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台第一鄉」正名;北港鎮公所則重新粉刷顏思齊登陸紀念碑+水林鄉最近掀起一股「顏思齊熱」,訴求水林鄉是明朝顏思齊來台最早紮寨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VgNw0H
顏思齊為日本甲螺,為此集團的領袖。漢人海上領袖顏思齊,他被稱為甲螺,顏思齊字振泉,福建漳州海澄縣人。因宦家欺凌,揮拳擊斃其僕,逃往日本,以製衣為業。數年後,積蓄頗豐,仗義疏財,有名聲。顏思齊在日本廣結英雄+福建省人顏思齊者,與鄭成功之又鄭芝龍結夥,自稱日本甲螺而撫馴台灣,此外常劫奪福建廣東一帶沿岸,其勢不可當。顏思齊死後芝龍繼承其後業,又自稱為日本甲螺。但所云甲螺即頭之意。+甲螺時代的台灣,除了原本就居住在此的原住民以外,已經是走私客、海盜出沒之地。甲螺一詞有海盜或海盜頭子之意,海盜顏思齊曾自稱「日本甲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2Tdstp


來去雲林/移墾台灣起點是台南? 那你就錯了,是雲林!
記者王以瑾/雲林報導.攝影 2011.03.30 / 09:02
雲林水林鄉日據時代曾經有座機場,部份神風特攻隊是從此處出發,經過半個世紀,現在已完全看不出機場的模樣,只剩這座被水田包圍的防空碉堡。(記者王以瑾/攝影)
雲林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顏思齊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的領導人是顏雲林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顏思齊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的領導人是顏「七角井」的圖片搜尋結果雲林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顏思齊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的領導人是顏雲林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顏思齊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的領導人是顏「洪近其獻拓印籤詩」的圖片搜尋結果「洪近其獻拓印籤詩」的圖片搜尋結果雲林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顏思齊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的領導人是顏

這是清道光十二年-洪近其舉人為順天宮(舊朝天宮),手工所雕刻撰寫的木板對聯與60塊籤詩版。
現在還保存在順天宮的神龕底下喔,目前還未公開展示,如果要參觀可以跟順天宮人員或蕃薯村的社區理事長連絡喔。
*有注意到洪近其舉人獻拓印籤詩板上刻著「朝天宮」字樣而不是「順天宮」嗎? 這是因為順天宮原紀念聖母來自朝天閣因此取名為朝天宮, 但為了日後與北港朝天宮發生不必要誤會 地方人士請示蕃薯寮媽, 在蕃薯寮媽同意下改名為 「順天宮」。

---------

談台灣開拓起始,以鄭成功為主軸,並以台南為中心位置者,佔了大部份史籍資料,但事實上,先民大規模移墾台灣的濫觴,應該是跟隨顏思齊,而這第一批移民的登陸地點也不是台南,而是「笨港」。在雲林水林鄉──一個旅遊地圖上很陌生的鄉鎮,就有著許多台灣開發起始的遺跡
若要簡單地描述顏思齊這個人,他就是一個海盜首領,專門搶奪日本與中國海岸線間的商船,之後選定在台灣落腳,他在台灣設了十寨,其中一寨的寨主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當時的台灣除了顏思齊的海盜集團之外,還有日本的倭寇,以及有兵艦保護的荷蘭商旅船,共3股勢力在此活動
顏思齊是在1620年(明天啟元年)登陸1625年染上瘧疾病故,由鄭芝龍接替所有權力
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的領導人是顏思齊,其登陸地點是「笨港」,這些都沒有爭議,但麻煩的是,清朝嘉慶年間的大洪水,使得「笨港」變成一個無法確定其所在的歷史名詞,台灣的開發起點,只能大致知道是雲林水林、北港到嘉義新港之間的區域,若要進一步確切指出登陸的那個碼頭,那可就難了。
水林鄉在北港左側,若是以地理位置來說,水林是比北港更有可能是古笨港碼頭的所在,但這只是邏輯推測,並沒有實際的憑證。雖然無法指出那個笨港碼頭的所在,不過,當地倒是有一些先民留下的生活遺跡,証明此處是廣義的笨港,也就是最早由顏思齊開發的那個區域。
七角井是以力學原理搭起,目前全省可能僅存兩座。水北村村長洪茂仁手指著的區域是後來為保護古井而仿照古法疊高出來的,外面還加了一層水泥固定,有點畫蛇添足的味道,300多年的古井,井口原本和地面平行。(記者王以瑾/攝影)
最古老的物證之一就是七角井一般的井都是圓型,但這個井卻是七角型,是由薄型的紅磚砌成,據說,造井的紅磚是顏思齊船隊的壓艙石,這可能是漢人在台灣中部的第一口井,目前這種型式的井全台可能僅存兩座,都在水林鄉,但只有水北村這口井300年來未見枯竭且水質清澈,仍是附近居民的家庭用水,且每年冬至還會依循古老習俗拜井神。
七角井是楔形原理打造,如同搭拱橋一般,兩片斜磚會緊緊夾住中間那塊磚,就這樣維持一個穩定的平衡狀態,當時打造這個七角井的師傅肯定不知道什麼力學原理的大學問,但一樣建出這個不需水泥只靠力學的水井,先民的智慧,常讓人驚嘆!
↓道光十二年,舉人洪近其獻拓印籤詩,可見這間媽祖廟名為「朝天宮」。(記者王以瑾/攝影)
↓蕃薯厝順天宮外觀。(記者王以瑾/攝影)
北港、新港媽祖廟爭正統,看得人霧煞煞,水林鄉的蕃薯厝媽祖廟也很古老,當地人傳說,這座廟供奉的媽祖是跟著鄭芝龍來的,但立廟時間則遲至康熙初年(1662年),已有350年,媽祖是少見的立姿拿著香朝天,因此這間廟原名「朝天宮」,道光年間舉人洪近其獻拓印籤詩時,仍可見到「朝天宮」字樣,之後不知何故改名為「順天宮」
「僅會一處碑」不是明鄭時期的古蹟,而是日據時代所立,但卻和顏思齊有關係,日本據台時期,將顏思齊與鄭芝龍的部屬舊墳挖出,骨骸集中一墳,位置在法輪寺後方,但為何做此舉措,現場並無文史資料說明,僅立一碑「僅會一處」
「僅會一處碑」原本淹沒在荒煙蔓草中,後來才由水北村村民整理出來。(記者王以瑾/攝影)
說到古蹟,還可以再提一下日據時代的機場遺跡,位於水林鄉林顏厝寮的水田裡有一座水泥建築,此為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機場防空碉堡,日據時代這一大片水田一直到連到北港都是機場範圍,之前還有一些砲台、旗台等設施,可惜都已被破壞,有些還是近10年才拆除。
地方耆老回憶,二戰後期美軍轟炸台灣,水林鄉民還曾幫助日本政府以竹編紙糊飛機詐敵,美軍以為炸掉一批日本軍機其實只是燒掉不值錢的假飛機;神風特攻隊也有部分從這個機場起飛,據說這些知道自己將壯烈犧牲的勇敢飛行員,出發時帶著白手帕向地面上的人揮揮手,在水林上空盤旋了一圈才飛出外海,將生命交付給戰爭。
日據時代在台灣建有多處機場,但留下的遺跡不多,這座碉堡相當珍貴,可惜縣政府未盡力保存,任其荒置,它的週遭都是水田包圍,只有冬天稻子收割、水田水放乾之後才有機會走近它。

「僅會一處」的圖片搜尋結果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雲林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顏思齊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的領導人是顏

嘉義許紫鏡謂余:『顏思齊之墓在嘉義東南三界埔,俗稱番王墓』。余欲往視,忽忽不果。今紫鏡已逝,未知尚有知之者否?按史:思齊海澄人,以眾據臺灣,鄭芝龍附之。其後延平肇造東都,則基於此。當是時,何斌亦從思齊於臺。斌之子孫,居於鳳山維新里,所謂「前何」、「後何」者也;則其墓亦當在此。
一四三、嘉義許紫鏡謂余-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5840102) https://bit.ly/3R8a7Tb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顏墓」疑案 連景初 p.44附圖:嘉義縣牛稠埔之古墓 臺南市歷史館管理員石暘睢君,於四十一年十一月間在南大南門外師爺塚前管事園,發見一明代古墓,墓碑上鐫有「澄邑晨暘曾公墓」及「崇禎十五年」字樣,以上述年號來說,該墓較鄭成功之入臺早了十九年,南市雖號稱古都,但在「曾墓」發現前,原有之可考古墓,不過為鄭成功之曾蔡二姬墓,鄭公子墓,五妃墓及李茂春墓等,但年代均較「曾墓」為遲,曾墓為目前臺灣發現古墓中的年代較早者,認此為一重要史蹟的發現。 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長陳漢光於聞悉後,認為此墓「實不足為奇」,且云:臺灣古墓可據而可考者以嘉義縣之三界埔尖山顏思齊墓為較早。陳組長又謂:顏墓在數年前已被發現,地址在嘉義南鄉里尖山,邑人并立有紀念碑於側,臺大歷史學系教授楊雲萍及省文獻會藏有「顏墓碑」及「紀念俾之相片,前嘉義市長宓汝卓亦作有「顏思齊墓考」一文,以證實確有「顏墓」。 至是因發現「曾墓」而引起了「顏墓」的疑案。鄭成功曾稱臺灣「為家君手創舊業,棄由荷人經營」。鄭成功父鄭芝龍明天啟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隨顏思齊入臺者。如「顏墓」確於數年前被發現,可說是臺灣史上的一重大發現,因國人之大量移居臺灣實自顏思齊始。 顏思齊當年病逝臺灣情形,連雅堂臺灣通史顏鄭列傳所載,多據江日昇的臺灣外記,外記謂:「天啟五年乙丑秋夷月,顏思齊往諸羅山(嘉義昔稱諸羅)打圍……飲過度,受感風寒,自知不起,與天生(楊天生)訣曰……言訖嗚咽氣絕,天生隨即殮殯,設立掛孝……」 據省文獻會「臺灣自史蹟抄本」顏思齊墓謂:顏思齊字振泉,福建海澄人,民前二百九十一年(明天啟元年)來臺。原註:據續修臺灣府誌建置文作天啟元年,連雅堂顏鄭列傳作天啟四年按元年近事實。(筆者按:鄭成功於日本寬永元年誕生於日肥前平戶千里濱,寬永元年即天啟四年,也即甲子年,鄭氏墓誌銘稱:王父(指成功)生於甲子年,芝龍係在日生成功後隨顏思齊入臺,且江日昇臺灣外記,鄭亦鄒鄭成功傳亦稱思齊於天啟四年渡臺。)鄭芝龍附之,入北港,築寨以居,鎮撫土蕃,分汎所部耕獵。漳泉無業之民,亦先後至,凡三千餘人。五年秋九月,思齊入諸羅山打獵,病死,葬於諸羅東南三界埔山,原註:今嘉義縣水上鄉三界村。其墓至今尚存。原註:據連橫(雅堂)臺灣通史顏鄭列傳。 又民國卅七年四月嘉義市長宓汝卓顏思齊墓考題記謂:「顏思齊,宇振泉,福建海澄人,雄健任俠,避仇赴日本為縫工……天啟四年六月既望,窺德川幕府失民心,約鄭芝龍等擬倒幕事洩,幕吏捕之,急與芝龍等浮海至北港,築寨撫番,事墾殖,擬以臺灣為根據地謀再舉,漳泉之民聞風歸附者三千餘人,天啟五年(公元一六二五)秋九月,思齊率眾入諸羅山行獵,病傷風,數月篤,集芝龍等廿六盟弟而訣曰……思齊死,眾推芝龍為首,而葬思齊於諸羅三界埔之尖山,即今立石處也。」此為宓氏顏墓考所述。至如何發現顏墓及何以證實三界埔之古墓即為顏墓,宓氏顏墓考中并未提及。 省文獻會主委黃純青,去年十二月十五日答南市汪有序君詢有關顏墓,信中謂:「顏思齊生平事蹟及死後安葬發現經過等情,本會極力調查,尚未發現確證,茲附臺灣省史蹟抄本(省文獻會稿)以資參考」,史蹟本上顏墓記載,已見本文上引,該抄本謂顏墓至今尚存,係據連雅堂通史顏鄭列傳所載,顏鄭列傳謂:「曾過諸羅之野,游三界之埔,田夫故老,往往道顏思齊之事,而墓門已圮,宿草□焉。」但連氏是否親往勘查過顏墓,實成疑問,此於較後撰述之連氏「雅言」中可以見之,雅言謂:「嘉義許紫鏡謂余,顏思齊之墓在嘉義東南三界埔,俗稱番王墓,余欲往視而忽忽不果,今紫鏡已逝,未知尚有知之者否?」 本年元月十四曰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七人,為勘查顏墓,前往嘉義,承嘉義縣長林金生熱心協助,借用汽車,井派水上鄉公所人員為嚮導,於下午三時許出發,至黃昏(五時許)方登水上鄉南村牛稠埔(三界埔南)尖山南邊之山岡,至則但見此傳說中之所謂顏墓,係一古墓,山上未見樹木,墓旁荒草叢生,墓穴土壤頗為完整,墓碑作長方形,高二、二二臺尺,寬一、六八臺尺,厚二寸八,碑面經已風化,無任何鐫刻或文字痕跡,為一十足之「無字碑」,墓四週亦無何遺物,側建有顏思齊墓考碑,即卅七年四月嘉義市長宓汝卓所建,(古墓及顏墓考經攝影携回)據該處(南鄉村)劉村長言,渠由新竹遷至該處已三十餘年過去未聞此墓為顏墓,光復後宓市長來查勘後方聽說。而當時宓市長之所謂發見顏墓,不外因閱連雅堂通史載三界埔有顏墓,所以命水上鄉公所人員調查,聽說鄉公所人員係據該鄉國姓村八十餘歲老人黃天生(黄前年逝世,時八十八歲)所指稱,也即連氏雅言所說:俗稱「番王墓」,此田夫故老的傳說是否信而有徵,殊為疑問,即臺大歷史系教授揚雲萍所撰臺灣史人物之一顏思齊,其中有關顏墓,所弔亦不過連氏的通史,此外遍閱臺灣府誌及諸羅縣誌,以及日人所著各種臺灣史蹟冊籍,均未見有顏墓之記載,則田夫故老傳說中的「番王墓」即為顏墓,證據殊為薄弱。 以牛稠埔尖山南之(古墓即宓氏立顏墓考處)地形觀之,該處山岡清秀,古墓背靠尖山,左右兩旁山丘如雙臂伸出,墓前一望開濶,面對現南靖糖廠蓄水池(頭前埤),該墓穴之覓定,恐出堪輿家之手,且墓碑頗具規模,恐非思齊當年流亡荒島,能於叢莽中覓得佳壤,況當年顏輩不過「海上英雄」,住無定所,室家未安,顏死後楊天生鄭芝龍等倉卒為之殮殯,亦無閒情思及為顏覓好風水以蔭顏之後人,顏死後鄭等仍過海上漂泊生活,事後恐亦未能為顏改葬,及芝龍受撫返大陸後,再營顏墓實少可能。 牛稠埔古墓碑面經已風化,了無痕跡;目前臺南市所存古碑二百餘件中,碑面全風化者,只有現立人街三山國王廟門前壁間之無字巨碑,三山國王廟建於清雍正七年,此無字碑來源無古考。再觀牛稠埔古墓之完整,恐係當地已進入相當安定時期後所經營者,與顏思齊當年之獵於諸羅,尚一片荒莽,似不可同日而語。 總之,現牛稠埔古墓雖經宓汝卓建顏墓考,稱之為「顏墓」,但宓氏及省文獻會所據,均為連氏通史,文獻會之主委黃純青既說過:「本會極力調查,尚未發現確證」,連氏本人於「雅言」中也含糊其詞,充其量不過據田夫故老傳說而已,是則連氏修通史時以三界埔傳說中之「番王墓」為顏墓,實為乏確證之「大膽假設」,前嘉義市長宓汝卓之顏墓考,不過係大膽假設的「大膽附會者」,而省文獻會陳漢光組長所謂:「臺灣古墓而可考者以嘉義縣顏思齊墓為較早」且云:「顏墓在數年前已被發現,邑人立有紀念碑於側(諒指宓氏顏墓考)云云,更不足論矣! 雖現尚未有人能提出有力考證,以證實牛稠埔之古墓非顏墓,但任何人在未發現有力考證以證實上述確為「顏墓」前,顏墓還不是一疑案嗎?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https://bit.ly/3t64YTl

 



(雲林)水林順天宮藏寶 疑為明代宣德爐

2017-02-10

〔記者黃淑莉/雲林報導〕雲林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籌辦一年一度元宵文化祭活動,整理廟內古文物找到一個底部刻有「大明宣德年製」字樣的銅製香爐,可能是距今近六百年的「宣德爐」,廟方如獲至寶,將委請專家鑑定真偽。

  • 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發現的「宣德爐」。(記者黃淑莉攝)

    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發現的「宣德爐」。(記者黃淑莉攝)

  • 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發現的「宣德爐」底部刻有「大明宣德年製」字樣。(記者黃淑莉攝)

    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發現的「宣德爐」底部刻有「大明宣德年製」字樣。(記者黃淑莉攝)

蕃薯厝順天宮奉祀媽祖,根據廟史記錄建廟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建廟初期為草寮,加上地方適合種番薯,因此稱「蕃薯寮媽」。

順天宮顧問王鎮略表示,順天宮經過多次改建,地方耆老對清朝道光年間改建使用的石雕香爐有印象,昨天發現的「宣德爐」許多人第一次看到,研判應該是早年地方開拓祖先從湄洲背著媽祖金身時一起帶來的香爐,第一次改建時可能因香爐太小改換石雕香爐,放置在廟內儲藏室沒人發現。

昨天廟方人員整理文物發現,覺得銅製香爐造型特殊、雖年代久遠表面仍十分光滑,且底部刻有「大明宣德年製」字樣,上網查詢驚覺可能是價值不斐的「宣德爐」。

順天宮主委吳盈昌指出,元宵遶境活動是村內重要慶典,今年除首次展示多樣廟內具有歷史的文物,包括宣德爐、道光年間的石雕香爐、木刻平安符、村內清朝舉人洪近其贈送給廟的籤印等,另還有熱鬧的遶境、射火馬等活動。


 

雲林水林順天宮 發現近600年的宣德爐

2017-02-09  14:45

[記者黃淑莉/雲林報導]雲林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籌辦一年一度元宵文化祭活動,整理廟內古文物意外發現一個銅製古香爐,底部刻有「大明宣德年製」字樣,由於「宣德爐」真品罕見,廟方如獲至寶,也將委請專家鑑定真偽。

  • 雲林水林蕃薯厝順天宮發現距今約600年的明朝宣宗年間製作的「宣德爐」。(記者黃淑莉攝)

    雲林水林蕃薯厝順天宮發現距今約600年的明朝宣宗年間製作的「宣德爐」。(記者黃淑莉攝)

  • 雲林水林蕃薯厝順天宮發現距今約600年的明朝宣宗年間製作的「宣德爐」。(記者黃淑莉攝)

    雲林水林蕃薯厝順天宮發現距今約600年的明朝宣宗年間製作的「宣德爐」。(記者黃淑莉攝)

  • 雲林水林蕃薯厝順天宮發現距今約600年的明朝宣宗年間製作的「宣德爐」。(記者黃淑莉攝)

    雲林水林蕃薯厝順天宮發現距今約600年的明朝宣宗年間製作的「宣德爐」。(記者黃淑莉攝)

  • 雲林水林蕃薯厝順天宮發現距今約600年的明朝宣宗年間製作的「宣德爐」,村民得知前往查看。(記者黃淑莉攝)

    雲林水林蕃薯厝順天宮發現距今約600年的明朝宣宗年間製作的「宣德爐」,村民得知前往查看。(記者黃淑莉攝)

  • 順天宮燃放「面桶炮」炸轎。(記者黃淑莉攝)

    順天宮燃放「面桶炮」炸轎。(記者黃淑莉攝)

順天宮奉祀媽祖,因所在地是蕃薯厝又稱「蕃薯寮媽」,從清康熙創廟至今有340多年,順天宮主委吳盈昌表示,每年元宵節蕃薯媽連續3天夜巡遶境,廟方會發給各家戶大符,重頭戲是「射火馬」,即在竹編或紙紮馬上綁上沖天炮,點燃後直到整匹馬燃燒化為灰燼,另外還會燃放「面桶炮」炸轎。

吳盈昌指出,蕃薯媽元宵遶境活動是村內重要慶典,許多旅外村民都會返鄉參與,今年廟方擴大舉辦,整理多項廟內具有歷史的文物,包括道光年間的石雕香爐、木刻平安符、村內清朝舉人洪近其贈送給廟的籤印等。

今天還在儲藏室內發現一個銅製香爐,仔細考究發現竟是「宣德爐」,廟方人員如獲至寶,許多村民得知也跑到廟裡查看。

吳盈昌與廟方委員們歡迎大家元宵節到順天宮欣賞古文物及體驗地方元宵遶境射火馬活動。

===================================

時間:2014年2月22日
地點:水林蕃薯厝順天宮(雲林縣水林鄉蕃薯村蕃薯厝102號)
交通方式:搭乘嘉義市公車或嘉義客運前往北港站轉乘往宜梧公車,至「蕃薯厝」站下車再步行入村莊約四分鐘即可抵達。該班車次不多,出發前務必留意往返時間。
【水林蕃薯厝順天宮簡介】引自蕃薯厝順天宮網站
據洪氏族譜記載:本庄闢野始祖曰、洪月翁生於順治六年,歲次已丑【公元一六四九年】,福建同安蒲田人氏,距今已有三百五十餘年。
洪月翁年屆十七,行至本庄發覺野生蕃薯,就在此搭寮定居開荒闢地種植蕃薯,獨自生活三年,洪翁時年二十,這時心中想起故居親人,因而在當年春植後就回故居與親人談及在台流浪經過,同時接引他二嫂及兩位姪兒同到本庄,欲要起程時正值夏秋之際,海浪甚大,故前往湄洲嶼請大媽副身、玄天上帝、上王、太子護航,並帶故居十三都祖先遺骸來本庄奉祀,當時只搭個草寮安奉大媽、上帝爺、上王、太子金身,年久草寮上攀滿蕃薯藤,故稱該草寮為「蕃薯寮」,主祀媽祖為「蕃薯寮媽」。此後洪氏族親定居在本庄傳宗接代,至三代洪文翁時,育有六男,人丁壯旺,時已開荒十八甲多,原來大崙頂位置對田園管理較不便,草寮亦陳舊無法居住,於是于乾隆十二年歲次丁卯【公元一七四七年】移居在今洪貞先生之住處,重建草廟,奉祀眾神,由洪氏宗親輪流看守,這時廟宇寬闊又妝吳、劉兩府千歲及池府千歲在廟奉拜,眾神皆很靈感,洪家親族亦甚平安。
乾隆五十四年、歲次己酉【公元一七八九年】仲秋,連降豪雨數天,洪水氾濫,又有海水倒灌,庄四周低窪處皆成澤國,在此間不知何方漂來柴木一枝,長約丈餘,兩頭空洞,橫跨在草廟後一口古井西側水溝上,村民淘水必經該水溝,因此該柴就當為淘水過溝之橋板,奇異的事又在此柴木發生,該柴木女人通過安然無阻,男人跨上就會跌落水溝,無法由此通行,黑夜時,該柴木常發出豪光,因此庄民甚感疑慮,就請示眾神,北極上帝降乩指點該柴木是聖母感念眾信仕熱心供奉,特從外國渡來之神柴【萬年青香柴】,要再彫刻本宮鎮殿大媽所用。庄眾受指後,四處求請名彫刻師來彫塑神像,但請來之彫刻師異口同聲說:神材中空無法彫刻,這時信徒又感懷疑,再度請求眾神,聖母指點:時日未到,不可彫刻,並指點北方白沙屯已漫延瘟疫,不久有人會來本地查問神材及神材治病諸事,希望眾弟子將柴木兩端砍些給來訪者,廟裡管理人照聖母旨意並將神材搬入廟宇存放。果然不久有數位陌生人至,同時如聖母旨意求問神材,因此廟管理人照意行事,結果甚為應驗,此後遠近求神材治病者絡繹不絕。
時間經過數年,丈餘之神材已剩下中段三尺多,這時發覺神材中段密緻無隙。忽然來了一位佛像彫刻師向本宮廟宇管理人談起數天前有位姑娘請他到廟彫刻一尊天上聖母,這時管理人驚訝!問那彫刻師,去請懇的姑娘形像及經過,並在聖母前擲筊取信,果然不錯。因此照聖母旨意將該神材彫塑鎮殿大媽尊像。同時用石琢香爐一個,時係道光八年、歲次戊子【公元一八二八年】。在這人煙寥幾的田莊,聖母香煙鼎盛,各庄社祈求聖母庇佑信徒日眾,因此其他姓氏有王、吳、周各姓氏遂移居本庄,使庄社日漸繁榮。
至咸豐十年歲次庚申【公元一八六0年】,洪位翁發起遷建宮廟籌設基金一千五百元,同時請示聖母踩輦重選建廟基地,結果再向前推五十公尺【即現廟址】重建木磚造宇,建畢,眾弟子敬贈「英靈赫濯」大木匾一塊答謝神恩。
其後歷盡滄桑,時局變化無窮,自日本侵臺後,倡言所有神像焚火燒化,當時本庄信仕內心難堪又不敢反抗,只好將廟內大小神像各自分藏,洪炎先生將鎮殿大媽請藏於自家衣櫃內,朝夕奉香獻茶,一次日本人舉行大搜查時,洪先生心恐被發覺,於是利用夜半將大媽移藏庄北洪井先生蔗園中,用木框罩上,框上覆蓋稻草,並派家人注意。不料隔了數天洪井先生用刈耙在該蔗園按行除草,耙畢回途中與洪炎先生相遇,問及牽牛帶耙做何事,他說到蔗園行耙,此時洪炎先生心急,又問洪井先生是否每行皆行,他回答當然每行皆做,這時洪炎先生暗中急著想看個究竟,並向洪井敘述藏聖母在他蔗園裡之事,但洪井說並未發現,於是洪炎獨自前往探查,結果該行蔗溝沒有行耙,這時洪炎先生心胸大開,並秘密告知家人與鄰居此事,從此信徒知其情形者莫不膜拜。光復當初,百廢待興,本宮又推派管理人整理廟內雜務,各家存藏之神像亦紛紛請上廟來受村民奉拜,同時村民協議在廟宇兩側建設學堂,於是村民識字者日漸增加,出外經商求職者亦逐漸加多,無論經商求職都先信聖母相紕或籤書,個個皆很應驗,因此每逢聖母誕辰外地都回鄉拜謝。
在民國五四年歲次乙巳【公元一九六五年】元月十五日本村旅居嘉義經商信仕洪朝宗先生言起本宮廟宇陳舊,磚頭碎粉,應該重建。這時本村洪建章先生招募地方人士及本村旅居外地之信徒商洽洪朝宗先生建廟之議案,結果異口同聲贊成,即時展開募捐並擇原址擴建,舊廟即擇日拆除,籌建工作隨即展開,籌建人員一面請建築師籌劃建築工作。沒多久在本庄募得新臺幣壹佰貳拾多萬元,而外地採記付方式,因此廟內多處建築皆由外地記付,致使總工程費無法估計,本宮第四次重建就在當年陽月竣工。
【阿中隨筆】
水林舊稱「水漆林」,康熙五十六年由周鍾瑄所編的《諸羅縣志》當中即有記載;〈規制志/水利/涸死陂〉:「水漆林陂 在赤山莊.灌本莊及大竹圍、龜仔港等莊.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一十兩助莊民合築.」,可見當時此處為農業用地,不過文獻上的記載相當稀少,縱然「水漆林」之名散見各冊,但多半只的是同名的武西堡水漆林。水林的文獻記載已屬罕見,要進一步探討番薯厝的歷史更是不容易,遍查清代相關文獻對此地的著墨少之又少,只有在光緒二十年(1894)倪贊元的《雲林縣采訪冊》才能找到寥寥數語;在〈雲林縣采訪冊/蔦菘北堡/積方〉一節錄有:「番薯厝莊 八十七戶、四百丁口.」,除此之外便無相關記載。在〈義塾 社學 祠 宮 廟 寺 觀 碑 坊 匾〉一節當中全都以一個「無」字帶過,推斷當時的蕃薯厝莊僅是一個普通規模的聚落,因此並沒有引起倪贊元太多注意。根據順天宮沿革提到該廟為洪姓族人所創,創廟過程為典型的家神變宗族神再變為鄉神,因此創廟年代應當是獲得當地居民普遍認同後方能立之,在此之前當屬家神。
從官方文獻當中無法找到順天宮的紀錄,從廟裡所收藏的文物著手是另一個的方向。目前順天宮收藏的文物當中,年代最早的是道光戊子年(1828)的石製方型香爐(見http://www.jccn.idv.tw/yeangjer/temple-tour-menu-03.htm),爐耳為立身獅像,造型古樸有趣。如爐身所註之年代可信,那麼當時居民有財力能打造這樣的香爐,推斷廟宇當已創建。此外,道光十二年(1832)由洪近其所奉獻的木製符印,上頭刻著「番珠厝庄朝天宮」字樣(見http://www.jccn.idv.tw/yeangjer/temple-tour-menu-03.htm),這也是能為順天宮創建提供佐證的文物。廟方沿革提到洪近其為蕃薯厝庄的清朝舉人,然而查詢《雲林縣采訪冊》的記載,並沒有舉人洪近其的資料,如蕃薯厝庄真於道光年間出了一位洪舉人,那麼倪贊元斷不會不錄於冊內,是故相關史料需再多所探討。
又根據沿革記載,順天宮原稱朝天宮,為了避免與鄰近的北港朝天宮混淆方於咸豐年間易名。至於「番珠厝」三個字更是巧妙地記錄下族群移民的痕跡;「番珠」兩字乍看之下可能會讓人摸不著頭緒,其實這樣的記載則是道地的記下了「讀音」。臺灣閩南話分為兩支優勢腔調,一為漳州,一為泉州,而泉州腔就是一般所謂的「海口腔」,最明顯的就屬臺灣中彰雲海線一帶的口音。這兩個系統雖同屬閩南方言,但彼此還是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差異,尤其是韻母最為明顯,其中一個例子便是齊齒韻和合口韻的對應。例如:魚、豬、去…等,漳州腔念作[hi]、[ti]、[ki],泉州腔讀作[hu]、[tu]、[ku]。「薯」的讀音同樣也有這樣的對應關係,分別讀作[tsi]以及[tsu],「番珠」的記載正是反映了此地的泉州腔調。在今日優勢腔將番薯念作[ㄏㄢ ㄐㄧˊ]的情況下,「番珠」兩字更是具有歷史意義與價值。
清代的臺灣時常發生族群械鬥,漳、泉械鬥更是時有所聞,這兩支族群雖為親近,但卻也因口音的不同而彼此劃分,也流傳了兩個口音彼此話鋒相對的趣聞。泉州人以善於經商聞名,因此財力相對較擅於務農的漳州人來得雄厚,因此在為神明祝壽所準備的祭品上自是有所差別。據說曾有泉州人準備了一整頭的豬與羊來祀神,漳州人看了帶點嘲諷地直呼:「全(泉)豬全(泉)羊,真是鬧熱」。泉州人聽出弦外之音,不甘示弱地回:「將(漳)羊徙過來,將(漳)豬徙過去」。這段趣味的小故事帶了點先民在移民過程中彼此較勁的背景,也點出了口音的差別,也就是因為會產生這樣的「誤會」,因此現在多半稱之為「豬羊全付」,或是「豬羊全台」。
再論順天宮所藏的文物,正殿神房上方的「英霛赫濯」匾上落款記載:「咸豐庚申年敬置,本庄眾弟子仝叩」。庚申年為咸豐十年(1860),然而自古稱頌媽祖神威的匾、聯,多半是以德、聖…等具有神聖意涵的詞彙,或是慈、慧…這類偏女性,以及海、雲…等具有海神色彩。「英靈」兩字多是用來稱頌武神、王爺,例如澎湖縣白沙鄉港子村的保定宮,奉祀的是關聖帝君,廟裡就有一方咸豐八年的「英靈赫濯」匾,是故順天宮的這方匾額所獻的對象與動機不禁啟人疑竇。
由文獻、文物來探討順天宮的創建似乎還是罩著一層迷霧,也再次讓人體悟如沒有留下紀錄,年代一久,很多值得保留的記憶就會隨之湮滅,相當可惜。現階段我們無法為番薯厝順天宮的創建史釐清脈絡,但這依然無損蕃薯寮媽在信徒中的地位。
水林較之隔壁的北港而言是個寧靜的鄉村,對於依靠客運的背包客而言算是個不方便抵達的地方,要到蕃薯厝更是如此,首先要先搭到北港,然後再轉搭往宜梧,一天只有六班,時間點也不平均,著實讓初次造訪的阿中慌張了一下。在蕃薯厝站下車後,沿著巷道走進村裡,很快就能抵達當地的信仰中心─順天宮。各式各樣色彩絢麗的裝飾,顯示出順天宮甫經整修,虔誠的信徒透過華麗媽祖的宮殿來展現自己對聖母庇佑的感恩。如今的順天宮是一座擁有三川殿、正殿、後殿以及鐘鼓樓的大廟,正面共開五間,簷上裝飾彩南方建築風格,安有大量的交趾、剪黏陶像。三川殿正脊脊背為雙龍護三仙交趾像,其衣飾上的釉彩鮮豔豐富,人物表情肅穆莊嚴。不過三仙通常是以中央福神為首,高於左右兩仙,但順天宮這組三仙,祿仙卻比福仙來得高,與他處甚為不同。三仙兩側為祈求吉慶將軍乘龍像,兩將身揹四營帥旗,頭戴盔,身披甲,表情英勇威武,擔任著護衛道場的重責大任,陶像上的釉彩炫麗,在陽光的照射下更顯神采奕奕。燕脊下方的印斗是秦瓊、尉遲敬德這組民間最常見的門神組合,同樣也立於高處護持道場。正脊兩道規帶前方的牌頭則非是常見的武場戲齣,而是兩組眾仙朝賀,甚為特殊。兩側過水門的簷上脊背裝飾則以天官賜福為題,兩道規帶牌頭則是常見的四聘題材,都是用交趾陶像的方式呈現,人物表情細膩而生動,透過見賢思齊而產生的仿效,讓廟宇達到潛移默化的教化效果。牄脊處為代表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陶像,四天王冑甲上的剪黏繁複華麗,表情威武,手中分持不同的法器。而雙重屋簷下的吊筒豎材則是以八仙人物為主角,透過人物的互動,勾勒出八位神仙不同的人物性格,只是這幾組豎材的漆上得過重,使得雕刻的細膩度受到掩蓋,有些可惜。兩側鐘鼓樓的塔頂分別為仙翁與麻姑。眉開眼笑,親切和藹的南極仙翁,左手杵著拐杖,右手捧著仙桃,親切的長者風範令人望之欣喜。而另一頭的麻姑則是肩挑花籃,手捻蓮花,身旁仙鹿為伴,為大家帶來福祿雙全。
再看到三川殿的簷下裝飾,正面的封簷板有「仙人飲鶴」的彩繪,典出周靈王的太子晉,又稱王子喬於飲鶴池登仙之故。兩側有詞題道:「道濟天下」與「周知萬物」。最外側墀頭的交趾像構圖較為簡單,各有兩位人物,只是較難看出其故事性。墀頭下方則是「憨番扛厝角」,兩位濃眉大眼的力士作勢扛起屋簷,這樣的題材常見於雲嘉南廟宇。力士下方的水車堵則是用壓克力板保護著,裡面的裝飾是以剪黏呈現,手法古樸,應該是早期的作品,故事題材則是四聘中的「三顧茅廬」與「渭水聘賢」。正面兩側的宮燈吊筒同樣也有木雕豎材,這裡則是以「耕」與「樵」的人物為題,多少也符合當地居民的職業性質。吊筒後方的「螭虎栱」頭頂「方斗」托起步通,兩側平面上各有一彩繪,主題分別是耕、樵、漁、讀,象徵社會上的各種行業各司其職,一片太平之象。
廟宇簷下裝飾最顯眼便是看樑,順天宮的看樑串起了二十四孝當中的數則故事,相當具有巧思與教化意涵。故事當中有「賣身葬父」、「懷桔遺親」、「哭竹生筍」、「咬指心痛」、「為母埋兒」、「扇枕溫衾」、「禮斗祈代」、「單衣順母」、「湧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怠」以及「拾椹供母」等十二則。當中我們在屏東慈鳳宮隨筆當中介紹過郭巨「為母埋兒」的故事,在這裡則是和大家分享「懷桔遺親」;故事出自東漢末年擔任廬江太守的陸康,有一次帶著年僅六歲的兒子陸績,到九江面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但是陸績卻暗中收起三顆。等到陸績向袁術拜辭時,但懷中的橘子卻掉了出來,袁術不悅的說道:「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陸績連忙回答:「欲歸遺母。」。這一段故事讓世人稱讚陸績的孝順之心,也成了二十四孝中的「懷桔遺親」。看樑上一連串的故事組合,彰顯出順天宮勸勉世人以孝為先的用心。然而看樑上的雕塑和先前過水門上的吊筒豎材一樣,都有金漆過厚的問題,掩蓋了工法的細膩。
三川殿上的步通同樣也有彩繪作品,以君子雅士的喜好為題材,有周敦頤的「茂叔觀蓮」、李白的「青蓮醉酒」,以及盧仝的「玉川品茶」。盧仝,號玉川子,唐代詩人,一生愛茶成癖,因此有「茶聖」的封號。據說盧仝經常取玉川泉水烹茶,所以自號「玉川子」,留有一首《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契不得,惟覺兩腋習習輕風生。」步通下方的員光則是以木雕方式呈現,題材為熱鬧的武將對戰。
整座三川殿的主結構是以洗石子工法為主,裝飾的部分除了有門扇的木材,其餘則是石雕。正門門楣上方懸掛著順天宮的宮名牌,落款題到「民國乙巳年桂月吉置」,民國五十四年(1965)歲次乙巳,距今約五十年,這年是順天宮最新一次大規模的重修,但如今這方牌匾的新穎度看得出來是近年重新粉刷再掛上去的,少了些古味。下款為「蕃芝厝眾弟子敬立」,將「蕃薯」二字改為「蕃芝」,又再一次展現以音取字的手法。門楣上少了常見的雙龍拜塔或是八仙朝賀,而是一句橫聯:「順乎臧逆乎否宜監于天」,意思是應當由天來統領我們依順善良的人,遠離邪惡的人,下方對聯題到「順古通今合聖德之更始,天南地北端母儀以足臨」。兩側門扇頂板有花鳥鏤雕,身堵則是武戲鏤雕與花卉,下方裙堵同樣是麒麟回望。正門一對石獅鎮守,屬於近代樣式。再看三川殿兩側龍虎壁堵;蒼龍教子興雲佈雨,瑞虎教子嘯傲山林,也教化下一代道德品行,帶有傳承的寓意。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匠師嵌入玻璃珠作為龍虎眼,讓龍與虎看起來更加活靈活現。
從龍邊的小港門進入,兩側壁堵上各有一幅彩繪,龍邊為「天官賜福」,虎邊為「財神送寶」,畫作中的主角天官與武財神眼神靈動,彷彿緊盯著來人一般,此外武財神身後的老虎眼神同樣銳利,讓人讚嘆畫師高超的技巧,畫作上題到作者為洪平順先生。洪平順為在地的蕃薯厝人,從小就離家赴嘉義學習油畫,接觸寺廟彩繪工程,奠定其彩繪工作的基礎。洪老師畫中的人物表情生動而自然,並且加入西畫當中的光影效果,自成風格,作品遍布全國,是當代著名的廟宇彩繪大師,水林順天宮裡的彩繪也多出自其手。前拜殿上方的橫樑也有豐富的彩繪,其中有一幅題為「引福」,鍾馗爺袒胸露肚,手搖摺扇引來蝙蝠,身邊小鬼伺候,人物的個性隨畫作躍然「紙」上。前拜殿上的一對彩繪石柱,手法較為樸拙,展現出另一番趣味。回頭欣賞門板上的門神彩繪,這作品同樣出自洪平順老師之手,秦叔寶柔和卻堅定的眼神,與尉遲恭的剛猛而有神形成兩種不同的風貌,也傳達了兩者不同的人物性情。一人配弓,一人帶箭,兩人搭配方震退邪祟,也是暗示著神靈是慈悲的,非到緊要關頭,決不斷言動武,這樣的配置才是符合古制的。望出正門外可以用另一個欣賞三川殿上方的其他裝飾,例如在正門上方橫樑的照面便有一對背生雙翅,頭綁兩髻的童子,雙手拉起下方的一幅「百壽圖」畫作,畫中的彭剪受桃花女指點前往服侍兩位仙人因而得以享壽八百年,頗有暗喻來此的信徒只要虔敬祈求,神靈終將助願的意涵。
站在天井處可以回頭欣賞前拜殿樑上另一面的彩繪,最靠近天井的上方壽樑有一幅題為「三綱五常」的畫作,墨色為底,運用光影的效果以黃色作畫,畫面清晰主題明確。「三綱」指的是儒家認為的三種人道關係原則,分別是孝、忠、貞。而「五常」則是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人倫關係的原則。畫面裡五位長者端詳著三口大缸,以音取譬,煞是有趣。另一通較粗的壽樑上方則是繪著眾仙聚會圖,八位神仙表情各不相同,藍采和俏皮的戲著金蟾,荷仙姑在一旁優雅的瞧著,漢鍾離、張果老認真地對弈,曹國舅觀棋不語,韓湘子兀自地打著盹,呂洞賓一貫飄逸的耍帥,李鐵拐倚著大葫蘆,似是指導著呂洞賓動作一般。同一張就能看出不個人不同的性情,也是世間眾生的寫照。
登上台階進入正殿,媽祖婆的金身就安座在神龕當中,因為剛整修不久,所以整座神龕顯得富麗堂皇,光彩耀眼。鎮殿媽臉上雖有斑駁但絲毫不減慈悲,「喙笑目笑」的迎接十方信眾,讓人望之欣喜,不由得想更親近祂,仔細一瞧媽祖娘娘還有帶著耳環呢!就在鎮殿媽的正前方,有一尊尺寸較小,神冠與神衣看來較為老舊的金身,這位便是順天宮著名的立身媽祖,也是傳說中洪姓先民渡海請來的開基神像。媽祖以立身姿態出現的金身,在臺灣實不多見,因此順天宮的開基媽格外特殊與珍貴,微笑的臉龐,不變的是媽祖一貫給予信徒的安定、慈祥的力量。開基媽的兩側則是各有一尊身披紅綵帶,頭結紅綵球的金身,看來應當是負責出巡護境的媽祖婆。神龕兩側當然少不了媽祖最得力的助手─千順兩將軍,順天宮的鎮殿將軍看來較為精瘦,作金剛怒目相,為聖母觀、聽世間疾苦。神龕前方的神桌上安奉著中壇元帥李哪吒,這尊太子金身雖受香煙燻陶而顯得有些漆黑,但稚嫩的臉龐展現出最親近百姓的親切笑容,掄槍執圈的英姿看來格外帥氣。神桌的下桌上有一只石香爐,是順天宮目前的主爐,正面刻著「澎湖縣白沙鄉大□村一三三號」,字體模糊無法判讀。查詢了白沙鄉現有的各村以「大」為起始的也只有「大倉」,但對照爐身上刻的字體又不似「倉」,因此只能暫時存疑。不過這石爐上的題字,似乎我們前文所提到的「英霛赫濯」匾有某種地緣上關聯,洪家先祖是否與澎湖白沙有關,或甚至是洪家其實就是從白沙鄉移民渡台,這就有待更多先進們的討論與發掘了。
正殿兩側的牆壁上,各有一幅精緻的剪黏作品,主題一是「穆桂英救夫」,楊宗保因陣前招親違反軍令而被父親楊延昭判刑,穆桂英聞言親身前往解救。另一幅則是「吳國太選婿」,甘露寺中吳國太親自會見提親而來的劉備,一場爾虞我詐的政治婚姻於焉展開。這兩場戲齣傳達的都是有驚無險的劇情,頗有祈求神明保佑之意。剪黏手藝相當精細,人物表情生動活潑,著實為民間藝術之珍寶,廟方現以壓克力罩阻絕保護著,不過卻也讓人無法仔細欣賞工藝之美。神龕兩側有通往後殿的過水門,門上各有一幅以藍色為底,只有人物的交趾作品,一邊為三顧茅廬,另一邊為渭水聘賢,工法細膩精緻,也是值得駐足細觀之處。
後殿為主祀觀世音菩薩的佛祖殿,陪祀文殊、普賢、地藏王菩薩以及十八羅漢等佛教神祇。觀世音菩薩法像莊嚴,結迦盤坐在普陀岩上,右手結蓮花印,左手持淨瓶遍灑淨水。善財、龍女兩童子隨侍在旁,龕前還有韋馱、伽藍兩護法。這裡的伽藍菩薩像非一般常見的關羽,而是一位青臉護法,兩位護法金身雖重新粉刷而顯得釉彩亮麗,但雕琢手法甚為古樸,料是早期作品。在佛祖殿同樣有大量的彩繪作品,題材則以佛教故事為主,例如在兩側壁堵上就有慧可「斷壁求禪」的畫作。慧可是達摩祖師的嫡傳弟子,是禪宗二祖,所謂的斷臂求禪是民間傳說,很有可能是訛傳自同門的曇林法師,曇林曾為山賊斷去一臂,為慧可所救。另一幅則是弘忍與惠能的「磨坊傳禪」,傳說惠能不識字,但對佛法的領悟性極高,有一次五祖弘忍為傳衣缽而要求弟子針對自己對佛法的領悟作出偈語,惠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到弘忍的認同,但未免其他弟子不服,當下並沒有表達讚賞。隔天弘忍至磨坊在惠能舂米的舂碓上,以法杖敲了三下,惠能明白其義,當晚三更就來到弘忍的禪房,正式接缽,成為禪宗六祖。除了這兩則版面較為顯眼的畫作,橫樑上還有多幅佛典故事,例如達摩祖師為梁武帝說法、達摩還鄉…等,而最顯眼的壽樑上則有四天王供養世尊,觀世音菩薩乘鰲魚…等,每一幅都是精緻傳神佳作。除了佛典故事,在過水穿廊上方還有幾幅題材輕鬆的畫作,作者以傳統民俗為題,繪出像是「過火」、「補破鼎」、「跳格子」、「牛犁歌…等庶民題材的畫作,饒富趣味。
從佛祖殿虎邊走出可通偏殿,這裡為順天宮的將軍府,裡頭奉祀著將軍媽與千順兩將軍的神將。案上兩尊將軍金身塑像靈活擬真,威武逼人,足可震懾群邪。信步往廟旁走去,有階梯可以登上洗手間頂,在這裡可以欣賞到佛祖殿上的裝飾。佛祖殿屋簷上的裝飾較為簡樸,正脊脊背上安著一尊身著白衣的觀世音菩薩,慈祥的俯視著芸芸眾生,陽光灑落在慈悲的臉龐,更顯菩薩救苦救難的大悲宏願。走出廟內回到廟埕前欣賞順天宮的平面,右手邊可以看見一張大型海報,上頭印有立身媽祖的金身相片,讓無法一窺立身全貌的信徒也可以有拜見神容的機緣。
整座番薯厝順天宮彷彿是一座民間藝術殿堂,其中以繪畫藝術最引人入勝。蕃薯厝在蕃薯寮媽的庇佑下,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子弟,而這些子弟有些就像是洪平順老師這般,再抱著回饋鄉里的心,以自身的才能榮耀家鄉的守護神,這就是傳統信仰與生活緊密相連的證明。祈求蕃薯寮媽繼續護佑這塊土地,也希望能有更多在地的朋友起而關心自己的家鄉人、家鄉事,共同弘揚媽祖信仰,紀錄家鄉的古往今來。

水林蕃薯厝順天宮 @ 湊陣拜媽祖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3AOxgR


(3) 【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台灣歷史、海洋神話、平埔族群、原住民傳說、舊社考古遺址、傳統民俗文化、口傳史詩故事等 | #彰化縣埔鹽鄉順天宮:極少數沒有發生械鬥的泉州移民奉祀的三山國王廟 | Facebook

目前埔鹽鄉最有名的廟宇大概是挪威三鐵金牌選手代言冠軍帽的「順澤宮」,但隔壁埔南村也有一間有料的廟宇,叫做「順天宮」,順天宮的廟史可追朔到康熙年間(1723年),順澤宮也大約在雍正期間興建,兩廟的歷史都古老,但廟宇的主體均年輕(都是最近二十年間重建),老廟卻是新軀殼,因此她需要更多老的東西,以襯托她的風采。
因此,廟方到廣東霖田祖廟迎回大王金身,以表示傳承朔源,另外,廟門前三座古香爐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大陸文革時紅衛兵「破壞信仰廟宇」時搶救回來的,後來輾轉到了台灣順天宮,順天宮的廟門頂有「玉旨…… 顯示更多

雲林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顏思齊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的領導人是顏雲林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顏思齊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的領導人是顏

(3) 【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台灣歷史、海洋神話、平埔族群、原住民傳說、舊社考古遺址、傳統民俗文化、口傳史詩故事等 | #彰化縣埔鹽鄉順天宮:極少數沒有發生械鬥的泉州移民奉祀的三山國王廟 | Face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