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製雕刻食品模具影片介紹


 沅豐食品模具行

鄭永斌的印模世界
鄭永斌的印模世界@遺忘村無心路4125弄7巷6號5樓147室|PChome 個人新聞台 - https://goo.gl/TqcwTF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訂閱站台
簡榮聰《台灣粿印藝術》的成書,讓坊間懂粿印或不懂的人都能認識木刻技藝、米麵食、圖像藝術、飲食文化、節慶禮俗的呼應關係,我喜歡「呼應」這個詞,更愛「對立結構」這種關係,呼應是兩造相互成長的形象,對立結構則是兩起相反又能共構的特殊關係,就像我們要說「紅龜粿」的時候就存在著「非紅」「非龜」「非粿」的另一種食品,是白的是粉紅的是綠的,是桃子是連錢是一尾魚,是麵皮是餅皮是花生糖,人們善用自己酷愛的想像力創造傳統,傳統因共有的生活習慣與鑑賞能力而讓她成為這地方這時代的一種文明記憶/技藝。
技藝是具有記憶的。
懂設計的人,除非擅長某種「技藝」,在電腦系統之外的金石與竹木之間操作得宜,不然對於「記憶」一概廢土。不妨說的更仔細,就是早期手作年代的人善用腦袋記住想像,實踐於生活,取之用之已經存在的元素,如果用現代的「創意」形容那些時期的新產品,也談不上創不創意,因為他們想要適切的存在生活,圖一個便利及風雅。然而,搞設計的年代讓生活多元且多彩,想像只留在電腦系統中,生活不見得需要真正被實踐,元素拼湊,如果考慮取之用之的點就會被認為是老土,如果用當代的「創意」稱之為「酷」,然而有某種不三不四的詭異案例,也就不多說了,因為我要說的是工藝與設計的兼具能讓「故事具有永續」特質,在新與舊之間取得時代的平衡也就能取得視野的高度,也許你能說:「如果我能做到,就得大獎賺大錢了!」也請這樣的設計類新鮮人放下傲慢的良知,閉上自以為能改變眾生的小世界,打開一扇高度與寬度兼容的窗,看著也聽著,更要亦步亦趨的學習,模仿治學的態度,而創造自己擁有的獨特智慧──當然,擁有這樣心胸的人頗多,受人敬重,產品與藝術性皆具,對於「鄭永斌」而言,這則是一種專業與品味的象徵。
2006年10月5日的蘋果日報有一則郭美懿採訪〈粿藝傳人 老技藝 新圖樣 傳統糕模增賣相〉的主角就是鄭永斌先生,文中提及鄭永斌先生原想成為藝術家,卻變成工匠的心聲,就我看來,鄭永斌是雕刻粿印的設計師,是粿印藝術的專家,怎麼不能說他是「粿印藝術家」?
他在國中畢業的那一年被安排到建教合作的高雄木刻店當學徒,在苓雅區的大順橋下雕刻外銷為主的花窗、佛像等等,偶爾會兼作一些粿印,做了兩年便在台灣的西半部拜師學藝,依舊是雕花窗、木製品製作、佛具相關的訂單為業,爾後思索這樣追趕外銷訂單的生活與思維與自己的理想不符,而就專研粿印,在25歲那年創設屬於自己的「源豐工藝社」,直到近年因登記立案發現原有名稱已被登記走了,才改為如今我們看到的「沅豐食品模具行」的名稱。應該說,這也是台灣難人可貴的「食品模具」專業製作單位,以對稱平穩的圖像設計為根本,配合「大色貨」固定樣式的產品生產,並且接受客製訂單的創作,「有設計師把概念、圖稿、版型給我,用skype談了好久,生產粿印與生活用品的結合,作品很小,雕紋很傷眼力,尤其數量不多的話很費神,有時候還真的會評估狀況,太耗神就不接這個單」、「以前有個經驗,盤商要我刻好幾款圖紋的食品印模,然後就在也沒有下訂單,因為都跑去其他廉價勞力國家下訂,當人們不去注重糕餅圖像美感的時候,就會出現廉價且粗糙的印模流通而被接受」,鄭永斌對此沒有一點怨嘆,這是時勢所需,有人買就會有人這麼作。當然,我們還是回到了一種感嘆──當我們不斷要求製造商特價、折扣、買一送一的同時,成功的商人永遠不會虧本,再多的優惠中存在偷工減料的禍源,比如添加焦糖色素的醬油讓人美味、有色感、價錢便宜,相對的是治癌的嚴重後果。
2007年3月26日的蘋果日報刊載了一篇由郭美懿撰稿的新聞〈討喜紅龜粿 變身紙卡片〉,接受採訪的主角是我,我與鄭永斌的緣分挺深的,受到同一個關注糕餅文化的記者採訪與撰稿介紹,時間相隔一年,也是郭美懿給我當年的採訪資料,我才將這位大師的名稱擺在記憶中,而在這幾年跑田野的時候,一些人曾讀過、買過、用過他的印模,都說他的作品具有藝術美感,值得使用與收藏,但是就是價錢太貴!我在鄭永斌面前提及這件事,他說:「如果是大色貨是幾十年沒變的死豬仔價,因為那是固定的款型,我們雕刻的時候只要畫好範圍,下刀就很快!如果是訂作就需要重新畫稿,真的要在木上劃線稿,相對的工時就會拖長,線條的粗細也是工時的衡量點,我印象中的都是設計款、訂作的才會是你說的價位!」聽到這番話,確實傳統版型與客製作品是不同的操作程序,在工廠看見知名連鎖咖啡店、郭元益、李亭香、三協成、......等都訂製專屬款式,一把8000至萬餘的都有,如郭元益的糕點具有鮮明的圖像,偶有配合節慶有創新紋路的也都是出自他手!「文化局稱市面上三分之一的餅舖印模都出自他手!這只是保守估計,有很多大色貨經由盤商出去的就不只如此了!」相信他的自信是絕對的,因為我在與他見面的5個小時內,有接不停的活動、訂單、邀約、製作,這就是讓人肯定的一種社會價值。
2012年11月26日星期一,與鄭先生約在下午一點親自拜訪他,他泡茶款待,與我輕鬆談論,也關切我的論文及創作。他為人謙遜,但是帶有一種堅決的信心,因為這領域是他的專精,三十多年的專研糕、餅、粿、糖模的類群製作,了解執刀的角度與木質的良莠,也能感受研究者對於每一層面的努力,「我已經配合採訪幾十年了,有成大的、台北藝術大學的、東海的、中部的科技大學等等,有的是要做設計研究,有的要做餅舖文化,還有教授帶著學生一直來看,好像有產品設計!作研究很辛苦!」於是,我們在工作室的另一處還有一棟儲藏室,他引導著我了解儲藏的木料以及他多年的珍藏品,「以前會用樟、楠、台灣的烏心石,但是現在比較多的還是進口材,如果能放一年控制乾溼度是最好,可以讓糕餅模子存放的更好!」一路上了樓,看見又一房間中掛滿印模,櫥櫃中仍是層層疊疊模具。
另一種緣分就是這些採訪過他的研究者著作,我可都拜讀過,從他口中說出,我亦能對答,也欣慰這幾年自己的搜尋資料並無缺憾。
鄭永斌是台中石藝協會的會長,好客,拜訪當天他正訂製餐點要在明天酬謝會友及支錢幫助特展的朋友,幾通電話中是往返不覺得細心叮嚀,要餐點以讓人吃飽為原則、不讓人失禮;而他泡著茶藝,論著雕刻技藝,鑑賞著收藏物,牆上字畫羅舉,廟上的泥塑小像以籮筐盛裝在房間角落,「就是喜歡收藏,跟朋友一起玩,可以認識到木料上的漆、陶瓷上的釉、磚瓦的紋路辨別年代的款式,像這些糖塔模子在當初以便宜的價錢買到,因為我一眼就看得出那是糖模,糖模流通古董市場的機會幾乎沒有,因為很少糕餅店家的印模會流到市面,那些是專屬的,坊間容易買到的是大色貨,一般通用型的,比如紅龜粿、花糕等就容易見到,但是喜餅、糖模就很難!」一口收藏鑑賞經,想到高雄黃鳳鳥先生,都有種收藏怨念的堅持,各有千秋。
只是兩人隔著電腦惺惺相惜,卻未曾蒙面,哪天能相互交流一番,也是不錯的好新聞話題!
與鄭先生的茶敘時間從下午一點多到五點左右,就一個田野調查的程序是應該「逃離現場」,長時間的訪談效益是經不起考驗的,「你喝不喝酒?」鄭說,「喝,偶爾睡前喝瓶酒可以讓自己很好睡!」我說,「喝酒能讓自己輕鬆一點,我自己釀酒,睡前會喝一杯半左右,來,我跟朋友買山泉水私釀的蒸餾酒,然後泡上分別以葡萄、烘焙的葡萄乾、刺五加泡的酒,喝喝看!」鄭說。
三杯的葡萄酒溫潤胸膛,一小口的刺五加酒讓我喘了一口氣,稍微的舌尖刺麻,但是整身暖和了起來。好喝,真的好喝!「這一瓶你帶回去喝!」鄭說,我這時候被放鬆的情緒笑了起來,記得上一次在金山李公子家中的一餐也帶了罐他們私釀好物「桂花酒」,這次的鄭先生給了我「刺五加酒」,感覺「會喝酒」而能得到「會釀酒/會品酒」的對象時,能夠有更深層的認識──酒,放鬆了我們原有的採訪結構,交朋友才正式開始。
(鄭先生所雕刻的糖模,雞與鵲,三塊二式)
(鄭先生以銅翻模的糕餅印模鑰匙圈,以及小型龜粿印模,有五款,分別為福、祿、壽、喜、財,每款各三面圖像,皆異,有一整組販售,而台北故事館的「甜點‧故事‧台灣味」特展賣品部則單枝販售,可到現場挑選尋寶,記得是一枝1500元)
(收藏豐富,其中青釉彩繪白瓷盤式龜粿印模讓我驚豔,有大有中,而我自己收藏的是小款的,鄭先生的收藏可大道作為水果盤)
(房間一角有巨型粿印與糖模,居中者為仿古新刻,有過膝之高;最右者為結婚合親時所用的八角糖,或可為糕,或為鳳片)
我的時間並不趕,只要今晚能抵達台北即可。鄭先生開著車載我到太平區街上的一間鴨肉飯吃晚餐,「這間的師傅到北港去學鴨肉飯,手藝精巧,出菜也快,生意一直很好,每每像你們這些朋友、研究生、或者重要的人來都會帶他們來這用餐!很適合吃飽吃巧的!」菜色家常卻不凡,我扒著飯,喝著鮮味十足的蛤蠣湯,在濕冷的晚餐時候與鄭大師用餐榮幸之感,「下次一定再拜訪鄭先生」,我被送到了統聯客運,我也隨即有了座位北上,直到今日才有機會將這次的見面經過略述一番,下次何時?就得看緣份!鄭先生的時間與我北上的時機!又是一種緣分的開始。
很期待下次的見面,見面後的茶敘與小酌,以及對於粿模藝術的求教與解惑


【新唐人2012年6月10日訊】 社區廣角鏡(244)紋是怎樣印出來的,糕餅上的鯉魚、蝦、蟹這些動物又像微甚麼意義?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推出傳統果模特展,展出果印傳人鄭永斌收藏與創作的果模、糕模、餅模、糖模等各式模具,讓民眾體驗傳統文化的生活信仰與先民的智慧。
俐落的刀法,專注的神情,從小喜歡藝術的鄭永斌,國中畢業後即學習木刻技藝從事門花彫刻,因對糕餅印模彫刻產生興趣,開始投入糕餅粿模的設計製作。 粿印傳人 鄭永斌:「下去開始收舊的模具最主要的一個用意就是老一輩的刀法,我要參考他們的刀法。」
傳統粿模雕紋都有吉祥寓意,比如雞冠的冠與「官」諧音用以祝賀陞遷,在閩南語中雞與家同音,含有「起家」、「興家」之意﹔而鯉魚多產也被用於祝吉求子。 粿印傳人 鄭永斌:「它是做喜餅的嫁娶使用的,上面刻有二姓合婚 百年諧老,裡面刻有男女對拜,它這個構圖是相當特殊的。它有刻嫦娥、月兔,光看這個構圖就知道這一塊是要做中秋月餅的。」
八百多件珍貴的收藏中,為甚麼這一件,背面刻著「 每日伍拾文」呢?原來因為這個粿模的雕工繁複,一般人如果負擔不起刻製費用,也可以租回去製作糕餅。 粿印傳人 鄭永斌:「三元及第五子登科,這都吉祥的,都是有含義的,它這個做出來是要租人的,所以後面 每日出租伍拾文。」
傳統民俗工藝蘊藏先民習俗和智慧,想了解更多嗎,不妨親自走一趟臺中屯區藝文中心親自體驗。


太平市沅豐工藝社負責人鄭永斌,是目前全省僅存少數還以木雕製作粿印的師傅,他所製作的粿印,除了實用之外,並因融入藝術巧思,成為收藏家喜愛的珍品。
鄭永斌表示,他是在國中畢業之後,有感於自己罹患小兒麻痺症,行動較為不便,於是到工廠跟著師父學習木雕,曾到全省各大廟宇幫忙雕刻神像及木雕裝飾品,二年之後,為找回傳統的藝術,投入榚餅印模的木雕工作,從此﹁擇善固執﹂。 鄭永斌表示,他所製作的粿印,一個最起碼要一、二千元,約為塑膠粿印售價的十倍,但訂單仍應接不暇,主因在於塑膠製或由電腦機械手工雕製的粿印,輪廓不深,所製作的榚餅線條花紋無法有稜有角,並且不耐長期的敲打,因此一般榚餅店仍對以黑心石木雕刻的粿印情有所鍾。但因目前民眾逐漸不喜歡吃中式榚餅,使得目前從事榚餅印模雕刻的師傅,全省大概只剩下三、四人而已全省榚餅店所使用粿印約有三分之一出自他的手中,有許多並外銷到東南亞國家。
鄭永斌雖然學歷不高,但人生歷練豐富,並擔任台中石友會的理事長,不時充實藝術涵養,而他的粿印由於融入巧思,經常創新樣式,因此還有許多收藏家刻意收購他的大型粿印,當做藝術品擺設。 鄭永斌家中也收藏了許多清朝以後的粿印及相當少見的﹁糖塔﹂,據他表示,從各式各樣的粿印花紋,即可了解過去的主人到底是客家人、出家人、大員外,或是那一時期所出產的粿印,由於一般榚餅都是喜慶時所用,因此花樣也以壽桃、壽龜為主,但也有連串銅錢、龍鳳、花鳥或是代表﹁三牲﹂的雞、豬、魚為主的圖案,而經歲月的鑿痕後,舊時代的粿印更顯得古樸雅緻。
鄭永斌表示,一般老榚餅店也有珍藏使用過粿印的習慣,因此收藏家難以收藏到齊全的各式粿印,他為讓民眾喚起思古之幽情,未來也計畫與古農莊莊主張友吉合辦古文物展,讓民眾能了解過去另類吃的藝術。

2017-07-13_2259352017-07-13_2259292017-07-13_2308512017-07-13_2309172017-07-13_230939  2017-07-13_2259232017-07-13_2259112017-07-13_2258402017-07-13_225829  

2017-07-13_2307092017-07-13_2307302017-07-13_23064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