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衣的起源竟可追溯至4萬年前?考古學家驚人發現
有眼縫紉針的發明引發了貼身衣物的興盛。(取自Macquarie University)
內衣的起源竟可追溯至4萬年前?考古學家驚人發現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btPau1
2024/07/07 07:46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據科學媒體《IFLScience》4日報導,澳洲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考古學家最近對世界上最早的有眼縫紉針進行了新的分析。這些針可以追溯到最後冰期極盛期的著名丹尼索瓦洞穴 (Denisova Cave)。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現今使用的內衣可能源自於4萬年前在西伯利亞寒冷洞穴中首次出現的祖型內衣。
丹尼索瓦洞穴位於現今俄羅斯阿爾泰山脈,是一個重要的考古遺址。自2008年以來,科學家們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古老的人類種群,稱為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這一發現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演化歷史的認識。
研究團隊指出,人類至少在7萬年前就已經使用無眼骨錐來製作衣服。然而,製作有眼縫紉針對古代狩獵採集者來說是一項耗時費力的工作。考慮到骨錐已經足以製作基本服裝,這引發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他們要費心製作這種更複雜的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更精巧的縫紉工具出現在丹尼索瓦洞穴的時間,恰好與冰河時期全球溫度驟降的時間吻合。當寒冷來襲時,人們可能需要穿更多層衣服,而有眼縫紉針的出現可能帶來「更精細、更有效率的縫紉」,從而促進了可挽救生命的內衣的製作。
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麥覺理大學的吉利根(Ian Gilligan)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解釋說:「有眼針工具是史前時期的一個重要發展,因為它們記錄了服裝功能從實用目的向社交目的轉變的過程。有眼針對於需要非常精細縫紉的衣服裝飾特別有用。」
研究團隊推測,這種裝飾可能涉及將貝殼珠子或毛皮邊飾附加在動物皮革製成的衣服上。他們認為,製作有眼針的好處不僅在於便於手工進行更精細的縫紉,提高縫紉效率,還可能與衣服的裝飾以及多層服裝組合中對內衣的需求有關。
然而,研究人員也坦承,「儘管邏輯上說得通,但對於更新世晚期存在內衣的令人信服的證據仍然很少。」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為我們理解人類早期服飾發展和社會變遷提供了新的視角。
內衣的起源竟可追溯至4萬年前?考古學家驚人發現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btPau1

人類起源自非洲?/為何海水是鹹的,原來是風化造成/南非人類搖


為何海水是鹹的,原來是風化造成
technews.tw查看原始檔
地球三分之二的表面被水覆蓋,從外太空看,地球是一個淡藍色的點,但絕大多數的水是鹹的,人類飲用、洗滌、製造和生產食物的淡水只有 3%,而且當中又有三分之二被鎖在冰川、冰蓋和永久凍土之中,河流、湖泊或含水層中的可用水只有不到 1%。現在科學家在研究海水淡化技術,試圖在可用水稀缺時派上用場,然而為何海水是鹹的呢? 
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報導,海洋中的鹽大部分是在風化過程產生,風化過程會將陸地岩石中的礦物鹽轉移到海中。雨也不是純淨的水,而是含有少量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因此雨水具有微酸性,當這種弱酸落在陸地上時,微小的礦物質就會從岩石中溶解到水中,分離成帶電粒子,稱為離子,然後,這些離子隨著水一起流入河流,最終流入海洋。
其中許多礦物離子隨後被海洋植物和動物從海水中去除,其他的礦物質離子則留在水中,濃度隨著數百萬年時間累積增加。海水中超過 90% 的離子是鈉鹽和氯離子,佔海洋重量的 3% 左右,它們是食鹽的化學成分。其他像是水下火山和熱液噴口也會將礦物鹽排入海水,而排水不足的孤立水體可能會因蒸發而變得愈來愈鹹,水分被帶走,同時留下溶解的礦物質,如死海,含有約 30% 的礦物鹽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海水鹹化的自然過程可以透過海水淡化技術逆轉為淡水,包括煮沸然後再冷凝水,或者透過反滲透膜以高壓泵送水,讓水分子通過,濾除較大的礦物離子。但這兩個過程都是高耗能的,因此海水淡化廠通常設在水資源匱乏,但能源價格低廉的地區,如中東。
隨著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候,潮濕的部分變得更加潮濕,乾燥的部分愈來愈乾燥,未來幾年對淡水的需求將會大增,預計到 2050 年世界一半人口將生活在缺水地區,因此迫切需要更好的水管理政策和更有效的農業用水技術,若海水淡化技術可以更廉價更節能,將能更長遠的造福人類。


最新發現! 印度出土古老石器 撼動「非洲起源」假說 
 分享最新發現! 印度出土古老石器 撼動「非洲起源」假說到Facebook 分享最新發現! 印度出土古老石器 撼動「非洲起源」假說到Line 分享最新發現! 印度出土古老石器 撼動「非洲起源」假說到Google+
刊載於最新一期《自然》期刊的考古研究結果,可能撼動「人類起源自非洲」的論點。(擷取自印度遺產教育中心)
2018-02-02 14:5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古人類學家普遍認為,現代人類具有「單一起源」特性,認為人類的共同祖先來自非洲,然而最新考古研究在印度發現更為古老的人類石器,可能撼動已被廣泛接受幾十年的「人類起源於非洲」論點。
根據上月31日發表的國際期刊《自然》(Natural)中一篇論文,印度南部坦米爾納杜邦(Tamil Nadu)的考古學家帕普(Shanti Pappu)與其研究團隊,在阿堤蘭帕坎(Attirampakkam)遺址挖掘出數以千計的石製工具,經最新測年技術鑑定,年代可追溯到38萬5000年前。
過去出土的證據普遍顯示,現代人類約在距今25萬年前起源於非洲,而在非洲發現的人類石器工具的年份同樣也在20多萬年前,增強了古人類學家對於人類單一起源假說的信心,然而,這次發現的石器更為古老,顯示人類起源可能並非單一區域,而是更為多元複雜。
據此結果,研究團隊認為,印度的人類可能在38萬5000年前至17萬2000年前,當時還是舊石器時代中期就已發展,較過去發現僅能追溯至12萬5000年前的證據,往更久遠的年代推進。
不過主持該計畫的帕普也表示,這次在該遺址的考古行動並未發現人類遺骸,無法斷定製造這些器具的人種,未來團隊將持續進行研究,並在釐清與印度物種文化的連結時更加謹慎。

人類起源自非洲?/為何海水是鹹的,原來是風化造成/南非人類搖


36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公諸於世
www.natgeomedia.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12日, 2017
組合「小腳」,非洲南部史上發現最古老的人科骨骸,耗費了20多年的努力。
普羅米修斯南猿(Australopithecus prometheus),又稱「小腳」的顱骨正在展出。PHOTOGRAPH BY MUJAHID SAFODIEN, AFP, GETTY
史上頭一遭,一副近乎完整的367萬歲骨骸將公諸於世。
12月6日,一副暱稱「小腳」的南猿化石在南非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演化研究所(Evolutionary Studies Institute)的人族典藏室(Hominin Vault)展出。遺骸經過清潔與重建,展現一副90%完整的骨骸,只缺腳的一部分、骨盆和膝蓋。
「它坐擁許多第一,」發現小腳的史前人類學家榮恩.克拉克(Ron Clarke)告訴《目擊者新聞》(Eyewitness News)。「它是第一副完整的成人骨骼,它是第一副在同一個個體身上有一隻完整的手臂和一隻完整的腿骨可供比較的骨骸,而且它是非洲南部最古老的人族骨骸。」
小腳長久以來都沒有被公開,1994年克拉克在南非斯泰克方丹洞穴(Sterkfontein Caves)挖到一些動物骨頭的時候發現四片它的足部碎片,然後他在1997年7月派其他研究人員進洞穴裡尋找線索。在那之後,研究人員辛苦發掘並整備這些化石,直到現在才展出。
克拉克和其他國際專家很快就會針對這項研究發表超過25篇科學論文。這些成果預計明年出版。
化石化的骨骼是罕見的發現,完整的骨骸更幾乎前所未見。有將近400萬年歷史的小腳匹敵來自東非且更為出名的露西(Lucy)骨骸。露西大約320萬歲,40%完整,而且少了顱骨。
「這是人類起源研究史上最重大的化石發現之一,」克拉克在一份新聞稿裡說。「今天能夠揭露這麼重要的發現,我們感到相當榮幸。」

人類起源自非洲?/為何海水是鹹的,原來是風化造成/南非人類搖人類起源自非洲?/為何海水是鹹的,原來是風化造成/南非人類搖  


 

2017-07-23_224410.jpg2017-07-23_224340.jpg2017-07-23_224348.jpg

南非人類搖籃遺址探祕 世界八大遺產
www.cna.com.tw查看原始檔
南非人類搖籃遺址占地4萬7000公頃,一望無際的草原 上處處都是魅力無窮的自然風光。以雕刻歡迎字樣的石 碑作為地標,雄偉醒目。 中央社記者徐梅玉約翰尼斯堡攝 106年7月23日
(中央社記者徐梅玉約翰尼斯堡23日專電)座落於南非約翰尼斯堡的人類搖籃遺址,是世界八大遺產之一。地底下滿布的石灰洞穴,為研究人類進化提供豐富的化石紀錄,同時成為世界遊客探訪人類起源的首選。
人類搖籃遺址(Cradle of Humankind)在豪登省(Gauteng Province)的約翰尼斯堡西北方大約50公里處,占地4萬7000公頃,幅員遼闊,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處處都是魅力無窮的自然風光。
南非人類搖籃遺址所建造的博物館馬洛潘訪客中心,以 挖掘出來的300萬年前化石作為基礎所揣測的人類最初 模型。 中央社記者徐梅玉約翰尼斯堡攝 106年7月23日
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宣布此處為世界文化遺產,所登記註冊的名稱是「南非古人類化石遺址」。
回溯1852年左右,金礦開採者曾在此處附近區域接觸過石灰洞穴,但直到1930年代考古學家才嚴肅以對,認真探討這些洞穴文化。截至目前為止,共發現30多個化石洞。
南非人類搖籃遺址新建造的博物館馬洛潘訪客中心,外 觀猶如圓頂小丘,於2005年正式啟用。 中央社記者徐梅玉約翰尼斯堡攝 106年7月23日
1947年布魯姆(Robert Broom)與助手羅賓遜(John Robinson)在其中一個洞穴斯特克芳登洞穴(Sterkfontein Caves)發現可追溯至300多萬年前的人類化石「普萊斯夫人」 (Mrs. Ples)。此一重大發現震驚全球,相較北京猿人更提早了200多萬年。
這項重大發現不僅證明1924年在南非西北省所發現的大約3歲小孩頭骨「董孩兒」(Taung Child)屬同類化石,並因而促使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此處為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
國家地理雜誌曾經以南非人類搖籃遺址的博物館內所呈 現的類人類相片作為封面。 中央社記者徐梅玉約翰尼斯堡攝 106年7月23日
南非人類搖籃遺址於1999年成為世界八大遺產之一。 1930年代考古學家開始探索,至今30多個化石洞中挖掘 出許多人類化石,藉由博物館櫥窗與世人見面。 中央社記者徐梅玉約翰尼斯堡攝 106年7月23日
這個發現證明人類及其祖先起源於斯特克芳登洞穴,然後慢慢延伸到世界其他地區,且由此窺見人類祖先自300多萬年前開始的進化過程中,帶給這個世界許多內容生動豐富的故事。
南非政府為了更完整呈現發掘與研究所得,在斯特克芳登洞穴附近新建造一所展示資料更趨完整的博物館,命名為馬洛潘訪客中心(Maropeng Visitor Centor),於2005年正式啟用。
南非人類搖籃遺址目前30多個化石洞中挖掘出許多古人 類化石,其中斯特克芳登洞穴所發掘的化石證明,人類 及其祖先起源於此。圖為帶有爪子的化石 中央社記者徐梅玉約翰尼斯堡攝 106年7月23日
博物館以各種靜態加上動態的新穎設計,說明人類搖籃的演進過程。由於展出化石物件豐富,成為全球遊客新寵。
來自台灣的遊客李太太告訴記者,這座訪客中心整體設計讓人驚嘆。遊客自平面展示間穿過寬敞蜿蜒曲折的長廊抵達地底下後,搭乘小船在人工水流上漂流搖晃,經歷水災、火災和地震,彷彿在搖籃裡親自體驗人類起源時候所面臨過的種種遭遇。
遊客亞瑟(Arthur)則說,人類搖籃遺址是個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可駐足觀賞多采多姿的整體設計。1060723


人類起源自非洲?/為何海水是鹹的,原來是風化造成/南非人類搖人類起源自非洲?/為何海水是鹹的,原來是風化造成/南非人類搖人類起源自非洲?/為何海水是鹹的,原來是風化造成/南非人類搖人類起源自非洲?/為何海水是鹹的,原來是風化造成/南非人類搖人類起源自非洲?/為何海水是鹹的,原來是風化造成/南非人類搖

【新唐人2013年12月18日訊】人類歷史上公認的第一個核反應堆是於1942年建造的Chicago Pile-1;該核反應堆輸出功率僅為0.5W。然而,這都不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核子反應堆。20億年前,十幾座天然核反應堆神秘啟動,穩定地輸出能量,並安全運轉了幾十萬年之久。為什麼它們沒有在爆炸中自我摧毀?是誰保證了這些核反應的安全運行?而古老的史前文明的毀滅又揭示了什麼?
據《正見網》報導,1972年,法國有一家工廠使用從非洲加蓬共和國進口的奧克洛鈾礦石,他們驚訝地發現,這批進口鈾礦石已被人利用過。鈾礦石的一般含鈾量為0.72%,而奧克洛鈾礦石的含鈾量卻不足0.3%。法國政府宣布了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科學家們對這個鈾礦進行了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於1975 年在國際原子能委員會(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的一個會議上公布。科學家們考察發現加彭奧克洛鈾礦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史前遺跡--古老的核反應堆,由6個區域約500噸鈾礦石構成,輸出功率估計為100千瓦。這個反應堆保存完整,結構合理,運轉時間長達50萬年之久。
據考證,奧克洛鈾礦成礦年代大約在20億年之前,成礦后不久就有了這一核反應堆。那麼,這個鈾礦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報導,這些鈾礦石是被利用過。法國科學家在整個礦區的不同地方都發現了核裂變的產物和TRU廢物。開始時,這些發現讓人很迷惑,因為用天然的鈾是不可能使核反應堆越過臨界點(而發生核反應的),除非在特別的情況下,有石墨和重水。但在Oklo周圍地區,這些條件是從來都不大可能具備的。
U235的半衰期為七億(7.13E8)年,少於U238的半衰期四十五億(4.51E9)年。從地球形成至今,相比U238,更多的U235衰變了。這就說明在久遠年代以前,天然鈾礦的濃度比今天要高的多。實際上,簡單的計算就可以證明,30億年前此濃度為3w%左右。而此濃度已足以在一般的水中進行核反應。而當時在Oklo附近是有水源的。
讓人吃驚的是,這座核反應堆的構成非常合理。比如,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核反應堆有幾公里,如此巨大的一個核反應堆,對周圍環境的熱干擾卻局限在反應區周圍40m之內。更讓人吃驚的是,核反應所產生的廢物,並沒有擴散,而是局限在礦區周圍。
面對這一切,科學家們承認這是一個「天然」的核反應堆,將它寫進了教科書,並研究它在核廢料處理方面的價值。但是敢於再向前探索一步的,就沒有多少人了。
明慧網的文章評論:學術上討論此題目的文獻標題幾乎都是「天然核反應堆」,內容多數談反應的機制是什麼,而對於「為什麼是天然的?」「從什麼地方證明它是天然的?」卻沒有人提過。這個問題的被忽略,透露了現代科學家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根據進化論的說法二十億年前根本不可能有人存在,在這種概念的暗示指導下,這個核反應堆也就自然的被冠上「天然」兩個字了。不過我們想一想,這麼精密的設計,功能比今日的核子反應堆還好,還安全,要說是天然產生的,實在不太能說服人。
文章指出,很多大胆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史前文明所留下的遺跡。也就是說,二十億年前,在今天我們叫做奧克洛的地方,可能存在著高度發達的文明,遠遠超過今天人類的文明。
不僅與此,近一百多年來,大量的考古發現表明我們地球上不止存在過我們現在的文明,而是有過不同的史前文明時期,有些文明徹底消失在歷史中,有些文明殘留下一些歷史碎片。比如:
史前冶鍊技術 ——28億年前的鐵球
在冶鍊技術方面,在南非的克萊克山坡,礦工們發現了幾百個金屬球,而這些球所處的地層據考證有大約28億年的歷史。環繞鐵球的凹槽十分精緻,制鐵技術專家認為很難解釋成是自然過程形成的。
史前足跡——人與三葉蟲同在
三葉蟲是2.8-3.2億年前的生物,早已絕跡。美國科學家麥斯特(William J. Meister)在猶他州羚羊泉(Antelope Springs)的寒武紀沉積岩中竟然發現一隻成人的穿著便鞋踩上去的的腳印和一個小孩的腳印,長約10.25英寸,寬約0.5英寸,嵌在岩層中,就在一隻三葉蟲的化石上面。經猶他(Utah)大學著名的化學家Melvin A. Cook鑒定這的確是人的腳印。
明慧網報導,考古學家克萊默和湯姆森的《考古學禁區》(Forbidden Archeology)一書,列舉了五百個證據,幾萬年,幾百萬年,甚至於幾億年前人類文明的遺跡,有許多都有著很高的科技,以及藝術水平。
二十世紀的末尾,一套《世界偉大考古紀實報告》系列叢書由多位世界著名考古學家編撰出版。該叢書通過《水晶頭骨之謎》、《廢墟的真相》、《眾神的宮殿》等十三個分冊圖文並茂的展現了世界考古工作的重大發現。
明慧網的文章提出:面對這洋洋大觀的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的遺跡,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問題了:這些曾經如此輝煌的人類文明到哪裡去了呢?為什麼無法將這些科技留下來,反而是無端的消失,只留下一堆廢墟?還有,我們現在科學發展的路線是否正在重複著上一個文明時期的路線呢?這條路線是否正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文章說,在最終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人類祖先的共同記憶——大洪水。
在世界許多民族中,如埃及、巴比倫、希伯來、希臘、印度、南美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愛斯基摩人、澳大利亞人、太平洋諸島土著居民,東南亞各民族,都流傳著類似的遠古時期的記載:人類的墮落令天神發怒——洪水毀滅人類——水災倖存的好人成為我們這一代人類之祖。英國的民族學家弗雷澤曾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一百三十多個印第安種族中,每一個種族都有以這種大洪水為主題的神話。
如此相同的回憶不可能是隨意發明的神話,莫非這些洪水神話其實都在表達相同的歷史真實?怎麼遍布全世界都有類似的記載?在本次人類文明的原始時期,人類非常落後,不要說沒有今天的電話及無線電了,村落與村落間的聯繫都得靠人力往返,何況是跨洲的通訊呢。長距離通訊在那時幾乎是不可能達成的,那麼散居世界各地的人們為什麼會有如此類似的神話與傳說呢?
是否毀滅性的世界大洪水真有其事呢?
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倫德納‧伍利(C. Leonard Woolley),對巴格達與波斯灣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沙漠地帶進行考察挖掘,結果發現了蘇美古國吾珥城(Ur)的遺王族墓葬之下,有整整二米多厚的乾淨黏土沉積層。經過對黏土的分析研究后表明,這層乾淨的黏土屬於洪水沉積后的淤土。自此,伍利認為這個發現說明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古老傳說,以及聖經等記載的大洪水是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
另外,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兩條美國海洋考察船對墨西哥灣海底進行鑽探考察,他們從海底鑽出了幾條細長的沉積泥芯,它們地質時間超過一億年,從而可以據此推測這一億年間海水的含鹽度和地球氣候的變化情況。當地質學家研究這些沉積泥芯的時候,意外發現,在大約距今1萬年的沉積層中,存在大量有孔蟲甲殼,而且分析表明在這些有孔蟲生活的年代里,墨西哥灣海水中的鹽度很低(有孔蟲是一種微小的單細胞浮游生物,其甲殼中氧同位素含量的比例可以代表其生活時期海水的鹽度)。這一情況表明,當時有極大量的淡水湧入墨西哥灣,稀釋了大洋中的海水。那麼這些淡水又是從何而來呢?科學家們一致認為,這突如其來的大量淡水就是史前那場大洪水。
不可否認,目前人類在大陸上找到的大洪水的痕迹和證明並不多,造成這一情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從歷史記載的文獻來看,大洪水持續的時間並不長,雖然各民族的神話記載不盡相同,但可以確定,這場大洪水大約僅維持了一月左右的時間,然後就徹底退去,從水位高漲到洪水徹底退去前後約120天。這樣短的時間,雖然對於人類而言足夠毀滅一次,但對地球地質而言,還不足以造成明顯的痕迹;二是,大洪水距今已有數千年之久,歲月的流逝已經將本來就不明顯的痕迹統統給抹去了。
因此,我們不能期盼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把一大堆證據材料都擺在你面前。所以,這樣遍布全世界的記載和有限的地質考古證據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上古時代人類確實經過毀滅性的洪水災難。不同種族散居世界各地,毀滅性的大洪水災難一過,各處的人們重新建立起文明。
不難推測,當年劫後餘生的少數人類祖先,親自看到了人類被毀滅的情況,心情沉重之餘也會刻骨銘心的記錄下當時的情景,他們最希望的就是後世子孫引以為鑒。以正式的文字語言記載流傳,這肯定都是慘痛記憶與教訓!
文章最後寫道:那麼這些祖先留下的話是要告訴我們什麼?綜合看看各民族的描述,我們發現發生大洪水的共同原因是:人類道德敗壞了,失去了該有的善良本性,所以神降大洪水來消滅人類,只有極少數善良的人得以存活延續。這些劫後餘生者,都是被他們的「神」,像蘇美人的水神、諾亞方舟傳說里的耶和華等,直接警示災難的發生,而少數被救度者的共同原因都是因為他們是當時少數相信神並照著神的要求去做的人。
所以即使史前人類文明多麼的發達,留給後代子孫的卻不是發達的科學技術,而是傳說與神話,和道德的教誨!其實不難想象:經過慘痛教訓,人類清楚的知道,物質文明再發達也敵不過天降災禍。因此留下來的許多民族,他們的祖先最想告訴後代的就是大洪水的教訓——人類要想過幸福的日子,必須得注重道德,否則是天理不容的。【新唐人2013年12月18日訊】人類歷史上公認的第一個核反應堆是於1942年建造的Chicago Pile-1;該核反應堆輸出功率僅為0.5W。然而,這都不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核子反應堆。20億年前,十幾座天然核反應堆神秘啟動,穩定地輸出能量,並安全運轉了幾十萬年之久。為什麼它們沒有在爆炸中自我摧毀?是誰保證了這些核反應的安全運行?而古老的史前文明的毀滅又揭示了什麼? 據《正見網》報導,1972年,法國有一家工廠使用從非洲加蓬共和國進口的奧克洛鈾礦石,他們驚訝地發現,這批進口鈾礦石已被人利用過。鈾礦石的一般含鈾量為0.72%,而奧克洛鈾礦石的含鈾量卻不足0.3%。法國政府宣布了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科學家們對這個鈾礦進行了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於1975 年在國際原子能委員會(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的一個會議上公布。科學家們考察發現加彭奧克洛鈾礦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史前遺跡--古老的核反應堆,由6個區域約500噸鈾礦石構成,輸出功率估計為100千瓦。這個反應堆保存完整,結構合理,運轉時間長達50萬年之久。 據考證,奧克洛鈾礦成礦年代大約在20億年之前,成礦后不久就有了這一核反應堆。那麼,這個鈾礦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報導,這些鈾礦石是被利用過。法國科學家在整個礦區的不同地方都發現了核裂變的產物和TRU廢物。開始時,這些發現讓人很迷惑,因為用天然的鈾是不可能使核反應堆越過臨界點(而發生核反應的),除非在特別的情況下,有石墨和重水。但在Oklo周圍地區,這些條件是從來都不大可能具備的。 U235的半衰期為七億(7.13E8)年,少於U238的半衰期四十五億(4.51E9)年。從地球形成至今,相比U238,更多的U235衰變了。這就說明在久遠年代以前,天然鈾礦的濃度比今天要高的多。實際上,簡單的計算就可以證明,30億年前此濃度為3w%左右。而此濃度已足以在一般的水中進行核反應。而當時在Oklo附近是有水源的。 讓人吃驚的是,這座核反應堆的構成非常合理。比如,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核反應堆有幾公里,如此巨大的一個核反應堆,對周圍環境的熱干擾卻局限在反應區周圍40m之內。更讓人吃驚的是,核反應所產生的廢物,並沒有擴散,而是局限在礦區周圍。 面對這一切,科學家們承認這是一個「天然」的核反應堆,將它寫進了教科書,並研究它在核廢料處理方面的價值。但是敢於再向前探索一步的,就沒有多少人了。 明慧網的文章評論:學術上討論此題目的文獻標題幾乎都是「天然核反應堆」,內容多數談反應的機制是什麼,而對於「為什麼是天然的?」「從什麼地方證明它是天然的?」卻沒有人提過。這個問題的被忽略,透露了現代科學家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根據進化論的說法二十億年前根本不可能有人存在,在這種概念的暗示指導下,這個核反應堆也就自然的被冠上「天然」兩個字了。不過我們想一想,這麼精密的設計,功能比今日的核子反應堆還好,還安全,要說是天然產生的,實在不太能說服人。 文章指出,很多大胆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史前文明所留下的遺跡。也就是說,二十億年前,在今天我們叫做奧克洛的地方,可能存在著高度發達的文明,遠遠超過今天人類的文明。 不僅與此,近一百多年來,大量的考古發現表明我們地球上不止存在過我們現在的文明,而是有過不同的史前文明時期,有些文明徹底消失在歷史中,有些文明殘留下一些歷史碎片。比如: 史前冶鍊技術 ——28億年前的鐵球 在冶鍊技術方面,在南非的克萊克山坡,礦工們發現了幾百個金屬球,而這些球所處的地層據考證有大約28億年的歷史。環繞鐵球的凹槽十分精緻,制鐵技術專家認為很難解釋成是自然過程形成的。 史前足跡——人與三葉蟲同在 三葉蟲是2.8-3.2億年前的生物,早已絕跡。美國科學家麥斯特(William J. Meister)在猶他州羚羊泉(Antelope Springs)的寒武紀沉積岩中竟然發現一隻成人的穿著便鞋踩上去的的腳印和一個小孩的腳印,長約10.25英寸,寬約0.5英寸,嵌在岩層中,就在一隻三葉蟲的化石上面。經猶他(Utah)大學著名的化學家Melvin A. Cook鑒定這的確是人的腳印。 明慧網報導,考古學家克萊默和湯姆森的《考古學禁區》(Forbidden Archeology)一書,列舉了五百個證據,幾萬年,幾百萬年,甚至於幾億年前人類文明的遺跡,有許多都有著很高的科技,以及藝術水平。 二十世紀的末尾,一套《世界偉大考古紀實報告》系列叢書由多位世界著名考古學家編撰出版。該叢書通過《水晶頭骨之謎》、《廢墟的真相》、《眾神的宮殿》等十三個分冊圖文並茂的展現了世界考古工作的重大發現。 明慧網的文章提出:面對這洋洋大觀的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的遺跡,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問題了:這些曾經如此輝煌的人類文明到哪裡去了呢?為什麼無法將這些科技留下來,反而是無端的消失,只留下一堆廢墟?還有,我們現在科學發展的路線是否正在重複著上一個文明時期的路線呢?這條路線是否正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文章說,在最終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人類祖先的共同記憶——大洪水。 在世界許多民族中,如埃及、巴比倫、希伯來、希臘、印度、南美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愛斯基摩人、澳大利亞人、太平洋諸島土著居民,東南亞各民族,都流傳著類似的遠古時期的記載:人類的墮落令天神發怒——洪水毀滅人類——水災倖存的好人成為我們這一代人類之祖。英國的民族學家弗雷澤曾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一百三十多個印第安種族中,每一個種族都有以這種大洪水為主題的神話。 如此相同的回憶不可能是隨意發明的神話,莫非這些洪水神話其實都在表達相同的歷史真實?怎麼遍布全世界都有類似的記載?在本次人類文明的原始時期,人類非常落後,不要說沒有今天的電話及無線電了,村落與村落間的聯繫都得靠人力往返,何況是跨洲的通訊呢。長距離通訊在那時幾乎是不可能達成的,那麼散居世界各地的人們為什麼會有如此類似的神話與傳說呢? 是否毀滅性的世界大洪水真有其事呢? 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倫德納‧伍利(C. Leonard Woolley),對巴格達與波斯灣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沙漠地帶進行考察挖掘,結果發現了蘇美古國吾珥城(Ur)的遺王族墓葬之下,有整整二米多厚的乾淨黏土沉積層。經過對黏土的分析研究后表明,這層乾淨的黏土屬於洪水沉積后的淤土。自此,伍利認為這個發現說明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古老傳說,以及聖經等記載的大洪水是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 另外,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兩條美國海洋考察船對墨西哥灣海底進行鑽探考察,他們從海底鑽出了幾條細長的沉積泥芯,它們地質時間超過一億年,從而可以據此推測這一億年間海水的含鹽度和地球氣候的變化情況。當地質學家研究這些沉積泥芯的時候,意外發現,在大約距今1萬年的沉積層中,存在大量有孔蟲甲殼,而且分析表明在這些有孔蟲生活的年代里,墨西哥灣海水中的鹽度很低(有孔蟲是一種微小的單細胞浮游生物,其甲殼中氧同位素含量的比例可以代表其生活時期海水的鹽度)。這一情況表明,當時有極大量的淡水湧入墨西哥灣,稀釋了大洋中的海水。那麼這些淡水又是從何而來呢?科學家們一致認為,這突如其來的大量淡水就是史前那場大洪水。 不可否認,目前人類在大陸上找到的大洪水的痕迹和證明並不多,造成這一情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從歷史記載的文獻來看,大洪水持續的時間並不長,雖然各民族的神話記載不盡相同,但可以確定,這場大洪水大約僅維持了一月左右的時間,然後就徹底退去,從水位高漲到洪水徹底退去前後約120天。這樣短的時間,雖然對於人類而言足夠毀滅一次,但對地球地質而言,還不足以造成明顯的痕迹;二是,大洪水距今已有數千年之久,歲月的流逝已經將本來就不明顯的痕迹統統給抹去了。 因此,我們不能期盼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把一大堆證據材料都擺在你面前。所以,這樣遍布全世界的記載和有限的地質考古證據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上古時代人類確實經過毀滅性的洪水災難。不同種族散居世界各地,毀滅性的大洪水災難一過,各處的人們重新建立起文明。 不難推測,當年劫後餘生的少數人類祖先,親自看到了人類被毀滅的情況,心情沉重之餘也會刻骨銘心的記錄下當時的情景,他們最希望的就是後世子孫引以為鑒。以正式的文字語言記載流傳,這肯定都是慘痛記憶與教訓! 文章最後寫道:那麼這些祖先留下的話是要告訴我們什麼?綜合看看各民族的描述,我們發現發生大洪水的共同原因是:人類道德敗壞了,失去了該有的善良本性,所以神降大洪水來消滅人類,只有極少數善良的人得以存活延續。這些劫後餘生者,都是被他們的「神」,像蘇美人的水神、諾亞方舟傳說里的耶和華等,直接警示災難的發生,而少數被救度者的共同原因都是因為他們是當時少數相信神並照著神的要求去做的人。 所以即使史前人類文明多麼的發達,留給後代子孫的卻不是發達的科學技術,而是傳說與神話,和道德的教誨!其實不難想象:經過慘痛教訓,人類清楚的知道,物質文明再發達也敵不過天降災禍。因此留下來的許多民族,他們的祖先最想告訴後代的就是大洪水的教訓——人類要想過幸福的日子,必須得注重道德,否則是天理不容的。


謎 非洲核反應堆20億年前曾運作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旺報【記者洪肇君╱綜合報導】
探索核融合,是要利用最少耗損達到最大能源供應。但人類在1942年才發展核分裂反應爐,非洲的一處礦山卻有16個「天然」核反應堆遺蹟,20億年前,這些反應堆就運作了50萬年,許多疑點難以解釋。有人以為,這是史前另一代的文明,也有猜是外星人掠奪地球資源的遺址。
1972年,法國工廠使用從中非加彭共和國進口的奧克洛鈾礦石,卻發現鈾礦石已被利用過,含鈾量不是正常的0.72%,只剩不到0.3%。法國科學家們到鈾礦研究,1975年於國際原子能委員會(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Agency)會議上發表成果,奧克洛鈾礦竟是一個古老的核反應堆,由6個區域約500噸鈾礦石構成,運轉時間長達50萬年之久。
又據考證,奧克洛鈾礦成礦在20億年前,成礦後不久就有了核反應堆。法國科學家在礦區的不同地方發現核裂變的產物和核廢物。
以人類的科技認知,天然的鈾是不可能使核反應堆越過臨界點產生核反應,除非在特別的情況下,有石墨和重水。但在奧克洛周邊地區,這些統統都沒有。
更不可思議的是,核反應所產生的廢物沒有擴散,僅局限在礦區周圍。科學家們無從解釋其中不合理的關鍵,只就現有證據認為,這是一個特定條件下形成的「天然」核反應堆。
更多的人認為,20億年前的地球上不見得沒有人類,或許是史前另一個世代的文明,只是後來滅絕,而核反應堆歷經千古遺留至今;「外星人派」則大膽揣測,或許20億年前有太空飛船經過,探測到地球鈾礦資源,劫掠而去,只留下核廢料。


非洲出現20億年前核反應堆!曾不明運轉50萬年
2016年04月30日08:43 林家儀/綜合整理
非洲出現20億年前核反應堆! 曾不明運轉50萬年
非洲出現20億年前核反應堆!曾不明運轉50萬年(圖片取自ancient-code)
1972年的一天,加蓬共和國的奧克洛鈾礦區發現一個早已停止運轉的核反應堆。據測定,該礦的成礦年代大約在20億年前,核反應堆的運轉時間長達50萬年。
通常人們以為,在地球上,只有人類建造的「核反應堆」。可是,在奧克洛鈾礦區,法國工程師鮑齊奎斯發現了奇異的情況。他對這裡的礦石作出了分析,結果令科學界大吃一驚。
圖為核反應堆所在的位置
圖為核反應堆所在的位置(圖片取自ancient-code)
經過對鈾礦中一種鈾的同位素鈾235進行常規分析,結果顯得異乎尋常:天然鈾235的含量,比他過去測量所得的數值低。這個數據表明,幾十億年前,這些鈾礦石早已被燃燒過,也就是說已被人使用過。
但現在的地球人類是在100萬年前才在地球上出現的,而核反應堆又運轉了50萬年,因此,上一代地球人至少是在150萬年前出現的。他們並非因自然災變而毀滅,而是由於核戰爭而毀滅的。
經過對鈾礦中一種鈾的同位素鈾235進行常規分析,結果顯得異乎尋常
經過對鈾礦中一種鈾的同位素鈾235進行常規分析,結果顯得異乎尋常(圖片取自ancient-code)
當然,這個核反應堆也有另外一種解釋,那就是在20億年前,由於地質的變遷,有水滲入到奧克洛鈾礦區,從而引發了奧克洛鈾礦中的鈾進行了天然的自持鏈式核裂變反應,從而使奧克洛鈾礦區U235的濃度值嚴重低於正常值。
這個核反應堆也有另外一種解釋,那就是在20億年前,由於地質的變遷,有水滲入到奧克洛鈾礦區,從而引發了奧克洛鈾礦中的鈾進行了天然的自持鍊式核裂變反應,從而使奧克洛鈾礦區U235的濃度值嚴重低於正常值。
這個核反應堆也有另外一種解釋,那就是在20億年前,由於地質的變遷,有水滲入到奧克洛鈾礦區,從而引發了奧克洛鈾礦中的鈾進行了天然的自持鍊式核裂變反應,從而使奧克洛鈾礦區U235的濃度值嚴重低於正常值。(圖片取自ancient-code)
最讓人吃驚的是,這座核反應堆的構成非常合理。比如,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核反應堆有幾公里,如此巨大的一個核反應堆,對周圍環境的熱干擾卻局限在反應區周圍40m之內。而且,核反應所產生的廢物,並沒有擴散,而是局限在礦區周圍。
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核反應堆有幾公里,如此巨大的一個核反應堆,對周圍環境的熱干擾卻局限在反應區周圍40m之內。 而且,核反應所產生的廢物,並沒有擴散,而是局限在礦區周圍。
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核反應堆有幾公里,如此巨大的一個核反應堆,對周圍環境的熱干擾卻局限在反應區周圍40m之內。而且,核反應所產生的廢物,並沒有擴散,而是局限在礦區周圍。(圖片取自ancient-code)
面對這一切,科學家們承認這是一個「天然」的核反應堆,將它寫進了教科書,並研究它在核廢料處理方面的價值。也有很多大膽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史前文明所留下的遺跡。也就是說,二十億年前,在今天人們叫做奧克洛的地方,可能存在著高度發達的文明,遠遠超過今天人類的文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