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龍袍/明太祖朱元璋-龍袍服飾/乾隆皇龍袍/明皇帝十二章袞服龍袍/皇帝的龍袍上都繡有九條進龍,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繡在衣襟裡面。龍袍上並繡有9條龍,間以五色雲彩。領前後正龍各1條,膝部左、右、前、後和交襟處行龍各1條,袖端正龍各1條。龍袍並不是專供皇帝穿著,郡王及以上都可以穿,只是不能用黃色,其他官員是不能穿著的,只有得到皇帝親賜才能穿著,但在穿著必須“挑去一爪”,以示區別。在明朝,經改制後的龍袍,稱為蟒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LaIQ2U

「五彩金龍十二章紋」的圖片搜尋結果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織品展廳開幕首展「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於今(22)日新加入兩件「貴氣」展品,他們是借自瀋陽故宮博物院的一件清代皇帝御用龍袍〈清 明黃江綢彩繡平金夾龍袍〉及一件製作龍袍的袍料〈清 明黃江綢彩繡平金夾龍袍〉,藉此介紹中華地區悠久的絲綢文化特色、龍袍的精緻圖樣及袍料。故宮表示,這兩件展品均為明黃色絲綢,繡上九團五爪金龍及皇帝御用的十二章紋飾,材質珍貴,並使用五彩絲線與金線精緻繡成,色彩華麗、金碧輝煌,歡迎民眾前往304陳列室,細細觀賞,尋找藏身於龍袍中的御用十二章紋飾及九團龍紋飾
故宮指出,依據清代《皇朝禮器圖式》所定皇帝龍袍形制為:圓領右襟、馬蹄袖,兩側下襬開衩。袍服為明黃色,紋飾繡以九尊龍紋及五彩雲紋,下接江崖海水紋,下襬為立水紋。皇帝御用龍袍為明黃色,紋飾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藻、粉米、火、宗彝」十二章紋;唯有皇帝龍袍方能使用完整的十二章紋。其間並裝飾有吉祥圖案與如意雲紋,增添整件龍袍的華麗與尊貴。
故宮邀請觀眾除了欣賞精緻的宮廷藝術與工藝,也可觀察尊貴龍袍中的五爪團龍與十二章紋飾,對龍袍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五彩金龍十二章紋」的圖片搜尋結果

十二章紋是帝王禮服專用紋飾,是最高權力像徵。其最早的記載見於《尚書·益稷篇》,以「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種紋樣裝飾於服飾之上,代表帝王的十二種才能與美德。明黃色緞繡彩雲金龍十二章紋龍袍,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裾左右開,綴銅鎏金鏨花扣五枚,明黃色曲水萬字蓮花暗花綢為裡,明黃色緞面上採用盤金技法繡製金龍九條,威猛莊嚴,兩肩前後正龍各一,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但正面可見五龍,暗合「九五之尊」寓意。以五彩絲線繡製淡彩流雲,下幅為八寶立水紋。周身列十二章,間飾壽桃、蝙蝠紋,寓意吉祥。拍品做工精緻,繡工細膩,圖案精緻工巧,暈色自然和諧,繡線飽含絲光,並用金線裝點紋飾,紋飾層次分明,極富立體感,繡線斑斕,金彩交輝,極富裝飾性,彰顯了皇家服飾的金碧輝煌及華貴。同治皇帝在位僅十三年,故御用龍袍傳世極少,其製工精細,不亞前朝,反映「同治中興」特殊歷史時期面貌,極為珍罕。


 

「五彩金龍十二章紋」的圖片搜尋結果

明黃地繡彩雲金龍十二章紋龍袍
清 嘉慶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嘉慶皇帝吉服,俗稱龍袍,宮廷中節慶場合中穿著的禮服。《皇朝禮器圖式》載龍袍形制為:圓領右襟、馬蹄袖,直身袍式,裾四開。袍服為明黃色,紋飾繡以九尊五爪龍紋及雲紋,下接海水江崖紋,下襬為立水紋。清宮服飾制度等級森嚴,唯皇帝龍袍得飾以完整十二章紋樣,共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藻、粉米、火、宗彝」等。本件龍袍繡工精緻,色彩豔麗大方,襯托出嘉慶皇帝尊貴無比的帝王身份。


「五彩金龍十二章紋」的圖片搜尋結果

身長135cm 兩袖通長191cm 下擺寬135cm 此袍以明黃色緞為面料,以五色絨線及圓金線為繡線,採用散套針、刻鱗針、反戧針、平針、平金、滾針、雞毛針、高繡、網繡、集射針等刺繡方法繡製雲、蝠、圓壽字、帶子繫著的卐字、桃、金龍及海水江涯等紋飾。尤其是用針針都射向圓心的集射針繡日,用拉網式的網繡繡米粉,用雞毛針繡桃樹的葉片,用高高凸起的高繡繡龍的黑色眼珠。使花紋形象逼真。繡工細密、針角均齊,用色豐富而艷麗。此袍按《大清會典》:“皇帝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飾五色雲”的規定,此袍應是光緒皇帝所穿用的吉服袍。俱有清晚期的特點及風格,是清晚期的刺繡佳品。除裡及紐袢為後配之外,餘皆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藝術價值、文物價值和收藏價值。


「五彩金龍十二章紋」的圖片搜尋結果

此袍圓領,右衽,大襟,馬蹄袖。玄地海水雲龍團壽紋領、袖邊。藍色素綢為面,袍面彩繡金龍九條,以表“九五之尊”。金龍盤旋於滿天五彩祥雲之中,雲間裝飾十二章、蝙蝠與篆壽紋樣。下幅為海水江崖與八寶立水紋。長水腳,海面除八寶外,裝飾如意云紋,以表祥瑞。紋飾繁而不亂,配色沉穩,繡工細膩。


清代冠服制度十分嚴謹,根據《大清會典》規定,皇室及品官階級分明,服裝及佩帶之冠帽附飾均有嚴格規制,不能任意變動。清《通志.器服略》謂:「皇帝龍袍,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皇帝為「九五」之尊,故著用袍服繡以九條金龍。龍紋所繡的位置,胸背兩袖端各正龍一條;左右前後四開衩、交襟處各行龍一條;另有行龍一條隱藏於襟內下襬。亦有認為皇帝本身即為龍,穿著龍袍後合為九龍。並且龍袍從正面看是五條龍,從背面看也是五條龍,故亦寓意著「九五之尊」。
  龍袍可能起源於唐朝,但關於皇帝的服飾早在周代便有定制。東漢明帝時詔定,直裾長袍可作正式禮服,自此之後,袍服便成為歷代公服、常服通用的樣式。其後雖然歷代有所不同,也有各種變化、各種不同設計;但是,卻有共同的一項特徵,即:寬衣博袖。再說顏色方面,必然是明黃色,這是中國自隋唐以來即明文規定的最尊貴顏色,普通百姓臣子若敢穿黃色衣物,可判死罪。清代嚴守此制,次於皇帝后的是皇子,可著金黃色,其他親王、郡王若不是皇帝特賜,便連金黃色也不許,所著與百官一致,或藍色或石青色等。至於紋飾方面,五爪金龍當然只是皇帝后專用,皇子以下一概是三爪或四爪的蟒袍。
  這件龍袍除了九條金龍之外,領口袖端的邊緣飾雲龍彩繡紋飾,龍袍緞面佈滿五彩的八吉祥及萬壽圖紋做為主體裝飾,還有輔助性的五彩祥雲圖案,整件袍服貴氣喜氣齊集,是朝見、會客、讌飲、吉慶等各種重大場合都可穿著的服裝,也是僅次於祭服的常備禮服,稱為「吉服」。著用龍袍通常不能隨意,總是外頭再套袞服,袞服又稱袞衣或卷龍衣,《詩經》有「袞衣繡裳」之句,另外還要戴上吉服冠、朝靴及朝珠、吉服帶等,合為一套。
  此件龍袍保存狀況良好,繡工佈局均極考究;但從袍面整體圖案的比例及特徵等看,應是乾隆五十年重頒冠服制度以後所製作。


 

清朝龍袍十二章紋 The Twelve Symbols of Sovereignty on the Qing Dynasty Imperial Robes
  文物是文化的載體,不侷限於某一類物品。中華民族淵遠流長,文明發展過程中伴隨產生無數文物珍寶,留給後世省思借鑒的線索。
  誠如滿清皇朝,雖為君主專制,然而對於領袖的自我期許,可由龍袍上十二章紋得知梗概。顯見帝王仍深深明白「廟堂爛一塊,江山爛一片」的道理。
  至於何謂十二章紋? 請參考北京文博.孫秋霞女士之文章詳述。  
清朝龍袍十二章紋
文章來源:北京文博 作者:孫秋霞
  清代皇帝的服飾基本上分為三大類,即禮服、吉服和便服。禮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龍袍、龍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規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龍袍,是上下連屬的通身袍,比禮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慶宴會、朝見臣屬的時候穿用的常見禮服,也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帝王服飾。
  帝王們穿著的龍袍,在現代人的心中很容易產生敬畏與神秘的感覺。尤其對龍袍上製作精良、細膩、造型獨特的紋飾圖案充滿疑惑,本文將對此做簡單的介紹。
  帝王的服飾上繡有各種寓意吉祥、色彩艷麗的紋飾圖案。如:龍紋、鳳紋、蝙蝠紋、富貴牡丹紋、十二章紋、吉祥八寶紋、五彩雲紋等等。這些圖案只為封建社會裏的帝王和少數高官所服用,並不普及。如:龍、鳳紋向來是帝、后的象徵,除了帝、后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十二章圖案,自它在中國圖紋中出現就是最高統治者的專有紋飾,一直到封建帝制的滅亡,只應用在帝、后的服飾和少數親王、將相的服飾上,從未在民間出現過。
  在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著一件清乾隆明黃緞繡五彩雲蝠金龍十二章吉服袍(圖一)。此袍嚴格按照繁縟複雜的清代服飾制度製作。據《清史稿·志七十八·輿服志》記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說明到了清代對龍袍在形制、製作工藝、裝飾圖案以及對於衣服的色彩上都規定得十分嚴謹苛刻。
  這件龍袍上的每個圖案都有著豐富的意義,起到特殊的作用。而且無論是選料還是繡工都是十分嚴謹工整的,代表了清代鼎盛時期的工藝水準。
  首先,龍袍通身繡九條金龍。正龍繡得正襟危坐,一團威嚴,行龍繡得極富活力,似動而非動。四條正龍(圖二)繡在龍袍最顯要的位置—前胸、後背和兩肩,四條行龍在前後衣襟部位,這樣前後望去都是五條龍,這寓意九五至尊。但是我們這樣粗略的算下來卻只有八條金龍,這與史書上記載的有出入,於是有人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本身就是一條金龍,穿著龍袍後金龍就達到九條了。其實這第九條金龍繡在裏面的衣襟上,要掀開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
  在龍紋之間,繡以五彩雲紋、蝙蝠紋、十二章紋等吉祥圖案。五彩雲紋是龍袍上不可缺少的裝飾圖案,既表現祥瑞之兆又起襯托作用。紅色蝙蝠紋即紅蝠,其發音與“洪福”相同,也是龍袍上常用的裝飾圖案(圖三)。在龍袍下襬排列著代表深海的曲線,這裡被稱為水腳(圖四)。水腳上裝飾有波濤翻捲的海浪,挺立的岩石,這寓意福山壽海,同時也隱含了“江山一統”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在這件龍袍上,寓意最深刻的卻是十二章紋樣,只是它們的面積都很小,再加上清代帝王禮服色彩鮮艷,圖案豐富,使人們忽略了這擁有悠久歷史、蘊含豐富的紋飾。這十二章紋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分列左肩為日,右肩為月,前身上有黼、紱,下有宗彝、藻,後身上有星辰、山、龍、華蟲,下有火、粉米。十二章紋發展歷經數千年,每一章紋飾都有取義,“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龍取其變也;華蟲取其文也,會繪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養也;黼若斧形,取其斷也;黻為兩己相背,取其辯也。”①(圖五)也就是說: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徵著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山,代表著帝王的穩重性格,象徵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徵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的處理國家的大事和對人民的教誨。華蟲,通常囿為一隻雉雞,象徵王者要“文采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通常是一對,繡虎紋和蜼紋,象徵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則象徵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火,象徵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歸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徵著皇帝給養著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黼,為斧頭形狀,象徵皇帝做事幹練果敢。黻,為兩個己字相背,代表著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美德。總之,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權力“如天地之大,萬物涵復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臨之內”。
  這十二章紋自出現開始,雖歷經兩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因其意義深刻,始終保持著原始的形態,幾乎沒有改變,這也是其他普通裝飾圖案無法比擬的。十二章圖案傳說在虞舜時期,就已經出現並使用了。只不過在現有出土的甲骨文中沒有發現明確的文字記載,但是據《虞書·益稷》篇中記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即繪),宗彝、藻、火、粉米、黻、黼、絺繡,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②這是記載最早的關於十二章圖案的書籍。在《虞書》中的這種記載,大概是周代史官們對前代的追述。這樣看來,上述的所謂日月等十二種紋樣,用五彩色施于衣裳上,即十二章花紋在周代以前就用畫或繡的方法施之於最高統治者的衣服上了。說明周代以前就已經使用十二章圖案,並且一經出現就成為最高統治者的權利象徵,具有政治意義。以後各代帝王的禮服上都裝飾有十二章紋,只是十二章位置、色彩略有變化。 清代的冠服制度是中國服飾史中最繁縟複雜的。他們對於十二章紋的形狀、色彩、位置等都作了十分細緻嚴謹的規定。但是在乾隆以前,無論是文獻還是實物都沒有發現十二章紋的蹤影。這也是伴隨著清王朝討論是否改裝易服之事而產生的。
  女真人的民族服飾:長袍、箭袖、緊身、下有開衩,利於騎馬射箭。在滿族政權建立之初,皇太極與群臣就是否易服的問題作了一些討論。在崇德二年(西元1367年)“諭諸王、貝勒曰:‘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廢其祖宗時冠服,改服漢人衣冠。迨至世宗,始復舊制。我國家以騎射為業,今若輕循漢人之俗,不親弓矢,則武備何由而習乎?射獵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國之經。……其餘悉令遵照國初定制,仍服朝衣。並欲使後世子孫勿輕變棄祖制。’”③
  由此便闡明服制是立國之經。皇太極告誡群臣,吸取金朝世宗的教訓,“凡改漢衣冠者,無不一再世而亡”,一旦從習漢俗,就好像把左手交給了他人,“待他人割肉而後食”。特別指出,漢族衣冠不利於騎射的道理,“我朝以武功取天下,還要以武功鞏固天下”。“我國家以騎射為業”,不能改變國初之制。這次討論之後,無人再提易服之事。
  滿族在入關後學習漢文化,對於禮儀、服制更加重視。另外,生活環境也發生了變化,長袍箭袖已失去實際的作用,再次議論服裝改制就提上了議事日程。清前期的幾位皇帝認為:衣冠之制關係重大,它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盛衰興亡,尤其是對定鼎中原的少數民族來說,更是如此。到了乾隆三十七年(西元 1772年),“三通館進呈所纂嘉禮考,于遼、金、元各代冠服之制,敘載未能明晰。奉諭:‘遼、金、元衣冠,初未嘗不循其國俗,後乃改用漢、唐儀式。其因革次第,原非出於一時。即如金代朝祭之服,其先雖加文飾,未至盡棄其舊。至章宗乃概為更制。是應詳考,以徵蔑棄舊典之由。衣冠為一代昭度,夏收殷冔,不相沿襲。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謂禮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說,至遼、金、元諸君浮慕好名,一再世輒改衣冠,盡去其純樸素風。傳之未久,國勢浸弱。況揆其議改者,不過雲袞冕備章,文物足觀耳。殊不知潤色章身,即取其文,亦何必僅沿其式?如本朝所定朝祀之服,山龍藻火,粲然具列,皆義本禮經,而又何通天絳紗之足雲耶?’蓋清自崇德初元,已釐定上下冠服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詳,而猶于變本忘先,諄諄訓誡。亦深維乎根本至計,未可輕革舊俗。祖宗成憲具在,所宜永守勿愆也。茲就乾隆朝增改之制,……。”④
  可見在乾隆一朝又再次討論易服之事時,不是盲目討論,而是先對遼、金、元各代作了調查研究,認為全部因循漢制也不見得是好事,並進一步認識到遼、金、元諸君,不循國俗,改用漢唐衣冠,使得“國勢浸弱”,致使傳之未久,趨於滅亡,深感可畏。另外,在崇德初年就定下了“上下冠服諸制”和不得“變本忘先”的訓誡。最終決定:本著“不輕變祖訓”的原則,在保持滿族服飾特點的同時,吸收漢族帝王服飾的色彩和章法紋飾,如明黃色、補服、十二章紋等,再對服飾制度作一些增加補充,形成最終的典章制度確定下來。
  因此,自乾隆以後,清代皇帝的朝袍、袞服、龍袍都裝飾有十二章圖案,並且把每一章的式樣和位置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左肩為日,右肩為月,前身上有黼、黻,下有宗彝、藻,後身上有星辰、山、龍、華蟲,下有火、粉米。
  但是到了清代的晚期,皇帝的龍袍上以及后、妃的朝袍上都裝飾有十二章圖案,或是其中的五章、六章。這也說明清代帝后們對十二章圖案看得很重,認為只有穿裝飾有十二章的衣服才是最高權利的象徵。但同時也表現出,到了清代晚期,在制度上雖然更注重繁文縟節,但實際上隨著政權的衰落,有些制度已經變樣,不免有些隨心所欲。
  清代的服飾制度在中國服飾發展史上是最龐雜、繁縟的,但是清代的龍袍製作工藝之精湛、用料之考究、藝術價值之高,都是前朝帝王服飾無法比擬的。清代的龍袍可謂是中華服飾中最精湛、最華麗的工藝美術極品。


別逗了,龍袍不是這樣繡的!「十二章紋」有沒有?

 

是不是在衣服上繡了一條龍,就要把這件衣服叫龍袍呢?

如果是這樣,那在衣服上繡一條狗,就可以叫狗袍了嗎?

兩天前,網上一則消息很吸引大家的眼球:

《黃金白銀繡龍袍價值40萬,公魯廟「牛羊會」吸睛》

每年正月十六,位於蘭谿市雲山街道黎明村龍背山的公魯廟都有一場牛羊會,周邊16個村每村供奉牛羊各一隻,紀念忠簡公趙鼎。不過,今年的牛羊會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金絲龍袍,據了解,這件龍袍是用一公斤黃金和一公斤白銀抽絲刺繡而成,總造價40多萬元。完成這件金絲龍袍的,是浦江人何明園。

 

40萬造龍袍為哪般?前胸大龍1條,10;後背大龍1條,8;領口中大龍兩條,4;衣袖中大龍兩條,4;其他衣邊小龍六條,6;面料及繡龍袍工資,6……在公魯廟,為忠簡公繡金絲龍袍的籌資通告上,衣服的造價寫得清楚明白。

這件所謂的龍袍,就是在衣服上繡了12條龍。

別逗了,龍袍不是這樣繡的。

在中國,龍袍有特定的含義,是專指皇帝的禮物。而且這件禮物上,一定要有十二章紋。

十二章紋,是中國帝制時代的服飾等級標誌,指中國古代帝王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其名稱順序依次是: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稱「十二章」。

十二章的起源已經難以考證清楚。據說周朝繡日、月、星辰三章於天子的旌旗,天子的正式服裝只用山、龍以下九章。東漢魏晉時期,天子用十二章,三公和諸候用山、龍以下九章,九卿用華蟲以下七章。從明朝開始,皇帝用十二章,皇太子、親王用山以下九章,親王世子用華蟲以下七章,郡王用藻以下五章,以下人等不得用章紋。清朝的章紋,則只限於用在皇帝身上。

 

歷代十二章紋的圖樣基本相同。日、月各為圓形,有時附以雲氣紋,日為紅色,月為白色。按照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太陽中間有三足鳥,月亮中間有玉兔搗藥,現存的明清時期章紋多用在日上加繡一張三足怪鳥,月中間加鄉一棵桂花樹和一隻兔子搗藥。日、月兩章都織於肩部,左肩日,右肩月。

星辰一般裝飾在衣領下的後肩部,其形象為三顆星(用圓點表示)或五顆星相聯,表示五星聯珠的意思。

山紋為山峰形象。

龍紋一般為升降兩條龍,即一條龍的龍頭朝上,一條龍的龍頭朝下,團繞在一起。

 

所謂「華蟲」,實際上就是雉,通俗一點講,就是野雞,章紋的圖案一般都是畫一個兩隻腳、正要走的樣子,有漂亮的長尾羽毛。

宗彝是兩隻白色的杯子,裡面各裝一隻金黃色的小動物,左邊一個為蹲著坐的虎,右邊為一隻長尾猴,尾巴都繞過頭頂,與鼻子平行了。

藻為彎曲的水藻,綠色。

火為火焰武裝,火焰向右上。

粉米,白色,為一團白米。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黻」是黑青相次的「亞」形。

十二章紋的位置,除了日、月、星辰比較固定外,其餘九章歷代差異較大,明清時期的龍紋已經變成主題紋飾,章紋自華蟲以下,多附列於龍紋兩旁。

 

以上十二種圖案,各有其象徵意義。按照歷代註疏《周禮·春官·司服》的學者們的解釋,日月星辰,「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仰」;龍,「取其能變化」;華蟲,「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宗彝,取其忠孝,因有的繪成虎與猿形,虎,「取其嚴猛」,猿,取其「智」;藻,取其潔凈;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養人」(即取其滋養);黼,取其「割斷」(做事果斷之意);黻,取其「背惡向善」(見《周禮·春官·司服》賈疏)。

這十二種章紋,本來意義就很美好,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妙筆生花,就變得更加神乎其神。「初唐四傑」之的一楊炯,曾經這麼寫到:「夫日、月、星辰者,明光照下土地;山者,布散雲雨,象聖王澤沾下人也;龍者,變化無方,象聖王應機布教也;華蟲者,雉也,身被五彩,象聖王體兼文明也;宗彝者,武(唐朝人避諱虎,稱武)也,以剛猛制物,再加上聰明的猴子象聖王神武定亂也;藻者,逐水上下,象聖王隨代而應也;火者,陶冶熟飪,象聖王至德日新也;米者,人恃以生,象聖王物之所賴也;黼能斷割,象聖王臨事能決也;黻者,兩已相背,象君臣可否相濟也。」這麼多的美德都加到皇帝身上,皇帝當然就成為了天下盡善盡美的象徵。

十二章紋由來已久,大約在周代已經形成。秦漢以後,統治者為了維持封建的統治秩序,紛紛制定詳細、繁瑣的封建禮儀,為了說明這些封建禮儀的合理、正統,都把一些禮儀的產生時間上推至三皇五帝時代,對於十二章紋也是如此。

章服制度真正確立,是在東漢初年。東漢永平二年,孝明皇帝詔有司博採《周官》、《禮記》、《尚書》等史籍,制定了詳細的祭祀服飾及朝服制度,從此確定了漢代的服制。東漢初規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以下)七章,皆備五采……」(《後漢書·輿服下》)從此以後直到明清,十二章紋作為帝王百官的服飾,一直延用了近兩千年。

十二章紋之制自東漢確立之後,各朝各代都把它作為封建的輿服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隋大業元年,煬帝詔定章服之制,並規定了十二章紋在皇帝「袞冕」上的具體位置。

唐武德四年,朝廷發布詔令,宣布車輿、服裝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擬上」,違者治罪。天下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

明代洪武十六年也明文規定了章服之制,皇帝袞冕「玄衣黃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織於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繡於裳」(《明史·輿服二》)。

清代皇帝朝服仍為十二章,「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間以五色雲」。皇帝的龍袍也「列十二章」(《清史稿·輿服》)。

「十二章紋」在清代皇袍中因所占面積相對很小,及清代帝王禮服色彩鮮艷,圖案豐富,而使人們常常忽略了這擁有悠久歷史、蘊含豐富的紋飾。其實,十二章紋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權力「如天地之大,萬物涵復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臨之內」。

由於十二章紋這麼好,所以到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章紋衣服,文武百官則開始穿補服。此官服之圖案部分乃製衣後補綴而成,因而被稱為「補服」,亦作「補袍」或「補子」,作為表官階、明身份、別貴賤的標誌。只要一望補服上的圖案式樣,便可知其人之品位官階,與當今軍人著裝之軍銜標誌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other/2njmkz.html


 

 img0013[400PX]  

 明黄色直径纱地绣五彩金龙小朝袍,清晚期,身长79cm,两袖通长114cm,袖口17cm,下摆96cm。清宫旧藏。
  朝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有披领。袍以明黄色直径纱为地,上绣金龙纹,前胸、后背、两肩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襞积前后团龙各九,下裳行龙六,衽正龙一。披领行龙二,马蹄袖正龙各一。间饰十二章、五色云和八宝平水纹。龙纹以金线绣成,并辅以银线和缉线,使得龙纹凸起,颇具立体感。祥云、平水、立水分别以三色、四色、七色绣成,其针法为斜一丝串、正一丝串。十二章皆为满绣,针法用套针、扎针、施针、斜缠针等。袍之披领、马蹄袖均为石青色。以石青色织金实地纱和圆银线镶边。
  此小朝袍符合清代皇帝袍服的典制,应是清晚期幼年的同治皇帝或光绪皇帝所穿之朝袍。


1927年中華民國國旗

十二章國徽為1913年2月至1928年間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國徽,又稱「嘉禾國徽」。圖案基於中國古代禮服的十二章花紋,設計者為魯迅、錢稻孫和許壽裳。袁世凱所建立的中華
設計
國徽的設計中結合了西方紋章的布局及傳統的十二章圖案[1]:
中心
嘉禾:一種雙穗禾,為古代吉祥的象徵。國徽上的設計來源於漢代《五瑞圖》石刻上的圖案。
干:嘉禾之後的盾形。
黼(fǔ):斧形的圖案,象徵決斷。
粉米:斧形表面點綴有白色的米粒,象徵農業的供養。
山:斧形下方的曲線,象徵穩重、鎮定。[2]
日:中心上方紅白相間的圖案。
黻(fú):下方黃色絲帶間的亞形圖案,象徵辨別、明察、背惡向善。
左側
華蟲:雉雞,象徵有文彩。
藻:華蟲嘴中銜藻,象徵潔淨。
星辰:華蟲頭上戴有星辰。
宗彝:華蟲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徵供奉、孝養。
右側
龍:象徵神異、變幻。
月:龍角背後的圖案。
火:龍身的火焰,象徵明亮。
宗彝:龍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徵供奉、孝養。
歷史
1912年(民國元年)8月,時在中華民國教育部就任的魯迅、錢稻孫、許壽裳三人受命繪製國徽圖案,並於8月28日完成。錢稻孫繪圖,由魯迅執筆說明,於1913年2月發表[3]。
1913年(民國二年)2月《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一卷第一冊載有《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文中說明國徽採用了十二章,並附有國徽圖。還在附註中說,原圖經國務院提意見,已經照改過。文章未署名,但與《魯迅日記》記載相符,應認定為魯迅等人之作。《魯迅博物館保管目錄》今發現有「袁世凱時期國徽圖案鉛模一件」,是十二章國徽圖案,鉛質,明文。
使用
北洋政府大元帥旗使用的十二章圖案變體
十二章國徽圖錢幣 [4]
民國3年(1914年),袁大總統側面像"one dollar"紀念幣[5]
民國12年(1923年),鑄造「壹圓」銀幣,「壹圓」二字有大、小字兩種;同年還鑄造了「壹圓」金幣,也分大、小字兩種。
民國15年(1926年),直隸省長褚玉璞鑄銀輔幣「壹角」和「貳角」兩種
民國15年(1926年),山東軍務督辦張宗昌試鑄金幣「拾圓」和「貳拾圓」兩種。
民國16年(1927年),奉系張作霖鑄紀念銀幣「壹圓」一種。


龍袍中的御用十二章紋飾及九團龍紋飾/清 明黃江綢彩繡平金夾龍袍/清 明黃江綢彩繡平金夾龍袍/九團五爪金龍及皇帝御用的十二章紋飾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rLkwjU
袞服龍袍+十二紋章/冕服在東亞地區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亦曾做為國君、儲君等人的最高等級禮服/冕服之製,傳說殷商時期已有,至周定制規範、完善-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冕服上特有的“章紋”清代仍飾於帝后禮服、吉服等服飾上,民國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將“章紋”施於上衣圓補,作為區分等級的標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BYqxZa
康熙龍袍/明太祖朱元璋-龍袍服飾/乾隆皇龍袍/明皇帝十二章袞服龍袍/皇帝的龍袍上都繡有九條進龍,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繡在衣襟裡面。龍袍上並繡有9條龍,間以五色雲彩。領前後正龍各1條,膝部左、右、前、後和交襟處行龍各1條,袖端正龍各1條。龍袍並不是專供皇帝穿著,郡王及以上都可以穿,只是不能用黃色,其他官員是不能穿著的,只有得到皇帝親賜才能穿著,但在穿著必須“挑去一爪”,以示區別。在明朝,經改制後的龍袍,稱為蟒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LaIQ2U
1927年中華民國國旗-袁世凱+十二章國徽/十二章國徽為1913年2月至1928年間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國徽,又稱「嘉禾國徽」。圖案基於中國古代禮服的十二章花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9XdThj


皇后禮服上的「野雞」紅腹錦雞圖樣《周禮》記載翟衣是中國古代后妃的最高禮服,由褘衣、揄翟、闕翟組成的三翟禮服,皆以翟鳥為紋。所謂翟鳥,野雞是一種性格剛烈的動物,一旦被人圍攻,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就會果斷選擇自殺,從不讓人活捉。而野雞這種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品格「氣節」「寧死不屈」、「視死如歸」這樣的「美好品質」翟衣的底色為深青色,運用紗羅質地來塑造高貴典雅的視覺效果,從周朝到明王朝,翟衣禮服一直作為皇后的衣冠/「翟」如果作為衣服上的紋飾,正式稱呼為十二行「翟」紋。「翟」原意是指長尾野雞

3016748-PH2021-03-03_075103

2021-03-03_0745002021-03-03_0744502021-03-03_07444120180429-jeff-01ChrysolophusPictusGolden_Pheasant,_courtship_display,_Tangjiahe_Nature_Reserve,_Sichuan,_China800px-Fasanhona-1800px-Guldfasan-32021-03-03_0743042021-03-03_074128

《周禮》記載翟衣是中國古代后妃的最高禮服,由褘衣、揄翟、闕翟組成的三翟禮服,皆以翟鳥為紋。所謂翟鳥,還是得從「翟」的意思來說。翟的意思是長尾山雉,也就是俗稱的野雞,但皇后禮服上的「野雞」圖樣,可是非常高尚的動物,常見於與大婚、或出席受冊、謁廟、朝會等場合。
相傳野雞是一種性格剛烈的動物,一旦被人圍攻,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就會果斷選擇自殺,從不讓人活捉。而野雞這種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品格,也就是古代讀書人最看重的「氣節」。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翟」如果作為衣服上的紋飾,正式稱呼為十二行「翟」紋。「翟」原意是指長尾野雞
▲宋朝皇后畫像,其身穿翟衣上的圖紋即是紅腹錦雞(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也因此,古代的士大夫相見,都會帶上野雞作為禮物,用野雞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格互相勉勵。「寧死不屈」、「視死如歸」這樣的「美好品質」,對於男人來說,是一種追求;對於禮教薰陶下的女人來說,大概就是丈夫的「殷切期望」了。
翟衣的底色為深青色,運用紗羅質地來塑造高貴典雅的視覺效果,從周朝到明王朝,翟衣禮服一直作為皇后的衣冠,形式上並未有大改變,一直到清朝,才被滿族的衣冠所取代。「翟」如果作為衣服上的紋飾,正式稱呼為十二行「翟」紋。「翟」原意是指長尾野雞,而皇后翟衣上織的花紋,則是一種特定的野雞,即紅腹錦雞。
「翟」紋也不只有皇后的禮服上能使用,在皇妃、皇嬪、皇太子妃及一些命婦的禮服上也都有使用,區別在於翟的數量。皇后翟衣上翟的數量大概在148對左右,每兩對之間用「小輪花」隔開,左半邊衣袖上的翟紋是朝向右側的,而右半邊衣袖上的翟紋是朝向左側的。
宋朝皇后結婚竟穿「野雞」裝 幕後原因令人鼻酸 https://bit.ly/3e4rJ0m
--------------------
紅腹錦雞(學名:Chrysolophus pictus),又名金雞、彆雉(《爾雅》)、山雞、采雞,是雉科錦雞屬的鳥類。原是是中國的特有鳥種,但因為外形美麗被引入至英國等歐洲國家,又因為繁殖能力強、肉質不可口,因此野生紅腹錦雞已經大量分布在亞歐大陸。
雄鳥頭部黃色、身體及色、加上尾部可以長達1公尺;雌鳥渾身褐色,有黑色斑點;紅腹錦雞的尾是中國戲曲中孫悟空、花旦等角色的頭飾材料,不過目前使用人工的佔絕大多數。
紅腹錦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PkzNzu
生態環境
四川唐家河的野生紅腹錦雞,雄鳥正為雌鳥跳求偶舞。紅腹錦雞在此地是優勢本土鳥種
本物種常活動於山地,不喜群居,夏季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於多石和險峻的山坡上,出沒於生長在山坡上的矮樹叢間,夜間喜尋找針葉林棲宿在樹枝上;冬季山間食物缺少,紅腹錦雞不得不在白天結群前往平原地區的農田覓食,夜間則返回山間樹上的棲息地。
分布地域
紅腹錦雞為中國特有鳥種,分布在中國中部和西部的青海西南部地區、甘肅和陝西南部、四川、湖北、雲南、貴州、湖南及廣西等地,本物種分布的核心區域在甘肅和陝西南部的秦嶺,據傳陝西省寶雞市的名字就得自本物種。
特徵
雄性紅腹錦雞是色彩最為艷麗的一種雉類。雄性頭頂冠羽金黃色,顯柔和的絲綢光澤,冠羽較長但平順地覆蓋在後頸,並不形成鳳頭結構;頸側和後頸覆蓋著扇形的金紅色羽毛,羽緣籃黑色,在頸部呈嚴密的覆瓦狀排列,形成一條紅底黑紋的「披肩」;頰部、喉部、胸部、腹部覆蓋著鮮紅色的羽毛,羽色均一;上背銅綠色,羽緣藍黑色,嚴密地以覆瓦狀排列;下背、腰及前部的部分尾上覆羽為與頭頂相同的金黃色;但是金黃色的下背卻經常被深藍色的最內側幾枚飛羽和翅上覆羽所覆蓋而不能看到,初級飛羽黑褐色,外側羽岬的羽緣白色;尾羽長,中央尾羽兩枚以黑色為基色具淡黃色色斑,外側尾羽以淡黃色為基色,具較寬的黑色橫紋。
紅腹錦雞雌鳥
紅腹錦雞雄鳥
雌性通體以灰褐色為基調,頭頂、後側頸、上背、腰側、喉部、胸部、上腹部、兩協部均具黑色橫紋,自頭頂至身體後部,基色由灰褐色逐漸過渡到比較深的褐色,頭頂的黑色橫紋甚幼細,眼後具銀灰色耳羽,自頭頂開始至身體後部黑色橫斑逐漸變寬,至飛羽處黑色橫斑基本與褐色部分等寬度;尾羽長而挺括,以土黃色為基色,具黑色-深褐色相間的橫斑。虹膜黃色;喙綠黃;腳黃色。
食物
紅腹錦雞為植食性鳥類,主要取食蕨類植物、豆科植物、草籽亦取食麥葉、大豆等作物。
繁殖與保護
Chrysolophus pictus
紅腹錦雞4月開始繁殖。發情期的雄性常常為爭奪雌性發生激烈的衝突;發現中意異性的雄鳥會以雌鳥為圓心環繞雌鳥進行複雜的求愛儀式,包括特定路線的環繞舞蹈、展示美麗羽毛的炫耀行為、扭動身軀的求愛舞蹈等行為,這種表演可以堅持近2個小時時間。據野外調查,紅腹錦雞築巢於人跡罕至隱蔽性好的深山亂草中,據北京動物園的研究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本物種每巢產卵10-15枚,孵化期23-25天雛鳥為早成雛。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1989年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1996年
瀕危因素:非法捕獵是對本物種的最大威脅,雄性紅腹錦雞美麗的外表使得它成為偷獵者熱衷的目標,人們常將他們製成標本作為裝飾品出售或拔下羽毛製成工藝品出售;另外中醫傳統理論認為本物種去羽毛及內臟、取肉鮮用,可以有溫中補虛 ,益肝和血的功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對本物種的捕獵
紅腹錦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PkzNzu
-------------------------
(大紀元記者李耘綜合報導)這隻雍容華貴的黃金雉雞名叫Caesar,2012年5月孵化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農場,在這段影片中,牠快三歲了。
這樣的雉雞通稱紅腹錦雞,別名金雞、山雞、彆雉、彩雞。紅腹錦雞自18世紀就已在歐洲普遍飼養繁殖,如今是各地野生動物養殖場和動物園最常見的飼養雉類。
其中,色彩豔麗的是雄雞。牠們不像常規的公雞一樣有碩大的肉雞冠,而是頭頂覆蓋著一層金黃色的冠羽,顯出柔和的絲綢光澤,平順地覆蓋到後頸。後頸和頸側覆蓋著扇形金紅色羽毛,羽緣是藍黑色,以嚴密的覆瓦狀排列在頸部,像一條紅底黑紋的「披肩」一樣。
色彩豔麗紅腹錦雞是雉雞中的雄雞。(公有領域)
顧名思義,紅腹錦雞的喉部、頰部、胸部、腹部的羽毛都是鮮紅色,羽色均勻;背的上部則是銅綠色,羽緣藍黑色,以覆瓦狀排列;背的下部、腰及尾上前部的部分覆羽是與頭頂相同的金黃色;初級飛羽是黑褐色,外側羽岬的羽緣是白色。
雄雞的尾羽非常長,中央尾羽兩枚,以黑色為基色,具淡黃色色斑,外側尾羽以淡黃色為基色,具較寬的黑色橫紋。
紅腹錦雞尾羽較長,中央尾羽兩枚以黑色為基色具淡黃色色斑。(公有領域)
影片中紅腹錦雞旁邊的是雌雞。雌性通體以灰褐色為基調,大部分地方呈黑色橫紋。尾羽長而挺括,以土黃色為基色,具深褐色、黑色相間的橫斑;腳黃色,喙綠黃。
雌性通體以灰褐色為基調,大部分地方呈黑色橫紋。(公有領域)
說起來,這種雉雞其實是中國的特有鳥種,分布在中國中西部,主要在青海西南部地區、甘肅和陝西南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及湖北、湖南等地。
牠們常活動於山地,不喜群居,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在山坡矮樹叢間生長,每到夜晚喜在針葉林樹枝上棲宿。冬季山裡食物匱乏,紅腹錦雞往往白天結群到平原農田覓食,夜晚回到山間樹上棲息。
作為植食性鳥類,紅腹錦雞主要取食豆科植物、蕨類植物、草籽等作物。牠們一般在4月開始繁殖。野外生長的錦雞一般在人跡罕至、隱蔽性強的深山亂草中築巢。在人工飼養的情況下,雌雞每巢產卵約10~15枚,經23~25天孵化,雛雞就會破殼而出了雍容華貴的黃金雉風靡歐美 原來牠們是來自…… | 紅腹錦雞 | 野生動物 | 歐洲 | 大紀元 https://bit.ly/3kDAW0J
---------------------
宋朝皇后畫像,其身穿翟衣上的圖紋即是紅腹錦雞(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也因此,古代的士大夫相見,都會帶上野雞作為禮物,用野雞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格互相勉勵。「寧死不屈」、「視死如歸」這樣的「美好品質」,對於男人來說,是一種追求;對於禮教薰陶下的女人來說,大概就是丈夫的「殷切期望」了。
翟衣的底色為深青色,運用紗羅質地來塑造高貴典雅的視覺效果,從周朝到明王朝,翟衣禮服一直作為皇后的衣冠,形式上並未有大改變,一直到清朝,才被滿族的衣冠所取代。「翟」如果作為衣服上的紋飾,正式稱呼為十二行「翟」紋。「翟」原意是指長尾野雞,而皇后翟衣上織的花紋,則是一種特定的野雞,即紅腹錦雞。
「翟」紋也不只有皇后的禮服上能使用,在皇妃、皇嬪、皇太子妃及一些命婦的禮服上也都有使用,區別在於翟的數量。皇后翟衣上翟的數量大概在148對左右,每兩對之間用「小輪花」隔開,左半邊衣袖上的翟紋是朝向右側的,而右半邊衣袖上的翟紋是朝向左側的。揭密!宋朝皇后為何穿「野雞」裝結婚 https://bit.ly/3kHPvR4
----------------------
《周禮》記載翟衣是中國古代后妃的最高禮服,由褘衣、揄翟、闕翟組成的三翟禮服,皆以翟鳥為紋。所謂翟鳥,還是得從「翟」的意思來說。翟的意思是長尾山雉,也就是俗稱的野雞,但皇后禮服上的「野雞」圖樣,可是非常高尚的動物,常見於與大婚、或出席受冊、謁廟、朝會等場合。
相傳野雞是一種性格剛烈的動物,一旦被人圍攻,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就會果斷選擇自殺,從不讓人活捉。而野雞這種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品格,也就是古代讀書人最看重的「氣節」。
 ID-3016748
▲宋朝皇后畫像,其身穿翟衣上的圖紋即是紅腹錦雞(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也因此,古代的士大夫相見,都會帶上野雞作為禮物,用野雞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格互相勉勵。「寧死不屈」、「視死如歸」這樣的「美好品質」,對於男人來說,是一種追求;對於禮教薰陶下的女人來說,大概就是丈夫的「殷切期望」了。
翟衣的底色為深青色,運用紗羅質地來塑造高貴典雅的視覺效果,從周朝到明王朝,翟衣禮服一直作為皇后的衣冠,形式上並未有大改變,一直到清朝,才被滿族的衣冠所取代。「翟」如果作為衣服上的紋飾,正式稱呼為十二行「翟」紋。「翟」原意是指長尾野雞,而皇后翟衣上織的花紋,則是一種特定的野雞,即紅腹錦雞。
「翟」紋也不只有皇后的禮服上能使用,在皇妃、皇嬪、皇太子妃及一些命婦的禮服上也都有使用,區別在於翟的數量。皇后翟衣上翟的數量大概在148對左右,每兩對之間用「小輪花」隔開,左半邊衣袖上的翟紋是朝向右側的,而右半邊衣袖上的翟紋是朝向左側的。
宋朝皇后結婚竟穿「野雞」裝 幕後原因令人鼻酸 | 新奇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qa6lcj
----------------------------------

_temp_1616203846325_temp_1616203646179_temp_1616203692838_temp_1616203731729_temp_1616203793116_temp_1616203830365


十二章紋/日月星山 龍華蟲宗彝 藻火粉米 黼黻/自右而左(第一列)日、月、星辰、山;(第二列)龍、華蟲、黼、黻;(第三列)宗彝、藻、火、粉米/「衣六章,畫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裳六章,繡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facebook_1665070135626_698381033013746896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