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還是存在怎麼辦?一個公式,稱為「釋迦牟尼佛定律」:痛苦等於執著乘以無常,再除以慈悲利他,這樣就可以將痛苦消失於無形,得到真正的快樂。用佛法改變認知,探究生命,發揚慈悲利他心,才能真正遠離痛苦深淵。 https://is.gd/RiSfwi
釋迦牟尼佛讚偈-瞿曇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
文殊師利讚偈 身持童子相,慧火極光明,盡滅三界闇,頂禮妙文殊
毗盧遮那佛(梵語:वैरोचन,轉寫:Vairocana),又作大毗盧遮那佛或摩訶毗盧遮那佛(梵語:Mahā-vaircana),義爲「光明遍照如來」,意譯大日如來、大日覺王[1],還譯作毗盧舍那佛、盧舍那佛、遮那佛、鞞嚧杜那、毘盧折那、吠嚧遮那等(毗、毘二字通用)[2]。即釋迦牟尼佛稱號之一,依佛教不同派系,有不同見解,或認為是法身佛、報身佛或應化身佛。為五方佛之一,位居中央。
名稱釋義
毗盧遮那(Vairocana),意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3],唐朝實叉那陀譯《八十華嚴》採用此譯名。但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出的《六十華嚴》,譯為盧舍那[4]。
毗盧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5],釋迦牟尼是他的名稱之一[6]。嘉祥吉藏大師在《華嚴遊意》說明,盧舍那佛即是釋迦牟尼[7]。印順法師根據《華嚴經》的漢譯本比較,也支持這個說法。[8]
各派見解 毗盧遮那佛在藏傳佛教唐卡中以四面佛的形象出現。
原出自《華嚴經》,但因譯音不同,造成後世各佛教宗派對它有不同的解釋。華嚴宗認為毗盧遮那佛為報身佛,是蓮華藏世界的教主。天台宗認為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佛。密宗則認為毗盧遮那佛為至高的唯一法身佛,金剛界的根本。祂是密教最大本尊。因為譯名不同,造成佛教內部不同學派,對「毗盧遮那佛」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譯名不同
舊譯《華嚴經》(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六十卷)譯為「盧舍那」。
新譯《華嚴經》(于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譯為「毗盧遮那」。
各派見解
華嚴宗據此認為:毗盧遮那與盧舍那分別為音譯的全稱和略稱。「毗盧遮那」為報身佛,是《華嚴經》所說蓮華藏世界(佛報身之淨土)的教主。
天台宗以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身佛。
法相宗與上述解釋相同,但所尊稱略有不同。法相宗以毗盧遮那佛為自性身,盧舍那佛為受用身、釋迦牟尼佛為變化身。
密宗視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摩訶毗盧遮那,梵文Mahāvairocana)為理智不二的法身佛,為密宗尊奉的主尊之一。《大日經》(即《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在密教經典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由中印度密宗大師善無畏於唐開元四年(716年)在洛邑大福先寺譯成漢文。
化身
毗盧遮那佛的憤怒化身是不動明王,相傳曾經降伏過大自在天,是佛門中伏魔的大力者。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密巖覺鍐)認為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的化身[9]。
明朝淨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認為五方佛、三十七佛皆為毗盧遮那佛所化身[10]。
在尼泊爾,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是尼瓦爾人地方神馬琴德拉納特。
在泰國,共有崇笛佛、玉佛、成功佛、索通佛、白欖佛、星期守護佛、派裡碧納佛等法相化身,其中崇笛佛是至高的無相法相。毗盧遮那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uJEY9j
釋迦牟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0kbSTc
林輝:釋迦牟尼傳佛法 中共摧毀中國人信仰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14日, 2017
古印度的悉達多王子證道成佛,世人後尊稱其為「釋迦牟尼」。(公有領域)
【大紀元2017年10月14日訊】作為中華文化三大基石的道家、儒家思想皆發源於中國本土,惟有佛家思想起源於古印度,並通過古絲綢之路傳到了中土,度化有緣人。至今在信仰被中共摧殘的中國大陸,仍有兩億多人「信佛」。可嘆的是,文革之後,很多「信佛」之人已不知何為修煉,如何修煉,並且在中共的有意誤導下,將佛教世俗化、庸俗化,本應是淨土的佛門更是醜聞頻出。這也使得那些受中共洗腦,認為「佛」是虛幻的,是迷信之人,更加遠離佛法。
那麼,什麼是「佛」的真意?釋迦牟尼佛傳出的佛法是什麼?
釋迦牟尼說「佛」
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降生了一個叫悉達多的王子。據經典記載,當他降生的時候,宇宙為光輝所籠罩,盲人因為渴望看到他未來的光榮而恢復了視覺,聾啞者在狂喜中談論著將來的事,駝子的背直了,跛子健步如飛,囚犯獲得了自由,地獄的火焰熄滅了,連野獸也噤若寒蟬,不敢作惡;因此全世界都沐浴在一種和平的氣氛裡。只有魔王波旬,不曾鼓舞歡慶。
但是成人後的王子卻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出家修行,並證悟了其所在層次的佛法,即「戒、定、慧」。悉達多開悟後,為令眾生解脫苦難,遂廣傳佛法,世人尊其為「Buddha(佛陀)」,並稱其為「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姓,意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對於聖者通用的尊稱,意為「寂默」。
釋迦牟尼晚年時,其佛法震撼了整個印度,連帝王們也要向其躬身稽首。許多人跑去問他:「您究竟是誰啊?」「您是神嗎?」
「不是」,釋迦牟尼回答道。「一個天使?」「不是。」「一位聖人?」「不是。」「那麼您是什麼呢?」「我是覺者。」釋迦牟尼如此答道。
為什麼釋迦牟尼要這樣說呢?梵語中,Buddha是由字根budh和ta構成的,dh遇到t後變成了ddh。字根budh有「醒」和「知」的意思,Buddha的意思就是「已經覺悟了的人」,「猶如覺醒的人」。
佛教傳入中國時,對於Buddha有不同的翻譯,如「佛陀」、「浮屠」、「浮陀」,中國人傳來傳去,就省略了「陀」字,稱為「佛」了。因此,「佛」的真意就是覺者,通過修煉覺悟了的人。
釋迦牟尼傳法時,也曾有弟子問他「何為佛」,釋迦牟尼的回答是:「佛見過去世,如是見未來,亦見現在世,一切行起滅。明智所了知,所應修已修,應斷悉已斷,是故名為佛。」
印度早期佛經中的「佛」,主要指釋迦牟尼。當時,也沒有「佛教」的說法。佛教是在釋迦牟尼涅磐後成立的。隨著佛教的傳播,「佛」一詞被廣泛用來尊稱所有修行圓滿的覺者。
釋迦牟尼預言末法時期慘況
在佛教大藏經涅槃部中有一篇《佛說法滅盡經》,記載了釋迦牟尼佛涅磐後將發生的事的預言。
釋迦牟尼告訴弟子和信眾,他離世多少年之後,也就是在末法末劫之時,他所傳的佛法將會壞滅。他將這時的人類社會稱之為「五逆濁世」,「魔道興盛」。此時,「魔作沙門壞亂吾道」,即魔轉世出家到寺院裡專門破壞他的法。
怎麼敗壞呢?「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啖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對於仍信奉其法、依法修持的「菩薩辟支羅漢」,這些「眾魔比丘」則「咸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驅遣不令得住。」這些披著袈裟的內部亂法者「或避縣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門不修戒律。月半月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抄略前後不肯盡說,經不誦習。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為強言是。不咨明者貢高求名,虛顯雅步以為榮冀望人供養。」
對於這些敗壞佛法者的結局,釋迦牟尼也作了預言。這些人「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擇地獄。五逆罪中餓鬼畜生靡不經歷恆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邊國無三寶處。」
此時的人類社會也會出現許多不好的現象:一是氣候反常,天災人禍頻仍,死於瘟疫的人很多。二是社會道德普遍墜落。三是時間變快,人的生命短促,四十歲就頭白,男子因為縱慾壽命短,女子壽命變長,可活到七十到一百歲。四是大水災會經常發生,很多眾生混在一起,不管豪門還是賤姓,都沉沒漂浮在水中,被魚鱉等畜生吞食。
釋迦牟尼提及「轉輪聖王」和預言覺者下世
釋迦牟尼佛生來就有三十二種好福相,比如頭髮作螺文,胸前有卍字,眉間有白毫,目如青蓮花,手如兜羅錦等。他在傳法期間,曾提到過「轉輪聖王」。《金剛經》中記載:「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這句話是釋迦牟尼對弟子須菩提說的,意思是轉輪聖王也同樣有三十二種好福相。
另據佛經《四十二章經》記載:「(世尊釋迦牟尼)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意思是釋迦牟尼佛得道成佛之後,就在鹿野苑那個地方開始傳他的「戒定慧」佛法了,當時有憍陳如等五個最早的弟子聽他講苦、集、滅、道等「四諦」,後來這五位高足都得證阿羅漢果。現在很多人總是說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就是由此而來。
不過,當時印度沒有文字,弟子們先是口口相傳。五百年後有了梵文了,再傳弟子們才根據口口相傳的東西回憶著進行「第一次結集」,把釋迦牟尼講的佛法用文字記錄下來,整理成佛經。釋迦牟尼講佛法,講「四諦」,這是事實,但他沒講自己轉法輪。再傳弟子們傳說抄寫中以訛傳訛,就成了釋迦牟尼佛自己轉法輪了。
而釋迦牟尼涅磐前,除了預言末法時期人類社會中的佛法被敗壞,世人道德淪喪,面臨著危機外,釋迦牟尼還預言了新的覺者將重新下世傳法度人:「彌勒當下世間作佛」。之後「天下泰平毒氣消除。雨潤和適五穀滋茂。樹木長大人長八丈。皆壽八萬四千歲。眾生得度不可稱計。」人類社會會有一個新的光明的開端。一個新的紀元將會重新開始……
佛法傳入中國和弘揚
大約是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佛法傳入了中國。史載,東漢第二個皇帝明帝好佛,當他夢見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後,便在公元68年派遣蔡愔、秦景等出使天竺(今印度)拜求佛經、佛法,並於第二年在洛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佛寺「白馬寺」。明帝還聘請天竺高僧在此譯經、傳教,不少天竺僧人亦來到中國傳法。
三國時期,佛教傳到江南,東吳大帝孫權在親眼見到僧人康僧會空瓶感應舍利降臨的神跡後,下敕令建塔修寺,讓康僧會師徒在其中傳揚佛法。因為這是江東第一座寺院,便命名為「建初寺」,將寺院一帶稱為佛陀裡。此外,孫權還建造了阿育王塔,供奉感應舍利,該塔就是明成祖朱棣後來修建的大報恩寺的前身。從此,孫權篤信佛教,江東佛法也日漸興盛起來。2008年8月,在大報恩寺遺址地宮出土的鐵函中發現了七寶阿育王塔等一系列世界級文物與聖物,內藏「佛頂真骨」。
魏晉南北朝至隋朝,佛教盛行,胡族後趙明帝石勒、梁武帝蕭衍以及隋文帝弘揚佛法,修寺塔5千餘所、塑佛像數萬座,出家僧尼達50餘萬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詩句即是對盛況的描摹。
到了唐朝太宗李世民時期,儒釋道三教皆洪傳。玄奘天竺取經,唐太宗舉行盛大迎接式,當時長安日夜歌舞五天慶頌佛法普傳、禮義圓明,唐太宗更派人協助玄奘譯佛經657部,還親自撰寫《大唐三藏聖教序》。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帶入漢傳佛經、佛像,使佛法亦在藏地弘揚。
而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同樣尊儒道、不殺言官文臣;明清永樂、康乾盛世,均以寬容、慈悲之正統文化信仰為核心值價。
可以說,自佛法傳入中國後,除了「三武一宗滅佛」外,絕大多數皇帝對佛教均採取了寬容的態度,一些更是大力弘揚,還有一些皇帝本身就是信佛者。而滅佛的帝王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下滅佛詔、北周武帝宇文邕佛道齊滅、唐武宗李炎佞道廢佛(史稱會昌滅佛),以及後周世宗柴榮,發動全國滅佛,毀佛像鑄錢,逼近百萬僧尼還俗。
他們的所為也遭到了天譴。北魏太武帝被宦官所殺,時年45歲。周武帝身染惡疾,遍體糜爛而死,時年36歲。唐武宗因服用道士長生仙丹過量藥物中毒而死,時年33歲。周世宗病死,時年39歲,後周也隨之滅亡。
然而,與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相比,中共滅佛更為慘烈,更具破壞性。
鎮壓宗教 消滅肉體 搗毀寺廟
1949年中共建政後,中共為了全面推行其「無神論」的意識形態,對宗教展開了大規模的鎮壓和對會道門的取締,焚毀了大量各門派的經書。中共還要求諸如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佛教等組織、幫派成員到政府登記並悔過自新;並稱如不按期登記,一經查明,一定予以嚴懲。
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又發出《關於展開鬥爭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史稱「肅反運動」,運動中打著「純潔佛道教隊伍」的旗號,殺一儆百,將不與中共合作的僧尼道士當作反革命分子逮捕槍斃。經濟上的剝奪、政治上的壓迫以及這種「羅織罪名、萬人公審、宣判、槍斃」的恐嚇,使很多僧尼站到了共產黨的一邊。
而中共對宗教的鎮壓,隨著1966年文革的爆發,在「破四舊」運動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破四舊」指的是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當時,寺院、道觀、佛像和名勝古蹟、字畫、古玩都成為了紅衛兵們的主要破壞對象。以佛像為例,北京頤和園萬壽山頂有一千尊琉璃浮雕佛像,經「破四舊」,竟然都五官不全,無一完好。山西代縣建1600年前的北魏太延年間的天台寺,以塑像、壁畫珍貴而聞名,紅衛兵們前去將塑像、壁畫一掃而空。
再如陝西周至縣境內,有一座樓觀台,是兩千五百年前老子講經授學並留下傳世之作《道德經》的地方。以他當年講經的「說經台」為中心,方圓十里之內,散布著五十多處古蹟,包括唐高祖李淵為他修建的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宗聖宮」。然而,在文革期間,不僅樓觀台等古蹟被破壞,道士們也全都被迫離開。按教規,道士出家後永不得刮鬍子、剃頭,有的還成了當地農家的上門女婿。
此外,世界佛教第一至寶、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親自開光的三聖像之一:八歲等身像被搗毀;陝西法門寺良卿法師焚身護寺……無數寺廟被搗毀,無數佛像被摧殘,無數出家人被迫還俗。
曾經遍地是廟宇道觀的中國大地,在經歷過文革浩劫後,早已是滿目瘡痍。而真修者,所剩也是寥寥無幾。文革後進入寺廟修行者早已不知了修行的真諦。
成立中共宗教協會
五十年代,中共建立了完全受其操縱的佛教協會和道教協會,以其代理人占據要津,成為附屬於中共的類似現在所謂八個「民主黨派」的政治組織。這些協會在中共的組織體系中歸統戰部管轄,在政府體系中歸國務院宗教事務管理局管轄,其目地不是為了繁榮宗教,而是為了控制宗教。
如中國佛教協會在其發起書開篇處即熱烈謳歌中共鎮壓反革命,並「感謝這一切的領導者──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諂媚之相,與任何一個世俗組織相比都毫不遜色。此外,中國佛教協會在其成立章程中確立的宗旨明確要求佛教徒參加所謂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道教也與此類似。
佛教協會、道教協會在政治上投靠中共,自然也就按照中共的看法去解釋教義。其代理人除了政治上緊跟中共外,亦將宗教庸俗化。
佛教被庸俗化
佛教稱「佛、法、僧」為三寶,其中「法」即佛經。《解體黨文化》一書中說,中共除了否定佛的存在、鎮壓迫害高僧大德之外,對於經典的破壞更為隱晦和陰險,這就是從內部禍亂佛法,而這也應了釋迦牟尼的預言。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太虛和尚提出「人間佛教」的說法,主張「修行現代生活化」和「寺院現代學校化」,「現代化的佛教事業應包括工廠、農場、保險、銀行、公司、所謂工農商貿」。這種打著「人間佛教」的幌子而將佛教徹底世俗化、庸俗化的做法,顯然與佛陀原意直接相悖,並不符合佛教幾千年來所要求的遠離塵世慾望,追求心靈昇華與超脫的修行方法。
然而,中共卻發現「人間佛教」似是而非的說法恰好可以大加利用,只要信徒把關注「天國」的眼光轉移到關注「人間」,那麼中共就可以輕易編出更多的謊言,操縱教徒的思想。於是,「人間佛教」的傳人、太虛和尚的弟子趙朴初就成為中共最理想的代理人。
趙朴初成中共代理人 禍亂佛法
1949年中共建政後,早年接受共產思想的趙朴初代表佛教界,參加了中共首屆所謂的政治協商會議,其後當選華東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副部長等職。1953年5月,在中共授意下,趙朴初等在北京成立了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被選為副會長、祕書長,連任至1980年,其後當上會長,直至2000年死去。可以說,從中國佛教協會成立那天起,實權就掌控在中共大代理人趙朴初手中。
文革結束後的1982年,為了統一佛教界的思想,趙朴初在當年於南京召開的僧侶培訓班上,稱「對佛教徒來說,愛國愛教是完全統一的」。問題是,對於一個迫害宗教信仰、否定有神論的黨,該如何去愛呢?
在1983年12月召開的佛教會議上,趙朴初在發言中顛倒黑白的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黨的領導,各族佛教徒就不能充分享有宗教自由的權利……因此,我們無論從公民還是佛教徒的角度,都應該擁護社會主義,維護社會主義制度……。
在趙朴初等人的帶動下,中國佛教協會將「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時時掛在嘴邊。事實上,佛經中提到的「莊嚴國土」是指莊嚴佛國淨土,「利樂有情」是指將「有情眾生」渡化到涅盤彼岸,而絕非佛教協會所說的「積極參加祖國建設,努力為人民服務」。
趙朴初還稱佛教中說的報「四恩」,其中就包括報「國家恩」。問題是信佛之人既然走入佛門,就是要拋棄父母、親人等世俗中的一切,又怎會去報答什麼國家、父母的恩情嗎?而這正是宗教世俗化、人情化的表現之一。
此外,趙朴初還將人間佛教思想與社會主義思想相融合,認為佛教「人間淨土」思想含有社會主義因素,因此鼓勵佛教徒要更好的為社會主義服務。1999年還提出「宗教要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社會主義社會也要圓融宗教」。
為了讓佛教進一步世俗化,在趙朴初的帶領下,各佛教協會都在批判所謂「消極厭世、逃避現實的宗教觀念」,讓教徒相信建立人間天堂。這種說法與佛陀所說「苦、集、滅、道」的四諦妙法截然相反。
以趙朴初為代表的宗教協會的代理人以其在宗教中積累的資源從內部進行批判,歪曲釋迦牟尼佛法的真意,遠比中共從外部的詆毀有力得多。
結語
釋迦牟尼佛預言的魔在內部亂其法,已應驗在趙朴初等人身上,其惡果現在也已彰顯:寺廟烏煙瘴氣,充斥著色、欲、名、利,真正修行之法蕩然無存,信眾一片茫茫然,沒有了對佛的信仰和儒家的禮法約束,中國社會道德更是極具下滑,天災人禍不斷。
而自稱信佛的趙朴初,據說火化後,是一堆黑灰,並無其弟子希冀出現的那些得道高僧被焚燒後的舍利子。趙朴初到底怎麼樣,這個結果已足以說明問題。只是被誤導的那些信眾又該走向何方呢?
釋迦牟尼佛(梵文:शाक्यमुनि、 Śākyamuni,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約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巴利語:Siddhāttha 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Buddha、意為「覺悟者」)、世尊等;漢地民間從明朝開始還尊稱他為佛祖,即「佛教之創祖」。在許多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設有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護法、羅漢等;一般而言,佛教正信弟子,不會認為釋迦牟尼佛是神,在佛教中,神同屬眾生之一,屬於六道眾生中的天道,佛是已經脫離六道輪回的圓滿智者。
「喬達摩」或「瞿曇」(梵文:Gautama),是釋迦族的姓氏,傳統上認為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姓,源自釋迦族祖先喬達摩仙人的名字[1],其在劫比羅城和天示城[2]等的族裔稱為釋迦族[3]。《梨俱吠陀》讚歌作者之一 Vāmadeva 之父是七仙人之喬答摩仙人,有傳說釋迦族或與之有關[4]。
釋迦族姓氏除了「喬達摩」、「日種」、「甘蔗種」之外,《佛本行集經》還記載有個稱呼是「奢夷耆耶」,以住處為姓故稱「舍夷」[5]。
悉達多(梵文:Siddhārtha,巴利文:Siddhāttha),意思是「吉財」、「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薩婆曷剌他悉陀」(梵文:Sarvārthasiddha),意為「意義成就」或「一切義成」[6],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名字。佛陀傳記中,淨飯王還為他起了其他的名號如「天中天」和「千象力」等[7],佛陀證道後不希望人們仍以俗世時名號稱呼如來[8]。
釋迦牟尼是後人對佛陀的尊稱。「釋迦」是他所屬的部族釋迦族的名稱,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為「文」、「仁」、「寂默」,所以漢文翻譯又作「能仁寂默」[9]、「釋迦文佛」等。按佛教傳統,「牟尼」是當時對剃髮出家、乞食離欲、修行成就者的稱謂,在《梨俱吠陀》的誦詩中,曾經記載一種出家修行者,稱為「牟尼」,他蓄長髮、著褐色的髒衣、可以飛行空中,喝飲毒汁而無事。「釋迦牟尼」可意譯為,「來自釋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釋迦族的聖人」。
此外,大乘佛教對他又有不同的尊稱,如《華嚴經》中又稱他為毗盧遮那佛[10],毗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俗謂大日如來。依照大乘佛教不同派系的見解,或認為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而報身稱為盧舍那佛。
生平事跡
釋迦牟尼佛的生卒年,未記載於佛教前四次結集的早期三藏中,歷來眾說紛紜,詳見後文傳統記載和考證研究章節。早期三藏中也未包括釋迦牟尼佛生平的專門記載,經藏中的佛經緣起部分,偶有些類似傳記性的敘述,而佛陀傳記原型以《譬喻經》形式收錄在《律藏》中;佛陀言行和教法是經律記錄的重心,佛陀本人的生活同教義的牽連性並不強,並未引起三藏結集者的重視。在佛教廣為流行後,佛教徒對佛陀的卓越人格逐漸發生興趣,《本生經》和部份《譬喻經》從《律藏》中輯出編入《雜藏》或《經藏》,而更詳盡的敘事文字遂在流行經典和變化多端的傳說中而有所闡述[11]。最早的佛陀生平傳記,是佛陀滅度六百年後馬鳴菩薩所著的《佛所行讚》(《佛本行經》),大乘佛教的佛陀傳記有《佛本行集經》、《普曜經》和《方廣大莊嚴經》。
入胎
白象入胎
菩薩誕生
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大國,有傳說稱剎帝利種姓的共同祖先是劫初時諸有情公選的大同意王(摩訶三末多王)[12],釋迦族屬剎帝利種姓,統治了東北部邊緣的一些城邦及聚落,這些小國以憍薩羅(Kosāla)為宗主國[13],釋迦牟尼即出生於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ū)[14]。釋迦牟尼的父親是劫比羅城淨飯王,他先後娶天示城[2]善悟王女兒「大幻化」和「幻化」為妻,釋迦牟尼為「大幻化夫人」(摩耶夫人)所生[15]。
根據《八十誦律》等記載,釋迦牟尼佛入胎時摩訶摩耶夫人做了四種夢:
“ 一者、見六牙白象來處胎中。二者、見其自身飛騰虛空。三者、見上高山。四者、見多人眾頂禮圍繞。 ”
摩訶摩耶夫人將此事奏告淨飯王。淨飯王召集了些相師婆羅門,請他們解夢。他們回答:「王大夫人必當生男,具足三十二丈夫之相,莊嚴其身。若紹王位,當乘金輪,伏四天下。若出家修道,證法王位,名聞十方,作眾生父。」
誕生
主條目:佛誕
根據《八十誦律》、巴利文《中部·希有未曾有法經》和《長部·大本經》記載,摩耶夫人在其父王的蘭毘尼園無憂樹下,站立生下了釋迦牟尼[16]。《中阿含經·未曾有法經》和《長阿含經·大本經》有佛從母右脇出生的說法。
於此有一傳說故事,悉達多太子誕生後向四方行七步,環顧四週,說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指每位有情眾生皆有的第八識如來藏為最尊、獨一無二)之偈句。
仙人阿私陀,在聽聞太子出生後,立即來到王宮。阿私陀以天眼通觀其未來,起初面露微笑,但一會兒,卻又顯出悲傷。在一旁圍觀的人都被他的怪異神情弄得不知所措[17]。他解釋說,他微笑是因為太子必定覺悟成佛;他悲傷是因為他自己不久於人世,往生無色界,如此他就無法獲益於覺者超人的智慧[18]。
早年生活
出家逾城
釋迦牟尼降生七日後,母親過世,由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Mahāprajāpati Gautamī,也譯為「大愛道·瞿曇彌」)撫養成人[19],有說只稱「乳母」撫養未具姓名[20]。大乘佛教佛陀傳記說大愛道·瞿曇彌是佛陀的姨母[21]。
他從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在宮中過著舒適的生活。成年後,為他建了春、夏、冬三幢宮殿[22],《佛本行集經》等記載他有三位夫人[23],第一夫人是釋種女耶輸陀羅或瞿夷[24],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25][26]。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間,他過著在一般人眼中看似舒適且豪華的生活。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感受與一般人也是不一樣的,對自己對世界會有更多更深的困惑與不安[27]。
出家成道
六年苦行
29歲那年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他的兒子羅睺羅在那年出生。他在外出巡遊時,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人稱四門之遊[27],經常在閻浮樹下沉思,但是不得離苦之道,於是在29歲時的某個月夜乘馬出家修道[28]。
為了尋求解脫,他遍訪名師,遇阿羅邏伽藍(Alara Kalama)[27]。阿羅邏為數論派上師,日後的佛陀要求按照阿羅邏伽藍的教義和教規過梵行生活。這種教義主張通過一系列禪定功夫,達到無所有處定的禪定狀態(以色空識三者均無所有故名)。不久釋迦牟尼達到了阿羅邏所教導的一切,使後者大為嘆服,建議合作領導他的沙門團體。然而釋迦牟尼卻不滿足於這種學說而選擇退出[29]。仍未成道的他接著又跟隨鬱陀羅摩子(Udraka Ramaputra)修行,得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又譯作非有想非無想定)的禪定狀態。但是他認為這仍然不是解脫的境界,然而釋迦牟尼已經找不到老師[29]。
覺悟成佛
證道成佛
於是釋迦牟尼與五比丘在苦行林中修苦行6年[29],忍受飢餓痛苦[30]。在一次苦行中昏倒了,巧遇牛奶女救祂一命並給祂牛奶喝。從此意識到苦行無法達到解脫,修行是應採取中道。轉而前往菩提伽耶,坐於菩提樹下。依南傳大藏經記載,釋迦牟尼入四種禪,得三明,現觀四諦與十二緣起而成無上正等正覺[31]。北傳佛教說,釋迦牟尼發願不成正覺,永不起身。直到了第七日中的第七夜,天正曉明,瞻望明星而悟道。悟得三明與四諦,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為佛陀[32]。
傳播佛教
鹿野苑教化五比丘
佛陀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開始傳道,為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聖諦」,此為出家僧團的開端。後來波羅奈國長者之子耶舍,與其他四位友人,一同加入僧團,成為佛陀弟子,隨後城中其他豪族有五十人也加入,僧團在此擴張,也開始有了在家居士的護持,耶舍的父母,成為僧團第一位優婆塞、優婆夷。舍利弗、目犍連在聽到馬勝比丘說法後,率二百弟子加入僧團;隨後迦葉三兄弟率領一千名弟子加入,佛陀的千二百五十弟子常隨遊行,是佛陀僧團的骨幹,又稱常隨眾。
佛陀教團以此為中心,逐漸擴大教化。淨飯王聽到佛陀的消息,派遣侍者前往,邀請佛陀回國說法。釋迦族的貴族子弟,如富樓那尊者、阿難陀、提婆達多、難陀等人,紛紛加入僧團。此後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化了許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大迦葉等[33]。他為了度化眾生,走遍印度各地,以摩揭陀、憍薩羅、拔沙三國為中心,曾在憍薩羅舍衛城的祇園精舍說法25年。
三轉法輪
阿含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波羅奈國鹿野苑「轉法輪」說四聖諦,以示轉(初轉),教轉(二轉),證轉(三轉),三次宣說四聖諦,稱為三轉法輪[34][35][36]。
而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在色究竟天先說《華嚴經》,但此了義之教甚難領會,所以佛陀漸次成熟不同根性的眾生的善根,使眾生入於佛乘。在《解深密經》中即說明佛在人間「初轉法輪」先從四聖諦(即苦集滅道)開始,說明眾生的流轉到煩惱的還滅;此系列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為《阿含經》。「第二轉無相法輪」,藉由體解世間一切法皆空無自性,認知到煩惱生死和涅槃是不二的。因此在升起悲憫眾生的大慈悲心同時,有能力不住於涅槃,直至成佛以前不證入實際,能在無數阿僧祇的時間中利益眾生,使其入於無餘涅槃;此階段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為《大品般若經》及《小品般若經》。有些眾生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對無自性再分別解釋,「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解深密經》、唯識方廣諸經、《如來藏經》、《妙法蓮華經》,以更顯了的方式說明般若經等開示的「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對「未種善根,未清淨障,未成熟相續,未多修勝解,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的眾生看來,這道理深而又密,所以必須以方便解釋一番,才能淺顯明了,能信能解,究竟了義。
般涅槃
佛陀般涅槃
八十歲時[37],佛陀在毗舍離城坐雨安居[38],宣布將在三個月後般涅槃[39],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後食用鐵匠純陀(周那)奉獻的世間奇珍栴檀樹耳(Sukara-maddava)[40],重病發作(南傳記載為痢疾,北傳記載為背痛)[41]。釋迦牟尼口渴,讓阿難去給他打水喝。[42]釋迦牟尼佛喝完,同弟子們繼續向前走。走到拘屍那醯連尼耶跋提河的岸邊,佛告知弟子們將入涅槃,命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下臥具(《雜阿含經》記載為「繩床」),頭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側偃臥,左足置右足上,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聆聽佛陀的最後教誨。夜裡須跋陀羅(Subhadra)去求佛開示,成為佛陀的最後弟子,佛於此拘屍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入滅[43]。火化後的舍利由摩揭陀國王阿闍世和釋迦族等八王帶回建塔(即舍利塔)供養。
弟子
佛陀在世說法時,有著名的十大弟子,他們是:摩訶迦葉(頭陀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律第一)、迦旃延(議論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比丘尼眾中的佼佼者,則有大愛道比丘尼、蓮花色比丘尼、差摩比丘尼等。
身後事跡
在佛涅槃後的坐雨安居,摩訶迦葉率五百大阿羅漢,在王舍城外集會合誦經典;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經藏。經過大眾的認可,這是佛教的第一次結集。此後弟子們陸續彙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傳身教,又通過多次結集,形成經、律、論「三藏」。佛教在印度孔雀帝國阿育王時代傳遍印度全境並對外傳播至斯里蘭卡、金地等地。
關於釋迦牟尼佛基本的教義,後世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但是無論是大乘佛教、部派佛教都同意保存在《阿含經》中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是釋迦牟尼最初的教義。
公元十二世紀後佛教在印度本土絕跡,隨著現代佛法傳播範圍的日益擴大,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紀念日
漢傳佛教地區,一般將佛誕日定在農曆四月初八,將佛出家日訂為二月初八,佛成道日訂為十二月初八,日本與朝鮮半島的佛誕節可說源於中國佛教,基本上沿用了四月初八的說法。佛滅日(佛涅槃日)則為二月十五。
南傳佛教訂定的佛誕與入滅日為同一日(衛塞節),在新曆五月的滿月,一般即農曆四月十五日,漢傳佛教則稱此日為「佛顯日」或「佛吉祥日」,認為佛在本日顯示種種祥瑞,而天龍八部紛紛奔來聚會,供養佛祖。
生卒年傳統記載
釋迦牟尼佛的生卒年未記載於佛教前四次結集的早期三藏中,歷來眾說紛紜。
南傳佛教
南傳佛教作公元前624年至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年至前543年。
南傳上座部佛教中,錫蘭、緬甸傳說,釋迦牟尼入滅於西元前544年;暹羅、高棉,傳為西元前543年。依《菩提伽耶碑記》,有人認為佛滅應為西元前546年。
漢傳佛教
按漢譯《善見律毘婆沙》的出律記,從南齊永明七年(489年)上推975年,推定佛涅槃於公元前486年。因此,釋迦牟尼佛生卒年約為公元前565年至前486年。
另外,依北齊法上[44]和元魏曇無最[45]引用《周書異記》[46]等的說法,佛陀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滅於周穆王五十二年或五十三年,周昭王和周穆王在位時間對應為西元何年沒有定說。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滅之說。[47]
種族相貌傳統記載
摩訶菩提寺三十五歲等身像[48]
在《八十誦律》中記載,在迦葉波如來出世時,波羅痆斯城王為吉枳,百餘代後人喬達摩仙人有二子,有四名號,後代承襲自稱「日種」、「甘蔗種」,姓「喬達摩」[1];百餘代後,補多勒迦城增長王立幼子為儲,年長四子至雪山下弶伽河側,近劫比羅仙人[49]所住之處,先結廬後立劫比羅城,再立天示城,因其「大能」而得名「釋迦」[3],其子孫萬代以為族名。釋迦牟尼的姨母被稱為瞿曇彌(Gautamī),其父族與母族拘利族為同姓親族[50]。毘琉璃王誅滅劫比羅城之後,傳說有四支釋迦族遷出在印度境內西北部另立四國[51]。
按照印度人心目中的轉輪王外貌特徵[52],佛經記載釋迦牟尼擁有三十二大丈夫相[53],又有八十種好。佛陀因具足大丈夫相和福澤親族眷屬,而常被比喻為「公牛王」(梵語:vṛṣabha, ṛṣabha[54],巴利語:usabha, nisabha),翻譯時或略為「牛王」[55]。佛法也常被比喻為牛王正道[56]。
在《雜阿含經》中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稱佛陀為「領群特」即「領群之牛父」[57],而在相應的《別譯雜阿含經》中對應稱呼為旃荼羅[58],即婆羅門誤認釋迦牟尼為賤民。南傳《經集[59]·無種姓者經》(有譯為《賤民經》)中的對應段落,婆羅墮闍婆羅門稱釋迦牟尼為,「禿髮者」、「沙門」、「無種姓者」(梵語:vṛṣala,巴利語:vasala)[60],其中的「無種姓者」即是賤民之義。《經集[59]·孫陀利迦婆羅墮闍經》記載了另一個婆羅墮闍婆羅門與佛陀會面的情況:婆羅門只能從外貌上看出佛陀是「沒有頭髮者」和「沙門」,佛陀也不再宣稱自己的剎帝利種姓,進而婆羅門問佛陀是否是婆羅門,並要考問吠陀知識來驗證,婆羅門不能從外貌上判定出佛陀的種姓[61]。
在佛陀在世時有六個部族全族信佛[62],在《巴利律藏·七百犍度》記載中,毘舍離結集雖然批判了六族中的毘舍離(梵語:vaiśālī,巴利語:vesāli)跋闍子比丘有十事非法,但對其地域族群名稱使用的依然是 vesāli(毘舍離)未至於 vasala(無種姓者、賤民)[63]。
考證研究
姓名考證
現代有研究者認為釋迦族是剎帝利種姓,不應以婆羅門仙人的名字為姓氏。如季羨林宣稱,「喬達摩」(Gautama)是依照古印度貴族的習慣,借用婆羅門氏族名而取的另一個名字,非姓氏[64]。
生卒年考證
佛陀生卒年考證,與佛教信仰本身關係不大,關切與諍論涉及到,從佛滅至阿育王灌頂之間,教派付法祖師的記載中,有五師三代或五師五代;在記載中的一百餘年或兩百餘年間,甚至更長的時間段內,祖師們和作為時間參照的諸王需要有足夠長的壽命,得以不間斷傳承。
文獻考證
南傳《善見律毘婆沙》與《島史》記載,佛滅後218年[65],阿育王即位;漢傳佛教的文獻則記載,佛滅後116年,阿育王即位[66][67]。西方學者基於南傳佛教對摩揭陀國王世系的記載,推算釋迦牟尼入滅時約為西元前五世紀早期,支持此論點的人有呂澂等人。
日本學界,質疑南傳記載中在這兩百餘年間斯里蘭卡只有五王相繼在位[68][69],和《島史》所稱阿育王時代第三次結集成立《論事》前佛教已經分裂為十八部派[70],如小野玄妙、宇井伯壽、水野弘元、平川彰等人,還有中國的印順法師,根據漢譯印度各部派三藏史獻的考證、比對及研究,認可阿育王即位於佛滅後116年。如果以佛滅116年為阿育王灌頂年,則釋迦牟尼涅槃約為西元前387年到前384年間。如果以佛滅116年為阿育王自立為王的一年,再過三年才灌頂,那末佛滅應為西元前390年到前387年間。
考古發現
2013年,由考古學家康寧漢(Robin Coningham)率領的國際考古隊,在藍毗尼的摩耶夫人廟(Maya Devi Temple)內的一個磚造阿育王廟底下,挖掘出一個木造結構遺跡,研究人員以放射性碳定年法和光釋光測年法,推斷該考古場址發現的木炭碎片和沙粒,推斷這個古代神廟存在於西元前6世紀。出土的木造結構設計中有個開放空間,似乎曾有一棵樹從這裡向外生長,地質學研究也支持這個寺廟中央露天地方有樹根存在。[71]
這顆樹有可能是傳說中釋迦牟尼出生的無憂樹(一說為娑羅樹)。研究人員認為,如果這個古代神廟是由釋迦牟尼信徒所建,則釋迦牟尼可能生活於西元前6世紀之前[72]。這可能是第一個將佛陀出生地,和他創立的佛教與特定年代連結起來的考古文物,但因為當地自古有崇拜樹神的傳統,這個神廟的興建是否與佛教有關,學界尚未得到一致共識。[73]
種族考證
釋迦牟尼佛出身釋種,傳統上認為,他們出身剎帝利種姓,為雅利安人後裔,《增一阿含經》有記載稱,佛陀最初僧團的主體是迦葉三兄弟及其一千弟子,而釋迦族認為這些婆羅門「顏貌極醜」[74]。
學術界提出墳塚假說等學說,稱印度的雅利安人源自高加索白色人種,經過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由印度西北方,逐步往東南拓展。印度的雅利安人膚色比印度土著民族達羅毘荼人要淺白,外貌差距較大,學者曾較為普遍的認為,印度婆羅門以自身種姓為傲,輕視低種姓和印度原有民族,是其自認純粹雅利安人並對其他人種加以種族歧視。
19世紀開始,西方學者發現,現存婆羅門與剎帝利氏族的系譜有長久的偽造傳統。低階層婆羅門會為各地部落領導人偽造出身,讓他們可以成為剎帝利氏族[75]。剎帝利氏族實際上可能是由印度各地土著部落各自發展出來的,並非單一起源於北方雅利安人。
現代有學者據此認為,釋迦牟尼佛應不是純粹雅利安人。加上釋迦族僻處雅利安人國土邊緣,釋迦族的血統應出身自印度東方土著民族即黃色人種[76]。印順法師根據《雜阿含經》記載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誤認釋迦牟尼佛為領群特,或旃陀羅的事例[57],認為「領群特」可以解釋為「領群的特牛」,母牛 vaśā 與毘舍離 vesālī 語音相近,釋迦族與毘舍離人有共同祖先,正統婆羅門有種族上的歧視,輕視毘舍離人[77],釋迦族因此也同樣遭到婆羅門的歧視[78];釋迦族的血統近於喜馬拉雅山脈土著人,如尼泊爾的克拉底人、內瓦爾人等、不丹人與錫金人,而非雅利安人,如尼泊爾的廓爾喀人等[79]。
佛教傳統和學術研究的各種說法,目前皆缺少直接證據可以證實。
時代背景
在佛陀時代之前,上古原始印歐人遺留下來的信仰,被稱為婆羅門教。他們經常會呼喚神的協助。在戰勝之後,則感謝神靈的幫助。他們並不怕死,並認為戰死之後可以光榮上升天堂。因此,古婆羅門教之中,充滿了許多祭祀的儀式,以及贊頌神的讚美詩。這些儀式及讚美詩都收在《吠陀》經典之中,梵語是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的唯一語言。負責宗教儀式的人,稱為婆羅門。負責戰鬥的武士階層,則稱為剎帝利。
但是印度東南部居民信奉的當地本土宗教,他們的代表人物,則是沙門。沙門崇尚出家苦行,在原野獨居,修道時不結婚生子,整日端坐不動以求進入禪定。他們不相信《吠陀》中記載的神祇以及升天之說,但他們相信輪迴轉世,認為今生所做所為(稱為業),會影響到來世的好壞。要脫離輪迴,唯一的方式就是通過苦行而得到解脫。《梨俱吠陀》中所說的「牟尼」,也是屬於沙門中的一種。
在公元前第七、八世紀,興起了《奧義書》信仰,它與婆羅門教信仰不同,受到沙門傳統的影響,他們相信輪迴業報,崇尚禪定苦行,但是他們也相信古婆羅門經典,追求梵我合一。奧義書信仰以秘密傳授的方式,主要流傳在剎帝利階層中,後者對婆羅門階級不滿,認為宗教特權不能由他們獨佔。在後世,逐漸形成了婆羅門六派信仰中的數論、瑜伽二派。
在佛教興起之前,印度具有許多不同的宗教流派,但基本上屬於婆羅門、沙門這兩種傳統。佛陀本人曾經向數論派的一名上師阿藍迦藍(Ārāḍa Kālāma)學習無所有處定,向鬱頭藍弗(Udraka Rāmaputra)學習無想定(Asamjni samapatti),也曾加入苦行沙門,一天只食一顆麻麥。因此佛教興起之初,也被認為是屬於沙門團體中的一個分支。在教義上,佛教與耆那教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這也是因為他們同屬於沙門傳統所致。
語言
釋迦牟尼佛的主要活動範圍,在恆河兩岸的憍薩羅國(Kosāla)、摩揭陀國(Magadha)和毗舍離國(Vaiśālī)之間,所以他說法使用的語言很可能是印度東部的方言摩揭陀語(Māgadhā nirutti, Māgadhikā bhāsā)。佛入涅槃後,弟子們編纂佛典時使用的語言,也應該是摩揭陀俗語;但是隨著佛教傳播地區的逐漸擴大,在各種方言的影響之下,佛教語言不可能保持純粹單一。各方言本身也在演化,學者稱摩揭陀俗語後來演變為半摩揭陀語,在阿育王摩崖敕令和石柱刻文被發現後,學者對於摩揭陀俗語開始有了更多的了解。
根據南傳佛教覺音等人的說法,現存的巴利語就是摩揭陀方言,也就是佛陀所使用的語言。但是古印度語言學研究者認為,巴利語應該是來自印度西部的方言,與源自東部的摩揭陀語不同,但它很可能受到摩揭陀語的影響,從而接受了它的某些特徵。
佛教的理論是關於解脫的理論,語言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佛陀拒絕弟子要求依婆羅門傳統以梵語為統一的傳教語言,而允許弟子以自己的方言語音來持誦佛陀所說教法[80]。因此早期的佛教經典不以梵語誦持,經律到後來才混合梵語進而出現梵語版本。
史學界觀點
存世最早的佛經文本犍陀羅佛教原稿的書寫時間,在公元前1世紀至3世紀之間[81],悉達多·喬達摩的事蹟,在生前及死後二百餘年內,並無任何歷史文獻記載[82]。公元前249年,阿育王於蘭毘尼所立的阿育王石柱上,有如下文字:「釋迦牟尼生於此地,石欄石柱為至尊而立,蘭毘尼之稅收減至八分之一...」[83]。
在歷史研究者看來佛陀生平的描述多屬於訴諸默認,更多基於訴諸無知的後世描述中悉達多的生平常伴隨超自然現象[84]。豪族/部落領袖之子出家成道是沙門運動時期故事的常見主題,耆那教中與喬達摩同時代的笩駄摩那有著非常類似的故事。
有關列表
家族
祖父:師子頰國王 Sihahanu[85],與迦旋娜Kaccanā結婚並育有一子劫比羅城淨飯王。
祖母:迦旋娜Kaccanā。
父親:前6世紀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是由迦毗羅衛城的上層階級所推選出來的執政官,釋迦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國王,同時也是一位剎帝利(屬於武士階級的國王)。
生母:拘利族天臂城主善覺大王的胞妹摩耶(大幻化夫人,天示城善悟王的女兒)。生釋迦牟尼,產後七日病逝。
繼母:摩訶波闍波提,(「幻化」),大幻化夫人之妹,天示城善悟王的女兒。
乳母或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Mahāprajāpati Gautamī,也譯為「大愛道·瞿曇彌」)。但大乘佛教佛陀傳記說大愛道·瞿曇彌是釋迦牟尼的姨母。
釋迦牟尼佛的姊妹:公主難陀,淨飯王所生,母不詳。
釋迦牟尼佛弟:王子難陀,淨飯王所生,母不詳。
家庭
正妻:耶輸陀羅,釋迦牟尼佛的表妹。與釋迦牟尼結婚並育有一子羅睺羅。
長子:羅睺羅,7歲出家,成為釋迦牟尼的弟子之一。
教育
文化導師:毘奢婆蜜多
武藝導師:羼提提婆
十年浩劫:「文革」中被破壞的珍貴文物清單!
2016/06/04 來源:紅樓小人物
文革是一場是直接使得現代中國與華夏數千年文明完全脫節的巨大災難,無數寶貴的中國古文化在這期間就這麼莫名的消失了,直接造成了現如今中國社會文化和道德乃至信仰的缺失。如果有如果,現代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1、炎帝陵主殿被焚,陵墓被挖。焚骨揚灰。
2、造字者倉頡的墓園被毀,改造成了「烈士陵園」。
3、山西舜帝陵被毀,墓冢掛上了大喇叭。
4、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大禹廟被拆毀,高大的大禹塑像被砸爛,頭顱齊頸部截斷,放在平板車上遊街示眾。
5、世界佛教第一至寶,佛祖釋尊在世時親自開光的三聖像之一八歲等身像被搗毀面目。
6、孔子的墳墓被剷平,挖掘,「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的大碑被砸得粉碎!廟碑被砸碎了,孔廟中的泥胎塑像被搗毀。孔子的七十六代孫令貽的墳墓被掘開。
7、和縣烏江畔項羽的霸王廟、虞姬廟和虞姬墓,香火延續兩千年,「橫掃」之後,廟、墓皆被砸成一片廢墟。「文革」後去霸王廟的憑弔者,見到的只是半埋在土裡半露在地上的石獅子。
8、在橫掃一切的風暴中,霍去病的霍陵也遭了殃,香燭、簽筒被打爛之外,霍去病的塑像也毀於一旦。
9、頤和園佛香閣被砸,大佛被毀。
10、王陽明文廟和王文成公祠兩組建築包括王陽明的塑像,全部在「文革」中被平毀無遺。
11、古城太原的新任市委書記三把火,第一把是砸廟宇,全市一百九十處廟宇古蹟,除十幾處可保留外,通通毀掉。他一聲令下,一百多處古蹟在一天之內全部毀掉。山西省博物館館長聞訊趕到芳林寺,只撿回一包泥塑人頭。
12、醫聖張仲景的塑像被搗毀,墓亭、石碑被砸爛,「張仲景紀念館」的展覽品也被洗劫一空。「醫聖祠」已不復存在。
13、河南南陽諸葛亮的「諸葛草廬」(又名武侯祠)的「千古人龍」、「漢昭烈皇帝三顧處」、「文韜武略」三道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存明成化年間塑造的十八尊琉璃羅漢全部被搗毀,殿宇飾物被砸掉,珍藏的清康熙《龍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被焚燒。
14、漢中勉縣「古定軍山」石碑,也因諸葛亮是個「地主分子」而被砸毀。
15、書聖王羲之的陵墓及占地二十畝的金庭觀幾乎全部被毀,只剩下右軍祠前幾株千年古柏陪伴書聖失去了居所的亡魂。
16、文成公主當年親自主持塑造的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二人的塑像(安放覺拉寺),被搗毀。
17、合肥人代代保護、年年祭掃的「包青天」墓,也毀於一旦。
18、河南湯陰縣中學生將岳飛等人的塑像、銅像,秦檜等「五奸黨」的鐵跪像,連同歷代傳下的碑刻「橫掃」殆盡。
19、杭州革命青年砸了岳廟,連岳飛的墳也刨了個底朝天。岳武穆被焚骨揚灰。
20、阿拉騰甘得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園被砸了個稀爛。
21、朱元璋巨大的皇陵石碑被拉倒;石人石馬被炸藥炸得缺胳膊少腿;皇城也拆得一乾二淨。
22、海南島的天涯海角,明代名臣海瑞的墳被砸掉,一代清官的遺骨被挖出遊街示眾。
23、湖北江陵名相張居正的墓被紅衛兵砸毀。焚骨。
24、北京城內的袁崇煥的墳被夷成了平地。
25、黎平故里安葬的是明末名臣何騰蛟,他的祠堂中的佛像被掃了個一乾二淨,而且把黎平人最引以為榮的何騰蛟的墓給挖了。
26、吳承恩的故居在江蘇淮安縣河下鎮打銅巷。他的故居不大,三進院落,南為客廳,中為書齋,北為臥室。幾百年來,曾有無數景仰他的人來此憑弔此故居和他的墓。可是「文革」時《西遊記》成為「封、資、修」(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里的「封」,吳氏故居也就「被毀為一片廢墟」。
27、紅衛兵掘開蒲松齡的墳,教書匠蒲松齡真窮,墓里除了手中一管旱菸筒、頭下一迭書外,只有四枚私章。他們對蒲氏私章不屑一顧,棄之於野。屍體被搗毀。
28、建於1959年的吳敬梓紀念館在「文革」中被剷平。
29、山東冠縣中學紅衛兵在老師帶領下,砸開千古義丐武訓的墓。掘出其遺骨,抬去遊街,當眾批判後焚燒成灰。
30、張之洞的墳被刨開。張是個清官,墓里沒一點珍寶,紅衛兵將張氏夫婦尚未腐爛的屍體吊在樹上。張氏後人不敢收屍,任屍體吊在樹上月余,直到被狗吃掉。
31、北京郊區的恩濟莊埋有同治、光緒兩朝的宮廷大總管李蓮英的墓,鑿開的墓穴里,只有頭骨,不見屍骸,衣袍內滿是珠寶,後不知所蹤。
32、河南安陽縣明趙簡王朱高燧的墓被挖毀。
33、黑龍江黑河縣有座「將軍墳」,因為屬於「帝王將相」,也遭到嚴重的破壞。
34、宋代詩人林和靖(967-1028)的墓也在被毀之列。
35、清末章太炎、徐錫麟、秋瑾,乃至「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中的楊乃武的墓,都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口號聲中做了犧牲品。
36、一位年輕的中學老師領著一幫初中生以「讓保皇派頭子出來示眾」為由,刨開康氏墓,將他的遺骨拴上繩子拖著遊街示眾。革命小將們一邊拖著骨頭遊街一邊還鞭撻那骨頭,好像相信康氏靈魂附著在骨頭上似的。游完街,康氏的頭顱被送進「青島市造反有理展覽會」,標籤上寫道:「中國最大的保皇派康有為的狗頭」。
37、浙江奉化縣溪口鎮蔣介石舊居,蔣氏生母的墓被上海的大學生領導的寧波中學生掘開,其遺骸和墓碑都被丟進了樹林。
38、南漳縣為抗日名將張自忠建造的張公祠、張氏衣冠冢和三個紀念亭均被破壞。
39、楊虎城將軍,雖被國民黨處決,仍是紅衛兵眼中的「國民黨反動派」,墓及墓碑都砸毀。
40、新疆吐魯番附近火焰山上的千佛洞的壁畫,曾被俄、英、德等貪婪商人盜割,賣到西方。但那運到國外的壁畫畢竟被博物館珍藏,並未毀掉。而中國人自己乾的「破四舊」卻重在一個「破」字:將剩下的壁畫中的人物的眼睛挖空,或乾脆將壁畫用黃泥水塗抹得一塌糊塗,存心讓那些壁畫成為廢物。
41、山西運城博物館原是關帝廟。因運城是關羽的出生地,歷代修葺保養得特別完好。門前那對高達六米的石獅子可能是全國最大的。「文革」時那對獅子被砸得肢體斷裂,面目全非;母獅身上的五隻幼獅都砸成了碎石塊。
42、安徽霍邱縣文廟,雕樑畫棟、飛檐翹角,龍、虎、獅、象、鰲等粉彩浮雕皆為精美的工藝美術品。房飾浮雕在「文革」中統被砸毀。「文革」後省、縣撥款數萬修葺,「尚未完全復原」。山東萊陽文廟,大成殿雕樑畫棟、飛檐斗拱,氣勢雄偉……「文革」期間,大成殿被拆除。全國四大孔廟之一的吉林市文廟,「破四舊」中嚴重受損,荒廢多年,「文革」後歷時五年方修復。
43、唐代高僧褒禪結蘆安徽含山縣花山,死後弟子改山名為褒禪山。宋王安石遊覽此山,作《游褒禪山記》後,褒禪山遂名揚四海。因是「四舊」,褒禪山大小二塔被炸毀。
44、全國最大的道教聖地老子講經台及周圍近百座道觀被毀。
45、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經另一宋代大家蘇東坡手書,刻石立碑於安徽滁縣琅王牙山腳當初歐陽修作文的醉翁亭,存世已近千年,前去革命的小將不僅將碑砸倒,還認真地將碑上的蘇氏字跡鑿去了近一半。醉翁亭旁堂內珍藏的歷代名家字畫更被搜劫一空,從此無人知其下落。 千年古玩事,一朝中湘雨。 更多古玩交流微信:a215112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mMLPBB.html
十年浩劫:「文革」中被破壞的珍貴文物清單! - 壹讀 - https://goo.gl/nDaaXN
痛苦還是存在怎麼辦?一個公式,稱為「釋迦牟尼佛定律」:痛苦等於執著乘以無常,再除以慈悲利他,這樣就可以將痛苦消失於無形,得到真正的快樂。用佛法改變認知,探究生命,發揚慈悲利他心,才能真正遠離痛苦深淵。 https://is.gd/RiSfwi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