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淡水地政展 探索百年「永代借地」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1-25 19:55觀天下 記者許端驛/淡水報導
觀天下 記者許端驛/淡水報導
淡水地政事務所舉辦「遇見‧淡水-地政展」,透過珍貴的史料展出、口述歷史影片及活動...
淡水地政事務所舉辦「遇見‧淡水-地政展」,透過珍貴的史料展出、口述歷史影片及活動體驗,帶領民眾了解百年前外國人在淡水的地政祕辛。 圖/觀天下有線電視提供
為了呈現一百年前淡水土地文史資料,淡水地政事務所今(25)日開始到12月26日,於淡水海關碼頭A棟洋樓2樓,舉辦「遇見‧淡水-地政展」,透過珍貴的史料展出、口述歷史影片及活動體驗,帶領民眾了解百年前外國人在淡水的地政祕辛。
淡水早期在清朝末年,開港通商,外國人來到淡水從事貿易、傳教、醫療與教育事業,非常熱絡,也因此留下許多的資料,而新北市淡水戶政事務所,今天在淡水海關碼頭,也展開「遇見淡水」地政檔案文化展。
淡水地政事務所主任陳素霞表示,本所從1905年至今有百年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不僅持續辦理各項土地登記業務,亦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地政檔案及文物。為了讓這些珍貴的資源與民共享,該所特別配合相關史料的蒐集,舉辦了充滿古味的地政展。
在這次展覽當中,有最特別、擁有百年歷史的「永代借地權」相關登記簿冊。
真理大學校史館主任陳俐甫表示,當時外國人來到淡水從事貿易、傳教等事業。因為清朝的規定,外國人無法買斷土地,所以改由與地主簽訂永久租地契約,並在清朝政府與英國領事館登記,也就在台灣留下這難得的文史資料。
在展場中的「永代借地權」,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而全台灣,也只有淡水地政事務所,將這些早期土地登記,給完整保留下來,帶領大家一窺百年來外國人在淡水的土地權利變化歷史,此外場場有影音播放區播,以及活動體驗區,希望能讓民眾在觀展的樂趣中更加深入瞭解淡水這充滿異國色彩與豐富人文的歷史小鎮。
永代借地 探索百年淡水地政秘辛
日期: 2016-11-25
【新北市訊】淡水因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西方文化進入臺灣的門戶。為讓民眾了解百年前外國人在淡水居住情形,淡水古蹟博物館與淡水地政事務所合作,即日起至12月26日於淡水海關碼頭A棟洋樓2樓辦理「遇見‧淡水-地政展」,透過珍貴的史料展出、口述歷史影片及活動體驗,帶領民眾了解百年前外國人在淡水的地政祕辛。
清末開港通商後,外國人來到淡水從事貿易、傳教、醫療與教育事業。由於清廷的規定外國人無法買斷土地,所以改以與地主簽訂永久租地契約,並在清朝政府與英國領事館登記。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處理外國人租地問題,透過立法手段,逐步將外國人所擁有的土地收回。雖然外國人仍擁有「永代借地權」,可以租賃、借貸、買賣土地或房屋,但其性質已與一般土地無異。這些土地的範圍大致自目前淡水捷運站右下方的古蹟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周邊,延伸至淡水老街,直到紅毛城及真理大學校區附近。
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柏麗梅表示,本次與淡水地政事務所合作,展出日據時代以來7件珍貴地籍簿冊公文與豐富的檔案文物,並介紹永代借地制度的歷史;除此之外,更將透過口述影片介紹及地籍測量的互動體驗,讓民眾了解早期土地登記和地政事務的演變過往。
淡水海關碼頭A棟洋樓為淡水開港通商後所建,融合西洋與臺灣本土的建築風格,使用臺灣本地建材與工法,但立面、開口與屋頂則表現了洋風的特色。「遇見‧淡水-地政展」即日起於洋樓2樓展出,歡迎民眾一同來感受地政史料的魅力。
永代借地史料 淡水地政所全台僅存
明年移轉國家檔案管理局
〔記者賴筱桐/新北報導〕淡水地政所去年整理檔案時,偶然發現擁有百年歷史的「永代借地權登記簿」,開啟塵封已久的地政軼事。
永代借地土地登記制度源自清朝不平等條約下,民間與外國人的土地永租契約。淡水地政所發現的「永代借地權登記簿」,記錄百餘年來外國人在淡水土地權利變化過程,是目前全台僅存的官方文件,深具學術與歷史價值,預計明年六月移轉國家檔案管理局,讓後人了解台灣地政史。
清末外國人與地主簽契約
淡水地政事務所主任陳素霞指出,清朝末年台灣開港通商,外國人到淡水從事貿易、傳教、醫療及教育事業,當時不允許外國人買斷土地,因此地主和外國人簽訂永久租地契約,開啟「永代借地」先河。
到了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頒布「台灣永代借地權令」,把外國人租用之土地納入官方統計資料,由台北、台南兩個地方法院及基隆、淡水、鳳山三個登記所辦理永代借地登記,但至今僅淡水地政所保存「芝蘭三堡永代借地登記簿」兩冊正本,相當珍貴。
登記有85筆 光復後即消滅
台灣光復後土地法多次修正,一九四七年准予外國人依法辦理土地和建物登記、換發權狀,永代借地就此消滅,演變至今,基於平等互惠原則,外國人在台土地權利和我國人民相同。據統計,日治時期外國人在淡水登記八十五筆土地,範圍集中在今捷運淡水站周邊及紅毛城、真理大學附近。
畢金桂後代 喜見祖先名字
百年前西班牙人畢金桂在淡水落地生根,與民間簽訂永代借地契約,該筆土地雖已轉手,畢家子孫仍居住淡水,去年淡水地政所舉辦展覽,一位熟識畢家的友人在展出文物看到畢金桂名字,通知畢家人參觀,畢金桂後代驚見登記簿出現祖先名字,相當興奮,感謝地政所將珍貴史料重現世人眼前。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曾文亮指出,永代借地制度是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產物,也是台灣土地權利邁向近代法制化的插曲,有助探究台灣土地制度變遷,值得思考的是,土地雖是私權,仍受到國家主權法令限制,永代借地見證十九世紀帝國主義權力競爭,在台灣留下的歷史痕跡。
地政局秘書室主任李艾琳表示,目前展開檔案修復及複製工作,預計明年六月移轉國家檔案管理局,盼規劃展覽活動,讓後人了解台灣地政史。
--------------
吳鸞旂墓園/年代:1922墓園/更樓/方尖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A7nUiC
淡水 馬偕墓園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iRDepZ
淡水外僑墓園 阿兜仔入境隨俗
2017年04月05日 01:07 譚宇哲、黃靖惠/綜合報導
清明節阿兜仔也掃墓!緊鄰淡水馬偕墓的外僑墓園,埋葬著百年來客死異鄉的76位外國人,每年清明節,加拿大僑民協會的僑民也入境隨俗,前往禱告追念、清掃墓地,除了撫慰異國先人,也感謝這些西方人對台灣的貢獻。
淡水在1861年成為國際通商口岸,吸引許多外國人來台,除了知名的馬偕博士在台落地生根,逝世後安葬於淡江高級中學內的馬偕墓外,一旁的淡水外僑墓園也埋葬著百年來客死淡水的76位外國人,他們的國籍、職業與來台原因,成為現今的豐富史料,1998年淡水外僑墓園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表示,外僑墓園因為宗教信仰及職業不同,區分為4區,分別是東區基督教徒,西區以商人為主,北區為官員,南區則是天主教徒,葬於此處的外國人扣除不詳者,共計有10多國別,職業以傳教士居多。
其中,一位長眠於外僑墓園的德國工程師巴恩士(Max E. Hecht,1853-1892),是清朝政府聘請的炮臺建築工程師,1885年清法戰爭結束後,劉銘傳聘請巴恩士於基隆、安平、旗后、滬尾與澎湖等5海口建造10座炮臺。
巴恩士在外僑墓園中很罕見的有2座墓地,根據碑文推測,其一是他的朋友以英文與德文所建的墓碑;另一處是清政府讚揚其功績,另立一塊中文碑文「大清欽賜雙龍三等第一寶星德國人巴恩士之墓」。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長柏麗梅表示,外僑墓園現由加拿大僑民協會認養,每年清明節時,僑民也入境隨俗前來禱告追念。
另外,為了紀念清法戰爭戰死基隆的法國士兵,基隆市中正區有一處法國公墓,正砂里長俞明發表示,每年法國國殤日11月11日會有法國在台協會人員,連同許多法國人入內追思悼念。
Lieut Max E. Hecht ( - 1892) - Find A Grave Memorial - https://goo.gl/As1PAZ
|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