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普陀講寺 了知長老介紹 茂峰紀念館展覽品
為紀念茂峰法師,1967年寺內建成「茂公紀念館」,內藏珍寶包括:
弘一法師的題字: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早年留學日本,出家前為著名音樂家及藝術家;
嶺南派畫家高劍父及趙少昂的「五言聯」及「花鳥畫」;
日本的裕仁天皇御賜之「黃緞金燦五衣」:1924年茂峰法師應邀往台灣基隆靈泉寺講經,逗留在台三年,講經弘法,皈依四眾達萬多人。當時的日本台灣總督及其官員也曾前往聽經,及將此事呈報日本天皇,敕令贈茂峰法師金爛五衣一件,是300年來第一位日本以外的僧伽得此禮頌。

茂峰法師
標籤: 茂峰 茂峰法師 茂峰上人 慈悲王 茂峰大師 頂[0] 分享到 發表評論(0) 編輯詞條
茂峰法師
茂峰法師
茂峰法師(1888 - 1964),俗姓李,別名釋顯妙,廣東合浦縣(當時屬於廣東廉州府所轄,今屬廣西北海市合浦縣)人,有說是粵西博白人。香港佛教界最受人敬仰的佛教領袖之一,與其他大德共同創立香港佛教聯合會,並當選首屆監事長、第四屆理事長和會長。位於香港元朗天水圍天柏路 18 號的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是少數以高僧命名的佛教中學。
生於清光緒十四年,初本經商。民國四年(1915 年),廿八歲時忽悟世界之無常,生死事大。遂棄商業和家室不顧,投身合浦縣公館鎮北郊的鼇魚寺剃度,旋遠出行腳至廣東肇慶鼎湖山慶雲寺,正式出家,並留單數月。因為未受具足戒,心常耿耿,故又辭去。
民國五年(1916 年),茂峰法師 29 歲,前往南京寶華山慧居寺,受三壇大戒,並在此閱《龍藏》三年。
光緒末年在羅浮山華首台寺出家的海仁法師在江南參訪期間,於 1916 年曾返回廣東一行。時廣東諸師,多不瞭解行腳參訪的利益,海仁法師乃告以江浙法筵的盛況,鼓吹參訪的利益,於是乃有筏可、融秋、靈禪、幻波,以及稍後的茂蕊法師,先後前往江南參訪。其中也有茂峰法師在內。
民國七、八年(1918 年)間,茂峰法師行腳江南,參訪名刹。繼而求學至寧波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觀宗寺,入觀宗研究社受學,為天臺大德諦閑法師之門人,學習《天臺教觀》,成績卓著。期間開始講經說法,聲譽日隆。三年後畢業,再往南海普陀山參訪,朝禮觀世音菩薩道場。
民國十三年(1924 年)應榮宗法師之邀前往臺灣基隆靈泉寺開講。當時臺灣被日本侵佔,而日本臺灣總督老石塚及各高官均有聽法師說法,並報告本國日皇。日皇乃將一件上蓋御璽,中書寺院及法師名號的金燦五衣贈予法師。
民國十六年(1927 年)春,茂峰法師自臺灣回到廣東,稍事停留,擬去浙江鄞縣,為諦閑老法師祝賀壽誕。途經香港,為該地信徒挽留講經,法筵頗盛,以此乃留在香港弘化。
1929 年於香港新界荃灣的山中,購地建寺,因其風景跟浙江普陀山相若,故命名為東普陀,茂峰法師更把千石山改名為千佛山,又把大水坑改名為三疊潭。1933年東普陀講寺落成,與定慧寺、竹林禪院、鹿野苑等同為三十年代的著名道場。
與東普陀寺僧眾合影。
茂峰法師與東普陀寺僧眾合影。
民國二十二年(1933 年),集信徒之力,創建十方叢林「千佛山東普陀寺」,殿宇巍峨,規模宏大,係仿照大陸十方叢林的格式,集四方僧侶,專心修行,早晚課皆仿南海普陀山的儀式,每年開四次講經法會,宣揚《天臺教觀》。茂峰法師很重視僧侶教育,他在東普陀寺中創辦佛教宗學研究班,命弟子研究天臺、淨土二宗。他是早期在香港弘化的法師,對香港佛教的發展頗有貢獻。
1937 年,日寇侵略戰爭開始,期間一切宗教活動幾本上都停頓下來。出家人與香港市民同樣受到戰爭的迫害,有很多出家人因香港缺糧而回歸內地。新界寺廟多被土匪搶劫,甚至有女比丘尼被威迫供出藏金地點,稍有不遂即以煤油淋身,活活燒死。 其時東普陀茂峰法師因為曾受日本天皇贈以黃緞五衣,日軍官長見到,皆以禮恭敬以至寺內地方不至過於騷擾。後來鄉村婦女到寺避難有百多人,法師慈悲皆將他們藏於女客堂之後座。雖然生活艱難,但是法師堅持修行功課,寺內大眾,雖一日僅得一粥,仍依法師不去。
1941 年日本復發動太平洋戰爭,是年十二月竊占香港。香港淪陷期間,日軍所到之處姦淫掠奪,百餘村婦到寺中避難。茂峰法師為救蒼生,將日皇所贈黃緞金燦五衣,懸掛胸前,立於寺門,日軍見狀如見天皇,不敢冒犯,東普陀寺一度為避難所,成為香港最多僧侶掛單的佛寺,寺名遠播。在日軍佔領香港期間,筏可、茂峰等法師,為維護佛教道場之安全,乃聯合緇素大德,及日僧宇津木等,共同組織香港佛教會,以為香港佛教的代言機構。
在東普陀寺
茂峰法師在東普陀寺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香港一眾法師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接收日僧津木二秀法師灣仔道 117 號東本願寺一棟四層木樓物業。自此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茂峰法師當選首屆監事長,筏可大和尚則為創會理事長、首屆會長。後來繼海仁、倓虛二位老法師之後,茂峰法師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第四屆理事長。
戰後,全港大小寺院都有僧多粥少的現象,有些僧人更流浪街頭乞食。根據東普陀 茂峰法師的傳記所載,有弟子問茂峰法師:「寺中實情,香積幾無隔日之糧,庫中不及百元之積蓄,目下數十清眾,已難維持,倘若一語收單,如潮湧至,計將安出?」(香積即廚房。文意是:寺院已沒有明天的糧,庫房裡連一百元也沒有。現在寺院養幾十個和尚,已經很難維持,如果宣佈接眾,所有僧人就會一窩蜂湧至,那怎麼辦呢?)法師答:「一莖草葉一滴露,一個和尚一缽齋」,意即照單全收。「聞風所及,一日之內,二千餘指」,即在消息傳開後,一日之內,已有二百多人湧到,不到數天,寺院下來已經有很多人。那時,正是戰後未 久,大家仍在艱苦之際。可幸,在善信聽到這件事後,都捐獻糧油。十日之內,東普陀已積米數百包。
1948年,香港逐漸從戰亂中復甦,但大陸的內戰卻越趨緊張,大量難民南逃,九龍佐敦道碼頭一度坐滿南下的僧人,無處容身。後來茂峰法師接收了他們,但沒有地方留宿,搭起了樹屋來。
1949 年,正值大陸政權交替之際,大陸僧侶避亂流徙香港者為數甚多,是時茂峰法師的東普陀寺, 不辭困難,大開方便之門,宣佈掛單,所有僧眾均可留單。一時之間,避亂香港的佛門僧侶,上至大德長老,下至青年學僧到東普陀寺掛褡棲止者為數至夥。5月,東普陀講寺圓通寶殿重修落成,110 歲的南華寺住持虛雲老和尚、極樂寺住持定西和尚等南北禪教大德,鹹集一堂。虛雲老和尚稱許東普陀講寺海音接衆,告諸弟子如以財物供養,不如轉送東普陀供衆。虛雲老和尚說:「不要供養我,眾僧南來,食住艱難,病無醫藥,境況甚苦,東普陀海單接眾,使流亡者得以安身,汝以財力供養我,不如轉贈東普陀供養,功不唐捐。」自此之後,香港再沒有露宿街頭的僧人。茂峰法師亦由此贏得「慈悲王」的美譽。 當年獲接濟的出家人不乏今日香港或海外佛教界中堅分子,例如:知定法師、度輪法師、洗耳恭聽麈法師、融靈法師、暢懷法師、隆根法師等等。
1964 年,為響應佛教聯合會籌募佛教醫院經費,茂峰法師親身主持清明法會,三月初一日,於期間圓寂,為法亡軀,世壽七十七,僧臘四十九,隨後安葬於東普陀講寺後塔墓。
東普陀講寺內有很多匾額和對聯,如釋顯妙敬書的「圓通寶殿」、康長祐敬獻的「普門示現」及釋妙峰撰書的「東粵名山此處莊嚴便為南海,普陀勝境如斯妙景即是西天。」目前,寺院住持一職已傳三代,第二代了一法師和第三代現任住持了知法年,爲慶祝道場創建六十周年,花費百萬重修;寺內佛像亦用了四十萬元重鋪金裝修,並作隆重開光典禮,極一時之盛。
1967 年建成的茂峰法師紀念堂有鎮寺之寶,裏面安放了茂峰法師生前的用品︰臥室的用具、衣物、文件等,還有近代高僧弘一大師的題字,聞人毛文達及其他人士送的文殊師象,畫家高劍父和趙少昂分別送贈的五言聯和花鳥畫等其他著名人物致送之物,亦懸掛堂中。當中最矚目的是茂峰法師塑像和鎮寺之寶金燦五衣。
寺園中置有很多石灣陶瓷公仔,如觀音大士、善財龍女、彌勒菩薩、諸天神佛、八仙賀壽、漁樵耕讀、亭台樓閣、寶塔拱橋等等。茂峰法師曾說過,精研佛學的居士,來此自會上藏經樓;喜歡談禪的,自會找去禪堂;喜歡經教的,也自會向座主論義學去。至於婦孺,除了帶他們看公仔,隨機說觀音得道,買魚放生等等。一染識田,永為道種。玩公仔,比登座說法,功效尤廣。

「金燦五衣」的圖片搜尋結果

茂峰法師的金燦五衣是東普陀鎮寺之寶「金燦五衣」的圖片搜尋結果

日皇賜予茂峰的金燦五衣-金襤五衣-絡子---茂峰法師取得台灣曹洞宗布教師資格

「絡子」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曹洞宗絡子---寺宝・文化財|秩父虹寺 廣見寺 - https://goo.gl/HlqVZ1

絡子・絡子環 - 仏壇の通販なら | 仙台中居堂オンラインショップ - https://goo.gl/25VM3x


 

觀世音菩薩向來是佛門慈悲的象徵。位於荃灣老圍村的東普陀講寺,為承接觀世音菩薩大悲度生的宏願,不僅取了浙江普陀山這著名觀音道場作為寺名,其開山祖師茂峰老法師,更是一位為人稱頌的菩薩行者,每遇時局艱困,老法師都能以悲智雙運開出種種善巧方便的利生之行,慈悲滿懷,令人讚歎,是以一直被佛教界尊稱為「慈悲王」。
早年的東普陀講寺名聲很大,海內外佛教徒無不對它稱頌讚歎。這並非因為寺內格局有什麼華麗不凡,恰好相反,若比起各大寺院來說,早年的東普陀寺,不過是一格局平實的莊嚴道場。
一念悲心開單接眾
東普陀講寺之所以名滿海內外,全因開山住持茂峰大和尚行持的慈悲作風。比方東普陀在香港淪陷的大戰期間,曾一度成為過百僧眾的避難所;又例如1949年發生中國內戰,令大批百姓逃離來港,其中南移的北僧(尼)也為數甚多。當時香港各大小寺院剛經歷戰亂,日子都很艱困,物資匱乏,僧多粥少是常有的事。面對此時過千驟然來港的內地出家眾,本地四眾弟子一時也無計可施,只好慢慢設法解決。但來港僧尼日多,每每因人地生疏、言語不通而化緣不易,甚或日則流蕩街頭,夜則棲息無所。茂峰法師見此情況,頓時發起大悲心,跟寺內大眾商議開單接眾。事實上,東普陀寺當時已有數十住眾,早無隔宿之糧,庫房儲蓄也不到百元港幣,假如開單接眾的消息傳出,一旦有上千僧尼湧至,該如何解決食宿問題?茂峰法師卻不認為這是問題,反而極有信心地說︰「一莖草葉一滴露、一個和尚一缽齋。況有韋馱菩薩在上,倘僧伽不嫌本寺淡泊,其食甘水齋耳。」意思是只要寺內有一草一露,大家都能一粒同餐,同甘共苦,深信一切自有佛菩薩護持,著寺內大眾不必憂慮。
十日積米數百包
果然開單接眾的消息傳出後,一天之內,就有二千多名露宿街頭的僧尼如潮湧至東普陀。為了解決住宿不足,茂峰法師立刻自負材木、自削竹竿搭建臨時寮房;當寺內大眾看見法師如此熱心為眾,亦即時加入搭建行列,不久便蓋成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雲水堂,又同時搭建葵棚安頓女眾。正因為茂峰法師這念悲心,另有寺院也受到感染,稍增了收容人數;各方善信在聽到此消息後,亦紛紛捐獻糧油等救濟物資,結果恍如奇蹟一樣,十日之內,東普陀已積米達數百包。自此之後,香港已再沒有露宿街頭的僧人,茂峰法師亦由此而得「慈悲王」的美譽。
五年閱畢藏經七千卷
佛經記載,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倒駕慈航,發願聞聲救苦;始建於1933年的東普陀講寺,取名自著名的觀音道場普陀山,本來便具有發揚觀世音菩薩大悲度生的志願。開山住持茂峰法師生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29歲在南京寶華山慧居寺(今稱隆昌寺)受三壇大戒,並發願在寺內閱大藏經,如是花了五年閉關,閱畢《龍藏》七千多卷,後隨觀宗寺諦閒老法師講經說法,聲譽日隆。1924年,茂峰法師首應邀赴台灣靈泉寺講經,開始海外弘法。
金燦袈裟保全女眾
日皇賜給茂公的金燦五衣
沒料到此次台灣弘法活動卻對後來影響重大。其時台灣剛被日本侵佔,茂峰法師辯才無礙的講經消息,傾動四方,連日本台灣總督和高官均有列席,並將盛況報告了日皇。日皇於是敕令賜予一件刻有法師名號的金燦五衣,是為三百年來第一位日本以外的僧伽得此禮頌。正因為有了這件金燦五衣,後來在香港淪陷期間,日軍長官見到才不敢冒犯東普陀講寺,保護了當時到來寺中避難的百多名鄉村婦女,自此以後,東普陀亦成為了香港最多僧尼掛單的佛寺,寺名遠播。今天本地不少高僧大德,如知定法師、度輪法師、洗塵法師、融靈法師、暢懷法師、隆根法師等等來港之初,都曾在東普陀掛單。
東普陀開山建寺
1927年,因為得到香港居士潘達微、朱大同、何東夫人張蓮覺等眾人聯合禮請,茂峰法師自台灣來港,先在香港摩羅廟後街的法源堂講經,廣結法緣,其後因地方太小,再轉至利園戲院台上開講《心經》二次,吸引如潮信眾,盛況之哄動,前所無有。法師有感在港弘法緣機成熟,遂在荃灣老圍覓地建寺;到了1933年,東普陀寺全部落成,規模完備,包括正中的圓通寶殿,供奉觀世音菩薩、西方三聖、彌勒、文殊、普賢等佛像。寺內其他格局則有︰延壽堂、祖堂、功德堂、天王殿、韋馱殿、觀音殿、藏經閣、禪堂、圖書館等等。1964年,茂峰法師圓寂,寺內又在三年後建成「茂公紀念館」,除安放茂峰法師的塑像,和他生前所用的臥室用具、衣物、文件,以及文人墨客贈予的字畫、文物等等,當然還展出了那件曾保全寺內上下數百僧眾安危的鎮寺之寶——金燦五衣。

佛門網站 Buddhist Door - 東蓮覺苑 Tung Lin Kok Yuen - 明覺特刊第51期 - https://goo.gl/zxlaF8

「金燦五衣」的圖片搜尋結果


 

釋善慧法師(1881年3月8日-1945年12月11日),俗名江清俊,法名常覺,別號露堂,臺灣基隆市人,祖籍福建汀州永定縣[1]。明治29年(1896年),他由齋教基隆源齋堂張賜歡太空引進龍華派,法名普傑,與於基隆地區的鼓山湧泉寺僧妙密、善智、妙性、元精親近,明治35年(1902年)由善智法師攜同至湧泉寺,禮景峰和尚受戒出家,法名常覺[2]。返台後他於基隆月眉山創建靈泉寺,為日治時期臺灣佛教四大派系之一月眉山派的創立者,也是「臺灣佛教中學林」的創立者,與善智師同受時人譽為臺疆二甘露門。明治40年(1907年),善慧法師入日本曹洞宗,為靈泉寺住持,明治44年(1910年)赴日本東京研究大藏經,並領受為日本曹洞宗布教使。[3]
在二次大戰之後積極籌組臺灣佛教總會,但不久便於1945年年底於士林啟明堂圓寂[1]。

中國高僧介紹:善慧法師
「善慧法師」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氣: 4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2-03-22 7:59 AM 標籤: 中國歷代名人, 僧侶道士, 歷代高僧
根據連橫寫的《台灣通史》卷廿二<宗教志>的記載,紀元一六六一年(清世祖順治十八年)明遺臣鄭成功,入主台灣時,台灣佛教已漸興起。惟早期台灣佛教,系以「在家佛教」或「居士佛教」的齋教為主;從清代到日據時代(光緒二十一年至民國三十四年,紀元一八九五至一九四五年),齋教一直是台灣的主流。鄭氏以台南安平為首府,當時佛寺數量極少,且多集中於現在的台南縣市內。正統佛寺及僧尼的出現,一說是紀元一六六一年建於台南市的竹溪寺,一說是紀元一六六二年(清聖祖康熙元年 )建於台南的小西天寺為首。其次是鄭成功之子鄭經,所倡建的彌陀寺,再次為咨議參軍陳永華,所建的龍湖巖。

康熙廿三年(紀元一六八三年),施琅平台後,福建境內禪宗各派僧侶,亦相繼渡海來台弘法,由於地方官吏、士紳的熱心護持,或整修、或興建許多頗具規模的佛剎。研究顯示,到了清朝,台灣佛寺大約有一百零二座,且分佈地區也不再拘限於南部。康熙末年(紀元一七二零年後),台北已有龍山寺、劍潭寺的興建。台北由於移民聚落的增加,經濟力量的大幅提升,於乾隆(紀元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中期以後,逐漸取代台南的地位。

日據時代,日本佛教各宗派,亦紛紛移植台灣,個中以曹洞宗的勢力最為龐大;當時,台灣本土佛教(尤其是齋教)為求自保,只得相率投靠日本的佛教組織。而在那個時候,台灣佛教界有所謂的「四大門派」之說,即基隆靈泉寺月眉山派、台北觀音山凌雲寺派、苗栗大湖法雲寺派和高雄的大岡山派。崛起於日據時代初期的基隆靈泉禪寺,由於開山祖師善慧法師許多歷史性的創舉,讓該寺成為台灣佛教從齋教轉型為正統佛教的重要據點。

光緒廿五、六年前後(紀元一八九九至一九零零年)福建鼓山湧泉寺善智、妙密,兩位禪師自內地來台,先是住錫在當年基隆玉田街奠濟宮後樓的觀音殿,隨緣說法度眾,從而接引了年輕的齋教徒江清俊(即日後的善慧法師)投身佛門。

善慧法師為基隆人(祖籍福建汀州永定縣),生於清光緒七年(紀元一八八一年)二月九日。靈泉禪寺現任住持晴虛法師,撰《善慧上人傳略》中,述及善慧法師:「自幼聰慧,夙稟善根,髫齡即喜摘花供佛,舉止異於常童;九歲入學書院,授業國學,品學兼優。十六歲即隨母皈佛茹素,年方弱冠,即慧悟不群!」

光緒廿八年(公元一九零二年),在善智禪師的引薦下,善慧法師至福建鼓山湧泉寺禮景峰法師為師,從而受三壇大戒,正式成為比丘,也成為鼓山法脈的正統徒孫,時年廿二歲。返台後,善智、善慧二師,合力於基隆弘化(妙密禪師來台年餘即過世),成績斐然,時人譽為「台疆二甘露門」。為進一步「安僧弘法」,善智禪師向信徒倡議 「須建佛寺伽藍」;孰料話出不久,善智禪師即圓寂,建寺的艱鉅工程,遂由善慧法師一肩承擔。

成就建寺功德的善緣,先是有基隆大水窟莊的茶商林來發,發心捐出位於基隆東郊山區一甲多茶山道場(現屬信義區),繼而獲得基隆仕紳江忠良、許松英、許梓桑等善信的鼎力贊助,於光緒卅四年(紀元一九零八年)完成大殿建築,並由當時應邀來台的鼓山湧泉寺性進法師命名為「月眉山靈泉禪寺」。爾後歷經兩次擴建,先後完成天王殿、東西廂房及靈泉三塔。

整體看來,靈泉禪寺之原始雛型,系采大陸叢林四合院式之佈局――前殿奉祀彌勒菩薩及四大天王,後殿為供奉釋迦文佛的正殿,東廂為庫房、齋堂,西廂為禪堂、客房,為一以磚瓦、木材及部份石材所構築而成的素雅禪寺。當時寺內所奉佛菩薩、尊者及護法諸天等聖像,皆出自福建名雕塑師林起鳳之手,工法細膩、靈氣活現,堪稱極品!唯從寺前依舊佇立的石燈及寺內一尊日本風格的觀音浮雕像,亦不難嗅到當年受到日本佛教影響所留下來的氣氛。

「虔意真修何用遠遊南海;誠心禮拜即此便是西天」(前殿楹聯),「靈谷春深山鳥都參祖意;泉巖夜靜松濤不礙禪心」、「般若花開香滿大千世界;菩提樹長影遮百萬人天」(正殿兩副楹聯),寺內外禪機盎然的聯語,為樸素的禪寺,平添了幾筆詩情畫意!

靈泉禪寺的興建,為北台灣樹立了傳統禪宗叢林的典範。開山以後,善慧法師秉持「 三學並弘,作育人才」的宗旨,致力於種種法務的推展;除了培養僧才、提倡禪修外,更在民國前兩年(紀元一九一零年)農曆四月八日佛誕日,於靈泉禪寺為在家二眾,舉辦傳戒法會(約卅多人受戒),此舉為台灣佛教史上的大事之一,為台灣佛教主體性的建構,開啟了第一步!

民國元年(紀元一九一二年),法師卅二歲,為了方便學人研究經義,在蔡桂林秀才的陪同下,專程到日本東京,向文部省請回一套《新修訓點大藏經》,而靈泉禪寺,也因此成為全台寺院中最先擁有全套藏經的寶剎,意義非比尋常!請回藏經後,隨即於該年秋,舉辦「愛國佛教講習會」,講師有大陸來的會泉法師、日籍的渡邊靈淳法師及善慧法師本人;參加講習的會員四十多人,則來自全台各地。這是台灣佛教史上另一創舉――第一次由佛教舉辦的大型佛教講習會。

民國二年(紀元一九一三年),善慧法師偕弟子德融(日後任靈泉寺第二任住持)遠渡重洋至印度朝禮聖跡,並游化緬甸、大陸著名寺院,請回玉佛多尊並佛舍利若干顆,成為該寺鎮山之寶。民國四年(紀元一九一五年)中秋節,舉辦為期三週的全島坐禪大會,來寺參加者有四十多人,成績卓著。雖然法務日趨繁重,善慧法師一本度生不倦的悲懷,為法奔波,化跡遍及島內外。

民國六年(紀元一九一七年),應台南信眾之請,重興法華寺及彌陀寺。該年,除發起創立「台灣佛教青年會」,擔任幹事長一職外,復在日本曹洞宗、台北別院院長大石堅童禪師的協助下,於台北開辦「台灣佛教中學林」(為今泰北中學之前身),以為長期培養佛教人才之搖籃,是為台灣佛教史上第一所正規的佛教學校。

同年秋末,為「靈泉三塔」的完成,啟建七壇水陸大法會。法師原擬邀請當時揚名江浙叢林的圓瑛法師(紀元一八七八至一九五三年)與擅長表唱水陸懺文的歧昌法師來台主持;後因圓瑛法師臨時不克踐約,遂改請著名佛教改革領袖,後成為民初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虛法師來台。太虛法師於法會結束後,曾參訪台北、台中、彰化等地,並在善慧法師陪同下,遊歷扶桑,對台灣佛教及日本佛教的發展經驗有深刻的印象,並引以為自身佛教改革措施的參考。

民國十二年(紀元一九二三年),善慧法師應鼓山湧泉寺之聘,主持開壇傳戒。翌年,復應四川怡山重慶寺之請,傳授四眾戒法。目前靈泉寺仍保有當時鼓山湧泉寺監院等為法師誌喜的匾額,文曰:「證果得四禪十地;種因先五戒三皈。」民國廿三年(紀元一九三四年),法師游化南洋,先後應請出任檳城榜樂寺、雙慶寺及新加坡普覺寺住持,法雨普潤海外僑胞!而在中、日戰爭期間,法師為溝通中、日關係,履跡上海,並被推舉為杭州佛教會會長,所發揮的影響力,當不容忽視!

民國卅四年(綸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台灣光復,善慧法師為團結佛教界力量,積極籌組「台灣佛教總會」(日據時代曾有日人主導「南瀛佛教會」之全島性佛教組織),可惜還來不及召開成立大會,法師即於該年十一月底示疾,延至十二月十一日下午撒手西歸!總計世壽六十五,僧戒臘四十又四。「善心輔法雨功績萬世不朽;慧力啟靈泉德業千古長存。」從當時普陀山法雨寺常住拜挽的哀幛,可知法師在教界所受到的高度尊崇。雖然法師色身已杳,然其生前所培養的法眷弟子,遍及台灣全島,對於正法的流布,有莫大的貢獻!

靈泉禪寺在光復後,因人才外流及人事的更迭,一度中落,幾至荒廢。直到紀元一九六七年秋,現任住持的晴虛法師(紀元一九三一年生,一九四五年正月出家,一九五三年春於靈泉禪寺受具足戒)被信徒代表推選就職後,再度接續善慧祖師以佛教教育文化淑世利群的志業,振興道場,並順應時代的脈動,進行整體的規劃建設。先是開通兩條朝山汽車道路(一通往基隆市區,一通往瑞芳四腳亭),以活絡生機、暢盛法緣。接著改善環境,擴建殿捨,已重建完成彌勒殿、文教會館及教育館等數棟。刻正進行覺皇寶殿(中殿)、文化會館及社教館等大型建築工程活動。往後的發展重點,將著重於興辦各類佛教文化教育,並開發風景區育樂設施,以其成為「佛教六和文康樂園 “之模範道場。

靈泉寺為了健全該寺的人事組織,奠定法制,以利寺務的推動、發展,自紀元一九七一年起,即依政府法令,成立宗教財團法人組織,抱持「弘教導俗」的宗旨,興辦文教、慈善、公益事業,以宏揚聖教、淨化人心,進而發揮輔政濟民,淑善人群的作用。目前設有「善慧文教基金會」及「佛心慈濟會」兩種專案組織,前者重於文教設施、獎助學金的提供等,後者則重於社會貧苦及急難之救濟。寺內並設有「華文佛教學院”及圖書館,以利有志學佛者研修佛法。

在紀元2零零零年的千禧年,靈泉禪寺除了春季舉辦第三屆「緬甸帕奧禪修營」的國際弘法活動外,更預定在秋季啟建「大乘戒幢傳授護國千佛三壇大戒法會」,一方面慶祝開山建寺一百週年,一方面紀念善慧祖師一百廿歲冥壽。靈泉禪寺在晴虛住持的帶領與緇素二眾的通力襄助下,正以嶄新的風貌,延續昔日輝煌的弘化記錄,為當代台灣佛教再添光彩。

善慧法師_互動百科 - https://goo.gl/mUPoyd


隋朝奇聞!貧女以十粒米供養僧人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四月 14日, 2018
隋朝時,終南山有一位得道高僧,法名普安,很受人們尊敬愛戴。凡是他出現的地方,一定是人馬聚集之處。
家貧心不貧
一天,普安和很多僧人來到大萬村。大萬村有一戶田姓人家,由於家境貧寒,田家的四個女兒都是衣不遮體。
田家長女名叫華嚴,芳齡二十。她聽說高僧普安已來到村中,就想去供養僧人。華嚴看看草廬四周,家徒四壁,家裡只有兩尺粗布,沒有什麽東西可以拿去供養高僧。
華嚴痛心自己的家境實在貧窮,悲嘆自己前生沒有多造福份。她抬頭仰望不禁悲憤地哭泣。忽然,她看到房梁上的孔隙中,插著一團乾禾。取下來細看,從中她找到十粒米粟。
儘管米粒屈指可數,她還是用心磨去米糠,連同那兩尺粗布,想送給僧人。華嚴低頭一看,自己衣不遮體,不能出門。於是等到天黑之後,她悄悄地爬到僧房附近,將粗布放下,又將米粒放進飯桶內。
至誠供養 粟米變成金黃色

貧女誠心以粟米供養僧人,隔日早晨,粟米竟然變成金黃色。示意圖。
攝像者: fotolia
她默默地祈禱說:「因我前世貪婪吝嗇,所以今生遭到這樣的苦報。現在,我在佛前懇求並至誠地懺悔。以這些微薄的物品,供養眾僧。從今以後,如果我的貧窮罪業已經還完,就願甑(音贈,古代蒸食的炊器)中的米粒,都變成金色吧。」說完,華嚴抹去眼淚,就悄悄地回家了。
第二天早晨,人們看到甑中的米飯,全都變成了金黃色。眾人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是貧女夜間供養的緣故,爲此紛紛讚歎她的心地實在真誠。有一位義士聽說這件奇聞,就接濟貧窮的田家。長女華嚴最後出家修道。
曾經有人好奇,貧女又不是施捨黃金白銀,前世的罪業怎麽能因爲這麼一點的施捨,就消去呢?對此,清朝的周安士說:「雖然只是兩尺布、十粒米,但對於田女華嚴,可是全部的家産,她把自己全部的家産都捨盡了。那前生的罪業,又怎麽能不消除呢?」
寡婦聖殿奉獻小錢 獲耶穌嘉讚
耶穌剪影
攝像者: fotolia
在聖經的故事中,也有雷同的情節。
有一位貧窮的寡婦來到聖殿,她往施捨的箱中,投入了自己僅有的兩枚小錢。耶穌看到後對眾人說,這名寡婦所投的錢,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多。因爲眾人施捨,都是因爲自己還有多餘的錢,才拿出來施捨。但是這名寡婦不是,她把自己全部賴以爲生的錢,全都投進去了。
貧女供養十粒米的故事發生在隋朝,寡婦聖殿奉獻的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耶穌還在世的時候。雖然東西方的語言、信仰各不相同,但是至誠至善的心不論在哪個文化、哪個時代中,都一樣閃耀著光芒。@*#
參考資料:
1. 《安士全書‧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2. 《路加福音》廿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