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女王-宮廷穿衣潛規則/「秩序」的思維中,包含著兩個重要的觀念,一是「對應觀」(idea of correspondence);一是等級(ranks)或階序(hierarchies)。只有「貴族、仕紳和統治者可以合法穿著華麗的衣服,以顯現他們的出身、尊貴和地位……才能在人民心中激起害怕和敬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6sTUU4


世界各國國旗幾乎沒紫色紫色是一種稀有的顏色,也是最昂貴的色彩,當時必須從特定種的海螺的粘液中提取,而這種海螺僅生存在地中海東部的泰爾地區(Tyre),使得提取的過程極度費工時,也讓紫色物以稀為貴了-紫色的布料甚至比同期的黃金還要珍貴,16、17世紀時,只有顯赫的皇室或貴族才有資格使用紫色布料,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還曾禁止官員隨便穿著紫色衣物。紫色在1900年後開始普及,不過大部分的國家在這之前,大多以設計出代表國家的國旗了,使得紫色就幾乎沒有出現在眾多國家的國旗中 https://goo.gl/Wct2A6


鯉魚旗從4月中開始日本到處都掛上鯉魚旗/日本的端午節、兒童節/屬於男孩子的節日,一般稱為「子供の日」(こどもの日),也就是「男兒節」。五月五日兒童節的對象是以男孩為主,三月三日才是女孩的節日。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AWa0L4


 

秦朝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秦國的政治制度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DKPtRQ
選賢與能/唐代三省六部制/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官員選拔制度代替始於漢武帝時期的察舉制/寫譜牒,譜牒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zlfVrZ
九品中正制與家譜譜庫/《氏族志》/《姓氏錄》/上古八大姓中,姓「姬」、「姒」、「媯」、「姚」、「姜」和「嬴」等字的部首,都是從女字部這一特點,隨時間發展到父系社會後,姓則隨父親。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TAexVE
冠位十二階依據儒教品德的名稱分為十二階級/603年日本飛鳥時代確立的一個官位制度。聖德太子立定的「冠位十二階」,各以的濃淡兩色的「紫、青、紅、黃、白、黑」六種顏色,來代表「德、仁、禮、信、義、智 」/一掃過去由豪族佔有官職的情形,改採不論出生,家世,只要對國家有貢獻能力的人便可以獲得採用的「冠位十二階」。這是個將官員分成12個等級,並以冠的顏色作為區別的製度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jh9pcO
漢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rSCi9e
-------------------------
周禮就規定有典絲、染人從事印染。傳統染色的材料都是植物。[81]包括:紅花、烏梅、蘆木、蘇木、黃櫱、青礬、莧藍、槐花、棓子、楊梅皮、藍牙葉、蓮子殼、綠豆粉等等。[82]古典布料的染色遵從古制,體現了華夏陰陽五行信仰。有六象六色之說,青所以象東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黃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還有對應的間色:纁-黃赤色、紫-青赤色、紅-赤白色、綠-青黃色、縹-青白色。間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緋、綠、青。 另外還有紺-深青揚赤色、緋-赤、絳-大赤、緹-丹黃、朱-深纁。
----------------------------

大紅大紫與古代官服2017-04-28 17:40 「大紅大紫」和「紅得發紫」都是比喻人生顯赫如日中天,那麼為什麼不用別的顏色來形容,而非要用紅色和紫色呢?這跟中國古代對顏色的定義以及官服制度密切相關。中國古代把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是指青、赤、黃、白、黑5種純正的顏色間色是指紺(紅青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5種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正色和間色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絲毫不得混用,比如孔子曾說「紅紫不以為褻服」,不能用紅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家居時的便服。作為間色的紫色本來是卑賤之色,《釋名‧釋採帛》:「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但是春秋霸主齊桓公偏偏喜歡紫色,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於當時五匹生絹也買不到一匹紫色布。齊桓公看到這種現象十分擔心,於是管仲勸他不要再穿紫衣,「三日,境內莫衣紫也」。孔子針對這件事評價說:「惡紫之奪朱也。」厭惡用紫色奪去紅色這種正色。但是齊桓公始創的這個傳統卻流傳了下來南北朝時期創立了五等公服制度:朱、紫、緋(深紅色)、綠、青。及到唐代顏色有了更多的講究: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著深緋色,五品著淺緋色,六品著深綠色,七品著淺綠色,八品著深青色,九品著淺青色。武則天當政時期,有一個叫傅遊藝的官員擅於官場之道,一年之間自青而綠而朱而紫,時人號為「四時仕宦」。而白居易的著名詩句「江州司馬青衫濕」,被貶官後的詩人只有穿「青衫」的資格。 「朱」是正色,「紅」是間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用「紅」取代了「朱」,由「大紅」而「大紫」,比喻官位升遷。


 

公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2AEaHv

公服即「公事之服」,是漢字文化圈古代官員官服的一種,圓領、右衽,用絲綢製作。[1]依品秩用不同顏色。宮廷樂舞中舞生也會穿著公服。顏色等差則不明顯。
中國公服
唐宋制度,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唐太宗貞觀四年定三品以上紫色,四品深緋,五品淺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宋因唐制,公服以紫、緋、綠、碧分品秩。[2]公服染色用草木染。[3]皇帝的黃袍用柘黃所染。[4]柘黃,據《本草綱目》說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黃色。[5]唐襲隋制,天子穿赤黃色的袍衫。但臣民"仍許通著黃",到唐高宗總章年間才"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 [6]
品秩 色彩 染料
黃袍 柘木
紫袍 紫草
緋袍 茜草
綠袍 槐花
青袍 藍草
唐代袍衫皆繡畫以武豹鷹鸇之類。[7]
宮廷樂舞中宋代宮廷官辦的舞蹈隊穿緋綠紫青生色花衫、上領四契義襴束帶。[8]
明代公服等級依次用緋、青、綠色,只在朔望日朝參時穿著,其他日子則穿官常服(補服)。皆盤領、右衽,用紵絲、紗、羅、絹織成。
一品:緋袍,織大獨科花暗紋,直徑五寸;佩玉腰帶
二品:緋袍,織小獨科花暗紋,直徑三寸;佩犀角腰帶
三品:緋袍,織散答花暗紋,無枝葉,直徑二寸;佩金荔枝腰帶
四品:緋袍,織小雜花暗紋,直徑一寸五分;佩金荔枝腰帶
五品:青袍,織小雜花暗紋,直徑一寸五分;佩烏角帶
六品:青袍,織小雜花暗紋,直徑一寸;佩烏角帶
七品:青袍,織小雜花暗紋,直徑一寸;佩烏角帶
八品:綠袍,無暗紋;佩烏角帶
九品:綠袍,無暗紋;佩烏角帶
官員穿公服時,帽用幞頭,分漆、紗二等,展角長一尺二寸。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唐宋公服
一至五品官公服,以單衣、白裙襦、革帶、假帶、方心、紛、鞶佩和烏皮履等組成;六品以下,則不用紛、鞶是“從省”,和朝服相比,也無非是省去了蔽膝、佩綬佩劍等物。
自唐代始按一定的服色區別貴賤。《宋史·輿服志》:“凡朝服謂之具服,公服從省,今謂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在款式上,宋代公服與唐代稍有一些區別,如雖然同用圓領,而宋代公服多用寬袖。宋元豐年間更定服制,公服只用三種顏色,四品以上用紫,六品以上用緋,九品以上用綠,取消了青色。宋代承襲唐制,大體為三品以上官員公服用紫色,五品以上用朱色(即緋色),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用青色公服。唐太宗貞觀四年定三品以上紫色,四品深緋,五品淺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宋因唐制,公服以紫、緋、綠、碧分品秩。[2]
宋代公服其時常稱為常服,形制為圓領的大袖袍衫,下加橫襴,腰束革帶,與襆頭、靴等物相配穿用。地位較低的官吏,其衣袖較窄。所持笏板亦須與服色相配,服緋色公服者用象牙為笏,服綠色公服者用槐木為笏。
明代公服
明代一品公服
明代一品公服
亦為袍式,以袍的顏色,袍上繡花之花徑大小以及腰帶的質地分辨品級。這種服制為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用紵絲或紗羅絹製作。袍服顏色,一至四品為緋色,五至七品為青色,八至九品為綠色。按品級繡織各種大小不同的花紋。八品以下官員的公服沒有紋飾。穿公服時,頭上須戴襆頭。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公服_互動百科 - https://goo.gl/NEptzc


各種各樣的鳥兒作爲文武百官。燕子掌管春天,伯勞掌管夏天,鸚雀掌管秋天,錦雞掌管冬天
委派了五種鳥來管理日常事務。以孝順著稱的鷓鴣管教育,以公平穩妥的布穀掌管建築,威嚴剛正的雄鷹掌管法律,兇猛威武鷙鳥管理軍事的。巧言善辯的斑鳩掌管言論。另外有九種扈鳥掌管農業,使人民不至皮工等五個工種,總之,各種各樣的鳥分工協作,都各其材,各司其職。西方天神「句芒」還有其父「少昊」來歷神祕  https://bit.ly/3gDLGL1


中國古代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紫色曾是卑賤之色
2015年01月20日13:25來源:遼寧日報  參與互動 (0)
  “大紅大紫”和“紅得發紫”都是比喻人生顯赫如日中天,那麼為什麼不用別的顏色來形容,而非要用紅色和紫色呢?這跟中國古代對顏色的定義以及官服制度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把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是指青、赤、黃、白、黑5種純正的顏色,間色是指紺(紅青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5種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正色和間色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絲毫不得混用,比如孔子曾說“紅紫不以為褻服”,不能用紅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家居時的便服。
  作為間色的紫色本來是卑賤之色,《釋名·釋採帛》:“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 ”但是,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偏偏喜歡紫色。
  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於當時5匹生絹也買不到一匹紫色布。
  齊桓公看到這種現象十分擔心,於是管仲勸他不要再穿紫衣,“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然而,齊桓公始創的這個傳統卻流傳了下來,南北朝時期創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緋(深紅色)、綠、青。以唐代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著深緋色,五品著淺緋色,六品著深綠色,七品著淺綠色,八品著深青色,九品著淺青色。
  武則天當政時期,有一個叫傅遊藝的官員擅長拍馬屁,一年之間自青而綠而朱而紫,時人號為“四時仕宦”。而白居易的著名詩句“江州司馬青衫濕”,被貶官後的詩人只有穿“青衫”的資格。
  “朱”是正色,“紅”是間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用“紅”取代了“朱”,由“大紅”而“大紫”,比喻官位升遷,“紅得發紫”也是同樣意思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成軍20週年 幻象戰機紀念彩繪亮相

2017-06-03

空軍新竹基地慶祝幻象二千戰機成軍二十週年,四九九聯隊在戰機尾翼、機腹進行紀念彩繪塗裝, 昨天正式亮相,並安排鑽升連續快滾等戰機特技操演,出席的國防部長馮世寬、新竹市長林智堅讚嘆不已。(圖:記者游太郎,文:記者王駿杰)

  • 空軍新竹基地慶祝幻象二千戰機成軍二十週年,四九九聯隊在戰機尾翼、機腹進行紀念彩繪塗裝,,昨天正式亮相。(記者游太郎攝)

    空軍新竹基地慶祝幻象二千戰機成軍二十週年,四九九聯隊在戰機尾翼、機腹進行紀念彩繪塗裝,,昨天正式亮相。(記者游太郎攝)

  • 幻象二千戰機成軍二十週年,四九九聯隊在戰機尾翼、機腹進行紀念彩繪塗裝。(記者游太郎攝)

    幻象二千戰機成軍二十週年,四九九聯隊在戰機尾翼、機腹進行紀念彩繪塗裝。(記者游太郎攝)


     


教你如何一眼就能看出明朝官員的等級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UVNQAw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舊時官吏的制服。
《左傳·閔公二年》“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 晉 杜預 注:“偏衣,左右異色,其半似公服。”《北史·魏紀三》:“﹝ 太和 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四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云:“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緑,青。”《水滸傳》第九十回:“ 宋江 、 盧俊義 俱各公服,都在待漏院伺候早朝,隨班行禮。” 許地山 《女兒心》一:“﹝兩夫婦﹞表告了 滿洲 諸帝之靈,才退入內堂,把公服換下來。”
百科解釋:
公服是從北魏北齊至明朝的品官在公事、常朝、謁見、婚禮時所穿的一種漢服,服色有紫、朱、綠、青四等,相當于現在公務人員所穿的制服。由于省略了朝服許多繁瑣的掛佩,所以公服又有“從省服”之稱。如公服即比朝服少蔽膝、劍、綬諸物。明代由右衽圓領袍、紗帽幞頭、束帶組成,公服制度被日本、朝鮮等漢文化圈國家普遍采用。


“大紅大紫”為何比喻顯赫?與古代官服有關
2013-06-14 古典書城
  “大紅大紫”和“紅得發紫”都是比喻人生顯赫如日中天,那麼為什麼不用別的顏色來形容,而非要用紅色和紫色呢?這跟中國古代對顏色的定義以及官服制度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把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是指青、赤、黃、白、黑5種純正的顏色,間色是指紺(紅青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5種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正色和間色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絲毫不得混用,比如孔子曾說“紅紫不以為褻服”,不能用紅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家居時的便服。
  作為間色的紫色本來是卑賤之色,《釋名·釋採帛》:“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但是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偏偏喜歡紫色,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於當時5匹生絹也買不到一匹紫色布。齊桓公看到這種現象十分擔心,於是管仲勸他不要再穿紫衣,“三日,境內莫衣紫也”。孔子針對這件事評價說:“惡紫之奪朱也。”厭惡用紫色奪去紅色這種正色。
  但是齊桓公始創的這個傳統卻流傳了下來,南北朝時期創立了五等公服制度:朱、紫、緋(深紅色)、綠、青。以唐代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著深緋色,五品著淺緋色,六品著深綠色,七品著淺綠色,八品著深青色,九品著淺青色。武則天當政時期,有一個叫傅遊藝的官員擅長拍馬屁,一年之間自青而綠而朱而紫,時人號為“四時仕宦”。而白居易的著名詩句“江州司馬青衫濕”,被貶官後的詩人只有穿“青衫”的資格。
  “朱”是正色,“紅”是間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用“紅”取代了“朱”,由“大紅”而“大紫”,比喻官位升遷,“紅得發紫”也是同樣意思。


 

中國古代對顏色的區分,進而應用到服飾上,由此產生階層劃分的結果。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中國古人將顏色區分為“正色”和“間色”,這源於《禮記·玉藻》對“士”著衣顏色的要求:“士不衣織,無君者不貳採。衣正色,裳間色。”東漢鄭玄認為此句說的是古代最高規格的禮服——冕服,顏色是“玄(黑)上纁(淺紅)下”。
晉武帝冕服圖,冕服的上衣為玄色,下裳為纁色
唐代孔穎達的注疏進一步解釋說:“玄是天色,故為正;纁是地色,赤黃之雜,故為間色;皇氏雲,正謂青、赤、黃、白、黑,五方之色;不正謂五方間色也,綠、紅、碧、紫、騮黃是也。”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五色旗,即採用紅黃藍白黑五正色代表滿漢蒙回藏五族共和
綠色,是“蒼黃之間色”,故而在中國傳統的顏色等級譜系中就處於較低的位置。相應的,穿著綠色服飾本身也就意味自己的社會階層地位比較低下。《漢書·東方朔傳》中就寫到,漢武帝的姑姑館陶長公主寡居後有了一個情夫董偃,漢武帝來拜見姑姑時“董(偃)君綠幘傅韝,隨主前,伏殿下。”東漢應邵就曾注道,綠幘是“宰人服”,即賤人服。
唐宋時平民帶綠、碧或青頭巾都被認為是低賤和侮辱。唐代貞元年間的《封氏見聞錄》記載,當時地方官吏對犯人的名譽性處罰是“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蘇州有不逞子弟,紗帽下著青巾,孫伯純知州判雲:'巾帽用青,屠沽何異?'”這說明在當時士人心目中,只有屠夫商人這種最低下的人才會戴綠帽子。
而綠色即使作為官服的顏色,其排名也始終不高。南北朝時期創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緋(深紅色)、綠、青。以唐代為例,六品著深綠色,七品著淺綠色。明代以八、九品著綠袍。綠色始終排在最低品級。
《神探狄仁傑》劇照,紫、石青和淺緋色官服同時出現
綠帽子從低賤轉向表示某種男女不正當關係的含義則始於元代。《元典章·禮部服色》載:“至元五年(1268 年),準中書省札,娼妓之家,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綠)巾。”於是“綠頭巾”就成為娼妓男性親屬的專用服飾,於是自元代起,帶綠色帽子就意味著,他的女性家屬從事娼妓行業。
明初繼承了元代的製度,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三年(1370 年)下詔規定“樂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許與民妻同”,“教坊司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人服”。《明人雜俎》也記載“娼妓隸於官者為樂戶,國初之製,綠其巾以示辱”。朱元璋讓娼妓家的男子必須頭戴綠頭巾,腰繫紅褡膊,足穿毛豬皮鞋。人們見到男子戴綠帽子就知道他的妻女是娼妓,於是“戴綠帽子”就俗化成某男子的妻女私下與其他男子偷情。
明代春宮圖裡的教坊司官妓
烏龜、王八的頭又是綠色的,想像力豐富的文人們又把戴綠帽子比作烏龜,妻女如多產的兔子般“淫蕩”而男人卻只能像烏龜一樣忍氣吞聲。明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寫道:“宅眷盡為瞠目兔,舍人總做縮頭龜。”

舊時官吏的制服。《左傳·閔公二年》“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 晉 杜預 注:“偏衣,左右異色,其半似公服。”《北史·魏紀三》:“﹝ 太和 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資治通鑑·齊武帝永明四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云:“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緑,青。”《水滸傳》第九十回:“ 宋江 、 盧俊義 俱各公服,都在待漏院伺候早朝,隨班行禮。” 許地山 《女兒心》一:“﹝兩夫婦﹞表告了 滿洲 諸帝之靈,才退入內堂,把公服換下來。”
舊時官吏的制服。
《左傳·閔公二年》“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 晉 杜預 註:“偏衣,左右異色,其半似公服。”《北史·魏紀三》:“﹝ 太和 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資治通鑑·齊武帝永明四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云:“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緑,青。”《水滸傳》第九十回:“ 宋江 、 盧俊義 俱各公服,都在待漏院伺候早朝,隨班行禮。” 許地山 《女兒心》一:“﹝兩夫婦﹞表告了 滿洲 諸帝之靈,才退入內堂,把公服換下來。”
公服是從北魏北齊至明朝的品官在公事、常朝、謁見、婚禮時所穿的一種漢服,服色有紫、朱、綠、青四等,相當於現在公務人員所穿的制服。由於省略了朝服許多繁瑣的掛佩,所以公服又有“從省服”之稱。如公服即比朝服少蔽膝、劍、綬諸物。明代由右衽圓領袍、紗帽幞頭、束帶組成,公服制度被日本、朝鮮等漢文化圈國家普遍採用。


山口千代子の部屋 - https://goo.gl/idtl5Q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冠位十二階依據儒教品德的名稱分為十二階級/603年日本飛鳥時代確立的一個官位制度。聖德太子立定的「冠位十二階」,各以的濃淡兩色的「紫、青、紅、黃、白、黑」六種顏色,來代表「德、仁、禮、信、義、智 」/一掃過去由豪族佔有官職的情形,改採不論出生,家世,只要對國家有貢獻能力的人便可以獲得採用的「冠位十二階」。這是個將官員分成12個等級,並以冠的顏色作為區別的製度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jh9pcO


 


《典制》官服顏色的由來
387文化
用衣服顏色區別品級
  官服在典禮以外其他公務場合的衣著,叫「公服」,亦名「從省服」或「品服」,這才是所謂的「正規制服」。
在《水滸傳》第九十回述招安授官以後的「宋江、盧俊義,俱各公服,都在詩漏院伺候早朝,隨班行禮」,說明參加朝會著公服,而不是朝服。《北史.魏紀三》記載:「 (太和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
《資治通鑑》卷一三六以,對這件事情也有記載,胡三省還加了條注解說:「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
(備註:1、朱:大紅色。2、緋:深紅色。)
  「始制五等公服」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的成果。據此推測,用朱、紫、緋、綠、青五種顏色來區別官吏公服等級的做法,當在北魏以前,至少晉代就有了。迄唐宋時代,公服等級依然由顏色區分,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緋,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比北魏時色分五等少了一等。
  唐高宗時,有人認為八九品的深青色官服,容易與三品以上的紫色官服混淆,遂改八九品服碧(即青綠色)。唐德宗時,張建封任徐泗濠節度使,幕下有個佐官于良史,每自吟曰:「出身三十年,髮白依仍碧。日暮倚朱門,從未染袍赤。」張建封深入了解後,才知此人進士及第已三十年,但官運一直不佳。他十分感慨,便上奏朝廷,請求為于良史晉階(《唐語林》) 。由此可見,唐時士人及第,獲得仕宦資格後,如果通過關試授予官職,就可著碧色公服了。
當官以及大紅大紫為榮
  相傳唐代名書法家顏真卿原任醴泉尉,因聽說唐玄宗要親自主持科舉考試(制科),欲去報考,遂向一個善於看相的尼姑詢問前程。尼姑說:「顏郎事必成。自後一兩月必朝拜。」顏真卿又問:「官運到頭,服到五品嗎?」尼姑笑答:「顏郎所望,何其卑耶?」顏真卿說:「得五品官便可著緋衣、戴銀魚,兒子得補齋郎(若父親當官者,做兒子的可以遞補官職,但官階不高,所以齋郎應為官名。),我的願望已滿足矣。」尼姑指著座上一塊紫色的餐巾說:「顏郎衫色如此……」果然,放榜後,顏真卿名列高等,授長安尉,不數月遷監察御史,其後仕途一帆風順,公服顏色由碧而綠,再染為赤,直到官居二品,穿上紫衫。(《戎幕閒談》)
顏色不分,容易鬧笑話
  穿黃便服的好處之一,是可以避免品級不同者相見時身份尊卑的尷尬,方便平等交往,但有時也會造成麻煩。唐肅宗時,洛陽縣尉柳延在夜裡穿著黃色便服走路,被巡官攔住盤問。縣尉相當於現代的警察局長,可穿八品青色公服,而指責他違反夜行禁令的巡官,應是他的屬下。但巡官不認識這個新來的上司,當他同自己一樣,只是個「不入流」的小吏,非但出言不遜,還喝令手下邏卒一起上前,將柳延痛毆一頓。此事上達天聽後,肅宗下詔說,今後凡有品階的官員,在履行公務時,一律著正規服裝,且品服顏色也進一步加以細分,如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等等,確保「只認衣衫不認人」,避免再鬧以下犯上的笑話。
  明代,官員公服的品級標識變成用金線和彩絲繡成的徽飾,分別綴於前胸和後背,通稱「品級補子」。清代沿襲這個辦法,改為綴在外褂的前胸和後背。外褂是胸前釘紐的對襟衣服,所以品級補子在前在後都是左右兩半,分為四片,縫製時講究功夫,務使所有花紋恰好拼成一個整體,俗謂「對花。」
  與此同時,用公服顏色區分官等的傳統識別方法,也依然沿襲下來。如王圻《續文獻通考》中,有一個明代公服的條例:「凡公服:月盤領右衽袍,或紵絲、紗、羅、絹,從宜製造。袖款三尺。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在京官,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則服之。在外文武官,每日公座服之。」
何謂品級補子?
  清人梁紹壬《兩般秋雨菴隨筆》稱:「品級補子,定於洪武(西元1368 - 1398),行於嘉靖(西元1522 - 1566),仍用至今。」因知清代公服的品級補子是沿襲明代而來的。補子又有文官與武官的區別,凡文職補子均繡飛禽,以仙鶴、錦雞、孔雀、雲雁,鷺鷥、鵪熟、練雀等區分一至九品,武職補子均繡走獸,以麒麟、獅子、豹、虎熊、彪、犀牛、海馬等區分一至九品。御史至六科給事中等風憲官則繡獬豸。
  此外,凡有慶典如皇帝生日之類,官員得穿「蟒服」,亦稱蟒衣或蟒袍,俱用印用禽獸紋樣的絲羅裁製。明制: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品麒麟、五至七品虎彪,一概用大紅色。八九品及不入流,故沒有。清制:三品以上九蟒五爪,六品以上八蟒五爪,七品至未入流五蟒五爪,均不拘顏色,所以,清人將慶典期稱為「花衣期」。老規矩是,看見大家都穿上「花衣」了,嘴巴得上套子,忌諱說死談故,凡有遺疏、請卹等事,都不得在這幾天遞摺子。光緒時,獲罪遣戍的總兵陳國瑞最於戍所,科道官鄧承修為其請卹,結果竟以「花衣期內違犯體制」獲處分,這是與蟒袍有關的一小段掌故。
---------------------------
公服是從北魏北齊至明朝的品官在公事、常朝、謁見、婚禮時所穿的一種漢服,服色有紫、朱、綠、青四等,相當於現在公務人員所穿的制服。由於省略了朝服許多繁瑣的掛佩,所以公服又有“從省服”之稱。如公服即比朝服少蔽膝、劍、綬諸物。明代由右衽圓領袍、紗帽襆頭、束帶組成,公服制度被日本、朝鮮等漢文化圈國家普遍採用。
《北史·魏孝文帝紀》:“(太和)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製五等公服。”《資治通鑑·齊武帝永明四年》胡三省注:“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隋唐以下,有朝服,有公服。
朝服亦稱具服,公服亦稱“ 從省服 ”。見《隋書 ·禮儀志七》。《新唐書 ·車服志》:“從省服者,五品以上公事朔望朝謁,見東宮之服也。亦曰公服。”
來歷 聽語音
記載
中國官吏穿著專門的公服坐堂辦公,大約開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此以前,似乎還沒有這樣的製度。我們從有關漢代服制的著作,如《漢官舊儀》、《獨斷》、《漢禮器製度》、《後漢書·輿服志》等書中,可看到大量關於祭服、朝服的記載,但其只有在魏晉以後,這方面記載才逐漸多見。如《世說新語·傷逝》記謂:王濬仲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今日視此雖近,邈如山河”。
竹林七賢
王濬仲即王戎,三國西晉時文人,“竹林七賢”之一,曾任尚書令,司徒等職。嵇叔夜即嵇康;阮嗣宗即阮籍,都是三國時著名文人,也是“竹林七賢”中的人物。根據這一記載,公服的出現,當在三國至西晉時,最晚不會晚於晉永興二年,即公元305年,因為這年是王戎的卒年。但是,也有另外的說法,如宋代學者認為,公服的出現是在北朝。[1]
《資治通鑑·齊武帝永明四年》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辛酉朔、魏始製五等公服。”元胡三省注:“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和齊時並存的魏,為北魏,辛酉年,即齊建元三年,北魏太和五年,也就是公元481年,比公元305年晚了170多年。不管怎麼說,魏晉南北朝時已經出現了公服制度,這是可以肯定的事實。照胡三省的說法,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以公服上的不同顏色來區別職官身分等級了。
品級 聽語音
唐宋公服
一至五品官公服,以單衣、白裙襦、革帶、假帶、方心、紛、鞶佩和烏皮履等組成;六品以下,則不用紛、鞶是“從省”,和朝服相比,也無非是省去了蔽膝、佩綬佩劍等物。
自唐代始按一定的服色區別貴賤。《宋史·輿服志》:“凡朝服謂之具服,公服從省,今謂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在款式上,宋代公服與唐代稍有一些區別,如雖然同用圓領,而宋代公服多用寬袖。宋元豐年間更定服制,公服只用三種顏色,四品以上用紫,六品以上用緋,九品以上用綠,取消了青色。宋代承襲唐制,大體為三品以上官員公服用紫色,五品以上用朱色(即緋色),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用青色公服。唐太宗貞觀四年定三品以上紫色,四品深緋,五品淺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宋因唐制,公服以紫、緋、綠、碧分品秩。[2]
宋代公服其時常稱為常服,形制為圓領的大袖袍衫,下加橫襴,腰束革帶,與襆頭、靴等物相配穿用。地位較低的官吏,其衣袖較窄。所持笏板亦須與服色相配,服緋色公服者用象牙為笏,服綠色公服者用槐木為笏。
明代公服
亦為袍式,以袍的顏色,袍上繡花之花徑大小以及腰帶的質地分辨品級。這種服制為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用紵絲或紗羅絹製作。袍服顏色,一至四品為緋色,五至七品為青色,八至九品為綠色。按品級繡織各種大小不同的花紋。八品以下官員的公服沒有紋飾。穿公服時,頭上須戴襆頭。
--------------------
歷史 聽語音
北魏北齊時期
公服形制可追溯到漢晉時代的曲領白中衣,長至膝蓋。《晉書》:“ 朱衣絳紗襮,皂緣白紗,其中衣白曲領。”北魏始製五等公服。五等:朱、紫、緋、綠、青。公服的形制,多做成單層,是一種單衣。另外,兩袖都比較窄小,這也是它有別於祭服、朝服的地方,或許是出於方便公務考慮。當時將這種衣式稱之為褠·禮儀志》記:北朝時,“ 流外五品已下,九品已上,皆著褠衣為公服。”同書自註:褠衣即單衣之不垂胡也,袖狹,形直如褠內。從史書記載來看,直到隋代,官吏所穿的公服,仍作這種樣式。[5]
隋唐時期
唐中書令馬周上議:“《禮》無服衫之文,三代之製有深衣。請加襴、袖、褾、襈,為士人上服。開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隋唐士人遂以圓領襴衫為上服。隋唐時期的公服形制,已採用袍制,兩袖仍然做得比較窄小。至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定公服顏色,共分為四等:一至三品服紫,四品至五品服緋,六品至七品服綠,八品至九品服青。[6]
唐代公服
紫袍是唐代官吏公服中最為貴重的一種,因此後來就將達官貴人的服裝泛稱為“紫袍”。唐元稹有一首名謂《自責》的詩,其中這樣寫道:“犀帶金魚束紫袍,不能將命報分毫。”意思說雖然受命於朝廷,擔任著要職,但是卻沒有盡力報效。這裡的“紫袍”,幾乎成了顯官要職的代稱。後世的文學作品中仍有這樣的說法,如元代無名氏《失題》詩:“系一抹呂公絛,掛一個許白瓢,不強如烏靴像簡紫羅袍?”
緋袍即紅袍。在南北朝時,不分貴賤都可穿著。如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記:“舊北齊則長帽短靴,合胯襖子,朱紫玄黃,各從所好。天子多著緋袍,百官士庶同服。”從唐代起,被定為四、五品官吏的公服,從此不准庶民穿著。白居易《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詩:“假著緋袍君莫笑,恩深始得向忠州。”說的就是這種服裝。緋袍在唐代又被稱為“ 緋衣 ”或“緋衫”。詩人元宗簡官任京兆尹,然品級卻一直位於六品,得不到升遷的機會,平時坐堂只能穿著綠袍,心中不免有些忿懣,於是作詩嘆道:“鳳閣舍人京兆尹,白頭猶未著緋衫!”
綠袍是六品及七品官的公服,唐元稹《酬翰林自學士代書一百韻》詩:“綠袍因醉典,烏帽逆風遺;” 韋莊《送崔郎中往使西川行在》詩:“新馬杏花色,綠袍春草香”;都是對這種官服的形容。青袍也稱“青衫”,它是唐代官服中最低卑的一種服裝。因此多被用來比喻品級低微的官吏。如杜甫《徒步歸行》詩:“青袍朝士最困者,白頭拾遺徒步歸。”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江州司馬即作者本人,當時白居易因為上表請求革除暴政而得罪權貴,從長安被貶到九江,任九江郡司馬,這是一個徒有虛名而無實權的閑職,所以詩人以“青衫”一詞來形容自己淪落天涯的處境。
唐代雖然將公服制度定得等級分明,但也有變通的時候,一些身份不夠格的官吏,如果有特殊需要,像奉命出使等。經過批准,可以穿戴比原來品級高一等的服色,即不到三品者可以著紫,不到五品者可以著緋,俗稱“借徘”。任期一滿,如果沒有得到升遷,則仍舊恢復原來的服色。紫、緋、綠、青四種服色。雖然可以將官服分成為數等。但區分得併不嚴格,同樣是穿緋袍的官吏,可能身為四品,也可能是五品。安史之亂之後,朝廷又頒布了新的服制,在原來的服色上分出深淺:四品用深緋,五品用淺緋;六品用深綠,七品用淺綠;八品用深青;九品用淺青。三品以上仍舊用紫色。宋代承繼唐代之製,也以服色來區分官階,由於當時官吏所戴的梁冠已將等級劃分得十分鮮明,所以公服顏色不再分出深淺,何用紫、緋(宋代也稱"朱")、綠、青四色。
明代
元代沿用元豐之製,百官公服也用紫、緋、綠三色。但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最大的特點是在公服上繡織以紋樣,如一至五品,雖然同為紫衣,但一品飾大獨朵花,花徑五寸;二品飾小獨朵花,徑三寸;三品飾散花,徑二寸,無枝葉,四、五品飾小雜花,徑一寸五分。六七品衣用緋色,皆飾小雜花,徑一寸;八、九品衣用綠色,素而無紋。穿公服時,一律戴漆紗製成的展角襆頭。
明代蟒袍
明代公服與常服分制,公服用苧絲、紗、羅等材料為之,制為袍式,盤領右衽,袖寬三尺,所用顏色和元代稍有差別。如一至四品,不用紫色,而用緋色,五至七品,通用青色,八至九品,則用綠色。袍上的紋樣則和元代完全相同。根據規定,這種公服專用於奏事、侍班、謝恩及見辭之時。僅次於朝服。至於常朝視事,即在自己的館署內處理公務,則穿常服。
常服以烏紗帽、團領衫、革帶三部分組成。革帶上的銙飾,是區別尊卑等差的一種標識,如一品用玉帶銙;二品用花犀帶銙;三品用金銀花帶銙;四品用素金帶銙;五品用銀(金+及)花帶銙;六品、七品用素銀帶銙;八品、九品用烏角帶銙。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朝廷定職官常服使用補子,即以金線或彩絲繡織成禽獸紋樣,綴於官服胸背,通常作成方形,前後各一,文官用禽,以示文明;武官用獸,以示威武。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身份等級。如《明史·輿服志》記:“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7 ]
明代官服
明代,受有誥封的命婦—即官吏母、妻,雖然不代坐堂辦公,但也備有補服,通常用於慶典朝會。所用紋樣可按照其丈夫或兒子的品級而定,如一品命婦,可用仙鶴,二品命婦則用錦雞,以下類推。凡為武職之母、妻,則不用獸紋,也用禽鳥,和文官家屬一樣,意思是女子以閒雅為美,不必尚武。
用途 聽語音
早晚朝
公服用於早晚朝奏事、侍班、謝恩、見辭等,以後改為常朝時穿常服,只在初一、十五朝參時穿公服。
公服婚禮
唐宋制度,庶人以絳公服婚。[8]女方以禮衣或連裳嫁。中日韓都延續了唐宋傳統。
明代庶人可以穿八品常服,鳳冠霞


六色是漢語詞語,讀音為liù sè,意思是青、白、赤、黑、玄、黃六色。
謂青、白、赤、黑、玄、黃六色。
出處
《周禮·考工記·畫繢》:“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 鄭玄注:“此言畫繢六色,所象及布,采之第次,繢以為衣。”《儀禮·覲禮》:“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設六色: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黃。”

File:Liu Daxia.jpgFile:Zhao Bingzhong.jpg  File:Ni Yuanlu.jpg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漢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rSCi9e


教你如何一眼就能看出明朝官員的等級
2016-08-15 由 陝西文化圈 發表于 文化
明朝的官服標配是圓領袍加烏紗帽加革帶,並通過衣服的顏色及補子圖案來區分官員的等級。補子,系補綴於品官補服前胸後背之上的一塊織物,為明品官服飾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徵。
一、補子的歷史
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採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繡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見《舊唐書·輿服志》)。後文宗年間又有所更定(見《新唐書·車服志》,唐時官服禽獸紋樣可見吐魯番出土經幡上之回鶻供養人像)。但這些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補子,真正意義上的補子要等到明代才出現。
明代補子,為繼承元朝而來。內蒙古正藍旗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紋的補子,同時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確實發現了不少具有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但這些服飾沒有作為補服出現,且這些方補多作花卉狀,它們在當時也並沒有作為官階的標誌。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於明代。
二、明代補子
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文官繡禽,武官繡獸。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
明初禽獸紋樣為與衣料整體織就,紋樣剛好在前胸後背,故名胸背。隨著時間的推移,禽獸紋樣不再事先織在衣料上,而是另行織就,再補綴到衣服上,這就是所謂的補子。明初文獻上所稱的「花樣」,事實上還應該是胸背之類,即將圖案如元代胸背一樣直接織入衣料,與後世所稱的釘在前胸後背的補子不同。明時舞樂工吏無職人員曾用鸚哥等雜禽或雜花作補子。
1、普通官員的補子
明代服制文武官員的袍子分為三種顏色,補子是文禽武獸。
一品至四品袍子的顏色為緋色,
五品至七品袍子的顏色為青色,
八品至九品袍子的顏色為綠色。
九類文官補子上的九種飛禽分別為:
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
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鷳xián(南方的一種大型雞類);
六品青袍,繡鷺鷥(lù sī,即白鷺,水鳥);
七品青袍,繡鸂鶒(xī chì紫色,類鴛鴦);
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
下圖是一品文官
仙鶴補
所有文官補子
武將一品和二品都是緋袍,繪獅子;三品四品緋袍,繪虎豹;
五品青袍,繪熊羆;六品和七品都是青袍,繪彪;
八品綠袍,繪犀牛;
九品綠袍,繪海馬(非海洋生物,上古神獸,我國古代神話中吉祥的化身)。
武一二品 獅子
武三品 虎
武職九品 海馬
關於官服圓領袍的顏色,從上面可以看到總共是緋、青、綠三種。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青色不是現在我們通常講的等價於黑色,而是一種介於「藍」和「靛」之間的一種顏色。更直觀的,我們可以看下面的古圖,其中坐在高處的正是萬曆皇帝。實際上,這裡的「青色」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寶藍色,對應的是五品到七品的文官、武官。
2、皇親貴胄的補子
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上古神獸)。
麒麟補圖(麒麟有著類似牛羊的蹄)
白澤補圖
親王、親王世子、郡王、郡王長子保和冠服的補子為方龍
3、其他人員的補子
雜職:練鵲;
風憲官(法庭工作人員):獬豸。(xiè zhì上古神獸,俗稱獨角獸)
獬豸補子:
4、補子的做工
從明代出土及傳世的官補來看,其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尺寸較大,製作精良,用色大膽活潑。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補子尺寸縮小,用色趨於保守單調。文官的補子卻只用單只立禽,各品級略有區別。明代補子是織在大襟袍上,因此明朝補子前後都是整塊。而清朝補子由於是縫在對襟褂子上,前片都在中間剖開,分成兩個半塊。
明朝的補子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用金線盤成各種規定的圖案,無彩繡蟒的比較少見,四周一般不用邊飾。明清官員所用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與明補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前後成對,但前片一般是對開的,後片則整片織在一起,主要是為了便於穿著。前片官補正好位於清代官服的前胸,為便於解系紐扣,只能將前片對半分開。
三、明代賜服
前面講的都是官員常服的補子,事實上還有另一種服飾體系,就是賜服!賜服,顧名思義,就是皇帝賞賜的,所以這是一種極大的榮譽,不是每個官員都能得到的。賜服的圖案是整件衣服上都有,包括前面、後面以及兩肩,不同於方形的補子。
正德十三年正月,帝至自宣府。傳旨用曳禮節衤散大帽、鸞帶。且賜群臣大紅苧絲、羅、紗各一。其彩繡: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品,麒麟;五、六、七品,虎彪。但也有另一說法,說是蟒袍是最高等級的,其次是飛魚服。值得注意的是,飛魚服對於錦衣衛來講,是常服。
鬥牛(有著兩個彎彎的牛角)
飛魚(有著魚尾和魚鰭)
蟒袍(蟒即四爪龍,沒其他特色)
下面就是抗倭名將戚繼光身穿蟒袍的畫像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vk9454.html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教你如何一眼就能看出明朝官員的等級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UVNQAw


清代文武官員的一身朝服,裡頭大有講究(多圖) - https://goo.gl/n1yx35

終於找全!官員朝服補子 教你一眼看懂文官、武官及品級(組圖) | 文武官員 | 明朝 新唐人電視台 - https://goo.gl/EuXFRe

清代親王和郡王的官服究竟有哪些區別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1DBfp5

朝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220HSO

清朝官員服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B09628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清朝皇室的奢華穿戴,簡直亮了! - 壹讀 - https://goo.gl/b920ML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朝服補子】_推薦_品牌_價格- 淘寶網 - https://goo.gl/5LnR5m


 中央公務員的一天(下) - 明清官吏日常漫談- 十五言 - https://goo.gl/H9o6Qx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公服官服顏色+朝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