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史/族譜拉近家人距離!台北市文獻會第十屆「創意族譜優勝作品展」/「賣卜」是算命師、「查媒嫺子」是與家婢所生的子女嗎?「阿片吸食」欄,記載家中成員是否吸食鴉片;「職業」欄的「賣卜」代表算命師、「左官」為泥水匠、「花摘」則是採花工。「媳婦仔」是童養媳、「過房子」是同宗的養子、「庶子」是與妾所生的子女、「查某嫺」是女幫傭或家婢、「查媒嫺子」就是與家婢所生的子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Cbbwjp

----------

【專文】《以地名認識台灣》自序
文/李筱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2017-12-26 09:25
任何一個正常的教育,無不以腳踏的土地為起點。而地名的了解,更是本土教育的重要基礎。遺憾過去我們台灣因特殊的政治環境而無法施行正常的教育,以至於今台灣人(所有住在台灣的人)對自己生長的土地仍有著相當的疏離感。我有感於此,且以自己的心路歷程為鑑,乃決定編寫本書,希望藉由對台灣地名的認識,有助於建立台灣人的本土意識與自我認同。(圖/李筱峰)
任何一個正常的教育,無不以腳踏的土地為起點。而地名的了解,更是本土教育的重要基礎。遺憾過去我們台灣因特殊的政治環境而無法施行正常的教育,以至於今台灣人(所有住在台灣的人)對自己生長的土地仍有著相當的疏離感。我有感於此,且以自己的心路歷程為鑑,乃決定編寫本書,希望藉由對台灣地名的認識,有助於建立台灣人的本土意識與自我認同。(圖/李筱峰)
1985年夏天我第一次到美國,在西雅圖(Seattle)遇見一位美國中學生,在聊天中我問他:「你們這裡為何叫做Seattle?」這位美國中學生不假思索立刻回答:「Seattle是一位酋長的名字,由於他的努力,促使白人與印第安人之間和平相處,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名字來稱呼此地。」我問他是怎麼知道的?他說小學時代就知道了,學校上課就有討論。我忽然感慨萬千,反省台灣的教育,絕大部份的人,即使都已經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生長的「台灣」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我生長於台南的麻豆,直到我大學畢業,我還不知道麻豆為何叫「麻豆」。我不僅無知,而且也沒有想知,這是我自小接受着「去台灣化」的教育使然。直到我第二度的覺醒(第一度覺醒是「民主人權」的覺醒,第二度覺醒是身份認同的覺醒),逐漸意識到「在地化」、「土斷」的意義,開始研究台灣的歷史與地名,才知道我的故鄉「麻豆」,以及應該是我的國家的「台灣」,其名稱與平埔族的西拉雅語有著密切的關係(詳見本書內容)。
任何一個正常的教育,無不以腳踏的土地為起點。而地名的了解,更是本土教育的重要基礎。遺憾過去我們台灣因特殊的政治環境而無法施行正常的教育,以至於今台灣人(所有住在台灣的人)對自己生長的土地仍有著相當的疏離感。我有感於此,且以自己的心路歷程為鑑,乃決定編寫本書,希望藉由對台灣地名的認識,有助於建立台灣人的本土意識與自我認同。
地名是人群叫出來的,因此地名可以反映人群的生活狀態、發展、觀念、關係、變遷等多種面向。這些都成為歷史的內容,因此台灣的地名,當然可以反映台灣的歷史,記錄着台灣人生活的過去。
台灣大大小小地名繁多,不勝枚舉,本書以各縣市鄉鎮區的名稱為主,再補充小地名。將這些地名依時序,再加以細分歸類,儘管無法盡舉盡述,但已足以讓我們透過這些地名,體會我們南島祖先的重要角色與分量、族群的互動、糾葛與融合、漢語族先民的胼手胝足的開發過程,以及此地過去的山川地景。尤其,當台灣每換一個新的統治者,就會更改、命取或出現一些新的地名,因此形成地名的多元而複雜;這種多元而複雜的地名,剛好反映了台灣歷史上主權者變換頻繁的特色,讓我們感受到台灣不斷被殖民的身世。
質言之,台灣地名與台灣歷史息息相關,知地名,而歷史知過半矣!瞭解地名,體會其歷史,才能建立「生息於斯,認同此土」的感情。
有關台灣地名的研究,前輩學者眾多,研究成果輝煌。但正因為他們的研究卓然精闢,出版品汗牛充棟,非一般人能速讀、精讀、盡讀。因此,有需要一本精要介紹台灣地名的入門書,本書即基於此需要而編寫。感謝諸多前輩學者的研究(詳見本書附錄「參考及推薦閱讀」書目),提供本書編寫過程中的參考。
李筱峰   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挖掘海外台灣史料 旅美台人推國家寶藏計畫
分享挖掘海外台灣史料 旅美台人推國家寶藏計畫到Facebook 分享挖掘海外台灣史料 旅美台人推國家寶藏計畫到Line 分享挖掘海外台灣史料 旅美台人推國家寶藏計畫到Google+
2017-07-10


找尋美國政府解密公開相關文獻
〔記者邱燕玲/台北─紐約連線報導〕一群旅美台灣人愛台不落人後,近日穿梭在美國國家檔案局或是紐約聯合國檔案室,蒐集、翻拍有關台灣的歷史文件,並推動「國家寶藏」計畫,希望建立海外台灣歷史文件的網路開放資料庫,成為每個台灣人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寶藏。
一群旅美台灣人推動「國家寶藏」計畫,希望挖掘流落海外的台灣歷史文件,建立網路開放資料庫,成為每個台灣人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寶藏。(取自《國家寶藏》臉書)
一群旅美台灣人推動「國家寶藏」計畫,希望挖掘流落海外的台灣歷史文件,建立網路開放資料庫,成為每個台灣人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寶藏。(取自《國家寶藏》臉書)
一群旅美台灣人推動「國家寶藏」計畫,希望挖掘流落海外的台灣歷史文件,建立網路開放資料庫,成為每個台灣人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寶藏。(取自《國家寶藏》臉書)
一群旅美台灣人推動「國家寶藏」計畫,希望挖掘流落海外的台灣歷史文件,建立網路開放資料庫,成為每個台灣人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寶藏。(取自《國家寶藏》臉書)
這個計畫是在二○一六年暑假起草,接著九月的一場「紐約g0v黑客松」活動中,由文史工作者林育正、旅美新創科技業者蕭新晟、紐約州立大學研究助理教授莊士杰等人推動,現在也有愈來愈多志工投入協助,此計畫已在臉書成立「國家寶藏」專頁
盼建立台灣歷史文件開放資料庫
計畫發起人之一的莊士杰昨接受本報越洋採訪表示,陸續有來自台灣的歷史學者和文史工作者前往馬里蘭大學旁的美國國家檔案局(NARA),找尋美國政府保存並陸續解密、公開與台灣歷史相關的資料文獻,光是美國國家檔案局內與台灣相關的文獻就有數千萬筆之多
他說,相關文獻內容包羅萬象,從美國對台情報工作的書信往來、台灣地理水文記錄、民國五十年代台灣所有媒體調查統計,甚至台灣本土文學作家的紀錄都有;有些可能台灣方面已經知道,更多的資料是美國政府自己的蒐集記錄,這些資料文獻對台灣來說,就如同藏在寶庫裡的寶藏一樣,等著有心人去挖掘。
擬製作APP將翻攝資料數位化
莊士杰指出,他們因此推動「國家寶藏」計畫,未來也要製作一個手機App,提供連續翻拍功能,把這些文獻資料挖出來並數位化,同時讓翻拍成果直接進入國家寶藏資料庫,成為一個台灣歷史的開放資料資源,讓日後對台灣歷史有興趣的個人或單位可以方便搜尋。
莊士杰說,「國家寶藏」會是一個長期執行、不斷挖掘流落在海外台灣歷史文件的計畫,未來大家會秉持著「開放資料」與「全民參與」的精神,期待一張一張翻拍下來的文獻,重新進入公眾視野,成為每個台灣人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寶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