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有名的廚神尼-修慧法師+如學法師

2017-06-08_074432

極樂寺修慧法師---宗教名勝>佛門聖地 - https://goo.gl/8yorXk

20150829212213  

姜太公在屋頂第一位座

如學法師/開創台灣佛學僧尼教育的如學法師/新竹人一九三二年十九歲,新竹高等女學校畢業後於新竹一同寺依玄深尼師出家/法光佛學研究所創辦人如學法師/福嚴精舍位置與一同寺相鄰/新竹女眾佛學院/「財團法人法光文教基金會」和「法光佛研所護法會」,最近又落成了「法光寶塔」,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RNePA


典座
典座是齋堂的負責人。《禪苑清規•典座》說:“典座之職,主大衆齋粥,運用道心,隨時改變,令大衆受用安樂,亦不得枉費常住齋料。及點檢廚中,不得亂有拋撒。選揀局次行者,能者當之,行令不得太嚴,嚴則擾衆。不宜太緩,緩則失職。造食之時,須親自照管,自然精潔。如打物料並齋粥味數,並預先與庫司知事商量。如醬醋淹藏收菜之類,並是典座專管,不得失時。常切提舉火燭依時。依散同利,務要均平。如合系監院、直歲、庫主所管,同共商量即可,並不須侵權亂職。”這是八大執事中最苦最累的僧職,如芙蓉道楷禪師曾任海會寺典座,常進廚房、下菜園,極爲辛苦,有人問他:“煮粥蒸飯邪?”又告誡他說:“廚務勾當不易。”(《五燈會元》卷十四)
八大執事:監院、知客、僧值、維那、典座、寮元、衣缽。wiki - 佛教叢林法則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Apple iphone Xbox TV Shows Facebook - Powered by Discuz! - https://goo.gl/5Vn8Ur

在八大執事中,取掉了寮元,增加了庫頭,仍是八位。副寺,又稱庫頭、知庫、櫃頭、財帛、掌財,即掌理會計出納者
----------------------------

廚房中典座僧尼與在家居士一同煮飯(郭捷立提供)
「典座」,為佛教寺院中負責大眾床座和齋粥等雜事之職務名稱,其系取「典床座」一詞而來,是「典」主床「座」的簡稱。
據《摩訶僧祇律》卷六載,佛陀住在舍衛城時,由比丘沓婆摩羅子擔任為僧眾分配臥具,安排應供(受人供養)次序的工作,共掌理九件事情,即:(1)典次付床座:以僧眾道德品行依序分配床舖座位;(2)差請會:差遣請示(工作)的集會;(3)分房舍:分配僧眾的房間;(4)分衣物:分配僧眾的衣服物品;(5)分花香:分配信徒供養寺院的花卉;(6)分果蓏:分配信徒供養寺院的瓜果;(7)知暖水人:知曉負責提供熱茶熱水的人;(8)分雜餅:分配信徒供養寺院的食餅;(9)典知隨意舉堪事人:能隨意舉薦勘察查驗(工作)之人。可知典座主要工作為掌理全寺大眾的飲食和床座等事宜。
隸屬於典座之下而受其管理的僧職,有「飯頭」-負責煮粥做飯的人,是典座的重要助手;「菜頭」-在典座的指導下,計劃和備辦廚房用菜的人;「水頭」-供應寺院食堂做飯菜和燒茶等生活用水的人;「火頭」-負責掌握火候,管理廚房爐灶的人「磨頭」-負責碾磨米麥或在廚房磨豆漿、做豆腐的人;「行堂」-在齋堂(食堂)為僧眾擺碗筷、盛添飯菜,收拾和清洗碗筷的人。直至今日,典座所主掌的職務,已由過去主掌九事,演變為主要負責管理僧眾的食宿。
雖然此項職務是在寺院擔任烹調的工作,屬於從事勞動性的雜役,但自古以來,此項職位卻備受方丈(住持)的重視。據《敕修百丈清規》卷四載,典座職掌大眾的日常三餐,一切飲食務必做到衛生清潔,食物材料的調配也要適當,以節儉惜物為原則,讓僧眾吃出健康與歡喜。所謂「首座調性,典座調命」(大弟子負責調和僧眾性情,典座負責調養僧眾性命),可見典座在僧寺中的重要性,通常都會推舉志行高潔的僧人擔任。中國佛教有名的祖師大德,如六祖惠能禪師(公元638年-713年)、民初的印光大師(公元1861年-1940年),都從事典座的工作。
概括說來,擔任寺院的典座必須要細心(肚)量大,能任勞任怨為僧眾服務,知曉眾人的不同口味,煮出美味菜餚讓僧俗二眾歡喜食用。同時,也要能為寺院節省開銷,愛惜物資,嚴禁不當的浪費。誠如開創日本曹洞宗的始祖道元禪師,在其所著的《典座教訓》中,對典座一職,視為無比尊貴的工作,絕不能敷衍了事或假手他人,縱使是一粒米飯,一片菜葉,也當思量得來不易,應好好珍惜,勿隨意丟棄。他更強調,即便是在廚房從事勞動身體的雜役工作,也要有負責到底的認真態度,以恭敬歡喜的虔誠心服務寺院僧眾。
【撰寫者】
吳瑞霞(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生)
負責廚房的<a href='/Knowledge/Content?ci=2&cid=402'>典座</a>僧尼與在家<a href='/Knowledge/Content?ci=2&cid=405'>居士</a>在廚房中打掃
負責廚房的典座僧尼與在家居士在廚房中打掃(郭捷立提供)
------------------------------
典座,是「典」主床「座」的簡稱。古代叢林中的典座和現在的典座是不一樣的;古代典座共負責九事:付床座、差請會、分衣服、分華香、分果蓏、知煖水人、分雜餅食、隨意與堪事人。九事中,僅舉「床座」一事來涵括其他,如《僧史略》中說:「典座者,謂典主床座九事,舉『座』一色以攝之,乃通典雜事也。」因此,禪門沿襲此一原則,便立「典座」的職稱。
  典座一職起源於佛陀時代。佛陀在世時,有一次,居士供養僧眾床座及生活用具,當時有六位比丘起了惡念,先挑品質良好的物品,因此,上座比丘得到的都是較差的用具。當時有一位沓婆摩羅比丘看到這種現象,便發願要擔任這個執事。
  沓婆摩羅子證到阿羅漢之後,心中思惟:「此身不牢固,我今當以何方便求牢固法耶?」又想:「我今宜可,以力供養,分僧臥具,差次受請飯食耶?」世尊聽許。尊者右手小指出燈明,依物類等級如法依次發放,世尊曾讚歎說:「我弟子中,分僧臥具者沓婆摩羅子最為第一。」
   至中國叢林時期,典座成為東序六知事(都寺、監寺、副寺、維那、典座、直歲)之一,其下設有飯頭、菜頭、粥頭、米頭、柴頭、園頭、湯頭、醬頭等。
  至於現代,本由「庫司」職掌食物,後改令典座掌之,而原隸屬於知客下的行堂,也歸屬於典座之下。此外,本為典座負責九事當中的「園頭」獨立出來,專責整理草木的工作。另,還加設「監齋」一職,協助分擔典座的工作。此時,典座所主職務,已由過去主掌九事,演變為以統領齋食一事為主。
所謂「首座調性,典座調命」,可見典座在叢林中的重要性。自古叢林通常推舉志行高潔者擔任。這是因為此一執事和辦道修持一樣,如果由無道心者任之,徒勞辛苦而畢竟無益。歷來祖師曾任典座者,有溈山、漸源等。溈山在百丈任典座的公案,最為人熟知。
  一日,司馬頭陀自湖南來,謂百丈曰:「頃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溈,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處。」丈曰:「老僧住得否?」陀曰:「非和尚所居。」丈曰:「何也?」陀曰:「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居,徒不盈千。」丈曰:「吾眾中莫有人住得否?」陀曰:「待歷觀之。」時華林覺為第一座,丈令侍者請至,問曰:「此人如何?」陀請謦欬一聲,行數步,陀曰:「不可。」丈又令喚師,師時為典座,陀一見,乃曰:「此正是溈山主人也。」華林聞之,曰:「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丈曰:「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淨瓶曰:「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甚麼?」林曰:「不可喚作木[木突]也。」丈乃問師,師踢倒淨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輸卻山子(指溈山)也。」
-----------------------------
“典坐”。
1. 僧寺職事名。 掌管大眾齋粥之事。
▶ 《景德傳燈錄‧靈佑禪師》: “﹝ 懷海禪師 ﹞又令喚典坐( 靈佑 )來。”
▶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鐵中蟲》: “吾州 會長老 , 住 飛狐 之 團崖 。 初入院, 典座僧白, 廚堂一鑊, 可供千人。”
2. 稱掌管寺中雜務的和尚。
▶ 宋 贊寧 《僧史略‧雜任職員》: “次典座者, 謂典主床座, 凡事舉座, 一色以攝之, 乃通典雜事也。”
▶ 宋 洪邁 《夷堅志‧嵩山竹林寺》: “道逢一僧, 言吾竹林之徒也, 一書欲達于典座, 但扣寺旁大木, 當有出應者。”
------------------------------------
【典座】
(職位)禪林主大眾床座及齋粥等雜事之役也。僧史略中曰:「典座者謂典主床座九事,舉座一色以攝之,乃通典雜事也。」僧祇律六曰:「佛住舍衛城,爾時有比丘名陀驃摩羅子,眾僧拜典知九事。九事者:典次付床座,典次差請會,典次分房舍,典次分衣物,典次分花香,典次分果蓏,典次知煖水人,典次分雜餅食,典知隨意舉堪事人。是名僧拜典知九事(次者次第也,次第付與,次第差擇也)。」僧堂清規五曰:「此職主大眾齋食,故時時改變食物,大眾受用安樂為妙,齋料已下,菜蔬鹽醬類,一切保護蓄積,可受用長久,造食時,應自身考熟未熟,飣羹鹽梅亦應自身試,粥飯時,向僧堂九拜發食,祖訓也。」傳燈錄曰:「溈山在百丈會下作典座,又令遵有笊籬木杓分付與典座語。」按,釋家雲典座,猶居士雲司廚。凡寺院各僧,例分東西兩序,其職麤事者屬於東序。典座等是也。五燈會元:雪峰在洞山為飯頭,慶諸在溈山為米頭,道匡在招慶為桶頭,灌溪在末山為園頭,紹遠在石門為田頭,智通在溈山為直歲,曉聰在雲居為燈頭,嵇山在投子為柴頭,義懷在翠峰為水頭,佛心在海印為淨頭,此類皆東序職。而典座之名,尤著於俗。
---------------------------------
【典座】 禪林中負責大眾齋粥之職稱。東序六知事之一。據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兩序章典座條載,典座職掌大眾之齋粥,一切供養務須淨潔,物料調配適當,且節用愛惜之。此職務雖係料理飲食之雜役,然自古該職即極受重視,通常推舉志行高潔之僧任之,該項工作猶如一種辦道修持,若以無道心者任之,則僅徒勞辛苦而畢竟無益。典座之稱系取'典床座'一語而來,據摩訶僧祇律卷六載,佛住舍衛城時,由比丘陀驃摩羅子掌理九事,即:典次付床座、差請會、分房舍、分衣物、分花香、分果蓏、知暖水人、分雜餅,及典知隨意舉堪事人。典次即次第付與、差擇。其中,付與床座時,該長老自右手小指出示燈明,依品次付與床座。另據大宋僧史略卷中、祖庭事苑卷八、翻譯名義集卷四等載,稱典座為知事,乃取其典知九事等雜役之意。此外,典座之居室,稱典座寮或典座房。隸屬於典座之下而受其使令之僧職,有飯頭、粥頭、米頭、柴頭、園頭等。據五燈會元所載,昔時雪峰禪師在洞山座下任飯頭,慶諸禪師在溈山座下任米頭,道匡禪師在招慶座下任桶頭,灌溪禪師在末山座下任園頭,紹遠禪師在石門座下任田頭,智通禪師在溈山座下任直歲,曉聰禪師在雲居座下任燈頭,稽山禪師在投子座下任柴頭,義懷禪師在翠峰座下任水頭,佛心禪師在海印座下任淨頭等。[景德傳燈錄卷九、禪苑清規卷四、禪林象器箋職位門](參閱'知事'3461)[佛學大詞典]
---------------------------------
典座教訓
永平道元禪師清規篇次目錄乾之卷序校訂冠注永平清規凡例典座教訓。 宇治縣興聖寺辨道法越州大佛寺(附僧堂四板被位圖並凡例)赴粥飯法永平寺(附僧堂十二板首缽位圖並凡例)坤之卷眾寮清規永平寺(附眾寮十二板圖並凡例)對大己法永平寺知事清規永平寺跋典座教訓觀音導利興聖寶林禪寺比丘道元撰佛家從本有六知事。 共為佛子。 同作佛事。 就中典座一職。 是掌眾僧之辨食。 禪苑清規雲。 供養眾僧故有典座。 從古道心之師僧·發心之高士。 充來之職也。 蓋猶一色之辨道歟。 若無道心者。 徒勞辛苦。 畢竟無益也。 禪苑清規雲。 須運道心。 隨時改變。 令大眾受用安樂。
昔日溈山·洞山等勤之。 其餘諸大祖師。 曾經來也。 所以不同世俗食廚子及饌夫等者歟。 山僧在宋之時。 暇日諮問於前資勤舊等。 彼等聊舉見聞。 以為山僧說。 此說似者。 古來有道之佛祖。 所遺之骨髓也。 大抵須熟見禪苑清規。 然後須聞勤舊子細之說。 所謂當職經一日夜。 先齋時罷。 就都寺·監寺等邊。 打翌日齋粥之物料。 所謂來菜等也。 打得了。 護惜之如眼睛。 保寧勇禪師曰。 護惜眼睛常住物。 敬重之如禦饌草料。 生物熟物。 俱存此意。 次諸知事。 在庫堂商量。 明日吃甚味。 吃甚菜。 設甚粥等。 禪苑清規雲。 如打物料並齋粥味數。 並預先與庫司知事商量。 所謂知事者。 有都寺·監寺·副司·維那·典座·直歲也。 味數議定了。
書呈方丈·眾寮等嚴淨牌。 然後設辨明朝粥。 淘米調菜等。 自手親見。 精勤誠心而作。 不可一念疏怠緩慢。 一事管看。 一事不管看。 功德海中。 一滴也莫讓。 善根山上。 一塵亦可積歟。 禪苑清規雲。 六味不精。 三德不給。 非典座所以奉眾也。 先看米便看砂。 先看砂便看米。 審細看來看去。 不可放心。 自然三德圓滿。 六味俱備。 雪峰在洞山作典座。 一日淘米次。 洞山問。 淘砂去米。 淘米去砂。 峰雲。 砂米一時去。 洞山雲。 大眾吃個什^8□。 峰覆卻盆。 山雲。 子他後別見人去在。 上古有道之高士。 自手精至。 修之如此。 後來晚進。 可怠慢之歟。 先來雲。 典座以絆為道心矣。 如有米砂誤淘去。 自手檢點。 清規雲。 造食之時。 須親自照顧。
自然精潔。 取其淘米白水。 亦不虛棄。 古來置漉白水囊。 辨粥米水。 納鍋了留心護持。 莫使老鼠等觸誤。 並諸色閒人見觸。 調粥時菜。 次打並今日齋時所用飯羹等。 盤桶並什物調度。 精誠淨潔洗灌。 彼此可安高處安於高處。 可安低處。 安於低處。 高處高平。 低處低平。 梜杓等類。 一切物色。 一等打並。 真心鑑物。 輕手取放。 然後理會明日齋料。 先擇米里有蟲。 綠豆糠塵。 砂石等。 精誠擇了。 擇米擇菜等​​時。 行者諷經迴向灶公。 次擇菜羹。 物料調辨。 隨庫司所打得物料。 不論多少。 不管粗細。 唯是精誠辨備而已。 切忌作色口說料物多少。 竟日通夜。 物來在心。 心歸在物。 一等與他精勤辨道。 三更以前。 管明曉事。 三更以來管做粥事。
當日粥了。 洗鍋蒸飯。 調羹。 如浸齋米。 典座莫離水架邊。 明眼親見不費一粒。 如法洮汰。 納鍋燒火蒸飯。 古云。 蒸飯鍋頭為自頭。 淘米知水是身命。 蒸了飯便收飯籮里。 乃收飯桶。 安□槃上。 調辨菜羹等。 應當蒸飯時節。 典座親見飯羹。 調辨處在。 或使行者。 或使奴子。 或使火客。 教調什物。 近來大寺院。 有飯頭羹頭。 然而是典座所使也。 古時無飯羹頭等。 典座一管。 凡調辨物色。 莫以凡眼觀。 莫以凡情念。 拈一莖草。 建寶王剎。 入一微塵轉大法輪。 所謂縱作莆菜羹之時。 不可生嫌厭輕忽之心。 縱作頭乳羹之時。 不可生喜躍歡悅之心。 既無耽著。 何有惡意。 然則雖向粗全無怠慢。 雖逢細彌有精進。 切莫逐物而變心也。 逐物而變心。
順人而改詞。 是非道人也。 勵志至心。 庶幾淨潔勝於古人。 審細超於先老。 其運心道用為體者。 古先縱得三錢而作莆菜羹。 今吾同得三錢而作頭乳羹。 此事難為也。 所以者何。 今古殊異。 天地懸隔。 豈得齊肩者哉。 然而審細辨肯之時。 下視古先之理。 定有之也。 此理必然。 猶未明了。 卒由思議紛飛兮如其野馬。 情念奔馳兮同於林猿也。 若使彼猿馬一旦退步返照。 自然打成一片。 是乃被物之所轉。 能轉其物之手段也。 如此調和淨潔。 勿失一眼兩眼。 拈一莖菜。 作丈六身。 請丈六身作一莖菜神通及變化。 佛事及利生者也。 已調調了已辨。 辨得看那邊安這邊。 鳴鼓鳴鐘。 隨眾隨參。 朝暮請參。 一無虧闕。 卻來這裡。 直須閉目諦觀堂裡幾員單位。
前資勤舊獨寮等幾僧。 延壽·安老·寮暇等僧。 有幾個人。 旦過幾板雲水。 庵里多少皮袋。 如此參來參去。 如有纖毫疑猜。 問他堂司·及諸寮頭首·寮主·寮首座等。 銷來疑便商量。 吃一粒米。 添一粒米。 分得一粒米。 卻得兩個半粒米。 三分·四分·一半·兩半。 添他兩個半粒米。 便成一個一粒米。 又添九分。 剩見幾分。 今收九分。 見他幾分。 吃得一粒廬陵米便見溈山僧。 添得一粒廬陵米。 又見水牯牛。 水牯牛吃溈山僧。 溈山僧牧水牯牛。 吾量得也未。 你算得也未。 檢來點來。 分明分曉。 臨機便說。 對人即道。 且恁功夫。 一如二如。 二日三日。 未可暫忘也。 施主入院捨財設齋。 亦當諸知事一等商量。 是叢林舊例也。 回物俵散。 同共商量。
不得侵權亂職也。 齋粥如法辨了安置案上。 典座搭袈裟。 展坐具。 先望僧堂焚香九拜。 拜了乃發食也。 經一日夜。 調辨齋粥。 無虛度光陰。 有實排備。 舉動施為。 自成聖胎長養之業。 退步翻身便是大眾安樂之道也。 而今我日本國。 佛法名字聞來已久。 然而僧食如法作之言。 先人不記。 先德不教。 況乎僧食九拜之禮。 未夢見在。 國人謂。 僧食之事。 僧家作食法之事。 宛如禽獸。 食法實可生憐。 實可生悲。 如何哉。 山僧在天童時。 本府用典座充職。 予因齋罷過東廊。 赴超然齋之路次。 典座在佛殿前曬苔。 手攜竹杖。 頭無片笠。 天日熱。 地磚熱。 汗流徘徊。 勵力曬苔。 稍見苦辛。 背骨如弓。 龍眉似鶴。 山僧近前。 便問典座法壽。 座雲。 六十八歲。
山僧云。 如何不使行者人工。 座雲。 他不是吾。 山僧云。 老人家如法。 天日且恁熱如何恁地。 座雲。 更待何時。 山僧便休。 步廊腳下。 潛覺此職之為機要矣。 又嘉定十六年癸未五月中。 在慶元舶裡。 倭使頭說話次。 有一老僧來。 年六十許歲。 一直便到舶裡。 問和客討買倭椹。 山僧請他喫茶。 問他所在。 便是阿育王山典座也。 他雲。 吾是西蜀人也。 離鄉得四十年。 今年是六十一歲。 向來粗歷諸方叢林。 先年權住孤雲裡。 討得育王掛搭。 胡亂過。 然去年解夏了充本寺典座。 明日五日。 一供渾無好吃。 要做面汁。 未有椹在。 仍特特來。 討椹買。 供養十方雲衲。 山僧問他。 幾時離彼。 座雲。 齋了。 山僧云。 育王去這裡有多少路。 座雲。 三十四五里。
山僧云。 幾時回寺裡去也。 座雲。 如今買椹了便行。 山僧云。 今日不期相會。 且在舶裡說話。 豈非好結緣乎。 道元供養典座禪師。 座雲。 不可也。 明日供養吾若不管便不是了也。 山僧云。 寺裡何無同事者理會齋粥乎。 典座一位不在。 有什^8□缺闕。 座雲。 吾老年掌此職。 乃耄及之辨道也。 何以可讓他乎。 又來時未請一夜宿暇。 山僧又問典座。 座尊年。 何不坐禪辨道。 看古人話頭。 煩充典座。 只管作務。 有甚好事。 座大笑雲。 外國好人。 未了得辨道。 未知得文字在。 山僧聞他恁地話。 忽然發慚驚心。 便問他。 如何是文字。 如何是辨道。 座雲。 若不蹉過問處。 豈非其人也。 山僧當時不會。 座雲。 若未了得。 他時後日。 到育王山。 一番商量文字道理去在。
恁地話了便起座雲。 日晏了忙去。 便歸去了也。 同年七月。 山僧掛錫天童。 時彼典座來得相見雲。 解夏了退典座歸鄉去。 適聞兄弟說老子在個里。 如何不來相見。 山僧喜踴感激。 接他說話之次。 說出前日在舶里文字辨道之因緣。 典座雲。 學文字者。 為知文字之故也。 務辨道者。 要肯辨道之故也。 山僧問他。 如何是文字。 座雲。 一二三四五。 又問。 如何是辨道。 座雲。 遍界不曾藏。 其餘說話。 雖有多般。 今所不錄也。 山僧聊知文字了辨道。 乃彼典座之大恩也。 向來一段事。 說似先師全公。 公甚隨喜而已。 山僧。 後看雪竇有頌示僧云一字七字三五字。 萬像窮來不為據。 夜深月白下滄溟。 搜得驪珠有多許。 前年彼典座所云。 與今日雪竇所示。 自相符合。 彌知彼典座是真道人也。 然則從來所看之文字是一二三四五也。 今日所看之文字。 亦六七八九十也。 後來兄弟。 從這頭看了那頭。 從那頭看了這頭。 作恁功夫。 便了得文字上一味禪去也。 若不如是。 被諸方五味禪之毒。 排辨僧食。 未能得好手也。
誠夫當職先聞現證。 在眼在耳。 有文字。 有道理。 可謂正的歟。 縱忝粥飯頭之名。 心術亦可同之也。 禪苑清規雲。 二時粥飯。 理合精豐。 四事供須無令闕少。 世尊二千年遺恩。 蓋覆兒孫。 白毫光一分功德。 受用不盡。 然則但知奉眾。 不可憂貧。 若無有限之心。 自有無窮之福。 蓋是供眾住持之心術也。 調辨供養物色之術。 不論物細。 不論物粗。 深生真實心。 敬重心。 為詮要。 不見^8□漿水一缽。 也供十號兮自得。 老婆生前之妙功德。 庵羅半果。 也捨一寺兮能萌育王最後之大善根。 授記□。 感大果雖佛之緣。 多虛不如少實。 是人之行也。 所謂調醍醐味。 未必為上。 調莆菜羹。 未必為下。 捧莆菜。 擇莆菜之時。
真心·誠心·淨潔心。 可準醍醐味。 所以者何。 朝宗於佛法清淨大海眾之時。 不見醍醐味。 不存莆菜味。 唯一大海味而已。 況復長道芽養聖胎之事。 醍醐與莆菜。 一如無二如也。 有比丘口如灶之先言。 不可不知。 可想莆菜能養聖胎。 能長道芽。 不可為賤。 不可為輕。 人天之導師。 可為莆菜之化益者也。 又不可見眾僧之得失。 不可顧眾僧之老少。 自猶不知自之落處。 他爭得識他之落處。 以自之非為他之非。 豈不誤乎。 耆年晚進。 其形雖異有智愚朦。 僧宗是同。 亦昨非今是。 聖凡誰知。 禪苑清規雲。 僧無凡聖。 通會十方。 若有一切是非。 莫管之。 志氣那非直趣無上菩提之道業耶。 如錯向來一步。 便乃對面蹉過。 古人之骨髓。
全在作恁功夫之處也。 後代掌當職之兄弟。 亦作恁功夫始得。 百丈高祖之規繩。 豈虛然乎。 山僧歸國以降。 駐錫於建仁一兩三年。 彼寺^4□置此職。 唯有名字。 全無人實。 未識是佛事。 豈敢辨肯道。 真可憐憫。 不遇其人​​。 虛度光陰。 浪破。 道業。 曾看彼寺此職僧。 二時齋粥。 都不管事。 帶一無頭腦無人情奴子。 一切大小事。 總說向他。 作得正。 作得不正。 未曾去看。 如鄰家有婦女相似。 若去得見。 他乃恥乃瑕。 結構一局。 或偃臥。 或談笑。 或看經。 或念誦。 日久月深。 不倒鍋邊。 況乎買索什物。 諦觀味數。 豈存其事乎。 何況兩節九拜。 未夢見在。 時至教童行也未曾知。 可憐可悲。 無道心之人。 未曾遇見有道德之輩。
雖入寶山兮空手而歸。 雖到寶海兮空身而還。 應知雖他未曾發心兮。 若見一本分人。 則行得其道。 雖未見一本分人兮。 若是深發心者。 則行膺其道。 既以兩闕。 何以一益。 如見大宋國諸山諸寺。 知事頭首。 居職之族。 雖為一年之精勤。 各存三般之住持。 與時營之。 競緣勵之。 已如利他。 兼豐自利。 一興叢席。 一新高格。 齊肩競頭繼踵重踪。 於是應詳。 有見自如他之癡人。 有顧他如自之君子。 古人云。 三分光陰二早過。 靈臺一點不楷磨。 貪生逐日區區去喚不回頭爭奈何。 須知未見知識。 被人情奪。 可憐愚子運出長者所傳之家財。 徒作他人面前之塵糞。 今乃不可然耶。 嘗觀當職前來有道。 其掌其德自符。 大溈悟道典座之時也。
洞山麻三斤。 亦典座之時也。 若可貴事者。 可貴悟道之事。 若可貴時者。 可貴悟道之時者歟。 慕事耽道之跡。 握沙而為寶。 猶有其驗。 摸形而作禮。 屢見其感。 何況其職是同。 其稱是一。 其情其業。 若可傳者。 其美其道。 豈不來乎。 凡諸知事頭首。 及當職作事作務之時節。 可保持喜心·老心·大心者也。 所謂喜心者。 喜悅心也。 可想。 我若生天上。 著樂無間。 不可發心。 修行未便。 何況可作三寶供養之食耶。 萬法之中。 最尊貴者。 三寶也。 最上勝者。 三寶也。 天帝非喻。 輪王弗比。 清規雲。 世間尊貴物外優間。 清淨無為。 眾僧為最。 今吾幸生人間。 而作此三寶受用之食。 豈非大因緣耶。 尤以可悅喜者也。
又可想。 我若生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之趣。 又生自餘之八難處。 雖有求僧力之覆身。 手自不可作供養三寶之淨食。 依其苦器。 而受苦縛身心也。 今生既作之。 可悅之生也。 可悅之身也。 曠大劫之良緣也。 不可朽之功德也。 願以萬生千生。 而攝一日一時。 可辨之可作之。 為能使千萬生之身結於良緣也。 如此觀達之心。 乃喜心也。 誠夫縱作轉輪聖王之身。 非作供養三寶之食者。 終其無益。 唯是水沫泡焰之質也。 所謂老心者。 父母心也。 譬若父母念於一子。 存念三寶如念一子也。 貧者·富者。 強愛育一子。 其志如何。 外人不識。 作父作母方識之也。 不顧自身之貧富偏念吾子之長大也。 不顧自寒。 不顧自熱。 蔭子覆子。 以為親念切切之至。 發其心之人能識之。 慣其心之人方覺之者也。 然乃看水看谷皆可存養子之慈懇者歟。
大師釋尊。 猶分二千年之佛壽。 而蔭末世之吾等。 其意如何。 唯垂父母心而已。 如來全不可求果。 亦不可求富。 所謂大心者。 大山於其心。 大海於其心。 無偏無黨心也。 提兩而不為輕。 扛鈞而不可重。 被引春聲兮不游春澤。 雖見秋色兮更無秋心。 競四運於一景。 視銖兩於一目。 於是一節。 可書大之字也。 可知大之字也。 可學大之字也。 夾山之典座。 若不學大字者。 不覺之一笑莫度大原。 大溈禪師。 不書大字。 取一莖柴不可三吹。 洞山和尚。 不知大字。 拈三斤麻。 莫示一僧。 應知向來大善知識。 俱是百草頭上。 學大字來。 今乃自在作大聲。 說大義。 了大事。 接大人。 成就者個一段大事因緣者也。 住持·知事·頭首·雲衲。 阿誰忘卻此三種心者哉。
於時嘉禎三丁酉春記示後來學道之君子云。 觀音導利興聖寶林禪寺住持傳法沙門道元記。
-------------------------
1、僧寺職事名。掌管大眾齋粥之事。《景德傳燈錄·靈佑禪師》:“﹝懷海禪師﹞又令喚典坐(靈佑)來。”金元好問《續夷堅志·鐵中蟲》:“吾州會長老,住飛狐之團崖。初入院,典座僧白,廚堂一鑊,可供千人。”
2、稱掌管寺中雜務的和尚。宋贊寧《僧史略·雜任職員》:“次典座者,謂典主床座,凡事舉座,一色以攝之,乃通典雜事也。”宋洪邁《夷堅志·嵩山竹林寺》:“道逢一僧,言吾竹林之徒也,一書欲達於典座,但扣寺旁大木,當有出應者。”
-----------------------

1020038823_o (1)1020038825_o1020038863_o  
蓮臺山 組織架構設有教務、總務、知客等七處,並在知客處(主任廖淑真)下設有「香積組」(組長廖淑珍),其工作場所稱「大寮」。「香積」也好,「大寮」也好,非佛寺中人,感到陌生亦屬自然。
其實,「大寮」就是烹調、料理食物之處所,即是一般所稱的「廚房」;「香積」或「香積菩薩」則是總理大眾齋飯粥飲食調理等廚務之執事也,俗稱「廚師」、「總舖師」。
「香積」在《禪苑清規》中則以「典座」見稱。進一步說明,典座負責齋堂執事業務,主掌僧衆齋食,因時制宜,隨四季時節旬味調配,運用道心,一來令大衆受用法喜,二來不浪費齋料,量料撙節支用,經常點檢大寮衛生、環境、庫房,適時整理整頓,不令凌亂或棄置,以利大寮廚務運作。禪宗有所謂「首座調性,典座調命」一語,說明典座職司乃護我修行法身所需。
蓮臺山 依內政部部頒經整編過的寺廟組織章程設監院、副寺、知客、維那等四大執事,過去各道場則依其屬性不同設八大執事,其中典座與知客同列為五大堂 口之主要負責人,屬八大執事中最辛苦最勞累的僧職。正因為如此,一般修行人若道心不堅固,或對典座重要性無正確理解與認知者,視充職典座為畏途,避走遠之亦屬自然。
充職典座者,依《禪苑清規》記載:「典座從古道心之師僧、發心之高士。蓋猶一色之辦道歟。若無道心者。徒勞辛苦。畢竟無益也。」換言之,典座一職以具道心者發心充職為佳。同時,被委以典座要職者,健全心態,當能做而無著,日日法喜,可免辦道無功。
茲臚陳援引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禪師(1200-1253)於《典座教訓》中,描述以下早年赴中國南宋求法與典座禪師際遇之一段因緣,而此一因緣際遇則對渠日後禪道體悟有甚大影響,藉之分享與勉勵。
道元於1223年初抵南宋明州(浙江省),一天問和客討買倭椹之不期相會,欲留宿座:明日供養吾若不管便不是了也。(註:有失職司)
道元:寺裡何無同事者理會齋粥乎。有什麼缺闕。
座:吾老年掌此職。何以可讓他乎。道元:何不坐禪辦道。煩充典座。有甚好事。
座大笑云外國好人。未知得文字在。
(註:未得文字般若弦外之音及其為之所用)
道元聞言發慚驚心問:如何是文字。座:豈非其人也。
(註:腳踏實地,務實照料,方為真學道之人)
當時道元未能理會其意,典座邀約道元他日到阿育王寺商量文字道理。
事隔兩個月後的同年七月,典座與道元阿育王寺相會。討教前日文字辦道之因緣。
學文字者。務辦道者。道元:道元:
道元禪師聞言,心領神會。揭示若以為坐禪辦道、看古人話頭、說法渡眾才是禪宗修行,老典座顯然揭示另一種道理,將每日的「理會齋粥」當作「辦道」。恰如道元在《典座教訓》一書中宣說典座日日調辦齋粥的俗務,實則「長養聖胎之業」,活在當下,所做一切即是佛事,即入佛知佛見辦道,臻至徹悟「即心即佛」之妙諦,故言真實佛法是也,亦為『金剛經』所云:「無住生心」法之真諦哉。
有鑑於蓮臺山 香積組志工的辛勞,又為期大寮協作及廚務工作順遂,在知客廖淑真主任、香積廖淑珍組長的祝願以及企劃下,擬定香積組工作守則介紹香積由來、香積執事頌、香積執事工作守則等,貼附於大寮布告欄,藉之提點與鼓勵。詳如下:
「香積」由來
娑婆世界上方,有佛國名眾香,佛號香積。正報殊勝莊嚴,由眾多功德妙香積聚而成。此佛國眾生一切以香為法,無須語言音聲,鼻識緣香,即可悟道。往昔維摩詰居士為舍利弗肚饑,化作菩薩往眾香國乞食,香積如來即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據載香飯是香積如來從三祗劫來,積行大悲所薰的淨果,食此甘靈美味,令人罪垢脫落,身心自在。今援引「香積」之名,稱以大寮道場修行者為「香積執事」。
香積執事頌
香積執事戴頭巾、口罩,大寮調理齋食,揮舞鍋鏟烹煮菜餚,炙熱環境中,堅守爐灶,飲盡炊煙,勞心勞力, 默默付出,心中同願以此香積食,供養十方菩薩,十方眾生,功德無量。
香積執事工作守則
1離開時關閉瓦斯、爐灶、電燈及門窗
2調味料、瓶罐隨時擦拭乾淨蓋好、歸位
3鍋碗瓢盆碗筷清洗乾淨、烘乾、歸位
4隨時保持爐灶、室內水溝及地面乾淨
5廚餘、垃圾桶隨時清理乾淨
6工作交接時流理臺、工作檯清洗乾淨
7賸食需收藏冰箱標示日期,賸菜食材交代下一組香積執事主廚處理
本工作守則內容當然是肯定香積執事所付出之辛勞。蓮臺山 的香積執事係依各修學營隊編組,以發心志工者優先編列,由主廚率同副廚等執事人員充分發揮《典座教訓》所示「法喜心」、「貼心」、「寬大無我」之「三心」細心烹調準備,並依知客通知之人數調配齋飯飲食,儘量做到調配適度而不隔餐,如遇有未登記而進齋堂用齋情形時,香積執事人員則主動退避大寮,以期賓至如歸。
大寮香積如斯之期待,亦時有事與願違,諸如春節期間,一下子人數暴增,非退避大寮即能解決,雖執事人員緊急應變供餐,亦難免有向隅者,謹此致意並請海涵。
蓮臺山典座 大寮香積 @ 離塵居&生活禪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ywBSqS
----------------------------------------

2017-06-08_0744322017-06-08_074620  400997849_m  

日式觀音群

佛光山極樂寺
  極樂寺位於基隆市中心的信義區,座落於信二路270號,依著山勢而建,建築格局樓高八層,聳立在熱鬧的市街上。山門正中有一尊彌勒佛,笑臉迎人。寺內設有禪堂、講堂與圖書館,三樓還設有社教館,開辦各種才藝課程。另外五樓附設滴水坊,可供品茗、用餐。
  極樂寺的前身為光尊寺,創建於1905年(明治38年),原屬日本真宗本願寺派。最初建築乃是為日式的木造平房,由於當時周圍為日本人聚居之處,所以多以日本人為宣教對象。除了一般日本佛教儀式之外,還設有免費住宿的地方,稱為「光園寮」,並成立保護釋放人犯的基隆愛護會。
  台灣光復後不久,1946年由月眉山靈泉寺法系出家的修慧法師,受命德融法師,接管光尊寺。修慧法師曾受日式教育,兼通漢學,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叢林清規。她僱工開山整地,逐步興建起大雄寶殿、功德堂、般若講堂、寮房、放生池等建築,還有今為人熟知的彌勒佛造像。
修慧法師
引自極樂寺網站
  後來修慧法師擔任基隆佛教會的理事長,曾在台灣光復初期閱讀到宜蘭雷音寺「覺世旬刊」,深受感動。後來又對佛光山所投入的「人間佛教」事業,甚為投契,準備將極樂寺捐獻給佛光山,邀請星雲法師前來宏法。由於極樂寺深受佛教界及基隆地方人士的重視,獻寺的舉措曾受到許多阻撓,修慧法師仍力排眾議之下,使極樂寺成為佛光山的分院。星雲法師便派遣徒眾前來住持道場,並在寺內設立佛學院。
  1984年4月,極樂寺正式成為佛光山派下分院後,由依恆法師擔任首任住持。1991年6月,依恆、依寬法師奉調佛光山教育院院長、工程監院等職。永平法師繼任住持,而後又有滿益法師、永樂法師、永餘法師、妙志法師主持,現任住持為永範法師。

宗教名勝>佛門聖地 - https://goo.gl/8yorXk

基隆極樂寺
2011/04/01
極樂寺位於基隆市中心的信義區,寺址座落於仁壽里信二路二百七十號,對面有停車場,東鄰署立基隆醫院,西傍忠烈祠,北依中正公園,南濱田寮河。
↑日治時期外觀
前身是蓬萊山光尊寺,創建於清光緒卅一年(日本明治卅八年,西元一九○五年),屬日本真宗本願寺派。甲午戰爭之後,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之後,日本軍隨之登陸。當時日本佛教各宗派亦隨軍佈教,駐錫於各地。光尊寺原為日式建築之木造平房,周圍居住了許多從事公職的日本人,所以當時佈教活動多以日本人為主要對象,弘法功能除說法佈教以及婚喪喜慶之儀典等活動,並設有免費住宿之光園寮,以及保護釋放人犯的基隆愛護會。
↑二戰末時遭戰火波及(極樂寺提供)
↑民國40年,大殿重建(極樂寺提供)。右圖修慧法師載著斗笠亦參與重建。
台灣光復後,隨著日本人的回歸,日僧也相繼返回日本,所以從日本傳入的佛教各宗派逐漸式微,許多由日人所創建的寺院也遺留下來。光復後不久,民國三十五年的時候,依止於月眉山靈泉寺法系出家的修慧法師,受命於住持德融老法師指派,接管光尊寺。
戰後曾因寺廟地被誤認為敵產,而上訴省議會請願,幸有賴眾人協力而保留廟地。
民國七十三年四月,極樂寺正式成為佛光山派下分院後,由依恆法師擔任首任住持。同期並有依群、依寬、宗恩、永宜、道海、滿蓮等多位法師,在修慧長老的領導下,與信徒同心協力,邁向極樂寺另一個更艱辛的「開山」階段。

修慧

(1908~ )臺灣基隆人,俗姓簡。日據時代高等科畢業。民國二十九年(1940)禮基隆寶明寺普提法師披剃,四十四年於月眉山靈泉寺受具足戒。歷任明德寺住持、中國佛教會文獻委員會委員、基隆極樂寺董事長兼住持,並於五十八年起連任基隆市佛教支會理事長迄今。師因敬慕佛光山星雲大師之學德,特於七十三年四月九日召開極樂寺董事會,推選星雲大師為董事長,極樂寺一切寺務均請大師指導,大師並推介依恆法師擔任住持,籌備重建該寺。
(二)(1917~ )江蘇南京人,俗姓吳。號覺修。民國四十二年(1953),禮白聖長老出家,翌年於觀音山凌雲寺受具足戒。歷任中國佛教會理事、新竹縣佛教會理事長、竹北菩提佛學院院長,及菩提講堂、菩提蘭若、蓮華寺等之住持。 p4049

「一九四九年,我曾路過基隆,當時走過一間寺院,我站在窗口往裡面望去,一位尼師也從窗口往外看著我,當時我的年紀輕,臉皮很薄,不敢擅自進入寺院,就匆匆離開了。
後來,我才知道那間寺廟是『極樂寺』,那位尼師是人稱『女中大丈夫』的修慧法師。
三十年後,修慧老法師是基隆佛教會的理事長,主動到普門寺來找我。他表示,佛光山所做的一切都是『人間佛教』的事業,與他的心意相符,因此想將極樂寺捐獻給佛光山。
我當時想到山上的人生缺乏,如果接辦得不好,豈不愧對老法師的美意,所以就婉拒了,並且邀請他到佛光山上參觀。沒有想到,老法師參觀佛光山之後,更堅定的表示要把極樂寺捐給佛光山弘法,並且發願自己也做一個佛光人,我被他的誠意深深感動,就應允了他的請求。
由於極樂寺是基隆最大的寺廟之一,有悠久的歷史,修慧老法師獻寺的消息傳開之後,受到當地人士的許多阻撓。然而他卻不為所動、力排眾議,不但使極樂寺成為佛光山的分院,還捐出寺中所有存款一千多萬,以及寺裡寶藏多年的黃金。」
當修慧老法師將極樂寺交給我的時候,已經八十高齡。他高興的說:『我等這一天已經等了三十年,今天我的心願終於有了安頓。』
這使我想到三十年前站在極樂寺窗口張望的情景。如果不是三十年來堅持弘法、心懷道業、一無私念,修慧老法師也不會給我這麼大的信託呀!」
星雲大師說:「在海外弘揚佛法,在外國建立佛教道場,都不是金錢可以辦到的,而是要有對佛法的信心、對眾生的愛心,還有修行的誠篤,再加上殊勝的因緣才能成就。
像我們在南天寺,寺院雖有二十六畝,卻可惜沒有庭園,澳洲政府租給我們一百多畝的庭園,租金每年一元澳幣,等於台幣三十元,移民部部長當場捐出一百元,幫我們付了一百年的租金。從此,澳洲移民的宜誓就在南天寺舉行,由法師監誓。
我們在澳洲的聲譽很好,有人把價值八十萬澳幣的狗送給我們當守衛。我們的梵唄讚頌團獲 准在世界第一流的雪梨歌劇院演唱,完全不用租金。我們為了中國人往生而蓋的賓塔,一蓋好,澳洲人先來澄記,希望自己百年後住在寺院裡。澳洲的國寶無尾熊, 經常跑到大雄寶殿和法師一起唱頌……這些,不管花多少錢都買不到呀!」
事實上,這十幾年來,希望把土地寺廟給佛光山管理發展,或者從世界各地來邀請建寺的,幾乎無日無之,只可惜佛光山的人力不夠多,經常都要婉拒信徒的捐輸。
師父笑著說:「所以,我的徒弟不怕我要,怕我不要,我這一生一不要錢、二不儲蓄,因為 有是有限的、無是無限的。並不是說有人捐土地、寺院給佛光,我們就要,而是要看佛法長遠的發展,是不是真的能給人福佑、開人的智慧。如果能,即是一無所 有,也要開荒闢土,創造佛法的榮華富貴;如果不能,縱使黃金鋪地,我們也不動如山呀!」
不只海外道場如此,國內的道場也是如此。師父講了兩個國內道場闢建的因緣。

基隆 佛光山極樂寺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W922M8

一、人間淨土──塵囂中的桃花園
極樂寺位於基隆市中心的信義區,寺址座落於仁壽里信二路二百七十號,對面有停車場,東鄰署立基隆醫院,西傍忠烈祠,北依中正公園,南濱田寮河,方圓百米之內,西可至基隆市政府、文化中心、基隆港務局、基隆郵局,東達基隆市衛生局、警察局、綜合體育館,北有基隆市議會、紫薇山莊,南面電信局、電力公司。周匝多所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商職、專校圍繞,要居基隆市行政、文教區中心,四通八達,交通便捷,背山面水,環境幽美,真是人間佛教光明與希望的道場。
極樂寺依著山勢而建,金黃色的屋瓦迎著陽光閃閃發光,又在多雨的時候,有著法水廣佈的感覺。建築格局樓高八層,巍峨的聳立在熱鬧商街上,顯得諧調莊嚴而又十分醒目。山門正中一尊笑臉迎人的彌勒菩薩,見證著修慧老法師創寺以來具有人間歡喜與關懷的特色。道場內外,花木扶疏,優美清淨,給繁忙的現代人,提供了身、心、靈得以舒展的慧命家園。
二.歷史追溯──修慧老法師的創寺
◎日制蓬萊山光尊寺
極樂寺的前身-光尊寺,創建於清光緒卅一年(日本明治卅八年,西元一九○五年),屬日本真宗本願寺派。甲午戰爭之後,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之後,日本軍隨之登陸。當時日本佛教各宗派亦隨軍佈教,駐錫於各地。光尊寺原為日式建築之木造平房,周圍居住了許多從事公職的日本人,所以當時佈教活動多以日本人為主要對象,弘法功能除說法佈教以及婚喪喜慶之儀典等活動,並設有免費住宿之光園寮,以及保護釋放人犯的基隆愛護會。
◎台灣光復後創建的極樂寺
台灣光復後,隨著日本人的回歸,日僧也相繼返回日本,所以從日本傳入的佛教各宗派逐漸式微,許多由日人所創建的寺院也遺留下來。光復後不久,民國三十五年的時候,依止於月眉山靈泉寺法系出家的修慧法師,受命於住持德融老法師指派,接管光尊寺。
修慧法師雖為女眾之身,但具有「大丈夫」之格,以其曾受日式教育,兼通漢學,所以具有相當的胸襟遠見。她從一鋤一鏟開始,僱工開山整地,逐步興建大雄寶殿、功德堂、般若講堂、寮房、放生池,還有一尊笑口常開的彌勒菩薩、穩坐於山門之前
修慧法師本身精於法器唱念,又長於香積典座,對園藝也有相當的心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叢林清規,是老法師堅持的信念。整個道場內外,均由其一人擔當。卻見花木扶疏,綠蔭蔽天。如此,以修慧法師的信願力,成就了古色古香,優雅清淨的紅塵佛剎。
◎一段法緣──大師的回憶──
極樂寺後來交由佛光山接管,並非偶然,這可以追溯一段法緣,下面一段文章是從《星雲文集》當中拮錄下來:
「一九四九年,剛來台灣時,曾在基隆逗留片刻,記得曾經路過一間寺院,我從窗口朝裡面看,一位尼師也正望著我。當時我很年輕,臉皮很薄,不敢擅自進入,於是匆匆離開。後來才知道他是人稱「女中大丈夫」的修慧老法師,那間寺院是基隆有名的極樂寺。
三十年後,他身為基隆佛教會的理事長,主動到普門寺來找我。在會談中他表示,三十年前就想請我前往弘法,一直到今日才有緣與我見面。接著他表示有感於佛光山所做的一切都是「人間佛教」的事業,與他的心意相符,因此想將極樂寺捐獻給佛光山。我當時想到山上人手缺乏,如果接辦得不好,豈不愧對他的一番心意,故予婉拒,並邀他到佛光山參觀。他依約來山,走了一圈以後,堅定地告訴我,他發了一個願──希望一輩子做個佛光人。我被他的誠意所深深感動,當下應允他的請求。
由於極樂寺交通方便,法緣殊勝,頗受教界及地方人士的重視,當獻寺的消息傳開來時,受到許多阻撓,然而他卻絲毫不為所動,在力排眾議之下,他使極樂寺成為佛光山的分院,並且將所有存款及黃金付託給我作為弘法基金。為不負所託,我派有才幹的徒眾住持道場,把極樂寺重建成為美侖美奐的淨土,並且在寺內設立佛學院,培育弘法人才。
記得當年八十高齡的修慧法師,將極樂寺交給我的時候,高興地說道:「啊!我等這一天已經等了三十年,今天我的志業終於有了安頓!」
我,也讓他考驗了三十年。
(選自星雲大師著作—星雲文集--我的人間佛教性格)
◎一段法緣──修慧老法師的回憶
佛光山星雲大師的序述,已經在前文中敘說,下文再對應於修慧老法師的自序,她在《修慧法師與極樂寺》文輯中,茲引兩段文字說明:
第一段小標為「覺世流布接我初機大師提倡佛法人間」文中說:
「 台灣光復初期,國家百事待興,人民窮困,台灣佛教亦十分沉寂。那時,我們想起一本佛教的經典或書籍,還是非常困難。一直到民國四十年後,大陸籍的高僧陸續來到台灣,不斷四處講經弘法,台灣佛教才慢慢恢復生機。記得我接到的第一份佛教刊物就是宜蘭雷音寺出版的法音──「覺世旬刊」。當時,收到這份法音流布,有如獲得人間至寶,內心是十分歡喜與珍惜,往後極樂寺都會定期收到「覺世旬刊」,也因為如此使我對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有了初淺的認識。
有一天,本寺護法居士寶鳳師姐(即後來出家的依順法師1992年往生),送我許多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的各種經傳,其中包括星雲大師的許多著作。這些法寶,事理充實,讀起來極容易領會其意,幫助我對於佛法的事理,更明瞭透徹。尤其加強我的信心與毅力,貢獻我畢生的精力護教為眾。如此,不覺轉眼,有十餘載的時光,我雖未曾拜見過星雲大師的慈顏,但每閱大師的經典著作,等於與大師晤面是無異的。我最佩服大師之處,就是他實現人間佛教的理想與推展佛教教育,培育佛教僧才,及佛教文化的推廣;這些年來,大師的弟子人才輩出,個個能挑能擔,能說能寫,能文能武。近來佛教在台灣能如此興盛,大師的貢獻首居第一。
我接管極樂寺之後,致力寺院經營管理,與信徒廣結善緣。我慨嘆自己書讀的不多,能力有限。自己對於佛教人才的培育,及佛教文化的推廣沒有太多貢獻,所以一直沒有培育出好的徒眾,可以繼承衣缽。加上年事老邁,對於極樂寺的未來將託負何人,常陷入沉思之中。每日早晨,我在庭園中繞著大榕樹念佛,祈求諸佛菩薩加被,能早日覓得一位有德有望有能力的出家人來接手管理極樂寺。
又,接下來的一段,小標為:「與大師相遇如遇知音願佛光山接管極樂寺」,文中說:
「民國六十七年冬季,我接到消息,佛光山星雲大師將要蒞臨基隆市文化中心,陞座演講。是晚,我帶領信眾,前往聆聽大師開示。那時,我是基隆佛教會理事長,大師邀請我上台致詞,我簡略向聽眾介紹及讚揚大師,以示誠敬和感謝。那晚,我仔細觀察整個活動,講台的布置十分井然有序,光彩奪目;四眾弟子的教化,令人讚嘆;任何看得到的小地方都沒疏忽。大師開示,條理分明,淺顯易懂又不失幽默。我聚精會神聆聽,內心充滿歡喜與感動,信心油然而生,如故友遇知音之感。
這一次的盛會,給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內心時常在思考與盼望。希望待機緣成熟,我樂意將極樂寺貢獻給佛光山管理。經過一段時間考慮之後,我決定召開董事會議,提出如下建議:因本人年事已近老邁,常憂深責大任,近因智力漸漸退化,難負本寺住持之重責大任。為極樂寺未來發展建設著想,本人願將極樂寺貢獻給佛光山管理,亦可讓我有剩餘的歲月,能專心念佛拜佛,用功修行。所幸,我提案的結果,得到在職董事贊成,決議通過,馬上進行連署記名及蓋印。會中並決議:與佛光山接洽的事務,皆由董事長出面決定即可。
民國七十一年四月中旬,當我辦完產權登記及過戶手續之後,十一月,我聽說星雲大師在台北普門寺演講,我即刻前往拜見大師,並詳述來意:誠懇請求大師能接管極樂寺。大師當下再三推辭不肯答應,但我的心願,決不因此而退縮。七十二年五月,一天我專程上高雄佛光山,再拜謁大師,並以真 摯懇切的心,向大師請求:「賜予當一名佛光人,與體諒我這七十老叟的一番苦心。」終於,大師慈悲俯允,答應我的要求,了卻我多年的心願。」
三、迎向現代──人間佛教新的里程碑
◎佛光山基隆極樂寺
民國七十三年四月,極樂寺正式成為佛光山派下分院後,由依恆法師擔任首任住持。同期並有依群、依寬、宗恩、永宜、道海、滿蓮等多位法師,在修慧長老的領導下,與信徒同心協力,邁向極樂寺另一個更艱辛的「開山」階段。
民國八十年六月,依恆、依寬法師奉調佛光山教育院院長、工程監院等職。永平法師繼任住持,滿益法師擔當監寺,繼續進行寺院內部更細緻的裝修工程,及舉辦各類修行活動,並配合佛光會的成立,積極輔導會務的推展,多次與市政府、教育局等單位合辦青少年璞玉營、夏令營等活動,渡化好動狂飆的青少年。八十四年永平法師受常住慈命,調任為台北道場監寺,滿益法師繼任住持一職,繼續推展院務……。
極樂寺歷任住持有:修慧法師及依恆法師、永平法師、滿益法師、永樂法師、永餘法師、妙志法師,現任住持為永範法師、當家滿兆法師等十數位法師,共同帶領基隆信眾,朝著法喜安樂的人間佛教方向而努力。
極樂寺結合了文化、藝術、社教、弘法與共修,是傳統與現代化結合的多功能道場。
在建築外觀來看,極樂寺大雄寶殿巍峨莊嚴,而佛祖像與殿內壁畫結合為一,常使參拜民眾自然而然心境詳和起來。入口處右側花圃內有石觀音像,山門有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像,常見信徒或過路民眾絡繹不絕的前來合十參拜。
本寺除了設有禪堂、講堂與圖書館,三樓還設有社教館,開辦各種才藝課程。另外五樓附設滴水坊,提供文人雅士一個休憩品茗的典雅好地方。
本寺每年舉辦兒童夏令營,每週提供信眾各種修行、進修課程,如禪修、佛經講座、素食烹飪、佛畫、敦煌舞……等。從3歲起至80餘歲皆有其適當參加的課程與活動,這些都是極樂寺在社會教化上面重要的工作。
二樓講堂每週有念佛共修會,農曆初一有光明燈消災報恩法會、農曆十五有光明燈消災法會。每月另有水懺、八關齋戒、大悲懺。並不定期舉辦三皈五戒等各種的活動,能讓信徒有機會修行辦道、安住身心。
極樂寺也成立「護法委員會」,歡迎共同來護持極樂寺,共同來耕耘福慧的聖田。
五樓服務台,每天免費供應「佛光茶」,不論何時來訪,笑容可掬的義工師姐們,都會親切地為您奉上一杯佛光茶。這些多元化的設計,無非就是要讓信眾們,在這紛擾紅塵中,找到一個安樂的淨土,極樂寺提供信眾念佛、參禪、聞法,研修經藏,以及社教活動之用,歡迎同霑法益!
提供進修、共修,是成就福慧雙修的最佳道場。
佛光山分別院網頁 - https://goo.gl/aQTeKq


 

禪林職位
指禪宗寺院中所設立之職務位次。即一寺中之僧眾,無論上下,皆行普請法,均令參加勞動以自給;為分配職務、分工合作之法。據禪林類聚卷九所載,古規所設之執事,有首座、殿主、藏主、莊主、典座、維那、監院、侍者等名目。然後世寺院組織日漸龐大,各寺家風不同,一寺之住持者,多因時制宜,自立執事,名目層出不窮,而有二十三種乃至八十種之多。
我國自姚秦以後,逐漸形成寺院管理制度,從事寺務之執事,置有上座、寺主、維那,稱為三綱。其中,上座為比丘大眾中之長老,寺主負責堂宇之營造、管理等,維那則按寺規指揮日常諸事。唐代以後,禪宗寺院之職位繁多,主管一寺者,即表持法永住之意,稱為住持,或稱方丈、堂頭和尚等。住持以下為諸執事;從事寺務而隨侍於住持身邊者,稱為侍者。據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兩序章載,於大禪宗寺院設有東序六知事、西序六頭首等。序列於法堂東側之職位,總稱為知事;而序列於法堂西側之職位,則總稱為頭首。
知事:即執事務者之意,又作主事、執事。六知事,即指都寺、監寺、副寺、維那、典座、直歲等六種職位。即:(一)都寺,又稱都總、都監寺、都管、庫司,即統轄事務之最上位者。(二)監寺,又稱監院、院主、寺主、院宰、主首、權管,位於都寺之次,為監督全盤事務者。(三)副寺,又稱庫頭、知庫、櫃頭、財帛、掌財,即掌理會計出納者。維那之上位稱上副寺,下位稱下副寺。(四)維那,為綱維與羯磨陀那(梵 karma-dāna,意譯授事)二字之略稱,又作都維那,意譯悅眾,即掌僧眾威儀進退之職者。(五)典座,掌理飲食、床座之事。(六)直歲,掌理有關營繕、耕作等作務,其職稱雖表「一年當值者」之意,然亦有任期不限一年者。此外,六知事中除都寺外,餘者稱為五知事。監寺、維那、典座、直歲四者,稱為主事四員。在都寺以下、監寺以上,另置有都文(都聞)一職;又專門掌管常住金錢、穀物等之出納者,稱為提點。
頭首:即率先領導者之意。六頭首,即指首座、書記、藏主、知客、知浴、知殿等六種職位。即:(一)首座,又稱第一座、座元、禪頭、首眾,與「上座」同義,指居大眾中之首位,儀表堪為大眾典範者。其中,於僧堂出入板(置於僧堂中央所設聖僧像龕之左右)前方領眾者,稱為前堂首座;於後方領眾者,則稱為後堂首座。此二者中,以前堂首座為最上位。然於日本,自德川時代以降,前堂首座稱為前堂、單寮或座元;後堂首座單稱首座。由前堂首座中選出德高望重者,稱為名德首座。迎接首座頭首以外的有德者,以為大眾之指導者,稱為立僧首座。迎他山住持等尊宿擔任首座,稱為卻來首座。(二)書記,又稱外史、外記、記室,即掌理文書者;對此,書狀侍者又稱內史、內記。(三)藏主,又稱知藏、藏司、經藏堂主,即掌管經藏等圖書之收藏者。(四)知客,又稱典客、典賓、客司,掌理有關外賓之事宜。(五)知浴,又稱浴主,即掌理浴室者,其下設有浴頭,從事此項職務。(六)知殿,又稱殿主,即掌理佛殿、法堂之香燈等。此外,六頭首中除知殿外,餘者稱為五頭首。其中,前堂首座、後堂首座、東藏主、西藏主,書記等,可代替住持行使小參之責,故又稱為秉拂五頭首(秉拂,手持拂子之意)。
禪僧於佛殿、法堂等處修建法會時,住持位居中央,六知事、六頭首分列左右。六知事為東序,六頭首為西序,合稱為兩序,或稱兩班。然據日本黃檗清規所載,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知藏、知客、知浴、丈侍、監收等為西序,都寺、監寺、維那、副寺、典座、直歲、悅眾、客堂主、耆舊、居士等為東序。
禪林中,侍者依所任職務性質之別,而有不同之稱謂。若隨侍僧堂所安置之聖僧,稱為聖僧侍者。隨侍住持身邊者,稱為方丈侍者。於方丈侍者中,隨侍記錄上堂、小參、普說、開室、念誦等法語者,稱為燒香侍者,又稱侍香;負責有關住持之書函、文書等事者,稱為書狀侍者;應接住持之賓客者,稱為請客侍者,又稱侍客;專司住持飲食方面之事者,稱為湯藥侍者,又稱侍藥;掌理住持所有之資財者,稱為衣鉢侍者,又稱侍衣。以上稱為五侍者。其中,燒香、書狀、請客三侍者,合稱為山門三大侍者。此外,或以巾瓶、應客、書錄、衣鉢、茶飯、幹辨等為六侍者。又燒香、書狀、請客、湯藥各侍者,於修法會之際,列於西序頭首之次,稱為立班小頭首;而堂頭侍者(方丈侍者)、聖僧侍者、延壽堂主、爐頭、眾寮寮主等,稱為院中小頭首。又在侍者寮(侍司、擇木寮)無擔任定職者,稱為不釐務侍者。其他尚有秉拂侍者(聖僧侍者兼任)、侍真侍者(服侍德高之亡靈)等。
以上諸職中,以都寺、維那、燒香侍者為要職,稱為山門三大禪師。知事之退職者,及侍者、藏主、書狀之退職者,稱為勤舊。其次,寮元為掌理眾寮者,其下有寮長、寮主(知寮)、副寮、望寮等。各寮主所屬之大眾,稱為洞腳。從寮元以至從事各種雜務者,通稱為辦事。辦事者依其負責之職務,一般稱為某某主、某某頭等。例如:閣主、塔主(侍真)、延壽堂主(堂主、涅槃堂頭)、飯頭、粥頭、湯頭、茶頭、菜頭、薑頭、醬頭、米頭、麥頭、麻頭、穀頭、園頭(又稱園主,專掌理菜園。其下勞動之大眾稱為園夫)、磨頭(磨主)、水頭、火頭、柴頭、炭頭、爐頭、鍋頭、燈頭、桶頭、樹頭、鐘頭、淨頭(又作持淨,擔任掃除廁所之職)、莊主(又作都莊,即寺地之管理者。其副手稱為副莊,耕作之工頭稱為甲幹或莊甲,其餘耕作者稱為莊佃、莊客或地客)、監收、都場、都倉、廨院主(擔任購賣、接待、官廳等事務)、街坊化主(又作街坊、化主、供養主,指在市中托者。依其所化之物,有粥街坊、米麥街坊、菜街坊、醬街坊等)等。
掌理各種營繕作業之所在,稱為修造局,其下有監作與作頭。在僧堂內看守僧眾之床位、衣鉢者,稱為直堂。某月、某日之值班,分別稱為直月、直日。於告香普說之際,熟諳儀禮,率領新參,居首位而代行儀式者,稱為四來參頭,或單稱參頭;若屬大眾一同參加之儀式,則由首座擔任。輔佐參頭者,稱為副參,後補者稱為望參。參頭之下,三人一組之首位,稱為小參頭。又參頭行者(行者之參頭)為行者中居首位指揮者之稱,而與參頭有別。擔任楞嚴會上誦咒之職者,稱為楞嚴頭;依此類推,亦有般若頭、華嚴頭、彌陀頭等。此外,於官吏等來寺請求住持說法時,預定一人,代表大眾與住持問答,稱為禪客;臨時充任問答者,則稱放禪客。執行寺務之輪值者,稱為直廳(廳,指寺院內辦公之處所)。夜半巡邏者,稱為巡更。出使外務者,稱為專使。掌管灶火者,稱為火客、火佃、火伴。扛轎者,稱為轎番。
此外,寺院中從事諸職服務者,亦有所謂行者。行者之居所稱為行堂,行堂之主首稱行堂主,或單稱堂主。行者有剃髮者,亦有未剃髮而攜帶家眷者,種類繁多,例如,參頭行者、副參行者、執局行者(方丈行者、六局行者等之總稱)、庫司行者(隨從都寺)、堂司行者(隨從維那)、庫子(副寺寮之行者)、客頭行者、茶頭行者、喝食行者(飲食時,唱報飯食、湯等名稱者。喝,即唱之意)、供頭行者(又作供過行者,即分配飯食者)、直殿行者、眾寮行者、門頭行者等。年少之行者,稱為童行、道者、童侍、僧童,或稱驅烏沙彌、沙喝(飯食時之嚮導,相當於充任喝食沙彌之意)、聽叫。類同於行者,有所謂淨人(又作苦行),指不剃髮而專為僧眾服務者。
蓋禪林職位之繁多,猶如朝廷之文武兩班,以共維繫寺院之法命。然此職位制度,自宋代以降,諸宗融合,於一般較大之寺院皆循此制,而小寺院則無此細分。〔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大眾章、禪苑清規卷二、卷三、卷四、卷八、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六、禪林象器箋職位門〕(參閱「佛教教制」2683、「叢林」6552) p6466
----------------------------------------
近現代的叢林,往往設有“五大堂口”及其他小型機構以處理事務。五大堂口為禪堂、客堂、庫房、齋堂、衣缽寮,大的寺院還有云水寮等輔助機構。八大執事就是指五大堂口的主要負責人及其他寺院重要執事僧,包括:監院(庫房負責人)、知客(客堂負責人)、僧值(又名糾察)、維那 (寺院監察)、典座(齋堂負責人)、寮元 (雲水堂負責人)、衣缽 (方丈堂負責人)及書記等。各叢林根據自身的特點,所設的八大執事不盡相同。例如,當代有些叢林,接待雲水僧人很少,雲水寮形同虛設,工作多由客堂負責管理。但是,寺院經濟發展,庫房工作日顯重要,因此,在八大執事中,取掉了寮元,增加了庫頭,仍是八位。
監院
古代又稱監寺、院主、主首,其職責為總攬寺院庶務,號住持右臂,他名義上只是庫房負責人,其職權又超出庫房之外。庫房總管僧眾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糧食、物品、法器、香燭等,還管理山林、田莊和殿堂、房舍的修繕。在當代的一些寺院,還管理法物流通、經書印刷和素齋堂營業等,並專門設立帳庫,有會計、出納分管賬目和現金等等。監院的職責及對於寺院的重要性,《禪苑清規》卷三是這樣說的:“監院一職,總領院門諸事,如官中應副及參辭謝賀,僧集行香,相看施主、吉凶慶吊,借貸往還,院門歲計,錢穀有無,支收出入,準備逐年受用齋料米麥等,及時收買;並造醬醋,須依時節;及打油變磨等,亦當經心。”庫房除監院之外,還有都監、副寺、庫頭、莊主、園頭、監收等執事。都監的序職在寺院中是最高的,他上輔住持,下助監院,在日常工作中很少管事,通常是一位做過多年監院的長老擔任。都監是方丈任命執事時的顧問,若有執事不稱職或違犯清規,都監都有權力向方丈建議撤換可令其遷單。都監在禪堂的位次,坐於監院上首。副寺為監院的副手,監院不及照管處,都由他辦理。庫頭負責庫房的各項管理工作,一些寺院在庫頭下又設直接管理庫房的司庫,司庫之下又設貼庫。莊主俗稱“下院當家”,凡屬寺院所屬莊田的一切事務,包括田界、莊舍、農具和僱工的管理、田租的收納,都由莊主負責。這一執事在當代寺院中已經消亡,但有的寺院仍然設置安排各種生產勞動的坡頭,或稱知眾。園頭是經營寺院菜園的負責人。監收,在古代寺院主要負責租息、穀米的收納;在當代寺院中則主要負責購進實物的驗收,負責寺院採購的執事叫做“採辦”。
知客
是佛寺客堂的主要負責人,職掌接待外來賓客的事務,他是寺院與外界聯繫的紐帶,故古人喻之曰“ 叢林綱紐 ”。凡政府官員,主要施主及四方名僧大德至寺者,皆由知客或其手下執事陪同,並通知庫司,設茶茗齋饌招待,酌情引見住持。客堂除其首領知客之外,還有照客、殿主、香燈、鐘頭、鼓頭、夜巡、門頭等眾多執事。照客是知客的助手,負責照料客人,打掃客房及辦理其他知客吩咐的事情,較大的寺院有幾名照客。殿主為大雄寶殿的管理人員,其職責是照管油燈、香燭、擺設供器、供品,清潔佛像、佛殿等。有的佛寺,大殿有兩名管理人員,第一名稱殿主,第二名稱為香燈。鐘頭是每天早晨、晚間和特殊時間負責在鐘樓上敲鐘的僧人。鼓頭負責在鼓樓上擊鼓,並須與鍾頭相配合。夜巡又名巡照,負責夜間巡邏打照板報時刻。門頭是守護山門的僧人,負責按時開關門,保障山門清淨,有特殊情況及時報告客堂。
僧值古代未設專職,令僧人輪流值任。現代佛寺則相對固定。主要職責是代方丈管理檢查僧眾威儀。僧值必須每天領僧眾上殿課誦等,從早到晚須監督和檢查僧眾的紀律和行、立、坐、臥四種威儀,發現違犯者要進行批評和給予處罰。因此,僧值又叫糾察。
維那
為寺院三綱之一,宋元以後寺院所設維那主管僧眾威儀,進退綱紀,實際上是寺院的監察官。維那的職權比僧值要大一些,所轄範圍也比僧值要寬泛許多。《敕修百丈清規》卷四說,維那的職權是“綱維眾僧,曲盡調攝。堂僧掛搭,辨度牒真偽。眾有爭競遺失,為辨析和會。戒臘資次,床歷圖帳,凡僧事內外,無不掌之。”若遇法會由維那點到並維持秩序。兩序出班上香時,維那要獨趨爐前揖請住持上香。舊執事卸任或新執事上任舉行法會時,由維那唱稱禮讚。有的大寺同時也設悅眾一至數員,作為維那的助手。若維那休假、缺員,悅眾可代行其職。
典座
是齋堂的負責人。《禪苑清規·典座》說:“典座之職,主大眾齋粥,運用道心,隨時改變,令大眾受用安樂,亦不得枉費常住齋料。及點檢廚中,不得亂有拋撒。選揀局次行者,能者當之,行令不得太嚴,嚴則擾眾。不宜太緩,緩則失職。造食之時,須親自照管,自然精潔。如打物料並齋粥味數,並預先與庫司知事商量。如醬醋淹藏收菜之類,並是典座專管,不得失時。常切提舉火燭依時。依散同利,務要均平。如合系監院、直歲、庫主所管,同共商量即可,並不須侵權亂職。”這是八大執事中最苦最累的僧職,如芙蓉道楷禪師曾任海會寺典座,常進廚房、下菜園,極為辛苦,有人問他:“煮粥蒸飯邪?”又告誡他說:“廚務勾當不易。”(《五燈會元》卷十四)
寮元
為雲水堂的負責人。雲水堂又稱眾寮,是專門接待四方僧侶雲遊參學的機構,只有十方叢林才設雲水堂。雲水堂中間設有“觀音龕”。雲遊參學之人請求暫住名曰“ 掛搭 ”或“掛單”。寮元為雲水堂的總負責,其下又有寮長、寮主、副寮等若干名助手。關於寮元的職責,《敕修百丈清規》雲:“寮元,掌眾寮之經文、什物、茶湯、柴炭,請給供需,灑掃浣濯,淨發椸巾之類。”《清拙清規·栴檀林須知》則說:“寮元,總管眾寮大小事務。好經文雜文字、語錄、家私什物等,各依目錄交割,維那眼同見。眾兄弟借文書,寮暇、請暇、病暇時,須便送還。”寮元地位升至八大執事之一,起源於宋代大慧宗杲,如《備用清規》雲:“寮元之職,隨處毘尼。江左叢林盛時,大慧掛牌普說,班列西序之下者,當知所自也。”據載,大慧宗杲曾任雲居寺寮元,時年四十一歲。寮元的地位須待於全林雲遊僧的增多,現代叢林因其掛單僧較少,故云水堂事務由客堂代理,寮元地位自然下降。因此,許多寺院“八大執事”中不再包括寮元,而由庫房執事“庫頭”代替。
衣缽
是方丈和尚的辦事機構衣缽閣的負責人,又稱衣缽侍者。《禪林象器箋》曰:“住持資具錢帛之有處,謂之衣缽閣。蓋蓄資財非僧人本志,故諱露言之,稱衣缽矣。”實際上,衣缽是方丈和尚的機要秘書和直接助手,不限於掌管資財,如《敕修百丈清規》所言:“衣缽侍者,先輩多以叢林老成之士為之。蓋能納忠救過,羅致人才,內外庶事,通變圓融,庶几上下雍肅。”可見,衣缽之職責的廣泛及其地位的重要。
書記
是佛寺的簿記案牘之官,掌文翰書寫事。凡給官府的文件,與施主的書信往來,寺院的佈告榜文,甚至如住持的慶吊字柬,皆出其手,即所謂住持“以專柄大法為己任,而翰墨詞章,則行請書記以職之”(《叢林兩序須知·書記須知》)。充任書記者,要求文思敏捷,楷書秀美,詞章通達,故古代一般遴選“儒釋兼通”的僧人任職,現代叢林則任用文化程度較高者當之。因為書記的職能類似宋代親王府的屬官記室參軍,故別稱書記為“記室”,如四明阿育王寺僧瑛出家後曾依止淨慈寺晦機,晦機“一見契合,遂留執侍,繼掌記室”(《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卷一八七)。與書記職掌近似的還有內記。但內記不屬班首而只是侍者,是方丈的文字秘書。按清規的規定,若設內記者,凡方丈給上司的表、狀,寺與寺之間的往來書札以及寺院的榜牘,皆由書記草擬,而內記只執掌方丈的私人的文字工作。如遇書記缺位,寺院的一切文書翰墨皆可由內記代理。
八大執事與四大班首同為方丈和尚的重要助手,與方丈共同組成叢林的領導核心。

禪林職位指禪宗寺院中所設立之職務位次。即一寺中之僧眾,無論上下,皆行普請法,均令參加勞動以自給;為分配職務、分工合作之法。據禪林類聚卷九所載,古規所設之執事,有首座、殿主、藏主、莊主、典座、維那、監院、侍者等名目。然後世寺院組織日漸龐大,各寺家風不同,一寺之住持者,多因時制宜,自立執事,名目層出不窮,而有二十三種乃至八十種之多。我國自姚秦以後,逐漸形成寺院管理制度,從事寺務之執事,置有上座、寺主、維那,稱為三綱。其中,上座為比丘大眾中之長老,寺主負責堂宇之營造、管理等,維那則按寺規指揮日常諸事。唐代以後,禪宗寺院之職位繁多,主管一寺者,即表持法永住之意,稱為住持,或稱方丈、堂頭和尚等。住持以下為諸執事;從事寺務而隨侍於住持身邊者,稱為侍者。據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兩序章載,於大禪宗寺院設有東序六知事、西序六頭首等。序列於法堂東側之職位,總稱為知事;而序列於法堂西側之職位,則總稱為頭首。知事:即執事務者之意,又作主事、執事。六知事,即指都寺、監寺、副寺、維那、典座、直歲等六種職位。即:(一)都寺,又稱都總、都監寺、都管、庫司,即統轄事務之最上位者。(二)監寺,又稱監院、院主、寺主、院宰、主首、權管,位於都寺之次,為監督全盤事務者。(三)副寺,又稱庫頭、知庫、櫃頭、財帛、掌財,即掌理會計出納者。維那之上位稱上副寺,下位稱下副寺。(四)維那,為綱維與羯磨陀那(梵 karma-dāna,意譯授事)二字之略稱,又作都維那,意譯悅眾,即掌僧眾威儀進退之職者。(五)典座,掌理飲食、床座之事。(六)直歲,掌理有關營繕、耕作等作務,其職稱雖表「一年當值者」之意,然亦有任期不限一年者。此外,六知事中除都寺外,餘者稱為五知事。監寺、維那、典座、直歲四者,稱為主事四員。在都寺以下、監寺以上,另置有都文(都聞)一職;又專門掌管常住金錢、穀物等之出納者,稱為提點。頭首:即率先領導者之意。六頭首,即指首座、書記、藏主、知客、知浴、知殿等六種職位。即:(一)首座,又稱第一座、座元、禪頭、首眾,與「上座」同義,指居大眾中之首位,儀表堪為大眾典範者。其中,於僧堂出入板(置於僧堂中央所設聖僧像龕之左右)前方領眾者,稱為前堂首座;於後方領眾者,則稱為後堂首座。此二者中,以前堂首座為最上位。然於日本,自德川時代以降,前堂首座稱為前堂、單寮或座元;後堂首座單稱首座。由前堂首座中選出德高望重者,稱為名德首座。迎接首座頭首以外的有德者,以為大眾之指導者,稱為立僧首座。迎他山住持等尊宿擔任首座,稱為卻來首座。(二)書記,又稱外史、外記、記室,即掌理文書者;對此,書狀侍者又稱內史、內記。(三)藏主,又稱知藏、藏司、經藏堂主,即掌管經藏等圖書之收藏者。(四)知客,又稱典客、典賓、客司,掌理有關外賓之事宜。(五)知浴,又稱浴主,即掌理浴室者,其下設有浴頭,從事此項職務。(六)知殿,又稱殿主,即掌理佛殿、法堂之香燈等。此外,六頭首中除知殿外,餘者稱為五頭首。其中,前堂首座、後堂首座、東藏主、西藏主,書記等,可代替住持行使小參之責,故又稱為秉拂五頭首(秉拂,手持拂子之意)。禪僧於佛殿、法堂等處修建法會時,住持位居中央,六知事、六頭首分列左右。六知事為東序,六頭首為西序,合稱為兩序,或稱兩班。然據日本黃檗清規所載,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知藏、知客、知浴、丈侍、監收等為西序,都寺、監寺、維那、副寺、典座、直歲、悅眾、客堂主、耆舊、居士等為東序。禪林中,侍者依所任職務性質之別,而有不同之稱謂。若隨侍僧堂所安置之聖僧,稱為聖僧侍者。隨侍住持身邊者,稱為方丈侍者。於方丈侍者中,隨侍記錄上堂、小參、普說、開室、念誦等法語者,稱為燒香侍者,又稱侍香;負責有關住持之書函、文書等事者,稱為書狀侍者;應接住持之賓客者,稱為請客侍者,又稱侍客;專司住持飲食方面之事者,稱為湯藥侍者,又稱侍藥;掌理住持所有之資財者,稱為衣鉢侍者,又稱侍衣。以上稱為五侍者。其中,燒香、書狀、請客三侍者,合稱為山門三大侍者。此外,或以巾瓶、應客、書錄、衣鉢、茶飯、幹辨等為六侍者。又燒香、書狀、請客、湯藥各侍者,於修法會之際,列於西序頭首之次,稱為立班小頭首;而堂頭侍者(方丈侍者)、聖僧侍者、延壽堂主、爐頭、眾寮寮主等,稱為院中小頭首。又在侍者寮(侍司、擇木寮)無擔任定職者,稱為不釐務侍者。其他尚有秉拂侍者(聖僧侍者兼任)、侍真侍者(服侍德高之亡靈)等。以上諸職中,以都寺、維那、燒香侍者為要職,稱為山門三大禪師。知事之退職者,及侍者、藏主、書狀之退職者,稱為勤舊。其次,寮元為掌理眾寮者,其下有寮長、寮主(知寮)、副寮、望寮等。各寮主所屬之大眾,稱為洞腳。從寮元以至從事各種雜務者,通稱為辦事。辦事者依其負責之職務,一般稱為某某主、某某頭等。例如:閣主、塔主(侍真)、延壽堂主(堂主、涅槃堂頭)、飯頭、粥頭、湯頭、茶頭、菜頭、薑頭、醬頭、米頭、麥頭、麻頭、穀頭、園頭(又稱園主,專掌理菜園。其下勞動之大眾稱為園夫)、磨頭(磨主)、水頭、火頭、柴頭、炭頭、爐頭、鍋頭、燈頭、桶頭、樹頭、鐘頭、淨頭(又作持淨,擔任掃除廁所之職)、莊主(又作都莊,即寺地之管理者。其副手稱為副莊,耕作之工頭稱為甲幹或莊甲,其餘耕作者稱為莊佃、莊客或地客)、監收、都場、都倉、廨院主(擔任購賣、接待、官廳等事務)、街坊化主(又作街坊、化主、供養主,指在市中托者。依其所化之物,有粥街坊、米麥街坊、菜街坊、醬街坊等)等。掌理各種營繕作業之所在,稱為修造局,其下有監作與作頭。在僧堂內看守僧眾之床位、衣鉢者,稱為直堂。某月、某日之值班,分別稱為直月、直日。於告香普說之際,熟諳儀禮,率領新參,居首位而代行儀式者,稱為四來參頭,或單稱參頭;若屬大眾一同參加之儀式,則由首座擔任。輔佐參頭者,稱為副參,後補者稱為望參。參頭之下,三人一組之首位,稱為小參頭。又參頭行者(行者之參頭)為行者中居首位指揮者之稱,而與參頭有別。擔任楞嚴會上誦咒之職者,稱為楞嚴頭;依此類推,亦有般若頭、華嚴頭、彌陀頭等。此外,於官吏等來寺請求住持說法時,預定一人,代表大眾與住持問答,稱為禪客;臨時充任問答者,則稱放禪客。執行寺務之輪值者,稱為直廳(廳,指寺院內辦公之處所)。夜半巡邏者,稱為巡更。出使外務者,稱為專使。掌管灶火者,稱為火客、火佃、火伴。扛轎者,稱為轎番。此外,寺院中從事諸職服務者,亦有所謂行者。行者之居所稱為行堂,行堂之主首稱行堂主,或單稱堂主。行者有剃髮者,亦有未剃髮而攜帶家眷者,種類繁多,例如,參頭行者、副參行者、執局行者(方丈行者、六局行者等之總稱)、庫司行者(隨從都寺)、堂司行者(隨從維那)、庫子(副寺寮之行者)、客頭行者、茶頭行者、喝食行者(飲食時,唱報飯食、湯等名稱者。喝,即唱之意)、供頭行者(又作供過行者,即分配飯食者)、直殿行者、眾寮行者、門頭行者等。年少之行者,稱為童行、道者、童侍、僧童,或稱驅烏沙彌、沙喝(飯食時之嚮導,相當於充任喝食沙彌之意)、聽叫。類同於行者,有所謂淨人(又作苦行),指不剃髮而專為僧眾服務者。蓋禪林職位之繁多,猶如朝廷之文武兩班,以共維繫寺院之法命。然此職位制度,自宋代以降,諸宗融合,於一般較大之寺院皆循此制,而小寺院則無此細分。〔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大眾章、禪苑清規卷二、卷三、卷四、卷八、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六、禪林象器箋職位門〕(參閱「佛教教制」2683、「叢林」6552) p6466----------------------------------------近現代的叢林,往往設有“五大堂口”及其他小型機構以處理事務。五大堂口為禪堂、客堂、庫房、齋堂、衣缽寮,大的寺院還有云水寮等輔助機構。八大執事就是指五大堂口的主要負責人及其他寺院重要執事僧,包括:監院(庫房負責人)、知客(客堂負責人)、僧值(又名糾察)、維那 (寺院監察)、典座(齋堂負責人)、寮元 (雲水堂負責人)、衣缽 (方丈堂負責人)及書記等。各叢林根據自身的特點,所設的八大執事不盡相同。例如,當代有些叢林,接待雲水僧人很少,雲水寮形同虛設,工作多由客堂負責管理。但是,寺院經濟發展,庫房工作日顯重要,因此,在八大執事中,取掉了寮元,增加了庫頭,仍是八位。監院古代又稱監寺、院主、主首,其職責為總攬寺院庶務,號住持右臂,他名義上只是庫房負責人,其職權又超出庫房之外。庫房總管僧眾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糧食、物品、法器、香燭等,還管理山林、田莊和殿堂、房舍的修繕。在當代的一些寺院,還管理法物流通、經書印刷和素齋堂營業等,並專門設立帳庫,有會計、出納分管賬目和現金等等。監院的職責及對於寺院的重要性,《禪苑清規》卷三是這樣說的:“監院一職,總領院門諸事,如官中應副及參辭謝賀,僧集行香,相看施主、吉凶慶吊,借貸往還,院門歲計,錢穀有無,支收出入,準備逐年受用齋料米麥等,及時收買;並造醬醋,須依時節;及打油變磨等,亦當經心。”庫房除監院之外,還有都監、副寺、庫頭、莊主、園頭、監收等執事。都監的序職在寺院中是最高的,他上輔住持,下助監院,在日常工作中很少管事,通常是一位做過多年監院的長老擔任。都監是方丈任命執事時的顧問,若有執事不稱職或違犯清規,都監都有權力向方丈建議撤換可令其遷單。都監在禪堂的位次,坐於監院上首。副寺為監院的副手,監院不及照管處,都由他辦理。庫頭負責庫房的各項管理工作,一些寺院在庫頭下又設直接管理庫房的司庫,司庫之下又設貼庫。莊主俗稱“下院當家”,凡屬寺院所屬莊田的一切事務,包括田界、莊舍、農具和僱工的管理、田租的收納,都由莊主負責。這一執事在當代寺院中已經消亡,但有的寺院仍然設置安排各種生產勞動的坡頭,或稱知眾。園頭是經營寺院菜園的負責人。監收,在古代寺院主要負責租息、穀米的收納;在當代寺院中則主要負責購進實物的驗收,負責寺院採購的執事叫做“採辦”。知客是佛寺客堂的主要負責人,職掌接待外來賓客的事務,他是寺院與外界聯繫的紐帶,故古人喻之曰“ 叢林綱紐 ”。凡政府官員,主要施主及四方名僧大德至寺者,皆由知客或其手下執事陪同,並通知庫司,設茶茗齋饌招待,酌情引見住持。客堂除其首領知客之外,還有照客、殿主、香燈、鐘頭、鼓頭、夜巡、門頭等眾多執事。照客是知客的助手,負責照料客人,打掃客房及辦理其他知客吩咐的事情,較大的寺院有幾名照客。殿主為大雄寶殿的管理人員,其職責是照管油燈、香燭、擺設供器、供品,清潔佛像、佛殿等。有的佛寺,大殿有兩名管理人員,第一名稱殿主,第二名稱為香燈。鐘頭是每天早晨、晚間和特殊時間負責在鐘樓上敲鐘的僧人。鼓頭負責在鼓樓上擊鼓,並須與鍾頭相配合。夜巡又名巡照,負責夜間巡邏打照板報時刻。門頭是守護山門的僧人,負責按時開關門,保障山門清淨,有特殊情況及時報告客堂。僧值古代未設專職,令僧人輪流值任。現代佛寺則相對固定。主要職責是代方丈管理檢查僧眾威儀。僧值必須每天領僧眾上殿課誦等,從早到晚須監督和檢查僧眾的紀律和行、立、坐、臥四種威儀,發現違犯者要進行批評和給予處罰。因此,僧值又叫糾察。維那為寺院三綱之一,宋元以後寺院所設維那主管僧眾威儀,進退綱紀,實際上是寺院的監察官。維那的職權比僧值要大一些,所轄範圍也比僧值要寬泛許多。《敕修百丈清規》卷四說,維那的職權是“綱維眾僧,曲盡調攝。堂僧掛搭,辨度牒真偽。眾有爭競遺失,為辨析和會。戒臘資次,床歷圖帳,凡僧事內外,無不掌之。”若遇法會由維那點到並維持秩序。兩序出班上香時,維那要獨趨爐前揖請住持上香。舊執事卸任或新執事上任舉行法會時,由維那唱稱禮讚。有的大寺同時也設悅眾一至數員,作為維那的助手。若維那休假、缺員,悅眾可代行其職。典座是齋堂的負責人。《禪苑清規·典座》說:“典座之職,主大眾齋粥,運用道心,隨時改變,令大眾受用安樂,亦不得枉費常住齋料。及點檢廚中,不得亂有拋撒。選揀局次行者,能者當之,行令不得太嚴,嚴則擾眾。不宜太緩,緩則失職。造食之時,須親自照管,自然精潔。如打物料並齋粥味數,並預先與庫司知事商量。如醬醋淹藏收菜之類,並是典座專管,不得失時。常切提舉火燭依時。依散同利,務要均平。如合系監院、直歲、庫主所管,同共商量即可,並不須侵權亂職。”這是八大執事中最苦最累的僧職,如芙蓉道楷禪師曾任海會寺典座,常進廚房、下菜園,極為辛苦,有人問他:“煮粥蒸飯邪?”又告誡他說:“廚務勾當不易。”(《五燈會元》卷十四)寮元為雲水堂的負責人。雲水堂又稱眾寮,是專門接待四方僧侶雲遊參學的機構,只有十方叢林才設雲水堂。雲水堂中間設有“觀音龕”。雲遊參學之人請求暫住名曰“ 掛搭 ”或“掛單”。寮元為雲水堂的總負責,其下又有寮長、寮主、副寮等若干名助手。關於寮元的職責,《敕修百丈清規》雲:“寮元,掌眾寮之經文、什物、茶湯、柴炭,請給供需,灑掃浣濯,淨發椸巾之類。”《清拙清規·栴檀林須知》則說:“寮元,總管眾寮大小事務。好經文雜文字、語錄、家私什物等,各依目錄交割,維那眼同見。眾兄弟借文書,寮暇、請暇、病暇時,須便送還。”寮元地位升至八大執事之一,起源於宋代大慧宗杲,如《備用清規》雲:“寮元之職,隨處毘尼。江左叢林盛時,大慧掛牌普說,班列西序之下者,當知所自也。”據載,大慧宗杲曾任雲居寺寮元,時年四十一歲。寮元的地位須待於全林雲遊僧的增多,現代叢林因其掛單僧較少,故云水堂事務由客堂代理,寮元地位自然下降。因此,許多寺院“八大執事”中不再包括寮元,而由庫房執事“庫頭”代替。衣缽是方丈和尚的辦事機構衣缽閣的負責人,又稱衣缽侍者。《禪林象器箋》曰:“住持資具錢帛之有處,謂之衣缽閣。蓋蓄資財非僧人本志,故諱露言之,稱衣缽矣。”實際上,衣缽是方丈和尚的機要秘書和直接助手,不限於掌管資財,如《敕修百丈清規》所言:“衣缽侍者,先輩多以叢林老成之士為之。蓋能納忠救過,羅致人才,內外庶事,通變圓融,庶几上下雍肅。”可見,衣缽之職責的廣泛及其地位的重要。書記是佛寺的簿記案牘之官,掌文翰書寫事。凡給官府的文件,與施主的書信往來,寺院的佈告榜文,甚至如住持的慶吊字柬,皆出其手,即所謂住持“以專柄大法為己任,而翰墨詞章,則行請書記以職之”(《叢林兩序須知·書記須知》)。充任書記者,要求文思敏捷,楷書秀美,詞章通達,故古代一般遴選“儒釋兼通”的僧人任職,現代叢林則任用文化程度較高者當之。因為書記的職能類似宋代親王府的屬官記室參軍,故別稱書記為“記室”,如四明阿育王寺僧瑛出家後曾依止淨慈寺晦機,晦機“一見契合,遂留執侍,繼掌記室”(《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卷一八七)。與書記職掌近似的還有內記。但內記不屬班首而只是侍者,是方丈的文字秘書。按清規的規定,若設內記者,凡方丈給上司的表、狀,寺與寺之間的往來書札以及寺院的榜牘,皆由書記草擬,而內記只執掌方丈的私人的文字工作。如遇書記缺位,寺院的一切文書翰墨皆可由內記代理。八大執事與四大班首同為方丈和尚的重要助手,與方丈共同組成叢林的領導核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