體了。
所有媒體公司都必須要有科技表達的能力,所有媒體都會是高科技公司,自己就要能使用科技,改變自己的營業型態,以便滿足讀者永不間斷的需求變換。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換成出版產業遭遇這個命運了。
所有出版公司都必須要有科技表達的能力,所有出版業者都需要成為高科技公司,自己就要能使用科技,改變自己的營業型態,以便滿足讀者永不間斷的需求變換。
出版正在走向新的黎明,如果我們用新的眼光衡量的話。
----------------
出版或稱發表,是指將作品通過任何方式公之於眾的一種行為。在大多數國家,作品一經完成,不論是否出版,即享有著作權。作品獲得國際標準書號並經過一定資質的出版機構印刷成書籍稱為出版物;出版物內容以數碼形式呈現的稱之為電子出版物或叫做電子書。以出版為主的生產或者產業領域稱為出版業。擁有大量複製或同等規模的傳播力的公開發表都統稱之為出版。
---------------------------
台灣出版業行銷問題與現況
自轉星球文化 社長 黃俊隆
台灣出版業過去十年行銷演變概述
一個成熟的產業,需要一個完整分工專業精細的產業鏈,彼此環環相扣互相配合才有辦法興盛壯大。出版產業當然也不例外。任何國家出版業的興衰,必需有成熟的產業鏈:作者人才的培養、專業分工精細的出版社、完整的發行商系統到健康的書店環境生態。除此,就出版社而論,必需要有專業的人才及良好的分工體制:從編輯、企劃、發行到版權等等。台灣出版業長久以來常面臨到書為何熱賣與賣不動,乃至於不知如何賣一本書的問題。經常當遇到一本書大賣時,出版部認為編輯部選書選得好,同時編輯編得到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口行銷部也很難論證倒底是哪些行銷預算及策略是確切有用,幫助這本書大賣。但若狀況反過來變成是一本書賣不動時,行銷企劃部卻很容易變成其它部門推諉指責的箭靶。
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是單就行銷這部份的角度,去探討現今的台灣出版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至於整體台灣出版業近年來所面臨的不景氣的根本問題,很難在此做出完整說明。因此,必需事先聲明強調,任何有效正確的行銷策略,都必需事先建構在有良好且符合、回應市場讀者需求的產品。否則再怎麼討論行銷策略,只會顯得有些投機,乃至行銷廣告不實。我們常在探討一個產品的經營時,將產品策略分為產品導向與行銷導向。產品導向,主要是先符合產品的優點特性,去生產包裝行銷上市成他適合在市場上生存的樣貌。而行銷導向則是反過來思考,先調查了解市場上需要怎樣的產品,怎麼的產品比較容易大賣,再回頭去看公司裡原本的生產線上,有哪些產品可以往這個方向企劃打造成消費者會買單的產品。筆者當時服務的唱片公司魔岩唱片便屬於典型的產品導向,不管是楊乃文、陳綺貞、伍佰或張震嶽,都是屬於先看創作者原創想創造出怎樣的作品,然後再從行銷的角度,恰如其份的將它包裝成適合與原先所設定的消費族群見面溝通的樣貌,同時,行銷宣傳策略,當然也依產品的特性為主。即便當時大眾主流媒體仍屬強勢的年代,伍佰、楊乃文仍然不跟隨所謂主流跑各種娛樂媒體搏取版面的宣傳方式,便是順應產品屬性去思考行銷策略最佳的例子。
當今社會,由於網路的便利加上生活週邊娛樂休閒活動的增加,使得原本每個人得可以用來好好閱讀的時間遭到排擠。當閱讀變成生活中不是那麼優先必要的選擇,消費者在考量每個月購買新書的預算選擇時,便會考量得更加務實審慎。因此,如同前述,若我們無法回到產品本身的產品力上,好好把產品做好,適度地回到產品導向的做法,再去講求後端的行銷相關操作,很容易便會陷入行銷失靈、不知所措的困境。筆者所創立的自轉星球文化,常遇到媒體或相關同業的詢問,究竟怎樣才可以如同我們一樣,把每一本書都做大,引起廣大的注意與討論。我常會告訴他們背後重要的前提事實,就是花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好好先把每一本書編輯好,才會有之後有效而有力的行銷,讓行銷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行銷再如何用力、花大錢,都有可能石沈大海,不被消費者所領情接受。有鑑於此,筆者的出版社一年平均出版不到六本書,每本書編輯製作期幾乎皆耗費一年以上的時間,講精而非追求新書出版量。這樣的產品營運模式,使得我們在行銷過程中,通常可以找到有別於一般產品更有力的切入點,去說服消費者支持買單。 
台灣出版業現今面臨的行銷問題 
台灣出版產業活力之旺盛,讓出版產業得以多元蓬勃發展,相對的也因為競爭過度激烈,產生一些因市場過度競爭所衍生出的環境生態問題。以下就以行銷為主要切入角度,列出幾點近年來台灣出版業所面臨的困境問題。 
一、over promise,讀者漸漸不為所動 
有一年我幫知名廣告創意人孫大偉出版《孫大偉的菜尾與初衷》,雖然貴為大家敬稱的廣告教父,書籍的製作出版過程中,卻常常可以深刻體會到他較不為人知尊重專業以及謙遜的另一面。在最初編輯定位方向的討論過程中,記得我跟他提了「孫大偉的創意練功房」之類的編輯概念,他並無未當面直接否決我,只是用他專業的廣告角度跟我分享就他不同的看法。他跟我說了在他的工作經驗裡,做廣告最忌諱的就是對消費者「over promise」,也就是最怕廣告過度誇大不實,反而導致消費者對產品、品牌失去信賴。我當下便理解了他希望那本書做怎樣的編輯方向及市場定位的調整。做出版跟廣告一樣,有些共通的準則,如同此般不得對讀者over promise。由於書市競爭的激烈,以致於不管是書名或書腰文案等等,出版社為了吸引讀者注意的眼光,常出現過度誇大、聳動的字眼,以致於讀者久而久之,慢慢對於這樣的文案失去了信任,甚至變得麻痺。over promise其實是劑猛藥,短時內偶一為之可能有效,但用過頭了,久了反而產生負面效果。台灣書市約莫在十年前在新書命名上,開始流行用起「一定要XX的幾件事、幾個地方、幾個方法」;「保證你XX的幾件事、幾個地方、幾個方法」這類一目了然,容易清楚定位的書名命名方式,但久而久之,當讀者走進書店,發現書架上滿坑滿谷全是這類的書籍時,久而久之慢慢變得疲乏,不再會因為怕沒看這本書而對這樣的over promise感到焦慮不安,進而採取購買行動。原本有效的命名,也因為市場上過多的over promise而失去了效用。 
二、許多行銷方法讀者無感、失靈 
同樣基於市場競爭過度激烈的原因,早年出版社起碼有法判斷掌握我花多少預算做了這些事情,可以得到哪些效果。直到近幾年,大家最常遇到的困境變成,即便挪出一些預算,做了一些行銷上的操作,但卻無法預期這樣的操作到底有沒有效,或可預期將可帶來多大的效益。以下便舉例提出幾點近幾年讀者已不見得買單的台灣出版產業所面臨的行銷困境: 
1、預購、贈品無效
以往讀者期待一本書,會在網路甚至是實體書店預購時因為迫不及待拿到書,而進行預購。為此,出版社與書店間也發展出共同的默契、運作模式,提供獨特的預購贈品回饋讀者。如今這種預購及預購贈品的行銷機制,效益不停往下遞減。歸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原本讀者對於一本書迫不及待的閱讀動機、需求,受到網路及多元娛樂的影響,變得不如往日那樣強烈,同時也反應在近幾年對出版產業新書銷售數量之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可運用在贈品上的行銷預算實在十分有限,因此,出版社擠破頭想出的預購贈品品項受到相當到的侷限,重複性越來越高,很難想出更新鮮、有創意,有獨特區隔性的贈品來吸引讀者。當然,讀者也就越來越不容易下手買單了。 
2、對延伸書展、折扣無感
由於書店的競爭,加上出版社庫存及現金流的考量,不停舉辦各類書展,同時不管新書或舊書,折扣不停往下殺,以至於讀者漸漸對於各類主題書展失去了新鮮感,同時,低折扣已不再能像以往那般有效刺激購買。以往出版社書籍過了新書期,都可以藉由不管是出版社自辦或者書店舉辦的書展,以及當日限定66折之類的方式,延長每本書的銷售生命週期。如今讀者早已習慣低價折扣,不僅新書七九折不見得能打動讀者,就連當日限定66折,都從以往的動輒數千本的銷售業績,到今年可能有些書連三百本都不到。這現象明顯得反應出低價促銷對出版業長久造成的傷害,同時也讓人不得不回頭去好好思考,當現在台灣出版對讀者的生活來說,已不再是必需品,絕對必要的休閒樂趣,出版社該如何面對讀者的需求,從編輯選書端一直到行銷端,徹底做出大幅的修正調整。若無法回頭思考出版產業這類最根本的問題,很容易便會在市場上迷失方向,找不到編輯、行銷上有利與地氣連結,與讀者對話的正確溝通生存方式。 
3、記者會曝光宣傳效益有限
往年只要是出版社重要的新書、大書,幾乎只要事先提撥一筆行銷預算,便可以找到有效的行銷方法。大書該如何行銷操作,有明顯的可預測的架構、規格。好比只要預期可以破萬的大暢銷書,在高級飯店舉辦新書發表會,幾乎是最基本的配備規格,當然也因為預算投資有可預期的曝光、銷售效果,因此出版社願意花大錢,盛大舉辦新書記者會。如今,由於傳統媒體的式微,當一場新書記者會無法預期會有多少家媒體會來,同時可以在哪些「有效」的媒體上刊載曝光,出版社漸漸地越來越少將行銷預算花在舉辦新書記者會上。 
4、傳統媒體式微,新的有效曝光媒體何在
網路興起對於傳統媒體的衝擊,也影響到出版業行銷曝光的管道選擇。以平面媒體來說,以往報紙仍有所謂的四大報,同時藝文版、副刊的影響力仍然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新書,都可以在報紙上找到適當的版面進行內容轉載、相關專題製作包裝置入新書、作者專訪等等宣傳曝光方式。如今藝文副刊版面篇幅及影響力逐漸降低,不只是傳統報紙,連雜誌也遇到讀者流失的同樣問題。當然新書的宣傳曝光效益也就明顯不若以往。同樣問題也發生在電子媒體:電視、廣播上。舉個例子,以往若有作者上了電視《康熙來了》,出版社隔天便會嚴陣以待,隨時注意當天網路書店即時暢銷榜的名次狀況,很容易出現因此爆量,為了單一節目曝光所帶來的宣傳效益,而為此緊急再版,為此再拉出一波長紅的銷售業績。如今此般榮景早已不復以往。一本新書輕易便可爆大量的時代不再,出版業得從從頭一步一腳印,細水長流以更紥實務實的方式一點一滴累積做起。 
三、一窩蜂出版同類型產品,難以說服讀者做出正確選擇 
如同本文一開始所述,台灣出版業競爭之激烈,許多問題已非光從行銷端來討論便可找出問題所在,並且得到解決之道。回到編輯端,編輯不管是礙於競爭及業績壓力,或者缺乏自己獨到選書判斷眼光,而一昧地追求市場上暢銷作者、書籍類型,導致書市上重覆許多相同的作者及主題內容,不僅市場很快便受到破壞、飽和,沒有出版社可以在單一主題市場長久站穩藍海龍頭。同時,讀者很快便對市場上這些泛濫的作者及主題感到無感,或者無法從中評斷,做出最正確的消費選擇。以今年的出版市場來說,因為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及塗鴉書《祕密花園》、《時間旅程》等書的大賣,導致市面上充斥許多阿德勒及塗鴉類的書籍,出版社很難詮釋他們所出版的書如何有別於其它市場上同類書籍,找出自家產品的獨特性,說服消費者選擇自家產品。當然市場很快便開始飽和,從藍海一下變得超級紅海。讀者在過了這一窩蜂的風潮效應後,也開始對這類書籍感到麻痺失去購買的興趣。 
出版業行銷成功個案探討 
上述列出許多台灣出版業行銷現今存在的問題,但我始終相信事在人為,即使困難重重,大家也可不必太過悲觀。在不景氣的市場下,仍然有許多人步步為營,開創出另人敬佩的好成績。以下就舉例一些筆者在創立自轉星球文化的第十一年來稍可供大家做不同角度思考的案例,期能一同在迷霧紛擾的市場中摸索前進。 
一、讀者優先──一億六百萬讀者在哪:彎彎環島十五天連續十二場簽書會tour 
敞公司旗下經紀作者之一部落格天后彎彎,在2005年出道,出版第一本書時便大賣(累積至今)二十幾萬本。依照傳統出版社做法,其實可以採取保守穩健做法,不必嘗試太多創新突破、不合成本又帶著風險的行銷方式。但由於我們同時也是負責彎彎這品牌經營的經紀公司,為了品牌的永續長久經營,在彎彎每本新書的出版過程中,我們皆從長遠全面的角度思考,不斷挑戰嘗試各種創新大膽有趣的行銷活動。一直到2008年,彎彎部落格累計突破一億六百萬瀏覽人次,三本書籍累積銷售突破六十萬冊,準備出版第四本著作《可不可以天天出去玩》。每次開會,對於上述驚人的數字,我們總是感到無比惶恐及感覺不真實──這些一億六百萬網友,六十萬的讀者,他們究竟在哪裡?於是,我們與作者討論,應該找個方式,好好當面看看這些讀者,好好感謝他們。若沒有他們的支持,絕對不會有如此驚人的成績數字。於是策劃了一段環島感謝簽書會之旅,一連十五天,跑遍全台灣,進行共十二場的簽書會,包含嘉義、屏東、花蓮、羅東⋯⋯等平常一般出版社舉辦簽書會等讀者活動很少會到的小鄉鎮。透過網路的力量,累積了十四天的能量人氣,最後一天/場回到出發地台北,在金石堂汀洲店進行最終站的簽書活動,現場前來參加的書迷有近千人,簽書會從下午二點一直進行到晚上十點多超過書店營業時間仍無法簽完。
那一次活動,最大的收穫是讓我們在第一線與讀者面對面接觸,可以實際了解認識到作者最重要的讀者群,有助於往後企劃行銷活動時可以更貼近讀者、市場。記得在東部幾場的簽書會,好奇隨口問了一些讀者平常都到哪些地方買書,所得到的答案很多都是便利商店、超商。這答案給了我們不小衝擊,平常從站在台北的角度企劃新書,很難理解想到,原來全台灣還是有些人不方便上網買書,或者不盡然有方便購買的書店。而非我們原先既定的印象:網路書店及連鎖書店已經如此發達,究竟還有哪些讀者會到超商買書?
在那趟tour籌畫時,我們便覺得有必要將過程全程拍攝記錄下來,雖不確定可以將它變成什麼,但應該還是有機會可以將它做成有趣的東西。後來我們又花了兩年的時間處理、補拍許多內容,變成一部全省院線記錄片《帶著夢想去旅行》,開創了史無前例的作者記錄片的先軀。 
二、聶永真:回饋忠實讀者,深夜限量精裝版首賣 
聶永真同樣是自轉星球旗下的經紀作者。早在2009年我們便簽經紀約,同時出版第一本書《Re_沒有代表作》。一直到2014年,即將出版第三本書《#tag_沒有代表作》,此時的聶永真早已獲得過無數國內外設計相關獎項,擁有廣大年輕的死忠粉絲,聶永真三個字儼然已成台灣設計界重要的流行符號icon。在新書企劃過程中,我們討論到若單單只是用一般出版社習慣的預購方式操作的話,應該很難滿足那些死忠的讀者。如何讓最忠實的heavy user在第一時間早於其它人一步搶到新書,而且具有獨特珍貴的收藏價值,是我們覺得最重要的行銷課題。配合編輯上因為是聶永真第二本作品集,希望製作上可以採用較大的規格來進行編輯,從開本、印刷裝幀到訂價。於是我們希望生產六百本全亞洲限量的盒裝版,訂價一千八百元,不再做任何折扣。同時,在預購前,在誠品書店信義店進行唯一一場首賣會。為了配合讀者群的生活型態,特別與誠品書店討論,開放一般不舉行活動的深夜時段,首賣會活動從晚上九點半開始,直到近十一點結束。二百本早早在九點半開始進行簽名前便被死忠的讀者搶購一空。 
三、反傳統邏輯思考:《365G──2006台灣不可思議新聞大百科》陳列於書店垃圾桶販賣 
台灣出版業人才的斷層一直是個相當嚴重的問題。薪資結構以及無法有完整的人才教育養成機制,使得不管是編輯或是企劃等相關出版人才,平均常待不到二三年便跳槽到其它產業,也因此,就行銷來說,許多企劃人員在對出版產業尚未熟悉,還無法精準掌握重點方向的狀況下,只能仰賴往昔業界最安全普遍的行銷操作方式,無法針對不同的書的屬性,大膽為其量身打造出最適合的新書行銷操作方式。自轉星球文化最為一個早期只有一人的獨立出版社,自然背負了許多業界及讀者對它的不同期待,期許挑戰市場,不管是在編輯、企劃或通路合作上。
2007年我們策劃出版了《365G──2006台灣不可思議新聞大百科》,將當年每日一則精選出的垃圾新聞反諷式地印刷在回收廢紙上,並且用傳統市場上常見的紅白塑膠袋做為外包裝。在擬定行銷策略時,我們將本書重點定位在垃圾新聞上,於是想到在書店通路上,應該做出不同的實驗創舉,將垃圾桶搬進書店,將新書陳列在垃圾桶裡進行販售。為了讓整個企劃更符合本書的嘲諷精神,垃圾桶還請了街頭塗鴉藝術家Bbrother創作噴上當時吵得沸沸揚揚的郭劉戀緋聞主角郭台銘與劉嘉玲之肖像,並且寫上斗十「新聞是垃圾」的字眼。
當時書店對於如此前衛大膽的行銷合作方式,第一時間的反應當然有許多顧忌,但在當時的書店生態還屬有些可以嘗試的空間狀況下,仍免為其難地讓我們完成這個行銷創意。如今書店的競爭生態,或許已難再有空間,進行如此大膽的實驗嘗試。 
結語:台灣出版業的未來 
綜合上述,台灣出版產業與全球各國一樣,正面臨到經濟下滑、數位網路興起的影響,不管是編輯或行銷上均面臨到產業轉型過渡時期的嚴苛挑戰。誠如本文一再強調的,面對產業生存的根本問題,如何捥救營運成績,已非單就行銷角度所能解決。徹底回到產業本身,以及產品的本質,也就是書籍的編輯端去思考,然後順此整合行銷、發行端,才是真正有效面對市場嚴峻考驗的重要根本之道。台灣出版產業近幾年來不斷探討編企合一,編輯需要具備企劃能力,而企劃也需兼備編輯思維,便是順應這樣的市場挑戰下,所因應而出的生存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