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嬪妃為何都要穿「花盆底鞋」,跟高又重穿著不怕跌倒嗎?專家揭秘:為了方便皇帝 - 人生向前走2.0

15775007375514 (1)1577500740256315775007408783157750073879157750073816701577500738285915775010965619

清朝嬪妃為何都要穿「花盆底鞋」,跟高又重穿著不怕跌倒嗎?專家揭秘:為了方便皇帝
2019-12-28
相信不少朋友都見識過「厚底鞋」,動不動就是個5-7公分的,女孩子們穿上還能「健步如飛」,簡直讓男士們大開眼界,不由得想問問她們,難道不怕跌倒嗎?這樣的擔心確實有必要,因為厚底鞋摔倒受傷的女性也不算少。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款「花盆底鞋」,愛看清宮劇的朋友肯定都見過,比如《新還珠格格》中有一集,民間丫頭小燕子根本穿不慣格格們穿的花盆底,直接在乾隆和皇後面前摔了個四腳朝天,那畫面「太美」,乾隆都不好意思直視了。那麼問題來了,那麼難穿的鞋子,穿它到底為何?裡面竟然有那麼多講究?咱接著看!
「花盆底」,全稱為「清代花盆底鞋」,又稱「旗鞋」,是清朝時期滿族婦女穿的一種鞋子,這鞋可比厚底鞋難穿多了,它通常以木為底,鞋底高5~10公分,最高可達25公分,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因為它落地踩下的印痕特別像馬蹄,所以也叫它「馬蹄鞋」。
但大家都知道,滿族是游牧民族,也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經常要在草原上騎馬打獵,穿這種花盆底鞋非常的不方便,滿清人到底是為什麼開始穿花盆底鞋呢,主要是因為這幾個原因。
這就要提到古代一個叫「纏足」的陋習,它始於北宋後期,到了南宋開始流行,古代女性一般從4、5歲起就開始纏足,直到長大後骨骼被裹到定型,才把纏繞的布帶解開,便成了古代男子「最愛的」三寸金蓮。
以古裝劇為例,娘娘們走路一般不都有下人扶著么?並不只是因為她們尊貴的地位,更是因為那「三寸金蓮」導致她們無法正常走路,詩人們感嘆道「腰肢只怕風吹倒」,意思是風一大都能把她們吹倒,男子看了覺得「楚楚可憐,甚是喜愛」。
當年清朝入關,滿族女子們看到漢族女子的小腳以及走路的姿態,竟然也產生了喜愛之情,所以紛紛效仿她們裹小腳,但滿族男子並不是很喜歡,比如皇太極、順治、康熙統統下令禁止婦女「束髮裹足」,甚至表示誰敢纏足,流放3000裡外。於是「花盆底鞋」應運而生,這種鞋子鞋底很高,完全可以遮住女子的腳,就達到了不需要裹腳也有「小腳」的效果,此乃花盆底的第1個用途。
第2個用途,傳說滿族的先民們當年打仗遇到了一片泥塘,不知如何渡過,有一個人提議大家在鞋子上綁上高高的樹杈子,學白鶴的樣子踩過去,最後他們順利渡過泥塘取得成功,為了紀念這次勝利,「花盆底鞋」便產生了。但我認為這樣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
第3個用途,為了方便皇帝,其實很好理解,大家都知道,皇帝素來有「後宮佳麗三千人」的說法,即使沒有3000人那麼誇張,幾十、幾百個還是有的,皇帝也不會記住所有人的名字,此時「花盆底鞋」就發揮了用處。
隨著時代的發展,清朝女子的「花盆底鞋」愈發精美,上面會有各種刺繡、雕刻、串珠,甚至還在鞋尖上掛著小穗子,加上這種鞋通常是貴族中青年女子才穿(老年多穿平底鞋),所以到了後期妃子們穿的鞋子是根據她們的地位來規定的。皇帝要是忘了眼前女子的身份和地位,只要看一眼那雙鞋,就能快速反應過來了。
其實關於「花盆底鞋」的起源還有好幾種,但皆為民間傳說,具體已不可考究,聰明的讀者朋友們,你們覺得它還有什麼用途呢?
參考資料:《漢族婦女纏足起因新解》《清史稿》

清朝嬪妃為何都要穿「花盆底鞋」,跟高又重穿著不怕跌倒嗎?專家揭秘:為了方便皇帝 - 人生向前走2.0


「高底旗鞋」的圖片搜尋結果 「高底旗鞋」的圖片搜尋結果 「高底旗鞋」的圖片搜尋結果 「高底旗鞋」的圖片搜尋結果 相關圖片 「高底旗鞋」的圖片搜尋結果 「高底旗鞋」的圖片搜尋結果 「高底旗鞋」的圖片搜尋結果 「高底旗鞋」的圖片搜尋結果 相關圖片 「高底旗鞋」的圖片搜尋結果

「花盆鞋」,不是你想穿,就能穿!
2015-11-04 16:08:02
哎,每次看清宮劇,不論穿越的、虐心的、感動的、搞笑的,小編總是能發現一些「錯誤」,比如今天給大家講的這個清代女人的「花盆鞋」吧,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可是,你有想過嗎,也許就是這樣一雙鞋子,很多電視劇都沒有「穿對」哦!!
(思考:《步步驚心》里劉詩詩扮演的若曦一開始是宮女,她能穿這「花盆鞋」嗎?)
這個鞋子,真名叫「旗鞋」,是滿足婦女入關後才開始穿的,關於它的來歷,目前有兩個:
一說是以前滿族人都住在大森林裡,滿族婦女要上山採集食物,為了防止泥地還有蛇蟲的叮咬,就在鞋底綁上木塊。
還有一說是滿族的一位先民為了度過泥潭,奪回被敵人占領的領地,而學著仙鶴腳的樣子,在鞋底綁上樹杈。
這種鞋的特點就是「高」,一般的底高5—10cm,有的能達到10-14cm,最高的25cm,我的天哪!25cm,怎麼走路啊。上面這雙是慈禧的旗鞋,通體鑲珍珠,價值據說40萬。。。
其實,旗鞋有很多種,咱們影視劇里看到的「花盆鞋」只是其中一種,下面就給大家展示展示其餘的幾款「旗鞋」:
圖上這個「平底鞋」就是滿足老年女子所穿的,便於行走,而像花盆鞋那樣的高跟鞋,女子只有長到13、14歲才開始穿,小時候也穿平底鞋
這個叫「元寶鞋」,因為底兒形似元寶而得名。
這是「馬蹄底」鞋,形似馬蹄。
這才是我們常說的「花盆底」鞋,上窄下寬,像花盆不?
好了,看完上面這些「旗鞋」,你是不是也會像小編一樣驚呼:「原來辣麼多年的電視劇白看了,好多都是騙人的。」那為什麼滿族女子要穿旗鞋,又有哪些人可以穿「花盆鞋」呢?
小編我遍查資料終於找到答案了,其實滿族女子是入關以後看到漢人女子纏足,也覺得小腳美才開始穿這種高跟鞋的,但是她們又不纏足,那腫麼辦呢?就設計了這種高底的鞋,把大腳隱藏在衣裙里,這樣你就看不到我的大腳嘍,而且這樣穿,一搖一晃,婀娜多姿,風韻猶存,所以,就成為時尚了。
(看不見大腳嘍)
所以啊,各位看官可記好了,清朝時候,只有中青年貴族女子才穿「花盆底」的高跟鞋,宮女們可是不能穿的,你想想,宮女們穿辣麼高的鞋子,腫麼洗衣服,腫麼洗碗,腫麼伺候主子。。。

「花盆鞋」,不是你想穿,就能穿! - 壹讀 - https://goo.gl/gS1Lfa
0BBMOS000BBMOS02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Exm8nP.html


清代女旗鞋——那些厚底鞋與高底鞋的分類和講究

 

女旗鞋

女旗鞋的基本定義

女旗鞋,指的是清代旗人女性所常用之便鞋。在清代的官方服飾制度中,女性在穿著朝服、吉服等時,需要穿著女靴,又名女朝靴。而制度之外的,在日常生活中穿用的則是鞋。另外,由於清代旗人女性基本不裹腳,也使得清代旗人女鞋與民人女鞋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和樣式。

女旗鞋的三種類別

清代女旗鞋,從鞋跟的薄厚來區分,大致可以分為平底鞋、厚底鞋和高底鞋三類。

平底鞋與一般鞋履一樣,鞋底普通薄厚。這樣的女鞋一般俗稱為「繡花鞋」。

厚底鞋,則是在平底鞋的基礎之上,鞋底增高一兩倍,通常是以木頭作底。厚底鞋有保持原本鞋底形狀的,也有鞋尖翹起翻上,與鞋面像平的。這種鞋尖翹起的,被稱之為「平頭鞋」。

(圖為「平頭鞋」,這是孝欽顯皇后所用的平頭鞋,因為其裝飾的緣故,又被稱為「鳳頭鞋」。)

ADVERTISEMENT

至於高底鞋,則鞋底最厚,以木為底,外裱一層白色棉布,並塗白色塗料,底面縫百納布鞋底。

(圖為高底鞋,與上面的一雙平頭鞋一樣,它也因為裝飾鳳凰而被稱為「鳳頭鞋」。)

女旗鞋的由來

清初時旗人女性正裝多用靴,便服則用鞋。當時之女旗鞋,還只是普通的平底鞋或者略厚一點的厚底鞋。清初孝莊文皇后常服像中,孝莊文皇后所穿之鞋即為平底鞋,清初的各種女性容像中,描繪鞋底的情況並不多,目前尚未見到高底鞋的出現。大致到雍正朝,從容像上可以看到,厚鞋底已經開始流行。到了晚清,高底鞋才在旗人女性中流行起來。

(清初孝莊文皇后常服像中的女鞋,十分普通。)

ADVERTISEMENT

(雍乾之間某旗人命婦畫像中的女鞋,可見鞋底已經開始變厚了。)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很多人認為,由於滿洲本身有著「削木為履」的習俗,所以高底鞋是滿洲的傳統。但是實際上,高底鞋並非滿洲所獨創,其形制很可能是入關之後逐步發展而來的。另外,目前考古已經發現明代宮廷和民間都已經有了高底鞋之雛形,二者之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不排除滿洲高底鞋也是入關之後滿漢借鑑的成果。

高底女旗鞋的分類

清代的高底女旗鞋,根據其鞋底形狀之不同,可以有花盆底、元寶底、馬蹄底等區分。

花盆底,是指鞋底由上至下,自然變小的一種鞋底形狀。這種鞋底的高底鞋穿著起來最為穩妥,故而高底鞋中鞋底最高的也是這種底,可以達到20cm以上。

(圖為「花盆底」的高底鞋。可見其驚人的高度。)

ADVERTISEMENT

元寶底,是指鞋底前部留白較多,雖然鞋底由上至下變小,但是前端縮小坡度緩慢,後端則較急。這種鞋底很難製作的較高,是高底鞋中最薄者。

(圖為「元寶底」的高底鞋。)

馬蹄底,是指鞋底由上至下,有一弧度,上下同寬,而中央較窄。這種鞋底最難走路,但卻是晚清最為流行的款式。

(圖為「馬蹄底」的高底鞋。這也是很多人印象中「女旗鞋」的典型樣式。)

不同女旗鞋的應用場合

清代女旗鞋,根據身份和場合的不同,使用情況也不同。一般人家日常只用平底鞋,遇到正式場合需要盛裝時,則改用厚底鞋,以示莊重。而官宦人家,日常便主要用厚底鞋,遇到正式場合盛裝時,則改用高底鞋。

ADVERTISEMENT

(清末穿著「花盆底」高底鞋的旗人女性)

另外,就算是在官宦人家和貴族群體之中,老年婦女也不大崇尚高底鞋,一般認為高底鞋是青年和中年所穿著,老年婦女為求穩健,則多穿厚底鞋而已。這也是因為穿著高底鞋活動十分不便的緣故。

(清末穿著「元寶底」高底鞋的旗人女性)

民間對於高底女旗鞋的使用

一般認為,女旗鞋形成厚底、高底,與旗人衣冠制度有關。「所以鞋用厚底者,乃因旗眷衣垂至地,以長身玉立為尚,用此輔助,益增其美耳。」

在晚清的時候,高底鞋盛行,民間有一種特殊的高底,將高底裡面鏤成空心,灌滿細細的白砂,然後再在底部通過針刺弄出一些花紋。這樣穿著之人一邊走,地上一邊會留下漂亮的白色印記。還有的在高底鞋的鞋底內放置響鈴,這樣每走一步便有鈴聲。

不過這些經過特殊處理的鞋雖然很花俏,但是當時世家貴族認為這種鞋「近於妖艷」,所以世家之女不屑使用,只用普通的高底鞋,故而這些經過特殊處理的鞋型也就沒有太流傳開來。

順便一提,清代高底女旗鞋的鞋底是木製的,所以不容易壞掉,也便於更換。經常鞋體已經殘破了,高底卻還很好,可以只換鞋體。

清代女旗鞋——那些厚底鞋與高底鞋的分類和講究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55mYR1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n3mbm8.html


 

201507070048762017-03-01_1447172017-03-01_1447032017-03-01_1446532017-03-01_14464320150707004890201507070048940BBMOS000BBMOS02  

清代女子為何要穿「花盆底」?
2015年07月07日 17:35 CT Jennifer
在真實的歷史中,花盆底鞋的真實情況怎麼樣呢?(圖/獨家網)
時下清宮戲裡的格格后妃們都會穿著一種名叫花盆底的鞋子,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花盆底鞋的真實情況怎麼樣呢? 順治元年(1644)滿族入關,定都北京,這個崇尚婦女「天足」的騎射民族,看見了一個滿是「小腳女人」的世界,男人娶妻,非小腳不可的天下。清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竭力推行滿族發飾與服飾,並禁止滿族婦女纏足。因而,在漢族婦女裹腳瘋狂的年代裡,滿族女性仍能保持著自己傳統鞋履的特色。
旗鞋最初為半寸至1寸,後逐漸增高至5寸左右。(圖/獨家網)
旗鞋最初為半寸至1寸,後逐漸增高至5寸左右。(圖/獨家網)
旗鞋最初為半寸至1寸,後逐漸增高至5寸左右。清宮女眷和貴族婦女大多穿4寸以上,年輕者鞋底高度可達6、7寸(即25cm左右)。嫻雅的旗裝配上高底旗鞋,使女性更顯得婷立修長,輕盈高雅。貴族婦女穿的高底鞋不僅鞋面刺繡飾珠掛穗,而且鞋底四周還鑲飾用琉璃、珍珠、寶石等材料綴成的花紋圖案。木底上面還要釘一層密納的布底,也稱「千層底」。慈禧太后穿的一雙珠履,四周鑲嵌許多大珍珠,耗銀七十萬兩,在鞋面刺繡五彩鳳凰。鳳首昂起。這也是當年慈禧太後接待外賓時穿的高底鞋,走動時高貴嫻雅,風韻非凡,可見漢族傳統文化對滿族統治者的影響。 根據木底的樣式,旗鞋可分為:厚平底、元寶底、馬蹄底、花盆底等。
根據木底的樣式,旗鞋可分為:厚平底、元寶底、馬蹄底、花盆底等。 (圖/獨家網)
根據木底的樣式,旗鞋可分為:厚平底、元寶底、馬蹄底、花盆底等。 (圖/獨家網)
1、厚平底鞋
厚平底鞋為清初期的鞋型。滿族入關前生活在寒冷的東北地區,早期以游牧狩獵為生。女子出門時常把鞋褲打濕,為了便利生活,防止腳部受寒和蛇蟲傷害,便把鞋底加厚半寸至一寸。由於厚底鞋穿用舒適平穩,成了早期年青女性的時尚鞋履,即使後來出現了高底旗鞋,也仍是婦女居家便鞋和中老年婦女喜歡的鞋飾。
嫻雅的旗裝配上高底旗鞋,使女性更顯得婷立修長。 (圖/獨家網)
嫻雅的旗裝配上高底旗鞋,使女性更顯得婷立修長。 (圖/獨家網)
2、元寶底鞋
元寶底鞋鞋底中部的木台,早期多做成倒置的台形,這種上寬下窄的形狀很似元寶,故稱。元寶底鞋一般不高,由厚平底鞋發展而來。在這個以腳小為美的社會環境中,男人們圍著「金蓮」轉,使滿族女人的天足相形見拙,聰明的婦女們吸取了漢族傳統的千層鞋底元素,悄悄將自己的厚底鞋加高,一來可掩飾自然天足,將「大腳」隱藏在高底鞋裡,二來又可以保護自己的腳丫。
貴族婦女穿的高底鞋不僅鞋面刺繡飾珠掛穗,而且鞋底四周還鑲飾用琉璃、珍珠、寶石等材料綴成的花紋圖案。 (圖/獨家網)
貴族婦女穿的高底鞋不僅鞋面刺繡飾珠掛穗,而且鞋底四周還鑲飾用琉璃、珍珠、寶石等材料綴成的花紋圖案。 (圖/獨家網)
3、花盆底鞋
花盆底鞋的木台底上沿向下漸收,成為上敞下斂狀,形似花盆,故稱。這種底一般較高,走起路來不能太快,否則難以平衡,容易摔倒,因此,年青女性穿花盆底鞋走路,都會有個適應過程。穿著時要求挺胸收腹,兩只肩膀微微地搖晃,兩只胳膊隨之左右甩動,兩腳輕邁平起平落,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平衡,形成一種慢條斯理、端莊、優美的姿勢。高高的花盆木底堅固耐穿,往往是上面的彩鞋幫面已破,鞋底還是完好。清宮后妃在慶典或年節祭祀時穿著一雙紅緞彩繡花盆底鞋,高高的木台托著刺繡絢麗的鞋兒,與紅色網繡蝶金雙喜衣相配。冬季裡的后妃們穿著紫釘綾彩繡花盆底棉鞋,足下牡丹盛開,彩蝶翩翩,一派春意盎然景像。
清宮女眷和貴族婦女大多穿4寸以上,年輕者鞋底高度可達6、7寸(即25cm左右)。 (圖/獨家網)
清宮女眷和貴族婦女大多穿4寸以上,年輕者鞋底高度可達6、7寸(即25cm左右)。 (圖/獨家網)
4、馬蹄底鞋
馬蹄底鞋的木台底形狀為「兩頭寬,中間細」,即上細下寬,中間凹型,底部前平後圓亦有四方形,因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子踏出的印跡,故有此稱號。馬蹄底鞋是較為美觀的高底鞋,深受宮廷貴婦和年青女子的喜愛。
旗鞋的婷婷玉立、高雅美姿,可謂最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婦女鞋履。但是由於這種類型的鞋不適合體力勞動,所以在民間越來越少見,到了清朝末年,「花盆鞋」只在宮中養尊處優的嬪妃們的腳上可以見到。穿上花盆底鞋可使身體增高,使身體顯得更加修長。女子走路時用雙手臂前後較大幅度地擺動來保持身體平衡,所以常常手裡拿著一塊漂亮的手帕,走起路來顯得分外端莊、文雅。

古代高底鞋,俗稱花盆鞋,竟然比現代的恨天高還要高!不信來看 - 壹讀 - https://goo.gl/JTwBtu


馬蹄底鞋:滿族婦女高底鞋。稱為「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
馬蹄底鞋:滿族婦女高底鞋。亦稱「旗鞋」。滿族婦女皆天足,舊俗喜穿木製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為之,前平后圓、上細下寬,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故名。底高達三四寸,后京師旗婦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面,富家多以緞為質,貧者布為之,皆彩繡花卉圖案,素而無花者,最為禁忌,以其近凶服。貴族婦女常在鞋面上飾以珠寶翠玉,或於鞋頭加綴纓絡。少女至十三四歲始用。民國以後,已不多見。   
滿族的女式旗鞋,稱為「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繡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還有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稱為「花盆底鞋」;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繡花鞋,亦稱「網雲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繡花,而襪子多為布質,襪底也納有花紋。滿族婦女高底鞋。滿族婦女皆天足,舊俗喜穿木製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為之,前平后圓、上細下寬,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故名。底高達三四寸,后京師旗婦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面,富家多以緞為質,貧者布為之,皆彩繡花卉圖案,素而無花者,最為禁忌,以其近凶服。貴族婦女常在鞋面上飾以珠寶翠玉,或於鞋頭加綴纓絡。少女至十三四歲始用。民國以後,已不多見。
少女至十三四歲始用。民國以後,已不多見。
馬蹄底鞋清代花盆底鞋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cYuihl
花盆底鞋
3 馬蹄底鞋 -起源
除「旗袍」、「發冠」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這種繡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后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現在都已不穿了。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高跟鞋始祖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號。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1],從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長達72年3月18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確切記錄在世界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獨立主權君主。[2]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長子,出生於法國聖日耳曼昂萊,王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普則於1640年出生。登基之初,由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娜攝政,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紅衣主教馬薩林死後他才真正開始親政。
在紅衣主教阿爾芒·讓·德·普萊西·黎胥留和馬薩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國。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將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於他的周圍,以此強化法國國王的軍事、財政和機構的決策權。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他親政期間(1661-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遺產戰爭和重盟戰爭。法荷戰爭和兩次小衝突讓他建立霸權,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後兩場大戰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大同盟戰爭因雙方厭戰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由法國王孫繼承王位,但戰爭負擔也使國庫日漸空虛,使法國國力在他死後日漸下滑。
路易十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BAJgcV

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中法文化與藝術的交會特展_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 - https://goo.gl/RAHvQS


打牌的滿族女子,都是頭上戴著一對大翅膀,沈默寡言,玩起了撲克牌。身邊有仆人給倒茶,這一天過的很是愜意

335268270_1292889294597938_1835325576745192706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