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媽媽的告別式,我們決定不印製訃聞,不收輓聯和奠儀。事前,大女兒和我一起為媽媽編了一本追思小冊,收錄媽媽的簡單生平以及各個階段的生活照,還有我們姊弟四人、媳婦女婿、孫子女、孫媳孫婿、曾孫子女等家人,分別寫的一些緬懷與感謝文字。我們輸出放大了其中幾張照片做布置,為沒有掛輓聯的會場倍增親切溫馨之感,手冊則人手一本,給我們自己以及出席親友留作紀念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aCprcA
大象有情!辦葬禮悲鳴送別小象 「仰臥安葬」還會這樣做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坦然面對這條路」 竹南社區理事長辦生前告別式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2日, 2018
A-A+
2018-06-02 07:59聯合報 記者胡蓬生╱即時報導
「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苗栗縣竹南鎮樂齡學習中心昨天上午在佳興社區活動中心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四道人生感恩活動」,由佳興里長、社區理事長陳金鑾以生前告別式的模式與上百名鄉親、銀髮族互動,藉此鼓勵大家活在當下,這場活動可說是苗栗縣公開場合首見的生前告別式,反而充斥歡樂氣氛,不少老人家直說「好新奇」!
活動一開始先播放「主角」陳金鑾生平影片介紹,還有歌唱班表演「感謝你的愛」,陳金鑾穿著鮮黃色的美國高校畢業服出場,開始接受親朋好友的道謝、道歉與道愛、道別,她的大姊陳金蓮捐贈社區圖書,還有人獻上小禮物Hello Kitty,稍後並由竹南鎮長康世明頒贈「人生畢業證書」。
佳興社區近年來推動樂齡學習、日間關懷照顧據點,社區還以「蝶豆花」推出饅頭、茶飲等多項社區產業,展現活力,陳金鑾今年正好60歲,生前告別式也以「愛在佳興─甲子人生瀟灑行」為題。
社區輔導老師黃國雄說,佳興社區在樂齡學習、日間關懷照顧及社區劇場的成果都是縣內「佼佼者」,這次結合三項特色發想推出的生前告別式,可說是縣內第一次;老人家對死亡總存在忌諱,佳興社區用詼諧方式,讓長輩輕鬆面對這樣的議題,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快樂地老化。
「真的感覺很新鮮!」77歲的海口國小退休校長呂松雄參加活動,他說時代在改變,很多東西其實無須忌諱,確實應瀟灑並坦然面對人生必走的一條路。
在老少與會者祝福及手持的燭光中,陳金鑾切開註明「旅途愉快」的大蛋糕與大家分享,苗栗縣長徐耀昌及議員廖英利、黃聲全等人上午都到場,會場洋溢溫馨氣氛。
苗栗縣竹南鎮佳興里長、社區理事長陳金鑾昨天上午在社區活動中心辦「四道人生感恩活動」,可說是全縣首見的生前告別式,會場還準備「旅途愉快」的大蛋糕。記者胡蓬生/攝影
分享
苗栗縣竹南鎮佳興里長、社區理事長陳金鑾昨天上午在社區活動中心辦「四道人生感恩活動」,可說是全縣首見的生前告別式。記者胡蓬生/攝影
分享
竹南鎮長康世明
攝像者: 左
在日本書店都買得到的「臨終筆記」,記下珍愛物品的處理方法、對喪禮的要求 2017-01-24瀏覽數:123
遇到困難時互相幫助。下次有機會換你幫忙曾經幫過自己的朋友。這樣的朋友和你應該不只在發生「突發狀況」的時候,就連平時也能開心共度,是很合得來的關係。朋友是金錢買不到的寶物。
利用臨終筆記(Ending Note)整理內心與身邊的事物
無法寫在遺囑裡的詳細事項,可利用「臨終筆記」留下記錄。
在日本,「臨終筆記」可至書店購買或上網下載。主要的記錄項目為
① 自身的簡單介紹
② 所有財產的清單
③ 發生突發狀況時希望的應對
④ 關於葬禮或墓地的要求
② 「所有財產」不只是存款與不動產。藏書或個人興趣收集的物品等,凡是自己喜愛並想交給別人珍藏的物品都算在這個項目內。在你離開人世後打算將這些東西轉讓給同好,或是捐給某些特定設施單位,把這些希望寫在筆記裡。如果沒先交代好,說不定會被交給不懂其價值的人,當成垃圾和廢棄物一起丟棄。
③ 「發生突發狀況時」可寫下發生意外事故或因病失去意識、失智症發病等情況下你想得到怎樣的照顧,或是關於末期醫療的希望、是否願意捐贈器官等。
④ 「關於葬禮或墓地的要求」,這對老年獨自生活的人來說很重要。在人生的最終能夠照自己的希望結束一切,應該是最幸福的事了。
說到葬禮,這世上沒有比這個好壞差異更大的事。葬禮的舉行方式非常多,臨終筆記裡你可以寫下希望邀請哪些朋友參加葬禮,以及給觀禮者的留言,相當具體地想像自己的葬禮會是什麼樣子。至於葬儀社,最好先找幾家比較看看費用,仔細評估後再與決定好的那一家事先預約。
但最重要的是,必須準備好一筆葬儀費用。就算筆記寫得再詳細,如果資金不足就無法照著你的希望進行。估算一下究竟需要多少錢,該怎麼籌出這筆費用,這也是寫臨終筆記的目的。
當然,別忘了將你有寫臨終筆記這件事告訴值得信賴的人。
「終活」正流行 臨終筆記自己規劃
(關鍵字: 長壽 , 生死 , 臨終 , 臨終筆記本 , 規畫 )
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過去,民眾對生死的態度和台灣人一樣偏保守,家人之間不會主動談生論死,但或許在高齡化壓力下,積極規畫臨終事項竟成為全民運動,電影、臨終筆記本、甚至連專門規畫終活的網路公司都頻繁出現且大受歡迎。
2009年《週刊朝日》雜誌開始連載臨終前的準備事項專題,並定義「終活」就是盡可能地在生命結束時,保有自己的尊嚴,具體的規畫人生的最終章。「終活」逐漸變成公開討論,可以積極處理的熱門話題。
2012年,日本導演砂田麻美《多桑的待辦事項》記錄父親砂田知昭在化學公司當業務員打拚超過40年,卻在退休後沒多久的例行健康檢查發現末期胃癌,做慣計畫的砂田先生列下臨終前要做的10件事,包括:造訪神父、陪孫女玩、投票給自民黨以外的人、籌備告別式、與母親一起家族旅行、跟親友告別、受洗、第一次對老婆說我愛你……。
女兒拿起攝影機,跟隨父親日漸虛弱的身影,完成一項一項終活筆記(原片名《Ending Note》)
是枝裕和弟子砂田麻美的作品《臨終筆記》令人震撼,這是一部描寫她父親臨終前的紀錄片,身為日本高度經濟發展的企業鬥士的父親,在得知自己僅剩半年的餘命之後,並沒有氣餒,他依舊像一個鬥士一樣生存著。砂田麻美導演所記錄下的點點滴滴是對他父親最真摯的敬意。
中文名 臨終筆記 外文名 エンディングノート 其它譯名 多桑的待辦事項(台) / Ending Note 導 演 砂田麻美 編 劇 砂田麻美 製片人是枝裕和 類 型 紀錄片 主 演 砂田知昭 片 長 90分鐘 上映時間 2011年10月1日 對白語言 日語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1941516
*這是一個熱血父親的終活物語
*也是女兒送給家人的永恆回憶
*本片在日本從11家戲院,飆長到115家戲院映演,感動持續熱映中!
我叫砂田知昭,享年69歲。
67歲才退休的我,在例行的健康檢查中,發現自己胃癌末期。
為了不讓家人困擾,我開始寫「終活筆記」。
我的小女兒(本片導演)問我在寫什麼?
我回答她:「笨蛋才會在死之前告訴你。」
燃盡生命,再說一次「我愛你」
本片是是枝裕和御用副導砂田麻美初執導筒之作,記錄自己父親砂田知昭臨終的那段日子。業務員出身,在同一間化學公司打拚超過四十年的砂田先生,在67歲退休後沒多久,便被診斷出胃癌末期,正式進入人生最後階段。即使如此,砂田先生還是正面以對,仍像往日幽默、熱血。
砂田麻美拿起攝影機,跟隨砂田先生日漸虛弱的身影,陪他完成「待辦事項」;包括和孫女玩耍、邀母親旅行、洗禮、對老婆說「我愛你」……其中更收錄珍貴的家族影像紀錄,真摯互動趣味十足。無可避免,每個人都得面對告別時刻。砂田先生臨終前一直說著「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三個簡單不過的詞,卻承載了滿滿的愛與情,讓我們上了一堂最深刻的生命教育。
陽光面對「終活」,積極邁向人生最終站
終活」是近來在日本中老年人間興起的一股風潮,意謂趁身體仍健在時,事先為自己安排好身後事,用正面心態面對死亡。本片片名意為「終活筆記」,簡單來說就是遺書,但比遺書輕鬆,不具法律效力,只是寫給家人的叮嚀。不論是遺照挑選、告別式規劃、遺產分配等相關事項,都由自己預先準備,為人生畫下最美的句點。
砂田知昭的待辦事項
To do 01.造訪神父
To do 02.認真陪孫女玩
To do 03.投票給自民黨以外的人
To do 04.籌備告別式
To do 05.與母親一起家族旅行
To do 06.告別式場勘
To do 07.再見小孫女
To do 08.跟親友告別,繼承給兒子
To do 09.受洗
To do 10.第一次對老婆說我愛你[1]
臨終筆記(豆瓣) - https://goo.gl/xYIIJq
死前要完成的10件事 罹癌「臨終筆記」
2012/08/03 23:01
外電 報導
過去曾造成轟動的日本電影「送行者」,從禮儀師的角度,探討人類面對生死的態度,最近日本又有一部紀錄片,導演透過鏡頭記錄自己的父親,被宣告罹患癌症後,在「臨終」筆記本上,條列出離開人世前要做的待辦事項,這是一段珍貴的家族記錄,更是一堂讓人印象深刻的生命課程。
電影口白:「託大家的福,才順利為這天劃下句點,作為人生最後的終點,1個月前我才第一次拜訪這間教會,其實我在今年5月偶然發現自己生病了。」
如果突然被醫生宣告得了癌症,一般人會是什麼反應?西裝筆挺,出門上班,一如隨處可見的日本上班族,砂田先生在一次例行健康檢查,發現自己已經是第4期胃癌,癌細胞開始轉移,無法進行手術。
砂田知昭:「就是像我這種阿伯,把日本撐起來的,懂不懂?公司就是我的生命。」
砂田先生的女兒,用鏡頭記錄下父親退休、得知罹癌,到走向終點的人生最後一程,就像日本上班族給人一絲不苟的印象,得知自己來日不多的砂田先生,第一步就是準備一份「臨終筆記」,條列出離開人世前該完成的事項。
砂田知昭:「奇怪了,為什麼這個拉不過來,可惡,該怎麼說呢,如果沒有把一切規劃好,之後會讓家人很困擾。」
出生日本鄉下砂田先生,15歲就到東京打拼,知道自己不是做醫生的料,重考1年,改念經濟,畢業後順利進入化學公司上班,一做就做到67歲。砂田知昭:「電腦裡面生不出訂單,要走出去接觸市場,我們的努力才會被肯定,我很高興我曾努力過…。」
公司同事:「謝謝你一直以來的照顧。」
猛一回頭,才發現自己為公司賣命40幾年,退休後時間變多了,他可以和朋友去旅行,回到學校繼續進修,帶家人和高齡90幾歲的老媽媽,吃上一口鮑魚排大餐,和長居美國的寶貝孫女盡情玩耍,這些都列入他的臨終筆記裡。
好不容易掙脫工作魔咒,享受暌違已久的正常生活,沒想到人生最後一站,會來得這麼措手不及。教會牧師:「可能有點難度,這是祈禱文,你能在早上中午或晚上唸。」
女兒:「因為教會近,所以改變信仰?」砂田知昭:「可以先暫停錄影嗎?你停了我就說。」女兒:「請說。」
砂田知昭:「當然希望死後靈魂能被追思,但又不想花太多錢,相較之下教會比較划算,妳還在拍吧?妳害我不知道該吃什麼藥。」
就像還沒退休前,砂田先生依舊冷靜有條理的,為自己和家人做好準備,連勘查辦喪禮的地點都自己來,這也是繼結婚典禮以來,第2次和太太一起場勘,但要達成筆記本所有事項,還得跟死神賽跑。醫生:「他現在的肝臟長到3倍大,肥大的原因是這些全是癌細胞。」
砂田知昭的妻子:「我們剛從醫院回來,醫生說可能撐不過今年。」
意志力終究無法戰勝快速增長的癌細胞,躺在病床上,砂田先生一天比一天憔悴消瘦。砂田知昭:「死亡到底是什麼,我只有想想,但沒寫進筆記裡。」
砂田知昭的孫女:「神創造的身體越來越老,就像書也會越來越舊,所以總有一天會死。」女兒:「對,你好聰明。」
直到最後的最後一刻,兒孫全都陪伴身旁,不過砂田先生的臨終筆記,還有一項任務沒完成。砂田知昭妻子:「你有什麼話想說?」砂田知昭:「我愛你。」妻子:「傻瓜,我也是,讓我們獨處一下。」
最後一項任務,第一次開口跟老婆說聲「我愛你」,不避諱人生最後也最困難的課題,砂田先生在鏡頭前,留給兒女的是勇敢,面對生命的態度。
上億遺產想獨吞? 法官:遺囑無效家人都能分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21 21:12聯合報 記者呂開瑞╱即時報導
桃園市吳姓老先生過世後,長子以父親生前遺囑說全歸他,法官判遺囑無效、繼承人都能分...
桃園市吳姓老先生過世後,長子以父親生前遺囑說全歸他,法官判遺囑無效、繼承人都能分。圖/桃園地院法庭、本報資料照片
桃園市吳姓男子5年多前過世後,留下價值上億元的遺產,子女開始爭產,1年多年,長子突然拿出一分父親在9年前作的代筆遺囑,內容是所有遺產由長子獨得。
二個弟弟不服,認為父親在10年前曾因車禍傷及頭部,治療後智力受損,後來確診失智症「怎麼可能作代筆遺囑」,且父親過世後3年多,哥哥才拿出遺囑,他們懷疑遺囑的真實性,打官司主張遺囑無效。
法院審理時,長子表示,父親生前思考清晰,口語表達能力沒問題。律師作證表示,是他先書寫底稿,逐句唸給吳老先生聽,吳點頭和同意、印象中有微弱的聲音應該是說「好」,隨後才代筆寫遺囑,證人也表示,老先生意識清楚,可以叫出人名等。
法官以遺囑製作過程中,老先生未曾親自口述遺囑意旨,而是由律師在無法確認是否為立遺囑人真意的底稿復誦後,由老先生以點頭或不明確的口頭回應方式確認,與代筆遺囑的法定要件不符,判決遺囑無效,繼承人都能分。
---------------------
父代筆遺囑判無效 遺產3兒分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22 02:25聯合報 記者呂開瑞/桃園報導
桃園市吳姓男子過世留下上億元土地,三個兒子爭產反目,長子拿出父親多年前的代筆遺囑,要繼承所有財產,法官查出老先生沒有「親口陳述」遺囑,而是由律師擬稿和複誦,判遺囑無效,二個弟弟可以分產。
吳男5年多前過世後,留下數十筆、價值上億元的土地。一年多前,長子突拿出父親9年前代筆遺囑,述明遺產由長子獨得。
二個弟弟不服,認為父親10年前因車禍傷及頭部後智力受損,在代筆遺囑製作的時間點前,醫院曾發出病危通知,出院後確診失智症「怎麼可能作代筆遺囑」,且父親過世後3年多,哥哥才拿出遺囑,主張遺囑無效。
長子告訴法官,父親生前思考和口語表達沒問題,作代筆遺囑時,有律師和二名證人在場。律師證稱是他先書寫底稿,逐句念給吳老先生聽,吳點頭、印象中有微弱的聲音說「好」;證人表示,老先生坐輪椅上,意識清楚,可以叫出人名等。
法官認為,遺囑製作過程中,吳老先生未曾親自口述遺囑意旨,而是由律師依無法確認是否為立遺囑人真意的底稿複誦後,由老先生以點頭或不明確的口頭回應方式確認,與代筆遺囑的法定要件不符,判決遺囑無效。
代筆遺囑怎做才有效?律師陳志峰說,要由立遺囑人親口陳述遺囑內容,見證人須全程參與、在場見證,不能只是點頭同意。
〔記者楊國文/台北報導〕中國籍肖姓婦人來台看護王姓單身老榮民一個月後,王就將2棟房子等遺產以「代筆遺囑」方式贈與肖婦,王翁半年後如廁滑倒去世,退輔會質疑其中疑點重重,打官司請求判定遺囑為無效,一審判退輔會敗訴,但高等法院認定該「代筆遺囑」不符民法法定要件,判定為無效遺囑,昨改判退輔會勝訴。此案可上訴。
8旬王姓老榮民每年領有48萬退休俸,98年6月間聘請肖婦看護,不久王翁同意預立遺囑,並於同年7月9日到趙姓律師事務所,由他親自簽名,在趙姓律師、另名律師和賈姓女助理見證下,以「代筆遺囑」方式預立遺囑,將其新北市中和、永和各一棟房屋,以及財產317萬元贈與肖婦。
半年後,王翁在廁所滑倒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99年3月1日去世。肖婦依王翁遺書,向保管王翁財產的退輔會新北市榮民服務處要求取得王翁遺產,但退輔會認為疑點重重,包括王翁滑倒前,體能尚佳,何須預立遺囑?
王翁姪女也認為,近年來和王翁通電話,他有時不知所云,懷疑有失智現象,質疑遺囑真實性。
-----------------------------------------------------------------
藝文創意
【殯儀時尚】學生為長者設計壽衣、喪禮 婆婆:靚到朋友唔認得我
撰文: 楊文娟 發佈日期:2017-08-23 09:00
說起喪禮,腦海不其然浮現親人穿麻戴孝的畫面,但在人人都想表達「我是獨一無二」的時代,必備的竟然是couture(高級訂製)壽衣,充滿特色的吉儀和紀念品,還兼具互動的室內擺設。當我們對死亡愈是忌諱,便愈需要談論,才能令喪禮傳達和總結人生的豐盛,成為生者的祝福。
對中國人來說,死亡是禁忌,絕口不談,對葬禮自不然只有悲傷的想像。這個現象導致年輕一輩也以為現在的長者依然對死亡十分忌諱,不敢過問長者身後事的意願。如果有人突然離世,年輕一代不知如何處理喪禮,只能按照年輕人的意願或傳統處理,殯儀變成俗套,靈堂也只剩悲傷。
蓮花貫穿整個葬禮的設計,展現朱秀珍的佛教信仰。(李澤彤攝)
「死後也要做自己喜歡的」
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設計學生及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的獨身長者合作,就打破了這一陣藩籬。這班設計系學生運用自己的專長,為六位在生長者設計紀念冊、紀念品、壽衣、吉儀、靈堂。長者們也不諱忌談論死亡,甚至樂意穿上學生為他們設計的壽衣,走一場別開生面的小型時裝秀,舉辦「生前葬禮」。
「對上一輩來說,提個死字也不吉,特別是過年或喜慶日子。我們新一代沒有了這個概念,不同上一輩。」參加計劃的朱秀珍婆婆百無禁忌地穿着壽衣接受訪問,雖然快七十歲,但讓人感覺依然年輕,十分開朗和有主見,更表示:「如果我死時,我不想跟傳統,想要突破,希望生前及死後也能作主、做自己喜歡的。」獨身的朱秀珍婆婆把身後事交給東華三院辦理,本以為只設計一件壽衣,但猜不到設計系學生了解過朱秀珍婆婆的性格、思考和人生經歷後,以徐小鳳的《隨想曲》為題,為她設計了一系列的「人生告別會」用品,包括紀念冊、紀念品、壽衣、吉儀、靈堂設計和佈置。
喪禮是人生走到盡頭時,最後的總結。設計系學生方晴按着朱秀珍婆婆開通、無欲無求的人生態度、活潑個性和佛教信仰,專屬設計象徵佛教的蓮花圖案標誌,更反傳統的喪事黑白配色,選擇了暖橙色,不僅用在紀念冊、吉儀上,甚至繡在旗袍壽衣上,充滿朱秀珍婆婆的個人特色。朱秀珍婆婆更讚賞學生李彥琪設計的旗袍壽衣的蓮花刺繡精細,對於按她的想法選擇麻質布料也甚感滿意。
朱秀珍婆婆對人生擁有積極的態度,退休後仍不斷創作畫畫,更希望透過喪禮,與人分享一生的豐盛。例如,學生也把她的作品印成書籤和製成互動裝置,讓其他人「參觀」她的喪禮時,也能分享她的創作。「人死後,其他人不一定哭哭啼啼,莊子死了老婆也載歌載舞。」佛教的信仰,讓朱秀珍婆婆明白,如果在塵世修了很多福報,就算去到極樂世界,也可以很快樂。
朱秀珍婆婆的肖像畫。(李澤彤攝)
尹鑽梅婆婆希望別人能記着她最美的一面。(李澤彤攝)
告別式裡的性別議題 : 我們該如何告別所愛 : 女人迷 womany : 最走心的女力媒體
新知女巫芊玲老師參與婦運多年,以她的生命經驗寫出籌辦喪禮的反思。從父親死亡後,相距十年後的喪禮籌辦,她以性別平等的實踐,表現出她對母親的愛和關懷。放下習俗的迷思,死亡教我們的,不是坦然,而是珍惜一切。(延伸閱讀:八十三歲的她用生前葬禮告訴你「世界很大 不必人人愛我」)
因為參與婦運和性別教育團體多年,與性別相關的習俗自是關心的議題,近十年,隨著父母邁向晚年,自己年歲也漸長,除了年節和婚禮之類的喜慶,免不了也得面對親人辭世之後的喪葬習俗與告別儀式。
十年前爸爸過世,我們姊弟四人共同為爸爸辦了告別式,之後我將過程寫了一文〈我們這樣送別父親〉,收錄在《大年初一回娘家: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一書中(女書,2005)。在其中,我們已深具男女平等的性別意識,做了很多改變,包括兒子女兒、孫子孫女都採一樣的服喪方式,訃聞中也以長幼排序、而不區分男女等等。(一起看看:第一次,和深愛的人永遠告別)
圖片來源:pinterest
去年夏天,媽媽也離開了人世。相隔十年,兩次告別式有甚麼不同嗎?
爸爸步上七十之後,逐漸老化,最後是突發頸椎中風,送醫後於短短五天過世,我們毫無心理準備,悲慟萬分;媽媽則是年過八十才明顯退化,離世前一年因脊椎骨折動了手術,之後行動能力大受限制,又合併失智,以大約一年半的時間緩慢地和我們道別,我們雖不捨,心情卻較平靜。(推薦閱讀:一封寫給母親的告別信:我失去你,但沒失去你的愛)
爸爸的告別式並不鋪張,但算盛大。我們雖以男女平等原則做了很多改變,但仍有一些遵循習俗的地方,譬如還是發了訃聞、掛了輓聯、收了奠儀等等。回想起來,我們似乎是想藉由這些習俗步驟,分散注意力,排遣悲傷。
相較之下,媽媽的告別式則更為簡單,也溫馨許多。一方面我們因有了一次經驗,知道如何取捨;二方面十年來我們姊弟隨著年紀增長,對死生之事也有不同的體會。另外,近年來,台灣社會在這方面也開放許多,不僅不再避諱談生死,各種多元的安葬方式也都能被接受,一些名人也以身作則,以極為簡單的方式舉辦親人的告別式,做了很好的示範,讓許多人得到啟發和有所學習。
媽媽的告別式,我們決定不印製訃聞,不收輓聯和奠儀。事前,大女兒和我一起為媽媽編了一本追思小冊,收錄媽媽的簡單生平以及各個階段的生活照,還有我們姊弟四人、媳婦女婿、孫子女、孫媳孫婿、曾孫子女等家人,分別寫的一些緬懷與感謝文字。我們輸出放大了其中幾張照片做布置,為沒有掛輓聯的會場倍增親切溫馨之感,手冊則人手一本,給我們自己以及出席親友留作紀念。(同場加映:離別,一輩子都難學會的人生課題)
當天,出席的只有至親好友、媽媽相熟的學生,還有在最後一段時間照顧媽媽的外籍看護,總共約四、五十人。儀式開始前,我負責將我們希望的方式和流程告知禮儀師,主要重點是所有安排皆以輩分長幼、而非男女內外為準,包括稱呼叫名、祭拜次序和站立位置等等,也要求禮儀師以平常語調帶領儀式即可,不須刻意抑揚頓挫。
儀式內容則以家人致詞為主,依序是姊姊、姊姊的兒子、我的女兒、大弟的女兒的追思,再由我簡單說明媽媽的生平和晚年,最後大弟代表家屬致謝。值得一提的是,大弟一家久居美國,兩個小孩的英文比中文好,卻合力書寫出中英文各一個版本,由其中一位代表唸出要對阿嬤說的話。
之後,出席親友手持鮮花一株,一一趨前向媽媽告別,公開儀式於此完成。
圖片來源:pinterest
之後,媽媽火化。我們帶著骨灰回家上下繞行一趟,讓媽媽跟她住了幾十年的家說再見。然後將媽媽的骨灰送往「歸園」安厝,和爸爸相伴。媽媽生前已表明要跟爸爸放在一起,但因「歸園」屬公家,不能先預訂,我們於是幫媽媽選了一個靠近爸爸的位置。在子女、孫子女的默禱和歌聲中,我們送別了媽媽。
硬體方面,媽媽也比爸爸當年的情況好得多。這一次,我們選擇了有獨立潔淨空間的民間生命館暫厝遺體,提供服務的業者是個女性,更為彈性、好溝通。因告別式大多在上午舉行,當天她們還貼心地為大家準備了咖啡早餐。火化雖還是只能在歷史久遠、仍未能遷建的屏東殯儀館火葬場進行,還好那裏顯然有重新整修過,不再像之前那麼破敗、可怖。
聽說,在往生後的一年之中,亡者會經常回返生前住屋。媽媽生前的住家已有四十多年,三十多年前拆除老舊平房重新蓋了兩棟透天厝。媽媽和爸爸都是老師,能養大四個小孩,還蓋了房子,很不簡單。媽媽每每說起,總有無限感慨和驕傲。我們相信媽媽心裡一定很捨不得,會時常回去探看,因此決定保留一段時間不做處置。
圖片來源:pinterest
十年前,爸爸來不及做任何交代就匆匆離世,讓媽媽很有感觸,在為爸爸辦告別式時,媽媽告知了她對自己後事的想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媽媽說無論她和爸爸留下甚麼,都由我們姊弟四人平分,後來又欣然同意分為五份,其中一份給和小弟一起照顧他她們晚年的弟媳。
媽媽自己的原生家庭非常重男輕女,外公外婆把全部家產只給了舅舅一人,媽媽卻不僅做到男女平等,還能實質感謝媳婦的付出,很難能可貴。後來,我在一些演講場合提起這件事,在未給答案之前,絕大多數人都猜第五份給的是(男)長孫,可見父系傳承的觀念還深植在一般人的腦海中。即使近年來台灣的喪葬儀式已趨向簡單、開放,但在男女平等和性別意識方面,應該還有不少努力的空間。(你也會喜歡:你改變的不只世界,還留下即將可能的美好)
撰文/新知女巫s 蘇芊玲
現職/婦女新知基金會前董監事;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告別式裡的性別議題:我們該如何告別所愛 | 女人迷 Womany | 最給妳和你力量的媒體社群 - https://goo.gl/eIeW3w
離別,一輩子都難學會的人生課題
by Google 2014/09/12 71.7k 74
我們處於一個不斷離別的年代,但無論如何,面對離別,我們還是無法習慣。離開一個熟悉的環境,離開一個熟悉的人,離開一段熟悉的關係,都是困難的。而最難過的,不是當下,倒是說了再見以後的日子。女人迷作者 Google 即將前往倫敦求學,想告訴我們「離別,是比想像中更平凡卻更深刻的事。」
坐在晨間往台北的列車上,搖搖晃晃。
今天早上最後一次和爸爸擁抱的感覺,手上仿佛還有一些餘溫。然後我帶著行李,走出家門,家後那條國小旁的小巷,早晨的景象,宛如過去二十多年來每一天走過的一樣,一直到我走到巷子口,即將要離開的時候,我忽然鬼使神差的回頭看了一眼,我才意識到,這將是未來一年左右的時間,我最後一次走過這個巷子。(推薦閱讀:陪伴一輩子的,是那些充滿愛的例行小事)
在印度的時候,我有時會看著那些和我一同生活在印度這片黃土地上的德國志工,除了膚色以外,我們之間的最大差別就是我在此待一個月,而他們卻是待一年。我常常會想,當初他們離家的感覺,到底是什麼呢?離開家鄉來到陌生的土地一年,到底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我當然也在腦海中不只一次模擬過這樣的情景,我會很傷心嗎?我會很不捨嗎?我會慢慢地走過,還是我會怕感傷快速地逃離?(推薦閱讀:我在印度人身上學到的事:最難是心安)
我從來沒想過,原來離別的感覺是這樣,就跟除了今天以外的任何一天一樣,吃著差不多的東西,走著差不多的路,差不多的速度,差不多的感覺。沒有特別感傷,也沒有特別興奮,無喜亦無悲。不,可能悲傷的感覺還是居多吧,那一縷悲傷如此淡,卻實際的存在,你不會特別察覺,但內化在我周身骨骼肌膚裡。
我一直期待或幻想中的離別會如同戲劇般的場景,我會哭哭啼啼地抱著那些我愛的人,驚天動地的三步一回頭,五步一垂淚,然後離開的那一瞬間如同儀式一般莊嚴肅穆,如同電影一樣動魄驚心。
但實際上,離開的時候,如同我在此生活的每一天一樣,媽媽準備出門,爸爸還是時不時在我耳邊念叨,叫我記得要幹嘛幹嘛。只有我要離開時,多給了爸爸一個擁抱,而那一瞬間他因為不習慣而身體頓了一頓,輕輕地回我一個擁抱,如此的輕。而爸爸的肩膀也比我記憶當中寬厚了一些。我們有多久沒有擁抱?我也不記得了。
或許離別從來不是說再見的那個當下,離別通常是說再見之後的事情。
是你走在陌生的街道上,看見一樣昏黃的路燈,恍惚間,此景此景似曾相似,但記憶中的那條路、當初陪你走過那條街的人,都離你很遠很遠。離別是當你看到一個有趣的畫面,習慣性的想要轉頭告訴別人,卻撲了個空,怔怔然的那個瞬間。離別是那些醜醜水泥牆上的窗戶,透出的那些燈光,十年如一日的裊裊炊煙,最是溫暖的人間煙火。
離別從來也不是一個特定的時刻,離別是一個持續性的動作,是一段時間、一段記憶和一段生活。
我們習慣將生活區隔為一個又一個的事件,每個事件都有特定的主題。但實際上生活是持續的,如同一部蹩腳的一鏡到底電影。我並不是特別重要,世界少了我一樣會繼續轉動,而我身邊的人也是,他們會繼續過活。離別之後,我希望他們會好好過活,而我也會。
所以我才終於明白那天最後一次見到師父,離開的時候,路燈已經暗淡,師父淡淡的說他腳踏車停在下頭,我跟著一群師兄弟要離開,我看著師父的背影跟他說,一年後再見。我本來期待師父會轉身回頭好好的說再見,或是會特別囑咐我什麼、特別再傳我一些什麼。然而,師父沒有回頭,如同一個真正的道家高人,只是一擺手。道家講求緣分,緣聚緣散,不特別重視離別,而師父也已經將他的囑咐、他的道別,融在那些相處的點滴,化在每一次地口傳心授當中。
記得我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一句話,讓當時的我很震撼,它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而母愛,卻是為了別離。」,或許不只是這樣,每一種情感都是為了相聚,同時也都是為了別離。而這也才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彌足珍貴,每一段的關係刻骨銘心,重要的不是離別,而是當下。(推薦閱讀:張鈞甯:人生有時候,沒有「下一次」)
好好把握當下,珍惜每次相處的時候,當笑則笑,當哭則哭。
我們處於一個不斷別離的年代,而離別並不是一個真正能夠習慣的東西。記得那天跟外婆道別,離開的時候,擁抱了她一下,外婆的一生看盡人間百態、世間炎涼,而在面對離別的時候,我還是看見她紅了眼眶。
或許生活就是這樣,我們永遠無法去習慣,只能選擇面對。這次離開,我沒有機會跟許多人好好的道別,許多人也沒有見到面,許多事情想做但沒有去完成,但又如何呢?我本來就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見完所有的人。我冀望的,也不是他們口中的一句再見、或一滴眼淚。我希望的是他們能跟我相處的時候一樣,好好的生活。(同場加映:蘭嶼的溫度:關於離別,我們還有很多要學)
沒有我的時候,我相信你也會好好過活。
再見了。
等我回來的時候,記得再給我一個擁抱。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母愛是為了分離
2016-06-30 由 小汐加油 發表于 情感
有人說,母愛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
有人說,母愛是偉大無私的!在我成為媽媽之前,我並不能真正理解。但是當我自己有了小汐,成為媽媽的時候,真正的體會到了,母愛究竟為何無私。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母愛是為了分離。
我和小汐的第一次分離,是在我完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突然來臨。35周是小汐在我腹中的全部時間,陣痛的33個小時是留給我第一次分離最難忘的記憶。記得小汐出生的最初一段時間,我會一覺醒來去無意識的摸自己的肚子,似乎他依然和我是一體的。
陪伴小汐的日子,是快樂幸福的。但是我依然會不停的告訴自己,這個孩子遲早會長大,遲早有一天會離開我,離開曾經被稱為我們仨的這個家!
但是就在前一天晚上,分離突然而至。以前常常窩在我身邊的小娃,只要睡覺就會粘住我的小孩子,突然自己抱著枕頭和被子和我說:「媽媽,你幫我拿水杯吧!我今天睡在帳篷里,你給我蓋被子吧!」然後就自己帶著枕頭到帳篷里了。而且也早早的把最近放在枕邊的小玩偶運到帳篷里,一個個安頓好擺放好!看到這些,真的是瞬間淚奔。雖然最終睡在帳篷這件事情以失敗告終,但是小汐真的是被我強行抱回床上的,如果不考慮他睡的過晚的問題,他可能真的會在帳篷里度過自己第一個獨立入睡的夜晚。
于丹說:世界上愛都是以相聚為最終目的,唯有母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這種愛分離的越好,越徹底,說明母愛做的最極致!
雖然對於分離這件事,我一直在做自己的心理建設,對小汐的未來我從未想把他留在身邊,即使只有小汐一個孩子,我也希望他能走出我們的生活,去外邊的世界看一看,曾經有朋友問過我,為什麼一定要孩子離開自己,留在自己身邊不好嗎?身邊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如果不離開爸爸媽媽,孩子就永遠都是孩子,就永遠不可能長大。所以我想放開手,讓他自己去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精彩。
今天來個雞湯,以詩人紀伯倫的一首詩作為結束,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emotion/39njoa.html
2017年12月25日 04:10 中國時報 盧敬文
在內科工作的日子,有時病人會出現無法掌握的病情惡化,讓我驚覺醫療就算進展再多,新技術、新藥就算療效多好,人就是可以昨天還好好的,今天就意識不清或病危出院。同時,頻繁入院、出院的日常,讓醫病雙方以為住院都一定有出院的一天,若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有一天就沒料到再也出不了院。醫護人員應該都希望病人能出院,但病情需要時,也能熟練、敏感地事先詢問家屬:「要在院內宣告死亡?留一口氣回家?或是『形式上』留一口氣回家?」主治醫師每天平順的查房、治療,病人也都慢慢康復並出院,看似是住院的日常,不過這真的不是常態,而是運氣好的奇蹟。什麼叫藥石罔效,就是當你做什麼都不對,病人看起來越來越憔悴,然後生命徵象就開始往下掉了。高齡者有時久病纏身,醫病都較能接受大勢已去,倘若病人還年輕呢?
同樣是一公分的腫瘤,長在哪裡就有不同的預後,不同的人生,神就算再愛世人,也無法阻止病痛發生。病榻邊,兩個國中大小的孩子、流淚的妻子,每天守在癌症末期的病人旁,其實他們應該比醫護人員更能預期這天的到來吧?當病人因為病危自動離院時,我一直在想怎麼跟他們說再見,雖然我們不會「再見」(除非是回院開立死亡證明書)。不過我仍趁著他們收行李時,對家屬說「辛苦了,回去一路平安」,跟病人說「你辛苦了」,病人回說「謝謝你們的幫忙」,我說「沒有」,然後跟孩子說「要加油喔」。其實作為住院醫師,根本幫不上什麼忙。病人是科內討論過的末期個案,也許醫師們必須要想,從罹病到臨終的這些日子也算病人多賺到的人生吧?也許這樣才能繼續工作下去,但我卻無法很好地將客體的疾病跟人的主體分開。
某次,一位臨終的病人在病房,需要醫師宣告死亡,但這位老病人的主治醫師一時抽不開身,無法前來,便指示主責的專科護理師(簡稱專師)記錄病人於下午五點死亡,但那位專師仍麻煩我協助宣告病人死亡,「因為只有醫師才能宣(告死亡)」。但在此之前,我和那位病人素昧平生,我不知道他因什麼疾病住院,甚至連名字都不曉得。
和專師一起,突兀地走進三、四位家屬圍繞的病床邊,護理師已經準備好一張EKG monitor(心律監測器)印出來的記錄紙,上面呈現水平的一直線。我看了看,摸了病人的右手腕,確認沒有脈搏,忘了確認呼吸,就拿了筆燈確認病人的瞳孔反射;撐開病人的眼皮,那眼珠就像前人描述般,黃白混濁,完全不可能發現瞳孔收縮。隨後我冷靜看了床頭牌的病人姓名,轉過頭對家屬們說:「病人○○○,於2017年○月○日○點○○分於本院死亡」。和流著淚說謝謝的家屬點頭致意後,像做錯事的孩子一般,夾著尾巴逃走,我害怕家屬繼續再多說什麼,那些眼淚我承受不起,我只是臨危授命來插花的路人,但此種情景在醫院裡似乎也是見怪不怪。
這次經驗,讓我回想起在血液腫瘤科實習,已經忘記住院醫師為何請我去確認病人的什麼東西。當時那位病人已經被宣告死亡,且床邊沒有看護或家屬,我帶著害怕去看病人,印象中他/她已經沒有體溫,皮膚散發出黃疸的顏色和氣味,那時我到底把病人當作是人還是屍體,其實也記不太清。只記得那時體會到一件事,「啊,原來人死後是這樣子啊」。
夜間值班經常交班到已經簽署DNR(放棄急救同意書),或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的病人,同時被告知隨時有「院宣」的可能(也就是不留一口氣回家)。但從醫學院到醫院,除了被提醒應如何填寫死亡診斷書外,從來沒有人指導過或和我討論如何在病床邊宣告病人死亡。社會學家Norbert Elias在《臨終者的孤寂》中說:「今日只有病院裡制度化的例行公事,才為臨終處境提供了一個社會性的形態。可是這些例行公事乃是不帶感情的,而且還是臨終者之所以孤寂的重要原因。」延長生命是西方現代醫學知識體系的核心,死亡則是被壓抑、被推遲的,所以我們平常不討論死亡,不討論瀕死的過程,只剩專業不帶感情的死亡宣告。
記憶同樣深刻的,是一位於病房接受安寧共同照護的末期病人,抱怨天旋地轉的症狀,我在床邊問說「那我們開止暈的藥給你好嗎?」那時病人已有發聲困難,說不清楚,於是我和看護提議讓病人用寫的看看,結果病人寫道「頭暈,但一下子就消了」,搖頭表示不用開藥。我才意識到病人雖然是末期,雖然可能因各種因素難以口語表達,但只要病人聽力正常,不代表我們就不用跟他溝通。而過去的我就常忽略衰弱但意識清醒的病人,下意識地優先和床邊容易對話的家屬溝通。之後,經過一個週末,回到醫院發現這病人已陷入昏迷,由於癌細胞轉移,病人醒來的機會渺茫,上週的紙筆溝通就是最後一次了。
有時候,醫師不是在學習醫學,而是學習死亡。大概要先見識到醫療的極限在哪,看過病人在醫院最終的慘況,再來談安寧照護、公共衛生,比較不會讓人覺得空泛。因為自己才會了解就算住院治療也不一定比較「好」,而是要討論不同脈絡下,對病人「好」的作法為何。作為臨床新手,寫下這些是為了未來的自己,因為我們總是不敢面對過去。當有天變得對死亡「漠然」時,至少會被過去的自己提醒「你跟以前不一樣了」,不論那個變化是好是壞。臨床工作常逼得醫師學習淡漠,冷靜評估眼前病人,區別主觀病痛與客觀的疾病本身,略過病人的主觀經驗,以撐過充滿壓力的時刻。醫師學習死亡,但不該是學習漠然,也許關於死亡、關於病痛經驗,我們還有更多需要學習。
留言列表