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貓,雲南特有的用於強宅氣、鎮鬼神的納福辟邪之物,一般用陶土製作,成形後上釉燒製而成/雲南西部地區有一種民俗,村民會在居所正中上方房頂安置“瓦貓”。瓦貓用陶土製作,造型為張著大口的貓,這貓已不是平時所見的貓,而是用誇張手法塑造的面目猙獰而又可愛的神怪。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EQiopQ


金門的風獅爺可分為二種,一種是安置於村落外緣的地面,本文稱之為「村落風獅爺」,另一種是立於屋頂上,本文稱之為「屋頂風獅爺」,本地居民均泛稱為「風獅爺」,二者均被認為具備鎮風押煞,驅邪伏魔的功效,但雕塑材料、形狀大小不同,前者防護的範圍是整個村落,屬於公設性質;後者庇護的對象侷限於設置的住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hs63Y5


5560

馬來西亞檳榔城--姜太公


姜太公屋頂鎮妖驅怪也傳到日本 

2017-10-24_140923  

日本傳統建築的裝飾瓦之美(下) @ 戀京成癮手札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9raVWy


屋頂上的OO?其之四-瓦將軍@臺灣石獅地圖|PChome 個人新聞台 - https://goo.gl/locRgV

2017-05-19_1158422017-05-19_115855  


2017-05-19_120212  

在最前面的一個叫“仙人騎鳳”,也叫“仙人騎雞”,有傳為姜太公在此鎮妖驅怪

124915682  

屋頂上的中國名片:“五脊六獸”_儒佛道頻道_騰訊網 - https://goo.gl/gbhWe9

124915682


[轉載]瀋陽故宮崇政殿蹲獸之謎_Zhilan10_新浪博客 - https://goo.gl/CprvrH

在最前面的一個叫“仙人騎鳳”,也叫“仙人騎雞”,有傳為姜太公在此鎮妖驅怪

2017-05-19_1223292017-05-19_1223472017-05-19_1224212017-05-19_1224472017-05-19_122503  

在最前面的一個叫“仙人騎鳳”,也叫“仙人騎雞”,有傳為姜太公在此鎮妖驅怪

[轉載]瀋陽故宮崇政殿蹲獸之謎_Zhilan10_新浪博客 - https://goo.gl/CprvrH
原文地址:瀋陽故宮崇政殿蹲獸之謎作者:頤和吳老
大家知道在清代,建築的屋頂上的脊獸是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的,尤其蹲獸(跑獸、小跑)在排列上和數量上都有規定,如北京故宮太和殿為等級最高,上有十個蹲獸(其它均為奇數),在“騎雞仙人”之後分別是:龍、鳳、獅、海馬、天馬(海馬和天馬可以互換)、押魚、狻猊(狻猊押魚和狻猊也可以互換)、獬豸、鬥牛和行什(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四押魚,狻猊獬豸九鬥牛,第十行什像隻猴)。
瀋陽故宮的崇政殿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但是在崇政殿屋頂上的蹲獸就不是按照《大清會典》規定使用的,當然崇政殿是順治入京前所建,那時《大清會典》尚未編寫,也就不可能“例行公事”了。
但是瀋陽故宮崇政殿陽面屋頂蹲獸“騎雞仙人”後第一個蹲獸分別是“羊”和“馬”,而且有清以來對瀋陽故宮也進行了多次擴改建,包括現代維修也沒有改變屋頂蹲獸的樣子,但是其他殿宇基本上都是按照《大清會典》規制安放的蹲獸。
瀋陽崇政殿陽面屋頂兩側蹲獸都是五個,從樣子看一側是:羊、海馬、龍、獅和鳳;另一側是:馬、獅、龍、鬥牛和鳳。蹲獸都是琉璃製品,顏色多樣,但是最前面的“羊”和“馬”均為白色。
這個待解之謎就是:為何第一個蹲獸是“羊”和“馬”?清代修建為何沒有按照《會典》改制?
我這裡只有猜測了:一是滿清入關前是馬背民族、游牧民族,他們除了崇拜神鴉(烏鴉)外馬和羊自然是這個游牧民族所離不開的,所以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建造故宮就把馬和羊放在了蹲獸的最前面。二是先帝留下的的東西後來者不會也不敢輕易變動,這不僅是對馬背上打下江山的先帝仰慕,也是不忘游牧民族對馬和羊的眷戀,因此使得崇政殿頂的馬和羊保留至今。


 2017-11-09_1247532017-11-09_1248062017-11-09_1248272017-11-09_1248562017-11-09_124939  

“五脊六獸”是中國古代官式建築如宮殿、衙署、廟宇等大型屋宇的外部裝飾件的總稱。所謂“五脊”,是指屋宇的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六獸”是裝飾在正脊、垂脊末端的獸頭形飾物,“五脊六獸”泛指屋脊上的一切裝飾件。
安裝於建築屋頂正脊兩端的裝飾件叫正吻,又叫鴟(念chi)吻,螭吻,龍頭形,龍口大開,咬住正脊,系釉陶或琉璃製品。正吻的形像也引出過不少傳說趣談,說它是龍生九子之一,平生好望,能噴浪降雨,將它鎮於殿脊之上,防其逃遁,以防止火災。還有一說,正吻原本頭朝外,有一天忽然成精,回頭正欲吞脊時,一道士立即用寶劍將其插住,僅露出劍把。正吻因之忿忿不平,复人背後鑽出,故正吻背後有背獸,俗稱“氣不忿兒”
安裝於垂脊的獸頭形飾物是垂獸。排在最前面的一個叫“仙人騎鳳”,也叫“仙人騎雞”,有傳為姜太公在此鎮妖驅怪;有傳為禹王恐屋脊聚龍過多,在此鎮洪水之說。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塊瓦件,在未形成“仙人騎鳳”這一造型之前,是用一個大長釘來固定的。仙人之後的走獸順序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suanni)、押魚、獬豸(xiezhi)、鬥牛、行什。每個垂脊獸都有自己獨特的含義:
龍: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奇動物,有鱗有須有爪,能興云作雨,在封建社會被看作是皇帝的象徵。
鳳: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通稱鳳。是封建時代吉瑞的象徵,亦是皇后的代稱。
獅:古代人們認為它是獸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徵。
天馬:意為神馬。漢朝時,對來自西域良馬的統稱。
海馬:亦叫落龍子,海龍科動物,可入中藥。天馬和海馬象徵著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
狻猊:古代傳說中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
押魚:海中異獸,亦可興云作雨。
獬豸:傳說中能辨別是非曲直的一種獨角猛獸。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
鬥牛:亦叫蚪牛,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即虯、螭之類。虯有獨角,螭無角。
行什:一種帶翅膀、猴面孔的人像,俗稱猴,是壓尾獸。
這些小獸列隊整齊,昂首蹲在屋宇的最險處,威武中透出幾分親暱。它們的使用安裝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數量也有所不同,按減後不減前的原則從後面的“行什”開始遞減,接著第二個是鬥牛,第三個是獬豸,第四個就是押魚了。被遞減掉的這四種獸,每增加一個,就代表等級規格增加了一重,。而故宮太和殿級別最高,是紫禁城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宮殿,故垂脊獸的數目最多,加“仙人騎鳳”有11個,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殿宇降級,垂脊獸的數目也隨之減少。如乾清宮9個,坤寧宮7個,東西六宮的殿頂上大部是5個。而內鄉縣衙因地位,品級所限,僅裝飾有押魚,天馬,海馬。寓意可以興云作雨,鎮火防災。
當然殿頂上瓦件的種類、尺寸、顏色、質料等,亦是區別建築等級的明顯標誌。最前面“龍”較穩定,不易被減掉。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猊是最基本的、最穩定的,所以,在中國民間出現最多的就是這六種垂脊獸。根據民間習俗,中國古代先民稱五脊上的六獸為神獸,並頂禮膜拜,說這六獸可以“護脊消災”,是鎮脊神獸。
在中國古代宮殿、衙門建築中,這些屋脊小獸是為固定脊頂端瓦件的需要而設計的,但飛揚的簷角也恰恰因為這些造型各異,姿態生動的玲瓏小獸而變得更加生動優美起來。它們是整座建築物暴露最多、最為醒目的地方,也是建築等級觀念體現的最強烈之處。除此之外,明清衙門建築中的間架結構、木構件繪構、彩繪,甚至門環等裝飾物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不得逾越。之所以有這些等級制度劃分,是因為衙門建築是中國古代地方官員行政司法的主要場所和最基本的地方政權機構,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著不同的等級要求。是古代中國人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載體在,統治者基於“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舉,官非署不立”的認識,在各個歷史時期對衙署建築都有著嚴格的等級要求。
唐代以來建築等級制度是通過營繕法令和建築法式相輔實施的,營繕法令規定建築的規模和形制,建築法規規定具體的做法、工料定額等工程技術要求,財力不足者任其減等建造,僭越踰制者即屬犯法。
宋代建築等級的限定可以從《營造法式》對不同類型和等級建築的規定中看出。從結構形式上來看,殿堂用的是殿堂結構形式,廳堂和余屋用的是廳堂結構形式。
元代還有專門對各級衙府的規模和型製加以限制的明文規定,如《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工部·公廨》中就有規定有:總府廨宇,正廳一座,五間,七檁,六椽;司房東西各五間,五檁,六椽;門樓一座,三檁,兩椽。州廨宇,正廳一座,五檁,四椽;司房東西各三間,三檁,兩椽,兩耳房各一間。縣廨宇,廳無耳房,餘同州。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定制,官員營造房屋,不許用歇山轉角、重簷重拱及繪藻井,惟樓居重簷不禁。一二品官廳堂五間九架,屋脊用瓦獸、梁棟、斗拱、簷踋青碧繪飾,門三間五架,綠油,獸面錫環;三至五品官,廳堂五間七架,許用瓦獸、梁棟、簷踋青碧繪飾,門二間三架,黑油錫環;六至九品官,廳堂三間七架,梁棟飾以土黃,門一間三架,黑油鐵環。清沿明製,隨著封建社會後期對皇宮建築規格的提高,地方衙門主體建築和其他一些建築規格也隨之有所提高,但越制現像也時有發生。
需要指出的是,各級衙門的建築規制都是以實職為依據,並不因某一任長官級別較高而改變衙門的等級制度和建築形式。如河南內鄉縣衙大堂為正五品知縣章炳燾所建,它雖是五開間,卻以“明三暗五”的形式存在的,仍視為縣級衙門建築規制,只是巧妙地避開了僭越的嫌疑。以後的歷任知縣有四品、五品、七品者也都沿用此堂。這種建築手法不僅巧妙地符合了當時的建築等級制約制度,也以暗處理手法增加了建築的體量。
中國古代衙署建築反映了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含有很高的建築文物價值、人文旅遊價值、科學技術價值。深入研究中國古代衙署建築,考察地方衙門建築的間架、彩繪、屋脊等各方面,我們會發現由於等級的不同而顯現出較大的差異,它們被烙上了等級制度的烙印,已無可避免地成為了標誌等級身份和維護等級制度的工具。
屋頂上的中國名片:“五脊六獸”_儒佛道頻道_騰訊網 - https://goo.gl/gbhWe9

屋頂上的姜太公

♥ 愛在090909 ♥ - https://goo.gl/rIO22g


 

2017-05-19_120516  20170227662244589143  e4c0000631107aa4ce6  

探秘豐都鬼城,我在地府溜了一個彎兒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j00UH5


台灣--北左營傳統聚落 @ LISA の Go Go Box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RUSLCn

2017-05-19_1132542017-05-19_1133272017-05-19_113338  

1  

台灣---9/1 安平陶坊 訂製 風獅爺瓦將軍 @ 安平陶坊 - 劍獅學堂 (每日更新)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JtuwEk


 

姜太公怕過世後人們忘記了老祖宗,和發展蠶絲事業,便命兒子在於陵邑建立天后宮,三皇殿,把自己冊封的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按方位塑在三皇殿周圍,讓他們在三皇的旨意下,各行其職,各盡職守,受享人間香火。
  通過神,教化人們,有所作為,忠君愛民,賢庶淫惡之人各得其果。
  宮殿建成以後,太公已過世,長子丁公即位,親自驗收宮殿時,想起父親,為國為民戎馬一生,晚年封齊,仍為社稷操勞,在世時,被周天子號為師尚父,可死後沒有封號,尚父封了天下諸神,定名各地山,川,水,鄉,商和周的死難文臣武將,被他封了神都塑在這裡,後人供奉,我也把他塑在這裡,讓後代子孫祭拜,可是塑在哪裡呢?冥思苦想了若干日子,他不能與眾神為伍,平起平坐,他又是炎黃子孫,應該守護著三皇五帝,就把薑太公塑在三皇殿的屋脊上,永遠守護著祖宗,注視查看著諸神是否護國佑民,掌風調雨順之權,職福善禍淫之柄。
  後來各地蓋廟時,在殿頂上,塑上太公爺爺,有的身穿官履正面端坐、有的身穿道服、有的乘四不像、背打神鞭、有的手執黃旗,也有的頂盔貫甲,罩袍束帶、將帥打扮,總之都是太公在此,萬事大吉。
  姜太公,是一位最早出現在山東淄博大地的著名歷史人物,一個馳名古今中外的政治家、軍事家、神學家。
  他是一個總結運用了黃帝兵法,聯合天下諸侯興周滅紂,運用伏羲文王八卦之術,天體星象為依托,創立了中國諸神,確立了中國歷史上,生為人臣,死而為神的靈魂不滅論。
  使後來中國文人編繪神話故事、演義小說、天神下凡的戲曲更有依據,使人文歷史更加豐富多彩。周村天后宮、三皇殿、在歷代戡亂中屢屢遭到破壞和重建,最後一次的三皇殿是在新世紀舊房改造時,才全部毀掉。

齊國第一任君王---太公望呂尚(春秋戰國) - 中國歷史歷史故事網 - https://goo.gl/hQPFvi


 

七旬瓦匠的「屋脊畫」
2016-08-23 13:14:00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海門濱江臨海,地傑人靈,歷史上曾湧現過不少能工巧匠;現代海門人再次煥發了朝氣,走向歷史的前台,大批「草木才子」從東洲大地上脫穎而出。因為南北兩地方言截然不同,南部說沙地話,屬吳語範疇;北部通東人屬土著居民,說通東話,屬下江官話系統。南北兩種文化的長期碰撞與交融,造就了別具一格的「海門一絕」。 「海門一絕」既有物質方面,如頤生酒、海門羊肉、吉祥三寶、藍印花布、蠣岈山等;也有非物質遺產方面,如海門山歌、戚家拳、通東號子等。
本報從今天起新辟 「海門一絕」專欄,主要刊登海門「絕活」,傳遞海門人「強毅力行」 精氣神,為「爭做改革創新排頭兵、爭當科學發展領頭雁」,加快建成「強富美高」新海門積聚精神力量。歡迎社會各界人士來稿或者提供線索。徵文要重點圍繞海門人「絕活」,通過現場描述和訪談的方式,以講故事的形式,突出其「絕」,反映出它在海門區域內的惟一性,以及它的歷史價值,要求在1200字以內。
「秦師傅,您在我們農家樂畫的灶頭畫等海門民俗文化圖,海門人特別喜歡,謝謝您。」昨天,海門江海老灶老總打電話給海門工業園區陶港村74歲老人秦德禮。
秦德禮早年在海門西部地區為百姓蓋過近萬家房,畫過數萬家灶頭畫、床板畫。他還是我市主持過南通宋明古建築修復工作的名匠蔡良選的得意弟子,有屋脊畫、灶頭畫、床板畫「三絕」。
17歲的秦德禮在跟父親學泥水匠時,不時到舅公蔡良選處「蹭課」。舅公索性收其為徒,教做屋脊。蔡良選與王個簃是小學同學,兩人在畫畫上皆有天賦。王個簃師從吳昌碩,大多工筆畫;而蔡良選自學齊白石,大多寫意畫。秦德禮拜師多年,畫風寫意,灶頭畫上鯉魚似要游出一般,屋脊中央兩端的獅子拋繡球活靈活現。
1976年師傅71歲,還出山修繕明代修建的南通文峰塔。次年師傅修繕南通文廟,秦德禮觀摩幾次後,學到很多,能把屋脊做得更好。師傅1982年因胃癌去世,享年78歲。
此後, 秦德禮成為海門西部有名的「當手」泥水匠,生意由海門西部擴張到包場、王浩等通東一帶。他在屋脊上最拿手也是做得最多的是:脊首的姜子牙釣魚,脊身的「獅子滾繡球」,脊兩翼是龍頭「龍吻脊」。
獅是百獸之王,有鎮宅避禍寓意。獅子滾繡球表示喜慶吉祥歡樂之意。龍掌管四海之水,即便是著火了,再大的火也會被澆滅。這是兩頭是龍的「龍吻脊」,基本寓意。而「姜太公釣魚」端坐脊首,這又有何含義?秦德禮說, 姜太公幫助周文王打敗商紂王建立周朝。太公過世後,其長子把姜太公塑在三皇殿的屋脊上,督看諸神是否在護國佑民。意思是:太公在此,萬事大吉。
秦德禮還擅長東西山頭牆壁上畫長江上日出、仙鶴等,文革期間畫毛澤東在天安門城牆上的像等。在堂屋屋檐下的牆壁上,大多畫「三英戰呂布」等歷史題材。
做屋脊的材質是瓦片、紙筋、磚頭石灰等,上面的字畫最早用的是鑊灰加醋或者燒酒調配的黑顏料來畫,後來用上水粉水彩顏料。秦德禮還擅長「灶頭畫」。據說,灶頭畫大約起源於隋唐,興盛於明清,延續至今已有1500年左右歷史。灶頭畫傳到江南及海門等地也有200多年歷史。灶頭畫是濕壁畫,能歷經十載二十載不脫落、不褪色。
秦德禮主要畫鯉魚跳龍門的魚,或一個小孩騎在鯉魚背上,或「龍鳳朝陽」。他說,龍是陽的象徵,鳳是陰的象徵,龍鳳結合,是天下最理想的婚姻。民間有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傳說,雙鳳朝著太陽起舞,寓意「昌明祥和」。有時他也將鳳凰與牡丹組圖,寓意「天下太平,繁榮昌盛」。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zDg32B.html

瓦將軍

fdsgsdfgsdfsdfdfgsdfgrfgsdfgsdfgadfadfghdfghsgfsdfgdghfsghfdgfsgdfgsdfg  

聖君賢臣全身像-姜太公-國立故宮博物院

屋頂上的OO?其之四-瓦將軍@臺灣石獅地圖|PChome 個人新聞台 - https://goo.gl/locRgV
自明代流傳迄今的民間工匠用書《魯班經》,
早期版本《新鐫京版工師雕斫正式魯班經匠家鏡》,
記載多種民宅厭勝物,
其中「瓦將軍」條載:
「凡置瓦將軍者,皆因對面或有獸頭、屋脊、墻頭、牌坊脊,如隔屋見者,宜用瓦將軍。如近對者,用獸牌。每月擇神在日安位,日出天晴安位者,吉;如雨不宜,若安位反凶。木物不宜藏座下,將軍本屬土,木原剋土,故不可用安位,必先祭之,用三牡、酒果、金錢、香燭之類。祝曰:『伏以神本無形,仗莊嚴而成法相,師傅有教,待開光而顯靈通(即用墨點服)。伏為南瞻部州大明國某府某縣某部某圖住屋奉神信士某人,今因對門遠見屋脊或墻頭相沖,特請九獸總管瓦將軍之神,供于屋頂。凡有沖犯,乞神速遣,永鎮家庭,平安如意,全賴威風,凶神速避,吉神降臨。二六時中,全叨神庇,祭祝已完,請登寶位。』祝畢以將軍向前上梯,不可朝自己屋。凡工人只可在將軍後,切不可在將軍前,恐有傷犯。休教主人對面仰觀;宜側立看,吉。」
晚近流傳的《魯班經》繪像係拿著一面令旗,坐在屋坡上,並沒有坐在獅或虎背上;
而由瓦將軍名稱帶「瓦」,
以及文中「將軍本屬土」之記述,
可知其為做武將裝扮之陶像。
早期另一木刻版本中的瓦將軍,資料來源:網路
《魯班經》所載之瓦將軍圖像,
並未搭配或騎乘獸類,
與臺灣所見此一屋頂厭勝物造形有所差別,
但由上文可知瓦將軍為「九獸總管」(亦有版本作「瓦獸總管」)
此是否為民間對古代官式建築屋頂瓦製九種脊獸的聯想延伸,
雖已不得而知,
但若按照字義,
將其搭配獸類似也順理成章,
且其功能作用皆為鎮沖煞,
又都為磚瓦製成並置於屋頂,
故許多臺灣文獻仍以「瓦將軍」來稱謂。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品,登錄號089-00109,品名「風獅爺」,尺寸16×10×29.5公分,紅素陶質,武將戴盔作拉弓狀,坐騎開口,下顎作W形,尾巴蓬厚,箭袋置於背上,整體造形偏近獅形。(筆者繪)
如日人片岡巖《臺灣風俗誌》﹕
「屋頂安置瓦製武人坐像時,相信可穰惡邪,家中會得到平安,這叫瓦將軍。」
及吳瀛濤《台灣民俗》:「瓦製武人坐像置於屋上者,俗稱瓦將軍。」
但文中形容瓦將軍為「武人坐像」,未言及騎獸,似轉抄自《魯班經》,與臺灣田野所見不符。
日人新垣宏一則認為《魯班經》中的瓦將軍繪像,手中持拿令旗,與田野所見大不同,反與民間流傳的姜太公形象相近;故推測《魯班經》中瓦將軍即姜太公
古籍中的姜太公像
按姜太公,名尚,殷商末年人,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克殷有功,被分封於齊,並因善於用兵,被祀為戰神或兵主,廣為民間崇奉,如嘉義新港姜太公廟、宜蘭五結鎮河廟等處,皆奉姜太公為主神,民間還流傳有「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等厭勝符文。而在通俗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則被刻畫為元始天尊門徒,能未卜先知,呼風喚雨,驅神役鬼,其持法器打神鞭、杏黃旗和火龍鏢,座騎「四不像」。
學甲慈濟宮典藏之葉王交趾陶-姜子牙,出自殷郊岐山受犁鋤戲齣
艋舺龍山寺大殿交趾陶,姜子牙騎四不像


  聖君賢臣全身像-姜太公-國立故宮博物院

聖君賢臣全身像 冊 姜太公-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 - https://goo.gl/Xx4hVH


 

姜子牙-商末周初軍事家,齊國開國君主 免費編輯 修改義項名
所屬類別 : 社會人物|歷史人物|政治人物
姜尚,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地,因此得呂氏。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基本信息
個人背景
職業: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個人概況
中文名:姜尚外文名:JiangShang別名:呂尚、字子牙、俗稱姜太公國籍:西周出生日期:公元前1156年逝世日期:公元前1017年
其他信息
其他成就:輔佐周武王滅商其他作品:《六韜》
人物簡介
姜太公,即姜尚(史稱太公望;史書皆稱呂尚、呂望;俗稱姜太公、姜子牙),為炎帝之後本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為堯帝四岳,在舜帝時為秩宗,典朕三禮,佐大禹平水土功勞很大,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為呂侯,被賜姓姜,封於呂地(位於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王村鄉董營村,姜子牙就出生在董營村),並建立諸侯國呂國。為呂氏始祖,後世從其封氏(根據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稱氏的規定),故曰呂尚。享齊國祀者必呂氏,故史記云: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二十六年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
相傳姜尚的先世為貴族,故為呂氏,曰呂尚。姜子牙家道中落,
姜子牙
至姜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姜子牙
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於西伯姬昌(後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於週,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薑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釣時,恰遇到此遊獵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
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週,週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於是,姬昌親自把薑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注:傳說姜尚本是處士,為逃避殷紂的暴政,隱海濱。又說他曾事紂,因紂無道而離去,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歸周文王。還有的說他曾屠牛於朝歌(殷都,今河南淇縣),賣飲於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說他年老窮困,隱於渭濱,以漁釣於周文王,文王載與俱歸,立以為師。以上所說歸周的途徑雖不同,但歸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則是肯定的。不久,商紂王懷疑周文王欲圖謀商之天下。遂將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監獄裡。於是姜尚、散宜生廣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寶,獻給紂王,贖出了文王。文王歸國,便與姜尚暗地裡謀劃如何傾覆商朝政權。為此,姜尚策劃出許多兵家謀略,由於這個原因,後人言及兵家權謀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稱鼻祖。
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週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對內,實行農人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租稅,八家各分私田百畝,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孫承襲,作為俸祿等經濟政策,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打下了滅商的經濟基礎。對外,表面上堅持恭順事殷,以麻痺紂王,暗中實行爭取鄰國、逐步拉攏、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積極謀劃下,歸附周文王的諸侯國和部落越來越多,逐步佔領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屬地,出現了“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面,為最後消滅紂王,取代殷商,創造了條件。周文王死後,周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
一次,周武王問道:“我欲輕罰而重威,少行賞而勸善多,簡其令而能教化民眾,何道可行?”姜尚答曰:“殺一人而千人懼,殺二人而萬人懼,殺三人而三軍振者,殺之。賞一人而千人喜,賞二人而萬人喜,賞三人而三軍喜者,賞之。令一人而千人行者,令之;禁二人而萬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軍正者,教之。殺一以懲萬,賞一而勸眾,此明君之威福。”武王言聽計從,時時慎於行賞,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愈益清明。而此時的殷商王朝政局更加昏暗,叛殷附週者日多。周朝逐漸羽翼豐滿,國勢日隆。武王九年,為了探察諸侯是否會集而東討商國。周軍在姜尚的統帥下,浩浩蕩蕩開到孟津,周武王在這裡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發表了聲討殷紂王的檄文。屆時800諸侯會諸此地(當時的諸侯國都很小,商朝國土中竟達1800多個。後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在兼併混戰中形成的較大的諸侯國),顯示了武王的聲威。當時許多諸侯都說,“商紂可伐!”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統治雖已陷入內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內部尚無明顯的土崩瓦解之狀,如果興師伐紂,必然會遭到頑強抵抗。於是,決定班師而回。這次行動,實際是滅商前的一次預演,在諸侯國間產生了強烈影響,使更多諸侯聽命於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殷商王朝統治集團核心發生內訌,良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為奴,微子啟懼禍出逃,太師疵、少師強投降周武王。武王問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紂王是否可伐?”姜尚答道:“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賓殃。”武王聞言,決意舉兵伐紂。遍告諸侯說:“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遂以薑尚為主帥,統領兵車300乘,虎賁(猛士)3000名,甲士4.5萬人,以“吊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各國,出兵進取商都(參見周滅商之戰) 。
但占卜結果卻不吉利,部隊行至汜水牛頭山,風甚雷疾,旗折鼓毀,群公疑懼,有人甚至請求還師。只有姜尚堅持出兵,“今紂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舉事而得時,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他說那些占卜用的龜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麼吉凶。
姜尚親自援袍而鼓,率眾先涉河,武王最終聽從了姜尚
的意見,,統兵前進。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領大軍會合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方國部隊戰車四千乘陳師牧野(今河南淇縣南),與紂王的17萬大軍展開決戰(參見牧野之戰)。拂曉,進行莊嚴的誓師——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牧誓”,誓詞歷數紂王聽信寵姬讒言,招誘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隸,暴虐地殘害百姓等罪行,說明伐紂的目的乃代天行罰,宣布戰法和紀律要求,激勵戰士勇猛果敢作戰,武王使尚父親統百名精銳勇土“致師”——發起挑戰,接著指揮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乘勢馳逐衝擊。紂師雖眾,皆無鬥志,而且“前徒倒戈”——前面的士卒調轉槍頭指向商軍,給武王開路。武王見此情景,指揮全軍奮勇衝殺,結果,商紂王的十幾萬大軍,當天就崩畔瓦解。三妖被姜尚及大周軍士斬首示眾。紂王見大勢已去,在鹿台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宣告滅亡。
牧野之戰所以能大獲全勝,多賴姜尚英明的組織指揮。在作戰時機的把握上,選擇在紂王麻痺鬆懈、眾叛親離之時;在力量的組織上,以“吊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共同伐商;在作戰指揮上,首先以兵車、猛士從正面展開突擊,爾後以甲士展開猛烈衝殺,一舉打亂了商軍的陣勢,奪取了戰爭的勝利。
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昌樂縣營邱鎮駐地)。姜尚東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對他說:“我聽說過時機難得而易於失去,作為一個客人,安於路邊旅店中的享樂,恐怕不像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樣子。”太公聽了,夜裡穿起衣服馬上前行,天亮時到達營丘,正好遇到萊國的人來與他爭奪營丘。姜尚在齊國政局穩定後,又開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順應當地的習俗,簡便周朝的繁文縟節。大力發展商業,讓百姓享受魚鹽之利。於是天下人來齊國的很多,齊國成為當時的富國之一。在周成王時,管叔、蔡叔作亂,淮河流域的少數民族也趁機叛亂(參見周公東征),周王下令給姜尚說:“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嶺,北到無棣,無論是侯王還是伯男,若不服從,你都有權力征服他們。”從此,齊國成為大國,疆域日益廣闊,使之成為後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之一。戰亂最終被周公姬旦給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歲而卒,但葬地不詳。為逃避戰亂,祖孫後代改姓了丁(因北方的薑與南方的丁同音)位於湖南常德一帶。相傳兵書《六韜》為姜尚所作,後人考證系戰國時人依託於他的作品。但從現存的內容看,基本上反映的是姜尚的軍事實踐活動和他的韜略思想。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指出:“後世之言兵及週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由此看來,姜尚實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1]
軍事韜略
姜太公作為著名的軍事家,署名他的軍事著作,在《漢書·藝文志》道家類中著錄有《太公》237篇,《謀》81篇,《言》71篇,《兵》85篇。署名姜太公著述的《六韜》雖非太公自著,但也反映了他的軍事思想。姜尚是中國古代第一個軍師型的軍事家,其軍事韜略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用兵起了深遠的影響。
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像周文王訪賢並重用薑子牙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 貞觀之治 ”。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子牙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公元731年(開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追諡姜子牙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為抵禦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姜子牙塑像(11張)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西伯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週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子牙是中華民族創立韜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韜》殘簡,來校勘存世的各種《六韜》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託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子牙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鬥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穀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鑒。
人物評價
折疊歷代評價
孔子:“許由,獨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司馬遷:“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司馬貞:“太公佐週,實秉陰謀。既表東海,乃居營丘。”
李商隱:“武故時非無臣也,然其卒佐武,有牧野之誓,白旗之懸,果何人哉?非太公望不可也。”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颎,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叡,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杜佑:“歷觀製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週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後周有蘇綽,隋氏有高颎,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
石介:“其君無道,其國將必亡,遂棄其國,不往就之,見其君,進其說,晏安坐於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國將亡者,呂望之心也。”
羅大經:“太公之鷹揚,伯夷之叩馬,道並行而不相悖也。太公處東海之濱,進而以功業濟世。伯夷處北海之濱,退而以名節勵世。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故各為世間辦一大事,可謂無負文王之所養矣。”
郝經:“渢渢乎大哉,齊之風乎!表東海者,其太公乎?顯與西土,而國之東乎。不顯惟德,祗稱其功乎。敬勝乎怠,神道之充乎。心存不忘,堯、舜之中乎。乃武乃文,聖德之同乎。於乎不能忘,三代之隆乎。”
胡布:“子牙獵渭水,葉夢為帝師。望重名益崇,太公俟子來。殷授太阿柄,興王闡鴻基。一怒天下安,熊羆實佐之。如何上古書,《誓命》無一辭?聖道薄武功,用變當天時。窮兵非得已,兇術尚誰諮。黃帝革不享,揚威樹旄旗。堯民服四罪,干戈寖已隳。孔聖鄙軍旅,尚力德已衰。修德保宗社,教民戰無違。熙熙安耕鑿,此道寧可期。”
黃道周:“太公尚父,霸王之輔。漁獵以歸,修德用武。學擅陰陽,韜分龍虎。黃鉞白旄,揮之如麈。伐取商殘,開篤週祜。後世談兵,宗之為祖。”
陳志歲:“兵權與奇計,何妨出屠酤。白髮感知遇,壯心翻勝初。西伯得所望,君臣比水魚。人世重功業,貴謀民康如。得道伐失道,順勢但一呼。”(《江南靖士詩稿·姜子牙》)
折疊總評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縱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週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週,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民間傳說
姜子牙封了那麼多的神,就是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位置,很讓人搞不懂。一齊猜,姜子牙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大公無私?
其實,姜子牙本來是把玉皇大帝的位置給自己偷偷留下的,但是有一個叫做“張友仁”的人,事先猜出了姜子牙的私心,就藏到姜子牙的封神颱下。姜子牙封了這個神,那個神,獨獨沒有封玉皇大帝,於是有神仙就問到,為什麼還不封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到底該由誰來做?姜子牙支支吾吾說:“不用急,自然有人。” [2]
這時,藏在台下的那個“張友仁”一下跳出來,說:“謝謝丞相,友仁在此。”他講的是'有人',不是'友仁',被張友仁鑽了個空子。姜子牙沒有辦法,只好把玉皇大帝的位置封給“張友仁”,姜子牙自己什麼神位都沒有了,最後只剩下一個門神的位子,他自己只好委屈自己,當了門神。
另外,還有種說法說,張友仁騙走了玉皇大帝的封號後,封神已經結束,姜子牙自個沒有了位置,只得爬上房頂,坐在上面喊:“姜太公在此,諸神迴避” ,他成為一個屋頂上的什麼神。老早,我們這地方農村蓋房子上樑的時候,有個儀式,據說是請姜子牙的,只要姜子牙出面,什麼鬼神都會離得遠遠的,“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封神演義》中有鄭倫、陳奇二將,鄭倫有一手哼鼻的絕招,遇到來敵,鼻子一哼,噴出白光兩道,能吸人的魂魄。陳奇上陣後只要張嘴一哈,噴出一道黃氣,能把人的魂魄噴散。姜子牙封神,封他二人為鎮守山門、保護佛法的哼哈二將。
姜太公封了諸神後,各神都很滿意。唯獨姜太公的老婆沒有封到神,整日羅羅嗦嗦,鬧著要封神。
一天,姜太公的老婆又跟姜太公鬧。姜太公煩得很,說:“你嫁到我家,讓我窮了一輩子,所以不封你。一個婦道人家,整日爭名奪利,嘰哩咕嚕的,嘴窮死了,活像個窮神。”誰知他老婆一聽,高興得不得了,當即跳下床來,以為太公封她為神了,就到處跑,到處講,得意得不得了。老百姓卻把她恨得要死,因為她到哪裡,哪裡就窮,就是原來富的地方,她一到,也變窮了。
有人就跟姜太公講了,姜太公氣得哼哼的,把她拖回來對她講:“你不要到處跑好不好?”
他老婆問:“那叫我到什麼地方去?”
姜子牙說:“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
這件事傳開後,怕受窮的老百姓,就都在大門上貼“福”字了。
家庭成員
妻子
馬招娣【尊仙太公主】
兒女
①兒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一共有十三人)
②女兒: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后
壽命
姜子牙遇見姬昌是已經七十幾歲了,依然精神矍鑠。史料記載他生於公元前1156,死於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受封為齊王。
折疊姜太公祠
姜太公祠位於臨淄永流鎮張家莊太公衣冠塚北側。姜太公在公元前11世紀封於齊,為齊國第一代國君。他在任期間,“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卒葬於週,齊人思其德,葬衣冠於此。衣冠塚墓高28米,南北長50米,東西寬55米。1993年,臨淄區在太公衣冠塚北側建姜太公祠,建築面積98平方米,主殿為歇山式掛廊配殿,各三楹,現為名人書畫展廳。進門所見的“姜太公祠”四個大字是中國著名的書法家、全國宗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題寫的,大門兩側兩座威武的大將雕像即青龍、白虎二星君。主殿供奉著姜太公彩繪聖像,殿壁有反映姜太公貧困生涯、避紂去商、習武著書、牧野大戰、封齊就國、破菜爭丘、太公治齊、懲治不訓、周王授權、傳子歸國等到不平凡一生的壁畫。
折疊釣魚台
(南皮)縣城西五公里處有一村,名釣魚台(1983年劃入河北省泊頭市)。相傳商代紂王,荒淫無道,建築鹿台。
下大夫姜子牙直言相諫,觸怒紂王,欲殺子牙。
子牙氣憤逃走,隱居此地,常在水邊釣魚。周文王訪知子牙乃賢士,遂以禮相聘。封為太師。因輔佐文王之子武王伐紂滅商有功,封為齊侯。後來,把薑子牙垂釣的地方和村名,稱為釣魚台。——引自河北省《南皮縣志》第九篇《民情習俗》第940頁。
歇後語表
姜子牙的釣鉤——直的
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
姜子牙釣魚——怪刁(釣)
姜子牙釣王八——願者伸脖來
姜子牙背封神榜——替別人搞了一場
姜子牙封板壁神——百無禁忌
姜子牙封神——沒有自己的位置
姜子牙封神——顧人
姜子牙
不顧己
姜子牙
姜子牙封神——一言為定
姜子牙封小舅——神上的神
姜子牙賣粉——越賣越窮
姜子牙賣灰面——倒霉透頂
姜子牙賣麵——倒霉透了
姜子牙賣麵——搗蛋(倒擔)回家
姜子牙賣麵——折了本
姜子牙賣麵——連本散
姜子牙賣麵粉——不遇時
姜子牙賣白面——正是倒霉時候
姜子牙賣乾麵——滲出湯來了
姜子牙賣乾麵——賣餿了
姜子牙賣麵遇大風——倒霉
姜子牙賣鹽——出蛆
姜子牙做買賣——光賠不賺
姜子牙做買賣——樣樣賠本
姜子牙開飯館——賣不出去自己吃
姜子牙開算命店——買賣興隆
姜子牙擔著笊籬進朝歌——沒有買你的貨
姜子牙娶媳婦——老來喜
姜子牙離婚——潑水難收
姜子牙算卦——真準
姜子牙說相聲——神聊
姜子牙下山——現了原形
姜子牙的座騎——四不像
姜子牙八十遇文王——交老運
姜太公在此——諸神迴避
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
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周文王拜請姜子牙——淨找明白人
殷紂王的愛妃——打擊(妲已)
紂妲已敲脛——虛見人
姜子牙
姜子牙
紂王兵百萬,不敵子牙兵三千——不得民心
申公豹計害姜子牙——達不到目的
申公豹見姜子牙——朝後頭看
申公豹狀告姜子牙——搬弄是非
神仙吃供奉——姜子牙封的
殷紂王火燒鹿台——自作自受
紂王的作——犟孫
姜子牙的老婆——喪門星


姜太公傳奇
姜尚 (西元前 1211年 - 西元前 1072 年)
姜太公名尚,字牙,號飛熊或尊稱為子牙。又稱呂望、太公望 。(丁公伋是丁姓始祖,他是姜太公的長子,逝世諡號為「丁公」其後人遂以「丁」為姓氏。)
重要描述: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策略家
他是西周的開國元勳、齊(山東)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一位策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將他視為本家人物,故被尊為「百家宗師」。這充分說明了其在中華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理論的博大精深。
姜太公精神的偉大,取決於他思想的偉大。姜太公治國安邦、治軍用兵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六韜》等著作裡。
《六韜》包括《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這是戰國時期的人根據姜太公的軍事思想整理而成的一部兵書。
「至公」,即天下為公,是姜太公思想理論的基礎。「非兵不強,非德不昌」。德與兵,是姜太公思想理論的核心。因時因地制宜,是姜太公思想理論的靈魂。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值得我們傳頌的古老神奇智慧!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姜太公是一個神奇而又偉大的歷史人物。
姜太公在他著作的《六韜》一書中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他主張國君要行仁修德,不可為己而害民,如此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國家才會越來越強盛。姜太公不僅為周朝建立了完整、嚴密的政治體系,也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軍事思想,在《六韜》、《陰符經》、《太公兵法》、《太公金匱》等著作中都有論述。歷代著名的軍事家如孫武《孫子兵法》、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吸收了《六韜》等著作的精華,並予以發揚光大,故皆能在中國的歷史上名垂不朽。
神奇的名字來源:
姜太公名字很多,常見的有姜太公、姜尚、姜子牙、呂尚、呂望、呂牙、師尚父、尚父等。姜太公是炎帝神農的後裔。
「神農氏,姜姓也」。神農氏姜姓中有一個叫伯夷的人,為堯「典三禮」,「立五刑」,又佐禹治水立有大功,因而受封於呂。伯夷就是姜太公的祖宗。古代以部族為姓,以祖封為氏。以部族命名,姜太公姓姜;以氏命名,姜太公姓呂。
姜太公是山東日照人:
炎帝神農皇帝51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西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八月初三日出生於今山東省日照市;
姜太公是哪裡人,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當中,至少有六種說法,即日照說、汲縣說、冀州說、魏邑說、許州說、不知何處人說。持日照說的記載最多,《孟子》、《呂氏春秋》、《戰國策》、《史記》的觀點是一致的。「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史記‧齊太公世家》)東海即東海郡,領海曲等38縣。海曲縣即今山東莒縣。古代莒、呂一字。姜太公的祖宗伯夷受封於呂。莒縣至今還有東呂鄉東呂里。可見,莒縣便是姜太公的祖籍及出生地。
經歷:
蟠溪峽隱士、軍師、諸侯、齊太公
主要作為: 武王伐紂
周文王訪賢拜姜尚為師。周文王曾對姜尚說:「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後人尊稱姜尚為姜太公、太公望。周文王死後,周武王也尊稱他為「尚父」、「師尚父」。後來率兵大敗商軍於牧野。
《詩經‧大雅‧大明》中贊此事:「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同時為了討伐東夷,姜尚被分封於齊(現今山東),是齊國的始祖。諡號為齊太公。十六國時期,呂光以姜尚為祖先,加上廟號始祖。
唐初的武廟,因姜子牙善於用兵,而主祀之。宋朝後改忠誠岳飛為武聖,後來清朝多改奉關帝君到今。
困境中修煉圓滿的姜子牙成就不凡的一生!
窮困潦倒:
姜子牙未輔佐周文王(姬昌)前,生活十分潦倒、坎坷多磨。32歲時,因為商朝戰爭不斷,他為了躲避戰禍,跑到山上修道,經過40年的苦修,直到72歲才出山。出山後,因為年紀大又沒有一技之長,只好暫時投靠在朋友的家中。為了謀生,他曾經編製竹簍或把小麥磨成麵粉拿到市集上販賣,也開過飯舖、賣過牛馬豬羊、為人算過命…等等,可是每次都支持不久就失敗了,因此經常受到妻子的奚落與冷嘲熱諷。
後來他在紂王手下擔任下大夫的職務,可是紂王荒淫酒色、暴虐無道,命令他監造「鹿台」。姜子牙看了圖樣,發現這「鹿台」高4丈9尺,上造瓊樓玉宇、殿閣重簷,且要以瑪瑙砌成欄杆,寶石妝成棟樑。姜子牙見到紂王如此役使百姓、荒唐無度,末日必將不遠,於是對妻子說:「我不忍見萬民遭殃。娘子!你和我前去西岐,將來必有騰達之日。……」可是他的妻子嫌他沒本事,好不容易熬到一個小官也做不好,不願跟他在一起了。姜子牙不得已只好獨自一人逃到西岐了(西岐就是後來的周國)。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姜太公釣魚:
姜子牙自幼聰慧。據說,他還能預測世界上將要發生的大事。
當時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皇帝"紂"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統治期間戰爭不斷,為了躲避戰亂,姜子牙到中國北方的遼寧隱居了40年,後來又來到西北陜西省的終南山。在那裏,他經常到渭河去釣魚,可是3年中他卻一條魚也沒有釣到,而且他的魚鉤還是直的。人們都嘲笑他,他卻無動於衷,所以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神奇的是,後來他果然釣到一條魚,在魚的肚子裏有一本兵法書。更巧合的是,當天晚上,周王朝(西元前11世紀-8世紀)的皇帝文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高人。
第二天,到渭河一帶打獵就遇見姜子牙坐在河邊垂釣。經過交談之後,發現他就是周朝從太公亶父起就一直盼望著的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 所以就對他說:"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於你了。" 於是周文王高興地說:「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姜子牙又號「太公望」,俗稱姜太公。後來他輔佐周武王滅商,屢建奇功,受封於齊地。
輔佐周室:
在渭水河畔,周文王與姜太公相識,一見如故,並拜之為師。周文王死後,周武王即位,以姜太公為太師,以周公旦為相,以召公畢公為左右輔弼。姜太公輔佐周武王,兵與德兼用,文與武並行,實現了滅商興周的偉大理想,形成了周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統天下。
周武王在褒封神農等古帝王后裔之後,即行封賞滅商興周的「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姜太公來到齊地,「因其俗,簡其禮」,開放務實,開闢了富民強國的康莊大道。他堅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人本思想。
他奉行「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的「因循為用」之道。他實行因地制宜,本末並舉,貨利往來的經濟政策。他提出了「三寶並重」的方針,三寶即農工商,強調農工商同時發展,重點發展工商業,採取「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勸其女功,極技巧」等措施。他制定「尊賢智,賞有功」,任人唯賢的人才政策。這一切,成為齊國的立國之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魁,歷時32代國君,600多年。
周公(姬旦)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姜太公封於齊地後,過了5個月,回來向周公報告齊地的情況,周公問他:「你怎麼這樣快就回來報告呀?」他回答說:「我簡化了君臣的禮節,一切順著當地的風俗民情做,所以齊國很快就上軌道了。」周公的兒子伯禽被封在魯地,3年後伯禽回來向周公彙報情況,周公問他:「為什麼這麼慢才回報呢?」伯禽答道:「改變那裏的習俗、革新那裏的禮法,至少要3年才能看到效果,所以回來晚了。」周公聽了以後,歎道:「政令只有平和易行,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會長治久安。」
姜太公的歷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乙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名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師”即“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的文治武略思想影響深遠,他不僅是開創西周的功臣,而且輔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他的思想、理論、能實踐且博大精深。
圓滿成仙:
據史書記載,姜太公活了139歲。為什麼他能活得那麼久、且有那麼大的智慧呢?據瞭解,修煉的人達到某個境界之後,可以開智慧,也可以延長壽命。姜子牙經過40年的苦修,不但延長了壽命,還悟到了常人悟不到的宇宙真理,然後再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磨煉,最後終於成就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豐功偉業。
因為太公的生平是如此的偉大、超常與不凡,可以說幾乎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所以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道家則傳說他已經修煉圓滿升天成仙了。明代的《封神演義》中,更明確把他納入神仙之列。而歷朝歷代也都有人為他建立寺廟,以供後人瞻仰。
據史書記載,姜太公生於商更丁帝八年八月初三(西元前 1211 年),卒於周康王六年(西元前 1072 年),一共活了139 歲。
姜太公在我國歷史上是一位高壽的人,姜太公死後,返周而葬,葬於文王、武王的陵墓旁。當時周朝規定,姜太公五世之內皆反周而葬,五世之後才能葬於齊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年齡神奇:
姜太公的祖先,都是強部落首領。但到了姜太公這一代,適逢殷末頹世,家族已經衰落。紂王無道,賢愚顛倒,姜太公雖有匡世濟時之才,終因進身無門而窮困大半生。直到年過七十,方遇周文王訪聘為師。孔子稱「太公勤身苦志,七十而遇文王」。自此太公在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一發而不可收,活到139歲。
本領神奇:
史稱姜太公「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德、法、術「三材兼有」。他的術主要是「修道術」和「開塞術」。「人功和天地參合,助成天地所生,才有道術可言」。「知開塞之術者,其取天下如化,是謂政之大端矣」。
小說中的姜子牙:
姜子牙在商朝時當過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紂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辭官離開商都朝歌,隱居於蟠溪峽。據說曾在磁泉邊以長桿、短線、直勾、背身的奇妙方式釣魚,因而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說法。
姜子牙靜待多年,最後感動了求賢心切的周文王,姜子牙隱居10年,當他83歲時,周文王再度到訪,在文王誠意請求下,姜子牙被拜為師,輔佐文王。姜子牙老年得志,為周文王、周武王修文練武、勵精圖治,並策劃推翻商紂的暴政。文王病重,託孤姜子牙,武王姬發仍以姜尚為師。
最後率軍3萬大敗商軍於牧野,為武王奠定周朝。姜子牙被分封於齊,是齊國的始祖。姜太公由於小說與民間傳說的風行,被許多人奉為神明,有時會以色紙,上書「姜太公至此」貼於家門等處,以求避邪消災。 它可以對付的對象不只是千軍萬馬,還有法術精通的神仙道人、妖魔鬼怪等等,都樣樣精通,無所不能。
封神演義:
師父:元始天尊
同門:闡教十二上仙、燃燈道人、雲中子、申公豹
師姪:黃天化、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雷震子、韓毒龍、薛惡虎、土行孫、韋護、楊任
徒弟:武吉、龍鬚虎
義兄:宋異人
妻子:馬氏(在姜子牙去西歧前和他離婚)
章回小說《封神演義》完整地記錄他活到老學到老、「從醜小鴨到白天鵝」奮鬥不懈的心路歷程,這裡的姜子牙是闡教教主元始天尊的徒弟,三十二歲上崑崙山玉虛宮學道,七十二歲奉命下山幫助西歧,娶了六十八歲的妻子馬氏,又先後做過笊籬、麵粉、飯館等生意,卻都不順利。後來作相命師時,看出一名婦人為玉石琵琶精所變,因而抓住她不放,甚至用硯台打她。亞相比干經過,問明事情原委,又帶姜子牙去見紂王。姜子牙在紂王面前用三昧真火將那琵琶精燒出原形,紂王封他為下大夫。
妲己為了給玉石琵琶精報仇,要紂王命姜子牙建鹿臺,姜子牙斥責紂王,紂王下令殺之,姜子牙借水遁逃走。回家後,姜子牙向馬氏提出去西歧的事,馬氏要和他離婚。於是,姜子牙一個人去西歧。
一日在渭水邊釣魚時算定賣柴維生的武吉進城會打死人,又在武吉過失殺人之後收其為徒弟,並唸咒幫助他躲過西伯姬昌的追捕。姬昌後來見過武吉,得知他得了姜子牙的幫助才成功逃脫,遂聽從上大夫散宜生的建議,請姜子牙來幫助西歧。此時的姜子牙已經是位八十老翁了。
姬昌逝世之後,二兒子姬發繼承其位成為西伯侯。姜子牙奉命回玉虛宮領取封神榜,在滅掉商朝之後封榜上有名的人為神。元始天尊囑咐他下山時無論誰叫他,絕對不可理會。然而禁不住師弟申公豹一再叫喚,姜子牙終於回頭。申公豹向姜子牙打賭自己可以割下頭顱,環繞世界一周後再回到脖子上。如果他成功,姜子牙就必須燒掉封神榜,並轉而幫助紂王。南極仙翁知道申公豹會鼓動三十六路兵馬來打姜子牙,及時派白鶴童子變成仙鶴叼走申公豹的頭顱,姜子牙求他饒了申公豹,就算申公豹派這許多軍隊也絕不後悔。果然,申公豹後來成了姜子牙東征的一大阻力。
姜子牙曾遭遇幾次大難,有時幾乎丟了性命。在攻打張桂芳時被王魔用劈天珠打下四不像而死,文殊廣法天尊用丹藥將他救活。「十絕陣」中主持「落魂陣」的姚天君拜出了他的魂魄,只剩一魂一魄飄飄蕩蕩。這次一共合了南極仙翁、赤精子和老子三人的力量和寶物才救回姜子牙。
姜子牙單槍匹馬入「瘟疫陣」,遭遇長達一百二十天的災難,全仗著玉虛宮的杏黃旗才得以倖免於瘟疫傘上的瘟毒,被楊任救出。在小說中,妲己之死大致與前文相符,但是姜子牙最後是以陸壓所贈之飛刀將她殺死。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傳說:
據說姜子牙在不得殷商諸侯所欣賞,至渭水釣魚,希望能遇見明主。姜子牙用直線無彎折的金屬絲釣魚。三個月後,周文王出巡至渭水邊時發現姜子牙。周文王見姜子牙的魚鉤是直的,好奇問之:「漁人所用之鉤是曲,奈何公之鉤為直?」姜子牙對曰:「吾之鉤,願者上鉤爾!」
周文王大驚:「吾輩有眼無珠,實為失禮。」姜子牙說:「無妨。」周文王又問曰:「紂王無道,民不聊生,願公擔任吾之師,可否?」姜子牙應允。周文王請姜子牙上車,屏退拉車手,親自將姜太公請回都城,路程約八百步,姜子牙便推算出周之國冑約八百年,竟也成真。周文王過世後,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一匡天下。於是就有一句歇後語:「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源頭即來於此。
「文王訪賢」,野史有載。 話說姜子牙硬是要周文王幫他拉車,不知是天意還是他的虔誠,周文王居然也拉了八百多步才停,於是姜子牙闊氣地說道:「保你八百零八春。 」意思是說周朝國祚將有八百零八年。 ...
中國歷史上有所謂有名的「四聘」,就是:堯聘舜、周文王聘姜太公、商湯聘伊尹、劉備聘諸葛孔明!
渭水聘賢是周文王訪覓姜太公的故事。名間傳說文王原本是派兒子姬發前去禮請將太公,姬發來到渭水邊,只見姜太公手拿魚竿,口中唸唸有詞:「釣釣釣,釣釣釣,大魚不到小魚到,來個蝦米瞎胡鬧。」姬發知道言中有意,回去稟告父王,文王一聽,馬上乘轎親自去聘請姜太公出山輔佐周室。
姜太公見文王果真親自出馬,心中倒也高興,就笑著說:「大王若真有誠意,就請扶我上轎,並親自拉我進京。」文王愛才如命,一口答應,小心翼翼的扶太公上轎,親自拉了起來。可憐的文王一向高高在上,何時這樣累過,沒多久就汗流浹背,一屁股坐在地上。姜太公說:「再拉我一程吧!」文王爬了起來,拼命拉了幾步,喘著氣說:「我真的不行了!」這時姜太公伸出手指一算:「你一共拉了我八百零八步,我保你周室江山八百零八年!」文王一聽,趕緊再拉,姜太公說:「來不及了,說破就不靈了!」文王雖然也覺得可惜,也只能徒嘆奈何!
-----------------
注釋:
《封神榜》是中國老百姓所喜愛的一本神魔小說,它結合了中國神怪故事和歷史故事,在敘述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故事中,加插了許多與歷史故事無關的鬼怪神仙的故事,充分表現了中國人的豐富想象力。 把哪吒腳踩風火輪,滅商紂興周朝的故事、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的精神及子牙幫助文王、武王東進滅商的歷史栩栩如生地演繹了出來,讓讀者在笑聲中接受歷史的深刻教訓。
------------------
寺廟籤詩解譯:
二二籤.丁未 屬水利冬 宜其北方  周文王為姜太公拖車。
【籤詩】太公家業八十成,月出光輝四海明;命內自然逢大吉,茅屋中間百事亨.
【解析】姜太公到了八十歲才成家立業,你何必急呢?一個人的機會一到,就像雲開月出,光輝普照天下,大放光明,命中時機若到,自然飛黃騰達,大吉大利。在時機未來前,就暫時隱守在家等候吧。這樣反而可以百事順利呢。
【籤文故事】周文王為姜太公拖車
周文王夜夢飛熊(長翼之虎)。出賢士之兆。文王求賢出溪頭。不見賢人只見鉤。文王回宮傳旨令百官留殿齋戒三日。第四日沐浴更衣。出往磻溪迎姜子牙(道號飛熊)。數里前文王下馬步行。拜子牙為丞相。後文王乘輿。子牙乘馬回朝。
【含意】解曰:凡事先呆,得貴人吉.作事先呆後吉.家事門庭吉慶.家運安居春風.婚姻和合.求兒平正.六甲生男.求財先微後進.功名晚可有進.歲君順利.治病老不畏,少不好.出外平平.(有貴人提攜,得利).經商有利益.來人月光到.行舟晚運可通.移居好.失物月光在,月暗無.求雨上下弦.官事和合好.六畜納有利.耕作允好.築室百事吉慶.墳墓有餘裕哉.討海先無後利.作塭晚者大利.魚苗有利可得.月令不遂.尋人慢至.遠信音信慢至.
【籤意指示】求得此籤,表示時機未到,必須等待。一個人如果機會未到,硬要強出頭,只有自尋煩惱。像姜太公雖是一位人才,但到八十歲遇到文王,才有表現的機會,你可能也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人。 此籤問謀事,目前恐尚不如意,但只要持之以恆,努力充實自己,必有被重用的一天。問求財,財運不多。問婚姻,有情人終成眷屬。問出外移居,尚可!
------------------
遺跡神奇: 姜太公的遺跡,數量多,分佈廣。主要有:棘津太公台,位於東海棘津(今山東日照市近海處)。
太公台,又稱太公避紂處,位於山東濰縣東南五十公里。釣魚台,位於陝西咸陽縣西南十三里渭水河畔,相傳為太公釣魚處。太公泉,位於河南汲縣城西北三十里,相傳為太公故居。東呂太公廟,位於山東日照市馮家溝村附近,20世紀60年代倒塌。營丘太公廟,位於山東臨淄西營丘,宋代碑尚存。石番溪太公廟,位於陝西省寶雞縣石番溪河邊。汲縣太公廟,位於河南汲城東門北側。咸陽太公廟,位於陝西咸陽西邊。還有臨淄太公祠、汲縣太公祠、鎬京太公墓、豐京太公墓、咸陽太公墓、汲縣太公墓、臨淄太公衣冠塚,等等。
西元前1072年戊辰年(已有3千一百多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陵冢位於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距離文王陵1公里;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姜太公祠內設有衣冠冢。
臨淄太公祠壁畫——姜太公離齊返周
臨淄太公祠位於淄博市的臨淄區更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首都。800餘年的歷史給其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的齊國都城長達800年之久。在此期間,風雲變幻,波瀾壯闊,姜太公、齊桓公、齊威王、管仲、孫武、晏嬰、田單、司馬穰苴等名君賢相、英帥良將,不僅創建了"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的這個海內外聞名的東方名都,也創建了一部雄壯曲折的齊國史。
姜太公祠坐落於淄博市臨淄城區,1993年建成,總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
太公祠是一組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殿堂廟宇建築。周文王訪賢遇到姜太公,遂請回拜為太師,尊稱太公望,周武王繼位又尊稱師尚父。姜太公輔佐周王朝滅掉殷商,以首功被分封到了齊國,太公治理齊國,採取「因俗簡禮和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等政策,注重農、工、商並舉,大力發展生產,齊國很快強大起來。
其後姜太公又輔佐周公平定紂的兒子武庚的叛亂,為賞太公二次安周之功,周成王賦予姜太公」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的專伐大權,成為海岱之間聯袂而往朝的大國。
姜太公死後按周禮返周而葬,齊人思念太公恩德, 葬衣冠於此,從主殿穿堂而過,便是太公衣冠塚,表達了齊地人民對姜太公這位齊國的開創者,齊文化奠基人的懷念和敬仰,墓前石坊橫眉上的」周師齊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的豐功偉業。
姜太公釣魚台是位於中國陝西省寶雞縣的天王鎮的蟠溪峽,相傳是商末周初的重要歷史人物姜子牙(姜太公)垂釣的地方。著名的偈後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釣」便是發生在周文王發現姜太公釣魚時。
後人便在蟠溪峽修建太公廟來紀念他。從唐朝修建太公廟開始,到明清期間共修建了大小廟宇共18座、90餘間。尤其是當中的太公廟、文王廟(紀念周文王而建立的廟宇)的香火最鼎盛。現時姜太公釣魚台一帶被劃為風景區,包括釣魚台景區、靜室景區、雞架山景區。較著名的景點除了太公廟和文王廟之外,還有一座刻有「璞遺璜孕」的璜石,獨自屹立在灘上,據說有過千年的歷史。而釣魚台瀑布更為氣勢澎湃。
姜太公是中華韜略之鼻祖,千古武聖兵法,善謀機變的智慧
姜太公既是中國古代第一名將,也是中國古代第一名相,文韜武略、雄才蓋世,是機變如神的將領,為遠慮善謀的良相戰策佈局周密、神機妙算成就西周一統天下的雄圖霸業。他的謀略思想主要體現在《六韜》之中,為姜太公軍事思想的體現,是中國史上首本談論謀略策畫的典籍。
其文韜武略、經國治軍,理民化俗之論、之策、之術,都為後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謂「韜」,原本是箭的套子,意指深藏不露又非常厲害。「六韜」分別是:文、武、龍、虎、豹、犬韜;其中文、武韜是太公的政治謀略思想,龍、虎、豹、犬韜是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
《六韜》一書在歷代社會廣為流傳,內容奧秘精深、變化無窮、玄妙莫測,其軍事謀略思想,至今仍具相當可資借鑑的參考之處,閱讀這凝聚智慧的偉大作品,將對現代人的生活智慧、公司管理和治國方法更有多教益處的啟迪。
姜子牙是人?抑或是神,上通天文、下曉地裡的姜子牙,為何在七十多歲頭髮鬍子都白了之時,才顯示出他的卓越才能?姜子牙一生充滿傳奇與爭議,年輕時曾開過酒館賣過酒,也做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但是他人窮志不短,拜師學藝四十餘年,為元始天尊的愛徒,具有「替天封神」的權威;而且秉持著「為聖人謀,解萬民憂」的志向,輔佐周文王傾商、周武王伐紂。西周的開國元勳也是謀略家鼻祖、齊文化的創始者,被人們尊為「百家宗師」。
1、韜略鼻祖,千古武聖
其軍事韜略、戰爭謀略、戰法戰術、軍隊建設、戰爭準備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的全面性、創造性、開拓性,他不是單純地就軍事而論軍事,而是從哲人智慧的高度,以聰明政治家的眼光,將政治與軍事、治國與理軍緊密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加以論述。
這就使他的軍事韜略、謀略頗具全面性、深刻性、精闢性,因而為歷代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所推重,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六韜》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著作,在宋代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作為武學教本,成為武將們必讀的兵書。二千多年來,《六韜》與其他“武經”一樣,從先秦至現代,不斷有人註釋、講解、校勘、闡揚,挖掘其思想宏旨奧義,吸取其思想精華,經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現了其光輝的思想價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們應當珍惜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使之在新時代更加輝煌。
  “兵聖”孫武及其《孫子兵法》飲譽中外,堪稱兵法之集大成者,其軍事思想亦不乏借鑒太公謀略之處。舉例說明: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有“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軍事思想的《六韜》論著中《文韜·兵道》記載即有“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之句;《孫子兵法·計篇》中“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與《六韜·龍韜·論將》中“將有五材十過”,“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孫子兵法·計篇》稱“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國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而《六韜·龍韜·論將》亦言“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2、大同思想
《六韜·文韜·文師》最後有一段姜太公的話:“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這是太公“陰謀修德以傾商政”,滅商興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權謀思想。因為,最大的權謀莫過於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國家政權是軍事謀略的根本。這一思想,除《文師》外,在《發啟》、《文啟》、《順啟》等篇中也都反復論述這個道理。太公被封齊,建立齊國之後,推行的根本方針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可以看出,姜太公認為,人的本性是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給予人以生利的是道義,能行仁義道德者,則能使天下人歸服。因此,國君應當以天下之利為利,以天下之害為害,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生為務。只有以仁義道德為天下興利除害,使天下人與之共利害,同生死,共憂患,共苦樂,這樣便可以收攬、固結民心,使萬民歸心、歡心。基於這種認識,《六韜》強調國君要行仁修德,澤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為已而害民,。只有這樣,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擁戴國君。本思想亦在齊國的實踐中貫徹、實現了這一思想。這是其他所有軍事謀略家所沒有的。可見,《六韜》一書的上述內容,與姜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相符。
3、愛民思想
愛民之道,就是以仁義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就是說,要尊重民意,敬愛民眾,聚合宗親,行仁舉義,就會受到民眾的擁護愛戴,這樣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國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專任武力,不可橫暴百姓,而要以仁義為本,修德禁暴。這就是姜太公和《六韜》重視文韜而不輕武略,把經國與治軍作為整體而論的高明之處。他治國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順民情。這就充分表現了姜太公治政的出發點和歸宿地都是為了愛民。《六韜·文韜·國務》雲:“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無敗,生而無殺,與而無奪,反而無苦,喜而無怒。'”從上我們不難看出,“愛民”思想之深,在先秦軍事、政治和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愛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齊立國之後,真正把“愛民”思想貫徹到建國的實踐當中去,這就是齊國的富民政策。
4、順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為邦本,民固國興”的道理,有民則有國,無民則何國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為本,仁政順民的思想。順民就是“重民”、“貴民”。如果國君、人臣和各級官吏,不以民為本,以民事為務,而敲剝、殘害民眾,就會使民眾離心離德,離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過自己長期生活在民眾中的親自實歷,不斷觀察,精心研究,對於民為貴、民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認識,並樹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識,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國治國之中,都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實行仁政,收服民心,使萬民歸心。對如何安靜、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運行規律,民眾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業。君主能與民眾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靜,民眾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順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傳教化,感代民眾。民眾被教化、受感化,就會服從政令,所以說天道無為而能生長萬物、成就萬物,民眾無需給予而能自己富庶,這就是對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根本道理所在。
5、舉賢思想
《六韜·文韜》中《上賢》、《舉賢》兩篇,集中表現了姜太公的重賢、上賢、選賢、舉賢的聖賢治國論及其思想內容。所謂“上賢”,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賢尚功是姜太公“國本”的主要內容之一。姜太公認為,作為君主治理國家,必須尊崇德才兼備的賢人,抑制無才無德的庸人;任用忠實誠信的人,除去奸詐虛偽的人;嚴禁暴亂的行為,禁止奢侈的風俗,因此,明君用人應當警惕六種壞事、七種壞人。六種壞事的危害是:“傷王之德”、“傷王之化”、“傷王之權”、“傷王之威”、“傷功勞之臣”、“傷庶人之業”。對七種壞人,絕對不可信用,即“勿使為將”、“勿與謀”、“勿近”、“勿寵”、“勿使”、“禁之”、“止之”。這就堵死了壞人幹壞事、危國家、害民眾的路徑。
  姜太公指出,要根據各級官吏的職能分工的要求條件來選取賢能,再依據各官職應具備的條件來考核官吏,鑒別其才智的高下,考核其能力的強弱,評定其政績的優劣,使之名實相當。因此必須堅持選用賢才、任用賢才的標準。關於選拔任用賢才的標準,姜太公提出了“六守”,即六條標準:仁、義、忠、信、勇、謀,具備這六個標準的則為賢人。姜太公還認為,國屬上賢、舉賢,旨在任賢、用賢,如果上賢、舉賢而不任賢、用賢,亦只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這種停留在名義上的上賢、舉賢,是不會獲其功而救其亂的,相反則會使世愈亂,以至造成國家的危亡,所以要上賢、舉賢、任賢、用賢,做到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名實相符。
《六韜·文韜·上賢》雲:“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舉賢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齊國之後,又正式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舉賢而上功”。
6、六守三寶
姜太公的理財富國、富民足民的發展經濟的思想主張是全面而週到、精闢而深刻的。《六韜·文韜·六守》載: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寶。”六守:仁、義、忠、信、勇、謀。三寶: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六守長則群昌;三寶完則國安。這三寶在齊立國之後,也是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農工商同時發展,重點又是發展工商業,因而,後來的齊國才發展或為一個民富、國強的大國。
  姜太公在“三寶並重”“本末並利”、“上下俱足”、廣開財源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貨幣政策,確保財貨正常流通、賦稅正常繳納,促進經濟發展、市場繁榮,這種開源節流的經濟、貨幣政策,實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農、工、商三業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國無農無食不穩,國無工無器不富,國無商無貨不活,故要農、工、商並重,協調發展,使人民有業可從,衣食飽暖,器具足用,財貨流通,財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寶”思想,不僅是周朝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而且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政治、物質基礎。此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延續至當今世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貨幣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謂“九府圜法”,顏師古《注》雲:“《周官》大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皆掌財幣之官,故雲九府。圜謂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證財貨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錢幣與布帛不斷流通,聚散適宜,無積滯,無匱乏。國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財幣之官”。查《周禮》的“九府”之職能,就在於“通貨幣,易有無”。
  姜太公的財政經濟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僅為周朝的經濟管理、經濟監督、賦稅收納、貨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嚴密的管理體系、管理制度,而且為齊國的強大,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基礎。姜太公的生財之道,理財之策,即開源節流之制,是富民強國之道,為萬世治國興邦之正道,萬事不易之治道,故為萬世法。
千秋功業,後人稱讚
  姜太公的道德功業,為後人所推崇、稱頌。有人把他由人變為神,列入神仙之首,說他能呼風喚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為“兵家鼻祖”;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等等。歷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詩詞文論、兵書戰策中,抒發情懷,稱讚有加。他們或觀太公留下的歷史遺跡而抒發已志,或乙太公事跡為據而引申已論,頌揚其功。
  在《詩經·大明》中寫道: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在諸多讚詩中,對姜太公一生功績給予高度概括、評價的要算《封神演義》的作者許仲琳的 《姜元帥讚》:
六韜留下成王業,妙算玄機不可窮。
出將入相千秋業,伐罪吊民萬古功。
運籌帷幄欺風後,燮理陰陽壓老彭。
亙古軍師為第一,聲名直並泰山隆。
對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業,不僅詩詞歌頌,而且經史文論,多有盛讚。
對姜太公人們不僅重視他的著作和智慧的價值,還十分尊崇他高尚的人格和不懈奮鬥的精神,懷念他對正義,對文明的孜孜追求;困難,他不退卻,不屈辱,不低頭;饑餓,也不理會;沉淪,他不屈服;年高,他不服老,而對自已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毫不動搖。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奮”的典範。他永遠是中華兒女的自豪和驕傲。
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延綿不斷的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中,齊魯文化是主要來源,集中代表了炎黃這一思想體系的傳統文明。在遠古時代,炎帝、黃帝為首的兩個部落,已開始結合。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已融合成為一個民族。在周初,代表這兩個部族的兩個偉大歷史人物,一個是封於齊國的炎帝後裔姜太公,一個是封於魯國的黃帝後裔周公旦。我們說,假如沒有周公的文韜和姜太公的武略,作為“小邦周”是很難戰勝“大國殷”的,即使是戰勝了,也難以鞏固,並創造出那樣燦爛輝煌的周代文明。現在我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研究姜太公的思想,正確評價姜太公的功業,對於深入研究探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尤其佔其主流的齊魯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姜子牙呢?在武王稱霸天下之後受封為齊國諸侯,逝世之後太白金星當然不會放過這種人才,玉帝冊封他掌管天機星,天機星代表就是「智慧」,其中的特性就是容忍、耐性、知命、洞燭先機而帷幄無常,同時也有千變萬化之意。
六韜智慧:
姜子牙的思想結晶 你不能不看的太公兵法 一部讓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兵家寶典!
其博大精深的內涵,並能應用在商場上深謀遠慮,進退自如,抓住每一次商機,並讓讀者用來思索掌握現代經營管理的技能,經歷現代學者考證,都認為該書應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太公的某些軍事思想。《六韜》透過周文王、武王與太公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 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兵書,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 是先秦兵書中集大成之作,曾被譯成西夏文,在少數民族中流傳。它不僅文武齊備,在政治和軍事理論方面屢有創意,而且保存了豐富的古代軍事史料,如編制、兵器和通訊方式等。外也有深遠影響《六韜》在傳到韓國被稱為六道也是治國軍事必讀的經書!日本戰國時代專門培養軍事顧問的足利學校,就曾把《六韜》與《三略》定為該校的主要教科書。西方第一次翻譯的中國兵書共四種,合稱《中國軍事藝術》,於一七七二年在法國巴黎出版,《六韜》就是其中之一。當愈來愈多西方企業不惜千金取得中國老祖先們的智慧, 將其廣泛運用在各種商業競爭中;而長期深受文化薰陶的中國人又如何能錯過這場世紀之爭呢?這是在我們身旁的瑰寶怎能不努力拾起這精妙的智慧呢!
所以說這也是丁氏家族子孫可以重拾遠祖智慧的依據,那份沉穩的思想和持續的德性,是可以在我們心裡永遠可以信賴的,那份深藏在我們身體、血液深處內的美麗智慧瑰寶,有機讓它出現在我們的跟前而且擦亮發揮它! 這就是這篇文章所要說的重點。
根據《通志‧氏族略》山東丁姓出自于姜姓,炎黃後裔,為姜太公的嫡系子孫。民國《黃縣誌》記載: “名家世世為婚姻,此風已久,以丁之與姜,王之與丁姻親為最多,故親戚關係亦深,習尚性情亦有相同共通點,其興盛也都由經商而起” 由此可以看出,丁氏家族都與姜家聯姻,一個是因門當戶對,二是丁姓出于姜姓,而後來才與另一門當戶對的大地主山東省棲霞縣牟氏家族有聯姻。節錄於〈黃城丁氏家族/蔣惠民〉

黃城丁氏傳記: 姜太公傳奇 - https://goo.gl/28u6EI


姜太公 (1)  603212154071616-330x400  

中國歷代人物系列-良臣篇
【風雲人物】姜子牙不凡的一生
姜太公在他著作的《六韜》一書中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國學網路圖片)
【大紀元3月22日訊】姜子牙本姓姜,名尚,字子牙,他的祖先曾受封於“呂”地,故又名“呂尚”。他是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一位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將他視為本家人物,故被尊為“百家宗師”。
窮困潦倒
姜子牙未輔佐周文王前,生活十分潦倒、坎坷多磨。三十二歲時,因為商朝戰爭不斷,他為了躲避戰禍,跑到山上修道,經過四十年的苦修,直到七十二歲才出山。出山後,因為年紀大又沒有一技之長,只好暫時投靠在朋友的家中。為了謀生,他曾經編製竹簍或把小麥磨成麵粉拿到市集上販賣,也開過飯鋪、賣過牛馬豬羊、為人算過命…等等,可是每次都支持不久就失敗了,因此經常受到妻子的奚落與冷嘲熱諷。
後來他在紂王手下擔任下大夫的職務,可是紂王荒淫酒色、暴虐無道,命令他監造“鹿台”。姜子牙看了圖樣,發現這“鹿台”高四丈九尺,上造瓊樓玉宇、殿閣重簷,且要以瑪瑙砌成欄桿,寶石妝成棟樑。姜子牙見到紂王如此役使百姓、荒唐無度,末日必將不遠,於是對妻子說:“我不忍見萬民遭殃。娘子!妳和我前去西岐,將來必有騰達之日。……”可是他的妻子嫌他沒本事,好不容易熬到一個小官也做不好,就不願跟他在一起了。姜子牙不得已只好獨自一人逃到西岐了(西岐就是後來的周國)。
姜太公釣魚
姜子牙最後到了陜西省的終南山,經常到渭河釣魚,因為他的魚鉤是直的,所以三年過去了連一條魚也沒有釣到。可是神奇的是:後來他不但釣到一條大魚,而且還在魚肚子裡發現了一本兵書。
有一回,周文王到渭河一帶打獵,遇見八十多歲的姜子牙坐在河邊垂釣。經過交談之後,發現他就是周朝從太公亶父起就一直盼望著的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於是周文王高興地說:“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姜子牙又號“太公望”,俗稱姜太公。後來他輔佐周武王滅商,屢建奇功,受封於齊地。
輔佐周室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姜太公封於齊地後,過了五個月,回來向周公報告齊地的情況,周公問他:“你怎麼這樣快就回來報告呀?”他回答說:“我簡化了君臣的禮節,一切順著當地的風俗民情做,所以齊國很快就上軌道了。”周公的兒子伯禽被封在魯地,三年後伯禽回來向周公彙報情況,周公問他:“為什麼這麼慢才回報呢?”伯禽答道:“改變那裡的習俗、革新那裡的禮法,至少要三年才能看到效果,所以回來晚了。”周公聽了以後,嘆道:“政令只有平和易行,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會長治久安。”
姜太公在他著作的《六韜》一書中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他主張國君要行仁修德,不可為己而害民,如此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國家才會越來越強盛。
姜太公不僅為周朝建立了完整、嚴密的政治體系,也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軍事思想,在《六韜》、《陰符經》、《太公兵法》、《太公金匱》等著作中都有論述。歷代著名的軍事家如孫武、鬼穀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吸收了《六韜》等著作的精華,並予以發揚光大,故皆能在中國的歷史上名垂不朽。
天齊至尊
據史書記載,姜太公活了139歲。為什麼他能活得那麼久、且有那麼大的智慧呢?據了解,修煉的人達到某個境界之後,可以開智慧,也可以延長壽命。姜子牙經過四十年的苦修,不但延長了壽命,還悟到了常人悟不到的宇宙真理,然後再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磨煉,最後終於成就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豐功偉業。
因為太公的生平是如此的偉大、超常與不凡,可以說幾乎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所以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道家則傳說他已經修煉圓滿升天成仙了。明代的《封神演義》中,更明確把他納入神仙之列。而歷朝歷代也都有人為他建立寺廟,以供後人瞻仰。@*

【風雲人物】姜子牙不凡的一生 | 大紀元 - https://goo.gl/EOHHx


 

周文王與姜太公
10、周文王與姜太公---渭水求賢:
姜太公求賢若渴:
渭水求賢是周文王訪覓姜太公的故事。名間傳說文王原本是派兒子姬發前去禮請姜太公,姬發來到渭水南邊,只見姜太公手拿魚竿,口中唸唸有詞:「釣釣釣,釣釣釣,大魚不到小魚到,來個蝦米瞎胡鬧」姬發知道言中有所指,回去稟告父王,文王一聽,馬上乘轎親自去聘請姜太公出山輔佐周室。姜太公見文王果真親自出馬,很是高興,就笑著對文王說:「大王若真有誠意,就請扶我上轎,並親自拉我進京。」文王愛才若渴,立刻親自扶姜子牙上轎,自己拉著轎車步行,不久就累得汗流浹背,寸步難行,坐倒在地上,姜子牙卻說,「再拉一程吧!」文王勉強站了起來,拼命又拉了幾步,喘著氣說,實在拉不動了!這時姜太公伸出手指一算說:你一共拉了我808步,我就保你周室江山808年」文王一聽,鼓足勇氣要再拉,姜太公說:「來不及了,說破就不靈驗了!」文王有點懊惱,也只能徒嘆奈何了!
姜太公姜子牙是東海(現今河南許昌)人士。在商朝時當過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紂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辭官隱居。並在河邊以長桿﹑短線﹑直勾背身而釣的奇妙方式去釣魚。靜待多年,最後感動了求賢心切的周文王,姜子牙隱居10年,當他83歲時,周文王再度到訪,在文王誠意請求下,姜子牙被拜為司馬,輔佐文王。因為周文王曾對姜子牙說:「您真是我的太公呀!」,故後人尊稱姜子牙為姜太公。
姜子牙老年得志,為周文王,周武王修文練武,勵精圖治,並策劃推翻商紂的暴政。公元前1066年率兵三萬,大敗商軍於牧野,為武王奠定周朝。因姜子牙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分封於齊(現今山東),是齊國的始祖。諡號為齊太公。
周公,姓姬名旦輔佐周文王、武王、成王三朝功臣: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有庶兄管叔、蔡叔布散流言,說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成王疑之。周公辭了相位,避居東國,心懷恐懼。一日,天降大風疾雷,擊開金匱,成王見了冊文,方知周公之忠,迎歸相位,誅了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復安。王莽為人奸詐,陰有篡漢之意。恐人心不服,乃折節謙恭,禮賢下士,後自立為君,改國號曰「新」。
唐朝白居易曾寫了一首詩,感嘆好人也有被流言中傷的時候,壞人的偽善,也可蒙蔽眾人於一時。詩云: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若是當年身先死,一生真僞有誰知?


姜子牙被分封於齊,是齊國的始祖。
姜太公由於小說與民間傳說的風行,被許多人奉為神明,有時會以色紙,上書「姜太公至此」貼於家門等處,以求避邪消災。它可以對付的對象不只是千軍萬馬,還有法術精通的神仙道人、妖魔鬼怪等等,都樣樣精通,無所不能。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下山扶助周文王,並獲得打神鞭及杏黃旗兩樣法寶。打神鞭是姜子牙的武器。杏黃旗全名為中央戍己杏黃旗,可以大地之力護身,為昆崙山元始天尊的護身之寶,後賜予姜子牙。

姜太公在此-diy趨吉避凶符

cca100003-thm-bjna00054-00956-tcca100003-thm-bjna00054-00957-t  

百家宗师、崔氏太始祖姜太公2738866

百家宗师、崔氏太始祖姜太公


姜太公在此 (2011-09-10 11:03:22)轉載▼
標籤: 雜談
姜太公,本名呂尚,姜姓,字子牙,。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屠夫,也賣過酒,生活困苦。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老年得遇文王,佐週滅商,成就功業,被武王封於齊地,為齊候;王尊之號為“師尚父”,被尊稱為太公望,後人多稱其為姜子牙、姜太公。為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被後世稱為“謀聖”,著有經典兵書《六韜》 ,姜太公是齊國的創建者,周文王圖商、武王克殷的主謀、周朝的開國元勳之一,齊文化的奠基者,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均尊崇其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認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他是一個總結運用了黃帝兵法,聯合天下諸侯興周滅紂,運用伏羲文王八卦之術,天體星象為依托,創立了中國諸神,確立了中國歷史上生為人臣,死而為神的靈魂不滅論;是一個馳名古今中外的政治家、軍事家、神學家。
姜太公主張仁政愛民順民,因而深受人們尊敬。他到齊國上任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到於陵邑(周村南古城村)與當地百姓一齊祭拜嫘祖,因為嫘祖教會人們養蠶織綢,從此人們有了衣穿,不再披樹葉,為了尊重民意,鼓勵植桑養蠶,織綢子,通過共同祭拜嫘祖,親自與民同慶,與民同樂。並在城北寬闊地方,高搭祭壇,壇高一丈按天干,長寬一丈二按地支,壇分三層按天、地、人三才。東邊插四面青旗,上畫青龍;西邊插四面白旗,畫白虎;南邊插四面紅旗,畫朱雀;北方插四面-旗,畫玄武,台上中央插八面黃旗,上面畫八卦文字插在八方。這樣象徵著五行八卦二十四節氣。壇上北方設神壇,太公親自書寫、上首天皇太昊伏羲氏神位,下首地皇炎帝神農氏神位,中間人皇黃帝軒轅氏神位,在三個神位前邊中間是,天后娘娘嫘祖神位,前方有供桌,擺著水果,五穀雜糧、蠶繭、三牲祭品,供桌前有一大香爐。姜太公率領子孫、文武大臣上壇親自燒香祭拜,行三拜九叩大禮。壇一層是二十八名鼓手,二層是三十六名樂手,禮拜時,鼓樂齊鳴,香煙繚繞,百姓在壇下隨著祭拜,太公拜後,地方官員依次而拜,在當時,形成一個大的祭祖活動。姜太公怕過世後人們忘記了老祖宗,和發展蠶絲事業,便命兒子在於陵邑建立天后宮,三皇殿,把自己冊封的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按方位塑在三皇殿周圍,讓他們在三皇的旨意下,各行其職,各盡職守,受享人間香火。通過神,來教化人們,有所作為,忠君愛民,賢庶淫惡之人各得其果。宮殿建成以後,太公已過世,長子丁公即位,親自驗收宮殿時,想起父親為國為民戎馬一生,晚年封齊,仍為社稷操勞,在世時被周天子號為師尚父,可死後沒有封號,尚父封了天下諸神,定名各地山,川,水,鄉,商和周的死難文臣武將,被他封了神都塑在這裡讓後人供奉,我也把他塑在這裡,讓後代子孫祭拜,可是塑在哪裡呢?冥思苦想了若干日子,他不能與眾神為伍,平起平坐,他又是炎黃子孫,應該守護著三皇五帝,就把薑太公塑在三皇殿的屋脊上,永遠守護著祖宗,注視查看著諸神是否護國佑民,掌風調雨順之權,職福善禍淫之柄。
唐太宗時,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他下令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像周文王訪賢並重用姜太公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後來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太公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開元十九年(731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諡姜太公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
後來各地蓋廟時,在殿頂上,塑上太公像,有的身穿官履正面端坐、有的身穿道服、有的乘四不像、背打神鞭、有的手執黃旗,也有的頂盔貫甲,罩袍束帶、將帥打扮,總之都是太公在此,萬事大吉。再後來《封神演義》等書上進一步把他神化,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所以民間認為姜太公有驅神克鬼之能。古時民間的各種禁忌繁多,防不勝防,人們的精神負擔過重,實在難以應負,所以就有了借助於某種力量使禁忌失效的方法。在民間蓋房是很不容易的事,為了蓋房時不冒犯神靈招致神靈懲罰,就寫“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等字樣貼大樑或牆上;人們都有趨吉避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思想,所以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有的地方嫁娶迎親時,也會貼一張在車轎上,以防路上冒犯諸神;有時小孩子說了不吉利的話,也念“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以求化解。由於崇拜對象的不同,台灣民間也有寫“黃飛虎在此”或“普庵(佛)到此,百無禁忌”的。民間相信這樣就可以驅除一切邪惡,不怕冒犯什麼神靈了,不需要再禁忌什麼了。這其實是民間反抗各種禁制的理想和願望,也是人們希望趨吉避凶和渴望自由的一種體現。 

9021_1358728911LR5P  9021_1358728947etzw  6677820967_560d883ba6  2017-05-19_115229860884132_m19  

愛上瓦將軍‧品味瓦將軍 @ DinDin的網路日誌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9JqRuu

78a70241-2dac-400a-8b86-1d1d6c9811bc  


萬華啟天宮 @ 湊陣拜媽祖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VFonA

2017-05-19_120709  


開門傳世品、威風凜凜、鎮宅祈福、清朝瓦將軍一尊_開門傳世品、威風凜凜、鎮宅祈福、清朝瓦將軍一尊價格_開門傳世品、威風凜凜、鎮宅祈福、清朝瓦將軍一尊圖片_來自藏友福星隨緣閣_陶瓷_地攤交易_華夏收藏網cang.com - https://goo.gl/l5dLyG

2014080521463628447141  


屋脊上的繁華- 佛教建築風水網 - https://goo.gl/NJAud5

201702272244589143201702272251488095201702272252576457201702272253237124201702272254517629201702272235589965  


*彰化慶安宮*見證彰化地區同安人生活重要古蹟 1817 三級古蹟【奧圖筆記本】 http://tinyurl.com/y46ybean


彰化聖王廟(威惠宮)八字牆八字開/瓦將軍-姜太公座鎮/聖王廟雖為漳州移民所建,但當年所聘匠師卻為粵籍,因此木構細部處處顯現出粵派之特色/聖王廟能在1985年即被認定為二級古蹟,目前為彰化縣境內6座國定古蹟之一,建築上的特色應該是最大的特點。 例如三川殿前的八字牆、採用硬山升簷的三川殿屋頂、拜殿前的1對單龍盤柱、正殿的「三通五瓜」木架構及龍頭魚尾的鰲魚造型、斗拱為單向的偷心斗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428554279_m (1)428562493_m

瓦將軍-姜太公座鎮----- 瓦將軍即姜太公/姜子牙/《魯班經》中的瓦將軍即姜太公-太公在此,萬事大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氏子弟看一下,祖先的文化-瓦將軍姜太公(現在的風獅爺、瓦貓)
認識磚瓦窯/台灣磚瓦窯業 https://bit.ly/3IBeGmh

瓦將軍即姜太公  https://bit.ly/331Kded


魯班經
 《魯班經》是指一系列中國民間建築技術專著集,早期版本約成於明朝左右[1]。該書主要包含古代建築和家具設計相關的內容,也有符籙、算命、風水相關的內容
  該書有多個版本和多個名字,較常見的有《魯班經匠家鏡》、《工師雕斵正式魯班木經匠家鏡》、《新鐫工師雕斵正式魯班木經匠家鏡》[3][4]。不同版本之間的措辭、內容都有差異[5]。


346105794_901349434310785_2624204565806267041_n346288995_127118980365835_4039237306945252827_n345920210_946190966806981_6605762884222601721_n

瓦將軍即姜太公/姜子牙/《魯班經》中的瓦將軍即姜太公-太公在此,萬事大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