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神策經
【神策經】
佛說灌頂梵天神策經卷第十 - https://goo.gl/kYhIAW
(經名)灌頂梵天神策經之略名。灌頂經第十也。
梵天神策問卜吉凶禍福決疑法
問卜吉凶禍福,預知興衰成敗乃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天性.而中國的古聖賢之人,根據無比的智慧流傳出很多術法,諸如梅花易數,桃花演術,麻衣神相,柳莊神相等等可以通過人的八字或是人的五官外貌就能明白此人的窮通富貴甚至是世事的興衰變化.還有一等則是通過道觀寺院等求取觀音簽,關帝籤等等,期望通過神佛以簽文的形式告知自身的禍福休咎.寺院的這些簽文其出現的具體年代,何人所創,依據是什麼,具體已無法考證.可其千百年以來,確實是在為人們冥冥之中指點著吉凶禍福,末學某次於某地道觀與觀裡的道長交流道學,道長一時興起,贈送了末學一套宣紙裝訂的灶神靈簽,頗為古色古香,很有收藏意義,道長說灶神靈簽傳說中就是灶神親自現身所授予,具體的年代已無確切記錄,大約是在明朝末期至清朝乾隆皇帝期間,簽文一共一百五十簽,上者為問世間萬象,中下者為藥簽,分內外,亦附錄了不少靈驗事蹟,皆為證明.而不論是世間的各種術數,相法,占卜法,這些其實是被釋迦牟尼佛所不提倡的.因為世間的這些術數,相法,占卜法,它並非究竟,地藏菩薩就開示過,眾生如果隨逐世間卜筮種種佔相吉凶等事,貪著樂習,若樂習者,深障聖道。為什麼會障礙聖道呢?因為世間的種種術數,占卜法等,由於不究竟,不能讓你清晰準確的明了因緣生滅和合,這種不究竟則會讓你迷失本心,不知所措,乃至遠離聖道,故而佛陀是不提倡佛弟子去學習世間術數,占卜之法,除了登地菩薩,廣學世間明,於眾生之中做大導師。在這裡講個故事給大家聽聽,一般的人潛意識裡都認為神仙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術數大家宋朝的邵康節先生將梅花易數玩的出神入化,邵康節先生以神算聞名,某日來了一個人,見到邵先生也不說話,自己就往大堂的椅子上而坐,才坐下就把椅子給做壞了,邵先生此時哈哈大笑,此人拍拍屁股起來後發現爛椅子下有字條,撿起來一看,對邵先生作揖恭敬的說佩服佩服,就消失不見了,那字條其實是邵先生在多年之前就已經推算出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會有仙人前來考驗其的術數神算,椅子當為仙人所損壞,前來的那個人就是一個神仙,他就是看到了邵先生的字條才欽佩不已。而今天研究各種術數,相法的人不在其下,只是誰還能有邵先生哪個本事,連神仙的一舉一動都可以推算的一清二楚,不說神仙吧,就是算個彩票開獎號碼也要墨跡半天也不一定能蒙對。佛陀有鑑於此,故而因緣到了,就讓地藏菩薩宣說占察法門,以三組木輪,一百八十九個輪相,涵攝世出世間真實果報,令眾生明了於心,無有疑惑。占察法門經過夢參老和尚的弘揚,已經廣為人知,不少師兄都在修學木輪相法,木輪相法也是地藏法門之一,占察輪可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身。最早修學此法的人,其實是淨宗的蕅益大師,只是蕅益大師那個年代缺乏條件,他本身是沒有如法的占察輪,最早的第一副占察輪是夢參老和尚在1936年的時候請弘一大師根據經典製作的,後續老和尚就密修此法,也是因緣不成熟,老和尚遭遇了各種劫難,直至1989年逐漸法緣成熟,才開始廣為弘揚宣說佔察法門,占察輪也才開始大量製作流通,供人學習。占察輪說實話其有一定的難度,不少師兄在學習的時候都會覺得吃力,其實這是正常的。而除了占察輪之外,在大藏經裡,其實還有一個地藏占察輪的兄弟法,梵天神策訣疑法,這個法知道的人屈指可數,目前幾乎是無人問津。此法出自東晉西域三藏帛屍梨蜜多羅翻譯的大灌頂神咒經第十卷,而關於帛屍梨蜜多羅法師,他是到中國最早的咒術師之一,可以說他本身就是一位持咒的大成就者,他翻譯的經典裡,孔雀法就有他翻譯的咒本。而三藏記集之中記載法師善持咒術,所向皆驗,可以說他翻譯的經典其本身的準確性是非常高的,同時也蘊含著不可思議的甚深般若境界的體現。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本法的主角梵天是一位什麼樣的存在?梵天民間傳說,大梵天是個仁慈無比、有求必應的神靈,關於他有求必應的傳說在泰國已經有很多不一一累述(現在泰國的四面佛即大梵天王,以靈驗聞名全世間)。在印度的神話傳說中,只要向他許願無論是“神、魔、人”,他都會應允他們的願望。梵天Brahma,音譯婆羅賀摩、沒羅含摩、梵摩。意譯清淨、離欲。印度思想將萬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創造神,與濕婆、毘濕奴並稱為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之三大神。據摩奴法典所載,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原有五頭,其一頭傳為濕婆所毀,餘四頭,具四手,分別持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佛教將其列為色界之初禪天。一般分為三種,即梵眾天、梵輔天(梵Brahma-purohita)與大梵天,總稱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統御梵眾之人民、梵輔之輔弼臣。又通常所稱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稱梵王,名為屍棄(梵?ikhin)或世主(梵Prajāpati)。按印度古傳說,為劫初時,從光音天下生,造作萬物,佛教徒認為其與帝釋天同為佛教護法神。釋尊曾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下降此世時,梵王為佛之右脅侍,持白拂;或謂是梵天與摩羅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長為一由延半,壽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宮殿,稱為梵王宮。密教將其列為十二天之一,守護上方。密教之梵天像有四面四臂,右手持蓮花、數珠,左手執軍持,作唵字印,乘七鵝車,戴髮髻冠。又供養大梵天之修法,稱為梵天供。〔大智度論卷十、大毘婆沙論卷九十八、大日經疏卷五、中論疏卷一末、大唐西域記卷四〕      梵天者,上天之主,眾生之父。此天喜時,器世間安穩,無有動亂。何以故?劫初之時,此天成立器世間也。眾生不亂,以正治世。何以故?父王喜故。此天瞋時,世間不安,有種種病,至於草木,皆悉惱落,眾生迷惑,猶如醉人                                                 ——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       是十二天,乃是往古諸佛,為度眾生而來現也。是故行者,不可依形勢天,唯觀彼天法身莊嚴                                                 ——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而又據仁王般若經所云,十地菩薩修行亦會化身為梵天王,廣度眾生,是知梵天,乃是佛菩薩化現之出世間大力護法善神。以眾生因緣而現梵天之相,而眾生如達究竟,梵天則與佛陀無別,亦與地藏菩薩無別。  經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因沙崛山中。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薩三萬人。佛為天龍八部說法。人民鬼神各隨業緣得道不同。       解讀:因沙崛山,也就是耆阇崛山,這是翻譯的習慣不同,這個法也是佛陀在耆阇崛山之中,為諸菩薩天龍八部鬼神說法後,以眾生因緣而現的。末學當年宣說此法時曾說,梵天神策和地藏占察是兄弟,地藏菩薩是古佛再來,梵天也是古佛再來,二位在法界上本身平等無有高下,以眾生因緣而化現有異,一位以大慈悲宣說占察法,一位以大智慧宣說梵天神策法,都是利益眾生,功德深重。  經文       說法既竟。於是梵王從座而起。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於眾生。有微因緣多歸依者。又見人民悉受苦惱。心中疑惑不能決了。今欲承佛威神之力。出梵天結願一百偈頌以為神策。惟願世尊許可此事。復作是言。我常見諸異道輩九十五種。各有雜術為人決疑。而今世尊正覺最上更無此法。是故啟問唯願聽許。       解讀:法不孤起,因緣而立。佛陀在耆阇崛山中為大眾說法後,大眾隨自身因緣業力得道得果不同,但更多的是一些未得道者,如同還在紅塵之中沉浮的你我。梵天可以說是深知眾生根本,而眾生與梵天也有很深的因緣,佛陀未出世之前,梵天即為印度信仰的主神之一,到了今天,在東南亞等地,梵天依舊信眾頗多,泰國將梵天稱為四面佛,供奉的四面佛寺是最靈驗的寺院之一,也有很多人虔誠禮拜梵天對他許願,得到願望成真的例子,梵天時常觀照眾生,只是眾生不知道和他祈求幫助罷了。梵天深知眾生常受諸苦,而且又容易遭遇種種障礙災禍,心中都憂懼無比,根本難以修持佛法得到真正的利益,這也是占察經裡說的眾生睹世災亂,心常怯弱,憂畏己身及諸親屬,不得衣食充養軀命。以如此等眾多障礙因緣故,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可以說梵天的預見是正確的,這個預見在今天來說確實成為了現實。而有些修佛的人可以說非常愚癡,在現實生活之中,遇到各種障礙,諸如鬼神障,惡人障,求謀不遂障等等,不會在佛法之中找方法解決,反而是禮請一些外道,諸如一些大仙,出馬仙等等來指點迷津,以期消災解厄。當知,正統的仙人都有天律所限,道教女青天律就明確禁止仙人附體妄現神通,貪求祭祀,犯者必誅。而那些所謂的大仙,出馬仙,本質就是一些靈鬼或精怪,它們尚且不能知自身以後的種種業緣變化,又豈能真正為眾生消災解厄?梵天與地藏菩薩均深知眾生根性習氣,故而隨順宣說占卜之法,此占卜之法乃是極為圓滿無礙的,蘊含了聖者的大智慧,世出世間準確無誤。地藏菩薩前者宣說了占察法,梵天亦慈悲宣說出神策法,並以此神策法秒殺一切外道的術數,占卜之法,讓眾生在佛教法之中,也能學到解決疑惑的法門。        經文         佛言梵王善哉善哉。汝能為未來五濁惡世。像法眾生多諸疑惑。信邪倒見不識真正。汝既慈悲欲為說者。嘉也梵王我助汝喜。善也梵王隨意演說。梵王聞佛讚歎策經歡喜踴躍。即於眾中語四輩言。今我梵王承佛威神。演說卜經一百偈頌以示萬姓。決了狐疑知人吉凶。       解讀:釋迦牟尼佛聽完梵天的敘述,甚為歡喜,肯定了梵天的想法符合佛意,慈悲廣度眾生,讚歎了梵天的廣大慈悲,就請梵天對大眾宣說神策內容。這個梵天神策其實和中國是很有緣的,中國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古詩詞的,這個梵天神策的內容格式就和古詩詞差不多,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它也和中國民俗裡求籤的簽文一致,也是以偈頌來解答疑惑,預知吉凶禍福,一共有一百個偈頌。       經文神策偈頌略,可自行參閱經典       佛語梵天大王。汝今以為一切人民。說此神策竟。利益一切功德不少。令諸疑惑各得開解。我今當演善神灌頂章句以為勸助。若有人民聞策之者。或信不信令得正念。使一切魔不得破壞生嫉噁心。設有惡意自然消滅。說是語竟。梵王請佛唯願說之。於是世尊即說灌頂無上偈頌。神名如是。       解讀:梵天說的神策,內容非常廣博,如同其中教導如何解決鬼神障,如何脫離厄運,更能明了與某人之間的糾纏是否是夙世的怨懟,世出世間,梵天神策一百偈頌全部包含,圓融無比。而梵天說完神策後,釋迦牟尼佛大為讚歎,並親自演說灌頂神咒隨喜加持,令此法流傳,不被破壞。所謂的灌頂神咒,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宣說了八大鬼神的秘密名號,若人但聞八鬼神名號,即得其擁護。而這名號,就是咒語,必須以梵音來呼喚,最為靈感。        經文       佛告阿難梵天大王等。若四輩弟子欲為人行此神策法時。當以竹帛書此上偈。以五色彩作囊盛之。若欲卜時探取三策。至於七策審定無疑。澡漱口齒莫食酒肉及啖五辛。出策之法不得過七人。後設探者眾事不中不護人也。梵王說已。佛於眾中印可善哉。四眾聞說梵王神策。淨心歡喜作禮奉行。       解讀:末學剛剛說過梵天神策與我們中國是非常有緣的,不單單是神策的內容偈頌像是民俗求籤的簽文,重點是梵天神策的行持之法,其實也和民俗裡的抽籤驚人的相似。佛陀告訴大家要如何行持梵天神策以及它的規矩,凡是欲用梵天神策問卜吉凶,必須齋戒沐浴,而你要準備一百根竹簡,竹簡也就是竹帛,古時候用來書寫漢字的特殊紙,大小要一樣。在竹簡上寫上神策的一百個偈頌內容,在用五色線編織成一個袋子,必須大一些,把一百個竹簡全部放進去,要用來占卜決疑的時候,就在袋子裡隨意取出三個竹簡,你的問題就會有答案,而你如果心懷猶豫,不知道是否準確,可以在取出四個竹簡,也就是總共七個,七個竹簡里肯定將你所問的事回答的準確無誤,而占卜完竹簡必須放回袋子裡,才能占卜下一個問題,只是問卜問題每次不可超過七個人,如果超過七個,梵天神策就不准確了,也無法在得到梵天的加持。梵天神策的內容和行持法就是這樣的,七這個數字其實是一個限度,占卜講究的本身就是預知,使用梵天神策最好是自己學習使用,不要請人幫你,自己感通梵天用神策預知比他人幫你預知要來的更準確,而問卜的越專一越少,則越靈驗。自然這是指每一次沐浴齋戒後,別想著用這個來幫人問卜賺錢,那樣是不行的。       經文裡沒有提及具體的供養修持儀軌,故而以下儀軌僅供參考       一,布壇 供奉佛
--------------------------------
佛說灌頂梵天神策經卷第十
    東晉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羅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因沙崛山中。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薩三萬人。佛為天龍八部說法。人民鬼神各隨業緣得道不同。說法既竟。於是梵王從座而起。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於眾生。有微因緣多歸依者。又見人民悉受苦惱。心中疑惑不能決了。今欲承佛威神之力。出梵天結願一百偈頌以為神策。惟願世尊許可此事。復作是言。我常見諸異道輩九十五種。各有雜術為人決疑。而今世尊正覺最上更無此法。是故啟問唯願聽許。佛言梵王善哉善哉。汝能為未來五濁惡世。像法眾生多諸疑惑。信邪倒見不識真正。汝既慈悲欲為說者。嘉也梵王我助汝喜。善也梵王隨意演說。梵王聞佛讚歎策經歡喜踊躍。即於眾中語四輩言。今我梵王承佛威神。演說卜經一百偈頌以示萬姓。決了狐疑知人吉凶。今以偈頌而說卦曰
 若聞佛咒經  百魅皆消形
 舍宅得安隱  縣官不橫生
 迴向無上道  梵天帝相榮
 仕宦得高遷  世世獲嘉名
 既能有好心  不能平其本
 供養不專一  功德日減損
 前行已不善  改更亦不晚
 今悉令吉利  祿位自然返
 先身無福慶  是故墮罪中
 不信於三寶  輕笑慢世雄
 現世獲苦惱  從此致命終
 積罪如丘山  業報真無窮
 若欲覓福祐  懺謝燒眾香
 帝釋常扶助  所向皆吉祥
 疫毒自消除  至終無遺殃
 世世享其福  得生昇天堂
 恐此事不成  終為人所發
 喪死非一人  哭泣彌年月
 魔邪之所作  遂便從此沒
 若能念三寶  更得無遺穢
 汝常好情性  何故生怨惡
 輕笑於沙門  謂之如寄託
 世世得其報  終為邪所掠
 出道逢官家  恒為吏所縛
 念汝少孤苦  [跳-兆+令]竮在道門
 正心相和順  勿令他生怨
 報心無虧盈  祿位加子孫
 安隱無疾病  當知梵天恩
 既已墮罪中  又以罪誤人
 殃注相結連  皆是宿世因
 可共修正行  專意習精勤
 保此得解脫  遠離地獄身
 不欲行仁義  欺詐常為先
 若入江海中  逢風不得前
 縱逸隨流浪  風波覆其船
 沈溺在水中  姓命豈得全
 既有嘉善心  又有好名祿
 修於諸正行  世世蒙其福
 安隱而無為  親友亦歡穆
 發願無不果  所求真應速
 若欲遠治生  求覓諸財寶
 莫行不慈心  中路見不好
 專心念於佛  疾得無上道
 世世獲果報  安隱壽得老
 貢高作魔師  教人殺眾生
 業報既無窮  一到入幽冥
 邪鬼不能祐  禍橫百端生
 可歸於三寶  能拔罪苦名
 一子行五逆  為汝作禍災
 劫奪人財物  離散失骨骸
 當在空野中  骼露不得埋
 世世不見好  地獄中徘徊
 已能有好心  便宜盡其功
 何為寂寞住  徒勞守於空
 若必成其願  受報亦無窮
 世世所生處  常在天人中
 所遇皆不好  每每不從意
 此是心不淨  故與如斯事
 不肯悔其過  將欲求何冀
 若能盡心持  祿官自然至
 每見不良人  事事皆悉好
 恐是罪未至  此榮非長保
 一報墮地獄  出入生憂惱
 世間愚劣人  意謂當至老
 一身既獲好  親友亦忻忻
 常見梵釋眾  與之為等鄰
 意業亦滋茂  道心亦日新
 萬物皆有報  豈不習精勤
 遂為賊所得  剝奪失珍寶
 奉法莫進退  如是致不好
 從今可改更  敬崇於三寶
 魔邪皆馳散  眾魅不能惱
 汝昔有慈悲  割口飯餧人
 羸老得救命  色力具足鮮
 愍念眾生故  濟物常在貧
 尋得歡樂報  當在明年春
 奉法不堅意  迷惑信魔邪
 邪見殺眾生  百魅皆得祠
 墮罪入地獄  億劫無出時
 悔過於三寶  解脫無狐疑
 汝欲居此宅  大凶不可止
 子孫多零落  災火四面起
 每每見不好  牛犢悉疫死
 梵天語汝實  移可安隱耳
 其福何烔烔  及致於鳳凰
 麒麟為汝感  聖王亦來翔
 難有世無雙  諸天散花香
 得報獲其功  百事皆吉祥
 造心既不清  梵天所不護
 出門逢毒狼  坐自生禍故
 大小互相向  晝夜懷荒怖
 何不奉正真  自獲安隱度
 等心施於人  獲報無窮已
 相與種福田  減割於身已
 慳吝懷貪惜  坐守財物死
 布施持淨戒  世世從緣起
 汝有嘉福田  後便致富貴
 今現人所敬  德行亦鬱鬱
 高顯而無比  眾中之大師
 壽命亦延長  眾聖為等類
 汝雖有廣慮  不知念無常
 作善得其福  作惡得其殃
 禮拜向三寶  供養散花香
 釋梵相擁護  萬事皆吉祥
 是人福力多  每每蒙神護
 所求自如意  無不安隱度
 必無他險難  名聞亦流布
 釋梵口所說  吉祥不相誤
 汝有諸兒子  一子五逆惡
 為汝作禍災  恒為人所薄
 撩亂生罪過  魔魅互來作
 疾病不咒治  一以委湯藥
 師有所言說  憶在不失忘
 修作諸福德  魔邪自消藏
 但當禮三寶  正念魔敢當
 令汝得財寶  然後亦吉祥
 種惡得其殃  合家悉疾病
 困者非一人  乃得慮滅性
 皆是先世因  所以致危命
 若能誨今身  災邪悉流迸
 汝是不吉人  故使居此間
 中有邪魅鬼  恒來相流連
 三魂及七魄  繫縛在空山
 恍惚既不定  終當墮深淵
 產乳悉通利  男女皆聰明
 梵天說神策  魔邪不得生
 專心向正覺  禮拜無虧盈
 漸漸增其福  祿位自來榮
 前可寄財物  本不令生長
 何忽說欺誑  過失非一兩
 可還此財寶  造經及形像
 輒生輕慢心  必當墮羅網
 五逆欺君父  謂之是長保
 恐此有業報  世世生煩惱
 意業所纏綿  是以不見好
 子可自改心  歸命無上道
 我念汝一身  飄薄在軍中
 君主相護念  保令結始終
 入陣常獲勝  意勇必有功
 此是梵天助  勢力長無窮
 為人懷弊惡  坐此危身命
 五逆誣君父  恒與財利競
 諸天所不護  兒孫悉流迸
 善當學忍辱  莫恣於情性
 莫信於邪師  欺誑多誤人
 但自一心念  保離罪咎身
 今雖見不好  後當生福因
 子可悔眾穢  正覺度苦人
 汝欲貨雜物  所向皆吉利
 但當勤精進  財物自如意
 牛馬豬羊犬  長益而昌盛
 疫鬼不得便  善神為汝記
 雖言奉三寶  不行恭敬心
 破齋毀經戒  言輒生醜音
 輕慢於神明  罪報不可任
 每行不善意  死入地獄深
 汝家有十人  返逆無反覆
 口舌相鬥亂  言音難盡究
 治生不獲利  畜養不滋茂
 懷惡終不滅  梵天所不祐
 大義有此人  何為江湖間
 可還入親里  自然得高遷
 今日雖未獲  必當在來年
 家室歡且樂  然後信梵天
 汝常信罪福  及作不善事
 空言畏無常  無修改更意
 今者既不專  便不獲吉利
 梵釋語汝實  慎勿生疑思
 人能奉最勝  正覺第一道
 但當念經戒  魔邪不能惱
 眾魔不能干  善神常相保
 愛法如珠玉  入惡無不好
 人欲奉三寶  歸正卻眾邪
 意中不理盡  魔邪悉來加
 嬈觸作諸怪  禍至必不賒
 災耗連日生  負罪如恒沙
 財物不可保  分散理無常
 慳貪懷嫉妒  世世受其殃
 吝惜不布施  坐守財物亡
 欲避路無從  是名不吉祥
 自言信道德  精進常自守
 內心懷不吉  後身墮餓鬼
 罵詈無本末  謂師是老叟
 傳語後世人  師恩不可負
 勤修於人務  福祿及子孫
 如是之報應  皆由宿世恩
 出入常見好  流布於宗門
 世世所生處  梵釋相譁諠
 神通有大小  勿生不信心
 人亦有貴賤  宿命所延任
 何故助小魔  貢高發疑音
 但當平等觀  子息如詵林
 所求多罣礙  疾病不能愈
 晝夜生憂惱  泣淚如雲雨
 神策度世難  梵天之所許
 齋戒修法會  心求自得敘
 父母行不善  子孫多死亡
 最後生一兒  復為人所傷
 孤獨無依怙  泣涕痛心腸
 漸漸不吉利  尋復遇禍殃
 子有好心行  奉法悉具足
 君主相護念  視之如珠玉
 正念皆如此  梵釋相營衛
 是語皆謂可  順從心所欲
 此人勤精進  持戒又具足
 三歸五戒神  乃有三十六
 常隨共擁護  所願無毀辱
 但當修善行  死不入地獄
 迴邪奉正法  無不獲善報
 壽命亦延長  財物不虛耗
 世世蒙其福  吉利自然到
 色力常鮮潔  吐氣亦清妙
 雖欲信正覺  無有堅固本
 奄忽遭禍橫  心中生退轉
 邪師之所欺  殺生求增損
 既不專一心  必不獲利返
 夫人懷憂惱  必有不好想
 財物從此散  棄減日增長
 梵天說神策  悉好無疑象
 三界度苦人  解脫八羅網
 殺生多夭命  惡心亦如斯
 剝奪人財物  惟得以為佳
 此人億劫來  今身不自知
 竊盜非好名  真是不足為
 事師當如法  勿有懈怠辭
 背叛設輕慢  罵詈生狐疑
 災厄從中生  卜易問良醫
 禍害自然生  未有忻樂時
 何不奉正法  歸命自發露
 悔過洗惡心  無不獲濟度
 心行既不定  不為神所護
 宗室多死亡  夜見惡夢寤
 所作輒不善  還自中其身
 若能歸正覺  解脫罪苦身
 魔邪之所作  鬼魅之所親
 僻偝好罵詈  動起驚四鄰
 墮落於水中  魂魄隨流浪
 作鬼屬河神  長有萍泊憂
 苦[言*適]不能堪  復還從家求
 災耗四面起  生見無盡休
 前行作五逆  常不信正法
 邪心逐異道  每事懷餘因
 宗室相嫌恨  小語呼天神
 怨對相牽引  眾墮地獄身
 汝家多財物  咒咀更相欺
 今日得重病  皆是宿生疑
 湯藥不得行  此病不可治
 大小亂相向  諸神不護之
 六畜疫所害  非是人所治
 皆從業緣報  綺語多所欺
 不孝違師父  常輕懷狐疑
 一到入地獄  億劫無出期
 精進莫殺生  殺者心不仁
 後罪短命死  不得復人身
 拘羅諸罪過  苦惱不生忻
 正念不放逸  專心畏於神
 軍中何足貪  刀兵若在頭
 四面無所見  惟有諸髑髏
 但當念道德  何能為他憂
 保還得安隱  不使空勞軀
 汝前取婦時  相視如鴛鴦
 和合共為家  必令保久長
 不悟忽中道  便欲相夭傷
 鬥諍不脫時  財物亦消亡
 正覺久滅度  沙門承遺教
 苦行修功德  受訓金顏貌
 濁世罪眾生  輕賤為未效
 百事不吉祥  坐生諸殃考
 夫欲修仁義  皆應淨心行
 常念於正覺  世世不遭橫
 三界拔苦惱  宗族蒙福慶
 自歸無上道  所生值眾聖
 常念受罪人  獲報得命夭
 不見好可論  禍害相纏繞
 眾魔共嬈試  邪心增其表
 殺生祠諸鬼  業報真不少
 改更歸魔道  必當破汝家
 子孫多疾病  恒與官相羅
 治生不得利  無事生罪瑕
 緣汝業行惡  誤計信於邪
 所作不如法  恒與惡相連
 所求垂應得  忽便致流遷
 往往非一事  悉是罪所延
 禍至亦不賒  必當在來年
 專心既無定  夜臥生夢寤
 唯見罪自纏  不見受福路
 財物悉流散  傾家無歸訴
 若能奉正覺  終身不遭遇
 一母生十子  房室各各立
 長大異計業  毫利不相及
 恩愛起鬥亂  財色致憂悒
 兩舌相誹謗  縣官相連習
 常見愚劣人  不信於三寶
 縱逸無所畏  殺生而無道
 怨對自在近  不得終耆老
 若能不為此  每事無不好
 念此無知人  飲毒求自活
 殺生倒祠神  意怙為恃賴
 返逆不恭敬  適意以為快
 天神不營護  眾魔作禍害
 車牛出入行  前後皆吉利
 神母與汝願  所作悉如意
 但當弘目心  勿思眾魔事
 所向無罣礙  位官自然至
 善行多恩福  祿位自顯昌
 常無疾病憂  所作皆吉祥
 遊處他方土  善神自扶將
 親友蒙其祐  樂報真未殃
 疾病當除愈  魔鬼不能加
 善心向三寶  福祿自無遐
 功德漸漸勝  流布宗室家
 正真定可修  莫信於眾邪
 但當念修善  慎勿行五逆
 雖為吏所呼  縣官不能責
 慈心念清淨  能拔諸憂厄
 如水洗塵滓  惡氣無遺跡
 何忽壞道心  邪行以自立
 輕慢於三寶  謂言是不急
 世世受其殃  相見輒號泣
 念子獲其報  地獄實難入
 五逆無所知  至老無兒息
 倒祠天下神  十方皆周極
 遂不果其願  魔魅所隱匿
 乃至世世生  不得所求力
 勿與惡人好  致令生鬥諍
 咒咀汝兒子  禍熾如火盛
 遂為災所害  危厄兒身命
 三寶可歸心  梵天懷欽詠
 念此孤遺子  一身在軍中
 遠離舊鄉土  趙遙逐異風
 雖在他封境  梵釋所興隆
 言歸保安隱  親友亦歡顒
 慎莫懷憂惱  福德至無窮
 官祿自到前  更生昇天宮
 咸同識宿命  皆習眾聖風
 庠序而無為  積福致興隆
 莫作不善行  信義當溫厚
 積財不欲施  諫言不肯受
 奴婢作口舌  無事生怨咎
 慳貪所結縛  竊盜言無有
 汝欲結姻媾  才伎不具足
 既無好行跡  夫婿不拘錄
 常懷輕賤心  每言輒毀辱
 進退無宜體  怨恨聲相續
 何意相鬥諍  口舌紛紜生
 縣官更互起  憂苦輒身嬰
 悔過滅罪垢  梵釋常相營
 命終昇天堂  善神悉來迎
 華色不久停  會當有萎落
 人生如電過  恒恐奄忽著
 憂畏長時有  歡樂暫纏縛
 婚娶當及吉  必好莫前卻
 汝昔有恩福  神明所祐佐
 令汝有男女  強健無轗軻
 不能重修善  還奉正真化
 必當獲福利  跡行無穢污
 汝昔歸三寶  至心皆清淨
 中為人所誤  迴心向邪影
 意業起煩惱  邪心自然秉
 還返向正真  梵天乃總領
 前世無福田  今身不獲好
 所作不吉祥  終日懷憂惱
 罪報既無窮  可歸於三寶
 持戒不毀犯  自致無上道
 愚癡不信法  縱逸無所畏
 百苦纏身形  出輒遇禍崇
 誹謗說人惡  善事則隱諱
 五逆無慈心  後墮畜生類
 精勤奉正真  晝夜修六度
 齋戒消魔鬼  功德亦流布
 行善無惡緣  戒神常擁護
 梵天說神策  吉祥不相誤
 汝欲入山林  求取諸異藥
 直心行四等  豺狼為退卻
 伏藏及珍寶  悉令汝經略
 善神相營衛  不令有遺落
 汝欲案禮法  惡子嚴教呵
 朝夕禮三寶  情性令柔和
 譬如有大樹  覆蔭甚眾多
 汝莫自促促  保令事無他
 人生於世間  各有宿身緣
 負債作奴婢  罪根相牽連
 以償其宿罪  世世有對冤
 斯由宿身來  積行相纏綿
 若能專精進  便當守一心
 世世得福報  終不入魔林
 現在無罪垢  功德日滋深
 子孫樂相向  祿位自來任
 子欲遠治生  慎莫信他語
 但正一心念  釋梵為等侶
 所求自如意  大利天當與
 存情向三寶  眾聖之所許
 慎莫作偷盜  偷盜非好名
 貪心取他物  後報作畜生
 以償其宿罪  輪轉靡不經
 出入不自由  鎖械其身形
 得善無惡緣  戒神常擁護
 梵天說神策  吉祥不相誤 
佛語梵天大王。汝今以為一切人民。說此神策竟。利益一切功德不少。令諸疑惑各得開解。我今當演善神灌頂章句以為勸助。若有人民聞策之者。或信不信令得正念。使一切魔不得破壞生嫉惡心。設有惡意自然消滅。說是語竟。梵王請佛唯願說之。於是世尊即說灌頂無上偈頌。神名如是
地神畢栗絺毘
水神阿婆提婆多
火神帝沙陀提婆哆
風神婆由馱提婆哆
山神阿迦奢提婆哆
三頭神坻梨尸棄提婆哆
六眼神毘摩提婆哆
五頭神般闍尸棄
佛告阿難梵天大王等。若四輩弟子欲為人行此神策法時。當以竹帛書此上偈。以五色綵作囊盛之。若欲卜時探取三策。至于七策審定無疑。澡漱口齒莫食酒肉及噉五辛。出策之法不得過七人。後設探者眾事不中不護人也。梵王說已。佛於眾中印可善哉。四眾聞說梵王神策。淨心歡喜作禮奉行
----------------------------------
佛說灌頂梵天神策經卷第十 - https://goo.gl/kYhIAW
---------------------------
聞如是。一時佛在因沙崛山中。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薩三萬人。佛為天龍八部說法。人民鬼神各隨業緣得道不同。說法既竟。於是梵王從座而起。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於眾生。有微因緣多歸依者。又見人民悉受苦惱。心中疑惑不能決了。今欲承佛威神之力。出梵天結願一百偈頌以為神策。惟願世尊許可此事。復作是言。我常見諸異道輩九十五種。各有雜術為人決疑。而今世尊正覺最上更無此法。是故啟問唯願聽許。佛言梵王善哉善哉。汝能為未來五濁惡世。像法眾生多諸疑惑。信邪倒見不識真正。汝既慈悲欲為說者。嘉也梵王我助汝喜。善也梵王隨意演說。梵王聞佛讚歎策經歡喜踴躍。即於眾中語四輩言。今我梵王承佛威神。演說卜經一百偈頌以示萬姓。決了狐疑知人吉凶。今以偈頌而說卦曰。
  若聞佛咒經百魅皆消形
  舍宅得安隱縣官不橫生
  迴向無上道梵天帝相榮
  仕宦得高遷世世獲嘉名
  既能有好心不能平其本
  供養不專一功德日減損
  前行已不善改更亦不晚
  今悉令吉利祿位自然返
  先身無福慶是故墮罪中
  不信於三寶  輕笑慢世雄
  現世獲苦惱從此致命終
  積罪如丘山業報真無窮
  若欲覓福佑懺謝燒眾香
  帝釋常扶助所向皆吉祥
  疫毒自消除至終無遺殃
  世世享其福得生升天堂
  恐此事不成終為人所發
  喪死非一人哭泣彌年月
  魔邪之所作遂便從此沒
  若能念三寶更得無遺穢
  汝常好情性何故生怨惡
  輕笑於沙門謂之如寄託
  世世得其報終為邪所掠
  出道逢官家恆為吏所縛
  念汝少孤苦跉竮在道門
  正心相和順勿令他生怨
  報心無虧盈祿位加子孫
  安隱無疾病當知梵 恩
  既已墮罪中又以罪誤人
  殃注相結連皆是宿世因
  可共修正行專意習精勤
  保此得解脫遠離地獄身
  不欲行仁義欺詐常為先
  若入江海中逢風不得前
  縱逸隨流浪風波覆其船
  沉溺在水中姓命豈得全
  既有嘉善心又有好名祿
  修於諸正行世世蒙其福
  安隱而無為親友亦歡穆
  發願無不果所求真應速
  若欲遠治生求覓諸財寶
  莫行不慈心中路見不好
  專心念於佛疾得無上道
  世世獲果報安隱壽得老
  貢高作魔師教人殺眾生
  業報既無窮一到入幽冥
  邪鬼不能佑禍橫百端生
  可歸於三寶能拔罪苦名
  一子行五逆為汝作禍災
  劫奪人財物離散失骨骸
  當在空野中骼露不得埋
  世世不見好地獄中徘徊
  已能有好心便宜盡其功
  何為寂寞住徒勞守於空
  若必成其願受報亦無窮
  世世所生處 在天人中
  所遇皆不好每每不從意
  此是心不淨故與如斯事
  不肯悔其過將欲求何冀
  若能盡心持祿官自然至
  每見不良人事事皆悉好
  恐是罪未至此榮非長保
  一報墮地獄出入生憂惱
  世間愚劣人意謂當至老
  一身既獲好親友亦忻忻
  常見梵釋眾與之為等鄰
  意業亦滋茂道心亦日新
  萬物皆有報豈不習精勤
  遂為賊所得剝奪失珍寶
  奉法莫進退如是致不好
  從今可改更敬崇於三寶
  魔邪皆馳散眾魅不能惱
  汝昔有慈悲割口飯餵人
  羸老得救命色力具足鮮
  愍念眾生故濟物常在貧
  尋得歡樂報當在明年春
  奉法不堅意迷惑信魔邪
  邪見殺眾生百魅皆得祠
  墮罪入地獄億劫無出時
  悔過於三寶解脫無狐疑
  汝欲居此宅大凶不可止
  子孫多零落災火四面起
  每每見不好牛犢悉疫死
  梵天 汝實移可安隱耳
  其福何烔烔及致於鳳凰
  麒麟為汝感聖王亦來翔
  難有世無雙諸天散花香
  得報獲其功百事皆吉祥
  造心既不清梵天所不護
  出門逢毒狼坐自生禍故
  大小互相向晝夜懷荒怖
  何不奉正真自獲安隱度
  等心施於人獲報無窮已
  相與種福田減割於身已
  慳吝懷貪惜坐守財物死
  布施持淨戒世世從緣起
  汝有嘉福田後便致富貴
  今現人所敬德行亦鬱鬱
  高顯而無比眾中之大師
  壽命亦延長眾聖為等類
  汝雖有廣慮不知念無常
  作善得其福作惡得其殃
  禮拜向三寶供養散花香
  釋梵相擁護萬事皆吉祥
  是人福力多每每蒙神護
  所求自如意無不安隱度
  必無他險難名聞亦流布
  釋梵口所說吉祥不相誤
  汝有諸兒子一子五逆惡
  為汝作禍災恆為人所薄  撩
  亂生罪過魔魅互來作
疾病不咒治一以委湯藥
  師有所言說憶在不失忘
  修作諸福德魔邪自消藏
  但當禮三寶正念魔敢當
  令汝得財寶然後亦吉祥
  種惡得其殃合家悉疾病
  困者非一人乃得慮滅性
  皆是先世因所以致危命
  若能誨今身災邪悉流迸
  汝是不吉人故使居此間
  中有邪魅鬼恆來相流連
  三魂及七魄系縛在空山
  恍惚既不定終當墮深淵
  產乳悉通利男女皆聰明
  梵天說神策魔邪不得生
  專心向正覺禮拜無虧盈
  漸漸增其福祿位自來榮
  前可寄財物本不令生長
  何忽說欺誑過失非一兩
  可還此財寶造經及形像
  輒生輕慢心必當墮羅網
  五逆欺君父謂之是長保
  恐此有業報世世生煩惱
  意業所纏綿是以不見好
  子可自改心歸命無上道
  我念汝一身飄薄在軍中
  君主相護念保令結始終
  入陣常獲勝意勇必有
  此是梵天助勢力長無窮
  為人懷弊惡坐此危身命
  五逆誣君父恆與財利競
  諸天所不護兒孫悉流迸
  善當學忍辱莫恣於情性
  莫信於邪師欺誑多誤人
  但自一心念保離罪咎身
  今雖見不好後當生福因
  子可悔眾穢正覺度苦人
  汝欲貨雜物所向皆吉利
  但當勤精進財物自如意
  牛馬豬羊犬長益而昌盛
  疫鬼不得便善神為汝記
  雖言奉三寶不行恭敬心
  破齋毀經戒言輒生醜音
  輕慢於神明罪報不可任
  每行不善意死入地獄深
  汝家有十人返逆無反覆
  口舌相鬥亂言音難盡究
  治生不獲利畜養不滋茂
  懷惡終不滅梵天所不佑
  大義有此人何為江湖間
  可還入親裡自然得高遷
  今日雖未獲必當在來年
  家室歡且樂然後信梵天
  汝常信罪福及作不善事
  空言畏無常無修改更意
  今者既不專便 獲吉利
  梵釋語汝實慎勿生疑思
  人能奉最勝正覺第一道
  但當念經戒魔邪不能惱
  眾魔不能幹善神常相保
  愛法如珠玉入惡無不好
  人欲奉三寶歸正卻眾邪
  意中不理盡魔邪悉來加
  嬈觸作諸怪禍至必不賒
  災耗連日生負罪如恒沙
  財物不可保分散理無常
  慳貪懷嫉妒世世受其殃
  吝惜不布施坐守財物亡
  欲避路無從是名不吉祥
  自言信道德精進常自守
  內心懷不吉後身墮餓鬼
  罵詈無本末謂師是老叟
  傳語後世人師恩不可負
  勤修於人務福祿及子孫
  如是之報應皆由宿世恩
  出入常見好流佈於宗門
  世世所生處梵釋相嘩喧
  神通有大小勿生不信心
  人亦有貴賤宿命所延任
  何故助小魔貢高發疑音
  但當平等觀子息如詵林
  所求多掛礙疾病不能愈
  晝夜生憂惱泣淚如雲雨
  神策度世難梵 天之所許
  齋戒修法會心求自得敘
  父母行不善子孫多死亡
  最後生一兒復為人所傷
  孤獨無依怙泣涕痛心腸
  漸漸不吉利尋复遇禍殃
  子有好心行奉法悉具足
  君主相護念視之如珠玉
  正念皆如此梵釋相營衛
  是語皆謂可順從心所欲
  此人勤精進持戒又具足
  三歸五戒神乃有三十六
  常隨共擁護所願無毀辱
  但當修善行死不入地獄
  回邪奉正法無不獲善報
  壽命亦延長財物不虛耗
  世世蒙其福吉利自然到
  色力常鮮潔吐氣亦清妙
  雖欲信正覺無有堅固本
  奄忽遭禍橫心中生退轉
  邪師之所欺殺生求增損
  既不專一心必不獲利返
  夫人懷憂惱必有不好想
  財物從此散棄減日增長
  梵天說神策悉好無疑象
  三界度苦人解脫八羅網
  殺生多夭命噁心亦如斯
  剝奪人財物惟得以為佳
  此人億劫來 今身不自知
  竊盜非好名真是不足為
  事師當如法勿有懈怠辭
  背叛設輕慢罵詈生狐疑
  災厄從中生卜易問良醫
  禍害自然生未有忻樂時
  何不奉正法歸命自發露
  悔過洗噁心無不獲濟度
  心行既不定不為神所護
  宗室多死亡夜見惡夢寤
  所作輒不善還自中其身
  若能歸正覺解脫罪苦身
  魔邪之所作鬼魅之所親
  僻偝好罵詈動起驚四鄰
  墮落於水中魂魄隨流浪
  作鬼屬河神長有萍泊憂
  苦謫不能堪復還從家求
  災耗四面起生見無盡休
  前行作五逆常不信正法
  邪心逐異道每事懷餘因
  宗室相嫌恨小語呼天神
  怨對相牽引眾墮地獄身
  汝家多財物咒咀更相欺
  今日得重病皆是宿生疑
  湯藥不得行此病不可治
  大小亂相向諸神不護之
  六畜疫所害非是人所治
  皆從業緣報綺語多所欺
  不孝 師父常輕懷狐疑
  一到入地獄億劫無出期
  精進莫殺生殺者心不仁
  後罪短命死不得複人身
  拘羅諸罪過苦惱不生忻
  正念不放逸專心畏於神
  軍中何足貪刀兵若在頭
  四面無所見惟有諸髑髏
  但當念道德何能為他憂
  保還得安隱不使空勞軀
  汝前取婦時相視如鴛鴦
  和合共為家必令保久長
  不悟忽中道便欲相夭傷
  鬥諍不脫時財物亦消亡
  正覺久滅度沙門承遺教
  苦行修功德受訓金顏貌
  濁世罪眾生輕賤為未效
  百事不吉祥坐生諸殃考
  夫欲修仁義皆應淨心行
  常念於正覺世世不遭橫
  三界拔苦惱宗族蒙福慶
  自歸無上道所生值眾聖
  常念受罪人獲報得命夭
  不見好可論禍害相纏繞
  眾魔共嬈試邪心增其表
  殺生祠諸鬼業報真不少
  改更歸魔道必當破汝家  子
  孫多疾病恆與官相羅
治生不得利無事生罪瑕
  緣汝業行惡誤計信於邪
  所作不如法恆與惡相連
  所求垂應得忽便致流遷
  往往非一事悉是罪所延
  禍至亦不賒必當在來年
  專心既無定夜臥生夢寤
  唯見罪自纏不見受福路
  財物悉流散傾家無歸訴
  若能奉正覺終身不遭遇
  一母生十子房室各各立
  長大異計業毫利不相及
  恩愛起鬥亂財色致憂悒
  兩舌相誹謗縣官相連習
  常見愚劣人不信於三寶
  縱逸無所畏殺生而無道
  怨對自在近不得終耆老
  若能不為此每事無不好
  念此無知人飲毒求自活
  殺生倒祠神意怙為恃賴
  返逆不恭敬適意以為快
  天神不營護眾魔作禍害
  車牛出入行前後皆吉利
  神母與汝願所作悉如意
  但當弘目心勿思眾魔事
  所向無掛礙位官自然至
  善行多恩福祿位自顯昌
  常無疾病憂所作皆吉 祥
  游處他方土善神自扶將
  親友蒙其佑樂報真未殃
  疾病當除愈魔鬼不能加
  善心向三寶福祿自無遐
  功德漸漸勝流布宗室家
  正真定可修莫信於眾邪
  但當念修善慎勿行五逆
  雖為吏所呼縣官不能責
  慈心念清淨能拔諸憂厄
  如水洗塵滓惡氣無遺跡
  何忽壞道心邪行以自立
  輕慢於三寶謂言是不急
  世世受其殃相見輒號泣
  念子獲其報地獄實難入
  五逆無所知至老無兒息
  倒祠天下神十方皆週極
  遂不果其願魔魅所隱匿
  乃至世世生不得所求力
  勿與惡人好致令生鬥諍
  咒咀汝兒子禍熾如火盛
  遂為災所害危厄兒身命
  三寶可歸心梵天懷欽詠
  念此孤遺子一身在軍中
  遠離舊鄉土逍遙逐異風
  雖在他封境梵釋所興隆
  言歸保安隱親友亦歡顒
  慎莫懷憂惱福德至無窮
  官祿自到前更 升天宮
  咸同識宿命皆習眾聖風
  庠序而無為積福致興隆
  莫作不善行信義當溫厚
  積財不欲施諫言不肯受
  奴婢作口舌無事生怨咎
  慳貪所結縛竊盜言無有
  汝欲結姻媾才伎不具足
  既無好行跡夫婿不拘錄
  常懷輕賤心每言輒毀辱
  進退無宜體怨恨聲相續
  何意相鬥諍口舌紛紜生
  縣官更互起憂苦輒身嬰
  悔過滅罪垢梵釋常相營
  命終升天堂善神悉來迎
  華色不久停會當有萎落
  人生如電過恆恐奄忽著
  憂畏長時有歡樂暫纏縛
  婚娶當及吉必好莫前卻
  汝昔有恩福神明所佑佐
  令汝有男女強健無轗軻
  不能重修善還奉正真化
  必當獲福利跡行無穢污
  汝昔歸三寶至心皆清淨
  中為人所誤回心向邪影
  意業起煩惱邪心自然秉
  還返向正真梵天乃總領
  前世無福田今身不獲好
  所作不吉祥 日懷憂惱
  罪報既無窮可歸於三寶
  持戒不毀犯自致無上道
  愚癡不信法縱逸無所畏
  百苦纏身形出輒遇禍崇
  誹謗說人惡善事則隱諱
  五逆無慈心後墮畜生類
  精勤奉正真晝夜修六度
  齋戒消魔鬼功德亦流布
  行善無惡緣戒神常擁護
  梵天說神策吉祥不相誤
  汝欲入山林求取諸異藥
  直心行四等豺狼為退卻
  伏藏及珍寶悉令汝經略
  善神相營衛不令有遺落
  汝欲案禮法惡子嚴教呵
  朝夕禮三寶情性令柔和
  譬如有大樹覆蔭甚眾多
  汝莫自促促保令事無他
  人生於世間各有宿身緣
  負債作奴婢罪根相牽連
  以償其宿罪世世有對冤
  斯由宿身來積行相纏綿
  若能專精進便當守一心
  世世得福報終不入魔林
  現在無罪垢功德日滋深
  子孫樂相向祿位自來任
  子欲遠治生慎莫信他語
  但正一 心念釋梵為等侶
  所求自如意大利天當與
  存情向三寶眾聖之所許
  慎莫作偷盜偷盜非好名
  貪心取他物後報作畜生
  以償其宿罪輪轉靡不經
  出入不自由鎖械其身形
  得善無惡緣戒神常擁護
  梵天說神策吉祥不相誤
佛語梵天大王。汝今以為一切人民。說此神策竟。利益一切功德不少。令諸疑惑各得開解。我今當演善神灌頂章句以為勸助。若有人民聞策之者。或信不信令得正念。使一切魔不得破壞生嫉噁心。設有惡意自然消滅。說是語竟。梵王請佛唯願說之。於是世尊即說灌頂無上偈頌。神名如是。
地神畢栗絺毗
水神阿婆提婆多
火神帝沙陀提婆哆
風神婆由馱提婆哆
山神阿迦奢提婆哆
三頭神坻梨屍棄提婆哆
六眼神毗摩提婆哆
五頭神般阇屍棄
佛告阿難梵天大王等。若四輩弟子欲為人行此神策法時。當以竹帛書此上偈。以五色彩作囊盛之。若欲卜時探取三策。至於七策審定無疑。澡漱口齒莫食酒肉及啖五辛。出策之法不得過七人。後設探者眾事不中不護人也。梵王說已。佛於眾中印可善哉。四眾聞說梵王神策。淨心歡喜作禮奉行。
--------------------------
聞如是。一時佛在因沙崛山中。與千二百五
十比丘俱。菩薩三萬人。佛為天龍八部說法。
人民鬼神各隨業緣得道不同。說法既竟。於
是梵王從座而起。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
我於眾生。有微因緣多歸依者。又見人民悉
受苦惱。心中疑惑不能決了。今欲承佛威神
之力。出梵天結願一百偈頌以為神策。惟
願世尊許可此事。復作是言。我常見諸異道
輩九十五種。各有雜術為人決疑。而今世尊
正覺最上更無此法。是故啟問唯願聽許。佛
言梵王善哉善哉。汝能為未來五濁惡世。像
法眾生多諸疑惑。信邪倒見不識真正。汝既
慈悲欲為說者。嘉也梵王我助汝喜。善也梵
王隨意演說。梵王聞佛讚歎策經歡喜踊躍。
即於眾中語四輩言。今我梵王承佛威神。演
說卜經一百偈頌以示萬姓。決了狐疑知人
吉凶。今以偈頌而說卦曰
 若聞佛呪經  百魅皆消形
 舍宅得安隱  縣官不橫生
 迴向無上道  梵天帝相榮
 仕宦得高遷  世世獲嘉名
 既能有好心  不能平其本
 供養不專一  功德日減損
 前行已不善  改更亦不晚
 今悉令吉利  祿位自然返
 先身無福慶  是故墮罪中
 不信於三寶  輕笑慢世雄
 現世獲苦惱  從此致命終
 積罪如丘山  業報真無窮
 若欲覓福祐  懺謝燒眾香
 帝釋常扶助  所向皆吉祥
 疫毒自消除  至終無遺殃
 世世享其福  得生昇天堂
 恐此事不成  終為人所發
 喪死非一人  哭泣彌年月
 魔邪之所作  遂便從此沒
 若能念三寶  更得無遺穢
 汝常好情性  何故生怨惡
 輕笑於沙門  謂之如寄託
 世世得其報  終為邪所掠
 出道逢官家  恒為吏所縛
 念汝少孤苦  [跳-兆+令]竮在道門
 正心相和順  勿令他生怨
 報心無虧盈  祿位加子孫
 安隱無疾病  當知梵天恩
 既已墮罪中  又以罪誤人
 殃注相結連  皆是宿世因
 可共修正行  專意習精勤
 保此得解脫  遠離地獄身
 不欲行仁義  欺詐常為先
 若入江海中  逢風不得前
 縱逸隨流浪  風波覆其船
 沈溺在水中  姓命豈得全
 既有嘉善心  又有好名祿
 修於諸正行  世世蒙其福
 安隱而無為  親友亦歡穆
 發願無不果  所求真應速
 若欲遠治生  求覓諸財寶
 莫行不慈心  中路見不好
 專心念於佛  疾得無上道
 世世獲果報  安隱壽得老
 貢高作魔師  教人殺眾生
 業報既無窮  一到入幽冥
 邪鬼不能祐  禍橫百端生
 可歸於三寶  能拔罪苦名
 一子行五逆  為汝作禍災
 劫奪人財物  離散失骨骸
 當在空野中  骼露不得埋
 世世不見好  地獄中徘徊
 已能有好心  便宜盡其功
 何為寂寞住  徒勞守於空
 若必成其願  受報亦無窮
 世世所生處  常在天人中
 所遇皆不好  每每不從意
 此是心不淨  故與如斯事
 不肯悔其過  將欲求何冀
 若能盡心持  祿官自然至
 每見不良人  事事皆悉好
 恐是罪未至  此榮非長保
 一報墮地獄  出入生憂惱
 世間愚劣人  意謂當至老
 一身既獲好  親友亦忻忻
 常見梵釋眾  與之為等鄰
 意業亦滋茂  道心亦日新
 萬物皆有報  豈不習精勤
 遂為賊所得  剝奪失珍寶
 奉法莫進退  如是致不好
 從今可改更  敬崇於三寶
 魔邪皆馳散  眾魅不能惱
 汝昔有慈悲  割口飯餧人
 羸老得救命  色力具足鮮
 愍念眾生故  濟物常在貧
 尋得歡樂報  當在明年春
 奉法不堅意  迷惑信魔邪
 邪見殺眾生  百魅皆得祠
 墮罪入地獄  億劫無出時
 悔過於三寶  解脫無狐疑
 汝欲居此宅  大凶不可止
 子孫多零落  災火四面起
 每每見不好  牛犢悉疫死
 梵天語汝實  移可安隱耳
 其福何烔烔  及致於鳳凰
 麒麟為汝感  聖王亦來翔
 難有世無雙  諸天散花香
 得報獲其功  百事皆吉祥
 造心既不清  梵天所不護
 出門逢毒狼  坐自生禍故
 大小互相向  晝夜懷荒怖
 何不奉正真  自獲安隱度
 等心施於人  獲報無窮已
 相與種福田  減割於身已
 慳吝懷貪惜  坐守財物死
 布施持淨戒  世世從緣起
 汝有嘉福田  後便致富貴
 今現人所敬  德行亦鬱鬱
 高顯而無比  眾中之大師
 壽命亦延長  眾聖為等類
 汝雖有廣慮  不知念無常
 作善得其福  作惡得其殃
 禮拜向三寶  供養散花香
 釋梵相擁護  萬事皆吉祥
 是人福力多  每每蒙神護
 所求自如意  無不安隱度
 必無他險難  名聞亦流布
 釋梵口所說  吉祥不相誤
 汝有諸兒子  一子五逆惡
 為汝作禍災  恒為人所薄
 撩亂生罪過  魔魅互來作
 疾病不呪治  一以委湯藥
 師有所言說  憶在不失忘
 修作諸福德  魔邪自消藏
 但當禮三寶  正念魔敢當
 令汝得財寶  然後亦吉祥
 種惡得其殃  合家悉疾病
 困者非一人  乃得慮滅性
 皆是先世因  所以致危命
 若能誨今身  災邪悉流迸
 汝是不吉人  故使居此間
 中有邪魅鬼  恒來相流連
 三魂及七魄  繫縛在空山
 恍惚既不定  終當墮深淵
 產乳悉通利  男女皆聰明
 梵天說神策  魔邪不得生
 專心向正覺  禮拜無虧盈
 漸漸增其福  祿位自來榮
 前可寄財物  本不令生長
 何忽說欺誑  過失非一兩
 可還此財寶  造經及形像
 輒生輕慢心  必當墮羅網
 五逆欺君父  謂之是長保
 恐此有業報  世世生煩惱
 意業所纏綿  是以不見好
 子可自改心  歸命無上道
 我念汝一身  飄薄在軍中
 君主相護念  保令結始終
 入陣常獲勝  意勇必有功
 此是梵天助  勢力長無窮
 為人懷弊惡  坐此危身命
 五逆誣君父  恒與財利競
 諸天所不護  兒孫悉流迸
 善當學忍辱  莫恣於情性
 莫信於邪師  欺誑多誤人
 但自一心念  保離罪咎身
 今雖見不好  後當生福因
 子可悔眾穢  正覺度苦人
 汝欲貨雜物  所向皆吉利
 但當勤精進  財物自如意
 牛馬豬羊犬  長益而昌盛
 疫鬼不得便  善神為汝記
 雖言奉三寶  不行恭敬心
 破齋毀經戒  言輒生醜音
 輕慢於神明  罪報不可任
 每行不善意  死入地獄深
 汝家有十人  返逆無反覆
 口舌相鬪亂  言音難盡究
 治生不獲利  畜養不滋茂
 懷惡終不滅  梵天所不祐
 大義有此人  何為江湖間
 可還入親里  自然得高遷
 今日雖未獲  必當在來年
 家室歡且樂  然後信梵天
 汝常信罪福  及作不善事
 空言畏無常  無修改更意
 今者既不專  便不獲吉利
 梵釋語汝實  慎勿生疑思
 人能奉最勝  正覺第一道
 但當念經戒  魔邪不能惱
 眾魔不能干  善神常相保
 愛法如珠玉  入惡無不好
 人欲奉三寶  歸正却眾邪
 意中不理盡  魔邪悉來加
 嬈觸作諸怪  禍至必不賒
 災耗連日生  負罪如恒沙
 財物不可保  分散理無常
 慳貪懷嫉妒  世世受其殃
 吝惜不布施  坐守財物亡
 欲避路無從  是名不吉祥
 自言信道德  精進常自守
 內心懷不吉  後身墮餓鬼
 罵詈無本末  謂師是老叟
 傳語後世人  師恩不可負
 勤修於人務  福祿及子孫
 如是之報應  皆由宿世恩
 出入常見好  流布於宗門
 世世所生處  梵釋相譁諠
 神通有大小  勿生不信心
 人亦有貴賤  宿命所延任
 何故助小魔  貢高發疑音
 但當平等觀  子息如詵林
 所求多罣礙  疾病不能愈
 晝夜生憂惱  泣淚如雲雨
 神策度世難  梵天之所許
 齋戒修法會  心求自得敘
 父母行不善  子孫多死亡
 最後生一兒  復為人所傷
 孤獨無依怙  泣涕痛心腸
 漸漸不吉利  尋復遇禍殃
 子有好心行  奉法悉具足
 君主相護念  視之如珠玉
 正念皆如此  梵釋相營衛
 是語皆謂可  順從心所欲
 此人勤精進  持戒又具足
 三歸五戒神  乃有三十六
 常隨共擁護  所願無毀辱
 但當修善行  死不入地獄
 迴邪奉正法  無不獲善報
 壽命亦延長  財物不虛耗
 世世蒙其福  吉利自然到
 色力常鮮潔  吐氣亦清妙
 雖欲信正覺  無有堅固本
 奄忽遭禍橫  心中生退轉
 邪師之所欺  殺生求增損
 既不專一心  必不獲利返
 夫人懷憂惱  必有不好想
 財物從此散  棄減日增長
 梵天說神策  悉好無疑象
 三界度苦人  解脫八羅網
 殺生多夭命  惡心亦如斯
 剝奪人財物  惟得以為佳
 此人億劫來  今身不自知
 竊盜非好名  真是不足為
 事師當如法  勿有懈怠辭
 背叛設輕慢  罵詈生狐疑
 災厄從中生  卜易問良醫
 禍害自然生  未有忻樂時
 何不奉正法  歸命自發露
 悔過洗惡心  無不獲濟度
 心行既不定  不為神所護
 宗室多死亡  夜見惡夢寤
 所作輒不善  還自中其身
 若能歸正覺  解脫罪苦身
 魔邪之所作  鬼魅之所親
 僻偝好罵詈  動起驚四鄰
 墮落於水中  魂魄隨流浪
 作鬼屬河神  長有萍泊憂
 苦[言*適]不能堪  復還從家求
 災耗四面起  生見無盡休
 前行作五逆  常不信正法
 邪心逐異道  每事懷餘因
 宗室相嫌恨  小語呼天神
 怨對相牽引  眾墮地獄身
 汝家多財物  呪咀更相欺
 今日得重病  皆是宿生疑
 湯藥不得行  此病不可治
 大小亂相向  諸神不護之
 六畜疫所害  非是人所治
 皆從業緣報  綺語多所欺
 不孝違師父  常輕懷狐疑
 一到入地獄  億劫無出期
 精進莫殺生  殺者心不仁
 後罪短命死  不得復人身
 拘羅諸罪過  苦惱不生忻
 正念不放逸  專心畏於神
 軍中何足貪  刀兵若在頭
 四面無所見  惟有諸髑髏
 但當念道德  何能為他憂
 保還得安隱  不使空勞軀
 汝前取婦時  相視如鴛鴦
 和合共為家  必令保久長
 不悟忽中道  便欲相夭傷
 鬪諍不脫時  財物亦消亡
 正覺久滅度  沙門承遺教
 苦行修功德  受訓金顏貌
 濁世罪眾生  輕賤為未效
 百事不吉祥  坐生諸殃考
 夫欲修仁義  皆應淨心行
 常念於正覺  世世不遭橫
 三界拔苦惱  宗族蒙福慶
 自歸無上道  所生值眾聖
 常念受罪人  獲報得命夭
 不見好可論  禍害相纏繞
 眾魔共嬈試  邪心增其表
 殺生祠諸鬼  業報真不少
 改更歸魔道  必當破汝家
 子孫多疾病  恒與官相羅
 治生不得利  無事生罪瑕
 緣汝業行惡  誤計信於邪
 所作不如法  恒與惡相連
 所求垂應得  忽便致流遷
 往往非一事  悉是罪所延
 禍至亦不賒  必當在來年
 專心既無定  夜臥生夢寤
 唯見罪自纏  不見受福路
 財物悉流散  傾家無歸訴
 若能奉正覺  終身不遭遇
 一母生十子  房室各各立
 長大異計業  毫利不相及
 恩愛起鬪亂  財色致憂悒
 兩舌相誹謗  縣官相連習
 常見愚劣人  不信於三寶
 縱逸無所畏  殺生而無道
 怨對自在近  不得終耆老
 若能不為此  每事無不好
 念此無知人  飲毒求自活
 殺生倒祠神  意怙為恃賴
 返逆不恭敬  適意以為快
 天神不營護  眾魔作禍害
 車牛出入行  前後皆吉利
 神母與汝願  所作悉如意
 但當弘目心  勿思眾魔事
 所向無罣礙  位官自然至
 善行多恩福  祿位自顯昌
 常無疾病憂  所作皆吉祥
 遊處他方土  善神自扶將
 親友蒙其祐  樂報真未殃
 疾病當除愈  魔鬼不能加
 善心向三寶  福祿自無遐
 功德漸漸勝  流布宗室家
 正真定可修  莫信於眾邪
 但當念修善  慎勿行五逆
 雖為吏所呼  縣官不能責
 慈心念清淨  能拔諸憂厄
 如水洗塵滓  惡氣無遺跡
 何忽壞道心  邪行以自立
 輕慢於三寶  謂言是不急
 世世受其殃  相見輒號泣
 念子獲其報  地獄實難入
 五逆無所知  至老無兒息
 倒祠天下神  十方皆周極
 遂不果其願  魔魅所隱匿
 乃至世世生  不得所求力
 勿與惡人好  致令生鬪諍
 呪咀汝兒子  禍熾如火盛
 遂為災所害  危厄兒身命
 三寶可歸心  梵天懷欽詠
 念此孤遺子  一身在軍中
 遠離舊鄉土  趙遙逐異風
 雖在他封境  梵釋所興隆
 言歸保安隱  親友亦歡顒
 慎莫懷憂惱  福德至無窮
 官祿自到前  更生昇天宮
 咸同識宿命  皆習眾聖風
 庠序而無為  積福致興隆
 莫作不善行  信義當溫厚
 積財不欲施  諫言不肯受
 奴婢作口舌  無事生怨咎
 慳貪所結縛  竊盜言無有
 汝欲結姻媾  才伎不具足
 既無好行跡  夫婿不拘錄
 常懷輕賤心  每言輒毀辱
 進退無宜體  怨恨聲相續
 何意相鬪諍  口舌紛紜生
 縣官更互起  憂苦輒身嬰
 悔過滅罪垢  梵釋常相營
 命終昇天堂  善神悉來迎
 華色不久停  會當有萎落
 人生如電過  恒恐奄忽著
 憂畏長時有  歡樂暫纏縛
 婚娶當及吉  必好莫前却
 汝昔有恩福  神明所祐佐
 令汝有男女  強健無轗軻
 不能重修善  還奉正真化
 必當獲福利  跡行無穢污
 汝昔歸三寶  至心皆清淨
 中為人所誤  迴心向邪影
 意業起煩惱  邪心自然秉
 還返向正真  梵天乃總領
 前世無福田  今身不獲好
 所作不吉祥  終日懷憂惱
 罪報既無窮  可歸於三寶
 持戒不毀犯  自致無上道
 愚癡不信法  縱逸無所畏
 百苦纏身形  出輒遇禍崇
 誹謗說人惡  善事則隱諱
 五逆無慈心  後墮畜生類
 精勤奉正真  晝夜修六度
 齋戒消魔鬼  功德亦流布
 行善無惡緣  戒神常擁護
 梵天說神策  吉祥不相誤
 汝欲入山林  求取諸異藥
 直心行四等  豺狼為退却
 伏藏及珍寶  悉令汝經略
 善神相營衛  不令有遺落
 汝欲案禮法  惡子嚴教呵
 朝夕禮三寶  情性令柔和
 譬如有大樹  覆蔭甚眾多
 汝莫自促促  保令事無他
 人生於世間  各有宿身緣
 負債作奴婢  罪根相牽連
 以償其宿罪  世世有對冤
 斯由宿身來  積行相纏綿
 若能專精進  便當守一心
 世世得福報  終不入魔林
 現在無罪垢  功德日滋深
 子孫樂相向  祿位自來任
 子欲遠治生  慎莫信他語
 但正一心念  釋梵為等侶
 所求自如意  大利天當與
 存情向三寶  眾聖之所許
 慎莫作偷盜  偷盜非好名
 貪心取他物  後報作畜生
 以償其宿罪  輪轉靡不經
 出入不自由  鎖械其身形
 得善無惡緣  戒神常擁護
 梵天說神策  吉祥不相誤
佛語梵天大王。汝今以為一切人民。說此
神策竟。利益一切功德不少。令諸疑惑各得
開解。我今當演善神灌頂章句以為勸助。若
有人民聞策之者。或信不信令得正念。使一
切魔不得破壞生嫉惡心。設有惡意自然消
滅。說是語竟。梵王請佛唯願說之。於是世尊
即說灌頂無上偈頌。神名如是
地神畢栗絺毘
水神阿婆提婆多
火神帝沙陀提婆哆
風神婆由馱提婆哆
山神阿迦奢提婆哆
三頭神坻梨尸棄提婆哆
六眼神毘摩提婆哆
五頭神般闍尸棄
佛告阿難梵天大王等。若四輩弟子欲為
人行此神策法時。當以竹帛書此上偈。以
五色綵作囊盛之。若欲卜時探取三策。至于
七策審定無疑。澡漱口齒莫食酒肉及噉
五辛。出策之法不得過七人。後設探者眾
事不中不護人也。梵王說已。佛於眾中印可
善哉。四眾聞說梵王神策。淨心歡喜作禮奉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